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资深UI设计者

本次跟大家聊一个比较纯粹的艺术风格,英文原名叫“Minimal Art”,为什么一开始就上英文呢,因为这个风格特别多不同的翻译名,如果只看中文资料有时候你不知道原来不同书籍中谈的是同一回事。

我列举几个常见的名称,分别有“减少主义“、”极少主义“、”质朴艺术“、”ABC 艺术“跟”极限艺术“等,因为”Minimal“是极少的意思,所以不同的研究者根据理解作了不同翻译。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极限艺术雕塑作品

这个艺术的特征是用极少的形式,极简单的色彩,通过绘画或者雕塑来表达一种周密的理念。

“ABC 艺术“这个名称要特别说明一下,因为 ABC 是拉丁字母表开始的字母,有简单初步的意思,而且顺口,所以在运动初期就有人以这个名字来称呼。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极限艺术绘画作品

在我们的讲述内容中,统一以“极限艺术“来称呼。

大家对这个艺术相信比较陌生,因为确实是比较“脱离群众“,史太浓可以列举一个历史作品拉近这种距离,那就是 1957 年在米兰画展上诞生的《纯蓝》,作者是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克莱因作品《纯蓝》

这个作品就是一张图上铺满一片由克莱因自己混合的蓝色,其它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蓝色纯净得直击心灵,蓝得很理想,很绝对,展出后马上引发轰动,克莱因跟他的蓝色都一炮而红,这个蓝色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 IKB)。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伊夫·克莱因

说到这里肯定还有朋友不甚了解,不过没关系,这个“克莱因蓝”诞生后曾经火遍过时尚圈,迪奥(Dior)、纪梵希(Givenchy)等大品牌都曾经推出过“克莱因蓝”色的服装设计。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迪奥曾经推出的“克莱因蓝“包包

而在 2021 年时候,这个蓝色又再复兴,被不少设计师用于商业设计,比如知名设计师潘虎老师不久之前为植物医生设计的产品包装就采用了这个“克莱因蓝”,效果非常惊艳。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植物医生的产品包装设计

克莱因当时的这个叫《纯蓝》的作品,就属于一种极限艺术的一种。

为什么产生极限艺术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至上主义”绘画作品

第二个端点就是在 1960 年代的美国,我们先从这里讲会比较好理解,因为这个运动其实主要就发生在美国,在欧洲的影响都不算太大。

如果一直有看史太浓「风格列传」的朋友就清楚,1950-60 年代的美国曾经有过“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expressionism)跟“波普艺术”两个重要艺术运动,而极限艺术的诞生跟两者密切相关。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抽象表现主义风格作品

此处顺便多说一句「风格列传」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每一个篇章的内容虽然各自独立,但应该顺着时间线顺序来看,这样会更加清楚很多艺术风格的承接关系。

因为极限艺术可以说就是针对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普艺术而发起的。

极限艺术阵营中的成员认为,抽象表现主义仅仅是表达艺术家一种瞬间的感觉,太不严肃,而波普艺术更是刻意要打破艺术中的高低雅俗,是反艺术的行为,这两种运动对于艺术发展而言都有着高度危害性。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60 年代的波普风格作品

当然,这是极限艺术阵营的看法,所以它的诞生就是要明确的反对前两者,并消灭他们。

极限艺术主张艺术创作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有周密计划,而且作品必须是通过高度专业训练形成的结果,类似抽象表现主义那种随意性及波普艺术中的平庸商业感都是“垃圾“。

有了战略目标随之就是战术考虑,于是极限艺术的成员们就从 1910 年代时候马列维奇创作的《白上白》这个作品中找到形式的灵感。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马列维奇作品《白上白》

马列维奇曾经说过:艺术不为政府与宗教服务,不描述行为历史,仅仅表达客观对象,表明简单的客观对象可以存在,不依赖于任何东西。

这种理念被极限艺术者们十分推崇,听上去也确实非常高端。

因此至上主义这样极其简洁的表现形式就成为极限艺术的首选,由此可见极限艺术在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时候,其实也是从他们的源头“抽象主义”那里分割出来。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马列维奇作品《黑色正方形》

这种关系真心不好理解,我举个宗教发展的例子,比如天主教中曾经分裂出东正教,随后又再分裂出新教,但三者的主张不相同,而且新教是因为反对前两者而诞生的,大致这样,也许还不够贴切。

极限艺术源自抽象主义还有两个佐证,就是他们的思想根源除了靠拢马列维奇,跟“风格派”(详见「风格列传」-风格派篇)中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的艺术思想也十分一致,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品被创作出来以前,必须在艺术家的头脑中完全成熟。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蒙德里安的风格派作品

蒙德里安的绘画艺术曾经被我们收录进抽象主义的范围进行讲述,这里要补充一句,就是关于艺术流派之间的关系难以理清,通常每个研究者都只能是无限接近,或者说各自有一套归纳方法。

另一个佐证就是很多极限艺术家之前就是搞抽象表现主义的,我们后面会介绍一下,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比如很多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是从国际主义阵营中转变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很多从达达主义中产生。

我们在谈抽象表现主义的时候讲过一个分支,就是色域绘画,其实跟极限艺术在形式上已经非常相似。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抽象表现主义中的色域绘画

当然,极限艺术家们指责抽象表现主义与波普艺术的作品没有思考是有些过分与不厚道的,等于说人家混饭吃,也等于一些甲方苛责设计师设计出品不上心一样,这些其实都无法证明,只能是主观感受或者是刻意发难。

那么,极限艺术在抨击他人的时候,自身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接下来看看。

表现形式与奠基人

其实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具有很理性的本质,简洁图形的背后都有严谨的数学与几何思维,这一点就属于极限艺术的理论基础。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马列维奇

他跟马列维奇是老乡,构成主义跟至上主义有着师承关系,意思是构成主义的一些思路源自至上主义,两种风格基本上是并行发展的,而构成主义更偏向设计这个端口多一些。

塔特林当时提出过一个艺术理念,就是:真实的空间感与真实的质感。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工作中的塔特林

这种理念跟至上主义一样,都尊崇严谨的理性主义及数学思维,再形成审美品味,而且是一种比较曲高和寡的高度审美化。

塔特林的这个理念后来主要体现在极限艺术的雕塑作品中。

这里我想到了古龙小说中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他的武功特点就是不管对方怎么厉害,他都是一刀解决,所谓“小李飞刀,例不虚发”,没有任何花哨的招式,一招致命。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小李飞刀》又名《多情剑客无情剑》

确实是种深不可测的武功,这个时候我们再回看克莱因的《纯蓝》也许就是这种味道。

但如果你让我说清楚《纯蓝》到底表达了什么,坦白说不可能,我不认为除了作者之外有人有资格谈作品的创作概念,如果谈都是扯淡居多,赏析没问题,可以谈感受,或者揣摩作者想法。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克莱因作品《纯蓝》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克莱因调出这个颜色花的功夫费的心思不亚于爱迪生研究他的电灯泡。

极限艺术正式的开始被定义在 1959 年,当时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画展,一名 23 岁名叫法兰克·史提拉(Frank Stella)的青年艺术家展出一张名为《16 个美国人》的作品。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史提拉作品《16 个美国人》

作品画面空空如也,只是黑色画面上有简单白色直线条,非常耐人寻味,但产生很大影响,极限艺术第一枪就这样打响,或者说浮出水面,开始逐渐形成流派与理论。

这个风格另外还有两位重要奠基人,分别是巴涅特·纽曼(Barnett Newman)及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两人最初也是活跃于抽象表现主义阵营,后来投身到极限艺术的探索。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纽曼与莱因哈特

先说一下纽曼,他在美国属于波兰的移民,生于 1905 年,1922 年开始学习绘画与艺术,1930 年代之后逐渐全职从事艺术创作。

1948 年时候,43 岁的他创作了一张名为《温曼一号》(Onement 1)的绘画,画面就是黑红的底色上画了一条橙黄色条纹,非常简单,属于极限艺术的潜伏期作品。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温曼一号》

纽曼从这个作品开始就一直以这种风格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尺寸非常大,而且几乎都是一个底色上画些横线或者画些竖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当他在 1950 年开始搞个展的时候引发艺术评论界的批判,因为也有混饭吃的嫌疑,直到 1960 年代极限艺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而且有走红迹象的时候评论界才改变对他的态度,转而将他奉为极限艺术的大师。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纽曼的极限艺术绘画作品

所以有时候,成也媒体败也媒体,评论界有一部分评论家对艺术的评价常常见风使舵,针对自身利益出发,比如希望吸引大家注意力,就像如今很多吃“人血馒头”的自媒体。

不管如何,60 年代的纽曼成名了,然后他的作品影响另一位艺术家,那就是前面谈到的另一位奠基人阿德·莱因哈特。

莱因哈特比纽曼年轻 8 岁,生于 1913 年,早年从学习设计转而进修艺术,1937 年到 1947 年期间都是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成员。

他的早期作品色彩鲜艳明亮,有着硬边几何的形式风格,有点像立体主义,也像风格派。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莱因哈特早期作品

1950 年代开始他就将自己的创作形式变得越来越简单,比如将作品限制在单色范围,而到了 1960 年代,因为纽曼的影响,他坚决投身于极限艺术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开始表现变得更加极致,大部分都是采用不同明暗程度的黑色长方形进行重叠,非常单纯,如果用前些年比较流行的网络语句来形容看他的画,就是“看了个寂寞”。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莱因哈特极限艺术绘画作品

莱因哈特除了创作之外,热心于通过写作及演讲来推广极限艺术,产生不错的效果,所以大家将其视为极限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极限艺术与雕塑

极限艺术除了在绘画中表现,还有一个重要载体是雕塑。

有些从事极限艺术的艺术家本身横跨绘画与雕塑两个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法兰克·史提拉(Frank Stella)。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法兰克·史提拉

他被誉为美国最知名的极限艺术大师,原因在于他的作品有强烈个人特色,早期主要进行绘画创作,随之转向雕塑与装置,正是雕塑作品让他成了大名。

史提拉成大名的原因在于他反其道而行,不是采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则,而是“多即是少”(More is less),将作品做得非常繁杂。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史提拉的绘画作品

这里很多朋友就奇怪了,那不是跟极限艺术中的“极少”产生矛盾吗?所以史提拉是将极限艺术拔高到哲学高度,让人产生深刻的思辨。

情况如同硬币的两面,如果在一张白色画纸上只画上一笔黑色,大家的注意力就只集中黑色,但当黑色的笔画不停增加,直到最后只剩下一小片白色底色时,大家则变成关注白色,所以“以少见多”变成了“以多见少”。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史提拉的绘画作品

再比如一个人最开始只拥有一个专业身份的时候,他感觉很少,但其实因为这种少形成的专注让他拥有更多,分别是专业领域深度上的多跟时间自由上的多,因为专业上的极致能让回报更大,越到后面越轻松自如,能腾出更多时间放在生活。

而当身份越来越多自以为拥有更多时,因为散焦反而让收获更少,疲于奔命失去生活。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史提拉的绘画作品

举个更现实的例子,当你买多一部车或者买多一套房子的时候,确实物质的拥有多了,但会相应产生一系列更多的问题,比如忙于车的停放、保养、改装,俱乐部活动。

拥有多一套房子就要多思考新的装修,摆设,还不得不做更多工作还贷,所以这时候“多”与“少”让人迷惑,根本无法分辨清楚到底是多还是少。

史提拉在这方面最著名的雕塑作品是 1990 年创作的《梅杜莎之筏·之一》(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有同名作品《梅杜莎之筏》)。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史提拉作品《梅杜莎之筏·之一》

