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系化表单设计-5步打造令人愉悦表单体验

资深UI设计者

表单作为平台与用户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良好的表单设计可以带给用户流畅自然的用户体验,保证用户情绪的正向增长,而混乱无序的表单则会引起用户的负面情绪,影响甚至阻碍用户操作的完成,降低用户对品牌好感度和信赖度。对于我们这样的金融产品而言,产品内存在着如开户表单、出金申请表单、调整杠杆申请表单等形形色色的表单,如何将这些表单整理归纳形成一套完整的表单设计体系,带给用户统一、高效且优质的填写体验,是我们这次表单优化的主要的任务。


系列文章中关于表单设计部分我将分为上下两期来向大家分享,体系化表单设计(上期)主要介绍在项目中总结出的表单设计中的方法论,下期则是介绍方法论在我们项目中实际的应用,希望这次的分享能为你今后的表单设计提供思路与参考。



1 认识表单


1.1 表单的历史


表单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使用由来已久,在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表单就已经是人们收集和存储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并一直沿用至今。如体检时填写的体检表、入职时填写的入职登记表、银行开户时填写的开户表都是使用的这种印刷的纸质表单。它们身上有很多设计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帮助我们优化 UI 中的表单元素。


表单是 UI 界面中最为常见的元素,它通常是用来搜集和呈现一些数据、信息和特定的字段。表单的应用极为广泛,比如登录应用时填写账号密码、网上购物时完善订单信息、OA系统中提交休假审批、修改个人中心信息时……都是在和表单发生互动。



1.1 表单的构成


表单的目的、内容、大小等虽然各有不同,但是表单的基本构成元素是相对固定的,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合理组织这些元素,帮助用户在填写表单时,轻松愉快的完成,表单主要组成部分如下图。



1.标签:告诉用户此处相应的输入元素是什么;

2.输入区:可交互的输入区域,根据字段类型使用相应的交互组件;

3.占位符:对当前项进行额外的信息描述;

4.前置图标(可选):描述文本所需的输入类型和特征;

5.后置图标(可选):对输入内容进行控制,如:下拉的展开与收起、清空;

6.帮助(可选):提供表单内容的注释或辅助类容,如:说明、注意事项;

7.反馈(可选):告知用户当前操作可能或已出现的问题,如:提交成功、错误提示、网络问题;

8.键盘(可选):在文本编辑时需要使用键盘,如:设备系统键盘、应用内置键盘;

9.操作按钮:操作按钮是在表单的结尾,如:提交、下一步、清空所有信息。


2 如何打造令人愉悦表单体验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表单,作为用户与产品链接的枢纽,表单设计的好坏会直接的影响产品的实际数据表现。好的表单结构清晰,交互合理,用户能够高效愉悦的完成表单填写,为用户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产品的转化。而差的表单往往信息逻辑混乱,填写效率低,且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而中途放弃,在无形中浪费掉了很多潜在商业机会。是什么造成了不同表单之间出现如此大的体验差异,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设计出令用户愉悦的表单呢?在实际项目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移动端表单设计的路径图-通过做好五个步骤,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表单。



2.1 表单框架选择


合理的表单框架选择是打造用户友好型表单的基础,在进行表单设计时,我们首先需要依照表单的使用场景和复杂程度,选用最为恰当的表单框架。确定好表单框架,也就决定了后续设计中表单信息如何组织以及呈现。我们将表单框架划分为“录入方式”、“标签布局”和“按钮逻辑”三个部分,在表单设计时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选用来确定最终的表单框架形态。



2.2.1 录入方式


按照表单录入方式的不同我们大体上可以将表单录入方式分为“单步录入”、“分步录入”和“分级录入”三种,在进行表单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使用场景匹配的录入方式。


1 单步录入


单步录入是表单中最为常见的录入方式,在一个页面内呈现所有的录入项,结构简单,快速录入、快速提交,适用于录入项较少的表单。



2 分步录入


相对于PC端而言,移动端手机屏幕尺寸较小,一份在PC端1-2屏就能完全展示的表单在移动端往往需要7-8屏。将一个需要7-8屏才能展示完整的表单放在一个页面内让用户填写,用户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会造成表单完成率的降低。


为了提高用户填写效率,减少用户的抵触情绪,我们可以将一个冗长的表单拆分成多个步骤,分步录入。通过拆分成一个个步骤,让表单信息呈现更为清理有条理,并且能引导用户逐步填写完成表单录入。



当表单处于以下4种场景时选择建议选用分步录入模式:


1.表单录入项过多,在一个页面内已经不能合理清晰的组织传递信息。

2.表单内容的录入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不适宜在一个页面内进行展示。

3.表单录入项在业务上存在先后顺序,只有先完成上一步字段录入,才能够进入下一步。

4.在业务上很重要的表单,为了让用户能够沉浸、快速的完成表单填写时。


分布录入模式下步4种步骤导航选择:


1.文字导航:当表单为2步录入表单时,我们展示步骤条带给用户的引导意义并不大,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省略掉步骤条,只展示当前步骤名称,给予用户提示。


2.步骤条导航:当表单录入步骤为3-4步时,我们可以在页面顶部放置步骤条显示所有步骤内容标题,用户通过步骤条能够对表单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3.双层步骤导航:当表单录入步骤大于4步时,受限于移动端屏幕尺寸,横向上不够容纳步骤数太多的步骤条,这时我们可以其中某些关联的步骤归纳为一个大步骤,形成双层步骤导航。


4.进度条导航:当表单录入步骤大于4步,又担心双层导航给用户传递出表单极端复杂的印象,劝退用户。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进度条导航,用百分比进度条来展现表单填写进度。



3 分级录入


分级录入大家可能相对较为陌生,分级录入在B端产品中会有相对多见,一般运用于有明显上下级关系的表单,如项目管理工具中新建任务表单,在新建任务的同时还能新建下属子任务。又如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中,新建订单的同时新建下属的订单明细。我们可以将使用分级录入模式的表单视为两张表单,子表单添加的数据会回显到主表单上。



2.1.2 标签布局


标签用于提示用户需要输入的是什么信息。合理的标签布局结构,能够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还能降低信息填写时的错误率。常见的标签布局形式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浮动结构。不同的标签布局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需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标签形式。


1 左右结构


左右结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标签布局形式,左右结构中标签和输入区域在一行内排布,其中标签位于左侧且居左对齐,输入项位于右侧有居左和居右对齐两种对齐方式。


优点:节省纵向页面空间,在移动端有限的页面空间内能展示更多的录入项。


缺点:标签的长度无法确定,视觉上显得参差不齐,表单的信息浏览和填写效率一般,标签横向展示空间有限,对于多语言适配场景不太友好。



2 上下结构


上下结构也是我们能够经常在表单中见到的标签布局形式,上下结构中标签位于上方且居左对齐,输入区域位于下方也为居左对齐。


优点:用户的视觉浏览路径相对于左右结构来说较短,拥有较强的信息浏览和填写效率,标签横向展示空间充足,对于多语言适配场景友好。


缺点:占据纵向空间多,一屏内能展示的录入项较少。



3 浮动结构


Material Design中文本录入的标签形式就是选用的浮动结构,在浮动结构中标签和提示文字合二为一,正常状态下,标签位于输入区域内部原本提示文案的位置,当用户输入时,内部的标签就会上移为文本输入让出空间,完成填写后标签和输入文案上下排列展示。


优点:结构简单,视觉干扰少,信息浏览和填写效率高。


缺点:填写项过多时,表单信息传递不够清晰。



4 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相对于前面3种结构较为少见,比较长出现在登录场景,在浮动结构中标签和提示文字合二为一,正常状态下,标签位于输入区域内部原本提示文案的位置,当用户输入时,内部的标签就会消失,完成填写后只展示输入文案。


优点:结构简单,视觉干扰少,聚焦于操作。


缺点:只适用于如登录等录入项极少的场景,一旦录入项变多,由于录入后不展示标签,将导致用户后续很难判断输入的信息是否准确。



2.1.3 按钮逻辑


按钮作为表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按钮逻辑能够为用户顺畅完成表单填写提供帮助,表单的按钮逻辑主要由按钮的位置和按钮的点亮逻辑两部分组成。


1 按钮位置


按钮在页面中的位置情况主要有以下3种:


1.顶部按钮:以文字的形式固定在顶部导航栏的右侧,顶部按钮尺寸较小,因为它所占空间有限,因此在操作上相对来说不便于点击。所以这类顶部按钮更适用于「编辑页面」,需要用户谨慎操作。


2.表单底部:按钮跟随表单放置于表单的最下方,根据表单内容纵向空间的大小而上下移动。因为表单内容较多时,容易下沉过多而导致按钮不可见,所以将按钮放置于表单底部更适用于当表单录入项较少不足半屏的场景。


3.设备底部:操作按钮常驻在设备底部展示,适用于表单录入项过多的情况,在表单设计时可以尽量将必填项放置在表单前面,用户填完必填项后就可以点击操作按钮提交或者进入下一步,而不用滑动到表单底部再进行操作。



2 按钮点亮逻辑


1.当表单录入项较少时,且有明确预期按钮何时可用,可以先置灰主按钮,完成必填项填写后再点亮主按钮。


2.当表单录入项较多时,且用户不清楚为什么按钮不可以用,此时按钮可以常亮,并在用户点击时给予反馈,告知错误原因。



2.2 表单信息梳理


在确定好表单框架以后,对于表单内容信息的进行有效的组织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结构复杂、录入项多的表单,如果不对信息进行组织,很容易显得繁杂混乱,容易让用户在一开始就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选择放弃。那么如何合理有层次的组织信息呢?



2.2.1 简化表单,聚焦核心


我们在设计表单时潜意识里都想要从用户那里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表单中因此出现很多必要性较低的录入项,表单也因此变得冗长,让人第一眼就生出「好多信息需要填,好麻烦」的沉重感,在填写表单之前就萌生退意。我们在进行表单设计时需要保持克制,聚焦于表单的核心任务,让表单尽量短而美。那么我们要如何为表单减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减少表单中的多余字段


表单中每多一个录入项需要填写,都有可能会失去一部分用户好感度甚至流失一部分用户。在设计时我们需要判断某个字段信息对于用户来说是否有必要在表单中进行填写,尽可能的删减掉额外的无用字段。例如注册表单,如让用户使用邮箱注册,那么用户的姓名字段是否是注册的必选项?如果不是必选项是否可以在之后的信息完善中进行填写。


2 合并表单中的同类字段


在表单中时有一些信息他们本身紧密相关,我们完全可以视情况将其合并为一个录入项,来减少不必要的录入操作,达到简化表单,提升录入效率的目的。合并录入项要结合实际的使用场景以真实的提升表单体验为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表单的最简化。


3 隐藏表单中的低频字段


根据用户使用数据,适当将使用频次不高、或者提供给专业用户的高级表单项隐藏起来。例如一份表单中有一个填写项,90%的用户都不需要填写,那么默认收起。保持表单的简洁,让绝大多数用户快速完成,避免大量的表单给用户的焦虑,而又满足了小众用户的需求。



2.2.2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沉没成本的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自己过去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先前付出了投资的事情有更强的忠诚度和继续投资的意愿。进行流程设计时也可以遵循这个原理,将容易完成的表单放在前面,这样做有3个好处:


1.简单的表单更容易激起用户的填写欲望,用户会迫不及待地去完成。相反,用户一开始就看到过于复杂的表单,很容易被吓到,从而放弃整个任务。

2.用户通过完成简单的表单,可以增加自信心,即使后面的表单变复杂了,用户也更有耐心去完成。

3.当用户将前面简单的表单完成后,放弃整个表单的机会成本就变高了,即使后面碰到较难的任务,用户放弃的几率也会降低。



2.2.3 信息分组,一目了然


当我们我们设计的表单字段内容较多时,需要合理的对字段信息进行分组,这样整体看起来更加有组织性。接近性(格式塔原理)原则告诉我们: 相互靠近的物体被认为比相互距离较远的物体更有关联性,这样能使设计界面层次有序,视觉清晰,减少视觉噪音。分组时需要注意:


1.内容属性相近或有关联性的放在一组。

2.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及难易程度排列分组,将选填的表单内容靠后



2.3 录入操作提效


在表单录入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到一点,用户在面对一份表单时往往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有耐心,复杂繁琐的录入操作可能会直接劝退用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化繁为简,思考如何给用户减负,让用户简单高效的完成表单录入。表单录入操作提效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下面请我将一一向分享。


2.3.1 设置默认值


对于用户而言,填写信息永远都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对用户足够了解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选择为表单中的部分录入项提前设置合理的默认值,节省用户的操作时间。默认值的设置不是一个随性发挥的过程,而是基于用户行为和数据的理性判断,并且也不是每个字段都适合设定默认值。关于如何设置合理的默认值,什么字段适合设定默认值,下面几点可供大家参考:


