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香喷喷的美食、相隔千里也能有面对面的交流体验时,大多数老年人却被关在了数字世界的大门之外:不会线上挂号、打不到网约车、因不会操作健康码而被公交车拒载……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本应同样享受互联网便利的群体,近几年来却处处受阻。

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约 2.43 亿,占比 18%,50 岁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 22.8%,数量不可小觑。如何打破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壁垒,让老年人也能自如地参与到互联网生活中,是我们设计师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

老年人的心智特征

贝壳经纪人作为社区的贴心服务者,经常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帮助,解决手机使用问题。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1 经纪人志愿者在社区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手机

我们通过观察老年人使用手机的过程,并与具有丰富帮助经验的经纪人深入沟通,发现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产品存在的主要障碍如下: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2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产品的主要障碍

1. 手势操作困难

由于骨骼肌老化,老年人动作幅度减小、操作的精细程度降低,他们在使用手机等小巧的设备时难以精准完成手势操作,很容易出现误触现象。

皮肤老化同样影响了老年人对手机的使用,细胞水分减少,皮肤褶皱加深,表皮干燥以及指纹的磨损,使得在使用触屏时灵敏度下降,即便手势正确,也难以顺利完成操作目标。

2. 信息接收受阻

老年人的感官能力明显下降。40 岁以后人的眼部开始老化,对光的敏感度以及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下降,更容易炫光,难以识别蓝紫色为代表的冷色调颜色;听觉的灵敏度可能会减少 50%之多,难以分辨不同的声音。我们认为毫无阅读压力的界面,在老年人眼中可能是模糊一片;我们听起来特色鲜明的提示音,甚至都没有传入到老年人的耳朵里;让我们感到新奇的震动触感,老年人可能毫无感觉。

3. 界面理解障碍

老年人很难理解互联网产品中的层级关系,以及元素间的关联关系,这导致他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在操作哪一步骤,更难以预期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另一方面,老年人很难通过归纳概括信息的特点来区分不同元素的功能和属性,比如,对调整铃声、连接网络等“设置”属性的功能没有统一的概念,想要调整时不知道去哪里操作。

4. 容易情绪挫败

由于神经系统退化,老年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容易情绪低落。在使用手机受挫时,他们常会感到无助和沮丧,持续的负向反馈易降低老年人使用手机的意愿。加之屡次出现的互联网诈骗案件,老年人对手机安全问题更加顾虑,难以分辨真假信息,便不愿尝试不熟悉的功能。

洞察到以上问题及原因,我们分别从设计、功能、公益 3 个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帮助老年人更顺畅地使用互联网产品添一把力。

设计适老:更自如的互动

设计应当顺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与鼓励。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设计策略: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3 适老化设计策略

1. 简化手势,提高操作成功率

研究表明,老年人更习惯单指操作,点击、上下滑动、放大缩小是老年人可以清晰理解并熟练操作的手势,交互中应尽量以这些手势为主,需避免四指滑动、长按等复杂手势。对于老年人来说,动作的简单易学性、高效性是最重要的因素,远高于隐喻性、趣味性等。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4 老年人常用手势

2. 优化视觉表现,提升界面阅读体验

颜色:

参考《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中提供的指导意见,应使用 AA 级或 AAA 级的对比度标准:对比度(AA 级),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案图像对比度至少要有 4.5:1,大文本至少有 3:1 的对比度;对比度(AAA 级),文本的视觉呈现以及文案图像对比度至少要有 7:1,大文本至少有 4.5:1 的对比度。有很多在线工具可以帮助检测颜色对比度以及是否达标,如 Contrast Ratio 在线检测工具:https://contrast-ratio.com/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5 Contrast Ratio 在线检测工具页面

界面中,组件与文本对比度的标准是不同的,文本比组件需要更高的对比度。

避免使用蓝色、紫色等冷色调。随着年龄增长,人类的晶状体会变黄变浑浊,导致选择性的吸收蓝光。所以蓝色色调在老年人眼中可能会出现模糊褪色的视觉效果,从而降低元素在界面中的对比度。

颜色不应该用作传达信息、指示操作或区分元素的唯一视觉手段,需要用额外的文字提示,如: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6 颜色传达示例说明

字体:

使用字体时,最小采用16像素,需要对主要信息进行加粗处理,并支持用户可自由调节字体大小的能力,我们建议使用屏幕可读性好的无衬线字体。

图形:

首先需注意增加图标和按钮的尺寸大小。其次,应尽量采用拟物化、通用化的设计,图标语义尽可能具有老年人的生活时代特征,符合他们的知识经验。最后,建议搭配文字描述,方便老年人更清晰、快速理解。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7 图形示例说明

3. 采用多通道感知,强化信息传递

引入更多维度的信息通道,能够帮助老年人高效地接收信息。听觉通道是仅次于视觉的最常使用的感觉通道,在设计时可考虑:

  • 适当增大音量,同时处理掉环境声音,使声音更加清晰;
  • 增加声音反馈,例如操作正确时给出正向的提示音;
  • 适当加入语音交互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更简便地进行信息输入;

还可以通过点击时产生的按压触觉来增强感知,更多的触觉设计能够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加明显的反馈。

4. 层级扁平化,降低理解成本

界面的扁平化可分为 2 个方向:一是视觉层级的扁平化,弱化视觉效果,突出功能主义,以要表达的内容或引导的操作为核心,尽可能减少干扰信息;二是信息层次的扁平化,建议页面层级最多不要超过 2 级,缩短用户与目标信息之间的触达路径。

在流程设计时,可将复杂任务拆分为目标清晰的子步骤,每一步骤中只让用户完成 1 项核心操作,并提供清晰的反馈,来提醒用户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如滴滴的关怀版中对打车流程的精简设计,很值得参考。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8 滴滴适老化设计

5. 信息透明,减轻心理负担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时,还要尽可能的坚持正念,尤其是面向老年群体时,需透明化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强化危险告知,杜绝引诱式的广告、提示等,减少干扰,避免利用老年人的弱点谋取利益,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不轻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建议使用鼓励式的反馈设计,操作过程中给老年人更正向的情感激励,提升使用信心。

设计探索:更包容的体验

基于以上设计策略,我们试着在贝壳找房首页、房源详情页这 2 个核心页面进行了适老化设计改造,其中老年版首页已上线,欢迎大家在个人中心的设置里切换体验。

1. 精简功能,强化视觉元素:

老年关怀版的首页中,我们只保留了买卖租赁最常使用的功能,同时放大入口的点击区域,确保老年人也可以很快的发现目标功能并且顺畅的点击。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9 首页球区设计

2. 多通道信息传达与交互:

房源详情页承载了非常多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头部。我们着重突出视频讲房功能,让老年人可以更加直观地接收房源信息,避免阅读大量文字,降低理解负荷。同时,大面积的分段视频按钮,可点击快速切换到感兴趣的内容模块,增强老年人的操作掌控感。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10 房源详情页头部设计

房源详情页底部增加语音提问按钮,吸底展示,方便老年人使用语音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信息以对话的形式直接地传递给用户,更符合老年人的交流习惯。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11 房源详情页底部设计

3. 信息适老化:

结合老年人在房产交易中的特点,我们精简了详情页中的信息,突出房源的养老宜居特点、与子女住所距离等老年人重点关注的内容。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12 房源详情页信息设计

适老化设计后的房源详情页整体效果如下(此版仅由设计探索产出,若上线使用还需深入打磨):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13 老年版房源详情页设计

功能适老:更贴心的使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群体正在给火热的二手房市场添柴加火,上海链家中,单 60 岁以上的购房者成交占比就达到 6.7%,53-62 岁成为置换客群的第二大年龄高峰。

如何为老年人设计?来看贝壳的实战经验总结

△ 图 14 2020 年上海市老年人购房情况

老年人的改善需求强烈,在选房时主要考虑与子女居所的距离、房屋本身的优质程度,重点关注:低楼层住宅、电梯房、小区环境、周围医院、小区的适老设施以及是否配备老年活动中心等信息。老年群体通常委托子女处理相关事务,但又有参与选房、表达意见的诉求,有部分的老年人会通过贝壳、链家 App 来了解房源信息。

因此,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更好的功能设计来满足老年人这类特征明显、诉求明确的客户群体?比如,通过增加老年选房专题或调优房源展示策略,优选出近医院、有电梯、便老设施齐全的房源和小区,方便老年人快速找到心仪的房源;再比如,增加设置子女小区功能,以此为基准向老年用户推送相关房源;又比如,优化家庭选房功能,针对性设计分享房源给父母的环节……在功能设计方面,我们还会继续深入探索,给老年客户一个更加贴心满意的购房旅程。

结语

当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时,有一个数量不断增长的群体成为了“边缘人”。

设计应当是民主的,是包容的,是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我们在日常产品设计中,需要有意识的考虑到老年人对于信息的接受、理解、记忆和行为的能力差异,在设计表现和产品功能上更加包容这个群体的特征,让老年人同样可以感受科技为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

虽然我们在尽力践行着适老化研究,但依然还不够。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终将会成为这个群体。适老化设计,应该是适合所有人的设计,也应当引起所有设计师的关注。

心存善念,尽力而为。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贝壳KEDC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优秀设计如何做到商业变现

资深UI设计者

写在前面的话

从互联网行业崛起至今,广告视觉设计风格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技法愈发讲究,视觉愈发酷炫。但无论视觉表现如何进化,终究没有脱离互联网行业广告设计的常规套路。

“让用户能最快识别广告内容”是互联网广告设计的核心原则,因此我们纵观市面上的各大平台广告设计,清一色是变着花样堆砌商品与利益点的内容形式,唯独不见传统广告所青睐的——创意。

的确,传统的4A广告创意内涵较为隐晦,往往需要观者沉浸体验、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当中的精髓,这并不符合互联网广告的设计原则,但这不代表【创意】无法融入互联网广告之中。

乐信设计团队利用将近1年的时间不断探索、输出与验证,证实了创意也可以融入互联网广告,创意能为互联网广告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分期乐平台,创意广告比普通广告的点击率平均提升了3倍以上!


互联网创意广告设计方法论

我们团队是怎么样做互联网广告创意的?
我们团队基于互联网广告设计的核心原则上,开发出一套适用于在互联网广告领域融入创意的设计方法论,我们称之为 【3S原则】。


何为【3S原则】?

【3S原则】分为三个部分,即 “Simple简单”“Story故事”,以及“Surprise出人意料”


SIMPLE:简单直接,易于理解。
由于互联网广告的性质决定了用户只会匆匆扫视而过,所以内容上必须尽可能的直接明了,降低用户的识别成本,毕竟我们不是真的在做4A广告,用户不会静下心来细品某一张图。

STORY:具有故事性,能引起情感共鸣。
能快速有效地引起用户共鸣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情景还原来击中用户的痛点,情景其实就是一个故事,因此一个好的创意需要一个好的故事作为载体。

SURPRISE: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一个出人意料的戏剧化结果可以有效地激起用户的兴趣,从而吸引用户的关注。比如在突出相机远摄变焦功能时,“在高楼中抓拍到蜘蛛侠”是否要比单纯的焦距倍数对比图要有趣得多?