这个作品使用一个坚固的金属支架,横向支撑出一大堆支离破碎,缠绕在一起的金属片、金属线与金属构件,看上去就是一团乱糟糟。

史提拉对这个作品没有作任何解释,他说作品没有象征意义,没有隐喻,所有内容与思想都在作品本身,大家只需要观察,这一点倒是很符合前面谈到的塔特林艺术理念,就是:真实的空间感与真实的质感。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史提拉的其它雕塑作品

其他极限艺术的雕塑作品则跟主流的极限艺术绘画差不多,都是用最少最简单的形式进行创作。

比如卡尔·安德勒(CarlAndre)在 1969 年创作的《镁和镁》(Magnesium-Magnesiumplain),其实就是用 30 厘米见方的镁金属以 6*6 的数量(有一个版本是 12*12)铺在地上,简单到不得了。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安德勒作品《镁和镁》

展览过程中也没设阻挡,所以经常有观众很自然的从上面走过,以为是金属地板。

安德勒的创作特点就是喜欢采用现成品以数学的韵律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排列、堆砌形成简单的雕塑,大部分是金属片材、砖头、木块等。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安德勒与他的雕塑作品

还有一位知名的极限艺术雕塑家名为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他在 1988 年时候创作名为《艾尔斯》(The Ells)的雕塑作品,其实就是三个 L 字形状的铁笼用非对称的方法进行摆设。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莫里斯作品《艾尔斯》

莫里斯有时候也很喜欢采用圆形进行创作,这种几何中最基本的形式被很多极限艺术家喜爱,因为圆形统一又简单,同时具有饱满的形式特点,他的作品常有这种元素。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莫里斯极限艺术雕塑作品

极限艺术的雕塑情况大致如此,余不一一。

结案陈词

极限艺术其实发展到如今都仍然存在,但声势明显变得比较弱,因为他主力反对的抽象表现主义及波普艺术都衰退了,等于也失去发展的着力点。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现代家居中的极限艺术装饰画

情况就如同商业市场,百事可乐需要可口可乐的存在,麦当劳需要肯德基的存在,所谓遇强越强,对手变弱甚至消失,也会让自己也不再进步甚至消亡。

我们如今还经常会听到设计中的 “极简主义”,其实并非完全一回事, “极简主义”更多是种延展的设计概念,还是属于基于功能问题为基础的形式考虑,而极限艺术不需要考虑任何功能。

今年最火的「克莱因蓝」是如何产生的?聊聊背后的极限艺术

极限艺术海报《皮尔斯怪兽公司》

在一些概念海报,装饰画或者公众装置艺术中极限艺术仍然适用,至于怎么才能真正用好,这期分享相信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设计史太浓VS远麦刘斌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从原子设计理论角度解密AI智能设计-神秘的AI智能设计到底怎么实现的?

资深UI设计者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SPECHEN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7个用户深访秘诀

资深UI设计者

当你需要为你的叔叔购买一份圣诞礼物却不知道该买什么的时候,你还熟悉那种感觉吗?与往年一样,你可以购买任何一种为男士所准备的圣诞小礼物,并把它牢牢粘在圣诞袜里面。

但你有没有想过,若是留心你叔叔的日常生活,并问问他会给自己买什么,也许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很可能一个全新的鱼饵包就会给你叔叔带来一个全新的夏季体验。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为我不太了解的用户设计产品时,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线调查(Online surveys)、用户评论网站(user review sites)和焦点小组( focus groups)是收集用户洞察的利器。除了这些,深度访谈 (in-depth interview,缩写为IDI)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好方法,毕竟,这就像是问询那样简单。

用户访谈对收集产品需求很有帮助。但不幸的是,如果访谈执行不佳,反而会带来误导。

作为一名高级产品设计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和开展用户研究工作。我阅读了大量资深设计师撰写的相关文章,然而这些文章依然忽视了在实际访谈中可能会发生的很多细节问题。因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这些年做用户访谈的经验与心得。

 

1. 找准目标

在去想“我要问什么问题”前,先专注于具体的研究目标。试着反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轻松确定研究目标:

  1. 这次访谈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2.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3. 我要从这项研究中学到什么?
  4. 我想要了解哪些信息?
  5. 谁会需要这些信息,他们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把答案一一写下来,先笼统后具体。“你需要知道的”和“你想知道的”之间仅仅隔了一层纸,问偏了方向很可能对研究产生误导。忘记你的假设,确保研究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进而制定合适的业务目标,不要掺杂个人观点。

 

2. 问合适的问题

了解研究目标将决定深度访谈中会问到的具体问题。访谈成功的关键是问出能反映“受访者正在想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你认为他们正在想什么。要做到这一点,请遵循以下规则:

  1. 问“开放式”问题:
    避免问那些会暗示某个答案会比另一个更好的问题,也避免那些简单到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一个好的开放性问题是:“你早上一般会做些什么?” 而不是:“你早上喜欢喝咖啡吗?”
  2. 缩小范围:
    在澄清用户回答时,可以用封闭式问题来缩小问题范围。例如,如果你问“请告诉我关于你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而用户回答又不够具体时,你可以通过问“你一天会使用移动设备多长时间(小时)?”来缩小范围。
  3. 不要直接问“为什么”:
    受访者可能认为它带着质疑的口吻,所以最好重新表述。例如,与其问:“你为什么需要这款应用软件?” 不如问:“你最喜欢这款应用软件的哪些优点?
  4. 问简单的问题:
    尽量避免问需要双重回答或包含双重否定的问题。让提问便于理解。
  5. 问用户的经历:
    为了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倾向于展现出自己更好的一面,而非真实的一面。用户常常为了迎合访谈员,会说出一些与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让用户回忆自己的个人经历或特定事件,以获得具体详细的答案,这样问是非常明智的。
  6. 让用户举例,而非你提供例子:
    为受访者提供一个可以追加阐述的空间,你可以用他们:“还有其他的吗?”、“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请帮忙再说明一下……以便我详细了解?”等

 

3. 高效招募

如果我每次被问到“深度访谈到底需要访谈多少名用户?“时我都能赚1美元,那我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以下三条简单的规则将帮你确定受访者的数量:

  1. 受访者的数量取决于问题规模和目标用户规模。
    如果你想从“餐馆老板”那里收集反馈,10名受访者就足够了。而你需要访谈“观看电视足球比赛的观众”时,则需要大约50名不同人口学背景的受访者。
  2. 相比访谈大量“单一人口学背景”的用户,你可以只访谈少数几个“背景各不相同”的用户。
    当然,目标群体应该有一些共性,但是在年龄、收入、兴趣等方面背景多样,这样你就可以对这个研究课题有更广泛的看法/视角。
  3. 通过预算来确定具体的访谈人数。
    请记住,一场访谈需要大约1小时,但分析一场的访谈数据则需要3小时。如果你的预算很少,最好改成简短的非正式访谈,而不是放弃访谈。

过度精细的定性研究是对资源的浪费。 最好的结果来自于“不超过5名”的用户,并在你的预算内开展尽可能多的小规模测试。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

 

4. 构建强大场景

每次访谈都需要周全的准备。从一开始就列出能满足你所需信息的所有问题。同时写下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别在乎对错。仔细思考你的访谈目的以及想了解的具体信息。列完问题后,请遵循以下规则:

  1. 确保问题从“宽泛”到“具体”。
    这样可以帮助受访者进入使用场景、确认主题并准备好提供更深思熟虑的回答。尤其是在访谈开始时问一些宽泛的问题,可以帮助受访者放松下来,敞开心扉,进而展开更详细的对话。
  2. 关注用户。
    关注他们的主要目标、动机、习惯和痛点。尽量避免与研究目标无关的话题。
  3. 尽量减少引导性问题。
    好的问题是“你使用外卖软件吗?”, 而不是“你多久使用一次Uber Eats?”
  4. 避免在访谈中加入你的观点。
    访谈结果不应取决于访谈员的技巧或行为,也不应取决于其他外部环境因素。

 

5.不要慌,保持变通

尽管你很可能为用户访谈制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但你依然无法预见一切。对访谈中的细微变化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害怕在访谈中提出新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新的主题是非常受欢迎的,你也可以随时调整问题的顺序。

请确保你能控制整个访谈节奏,并保持逻辑性,不要在话题间随意跳转。为此,请遵循以下规则:

  1. 做好准备。
    在访谈前准备好你已经列出的问题清单,确保能够更好收集你想获取的信息。
  2. 牢记计划。
    有经验的访谈员会对访谈流程烂熟于心,这样就可以在访谈的任何阶段进行问题的灵活切换,且不会丢掉研究目标。
  3. 不要执拗于当前的访谈场景。
    如果谈话偏离了主题,礼貌地重新聚焦,必要时甚至可以换个话题。关键是保持灵活性。

 

6. 尽可能客观

用户访谈法的短板在于很难完全客观,因为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的观点取悦其他人,这会对访谈结果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很难判断受访者是否在说真话,或者他们是否能够明确说出他们想要什么。

看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了什么,绝对不要相信人们预测自己未来可能会做的事情。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试试这样做:

  • 减少研究中的人为因素。
    由于每个问题都会使受访者承受被他人评判的压力,受访者的回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访谈员的影响。因此可以借助第三方工具来收集反馈,例如UserTesting 或 Lookback(用户在线测试工具),使流程自动化以便减少人为干预。
  • 找不熟悉的人来参加访谈。
    如果找来熟人,他们更有可能以你理想的方式帮助你完成用户研究。理想情况下,建议由不了解项目目标和肯定不知道潜在设计问题的人员来参加访谈。
  • 人们所说的与他们所做的往往是两回事。
    尝试将访谈与行为观察(或简单的可用性测试)结合起来,以便有机会看到用户的真实操作,进而验证用户所说的是否在实际操作中真的发生了。

 

7. 多听少说

在追问具体细节之前,允许受访者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由发言,即使你对答案不满意也不要轻易打断他们。不要急于发问,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问题或温和地提醒他们回到本次访谈的主题上。

优秀的访谈员都懂:倾听比提问更重要。

虽然向受访者提供访谈相关信息很重要,但是如果整场访谈主要是你(访谈员)在说话,那么你很有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受访者的想法。

 

我的想法和评论(最后)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访谈员吗?不!访谈需要练习,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

随着你的访谈经验越来越多,你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在你直接开展访谈前,先观察身边更有经验的同事是怎么做的。或者你可以试着找一位导师来帮助你。

以上经验帮助我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代价高昂的错误,还让我的访谈过程更加高效。希望你也会发现它很有用。 好运!








文章来源:UXRen 作者:Karolina Olejniczak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7个用户深访秘诀

资深UI设计者

当你需要为你的叔叔购买一份圣诞礼物却不知道该买什么的时候,你还熟悉那种感觉吗?与往年一样,你可以购买任何一种为男士所准备的圣诞小礼物,并把它牢牢粘在圣诞袜里面。

但你有没有想过,若是留心你叔叔的日常生活,并问问他会给自己买什么,也许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很可能一个全新的鱼饵包就会给你叔叔带来一个全新的夏季体验。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为我不太了解的用户设计产品时,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线调查(Online surveys)、用户评论网站(user review sites)和焦点小组( focus groups)是收集用户洞察的利器。除了这些,深度访谈 (in-depth interview,缩写为IDI)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好方法,毕竟,这就像是问询那样简单。

用户访谈对收集产品需求很有帮助。但不幸的是,如果访谈执行不佳,反而会带来误导。

作为一名高级产品设计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和开展用户研究工作。我阅读了大量资深设计师撰写的相关文章,然而这些文章依然忽视了在实际访谈中可能会发生的很多细节问题。因此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这些年做用户访谈的经验与心得。

 

1. 找准目标

在去想“我要问什么问题”前,先专注于具体的研究目标。试着反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轻松确定研究目标:

  1. 这次访谈的具体目的是什么?
  2.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3. 我要从这项研究中学到什么?
  4. 我想要了解哪些信息?
  5. 谁会需要这些信息,他们会用这些信息做什么?