1 自动填入已有信息

在一些业务场景,会使用到用户之前在其它表单中已经录入的信息,此时在填写新表单时,可以默认带入之前的数据。


2 自动填入关联数据

如果用户正在填写的内容有相关的关联数据,可以默认带入。如我们在填写订单时可以默认带入该订单关联的商品基础信息。


3 系统自动获取数据

基于移动端设备的能力,我们可以在用户开放权限的情况下获取一定的用户信息(位置信息、电话区号、运动数据等),在特定情况下默认填写,如滴滴通过GPS定位自动帮用户填入上车位置。


4 经验预判填入信息

像电话区号、证件类型、国籍等用户录入结果相对固定的字段,可以根据情况提设置合理的默认值。



2.3.2 减少手动输入


相较于PC端而言,移动端设备屏幕尺寸较小,虚拟按键的输入效率远不及实体键盘,在移动端手动输入的成本较高。因此,为了打造便捷优雅的操作体验,移动端表单需要尽量减少用户的手动输入。以下方法可以减少手动输入。


1 联想输入

联想输入是给予用户输入字段的自动补全功能,用户少量输入后进行选择。录入方式由原来的输入变成半输入后选择,减少用户的输入成本,提高用户操作效率。


2 替代输入

对于表单填写过程中可以固化选择的信息,应让用户进行选择操作以代替手动输入,尽可能地让用户减少输入成本。


3 历史记录

一份用户可能会多次填写的表单,我们可以提供用户的历史输入项供其选择,如滴滴的打车页面会将我的常用目的地放置在目的地输入框的旁边供我快速录入。


4 新型组件

一些新型的交互组件的使用能够简化信息录入的操作,例如滑块组件等。



2.2.3 减少页面跳转


在填写表单时如果填写项需要频繁的页面跳转会使得整体的填写效率变低,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在进行表单设计时应尽量规避这种频繁的页面跳转,选用更流畅灵活的交互方式。


1 选项露出

在网页端表单设计中,用户在表单填写中需要对选项进行选择时,常用的交互形式是在选择器的下拉列表中进行选项的二次点击。而在移动端设计中,触发选择器后的二次点击会增加用户的填写成本。所以在设计时,当选项少于8时,在表单中直接显示所有可选项,当选项超出过多时则在列表浮层中进行选择。


2 减少跳转

在表单填写中我们期望用户保持专注,尽量避免产生引导用户离开当前页面的填写交互,这种交互跳转很容易打断用户固有的行为轨迹。因此运用浮层、弹窗等交互来完成辅助信息的采集是我们较为推崇的交互形式。



2.3.4  智能录入


1 OCR识别文件内容

对于一些标准证件类信息的录入,可以通过OCR识别文件内容。当用户上传图片后,运用图像识别技术提取关键信息并自动填入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图片不清晰或存在水印,将大大降低识别准确度。此时应提供修正渠道,让用户可以逐一校对并修改文本内容。


2 号码认证

短信验证码升级方案。直连三大运营商,一步校验手机号与当前SIM卡号一致性。优化注册/登录/支付等场景验证流程,有效提升拉新转化率和用户留存率。不做数据加工与号码精准营销,保护用户隐私。



2.3.5  联动键盘


为了避免让用户频繁的跳入跳出相同类型的输入项,首先整合表单的信息字段,将同类型的字段进行合并,同时结合输入控件,设计联动式组件,让用户在表单输入时更加高效。



2.4 设计细节把控


设计不是简单的元素拼凑,深入下去,有很多细节需要推敲,细节应该是含蓄的,包含在整体之内。好的细节设计不容易被用户的眼睛直接发现,但是会让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变得通顺、舒适,概括来说就是润物细无声。对应到表单设计上,我们需要通过表单设计中的细节把控,让表单录入这件事变得简单、高效。


1 必填与选填

当表单中同时出现必填项和选填项时我们需要对其做出区分,避免用户不知道哪些字段必须填写、哪些字段可以选择性填写。沿用通用符号习惯,在表单中我们往往使用 * 号来标记必填项。但是当表单中的必填项多于选填项时,大量的 * 号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使用暗提示来标记选填项帮助用户识别。



2 号码组合规律

如电话号码、银行卡号这类有数字组合规律的号码字段,我们可以沿用它们在线下的数字组合规律,通过空格对号码字段进行划分,帮助用户校验和阅读。



3 密码保护

出于保护用户账号安全考量,我们在进行密码输入时通常使用隐暗文字的方式来保护用户账户安全,但是暗文字的显示方式会让用户无法确认密码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在输入时,让输入字段短暂显示,保持1秒然后再转变为暗文字,这样既可以让用户明确内容,也保证了用户的账户安全。



4 符合心理预期

我们在进行表单设计时,输入区域的长度要符合心理预期,需要预判填写内容长度来确定输入区域的长度。这样不仅在体验上一致,而且在视觉体验上更加愉悦。



5 对指令有明确的称谓

用户应该对他们的操作所带来的结果非常自信,使用“提交”、“注册”、“立即支付”、“创造账户”等确定性文案来描述用户将采取的操作。



6 错误信息就近反馈

报错信息应当一目了然,从用色、图标到文本都应当起到高亮的效果,而且报错信息应当靠近输入框,而非表单的底部或者顶部或者按键旁边。



7 防止输入框的遮挡

在设计主要由文本输入框构成的表单页面时,要考虑键盘出现可能会遮挡输入框的情况,我们需要把控件放在scrollView上,当键盘会遮挡输入框时,则表单滚动。



8 指导性错误反馈

对于异常情况不能只是冷冰冰的告知失败,这样容易给用户带来挫败感,且缺少下一步操作指引。错误反馈不应该只着眼于结果,错误反馈的阐述角度应该是引起用户关注、让其快速了解出错情况,并指导如何处理。



2.5 整体体验提升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表单整体形态已经确定,最后一步我们需要从整体体验的角度对表单进行完善和调整。包含表单的容错性考量、表单流程闭环的打造、视情况而定的趣味性设计。


2.5.1 表单容错性考量


即便你的产品90%的时间都运行良好,但是如果在用户需要帮助时置之不理,他们是不会忘记这一点的。——《Getting Real》


容错性概念源于计算机领域,容错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计算机这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也被称为容错能力。延伸到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容错性的范畴更为宽泛,包括降低用户操作的出错率、及时提供纠错帮助、提供解决方案等内容。


容错设计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我们在表单页面设计时也需要进行容错性考量,尽量避免用户错误操作的出现。当用户出现错误操作时,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及时反馈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快速从错误中恢复。让表单填写流程更顺畅,给用户带来更优的用户体验,关于表单容错性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引导与提示

引导和提示要突出表现,从而引起用户关注,确保用户在操作前能注意到引导或提示信息。引导与提示用语要简单且易于理解,当重要或操作不可逆时,要询问用户让其知道这样操作的后果。


2 限制操作

如何从设计上避免用户出错,限制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方式,可以通过限制用户的某些交互操作或者增加某些操作的难度来对用户操作进行限制避免用户出错。


3 反馈与帮助

当用户出现填写错误时,及时的反馈错误并提供纠错帮助,出错信息应当用清晰准确且用户易于理解,能够对用户解决当前问题提供建设性帮助。


4 错误恢复

允许用户犯错,操作者能归够撤销以前的指令,帮助用户在犯错以后能够快速回到正确状态。


2.5.2 表单填写流程闭环


表单的终点并不是提交,一个好的表单设计需要兼顾考虑用户填写前的引导、填写时的及时校验与帮助、还有填写后的整体流程体验,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形成闭环的表单填写体验。


举个例子,当我们设计的表单需要用户准备如身份证、银行卡这类的证件时,需在表单填写前告知用户,避免用户填写途中才发现证件未准备,导致用户填写流程中断。再如,用户在填写完证券开户表单后,其实还需要通过审批后用户才能进行入金交易等操作,这时我们需要一个结果页来告知用户表单提交的结果状态和下一步的操作指引。



2.5.3 最后,再增加一点愉悦度吧


表单设计并不一定需要是严肃且正式的,在表单设计时可以尝试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研究表明,更大的文字输入框、适度的留白空间、优雅的动画效果、趣味性界面设计会让人心情愉悦更有填写的欲望。


例如bilibili的登录页面,在用户输入账号时上方的卡通形象是睁眼的,当切换到输入密码或者验证码时卡通人物会有一个捂住双眼的动作十分有趣,这样的趣味性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户在填写表单时的焦虑情绪,并增加对于bilibili保护账号安全的信赖感。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于移动端表单设计的一些归纳和总结,过往的项目中自己设计大量的表单页面,走了不少弯路犯了不少错误,但也通过项目不断的反思总结,收获不少的关于表单设计的经验。在这里将项目中关于表单的一些思考和经验分享出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关于表单设计的方法论,也是希望能够对正在进行表单设计或者即将进行表单设计的你提供一点点参考与帮助。


表单设计我将分为上下两期来向大家分享,体系化表单设计(上期)主要介绍在项目中总结出的表单设计中的方法论,下期则是介绍方法论在我们项目中实际的应用,也希望你能够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
Yone杨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不同场景下【用户提示】的设计原则

资深UI设计者

不同场景下用户提示的设计原则


什么是提示?提示,指给予题型和解释。提示指启示;提起注意。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教学楼“请保持安静”、厕所的标示提示、饭店里禁止吸烟的牌子都是提示,是用来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


根据不同到使用场合这里梳理了5中提示操作的使用控件:分别是弹框提示、常驻提示、通知、全局提示、徽标提示,这五种提示方式承载的信息量、优先级和用户操作场景各有不同


下面分别介绍这5种提示控件的使用场景:


一、弹框提示Modal


使用场景:

需要用户处理事务,又不希望跳转页面以致打断工作流程时,可以使用在当前页面正中打开一个浮层,承载相应的操作。

另外当需要一个简洁的确认框询问用户时,能够让用户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操作,并且进行二次确认



设计原则:

聚焦:使用户集中注意力确保任务得到解决,对话框一旦出现,应当呈现在页面上方的视觉层。

清晰:对话框应直接展示信息,并带有相关或上下文信息响应用户任务或操作。


控件类型:

1、功能对话框:

  • 除标题、纯文本内容和按钮外,还需要承载更多复杂信息时

  • 可配置单选框、复选框、列表、穿梭框、图片、头像、插画、视频等

2、通知对话框:

  • 用于警示、紧急、或简单的二次弹窗确认。

  • 按钮文案需承接上下文表述,并准确引导用户行为,如“确定”、“取消”、“删除”。

  • 简单的消息提醒时或不可返回的操作,只提供一个按钮用于关闭,如“知道了”“刷新”。

3、选项对话框

  • 内容不足以构成单独页面或不希望跳转新页面的对话框,多使用于搜索、设置、内容选择;

  • 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操作,被选择后立即生效,无需进行确定反馈; 



二、常驻提示 Notice


使用场景:

常驻提示是一种非阻碍式的信息展示,它不打断用户的当前操作,一般停留至页面某个位置(优先顶部),非浮层的静态展现形式,始终展现,不会自动消失,用户可以点击关闭。


设计原则:

直接:当前页面需要向用户显示需要关注的信息时,常驻提示显示,要求用户立即注意;

重点:常驻提示引起用户注意,以确保其内容得到解决。


控件类型:

常驻提示属性包括常规提示、成功提示、警示提示、错误提示四种。

普通提示:建议用于展示背景条件、政策信息、规范要求、当前状态等客观内容。

成功提示:建议用于展示已完成操作的成功状态。

警告提示:建议用于展示可能会导致某种后果的警示性文本。

错误提示:建议用于展示一个信息组的报错文本,如表单中同时满足几个条件时触发整体报错,可用此样式。



三、通知Notification


使用场景:

在系统四个角显示通知提醒信息。经常用于以下情况:

  • 较为复杂的通知内容。

  • 带有交互的通知,给出用户下一步的行动点。

  • 系统主动推送。

设计原则:

提示文本内容以及交互方式尽量准确、清晰、简明,保证用户在其消息自动消失前了解提示信息或做出交互。


控件类型:

1、基础样式:分为基础文字通知、基础文字通知(带操作)

2、根据业务需要在区域内填充内容或操作类组件的通知。



四、全局提示toast/ Message


使用场景:

通常出现时显示几秒后自动消失,或者数据正在加载时显示,提醒用户已经完成的动作,或者已经达成的目的,是用户完成动作后或者异常情况下的提示(pc端叫 Message,移动端叫toast实质上都是全局提示是一个控件)


设计原则:

在不跳转页面打断用户工作流程的前提下,提供成功、警告和错误等反馈信息。不打断用户操作


控件类型:

1、刷新页面时,提示更新的条数:

2、收藏或者其他操作,提示用户操作成功:



五、徽标提示 Badge


使用场景:

红点、数字或文字,一般出现在通知图标或头像的右上角,用于显示需要处理的消息条数,通过醒目视觉形式吸引用户处理。


设计原则:

跨平台:可适用于 Windows/macOS/iOS/Android 平台的所有套件产品,为产品提供一致的设计体验,使用户在不同端使用产品时,都可以拥有流畅高效的使用体验。

直观:通过清晰醒目的视觉形式告知用户状态,吸引用户关注和处理。


控件类型

1、点状徽标

当功能模块更新、信息状态为未读、人员在线协同、信息量变化且无需告知具体数量或性质时,使用点状徽标突出状态

2、字符徽标

内容的信息量发生变化,且需要明确告知新增数量时

3、图标徽标

在某些功能场景中,作为特殊状态提示使用

4、角标徽标

通常出现在列表、卡片上,强调和突出其特殊状态,其主要作用是标记,或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示用户关注该事物或事件



总结

简单的总结,并不是非常全面,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挖掘的技巧,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要从实际的用户场景中去考虑问题,用户体验就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不能为了设计上的美感,而让增加用户学习成本,好的体验应该就是用户一眼就能看懂,操作简便。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郭大毛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信息图形中的颜色探讨—面向色盲人士友好的设计解决方案

资深UI设计者

颜色可以用来区分信息图形上的数据类别和维度,是数据可视化中最常用的视觉变量之一。然而,世界上有超过8%的男性和0.4%的女性都被色觉障碍的问题困扰——他们在识别部分或者全部颜色时有困难。我们通常笼统的称这类人群为“色盲(Color Blindness)”(也称为道尔顿症、色觉缺失、色觉辨认障碍、色弱等)。面对如此庞大的特殊受众,设计师理应关注他们的需求。信息图形设计本是以向用户传递精准数据为目标,也不能忽视了这部分群体。

一. 了解色盲
“色盲能看到颜色吗?”“他们只能看到黑、白吗?”——人们常误以为色盲视觉所见的景象只有灰阶分布,其实不是的。色盲并不意味着色觉的完全丧失,而是指部分色觉受损,因此无法正确感知和分辨某些区域的颜色。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P)、绿色盲(D)、蓝色盲(T)和全色盲。其中红色盲和绿色盲最为普遍,合称为红绿色盲。全球大约2亿人都患有色盲,它的普遍程度甚至高于AB血型的人群。下面我们感性的看看色盲人眼中的世界:
 

从上面模拟色盲色觉的图片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色盲人士能够辨识的色相较为有限。红色盲和绿色盲的色觉较为近似。由于红绿色盲人数占到了色盲总数的99%,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他们能看到的颜色。以下列举了红绿色盲容易混淆的颜色,以及色觉上的一些规律:

   1 ) 红绿色盲难以分辨两种差别只在红色或绿色元素的颜色。如红色和绿色;蓝色和紫色(蓝+红);绿色和棕色;红色和棕色等。

2 ) 红绿色盲人士对蓝色更为敏感。举例来说,他们会把红色和绿色、或黄色和黄绿色混淆,但却能清楚的分辨绿色和蓝绿色(翠绿色)。

3 ) 红绿色盲眼中的红色并不是一种明亮醒目的颜色。相反红色对他们来说显得非常深,而暗红色则几乎接近黑色。因此色盲人士很难分辨出文章内的深红色强调字

4 ) 虽然色盲人士对色相的辨识能力较弱,但却对明度、饱和度非常敏感。

5 ) 相比高饱和度的颜色,低饱和度的颜色更难辨认。如天蓝色和粉红色。

 

也许以上的分析还是太抽象,为了更直观的看到色盲人士眼中的颜色,下面介绍几种模拟色盲色觉的工具,方便设计师们设计和检验:

Adobe自带的校样设置

Photoshop CS4和Illustrator CS4及以上版本提供了模拟红色盲和绿色盲的校样设置,对于每天都在Photoshop/Illustrator中拼搏的视觉设计师来说,这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了。选择“视图—校样设置—红色盲型/绿色盲型”

 Color Oracle:http://colororacle.org/

 网站Color Blind Web Page Filter:http://colorfilter.wickline.org/

 

二.设计解决方案

设计面向色盲人士友好的信息图形,并不意味着要设计师要放弃使用色彩这种“利器”。即便是对色觉障碍的人士来说,颜色依然是区分不同类数据的一种简单快速的表现形式。要提高信息图形的识别性和易读性,我们可以遵循这样几个思路寻找解决方案:(1)不完全依赖颜色来区分信息,同时使用多种视觉变量来编码信息;(2)选择安全的配色方案;(3)使用文字注解。

1.冗余编码

避免仅使用颜色来编码信息,应尽量同时使用多种视觉变量(如形状+颜色、尺寸+颜色、注释+颜色)来对信息编码。其中,形状包括了这样一些可使用的元素:圆形、三角形、矩形等;实线、虚线、点线等;字母、数字符号等。这里需遵循的一个原则是:使用尽可能少的颜色——结合使用不同形状符号和少量鲜艳的颜色,效果远好于只使用一种形状和多种颜色。

 

 
2.选择适当的配色
针对色盲人士的颜色识别能力,需要精心选择配色,才能避免选择容易混淆的色区。然而,要使配色能覆盖到各种色觉辨认能力的人(包括色盲、色弱和色觉正常的人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同一界面需要出现多种颜色时,让设计师非常头疼。日本有研究得出一组无障碍配色建议,在此分享,供大家参考。这组颜色针对色盲和非色盲人士都是易辨识的(例如它选择了朱红色代替红色,蓝绿色代替绿色,紫红色代替紫色,以减少色盲人士的困扰),它对屏显和印刷都适用,并且所有颜色的名称也容易定义。

 

需要注意的是,从以上配色组中选取颜色时:A. 请交替使用暖色和冷色;B. 当使用多个暖色和多个冷色时,在明度和饱和度上做出区别; C. 避免同时使用低饱和度和低明度的组合。
另外分享两个配色工具,它们都提供了针对色盲人士配色的选项,可以辅助大家进行配色:
网站CONTRAST-A-WEB V2.0 http://www.dasplankton.de/ContrastA/(打开“show color deficiency simulation”面板)
地图配色工具COLOR BREWER 2.0 http://colorbrewer2.org/(勾选“colorblind safe”选项)

 

三、举例

下面以几种常用信息图形为例,来说明如何为色盲用户优化信息图:

1)点状图

 

优化采用了这样一些手段:A.调整配色,将色盲人士容易混淆的红、绿、橙色换为红、蓝、黄色。B.调整明度,使图中几个颜色在明度上差异更明显。C.为不同元素赋予不同形状。所有使用点元素的信息图,都可以参考这种解决方式。

2)折线图

 

优化采用了这样一些手段:A.采用更粗的线条,使颜色更明显。(色块越小,颜色越难分辨。对有色觉障碍的人来说,带颜色的细线、小图标、细体文字尤其难区分。)B.换用不同形状的线条(实线、虚线、点线)。C.文字直接注释在线的周围。D.颜色微调。这样对每一类数据使用多重可视化变量进行编码后,即便颜色信息完全丢失,也能够完整的传递信息。所有使用线元素的信息图,都可以参考这种解决方式。

3)柱状图

 

通过增加底纹,直接标注文字注释的方式优化了柱状图。所有使用面的图形(如饼图),都可以参考这种解决方式。

 

四.写在最后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一定会同时使用到以上所有手段,需要在美观和友好之间进行权衡。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交互手段,避免同一界面中元素太多太过杂乱的问题。如highcharts这个趋势图非常优秀,它采用了易辨识的颜色,每个节点处都使用了不同形状的符号,然而仅当鼠标hover到具体节点时,会出现该条线对应的信息(“New York”)。

 

另外除了鼠标hover的交互方式以外,我们甚至也可以为色盲人士提供单独的色盲模式切换,这样也可以兼顾视觉上的美观,避免了太多信息的干扰。这种形式在游戏和软件中也有先例。例如iChat,一般情况下仅有不同颜色来区别用户的在线状态,但同时,它也提供了“User shapes to indicate status”选项,可以将“空闲”状态换成橙黄色三角形符号,将“忙”状态换成红色方形符号表示。

 



文章来源:腾讯CDC  作者:pearlfu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产业互联网下的B端市场再认识

资深UI设计者

编辑导语:新基建的支持,持续利好的政策,再加上互联网红利正在逐渐向供给侧转移……诸多因素都在推动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B端市场俨然已经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代名词,尽管如此,B端市场仍然需要深度改造,我们要认清其独特性,把握B端时代的发展规律,赢得发展红利。


毋庸置疑的是,产业互联网绝对是当前的热点。无论是头部的互联网巨头,还是新入局的玩家,几乎都想要通过加持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来投身到全新的风口里。

的确,在C端流量的争夺已然成为红海的大背景下,将目光转移到B端市场,我们将会发现一片充满了机会的蓝海。于是,习惯了跟随风口的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B端市场,并且开始用自身的实践来寻找着挖掘风口的全新方式和方法。

在很多时候,B端市场,俨然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代名词。

尽管B端市场的确有着非常庞大的市场潜能,并且B端市场确实需要被深度改造,但是,同仅仅只是以搭建平台和中心为代表经典互联网模式不同,B端市场或许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或许需要建构新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见到效果。

纵然是那些处于头部的互联网巨头,依然需要投入很多,才能在赋能和改造B端的命题上有所建树。简单来讲,B端时代是一个比C端时代的险滩暗流更多的时代。这是B端时代虽然成为一种趋势,但却一直都无法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B端市场是一个与C端完全不一样的市场。

简单地套用C端市场的打法并不能够奏效,甚至还会失去绝佳的窗口期。找到真正适合B端时代的商业模式,并且真正能够用这套商业模式解决互联网时代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或许才是B端时代的玩家们真正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C端时代,互联网平台通常是用烧钱和补贴的方式来改变C端用户的习惯,而后再对C端用户进行收割。在这个过程当中,玩家们仅仅只是需要将平台尽可能做大即可,等到C端用户的行为和习惯改变之后,他们就可以发挥业已形成的规模效应,实现盈利。

同C端时代的商业模式不同,B端时代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我们只有认清了它的独特性,才能真正把握B端时代的发展规律,最终赢得发展红利。

一、B端时代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做深

相对于C端时代动辄千万级别,甚至亿级的用户量不同,在B端时代,用户的量级会大大减少。纵然是头部的平台,它们所服务的用户都无法达到C端时代的量级。

因此,仅仅只是将目光聚焦在用户的量级上,试图通过规模效益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很显然是不对的。这是B端时代来临之后,人们简单地套用C端时代的发展模式,却一直都无法奏效的根本原因。

同C端时代一定要做大不同,在B端时代,更加考验玩家的是,是否能够做深,是否能够对一个B端玩家从头到尾进行方方面面的赋能,彻彻底底的改造。

如果一个玩家可以对一个B端用户从始至终都进行深入而又全面地改造,并且真正可以给B端用户带来本质性的变化。那么,这个玩家或许才算是真正掌握了B端时代发展的精髓。

这就需要B端时代的玩家拥有较为庞大的综合实力。他们不仅要能上九天揽月,还要能够下五洋捉鳖。由此可见,在B端时代,仅仅只是依靠概念和营销是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只有真正成为一个多面手,真正能够给B端用户带来真正的改变,才能让B端用户买单。

如何扎根到某一个行业当中,把某个行业的内在流程和环节摸清弄透,做B端用户的“万金油”,才是确保一个B端时代的玩家可以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在B端时代,不一定要做到像C端时代那样的量级,但是,一定要比C端时代做得更深,更透才行。

二、B端时代不一定要做平台,但一定要做中台

互联网思维的深度影响让玩家们简单地认为,在B端时代,只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再把B端用户聚拢在这个平台上,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进入到B端时代。事实证明,在B端时代,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撮合和中介,而是赋能和改造。

在这个大背景下,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和中心的概念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如何对B端用户进行深度而又全面地赋能,如何深入到B端行业的方方面面,才是保证B端玩家真正把握风口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B端时代,人们真正需要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中台。

同平台仅仅只是一手联通着上游的生产端,一手联通着下游的消费端不同。中台更像是一个深入到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细枝末节的强大的根系,它不仅要承担联通的角色,而且还要承担输送营养和能量,改造B端角色。

可见,我们再去用平台的概念来实践B端时代的发展,依然无法真正把握B端时代的精髓,仅仅只能变成落后的B端玩家倾销传统、原始库存产品的场所,而无法成为升级、转型B端行业的助推器和营养基。

在B端时代来临早期阶段,我们看到的诸多以销售为主导的赋能方式和方法,无论是社交电商,还是社交新零售基本上都是基于平台思维出现的,而后来的发展同样告诉我们,这种平台思维无法真正奏效,以中台代替平台,才能真正把握B端时代的发展红利。