创意方案
我们来看看具体案例。

① 美妆类创意方向

· 保湿补水
首先是一套关于护肤品的案例,主打保湿补水的功能。在业内常见的做法可能是在产品上浇点水,甚至直接放到水里面去,用的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手法,那我们要怎么样围绕它来做创意呢?

根据【3S原则】,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故事背景,其实就是讲清楚我们产品的卖点的是什么。

在这套广告里我们的“故事”其实就是表达产品补水效果的强大,且故事的结果必然是出人意料的,就是要让用户看到之后会惊呼:“诶,居然还能这样”。

于是我们想到了一个词——起死回生,用了这款产品能让你的肌肤起死回生;最后则是用最简单易懂的手法把我们的故事展现出来。


· 创意解读
把一个果干还原成它原本鲜嫩多汁的样子,并且利用1+1=2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公式把果干(也就是使用前的状态)、产品、以及水果(使用后的样子)串联起来,让人一目了然。



② 手机类创意方向
做手机类的创意跟其他产品不太一样,因为手机是属于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类型,所以我们得考虑哪些功能会是用户更关注的。

在过程中我们挖掘了很多方向,比如有屏幕色彩、续航能力、摄影摄像、游戏性能等等,而我们选择的是各大手机厂商旗舰机型最着重的功能——摄影

但摄影里面也有很多细分,有广角、远摄、微距、人像等等,因此我们会根据厂商机型本身的卖点来进行创意发散。

但摄影里面也有很多细分,有广角、远摄、微距、人像等等,因此我们会根据厂商机型本身的卖点来进行创意发散。


当中我们挑选了两款远摄变焦功能特别强大的机型,分别是OPPO Reno 10倍变焦版以及VIVO X30pro。另外还有一款具备超级微距功能的OPPO Find X2。



A. 长焦距远摄创意
我们先来看一下远摄的案例。

一般来说官方的做法是直接把焦距放大的倍数效果图放出来,比如原图是怎样、放大10倍是怎样、20倍又是怎样。这样做虽然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但同时也会略显无趣,而我们要如何做这个创意?

这里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捕捉不可能”,意思是通过长焦我能抓拍到正常情况根本拍不到的东西,还记得【3S原则】里提到的意外结果的比喻吗?在高楼里抓拍到蜘蛛侠就是这种。


· 创意解读
而我们的方案是,我们的手机变焦的强大甚至能够抓拍到河对岸森林里的野人。那这是其中一种。
另外还有第二种方向,当然因为卖点同样是主打“超长变焦”,其实原理是一样的,但这种方向除了捕捉不可能以外,还结合环境联动的效果,看起来会更加有趣味性。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方案里我们能看到正常拍出来是一个普通城市风景,当变焦到40倍时会发现“诶,大楼窗边好像有什么东西”。当变焦到最大60倍时会愕然发现,居然有个人拿着张纸叫你“买它”,而且纸上还有个箭头指着下面的手机。这种把画面内容超出边界,与环境互动的手法本身就比较特别,并且还蹭了个李佳琦的小热点,最终形成了化学反应,使得我们的广告更有趣味性。

其实在手法上用的是业内常用的倍数对比效果图,但当我们有一个戏剧化的结果时候,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起来。



B. 微距创意
我们再来看一下Find X2微距的案例。
同样官方直接展示微距摄影图,那根据 【3S原则】的“意外结果”,我们能不能通过拍摄微距,拍到一些不可能的奇妙事物呢?

· 创意解读
由于疫情的爆发,我们不管去哪里都得带上口罩,基于此我们把“疫情”、“口罩”这种热点考虑到我们的创意里,于是得到了这个方案:我们通过微距摄影拍到了带口罩的蚂蚁!

利用这种超现实的夸张结果可以让用户眼前一亮,同时结合了广告投放时正处于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可提醒用户外出记得带口罩。



C.5G及游戏性能创意
接下来还有关于5G及手机游戏性能的创意。

最近“5G”功能可谓手机界最大的热点,而我们也围绕了“5G”进行过创意。“5G”时代的到来预计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但由于现今尚未普及,我们想要接地气的宣传“5G“功能的话还需要结合一些现有的用户痛点才行。

恰逢腾讯黑鲨游戏手机的上市,给了我们机会点,我们决定以5G+游戏性能为目标开展创意。

但现今手机对游戏性能的体现主要是硬件维度上的展示,但如果我们需要结合用户痛点来体现我们的创意,则需要更清楚游戏玩家有哪些痛点才行,那么用户在玩游戏时都会有哪些痛点呢?



我们根据简单的用户调研发现,玩家们最关注的痛点是“网速”、“性能”,由这两个因素引发卡网、卡顿甚至掉线或死机是最难以忍受的,尤其是在竞技、对抗类游戏中,稍微“卡”一小会都能影响比赛的胜负。

因此我们利用“卡网”这个痛点来开展创意,并根据 【3S原则】,给出了因卡网导致的意外结果。


· 创意解读
创意主要结合了当下流行的游戏“吃鸡”,画面上以“对面快把你打死了,你连武器都还没加载出来”来体现网络卡、手机卡导致的悲剧,配以文案“绝不输在加载中”来反向提醒用户,你需要一台性能强大、网络连接极好的手机。



D.一加手机创意系列
这套创意主要围绕着新品“一加8系列”手机来展开,我们对一加8手机提取了主要的两个核心卖点。一个是一加8的“轻量”(整机重量只有180g,为当时全网最轻的手机),以及一加8pro所具有的超强还原的“瞳孔屏”。

针对这两个卖点,我们根据【3S原则】延展出两套创意,分别是以轻量为主的“轻如无物”,以及以屏幕还原为主的“以假乱真”


方案一:轻如无物

· 创意解读
既然主打轻量,那我们便把“轻”这个概念做到极致,让“轻”变得“更轻”,变得就像空气一样,完全感知不到它的重量,因此画面上展示的是拍照、玩游戏等日常的手机使用情景,但人物的手是空的,只保留使用手机时的姿势。



方案二:以假乱真

· 创意解读
对于“以假乱真”这块,我们也延伸出了两种不同的方向。其一是屏幕逼真显示的事物骗过了宠物,营造出一系列出其不意的有趣结果,如小狗无视了远处的飞盘,把手机叼回来给主人,以及猫猫被屏幕显示的鱼骗到,不停地舔屏;


至于其二,除了主打屏幕逼真显示的卖点以外,创意上还融合了一加8全网最轻手机(仅180g)的理念,把手机置换成扑克牌,或者用小尾指撑起手机,仿佛如蝴蝶般轻盈。




数据反馈
以上创意方案我们均通过ABtest得知点击率有很大提升。



补水专场:
创意广告点击率提升约2.87倍



OPPO Reno:
创意广告点击率提升约3.39倍


vivo X30 Pro:
创意广告点击率提升约3.87倍


OPPO Find X2:
创意广告点击率提升约3.13倍


腾讯黑鲨游戏手机:
创意广告点击率提升约4.49倍



一加8手机:
创意广告点击率提升约4.71倍


以上创意广告不仅点击率有大幅提升,对分期乐平台首页广告区域产出的GMV也带来了积极的提升作用,创意对GMV的拉升率约3.91%



One more thing?
然而,我们除了在平台首页banner应用创意以外,是否能有其他渠道,利用创意创造更大的收益呢?

答案当然是——有的!


· 品牌合作
有了创意,将使我们能与品牌方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

我们可以利用创意来跟品牌方置换资源,比如在一加8系列广告中,我们通过创意为公司争取到品牌方的微博、微信、社区广告的投放及众多周边产品,通过投放我们的创意广告提升双方的品牌曝光,促进手机销售,实现双赢。

创意,能让我们的设计不再局限在自身平台,能以更多的维度创造更大的价值。



结语
项目启动至今,整个过程都由我们乐信设计团队的设计师主导并推动业务方,我们持续挖掘创意在互联网广告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持续跟进数据反馈,最终不仅在专业维度上产出了优秀的创意作品,更在商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我们证明了好的设计、好的创意是具备促进业务增长的商业价值。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乐信用户体验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设计师怎样发挥设计价值?

资深UI设计者

在工作中,由于需要带一些新人了解 B 端知识, 而他们了解到的关于 B 端资料又非常少且都是碎片化的呈现。并且相对于 C 端的创新和趣味,会觉得 B 端设计显得更理性,视觉发挥空间相对有限,也会对 B 端设计的价值产生迷茫。因此,我尝试将自己 B 端经验提炼总结出来,一方面用于给团队成员做培训,另一方面也整理成文章,分享给其他同仁,希望互相学习。

做好角色定位

作为刚接触 B 端的人,可能并没有很快的认识到自身的角色和其所具备的责任、技能和能创造的价值。也不清楚如何体现自身价值以及增加自身价值的方向。

我们先来看一下基本产品的设计流程

B端设计师怎样发挥设计价值?来看京东高手的总结!

△ 基本产品设计流程

对思维的培养

你常常听见的设计流程就是产品出原型,在原型和需求文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这在与产品的配合中属于被执行者,被动的接收产品的需求,按照原型输出设计稿,这会使 B 端的设计变得无趣,也体现不出你的价值。

B端设计师怎样发挥设计价值?来看京东高手的总结!

△ 你当前的流程

实际当中你可以是与产品互相成就、互相补位。与产品共同参与到对需求的挖掘、用户分析以及调研摸底当中,这会使你对项目的了解和后期的需求分析具有很大的帮助,能与产品一起组合考虑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我将采用何种设计方案去解决问题,这样才不会变成被动接收信息的工具人。

你要对所属项目的深入了解,看看是业务支撑类产品还是办公协同类产品或是商家端的产品等等,先了解是干什么的,在了解使用人的操作习惯和哪些方式对他们效率的提升有帮助。平常也要注意对通过用户发声的渠道收集他们对产品的讨论、建议和意见。便于我们对问题的积累和归类,使我们更容易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当启动相关问题的设计时我们能更快捷更深入的设计出用户需要的东西。另外帮助我们在与产品讨论一些迭代的体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B端设计师怎样发挥设计价值?来看京东高手的总结!

自身的修炼

B 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理解业务和处理业务的能力,只有拥有这些能力后,才可以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B 端设计师可以在这几个地方锻炼自身的价值:

1. 从拆解入手:

我们通常在设计工作中会遇见小需求和大需求(包含多个产品模块小需求),小需求基本上是点对点需求,不需要细化拆解,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大需求通常包含多个小需求,我们要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先规划后开工,拆解设计任务,从整体出发系统化的思考产品任务,在明确产品目标和设计目的后对需求进行拆分为多个阶段,再对每个阶段进行设计。在你拆分任务的时候你已经对未来的工作在心里有了建设,比如哪些地方是核心展示区域,我们需要花费的精力是多少,哪些数据图的展示形式会造成下游工作量的增加,是否对整体进度产生影响,哪些明细的展示是次要的花费精力最少,这里面也有可能会有团队协作的情况,这就要求大家有一致的目标、一致的规范。

B端设计师怎样发挥设计价值?来看京东高手的总结!