把答案一一写下来,先笼统后具体。“你需要知道的”和“你想知道的”之间仅仅隔了一层纸,问偏了方向很可能对研究产生误导。忘记你的假设,确保研究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进而制定合适的业务目标,不要掺杂个人观点。

 

2. 问合适的问题

了解研究目标将决定深度访谈中会问到的具体问题。访谈成功的关键是问出能反映“受访者正在想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你认为他们正在想什么。要做到这一点,请遵循以下规则:

  1. 问“开放式”问题:
    避免问那些会暗示某个答案会比另一个更好的问题,也避免那些简单到可以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一个好的开放性问题是:“你早上一般会做些什么?” 而不是:“你早上喜欢喝咖啡吗?”
  2. 缩小范围:
    在澄清用户回答时,可以用封闭式问题来缩小问题范围。例如,如果你问“请告诉我关于你移动设备的使用情况。”,而用户回答又不够具体时,你可以通过问“你一天会使用移动设备多长时间(小时)?”来缩小范围。
  3. 不要直接问“为什么”:
    受访者可能认为它带着质疑的口吻,所以最好重新表述。例如,与其问:“你为什么需要这款应用软件?” 不如问:“你最喜欢这款应用软件的哪些优点?
  4. 问简单的问题:
    尽量避免问需要双重回答或包含双重否定的问题。让提问便于理解。
  5. 问用户的经历:
    为了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倾向于展现出自己更好的一面,而非真实的一面。用户常常为了迎合访谈员,会说出一些与自己的真实想法没有半毛钱关系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让用户回忆自己的个人经历或特定事件,以获得具体详细的答案,这样问是非常明智的。
  6. 让用户举例,而非你提供例子:
    为受访者提供一个可以追加阐述的空间,你可以用他们:“还有其他的吗?”、“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请帮忙再说明一下……以便我详细了解?”等

 

3. 高效招募

如果我每次被问到“深度访谈到底需要访谈多少名用户?“时我都能赚1美元,那我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以下三条简单的规则将帮你确定受访者的数量:

  1. 受访者的数量取决于问题规模和目标用户规模。
    如果你想从“餐馆老板”那里收集反馈,10名受访者就足够了。而你需要访谈“观看电视足球比赛的观众”时,则需要大约50名不同人口学背景的受访者。
  2. 相比访谈大量“单一人口学背景”的用户,你可以只访谈少数几个“背景各不相同”的用户。
    当然,目标群体应该有一些共性,但是在年龄、收入、兴趣等方面背景多样,这样你就可以对这个研究课题有更广泛的看法/视角。
  3. 通过预算来确定具体的访谈人数。
    请记住,一场访谈需要大约1小时,但分析一场的访谈数据则需要3小时。如果你的预算很少,最好改成简短的非正式访谈,而不是放弃访谈。

过度精细的定性研究是对资源的浪费。 最好的结果来自于“不超过5名”的用户,并在你的预算内开展尽可能多的小规模测试。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

 

4. 构建强大场景

每次访谈都需要周全的准备。从一开始就列出能满足你所需信息的所有问题。同时写下能想到的所有问题,别在乎对错。仔细思考你的访谈目的以及想了解的具体信息。列完问题后,请遵循以下规则:

  1. 确保问题从“宽泛”到“具体”。
    这样可以帮助受访者进入使用场景、确认主题并准备好提供更深思熟虑的回答。尤其是在访谈开始时问一些宽泛的问题,可以帮助受访者放松下来,敞开心扉,进而展开更详细的对话。
  2. 关注用户。
    关注他们的主要目标、动机、习惯和痛点。尽量避免与研究目标无关的话题。
  3. 尽量减少引导性问题。
    好的问题是“你使用外卖软件吗?”, 而不是“你多久使用一次Uber Eats?”
  4. 避免在访谈中加入你的观点。
    访谈结果不应取决于访谈员的技巧或行为,也不应取决于其他外部环境因素。

 

5.不要慌,保持变通

尽管你很可能为用户访谈制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但你依然无法预见一切。对访谈中的细微变化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害怕在访谈中提出新问题。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新的主题是非常受欢迎的,你也可以随时调整问题的顺序。

请确保你能控制整个访谈节奏,并保持逻辑性,不要在话题间随意跳转。为此,请遵循以下规则:

  1. 做好准备。
    在访谈前准备好你已经列出的问题清单,确保能够更好收集你想获取的信息。
  2. 牢记计划。
    有经验的访谈员会对访谈流程烂熟于心,这样就可以在访谈的任何阶段进行问题的灵活切换,且不会丢掉研究目标。
  3. 不要执拗于当前的访谈场景。
    如果谈话偏离了主题,礼貌地重新聚焦,必要时甚至可以换个话题。关键是保持灵活性。

 

6. 尽可能客观

用户访谈法的短板在于很难完全客观,因为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的观点取悦其他人,这会对访谈结果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很难判断受访者是否在说真话,或者他们是否能够明确说出他们想要什么。

看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他们说了什么,绝对不要相信人们预测自己未来可能会做的事情。

——雅各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

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试试这样做:

  • 减少研究中的人为因素。
    由于每个问题都会使受访者承受被他人评判的压力,受访者的回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访谈员的影响。因此可以借助第三方工具来收集反馈,例如UserTesting 或 Lookback(用户在线测试工具),使流程自动化以便减少人为干预。
  • 找不熟悉的人来参加访谈。
    如果找来熟人,他们更有可能以你理想的方式帮助你完成用户研究。理想情况下,建议由不了解项目目标和肯定不知道潜在设计问题的人员来参加访谈。
  • 人们所说的与他们所做的往往是两回事。
    尝试将访谈与行为观察(或简单的可用性测试)结合起来,以便有机会看到用户的真实操作,进而验证用户所说的是否在实际操作中真的发生了。

 

7. 多听少说

在追问具体细节之前,允许受访者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自由发言,即使你对答案不满意也不要轻易打断他们。不要急于发问,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问题或温和地提醒他们回到本次访谈的主题上。

优秀的访谈员都懂:倾听比提问更重要。

虽然向受访者提供访谈相关信息很重要,但是如果整场访谈主要是你(访谈员)在说话,那么你很有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受访者的想法。

 

我的想法和评论(最后)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访谈员吗?不!访谈需要练习,就像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一样。

随着你的访谈经验越来越多,你犯的错误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在你直接开展访谈前,先观察身边更有经验的同事是怎么做的。或者你可以试着找一位导师来帮助你。

以上经验帮助我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代价高昂的错误,还让我的访谈过程更加高效。希望你也会发现它很有用。 好运!








文章来源:UXRen 作者:Karolina Olejniczak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3E法:让用户表达最真实的体验与情感

资深UI设计者

随着智能系统能够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和服务,普适计算 (Ubiquitous computing) 已经成为了未来的技术趋势。同时,为了提升终端用户的接受度和体验的愉悦感,智能系统还应当察言观色,而这就意味着要对用户的情绪敏感性进行调研和设计。

3E的全称是Expressing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翻译过来就是:表达体验和情感。

  • 3E法是一种在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从用户情绪及相关情境中收集有价值信息的情绪评估方法。
  • 3E法是一种自我报告法, 图形和文字形式皆可。
  • 3E法常常会与另外两种情绪评估方法 (SAM情绪量表和Emocards测量法) 比对使用来进行初步验证。
  • 通常我们还会对3E法分析的结果进行信度评估。

基于上述原因,想从复杂的用户体验中获得洞见,3E法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它还可以作为其他常规方法的补充。

 

3E法是什么?

3E法是一种自我报告法,评估过程中,会为用户提供一个人形轮廓的图片模板 (如图所示),用来表达他/她的情绪和体验。

参与评估的用户需要在这个人像上画一张脸,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人像上。后续的版本中,人像还包含两个气泡 (类似于漫画中的那样),气泡用于表达内心的想法 (画出面部表情或写下文字信息),方形气泡一般用来承载语言表达。

3E法提供了一种用书面方式 (如图画) 来表达情绪和体验的方式。我们假定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不同的人表达他们的感受,因为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此外,作为一种投射测试,3E法还能够帮助用户表达负面情绪。投射测试的基本理念是向用户提供中性刺激,并要求他们分别进行回应,比如解释刺激、填空或者进行联想。这个方法可以帮助用户没有顾虑地表达在其他评估方法 (如访谈法) 中难以表达的负面情绪。

 

优势

3E情绪评估法能够在不给用户带来太多负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感受和所处情境 (包括精神上、身体上,甚至可能是社会背景) 上有价值的数据。

  • 除了纸笔之外,这种方法不需要更多的工具。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有些用户会担心自己的绘画能力。
  • 向用户说明“3E法并不要求任何特殊的绘画技巧”是很重要的。简洁、粗略的图像和专业的手绘都是一样有效的。
  • 3E法还允许用户口头(或书面)作出回应。

另一方面,3E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该方法的宝贵之处,同时也是薄弱之处。对研究者来说,分析这些材料是一个耗时且费力的过程。此外,如何解释这些绘画也完全取决于研究人员的理解。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三名研究者独立分析的结果只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但如果将3E法作为其他研究方法 (日志或表格填写) 的补充,3E法分析的结果便可以与主要研究方法获得的信息进行比对和验证。

此外,在随后的访谈中还可以与参与者一起回顾3E模板中的图像,明确这些内容背后的含义。同时,用户所画的图像也会帮助他们在访谈中更轻易地回想起评估过程中体验过的情绪。不过,如果还能够建立一种评分体系来协助分析,将会更有帮助。

3E法已经应用在不同移动端应用的评估中,而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发生在真实场景且无研究者在场的智能系统上。比如,我们给手机安装了能够感知情景的「传感器」,那么这个定制手机上的app使用也可以采用3E法来进行情绪评估。这些App基于射频识别标签 (RFID tags),通过手机读取物理标签来获得时间、地点、交互内容等情景(上下文)信息。被测试的用户可以在实际场景中多次使用这个系统完成不同目标之后,完成3E情绪评估。



文章来源:UXRen 作者:Juan Fernando Pacheco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

资深UI设计者

什么是设计语言?

设计语言是把设计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内容与信息的传达。设计是介于科学与美学之间的一种艺术,是需要理性的去解决感性的问题。它和艺术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解决问题”。

设计语言有哪些?