三、B端时代不一定要封闭,但一定要开放

在C端时代,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你强我弱的零和游戏,即一方的强大,一定是以另外一方的弱势为基础的。这是互联网平台之所以会不断建构属于自身的生态系统,不断进行流量的争夺,并且逐渐走向封闭和垄断的根本原因。虽然这套模式在C端时代非常奏效。

但是,等到B端时代来临,我们再去用这样一种封闭的、独立的生态系统式的模式发展的时候,便会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困境和难题。

因此,在B端时代,我们并不一定要建构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生态系统,而是要打破自身的局限,不断破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互联网平台开始破圈,打破原有的生态圈的概念,正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

B站在破圈,快手在破圈,阿里在破圈,微信也在破圈。这说明,在B端时代,不同的生态体和平台之间同样需要不断联通,才能真正给B端产业带来改变,一味地封闭,不仅无法获得发展,甚至还将会走入到死胡同里。

在B端时代,一定要开放,一定要协同。当我们不断打破原有的圈层限制,当我们不断开启新的发展的时候,不同中心之间的协同给B端行业带来的改变才能更大。从单平台到多平台,将会成为B端时代的主旋律。

以此为开端,在我们的头脑当中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平台和中心的概念将会由此打破,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共生体的概念。

四、B端时代不一定要消费升级,但一定要产业升级

我们都知道,伴随着B端时代的来临,人们提及最多的是“消费升级”的概念。因为在消费升级的概念出现之后,人们才会反推到产业端,用产业升级来实践B端时代,并且由此衍生出来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

事实上,所谓的消费升级的概念,其实依然是基于C端时代诞生出来的概念,如果用这个概念来指导B端时代的发展,是无法让B端时代的发展跳出C端时代的发展怪圈的。

真正意义上的B端时代并不真正需要所谓的消费升级,但是,一定需要产业升级。因为以C端为主导的消费互联网时代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C端用户出问题了,而是因为B端的生产和供应方式出问题了,落后的供应端已经难以与消费端完美对接。

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升级B端产业,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供应方式去满足C端用户的新需求,才能化解消费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再度让供求两端实现对接。

随着人们对于B端时代认识的深入,消费升级的概念开始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产业升级和消费平权的概念。通过产业升级,我们看到的是B端行业的生产模式和供应模式需要一场深度且全面地改变;通过消费平权,我们看到的是B端行业的用户群体需要从一二线城市转向下沉市场。

从本质上来看,无论是产业升级,还是消费平权,都是一场以B端变革为肇始点的新发展。不同的是,产业升级的概念之下,玩家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外部产业的升级;而在消费平权的概念之下,玩家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自身的升级。

五、B端时代不一定要去互联网化,一定要数字化

伴随着B端时代出现的是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提及产业互联网的字眼,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其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后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崛起,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以去互联网化为代表的新发展浪潮的来临。于是,人们开始将B端时代与互联网撇清联系,甚至开始诋毁互联网的功能和作用,去互联网化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笔者认为,在B端时代,我们并不一定要去互联网化,而是一定要摆正互联网的位置,认清互联网的作用。在很多时候,B端时代的互联网更多地承担的是一个数字流量的获取和整合的角色,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将来的数字化积蓄能量。从这个角度来看,B端时代的来临并不一定需要去互联网化,而是应该更多地需要数字化。

如何以数字化为切入点来改变消费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和整理,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汲取新的发展动能,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地方。

从这个逻辑来看,B端时代并不一定要去互联网化,但是,一定要数字化。只有数字化真正实现和完成之后,B端时代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B端市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领域。很显然,B端市场与C端市场是存在着巨大区别的。认清这种区别,并且以此来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才能避免产业互联网走回头路,真正让产业互联网带入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轨道里。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
孟永辉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讲述你的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在工作中常常被问到如何表达讲述自己的设计,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有理可依,对接上下游汇报工作的时候,总结以下一些方法和观点,帮助不知从何讲述自己设计的人一些语言技巧。  

以下仅是个人观点,用作探讨交流,文中所有举例均为本人工作设计输出。

设计师能做出好的设计,却缺乏系统化的语言包装,“如何讲设计”不该让它成为难题,做一个有产品思维的设计师,让你的设计以理服人,我们要不止停留在视觉表层,更要从多纬度看待产品设计,本文将从以下三点简述:01.产品设计的五个层面,02.讲述设计的流程,03.关于本次总结

做好产品设计的第一步,是了解产品, 要对于产品的需求如何确定、产品定位如何决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产品常识里面最重要也最常用的就是产品设计的五个层面,也简称用户体验五要素——

作为UI设计师,所处的视觉设计是表现层,是确定产品的最终形态,因此也处于产品设计的顶层(能被看到),是一个具象画的呈现;其次,往里推框架层,是确定产品外观,将界面信息和导航设计有序归类,让用户使用或者理解;结构层是为用户设计一个结构化的体验,将零散的元素转化为有序立体的空间;范围层确定产品的功能和需求;最后战略层是确定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底层逻辑结构决定上层意识形态表现,因此在设计前我们要知道产品是属于洞察阶段,设计中是属于产品设计解决方案阶段,整体的产品设计是一个概念通过无数个层面的努力,经过时间,转化为具象表现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完成一项设计时,应该讲述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 ,不要让自己的设计思路仅停留在表面。

整个产品的设计产出是一个抽象到具象化的过程,设计的前期属于产品洞察阶段,这个时候一般由团队的老板领导结合当下市场需要,有用户的需求就有商机,想出产品大致的方向(战略层)然后通过产品经理整合梳理高层的意见确定产品大致的功能和内容输出原型(范围层),交给交互设计师优化产品细节逻辑和信息具体框架,经过研发评估能够技术实现产出交互稿(结构、框架层),这里已经过渡到设计解决问题执行阶段,最后是给到界面设计师美化视觉产出高保真(表现层)。

也就是到我们自己设计输出之前要经历这么多,如果能在讲述自己设计的时候,提前去了解这些,那么设计内容就不愁没法儿讲,光是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就可以讲出一个故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品牌卖货都开始营销产品背后的故事由来。我们设计能做好,也要会用语言推销自己的设计成果。

设计是对于某件事精心准备的过程。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拥有完整的设计流程,因此我们在讲述自己设计作品的时候,有一套完整系统化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完整的设计流程包含以下4个步骤:

第一是我们需要去了解设计的需求背景,知道大概的方向—— 

  1. 来源(简单理解就是谁提出的问题)需求有可能是你的老板、你的产品经理、或者交互设计、或者视觉上的问题··· 

  2. 背景(笼统一点,就是这个需求是新需求还是原来有然后进行改版优化)需求的基层性质是什么,原本调性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产品··· 

  3. 目标(目标一般都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搞清楚为什么做这个需求,能解决什么痛点,不做无用功。

谁提出的问题,是新的需求还是旧的问题,或者我们要解决什么?围绕这几个方向将你的设计概述出来,会让非专业的人也能听懂你做了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公司后台一个很小的产品bug需求,往往这种需求就是产品经理的一个截图和他标注的两句话——

然后你完成了这个需求单,在传达给非产品经理以外的人的时候,你有可能是以下转述方式——

毫无疑问,你就是将需求者的意思一字不落的转达了,但是对于其他的听者来说,你的转述平平无奇、毫无意义,甚至都没有印象你做了什么,所以你应该讲清楚这个需求的背景—— 

设计需求来源是谁,原本属于产品哪个模块(来源),他原来功能是怎么样的,界面上展示的结构哪里有问题(背景),视觉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改成什么样,解决了什么痛点(目标)

讲清楚谁给的需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变动逻辑的情况下增加了什么达到了什么目的,才让你的叙述更完整,听起来更有逻辑。如果是一项新的需求,没有背景,那还得从设计分析说起,设计分析就是让你更专业的去做事,设计分析分为——用户分析,设计目标,和设计手段三个要点:

首先用户分析就是,分析你做的东西给谁看,而用户又分为群体用户和独立用户,在c端常见的就是独立用户,他们通常不定性,且有很多特征;在b端,目标用户一般是群体,他们大多数是有场景特性和行业特性,针对独立用户和群体用户,我们得出的用户特征、基本信息、需求结论也是不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结合产品的调性分析一下我们做出来的设计究竟给谁看给谁用。常见的用户分析方法有:用户画像、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焦点小组、眼动测试、用户反馈以及大数据分析,这些方法中最简单的是用户画像,就是举实际的例子列出真实用户的特征信息及使用场景。B端用户分析方法常用大数据分析和用户反馈,这两种方式通过对接需求的上下游就可以得知。

通过用户分析得出需求结论,满足需求就能达成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结合卡诺模型来分析,卡诺模型—反应产品性能和解决用户需求的满意度的一种非线性关系,具体想了解的可以自行百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 卡诺模型具备4种属性 :1.必备属性:满足这个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上升,但不满足这个需求,用户不满意会大幅度降低 ;2.期望属性:提供个性化需求,用户满意度会上升,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3.魅力属性:用户意想不到的效果,提供此属性,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不提供也不会降低 ;4.无差异:无论提不提供,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改变,根本不在意;因此在做需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力满足基本需求和期望需求,而可有可无的需求尽量不去做,降低效率。幸福需求是不容易达到的,如果能满足是非常棒的~这里就像是满足了设计心理学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反思。

接下来是大家都熟知的设计手段,适当的讲一些述专业的设计技法,用不同的手段去实现的主画面,最后达到完成设计目标这样的结果,会让你显得更专业。设计的手段有很多种,这里主要讲述常用的三种,构图排版(采用什么构图方式,为什么这样构图是因为什么设计原则)、色彩运用(为什么使用这个颜色,因为这个颜色给人的心里感知是什么样的)、设计风格(采用什么风格最贴近产品调性,为什么用这个风格),但是讲设计时一定要记住产品的调性,不能偏离产品本身,不要盲目套用绚丽的技法,否则是不合适的。

很多时候面对非专业需求方收稿时,可能看到如下话语———— 

(心里是不是xxxx····“万马奔腾”,用个文明点的词)

非专业人士无法理解这二者的区别,他们认为他们的设计手段能达成设计目标,而作为专业设计师的我们就应该引导对方说出设计目标,再用我们专业的手段去满足对方的目标,去实现减少改稿次数,而不是让非专业人士去指导专业人士修改设计手段。分清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就可以在设计引导中更加主动。用设计分析的方法来讲述设计,举个例子——

会议管理——会议预约移动端优化,因为这是我们原有产品EKP里面的模块,PC端和移动端都有,因此用户可能是群体也可能是个人。所以针对独立用户和群体用户都做一个用户画像,得出他们的一些需求结论,然后目前幸福需求是没有的,纯属个人建议,日后如果有此功能,想必用户的满意程度也会大大提升。

概括一下已完成的整体主要页面,分析设计目标: 

头部属于流量量较高的区域,采用卡片式设计,将会议内容置于此处,作为页面信息关键层,采用左对齐方式排版,突出会议标题和时间提醒用户。

通过不同的颜色标签,区分参会人员状态—— 

待进行未有操作反馈,选用橙色,属于可以持续进行并有明显提醒作用 

已做反馈属于成功操作,选用已有用户认知心理的绿色 

已知信息拒绝参与,是不太重要的,属于不再进行的阶段,选用灰色

  

接下来是设计作品的产出过程,一般情况下不可见的过程,为什么要去讲,  因为一个东西从无到有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能讲述过程,就可以引燃情绪共鸣,让别人记住,让自己的设计作品也能有始有终—— 

设计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最终定稿;具体的关键词和描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炼出来,这里就不做详细说明了。

 

拿运营宣传来举个例子,我们公司中秋节月饼礼盒包装主视觉设计——整个过程应该是有一个系统化的说明的,省略为写字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插入的具体图片和过程,步骤差不多就是上述这些,可以有最初阶段的头脑风暴-提取关键词-清晰定位到中期阶段的团队合作—风格拟定-精选方案-细节刻画以及和物料方沟通对接的打样确定工艺等等过程…再到最后定稿的体验还原-问题优化…主画面的诞生是不容易的,强化这种过程参与,让不被看见的事也能展现。如果实在不好记录,你可以从一开始就截图你绘制的过程——

上图是用PS截图,再用时间轴将每一帧动态循坏播放,导出GIF然后截一张不变的底图合成就可以了。

最后是数据验证阶段,这个是设计落地的直观证实,包含主观认可和客观数据,具体内容就是通过用户或者专业的人士反馈给你设计落地的好坏,来判定你做的是否优秀成功。通常这一块的数据决定你验证你前面所有的过程,只要按照该流程认真做了,最后效果通常不会太差,如果出现很大的偏差也往往是意料之外的,因该寻求团队一起解决,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

根据以上最后我们总结,好的设计就是满足以下4个方面:好看,好用,好记,能实现。设计师要考虑的维度不仅仅在视觉层面,什么是有产品思维的设计师,就是在执行时候要考虑上下游不同职能的工作内容,如果你的设计不能实现,再好看也是白费功夫的~从产品交互视觉多层面谈设计,会让你的设计包装显得不那么单调,系统化的方法总结到此,不足之处多多包含~谢谢你的阅读!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YiVi_eleve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做好国际化体验设计,你应该知道的事

资深UI设计者

出海已成为中互联网公司的不二选择,面对国际化的背景,有没有相对通用的办法去快速了解所需服务的用户,在早期给业务带来优势?



