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时代新篇章:用户体验设计的智能革命与未来展望

ui设计分享达人

随着ChatGPT在23年初的火热,AI热潮已经开始席卷各行各业,人们对于AI的热情就像是看着第一款iPhone发布或者蒸汽机的发明,期待着它带来一场信息时代的工业革命。同时,AI替代60%岗位的口号也足以让相关从业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焦虑。在各大设计网站上,关于AI的内容肉眼可见的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比重,包括AI在设计流程中的应用、各种AI最新工具等介绍、AI的使用技巧、AI生成的海报/插画等作品……一瞬间,似乎全民都投入到了AI的浪潮之中。
反过头来看,对于用户体验设计而言,由于产品的底层逻辑被AI改写,产品的生态、单个产品的形态、使用方式等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带着的,由于生产工具的变革,产品的设计、开发流程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对于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在实时更新。
对于这样一种浪潮,埋头当个鸵鸟或者嗤之以鼻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看到、认识、拥抱它。所以有人笑称:打不过就加入。同时,对于各种所谓干掉各个岗位的宣传,也吸引着、推动着我们去了解将被什么干掉以及怎么被干掉。
从另一方面讲,只有在技术变革的时候,弯道超车才有可能。如果只是沿用之前的经验与技术,那么成熟的企业就会有先发优势。但是当面对新的技术变革时,大家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就看谁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率先突围。
所以,不管是被动也好,还是主动也好,面对着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也希望从AI能力本身、所带来的变化、以后的发展等方面全面了解一下这个新的时代宠儿。

图标设计的进化历程,读这一篇就好了!

ui设计分享达人

图标在当今不论是物理世界还是数字世界中都广泛存在且十分重要,在交互界面中其重要性尤其值得强调。图标是用户与产品之间最简单的交流形式之一,有助于提升可用性和直观性,还能让界面更加易于使用和理解,帮助用户快速导航。很多时候,图标有助于解决相当多复杂或抽象的概念。借由对图标“进化“的概括梳理,不仅使我们看待图标的设计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摸清未来图标设计的发展方向。
 
一、早期的图标设计
1.1 引子:箭头图标从何而来?
箭头,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和常用的图标,从城市生活的导航指向,到屏幕界面中的前进返回,到处都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箭头图标。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现代人都清楚箭头图标的含义,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图标习以为常。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的图标,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为何如此造型,又是如何一步步演进至今天的模样的,就让我们以这个有趣的问题为引子,来一同探寻图标设计的进化历程。
根据美国印刷史协会的研究,作为符号和图标被使用的箭头历史只有短短不到四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箭头变得越来越简化和抽象。而最初具有指向含义的“箭头”,其实是一只脚印,以这种十分直观的方式传达了清晰的信息:“向这个方向前进。”同样,在早期的教学插图和标牌中可以看到手指的图像,例如伸出的手指指向最近的城镇方向,以及早期印刷文本和手稿中用于指向关键的段落。
图标设计进化论
 
 
这些均是十分具象的早期“箭头”图案,使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含义和作用,正如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埃及象形文字那样直白。由此也不难看出,文字和图标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之后箭头图标慢慢由具象走向象征性,首次使用是在18世纪的法国论文插图中发现的,被描绘为一个带有羽毛尾巴的弓箭箭矢。同期的德国也发现了地图中使用类似图案表示水流流向的例子。
图标设计进化论
 
 
随后,箭头变得更加抽象,到了19世纪中后期,箭头的尾巴被省略,只留下了箭身和头部的三角。对于瑞士字体设计大师Adrian Frutiger来说,这是箭头最基本的特征:“当两条斜线结合在一起并形成夹角,方向和运动感的表达随之产生。”伴随着工业革命,机器操作手册中频繁出现的箭头图标,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图标设计进化论
 
 
自此,箭头的抽象形态被确定,随后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中。时至今日,箭头图标的用法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数学符号、商业标志,App界面中都有它的身影,其所被赋予的引申含义也越加丰富,渐渐地成为了我们今天所普遍熟知的箭头图标。
图标设计进化论
 
 
20世纪70年代纽约地铁设计的新导视系统,这套以箭头、字母、色彩构成的现代设计系统沿用至今,启发了包括iOS页面导航方式在内的许多经典设计(可以看到早期的导视也是使用具象的箭作为指向符号)。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箭头细节,箭头内侧的斜线角度与外侧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有着4° 的内缩,这种细节的处理正是从字体设计中借鉴而来,减弱笔画交汇处的视觉重量感使其看起来是平行且匀称的,类似的处理在今天的iOS图标中仍然可以看到。
 
1.2 图标设计的经典之作
像是箭头这样经典的图标设计还有许多,这里挑选了几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964年东京奥运会,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办,考虑到多国语言的信息传达问题,设计了第一套运动项目的抽象图标,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通过图标即可辨别出不同的运动,在之后的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人物被进一步抽象,类似的人物抽象形象被复用在例如安全出口、洗手间等经典图标上。
图标设计进化论
 
 
20世纪80年代,数字时代的图标开始出现,作为GUI的关键组成,图标的设计同样是为了更加直观地传达信息,让更多人可以轻易理解并接触到个人电脑,消除传统代码界面造成的隔阂感与距离感,经典的Macintosh笑脸、Command、播放、USB等图标陆续被发明。
图标设计进化论
 
