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博博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袋鼠云 2018-05-17 15:37:32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编者按:距热情似火的618国民年中购物节已经不到两个月时间,去年京东商城最终以累计下单金额高达1199亿元(行业口径)的战绩收官。而记者了解到每年借着“京东618”“双11”这两股全民消费热潮的新零售品牌远远不止淘宝与京东两家,已成为了整个产业链方方面面品牌的推广盛宴。

因此,每年的618购物节参与的企业数量可谓“芸芸之众”,这场一年比一年盛大的狂欢节也对支撑其后的运算资源、网络平台、存储与挖掘大数据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针对各家的技术资源体系、技术运维团队、大数据智能技术水平也成为了企业高管的“第一关注”。

而记者采访了多家新零售企业的CIO,提及如何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今年“618”,他们大多表示:“增加服务器及运算资源、优化技术架构提高冗余、完成即时大数据挖掘分析是今年的三大要务。”的确,在保证全民购物节完美的用户操作体验之外,对自身企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获得的宝贵数据充分分析并加以利用也成为了CIO们所考量的重点,让精准营销落地同时指导未来的市场规划。

如何更好的挖掘大型项目节点中企业获得的巨量数据?如何将挖掘数据中的信息得以简明有效的呈现,最终迅速指导市场策略?记者在618前夕走访了国内新锐的数据智能解决方案企业——袋鼠云。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袋鼠云这家在去年完成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数据智能新锐公司,在今年动作频频,完善提升自身数据智能产品线研发的同时,也在今年大量引入高端人才,全面完善数据智能整体品牌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袋鼠云致力于打造从企业数据资源规划与获取、数据质量分析与提升、数据整体建模与数据资产管理、数字化标签引擎建立、数字指标体系梳理与计算、数据应用规划与实现、数据可视化大屏呈现等全闭环的企业智能数据解决方案。最终以数据为最可靠的技术基础,通过袋鼠云的数据内容策划团队的有效建模,配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视觉设计,通过可视化大屏将简明有效且具冲击力的数据内容呈现在领导或者客户面前。

袋鼠云这家在去年完成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的数据智能新锐公司,在今年动作频频,完善提升自身数据智能产品线研发的同时,也在今年大量引入高端人才,全面完善数据智能整体品牌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袋鼠云致力于打造从企业数据资源规划与获取、数据质量分析与提升、数据整体建模与数据资产管理、数字化标签引擎建立、数字指标体系梳理与计算、数据应用规划与实现、数据可视化大屏呈现等全闭环的企业智能数据解决方案。最终以数据为最可靠的技术基础,通过袋鼠云的数据内容策划团队的有效建模,配以令人印象深刻的专业视觉设计,通过可视化大屏将简明有效且具冲击力的数据内容呈现在领导或者客户面前。

袋鼠云CEO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了典型客户“中国茅台”可视化大屏项目实施情况,他告诉记者:“世界第一白酒品牌“中国茅台”之所以选择袋鼠云建设数据可视化大屏项目,主要是基于要解决全面打造企业数据中台以及将中国茅台品牌能力直观生动地呈现给领导与参观客户。”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基于此,袋鼠云为他们从数据管理与应用方式方法上改变思路, 有些甚至是全新的角度与理念,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国茅台’的企业数据价值更好的被利用。”他告诉记者:“因为茅台品牌社会面很广,袋鼠云后期基于数据,提供的诸如舆情分析系统、反黄牛数据系统等富有社会成效的定制功能,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

数据智能(DI)不仅仅是把数据放在一起,而是要聚集产生化学反应。“中国茅台”这个客户应用就很典型,他继续向记者介绍:“我们给客户的数据分析与决策都是动态的,实时监控大屏即时展现茅台酒的交易总额是多少?哪个地区的茅台酒目前是销量最高的?哪些客户最热衷于他们的产品?这些动态的数据分析结果都能实时呈现在展会现场的可视化大屏幕上。另外茅台做的可视化大屏,也直观地体现了茅台用户群体的年轻化趋势,这和我们之前想象中茅台的消费者较高年龄层的情况不一样。这次可视化大屏解决方案帮助茅台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终端用户,要知道以前客户数据分散在经销商、渠道商那里,到底谁喝了茅台酒,茅台集团是无法获知的。”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袋鼠云:可视化大屏打造智能数据方案全闭环

而实时采集数据,实时处理分析数据也是袋鼠云口中的“一大门槛”。记者了解到,类似袋鼠云这样的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应用--数据呈现整体打造闭环的数据智能解决方案服务商在行业里具有很大优势。在中国茅台的典型方案中这一点就展露无遗。他向记者介绍:“中国茅台选择过去传统服务商时,手机端与电脑端的开发商是不同的,因此移动端和PC端后台数据没有打通,形成了非即时的数据孤岛。而采用了袋鼠云“全域”智能数据解决方案后,所有的标准制定都是相同的,数据得以深入而全面的加工。而精准营销、反黄牛、打标签、舆情监测、秒杀系统等等富有成效的模型都是基于企业数据的被统一联结并做出实时分析结果。”

记者谈到实时数据可视化这个部分时,袋鼠云CEO显得自信满满。他告诉记者:“数据的实时性采集非常重要,“袋鼠云”实现了TB级别甚至是PB级别的大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实现秒级反馈是最基本的要求。”他继续告诉记者:“这得益于袋鼠云的技术团队多数来自于阿里云,针对业务暴增、恶劣环境等极端情况下的峰值保障应急处理的技术与能力具有相当的经验。”记者还了解到,袋鼠云现在的技术团队都曾经历过“天猫双11”等等大型活动,并协助茅台、百草味、秒钱、申通E等多家公司顺利完成了大促护航等工作。

记者观察:一方面基于人才技术优势打造团队“硬气功”,另一方面深化客户项目落地可视化效果的“软实力”,在袋鼠云眼中一个睥睨新业界的发展蓝图已清晰可见。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氛围独特情绪深沉的深色系网站,设计上有什么讲究?

博博

  •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在设计中,情绪的传达和氛围的营造通常是要看设计项目的目的是什么,而不同的配色和不同的元素组合,往往能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相比之下,深色系网站常常会呈现出更为独特的氛围,传达出更为复杂多样的情绪。虽然这样的情绪并不一定是正面和向上的,但是好设计总归是让人过目难忘的。

想要借助深沉的色调来创造情绪相对独特的网站设计,是有一些可供遵循的常见的设计技巧,今天的文章,我们来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深色,并不定是黑色

首先这一点必须明确,深色并不一定是黑色。

在选取配色的时候,网明亮的色彩当中添加黑色或者灰色所得出的色彩,通常会显得更加深沉浓重,这样的色彩中往往会包含之前的色调。

在上面的 Hooligan 这个网站当中,设计师不仅采用了深沉的黑色背景,而且采用了和黑色背景相当匹配的暗金色,两种深色之间色彩明暗依然存在对比,和白色的标题文本构成了三个层次,不仅富有视觉吸引力,而且创造出了沉稳厚重的氛围。

阴影的使用

阴影和光线往往是相伴出现的,而阴影所带来的舞台剧般的效果则充满了戏剧感和神秘感,这也是设计师喜欢它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会让用户心中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在上面的 Clear Motion 这个网站当中,车辆周围被阴影所包围,文本内容很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同时,用户会好奇这辆车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有什么地方看起来不太一样,黑暗的氛围下,用户的好奇心会身不由己地高涨起来。

黑色叠加层

用黑色的半透明层叠加到图像上,也是制造深色系背景的一种常见手法。在图片的选取和不同的透明度之下,背景图片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和氛围,是非常不同的。

透明度较低的情况下,黑色叠加图层会让用户看不清背景中的信息,这使得背景信息在整个设计中参与度较低。透明度较高的情况下,更多的背景元素会透过叠加层呈现出来,和前景元素产生交叉和互动。但是总的来说,黑色叠加层让元素之间产生对比,也使得行为召唤元素更容易发挥作用。

在上面的 Fhoke 这个网站当中,透明叠加层让背景中的场景适当地透露一点出来,但是真正吸引人注意力的,还是在标题和左侧的行为指引上。

简陋的画布

细节较多的背景让人觉得信息丰富,而粗陋的画布则更容易创造出一种虚无的感觉,相应的,后者是会让人更有探索的欲望。粗陋甚至赤裸的深色系画布很好地将神秘感和探索的欲望结合到了一起。

Dubois 这个网站的背景同样非常的简单,没有纹理,只是通过均匀分布的小圆点来进行装饰,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点的分布、色彩其实是有微妙变化的,会引导你去注意位于整个页面底部的文本标题,虽然绝大多数的网站并不会把标题放在这样的位置上。

字体的选取

Punk is Not Dead 这个网站给你的感觉是否很独特?网站的设计非常清晰,识别度极高,网站本身还有音频组件,它的设计从视频到音频一应俱全,整体充满了朋克的风格。

黑暗的背景和明亮的字体色彩有助于实现这样的效果,但是字体的选取才是最关键的。想象一下使用普通的字体,是完全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尖锐粗糙的边缘和并不那么友好的可读性,让他在视觉上和朋克的精神保持了一致。

黑白配色

当设计完全失去色彩,仅仅保留黑白两色的情况下,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如果整个设计是以黑白两色为主,搭配少量其他的颜色,体验和氛围又是什么样的呢?

黑白配色和纯黑为主的配色一样,很容易创造出戏剧化的效果,这两种色彩本身所构成的冲突和对比就是原因。

黑白的强烈对比,常常会促使访客在浏览过程中忙于注意不同的细节,面对 Super Rebel 这个网站的时候,这种感觉就非常明显。打开页面之后,注意力会迅速被右上角的图片吸引,随后便忍不住把对比强烈的所有模块都扫视一遍。黑白色搭配大量信息很容易创造出信息过载的效果和体验。

图片的选取

Jimmy Chin 在他的作品集网站的「关于」页面当中,他将自己的照片直接放了进去,色彩采用了单纯的黑色。

色彩的明暗和饱和度的选取,直接影响着整个设计的情绪,在这里,单纯的黑色让整个页面的形式感更强,而所呈现出来的感觉也非常的锐利。想想看,他穿着黄色的衬衫和绿色的裤子,那么整个图片所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浮夸而醒目。

图片的选取对于情绪的表达和氛围的营造有着巨大的影响。

也可以营造轻松的氛围

许多深色系的网站都给人以深沉、怪异的感觉,但是深色并不完全代表着负面的情绪。深色系的网站同样可以被设计得轻松而富有活力,这主要取决于你如何将元素组合到一起。

在 Atom 这个网站当中,整个背景都采用了典型的深灰,但是卡通角色和轻盈的色调让网站凸显出一种可爱而有趣的感觉。这样的设计也能带来视觉奇观,并且不会让用户感觉到负面的感受。

这种设计让用户和网站之间的情感联系更轻松,让服务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

结语

那些带有负面情绪和独特氛围的网站,你喜欢吗?带有这样情绪和氛围的网站,需要设计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拿捏程度,来达成相应的设计目标,而且这样的设计并非不好。情绪化的设计,有趣而神秘的氛围,带有负面情感的表达,躁动甚至暴躁的设计,这些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快速成长?这5个思维助你完成职场跃迁

博博

口述:飞鱼船长

重述编写: Eireen (个人公众号:包总学习笔记)

全文共 7037 字 15 图,阅读需要 16 分钟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 / BEGIN / ————


不少刚转行做运营没多久的新人,在目前的工作中,经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我刚入行做运营,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快速进步?


一、超越预期


假设一种情况,一家公司同时来了5个能力、天赋、背景都一模一样的实习生,经过半年的时间,他们的能力都会差不多吗?


不会!


一定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这些人最开始不是都差不多吗?为什么会被拉开很大的差距?


我们来具体看下,5个人在6个月里会怎么过:


刚开始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尚浅,所以被分配的工作都是比较简单、基础的执行工作。


一段时间后,总会有个难一点的工作,交给谁呢?


应该是交给一个稍微更信任的一点的人来做,因为TA能做好的概率会稍微大一点。


这个人因为接手了一个更有难度的工作,比起还在做简单重复工作的同事相比,TA能力提升的速度也会更快些。


那么到了下次,还有一个比较有含金量的挑战型任务,会交给谁呢?