△ 基于目标拆解需求

2. 从解决问题入手:

后台的搭建离不开一套强大的、统一的 UI 规范。规范是设计视觉统一的基础也是配合技术团队高效产出一致体验所必不可少的工具。

说到规范就得提一下组件了,组件的产生是为了避免我们重复的造轮子,并且对控件细节进行了把控。市面上虽然有已经成熟的组件,但是和自身的业务特点并不一定贴合,就需要我们基于 B 端产品特性和自身业务特点,以灵活性、复用性、全面性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设计,例如我们就对头部筛选项的自定义设置,在纵向间距关系和横向间距关系上指出信息之间的距离和关联性之间的关系,更能灵活的选取我们想要的状态进行搭配,复用全局的使用。提升了研发团队的效率也解决了视觉一致性的细节问题,节约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B端设计师怎样发挥设计价值?来看京东高手的总结!

△ 根据类型选择需要的头部筛选组件

设计赋能

对业务需求的 100%支持是设计的本职工作,那么我们的附加值就在“赋能“上,说起赋能我们就要说一下文章开头对思维的培养了,对思维的培养就是对需求的深挖,对问题的收集和思考,那么再进一步就要行动起来,主动进行用户调研,挖掘需求的突破点,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更有价值的驱动点。那么我们在对不同项目赋能时也可采取此种方法进行思考,拆解任务跟进落地,提供规范与组件支撑,采集此流程中带来的价值,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复盘总结,逐渐沉淀累积自身能力,逐步搭建自身的方法论在验证中成长。

结尾

这是一些我对自身价值寻找的一部分提炼,在工作当中我们也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价值,这需要你自己去寻找,在寻找中增加自身价值,在设计中体现价值。变得越来越好。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
JellyDesig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资深UI设计者

近日在短视频上有关「高德 AR 导航」的相关视频成为爆款,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和点赞,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高德 AR 导航从无到有的体验设计原则和背后思考。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 高德 AR 导航效果

各大公司入局 AR 现实增强领域,现实增强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随着对 AR 应用领域深入探索,图像识别数据的积累以及 AR 导航体验探索变得非常重要。高德地图基于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和精准的导航能力,AR 实景导航正式发布,让驾驶员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现实带来的驾驶乐趣,那么在复杂的环境中又如何把握体验设计?与界面设计又有什么不同?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课题。

我们先从用户反馈、竞品分析、AR 导航载体、安全性、环境感知、设计语言 6 个层面切入分析,把探索的方案落地到 AR 引擎中实验,再到高德地图车机版上线验证,最后服务于高德 ToB 车企出货,带来实际收益。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AR 导航设计原则

作为设计师,习惯了用屏幕的二维空间去思考信息效率的最大化,但是把体验和设计放在三维空间中,会受到环境、光线、安全性、场景、人、车、路等相互影响。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1. 环境影响设计

环境的变化影响分为自然环境、道路环境、驾驶环境三类,不同的天气、道路等级、驾驶因素都会对驾驶员的感受、反应、状态产生影响,所以在 AR 的空间体验设计中,这些影响需要充分考虑其中。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当考虑完环境因素后,还应该去真实的驾驶情景中分析信息呈现的权重,比如车辆在行驶中前方移动的物体一定比车辆静止时看到移动物体的权重要高,那么在设计上,需要明确信息层级和显示时机及策略,让驾驶员在行驶中能够快速获取,且正常驾驶不受其影响。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2. 空间体验设计

AR 空间体验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在界面设计中,我们只关注信息层级、颜色、大小、动态等,都是在二维平面中去思考信息效率的最大化,但是在 AR 的三维空间中,除上述我们还需关注安全性、空间性、以及如果让驾驶员快速获取增强信息来辅助他进行平稳驾驶。从下图比较看,在界面中告诉我前方有什么路况信息远远不如直接看的效率快。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AR 导航的视域不仅要考虑水平、垂直视野中的布局,划定舒适区域,还要考虑距离对于信息呈现的感受。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经过以上对于布局的规划,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布局关系。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3. 颜色及视觉权重

在颜色的选取上,让整体的配色符合真实世界的认知,在我国道路交通中对于颜色界定,路牌中的蓝绿色为不会立即影响驾驶者行为的信息,红色、橙色、黄色用户告知驾驶员暂时性和永久性的危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颜色体系。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在 AR 导航设计中,最大的不同在于,你所有的设计都需要跟据实现后的策略+真实环境路测去反复调整,检验设计逻辑是否符合驾驶员的真实感知,经过了大量路测及实验才能敲定。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从设计到落地

1. 案例分析

我们尝试用一个案例展开来诉说实际的道路环境远比纸面上的分析要复杂的多。

在司机正常驾驶中,既为用户提供了红绿灯检测,又给用户提供了车道线提示,单独看红绿灯识别及车道线提醒都没有问题,但在十字路口场景可以发现,红绿灯和车道线重合,带来了信息叠压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

  • 红绿灯策略:在十字路口驻车时,检测开始,并在红绿灯变化颜色时,语音提示用户并展示绿灯可通行。
  • 车道线策略:常驻显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显示当前道路车道线。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针对上述的红绿灯和车道线重合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解决。

  • 车道线和红绿灯其一换位置:红绿灯为视线位置图像识别所得,无法更改位置,因此只能调整车道线位置。
  • 策略规避:分析可发现,驾驶员在十字路口场景时,是没有查看车道线诉求的,但是检测红绿灯诉求强烈,车道线在驾驶员临近路口时,是强诉求。

所以迅速采取了方案 2 的方式,让红绿灯和车道线差异策略时段显示,规避了该问题,上述问题为简单举例,在实际现实空间场景时,需要注意的是现实物体识别是否遮挡驾驶视线或者和 AR 常驻信息重叠。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 压线效果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 场景服务卡片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 斑马线提醒及行人预警

我们试想下,如果在转弯情况下,我们展示了很多行人 ADAS(预警系统)提醒,是否影响了正常驾驶?在每个元素出现和消失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它对其他元素的影响,是否符合 AR 空间设计体系和权重策略,差异化显示为更优解。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 标注:本篇文章内容效果在后续版本中陆续上线

愿景&未来价值

1. 有趣 真实 互动

抖音、快手、snapchat 等国内外社交平台上的 AR 滤镜应用大多简单有趣,比如给你的脸上实时画个妆,拍边时四周漂浮一些可爱的小动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使用心态。但是 AR 在地图中的应用(如步行导航、驾车导航) , 也应该考虑如何利用 AR 的特性让地图中的数据清晰易懂、与人的互动也变得更轻松随意。

常规使用导航时,随着地图放大,可以看到更多的道路细节(车道数量,路边停车位,斑马线,交通事故等)。但是开车时需要时刻和真实世界做对应。受限于屏幕大小,这些信息的展示总是有限的。当我们用上了 AR,这些信息就能直接展示在真实世界中的相应位置,不用费力去寻找。传统地图的方式也将被颠覆。

案例分析 1:放在道路上的虚拟路障

利用 AR 视觉效果进行更逼真的强警示作用,而不是导航路线上的一个简单标记。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案例分析 2:AR 导航商圈透出

开车到陌生城市时,结合 AR 地理位置标记,能清楚的知道所在商圈的信息。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2. AR 在出行领域的更多应用

最近爆火的高德AR导航,是如何从无到有设计的?

随着城市建设路网越来越复杂,AR 在旅游景区的导览,多种交通工具混合出行的场景都能更好的发挥出价值。这也是今后我们探索的方向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
AlibabaDesig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浅聊B端产品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带各位了解下B端和C端的区别,重点介绍下设计规范体系搭建的框架和思路



初识C端和B端产品


C端 Consumer,表示为消费者、个人用户或终端用户,

直接面向普通用户提供服务来帮助他们实现个人需求,

常见就是大家手机中常用的应用。


B端 Business,表示为商业和企业,

是为帮助企业集团等实现商业目的而设计的软件、工具或者平台,

常见的两种类型:

  1. 支撑前台产品(千牛、商家后台、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开发平台、微博开放平台等)

  2. 资源管理产品(Sass、ERP、CRM、OA、WMS、TMS、呼叫中心客服系统、FMS财务管理系统等)


C端产品主要偏向消费互联网,更感性,怎么用的舒服怎么来,用户体验极佳;

B端产品主要偏向产业互联网,更理性,能解决实际问题,降本增效;


B端产品为什么要做设计规范


因为B端产品属性不同于C端,竞品参考少之又少,能找到也可能因为付费或者权限的原因,无法从“上帝”视角查看全局,也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且每个企业单位都有一套自己的产品体系,竞品差异化还是有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设计底层的规范和原则,变得只是产品流呈现,就像乐高。


B端产品往往拥有复杂的业务逻辑且页面量级巨大,快速迭代也会引发频繁的变动以及并行概率的增加,需要设计师内部协同,或与开发能够快速的产出方案保证上线。这样的工作模式引发的副作用如:“体验一致性差”、“设计效率低”、“还原度不可控”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变成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设计规范就是为了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保证质量。


这里不由得要提另一个概念——原子化组件思维,一个完整的页面是由无数个元素构成的,页面元素可以进行层层拆解。“组”是页面元素的搭建方式,“件”由不同的最小单位解耦元素组成。


这里着重说一下一定在前期做好设计规范的规划和宣导落地,自己在项目设计执行阶段因为时间紧张且经验不足,一边画页面一边搭建规范,设计稿前后优化内容差异较大,导致有大量之前实现的页面问题较多,后期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人力去修改,这个问题还是蛮典型的,希望各位可以意识到设计规范的重要性。


怎样搭建设计规范?


我们没必要自己从0开始搭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需要经过上百甚至上百张页面的积累打磨才能完成,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但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实现,现在很多大厂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设计规范体系,以下也是自己经常参考的规范:


蚂蚁设计:https://ant.design/index-cn

蚂蚁数据可视化:https://antv.vision/zh

饿了么:https://element.eleme.cn/#/zh-CN

iview:https://www.iviewui.com/

贝壳:http://design.ke.com/page/home


自己为公司建立的设计规范体系也是基于AntD,根据公司产品属性做了一些调整和优化,才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产品的规范体系,下来带各位梳理下设计规范需要做什么?


