首页

掌握这7个技巧,让你的设计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周周

编者按:想让一个设计经典而永恒并不容易,但是要实现这一点还是有迹可循的,今天我们来分析7个技巧~

那些真正经典的设计始终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它们长盛不衰,大多还是因为它们符合最基本的设计规则和人的基本审美规律。就像Nike和可口可乐的LOGO设计,它们在过去的几十上百年里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就是这份规则的力量造就的。

而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永恒设计的规则适用于几乎任何项目。也许你无法再现Nike的LOGO设计的成功,但是你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创造一个符合当下审美,拥有数年生命力的优质设计。接下来的七个技巧,值得你思考。

阿里干货!实战案例帮你学会基于场景的设计方法

周周

阿里巴巴_BBC_UED:移动终端由于被用户随身携带,变成用户身体的延伸,在每一个场景中,深度陪伴着用户。也因此,移动终端获得天然的优势,得以针对用户实际所在的场景来设计,以设计出更加贴心的体验。 但是,由于设计师与用户的空间相隔,无法看到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使用情况。为了了解用户的痛点及需求,我们需要通过场景设计的方法,对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分析或预期。基于场景的设计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用户与场景的内在联系,探索新的功能及交互方式。 本文将以案例为主介绍基于场景的设计方法。

什么是基于场景的设计?

什么才是基于场景的设计呢?以看电影为例,在整个看电影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场景有以下六个:线上买票-去电影院-线下取票-检票入座-观影-评论吐槽。基于看电影涉及到的场景,格瓦拉app设计了一个基于场景的功能:当用户在格瓦拉购票成功后,首页会出现一个人偶小浮标,在不同场景下点击该浮标,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去电影院的场景下显示影院地理位置以及滴滴打车入口;线下取票场景显示取票二维码可以快捷取票;线下取票后再点击小浮标显示电影开始时间以及座位号;观影后显示别人的评论以及吐槽入口引导用户去评论(如图1)。

uisdc-ali-201610261

拿不定设计?让经典的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帮你!(附案例)

周周

Lava:最近在做toB类产品的时候,经常会被业务带着跑从而忽略了可用性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导致自己的方案被挑战而说不出理由。所以当设计拿捏不准的时候,最好还好依照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值得深入研究与运用。

一、状态可见原则

用户在网页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页面响应时间小于用户能忍受的等待时间。

△ 开始时间、执行百分比动态显示

实战经验!如何从设计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

周周

@可风f  :最近半年因为机缘巧合我从交互设计师变成了产品经理,加入了猎豹清理大师项目并负责海外市场的一些新功能。虽然我之前一直说起产品头头是道,但是真的做起来还是压力山大。并且因为事业群改制和团队重组,只能自己一个人从头做起慢慢摸索,上半年光顾着加班了没时间写文章。好在现在负责的产品从零到千万日活开始稳定下来,自己也有了足够时间和信心去思考总结半年的收获。

因为身边有过转产品想法的同学比较多,自己也认识很多小伙伴是新人产品经理,所以今天想先和大家探讨一下如果要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从设计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需要面对的几个挑战。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设计思维?设计师的工作是在产品的交互和视觉层面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所以设计师会先确定用户是谁,然后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最后根据目标去思考用户体验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思维的架构套在产品经理上也同样适用,但是其中的内容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经理的本职工作是:

哎哟,这里发现一个比头脑风暴还靠谱的创意产生方法!

周周

编者按:一直倍受设计师推崇的头脑风暴,是否真的是生成好创意的神器呢?今天这篇译文,通过多组科学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一个比头脑风暴更,能产生更多好创意的方法,绝对是灵感枯竭癌的救星,一起来收!

研究表明头脑风暴生成的好创意比人们自己独立思考还要少。

不过好消息是,有更有效的团队工作方式存在。

如果你是个上班族,恐怕十之八九都曾被上司或同事们拉进头脑风暴会议中。脑暴,追其本意原应是一个产生好主意的杀手锏。而公司普遍热衷于通过这种合作形式淬炼出团队的集体创造力。但殊不知,原来脑暴其实是一个糟透了的技巧 — 实际上,人们在脑暴过程中所产生的好注意比他们独立进行思考的时候还要少。好在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可让团队合作更 — 头脑写作(Brainwriting,你可以理解为它是建立在纸笔上,而少了一群人之间瞎扯淡的脑暴)。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里,研究院测试了这个方法的各种版本,试图总结到底是什么促使着人们能够产生更好的想法。

uisdc-brain-20161020-2

2017年,这五条设计趋势将惊艳整个设计圈

周周

Spell(高级产品设计@Salesforce):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2016年设计趋势预测的文章。一方面为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一方面让自己养成每年总结的好习惯。回头一看,记录下的点滴竟然逐一变成了现实,不禁感觉非常幸运。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自己对于2017年设计趋势的观察。