肯定还是这个人嘛!


所以最开始的一个小小的差距,就会带来后续巨大的改变。


那么,如何获得最开始的一个小小差距呢?


那就是不断超越领导的预期。


不断超越领导的预期,从而获得更多的信任。


得到更多的信任之后就能获得更大的权限,从而帮助自己更快的成长,达成正向循环。


0?wx_fmt=png


没有达成正向循环会怎么样?


举个例子,某公司的运营助理小张,他的上司每天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排版、作图、制表等简单工作,偶尔还让他去打印资料、寄快递。


由于每天做事情做的非常杂,所以小张认为自己没什么提升,慢慢工作开始懈怠了下来;上司看到他这种样子,也就更加不可能给予他更多的机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机会大门早已经被关闭。


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出现小张这种情况呢?


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当我们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想这件事情如何能做的更好,提高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很随意地完成了手中的任务。


不要小看这件事,我们在职场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我们获得更多的信任做准备,今天做出超越预期的事情是在为明天获得更多信任做积累。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指向一个目的:让上司知道,我是值得被信任的人。


0?wx_fmt=png


职场中的信任跟机会有非常大的联系,公司会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信任的人去做,而像小张这种不太靠谱的人自然是继续打杂。


有人可能会说:哎呀,我能力不行,做不出来很完美的结果。


慢着,这里纠正一个问题:超越预期并不是一项能力,而是一项意识。


「能力和意识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在于能力是显性的,而意识是隐性的。


0?wx_fmt=png


能力很容易通过完成各种任务体现出来,而意识是非常难以察觉的。


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能力比意识要重要,但其实意识反而比能力更加重要,也更难培养,所以我们才需要把能力和意识区分开来。


如何从生活中的点滴可以培养自己超越预期的意识?


我们可以强加一些小动作,在电脑桌面上换上“超越预期”的背景,或者在小贴纸写上“超越预期”四个字,然后贴在电脑上。


每天提醒下自己:


0?wx_fmt=png


当你刻意培养了这种超越预期的意识时,潜移默化你的进步速度就会比那些没有这种意识的人快上很多。


为什么?


因为把一项工作做到60分及格的水准,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稍微好一点的能把事情做到80分,就觉得这件事已经做的很好了,然后就停在这里了。


更高的自我标准,决定了你更快的进步速度。


很多时候,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只喜欢把事情从0分做到80分,然后就开始做下一件0分到80分的事情。


但其实很多人都可以把工作从0分做到80分,例如招个大学生来,说不定他也可以把工作从0分做到80分,那对比他,你的优势其实就荡然无存了。


0?wx_fmt=png


看到这里你可以停下来想一下,自己之前的工作中,是不是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把事情从0分做到80分?


所以,从今天起就可以开始刻意培养自己超越预期的意识,并且尝试去做一次超越预期的事情。


可能从短时间内看不出差距,但是把时间线拉到一年来看的话,差距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0?wx_fmt=png


我相信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你很快会收到正面的反馈。


从而让自己从打杂的坑跳出来,去实自己现真正的价值。


二、差异化意识


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做到的人有很多,那这件事情的价值几乎为零,人们只会为这种工作付很少的钱。


比如说洗衣服、打扫卫生、扫大街这类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事,这种工作的工资会非常低。


如果一个工作只有少量的人能够做到,那么这个人就会很有价值,这个社会也会为他的工作付出很多的报酬。


比如那些顶尖的程序员、设计师、运营之所以工资这么高,就是因为他们能做到很多其他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培养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差异化呢?


互联网里有一个思维,叫紫牛效应。


如果你开车到草原上,路旁庞大的牛群吸引了你的目光,一大群黑白相间的奶牛在高速公路旁绵延数十公里。你惊讶的赞叹:“好美呀!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十分钟后,牛群已经引不起你的兴趣,反正每只黑白相间的牛都一样。刚才还觉得新鲜趣味的牛群,现在却已索然无味。


突然,你的视线中出现了一只紫色的奶牛,你会大吃一惊,“怎么会有紫色的牛,居然世界上会有紫色的牛,太不可思议了!!”


0?wx_fmt=png


你的目光会集中在这头紫色的牛身上,从此留下深深的印象,并且一辈子不会忘记。


这件事情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与众不同的事情总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与众不同的人也会被公司深刻记住。


在职场中,你只有作为一头“紫牛”,才能引起注意。


很多人没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自然就没办法吸引注意。就像在投简历的时候,所有人的简历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很突出的特点和优点。


甚至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以前被拒绝过的简历,是不是包含了以下的这些词:工作认真、积极向上、团结友爱。


每个人都会这么写,HR凭什么会把精力放在你这份简历上呢,要知道HR每天都很忙的。


TA每天收到几百份一模一样的简历,TA看完肯定很快会关掉,不会有任何反应,也不会叫你过来面试。


那什么样的简历会让TA有反应,并且停下来,去想让这个人来面试呢?


这也就回到了我们之前说的“紫牛效应”了。


一定是这个简历有特别突出的亮点,或者有很大的差异化,有好看的背景配图、有不同的过往经历、有好看的头像照片等,才会引起HR的注意,并且让他停下来,打电话叫你过去面试。


这句话听起来是句废话,但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养成这种意识。

什么意识?


0?wx_fmt=png


假如没有这种差异化的意识,在竞争中我们是会处于劣势的。


举个例子:假设两个能力完全一样的人同时过来面试,其中一个人在面试前就针对公司运营现状写了一份长达8000字分析报告,而另外一个人只带了一张单薄无比的简历过来面试。


你觉得谁通过面试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当然是那个准备了分析报告的的面试者,因为他有很明显的差异化优势,十分强烈地吸引了面试官的注意力。


差异化能天然产生注意力,如果大多数人做的事情和呈现的状态都一样的话,人们会更关注那些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一方。


0?wx_fmt=png


差异化的优势就在于:在有同等实力的情况下,你比别人多那么一点机会。


哪怕为了这一点机会,我们都非常有必要去培养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具体如何做?


刻意培养自己的某项能力,让自己的这项能力显得非常突出,在这个领域你就是公司里排名第一的。这些能力可以是:


  • 文案写得特别好

  • 活动策划得特别有吸引力

  • PPT水平特别高

  • 数据分析能力特别强

    ……


总找到别人不能替代的点,并加以持续刻意练习。


三、及时反馈


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有个概念叫“MVP”模型,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在创业的过程中。


因为有时候创业者都不知道自己的设想不知道能不能最终达到终点,可能有时候我们做的产品不一定是用户真正想要的。


有些企业半年才推出一款产品,要么风口已经过了,要么竞争对手已经把市场占领完了。


所以,有一个办法能尽快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我们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先做出一个功能不那么完善的雏形,然后把产品尽快推到市场里验证效果。


0?wx_fmt=png


你永远不知道用户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在汽车推出之前,用户以为自己想要的是一匹马,要求再高点充其量是一匹更快的马,但是但汽车被发明了之后,用户才知道自己原来要的是一辆汽车。


假如将精益创业这个概念应用在制造汽车上,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当我们要制造一辆汽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找到构成汽车的最核心部件。


  • 第一步:找到2个轮子,找到杆,一辆最最最简单的汽车框架就构成了。

  • 第二步:不够稳,再加点轮子,变成4个轮子。

  • 第三步:加个发动机,让他能动起来。

  • 第四步:最后加个方向盘,让汽车能正常行驶。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你不会是在忽悠我吧,汽车制造哪可能这么简单。


0?wx_fmt=png


但这才是一辆汽车,能够在没有技术和认知积累的情况下,被发明出来最快速的路径。


但现在很多人造汽车,他们在心中对汽车有无限的构想,认为汽车应该是这样那样的。


在还没开始制作就已经把细节描绘得非常细,脑补用户一定需要这些功能,等汽车生产出来后发现用户要的根本不是这些功能,销量也可想而知非常惨淡了。


所以我们要快速做最简化的版本,然后快速获得反馈,看用户喜不喜欢,如果用户说好,我们就继续造,不好我们就改进。


「MVP模型」不仅仅可以用于精益创业中,还可以应用在我们的工作上。


假想这样一种情况:领导交给你一个做PPT的的任务,你做完后交上去才发现做的方向不对,然后上司说“算了算了,还是我来吧”。


你不仅耽误了这件事的进度,还会让领导对你很失望。


然而这个过程中,其实你也是很用心和努力,只是你理解的方向和领导想的有偏差而已。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做个最初的版本,快速“投放”到领导那里获得反馈,如果领导说没问题,那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反之就要进行修改。


做出一个大概的框架,以确保做出来的东西方向不会错,或者错的太多。


但新人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困惑:假如我经常去找上司核对不会被认为很烦吗?


不会。


因为假如你的工作方向已经偏离了轨道,做出来的东西不是领导想要的,他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修补这个错误。


及时反馈看上去是多花了领导的时间,但本质上是节约了领导的时间。


如果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的话,团队和个人的效益会非常低,看起来很忙,其实只是做了无用功。


0?wx_fmt=png


所以我们需要在偏离不太久时及时调整方向,以缩短我们完成结果的路径。


通常情况下,职场新人很难直接就做出老板想要的结果,所以提前确认的好处就在于,你会缩短通往最终目的地的路径,越早发现方向不对,所浪费的时间越少。


当你做这件事情做到10%或者30%就可以同步下进度了,不管是口头上,还是邮件进行沟通。


职场新人受限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某些想法会比较幼稚和不成熟,及时反馈也能让上司更好的帮助到自己。


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上司,他也许就能理清你的思路,帮助你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这对助推个人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当然了,及时反馈不是让你遇到任何问题都直接甩给领导,比如那些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答案的问题。


而是确定要领导解答前,先给出自己的思考,即使是很浅显的思考,然后真的不懂了再去问领导。


而不是让领导手把手把所有的细节都教给你,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不如他把所有事情都自己做了算了。


四、结果导向


前阵子有个面试者,他做的活动里有一个是花了200万预算,活动的结果是活动h5获得了1万人访问。


0?wx_fmt=png


然后问他,这个活动给公司带来了什么转化成果?


他说这个数据在别的部门,他不知道,而且活动主要是在H5上。

再问:你给这个活动打多少分?


他说80分,说有些细节做得不够好。


然后船长就马上告诉他不太合适,结束了面试。


这个活动对公司业务没什么正向的转化,我给负分。有犯过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了。


对了,这个公司不是家拼车业务的公司,而是个查公交信息的App。


这就是一个结果导向不强烈的例子,花了200万却没有什么具体的结果产出。


所以说,缺乏结果导向思维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有多么可怕!


你想想,如果你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越跑越快,那会怎样?


——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方向正确,你离成功越近;方向错误,你离失败越近。


所以,在职场中,为了能让自己更成功,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


你可能会问,那我怎么样来明确自己的做事方向呢?


先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


养成结果导向的思维,目标即是灯塔,能照亮你的前进方向,并且还让你不会被各式各样的因素打扰,从而更好的达成最终目标。


假如没有结果导向的思维,就容易把精力放在花拳绣腿的无关紧要事情上,而忽视了最终的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举个例子,有一天上司让小明去写一篇商品的文案,小明根本没搞清楚这篇文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就直接去写了。


加班加点认真写了几天,但却自嗨得认为把文笔文笔写得非常优美、辞藻非常华丽,就能达成好的效果。


结果这篇文案投放到市场上一点效果都没有,小明的努力和认真完全白费。


为什么?


这是因为这篇文案的目的是其实为了让商品卖得更好,需要的是极具销售力的文案,而不是辞藻华丽的文案。


所以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先要明确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意义。


公司最终只看结果,过程虽然也重要,但其实结果比过程重要太多了,就算我们加班加到凌晨3点,但做出来的事情并不能让上司满意,其实就属于无效工作。


职场上,不看苦劳,只看功劳。


假如我们举办一场线下活动,你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说自己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消耗了多少心血。


但其实这都是没用的,因为公司只看最终用户反馈怎么样,报名人数有多少,这次活动对比上次活动效果有没有更好,公司盈利有没有进一步提高。


谁会关心你花了多长时间?