先放一张通用架构图,总体了解下有什么

接下来带各位过一下这五大板块内容,重点展示会配图解释,没配图的可在文末下载AntD设计规范作为参考,

设计过程中及时要和产品研发进行沟通评审,防止大面积复用带来的改稿,痛苦面具···


一、全局样式


1. 常规颜色

  • 主题色、功能色(错误/警告/成功);

  • 状态色(A/B/C等级);

  • 文字色(主要/次要/辅助/禁用/占位符/白色);

  • 线条色(基础/分割器);

  • 背景色(基础/禁用/表头);


2. 图表颜色(较常规颜色饱和度偏低,视觉体验较好)

  • 顺序色板(8种顺序颜色,饼图/环图适用);

  • 同色相色板(8种顺序颜色,饼图/环图适用);

  • 分组柱状图/堆叠图色板(5种颜色);

  • 语义色板(成功/警告/严重);

  • 文字色(轴标签/轴单位,继承文字常规颜色);

  • 线条色(XY轴实线/网格虚线);


3. 字体

  • 字体家族(字体识别顺序);

  • 字号(3~5种,保持克制);

  • 字重(Regular/Medium/Semibold);

  • 行高(一般为@1.5,较大字体行高需特殊处理);


4. 阴影

  • 默认(上下左右方向);

  • 悬浮(较默认偏深);

  • 模态框;


5. 图标(建议上传iconfont自己的项目库,方便前端调用)

  • 通用图标(线性/填充);

  • 行业图标(业务需要);

6. 布局(特别注意栅格自适应问题)

  • 间距(8点网格法是最为合适的产品间距制定方法);

  • 框架(导航/头部/页头/标签栏/树状容器/内容区域);

  • 栅格与标注(筛选/表单/详情/表格单元/弹窗);

顺手


二、组件库


1. 按钮

  • 常规按钮(填充/线框/虚线按钮);

  • 图标按钮;

  • 文字按钮;


2. 导航

下拉菜单、标签页、步骤条、分页器、锚点链接、面包屑;


3. 数据录入

输入框、选择器、单选框、多选框、开关、日期选择器、时间选择器、滑动输入条、上传;


4. 数据展示

头像、徽标、标签、文字提示、气泡卡片、内容、表格、滚动条、统计数值、时间轴、折叠面板、分隔器;


5. 反馈

对话框、全局提示、警告提示、进度条、结果、气泡确认框、加载中;


三、数据规则

空数据、电话号码、数值、金额、日期、时间、相对时间、脱敏、标准词汇库;


四、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这个板块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画个圆画个长方形什么的,你要重点了解的是以下几点:


1. 选择正确的图表类型(时间类、比较类、分步类、流程类、占比类);

2. 组件使用规范和说明(标题与注释、轴、图例、标签、提示信息);

3. 图表布局自适应(面对海量数据量与有限屏幕空间的冲突);

4. 交互(数据获取、信息加工、知识流转);


这里不多做赘述,基础介绍可以看看之前发布的文章,深层级的介绍可移步https://antv.vision/zh


五、模板页面提炼

规范体系搭建完成后,我们就可以用组件去搭建各类型场景的标准模板页面了,就像搭积木一样,过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登录页、引导页、工作台、查询列表、表单、详情、弹窗、左树右表、设置页、异常页、空状态;


每一类模板页面都有自己的使用场景、基本构成、注意要点等,举个例子,

1.【工作台】为用户提供处理和查看信息的捷径,为产品适当宣传产品的新动向等运营内容。

2.【查询列表】四大构成:数据过滤—数据统计—数据列表—批量操作;;

3.【表单页】明确当前页面任务,快速定位修改目标,简化填写流程,确保用户准确、轻松、快速地完成任务;


最终的这些模板页面还是要根据自己公司的产品属性来做一些调整,随着经手的同类型页面越多,最后的模板页面越标准。私密原因,这里展示些AntD的标准页面参考下:https://preview.pro.ant.design/


规范宣导落地


上述就是规范体系的主要构成了,规范搭建也只是设计部门的产出物,宣导和落地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要对产品和研发拉会进行一次完整规范的内容宣导,

让产品同学明晰现在的产品框架和样式,原型图绘制样式和交互接近视觉稿;

让研发同学知晓我们是基于什么前端框架设计,源生组件有哪些地方修改过,还原过程中注意些什么;


给出我们规范的产出物,一份完整的PDF查看手册,一份上传设计稿可查看标注的链接地址和一个规范迭代文档,方便相关人员查看和对接迭代。


这中间过程不比规范搭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做好持久战的决心,公司产品体验升级是否能成功就靠这一战了···加油。


总结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了,总结的方向比较多,但都不太细致,也是先给各位一个整体框架和思路来应对相关的设计,更多的内容可以多去参考大厂,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从0到1或者从0.5到1,自己去探索去实践,成就感满满,这个过程就是进步的味道,相信你会爱上。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MiFan菌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微信的私域流量生意

资深UI设计者

这几年私域流量这个词很火热,很多企业都开始做私域流量,特别是在微信场景下进行的社群运营;一个优质的社群运营能让社群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并且可以提高转化率;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微信的私域流量生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从做好一个微信群说起

最近这两年,随着在线教育和社区团购行业的兴起,私域流量这个词越来越被大家所熟知。不过我很讨厌私域流量这种说法,仿佛不把人当人看,而仅仅是一种流量数据指标而已。

那么什么是私域流量呢?用一句话来说,私域流量就是一个能与顾客拉近距离,离用户最近、最方便触达的方式而已。

在这之中,人情味是核心,比拼的是执行力,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做好一个私域的内核是用户和内容的运营。

我今天来说说私域中的一个类目,社群运营

整个体系涉及到了打磨产品、如何做好增长、如何做好用户的活跃、和内容的产出以及如何服务好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在私域中与用户打交道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沟通问题。

解决沟通问题有一个核心思路:你说出去的每一句话,做出来的事儿,都要真诚。

我们今天拆解的两个案例,一个是目前互联网最大的创投类科技媒体同时也是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另一个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针对于企业高管的知识付费课程。

还有一系列的私域案例,有我深度参与的,有我日常打辅助的,也有也有我们进行代运营工作的(但是由于客户的隐私问题,有的案例我不方便透露具体的名称)。

我敢保证,今天的两个案例在座的人80%的人都或多或少使用过他们的产品,或者听过他们的名字。

二、社群产品的冷启动

为什么我把冷启动放在第一位?

因为一个冷启动好与坏直接关乎于后期的分销变现的效果。

先说一下XX创新大学。

目前市面上很多头部知识付费的公司,他们开始做上市辅导的IPO工作了,不要天真的以为这些公司都是靠单打独斗起来了,其实他们在很多的城市都有地方站的布局。

看似很牛逼,但是你知道他们在早起布局的过程中,也栽了不少的坑。

知识付费的地方站本质是一个代理生意,由于这是一个代理的生意,执行人员很容易按照原先设定话术和引流的一些行为ctrl+v 进行运营工作,但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一是因为地方的认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很大。

不知道大家在过年回家的时候,跟身边的朋友或者当地的企业家前辈聊天的时候,能发现的明显的代沟。

我认识的很多当地传统企业的老板他们对于互联网和新媒营销的认识差距还是很大的。

其次,是因为当地年龄代沟的问题。

我们发现当地企业领导和公司高管都是将近四五十岁的人,线上时间较短,更不要提成交转化了。

基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攻艰克难的尝试。

首先,我们通过了很多人脉在线下对接到了很多地方优秀的创业者,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在疫情时期对于传统行业如何转型有着迫切的需求,而且他们泡在线下的时间远比线上的时间多。

针对于这一点,我们打算从线下的交流分享会进行切入,将交流会的服务搭配着虚拟会员一起售卖,不仅提升了客单价还可以发展很多线下的分销渠道。

那我们是如何做线下的冷启动呢?

因为对我们而言,线下流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成交,以及品牌势能,包括后期分销渠道的搭建。

因为我们针对的更多的是企业家,也就是B端的用户,他不像C端的流量可以进行投放去算ROI。一个好的冷启动是非常关键的。

当时我们想了很多花里胡哨的操作,最终让我们醍醐灌顶的是王兴说过的一句话。

王兴最喜欢讲的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你知道这句话谁说得吗,是曾国藩。

曾国藩曾给清廷上奏,原文是这样写的:

“臣不善骑马,未能身临前敌,亲自督阵。又行军过于迟钝,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说白了,这里讲的就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出奇兵,战胜对方。

我们经常说一句老话,就是: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问一下大家,大家有多少人坚持100天来履行自己的健身计划呢?所以说,大家抓执行的能力的度待提升的,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一定具备躬身入局的能力。

就拿我们老家,河北省的地方运营中心来说。我们也算是把细节做到了极致。

我们前期,通过人脉关系让所有人都免费参加,来增强线下的初期势能。

针对地方已购买产品却长期沉默的用户我们人工电话一个个电话或者线下一对一的去进行召回的。在这里说一点,一个声音好听的妹子,确实可以让用户多听你BB一分钟。

那个时候一天在线下能见30多个人,嗓子都干了,确实累,不过,只要有效,莽就完事了。

用尽一切的能力去找到联运方,那个时候我们很荣幸的找到一个很有名的读书的地方代理,但是大家要记住,在联运的前期,一定要把双方的权益写清楚,否则后期会遇到很多麻烦的事情。

动用你所有邀请到的人,让他们去发发朋友圈,因为他们企业家的朋友圈还是比较精准的。

那个时候我们通过大半个月的时间基本把当地的创业者跑了一遍,初次召集了2000多号的人。

试想一下当地上千号的大小老板在同一时间的发朋友圈帮你宣传,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力。

利用个人IP好好的去做内容,保持个人的内容输出。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前期基本上能在当地进行小规模的刷屏。

后期我们又不断提升线上的影响力。我们在抖音、快手和视频号的平台选择中,最终选择了全力做视频号;我们利用手中已有的企业家资源,进行微信视频号的连麦直播,通过社交关系,很快的就覆盖了市内的大部分企业家,不仅增强了品牌的影响力,也慢慢的增强了他们对于线上的使用习惯。

到此为止我们才慢慢的开始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开始裂变分销。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意社群的转化,在意分销体系的搭建;只不过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这是不现实的。

在分销转化之前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活跃。

三、社群的活跃与用户粘性

这个案例是一个行业媒体的社群。

在上文中我们列举了冷启动做起来的种种方法,在启动后相信很多人都遇到了一个问题,社群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拿这个行业媒体的社群给大家拆解一下生命周期活跃的这个事儿。

作为行业媒体来说,大家更看重其自身所带的内容,所以在社群的活跃方面,用户的忠诚度一定是以内容的价值来衡量的。

那么针对于一家互联网创投媒体来说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呢?

1. 要看目标用户定位

创投媒体的受众大部分是以互联网、广告营销、金融为主的人,还有一部分的创业者和对商业科技感兴趣的学生;所以在话题的选择上也是围绕这些去做文章,尽量的找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引起讨论。

2. 需要营造一个有发散性的话题和一个良好的讨论气氛

如何做一个社群交流的话题呢?

按照我的总结就是:信任感+信息差。

所谓的信任感,来源于用户对于品牌信任,以及群友对于群主的信任。绝大多数人不具头部品牌的影响力,那么就更要专注于你与群友之间的信任建立。

信息差是什么?俗话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

为什么人和人拉开距离的速度会非常的快?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是彼此的认知和信息差不一样。

国与国之前有信息差,行业之间有信息差。那么信息差呢?

我来举个例子!

我问大家两个问题:

  • 大家都知道美国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发达,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更早,那么为什么移动支付却在中国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呢?
  • 国内的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这么普及的情况下,为什么上门推销信用卡却这么被人抵触呢?

这些看似是讨论移动支付或互联网金融的商业问题,但这个简单的问题底下是我们通过词云埋藏了十多个话题点供大家讨论。

每一个词云点里至少有大于三种的讨论方向,大家想想海王为什么和姑娘总有的聊。

那么当这种内容进行发散输出的时候,这就是大家所期待的有价值的内容。

作为一个好的群聊话题,它是有节奏性的,从抛出话题,再到讨论话题,再到最后话题的总结,它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所以说,作为群主,想好这个话题的讨论点,把控好每一个环节,不要让这个环节里面出现过于激烈的争论。

如果有的话,你需要动用自己的情商去好好的缓解;千万不要评判这个人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其实世界上所有东西在我看来没有对和错,只有说合适和不合适。

3. 定期做主题分享

分享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邀请嘉宾,另一个是主题讨论。

我们会利用客户平台资源去邀请一下嘉宾。或者邀请群友进行分享。

有的群友可能没有那么系统性的输出,那么就可以进行一个主题会,比如我曾经就邀请了关于电商平台的运营人员、MCN以及品牌方从各个角度来讲解关于品牌营销的主题演讲。

4. 利用小KOL去影响更多的人

那在群里,什么样的人符合KOL的标准呢?