设计语言最底层是项目设计语言,具有典型特征和主题,比如医疗项目凸显专业冷静,节日项目凸显热闹氛围。往上一层是产品设计语言,强调个性品牌,比如小视频的设计深色更沉浸,电商从结构到色彩都凸显热闹。很多产品随着发展,形成一些系列平台服务,平台设计语言确保服务“统一规范”。最顶层是生态设计语言,跨设备跨平台和硬件呈现的设计语言。

百度直播业务,从单一业务形成系列平台服务,囊括的不只是 B 端和 C 端用户产品,还有 8 大垂类蓬勃发展,以及跨业务多宿主的呈现。庞大的平台业务,特别需要建设平台设计语言。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

所有的设计语言,都是服务于业务顶层战略发展。制定设计策略前,需对业务所在的行业背景、品牌战略、用户群体、流行趋势有充足的认知。当返工无数次还是没方向时,说明以下前四点需要再深入明确。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建立设计原则时(设计语言的标准),不妨尝试把品牌战略人格化,由所有人解决所有人问题的愿景,得出产品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行业专家的身份,Ta 传达的气质是简洁大方的仪表,亲和有力的仪态,和专业权威的素养。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设计语言以现代轻奢风格为基调,它大简至美、配色和谐、材质考究,以独具特色的现代格调,构筑起一个充满质感又十分舒适的直播间,给用户一致、友好、有品的体验。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设计动手前,按照风格基调具象化拆解分析必不可少,每一个元素的表达手法都要定位清晰。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1. 至简 光影艺术图标体系

在图标的设计中,我们基于专业亲和的品牌理念延展出 2 个不同的方向。方案一以直线折纸与光影为视觉元素,呈现一个用心专业的态度。方案二以曲线雕刻艺术展现专业亲和的魅力。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图标体系化,多场景验证一致性,发现方案一不够极致,造型复杂;方案二具备良好的一致性,但破坏了物体固有的结构,影响识别度。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在一致性的前提下,尝试简化、提高识别度。巧妙的将光影和结构交汇,极简到 2 个图层呈现主体;语义清晰识别度高;角度渐变光影带来舒适亲和感,15°x 角度的精准把控传达专业的品牌特性。因此总结出图标绘制要遵循的法则为识别性、品牌性、愉悦性、一致性。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2. 和谐 家族感的色彩体系

a)标准色

初期直播品牌色继承百度 App 品牌色,随着业务逐渐中台化,需要专属直播色。运用色彩心理学传递给人不同的情绪及心理感受,寻找直播的专属色相,而活力、温暖的红色色调,更能体现亲和有力的产品气质。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红色也有冷暖之分,此时提高色相、饱和度的颗粒度,H 色相以 350°为起点,以 2°递增或递减,S 饱和度以 5°为阶梯,生成更多色阶(保持相同 B 明度 100),在多界面和真机验证,得出直播专属红(H350 S80 B100),冷暖适中符合平台属性。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b)协调的辅助色

同时,运用色环建立辅助色彩体系。H 色相以 350°为起点,以 15°递增或递减标准,创建 24 色相色板(保持相同 B 明度 100、S 饱和度 80);选取柔和与协调的类似色和邻近色作为家族色彩主体,调和互补色与对比色,平衡整体色调。因为不同色相的感官明度并不相同,校正每一个辅助色的 HSB,达到色彩感官上一致。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C)调色版

一般会有 2 种方法,一种是使用明度差获得统一性佳的调色板,优点是落地成本低,代码可直接实现;另一种则是微调饱和度和色相,获得鲜明的色板,可使用在插图绘制上。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3. 考究 新颖独特材质

亚克力,这种具有透明质感、光学品质的材质,在设计领域最早应用在家居设计上,被互联网设计师熟知是在微软的概念视频里,随之逐渐应用到 icon 绘制上,亚克力 1.0 版本背景和主体层次没拉开,2.0 版本更趋向加大不透明度和模糊值,达到清晰舒适又兼具艺术美感。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这种量身打造的稀缺材质运用在运营玩法上,如红包雨玩法,既能凸显平台专业用心的态度,又能强化用户消费行为转化,助力变现增长。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用户激励体系,采用 3D 玉石润泽质感+动态折射光影,体现有内涵不张扬的泛知识调性,凸显用户独特身份感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如何构建设计语言系统?来看百度直播平台的实战案例!

写在最后

在每一个小元素的创作中,我们都时刻谨记,无论是项目的主题语言、还是产品的设计语言、甚至是生态的,终点都是传达企业文化以及价值观。从战略层重构业务的认知体系,再将品牌战略人格化,才能够在茫然期产生真正的笃定感,逐步拆解设计目标和构建符合业务气质的设计语言,达到最愉悦的体验。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百度MEUX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fogg模型的运用,让用户行动起来

资深UI设计者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fogg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用户不行动,又如何利用fogg模型让用户行动起来

前言

我近期在做的一个项目,是成人直播在线学习的平台,主要以书画为主。

我们发现用户的到课率和完课率较低,所以我们花了挺多时间在研究分析用户,讨论用户为什么没来上课?用户来了为什么没有坚持看完直播?她们出于什么动机来学习的?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通过研究分析,我发现用fogg模型来解释特别清晰,所以我特意深入了解了这一模型。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


首先了解,什么是fogg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是以BJ Fogg(斯坦福说服力科学实验室主任)命名的,表明一个行为得以发生,行为者首先需要需要有进行此行为的动力和操作此行为的能力。接着,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实施既定行为,他们就会在被诱导/触发时进行。

 

fogg总结为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需要三个要素:动力、能力、触发。B=mat,即行为=动机、能力、触发,三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才会形成一次有效的转化行动,否则不会发生。

undefined


具体来看,fogg模型的3个要素

一、动机

fogg总结的动机分为3类:感觉期待归属感,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抱有希望,逃避恐惧的;寻求认同,避免拒绝的。

undefined

拿书画学习来说,为什么用户会来上课学习?首先是感兴趣,甚至喜欢和热爱才来的,学习书画

可以让她们感到快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其次会抱着学会和掌握的希望,幻想自己习得一技之长以后的样子;另外通过书画创作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

 

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需求,就会表现为不同的动机,越接近动物本性的需求,动机则更为强烈,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追求更高层级的需求。

undefined

还是说回书画学习的例子,用户只有能感受都书画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她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得到他人的认可,最后成名成家(自我实现)。

 

二、能力

能力是指有能力(人本身的能力)完成,并且完成这件事的成本是可接受的范围内的。

可以有两种方式提高用户的能力:1、降低成本;2、通过利益等诱惑增加用户动机

undefined

1、降低成本

至于成本,有几个方面的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体力付出、脑力付出、社会压力、习惯力量。

肯来学习书画的人多少都是愿意付出时间和金钱成本的。

体力付出呢,比方说,我们的产品当中没有给用户提供购买材料的链接,用户就需要额外付出体力,可能是淘宝京东之类的电商平台去选购,又可能是到线下画材店去选购,那很有可能她就因此放弃了学习的念头…

社会压力:比如说我之前一位做设计的同事,后来辞职去北京油画村专注学油画去了,那其实在外人看来就不是很好理解,这时候他其实是顶着一定的压力的,也就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习惯的力量:比如平时有空都是跳广场的王阿姨在李阿姨的鼓动下,也想学书画,但是学书画这件事破坏了她跳广场舞的习惯,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所以除非王阿姨的动力很足,不然她很容易就打消了学习书画的念头。

2、通过诱惑增加用户的动机

诱惑可以是利益相关的诱惑,比如说学习书画,平台定期举办活动或者比赛,评选优秀作品并送出丰厚奖品;甚至平台有帮助用户卖画的渠道,可以额外增加收入或名气,那用户的学习动力也会大很多。

 fogg认为用户最在的是成本,与其用更多的诱惑增加用户的动机,不如想办法降低用户的成本。


三、触发因素

现在用户既有动机也有能力了,但还不一定能产生相应的行为,还需要触发因素。

触发因素主要有:刺激、辅助、信号

undefined

 

刺激:当用户有学画动机了,也有能力,但是她可能还是会犹犹豫豫,这时候我们通过文案“零基础,3-70岁都能学得会”,或许一下子就打消了她的顾虑,分分钟领课体验。

也就是说,用户动机弱能力强时,我们需要刺激用户产生或加强动机。

辅助:当用户有足够的学画动机,但是不知道怎么领课体验学习,那我们就需要简化领课的流程,或者增加辅助,只需打个电话就能找到专属的客服进行问询和帮助。

也就是说,用户动机强能力弱时,我们需要帮助用户,降低用户的操作成本。

信号:当用户既有了学画的动机也知道怎么领课体验,但是还是难免会因为其他事情冲突而忘记了来上课,这时我们就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给她一个提醒。

也就是说,用户动机强能力强的时,我们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给出提醒就行,不要有过渡劝说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

 

说完这3个要素,再来分析我所做的项目,我利用fogg模型分析对比不同的用户的动机、能力、触发因素。

undefined

 详细项目方案: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U3NDY5NDg=.html


单看动机,每类用户的动机不足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三十几岁可能是感觉上不够愉悦,毕竟她年轻不太能静心领略国画带来的乐趣,这个和阅历有关,心气还不够沉稳;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非常享受作画的带来的身心愉悦,但是期待感可能会不够,总担心自己老了学东西费力,学不会,没信心。

再看能力,也是各有不同的,对于三十几岁的用户而言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她会比较看重学习效率,如果我们的每节直播课都是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那她就会觉得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就容易放弃,反而我们告诉她,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那她还是愿意尝试的;而四十几岁、五十几岁的用户学习新东西的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并且他们的行为习惯已经非常固化,所以他们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多的是脑力付出和习惯改变/养成。

那这样一顿分析之后,也就容易找到对应的策略了,这对产品设计真的很有帮助。

 

fogg认为增加用户的动机比降低用户成本要难。

确实如此,人的意愿很难被改变。用户如果对书画一点兴趣都没有,那这样的用户我们就可以直接放弃,而不是想方设法提升她的兴趣,多次劝说反而还会让用户反感。我们要做的是找到潜在用户,至少是有兴趣,愿意尝试的用户,想办法让她们来上课体验,并且在短期内入门,学习有效果,才有可能转化成我们的VIP用户。

 

fogg模型在电商领域运用特别多,商家的各种套路不是在强化我们的购买动机就是在降低我们的购买成本。不知不觉中就买买买,尤其是各种活动促销时,你有没有发现双十一买了很多东西,但东西寄到家后其实并没那么需要或者喜欢,所以又退掉了……

 

除了电商领域,fogg模型可以运用在各种媒介和场景中,比如我所做的这个书画学习项目,提升用户到课率和完课率为目标,可以用这个模型指导,换成提升转化率或者转介绍率同样也可以用这个模型来指导。


最后总结

B=mat,行动=动机、能力、触发因素三者同时出现

动机主要体现在:感觉、期待、归属感

能力提升主要有两种方式:1  降低成本,2  提升用户动机(利益等诱惑)

成本主要有: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体力付出、脑力付出、社会压力、习惯力量

触发因素主要有:刺激,辅助,信号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酥酥d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资深UI设计者

1. 动态在 UI/UX 扮演的角色

动态能激发用户的情绪,为静态的视觉设计注入活力与生命力。有趣、奇妙、吸引人的动态,能让你的产品展现与众不同的魅力。另一方面,动态有助于支持可用性,通过自然流畅的物理运动,突显元素在过渡时的关联性与状态变化,增强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感知。

因此,动态设计必须是有意义的,同时兼具可用性与美感,UX 行业也将动态设计视为多学科的交集,细分成一个专业的设计门类。作为 UI 和 UX 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动态设计从三个层面发挥影响力:

提高连贯性(Increase Continuity)

让界面元素在用户流程中顺畅地转变与过渡,将用户操作导向期望的任务结果。

连接场景(Connect Scenes)

