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还在用 iPad 看剧吗?苹果全新发布的 iPadOS 不止能让你做图了!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WWDC19 可能是最近几年最令人激动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了。

重回高端专业领域的 Mac Pro 不仅仅是性能怪兽,在专业度、设计感甚至细节的模块化的设计上,体现出了苹果这一顶尖大厂应有的底蕴,说实话,考验民间硬件评测玩家们的资金实力和评测能力的时候到了。在发布Mac Pro 这一系列产品的环节,空耳几乎完全听不懂说的是啥,不过可以全程感知到每一个单词都是牛X的,苹果官方页面的介绍现在肯定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最近的评测起码是要等到今年年底。

属于 iOS 13 的 Dark Mode 正正好好满足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是和简单直接的 Android Dark Mode 相比,又多出一丝优雅,非常苹果。拥有 App Store 和一连串新功能的 watchOS 终于成为了一个更加独立、功能强大的硬件设备了,而 tvOS …… 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 iOS 和 macOS 之间,硬生生多出了一个 iPadOS,这才是整个发布会上,最亮眼的星。

1、下沉:为更细分应用场景所设计的 iPadOS

屏幕尺寸介于 iPhone 和 Mac 之间的 iPad ,一直沿用着交互机制相对比较简约的 iOS 。也正是因此,绝大多数的用户的重度需求,被电脑尤其是Mac 所分走了,而高频轻量的需求则被 iPhone 给分走了,iPad 系列产品在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家庭娱乐设备而存在,你听到更多关于它的功能应用场景,是看视频追剧。

Apple Pencil 是这个系列的转折点。书写,创作,搭配键盘输入,屏幕尺寸从9.7 一路上探到 12.9,iPad 开始在触摸为王的时代,开始切入更多的使用场景。在学校里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使用一台iPad 来作为 All in one 学习/娱乐设备,艺术家和音乐者开始使用 iPad 替代手绘板和合成器,AR和娱乐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从创作到专业领域,iPad 成为了越来越多轻应用场景的核心。

吃灰的 iPad 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而 iOS 的功能限制反倒成为了 iPad 短板,这大概也是 iPadOS 在整个生态中独立出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

使用单一屏幕作为输入核心,围绕触摸来交互,以原有 iOS 作为开发核心,深入到更多的细分应用场景,连通 macOS 和 iOS ,iPadOS 的定位看似暧昧,实则在这个多元和高度垂直的时代,帮苹果趟出了第三条路。

2、分屏:向着桌面端进发的多任务交互

iPadOS 的新布局看起来终于不那么 iPhone了,原有最左一屏的小组件汇集到主屏幕之后,看起来越来越有桌面的意思的。

……专为多点触摸的显示屏而设计,通过直观的手势实现多任务……它现在被称为iPadOS。

这是苹果给 iPadOS 所写的出道宣言。

比起 iOS 12 时代更强的分屏模式,发布会现场演示的时候,展示了使用托拽在多个应用之间快托拽内容和元素的操作,多屏互通效率极高。

而多任务不仅仅体现在多个应用之间的互动,同一个应用同样可以多屏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任务。比如打开两个「提醒事项」应用,在两个笔记之间,来回编辑内容。点击Dock 中的特定应用图标,你就能看到它到底开了多少个页面。

仔细想想,这是不是和桌面端的系统的逻辑越来越接近了?

3、编辑:无需键鼠一样精细化处理内容

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设备,iPad 在用户输入端的短板需要补足,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苹果为 iPadOS 精心定制化了一套组合拳:编辑手势,输入提速,外设支持。

快速输入是 iPad 的短板之一。不借助键盘而能快速输入的方法之一,就是单手快速输入。苹果在iPadOS 上使用了一个全局的小键盘,使用双指捏合快速呼出,全局浮动,使用QuichPath 滑动手势输入法,减少输入的难度。这就是使用输入法和键盘输入提速的方法之一。

长段落或者是其他内容,又要怎么编辑呢?苹果巧妙地将 Macbook 系列触控板的三指手势微调了一下,给迁移过来了:三指捏合是复制,三指散开是粘贴,而三指滑动是撤销。

而辅助快速编辑手势的, 是智能选取功能,光标定位比以往更加智能和精准,把编辑输入的最后一个短板也给补上了。

iPad 的多点触摸屏幕本就支持大量不同的手势,功能支持不是难点,难点在于用尽可能少、且认知度足够高的常见手势,以的认知负荷,让用户更快上手,更舒适地做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以触摸为核心的交互,以及的指针的交互,在iPadOS 上交汇了。这种交互模式无疑是实验性的,但是这也是未来所有的移动端和数字产品的设计者都要考虑的问题,而iPadOS 就是最重要的试验田。

当然,外置键盘输入也并不是难事。iPad 本身的配套键盘套和第三方蓝牙键盘,多数有输入需求的用户都已经购置了,为此,苹果给iPadOS 搭配了丰富的快捷键,来辅助输入:

当然,输入这件事情上,Apple Pencil 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苹果将系统自带的备忘录应用进行了重设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 Apple Pencil 提供更为强大的绘图功能:

这样一来,即使你没有购买第三方的绘图工具,同样可以用它画出足够漂亮的插画作品。除了特定APP中的手写输入和绘图这样的使用场景之外,Apple Pencil 还作为日常截图批注的主力,方便日常作笔记:

更好的输入,最终的目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地输出内容。

4、输出:屏幕输出,手绘板,还有应用

iPadOS 的野心很大。作为一块10英寸上下的屏幕之内的操作系统,它作为内容承载的硬件,是一个很合理的想象,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开发者一直在开发将iPad 作为外接屏幕的应用,而现在,用户只需要连上Wifi ,它就能作为 Mac的外接屏幕。

打通了这一个环节之后,后面的事情就自然而然了:Apple Pencil 可以在屏幕上画画,这样一来,它很自然而然就成了手绘板。发布会上,苹果官方所放出的图片当中,涵盖了多数设计师都在使用的设计软件,其中不乏 AI、AE、Pr、Sketch、C4D、Zbrush 这些大热设计工具。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Apple Pencil 原本 20ms 的反应延迟,在这次的更新之后,将会达到9ms,反应速度提升了一倍以上!它已经是一个称职的手绘板了。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并没有 PS。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啊,iPadOS平台上的原生 PS 马上就要来了啊!连上Adobe 的创意云,两个平台又呼应上了……

毕竟,想要打通细分的应用场景,iPadOS 是需要自身具备强大生产力的,这意味着大量的独立功能、服务和应用支撑。

5、独立:一切都是为了让 iPad 独立生存

想要 iPadOS 能够独立完成视觉创造的工作,对于多种字体的支持是肯定需要的。在iPad 上独立运行 Photoshop 也同样是需要这样的功能支撑的,所以,干脆官方提供支持了: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设计公司,苹果的想象力并不止于此。这次更新的功能当中,有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功能是 SF Symbols。

苹果将1000多个常见的 iOS 和 macOS 的图标和苹果官方的旧金山字体融为一体,这些图标和符号支持 iOS 13、iPadOS以及的 watchOS 6 和 tvOS 13,而且你还可以在官方的文档支持之下,自己创造!

具体可以戳这里了解:SF-symbols 使用文档

完全独立的 iPadOS 将会需要好好管理本地和云端的文件系统,官方将文件管理器进行了升级,确保它无需借助另外一台电脑来完成操作。

核心应用没有问题,和外接内容进入口也要一并升级。功能强大的 TypeC接口能够直接读取U盘和存储卡:

而作为主要的浏览器,Safari 浏览器也向着桌面端浏览器的方向进了优化和调整,比如支持下载:

此外,图片、照片和视频的本地管理和剪辑功能,也一并进行了升级,这也是为了让iPad 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产品而存在。

而真正改变游戏玩法的东西,在开发和设计上。

6、融合:彻底打通平台的应用开发模式

多年以前,苹果为了统一全平台的应用开发,开发语言从原本的 Obj-C 迁移到自家的 Swift 语言。随着移动端应用量的快速增长,移动端的应用数量其实早已超过 macOS 平台的开发数量和频度,这种变化也催生了 Project Catalyst。

图片来自 engatget

这个名为「催化剂」的项目的目标是希望开发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将 iOS 应用迁移到 macOS 上,比如说 Twitter 的开发者只花了几天时间,就将现有的 iOS APP 迁移到 macOS 上。紧随其后,成千上万的移动端应用将都可以逐步地反哺到 macOS 上。

但是 Project Catalyst 只是权宜之计,真正治根又治本的东西,则是这次的新的UI框架,SwiftUI。SwiftUI 是一个典型的原生应用框架,是苹果在磨合了上十年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一个的UI开发框架,开发者仅仅只需要极少量的代码和交互式的设计,就能够调用这一框架。这一改变对于 iOS 平台的设计和开发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在现场演示的时候,原本复杂无比的开发代码,在换用 SwiftUI 之后仅需几行代码声明就可以搞定:

新的 Xcode 11 当中,开发者可以使用托拽的方式来增删组件,而右侧的实时预览则能够呈现每一点改变。而基于 SwiftUI 的代码开发模式,可以快速复用迁移到整个苹果的产品平台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

关于SwiftUI 的相关文档:https://developer.apple.com/documentation/swiftui/

官方教程:https://developer.apple.com/tutorials/swiftui/

在新的 iPadOS 和 iOS13 中,系统的整体速度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解锁速度提升了30%,启动速度是以往的2倍,而应用的容量也比以往要小。

7、沉浸:深色模式无处不在

对,深色模式也是苹果这次 iOS 产品更新的最核心特点,甚至整个WWDC19 主题演讲环节的整体视觉设计也是完全沿用这种沉浸感极强的深色模式视觉来进行构建的。目前苹果的 HIG 当中 iOS 的章节中新增了 Dark mode 的章节,而 iPadOS 相关的系统的设计设计指南还未更新。