当一个合格的 KOL,其实并不容易,既要上知天文又要下知地理,又要能文善武,既要保持调性,还要平易近人,不能让群友太过仰视,离群友距离太过遥远;更不能让群友们俯视,变成单独服务向的“客服小妹”。

那我们筛选的漏斗模型是什么呢?

  • 乐于分享的人留下
  • 思维缜密对行业有独特认知的人留下
  • 有独特的分析角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人留下

大家一定要好好服务好这些人,无论是做一笔生意也好,还是交朋友也罢,这些挖掘到的kol都是你在数字世界开疆拓土的战略盟友。

他们独树一帜的思想一定是能够在未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在分享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分享者多多鼓励,毕竟谁不喜欢被表扬呢,无论这个分享是怎样的,能分享就是好的;一定要让分享,成为群内的良性循环。

不过再怎么活跃,各位一定也会遇到死群的问题;很多做微信生态的人都非常的拧巴,总觉得解散社群是一件非常抹不开面子的事情。

对于一些死群,我会利用解散社群重组的方式重新活跃。

每一次换血都意味着生命体细胞的再造。

这句话话怎么理解呢?

其实社群生命周期的本质跟细胞的组成是一样的,按照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体细胞是有寿命的,每天都在更新,衰老死掉的细胞会被新的代替。

但是,人的大脑细胞是永久不变的,就算过了7年的周期,你的脑子依然还是同一个。

那么针对于社群来说,群主就是这个生命体的大脑,群员就是细胞,你的信息与内容就是流动的血液。

不要害怕社群的生命周期,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说,摄取更多的氨基酸和维生素,寻找新的细胞来源,才是大脑应该考虑的事情。

当社群到了无话不谈的时候,就会出现新的交流需求。

群中有的人聊生活,有的人聊工作,有的人聊行业。

大家从陌生到熟悉是需要时间去建立的,每一个愿意在群里聊天的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每一位发言的群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四、做社群的一些最朴素的方法论

1. 学会复制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刚开始进入一个行业,最佳的方式不是创新,而是复制头部玩家成熟的模式,以保证自己能够在行业理解、团队结构、 技术运营等能力上迅速度过冷启动期;所以每一个互联网人,都应该有分析项目、拆解项目、复制项目的能力。

我们需要对于行业头部的打法保持敏感,同时想把办法跨行业的知识进行融合。

2. 人情味

群主本身即群员,我们既是社群的运营者,同时也是别人社群的群友。

当你脱离出kpi的数据视角,用人本主义的视角和同理心去理解社群,你会发现更大的世界。

3. 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

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好奇心是我对这个世界永不停歇的热情。

4. 对小工具的利用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会使用火。在数字世界中生存进化,我们也需要利用好一切可以辅助运营的工具,方便我们进行事半功倍的管理。

5. 最后一点题外话

我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社群的终局是什么?社群模式的天花板又在哪里?

先直接说一个结论,从长期来看,社群必然走向沉默。以社群为主的商业模式也注定会有天花板。

社群经济更多的是以服务成年人,以活跃的角度来说,没有一个人有时间在群里面天天扯闲。而且随着社群的发展,会逐渐导致流量的不精准,群里面也会逐渐“水”化,这是其一。

其二是因为,随着社群规模的扩大,就必须要做标准化的流程。

大家知道标准化是什么吗?

标准化意味着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就很难让底下的执行人兼顾到互动和情感。

但是,互动与情感其实是在数字社会中是尤为可贵的,这也是主办方伴我们召集在线下的原因,我们在线下的每一个点头,每一次眉头紧锁,都是很好的情感交流,这其实是在一个工业化的社群中很难做到的。

但这不意味社群的生意不赚钱,一个高效率的社群一定要讲究标准化,只有足够稳定的SOP才能做起来规模;所以社群组织的机体再生能和情感传递力才是我们应该多思考的思路。

解题不一定在当下,当大家好在嘲讽拼多多的拼一刀的时候,黄峥已经在思考生命科学和粮食安全的事情。

我粗浅地认为,这个事情,是从他22岁和段老师一起会面巴菲特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做一个砍一刀的电商并不性感,利用科学为社会提供价值才是性感;做一个数据导向的社群不性感,让社群有生命力有再生能力,才是真正的性感。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纸皮小火车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TMS运输管理系统:结合业务分析各个功能模块

资深UI设计者

导语:TMS(运输管理系统)是一个物流运输平台,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的一部分。广义的TMS平台涉及面较广,不同企业的业务模式不一样。本文所探讨的TMS是具有实际运营能力的第三方物流运营平台,它主要是一种通过技术的手段整合社会物流信息,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帮助货主降低物流成本并提供管理运输业务。下面从业务描述、系统架构和功能模块三个方面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是梳理业务的作业场景,另一方面宏观认识产品的整体框架,分析具体功能解决的问题点。


一、业务描述

通常来说,整个运输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

1. 第一阶段

货主提出运输需求,建立任务订单推给运营方。

客户下订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电话、邮件、发信息、TMS系统、其他平台等。提出的任务需求,也称客户订单,它是货主和运营方的交互凭证,承担着需求描述、运单跟踪、应收结算等功能。

货主订单主要包含4方面的信息,收发货地信息、货物信息、用车信息、增值服务。

  1. 收发货地信息,姓名、电话、地址,预计提货、到货时间;这里货主所约束的发货、收货时间,只是客户要求的时间,具体到运营方的业务运作,实际的发货、收货时间会有区别;
  2. 货物信息,商品类型、货物重量、体积、数量,更详细一点到标准产品的单位;
  3. 用车信息,车型,温控标准等。作为货主方可能对车型也不一定了解,所以这不是一个非填信息;
  4. 增值服务,比如是否需要装货、搬货、卸货、货物保险等。

2. 第二阶段

运营方按照一定的运输规则处理,做这个规则处理的过程,一般称之为计划,计划的形式有多种,主要有拼单、拆单、规划线路图、地图合单等,然后再将计划好的这个订单分派给合适的承运方。

最常见的手段是拼单,又称零担运输。将多个货主订单合并拼成一个派车订单,一般规则的处理条件有:订单量、装载能力、价格、路线、发货时间、收货时间等。

计划的手段除零担集货外,还有大单拆分、长单分段等,主要目的来达到成本分摊的作用。计划的手段有智能计算,和人工处理+半自动计算。

  1. 智能计算,自动的方式。在满足运输条件的规则下,自动进行拆分、拼单,生成计划单;
  2. 人工处理+半自动计算,也是最常用的方式。比如可以根据我们LBS地图,将要发货的点映射到地图上,圈出相邻相近的发货地,再根据约束条件的计算,比如温控标准、要求运输的时间等,生成可调度的运输订单。

3. 第三阶段

承运方接受订单,并将订单分配给司机,由司机执行完成运输任务,这个阶段又称之为调度。运营方将计划的订单分配给承运方,生成最终的运输订单,它是运营方同下游承运方的唯一标识,这个凭证会关联到订单的跟踪监控和应付结算等功能。

二、系统架构

三、功能模块

1. 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建立,对TMS的需求任务单和调度非常重要,只有建立了合作关系,才能在客户需求订单上选择到正确(有合作关系)的客户,在计划调度的时候才能匹配到正确(有合作关系)的承运方。

录入货主、承运方的信息,以便于后期订单的生成, 这些信息的维护可以保证每个订单都有归属客户,方便订单的管理。

  1. 货主:有需求的角色,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商家端创建任务订单;
  2. 承运方:负责承运能力的角色,提供车辆司机帮助完成运输订单;
  3. 运营方:货主和承运方的桥梁,一边从货主获取用车需求,分配给相应的承运方;另一边将承运方的返回的任务状态信息回传给货主。

1)货主管理

客户资料会有专门的CRM维护。

2)承运方管理

有承运商、自营车辆和2C车主三种。 2C车主,个人司机管理模块,没有合作关系。个体司机加入平台,需要进行注册认证,只有认证通过后才能给这些司机派发运输订单。

司机的信息维护除了注册认证外,还有在平台的所有活动数据记录等。和承运方相比,此前不需要有固定的协议合同,相当于临时工的概念。

3)用户管理

运营方用户之间建立的合作权限关系。

2. 客户订单

在第一阶段,货主提出用车需求。需求订单信息包括收发货人信息、货物信息、用车信息和增值服务,详细描述在上面的「业务描述」中有说明。具体到TMS系统中,这里不但只是货主的信息录入,它还包括收发货人信息关联、地图定位、里程预估、上下游价格等。

客户订单它是货主和运营方的唯一标识,货主的订单状态有,待计划、待调度、已调度、等待提货,取货中、运输中、已完成等多个状态。

3. 计划运输

客户需求订单创建成功以后,就开始进入到运输业务的第二阶段,运营根据一定的规则处理,将订单进行自营车辆运输、派送给承运方或者转给2C车主,这边的基本流程为:

1)审单

TMS系统对客户的需求订单做分析,分析出有问题的订单,比如信息填写不完整、地址解析错误等。

2)计划

计划和调度是运输业务的第二个阶段,它关系到整个运输的最终成本控制,是整个运输过程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

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时效优先还是成本优先,更多的作业场景是在这两者间作一个平衡处理。运营方作计划的规则处理,会受到以下3个条件约束:

  1. 车辆类型、装载重量、体积等限制;
  2. 送货/收货时间;
  3. 运输线路的稳定性。

常见的计划优化手段有:装载优化、路线优化。 运输计划的方式有很多,总之在满足时效的同时,成本最低是计划的主要目的,主要手段有三种:

  1. 合并订单:资源最优利用:将众多非整车货主订单(零担)拼成一个整车运输订单,它实际是一种装载优化,根据车辆最大载重和体积限制,提高装载率;常见的做法是,基于已有订单分析,相邻相近的订单自动合成运输计划单。这样可以减轻货主方配送成本,司机单次配送的收入也会增加(2C车主),最终实现人和车资源的最优利用。
  2. 路线优化:提升出行效率:基于提货点和卸货点的地理位置,寻找最佳配送线路,缩短车路程和时间,降低行车成本;常见的做法,地图规划、固定线路。使用地图规划的好处:根据货主订单的时间约定,以规划更合理的路线。
  3. 规则派单:互惠共利:针对承运方、2C司机等分析,按照既定好的规则,派单给符合条件的承运方或司机,匹配因子包括:车型、司机、距离、满载率、价格等;如果运输业务数据量大,在满足货主和司机的要求下,可以最大程度解决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使得货主、司机、运营方三方共同得利。

关于城配:

  1. 短途运输,城市配送。它是一种面向企业的计划性城配物流,主要有仓-仓、仓-店、仓-家等场景,相较于干线,城配运输对服务和时效性的要求更高;
  2. 仓到店的业务场景,一般有固定的城配线路 ,类似于公交车的固定线路和站台,不同之处城配只提货一次,接下来的多个站点卸货。比如从某仓库提了一批货出来,按照规划好的路线送到各个站点,这里站点不仅限于门店,也有可能另一个仓库,或者盒马、全家等;
  3. 城配计划:在满足时效性的前提下,需要规划车辆的装载率、用多少车辆配送哪些收货站点,最大程度减少货主的运力,继而减少运送成本。除计算的线路外,也可以通过地图展示的形式,人工进行规划。

考虑到TMS中订单量大、位置信息较为复杂,纯人力计划效率低,有时不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所以一些企业会根据订单结合计划承运方作出进一步的优化「智能调度」,利用算法围绕货物、车、路线、时间合理规划策略,实现最优资源的分配方案,完成最终的运输工作。

3)调度

把计划的订单进行派发给相应的承运方,这个过程称之调度。派发的渠道有三个,分别是自营、合作承运商和2C车主。

  1. 合作承运方:根据已签订的合同,让承运方帮助提供车辆运输服务。承运商的运输订单,运营方对于实际的运输车型、司机信息都是不知道的,所以运输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承运商对接。自营车辆、个体司机的身份信息较为完整,可以直接联系到。
  2. 自营车队。效果最好的承运方式,有着控制力强、专业度高,协调方便等优点,也是成本最高的方式。
  3. 2C车主。社会上的司机,一般临时紧急需要的一种调度运营方式。

承运方接单后,会将调度的信息同步到WMS,包含车辆提货时间、运送车型等。告知到仓库的目的 ,可以让仓库可以提前备货,节省提货时间。下面所说比价计价模式,就是在调度的时候,根据各个承运方给出的报价,会选择合适的、性价比高的承运方。

4)跟踪

订单跟踪是运输业务的第三个阶段,承运方已经开始执行配送任务,实时跟踪订单状态,并将状态信息回传给运营方和货主。实时获取订单的当前状态,比如位置信息、货物的温度等,也方便平台管理司机,以保障订单任务的顺利完成。

提货:

  • 司机接受订单,根据提供的运输订单,到指定的地点提货;
  • 司机在提货的时候,需要验货,比如重量、是否损坏等。

跟踪监控:

  • 获取货物订单信息,根据距离信息判断,并更改订单状态;
  • 比如估算司机到提货点、卸货点的距离,能够得出提货、卸货的时间;仓库可以根据车辆到达收货点的距离,提前做好货物入库的准备;
  • 跟踪车辆在运送过程的温度,匹配货主订单货物的温控标准,对不符合的情况作出预警提醒。

签收:

  • 正常签收。收发一致,发多少货,收多少货;
  • 损坏、缺失。 涉及到赔偿,界定行为的过错方。根据订单的跟踪监控进行判定,比如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有一半时间温度不达标等;
  • 拒收。原路返回。冷链运输中的生鲜、冰淇淋等产品,如果遇到化冻后产品就是报废处理了,所以不存在拒收,这种情况需要通过责任认定协商赔偿。

中转站:

  • 干线运送有直达和中转。直达,即货品发车后,直接送到收货地址;中转,即运输的货物需要交接,交接的站点称为中转站;
  • 中转站,在TMS运输中一般只作为临时性的寄存功能,交接的货物在中转站存放时间较短,不涉及复杂的入库出库,所以中转站只涵盖三个服务,收货、暂存管理、发货;
  • 在实际具体业务中,为防止工作人员货物码错、出库错误等情况,会给到站的货物、容器打上唯一的标签。

5)回单

一种发货的凭证,证明对方已收到货,也是最终货主结算的凭证。

收货方签收订单后,司机需要上传回单并更改状态完结订单,考虑到线下是作业,回单的照片清晰、其他敏感信息等原因外,运营方需要再次确认后将回单再返回给货主。

回单也分电子回单和纸质回单,电子回单:大部分情况下都采用这种,司机将签收方的订单,拍照上传即可;纸质回单,需要将回单寄回给货主,当然回单还是会扫描记录到TMS系统中。

四、异常管理

在客户订单签收之前,都可以上报异常,上报异常需要对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说明,比如货损损坏情况,进而进行协调处理,界定赔偿责任等。

上报异常的渠道可以通过电话联系运营方,由运营方的客服部门进行对接,异常订单也会进入到TMS异常管理中,并对异常进行记录、处理、跟踪工作。比如上述所说签收方在签收的同时发现问题,也可进行异常上报。

五、价格管理

1. 计费规则

  • 单一计价,按重量、体积、整车来计量,体积的计价方式较为复杂,一般会通过一定的规则转换成重量计算;
  • 分段计价,判断货物属于哪个区见,计算价格;
  • 阶梯计价,分别对各个区见进行运算,最后将所有的区见相加,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分段和阶梯的混合计价方式。
  • 比价计价,同一批运输订单,不同的承运方给出不同的价格,价低者得。

2. 价格模板维护

根据不同需求维护不同的价格模板,方便使用和管理。上游价格模板,对商家进行收款的计价规则; 下游价格模板,对承运方进行付款的计价规则。

3. 价格模板应用

根据制定好的价格模板,规定价格模板的应用条件。对符合该条件的商家套用模板进行计算,价格模板的调用可以从不同维度,比如:线路、商家、货物类型等。不管下游承运商,还是上游的货主,不同的客户都会应用不同的报价模板。

六、结算管理

在结算管理中,对生成的订单费用进行审核,实际业务的变动对最终账单核算也会有调整,审核无误后生成最终的账单,然后由财务人员对照账单进行上下游的收款和付款。

  • 应收:收取上游货主的费用,生成费用账单,财务进行收款;
  • 应付:付给下游承运商的费用,也有可能是2C的司机,生成费用账单进行付款。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亦果儿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户体验地图如何落地

资深UI设计者


用户的体验感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产品能够充分照顾到用户的感受,从而拥有大批的忠实用户。用户体验地图是帮助产品设计者站在用户维度思考体验优化,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工具。

那么,应该如何打造用户体验地图及如何落地呢?我们在本文给出了解答。(本文对用户调研、用户行为路径、使用场景等也做出了详细解析)

undefined



1.1 定义用户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是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去理解用户、产品或者服务交互的一个重要的设计工具。

它以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一个用户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体验情况,来发现用户在整个体验过程中的问题点与情绪点,从中提取出产品的优化点。

对于1-∞的产品来说,用户体验地图是用户增长策略的一部分,是产品优化的重要工具。



1.2 拆解用户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用户体验地图的组成部分大同小异,可以根据自身分析内容增加或简化。小伙伴可以保存这张空白模板,直接拿去填内容哦~




我们给出了简洁明了的回答:


背靠着中国铁路总局,12306在基础票务预订服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基于用户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优质体验买单,竞争激烈的OTA们日益精进,与官方12306形成鲜明对比,本次优化就围绕12306流失最多的年轻用户群体展开。




本文以12306为例,主要针对购票流程(核心功能),提升交互易用性和用户体验,演示用户体验地图如何落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用户体验地图的原型模板。

(上图建议保存)


根据地图原型的ABC区域,分别对应着A区的用户特征与需求,B区是用户行为、思考、情绪,以及C区的总结分析。A区+B区得出C区,A和B都基于用户,所以,了解用户——是梳理用户使用问题的基础和第一步。

经过我们团队的经验总结,得到绘制前的流程步骤如下图,下文会拆分步骤一一讲解。



3.1 了解用户


体验地图的“用户”不是主观脑补出来的,而是通过定性调研和基于数据支撑所得出的,所以收集用户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我们通过用户群体数据和问卷调研数据(包括用户画像)来确定用户模型。


3.1.1 用户群体

本文根据以上数据,仅锁定一线城市的主要用户群体,也就是高线年轻人群的购票流程优化。



3.1.2 问卷调查

笼统的“对某类用户使用产品的情况调研”是无法提供有价值的调研内容的,调研目的一定是颗粒度可细化的存在。


12306平台的下单耗时长,年轻用户流失率上升,对官方软件槽点颇多,品牌影响较为负面。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年轻用户在平台的购票路径,分析该用户群体,在下单过程中的操作节点与关注点,探索用户流失与差评的原因。


我们把社会属性相关的样本数据按不同维度归类,划分用户人群。比如按年龄、行业、职位等维度的典型特征,可以将12306APP的主要用户划分为:在校学生、企业白领、自由职业。


再加以问卷结果描述,得到了高线年轻产品使用者的虚拟画像。


在列问卷内容时,要注意12306是火车购票工具类软件,用户目的明确——刚性需求,所以问卷无需过多挖掘需求,而是锁定调研目的,研究APP体验本身,精准投放颗粒度较细的具体问题。如下:


团队花了2天时间,总共发了335份问卷,回收率80%,拿到了268份。图表较多就不详细展示过程了,重在方法。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最终总结出了下列重点问卷结论:


把这些痛点、满意点,包括用户实际接触的界面或功能模块,都归纳记录下来,方便后续将这些痛点进行优化改进。




3.2 确定用户体验场景


保存以上部分的相关数据和结论,我们已经了解了用户(进入角色),接下来要确定用户体验场景了(模拟人生)。


3.2.1 用户行为路径


在做使用场景前,先通过产品设计者视角梳理出产品目前的用户行为路径,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复杂节点,降低操作成本。


它需要我们对操作流程进行拆解,将一个流程拆解成几个阶段,阶段又可以拆解成具体的操作节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分析每个动作节点存在的必要性。

undefined


根据上图的4步法,第一步——我们在确认主流程的情况下,罗列所有操作节点

一定不能怕麻烦,用户所有的动作节点都要罗列。


然后我们要找出复杂的操作节点,也就是可以优化用户操作的节点,当然也不能主观地“我觉得”,用交互量化的方法可以快速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点:


1. 把每个操作交互定一个数值,即为操作成本。越是高阶越是隐藏的交互手势越复杂,所谓的“交互成本”也越高。这里我们规则为:


2. 通过简单的加减计算,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复杂节点在哪里。


3. 通过计算,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用户操作最繁杂的部分集中于“选择站点城市”“车次查询”“选择乘车人”这三个操作流程中。此时,重新审视这几项繁杂操作节点,让用户在更少的步骤内完成操作是我们的目标,能一次点击完成的操作绝不让用户点击两次。


4.降低操作成本,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优化:对于复杂的节点,降低操作难度用简单的操作替换复杂的;对于可有可无的节点,大胆地删除,减少操作步骤

(由于精力有限,这块内容暂时不过多展开,因为还涉及很多知识点,以后慢慢讲解。当然,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或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哦~)



3.2.2 用户使用场景

明确了目标用户后,接下来需要我们发挥共情能力,代入用户视角走查产品。

从“带着需求”来(我要买车票),到“完成目标”(买到票)走的核心场景路径,梳理出来粗颗粒度的故事场景 。


【举个栗子】:

场景的梳理,先从颗粒度大的骨干场景出发,举个栗子:假如我们起床到公司这个场景,可以回想一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哪些大的阶段?