章节一:为什么要坚持国际化设计?



坚持走国际化设计的背景

出海早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不二选择。相比在国内厮杀,国外有更多的人口/政策/资源红利。并且因为互联网的可复制模式,使得成熟的经验可以快速运用到国外,从而抢占先机。而做好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做好每个地区的本地化设计】,想用一套国际化的标准去用在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那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理论能够让设计提前着落,为业务带来一线用户信息和设计价值呢?接下来我将给大家介绍一些实际的方法和案例帮助大家做国际化的设计,让自己的设计价值有理可依


*以下内容与公司无关,更多的是基于笔者国际化工作经验的复盘,如有错误,欢迎指正(Salute~)



写在前面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套通用的设计标准很难在多个国家吃的开,从而拿到用户信任

我们先来看个案例,这个是日本UBER司机端和日本滴滴司机端对比

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滴滴国际化在日本业务和Global业务这块,司机端采用的是移动端(global)+平板端(日本),而UBER则是一套方案解决全球问题,可能有些人会问,一套设计不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么,为什么非要制作两套。这就要从决策成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日本市场相对于滴滴其他地区市场有着完全不同的因素,涉及到了资本,使用场景,市场地位,用户画像等多方因素决定,这时的【成本与效率】已经无法排在做与不做的第一位了,接下来我们通过两张照片来看下日本司机的接驾场景

通过照片我们是否发现日本司机的画像其实和全世界其他的出租车司机都不太一样?是不是明显发现他们的年纪相对的更大一些?会穿制服佩戴白手套? 那年纪更大是不是意味着司机的视力会相对于中年人有所下降,白手套是否会影响他操作屏幕交互,那针对这么不同用户群体是否需要单独设计呢?最终的目标是占领市场的话是否要根据本地情况去服务好当地司机呢?


那我再来举两个例子来看看,我们来看看针对日本本地化做的特殊设计细节在哪些方面?



案例一:针对司机群体老龄化设计———大屏幕设计:

日本属于老龄化国家,司机平均年龄更是在50岁以上,高龄人群的视力相比于青年处于退化阶段,因此对于高龄人群来说在驾驶的过程中去读和操作小屏幕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UBER采用的是一套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并没有针对日本的市场进行单独的设计,DiDi在日本则是针对司机群体采用了单独平板端设计,更大的屏幕降低了司机误操作可能性的同时,也能将字体放大,尽可能让司机方便识别



案例二:针对日本司机人文的设计———语音接单

“日本服务业发达,体现在服务的细节。出租车司机出于对客户的尊重,都会戴上白手套。但是在带着手套的时候,司机很难去点击屏幕进行操作,而且在行车过程中,触碰屏幕本来就是不合规的行为。无论是从法律层面还是价值观层面我们都不鼓励司机做出这种行为,于是开发了语音接单的功能。考虑到司机群体的年纪特征,我们选用了在日本相对普及又好识别的“了解しました(りょかいしました)”进行快速语音接单,在新版本上线后,司机可以通过屏中屏的方式去学习语音接单功能,只有他完全掌握这个功能才会为他完全展现,如果司机因为自身原因无法很好地说出那句话,我们依旧会为他保留按钮输入的方式”------国际化业务中的本地化设计


(图片来自于SUXA文章《国际化业务中的本地化设计》-吕诚)




国际化设计的思维框架

通过两个日本的案例我们能明确一个点【国际化实质就是做好每个地区的本地化设计】

怎么样让国际化的设计有法可依,我们先来看懂一个关系框架。做好一个产品实质是服务好每一个场景,那一个场景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简单来说是由【业务】+【用户】组成,这并不难理解,我们作为产品设计师,首先是背靠业务,解决公司的商业诉求,给业务带来利益的同时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使用价值然后获得用户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将商业诉求和用户价值进行一个有效的结合,从而满足双方,但是还不够,因为一个场景还依赖客观的条件,比如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也会影响整体的质量,我们将所有的因素通过包含关系展示出来

接下来我们往细的方向进行拆解,【业务】根据公司行业,阶段的不同以及基础能力的不同,呈现的点也不尽相同。最核心的点在于当前所属阶段,是1.0阶段力求生存下来,还是说2.0和竞品之间产生差异化,还是活3.0去打败竞品阶段。在不同阶段设计师要了解的事情也不同,对于1.0阶段来说,更精准的展示出用户画像和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习惯是重中之重。但是到了2.0则应该更加关注产品目标与竞品的差异化竞争,通过差异化(杀手级)的功能形态获取更多的摇摆用户

不同的赛道,业务不同,打法也不同。我今天主要想讲的就是左右场景的另外一个因子【用户】。那如何定义一个用户呢?我们先来列举些具象的特征:

【外貌/文化风俗/地域特征/语言等】是一个用户的画像的基础组成,但是光有画像基础并不精确,因为每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同样会影响用户的行为。而在当今的互联网模式下,用户体验的提高必须得考虑各地区【硬件的水平以及当地的网络状况】,最后就是如何与【本地化的设计团队进行友好的合作】让体验和设计策略能够更加精准的传达到真实用户手里,获得用户认可,特别是在20年后,疫情的爆发导致设计师无法到前线进行真实有效的实地探测,那么加强合作以及对齐目标,为业务拿结果将是重中之重,接下来,我将对于每个影响【用户】的因子进行举例讲解








章节二:如何快速了解你服务的用户



做任何的设计都离不开用户画像,而做国际化设计一定也绕不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可能你知道,在给拉美客户做单的时候他们会要求你的界面颜色亮丽,看起来更加奔放,而在给亚洲客户做单的时候则会相反,整体看起来更加约束。但是你能清楚的知道背后的原因么?如果不清楚那你的这块分辨更多是依赖于经验和他人的总结。那有没有一套理论能够很好的去辅助你去分析你的客户用户画像,去支撑你的设计。答案是有的,他就是【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通过研究,他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5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


百科连接:霍夫斯泰德理论详情 (<-点击快速查看)

完全不懂的可以看看上面的链接,我们这里跳过部分解释….通过文化将维度理论我们将文化价值观划分成6个维度

了解完霍夫斯泰德理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去使用呢?我们先从拉美用户和日本用户的差异对比开始

通过霍夫斯泰德官网查询我们可得知差距最大的两个分别是【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与【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差值比例达到了46和44.

接下来我们来对【差值较大】以及【分值较高】的因素进行解释和举例,去理解背后的原因



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

日本是个生性好斗竞争意识强烈的民族。在日本企业中工作狂是他们男性气质的一种表现;而日本男主外女主内,62%的女性在第一个孩子之后选择辞职,也是男性气质的另一表现.

在日本想要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就要在5年之内不能有任何违规,某些地方还会有特殊的考试,这里面的合格率并不高。并且在通过考试之后再在通过一系列的评分后,才能被评为A级或者AA级别的出租车,虽然这仅仅只是一张小贴纸,但是他也代表着一个出租车司机的荣誉。在这一方面,也体现日本社会的男性气质的确定性。

相比较日本,巴西人更会以家庭为中心、以教育为重心、博爱、具有个人风格意识。家庭是关键。家庭是巴西人生活的中心,也是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人共同用餐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星期天的烧烤活动,能让更多的远房亲戚和朋友聚会。所以在巴西你很难看到休息日去工作的同事,甚至无法联系上他们:)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m versus Short-term)

日本人将生命视为一个非常短暂的时刻,所以调查发现日本人普遍相信宿命论,他们鼓励节俭和现代教育的努力,作为为未来做准备的一种方式。

巴西相较于日本经济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很多司机收入仅仅能够维持一家的支出,很难有结余,在巴西工资会按照周维度支付,以保证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能够承担。

针对巴西的情况我们做了适合当地政策和环境的本地化服务。钱包1.0的时候我们先是和当地的银行合作推出了巴西99卡,允许司机随时提现且提现速度远远大于了当地的其他银行(48小时),那这种优势在收入较低的司机群体当中就会发挥很大的优势。在3.0的改版中,我们将钱包打造长了本地生活平台,我们允许司机通过平台去完成转账/水电费/电话费/还款等行为,原本需要走到线下便利店的服务被我们搬到了线上,更是大大的方便了使用99卡的群体。未来呢,我们将加大加多权益,达到使用场景独占的目的。通过这些服务为我们给用户带来了使用价值,同时我们也给业务带来了价值,更多的绑卡渗透率为我们后续的推广和矩阵式的打法提供了导流的入口

(99与当地银行合作的线上本地生活功能-99Pay)



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日本地处自然灾害频发地带,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存条件不太好,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学会了为任何不确定的情况做好预防措施,对待事情也希望有明确性

而巴西虽然处于平原,没有自然灾害,但是因为社会安全因素,整个社会对于社恐事件还是有较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司机会更加关注接送流程中是否会前往不安全地区,以及乘客的质量

(日本司机的真实驾驶场景)


费用收取的正确与否也是服务体验优秀的表现,日本司机会用计步器进行计价,如果涉及到了其他的费用则会使用单独的计算器进行精确计算,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计算错误给乘客带来困扰和争执,那从这个环节来看,司机为了规避【计算错误的可能】而预备了计算器,减少了差体验的可能


在巴西,滴滴如果对司机派单如果过远会或者是危险地区会进行提示,允许司机取消派单。并且根据调研司机群体特别是夜班司机会有随身携带防护性的武器用来自我保护,那么也能很好的说明整个社会对于社恐事件还是有较强烈的危机意识。那么做为设计师,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把危险地区的派单做的更加醒目,让司机能够更快识别,更快决策,而不是为了平台和用户利益进行隐藏。是不是可以把安全链路透传做的更强,让司乘都能更加快捷第一时间选择自助服务









章节三:绕不开的硬边界



法律法规的约束

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对于隐私重视程度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海外市场,作为业务的合作伙伴设计师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市场配套不同的安全合规方案,这一点格外需要注意,不然会被罚的很惨,通常获取地理位置/账号信息保留是每个公司都非要需要的,因此在空投其他国家之前需要了解是否立法关于隐私相关的法律,如果有则需要通过配置化将其他国家上线的隐私条款和设置方式复制过来使用

LGPD和GPDR风控合规

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信息安全,保护个体隐私。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我们的信息被侵犯的体无完肤。其实在国外也是一样,各种权限,各种信息默认保留和上传。但是随着各国的重视,个人隐私也逐渐走向明确的法律保护层面。在拉美有LGPD,在欧洲有GPDR


GDPR 是(The European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的缩写,即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是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在 2016 年 4 月通过,在 2018 年 5 月开始强制实施的规定。

GDPR 意义在于推动强制执行隐私条例,规定了企业在对用户的数据收集、存储、保护和使用时新的标准;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数据,也给予了用户更大处理权。也就是说在18年生效之后,如果再有欧洲任何公司App不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合规处理,擅自收集信息就将会受到严惩



智能硬件的普及度以及新旧

硬件的普及率以及新旧差异也同样影响着本地化设计,通过调研和外界公布的数据我们得知,在拉美高端手机的占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给发达地区做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更多体验上的拓展,但是在给发展中国家做设计的时候则需要进行小屏幕最小尺寸的适配,这样做是为了最好的进行向下兼容,从而保证所有用户都能够使用。同样,如果你在给发展中国家做设计,那么复杂的动效和高清晰解析的大图最好是不要去做的

(网上后台数据展示截图)



当地的网络环境和下载速度及物流环境

拉美国家,基建水平滞后,网络下载的速率波动较大,且存在不稳定的情况,以及流量费用的价格差异。因此某些设计手法在较发达国家能带来体验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可能会是灾难


举个例子,司机端的历史列表如果存在400条记录,如果司机有诉求想刷新查看更多的订单,是一次性下拉刷新展示全部好呢?还是一次性展示50条好呢?还是一次性展示20条呢?