「在 iOS 13 及以上的版本当中,用户可以选择深色模式为默认的外观风格。在深色模式下,系统界面、视图、菜单和控件都会使用较暗的配色方案,并且让前景元素更加鲜艳,确保突出。用户可以选择选择深色模式作为默认的视觉风格,也可以通过设置,让它在光线较暗的时候,自动切换过去。需要注意的是,深色模式可以让人更加专注。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在浅色模式和深色模式中都进行测试,因为有些元素和配色在一种模式下可用,在另一种模式下并不一定适用。」

苹果目前在设计规范中所提供的设计要求相对比较简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助翻译工具看一下:Dark Mode

如果你对于深色模式感兴趣,我们还有文章提供给你:

由于目前苹果官方暂时没有更多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深色模式更多的内容留到今后来聊。

8、安全:更私密的网络,更安全的生活

觉得社交网络帐号登录不够安全?Google 和 Facebook 两大巨头在发布会上成了反面案例,苹果适时地推出了自家的帐号登录服务。

苹果将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边界划分得非常清晰,包括借助 Homekit 为用户提供基于本地存储的安全服务,在网上登录的时候使用经过加密的邮箱帐号,等等。

而被苹果点名的两家著名科技企业,Google 和 Facebook 也是在之前的 Google I/O 大会以及F8 大会上,相继针对隐私策略、安全服务进行了提升。

如果你对于这些大会感兴趣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

结语

和每年9月的新品发布相比,WWDC 的信息量一点都不小。尤其今年还有超赞的 Mac Pro,单开2篇文章都不一定聊得完。但是在我看来,和设计关系最紧密的产品,应该就是 iPadOS了。这个独特操作系统,巧妙地卡在一个独特的需求点上,它本身的设计和定位、用户体验的考量、服务用户的思路、牵涉到的功能和服务乃至于它对于设计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5个专业设计师分析了8家汽车厂商,总结了 7 个 HUD 设计细节!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我们已经生活在未来,那些曾经只出现在科幻剧太空飞船上的酷炫技术,如今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出现在汽车中。

近年,一个量产车中出现了最令人感兴趣的技术叫做抬头显示(Head-up Displays)。

虽然汽车 HUD 的出现让人无比着迷,但它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却与之相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来自德国 Fachhochschule Potsdam 学院用户界面设计专业的 25 名学生和老师经过多轮讨论,最终总结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想法,并将它们制作成高保真原型。

在这次设计作业中,25 名学生分别为宝马、雪铁龙、雷克萨斯、Mini、梅赛德斯奔驰、Smart、特斯拉和大众等 8 个汽车厂商设计了接近未来概念的「HUD高保真原型」。

尽管不同的汽车厂商风格迥异且目标群体不尽相同,但驾驶者行车时的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一些内容会反复地在不同厂商的高保真原型中出现。

可视化>数字

当使用图形而不是数字来展示速度和速度限制时,驾驶者更容易识别和理解。

△ Smart —— 速度与当前的限速标准有关,且可视化。

△ 雪铁龙 —— 地图外侧的圆圈是速度可视化的效果。当两个进度条在顶部重合时,代表达到限速标准。©Marie Claire Leidinger、Jonathan Jonas、David Brandau

△ 大众 —— 抽象的图形代表速度和限速标准之间的关系。©Dominic Rödel、Laurids Düllmann、Phillip Steinacher

△ 雷克萨斯 —— 速度被可视化,成为一条直线,限速标准在直线的中间,当车速超过车速限制时,直线变为黄色且车速线变粗。©Christian Franke、Sebastian Prein、Lennart Ziburski

冗余信息的不同展现方式

HUD 可以容纳仪表盘内容以外的其他信息,但这些信息应该用不同的图形展现,且设计时需注意充分利用车窗显示空间。

△ 特斯拉 —— 特斯拉的 HUD 展示仪表盘时速部分的简化版。©Constantin Eichstaedt、Steffen Gabel

△ BMW —— HUD 不仅显示车速,还显示混合动力汽车状态和活动。©Patricia Dobrindt、Simon Martin、Jakob Flemming

不展示无意义的内容

在不同场景下,车窗显示中的内容可能不同,但都必须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显然,大量的信息和装饰物会将重要的信息掩埋,导致重要的信息不能被快速、有效地识别。

△ Smart —— 导航提示仅在转向时出现,一些需要长时间显示的信息,例如「预计到达时间」没有被设计在 HUD 视觉界面中。©Cécile Zahorka、Fabian Archner、Sebastian Kaim

模糊状态下仍有辨识度

HUD 的视觉设计必须保证具有最大的对比度和清晰度,理想的 HUD 即使模糊不清,但仍然具有可读性。

△ 梅赛德斯奔驰(左)、大众(右)—— 尽管 UI 已经模糊不清,但重要信息,比如车速过快仍然可以识别。©left:David Rehman、Michael Dietz、Thomas Petrach;©right:Dominic Rödel、Laurids Düllmann、Phillip Steinacher

HUD是投影而非显示

与电影院昏暗的环境和纯色幕布不同,HUD 投影的幕布是车窗,而车窗后的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有时甚至有强烈的阳光直射车窗,这也使得 HUD 设计充满诸多限制。

△ Mini —— 这一概念设计方案挑战如何在多变的复杂车窗环境中设计常显的菜单,菜单中包括导航、电话和音乐。©Kien Nguyen Canh、Moritz Kronberger

警告信息的出现需要有过渡

我们的研究报告显示,许多驾驶者对一些我们以为对他有帮助的行为感到不满,比如为了强调车速限制或其他交通规则而突然出现的警告信息。

的确,在驾驶者没有建立「速度上升会导致某些问题」这一预期时,突然弹出警告信息是很突兀甚至冒昧的做法。

因此在 HUD 设计中提供一个过渡顺畅的动画也许是一个解决方案,比如随着车速的上升,提示信息从相对缓和的提醒慢慢过渡到严重的警告会更加友好。

△ 梅赛德斯奔驰 —— 驾驶者超速越多,出现在车速圆环外部的红色圆环越多。©David Rehman、Michael Dietz、Thomas Petrach

图标需要文字说明

汽车仪表盘上,晦涩难懂的 icon 有着悠久的历史,「红色的三角形代表什么」。

这是因为以前的仪表盘是断码屏,文字的显示较难,但最近几年,液晶显示屏在汽车上被广泛应用,设计仪表盘的 UI 时,文字位置不再是一个问题。

另外,增加清晰的文字说明可以有效地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 如果没有文字说明,驾驶者很难明白大众 HUD 中 Steinschlag(碎石塌方)的图标代表什么。特斯拉 HUD 中低电量 icon 加上文字说明后也更容易被人理解。©left:Dominic Rödel、Laurids Düllmann、Phillip Steinacher;right:Constantin Eichstaedt、Steffen Gabel

总结

最近在研究汽车 HUD 设计,偶然间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一些细节,对自己正在着手进行的 HUD 设计很有参考价值,所以着手将它翻译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神造了世界,荷兰人用设计造了荷兰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有句话叫:神造了世界,荷兰人用设计造了荷兰。到底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晓。

话说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如果要追溯,离不开三驾马车,分别是德国包豪斯、俄国构成主义跟荷兰风格派,而荷兰的现代设计起源跟荷兰风格派分不开,包豪斯及俄国构成主义我们均已在之前的分享里详细谈过,所以今天我们聊一聊最后一架马车 —— 荷兰设计。

相比英国、美国及日本,荷兰这个国家于大家而言未免有点陌生,但如果在欧洲设计圈,国家之间要投票排坐次的话,撇开爱国热情,荷兰挺进前三甲是毫无问题的。至于设计水平发达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其中广受公认的是因为荷兰的生存空间太狭窄。

荷兰 41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容纳了 1675 万人口(2018数据),成为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因为缺乏土地资源,所以在 1920 年政府动手排干一个叫伊塞米地区的海水,形成低于海平面的人造陆地,是欧洲最大的填海工程之一,项目成功后的荷兰故技重施,陆陆续续进行填海,最后有四分之一的陆地是低于海平面的,所以整个国家在跟大自然搏斗中不得不进行各种设计思考,否则生存都成为问题,所以荷兰设计总体而言发展到当代是特别功能主义及理性主义的。

所以荷兰可谓是「因设计而生的国家」。

荷兰的发展历史

荷兰位于西欧,东接德国,南接比利时,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文艺复兴之后还曾经一度是海上霸权国家,比方说印度尼西亚就是它的殖民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荷兰开始高速发展资本主义,经过几十年进取,进入了「世界最富有国家」俱乐部。

荷兰的社会福利在江湖上令很多国家闻风丧胆,比方随便列举的三个第一:

  • 全球养老金指数世界第一
  • 欧盟各国医疗体系排名第一
  • 全球儿童福利世界排名第一

这样可能有点不够具体,我罗列一个儿童福利的具体数据,比方小孩从出生至 18 岁,政府每月发放约 300 多欧元(大致2500元人民币)儿女金,政府补贴儿童日托或幼儿园的费用达 70%,而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享受超过学费的现金补贴。说白了就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给你钱花,等于说父母只是负责生,政府来养,甚至一不小心还能赚到钱。

荷兰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拥有 1891 年成立的百年跨国大企业飞利浦,全球员工 13 万人,在 28 个国家拥有生产基地,所以飞利浦是荷兰的国家电器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欧洲及世界最大的电器企业之一,它的设计系统非常完善,属于战后早期成立内部设计部的大型企业之一。设计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发展,甚至在战后一度成为荷兰的经济核心,能与德国的 AEG(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设计世界最早的VI系统就是AEG)及西门子公司竞争,其中荷兰有 45% 的出口产品都是飞利浦公司的,所以地位非常显赫。

由于荷兰的「风格派」设计过于知名,所以一谈荷兰设计大家都认为是红黄蓝这种类型,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荷兰当代杰出的设计师往往不为荷兰以外的设计界所熟知,但其实这不能完全怪罪风格派,造成这个状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荷兰政府跟社会都太过重视设计了。

除了设计师本身,荷兰很多产品也没有被世界普遍认识,比方汽车,荷兰有一个跑车品牌叫「世爵(spyker)」,在中国基本看不到,我在网上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深圳二手车信息:

这台 09 款的汽车原价 550 万,9 年后仍需要 200 万出手。没错,「世爵」的跑车全部只做纯手工定制,所以只服务美国、西欧、中东及一些小型而富裕的国家,比方瑞士跟摩纳哥。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图片感受一下荷兰的奢华汽车设计,还有纯手工打造的内饰质感。

因为设计与荷兰的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大量的围海造田,强大安全的排水系统,农村的防潮汐堤坝、拥堵城市的合理交通网络,都需要高水平的精心设计。荷兰人民的历史就是一场以设计建立生存空间的斗争史,荷兰的鹿特丹布宁根博物馆馆长威廉·科罗威尔曾经说过:只有依靠设计,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可以日夜生存的地方。

所以荷兰设计师在国内地位非常高,也因为如此设计市场非常繁荣,所以单单政府与市场需要消化的设计项目就忙不过来,也就少到其它国家行走,自然在名声上也相对局限。

荷兰政府对设计的重视犹如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我们搞的是面子工程,而他们搞的工程都是面子。

比方以下几个荷兰本土项目,被视为世界上「教科书级」的设计范本。

荷兰的货币设计

全世界的货币设计都有一种无言的默契,就是爱使用名人肖像为设计的中心元素,而荷兰的货币设计是第一个打破这种规则,不使用任何人物的。如果一个国家并非重视设计行业,并非充分尊重设计师的话,这完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荷兰的货币由财政部统一管理,在荷兰财政部当中的设计管理部门的提议与组织下,聘请了荷兰最知名的平面设计师来参与,其中也有不少独立设计师,比方在去年很遗憾离世的荷兰纸币设计大师奥克斯纳,他曾经在 1964 年受邀参加纸币设计,他回忆说:每种面额纸钞的设计周期需要 3 年,所以当最后一种面额投入流通,距离我刚刚开始纸钞设计工作相隔整整 30 周年。

不以人物为中心的荷兰货币设计主要是使用抽象图案进行创作,体现出荷兰从「风格派」以来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形式传统,所以世界上有诸多收藏家是专门收藏荷兰纸币的。比方 250 吉德(荷兰货币单位)被视为艺术品,极具收藏价值,这是世界货币设计中的一种创举。

荷兰西佛尔国际机场

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又称为西佛尔国际机场,它的设计面貌完整代表了荷兰战后政府对于基本建设及现代设计的积极态度和正确引导。

荷兰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卷入地区性或者世界性的战争,比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它始终保持中立,但无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短暂占领,时间为 1940-1945 年,随后继续独立。西佛尔机场就是战后 1967 年 4 月建成及投入运营的,当时世界各国都在着手建立自己的国际机场,但是一个为世界服务的现代化机场需要什么特征与设计考虑呢,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拿出成熟方案。

荷兰政府牵头组织了大量社会的优秀设计人员,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充分考虑机场未来的交通流量、国际乘客的共同性要求及乘客特征,尽量让机场达成中性、合理、理想等设计特点,跟著名的国际主义设计特点吻合,达到了能为广泛乘客服务的目的,机场落成之后在整体性与功能性上都让欧洲国家感到震惊。这座巨大的标志性建筑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及导视设计等方面所具备的现代主义风格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都成为欧洲国家设计国际机场时的重要参考。

荷兰铁路系统

荷兰的铁路系统是在机场完工之后相继落成的,荷兰设计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特点就是总体化规划。如果设计师是演员,那么总体化规划就是导演技能,荷兰设计师善于此道,所以它的铁路系统视觉化高度统一,形象与导视系统清晰简明,功能性强,而且设计项目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比方火车厢、火车站、客户内部、车票、路牌、标识、乘务员制服等等,所以如果缺乏总体规划,这是一项难以出色完成的设计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荷兰的这个铁路系统在效率、安全性、舒适性上在全球都名列前茅,甚至被评为世界上设计得最完善的铁路系统。

荷兰的设计业为何如此的发达成熟,原因总的来说有几个方面,国家相对比较小,拥有悠久的艺术历史;拥有伦勃朗、梵高、蒙德里安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同时经济富裕,需要通过设计与自然搏斗等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很浓厚创作性的社会氛围。

其中尤为重要的还有荷兰政府对文化事业非常慷慨,形成一个宽松的文化赞助系统。设计师在一个资金充裕的环境里工作,很多时候不太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所以更加专注于设计的合理性及艺术性上,自然就有更高层次的输出。

谈到荷兰设计自然无法绕过其标签式的「风格派」运动,因为当代设计其实受其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来聊一聊荷兰的风格派产生、特点、代表人物,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荷兰风格派是如何形成的?

荷兰风格派设计及其相关的一些大咖已经在之前的各种分享当中客串走场,比方杜斯伯格出现在包豪斯的分享,蒙德里安出现在俄罗斯的构成主义分享等,今天他们终于要唱主角了。大家经过今天的了解,就会发现风格派一直以来都不容小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风格派的特点是什么。其实风格派单单看名称就特别牛气,比方我们会说这个汽车叫奔驰,或者这个汽车叫捷豹,不会说这个汽车就叫汽车,然而当我们说起风格派时跟这个汽车就叫汽车一样,这个风格派别就叫风格派。

风格派有一句名言,出自杜斯伯格,叫「剥去本质的外形,你就会得到风格。」

这句话有点抽象,但有这种感觉已经对了,因为风格派确实是抽象的,而且属于「冷抽象」。关于冷热抽象这个概念大家可以回顾我们之前的分享《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俄罗斯设计史的前世今生》,因为这种冷是相对俄国康定斯基的热抽象而言的。

冷抽象大致是这样的:

这是多数人对风格派的一种理解及印象,说白了就是红黄蓝三原色的组合设计,然后很多纵横错落的线条。因为风格派几乎没有曲线,直线让人感觉很冷静,很理性,很稳定,所以被定义为冷酷抽象。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几个图:

其实这也叫风格派设计,但并没有出现红黄蓝,所以风格派设计一定就有红黄蓝是一个认识误区,其实风格派的形式定义是这样的:

把传统建筑、家具、产品、绘画、雕塑的特征完全去除,变成最基本的元素集合,甚至把某个元素单独孤立起来绝对化,这些元素最后基本都以几何形态呈现,形成简单的结构组合,强调纵横运用及不对称,并且只使用三原色及黑白色(极色)。

看完这个解释再回味杜斯伯格那句「剥去本质的外形,你就会得到风格」就相对好理解了。

那么这种风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不是源于某一个人,某一个时间及地点,它就像一个集体完成的雕塑,其实大部分的风格都是如此,但自然离不开一些关键的大咖。

在叙述这些大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时代背景,是在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中孕育了风格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年期间,欧洲列强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及争夺世界霸权而打得不可开交时,位于西欧的荷兰宣称保持中立,欧洲列强自然清楚荷兰曾经也是海上霸主及殖民地大国,不是省油的灯,所以荷兰就在一战期间获得了安静发展文化的环境。

由于中立,荷兰成为欧洲各国艺术家的避难圣地,一时间人才济济,各种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现代探索名家开始纷纷在此聚义,趁世界大乱之际研究如何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人物,叫托马斯·里特维尔德,他 1888 年生于荷兰乌得勒支,是一位木工的儿子,从小自学绘画,后来从事建筑设计。似乎那个年代的设计师都是建筑设计师起家,或者具备建筑设计技能,就好比当代很多 UI 设计师都是平面设计出身居多,这也属于时代发展一种特征。里特维尔德在 1917 年做了一件大事,设计了一个划时代的椅子叫「红蓝椅」,这个椅子被视为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在色彩计划上就是红黄蓝加极色(黑白)。虽然是一百年前的椅子,但就算放到当代展览馆也一点不显得过时。

红蓝椅整体是木结构,13 根木条互相垂直,组成椅子的空间结构,结构间用螺丝紧固而非传统的榫接方式,最初曾经是灰黑色的,后来里特维尔德希望用单纯明亮的色彩来强化结构,于是参考了蒙德里安的三原色风格,而且被认为简直是蒙德里安《红黄蓝相间》这个绘画作品的立体版。椅子就这样产生了红色的靠背和蓝色的坐垫,但手和椅腿仍保持黑色,少量黄色被用来强化端面,于是成了一个典型的风格派作品。

但这个作品其实历史意义与形式主义大于其功能意义,因为很多有机会试坐这个椅子的人都感觉坐得很不舒服,特别对腰椎间盘突出者来讲简直是灾难。我们很多时候衡量一个设计作品的好坏主要是两把尺子,就是形式与功能,有时候很难去界定哪一个更加重要,但总的来说很多人是能够忍受形式上的缺憾而无法忍受功能上的不足。比方你可以忍受一对鞋子颜色不太满意,但无法忍受它比你的脚少了3码,所以很多时候这两者是优先级问题,假设三对鞋子都合脚,那么你选择的时候形式就很重要了。

在设计红蓝椅之前里特维尔德还是一个无名之辈,他的工作仍然以建筑及室内设计方面为主。比方为一名与丈夫分居的女子设计房间,让这位女士对其设计水平非常肯定。直到 1917 年后里特维尔德成名后,这位女士也成了寡妇,凭借过往交情,她希望里特维尔德能为其孤儿寡母再设计一栋生活的寓所,并且任由里特维尔德发挥,于是历时五年这个房子在 1924 年落成,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施罗德住宅」:

而经过五年相处,里特维尔德与这名女士日久生情,两人谈起恋爱并且在这座共同完成的房子生活了一辈子,直到 1964 年里特维尔德去世,而这名女士一直在这所房子里活到 95 岁。这是继上一期《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英国设计史的前世今生》里威廉莫里斯与简伯顿之后第二个关于房子的浪漫故事。

我们可以看看房子内部,简洁的体块,大片的玻璃,明快的三原色,错落的线条,被视为现代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教科书级的作品,同时也是风格派建筑当中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实在我印象中,似乎九十年代初的广东地区有很多住宅或者室内设计是模仿了这种风格的,特别是一些工装设计,所以一直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而且也分不出是在电影里看到还是现实中见过,不知道屏幕前的广东朋友有否有同感。