没有任何人会关心,他们只看你做到了没有。


我见过结果导向很强烈的人,TA来找船长去讲课,虽然我们一次次得拒绝了TA。


但为了达成目标,TA也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了一次又一次想要说服我们,想出各种解决方法、循循善诱地把利益和格局弄好。


到最后居然也真正办成了这件事情,而且用非常低的成本撬动了这件事情的发展,这就是TA的价值所在。


而正常人面对拒绝的第一想法是什么,就是感觉这件事情做不下去了,然后就放弃,但其实事情还没到完全做不下去的地步。


但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不可能成功,而是很多人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刻,就已经放弃了。


就像销售一样,假如顾客说不买,如果你就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这笔订单可以就真的不会成功了。


你应该去问下TA为什么不买,是原因不买,是有什么顾虑,如果哪些顾虑得到保障,会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


只要不是完全停下来,就还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结果导向的意识不仅对个人、对公司的益处都是非常非常大的。


时刻想着为结
果负责,假如你是结果的负责人,就算老板说不行,你也要问清楚为什么,多问为什么,找到目前的困难和障碍点,扫清你达到最终目的地的所有障碍物。


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我们需要想尽所有方法,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要善于利用外部的力量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包括团队的同事),虽然是你在负责,但是可以找团队讨论,头脑风暴一些问题,可能会比你自己写的更好。


做事情、创业、运营本身就是个团队协作的事情,多一个的思考可以帮助你打开更多的思路。


我们只要达到结果,任何方法都可以,职场不是考试,没人会关心你是不是带了小纸条。


五、全局意识


回顾前面的5个意识,之前我们有说到要超越预期,差异化意识,优化意识,其实这些都是建立在拥有全局意识的基础上。


什么是全局意识?


就是在做执行工作的时候可以把层面上升至项目负责人的角度,从项目负责人角度思考项目整体的规划、协调。


不断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看问题会更加全面,并且增强对这个项目的理解。


0?wx_fmt=png


如果没有全局思维,很多事情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好,比如超越预期,如果你仅仅关注手上的事情,是很难在大的层面上超越上司的预期,也很难让自己进步。


只看眼前的工作,就会出现,你觉得没有事情做,但事实很多事情都还没有做好的情况。


假如不仅仅从执行层面上思考问题,当项目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时候,你会想到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法,能力的提升会比只局限于单点的人进步更快。


当我在接到一项任务的时候,我会先把我关于这个项目的想法全部列出来:


  • 拆解工作目标,把维度拆解得足够细致

  • 用流程图画出整个项目的大体流程,再继续细化

  • 从整体流程中各个点能优化的地方提炼出来,逐个优化

  • 依次拆解各个步骤,具体落实到可执行的操作

  • 把项目所有的执行流程用excel表列出来

    …….


0?wx_fmt=jpeg

(我司某实习生推进一个项目时做的全局规划导图)


如果无法培养出这种思维的话,这样的话你其实就只有基本的执行能力,这种情况下,你与螺丝钉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不要只是觉得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得很好就行了,而是要提前培养自己,成为未来可能的项目负责人。


培养的方法就是,在接到一项任务,刻意思考这几个问题:


  • 如果我是这个大项目的负责人,我会如何思考和安排现在的项目?

  • 现有大方向所做的事情都已经优化到了吗?

  • 现有大方向还有哪些可以做的事情,可以让目前的结果更好?

  • 团队内部的人力和外部的资源可以怎么去沟通和调用?

    …..


有全局思维的人会主动推动项目的进展,他会自己去找任何有益于项目进展的事情去做。


而没有全局思维的人,一旦把事情做得差不多了,他就觉得没事做了,被动等待别人给他安排任务。


而有全局思维的人,有清晰的导向和意识,有一系列的事情可以做去提升目标,而且会清晰地知道要做事情的优先级。


我们在接到任何一项任务的时候,都需要刻意让自己从项目整体去思考问题,这会是让你受益终身的习惯。


六、结语


上述说的很多意识,都是为了给我们持续进步做积累,这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突然爆发。


我们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为了去证明什么,而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 / END / ————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博博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6-03-14 18:26:26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文章中的观点是鄙人在各大运营类网站学习总结的知识,加上本人对运营的一点看法,愚昧之见,还望批评指正。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相信很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们都晓得用户需求挖掘这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产品之所以会被生产出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使用者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去挖掘这些需求?这些繁杂的需求中又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等等问题,都是每一个产品/运营人员头疼的一件事情。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产品的存在源于用户的需求。像汽车的出现,是人们对于更高交通效率的需求,电脑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办公的需求等等。观察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手机应用市场,各类产品出现的原因也正是源于人们越来越多,越复杂的需求。像滴滴打车满足了人们方便叫车的需求,饿了么满足了人们选择订餐的需求等等。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只是众多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而根据马斯洛需求分析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有五层,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求之后,人们还会往上追求尊重需求社会需求和个人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成为产品生产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把产品看作是一个孩子,那么用户需求,就可以看作是决定这个孩子形态的DNA。用户需求不仅对产品的诞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在未来,在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影响产品的形态,决定产品最终的样子。 所以产品需求对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从用户需求挖掘的方法,用户需求挖掘后的选择,用户需求挖掘中的误区三个方面的问题出发进行讨论。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1.用户需求挖掘的方法

(1)需求挖掘的渠道

A.产品开发前

1. 市场调研

任何一款产品的出现都是因为这个市场有需求,需求在哪,大旗就得往哪里挥。所以市场调研,毫无疑问是需求挖掘最重要的事情。设计好调研的问卷,利用网络渠道,像QQ群,帖吧,社区,微信群等,在线下,通过深入目标用户的群体进行走访调查,深入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线上线下,深入目标人群,获得足够多的调查结果,并确保获得的需求具有一般性。

2. 产品分析

现在移动市场的商品已经有很多,可以说目前可以被想到的产品已经有人在做了。所以要开发的产品难免会有类似的竞品。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这些竞品,找到共同点即已经被满足的需求,找到差异点,即未被满足的空白区。比如如果你想要开发一款社交软件,那么就要寻找像微信,YY语音,QQ,陌陌等一系列的社交产品作为竞品进行分析,在这些竞品中找到社交软件应该有的通用的功能,找到这些社交软件中没有的,同时用户又有需求的功能作为你的产品的差异点。

3. 数据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户的很多潜意识或者有意识的行为,都可以通过大数据体现出来。很多情况下,用户很难清楚地说明他们的实际需求,很多时候他们的判断与实际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显性的需求没办法很好的表达出来,更不要说那些用户觉察不到的隐藏的需求。所以数据,这个不会骗人的东西,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去分析需求。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需求可以较清楚地被表现出来。在产品未开发之前,数据的来源可以有很多方面,各大搜索引擎的关键字排行榜,微博热搜榜,同行的数据报告,或者是一些数据网站的免费或者付费的数据报告,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数据分析来源。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B.产品开发后

1. 搜索记录和用户行径

在产品上线后,用户的搜索行为和用户的行径是分析需求的一个重要来源。用户搜索过程提及的关键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婚恋产品中,如果搜索词中“35岁以后”“北京户口“的搜索频率很高,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用户对对象筛选有需求,就可以考虑加入对象筛选这个功能。另一个是用户行径,哪个功能是重度使用功能,哪个功能使用率不高,哪个功能用户的中途放弃率最高,都是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数据。

2. 用户日志和用户数据

如果拥有大量的用户日志和用户数据,那么要好好地利用这笔难得的资源。找一个用户IP出来,GREP一下,分分钟就能获得这个用户的完整访问和操作轨迹,分析用户的操作行为,设身处地的理解用户的心情,理解用户的处境,从而理解自己产品和运营中,是不是有一些不合适,不妥当的地方,真正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体验中,理解用户的不满,理解用户的挣扎,理解用户在使用中的困惑和障碍。

3. 用户反馈

产品在上线之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反馈或者邀请用户面对面进行产品的评测。通过用户反馈了解产品还没有满足的需求还有产品中的伪需求或者说是冗余的功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为这群用户是你最珍贵的种子用户。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2)需求挖掘的思想方法

A.头脑风暴法

在收集产品需求的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头脑风暴法。让参与者敞开思想,集体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产生尽可能多的创意。

B.创意分合法

创意分合法是创意思维训练方法之一,主要是将原不相同亦无关联的元素加以整合,产生新的意念、面貌。分为两种心理运作过程: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由合而分)、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由分而合),主要是运用类推(analogies)和譬喻(metaphors)的技术来协助分析问题,并形成相异的观点。

C.属性列举法

属性列举法即特性列举法也称为分布改变法,特别适用于老产品的升级换代。其特点是将一种产品的特点列举出来,制成表格,然后再把改善这些特点的事项列成表。属性列举法是根据设计对象的构造及性能,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性提出各种改进属性的思路,从而萌发新设想的一种方法。

D.6W3H问题法

面对庞杂的需求分析工作、不知从何做起时,6W3H分析法不仅有利于较系统和周密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条理性,也有利于较深入地发掘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的可行性设想,帮助产品经理制定有效的目标。

6W3H分别是:

  1. Who(什么人)产品的目标客户是谁?是一类群体还是几类群体?针对产品的用户群进行分析,了解目前用户群的年龄、性别、特征、区域、习惯、兴趣、爱好、收入、消费等情况。
  2. When(什么时间)用户可能会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产品。产品推介的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同时还要考虑用户的停留时间、使用高峰时间、跳出时间。
  3. Where(什么地方)用户可能在那些条件和环境使用产品。针对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如,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要有不同的方案。
  4. Why(为什么)此法主要用于了解设计产品新功能是的目的是什么?是现有产品没有满足用户需求还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又或者仅仅是跟风凑热闹。
  5. What(是什么)产品功能分析。用来分析产品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的相互关系如何,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功能?
  6. Which(哪些)除了我们的产品,市场上还有可替代产品吗?
  7. How do(怎么做)用户怎么使用产品,使用产品的流程是什么?怎么样更省力?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吗?体验怎样?
  8. How much(多少钱)用户使用产品需要付费吗?需要付多少?是否超出了用户的支付能力?
  9. How many(多少次)用户的使用频率是怎样的?经常使用?偶尔使用?还是不定期?

2.用户需求挖掘后的选择

A. 甄别真假需求

用户的需求和用户的痛点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提出的需求不一定是用户真正的需求。

  • 第一,用户没有很强的产品意识,很多都是模棱两可的感觉。
  • 第二,用户是贪婪的,他们往往会提很多自私的需求。

如果能够躺在床上每天有人送钱送吃的给你洗衣服打扫房间这种需求绝对是强需求,但是可能么?

有些需求可能是低频率的需求甚至是违背商业规则的需求,像春联O2O,一键挑选春联送货上门,新用户还能免单哦~~这种需求用户求之不得,需求可以说是大了去了。但是有企业会做吗?明显不可能!所以不要一味地跟着用户的需求走,不理智的需求分析行为,无疑是一种自杀的行为。

B.从需求中需找真正的痛点

在需求分析中,甄别真伪需求,对需求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剥开表面浅显的需求,通过逻辑思维分析,代入用户使用的场景,去寻找造成这些需求下面更深层次的痛点。

举个例子:360安全浏览器,看起来是好像用户使用的需求是需要一个安全的浏览器,能够保护他们上网的安全。但是如果给用户一个绝对安全的,但是很卡的浏览器呢?如果我们给用户一个安全系数较低,但是已经能够保证隐私等基本信息安全,同时又能够保证浏览速度和浏览质量的浏览器时,用户会选择哪个呢?