答案是一次性展示20条是最稳妥的选择,因为网络的不稳定性,一次性加载太多数据会导致过长时间,而网络不稳定极有可能导致下载失败,并且一次性下载太多数据可能并不符合司机查询的最初诉求,反而浪费司机的宝贵流量,最终会引擎流量消耗过快引发进线,这里的决策是损失一些用户的体验去保障司机的收入,但是在拉美因为手机的性能/网速的稳定且快速/套餐足够便宜,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次性加载全部的数据,这样能让体验感受更好

(99信用卡的申请权益展示/激活流程页面)


再举个例子,拉美物流相对没那么发达,且因为政治/经济局势的不稳定性,导致物流包裹存在无法送达的情况,如果收件人不知晓当前的状态而超出了等待的预期,那么他就会进线询问。那在这个场景我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是否可以透传更多的包裹进度方便收件人查看,再者再将用户导流到客服自助而非进线?这样的好处一来体验的链路完善了,让司机可以找到自助的出口,二是方便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哪些地区收到邮寄的折损率最大?从而探索新的业务,发现新的机会点








章节四: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遗留带来的本地化策略



收入/支出方式占比反映了一个群体的现状

聊这个话题前我们先将选择的范围进行收缩,聚焦在一个国家的一个群体内去看会比较容易解释。在巴西司机的收入的往往只能支撑下一周的家庭支出,难有结余。这也导致司机会选择双开(同时使用UBER接单或者其他竞品)或者进行其他赚钱的方法,如果整个群体都是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司机的忠诚度(这里指的忠诚度不是贬义词,而是每周的出车时长)必然下降。那样对于大盘的运力来说便是损失。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司机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


我们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通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能够将人的诉求归为三类,基础的生存诉求/归属感和成就感。那这三种可以再细化成两类,物质层面的诉求和精神层面的诉求。司机愿意在滴滴平台跑单是基于了物质层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丰富收入以外的奖励形式,提供活动奖励或者权益的折扣,又或者尝试下小额贷款,那这些是不是可以给用户带来价值点呢?


精神层面我们是不是也有发挥的空间,对于补贴,往往是有限的。那如何做到持续长期刺激司机群体?如果一个乘客对于司机进行了表扬和小费的激励,是不是可以给司机带来更大的信心去服务好乘客,那我们是不是要加强这方面的透传。是不是可以给司机提供虚拟奖励,让司机存在足够的拥有感和成就感,让司机群体也能感受到平台对他们的看重。如果勋章可以,那等级是不是也是成就之一呢?



现金与线上支付普及与思考

不同的国家线上和现金的支付比例大不相同,这里受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影响较大。总的来说习惯了线上支付的习惯后就很难回到现金支付的环境,因为确实更加方便便利。一个国家大量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下,往往是互联网公司能做的发力点和蓝海。核心做法是通过核心业务导流到钱包模块,在与当地的银行和机构进行合作,增加卡和账户的渗透率。然后通过做权益和服务,满足用户的生活诉求,从而达到场景独占。最终将会让公司的业务矩阵从单核的核心业务到核心业务+本地生活




文字的适配/i18n翻译的本地化(不同地区/国家语言精准翻译,拒绝里语/文字长度折行问题)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个概念,i18n(其来源是英文单词 internationalization的首末字符i和n,18为中间的字符数)是“国际化”的简称。在资讯领域,国际化(i18n)指让产品(出版物,软件,硬件等)无需做大的改变就能够适应不同的语言和地区的需要。对程序来说,在不修改内部代码的情况下,能根据不同语言及地区显示相应的界面。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化尤为重要,因为产品的潜在用户可能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通常与i18n相关的还有L10n(“本地化”的简称)


了解完i18n的相关背景以后我们大概可以把他定义成做国际化翻译的一个中台,所有的本地化设计在经过研发代码实现后,都会进过他们去对文案进行翻译校对,最终变成当地人可以理解的话术落地到界面上,从而进行本地化的空投,但是这里面往往存在一个适配优化的问题。大家知道英文的单词平均长度要长于汉字,而西语和葡语是英文的1.25倍到1.5倍之间,而俄语的长度更是能达到葡语的1.25倍。那么面对多国空投的适配不仅仅需要i18n进行精准翻译,还需要把控字符长度,避免折行和省略问题


我们来看下下面这个例子


(不严谨的快速翻译,只是为了更方便的展示不同文化下的文字长度)


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则会存在单词,句子长度/行高的差异。如果一个产品在初期没有做好适配的话,到后期替换当地语言的时候极有可能出现文字溢出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做海外设计的时候最好拿当地的语言进行设计,能初筛出一些细小的问题 ,避免在和翻译中台对接的时候因为文案太长提供的空间不足而修改页面间距和留白的适配问题



中东国家客户的产品需要注意适配

如果你服务中东客户,务必需要呈现出当地的阅读排版方式(尊重本地化设计)具体的适配细节这里就不过多说了,网上搜索【RTL适配方法】即可

(Material Design中的RTL适配)



缩写是否合适(日期/业内专属名词)- 时间格式/货币符号/联系方式/地址等

格式也是做国际化中一个非常常见且体现专业度的地方,不同国家的时间展示方式不同,会影响用户的阅读,举个例子“03/08/2019”,如果在A国理解是2019年3月8号,在其他国家复用是会存在理解成2019年8月3号的,更别说我们加上的星期之后的展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开新的国家的时候务必于前线进行更好的沟通,保障阅读的习惯和当地一致,那货币符号/地址等也应该遵守当地的习惯去展示,通常的解法是设计团队去收集信息并且与前线当地人员进行交流确认,将格式记录下来,最后与研发根据上线的国家展示不同的格式









总结

因为时间仓促,无法面面俱到的将每个点都进行举例论证,尽可能把我认为重要的点都提了出来。理解了这篇文章并不代表看懂看明白就能做好国际化,它更像是一个方法论,帮助没做过国际化业务的同学能够快速理解当地的用户和业务的打法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些灵感,也希望更多朋友能够将国际化的经验分享给设计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把中国互联网国际化的业务做到越来越好


最后引用我一老哥的话进行收尾“更好的国际化就是以更好的本地化思维去看待,去理解它们。而不是仅仅以一个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永远不要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理解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大完蛋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资深UI设计者

成本思维是什么?

今天跟大家聊聊一种思维,不是产品思维也不是交互思维而是:成本思维

为什么设计师要有成本思维,以及成本思维在做我们做设计时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不仅仅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思考成本,在生活中我们也无时无刻都在计算成本。成本总是和收益挂钩,所以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提到: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无利可图的事人们事不会去做。虽然这句话不能覆盖所有的人,但是大多数人就是如此。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你饥肠辘辘想吃夜宵,你可以选择下楼到周边小吃店就餐,也可以选择叫外卖,前者付出的成本是你需要通过身体行动来交换最后的结果,后者则是花费一定的金钱来代替前者的行动。

那么我们通常会如何选择呢?如果这两种成本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需要到很遥远的地方那么除了身体行动成本外,时间成本也会计算其中,所以相比后者成本陡然增大,于是我们就会选择成本低收益大的方式。但是假如你现在极度想要吃那家的夜宵,外卖点餐会特别影响口感,那么你可能会选择前者,这里由于外卖口感和主观意愿影响到了我们理性的选择。

为什么要关注成本

成本决定了收益的效率、大小和方式,小到你伸手拿一支笔你会选择最近的,大到我们人生的投资。成本与收益之间并非是直接关系,收益的大小的不取决于成本的大小,还有风险因素。例如我们在对 UI 界面进行优化,可以选择的方式有很多:

  • 只调整视觉,替换样式
  • 对页面逻辑进行重构
  • 整体功能进行重新分类组合
  • ……

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并且提升业务价值。3 种方式需要的成本高低不同,我们都希望付出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于是我们就会考虑到风险因素,假如新流程用户不会用怎么办,假如新版本导致的数据下滑怎么办,假如行业出了新政策了怎么办等等。所以除了这些成本外也要考虑应对风险的成本。

你看为什么有钱人都会坐头等舱是因为头等舱可以帮他们节约更多的时间,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让他们产出更多的价值。还有假如你的车坏了,你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花钱找人帮你修而不是自学自修,因为你将花费太高的成本。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想提升能力,有的人选择自学、白嫖,有的人选择报培训班,这也只是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选择,如果你的自学(白嫖)在短时间收益很大那就毫无疑问帮你省了一大笔钱,但是如果自学很久都毫无效果,那么时间就是你花费的成本,时间和金钱不同的是,时间不可逆。看起来花钱比花时间更好?不是,花钱也有风险,比如课程质量和服务很差,钱没了还学不到,甚至赔上了时间。但如果你选对了,那么收益就远远会大于自学。

设计师可以关注哪些成本

1. 实现成本

实现成本指的是想法与落地中间需要付出的行为、时间和其他损耗,例如我们希望提升用户下单的转化率,我们可以选择:

  • 减少整个流程的步骤
  • 将按钮设计的更明显
  • 给用户发放优惠券
  • 给用户营造抢购氛围

在这几个方案中最低成本是 「按钮设计更明显」,因为只需要调整样式和简单开发就可以实现,但收益并不是最高的,而其他的方案需要更多的角色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参与,但是收益也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如果你的产品比较成熟,那么我们一定选择成本更低的方案,反之我们会进行更高成本的尝试。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还有比如我们找工作,新公司福利待遇比现在公司好 50%,平台也更大,是否不需要思考直接去呢?当然不是,你需要考虑通勤成本、生活成本、自身成长成本等等因素。如果你 50%薪资涨幅换来的是 996、每天通勤时间 3、4 个小时,不仅仅是时间精力,还有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成本,我会觉得远远不值,成本太高。

2. 机会成本

我们先来看一下定义:机会成本是指面临多方案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就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举个例子,比如当前版本我们有 1 个开发一个设计一个产品,我们面临着两个需求,但是资源和时间只够我们做一个需求,这时候 2 选 1,那个被抛弃的需求所拥有的价值就是我们所选择的那个需求的机会成本,相当于我们放弃了那个需求所拥有的价值。

再通俗一点讲,我现在有 100 万,面临着两个选择:1.银行理财,年收益 4%,40000. 2.做生意投资,年收益 8%,80000,那么就相当于我花费了这 4w 的潜在成本获得了 8 万的收益。

3.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的理解很简单,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付出一定的成本收货的收益或者每收获 1 个单位的收益所付出的成本。用一个通俗一点的例子来讲,比如你一共学习 10 天,第一天学完你考了 30 分,第二天学完你考了 50 分……第8天学完你考了94分,第9天学完你考了98分第10天学完你考了100分,花费的单位天数一样但是每次增加的分数却越来越少,收益也就越来越少。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一个板块叫为你推荐,比如微信阅读中的这个板块,它一次提供了用户 6 本书,虽然算法可以算出有许多书,但是这里每次只提供给用户 6 本,是因为涉及到了边际成本,少量多次提供能够让用户更聚焦,更快的选择好书本进行阅读,每多提供几本书,用户选择阅读的时间成本就会越大。有同学会问:那我只给 1 本不就好了,用户就能马上读了,何必要推荐 6 本?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我们如何保证那一本刚好是用户想读的,没有办法做到如此精准,如果每次只推荐一本书,而用户尝试了几次都不喜欢,他们就会放弃,所以这里就会选择一个临界值,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每次放不同数量的书,根据数据判断在给用户几本书的时候用户阅读转化和选择时间成本更低。

4. 体验成本

体验成本也是我们设计师需要时刻关注的,俞军老师在产品方法论中提到,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体验成本可以包含很多信息,最主要的就是认知与交互的成本。

认知成本

如何降低认知成本可以从以下这些点进行优化

1.文案

文案的设计要求是简单易懂,避免产生歧义,之前给大家举过的一个高德地图导航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给出一个“原路返回”按钮的分析,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会产生歧义。还有确定、确认大家是否知道怎么用呢?