跟里特维尔德差不多时期,有一名画家叫莱克,画风是这样的: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种作品通常都会惊呆,他将很多视觉元素降低到了的界限,基本上就是使用三角形、四边形跟不规则的多边形来表达,可谓是将设计上的减法做到了。网上已经很难找到这位画家详细的资料,但当时风格派已经形成气候,所以很多人都开始使用这种风格来进行探索。

△ 莱克

很多人看到风格派的表达形式时都觉得很容易伪装,其实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比方我们看看内地某个房产项目在模仿风格派时的建筑效果图,就明白东施效颦的含义了。

风格派有另外一个别称叫新造型主义,至于风格派的形成除了客观的一战时代背景外,也跟其核心思想有关,曾经有一种分析认为,风格派的的思想与哲学里的「二元论」有关。简单来说二元论就是物质与精神都是世界的本原,好比风格派里坚持使用的横线与竖线,但是把设计说到这个份上就很容易上神坛,而且很多时候也是后来者的一种臆想或者牵强附会,这并非史太浓倾向的叙述方式。风格派里的重要人物蒙德里安有过一些接触通神论的经历,所以他认为设计与艺术是一种纯粹自我的精神表达,因而放弃写实风格,而重视内心世界的表达一直是荷兰人的一种艺术特色。

总结一下风格派作品的三个特点:

  • 纵横交错的简约构建方式;
  • 形式元素间的平衡构成和谐整体;
  • 三原色(红黄蓝)的选用是内心世界最精简的表达。

关于三原色的选用我最后多说几句,就是设计上的三原色特别像音乐当中的主和弦、下属和弦及属和弦,比方 c 调当中的 c、f、g,这统称正三和弦,在自然调式当中基本一首歌用正三和弦就可以基本演奏完整。

而很多时候很多老设计师都会跟新手强调一个 Logo 不要超过三种颜色,或者说一个页面的主色不要超过三种等等,是否说明艺术间冥冥之中存在的同构。

这些留给爱设计又爱音乐的朋友慢慢思考。下面就聊聊荷兰设计当中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风格派当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 —— 蒙德里安与杜斯伯格。

蒙德里安与杜斯伯格

在荷兰的现代设计当中,有两个人物无法绕开,那就是风格派里的 twins,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根据出生年份,蒙德里安是比杜斯伯格年长 11 岁的,长者为尊,所以我们先来聊聊蒙德里安。

去年荷兰搞了一个活动,叫「风格派100年」,意思是从 1917 年开始计算到 2017 年,而海报上面就用了一个人物,就是蒙德里安,而且最后还将 2017 年定为「蒙德里安年」。

但其实按历史上的盖棺论定,风格派的创始人是杜斯伯格,那为什么不放他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蒙德里安比杜斯伯格红。

△ 杜斯伯格

蒙德里安最广为人知的特点自然就是画格子跟讨厌绿色,画格子好理解,但为什么要讨厌绿色呢?他讨厌绿色的程度是要将家里的绿色植物的叶子涂成白色,至于为什么这样始终是一个谜团,但是多数人接受的一个答案是,他讨厌自然。

蒙德里安被称为「一辈子画格子的男人」其实是一种误解,他并非一开始接触画画就画格子,反而是画他后来被认为很讨厌的大自然,比方荷兰风车,教堂,苹果树,色彩鲜明,造型准确,所以 20 出头已经是绘画界的一股清流及潜力股,但为什么后来他变了呢,据说是因为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出现在 1911 年,那就是西班牙鼎鼎大名的画家毕加索先生,毕加索和布拉克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办了一场立体主义画派展。在设计史太浓当中如果大家注意一些年份数字就会发现原来如此多的大师是在同一个时期存在、彼此认识或者彼此影响的,如果要归纳原因只能说是一种时势造英雄,因为时势的形成会让一些有共同特点的人同时顺应机会出现,比方中国 90 年代的摇滚人物,及后来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中的腾讯百度及阿里巴巴等,都成为顺势而为的既得利益者。

蒙德里安参观了毕加索跟布拉克的画展,被他们的作品感动到一塌糊涂,因为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当时希望追求的目标,于是他那根潜在的抽象神经开始膨胀和律动,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立体主义的养分,同年画出了一张习作叫《灰色的树》。画中的树带有一些椭圆形构图,这是模仿了毕加索与布拉克的立体派风格,但其仍然带有不少具象元素,而他在 1912 年创作的相似尺寸的树系列习作《花丛中的苹果树》(Apple Tree in Flower)中,虽然大致构图和《灰色的树》很相像,但这幅画已经明显更加抽象,更具形式感,画面被一个个小的块面鱼鳞般拼接起来。

坦白说从《花丛中的苹果树》开始,蒙德里安就不容易看懂,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去了巴黎发展,因为他觉得那边的环境更加适合从事艺术探索,在法国巴黎他遇到一群同他一样在寻求现代性、革新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对他的蜕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对立体主义的探索跟创作,他又慢慢觉得立体主义仍然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粹实在,他希望有更加本质的表达。

在巴黎的那段岁月后期蒙德里安已经开始尝试从立体主义绘画变成一个画格子的男人,只是这个时期的格子一般都没有鲜明的颜色,体现的只是类似音乐里的节奏与韵律。玩热抽象的康定斯基和玩冷抽象的蒙德里安都十分热爱音乐,他们都曾借用音乐的概念放到自身的创作上,比方节奏与韵律。康定斯基本身就是一名业余大提琴手,而蒙德里安人生中最后的一张作品就叫《百老汇爵士乐》。

1914 年时候,蒙德里安因为一战世界大乱所以回到荷兰,遇到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男人,就是杜斯伯格,两人在抽象艺术上有很多共同话题,越来越欣赏对方,于是决定组队一起玩。他们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一名彩色玻璃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仅仅使用三原色的色彩计划让蒙德里安深受启发,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去到 1917 年,他跟杜斯伯格创立了一本奠定风格派江湖地位的杂志,就叫《风格》。而这一年也正是里特维尔德创作「红蓝椅」的同一年,而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椅子在早几年已经创作出形态机构,而受《风格》杂志的影响,才涂上了红蓝黄颜色,不知道这算不算靠蹭热点成名的典型案例。

这个时候的蒙德里安就开始一直创作不同的红黄蓝格子画,这些画甚至连名字都懒得改,基本就是《红黄蓝》大哥,二嫂,表弟,堂弟之类的关系,普遍以《红黄蓝构图》加数字来命名。我们看到这批作品时,会想这不就是扁平化风格的鼻祖大师吗?

好了,这个时候我们要留一点戏份给杜斯伯格,杜斯伯格 1883 年出生于荷兰的乌得勒之。他在早期撰写过寓言、剧本以及通过临摹博物馆的名画自学绘画。25 岁那年,他首次举行个人作品展。其后,他开始发表艺术评论,创作诗歌作品《满月》,说明是有文学根基的。自 1916 年(33岁)起,他参加了先锋派的所有重要活动,这个时候他已经认识了回国的蒙德里安,随后和他在荷兰莱德创建「风格派」及其同名杂志。

△ 年轻的杜斯伯格

所以严格一点来说,杜斯伯格类似抢注域名的性质,这个风格可以说是他跟蒙德里安一起探索形成的,但是他拿到了奠基人名分,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看杜斯伯格的作品,其实跟蒙德里安的作品非常接近,都喜欢玩格子,区别是我们会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样差异,就是他玩了斜线与对角线,这一点后来导致了他跟蒙德里安的决裂。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去到 1920 年,也就是德国包豪斯也已经成立了,而蒙德里安在跟杜斯伯格闹翻后去了巴黎,在巴黎他因为这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加上不断通过写作、演讲、发表作品等方式而成了大名,并成为风格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抢注域名这个竞争中,蒙德里安顺利地掰回了一局。

而 1921 年时候杜斯伯格也开始到德国包豪斯参观,期间他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甚至决定将《风格》杂志迁移到包豪斯来出版,他在讲学中高度赞扬包豪斯的行动,却又同时批评包豪斯的发展方向,他的《风格》杂志就类似现在的自媒体大号,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所以这对格罗比乌斯也造成困扰,这也是杜斯伯格一直以来的性格,就是性情变幻无常。当时正值俄国构成主义观光团在德国游学,他可以当天对他们的作品高度赞扬,但是隔天又提出猛烈批评,完全不按常规套路出牌。另外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详见《用一篇超全面的好文,带你了解包豪斯的前世与今生》,他跟包豪斯的伊顿在着装上喜欢一黑一白,相映成趣。

包豪斯里有一位著名的教员叫费宁格,他倒是喜欢杜斯伯格直接凌厉的性情,因为杜斯伯格虽然不按常规套路出牌,但是批评的时候理据都非常充分,而且杜斯伯格本身具备深厚扎实的艺术素养,并且当时他拥有自媒体大号,被他骂也是出名的一种渠道,所以费宁格建议格罗比乌斯可以游说杜斯伯格干脆在包豪斯开课程,成为特聘教员,开明的格罗比乌斯同意了这个建议。

但是这样导致了包豪斯一场噩梦,因为杜斯伯格虽然在艺术理论上有主张,但是教学上倾向无政府主义,说白了就是完全不服从组织的管理与安排,在当时位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搞结构主义与达达主义大会,但是在教学上这些激进思想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支持与帮助,课堂上的杜斯伯格大吵大叫,而他的夫人则在一旁用钢琴演奏构成主义的非调性音乐。关于什么是无调性音乐,大家可以看看网易音乐里的评论:

所以现场非常混乱,简直无法进行下去,而且他还经常在包豪斯的课堂上批评包豪斯是非理性的,是浪漫主义的,而自身却在进行非理性的行为。于是在 1922 年,格罗比乌斯跟其他教员都实在无法忍受,决定由格罗比乌斯为代表对杜斯伯格进行劝退,最后杜斯伯格虽然是离开了包豪斯,但很快就在包豪斯附近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他传授「风格派」抽象主义艺术思想与创作原则,这也吸引了大量的包豪斯学生前去听他的讲学,但期间他继续对包豪斯的教学方向进行批评,可谓非常执着。