 
Happy Mac
经典Mac电脑开机时呈现的图标,以及最新macOS中的访达,通过把个人电脑拟人为一个笑脸,给用户传达了十分友好的第一印象,打破了人们对于电脑和机器先天地抵触心理,让技术的魅力被更多的人所感受。
Command
苹果电脑键盘上的Command修饰键最初只是一个Apple Logo,菜单中也会展示一系列以Apple Logo指代地快捷键组合,这样在界面中滥用logo显得十分不优雅,因此设计师从众多抽象图标中选择了这个没有明确含义地微妙图标,在快捷键的描述上显得十分贴切。据称其源于北欧地区露营地的标识。
播放
播放图标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在磁带上,有时还有一个额外的三角形来表示快进或倒带,三角形指向磁带卷曲的方向。播放/暂停符号现在可以在任何能够播放媒体的设备上找到,并普遍用于媒体的控制和表示。
USB
USB图标灵感来自于三叉戟。每个点的末端都被一个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所取代,旨在代表可以使用这种通用接口连接的许多不同的外围设备。
从这些经典案例不难看出,图标具备了文字所难以传达的直观性和亲和力,不论在是物理世界还是数字世界中,图标的设计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UI中的图标设计
今天的文字是从现实世界中对事物的抽象描述演变而来的,但我们仍然每天使用抽象的图标来辅助进行沟通。对于数字环境中的用户界面来说尤其如此。例如,众所周知的“×”图标代表关闭或删除用户在屏幕上看到的一部分内容,以及在搜索引擎或其他地方上看到了用作“搜索”图标的放大镜。
2.1 什么是好的图标?
图标以一种通用且简单的方式传达信息,无论文化或地理背景如何,每个人都可以理解。那么,怎样的标志才算是好标志或坏标志呢?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科学才能更好地理解。符号科学的研究被称为符号学。它涵盖了从竖起大拇指到微笑,甚至表情符号的所有含义。这门科学的著名代表人物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提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说明了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的原因(见下图)。
图标设计进化论
 
 
● 表征物:符号的代表形式;
● 解释者:观察者心中对符号的解释理解;
● 对象:符号所指的对象;
这三个要素相互关联,形成了理解或沟通中的基本结构。符号并非直接与其代表的对象相连,而是通过解释者也就是使用符号的人来建立连接。这个模型强调了解释和主观性在符号学中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以箭头图标为例,代表物是箭头符号本身。它是一种视觉标志,通常用来指示方向或引导注意力。箭头的形状、方向和上下文决定了它如何被解释。对象是箭头符号所指向的事物。这可以是实际的物理方向,如“向北”、“返回上一级”等,或者可以是比喻意义上的方向,如指引下一步行动的方向。解释者是观察者对箭头符号的理解或解读。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条指向右边的箭头时,他们可能会理解为需要向右转,或者他们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右侧。
所以当我们设计图标时,需要着重考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如果在某个位置看到某个图标,我们期望用户如何理解并进行操作。
此外,苹果电脑经典图标的设计师Susan Kare也有自己一直坚持的设计原则:
● 简单、清晰和美观
● 重视上下文和隐喻
● 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 确保一致性和可读性
● 人性化
因此,图标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跨越多种语言,成为一种人类通用的视觉表达。 
 
2.2 构建数字图标设计系统
围绕着技术的演进,图标的设计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化,同字体设计产生了更多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Apple和Google这两家软件巨头所开发的SF Symbols和Material Symbol图标系统,分别作为iOS和android的系统图标应用,它们也有着各自的进化历程。与此同时,图标也不仅仅再是单一的固定的图标,而是像字体一样的一套图标系统,包含可以进行自定义调节的风格、样式、粗细、甚至可以不断进行迭代和更新。完善易用的图标系统与图标本身的设计同样至关重要。
 
形态与色彩
作为用户体验十分优秀的Apple,其图标系统必然具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最初,SF Symbols提供的是单色图标,这些图标在界面中奠定了一致性,同时也给人一种熟悉感。在2021年,SF Symbols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提供了多种渲染模式:分层模式、调色版模式、多色模式。2022年引入了可变颜色,使得图标能传达不同的强度水平或是时间变化,让图标更加富有表现力。兼具功能性和视觉魅力。2023年,更进一步地增加了动画属性。为界面注入了更多动感和活力,图标数量超过5000个。
图标设计进化论
 
 
SF Symbols使用iconfont技术来实现与系统字体的和谐搭配,支持粗细的无极调节,与文字的自动对齐排版,同时还支持同一个图标的不同状态变体,例如音量图标的变化和用户图标的多种组合,犹如汉字的偏旁部首组合一样灵活,在设计和开发实现时都非常高效便利。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同一个字号下,拥有大中小三种图标的预设尺寸,使得在不同尺寸的控件中,尽管字号都是17pt,但都可以调用合适的图标,三种尺寸也并非单纯的缩放,而是针对每个尺寸的粗细和内部空间单独进行微调,从而实现每个尺寸的图标视觉感受上都能和谐匹配文字内容。
图标设计进化论
 
 
Material Symbols作为谷歌开发设计的一套图标系统,同样具有许多优秀的特质。除了与SF Symbols同样的可变粗细、尺寸视觉自适应等特性外,还具有SF Symbols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
图标设计进化论
 
 
图标风格上,Material Symbols支持三种不同的描边风格,Outlined、Rounded和Sharp,在线条转折和头尾的方圆处理上各有不同。支持针对不同粗细的精细调节,这是由于在浅色模式和深色模式下,图标的粗细感受会有些许不同,而通过Grade这一特性,则可以在同样的粗细参数下进一步微调图标的视觉观感,从而达到更加和谐统一的呈现。
图标设计进化论
 