在转换场景的过程中扮演润滑剂的角色,阐明场景之间的位置、层级与空间的关系。

视觉吸引(Visually Appealing)

聚焦用户视线,将其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从而起到信息传达、提升识别度的作用。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2. 动态设计趋势

植基于 UI 和 UX 设计而发展的第三维度,动态设计的趋势自然与两者密不可分。综观近年,多数作品巧妙地运用绚丽的动态图像(Motion Graphics)与动效设计,让新的视觉手法得以表现更为出彩。再者,随着移动端芯片性能提升,跳脱二维平面的表现形式不再难以实现,让设计师能够解开束缚,发挥无限的想像空间。2021 年的动态设计可归纳为三个趋势:

增强表达(Enhance Expression)

运用引人注目的表现手法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包括变形、动态文字和背景动画。

创造层次(Create Hierarchy)

在视觉平面中创建空间层次结构,遮罩与视差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扩展维度(Expand Dimensions)

突破二维限制,将界面元素多维化营造空间感,例如 3D 动态图形和摄像机运动。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增强表达

1. 变形 Morphing

变形创造了一种连续的叙事状态,告知用户元素的状态或作用发生变化,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表现手法,能将形状、图像、色彩无缝地融合与过渡。

动画插图 Animated Illustrations

2021 年看到许多有趣、吸引人的插图,而更多的设计师开始为静态图像添加动态,也让 GIF 和动画插图越来越受欢迎。

动画插图看起来更生动,并带有叙事性质。在示例中,运用动画插图来呈现这杯果汁是由哪些水果打成,比起文字描述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Lobster

通过动画插图来呈现同一系列的转变,有利于延续外形上的特征,让不同的物体具有连结性。比如从桌子、衣柜到灯具的连续变化,同样风格的系列家具利用动画来体现一致性。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Graceful illustrations ™

流体动态 Liquid Motion

动态的有机形状,包括流体、烟雾和火焰等粒子效果,能够极大地增强视觉效果。流体动态并非明确的过渡与场景转换,而是颜色在流动的液体中扩散,进而创造出抽象或真实的视觉形状。这种风格能实现无缝过渡,并为设计增添有机感,也是 2021 年最引人注目的动画趋势之一。

运用流体动态来展现抽象的有机体,除了轻易地攫取受众目光,还让人不自觉地伫足在画面上,感受流体变化的韵律与美感。这类动态设计可作为烘托主题的背景动画,或是吸引目光焦点的主角。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anton mishin✞

流体动态运用到网站设计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更为惊艳,能为用户带来独特、新鲜的视觉感受, 使得流体动态深受风格前卫的设计师喜爱。网站还能利用鼠标悬停与流体进行互动,因此会在许多特效网站见到流体动态的踪迹。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Gilles Tossoukpé

动态渐变 Dynamic Gradients

扁平化设计缺少现实质感的元素,搭配渐变色能有效缓解不足,为设计创造深度与层次。变化中的渐变色同时带有动感与舒缓,充满活力却又平静。使用动态渐变能让设计师展示一系列不断变化的情绪,许多内容创作者和品牌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开始在广告活动、识别设计和数字内容使用动态渐变。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Pixelz Studio

微交互 Micro Interactions

用户体验设计中微交互变得日益重要,而动态设计正是微交互的灵魂所在,即使只是微小的视觉提示或反馈,都是人机交互易于使用的关键。从经典案例来看,微交互的动画细节必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让用户获得实时反馈,指导用户进行下一步。从近几年的设计趋势来看,微交互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Илья Бабушкин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Google

动画商标 Animated Logos

过去几年动画商标是最流行的动画趋势之一,通过各种视觉效果,设计师能创造出不同类型的动画商标,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动画商标作为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多数情况下,商标是进入网站时最先看到的东西,因此商标应该令人难忘、引人入胜,并使用符号或排版来揭示品牌个性。结合动画的优势,设计师可以运用一些动态或效果来讲述简短的故事以强调品牌特征,并为静态排版和商标注入一股活力。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Yulia K.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Meta

2. 动态文字 Kinetic Typography

动态文字是使用移动文本来吸引注意力的动画技术,许多卓越的品牌在网页设计中使用动态文字,为网站外观增添动感和视觉冲击力,是近年 UI 动画的趋势之一。

设计师使用动态文字为单词或句子添加生动的元素,借此定下情绪氛围与设计基调,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挤压和拉伸一个词能会唤起一种俏皮感,而连续重复这个词则具有催眠感和前卫感。另外,使用大号和粗体字体来增强份量以强调某些信息,也是动态文字的特征之一。

无论在电商网站、电视广告或音乐视频,动态文字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加深用户对品牌的关注与印象。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HOLOGRAPHIK®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Hrvoje Grubisic

3. 背景动画 Background Animation

通过背景动画来强化叙事,成为许多行业常用的品牌传播手段。你可以创建动态的品牌故事,展示有趣的制造过程、产品的使用场景。背景动画深获大众喜爱,它能让用户在进入登录页或网站首页时,轻易地了解更多有关公司或产品的信息。调研显示,从银行、医疗保健公司、电商零售商、餐馆到 B2B 供应商,这些跨越不同细分市场和行业的网站都开始使用背景动画。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Carlo Soleri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Kirill Zhukovsky

创造层次

1. 遮罩 Masking

遮罩过渡是将几何或有机形状作为衔接下个场景的遮挡物,等同于舞台幕布设计,能在界面元素进场或退场时创造连续性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简洁高效,是最常见的过渡动画之一。

切换场景 Scene-Switching

其中一种遮罩过渡,是将当前场景完全置换,如同揭开蒙在上层的布,逐渐展露叠在下方的景,并利用景物相似性和动作延续性,让两个场景能够顺畅地衔接,不致于差异过大,造成用户心理负担。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intent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Minh Pham ✪

状态变换 State Transformation

另一种遮罩的表现形式,较无明显的场景过渡,而是利用遮罩来表现景物的状态变化,界面元素和布局基本保持一致,以此塑造无缝过渡的视觉效果,这种手法被广泛地使用,例如气候变化、人物换装、产品组合等。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Daniel Tan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Outcrowd

2. 视差 Parallax

视差是利用不同的界面元素以不同的速率移动,创造前后景深的分离效果,借此在平面中塑造空间层次,已成为网站首页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

视差之所以能形成一股风潮,广为各个行业所接受,一方面是信息层级更加清晰,明确定义各种元素的关系,让用户专注于主要操作和内容,将背景或非交互元素往后退,同时保持设计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丰富的层次变化,当用户滚动或滑动时,能在扁平化界面拉开空间关系,利用不同的速率和纵深,塑造多层次的感官体验。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Studio VØR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Studio VØR

扩展维度

1. 3D 动态图形 3D Motion Graphics

近年来,结合 3D 动态图形的界面设计呈现爆炸式增长,虽然创建 3D 动画需要更多的时间、技巧与协作,但不可否认的,3D 动画比 2D 图形更加逼真,从而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用户体验,并有效地展示品牌的活力。

更生动的表情 Lively Emoji

动画的吸引力在于能够创建各种角色,并为无生命物体注入生命力,表情符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独特的网络语言,表情符号生动地描摹日常面对面交流的非言语信息,随着图形界面的设计趋势逐渐结合 2D 与 3D,运用 3D 动态图形来创造更加动感、拟人化的表情,能让这些非言语信息更加丰富,有机会引领下一波风潮。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Outcrowd

营造空间感 Spatial Awareness

3D 动态图形为平面设计建构了空间叙事框架,在扁平化界面中展现立体感,从而表达空间中元素的位置与层级关系。多维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视觉表达形式的演变,空间感让界面设计更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运用各种 3D 运动特效,包括旋转、翻转、折叠、透视、Z 轴位移等,打造令人难忘的感官冲击。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UI8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Bruno Ortolland

拟人动画 Anthropomorphic Animations

拟人化能让物体、植物、动物等非人类事物,表现出人类属性的行为与状态。动画片运用拟人的手法是最普遍的,1927 年迪士尼第一部系列动画《幸运兔子奥斯华》的主角便是拟人的兔子形象。由于人们容易被以人类行事的事物所吸引,越来越多设计师在界面中添加拟人元素,利用这种效果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增强用户体验的愉悦感。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Gregory Riaguzov

2. 摄像机运动 Camera Movements

在动态设计中,摄像机运动是最自由、灵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能让画面过渡更有张力,突破 2D 平面在视角上的限制,创造一个无界线的立体空间。常见于影视、动画和广告的摄像机运动,包括推近、拉出、平移、跟拍等方式,备受动态设计师青睐,让用户以多变的视野探索数字产品。

推近/拉出 Dolly In/Dolly Out

推镜头是指被拍摄的对象不动,摄像机由远而近,朝着对象不断推进, 用来突出人或物的主体。镜头推近的运动方式,用来呈现从整体到局部、由分散到集中的变化,引领用户进入故事情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相反地,拉镜头则是将摄像机后退,使画面逐渐远离被摄主体,侧重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由点到面的转变,强调主体所处的空间环境。随镜拉出的景象,能激起人们无限的想像。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Michael Crawford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Ali Zafar Iqbal

水平/垂直移动 Truck/Pedestal

水平向左或向右,垂直向上或向下移动摄像机,使画面不断变化,让用户跟随镜头视角一起移动,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这种运镜方式,通常用于具体的场景,利用角色或景物的延续性来消除场景过渡时的边界,表现出一种流动感,无论是手势滑动或鼠标滚动都能有顺畅的操作体验。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Netguru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Minh Pham

结合多种运镜 Multiple Camera Movements

运用多种摄像机运动相当普遍,既能扩大视野,又有很强的空间感,可以更加自由与多样地展示不同视角和情景。比方说结合横摇(Pan)、直搖(Tilt)和跟随(Tracking)镜头,连续而详尽地展示一个产品,由于画面始终跟随一个主体,有利于突出产品特征,并让用户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观看产品,是一种增强临场感和参与感的有效方法。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Sang Nguyen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Paul Ilnitski

一镜到底 One Shot

在电影中为了不将观众的情感和注意力割裂,使用一个镜头来完成全片的场景刻画和叙事,这种拍摄手法被称作一镜到底或长镜头。连续镜头逐渐被运用到界面过渡,以此增强操作过程的流畅性,例如一气呵成的购物体验,或是贯穿全场的人物角色,其特点是给用户最沉浸的感官体验,无间断地体验整个流程。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Orizon: UI/UX Design Agency

腾讯出品!2021-2022设计趋势报告:动态篇

by Minh Pham ✪

结语

动态设计作为近年热门的创作形式,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趋势。受益于技术演进与发展,从创意生产到落地实现,动态设计的门槛不再遥不可及。设计师得以将想法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作品,并有机会创造新的表现手法,玩出许多新花样,成为 2021 年动态设计的特色。

本文归纳的设计趋势,有助于启发设计师对动态设计的想像,激发更多创作灵感,为静态界面赋予灵魂,打造令人难忘的视觉体验和品牌形象。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腾讯ISUX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资深UI设计者

导航栏(Navigation Bar)作为一个基础控件,极高的复用率和看似单调的设计样式,往往会让人习惯性忽略其中隐藏的诸多细节,以及背后的设计原因。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导航栏视觉和交互上的各种组合可能性和相关设计细节点,希望能提炼出一般性的设计规律。观点仅是个人粗浅的分析,如果有哪里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理解导航栏的作用