但不管如何,杜斯伯格是将风格派思想带到德国包豪斯的关键人物,他主张的「风格派」(style-less),期望找到更加简单、更加国际的术语来建立国际风格基础。

这种艺术观点为包豪斯所吸纳并产生重大影响,抽象艺术也因此逐渐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国际风格,引导了整个 20 世纪的产品造型。他其实也通过包豪斯提升了「风格派」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相辅相成。「风格派」也因此与俄国的「构成主义」、德国现代设计运动一起成为现代艺术设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斯伯格与蒙德里安在个性及气质上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蒙德里安温和且有耐性,总是缓慢前进,不断精益求精;杜斯伯格则常常显得冲动,性格中更多的是挑衅和攻击,而较少有建设性成分。但不管如何,两人仍是风格派中的 twins,缺一不可。

杜斯伯格 1931 年时候在瑞士去世,享年 48 岁,而蒙德里安 1944 年在纽约去世,享年 72 岁,相信两人在另一个空间会再次不期而遇,然后冰释前嫌重修盟好,继续探讨艺术与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腾讯设计师:送你10个提高文字设计感的方法!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我们在设计中除了接触到图形,还需要了解文字的设计。特别的文字设计或者排版可以使整体的画面效果更加有氛围,甚至超过图形表达的感受,更加直观地表达出内容的主旨。

文字的设计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通过字体变形,结构重组等方式来让文字变得更加特别,但往往会让我们耗费比较多的时间。

因此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些既简单又的设计方式来提高文字的设计感。在浏览国外的一些设计网站的过程中,做了一下文字设计形式方面的收集,并整理出十种我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字设计形式。另外还参考这些设计方式,使用中文字体进行了一些尝试。

拉伸的文字

拉伸的处理手法,让文字更具有张力,整体氛围更具标题感和图形化,但依然保留着文字该有的识别度。常见于纯文字排版的海报,既满足阅读需要,同时具有设计感。

拉伸与文字本身的字形、字体有着很大程度的关联,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适合拉伸,例如下面的案例。

1. 不同字体对比

从方案尝试中看出,左边字体在进行拉伸之后,文字本身的结构会遭到破坏,而右边的效果可以较为接受。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可适用于拉伸的字体,另外在拉伸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节重新处理,使字体保留原有字体的细节美感。

2. 不同字形的对比

从下面案例中对比,O 在进行上下拉伸的时候效果比较好,而左右拉伸的时候会失去字体本身的美感,而 Y 在上下左右拉伸后整体视觉效果都相对平衡。

3. 细节处理对比

优化字体线条的细节可以使得整体文字更加规整、方正(右边)。而未进行细节的设计则会显得笔画参差不齐(左边)。

4. 传统与现代对比

传统的字体拉伸后(如下图中间的字体),字体本身的韵味就失去了,因此不建议对一些较为传统的字体进行拉伸设计。

5. 设计尝试

中文字的笔画比较多样性,因此在细节的设计上比英文来得更加复杂,在处理「撇、捺、点、折、弯、勾」时需要保持原本的笔画结构性。

6. 拓展案例

结合实际要表达的内容,使用拉伸的设计手法,例如结合物体,叠加颜色或者交错拉伸等。

虚实结合文字

虚实结合即为线面/阴阳的设计手法,通过虚实的处理,可以突出一组或一段文字中的重点信息。在一些强调主次的设计中,可以尝试这种方式来做区分,线面结合的处理手法让原有都是面的字体多了一些透气感和空间感。

虚实处理的方法需要考虑本身字体的粗细,过分纤细的字体效果可能并不明显。

1. 尝试对比

从对比中,发现粗体相比于细体来得更加直接更容易出效果,对比明确。

2. 中文字体的尝试

从尝试中来看,与上面中的结论较为一致,较细的字体使用虚实结合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书法体的应用,更多需要考虑字体的收边效果是否工整,收边过碎,会影响在描边之后的细节美感。

3. 设计尝试

递进渐变的文字

通过递增或者递减的设计手法,让原本简单重复的文字元素,变得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让文字的生命力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提前规范好各个字体之间的差异关系及变化的效果过程。按照一定的数值倍数差异比进行变化。

1. 不同方式的尝试对比

在尝试的时候发现,粗细变化的模式可能更多会依赖于字体本身的模式。

2. 中文字体的尝试

中文在使用递进渐变的方式中需要考虑整体文字的结构感和块状感,由于字形较为复杂,整体视觉效果会过于零碎。

扩展变化的文字

与递进渐变接近但却又有差别的文字设计形式。扩展变化的文字具有张力的同时有一定的速度感和发射性,就像向四周展开的波纹效果,具有延续性。

按文字的行高或者字宽作为基础值,按一定的比例,对文字进行破形切割处理,上下左右进行扩展发散。

1. 比例值示意效果

2. 中文字体的尝试

外观的完整度还算可以,但由于中文本身自有的特性(笔画较为丰富多样),因此在扩展层次的数量上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不宜过多,以短语或标题使用较好,避免过于形式而导致文字识别性降低。

3. 设计尝试

底纹的文字

文字作为纹理出现在画面中,区别于图形化的纹理。既有图形感,同时可以辅助传达一定的信息和态度。

在字体的选择上尽量适用字形较为简洁的字体,避免影响前景内容的展示。设计上可以结合其他的设计形式,例如虚实结合/拉伸变形/扩展变化等方式,提升画面的丰富程度。

1. 中文字体的尝试

常规的中文字体,整体效果还算不错。但结合中国书法字作为底纹,可以让整体的设计更具有不同于英文的设计感,整体效果更具有力量感,因此建议在设计中文底纹的时候可以大胆尝试中文书法字。

穿透的文字

通过叠加的方式,让原本简单的文字和背景产生了融合。既提升了背景的层次感,又让文字变得具有设计感。

粗细的字体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较细的字体会产生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文字的识别性会稍弱,较粗的字体识别度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选择不同粗细的文字。

1. 粗细对比尝试

穿透的文字设计,对于打造设计的大片感具有很突出的视觉效果。例如漫威的电影片头设计。

2. 中文字体的尝试

结合不同的语意使用不同的字体,再结合穿透的设计方式,使画面具有中文的文艺感。

3. 拓展案例

结合实际的内容设计,穿透文字的玩法还可以拓展出更多不一样的设计,例如下面这些例子。

扭动的文字

扭动的设计,让文字具有曲线的动态感,提升了文字的装饰性。不同曲线的动态变化,赋予文字不同的律动感。变形的文字并未影响到文字该有的识别性和阅读感,却具有了设计感。

如下面的三个案例,曲率的差别,赋予文字不同的动态规则,有不同的视觉感知,有时柔美,有时却具有速度感。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可根据具体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扭动趋势。

1. 中文字体的尝试

对比可见较细的字体使用扭动的设计,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中文笔画的差异点,经过扭动之后整体外形较为不规整,而粗体的效果则较为规整,动态曲线趋势也较为明显。

2. 设计尝试

扭动+虚实+底纹的效果。

3. 拓展案例

更高级的设计手法是利用自然环境的介质结合文字,起到扭曲的视觉效果。

立体层叠的文字

与扩展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字通过一定的角度和位移间隔,由二维向三维的视觉效果进行变化,让文字更加多变化和有重量感、层次感。

立体层叠的设计对于字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要求,较为纤细的字体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

1. 不同的字体尝试

从对比中看出,细体或较细的衬线字体,层叠后会出现衔接不上或视觉黑点的情况(如下面左图和右图)。因此设计时建议使用粗体,并且整体笔画较为平均的字体(中间的图)。

2. 中文字体的尝试

虽然具有了层次感和空间感,但也会让整体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根据文字的多少情况进行使用。

3. 拓展案例

立体层叠还不止单向的设计,例如可以进行轨迹变化,向外扩展层叠,或是增加一些颜色渐变来丰富整体的设计。

颜色叠加的文字

文字通过错位,叠加,颜色变化,透明度变化,切割等方式的设计之后,具有故障的视觉偏差感受。整体视觉感知类似双重曝光的照片,文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颜色叠加的效果,对于颜色的选择极为重要,两个颜色交错之间的颜色可以为过渡色或者互补色。

细体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上图左边第一个),建议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较粗的字体,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文字的识别度(如右边的效果),重叠之后文字的识别度或多或是会受到影响。

1. 中文字体的尝试

由于中文字比英文复杂,因此使用中文字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寻找一些共笔的地方进行重叠(如下图左边的设计),利用字体笔画粗细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了边与边的重叠。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建议加大字间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同文字的重叠,产生过度复杂的效果,影响文字的识别性(如下图最右边的设计)。

2. 拓展案例

在简单的叠色之外,结合不同质感和肌理,可以让整个文字具有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立体空间的文字

文字按照立方几何结构进行排版,通过颜色差异,阴阳,线面等方式设计处理后形成空间感和立体感。相比于平面排列的文字更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提升整体画面的设计感。

1. 设计尝试

使用空间错位结合虚实的设计,让简单重复的文字变得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2. 拓展案例

除了常规的空间打造,甚至可以融入到场景中或者结合物体本身的设计。

以上设计风格,常常会在一些运动品牌的设计中看到。例如,Nike 的设计中应到的文字,也会结合这些方式,来丰富和提高整体的设计感。

火箭队出场片头的字体应用,线形字体叠加渐变的效果,具有层次感又有未来感。

阿迪达斯的广告:

Converse 的广告:

Under Armour 的广告:

除了一些品牌的设计,音乐唱片的封面也有应用到这些类型的设计手法。

我们除了在一些常规的媒介上会看到相关的文字设计,在这两年的耐克或阿迪达斯的鞋子设计中,也会加入文字元素的设计,甚至球员会直接在鞋子上写上文字。

文字设计的拓展叠加

文字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设计趋势,结合实际需要表达的想法,对于设计手法进行活学活用是做出好设计的关键。当然只有掌握了基础手法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的设计思考。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会是单独使用某一种方式,而是对不同的设计手法进行重组再设计,或者使用 2~3 种方式叠加设计来打造整体的画面效果。如下:

总结

在这十种基础的文字设计中,通过结合发散可以迸发出远远不止于十种的创意设计。本次收集总结除了自身学习提高之外,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设计师对于文字的设计思考。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为产品快速构建合理的UI动效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动效有助于让UI具有更好的表现力及更易于使用,尽管具有如此大的潜力,但可能由于它是UI设计家族中的新成员之一,所以它大概是所有设计学科中最不被大众所了解的。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可追溯到早期的GUI,但由于动画必须由现代硬件来顺畅的渲染,而且UI动效和传统动画之间的重叠区间也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分变得复杂。传统动画需要掌握迪斯尼的12个基本原则,那么这是否意味着UI动效也像传统动画一样复杂?我经常能听到人们说,动效设计很复杂,不知道如何选择相对应的动画模式,但是我认为至少在UI领域,动效设计是可以很简单的。



从哪里开始


动效主要是通过UI元素之间关系过渡来帮助用户浏览App。当然还可以通过使用图标、勋章以及插画动效来为App增色,但是建立产品可用性应该优先于增加动效表现力。在展示你的动效设计技巧之前,让我们先从设计一个基本的动效开始,即产品导航之间的过渡。


过渡模式


在设计导航之间进行动效过渡时,简单性和一致性是最关键的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以下2种动画模式中进行选择:


1、基于容器的过渡。


2、没有容器的过渡。



基于容器的过渡 


Image title

文本、图标和图片等元素在容器内进行分组


如果动画涉及像按钮,卡片或列表这样的内容,则使用基于容器的动画设计,容器通常有很明显的边界,这种模式分为三个步骤:


1.使用Material的标准缓动为容器设置动画(意味着它可以快速加速,然后逐渐的慢下来)。在下图的示例中,容器的尺寸和圆角半径从圆形按钮动画过渡到填充整个屏幕的矩形。

Image title


2.缩放容器中的元素进行宽度自适应,将元素固定在顶部但是仍然存在容器内,这样在容器和内部元素之间创建了清晰的关系链。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说明元素在容器内如何缩放


3.随着容器加速,在过渡期间逐渐淡出消失。当容器减速时输入的元素逐渐淡入。当元素进行快速移动时,通过淡入淡出来实现元素的更替。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说明元素如何使用淡出淡出


将此模式应用于所有涉及容器过渡的动效,这样会建立起来一致的动效规则。这样还使得开始和结束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因为它们是由两个动画容器互相衔接的。为了展示这种模式的灵活性,这里将它分为五种不同使用场景: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说明容器如何连接开始和结束


有的容器只是使用Material的标准缓动从屏幕外滑入,它滑动的方向取决于与之关联的组件位置。例如点击左上角的抽屉导航,图标将从左侧滑动容器。 


如果容器从屏幕边界进入,则它会淡入并放大。它并不是从0%的比例制作动画,而是从95%开始,以避免元素之间的过渡幅度太大。缩放动画使用Material的减速缓动,这意味着它以峰值速度开始并逐渐减速停止。在元素退出时,容器会在没有缩放动画的情况下淡出。为什么退出动画会有这样微妙的设计呢,这样做是便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内容上。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说明容器如何通过淡入淡出进行缩放动画


没有容器的过渡


有些作品将使用没有容器的过渡来构建动效设计,例如点击底部导航中的图标,将用户带到新的页面,在这些情况下,将使用以下两个步骤:


1、起始元素通过淡出消失,然后最终元素通过淡入进入。


2、随着最终元素逐渐出现,使用Material的减速运动来巧妙的展现。但同时缩放仅适用于新旧内容的替换。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说明没有容器的过渡如何使用淡入淡出和缩放


如果开始和结束的组合元素具有清晰的空间或顺序关系,则可以使用共享动画来强化它。例如当下图触发导航组件时,开始和结束的动画都在垂直维度进行滑动,这加强了他们的垂直布局。当点击下右图入门流程中的下一个按钮时,从左向右水平动画强化了序列进行的的概念。共享动画使用Material的标准缓动。

Image title

*减慢动画以说明垂直和水平共享动画



最佳方案


把事情变的更简单一些


鉴于其动画频率高低与产品可用性密切相关,导航过渡通常应该优先于功能展示。引人注目的动画通常最适用于小图标,勋章,加载或空状态等元素。下面这个简单的案例可能不会得到Dribbble的那么多关注,但是它更像一个真实的产品。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显示不同的动画风格



选择合适的时间及缓动类型


导航过渡应该使用合适的时间,快速过渡优先考虑功能,但是速度也不要太快,防止动画路径迷失。根据动画占用的屏幕比例来选择动画持续时间。由于导航过渡通常占据屏幕的大部分,因此300ms是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动画时长。相比之下,像开关按钮这种小组件动画持续时间很短,大概在100ms左右。如果过渡感觉太快或太慢,请以25ms的增量调整其持续时间,直到它达到合适的动画节奏。


Easing描述了动画加速和减速。大多数导航过渡使用Material的标准缓动,这是一种不对称的缓动类型。这意味着元素会快速加速运动,然后缓慢减速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动画结束时。这种类型的缓动为动画提供了自然的感觉,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不会立即开始或停止移动。如果动画看起来很僵硬或死板,那么可能是由于你选错了缓动类型。

Image title

*放慢动画速度以说明不同的缓动类型


本文所说的动效模式在建立一种实用而又微妙的动画风格。这适用于大多数产品,但某些品牌可能需要更激进的动效表达。要了解更多有关动效的内容,请阅读Material motion指南。


一旦处理好了导航之间的过渡动画,在你的产品中添加角色动画的挑战就开始了。这意味着简单动画模式是不够的,这时候动传统的动画工艺会真正闪耀起来。

Image title

角色动画可以增加趣味性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快速利用AE来制作一个点赞动效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知乎 Redesign 视觉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请登录并验证邮箱后查看原图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一个实战案例,告诉你如何处理复杂需求!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新人设计师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一个复杂需求的时候,各种场景、可能性在脑中来回乱窜,常常觉得逻辑不够严密。设计完成后,又被各方质疑,提出各种异常场景,导致频繁修改,缝缝补补。本文将和大家分享下解决以上问题的小方法。

本文就以「企业内部权限分配平台」的需求为案例,整理了之前处理复杂需求的一些思路。讲讲在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以上两种情况,让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服务用户,体现价值。

理解需求

首先,我想任何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第一步都是理解需求,这包括了需求的目标背景、角色场景、产品逻辑等,不同的需求侧重点会不同。以「企业内部权限分配平台」的需求为例,目标背景和角色都比较简单,但是一般涉及权限的产品,背后的逻辑就会很复杂,场景情况也很多。

和产品沟通,和用户沟通,甚至网上找资料,都是理解需求的一些好方法。比如本次设计的需求是关于权限分配,这一篇《网易高手:角色权限设计的100种解法》的文章,就很好地帮助我理解权限分配背后的设计逻辑。

包括理解需求内的专有名词,为其建立特殊的标识样式,也是帮助自己、团队、用户更好地理解产品需求的一种方式。

△ 名词解释

需求结构化

我们在最初思考需求的时候,肯定会从场景/问题出发,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以「人」的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是必然的,也是正确的。但此时我们的思维是散点式的,例如当我们想到权限分配的需求时,可能会说:这次我们要新增一个「岗位」的概念,让权限和岗位绑定,不要和人绑定。对了,还有人员离职这个问题困扰业务很久了,我们这次要在人员离职的时候进行……

所以,在最初的需求框架确定后,我得到的是这样两段文字:

看上去已经非常全面了,但由于我们是散点式地收集需求,很多时候可能还是会有遗漏,或者说错误关联了内在逻辑,导致一些逻辑冲突、漏洞。

此时,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思维从「散点式收集」转为「结构化梳理」。从需求说明里抽丝剥茧,我们可以得到:

  • 用户角色有三类:超级管理员、业务管理员、HR;
  • 操作对象是:部门、岗位、人员、权限包;
  • 可执行的操作包括传统的:增、删、改、查,还有和本次业务相关的「关联」,即权限的赋予。

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我们把所有的对象两两组合,再把没有关系的删掉。

也就是:

  • 在部门可以下设立岗位,岗位必须从属部门;
  • 人员必须从属某一部门;
  • 人员必须从属某一岗位;
  • 权限包可以赋予给部门;
  • 权限包可以赋予给岗位;
  • 人员和权限包没有任何直接关联,这也是本次权限分配的核心。

这个具体的业务逻辑并不重要,不需要去费心理解,重要的是这样一种结构化思考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后续各种各样的设计中。

对象间的关联,再和我们刚才梳理的人物、操作相结合,就可以还原成一系列的需求描述:「角色」可以在「A对象」下「操作」「B对象」,例如:超级管理员可以在部门下新增岗位。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建立「需求→功能对应表」:

其中,红色部分都是在之前散点式的需求罗列中没有考虑到的功能点,通过结构化的梳理,我们可以提前把它们都一一补齐。

这个过程可以减少我们最小颗粒功能点的遗漏,避免在做完大部分设计后,突然发现遗漏了某个功能,任务时间点又已经到了,慌慌忙忙地加功能,就可能会影响整体的设计思路和框架。

设计的减法:只考虑主流程

完成了功能点的整理归纳后,就可以开始我们的界面设计了。在最初的界面设计中,这三点需要做减法:

  • 优先进行框架设计,不要在一开始就考虑细节;
  • 优先完成主流程,再考虑异常场景;
  • 按照功能对应表将各个模块独立设计完成,再添加快捷操作。

当然,可以先把可能存在的异常、细节都记录下来,以便后续补充。

比如,在人员权限分配的界面结构中,分为三个大模块:

在有了界面框架和功能对应表后,我们做设计会变得比较简单,按照之前整理的「需求→功能对应表」,把每个小颗粒的功能细节填充到界面框架内即可。

设计的加法:回归场景,考虑细节

当主流程设计完毕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做加法了,在之前,我们一直是用一种纯理性的视角来完成我们的设计,保持纯理性的设计会有两个问题:

  • 很多业务场景靠逻辑思维是无法想象的,必须设身处地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理解场景,进而补充可能的体验细节。
  • 纯理性的设计,可能在功能点上是完整的,但在用户体验上是缺失的。

例如,纯从逻辑思维角度你能想到在一个企业里有人是没有任何部门归属的吗?然而现实中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包人员。不结合实际场景,我们也不知道用户一天需要处理多少次重复操作,目前的设计对他是否足够便捷。

作为一个企业内部权限分配平台,我们可以把部⻔、岗位、人员等对象作为初始线索,站在不同的用户使用角度,沿着线索去全面地思考场景,修改功能。有一些实在难以理解的业务,找用户聊聊也是一个好方法。

很快,我们就找到了下面这些特殊场景。

1. 人员变动

  • 新增人员流程:找到新加入部门→找到岗位→添加人,由于企业内部还有一个最基础的 OA 系统,那么HR是否会需要重复操作,一个人员在不同平台添加两次?是否增加了他的工作成本?
  • 人员变动频繁,是否容易遗忘?