 
图标设计进化论
 
 
以往绝大多数图标都是单色形式,但是这并不能满足所有场景的使用,例如一些特定的强调色,以及天气状况图标等。SF Symbols在色彩上,图标本身可以被划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支持单独配置色彩参数,从而实现了一个图标,多种色彩模式的效果,在不同的状态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图标的表现力。有些情况下,图标的色彩并不是固定的,也需要可以代表时间和过程的变化,例如Wi-Fi强度和信号等,这些图标的微动在过往的开发流程中可能需要单独的动画来实现,而在SF Symbols中只需要对图标进行预先设置,便可以支持这种动画效果,而无需再输出动画资源。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手机QQ中的图标设计中,同样遵循了上述的设计原则,具备简洁现代的设计风格,与界面中的其他元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Q语言的完整设计系统。
在群应用图标的场景中,对于图标做了更加丰富生动的表现处理。在默认模式中,对图标进行基于QQ色彩体系的色相分层处理,既强化了不同图标之间的差异识别,同时多层次的色彩丰富了图标的视觉感受;简洁模式的图标则更倾向于系统图标外圆内方的线性风格,同时强化了图标比例和图形轮廓,在简化造型的基础上保证了识别度。
动态与变化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手Q的Tab图标上,切换选中时加入了的生动的图标动画,通过品牌色的面性图标强化了选中效果,恰到好处的微动画不会过于抢眼,同时又为QQ注入了年轻活力的视觉感受。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最新的SF Symbols 5版本中,引入了更加丰富的动画效果,同样也是通过预先将图标设置图层来实现预设的六种动画(出现、消失、弹跳、缩放、闪烁、交替),不需要单独的图标动画资源。最重要的是,这些图标动画在所有的尺寸、粗细、和色彩渲染模式下,都是通用的,这让其可用性大大增加,避免了例如浅色深色模式下都需要单独的动画资源的问题。
动画中有个细节,例如上图第一行中间的haha图标,动画是分了多层进行的,层与层之间的遮挡关系和线条分隔并不会因为元素的缩放而变化,这是因为在SF Symbols的图标动画配置中,支持对布尔运算的图层进行配置,通过多图层的动画实现了这种复杂的动画效果,十分巧妙。
 
小结
 
以上的关于图标设计系统的内容受限于篇幅并没有详细介绍其中的实现原理与设计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到以下几个官方的视频链接中详细了解,相信看完之后便会领会到图标设计系统与先进的技术实现结合的魅力所在。可以说在UI图标系统中,已经不仅仅是图标本身的设计,而是关联到系统字体、技术实现、动态交互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系统,通过多方的共同协作,最终才能实现可以不断迭代、使用便利的图标工具箱。
 
三、图标设计的未来
伴随着互联网、个人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以及例如奥运会这样的全球盛事的举办,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常见和深入,图标与文字一样构成了不可或缺的沟通桥梁,在这样的背景下,图标的设计更加需要去适应这样多元的环境,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视觉表现,使用AI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3.1 更多元的应用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SF Symbols中,一些涉及到书写习惯的图标会拥有几个不同的语言版本,例如书本这个图标,有的是右开本有的是左开本,这便是考虑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惯不同。以及不分图标上的文字也拥有包括英语、汉语、阿拉伯语等等好几个变体。系统调用这些图标时便会根据用户所设置的语言和地区,自动变化图标的呈现,让开发者无需去单独适配,达到高效开发的同时也提升了多语言的用户体验。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emoji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表情也拥有多个肤色版本,黄色为经典的默认样式,其他则适配了从浅到深的五种肤色,让所有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emoji肤色,这同样也是出于对不同种族人们的尊重和平等。
图标设计进化论
 
 
性别的平等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如iOS系统通讯录的图标从早期的倾向于男性的头像,到如今的中性表达;以及Twiter设计默认头像时也着重优化了头像的样式,在肩部和头部的形态上去除性别的倾向,从而实现可以以一种抽象的头像图标去指代所有人。
 
3.2 更生动的表现
图标设计进化论
 
 
上文提到的奥运会运动项目图标,某种程度上也见证着世界范围内图标设计与技术发展的进程,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首次出现的动态体育图标,为传统的平面图标注入了动感和立体感,更加适用于当代的数字媒体传播,之后的北京冬奥会也为运动项目加入了动态的呈现,并且还融入了中国篆刻的视觉语言,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图标设计进化论
 
 
图标设计进化论
 
 
在数字世界中,更少不了图标向着更加生动的表现上进化。从emoji到animoji和memoji,平面的表情图标现在可以结合用户的表情,实时地动态立体呈现。而最近发布的Vision Pro,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app图标在空间中更加生动地还原出来,加入了分层的概念,让图标可以随着人眼的目光变化,实现更加真实和灵动的感受,仿佛原先的数字世界中的各种app出现在了现实世界中。
 
3.3 更自由的表达
图标设计进化论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图标设计不再是只属于设计师的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可以借助各种智能工具,体验到图标设计的趣味。比如谷歌所推出的Emoji Kitchen,可以让用户自由地组合Emoji,创作出自己想要的表情图标。
图标设计进化论
 
 
以及AI技术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仅仅借助一段文字的描述,就能几乎立刻得到由AI生成的效果绚丽的图标。而AI技术才刚刚起步,现在甚至隔几个月就会有一个显著的进步和能力提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极大的降低图标设计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设计与创作的队伍中。
 
结语
图标设计进化论
 
 
从脚印到箭头,从手绘到生成,从单一的图标到复杂的系统,图标设计的进化也同样是文明和技术的进化。数字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地加速了这个过程,屏幕的分辨率也从像素马赛克演进到了如今几乎无法区分虚拟和现实,远超人类自身进化的速度。但不论是在复杂的现实世界或是梦幻的数字世界,一个简单清晰的箭头图标都将可以成为导航,为我们指引目标和方向。
 