浏览器本质还是网上冲浪的工具,核心问题还是使用过程的流畅度,浏览体验。安全性问题,只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泄露,用户担心自己信息安全而产生的一个附带需求罢了。

2007年微软推出vista时,提高了安全性,但是同时也影响了使用效率。很多用户由于没有办法忍受vista糟糕的操作体验而放弃使用它而转用XP系统,即使vista的安全性比xp的要高。所以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需求,其实并不是用户核心的需求,又或者说,存在这种需求,但是在需求平衡,他并不是占大头的。所以寻找需求,要求我们抽丝剥茧,发掘最最本质的需求。至于怎么找,这个就要看对产品和所在领域的深挖程度了。

3.用户需求挖掘中的误区

在需求分析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对象出错
  2. 分析方法错误
  3. 永远以为自己比客户更聪明
  4. 不尊重用户的现实选择
  5. 客户和用户没有区别来对待对需求的一厢情愿,理解出错

很多产品人员对于产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个人的感觉+身边人的感觉。但是这种需求理解方式无疑是错误的,几个人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统计学上有个著名的观点,当数据越来越大时,趋势将会越来越稳定,某些值将会越来越稳定在某个数值范围区间,所以要求我们在分析需求时,不能以偏概全,一厢情愿,必须跳出自己的圈子,去目标客户群那里,跟大量的人接触,跟他们聊产品。让他们来评价产品,这样得到的产品需求,才能够真正的反映绝大部分用户的需求。

你真的明白用户需求是什么吗?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博博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6-04-19 11:20:31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初尝竞品分析,能力以及对行业理解有限,暂无法从大的架构上完整支撑起整篇文章。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从产品结构,产品功能,产品核心功能使用流程等角度上对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两款产品加以梳理。之后根据用户数据调查,定位用户群,建立用户使用场景模型。并且根据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进行归纳。进而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上给出对比分析,最后给出自己如果自己是PM的建议。期待读者和前辈拍砖给建议~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脑图太大无法完整显示,若脑图不清晰请移步文末网盘链接,文中涉及完整报告也保存在网盘中。

1.产品初体验

1.1 产品简介

腾讯课堂:腾讯课堂是腾讯推出的依托于QQ群的专业在线教育平台,以兴趣、语言类学习内容见长,聚合了优质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海量课程资源。并于2014年4月1日上线移动端APP,作为免费的开放式的平台,腾讯课堂帮助线下教育机构入驻,不参与机构分成,还为其提供流量和功能支持。

网易云课堂:由陈能干(杭州蓝脑教育科技创始人、CEO,知米英语系列产品创始人)联合丁磊发起,网易成立项目组开发,以偏职业化的学习内容为主。产品于2012年12月上线,以实用技能类内容为主,衔接高等教育和职业应用,打造综合学习服务平台。目前有近6000门课程,覆盖近20个教学领域,百余细致分类,近5万课程视频,超过700万注册用户。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1.2 产品结构

腾讯课堂产品结构: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网易云课堂产品结构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从产品结构图对比来看,两款产品均从推荐,搜索,分类以及已学习课程四个方面设置入口导向课程学习板块,分别对应了不同用户(见下文)在寻求课程途径上的需求差异:第一类专业类用户可能搜索比较多,第三类兴趣类会关注推荐排行更多,第二类职业类用户可能更会比较全面使用;同时与豆瓣、知乎等流行的相关产品使用户养成的习惯一致。

腾讯课堂醒目的位置设置了学团入口,并且为机构开设单独的介绍界面,体现了作为免费的开放式平台,吸引用户互动和机构入驻的发展策略。

网易云课堂在首页设置消息提示,因为用户与平台(产品、客服、老师机构)间缺少必要通讯手段,所以将站内消息放在右上角,作为消息通知的必要方式。

1.3 产品功能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1.4 使用流程

腾讯课堂学习功能使用流程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网易云课堂学习功能使用流程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从使用流程上看,两款产品允许在非登陆条件下进行试用,直到用户找到目标课程,准备学习/付费或者有意使用个人设置时再提醒用户进行登陆,降低使用门槛,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登陆方式上,腾讯课堂仅支持自家qq及微信登陆,一方面利用自身通讯平台,方便以消息推送等方式进行推广宣传;另一方面保证了用户与平台(产品、客服、老师机构)间获的即时通讯。而网易云课堂采除用自家邮箱外还包括腾讯系列,微博,手机等多种身份验证方式,满足习惯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

2.竞品分析

2.1 用户分析

根据企鹅智库发布的《在线教育市场深度报告》,我们可以获得一系列接受在线教育用户的核心信息。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从上图信息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

  1. 用户学习学习内容主要为以英语为主的外语学习和其他留学相关学习,其次为兴趣类内容学习,以及职业证书、职业技能在内的职业提升类学习。
  2. 用户学习时间集中在晚上8:00-10:00这一绝大多数个人支配时间段,其次为晚上6:00-8:00这一通常为下班(学)通勤时间段;
  3. 用户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江浙等一二线大城市,身份主要是学生和白领;
  1. 以外企职员和准备出国深造色学生为主进行语言方面学习的群体;
  2. 以都市白领为主的职业从事者,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或者改变职业方向而学习的群体;
  3. 以都市白领为主为了充实生活进行兴趣类学习的群体;

之后建立用户使用场景模型:

1. 一位准备出国/语言考试的学生/外企职员,在结束一天学习/工作之后,利用晚上8:00-10:00这段个人支配时间,打开经过仔细筛选的语言课程,系统地持续学习1-2小时。在此期间认真做好笔记,提醒自己有哪些疑问点和老师布置的作业。

该类用户学习意愿较强,自控能力较好,有较强的付费意识。该类用户的学习内容比较固定,因此需要有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由于语言学习的特点,需要有充足的互动指导。

2. 一位期望提升职业技能/改变职业方向的职场人员,查找和了解与自己期望提升职场能力相关的课程,在大致规划好课程范围后,开始在相关平台寻找是否有相关配套的课程套餐。在失望的发现没有完全契合自己规划内容后,开始按每门课独立学习的方式学习。

该类用户多是迫于找工作和升职的压力而去学习,需要提升职业技能、明确职业发展,付费意识强,也是学习意愿和自控能力最强的。该类用户时间有限,工作压力较大,因此需要学习内容有相当的实用性,能够快速学习并进行实操。

3. 一位职场人员/学生在晚上18:00下班/放学后,乘坐地铁/公交回家,途中打开手机/平板中的在线教育app,选择感兴趣的/正在学习的/随机推荐的/提前下载完成的课程进行学习。学习15-30分钟后,由于疲劳/到家结束此段学习。到家忙碌完吃饭、家务、洗澡等事情后开始学习,直到晚上22:00休息。

兴趣类学习用户多是基于某种业余爱好,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学习时间短、内容广泛、学习意愿并不强烈,付费意识弱。该类用户并不追求学习内容的深入,但是需要多样化,且更贴近生活和实际。

2.2 用户需求分析

根据《在线教育市场深度报告》,我们从不使用在线学习产品原因、在线学习受关注问题、在线学习产品功能需求、在线产品付费意愿等方面了解用户需求,并结合KANO法则进行分析。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我们不妨把不使用在线学习产品原因在线学习受关注问题所包含的因素看作会使户满意度降低因素;把在线学习产品功能需求看作会使使户满意度增加因素;把在线产品付费意愿所包含因素看作使用户满意度大幅增加因素。由此,根据KANO法则,我们可以列出以下类型功能需求:

期望因素(一维因素):

  • 展示教学质量和课程内容是否优秀、价格是否合理。除了加强筛选课程质量本身外,为了让学习者快速了解课程质量和内容,相对应功能可以为:提供课程咨询、提供与学习该课程的学员交流机会、课程讲义大纲预览、付费课程试用、提供明确收退款流程等等。
  • 互动交流。相对应功能可以为:直播课堂随堂提问、录播课堂有相应交流平台、有问答答疑平台、与老师有明确联系方式等等。

必备因素

核心学习功能是否完整,使用流程是否清晰流畅,交互界面是否明确友好。相对应功能可以为:推荐、搜索、筛选、收藏分享、学习界面等基础功能。

魅力因素:

学习相关方向的内容丰富程度。相对应功能可以为:提供配套学习资料、相关内容测试题目、行业或考试动态、提供相关内容微博,知乎入口等等。

2.3 功能对比分析

2.3.1 期望因素(一维因素)

2.3.1.1 了解课程:

该功能主要促使用户快速得到一些列自己关心的课程信息,进而判断课程是否适合自己,决策是否值得花费时间金钱学习,打消负面判断,最终实现课程学习。对于满足第一类对课程内容十分在意,有较强付费意识的用户格外重要。

腾讯课堂:

优点:与老师直接通过qq交谈了解课程,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复,交流效率高。用户处于主动地位,因为消息接收不及时而被冷漠的概率降低,能够帮助用户顺利获得必要的信息,做出行动决策。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课程介绍的内容过于笼统,不能满足用户通过查看介绍来判断课程是否值得去学的需求,没能实现将初步的兴趣转化为实际使用的过渡。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2.评论区不能互动,无法通过回复评论或者私信的方式与已学过课程学员交流,新学员不能在与老学员的互动中得到期望的更适合自己的信息,这与用户在贴吧、知乎等社区形成的使用习惯相违背,新用户从老用户获得针对性信息的需求没有被实现。

3.在付款流程中未提供明确的退款说明,且在移动端上均没有提供退款功能。用户可能因为缺少对退款规则和功能的了解,认为盲目付费有一定风险性,而尽可能避免选择付费课程。尤其对于第三类用户,进一步减少其付费积极性。

4.付费课程缺少体验学习部分,用户不确定课程质量,会认为盲目付费有一定风险性,提高了付费课程的使用门槛。

网易云课堂:

优点:课程简介内容相对充实,对适合人群有一定划分,能够帮助用户对自身进行定位,用户能够快速进行决策判断是否应该学习该课程。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通过站内信与开课老师或机构咨询,与qq等IM工具相比,沟通效率低,用户在交流中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容易因为回复不及时被冷漠,而丧失或者转移付费意愿。并且仅有付费课程和少数免费课程有咨询功能,但是付费和开始学习之后咨询功能消失,无法持续与老师交流。

3.在付款流程中未提供明确的退款说明,且在移动端上均没有提供退款功能。用户可能因为缺少对退款规则和功能的了解,认为盲目付费有一定风险性,而尽可能避免选择付费课程。

2.3.1.2 互动交流:

该功能目的在于使用户与老师及其他学院通过在线交流,实现学习过程中答疑和互动的环节,更有效地达到在线学习的效果。对于第二类用户更期望主要通过网课取得一定学习效果的用户会更加在意。

腾讯课堂:

优点:

1.能够与老师直接通过qq交谈进行答疑,与现实学习习惯和行为相匹配,促使用户能够在思考和问 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满足在对学习质量需要。

2.学团功能,提供问答式UGC互动平台,意在利用已有的老师和用户资源满足用户的针问答需求。目前在一 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板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使用量。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无论是学习功能还是学团功能,用户之间无法进行直接交流。这作为现实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已成为日常的行为和习惯。用户间交流不顺畅,导致相互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与学习期望不符,使在线学习的体验和效果变差。

2.学团功能在运营上有一定欠缺,在某些板块中提出问题久久不能得到回应,同时缺少优质的推送内容。用户的对于个性化问答以及相关内容的推送的期望得不到实现,久而久之用户将会放弃对该功能的进一步使用,造成恶性循环,UGC社区将面临崩盘。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本应较为热门的雅思学习学团,并没有多少参与度,仅有一些平台推送的相关消息。多少可以反映出该板块运营不足,缺少优质用户和资源的问题。

虽然提供了私信功能,但是仅能收到课程推荐和客服(咨询)消息。不能实现与老师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虽然网易云课堂强调课程内容,但是相互交流作为现实学习中重要的一环,用户间交流不顺畅,导致相互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使在线学习的体验和效果变差。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2.3.2 必备因素:

2.3.2.1 搜索:

作为定向指向用户需求的功能,应为用户提供准确内容范围,减少无关选择量。

1.显示热门搜索和历史搜索,帮助用户更快捷得进行搜索,尤其是第一类用户,需要在不同时间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性搜索时,有历史搜索功能明显提供便利。

2.在搜索结果界面提供排筛选序功能,用户能进一步缩小搜索范围,能更快捷找到自己的目标课程。

缺点:

在搜索结果界面提供分类功能,与搜索功能本身向矛盾,会误导用户使其认为能够在搜索之后继续进行分类筛查,但使用结果是跳转到分类界面,徒增麻烦。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1.搜索界面未显示搜索历史,对于需要在不同时间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性搜索的用户会产生繁琐之感。