处理方法:行政架构自动同步,红点待办。

我们与 OA 系统数据打通,自动形成四类待办红点:人员新增、人员离职、行政部门新增、行政部门删除。

这样 HR 就不需要重复做新人员的添加操作,只需要业务管理员把 OA 内无法覆盖的人员岗位设定好就可以,也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

2. 高管兼职

例如某位高管:本身为 A 部门负责人,临时兼任 B 部门负责人,那么当他不再负责 B 部门时,该如何处理他的岗位?离职?转岗?似乎都不合适。

处理方法:新增岗位移除功能。

3. 外包人员

了解到现实情况中,外包人员是没有部门归属的,但是实际上他们肯定也有自己负责的业务范围和岗位,在初始化时如何安置没有部门的人?

处理方法:新增一个部门,叫做「无岗位人员」,并且标红作为待办,提醒操作者去处理这些「无岗位人员」。

4. 人员离职/转岗

在进行功能设计整合时,我考虑是否「人员离职」应该叫「人员删除」更系统化?是否可以直接整合为一个「人员编辑」的功能,将离职、转岗的操作合并?(实际上这2个功能操作起来确实比较相似)

处理方法:最终我依然保留了「人员离职」、「人员转岗」的功能,因为这样更场景化,用户清晰地知道自己当前该操作什么。

目前对一个人进行离职操作的路径是:找到原部门→找到岗位→找到人→处理离职,而我们的企业有 2500+ 员工,对于离职操作者 HR 来说,这个路径是否现实?是否快捷?

处理方法:新增搜索功能,直接搜索人名→处理离职,这个功能也方便了其他找人的场景。

5. 更多

诸如此类的考虑还有很多,例如新建部门的时候是否会有空部门,在企业进行组织架构重组时是否会有大批量的人员、组织变动,进而需要有批量操作等等。找到最初的线索,站在用户的角度沿着线索思考,进行全局扫描,就会发现很多需要做加法的地方,发现的方式可以是观察、访谈、思考等任何方式。

在已经保证了主流程的简洁、清晰后,再用全局扫描的方式去搜集特殊场景,给我们的设计做加法,可以保证我们整体的设计框架是清晰可用的,而特殊场景是散落在骨干上的各种小分支。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对所有的主干场景、分支场景了然于心,并且有自己的优先级考虑,那么对于项目成员、用户提出的质疑,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自己设计的合理性。

当然,场景基本考虑全面后,还有最后一步,就是统一交互,完善细节,这一步也是设计上的加法。

总结

以上,就是一个针对复杂需求的加减设计法案例,总结来说有四个大步骤:

  • 从实际场景出发,发现问题,理解需求;
  • 需求结构化:把本源的场景、需求结构化成功能对应表;
  • 设计的减法:先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 设计的加法:回归场景,全面考虑。

所以,交互设计师是需要理性和感性的结合,要有抽丝剥茧,提炼总结的能力,也要有贴近用户关注情感的细腻。把自己的工作规范化,减少无效付出,也是我们的一种能力。希望本篇文章对新人设计师有一些帮助,也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干货分享:如何更好地使用栅格系统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栅格系统在UI设计和前端开发中是被应用的很广泛一套体系,但真正能掌握并很好运用的人却不多,一起来学习吧!


环顾身边常见的优秀设计很多都使用了栅格系统,你可能非常赞同在界面中使用栅格系统,但却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如何使用它们。


印刷中也会用到栅格,但就本文而言,我主要想讨论的是用于PC和移动设备上的栅格系统设计。


Image title

紫色块放内容


内容块包括文本,图片或者是两者的组合形式,背景颜色实际上不能算是内容元素,除非是作为文本或者图片的容器。


Image title


上图中的粉色块作为栅格中的列,它们构成了内容宽度。一般来说,列宽是不会变的,只是列数会随着设备的不同而变化,比如从PC端的12列变为平板电脑上的8列,然后在移动端变为4列。严格来说,你其实可以定义任何想要的列宽,但大多数情况下的网格列宽都设置在60-80px之间。选择合适的列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内容宽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Image title


水槽是在列与列之间的空间。20px是一个常见的尺寸设置,当设计块状或者卡片元素的网格时,这种间距非常重要,比如做照片类设计的时候。有些系统会随着设备宽度的增加而增加水槽的宽度,但也可以保持固定。


Image title


外边距也称为外水槽,是内容宽度之外的空白区域。为了更方便的设计,外边距会随着设备宽度的增加而增加。移动设备的边距通常为20-30px,而在平板电脑和PC端,这个间距通常会差异很大。


下面会介绍一些基本的准则,但要明白在实际设计中其实没有任何硬性的规定。


1. 内容元素必须位于若干列上

其核心思想是内容元素必须位于若干列上,你可以任意分割,比如6x2,3x4,4x3。下面的例子中,我展示了不同分割方式设计的信息卡片。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不同栅格设计展示


很棒,这看起来很简单对吧。有的时候,你想把内容严格的套用在栅格布局上,会发现可能不够美观,比如下面的例子。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如果我们把内容都放在网格上,文本内容会显得很长,最佳的位置是不严格在任何网格上,这也是可以的,只要理解了整个元素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见的,更大的容器就行。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这也是4x3的布局,只是给了它内部不可见的填充。当把这样的设计稿给到开发时,他们就能很直观的知道这一点,所以这更利于去理解如何实际地分配好内容。


2. 不要将内容元素留在水槽中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内容元素应该要在列宽以内,而不能流出在水槽之外,这样会违背栅格化的目的。


3. 只要父级元素对齐栅格,子级可以不完全对齐列

有些时候,你想要将设计和卡片分成两部分,一半是图片,一半是文字。你可能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况,图片没有完全落在一列上,文字被迫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自适应。其实不用担心,只要“父”容器对齐栅格,这就没有关系。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父子级内容栅格排版示意


4. 除非有意,否则不要把列作为外部填充

所有重要内容都应该与栅格列宽相适应。一开始会觉得奇怪,因为如果不习惯使用网格,可能会把网格宽度当成全部内容区域,所以还需要给它设定一定的内边距。此时外边距就起到了留白的作用,它们充当了内边距。不要在网格内部利用列宽当成内边距,而是要与网格最外面保持对齐,利用网格外的间距来当做留白区域。根据代码实现方式,要么网格内的内容按比例缩放,边距固定,要么外边距与内容同时缩放。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正确的内容填充方式和不正确的把栅格当做边距


所以如果有人说“我需要一个1200px宽的设计”,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设计就是1200px宽,这其实是说设计内容宽度在1200px的画布内,实际内容占位是960px,这样就会有空间留出外边距。


5. 完全出血的元素或纹理图形应该设计在画板边缘,并理解为出血的列网格


Image title

这个页面布局的顶部图片被设计成完全出血


这是一个例外的规则,当背景颜色或者图片在完全出血的情况下,开发同学会把它理解为一个全屏的内容元素。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如果设计的是装饰元素之类的内容,可以接受它被裁切掉,此时也可以脱离栅格化的设计。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一些图片和文字的出血设计


页眉和页脚有时也有例外,它们不被认为是内容的一部分。有些设计将它们固定在浏览器边缘,有些则喜欢保持内容的宽度,这取决于自身功能和内容的情况。将它们保持在内容宽度内的好处是,当用户在宽屏显示器上看页面时,不需要来回扫视;将它们固定在浏览器上的好处是可以为导航元素提供更多的空间。


栅格化布局如何做到响应式


Image title

图片来源Intuit


Image title


在传统的栅格化系统设计中,列的宽度和水槽的宽度是保持不变的,只是列的“数量”发生变化。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这是为了让设计更简单。如果一组三张卡片分别放在桌面的四列上,那么在平板电脑上,会显示两张卡片,并把第三张卡片进行折行显示在第二行上。不需要做任何的调整,因为已经知道它位于第四列上了。在手机上,答案也很简单,只需要一张卡片,其他的就会自动堆到下面的行中。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变得有创意,选择只在手机上显示一张卡片,或者做一个水平滚动。这些列的自适应对于代码来说就是很简单的参考。


实际上,web必须呈现任何浏览器的宽度。例如,有一个大显示器,它可以看到1600像素宽的东西,实际上pc端的网页设计是1200px宽,平板电脑上是768px宽,手机是360px宽。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小于1200px的设计,有大量的留白。但是当你的浏览器再小一个像素,1199px,会发生什么呢?