参考资料
 
History of the Arrow - American Printing History Association
https://printinghistory.org/arrow/
A brief history of Iconography
https://pdtv.medium.com/a-brief-history-of-iconography-c20d8a0cc2c4
1970 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
https://standardsmanual.com/products/nyctacompactedition
1964到2020,从奥运会体育标识的更迭中捕捉设计原点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3008671
图标设计知往鉴今:致敬 Apple 初代设计师 Susan Kare - 少数派
https://sspai.com/post/82739
What’s new in SF Symbols 5 - WWDC23 - Videos - Apple Developer
https://developer.apple.com/videos/play/wwdc2023/10197/
Introducing Material Symbols - Material Design
https://material.io/blog/introducing-symbols
Rethinking our default profile photo
https://blog.twitter.com/en_us/topics/product/2017/rethinking-our-default-profile-photo
中国篆刻“动起来”了!这些冬奥体育图标不简单_新闻_央视网(cctv.com)
http://m.news.cctv.com/2020/12/31/ARTIRAzLnmbbAzRcb0iEGr27201231.shtml
Design for spatial user interfaces - WWDC23 - Videos - Apple Developer
https://developer.apple.com/videos/play/wwdc2023/10076/
Google Emoji Kitchen
https://www.google.com/search?client=safari&rls=en&q=google+emoji+kitchen&ie=UTF-8&oe=UTF-8
AI Emojis
https://emoji.fly.dev
CandyIcons
https://www.candyicons.com


作者:腾讯ISUX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YxNjgwMA==.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ui设计分享达人

近两年出现了不少“解放设计师双手”的设计工具、AI工具,我们似乎能很快输出N种流程方案、N种布局方案、N种UI风格等等。问题是:这样穷举设计方案的工作方式当真有效吗?
 
请警惕“莫得感情”的出图机器!具备竞争力的设计师必须有自主意识,包括清晰的思维逻辑、果敢的决策力。而体现这一意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产品生产链路中的首个环节“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并不仅仅是产品经理的事儿。从共同目标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企业在岗位划分上区分了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工程师等,是顺应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术业有专攻的自然规律,但是从业务目标来说,每一个岗位都应该对“最佳用户体验和最大化商业利益的平衡”负责,确保这艘船在正确的航道上。所以,如果每个“船员”都具备主人翁意识和需求分析的能力,航程必然更健康稳健。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对设计师来说,需求分析不仅仅是“这个功能要不要做”的问题,也会影响后续的设计方案决策。每一次的功能增删或调整,都是在改变用户接收产品界面信息的整体效用,那么每一个产品需求的分析都要评估这个功能在整个信息架构、用户体验链路的位置孰轻孰重,也就必然会影响你的设计方案决策。
 
产品需求从哪里来?
 
“有用户反馈说……"
“国庆节快到了,我们策划了一个活动……”
“这个付费转化率很低,达不到预期。我们想……”
……
产品需求的来源多种多样,可能来自产品经理、用户反馈、产品数据、市场风向、技术革新等等。当然,还有来自作为设计师的”我自己“。当我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很炫酷的小创意,情感上免不了自以为是地想”咱们产品这么不做这个“——这个时候我也会用需求分析的框架来质问自己:
“值不值得做(价值评估)”、“应当先做什么(优先级)”、“用户需求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核心体验链路)”这三个问题。
 
做需求分析,要想什么?
我们常说产品需求要“洞察用户真正的需求”,要明确“用户价值”。刚入行的时候,我们都会点点头,心想“对哦”。可是什么是“真正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价值”?说实话,这些概念都挺虚的。只有当理论落到某个用户场景去分析,我们才能理解其深意。
 
先说点虚的,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多维度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都会在“价值”前加一个表范围的定语,比如“劳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新词“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
 
对于用户而言,他们购买或使用产品或服务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比如提升效率、获得愉悦、获取经济收益等。那么我们说这个产品具有“用户价值”。
 
所以需求分析首先是“评估价值”,而价值评估则拆分为“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两部分。即使当下的需求目标是提升用户规模(拉新、促活、挽留等),并不需要用户掏钱,也是为了实现长远的商业价值。当然,这仅适用于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非盈利组织还有“社会影响力”的目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下面我们进一步拆解价值评估:“用户价值评估”和“商业价值评估”。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1、用户价值评估
解决哪些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越具体到“人”,就越容易分析。如果需求来自于用户反馈,我们溯源到具体的用户。
 
有一个朋友出去创业,想做一个“找饭搭子”的同城陌生人交友软件。他说,偶尔看到微信朋友圈有人召唤“有没有人一起探店”的动态,去网络社区搜索“饭搭子”、“同城探店”等词汇也能看到不少帖子。而且探店吃饭这件事直接关联消费,商业模式很清晰。他想通过他的产品解决“用户|在探店场景中|无法及时找到饭友”的问题。——“找饭友”是一个行为动作,没有切入到用户的内在需求。
 
定义用户价值不能只停留在“行为上”,可以尝试找到目标用户做定性访谈,进一步深挖问题。比如,我们想进一步把问题下钻,可能会问到这些问题:
 
● 用户为什么要找饭友?不能一个人探店?
● 用户为什么找不到“饭友”?
● ……
 
我们进一步细化“用户-场景-问题”的价值定义:
解决 一线城市年轻用户(尤其是刚迁移新城市的年轻人)|通过约伴探店|解决 同好交友(社群需求)、 “量大”餐馆均摊成本(省钱需求)、获得更愉悦的吃饭氛围 (情绪需求)的问题。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那有了这个用户价值定义是不是就可以顺利立项呢?——看这个文章的篇幅,你只读了不到一半,当然还有更多需要推敲的问题,请继续阅读。
 
这个需求接触不到真实用户怎么办?
 