2.搜索结果界面没有筛选排序功能,用户在搜索之后需要进行大量的查看比较工作,使找到合适课程的门槛增加,体验非常不友好。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2.3.2.2 分类:

使用户在内容层面上全面了解产品提供的资源,并且根据预设步骤,引导用户细化、明确自己目标课程的类别,最终实现目标课程与产品资源的契合。

采用三级分类,最大化地引导用户定位和细化目标课程,排除无关课程。起到了分类功能节省用户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找到目标课程的作用。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入口放在首页,与推荐板块结合在一起不明显。在同一个标签页中内容标题上有重复,用户不能第一时间区分掌握理解内容框架,易产生混淆之感。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单独作为一个界面,用户能第一时间掌握理解完整内容和框架,不会产生混淆。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 仅有二级分类,没有做到最大化地帮助用户一步步定位和细化目标课程。

2. 用户在使用分类功能之后依然需要花费相当精力把无关课程排除掉,找到合适课程的门槛增加,体验非常不友好。

3. 筛选排序:把课程按照与用户需求点相符程度排列呈现给用户,为其进一步决策提供优先级。

关键词条目多,满足了用户对于价格,时新度,人气等多方面的筛选需要,有综合排序,高低排序等更加适应需求多样化的排序方式。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不能进行并列排序,用户每次仅能选择一个关心的方面进行排列,手段比较单一,与用户使用最多的购物排序习惯不一致。

能够进行并列排序,可以就用户所关心的价格、时新度等同时排列,与用户习惯的网购筛选排序功能相似,满足多样的排序需求,所呈现结果让用户更容易做出决策。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 关键词条目单一,价格上仅能选择收费免费,排列所得结果仍然不够清晰,用户仍需要付出一定精力时间自己筛选。

2.3.2.3 推荐:

把自身优质内容呈现给用户,减少决策成本,吸引用户产生学习行动。因为三类用户所敏感内容不同可能采取不同推送策略。

推荐板块为一级课程分类+二级课程分类+课程,有学习目的用户可以轻易地理解所推荐内容大致包含信息,进而快速做出决策来判断是否有必要进一步仔细了解关注。意在吸引第一类第二类对内容质量比较敏感的用户。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此环节显得与分类环节有重复之感,相同内容重复出现并占用过多空间,使用户产生疲劳感。

2.仅仅是内容的分类填充,缺少吸引用户的点,没有起到推荐的作用。

采用用户关注点作为大标题+推荐课程。相比之下,作为推荐环节网易云课堂更能吸引用户眼球,抓住用户需求点,符合推荐板块应起到的创造用户需求,吸引用户产生学习行动的作用。更多的是吸引第二类和第三类,对职场和兴趣十分关注的用户进行使用。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2.3.2.4 学习界面:

观看课程界面中的基础功能应该扎实完整,让用户在整个学习流程核心部分获得良好的体验。

基本功能不完整,缺少主流移动端播放器共有的手势调节等功能;对于在线学习必备的倍速播放也不支持,比较严重地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而网易云课堂

优点:

1.有手势调节音量亮度、清晰度,选择线路等主流移动端播放器所具备的功能,顺应用户的使用习惯。

2.添加调整播放速度,退出全屏,一键设为已学等功能,更加迎合移动用户快节奏、使用环境多样的在线学习需求。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亮度调节功能,手势仅能调节音量,不能调节亮度,与用户习惯相违背,没有考虑到夜间使用的情况。

2.3.2.5 收藏:

腾讯课堂提供添加课程到收藏的功能,可以在我的课程页面找到已收藏课程。而网易云课堂却缺少这一基本功能。

优点:

满足用户找到期望课程,但暂时不想报名的使用情景。比如一些有时效的付费课程,但是暂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到收藏来避免遗忘。

缺点:

仅能收藏课程不能收藏机构。当比较关注某一机构的课程时,需要反复搜索或者进入已学习该机构的课程,在详情界面查看该机构,比较繁琐。

2.3.3 魅力因素:

  • 在相关系列课程方面,两款产品均没有此功能。但是网页版网易云课堂推出微专业板块,提供某一领域的系列课程并颁发证书,相信之后移动端也会普及此功能。
  • 在相关资料方面,两款产品也均未提供相关功能。在网页版网易云课堂在计算机、四六级等四个方面提供相关试题,但是这些服务在向移动端的转移中可能仍需时间。不过据传腾讯课堂将在下一个版本中加入在线测试题目功能,测试版本已经发出。

2.3 流程及界面分析:

(1)整体界面

腾讯课堂:

采用上方4个Tab标签导航,分别对应发现(首页)、学团、学习计划、我的四个主要功能板块。可能因为认为用户查看已报名课程是高频行为,所以将收纳用户报名课程的学习计划放到醒目的Tab标签中。学团功能反应了腾讯课堂作为免费的开放式的平台,建立UGC、PGC社区的发展定位。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缺点:

1.虽然Tab标签放在上方起到显而易见效果,但是与主流app使用户养成的下Tab标签习惯相冲突,同时因为上方蓝色区域过大造成视觉上的不协调。

2.界面显得粗糙,配图与课程名称不相符,图标大而丑,占据用户过多视线,在一个屏面里提供给用户信息较少,用户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耐心去翻屏,影响用户使用的情绪。

3.因为要给学团和学习计划两个功能让出空间,分类板块被放在首页(推荐)里,而且内容上与推荐的内容有重复,在使用时会对整体框架产生不清晰的感觉。

4.推荐板块全部采用固定格式,没有滚动窗口,导致推送内容单一,更新频率低(开学后将近两个月仍然显示开学前后推送的内容)。

网易云课堂:

采用底部三个Tab标签导航,将首页(内容)、全部课程、学习中心三个主要功能包含进来,体现了网易云课堂以内容为主,所有功能围绕着将用户和课程内容更好连接而建立。

因为用户与平台(产品、客服、老师机构)间缺少必要通讯手段,所以将站内消息放在右上角,作为消息通知的必要方式。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优点:

1.底部三个Tab标签导航与主流应用设置一致,使用起来比较顺手,不需要让用户重新适应操作方式。

2.相比之下网易云课堂界面简洁美观得多,图标控制在合适的大小,所配图片也与主题相符,能够在一个页面获得更多信息,用户体验感好。

3.分类板块完全归纳在全部课程标签中,推荐界面完全是推荐内容。用户使用起来一目了然,整体框架结构十分清晰。

(2)使用流程

1.点击一门课程,转到课程介绍界面,包含目录、详情、评论三个界面。打开目录后无法直接进入课程,需点击下方查看任务后,再次得到任务界面的目录后才能进入课程。

没有任何意义地多添加了一个步骤,让使用过程变得繁琐,与用户的在目录中直接进入学习的习惯相违背。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2.在详情界面,提供的目录摘要和学员评论两个模块没有实质内容,反而徒增用户阅读量;在点击“查看全部”后,又返回目录和评论环节。

这种设计不仅与上方标签栏重复,又增加用户阅读无意义信息的数量,掩盖了本应出现在该环节对课程进行介绍的内容。流程设计上对必要信息和无用信息筛选不当,缺少逻辑感。

网易云课堂:

相比之下网易云课堂在目录界面随点随学,虽然只减少一个环节,但是不会因为显而易见的不必要的繁琐,使用户在使用时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简介、目录、评价三个板块间没有相互掺杂,表现出来的无论是内容还是逻辑都更为清晰。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3期望&改进

3.1假如我是腾讯课堂PM:

3.1.1.在期望因素方面:

提供学生私信功能,尤其是在评论界面增加通过点击用户头像查看用户界面并可以发送私信的入口,使学习过课程学员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按照相应分类,在课程相关页面上提供学团功能的入口,以促进用户了解并使用学团功能。同时加强对学团的运营,首先通过奖赏机制(如根据在学团上提供优质内容情况,为相应老师或者机构增加曝光度)建立优质的知识内容(比如在魅力因素中提到的相关内容),留住一批优质用户,进而进行推广,成为真正的UGC答疑平台。

提供付费课程试用,课程大纲讲义预览,在付费课程支付界面提供退款相关规则和流程等。使用户放心地花费时间或者金钱,避免因为信息缺失让用户在比较和犹豫过程中流失。

3.1.2 在必备因素方面:

解决首页的推荐和分类两个模块的重复性,去掉相对丑陋的大图标,将分类放在下拉菜单中,点击相应内容会进行跳转,在“腾讯课堂”logo处用小三角箭头作为标识。相比之前在最上面放一堆图标,然后需要不断下拉才能看完整推荐,用户的使用逻辑会更加清楚:点击腾讯课堂,用户将快速得到并掌握该产品所包含内容,点击感兴趣的内容跳转到相应推荐,之后可以继续进一步查看所有下一级分类进行了解。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完善观看课程界面的基础功能,添加手势调控,倍速播放等一系列视频必备功能。

解决课程详情界面混乱,观看课程步骤繁琐的问题:在目录中提供进入学习界面的入口,去掉”查看任务“改为“立即学习”;在任务详情界面去掉”目录摘要“和”学员评论“两个模块。

3.1.3 在魅力因素方面:

充分利用学团平台,改变推送内容。对如配套学习资料、相关内容测试题目、行业或考试动态、提供相关内容微博,知乎精华内容入口等等进行整理,作为优质内容进行推送。使用户除了学习课程内容,愿意花更多时间浏览学团提供的相关领域内容,更大化增加用户粘性。

3.2 假如我是网易云课堂PM

3.2.1 在期望因素方面:

  • 强化学员与授课老师的联系,尤其是长期、付费的课程。在详情页面老师头像出建立联系老师的入口,采用站内信或者最好能与即时通讯工具以及邮箱账号相关联。避免付费/报名后就无法联系老师的情况。
  • 提供用户间站内信联系功能,尤其是在评论界面增加通过点击用户头像查看用户界面并可以发送私信的入口,使学习过课程学员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 可以允许通过开课老师或者机构申请,为课程提供专属网易云协作群,在课程介绍界面提供加入入口,并且在学习中心界面中设立群列表。

3.2.2 在必备因素方面:

  • 不得不说网易云课堂界面的整体视觉效果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只是在基础功能上还有一些值得优化的地方:首先在搜索结果界面应当加上筛选功能,其次筛选功能应当增加筛选的项目和顺序(如价格高低排序) ,同时分类功能需要增加分类层级(如编程语言需要细分成C,PHP等等),最后在课程列表界面去除无意义并且占据大量空间的分类板块,或者收纳入下拉菜单。
腾讯课堂和网易云课堂产品体验,从用户体验角度进行竞品分析

3.2.3 在魅力因素方面:

将微专业功能向移动端转移,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的优势资源,根据用户的搜索报名情况,给用户提供更多优质并且满足其需求的教育资源,迎合用户对更多相关信息,更多专业知识的需要。比如在首页推荐中,增加推荐mooc课程板块,并且优先推荐用户关注方向相关课程。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案例讲解 | 移动端的长表单应该如何设计?

博博

案例讲解 | 移动端的长表单应该如何设计? 

原创 UEDC  2017-10-24

作者 Echo

基于业务需求(常见于B端产品),有时候用户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填写很多表单。针对于移动端长表单,我们应该如何去正确的设计呢?