文案也需要有情感化,避免生硬、带负面情绪的问题等等。

2.样式

视觉最为直观,一个按钮一个控件的样式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心智和预期,将会影响用户的认知,例如以下的几个按钮,出现在不同场景用户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我点了没用?为什么还不能点?我到底该点哪里?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还有你的品牌是否识别度高,也决定了用户对你的认知,最近小米花了百万请大师做了新的 logo,在视觉上更加圆润,在圆 logo 的基础上做了很多的微调,实际上也是避免了太大的 logo 变化导致品牌认知成本的提高,认知成本一旦太高,品牌市场的敏感度和曝光度还有各种替换、衍生、配套的隐性成本也会大大增加。所以这一举动是明智的。

3.信息

比如我们希望新用户去关注一些大咖、kol 获得更好的推荐,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将推荐者的头像和昵称给新用户,那么这个策略就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没有考虑新用户的认知:1. 我为什么要关注她 2. 关注她我能获得什么。所以仅仅依靠头像和名字在这里对用户的认知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行为成本

我们通过利用肢体来和媒介进行交互,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其实只需要你抬手,那么就是产生了成本,只不过某些成本是固定的无法减少的,比如你要去骑车那就需要去解锁,如果没有锁车可能就会被偷走,这是出于安全考虑。

行为成本在具体数字产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例如你只需要将手机拿起,屏幕就会亮,相比于找到解锁键再按一下成本就低了很多。而亮屏后不直接解锁是为了防止误触或者隐私,所以还需要通过指纹或者人脸进行识别。

例如几种不同的验证方式,利用滑动拼图来解锁和输入相关验证码解锁,前者比后者的学习成本和操作成本都低。

在移动端我总结了几个减少交互成本的方法,不妨来看下:

  • 利用滑动代替点击

soul 音频处理;日期选择;iPhone 底部横条切换窗口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 利用点击代替输入

游戏昵称随机;股票买入数量

进阶必备!高级体验设计师的成本思维

这里也有同学会问,既然都可以代替,那滑动能否代替输入?必须也是可以的,例如 iOS 自带的计时器中选择时间的控制器,还有闹钟设置,这里要注意的是,滑动代替输入是要基于本身该信息是由范围内并且不需要精细化控制的,比如房价筛选,房价本身量级很大,用户筛选也不会精确到个位数,在这里用点击和输入会比滑动的成本更低。

反例就是音量、明暗控制,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输入在这里的鸡肋。你需要精确控制选输入,需要大致的范围选点击,非常模糊的感受选择滑动。

  • 在必要时利用语音代替输入

例如我们在开车进行导航的时候,打字输入非常不便,于是加入了语音输入。还有在微信进行账号切换时,我们可以选择利用语音输入数字来验证身份。

  • 给予详细的提示

对于新用户操作复杂功能和界面的时候,提供更多提示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

  • 尽量不使用二级手势

在 iOS 或者安卓的手势控制中,我们会发现又一些常用的手势比如:点击、拖动、轻扫、双击、缩放,这里我们可以定义为一级手势。还有一些不常用的比如:重按、长按、三指滑动、三指缩放等,这些手势的认知成本和行为成本都很高,定义为二级手势,不建议频繁使用。

总结

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接到的需求繁多,无论是在做需求之前还是在思考设计方案的时候,成本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规避一些问题和风险,我们追求控制成本使收益最大化。所以学会控制成本的设计师不仅仅题可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应骏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系统化的进行体验改版?

资深UI设计者

编辑导读:随着公司和业务的不断发展,原先的系统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场景,因此需要进行升级改造。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如何系统性地去为业务带来更多的体系化的价值?本文作者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你分享。

项目背景:

当公司的发展规模到一定程度时,考虑到信息安全、持续采购成本与相关风险,企业会采取自研的方式来实现部分协同工作软件的自产与自用,本文将以内部目标管理系统为例,阐述我们是如何系统化的做企业系统设计改版?

什么是OKR?

OKR,是Objectives 和Key Results 的缩写,即目标和关键结果,它是企业进行目标制定和过程管理的重要手段。采取OKR的管理方法,将公司目标层层分解到团队,部门再到个人,在各个层面贯穿和统一起来,以帮助实现目标达成。

改版的契机是什么?

改版不是设计说想改就能改,在做新的OKR系统之前,之前是通过「绩效系统」来进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支持简单的制定和结果的评估的使用,因系统操作流程、界面体验、业务场景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目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 系统看不懂,新人的宣导成本高
  • 操作不流畅,从制定、提交、审核、修改到进度同步,员工使用起来不流畅
  • 误操作成本高,不小心点错导致信息的再次获取和编辑成本高

总之,工具的体验已经是严重影响公司员工目标管理的一道障碍,所以如何将整体的系统操作体验提升起来是设计急需去解决的问题。

那么,确定有问题需要改,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如何去系统性的去为业务带来更多的体系化的价值?

一、理清业务,制定策略

理清业务目标,制定设计策略,是系统性改版产品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师很容易被产品的原型、对产品的描述蒙蔽,只有非常清楚的理清业务的目标,才能制定系统性、合理的设计策略来支撑业务,通过专业的设计方法来助力业务结果的达成,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对焦业务目标:

OKR系统的改版项目最开始是高层的诉求,提的业务要求很简单“让大家用起来,目标管理起来”,那么如何让大家用起来、利用系统将目标管理起来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的问题。

“让大家用起来,目标管理起来”需要去解析的是,为什么旧的系统大家用不起来?为什么目标管理有这个管理机制,但是没有依赖于系统管理起来?

制定系统的设计支持策略:

设计师同行可能会问:不都是做需求吗,有啥做啥,有啥策略可言?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做设计改版,很有可能会被业务方牵着跑,即便是知道对方坚持的不是很合理,但也没有办法来推动这件事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理解用户,溯源问题

理解用户,溯源本质问题,是最设计环节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用户的深入研究,挖掘本质的共性的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通过定量+定性的手段获取用户的心声:

定量问卷——获取用户的基础的问题:

前期在公司内部针对普通员工、MGR、HRBP、高层4种角色,调研了100多位内部用户的心声,将不同岗位和职级对于绩效系统的问题真实反馈收集汇总。

定性访谈——深入获取用户的诉求:

因为系统面向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所以针对每个角色都做了访谈调研,深入的挖掘他们对当前的产品使用问题,并将问题按照核心流程中所涉及的角色在不同阶段所需的操作和流程进行了梳理,整个阶段拆解为:制定阶段、执行阶段、结束回顾三个主要阶段,拆解每个角色在这些阶段中的触点和机会点。

结合问卷、专访谈的分析和梳理,筛选出目前系统的核心问题:制定流程、对齐关系、过程跟踪、信息触达。

三、串联场景,各个击破

在前面已经初步发现和定义了问题,这么多分散的问题如果平铺出来可能会吓到产品和研发,所以接下来需要将其系统化的变为整体的设计方案,我们需要将其串联成完整的场景,然后逐步击破,我们是如何做的呢?

重点模块及争议点的讨论:

在场景分析前期,我们设计内部针对“核心阶段”、”对齐关系“、”权限管理“、”全员OKR“进行了讨论和范畴的界定,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的阶段:一共有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各个角色的需要做什么?
  2. 关于对齐:对齐关系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对齐与被对齐,双方都发起了对齐,怎么对齐到具体哪一条?
  3. 关于权限:普通员工的权限定义;mgr的组员关系;如何确定查看的权限?

梳理清楚角色关系图,有助于多方去理解各个维度的关系:

  1. 以一个普通员工【小何】为例,在OKR系统中进行OKR制定时,通常需要与多个角色产生关联:CEO/BO:通过查看高层的目标来看到公司的发力方向;
  2. MGR:明确部门目标,制定个人的;OKR的审核与发布;进展的跟进;
  3. 同组/协同部门:与协同部门绑定关联关系,同步实时进展;查看同组员工的进展,横向对比个人进度。

结合业务需求,赋予体验价值:

OKR系统虽然最为一个内部管理系统,我们也逐步在设计侧去从“具有功能价值”往”“赋予体验价值”去发力,将更多的“能”和“可以”转变为“方便”、“简单”和“轻量化”等,来提升各个流程阶段中的体验,比如:

  • 从“可以查看”到“方便的查看”
  • 从“能更新”到“可简单更新”

具体到串联场景怎么去理解?

一个新的OKR周期会经历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会涉及到多个节点,在每个一个节点上去思考发力方向:

为了便于理解,将关键的场景提供了比较简短的描述,这个描述就是从旧到新的过程,后面的设计展示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进行展开,具体如下:

1)制定阶段,包含写、看、评、管

写:轻松撰写,高效共创

看:简单查看,便于跟进

评:轻量互动,便于记录

管:高效审核,随时跟进;条条对齐,事事关联;

2)执行阶段,包含更、改、推

更:随时更新,条条追溯

改:慎重修改,条条有据

推:合理推送,终端打通

3)结束回顾,包含查看、追溯、复盘

查看:快捷查看历史周期

追溯:记录明显标记,事事追踪溯源

复盘:复盘总结,目标达成

四、方案设计,中途验证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调研、分析总结,设计围绕着3个阶段的关键结论进行展开,即OKR制定、执行、结束三个阶段。

(因每个阶段篇幅较长,方案设计部分仅展示部分页面的思考过程和页面展示)

1. 轻松撰写,高效共创

在写OKR时,设计让撰写轻松、可以高效的共创,主要通过以下3点:

1)清晰的页面结构

让用户能明确的感知到系统的整体结构是有规律的,可以简单被理解的,即左边全局控制,右边内容展示左边导航全局控制着写、审、查、通4个功能

右边内容展示跟随着导航内容变化

2)O与KR的录入快速切换

为了让用户可以沉浸在一个页面写内容同时,还能纵览全局结构,在写OKR的页面增加了OKR大纲的锚点切换功能,便于多个KR之间的切换,避免因页面过长带来的翻阅困难的问题。

3)减少步骤,减少跳转

减少步骤,减少跳转有很多场景都有涉及到,比如:

  • 以新增一个O和新增一个KR为例,步骤从原来10步减少到4步,页面调整从多步骤弹窗到在1一个页面即可完成内容的撰写;
  • 在与别人关联时,在撰写页面会收拢所有邀请方的信息;
  • 在查看对方进度,原来需逐个点击进去了解,到现在几乎可以全局视角来管理进度。

2. 简单查看、便于跟进

查看和跟进属于第三方的协同伙伴,为了让伙伴更轻松的跟进,做了2个设计处理:

  • 在人员展示逻辑上,在OKR展示时,将关联人、同组人直接展示出来,减轻用户的查询成本;
  • 在展示内容上,将O全部展示,进度以及更新时间全部直接展示出来,便于关联方快速便捷的知会。

3. 简单审核、随时跟进

在管理者审核下属员工时,简化了大量信息,前置待处理信息以及待处理的关键信息,让管理者比较直观的知道有哪些人提交了,哪些人修改了,哪些人需要重写等等。

4. 随时更新、条条溯源

为了让员工便捷的进度管理,在OKR管理页面以轻量的临时弹窗,来方便用户快速发起和输入内容,每条更新记录同时也能同步给关联方。

5. 慎重修改、条条有据

慎重修改、条条有据主要是满足管理者和关联管理诉求,OKR可以在中途被修改,但是修改的结果是需要明确告知相关人,在增加、删除、减少的内容上,以特殊的示意对比来记录依据,同时也督促发起方能审慎修改。

6. 合理推送

OKR的消息推送在整个阶段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触达的作用,在整个OKR的制定阶段和执行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消息推送过多将会导致信息冗余,那么如何合理进行推送消息也是重要一环。

我们把消息类型通过两个维度定义消息的优先级:“重要性”和“紧急度”,通过四象限法则,我们拆出来了:

  • 重要且紧急的消息
  • 重要不紧急
  • 不重要但紧急
  • 不重要不紧急

通过此模型和产品确定了每一个消息类型的所在位置,且清晰表达的了每个消息应当的位置。

每个渠道都有相应的特点,我们结合渠道的特点去确定不同优先级的消息应当推送的渠道。

最终在实现方案上,实现了有层次、分场景的消息推送方案,尽量做到少打扰用户同时,可以及时了解重要信息。

7. 终端差异

桌面端是主力生产平台,通常是多窗口多任务,键鼠操作精确高效。在专注姿态下,我们可以尽量安静地展示更多常用功能,让用户在一个视图中即可完成相对复杂的任务。同时在列表页中,更大的空间让我们可以把目录树展开,减少导航跳转。

手机端的特点是专注当前任务。可以通过信息降噪,加强对比来让信息传达能明确,帮助用户完成单个任务;而清晰的导航可以避免小屏幕上页面频繁切换所带来的导航负担。

1)最终实现方案

结合终端的差异,把移动端定位为:侧重便捷快速的查看和沟通,同时将重编辑的场景在移动端去除了,更加侧重于查看、互动和进展更新的低成本操作的场景。

2)中途验证效果,确保上线的效果

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验证设计合理性和易用性,针对角色代表进行了8组可用性测试,最终普遍反馈新版的操作体验更好。

五、落地追踪,拿到结果

针对了项目的设计效果落地,设计除了在过程中不断的跟进产品和研发提出的问题,在测试阶段提出效果走查文档,不断的打磨细节,才能保证最终的设计效果,当然付出总会有回报,新版的系统上线除了制定、管理、查看关键模块的UV和PV的业务数据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外,在新老版本的满意度和流程操作犯错率上也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验证。

六、写在最后

在OKR系统项目的整体流程中,针对产品大改版的时候,我们设计需要前置思考业务,全局看待产品,系统性的去思考和设计,助力业务结果达成的同时让设计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最后再回顾下整体流程:

  • 理清业务,制定策略
  • 理解用户,溯源问题
  • 串联场景,各个击破
  • 方案设计,中途验证
  • 落地追踪,拿到结果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酷家乐用户体验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深度解析B端导航设计-交互篇

资深UI设计者

一起深度用案例解析B端导航设计中的交互





hello各位在B端奋斗的小伙伴们,你是否会时常因为面对导航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而面对需求时无从下手,你又是否因为虽然见过了很多的案例仍然不得导航设计的要领和精髓,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在B端设计中困扰我们多时的难题,从交互的角度结合案例对导航进行一个立体的剖析


如果你准备好了那么就请系上安全带现在就发车


要探讨一个概念那么首先需要知道的是其精准的定义,才能展开研究,而所谓的导航(Navigation)的精准定义可以阐述为:是一种对信息的分类,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信息、完成预期的任务



如果你觉得这个定义很抽象,那么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如果说任何界面上的功能都能够找到在我们物理世界的隐喻的话,那么导航映射的就是我们物理世界中的路牌、导览、线路示意图等,因为立足于其功能而言,导航的作用用一种大白话的说法就是:告诉用户你从哪里来,你在哪里,你可以去哪里



由此我们对导航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控,那么请在座的各位快速回答我一个问题,你能够告诉我以上6个内容那些不是导航吗?