导航栏是用来帮助用户定位、导航、操作的基础组件。既负责告知用户当前所在位置,防止迷失,又负责连通页面跳转路径,允许用户在不同层级的界面之间来去自如。同时还承载了针对当前页面全局性的操作。

简要概述导航栏的作用,有以下 6 个:

  1. 定位:告知用户当前所在位置
  2. 导航:提供离开当前页面的出口,即返回上级(适用于非一级页面)
  3. 提供全局操作:一般是以图标、文字、按钮或组合的形式存在
  4. 扁平层级:以分类 tab 为代表,本质是将多个相关的同级页面聚合在一起
  5. 增加品牌曝光:一般放置在首页左上角
  6. 解释页面当前状态:属于瞬时状态,动态变化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梳理导航栏常见的布局方式

实际上,导航栏的布局方式非常丰富,除了上文提到的几种基础布局之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布局方式。

不同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不同页面的信息架构。

为了方便描述,我将导航栏可以放置信息的部分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接下来,我将从「结构简单」到「结构复杂」的顺序来讨论导航栏的各种布局方式。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突出视觉重点的 4 种设计策略

视觉服务于功能,不同视觉权重背后对应的是不同功能权重。以搜索功能为例,不同产品、不同场景下,搜索功能的权重都是不同的。对于电商产品来说,首页搜索是非常关键的流量入口,必须足够突出,减少用户的认知和操作负担,使用户更加顺畅高效地使用产品。而对于不同产品或不同场景来说,搜索的优先级就未必有这么高。

提升视觉权重的本质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区分」开来,而建立区分的本质则是「建立对比」。

我们以“搜索”功能为例。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拆解视觉细节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拆解导航栏:

  1. 标题样式
  2. tab 样式
  3. 控件样式
  4. 背景样式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整理交互细节

首先,我们要了解,页面固有的层级结构决定了某些信息是常驻于屏幕的,另外的信息是随着用户竖直方向滑动手势而滚动的。而导航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常驻于页面顶部的。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尽管导航栏一般都是常驻于页面顶部,但仍有不同的情况要分类讨论:

  1. 常驻区域无变化:导航栏不会随着用户手势的滑动而发生变化。
  2. 常驻区域有变化:导航栏会随着用户手势的滑动而发生变化。

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属于常驻内容。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上方这种情况比较明显,头部区域是常驻区域,但要注意并不包括四个主图标。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案例。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上述变化的本质是从「状态 a」过渡到「状态 b」。

状态 b 决定了常驻于屏幕的元素数量,这和内容层显示效率息息相关,需要在页面设计之初就考虑好。

确定好了「常驻区域」和「被折叠区域」之后的交互就比较简单,直接折叠相应内容即可。

使用这种「状态过渡」的思路,相当于明确了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之后就可以将精力投入在如何使两种状态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从5个方面循序渐进,帮你掌握导航栏 Navigation Bar 的设计方法

当我们确定了「过渡变量」之后,我们只需要考虑如何安排变量如何入场(进入状态 b)。变量的出场(撤出状态 a)并不需要考虑,因为变量是跟随内容层一齐滚动的,自然会被上层的导航栏遮挡。

上方微信读书的案例用了硬切的方式,过渡变量直接出现在状态 b 中。通过观察 iOS14 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iOS 系统采用的标题栏过渡方式是渐现。本质上没有区别,细节上,渐现相对于硬切更加柔和丝滑。

结语

以上是我个人对导航栏相关的一些整理和总结。

分别从功能作用、布局样式、如何突出重点、视觉细节、交互细节几个层面梳理了导航栏设计策略和设计思考。基础且复用率极高的控件蕴含了许多细节和门道,通过大量细致观察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助大家看到一些平时可能会忽略的细节。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设计师doo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户调研实战指南

资深UI设计者

由于产品性质和业务阶段,身为B端设计师更加需要贴近一线场景,深入了解业务逻辑和用户使用场景,在不断深入的用户调研中,也收获了一些心得和经验,所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常见的三种用研方式,相关物料可以通过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得到获取方式


一、认识用研


1.1设计师为什么需要了解用研


我们对产品进行设计探索的本质是利用已知信息去挖掘未知信息,最终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决策的过程,信息的完整、准确程度与判断力、等共同决定了决策过程中错误决策的概率高低


用研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在信息不足时我们可以通过同理心来“侧写”用户心智推测信息,这一点从事C端设计的小伙伴应该感同身受,但由于B端用户画像与设计师自身往往偏差较远,单纯的通过同理心来感知用户心智的门槛和难度较大


此时我们就需要通过用户研究的手段获取更准确更完善的信息,通过用户研究,设计师可以贴近一线场景,了解用户的真实场景和工作诉求,切身感受到产品的业务逻辑和使用链路,以便我们进行更准确的设计决策,同样的,这样也可以让我们的设计方案在讲述时有理可依,有据可靠,更容易获得上下游的信任


接下来是我对于可用性测试、用户访谈、问卷调研的学习总结,简单与大家分享,大家有什么见解也可以互相交流


1.2用研的纬度


这是《赢在用户》书中经常被人用到的用户研究二维分布图,这幅图很好的展示了用户研究的纬度,横轴是研究用户的结果;纵轴是理解用户的方式,行为、态度,即观察用户做什么、听用户说什么,因此,用研主要通过定性调研和定量调研分别关注用户的行为或者态度


那么什么是定量,什么是定性,行为和态度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正式进入用研工作之前,有必要对这四个方向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


定性与定量


定性与定量是用户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两者之间性质和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差异


  • 定性研究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对种类或者质的差异的分析,说白了就是通过经验、逻辑、同理心等非量化的方式去分析【主观】的信息

  • 定量研究,除了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以外,还能告诉我们“是多少”,一般指具体【客观】的数据信息



通过上述示意可以发现,定量更加在意得出的数据,至于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就需要通过定性数据去验证,因此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偏向于阐述某件事物的意义


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定量关注数,定性关注人,在实际工作中定性与定量往往相互配合,例如通过定量挖掘关键数据,再用定性剖析原因,最后定量进行验证,两者结合以求得研究效果的最大化


行为和态度


行为主要是指用户的某种动作,比如操作时的点击、滑动,以及视觉的关注点、肢体语言等,这些都是下意识,无需思考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可能与信息层级、传递效率、操作时长、交互链路等息息相关,观察收集这些行为数据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用户为何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操作,与我们预期设想的路径有什么不同之处,进而探究是什么促使用户做出的行动


态度则是用户的主观想法或者情绪,情绪会诱发用户产生一系列行为,例如操作遇阻时的焦虑,对产品体验不满的愤慨或者Aha moment时的惊喜这些都反映出了用户对于产品当下体验的一个态度,关注这样用户态度就能收集到产品体验的信息,所以,用户行为导致了某种结果,态度则揭示了影响行为的根本原因



在了解了定量与定性,行为与态度之后,我根据目前工作中常用到的可用性测试、用户访谈、问卷调研,并对每个方法的适用场景和进入调研的关键动作进行详细分析



二、如何选择用研


在开始进行用户调研之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研形式,以便实施后续的展开工作,根据用研目的、产品设计阶段、频次、所需样本量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选定适合当下情况的调研方式



三、用研执行关键动作


A. 可用性测试


1.准备阶段


1.1明确测试目的

首先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需要测试的产品是什么,想要验证什么样的结论或者达到怎样的预期,是为了发现产品或原型中可用性的问题,还是借此与竞品进行有效性、效率、满意度的比较,或是对某些功能点进行测试


1.2设计测试任务

在明确测试目的后开始设计测试任务,测试任务是可用性测试的核心内容,需要根据已经确定的测试目的结合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场景和需求,将任务场景化,然后对复杂任务的整体流程进行拆解,列出任务列表,以此来编写任务提纲


任务包括场景,操作和具体目标,设计的任务要有代表性,对应的功能或模块必须是功能使用的典型场景、尽量模拟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在任务描述时做到语言简洁,避免指定的操作或引导用户,若任务流程较长,可以进行拆解形成多个用户触点,但触点操作不需要告知用户,仅在用户操作时进行观察即可

1.3 设定衡量指标

在设计好测试任务后,我们需要为任务匹配对应的可用性指标,目的是为了通过指标反应测试内容的可用性问题,帮助实施者有重点的进行观察和记录,还可以结合ASQ量表帮助测试者对每个测试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满意度进行反馈


可用性指标主要包括有效性、效率性、满意度;这三者构成了衡量指标的一级指标,而每个一级指标下还包括更加细分的二级指标及衡量方式和标准,这就构成了可用性指标对照表;我们依照可用性指标对照表对每个任务的重点有了基本的概念,并且可以根据具体任务描述和衡量指标得到测试记录表

现在我们对每个任务的可用性指标有了基本的概念,但是可用性问题除了从实施者角度去观察用户行为和结果,还需要帮助测试者结合任务进行自评和反馈


而在帮助测试者进行任务反馈时,需要将有效性、效率性、满意度站在测试者的角度进行更加通俗易懂的拆分和信息传递,并且能够做到量化分析,这也就是ASQ评估量表的作用和目的


有效性可以理解为任务的完成情况,即成功完成、求助后完成,未能完成

效率性则是针对特定任务,观察其完成时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其任务完成路径是否符合标准路径,是否存在偏离和犹豫的地方,在进行定量研究时常用指标有任务完成效率、理想路径偏移率等

满意度则是用户自我报告数据,包括任务完成难易度评价、任务完成满意度评价、及评价原因


根据场景描述、测试任务、节点反馈和ASQ评估量表,我们可以得到“任务卡片”,“任务卡片”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进入角色,明确内容,量化反馈,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将测试者所勾选的ASQ选项对应的分值相加,便可以得到任务评估分值

1.4准备测试脚本

可用性测试一般情况下需要两人协同配合进行,通常一人安排任务鼓励用户发声,一人观察记录,由于涉及内容较多,成本高样本含量低,对被试用户进行的活动任务也比较复杂且环环相扣,所以为了保障测试任务更好的实施,一般情况下会准备一份较为完整的测试脚本以供团队更好的配合


一般测试脚本包括自我介绍、访谈预热、测试规划、测试任务、量表问卷(可选)、结束语、记录文档、相关文档


1.5准备测试原型


1.6招募用户

用户可以大概分为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两种类型,当然也可以进行更精细的划分,例如(萌新、高浅、活跃、专业)在招募时为了结果可靠,应避免产品设计相关人员的参与,选择有代表性的用户,其中真实的产品目标用户为最佳,测试者不宜过多,一般5名左右就够了


例如调研XX产品的直播教室的可用性问题,就需要招募已在平台入驻且售卖直播课的老师,在招募时还需要进一步的筛选,如果招募的5名老师都是长期使用平台产品进行直播上课,用户对于产品功能足够了解,关注点会与新手用户会产生较大的差异


1.7准备场地

包括预约测试场地、记录设备、分配主测员和观察记录员、准备相关话术及活动礼物

  • 测试场地:一般选择安静明亮的房间/会议室进行,访谈者和用户最好呈90度的座位

  • 记录设备:安装测试产品的电脑、手机;记录设备可以使用录音笔、相机或DV。设备要稳定,电量充足


2.测试中


2.1暖场

在了解用户情况和布置任务前,不要太直接的进入测试氛围,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交流环境。先聊点轻松的话题,“您从哪里过来的呀”“平常工作忙不忙”等问题,缓解气氛,把用户带入测试场景。可和用户聊聊被测产品相关的小问题,平时怎么用的?一般什么时候用?感受怎么样等等