本文大纲:

1.三种主方案

2.主方案1的设计讨论

3.主方案2的设计讨论

4.主方案3的设计讨论

5.总结

1.三种主方案

针对长表单的设计,按照设计思路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方案,如下所示:

PS:图中的举例的关键字段仅仅为举例需要。

主方案1:我们常见的设计形式,一个界面将所有表单信息展示出来。

主方案2:将不同的分组表单放在不同的下一级界面,用户填写之后返回。

主方案3:分步操作,一个界面完成一组表单内容,点击下一步进入下一组表单。

2.主方案1的设计讨论

主方案1的设计优缺点

优点:一个界面将所有表单信息展示出来,如果想查找某些填写的信息也变得更容易,相对于主方案2和3,减少了页面跳转操作和查看。

缺点:基于移动端界面承载能力较弱,一个界面将表单所有展示出来,用户一次性浏览和操作起来压力较大,容易使操作流程失败,导致成功率大大降低。

针对于主方案1,用户完成表单完成后,提交按钮有三种主要的设计方法,一种是提交按钮放在表单最后,一种是提交按钮放在导航栏上。另一种是,提交按钮底部悬浮。如下图所示:

方案1.0,如果提交按钮放在表单之后,那么用户的视觉流和操作感觉是一致的,流畅而自然。但是会出现一个问题,用户在输入信息时,键盘调用会遮挡到提交按钮。Android手机上的输入法都可以点击输入法上的按钮将键盘推下去。而iOS 原生输入法在输入法中没办法推下去,只能点击其他非编辑区域才能推下键盘。这样就显得很麻烦,用户可能会忽略掉提交按钮。

方案1.1解决了提交按钮会被键盘挡住的缺陷,但是视觉流和操作行为错乱,用户在屏幕底部输入完成之后,视觉和手指要返回到顶部操作。

方案1.2提交按钮底部悬浮,解决了方案1.1的视觉流和操作紊乱的问题,解决了方案1.0提交按钮被隐藏的问题,但是当输入文本,调出键盘时,依旧会被挡住。

使用底部悬浮按钮的场景是操作按钮非常重要,例如手机淘宝的立即购买和加入购物车。

同时底部悬浮按钮不适用于文本操作类。例如文章说的长表单文本输入。当输入文本,调出键盘时,依旧会被挡住。

底部悬浮按钮适用于非文本输入的使用场景。从手机淘宝、新浪微博可以看出,适用于在界面中非文本输入、提供一个功能入口或者是界面非文本输入的选择信息的确认。

3.主方案2的设计讨论

主方案2的设计优缺点

优点:与主方案3相比不同分组表单之前切换查看信息方便快捷。申请流程的首页简洁,填写信息全部隐藏到下一级界面。

缺点:来回跳转,操作负荷较大,会把用户绕晕。

在方案2.0中用户填写完成的分组和未分组填写分组区分不开,将方案2.0进行优化,例如填写完成后,会出现已完成的标签,提示用户已完成和未完成不同的状态(如方案2.1)

4.主方案3的设计讨论

Facebook曾针对分步注册与非分步注册做过A/B Test,其结论指出分步注册的转化率远高于非分步注册。由此可见,非分步注册强行减少注册页面,不如适当拉长战线,给用户轻负荷的操作,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注册流程。

主方案3的设计优缺点

优点:流程分步操作,相对于主方案1,用户操作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缺点:如果用户操作到了第三步,需要返回第一步确认填写信息的准确性,那么用户需要两次返回。

用户填写的信息做保存(缓存),用户返回上一步,填写的数据做保留。H5依旧适用,用户填写的数据保存在数据库,用户返回上一步时,同时刷新载入数据库记录的数据。

对于方案3.0和3.1 。下一步按钮不同。究竟采取哪种?方案3.0视觉流和操作流是正常情况,且不存在按钮被键盘挡住,所以方案3.0最佳。

移动端长表单设计总结

主方案1、2和3,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

一个交互流程的好坏,一个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让用户顺利完成操作流程,保证操作流程的成功率,才能完成用户的目标。以此标准来看,主方案3是最好的。

接下来探讨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提交按钮是放在顶部导航栏、信息内容区内还是底部悬浮?

这里分为4种情况:

情况1:内容区加上操作按钮不被键盘覆盖,建议按钮放在内容区内。

情况2:必填的内容未被键盘覆盖,非必填被覆盖,建议操作按钮放在导航栏上,例如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

情况3:必填的表单超过一屏,建议按钮放在内容区。不建议放在导航栏上的原因有两个:

a.视觉流错误,从上往下,信息量很大,用户滑动浏览时,会忽略且很难联想点击导航栏上的操作,行业常见放在导航栏上是因为必填的不超过一屏。

b.当必填项过多时,要滑动屏幕才能填完。 把按钮放在右上角的导航栏,当用户还没填写完成,那么在按钮放在导航栏上很容易去点击,容易引导用户犯错。

情况4:必填超过一屏,且无非文本输入,建议可使用底部悬浮。


设计师的知识管理体系怎么建立?只需4个步骤,实现能力价值提升

博博

设计师的知识管理体系怎么建立?只需4个步骤,实现能力价值提升 

设计夹  2018-05-10

作者 NEPO


想要知道设计师如何根据行业变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首先要了解行业整体的变化趋势。

 

/一/

行业的发展变化


国内UI 行业2007年萌芽,至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随着2007年第一代 iPhone面世,国内进入界面设计时代。iPhone等智能手机的兴起,令各个行业迎来移动界面设计的业务和挑战,不同类型的设计公司承接了相关零散业务。后因为业务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专注于界面设计的工作室,就正式进入了界面设计时代,这一时期持续到2012年左右。

 

到了2012、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界面设计行业的升温。业务形态多元化,业务内容不断增多,UI 设计师岗位供不应求。市场上涌现大量的相关培训,UI 设计师一度成为掘金岗位。短短两年内,快餐式培训培养出大批量UI设计师。


 

同时,2012到2013年也被称为交互设计时代的开端。需求方开始从注重界面美观度转向更注重产品使用的流畅度,这一时期萌生了交互设计师这一岗位。但由于市场需求大,准入门槛低,行业内怪象丛生。大小设计公司/工作室之间价格战严重,各种压价,甚至聘请资历尚浅的实习生负责项目,出品质量参差不齐。

 

直到2016年,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冷却,行业归于平静,进入理性探索期。建立规范,沉淀、收获,行业发生裂变。加之外部大环境,例如移动互联网、国家政策、整体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变化,使得行业走势不明朗。

 

在这个时候,对于设计师而言,唯有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找准行业内定位,才能去追赶甚至走在行业变化的前列。


 

/二/

设计师价值的演变


设计师在企业内的角色一直在变化。从以往纯粹的业务协同,到今天逐渐能够通过设计来提升产品和品牌的价值。未来设计师将更加深入业务体系,以设计驱动商业创新,实现业务价值放大。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的职能、视野会不断往上下游延伸,设计师自身要参与到更多的业务体系,对产品和品牌的商业模式有更清晰的认知,与业务部门的同事一起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设计问题,进而提出设计策略。


 

/三/

设计师的自我成长


行业趋势不断变化,对设计师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据此,我们梳理出各阶段设计师能力价值的模型,将设计师按初级、中级、高级、专家级等四个层级划分,展现不同的能力需求。

设计师个人的知识体系建立,则需要围绕着这个过程进行。


1、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


设计师构建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有意识培养收集、整理、思考的习惯。

 

  • 在项目早期有意识地收集各类头脑风暴的资料,包括照片、资料等;

  • 在项目完成后,对各个时期迭代的设计素材、稿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

  • 每隔一个季度,调阅以前的项目进行研究和重新设计。

 

通过这些习惯的训练和不断重复,培养自己的思维,以期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量变达到质变。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本身不创造价值。它的意义在于融入你关注的业务领域当中,帮助你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催化剂,必须依附于行业。

 

2、如何根据设计师价值模型建立个人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的进阶应与个人价值模型相匹配。


初级设计师的定位是协助执行。初级者主要配合切图、延展类的工作,专注于输出,依赖于各类资料和参考素材,创新成分10%-30%。而对于很多初级设计师来讲,建设素材库可能是一个无序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方法、借助一些工具使这个过程有序起来。

 

中级设计师要能快速进行设计延展,他们专注于推动设计任务,创新成分30%-40%。中级者需要更注重设计规范的建立和应用,使之成为潜意思里的常识。

 

高级设计师的定位是拥有自己的设计风格,能够独立完成提案,创新的成分50%以上。他们能够将此前所累积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方法理论,并重复利用这套方法理论,完成高质量的设计作品,除此之外还能够善于总结和分享。阶段的重点在于设计创新和反复打磨方法论。


专家级设计师的定位在于具有独创性的设计趋势和概念,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创新成分80%以上。他们已经完成底层思维的构建,多数是研究者的角色,专注于探索某个行业的未来走向,找出设计能参与并发挥最大价值的节点。他们的研究成果、设计观点和理念将会对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并发挥推动作用,甚至引领一个时代。

 

3、不断刻意练习

 

知识的进阶需要和设计师价值模型相匹配,同样需要找到对应的个人知识管理步骤。资源对应“浏览、储存”,“常识”对应“整理、分类”,“方法”对应“课题、分享”,“思维”对应“利用、探索”,一共4个步骤。

但这不意味我们提倡在对应阶段只做对应的事。正相反,即使是一名初级设计师,我们也会建议他尽可能多加练习,争取能够完整地完成这4个步骤并不断重复。只有不断刻意练习,你才能实现向上一层的跃迁。差别只在于,不同阶段不同步骤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占比不同。

 

对于设计师相对熟悉的前两个步骤(浏览、储存),这里就不一一说明。重点讲解后面的步骤。

 

关于整理和分类,我们提倡尝试多维度分类。这样能够快速调用资源,应对不同的设计需求及问题。

分享前的梳理和复习是巩固已有知识的大好机会。分享时则是深层次思考的过程,能够开阔思路,发现问题。当然,分享之后获得的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尊重感一方面会驱动自我不断帮助他人,另一方面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从利己角度来讲,分享可以把你的【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从而实现【让别人知道你知道】的目的,创建个人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从【海绵式】到【淘金式】的过程。无序浏览、收集、分类整理是海绵期,需要如海绵吸水般发散式学习;分享、实践运用、独立探索属于淘金期,需要总结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论,而不是一味地吸收。

中间是转化期也是转折点。这个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找到合适的环境,才能去独立探索、实践应用。



九品也尽力为全员创造更加开放的探索环境。几周前我们举办了关于“如何快速了解一个新领域,并找到设计策略”的研讨会,讨论了设计师在接触全新领域及客户时,该如何快速学习,从哪些维度、用哪些方法和资源去学习;以及,如何找到与客户的共鸣、发现潜在问题、找到设计策略……

研讨会的热烈程度超乎每一个人的想象。会议中大家纷纷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和看法,会后也将讨论成果带入到项目中进行实践和修正。


未来我们会持续探索新经济时代下设计师在各个领域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范围,优化、深化客户服务体系,专精、专进地提供服务。

 

-end-

转载色彩在网页设计中的有哪些重要角色?