有时候我们的需求来源可能是市场风向、技术革新带来的未知变化。我们无法直观地获知“具体的用户是谁”、“TA在什么场景遇到什么问题”。
——这种情况,我们则需要反向思考:这个需求如果做了,获益的用户是谁?满足了他们在什么场景下的需求?如果不做,用户会不会因此弃用我们的产品?可能流失的用户,大盘占比可能是多少?是不是高价值用户?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用上面的思路去层层推敲,可能会否定原来的产品策划,可能会挖掘出新的需求,可能会改变需求的优先级。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经过层层推敲,最终得到的决策可能会与市面上的竞品有所雷同。也就是我们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A产品已经做了这件事,B产品还要做同样的事情?
 
有的功能或服务是顺应用户需求而产生的,如果有所缺失,就无法达成用户目标。比如短视频产品都会做点赞和评论,因为视频创作者和消费者分别有“获得认可”的被尊重诉求、”表达意见“的掌控欲等心理需要。而产品则需要这些点赞和评论数据去评判内容热度和丰富个性化标签,以优化内容的推送机制。很多同一赛道的产品会有雷同的功能,虽然常常被调侃为”相互抄“,但是真正做需求分析才能看清“什么是无脑抄”、“什么是必然如此”。
 
2、商业价值评估
用户会为你这个新产品/新功能买单吗?
 
我们找到一个有用的需求点是简单的,因为需求的来源真的太多太多,但是当我们发现,用户不一定会为我们的新产品或新功能买单。
请注意,这里的“买单”不限于用户掏钱,还包括用户决定使用哪个产品的决策成本、用户愿意花费在某个产品的时间和学习成本等。
 
那我们怎么预判用户会不会买单呢?或者,如何提升用户的买单意愿呢?
 
如前面所言,“用户价值”就是通过你的产品获得了预期的效用。效用可以是省了时间、省了钱、省了学习成本、获得情绪价值、获得安全感等。而用户对效用的感知,往往是对比过去经验的解决方案得到的。所以,我们首先要看用户之前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然后是用户迁移到新的解决方案(使用新产品或新功能)要付出多少成本。
 
继续用上面“饭搭子”的案例: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我们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当我们做成本对比,不能简单地说新旧方案哪个成本更高。用户付出的“成本”是多维度,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安全风险”等维度。
“饭搭子”这个新方案,对比旧方案,并没有没有压倒性的成本优势。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和运营降低当中的用户成本,比如通过用户历史参与数据(参与饭局次数、饭友评价、真实职业信息等)提供用户靠谱度评分,以降低安全成本。但消除用户成本,需要花费较大的资源投入,我们可以预判这不是一个高ROI的产品项目。
有趣的是,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有的场景,只要其中一项成本感知强烈,人就可能选择弃用这个产品。比如“饭搭子”这个案例中,女性用户对安全风险更为敏感,女性用户更不愿意尝试陌生社区。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如果我做的是一个非常创新的项目,真的没办法找到“旧方案”做对比呢?或者我无法获知旧方案的用户成本呢?——我们依然建议尽可能地接近用户、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以辅助判断。如果依然非常不明朗,可以通过MVP的方案去预估。关于MVP实践的书籍和网络资料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多少用户会买单呢?
✅ 确认了这个需求有用户价值
✅ 确认了有XX需求的用户很可能会买单
——接下来可以开干了吗?
 
不够,还需要
预判收入规模
。因为:收入=客单价x支付用户数=客单价x访问用户数x支付转化率。
这个等式适用于一般的to C产品,不同的产品可能有差异,比如视频用户的使用时长可能与产品收入挂钩,那么用户时长也需要作为一个变量放入到你的产品收入公式中。
当我们要开发一个新的付费互动功能,我们需要做数据预估:这个互动功能放在这个位置,每天的曝光可能是多少?按照此页面同样位置的点击转化和其他功能的付费转化,能否预估这个新功能的收入?这个收入规模值得投入X天的开发人力吗?
如果这个需求的直接目标不是收入,而是获取更大用户规模。我们也同样用“等式”这个思考方式来去做数据估算,只是把“收入”理解为用户量或其他目标数值、而非金钱收入。
当然,通过历史数据估算收入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身处一个数据体系建设落后的企业中,我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支持,怎么办呢?或者,这是一个绝对的革新体验(比如AI辅助内容创作),我无法用过往的数据或经验评估收入规模,怎么办呢?
那么,至少解答“解决哪些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来看看这个需求的用户场景覆盖是否足够广;再权衡为了获得这个新产品/新功能带来的新体验,用户要投入哪些成本,以此做需求的排除法——跟创业一样,做产品本身就存在了诸多不确定性,并非所有的决策都能通过公式去论证。
我们只能在有限条件下尽量选择做正确的事
,排除那些大概率不能成功的事。然后尝试MVP,或直接交给市场和时间验证。
此外,如果设计师想作为初创成员加入新产品,还要跑通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这里又是一大块学问,比如了解这个企业做这件事的资源优势等等,本文作者的知识域和本文篇幅都有限,建议感兴趣的朋友翻看商业分析相关书籍。但是新旧方案的用户成本对比、收入公式的拆解,依然是重要且可行的商业价值视角。
 
3、优先级
“优先级”可以分为两层理解,一层是产品需求之间的优先级排序,另一层则是功能范围层的优先级,也就是我们聊需求经常会问的问题:我们明确了这个产品需求当下就要启动,但是当前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前者,对比不同需求的产品价值大小,再结合开发实现成本和耗时、是否需要追赶某个时间节点等,产品需求之间优先级不难得出。而设计师更多要思考的是后者。
举个例子:开学季马上要到了,产品经理了解到学校有类似“语文朗诵作业打卡”的作业打卡诉求。我们希望抢时间窗去满足这个大规模的家校场景,即“如何最快地满足每日/周重复的信息收集需求”?作业打卡场景可否
延伸
到其他打卡场景,不同的打卡有何共性或差异?
其中“最快”暗含的意思是“
这个功能至少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最核心的用户需求
”。这个时候,我们拉了一个表格,快速梳理不同用户角色(比如区分“打卡创建者”和“参与打卡者”)的体验链路,再决策
各个体验环节的功能复杂度要到哪里。
从全盘中抽取出体验闭环的最小集
从全盘中抽取出体验闭环的最小集
 