2.2布置任务

向测试者发放任务卡,结合任务卡中的角色和使用环境对任务进行简单的介绍,如果是专家用户任务就不用过多描绘场景,可以具象更具体的任务——“上传一门新的课程、将课程分成基础班和进阶版分别售卖”等等


2.3观察并记录用户使用过程

这个过程观察记录和引动测试者随时的发声很重要,与其他用研方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可用性测试可以了解到用户在操作时的想法和行为,用户的发声思考可直接影响可用性测试的效果和结论


我们可以适当引导用户进行思考发声,甚至可以为用户做一些简单的示范,例如 在新建时,可以说“我准备新建一门课程”,“我正在寻找建班功能,我现在遇到一些问题”等等,将自己操作时的想法表达出来,不需要刻意去思考,这有助于主测员去了解测试者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任务完成后,通过“任务卡片”重点回答测试者任务的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询问测试者的态度和感受,还需记录任务完成的时间;与任务不相关的反馈可以记录在备注中,而在记录时尽量采用词组、短句的快速记录方式记录核心内容,整理后作为优化任务帮助产品进一步提升可用性和易用性


2.4进行量表问卷

ASQ量表

上面在介绍可用性指标及任务卡片时我们有提到ASQ量表,其主要涉及有效性、效率性、满意度3个方面,安排在用户完成单个情景任务之后,这时用户对于任务流程的操作感受是最明确和清晰的


SUS量表(可选)

SUS量表一般在相对完整产品整体的大型可用性测试后才会使用,因为一般的中小型测试任务比较集中和针对,用户无法感知整个系统,量表针对测试设置10个问题(有效性、效率、满意度),包含5个选项:1分(非常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一般)、4分(同意)、5分(非常同意)

在布置问题时,奇数问题采用正面阐述,偶数问题采用反面阐述,以此来确保用户评价的可靠性

单个测试者提交量表后,我们需要计算量表分值,奇数项计分采用“用户打分”-1,偶数项计分采用“5-用户打分”,由于是5点量表,每个题目的得分范围为0-4,共10题,所以最大值为40,而SUS的范围在0-100,所以需要将所有转换分相加后乘以2.5,即可获得SUS分数

3.测试后

3.1问题归类分析

简单测试直接根据发现的问题优化设计即可;如果目的是用于讨论和汇报,需要对记录内容进行整理和输出,这时需关注问题的出现频次、优先级和用户反馈,按照问题维度分类,将不同用户暴露的相应问题进行合并,罗列问题所对应的功能点、可用性指标、用户比例、用户反馈及相关现场记录文件,之后基于问题对业务和体验的影响划分优先级并且标出对应的PM同学,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优化建议


问题优先级的划分方式

通过前期记录观察以及录音录屏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在任务测试中遇到的问题,根据问题对任务完成度的影响,我们可以划分为P0(紧急问题)、P1(重要问题)、P2(次要问题)的方式对问题进行优化和排期

  • P0:用户遇到阻力且无法解决,未能完成任务的问题

  • P1:用户遇到阻力且反馈频次较高,在求助后完成任务的问题

  • P2:用户遇到阻力但可以自行解决,完成任务但感到不顺利的问题


3.2输出测试报告

较大的可用性测试在得出结果后需要向团队内的成员分享,所以需要进行一次报告输出做到内容对齐,一般包含整体概括、重点发现、项目背景、测试过程、测试结论、优化方案几个模块,具体汇报形式是不受限制的,一般文档形式输出较为高效,keynote汇报从内容和形式上会更加丰富

  • 整体概括可以将测试背景及测试结论简单的阐述,其中测试背景包括(项目背景、测试内容、施测情况),测试结论包括(测试结论、优化建议)

  • 项目背景就不必多说了,将业务背景和测试目的进行简单概括即可

  • 测试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如何招募用户、招募了多少名、用户的基本信息和类型;有哪些测试任务、如何进行测试和记录形式)及测试阶段(本次测试安排的任务、设计的量表问卷、现场的录像照片)两个环节进行展示

  • 测试结论需要将暴露的问题进行问题描述,结合整理的文档表格详述问题未读和用户反馈

  • 最后,结合问题提出完整深入的优化建议和解决方案

3.3后续跟进方案

  • 探讨解决方案:协调产品、设计等多个角色来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案,要注意,设计时要思考新方案是否会带来新问题,并再次通过可用性测试来验证新的方案。

  • 持续跟进:了解项目结果的落地情况;已改进的问题或遗留的问题可在下个版本的测试中继续跟进




B. 问卷调研


在进行问卷调研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到问卷调研包括两种调研类型,定量调研与定型调研,实际上大部分的问卷都是定量调研,需要大量的用户样本,在收集问卷后需要分析数据占比来验证用户想法,另外小部分就是定型研究,一般原因是因为用户样本量较小,通过小样本量来研究产品的可用性问题


1.问卷前的准备

1.1明确调研目的

问卷调研中设计者并不直接接触用户,所以在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是有限的,一份问卷不能解决多个问题,通常会围绕解决1-2个核心问题去研究,在设计问题之前需要明确此次问卷调研的目的,然后围绕这个目的去思考各种问题,通过怎样的问题达到怎怎样的结果


例如通过思考和确认,针对我们这款由0到1的知识教育平台型产品,其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

  • 需求验证,包含对用户进行市场分析、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从而提供解决方案,再到两端用户是否满意现在的解决案

  • 用户接受并付费的意愿如何。收集用户信息、挖掘分析用户的付费意愿以及付费习惯


问卷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2目标用户分析

对调研用户进行分类是较为重要的环节,用户类型不同,问题内容也不同,只有在不同角度不同用户下设计的不同问题才会获得有价值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问卷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我们填完问题一后,根据选择的不同,可能会跳转到问题三或者问题五,这就是问卷设计者根据不同用户分类进行的多种问题设计


例如在收集知识平台满意度和相关竞品使用习惯时,个人机构和组织机构的视角是不一样的,B端客户和C端消费者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问题设计时需要分开对待

问题根据用户分类设计的好处在于问卷后期可以快速验证产品的用户类型和比例,提高调研质量和数据可信度,便于后期对用户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


举例

结合上面调研的目的及用户分类,以此我们思考在问卷的设置方面:

对于B端(老师)来说,首先要了解的是客户目前是否有在使用我们提供的服务、什么时候会使用、使用的频率是多少、目前使用的体验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对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愿意接受

对于C端(学生)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用户基本信息,是否使用过课程相关的服务,用过哪些竞品、吸引用户的点在哪等等


1.3内部需求对齐

当需要有问卷调研的需要时,首先应该与团队内部各合作方对齐调研意向,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过量的问卷投放打扰到用户,另一方面问卷调研属于团队项目,在团队内部充分讨论调研目的后或许你会了解到各业务方当下最关心的用户问题从而调整调研问卷的内容甚至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一来才能将问卷调研的价值最大化

例如教育平台侧在新版本上线前为了调研售课老(机构)师对平台使用的满意度和深层次的需求问题,那么在发起调研之前,需要跟产品、教研、客服等业务合作伙伴对齐需求


2.设计问卷

2.1划分问卷模块


设计具体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预设几个问卷的模块,通常围绕几个类型:用户类、行为类、产品类、态度等,在得出完整的问卷之前,我们不需要考虑问题的先后逻辑是否合理,先根据调研目的和模块类型进行问题穷举,当用户模块相关问题写完后再继续写下一个模块的问题,直到所有模块的问题都已经设想完毕,在对问题进行重组

用户类:收集用户基本情况,方便我们了解用户群体,比如:职业、学历、团队构成

行为类:了解用户的行为或者与围绕产品相关但不涉及产品本身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在其他平台入驻、售课时视频课比较多还是直播课比较多

产品类:了解用户直接与产品相关的体验问题。比如:对产品印象如何、一般使用某产品的哪些功能、频率怎样、还用过哪些竞品、喜欢哪些功能

态度类:用户对产品的看法。比如:评价、好感、想要的功能;尽量避免提一些无法判断、没头没尾的问题,一方面对产品优化没有帮助,另一方面会降低用户的的期望


2.2衡量问题类型

问卷的问题形式是多样的,题目类型主要有封闭/半封闭问题、量表式问题、开放式问题组成,需要根据具体目的来选择相对应的问题

封闭/半封闭题型的选择在于能否将答案穷举,避免出现用户因为没有合适的选项而随便勾选答案的情况

量表题型在答案上有明显的程度高低区分,设计者对该问题有进行统计的需求

在问卷中应尽量避免较多的开放问题,一般在针对某种方向/某个定性的问题做预探索时使用

这里只对问题的类型做简单的概述,具体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选择题可以有单选、多选、图片选择;量表题除了打分之外,还有排序和点数分配等其他形式


2.3问题重组

在得到具体的问题后,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重新编排,通过改变问题的前后顺序来保证用户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真实的问卷回答,除了按照问题的难易度之外,还需要根据问题的属性由浅入深的重组问题

例如问卷开始先安排过滤题用于过滤用户,识别用户是否符合问卷的目的来保证问卷数据的质量,然后按照暖场型问题、渐入型问题、高难度问题、敏感问题来对问题进行重组,当然这些顺序并不是固定的,需要依据具体的问卷内容进行调整

关于过滤问题:

用户在实际问卷回答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很多,例如有时用户出于自我暗示、自尊心或者时间紧张状态下,很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成问卷调研,而是随机挑选或者作出相反的选择,这种问卷在回收后会对定量分析造成干扰,所以我们需要依据问卷重要程度,安排适量的过滤题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比如在对于关于产品改版的满意度调研中,向用户询问有关产品功能的问题

如果用户回答“某某功能”,但在是否知道时选择了否,或者使用时长很久,但却不知道某某功能时,在后期数据中,可以将这部分无效问卷去除


  • 问题注意事项


3.问卷投放

3.1问卷评审

一切准备就绪,是不是准备投放问卷了?别急,许多问卷在投向用户之前,往往会忽视通过内部手段进行问卷自评,通过问卷自评可以发现这份问卷有没有偏离最初的调研目的,你所设想的问题用户是否可以正确理解、问卷是否有可优化的空间等

一般自评包括3个环节:问卷自审、问卷内审、问卷内测


  • 问卷自审

问卷设计完毕之后,需要根据最初确定的调研目的对问卷进行自审,可以站在用户的视角对问卷进行第一次填写,确定问题是正确有价值的,是有其他选项,也可以估算回答问卷所用时间,问题中的词语是否能被用户理解且没有歧义等


  • 问卷内审(可选)

不少公司内部有设立专门的用研团队,在确立调研需求初期就应该与需求方深度绑定,有明确的需求认知,有句话叫当局者迷,邀请用研团队参与审查可以从专业角度把控用研目标,评估问题是否能被用户接受等,他们可以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 问卷内测(可选)

内审之后,可以借助产品的代表性用户(一般3-5人)进行问卷内测,通过观察填写情况来检验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例如观察答题时间、用户类型与题目是否关联等等,确保证问卷上没有其他问题


3.2预计采集样本量

内测完毕之后,就可以向用户投放问卷了,为了避免给过多的用户造成打扰,我们需要根据产品的用户数量判断问卷的投放数量

一般没有明确规范多少用户投放多少问卷,基本都是自己判断,一般如果总用户量不足30,需要至少覆盖50%(15个);如果总用户量30-100,30人以上就可以;如果是总用户量100-1000,覆盖20%-50%就可以。