博博

在生活中,不管是浏览网页还是使用APP,我们都能看到色彩是其中重要的设计元素。每一年我们都能看到很多“流行趋势预测”之类的文章,而这些流行趋势里无一不包含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师们在色彩的使用上更加大胆,更加有策略。有时,色彩用来突出某个元素,有时用来讲好一个故事,有时用来强化品牌的输出。今天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


强化背景

几年前有一个很流行的趋势是采用大胆的背景,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例子。在一个好的设计里,丰富多彩的背景能够让某一区域成功吸引注意力。不管你认为流行趋势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好的背景色能让一个部分脱颖而出。

下面这个设计来自Root工作室,使用黄色背景来突出切斯特动物园的案例研究。黄色背景设定了这个案例研究的基调。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使用像切斯特动物园黄色这样鲜艳的颜色,因为这个案例的设计是极简风格,并没有需要特别突出的内容,所以鲜艳背景恰到好处。

接下来这个例子是Mambo Mambo,它使用色彩来突出组合的不同部分。有些部分是霓虹黄色,有些是深蓝,有些甚至是黑色。在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霓虹黄色与绿色搭配,蓝色和肤色搭配,看起来非常和谐。

在整个页面中,正是这些背景色的使用使不同部分都变得独特而有趣。同时呢,也起到了品牌宣传的效果。


突出内容

颜色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突出想要突出的部分。让我们从优步手语登录页面开始,橙色的渐变背景肯定会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这是一个很棒的设计策略,因为这个页面的目的就是教人们基本的手语,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视觉线索实现的。

接下来是Kickpush 设计工作室的页面。看图上的文字我们就知道,Kickpush希望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个配色方案的选择就很有目的性,将Kickpush的个性快速直观地表达出来了。


讲好故事

色彩有助于讲好一个故事,Bloom的主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整个设计中,他们使用的是同样的电子蓝。相同的配色与其他视觉元素一起,帮助用户从页眉滚动到页脚。如果所有不同的部分都有不同的主色,那么故事的完整性就会被打破了。

对于Adobe的营销云登录页面,效果也是差不多的。整个设计是一个很大的版面,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配色方案,从最顶部的浅蓝色一直到最底部的深紫色。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配色不仅仅是纯的UI颜色,照片选用的色调也与每一种背景色相配。

因为这个设计是一个很长的页面,颜色有助于讲述每个部分的故事。


激发兴趣,强化个性

有时,颜色是专门用来给设计增添趣味性的。为了更有效的使用色彩,有时大胆的颜色并不一定要在设计的前面和中心。

例如,Designmodo自己的Qards着陆页面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小色块,从而使得登陆页看起来更令人愉快。


提升品牌

强化品牌,我认为这是色彩最有力的作用了,当然了,我不是指上文中Kickpush 或是Bloom那种使用大块背景色的方式,而是批判性的、策略性的使用颜色。

我们很多人都见证了Asana的改版,在新版本中加入了不少颜色。在网站的某些部分,颜色被大量地使用,而在其他部分则不是那么多,这是为了在总体上实现平衡。Asana选用的颜色多变而充满活力,搭配的也非常好。现在,Asana的品牌色彩由亮粉色,橙色和紫色组成,充满活力。可以说,颜色策略似乎是Asana品牌定位的关键。

Stripe公司的策略也差不多,使用相邻颜色之间的渐变,比如蓝色和绿色,这可能是这种颜色使用的一个大趋势。品牌整体上是蓝色,同时也包含绿色、粉色、紫色和橙色。这么多颜色共同配合,增强了Stripe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最后一个例子是Goulburn山谷的网站。他们的品牌使用了一些不同寻常的颜色,不过整个设计看起来不错。

登录页面中使用的颜色和照片中的截图是一样的:绿色略带橙色。由于照片中色彩的协调,整个着陆页都很流畅。

总结

无论是Asana,用颜色创造更好的品牌;还是Kickpush,使用明亮的红色背景突出内容,让用户意识到它的与众不同,我们看到了颜色在网站中的战略性意义。

最重要的是,颜色有助于塑造个性,尤其是品牌形象。当网页设计趋势发生变化时,网页设计中色彩的使用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转载设计反模式之架构设计

博博

背景

 

下图所示线上故障,你的产品线是否曾经中招或者正在中招?同样的问题总是在不同产品线甚至相同产品线不同系统重复上演,这些故障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线下常规测试很难发现,即便线上验证也不易暴露。但是总是在“无变更安全日”悄然爆发,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指标。



面对这些看似并无规律的故障,Case by case的分析无疑是低效而且不系统的,无法全面扫除稳定性测试盲区,也无法阻止悲剧在其他产品线再一次发生。为此笔者把问题聚类,根据问题特点寻求通用测试手段,并在产品线各个系统落地验证,效果显著,现把个人经验融合前辈经验产出,供大家参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首先,为了让大家更好了解这些故障对业务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需了解下何为稳定性,衡量指标就是系统可用性= MTBF / (MTBF + MTTR) , 其中MTBF,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是平均无故障时间, 而MTTR, Mean Time To Repair,是平均修复时间,参考下表更加直观。

从如上数字看,5个9的故障时间月故障时间只有25s,3个9的可用性月故障时间也只有40多分钟,回想我们平时处理过的线上问题,开发和测试质量把控不过关,然后再把期望寄托在半人肉处理故障的运维团队,显然无法达到线上产品稳定性要求。

为了保障系统稳定性,提前消除风险势在必行。产品质量风险类型很多,产品研发流程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引入和存在风险,每个阶段的风险的类型和发现手段都不尽相同,为此产出如下风险模型。按照风险发生的阶段及原因,风险类型可分为:架构设计风险、编码风险、安全风险、流程规范风险、运维风险和监控风险。


本文主要讲解架构设计风险,接下来介绍的每个风险都会说明风险定义,影响,以及通过什么技术手段来进行风险识别,最后总结风险消除方案。另外每个风险都会有具体的例子来讲解,这些例子都是发生在百度内部的真实故事。


架构设计风险


架构设计风险是QA最容易忽略的,该类风险出现在研发阶段的早期,我们都知道缺陷越早的暴露后期研发的维护成本越低,而且一旦架构设计上出现了问题,影响面是涉及整个模块甚至系统的,修复代价必然非常高,因此对于架构设计的风险更要提前了解和避免。

根据既往经验,架构设计风险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维度:交互、依赖、耦合。

交互类常见风险:重复交互、高频交互、冗余/无用交互、接口不可重用、超时重试设置不合理、IP直连、跨机房等。

依赖类常见风险:不合理强弱依赖、无效依赖、忽略第三方依赖、缓存依赖失效等。

耦合类常见风险:架构耦合不合理、缓存耦合不合理等。


一、重复交互

1、风险定义

在一次业务请求中,系统内部发起了多次完全相同的网络交互,即存在重复交互风险。从交互层级和上下游来说,重复交互有两类,整个业务请求范围内的重复和同层重复,其中同层重复交互的上下游也是相同的,本文更多关注的是整个业务请求范围内的重复交互。通常在一次业务请求中,为了提升性能和负载,尽量避免或者降低重复交互次数。

2、风险影响

重复交互增加接口耗时,降低接口性能,当重复的是跨机房交互会使得性能急剧下降影响系统稳定性,增加对下游服务的压力(模块压力增加一倍,下游服务压力增加几倍)。

3、风险识别

如果两个交互具有完全相同的请求服务对象(尤其是mysql、redis、memcache这类数据存储服务)、请求数据、返回数据,那么这两个交互就判定为重复交互;对于获取不到交互数据时也可以通过数据包size进行初判。这里可以借助开源trace系统,采集业务测试时的调用链信息,根据上面的判断规则进行风险自动识别。

4、风险消除

在对实时性要求可控的前提下,将第一次查询信息缓存下来。


  • 真实案例一:系统间重复交互。11次重复请求session,对于前端一次请求就要对session模块产生几十倍的流量冲击,所有这些交互都是完全重复的,极大的降低的了接口性能和session的负载能力。


  • 真实案例二:mysql/redis重复交互。mysql/redis作为系统中性能瓶颈,这样的重复请求无疑加速了其性能瓶颈的到达。


二、高频交互

1、风险定义

一次用户发起的请求,如果在模块之间的交互次数完全依赖于后端返回的数据条数,会给下游造成极大压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相同业务请求的模块交互次数多少不一,原因通常是代码中循环操作内部存在网络交互,总交互次数受到循环迭代的次数影响。这样的情况在模块上线初期,可能因为数据量比较小、pv比较小很容易被人忽视,当某天上线一些大数据、大客户,将会给予致命一击。

2、风险影响

循环请求次数过多会导致下游压力倍增(前端pv增加一倍,后端pv增加几十倍),接口性能不稳定,降低系统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完全依赖于数据的代码逻辑非常脆弱,当遇到某一个大数据时将会出现模块假死、系统雪崩、功能失败。

3、风险识别

基于上游传来的数据或某个子请求返回的数据量(通常是一个数组),针对每个数组元素进行网络请求,遍历并没有错,但是要对这个遍历的数组元素个数有限制,否则循环遍历的次数就完全依赖于数据。这里也可以借助开源trace系统,采集业务测试时的调用链信息,根据上面的判断规则进行风险自动识别。

4、风险消除

数据量要可控,结合产品业务需求,比如请求返回结果要有上限;批量请求替代逐个请求。


  • 真实案例:查询某商户物料详情,当该商户拥有大量物料,就出现了如下场景,用户的一次查询就造成服务与db之间156次交互,那该接口的性能就可想而知了,平均耗时都在3s+,用户体验极差。



三、冗余/无用交互

1、风险定义

交互依赖的数据已出现异常,还继续执行后续交互,使得后续的交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冗余交互。这些依赖的数据,可能是上游传递而来,也可能是与下游模块请求得来。

2、风险影响

冗余交互会占用系统资源,降低接口性能,从而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性能。

3、风险识别

如果交互A依赖数据B(比如交互A的请求数据中需要传入B),在B异常(比如数据为空、null、false等)情况下,还是发生了交互A,那么就认为A是冗余交互;如果操作A依赖于操作B的成功执行,当B异常时,还是发生了操作A,那么A也认为是冗余交互。可以借助开源trace系统,采集业务测试时的调用链信息,根据上面的判断规则进行风险自动识别。

4、风险消除

代码中增加异常逻辑判断:当交互依赖的数据异常时不进行该交互。


  • 真实案例:如下调用链正常场景是先查询团单list,然后用团单list去查询每个团单的优惠。但是当查询团单列表为空时,就没有必要再调用marketing查询团单的优惠信息了,应该立即返回错误码。这里增加无效交互无疑降低了接口性能。



四、接口不可重入

1、风险定义

相同请求发给模块再次处理,不能保证结果一致,符合预期。

2、风险识别

相同请求,模块返回结果不一致亦或重复写操作产生脏数据。这里可以利用录制工具,重放请求,验证结果正确性。

3、风险消除

对于防重入可总结三点,前端加入防重复点击设置,接口层加入锁机制,db层需要加入唯一键设置。



  • 真实案例

在商家会员卡充值购买的流程中,nmq故障情况下,购买结果页显示充值失败,但是卡中余额却一直在直线增加,原因是充值接口没有做到可重入,这个case幸好在线下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商家会员卡涉及到的购买流程如右下图所示:



用户提交订单并且钱包处理完成后,钱包回调交易模块的payresult接口,交易模块验证通过之后,会调用商家会员卡的rechargemoney接口给商家会员卡充值。为了提高充值接口的可用性,与交易模块有个约定了一个机制:若调用rechargemoney返回的errno不为0 ,则投入nmq重试三分钟,三分钟之内的重试均没有成功,才触发自动退款。商家会员卡模块的充值接口rechargemoney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在rechargemoney接口处理过程中,有一个防频繁重入的判定redis锁过程,expireTime设置时间为10s,10s内会拦截过来的重复请求,直接返回。

上述过程可以看到,前端是有无限重试策略的,因此可以认为前端无防重入,那么看接口层锁机制,重试时间3min明显大于锁有效时间10s,因此相同请求10s后锁机制也失效,再看db层,插入order_id和其他营销信息,数据库中并没有设置order_id为唯一键,因此该接口彻底失守,没有做到可重入,相同订单可以重复插入成功,从而导致业务表现为同一订单多次重复充值。

对于该案例,改进方案是首先将锁有效时间设置大于一切来源的重试时间,其次在db充值记录表中将orderid设置为主键,双重保护该接口做到可重入。


五、超时设置不合理

1、风险定义

顾名思义,就是超时并没有根据系统真实表现科学的设置。

2、风险影响

就像下图化学反应一样,不合理的超时实际设置并不会产生真正影响,但是遇到网络故障,依赖超时时,后果不堪设想。



模块交互必设超时,这是基本要求,但是超时设置过长、过短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合理超时设置主要表现为①交互超时时间设置过长,比如5s甚至10s的超时②下游超时时间大于上游超时时间。

交互超时重试时间过长,在下游偶尔出现网络抖动时连接被hang住,接口耗时增加,并且降级模块处理能力。下游超时>上游超时,上游超时后断开连接引发重试,下游还在继续上次运算(此时已经没有意义),下游负载增加N倍(取决于重试次数设置和发生重试的层数),使得系统性能急剧下降甚至雪崩。

3、风险识别

①超时时间设置过长(比如数据库connect超时1s,模块读写超时5s)

②下游超时时间大于上游超时时间。

4、风险消除

从系统整体考虑,并且结合重试和本模块计算时间的影响。下游超时<上游超时;超时时间不宜过长,根据下游接口性能设置;对于弱依赖的服务交互,超时时间更不能过长,以免弱依赖阻塞主流程。


  • 真实案例:如下图,该接口调用redis超时时间超过2s,然而Redis性能极好,单线程阻塞性server,这种长耗时会阻塞其他请求,很容易引起系统雪崩,应该把redis连接超时时间修改适当小。



六、重置不合理

1、风险定义

顾名思义,就是重试并没有根据系统真实表现科学的设置。

2、风险影响

任何网络交互都可能失败,为了保证最终交互成功,通常交互失败/超时、数据错误后再次与该模块交互,即发生了重试。重试的次数设置不当,轻者交互成功率不达标,业务失败率增高,严重者引发系统雪崩。

3、风险识别

查看框架配置文件中重试次数配置,是否简单粗暴的经验值设定重试次数,比如一律重试3次,查看代码中逻辑控制的重试限制(这种很隐蔽)。

4、风险消除

相对于固定的重试序列,随机重试序列也可能给系统带来风险,例如可能会降低下游模块的cache命中率,降低系统性能,甚至引起雪崩。

评估重试机制:

1) 真的需要在每一层都努力重试吗?