3

2

1


OK公布答案,如果你的答案是2和6那么恭喜你,你对导航的理解是较为优秀的,2和6的名称大家想必也不陌生那就是:菜单,但是不夸张的说日常的工作中仍旧有不小数目的一波同学搞不清楚这二者的区别,那么如何对二者进行一个有效的区分呢


同样是从定义来入手,参照前面我们给导航进行的定义方式,菜单就是:是一种对动作的分类和集合,

帮助用户快速达到某个功能,也就是说当你对菜单的某一个栏目进行点击时会立马生成一个具体的动作,而导航则是对信息的分类与合集






那么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对导航进行分类了,提到导航的分类大家一定会脱口而出一堆词汇如:顶部导航、底部导航、左侧导航、舵式导航、标签导航、菜单导航……没错这的确是一种分类,但他只是导航在外观这个维度的分类,并不是我们今天从交互、结构层去讨论的重点



而立足于结构来对导航进行分类又将是如何呢?较为科学的来说是以下几类:

全局导航

局部导航

辅助导航

内嵌导航

友好导航

远程导航

下面我们来对这6类导航进行一步一步的具体分析


1.1 全局导航



所谓全局导航是指他可以覆盖整个产品的通路,往往表现为产品的一级分类(而且大部分情况都是一级分类),他不一定包含全局信息,但是一定可以让用户可以去到其目标的关键节点


1.2 局部导航



所谓局部导航是指在同一个框架中,可以到这个节点上的上下级通路,他一定存在于严格的父子级关系中


1.3 辅助导航



所谓辅助导航就是提供用户在全局/局部导航不可达到相关内容的快捷途径(这个快捷途径在本产品内)


1.4 内嵌导航



所谓内嵌导航也叫上下文导航,是指嵌入页面自身内容的导航,通常同在上下文超链接、引导搜索等


1.5 友好导航



所谓友好导航是指它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便利的前进途径,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入口信息,通常在不需要的时候成隐藏状态


1.6 远程导航



所谓远程导航是指不包含在产品结构中,以独立的方式存在产品内,通常表现为网站地图、索引表(地址选择、品牌选择)等


1.7 导航的常用UI表现形式


在从结构的层面了解了导航的基本类型之后,顺便给大家提一提导航的外观,这里并不展开说,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导航的外观使用遵循的是“同构异型”的准则,什么意思呢?同样的结构(比如同一组数据集:商品、商品名称、商品价格)可以嵌套进入不同的外观如:卡片式、列表、详情……这个视具体的业务情况、使用场景而定



常用的导航外观基本分为以上七种外观即:菜单栏、树状表、顶栏、选项卡、面包屑、文字链接、步骤





知道了导航的结构分类和使用场景,那么不妨来给大家一些关于导航本身的小贴士作为原则参考解决大家在实战中的一些问题


2.1 导航尽量扁平、保持稳定就算要多一次点击



对于B端产品来说稳定相当重要!因为B端产品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和学习成本、门槛较大,如果你很频繁地对其路径进行修改调整,用户就会因为产品不符合操作的习惯、心智模型对产品很容易滋生负面情绪,对于产品本身来说这样的伤害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2.2 最好便于拓展



还是从稳定的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保证的是导航的变化不会因为产品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的产品的功能增多时,尤其是二级导航的项目增多,导致原来如果是横向布局的导航不得不改成纵向布局的导航,这就所谓的因为产品的变化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选择导航布局的时候就需要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便于日后的拓展


2.3 清晰可见,操作易懂



这是站在一个外观和交互共同的层面去看,导航的大小一定要足够,而且其位置一定要是用户认为足够清晰的,确保在视觉反馈的的层面对于用户来说是友好的,其次就是所有的可交互区域需要有积极的响应,与内容区要有对比,可以将其称为界面的热情度,这也是一个优秀界面的自我修养


2.4 导航项可以重复



一个页面中允许出现两个主导航,同一个界面中允许出现两个同样的导航项,并不是说一个项在导航中只能够出现一次,并没有那么死板


2.5 不要让用户有惊喜



这对于To B 的设计来说十分重要,不同于To C的产品,B端产品的一个重点就是要符合用户的预期,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因为有趣所以这设计”这个思路


2.6 导航的反馈需要保持一致



界面上面所有的界面编排,所有的组件,所有的控件,所有的模式都是可以找到隐喻的,比如文字链和带“跳转”的文字链,它代表的隐喻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需要赋予其不同的外观和交互响应对应户进行反馈


2.7 导航不一定是有层级关系的



回到最初导航的定义,它的本质是对信息进行分类,让用户快速完成任务,这也是导航的本职工作,很多时候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个项目它应该严格存在于哪个层级之中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如何将这个项目合理的分类于最适合的集合之中


2.8 按权重布局的三种导航样式



这是一个立足于外观的点,根据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眼动测试,目前市面上最为常见的按照信息权重布局的导航可分为:横向式、纵向式、纵横式,由于这部分我们不展开说,所以直接在上图整理了每种布局的特征、优劣势和应用场景






知道了上面的分类和注意事项之后,下面我们用一个具体案例来对导航的交互层面设计进行一个深度体验(因为此内容十分精彩也涉及到机密,所以不在这里做具体展示,以示意的方式来叙述),总共分为六步,看看这是否也是你工作场景中比较头疼的呢


3.1 搞清楚每一个导航项的定义


需要搞清楚导航项的定义是因为导航项的定义决定了你的目标界面是什么,所谓的目标界面就是导航所引导你到的哪一个分类的信息处



所以我们首先先来整理一下导航中每个导航项的界面定义,这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对导航梳理十分重要的一步



当问题被罗列出来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比如导航分类之间存在有的存在流程上的关系,但是有的分类却并不属于流程,这是为什么呢?再比如有的导航分类和导航项之间名字一样但内容却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呢……(想一想这是不是我们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的疑问呢)这都是后面我们需要去优化的地方


3.2.搞明白用户的使用路径


保留住上面的问题,我们来做第二步,这一步我们需要搞明白用户的使用路径,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给任务类产品做一级分类



通过基于不同角色的用户体验地图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用户操作路径,于是便可以很顺畅的得出这一套操作流程的大框架



基于业务中的任务链路推导出每一步的操作路径,于是我们就可以将用户的操作路径就可以提炼为一级导航


3.3.区分一下权限


得出了一级导航,下面我需要角色的权限进行一下区分,这也是B端产品的必备属性



于是我们为每一个导航项进行了角色权限的梳理对应,那么一级导航中每个导航分类所对应的角色也瞬间一目了然,这里面多说一句,当用户用不同权限的账号登录产品时,能看到不同的内容这才是一个优秀的拥有权限设计的导航


3.4.区分一下界面数据性质


到了这一部分对于一些完全没有接触过数据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一些难度,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相同的数据来源,可以帮我们区分界面性质,而且相同的数据来源,往往会有一组相同的界面来围绕


在此需要记住三个概念:

1.元数据:数据属性的信息,用来支持如指示存储位置、历史数据、资源查找、文件记录等功能,例如一件商品、一个客户

2.记录集:指定数据库中检索到的数据集合,例如订单列表、发货列表

3.关系列表:对来描述对象和对象的关系,比如你和我是好友,你和我在同一个企业微信群



于是我们为导航项进行数据性质的区分归类,也就是说相同数据类型的实体往往围绕着某个元数据并且包含系列的界面,当我们这里整理完后发现,相同数据性质的实体(这里可以理解为导航项)貌似可以归类在一起,这是我们作为分类的一个依据



根据相同的数据性质将导航项归入应该归入的二级导航中,此时不妨和最初的版本进行对比,我们的一级二级导航相对而言已经通过改版清晰了很多


3.5.搞明白用户的使用频次


这一步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很简单的法则:“高频次高优展示,低频次降低权重甚至隐藏”这是针对于二级导航中每个导航项的排布进行的设计。这里不妨把频次由高到低量化成为:实时关注、每天关注、每月关注、很少使用、极少使用这个几个概念,分别用五角星、三角形、矩形、圆形、菱形进行代表


而关于使用频次的高低甄别一般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和数据埋点的两种常用方式来进行,这里并不展开讲



于是我们可以将使用频次作为一列新的参考放入导航项的表格中,瞬间清晰明了



根据使用频次调整每个导航项的顺序


3.6.设计合适的导航布局



这一步涉及的就是外观了,不妨回顾一下2.8中对于导航的三种常见布局,根据产品的操作复杂程度等综合需求,我们选择了第二种形式成为最终形式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核糖bro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

资深UI设计者

做中后台产品的设计,基本都逃不开导航布局这个大框架。

基于用户的 Z 字形扫描行为,重要的导航应当选择左侧导航或顶部导航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可是横着竖着有那么大差别吗?被人问道为什么这么选择,该如何回答?

今天给大家些灵感,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一下:

  • 科学角度
  • 布局角度
  • 尺寸适配角度
  • 统一性角度

科学角度

JR Kingsburg 曾经做过一次实验(A comparison of three-level menu navigation structures for web design),研究 3 层导航中,哪种组合使用效率更高。

这三层中,每一层都有横向和纵向两种可能性,所以实验总共有 2×2×2=8 种对照组: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他为这 8 种导航布局做了不同电商原型,让用户来买东西,并记录各种数据,结果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数据: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综合这些数据,看起来整体表现较好都是「左上上」、「左左上」、「左左左」。

科学虽然很严谨,却缺乏灵活度,例如本次试验的场景单一(电商购物),而且用来测试的界面未免也太简陋了吧!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所以我们再从其他角度思考看看。

布局角度

从占据面积的角度来看,横向导航比纵向导航省地方,因为只要细细一条就好了。

然而,选项数量不多时横向是可以;选项多起来,横向导航就很拥挤了。

毕竟纵向导航方便滚动,横向导航很少有用户会尝试滚动查看的,「…」也不是什么方便的操作。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所以,如果确定选项少可以选横向,不确定或者数量多建议保险起见选纵向。

尺寸适配角度

任何导航,都要占据屏幕不少空间,这对尺寸适配都是一件麻烦事。哪怕产品并不需要为移动端做响应式布局,只要是网页端,就得考虑窗口尺寸的变化问题。因为设计师的 Mac 和大量用户的 PC 甚至平板电脑之间,展示上的差异真的不小。

横向导航占据空间最小,同时也是最难做尺寸适配的。尤其是如果上面除了导航之外,还放有各种 logo、头像、图标、搜索…各种东西时。横向导航一般都有三种状态:展开、折叠和收起。但是纵向导航就简单了,只需要两个状态:展开和收起。顶多再让展开状态的宽度能够自适应变化或手动拉伸就差不多了。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这么看来,如果产品需要考虑很多不同尺寸适配的问题,纵向导航是最简单的选择,除非横向导航的内容不多维护起来不麻烦。

统一性角度

我之前为了研究确定按钮放在左边还是放在右边好,做了一系列实验分析,结果得出超出我预期的结论…放哪都没多大问题,统一就好。于是,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类比一下。

大部分网站都是横向导航,所以说如果产品是以网页版为主,且用户会经常穿插跳转使用其它网页,那么也使用横向导航比较符合习惯。

而无论 PC 还是 Mac,系统页面的导航在左侧的情况比较多,所以说如果产品是系统软件的话,纵向导航比较符合习惯。

用左导航还是顶导航?我从这4个角度做了一个完整分析!

然而,更更更更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同一个产品不同端或不同子系统的导航不一样!用户很可能一会儿用这个,一会儿用那个,结果操作习惯换来换去,人都弄晕啦!还有,就是改版换导航肯定要让老用户不满,好不容易养成习惯改起来容易吗?所以说,决定导航布局时还是要谨慎才好哦。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
体验进阶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