不要忽视商业竞争中的时间差,因为抢先占领市场的产品实际上是提升用户迁移到竞争对手的成本。过去我们提倡匠人精神,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而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的放矢”比“抠细节”更加重要。
 
小结
我们归纳一下需求分析的思路,多问问这些问题:
设计师如何做产品需求分析:先聊聊两个“价值”
 
 
需求分析是比较考验全局观、逻辑性、数理分析和共情能力的。工作中可以通过拉表格、思维导图、白板等工具梳理思路。如果你喜欢写文字,那就用写的方式。总之,切忌接到产品需求就动手出界面方案。


作者:腾讯ISUX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YxODM0NA==.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ui设计分享达人

前言
近年来,Ul设计行业蓬勃发展,图标设计风格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各种新颖、创意的设计风格层出不穷。图标样式早已从潺潺溪水变成汪洋大海,通过系统归纳和整理各类常用的面性图标设计类型与风格,我们构建了一套体系化的记忆框架,使得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作出图标样式的决策,从而有效提升设计效率与质量。本文章主要讨论近年UI界面中会经常使用的图标风格,线性图标样式组成一般过于简单,在此不做讨论。
 
本文在探讨图标的分类思维时,巧妙地运用了层级理念,
并特别关注层级是否穿透这一关键因素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图标。这种分类思维不仅使图标的辨识变得更为便捷,还有助于人们更轻松地形成深刻的记忆印象。通过这种创新性的分类方法,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图标的本质与特点,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常用图标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
 
无底板图标
单层级
单色扁平 
整体风格简洁大方。由于没有其他质感元素的加入,所以对图形要求更加需要简约而精致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双色扁平 
主副图形对比色搭配,整体风格既简约又具备颜色丰富度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微质感 
·渐变方向从上到下,这种渐变方向较为传统,呈现轻轻鼓起的圆润形态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渐变方向从下到上,为图标赋予了轻盈而灵动的视觉感受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渐变方向从左到右,融合了渐变圆弧形成的高光形状,形式较新颖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多层级
多层级图标的设计,主要依据其是否具备穿透特性进行划分,即不穿透与穿透两大维度。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借助不同层级的设计手法来塑造图标的层次感,而这其中往往融入了微妙的质感处理。因此,我们并不以扁平与质感作为多层级图标的主要划分标准。
层级不穿透
·色彩搭配邻近色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色彩搭配邻近色,渐变方向-左到右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色彩搭配邻近色,和谐统一,主图形内发光质感,边缘有1像素高光和副图形隔开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色彩搭配邻近色,采用强质感,多层级之间巧妙运用投影进行区分,使得每一层都清晰分明,互相映衬。主图形的质感通过渐变、内阴影或内发光等手法进行精细刻画,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采用强质感,多层级,更贴近真实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用素描的三大调五大面思维,让光影细节拉满,通常需要手动加光,无法单纯用软件自带渐变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层级穿透
主图形透出底部副图形形状,副图形被遮挡形状模糊处理,主图形通常边缘有1像素高光,呈现出精致而独特的分隔效果。
·邻近色穿透,底部图形通常为暗色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不同色系穿透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有底板图标
为减轻记忆压力,我们直接沿用先前提出的无底板图标风格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引入一个底板构成元素,以此作为额外的区分点。因此,整个分类维度与异形图标分类方案保持高度一致,使得用户能够更轻松地进行识别和记忆。分类维度不再赘述,直接展示案例
单层级
·底板渐变+投影,渐变方向从下到上,主图形渐变方向从下到上,和底板统一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底板渐变+投影,渐变方向从下到上,主图形渐变方向上到下,和底板相反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底板渐变,渐变方向从右下到左上,主图形渐变方向上到下,并带有较强的投影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多层级
·底板扁平,主图形和副图形之间投影区分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底板扁平,主图形和副图形之间投影区分,副图形降低透明度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底板渐变,主图形渐变方向根据物体造型来定制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底板渐变,主副图形穿透
层级思维解构图标分类体系
 

作者:香草设计铺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YyMDA0OA==.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我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每天分享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有兴趣请加入一起学习成长,咨询及进群请加蓝小助微信ben_lanlan。

WechatIMG27.jpg

关键词:UI咨询UI设计服务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用户体验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银行金融软件UI界面设计能源及监控软件UI界面设计气象行业UI界面设计轨道交通界面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IS UI界面设计航天军工软件UI界面设计医疗行业软件UI界面设计教育行业软件UI界面设计企业信息化UI界面设计、软件qt开发软件wpf开发软件vue开发

用户访谈系列之三:访谈后如何得出更深的访谈洞察

ui设计分享达人

写在前面
研究结果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无法回答研究问题,或者研究结果不能得到认可。毕竟做完一场用户访谈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发现的却是一些大家都已知的结果那就比较失败了,或者分析出的问题不具备深刻性,对落地实施起不到帮助作用。在前面两个系列中,我已经分享了如何做好访谈前的准备,以及访谈中一些好用的访谈技巧,最终就是为了访谈后,我们能够获得专业性且能形成指导的建议和洞察。
访谈数据分析的难点主要是来源于访谈收集到的数据是大量碎片的,凌乱无序的。如何从这无条理的资料中找出新的线索,洞察出新的机会?这似乎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流程。定性数据的分析非常依赖研究者本人的分析能力,同样一份定性数据,经过不同人的分析,很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和见解。所以本文也无法给出像数学公式一样的规则和标准,满足所有人去套用。在这里我想更多地去揭示定性数据分析的面纱,掀开裙子地一角,看看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的,提供研究者们一个参考思路。