——经历了:起床—洗漱—出门—路上—到达。


基于大的阶段,我们可以继续拆分出颗粒度较小的二级故事场景,比如“洗漱”还可以拆解:换衣服—刷牙—洗脸—梳头。


拿到实例中,12306的购票流程是:查询车次—筛选车次—填写乘车信息—提交订单付款—买到票了

切忌在使用场景时流程颗粒度过细,忽略用户使用目的。


【加餐知识点】

这里先讲解一下,场景设计主要分为2类:一是挖掘需求,挖掘用户使用目的及动机;二是研究需求,在已有需求上深入研究和优化。


12306是从1-∞的出行工具类产品,用户的使用目的非常明确——买车票,因此使用场景一定是围绕【研究需求】展开。

运用4W1H场景分析法,我们得到用户使用场景:


在已经了解用户和确认了用户使用场景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得到的结论和机会点等资料,开始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3.3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文章开头拆解的组成内容还记得吗?

现在召集团队不同岗位的人员,共同努力填补网格空白处。最好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开始,不用强求全部填满,因为用户体验地图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它是不断分析和反复更新迭代的。

我们得到了用户体验地图成品:



用户体验地图是产品用户增长的策略工具之一,绘制完成后根据地图针对用户体验情绪与机会点探索解决方案。


4.1后续工作安排


绘制好体验地图后,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2项重要的工作:

  • 优化机会点:展开头脑风暴,讨论是否能有最佳方案,来满足用户的目标,提升用户满意度、优化体验

  • 安排后续工作:按照情绪曲线、机会点价值大小,梳理优先级,安排后续工作 



4.2探索优化方案


然后根据用户体验地图,按照用户情绪的低(解决痛点)、高(放大爽点)、中(思考分析),分别探索优化。


把所有问题点按照上述分类,首先解决用户情绪最焦虑的痛点问题,其次思考是否能把情绪高点继续优化到极致,让用户更嗨,而用户情绪平缓的地方,要研究分析,继续思考优化空间。




· 中转功能操作繁琐,推荐方案不够智能——减少交互步骤+增加智能方案推荐

· 视觉层级冗杂、票价信息不直观——F型分析法优化+增加票价显示

· 列表页排序算法升级(与产品开发相关,不做案例展示) 


优化点:中转方案的优化

我们增加了智能方案推荐,并把中转车次与直达车次划在同一页面,优先展示直达车次。极大地增加了用户操作的易用性,可直观对比,减少页面跳转和加载等待时间。


通过多稿权重对比,在信息层级、功能突显和视觉样式中,择优选择了最终稿。


复杂节点降低操作成本,切换动效能直观看出阅读效率和易用性的提高。



优化点:视觉层级优化

通过F型视觉模型十字交叉法梳理了信息层级,极大的提高了阅读效率。


日期选择由展开点按切换改为滑动切换,提高屏幕利用率的同时,更方便用户操作。





优化点:增加目的地天气提醒

——情感化设计,魅力型功能,让嗨点更嗨。





情绪中线以下,都有优化空间。比如,

  • 添加乘车人操作重复、耽误抢票——默认常用已选+页内抽屉拉起

  • 筛选功能视觉较弱、触点易错——增加视觉识别与触点面积

  • ……


这是一部分可以不断思考打磨的空间,虽然紧要程度低于用户情绪低点,但是花时间将产品从满足80%的用户到满足99%的用户,即使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种性价比很低的行为,但却是提升用户体验的绝佳方式。这也是大厂产品体验良好的原因。




归纳与总结


文章有点长,感谢阅读。下面概括了一些文中的方法论知识点,方便读者回顾。



写在后面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产品体验地图的文章,但多数是基于已有产品的劣势去直接绘制地图,绘制地图并不是目的,绘制好体验地图之后怎么分析优化才是目的,用户体验地图本身只是一个可视化工具。我们努力去剖析过程、记录方法论,希望初学者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挖设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内容创作生态是什么?

资深UI设计者

编辑导读:内容生态产品,连接着两方,一方是内容创作者,一方是消费内容的用户。如何建立运行机制,让平台健康自由成长是每个平台建设方头疼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写这篇文章是源于我之前的工作,之前的工作是做内容生态方向的产品。那时候我们天天把“生态”这个词挂嘴边,虽然每天都有工作做,也很忙,但是却很少静下心来想想内容生态是什么,去描绘它的样子。

最近看了一本书《简读中国史》,书中讲到当年英国、法国、西班牙这三个强国,其实刚开始英国并不是最强大的,英国的崛起有几个重要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会制度,不像我国古代似的,皇帝一人说了算。英国的国会制度,让国家有了很高的信任度,虽然没钱,但是有了借钱能力,这样使其在扩张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财力支持,最终成了欧洲最强的国家。

在做内容生态产品这件事上,给我的一个启发是作为平台建设方,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建立机制,建立一套运行规则,让平台自由健康生长。

01 建立内容生态

一个内容平台,连接着两方,一方是内容创作者,一方是消费内容的用户。当然这两个角色也很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首先要做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账号体系,这是任何一个平台最基础的工作,创作者要有身份。

既然是内容产品,自然就要有内容来源的通道,提供创作工具,让用户提供内容。例如抖音的剪映,快手的快影,包括荔枝和喜马拉雅都推出了自家的创作工具。所有的内容产品都在搭建自己的创作平台,从战略上来讲,这是必做的一环,主要负责内容的引入。谁也不愿说在内容的源头不占据主动作用。

创作工具也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工具存在,把功能和体验做好一点,在这个环节,需要做的就是工具的多样性和易用性,多是一些体验层面的东西。而给自家平台导内容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基础工作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创作者反馈。当创作者把内容放到你这里,产生了什么效果应该告诉他们。不仅平台自己关心内容的效果,创作者也很关心,而且越详细越好,便于他们对自己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前我接触过有的产品不太重视这一环节,其实你真正了解就会发现,很多创作者他们都很专业,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作品的数据,也会根据数据去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

现在内容平台之间竞争激烈,无论是上游的创作工具,还是内容的反馈和数据分析这些创作者服务,都已经成最基本功能了。

有了身份,有了内容来源的入口,我们就要为内容源源不断的流入做准备了。

因为流入的内容肯定有好有坏,所以我们要对内容进行分级。关于内容评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容自身的数据,如播放量,分享数等,根据这些数据来判定一个内容的等级;第二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提炼,判断其内容质量,也会根据里面的主要内容做推荐。这两种方式都是比较机械化的,而内容是有温度,有情感的,判定内容的优劣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也要增加人为因素,提供一些方式让运营人员人工筛选,发现新来的好内容,好作者。

内容分级后,间接的我们对创作者也相应的分出等级了。对于好的创作者,平台通常都会主动建立联系,维持好关系。而对于普通的生产者,可能就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合规的基础之上,随意玩,但是不给你曝光机会。说白了,即使内容不好,也不至于溅起大的浪花。

时间长了,平台心中会逐步会有一杆秤,对内容的优劣有个判别。建立一套标准,至于说谁能胜出,关键的还是看内容自己,作者自己。至于说平台是否要强制干预,自己完全有主动权。

内容优劣,创作者等级,奖励的程度,这三者关联性很大,呈正比例关系。

在给予创作者的奖励方面,最主要的做法有两个,一个是流量的扶持,一个是金钱的奖励。

什么等级的内容该推到什么位置,展示多长时间,需要定义一个标准。毕竟推荐位是有限的,平台对于推荐位的权重心里也要有杆秤。现在很多家平台,在用户端的流量渠道都不只一个,这就涉及到更复杂的内容分发问题,把什么样的内容分发给哪个渠道,哪个用户,这也需要制定规则。

流量是最基本的,但只是靠着流量已经难以俘获作者的心了,特别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内容领域。对于大牌的创作者,很多平台都推出了物质奖励。内容达到什么程度,给予多少物质回报,平台也需要制定一个奖励制度。

说到物质奖励,如果只是平台自掏腰包的话,不可持续发展。最健康的生态的就是建立一个利用内容赚钱的机制,比如广告,内容吸引了流量,然后平台在内容中植入广告,赚了钱大家一起分。这样一来给创作者的钱,并不是平台掏的,来自于广告商。也是一个非常传统,使用非常广泛的商业模式。

这还不够,单纯靠着广告的话,估计大多数创作者的收益都不如预期,所以现在很多平台也把电商加入其中,给作者提供了直播带货的工具。

说到底,创作者的钱都是自己赚的,平台开发了功能,提供了土壤,也能从中享受分成。这个思路总的来说就一点,给创作者提供更多自身可创造收益的工具,包括打赏、虚拟礼物等。设计更多酷炫的虚拟礼物,用户通过视觉上的愉悦来给自己喜欢的创作者送礼物。

除此之外,有的平台还会做一套成长体系,一切都来源于的内容,一切的判断标准也都依赖于内容。不同的内容数据,累计不同的积分,不同的积分代表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又代表着权益不同。而权益跟奖励又是挂钩的,建立这样一个关系链条,只有这样用户才会有动力去升级。其实这个工作主要也是对创作者进行分层,平台的运营者毕竟不可能服务好每个创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一来对创作者进行筛选,第二也是彼此建立信任的一个过程。我们都会关注内容风险,有了信任之后才放心把更多功能开放给创作者。

有了内容源,有了分发规则,有了判定标准,有了奖励,这样一个内容产品基础的循环就算有了。

为了更好的服务创作者,平台还要扮演一个导师的作用,给创作者做指导,撰写攻略分享给创作者。主要分三方面:一是产品功能的使用;二是如何把内容写好;三是传授一些运营知识。定期搞一些活动,激励用户生产内容的积极性,平台要与用户共同成长。

再往深了说,平台要继续提高竞争门槛。帮着用户保护他们的内容不被侵犯,如果被侵犯了能够及时的告诉他们。更激进的方式是跟他们签约,建立一个法律上的合作关系和约束力,这样对于创作者以后继续给你内容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上面所说的这些,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所有内容平台都会做的,任何一个新的内容诞生还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做了这么多年内容产品,我一直希望搭建一个可持续、健康的内容生态。平台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少一些人为干预。

02 平台的价值

平台还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建立内容与用户之间的通道。归纳总结内容到达用户的路径有3个:一个是官方的推荐;一个是个性化推荐;还有一个是用户与内容的订阅关系,与作者的关注关系。

理想情况下,如果把内容生态搭建好了,等着自由循环就可以。但对于创作者而言,最看重的就是粉丝,有了粉丝,即使没有平台的流量支持,内容也会有数据。而任何一个内容产品,如果没有粉丝关注这个关系,那创作者的角色都会比较被动,没有安全感。

从现实的角度讲,创作者的创作动力本身是基于兴趣和个人的能力,但是时间长了,大家的驱动力也会参杂一些利息因素。而单纯靠着平台基于内容给予的奖励或者是说平台插入广告的分成,并不能让创作者满意,或者说这个量级还是太少了。如果内容是广告的话,平台肯定是不会给予推荐的,所以最后只能通过这个关注关系来传播。虽然作为平台不希望有广告,但想要创作者有持续创作的动力,需要给予创作者一定的空间。

上面说的是产品功能,可功能谁都会做,关键还是看谁做出来的有效。有的平台,创作者尽管有十几万粉丝,但是发布的内容却没有人看,主要原因还是用户的活跃度不行。平台需要从用户这一端想办法提高其活跃度,要不然创作者的热情就会减退,搭建的这个机制也没法很好的运行起来。