2) 真的需要这么多次重试吗?

3) 真的需要在连接,写,读这三者失败后都重试吗?

  • 按照业务需求和模块性能设置重试次数

  • 弱依赖不用重试也可以

  • 下游模块性能好,基本不会超时,也可以不重试

  • 大部分情况下,重试次数为1已经足够


  • 真实案例

如图为某产品线的架构,整个系统中,上游模块对下游模块所有的交互,重试次数都是设成3次,交互失败包括连接失败,写失败,读失败这三种情形。如果是写和读失败,那么要关闭当前连接,再重新发起连接。



如果一台bs假死,到该bs的请求会超时。(注意区分模块假死和真死,假死情况下,模块端口打开,能够接收上游连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连接队列满,工作线程耗尽,陷入死循环等),不会返回任何应答,上游模块必须等待超时才知道失败,连接超时,写超时和读超时都有可能。而在真死情况下,模块端口关闭,或者干脆程序退出,上游模块连接它会很快得到失败返回码,这个返回码由下游模块的操作系统协议栈返回的,如ECONNREFUSED错误码代表端口不存在,连接被拒绝。) 

那么as有1/3的概率需要重试,as重试的过程中,ui可能早就认为as已经超时了,所以ui也开始重试,ui重试的过程中,webserver可能认为ui已经超时了,所以webserver也开始重试……就这样,整个系统的负载急剧增加,到达bs的qps会是平时的27倍,直到系统崩溃为止。


七、IP直连服务方式

1、风险定义

A,B两个系统交互,B系统分布式部署,A-B连接是通过配置B系统所有IP方式。

2、风险影响

当B系统分布式服务中某一台挂掉时,不能做到failover,导致故障影响扩大。

3、风险消除

通过bns或者组的方式进行连接。


  • 真实案例

某产品线依赖服务redis调用均采用ip列表的方式,如果redis proxy出现单机故障,需要人工介入进行切流量止损。单机发单重启修复周期有时会达小时级别,因此线上服务在故障期间会长时间处于切流量状态,高峰期单机房容量会存在风险。如同时有其他机房服务异常,则无法执行既定预案止损。并且如想下掉故障proxy,只能采用发上线单修改线上配置的方式。止损操作复杂,周期长,效率低下,具体case如下:

(1)用户中心redisproxy单机故障,人工切流量止损,恢复服务花费2小时,期间线上处于切流量状态。

(2)商品中心redis proxy单机故障,会存在扣除库存失败的风险。恢复服务花费半小时,后续又再次发生宕机,发单下掉故障proxy。

如上对应前面讲的故障时间,该服务sla月可用性已不足3个9。


八、跨机房请求

1、风险定义

交互的两个模块分别部署在不同机房。

2、风险影响

跨机房交互由于存在网络延时,严重影响接口性能、请求成功率,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稳定性。

3、风险识别

①配置错误(ODP框架)ral-service中配置的服务后端IP的Tag不能为空(在ral中,会将Tag为空的也认为是本机房)②上游传入idc错误,Idc是完全匹配,nj和nj02就不相同,因此如果上游传入nj02,当前模块的idc是nj,就会找不到对应的Tag而只能使用default。

4、风险消除

主要关注配置是否合理,由于线上配置很难在线下验证正确性,肉眼排查难免遗漏,因此可通过线上机房流量切换演练验证。


九、不合理强/弱依赖

1、风险定义

所谓强依赖就是,请求链路中某个服务失败/结果异常/无结果后,核心逻辑必失败,否则就认为是弱依赖。不合理的强弱依赖有两类,本应该是弱依赖的设置为强依赖,本应该是强依赖的设置为弱依赖。

2、风险影响

系统稳定性取决于调用链中所有依赖稳定性最差的依赖,如果将稳定性较差的服务作为强依赖将严重影响稳定性

3、风险识别

强弱依赖的合理性是需要结合业务判断的,如果业务返回结果不可或缺该依赖,那么就该设置强依赖;如何判断该依赖是否为强依赖可以通过故障模拟验证,如果模拟该依赖异常时导致调用异常,则判断其为强依赖。

4、风险消除

①调整不合理的强弱依赖关系,将业务非强依赖服务降级;②通过系统优化及运维优化等手段提高强依赖的稳定性。③对强依赖结果进行全面校验,保证强依赖故障能够及时被发现。


  • 真实案例

用户下单请求到trade模块,是通过消息队列nmq保证下单后的商户通知功能,通知商户是借助公共服务云推送,这里云推送被实现成了强依赖,也就是当云推送如果失败,返回给本次请求失败。

某次下单高峰期时,云推送出现故障,无法给ios用户推送消息,nmq收到请求失败后,会持续不断的重发,nmq的通道堵塞之后也影响了trade模块向nmq的请求故障不断往上层蔓延,最后用户无法下单。



对于如上案例,工程师最后去掉对云推送强依赖代码,服务才慢慢恢复,但已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十、无效依赖干扰

1、风险定义

服务启动流程中与该依赖建立了连接,但是整个逻辑处理过程中无需依赖该服务,无任何业务关联性。

2、风险影响

其实该风险是不合理依赖的一个特例,无业务关联性的依赖应该及时去除,否则会影响整体服务稳定性。

3、风险识别

与依赖服务只有一次链接交互,无其他交互,就可以初步判断该依赖为无效依赖,为了准确评估可再结合代码排查。


  • 真实案例

某产品线由于配置管理较乱,有个服务每次启动都会判断多个与业务完全不依赖的服务启动情况,这几个依赖服务处于无人维护状态,非常不稳定,从而导致该服务启动失败率非常高。


十一、第三方依赖

1、风险定义

请求的完成,需要依赖产品外的其他服务,都称之为第三方(tp)依赖,按照公司又分为公司外第三方,比如糯米酒店依赖携程服务;公司内第三方,比如passport相对于手百。

2、风险影响

第三方服务的性能,正确性,稳定性直接影响自身服务,尤其是第三方强依赖,当第三方依赖出现异常,很可能导致自身产品受到损失;公司外第三方依赖有些是小型公司,技术和运维能力有限,其服务的性能,正确性、稳定性不是很高。

3、风险识别

第三方依赖的可靠性是不可控的也是我们系统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那么只能尽量降低第三方依赖不稳定对自身的影响。

4、风险消除:

  • 尽量避免第三方强依赖;

  • 超时设置,重试设置结合第三方容量,平均响应时间,部署情况;

  • 增加第三方依赖挂掉,假死,接口变更的校验及容错降级处理,从架构和云微商做到各个TP方与自身业务的解耦;

  • 运维上,提高第三方依赖可靠性,使用内网bns,vip请求,且避免跨机房交互。


  • 真实案例

某产品线依赖A,B,C三个tp方数据进行汇总展示,每次都需要调用三方都有结果时再进行聚合,否则认为整个流程失败,而三个tp方稳定性不尽相同,其中B是个小公司,经常出现故障,导致自身服务经常故障。

对此工程师对各个TP方加上了全面校验,当验证故障后自动调用降级操作,去掉该tp依赖。从此服务稳定性大大提升。


十二、缓存穿透

1、风险定义

前端请求一个肯定不存在的key,导致每次请求都会请求后端原始数据,使得缓存被“穿透”,当该类请求高并发时,那么后端压力凸显。

2、风险影响

缓存穿透后,每个请求都会到达后端服务,对后端服务压力突增;当缓存穿透的并发较高(尤其是恶意攻击),后端服务很可能被压垮,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3、风险原因

一种可能是对于主从分离系统,缓存失效时间小于主从延迟时间,尤其是跨机房的主从分离,主从延迟在某些时候会达到数秒甚至数十秒,这是如果缓存时间设置过小,就会导致所有缓存读写记过均为失效结果,进而请求后端服务获取新的数据。另一种可能是查询结果为空的情况。

4、风险消除

  • 对于查询结果为空的情况也进行缓存,缓存时间设置短一点,或者该key对应的数据insert了之后清理缓存;

  • 对于一定不存在的key进行过滤,把这些key放到一个大的bitmap上;

  • 设计的时候考虑,当缓存失效时,系统服务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十三、缓存失效/缓存雪崩

1、风险定义

大量缓存同时过期失效,前端请求同时到达后端服务。

2、风险影响

当并发量足够大(比如秒杀,抢购),后端服务很可能被压垮,导致整个系统雪崩。

3、风险识别

缓存设置时间相同,失效周期也相同,导致多个缓存同时失效。

4、风险消除

  • 不同的key,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让缓存失效的时间点尽量散列均匀;

  • 在缓存试下后,通过加锁或者队列来控制读数据库读写缓存的线程数量(比如对某个key只允许一个线程查询和写缓存,其他线程等待);

  • 做二级缓存,A为原始缓存,A2位拷贝缓存,A1失效时,可以访问A2A1缓存失效设置为较短,A2设置为长期。


  • 真实案例

某产品线监控发现机器A机器的8688端口挂掉了,经追查发现一个广告配置下发的接口(/api/v1/ipid)挂掉了,据统计,前一天23点到当日9点之间,该接口被访问了400+次,正常来讲,这种广告配置下发的接口一天最多几百个请求量。

经查,客户端有一个零点定时触发策略,零点会同时启动很多服务,平时并发请求会命中缓存,不会造成太大压力,可是当时正赶上缓存时间到期,大量请求将服务接口压死,端口挂掉。

对此临时方案是在接入层nginx配置文件中加入了流量控制机制,用lua脚本来将零点的请求屏蔽掉,长期方案是避免这种缓存集体失效的情况。


十四、 架构耦合不合理

1、风险定义

系统架构和设计上存在着耦合,包括模块耦合、接口耦合、消息队列耦合。具体体现在,主次不分的功能在一个模块或者接口中实现,nmq中不同重要性的命令耦合在同一个module中。

2、风险影响

整个系统稳定性<最不稳定的功能稳定性,不重要的功能可能拖垮重要功能

3、风险消除

整体思路就是,重要与不重要拆分,实时与非实时拆分,在线与离线拆分,根本上解决就是架构解耦,但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拆分代码成本很高,这里可以通过运维方法控制解耦,具体见如下案例。


  • 真实案例

某产品线的一级服务和二级服务共同依赖一个基础服务,由于二级服务的一个bug拖垮基础服务,从而导致一级服务不可用,对此解决方案是通过运维将不同上游流量分开。



十五、缓存耦合不合理

思想同2.1.14这里不再赘述。


总结


本文给出了常见的15种架构设计风险,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审视自己系统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风险,尽早消除,提高稳定性!



转载各大团队校招笔试题集锦

博博

UCDCHINA上海群友们这两年收集整理的校招面试题,包含目前国内几家顶尖互联网企业。适用于产品及设计岗的各位小伙伴参考学习。如果有任何想法,也欢迎在群里踊跃发言。反正说的不好也不罚钱╮(╯▽╰)╭


阿里的面试题

 


请系好安全带,有一大波阿里面试题正在向你涌来。。。



报告,我感觉我和阿里的面试题八字不合,可以看看其他公司的面试题吗?

腾讯的面试题


其他公司的面试题


 


是不是感觉很难?是不是感觉无从下手?多多参与群内讨论,众多大佬给你指点迷津!




 


好了~最后的压轴面试题来了,大家可以踊跃发表感想。答出来的可以找大佬要棒棒糖当奖励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