3.3选择投放渠道

我一般常用投放渠道有:1)飞书推送;2)站内公告;3)其他内部资源


问卷调研基本分为线上调研,线下调研两种方法,线上通常是问卷投放或者电话询问的形式,线下一般与用户访谈相结合,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选择投放渠道时,一般根据调研目的、投放预算、预计采集样本量、统计分析成本来进行判断


4.数据清洗产出报告


一般用研团队会使用专业的解决方案快速作出数据分析,比如SPSS,而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接触到此类工具,因为此类视角下探索的方向和内容更加具体,变量在可控范围之内,不太需要复杂的分析模型,较为常见的更偏向Excel或者问卷平台自带的分析功能,所以我们可以对分析思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4.1数据清洗

前面在问题设计时我们有讲到筛选题相关的内容,加入筛选题的目的就是在数据分析前便于我们将异常问卷剔除出去,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性,除了观察筛选题的选项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问卷填写时长、量表打分规律、问卷填写完整度等几点进行问卷筛选


4.2问卷分析

  • 看整体

还记得我们设计问题的第一步划分问卷模块吗?模块通常围绕几个类型:用户类、行为类、产品类、态度等,在分析问卷时可以基于这些结构得出一个较为整体的情况分析,例如用户群体结构(用户类)、存在的问题和新的诉求(用户建议)等,通过对比相同角色的回答,找出共性的问题和信息


  • 看差异

在得出整体结论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差异分析深入挖掘更多信息,例如观察不同用户角色对于产品的建议或者评分,会发现用户角色对于产品的建议和需求是不同的,这种分析方法重点在于找到两个可能存在关系的因素,通过对比不同角色的回答,找出差异和影响因素,根据上述举例就是将(是什么)(怎么样)进行差异对比


  • 问题归类

根据反映问题的模块对用户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写明用户的问题描述和具体模块,并且对后续优化提供解决方案


4.3产出报告

问卷报告一般包含调研背景、问卷回收情况、调研结论(功能优先级、用户反馈、数据展示等)、整体评价(功能评价、体验评价)、等,分析时从数据出发找出差异,分析原因,给出结论,在具体汇报时可以按照先结论后具体问题的方式呈现报告,同时可以结合数据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C.用户访谈

1.访谈前

1.1明确访谈目标

明确访谈目标,可以保证访谈内容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例如调研班主任实际外呼的场景及外呼时关注的信息,在访谈时就不会去问关于主讲排课的问题,也可以防止访谈过程中遇到富有表达欲的用户偏离主题,在访谈过程中难免有用户兴致勃勃的谈论自己对产品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明确的访谈目标可以保证深陷用户的情境中不迷失访谈方向,保证访谈的最终结果是有价值的 


1.2确定访谈类型

根据不同的访谈目标,可以分为三种访谈类型:


  • 开放式访谈

在围绕的主题和问题上都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问题也没有固定的答案,采访者可以根据受访者的表现进行相应的问题补充,受访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氛围最为轻松,接近人们日常的对话,适合进行定性研究。但即使是选择了开放式访谈也需要事先准备访谈提纲来确保此次访谈是有效的


  • 结构式访谈

有严格的问题顺序,采访者必须按照顺序和题目提问,受访者回答的答案都是固定的A、B、C、D,这就需要采访者必须有一个很清晰的目标,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仔细推敲和打磨受访者可能回答的形式,当然,再缜密的设想在实际访谈中也会有意外,所以也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受访者可以自由的进行表述,并给出更加开放和深入的回答,适用于定量数据的研究


  • 半结构式访谈

是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形式,在形式上是结构式与开放式的结合,包含了固定的的问题之外,也设置了开放式的问题,根据访谈时的受访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增减,适合定性+定量研究

按照访谈的途径来划分,又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在受访者不方便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电话访谈的方式来进行,但是如果访谈包含较为复杂的经历和过程的询问,线上访谈比线下访谈要逊色不少


1.3设计访谈提纲

明确访谈目的与访谈类型后,就要基于访谈目的,拟定访谈提纲,访谈提纲是方便与用户交谈过程中抓住核心,保证访谈高效有序进行的关键,就类似一个标准流程,保证需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包含在内,访谈提纲一般包含五个部分,分别是访谈目的、开场白、提问访谈、用户演示、结束语(基本信息、过往经历、产品感受、流程体验、竞品体验),其中提问访谈可以根据具体的访谈内容展深挖细节或者发散问题

提问访谈是提纲中较为重要的一环,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边缘到核心,在开始阶段设计一些简单的开放式问题来营造访谈的氛围,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用户的基本情况或者对产品的使用情况,等访谈向一个方向聚焦时,再逐渐收缩问题范围,逐步追问核心问题

设计好的问题还需要整理成访谈记录表,在进行访谈、时,一方面按照访谈清单大纲尽可能的进行脱稿提问,另一方面则需要记录用户对于问题反馈,记录问题时记录员最好记录用户的逐字稿,以便于后期进行记录整理时不与用户表达产生偏差


1.4招募用户:

用户招募是较为重要的一环,承接访谈前后两个阶段的关键节点,用户招募准确,后面的访谈才有实际意义,招募哪些用户是由访谈目的所决定的,一般招募环节分为三部分


  • 1.41.明确目标用户

招募用户的选择是由访谈目的决定的,不同的访谈目的所招募的用户是不一样的,一般按照使用产品深度的纬度来划分用户

  • 核心用户:产品中较为活跃的用户

  • 边缘用户:产品中即将流失或者已经流失的用户

  • 潜在用户:当前并不是产品用户,但在产品定位的用户群体中


而访谈目的一般有两种情况

  • 研究产品所存在的问题,例如研究一下最近用户活跃度为什么下降

  • 研究产品目标用户所存在的需求,例如研究用户对新功能的满意度


所以如果访谈目的是发现产品现存的问题,那么应该去寻找核心用户,他们那对于产品有着明确的认知;但如果为了增长,则应该寻找边缘用户和潜在用户,他们会告诉你他们需要什么,你需要做什么


  • 1.4.2多渠道招募

面向内部用户的产品进行用户访谈时,一般直接找对应访谈者的leader或者pm沟通即可,而在对外产品时则需要根据确定的筛选条件进行用户招募工作


核心用户的招募相对边缘用户较为简单,一般可以通过行为日志数据、登录时留下的联系方式、产品用户群或产品内运营推送推送来招募核心用户


潜在用户由于对产品接触较少,一般通过问卷、外包招募、熟人推荐的形式进行招募

  • 1.4.3验证目标用户并邀约

在得知用户是否愿意接受访谈后,需要再次验证这些用户是否真的符合样本特征,要注意的是,筛选访谈对象要注意平衡,避免同一类型的对象占了过多比例,导致访谈结果不全面

例如做一次关于学习平台APP的功能优化访谈,就要避免对象大部分是管理者、80后的情况,因为用户不是目标用户、80后用户的需求频率不大

很显然,90后/95后/00后、大学生/刚进入职场的职场新人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那就根据这类人群的角色模型来筛选邀约对象


1.5准备场地和物料

  • 场地选择

用户访谈的可选场地有很多,大部分是请用户到公司来使用公司的会议室,或者有的公司拥有休息区或者共享空间,环境较为舒适和温馨,也是可以的


需要注意的是,场所的选择也会对访谈有些影响。应该尽量选择温馨舒适的环境来打消用户的紧张感


  • 物料

采访者需要提前准备好物料,包括访谈记录表、访谈提纲、录音设备;访谈时可以一人负责提问,另一人负责记录,在使用录音设备对受访者进行录音时,需要提前告知并取得同意


2.访谈中

2.1开场白

在一切准备工作ready之后,可以进行访谈了,访谈中难免遇到一些不善表达的用户,如果一开始就切入正题进行访谈,访谈者可能在紧张的状态下无法与采访者达成信任关系,气氛就会有些尴尬


所以需要先进行简单的寒暄和自我介绍让气氛轻松起来,还可以简单介绍访谈的背景、流程、内容、时间,告知受访者今天只是探讨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所以希望畅所欲言,不要掩饰真实想法

2.2访谈并记录

还记得咱们前面准备的访谈提纲吗?在进行简单的暖场之后,我们可以先对用户的基本情况和使用经历进行询问,从职业、流程、爱好等基础信息作为切入点,为用户营造特定的使用场景,然后再进入访谈环节


访谈时,抛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得到用户的一个结论,而是希望用户借此将自己的体验和前因后果告诉采访者,然而很多时候,用户告诉我们的信息都比较浅显,比如“我想要个xxx功能”“我觉得xxx挺好的”,这时我们需要对用户想法刨根问底,从而证实用户说的“想要xxx功能”是否合理,或者看能否想到其他解决方案


  • 如何刨根问底?

1、结合梯子理论,通过问用户以下4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来了解用户需求和用户心理

  • 属性:对于这个产品,你最在乎什么功能?

  • 利益:你为什么在乎这个功能,它可以解决你什么问题?

  • 心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达成你什么目标?

  • 价值观:你为什么在乎这个目标?

2、情景再现

回答提问时,用户很少会去主动联想具体使用场景下的体验问题,比如当你问“上次旅行去哪玩了?”用户大概率会回答“去环球影城玩,人特多排队两小时,玩了个什么叫鹰马过山车,20秒,下次去绝对买优速通...”并不会告诉你怎么去的、以什么标准定的酒店、为什么选择这个项目/地点,等等这些更想要了解的问题告诉你


我们需要帮助用户在基本体验之上还原体验的动机,引导用户对使用场景进行还原,了解用户当时场景下的行为,再针对场景和行为去挖掘用户产生这种体验感受的动机

3、鹦鹉学舌

复述的时候,有时用户还会根据你的复述追加一些他当时没有想到的关联信息,比如“你的意思是。。。我的理解是。。。对不对?”这样可以避免双方理解的偏差,还可以总结提炼用户的观点。这样又可以挖掘到更多内容


2.3结束语

在访问结束后,我们可以与用户一起快速回顾访谈的内容,如果用户有提出一些意见或者建议我们可以再复述一遍进行查缺补漏,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或者酬劳送给用户表示感谢,向参与度高,善于沟通的优质用户表示保持联系,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后续进行可用性测试或者再次访谈


3.访谈后

3.1整理访谈内容

一般是在两个用户访谈之间的间隙进行笔记的整理, 将用户的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这样一方面减少后续因访谈内容大量堆积而形成的整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上一场访谈进行复盘,从而对下一场即将开始的访谈进行内容调整,在整理时我们需要将重点放在用户的提出的问题和负向反馈上

3.2问题归类分析

整场访谈结束之后,我们会发现用户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依据问题的纬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用户遇到的相同问题进行归纳


问题归纳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主要问题和具体问题,主要问题就是访谈中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反馈问题,例如“超7成用户对首页推荐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而具体问题则需要明确用户反馈原因、对应的功能模块和问题类型


3.3产出报告

访谈报告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和大家共同讨论发现用户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也方便产研团队根据问题关键点投入人力作出进一步优化,一般在访谈当天完成结论报告,时间有限是以关键结论为主,具体问题可以后续补充。访谈报告一般包含访谈背景、参与人员、用户信息、主要问题、具体问题、用户建议、优化建议


总结

本篇文章是我学习到的用户调研的三种方式,调研方式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如何理解用户需求,真正了解用户想要的是什么,无论B端还是C端,产品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用户,作为设计师同样需要了解用户研究,只有对用户足够了解才能作出高体验质量的产品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Hia'laing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