固定网格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固定栅格示意


如果开发那边写了一个固定栅格,当你从桌面缩小到平板电脑,就像是在900px的浏览器宽度时,你不会看到任何变化,设计就像是被剪掉了一样。但当达到768px临界点时,设计马上就会改变,平板电脑上的显示效果就会好起来。如果继续减小这个值,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到达另一个临界值之前,设计看起来都是不变的。


流动网格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流动网格的示例


现在来看看流动网格的特点,当窗口缩小时,内容将动态的发生变化,文本会进行换行,元素也会变窄。然而,这些元素在内容宽度缩小到下一个临界值之前,布局是不会变化的。


所以我想说的是,设计的临界值只是一个更改布局的参考点。这就是为什么列宽和水槽在网格中不会改变的原因,因为我们想让设计师在考虑布局时能够更容易地创建一致性。


混合网格

在实际项目中,使用流动网格和固定网格的组合也是常见的做法。网站通常是流动网格,因为它要去适应各种不同终端的大小。


一些做的很酷的栅格系统

不需要太死板地去坚持传统栅格套路,12、8、4这样的分布,甚至不需要20px的水槽。下面是一些在设计中使用栅格系统做的很棒的设计灵感。


Image title

Invision’s Genome Project


Image title

可以看到,他们的设计故意不去使用任何的水槽,所以看起来是无缝的。


这个网站不仅设计的很好,他们还利用了在设计中展示他们自己的栅格系统来让整体的设计变得更加酷炫。


Dropbox Design


Image title


他们没有设计水槽和外边距,相反,整个页面被分成两半,然后将内容填充到这两部分。


Wordpress


Image title

Wordpress创建账号页面


使用网格的方式取决于你自己。你可以在主要内容部分使用网格,次要内容则不使用。在Wordpress的例子中,页面中间的部分使用栅格化设计,左侧的侧边栏则没有使用。


The Mockup Club


Image title


内容和网格也并不总是从中间开始,对于模型网站,内容在左边也未尝不可。


Instagram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我非常确定的说,Instagram的PC端是用上了6列栅格布局。


要点总结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响应式设计中使用栅格系统。我知道对于我自己来说,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写了大量的代码来理解网格是如何工作的。我在YouYube上看了很多视频,也阅读了大量的文章,但每个人都在关注它为什么重要,却不去注重到底怎么在自己的项目中使用这些原则。


你要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从现在开始注意那些优秀设计是如何对齐元素的,你将会开始看到这些模式。为了帮助理解,这里有一些设计系统概述了它们的网格使用:


Google’s Material Design System

Intuit’s Design System

IBM’s Carbon Design System

…And here’s huge list of other systems you can look through


在完全理解了网格的工作原理之后,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更好的设计师,因为我知道我的设计将如何在临界值之间进行转换。我也可以落地我的设计,使它们能够有一个完美的像素对齐。这样的规范带来了更一致,更简洁的设计,当用户从一个界面到另一个界面流转时,这真的提升了产品的档次。我建议在你的设计中去应用这些网格,并和开发一起,以相同的方式将它们落地,这将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进步。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官方出品!揭秘阿里巴巴APP 8.0 视觉品牌升级背后的设计思路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阿里巴巴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在对外分享时提出 1688 已经从信息平台时代进入数字化营销平台时代,让 1688 用户在平台内完成营销和销售一体化的整个商业闭环。1688 的使命也升级成「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在全新的业务态势下,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阿里巴巴(1688)主客升级势在必行。

首页重要性

首页既是业务分流的中心场景,也是平台卖家判断平台打法,买卖家感知平台价值的重要「门面」。从 UED 专业视角来看,首页是定义 APP 内体验范式及视觉风格的核心场景。

如何改?

1. 盘点现象,定义问题

满足业务新的诉求:平台阶段性战略不同,1688 从曾经的信息平台过渡到交易平台,如今向数字营销平台转型,旧的内容框架难以承载业务的新发展。

提升分流质量:从过去的数据效果来看,需重新判断,在 For 特色采购需求和服务大面采购需求之前,如何平衡调优,提升首页的流量转化效能。

体验升级:移动端 APP 天然生长在手机系统上,系统的风格更迭也牵动着 APP 的变化和升级。在 8.0 升级前,1688APP 存在着 5.0、6.0、7.0 多个由不同设计师在不同时间点所设计的场景,到8.0,APP 趋待从框架层、表现层以及品牌等方面进行统一及升级。

改版策略

1. 聚焦用户价值,基于业务打法升级内容框架

APP 升级前与业务对焦,我们收到三点诉求:

  • 用算法的能力去承接首页买家的转化;
  • 搜索是 B 类买家找品、选商的核心工具,需要引导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搜索;
  • 互联网流量红利到瓶颈期,需要进一步做好新用户的承接。

在内容框架制定上,我们聚焦用户价值,舍掉 7.0 时的内容版块个性化,聚焦做商品的个性化,仅保留For大面用户的营销、内容场景,提升算法推荐区的曝光率,以此区域的商品做首页的直接转化。

2. 弱化容器,突出内容,塑造心智

视觉容器升级

做平视觉框架,选择「大间距分隔」,为内容留出干净、简洁的视觉空间。

精简内容栅格,避免形式给用户阅读带来的负担。

提高留白率,提升页面整体的透气性,为内容留出更清爽、轻松的阅读空间。

拉大字体大小的梯度,加重字体颜色梯度,提升文字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强调版块特性,塑造买家心智感知,达成业务目标

强化搜索:7.0时,曾上线过将搜索做到「主观上觉得显眼」的测试方案,但相较于之前沉浸式搜索,数据几乎没变化。

8.0 阶段,从视觉表现层跳出看:「强化搜索」并不意味把搜索设计得更「显眼」,而是达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搜索」这一目标。如提升搜索底纹词、热搜词精准度和吸引力、增加搜索布点等,都可能助力达成业务目标。

基于用户单手操作时,拇指在屏幕不同区域的点击体验,选择将搜索组件移到更易于点击、视线更聚焦的屏幕位置,上线后数据提升非常明显。

Banner 升级:7.0 的 Banner 画面丰富度高,加之描述字段多,用户阅读有一定成本,较难在 3 秒内掌握全 Banner 的信息。此外,相比于 C 类用户,B 类用户会更偏理性,我们选择以更冷静、克制的「视觉语气」与 B 类商人对话,而非渲染氛围引导点击。(上线后,同样的活动内容,按新、老两版规范设计投放两套 Banner,新版较老版 UV CTR 约高出 48%)

For 新人:以差异化的利益、个性化秒杀、新人攻略做用户的承接。

营销场景心智差异化表达:营销由伙拼爆品、天天特卖两部分组成,我们判断爆品主打心智为「卖得火爆又便宜」,特卖主打心智是「限时限量抢便宜」,选择将两个区块最关键的特质做强化表达。

内容场景(直播)动态化、互动感、实时性传递:抽象出直播间的方形版面+内容叠加形式来设计,大坑位以动图传递给用户直播的动态感,以红包、个性化商品的多维实时轮播气泡传达直播的互动感、实时性。

3. 升级品牌,贯穿APP场景

为什么要做APP应用内的品牌设计?

品牌设计是将内容层(平台价值)与接收层(用户)做柔性链接的一环,譬如在 APP 场景中,由于有商品、商家、商机等「干货」,即使不特意做品牌设计,用户也能与平台保持刚性、稳定的连接。而反过来看,品牌做得很好,但平台没有「干货」,用户也不会单奔着品牌设计来平台。我们认为,做 APP 应用内的品牌设计,核心价值在于助力用户认知到平台特性,感知平台价值。从设计专业视角来看,APP 应用内的品牌设计,有利于定义并统一 APP 内体验范式及视觉风格,保障用户的体验。

怎么做?

每位设计师所处的业务环境不一样,解决问题策略和方式也千差万别,在 APP 应用内的品牌设计中,个人选择是通过厘清内容层(平台)多层次诉求及 For 用户的价值点,认知、感知接收层(用户)特质及内容倾向,基于内容层底料+接收层用户特质确定设计底层范式,塑造用户感知。

1. 图形范式

在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中,1688 聚焦做 B 类业务,直接服务对象是 B 类买卖家,业务细分出档口尖货、淘工厂、企业采购、淘货源、微商代发、工业品超级店、跨境专供等,这些都是具有一定 B 类特质及体量感的场景,故在 APP 业务门洞及常规图标的表达上,基于扁平 vs 写实、轻盈 vs 厚重、活泼 vs 稳重的维度,图形选定轻拟物、弱对比的设计范式,塑造 B 类场景 For 买家的沉稳、份量感。

此外,异常/空白场景也是平台与用户互动,塑造用户感知品牌的机会。在空态情感化插图部分的绘制上,力求塑形出有份量、易读、有意味的场景以示对应空态,并佐以轻微动效,增强空态的互动感。(在收藏夹、我的供应商等工具型场景,基于空态信息的价值考虑,将空态与工具新手引导相结合,并未做常规的插图。)

2. 色彩范式

标准色

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基于新的业务态势,丰富了 1688 品牌色,以橙红色作营销、利益属性的表达,以商务蓝作服务、数字化属性的表达,以金色作权益属性的表达。

辅助色

在实际产品设计中,品牌色并不足以表达各类业务场景中的多层次的内容。因此,基于 VI 品牌色,裂变出不同重量、层次更丰富的品牌辅助色。

场景用色规则

基于买家角色及场景特征定义用色规则。

1688色域及选色示意

以 HSB 模式划定出偏沉稳的 1688 色域,在日常 banner 及业务场景中可灵活取用。

3. 动效范式及应用

动效是设计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动效表达能增强信息表达强度,清晰信息层级关系,提升用户体验的舒适度。做动效之前,将 APP 信息结构平整到三层,保障内容在页面简洁明畅地呈现。

在实际落地中,动效实现非常依赖技术资源,故动效设计之前,应考虑一个前提:动效设计增益内容表达,价值可论证,效果可衡量;同时,考虑接收层用户的商人特质,我们期望动效表达给用户以稳定感,并且在设计表达上能兼顾效率。

在动效呈现部分,主要以缓入、缓出、缓动结合曲线来调节,总的来说,内容入场时节奏稍慢,速度缓,分层加载,交代清信息在 Z 轴上的层次关系,内容出场时节奏快,速度快,内容层级不用再做分层消失。

APP 内典型场景的动效案例及演示:

4. 业务品牌的价值传递

此外,除以上在图形、色彩、动效等基础维度收口外,我们也需要将业务品牌放声给买卖家,以达成业务品牌的价值传递。在 1688 向数字营销平台转型的阶段,业务提出了「源头厂货通天下」的口号,我们通过设计手段,利用 APP 开机启动页及下拉刷新的空间,将「货通天下」的概念强化表达。

结语

以上便是此次首页改版阶段性的记录。在 8.0 的视觉体系里,为更好地突出内容,视觉容器选择尽可能做轻、做平,以冷静、克制的「视觉语气」与 B 类商人对话。当然,这是设计师和业务同学阶段性的选择。后续品牌的完善及产品的优化,仍需结合数据持续打磨。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