我会谈到以下5点:

  1. 微交互将会大量主导产品设计细节
  2. 平,却不再那么平了,颜色,字体和质感将成为设计师追捧的视觉利器
  3. The internet of everything真正崛起,将增加设计的复杂度
  4. 人的距离将会无限被拉近
  5. 触觉声音3D,我的五感都可以有交互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

参加大型项目时,设计师应该学会的最优工作流程!

周周

咚咚咚:前段时间参与设计一个较大的线上活动,包含十个奥运相关小游戏及一些相关界面,前后历时几个月。奥运后活动下线,设计工作完结后,我整理了这过程中的收获及工作方式,和大家分享下。

立项前信息收集与准备

有些大型项目是很早就规划了要做的,只是具体哪天立项发邮件或哪些人参与还没确定,如果知道要自己要参与这件事,可以做些准备工作,提前了解一些信息:

  • 项目人员。了解各个职能的接口人是谁,运营、产品、视觉、前端、后端、测试等有谁参与,有些人可能之前都不认识,大家的工作方式和性格也不一样,提前了解认识下,对后期合作和方案推进会有帮助。
  • 信息。保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一手资料很重要。和各方沟通过程中收集下项目的背景、目标、投入的资源、方案的思路及活动体量、以及可能的用户利益点、项目时间点(通常deadline是确定的)等等等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产品和运营了解到。如果是公司的例行活动,能够拿到以往活动的数据和资料当然是最好,如果没有的话也尽量找到以前做过类似活动的人员了解一些前人的方法和经验。
  • 别人的想法。项目组人员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有时候甚至方案是比较确定的。尽早的了解到产品或者运营的想法可以预估个大概的时间节点和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好的想法这个时候提出来也最容易被采纳,毕竟时间上一切来得及。

仅此一篇,读懂卡片式设计长盛不衰的秘密

周周

编者按:可以说现如今的移动端UI设计中,卡片式设计撑起了半壁江山,它随性自由又充满了逻辑和组织性,它不仅流行着,而且还正在变得更加流行。它长盛不衰的秘密到底何在?读下去~

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是目前网页和APP设计的大趋势。个性化的新体验大多建立在单独内容的聚合体之上,而多类型的内容想要聚合起来,卡片式的界面则是最合适的载体。如今你所看到的UI界面设计,卡片式设计几乎无处不在,从新闻类站点到游戏界面,从物流APP到社交媒体,等等等等。今天的文章将会详细解释卡片式设计对于设计师的意义,以及常见的卡片式设计的功能与特性。

webos2

阿里专业干货!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总结

周周

编者按: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建立交付物的衡量标准,优化协同模式。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一个阿里专业设计师是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

鸿影:如果2015对我来说尚处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职场入门阶段,2016的核心则是开始撕下初级与新人标签的进阶修炼。4月份的2016 S1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包括形成个人设计方法论与应用案例等一系列目标,如今S1结束,也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进阶修炼来一个总结回顾了。

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在公司内部经常会有一些跨部门的UED分享活动,听下来个人最明显的一点感触就是,这些来分享的设计师普遍有着一套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论,并且有成功应用案例支撑。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关于设计方法的轮子到处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某某大厂某某大牛的设计方法分享,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自己造轮子呢?

在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时,我一度很迷信于网上别人的各种设计方法的分享,并试图在自己的项目里加以运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设计推导的过程看似洋洋洒洒专业性十足,拿出来给别人一看一讲就发现漏洞百出;有时为了套方法而套方法,体验地图一类的输出物看似有模有样,最后项目做完了才发现设计方案时基本没用到……虽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法,但却没有理解透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所在,也不清楚哪些环节其实并非必要存在,自然也让实际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而靠自己思考、沉淀和交流改进出来的设计方法,理解和运用起来则要透彻顺手很多。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