洞察用户心声:解锁用户习惯,让产品成为用户的贴心小助手

ui设计分享达人

例如,Windows和Mac操作系统的用户在面对不同的软件关闭方式时,会因为习惯的差异而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性揭示了改变用户习惯需要付出学习成本,而这种成本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

揭秘UX文案魔法:撰写引人入胜的文案细节,让你的产品会说话!

ui设计分享达人

3月中旬,“Apple ID将成历史”的话题登上热搜,科技网站MacRumors爆料苹果预计将在今年把“Apple ID”更名为“Apple Account”,届时,使用超20年的“Apple ID”逐步淡出视野,成为记忆。看似简单的文案更改,其背后考量可能是复杂的。仅从文案的字面含义来看,“ID”指的是可以代表某个身份的一串数字或编码,服务于“认证”环节的工具属性更强,而当前苹果给“Apple ID”的定位却是“一个账户尽享Apple所有服务”,显然“Account(账户)”的含义更加宽泛,即能代表身份标识,又可以包含自定义设置、功能权限、服务状态等所有个人相关的信息,文案更加符合实际定位,精准地表述也让用户容易理解和区分。

同样是为了降低用户困扰,提升行为数据,2021年,苹果发布iOS 14.5时,其播客服务将“订阅”功能更名为“关注”,因为据市场分析机构Edison Research的调研数据显示,有47%的人认为“订阅”播客需要付费,这意味着过去几年,可能有很多用户因为担心收费而不使用播客服务,造成大量用户流失。更名为“关注”后,文案表述不容易发生歧义,可以消除用户不必要的担忧。

空间用户体验 101:Vision OS 初体验入门

ui设计分享达人

用户体验(UX)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3D 世界。虚拟世界正在不断与现实世界融合。改变永不停止。

今天,我们一起体验来自苹果的新产品 Vision Pro,感受一下以虚实融合的 3D 空间,全新的空间体验概念,是如何整合到消费者使用场景之中?我们在未来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的重要事项?带着无限的好奇,戴着 Vision Pro…

 

构建高效标签体系:如何优化平台权益感知,提升用户体验?

ui设计分享达人

 
一、前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标签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标识,它们成为了连接用户与信息的重要桥梁。从购物网站上的商品分类,到社交媒体上的话题标签,再到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标签无处不在,默默地引导着我们的视线和选择。

特别是在B2B领域,标签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在百度旗下的B2B平台爱采购上,一个精心设计的标签体系不仅能帮助企业更精准地展示产品信息,还能助力买家快速找到所需商品,极大地提升了交易的效率和便捷性。

一个优秀的B2B平台标签体系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将以爱采购为例,深入探讨B2B平台标签体系的设计优化思路。

首先,标签需要具有明确的信息传递功能。在爱采购平台上,标签被广泛应用于展示商品的各种信息,如功能、价格、活动优惠等。这些标签不仅能帮助买家快速了解商品的特性,还能引导他们做出更明智的购买决策。

标签的分类和标记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合理的分类和标记,爱采购平台能够将海量的商品信息有序地呈现出来,让买家能够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这也为卖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产品优势的机会,增加了商品的曝光率和吸引力。

一个优秀的标签体系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随着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演变,标签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调整。爱采购平台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对标签体系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确保了标签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常见的标签&作用
 
标签常用于展示内容/功能/商品/活动/价格/身份等信息,用于对高优信息进行标记&分类,辅助用户决策。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标签对爱采购平台的作用
 
爱采购作为百度旗下的企业一站式采销平台,致力于让买家直接接触海量商品和优质商家,同时还为卖家提供商家运营后台,帮助他们快速实现交易目标。在平台上,经过认证的商家和商品信息将会被打上相应的标签,确保真实性和实力资质。这些标签不仅展现了商家的优势,更是他们宝贵的会员权益。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3、原标签体系因何而变
 
平台的slogan从“买卖好货源,做出好生意”转变为“定制、批发、找工厂就来爱采购”的阶段中,逐步推出「实力品牌」「交易服务」「加工定制」「资质认证」四类标签权益。当推出新权益时,为了快速树立用户认知,将新权益的标签权重进行强化。但随着权益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类标签优先级排序不合理、不清晰等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用户对各种权益的价值认知。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4、新标签体系如何求变
 
我们从平台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标签权重进行排序和分类、统一标签的构成形式,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标签体系,统一会员权益的感知,完善设计规范,并建立标签建设的协同机制,以规范后续标签的更新迭代产出。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二、分类-排序-收敛
 
1、标签分类
 
现有的标签从B2B平台的属性和用户的视角来看,可以分为六大类:会员类、认证类、服务类、交易类、保障类、资质类。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标签排序
 
各类标签都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但在设计表达时,需要从助力买家寻找优质店铺&服务这一核心情境出发,根据平台对标签的综合定位和用户的心智感知,定义标签的权重排序,并划分出强中弱三个梯级,以便后续的标签样式系统优化。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3、标签收敛
 
1)样式收敛
 
新权益推出时,常基于应用场景用“位置”和“样式”强化对应的标签。随着权益体系的完善,一个标签存在多种样式使得权益表达的不统一,影响了用户对标签价值的认知。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标签样式的数量进行收敛。保留符合标签权重和通用性强的样式,作为标签迭代的基础范式。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应用收敛
 
常规非特色信息使用标签,反而影响其他标签的权重和页面的阅读效率,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需要通过视觉降噪来提升页面的可阅读性。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三、统一标签体系的构成
 
1、形
 
标签的大小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而标签的宽度常根据内容的长度进行适配。因此,在规则定义上,标签的大小会受到其高度的影响。
 