可提高活跃度又谈何容易,说到更深层次的原因,跟平台本身内容的类型和媒介有很大关系。有的内容虽然有价值,但是用户的接收门槛比较高,用户主动去接触内容的动力自然不足,这种情况下想去提高用户活跃度势必会非常困难。

对于创作者而言,不同平台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平台创作内容的成本很高,但是效果却很差,但有的平台创作成本比较低,却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差异之大,跟平台自身的定位和覆盖的用户群有关,前者决定了内容的衡量标准,后者决定了内容的用户接受程度。

很无奈,用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这就是赛道不同造成的优劣势吧。

03 媒介的影响

现在的内容平台也有媒介之分,像B站和抖音是以视频为主,喜马拉雅主要是音频,今日头条是所有媒介都有的综合平台。

媒介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同的媒介覆盖的用户群体不一样,视频>音频>图文。今天我们看以视频为主的,不管是爱奇艺、腾讯视频还是抖音,日活都是上亿规模,而在音频领域,即使喜马拉雅这样的行业领头羊,日活数据也比视频平台低了好几倍。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单纯做图文产品的日活就更小了。

一个音频产品怎么去超过一个视频产品的用户呢?其实我觉得没必要,各自安好,但是有的单一媒介产品有这样的梦想,做内容的,本来赚钱就难,用户量少的话,吃饭更困难。

从内容源头上来说,不同媒介的内容可能都来自于一个创作者,创作者可以把同样的内容写成文章,录制成音频,也可以制作成视频,放到不同的平台上传播。内容的本质没变,只是媒介形式变了而已。

然后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平台对于创作者的吸引力,哪种媒介平台对于创作者更有吸引力?虽然说创作者可以把内容制作成不同的媒介,但这是有成本的,看创作者的动力。再探究,到头来还是得看内容生态的规模,用户量,内容数据,服务,收益的方式和数量,关注这几个方面。

这几年,我平时也有写一些文章,放到一些垂直类的内容平台。感叹一点,一些垂直领域的内容平台,本身用户量很少,内容又无法直接收费,平台的营收又比较困难,所以在吸引创作者方面非常尴尬。给予的东西吸引力非常弱,如果在同行业还有竞争对手,且不说能不能发展成功,速度一定是非常慢的。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云瑞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经济学思维看产品之企业协同

资深UI设计者

由于之前疫情带来的冲击,同时如今很多企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一些企业协同工具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像这类企业协同产品更多的需要注重用户的角度,以及一些对应的功能;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用经济学思维看产品之企业协同的思考,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科斯定理: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网络效应:有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它随着每一个用户人数的增加,自己本身的价值也会增加;简单来说就是,「用的人越多,产品越好用」。

2020疫情给线上协同办公带来了大量的新用户,使得市场规模增速显著提升,除钉钉、企业微信类老牌产品继续扩大服务范围外,飞书、闪布、Welink等新兴成员也随着这一波云办公的潮流极速成长吸收用户。

从艾瑞数据发布的市场报告来看,2020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规模已然达到440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3.5%,至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

企业协同SaaS属于B端产品中的企业服务领域,不仅需要企业负责人的拍板使用,也需要保证员工工作中使用的可靠性;这让协同SaaS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充满了多项挑战,因为老板与员工似乎本身就处在对立面,需要满足两个对立面的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企业协同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涉及到的产品也非常之多,细分领域可涉及文件存储与共享、企业邮箱、项目管理、员工管理、聚合平台等。

下图为艾瑞数据在《2021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研究报告》列举的部分协同软件:

今天我们将重点放在综合协同平台上,聊聊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来帮助和协助产品的设计,选取的对象为我自己较为熟悉的三个产品:钉钉、飞书、闪布。

一、产品的本质

首先我们要知道,企业的本质就是一种团队,企业存在是因为“团队效应”(能够带来比每一个成员单独产出之合还要大的产出的组织)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企业的存在降低了每个人的交易费用,避免了单干造成的无谓损失;既然成为企业是为了降低损失,那么因为企业的成立,增加的内部管理成本以及随着员工人数增加、业务的冗杂等原因造成的协调工作的难度急剧增加,这个损失该如何解决?

产品的本质就是解决人们的问题。

而协同办公产品的本质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能,为解决企业内部的损耗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现有的产品形态举例:企业云盘可以解决员工之间文件的储存和分享;线上会议可以解决员工异地或在家办公实现云讨论;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项目的分解计划于实行;线上审批可以推动企业管理数字化……

对于协同产品而言,除了需要能够满足企业现实需求外,如何形成自己的网络效应也是极为关键的。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因此协同产品只有在人数达到一定量后才能真正发挥和检验他的价值,如果一个企业仅有部分人使用同一个协同产品,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显然是没办法达到用户需求与产品目标的。

且协同产品因为其复杂性,企业更替的成本是极高的,员工不会愿意频繁更换自己的办公工具,对于企业负责人而言也一定不愿意因为选择错误导致高额的无谓损失;选择协同产品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所以企业会努力往最大的平台上靠或找到可以与自身完全匹配的产品,趋利避害降低风险;以此出发产品可以找准自己关键点,你是否足够全面以支撑来自各行各业的需求实现,亦或者你足够灵活可以轻松的承接独立且个性的需求,找到他,并对外宣传他,形成自己的路径依赖,不要妄想自己的产品能够兼顾各方。

在现如今的互联网产品浪潮中,每一片浪花都只能荡起自己的小船,锁住用户才能真正存活下来。

二、产品的白与黑

说到B端市场,大家脑海里循环播放的一定是KP、KP、KP(关键人)。

B端产品的KP就是“老板”,那是因为老板往往是企业的专用资源(必须在特定平台上发挥作用且投入很难再收回);而普通员工往往是企业的通用资源,其投入往往仅有个人劳动,可以随时收回。因此为了防止劳动力滥用资本,老板需要更多的特权与保护;因此在企业中的话语权也更重。从这个角度看,协同产品使用的关键同样也是老板,擒贼先擒王,正如钉钉做的一样。

钉钉的很多产品功能点,与其说是在实现企业内部的协作需求,倒不如说在实现“老板”的管理需求;因为需要快速的找到人而诞生的“钉一下”为钉钉的前期发展带来了直线性的发展,而与之一起打组合拳的已读未读功能,更是让员工在办公中无处可藏,把钉钉带上了一个新高度,也为后续中国企业协同产品奠定了一个产品基调,放眼当前协同产品池,强提醒+消息状态已然成为了企业沟通工具的标配。

而为了企业更好的嘉奖与“刺激”员工成长,钉钉推出了独有的专属红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指定员工领取的红包,还可以在群组内出现撒花等庆祝的交互样式,真正成为了老板们弘扬企业价值的工具。

类似的场景你也可以在闪布中看到,作为传统行业出身的协同办公产品,自上而下的体系仍然深深影响着产品的整体逻辑与优先级。

闪布的用户状态,去除了多种可能性的复杂度,屏蔽了用户手动操作的机会;简单粗暴的反映出员工的在线情况,简单的状态展示有别于钉钉与飞书的多种自定义选项,以此减少员工之间沟通的时间等待成本,加强了管理者的把控程度。

但是,协同产品真的只要做到搞定老板就可以了吗?

科斯定理所说,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而企业协同是员工用来相互协作的工具,其价值必然也会体现在员工上,因此企业协同不仅需要有决策者的考量与拍板,同样需要有使用者的易用与喜爱,正如飞书在做的一样。

基于对 “生产力工具缺乏变革、工具不应管控人而要激发人、B 端产品应具有和 C 端产品同样友好的用户体验”三方面的思考,字节跳动启动了飞书项目;因此飞书自娘胎里就把使用者放在了自己的意识中,不论是视觉与交互的感官体验,还是各模块间产品功能的强耦合,直至深层的极致系统性能。

飞书都给用户们带来了与普通办公软件及其不同的感受,翻看飞书的软文、App Store等各渠道的用户评论,夸赞与认同占了极大的比例。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这白与黑的关系呢?

兹认为作为企业服务领域的标志性产品,企业协同仍然需要将解决企业问题,降低企业损耗,提升企业效率作为迭代的基础,通过产品的方式将线下的流程电子化,人工的行为系统化,化繁为简实现产品的目标;因此不论是产品需求的优先级排序还是产品的北极星指标,让协同真正在企业间实现价值是首位的;同时在降本提效的基础上也需要保证维护员工的个人权益,不以牺牲使用者的主观意愿为代价实现目标,最后逐步提升产品的易用性与优秀的使用体验。

举闪布的案例,闪布的工作台初期是由企业的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局配置,用于推广与运营企业内部应用,隐藏每个员工看到的工作应用都一模一样,有些自己不常用的或根本不接触的应用也常常被强制挂在首页突出位置。

在接收到各方需求反馈后,闪布将工作台的应用分成了“我的应用”与“全部应用”两部分,并且允许用户主动选择应用与相应位置,且当用户自定义后系统将不再推送后台运营配置的默认应用;这个方案不仅能满足企业针对员工(大部分用户都不会修改默认配置)的内部应用推广需求,也可以保证员工(小部分会修改配置)的自身权利得到保障,很好地诠释了白与黑,天与地的融合之道。

三、实现更好的协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济学里也有一句话叫给穷人钱比给穷人食物更有帮助,因为钱有选择的权利。这些意思用在协同产品上也最为合适不过了。

协同产品不只是单纯的给用户一个工具,更需要传递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就好像Xmind给普通大众带来思维导图框架的思考方式、Visio给用户带来具体严谨的逻辑思维流程一样,协同产品也需要通过探寻用户的日常使用情况(包括痛点、痒点、爽点灯),获取一些反馈的信息;能够支持并满足用户在日常办公过程中的需求,并可以将各类需求整合成一种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并将此反哺给用户,帮助用户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管理能力、找到正确的办公方法。

再次举个栗子,飞书在21年全新的π版本中上线了飞阅会的线上会议功能,采用了发扬于谷歌的静默会议的方式,支持文件提前上传且可在文件中实时提出疑问并标注、支持同时段语音转义并自动保存会议纪要、支持会后根据会议情况创建日程待办并整理会议相关内容发送给参会者,详情可见下图。

这整一个产品链路对于很多企业、员工来说都是一中全新的会议方式,飞书也正是通过这个产品模块与功能的介绍向用户展示了如何进行一场高效的会议,这个方法的效果甚至比产品本身更重要。

当然除了方法论,真真切切的实现分工与合作也可以为企业协同带来更好的结果。分工与合作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财富,自己有什么优势集中做,社会的饼就能做大;而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独特的工作环节中,其所面对的人与事件都是独立的。

因此,产品需要考虑不同情况下如何实现最优分工,又在何种场景中最需合作,如将员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岗级进行相应的标签分类,后期功能均可根据不同的角色标签给予不同的权限;而针对不同行业,产品也可以做到个性化定制与特殊化处理,比如钉钉就会针对学校场景设计独特的表单、群聊信息、线上会议模式等;而飞书则会针对互联网企业设计相应的话题群、Markdown格式文件等,这些种种是都是为了让人们能有更好的分工的基础,并最终完成合作的目标。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碌碌无为的阿栓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