  •  
    大标签(高度18-22Pt):常用于表格、表单等信息密度相对较低的场景,使用相对较大的标签,以便与其他信息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  
    中标签(高度15-17Pt):最常见的标签大小,常用于Feeds、用户信息卡等场景中。
 
  •  
    小标签(高度12-14Pt):由于面积较小,通常用来承载辅助信息,常见于Feeds等场景中。
 
结合爱采购平台的核心场景和常用文字字号,16Pt的标签高度与其他信息的大小比例最为平衡,故选择16Pt的标签高度作为基础大小。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在标签的造型上,可以将其分为常规形和异形两种类型:
 
  •  
    常规形:常见的标签为矩形,具有规整有序的外观,阅读效率较高,有较强的通用性,适用于列表等大部分场景。
 
  •  
    异形:异形标签的形状较为自由,由于其差异化较大,会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适用于特殊的身份表达、大促活动等场景。
 
在统一的场景中,同属性类型的标签形状应该保持统一和谐,避免在相同类别的标签中混用不同形状,造成视觉上的不统一感。通过统一标签形状,可以提升用户对标签信息的识别和理解。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在标签的圆角上,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状:
 
  •  
    胶囊形状(圆角为高度的50%):圆润的外观给用户带来柔和的视觉感受。
 
  •  
    大圆角矩形(圆角为高度的18%~32%):拥有视觉亮点的同时保持一定的圆润度。
 
  •  
    小圆角矩形(圆角为高度的6%~12%):标签更加锐利,但又不失整体的和谐性。
 
  •  
    直角矩形(圆角度为0):具有简洁硬朗的外观,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景或者设计风格。
 
新的标签体系从产品设计语言出发,选择小圆角矩形作为主要标签的基本型,以保持整体视觉风格的一致性。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色
 
采用HSB色彩系统来构建标签的色彩体系。在HSB颜色模式下,我们以品牌红的0°为起点,每隔24°递增,选择不同心智的辅助色。为了色彩体系在视觉上的统一性,通过色彩矫正保持H不变,对S/B进行20°以内的微调。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在建立新的标签色彩体系之前,需要根据现有标签的分类,在延续之前标签色彩心智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标签选用具有不同心智的色彩。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深色场景的调色方式
 
在特定情境下,标签会应用于深色背景上,这就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对颜色进行有规则的调整,以确保标签的可阅读性和统一性。
 
对于彩色标签,在这种HSB色值模式下,保持色相(H)不变,通过微调饱和度(S)和亮度(B),使在亮色和暗色背景上的对比度保持一致,以确保标签在不同背景下都能清晰统一。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3、字
 
针对常规标签,我们采用系统字体,而对于高优特色标签,则使用特殊字形(非默认字形)。通过对比原则,我们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寻找差异,以强化高优标签的视觉效果。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4、构
 
1)标签体系样式的构成
 
标签的构成形式可拆解为:双色和单色、实心和半透明、描边和填充、纯文字或图标加文字等,这些形式可以搭配组合出丰富的标签样式。
 
在标签内部,重色占比越大,饱和度和对比度越高,标签的视觉权重就越高。根据视觉上的强弱,对各类结构进行强弱排顺,形成强、中、弱三个层级的标签构成样式。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标签体系样式搭配的构成
 
在相同的场景中,应尽量避免过多临近权重的标签,而是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强弱比例。尽管每个标签都可能有其重要性,但根据其权重和优先级顺序,应赋予各个标签合理的比例。综合考虑标签的重要性和数量分配,以确保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同时保持界面整洁和易于阅读。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1)标签体系改动的对比
 
通过“形-色-字-构”的维度建立起统一的标签构成形式,然后根据不同的强弱层级确定标签的形态。结合之前的标签权重层级排序,就可以得到新的标签体系。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标签体系应用的对比
 
统一各场景中用户对标签价值的感知。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四、沉淀设计规范&搭建协同机制
 
1、提炼共性沉淀设计规范
 
在确定了标签的构成形式并明确了各个场景的标签使用规则后,我们需要从标签形态/尺寸/圆角/间距/字体/使用场景等多个维度出发,制定标签的设计规范,从样式&场景应用上规范后续标签的增删改,以提升全场景标签的统一性。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2、搭建标签体系建设协同机制
 
标签体系由多个标签组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构建健全的标签体系时,需要从人、交付物、协同关键节点三个方面建立协同机制,共同推动标签体系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  
    人:不同角色需密切合作,共同理解标签的重要性和功能,确保标签体系连贯有效。
 
  •  
    交付物:需求文档和设计稿标注至关重要。需求文档应明确描述标签在体系中的含义、特征、排序和权重层级。
 
  •  
    协同关键节点:建立覆盖多方的协同机制,以确保在关键节点,标签体系得到合理建设和完善。
 
标签体系优化助力统一平台权益感知
 
 
 
写在最后
 
平台标签的重点不仅应在样式上符合用户对该标签的心智认知,且标签的视觉权重顺序也应该正确符合平台&用户的诉求,保障各标签能在用户的决策路径中起到高效正确的引导。对于标签系统来说,规范的构成形式应对全局标签的构成起到统领作用,良好的共建机制保障标签体系在业务发展的各个阶段始终保持统一有序。
 


作者:百度MEUX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YxNjQ1Ng==.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AI动漫视频工具1.0—探索全新内容创作设计理念与实现策略

ui设计分享达人

一、项目背景
 
AI动漫视频是AIGC的热门赛道之一,目前市面上许多动漫领域核心玩家均布局或已启动AIGC动漫内容生产。我们希望为有意向进行AIGC领域创作的PUGC创作者提供便捷的渠道及工具,通过孵化一批独家的AIGC动漫原创作者,入局动漫创作行业核心圈,为平台供给大量差异化原创内容。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