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UI设计师,图标设计是我们刚入门就必须学会的必备技能之一,它是用户界面中绝对不可或缺的元素。通常我们理解图标设计的含义,是将某个概念转换成清晰易读的图形,从而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提升界面的美观度。随着扁平化设计风格的普及,图标的风格越来越简约,看似简单的图形,实际要准确的表达含义,也是需要注意很多细节的,在如今大同小异的图标中,如何让你设计出的图标具有说服力也是一门学问,今天就给大家全面的剖析一下图标的知识,让你做出的图标有理有据。
1、图标的定义及分类
2、图标的设计规范
3、图标的性格走向
4、图标的评判标准
5、总结
图标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用于视觉信息传达的图像。图标常常可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并且常常和词汇、文本搭配相互搭配使用,两者互相支撑,或隐晦或直白地共同传递出其中所包含的意义、特征、内容和信息。
在数字设计领域,图标作为网页或者UI界面中的象形图和表意文字而存在,是确保界面可用性的基础设施,也是达成人机交互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释意性图标是用来解释和阐明特定功能或者内容类别的视觉标记。它并不是一定被点击可交互的UI元素,在很多时候只是有辅助解释其含义的文案。在不搭配文本的情况下用户会借助这些图标来获取信息。不过有时候图标表达的含义可能还不够完整或者清晰,所以会将图标和文案搭配起来一起使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误读的可能性,释意性图标一共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2-1-1纯图标:
例如火球买手APP中的店家“特定标签”,以及图文展示下的“观看数量图标”与“收藏图标”,它们并不需要用文字去解释,用户也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
2-1-2图文结合:
例如造作APP中的“购物车图标”与“收货地址图标”,为了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明白图标的意图,所以在图标下方会配有文字提示,这样就能大大的降低误读的可能性。
2-1-3纯图标(图标内含文字):
例如开眼APP中视频封面左上角“开眼精选图标”,它把图标与重要文字结合在一起展示给用户,看起来不仅十分具有个性,而且用户对其理解性也非常强。
交互图标的最大意义在于可以引导用户进行交互行为,是在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在用户不同的操作手势下帮助用户执行不同的交互过程,这种类型图标也是APP中最常见的,常见的交互性图标如:搜索、底部标签、返回、点赞、收藏、扫一扫等。
装饰性图标仅仅是用来提升整个界面的视觉体验,它并不具备任何功能性。这类图标往往是为了迎合用户的偏好与期望,通过丰富视觉体验的方法来增加内容的观赏性,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并留住用户,还可以让整个用户体验更加积极,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滴滴出行APP中的“小车图标”。
图标基于基础样式(线、面、线面结合)+表现手法(颜色、透明度、投影、叠加...)划分,一共可以分为20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展示方式也都各有不同。
线性图标通过线来塑造轮廓,在界面中App的图标尺寸并不大,所以如果线过于复杂,在小面积中过多的线会对识别性产生较大的困扰。在图标设计中使用的线有粗细之分,常用的App图标设计线的粗细一般有2PX或者3PX,不同的线条粗细所带来的视觉感受也不同,细线显得精致,粗线视觉面积大,显得厚重。
面性图标是通过面来塑造形体的图标,采用了剪影的设计形式,通过线或者面去切割基础轮廓面,通过分型来塑造图标的体积感。不同的切割手法造成了面性图标设计感的差别。
线面结合图标相较单一的线性图标或单一的面性图标样式更加丰富、也更富有趣味性。从设计的角度上说,由于元素的多样化,设计更容易获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运用不当会显得图标非常杂乱,如何有效的把控好两者之间的过度是关键。
这类图标的特点是通过细节和光影还原现实物品的造型和质感,能给用户极强的代入感,用户可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联想,快速领会图标表达的意图。但是随着 ICON 的发展,拟物图标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用户关注的核心永远都是信息本身,华丽的视觉元素或许在用户使用的初期,起到赏心悦目的装饰,但久而久之,这都将成为对用户获取信息的一种干扰,所以现在拟物化的图标很少运用在APP界面之内。
相较于拟物风格不会有太多复杂的视觉元素,层次简单,用色素雅干净,采用轻投影、轻渐变的方法设计,这类图标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能给人轻盈、简洁、精致的感觉,在界面设计中,一般在面积比较大的区域我们会使用加入轻质感的图标。
合理的遵循图标规范可以有利于设计师之间合作使用,指导设计师如何规范的去设计图标,以确保企业所有产品图标风格的一致性和可用性达到统一,同时也是为了后续产品更新迭代有可参考的地方。
为了保证图标的尺寸大小一致性,我们往往会建立基础的网格尺寸来进行绘制图标,常用的网格绘制尺寸为:16、24、36、48、64、128、512、1024。这些尺寸并不是固定的,在设计中也会存在特殊的尺寸,例如谷歌在台式机上设计图标,当鼠标和键盘是主要输入方法时,就会使用密集布局,基础网格就会缩小到20。
下面就以常用的24x24为大家展示:
网格包含2px出血位。这样可以确保图标在导出时将保留其所需的比例和周围的空白区域,同时还能够很好的平衡图标的视觉重心。
*在使用常规图标时避免一部分在出血位。
*在使用多个元素的图标时,避免图标拥挤我们可以让其部分出现在出血位,确保它们之间有足够的空间。
keyline由圆形,正方形,矩形,正交,三角形和对角线组成。它可以为您提供图标集中基本形状或比例的一致大小。这使创建视觉上的稳定变得更加容易,并有助于在设计相似比例的图标时有共同的参考准则。
在24尺寸下的keyline构成如下(24尺寸下的出血区域为2):
当把图标画在网格上时可以很好的规范图标,让它们从整体的视觉上看着统一规范。
在设计一整套系统化的图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图标的像素大小,要运用相同的网格尺寸设计相同线条粗细的图标,包括曲线,角度以及内部和外部笔划。这样图标看起来才更统一,也有利于后期图标的迭代更新。
当然,描边像素的粗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要做一些密集型的图标时,可以考虑适当的缩小线的像素大小。如下,我们设定的系统图标线条粗细为3px,当你用3px作用于指纹图标上时就会显得非常拥挤,并且在视觉上比其余图标更重,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的线条像素降级,设定为2px。
我们在用矢量工具绘制图标时,要仔细看好图标的网格尺寸和图标结构尺寸,避免产生小数位。
曲率简单来讲就是图标中带有圆角的边角度数,只要是带有圆角的矩形就都会有一定的曲率。在图标中曲率的呈现方式有两种:外曲、内曲。
外曲与内曲并不一定同时存在,在特定情况下内部结构可以是直角(无曲率)。如下图:当内部结构都是圆角时会发现整个图标稍显臃肿,这时我们可以把部分内部圆角直接变为直角(也可以改变曲率大小),改变后就会发现图标的整体结构会显得更加协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图标做了这样的处理,在同等情况下的图标都要做一样的处理,不然图标会显得非常杂乱,不统一。
根据像素的网格线来设置两条对角线,会让你的图标看起来更清晰。在倾斜的角度选择上,不要出现7.8°、14.2°这样的奇怪数值。我们可以将15°的增量用于倾斜角度(也可以采用其他有规律的角度方案),这样会使得整体的图形变化显得更加规律,也能够满足不同图形的角度需求。
在做很多图标时都会用断点的缺口来打破“全包边图标”的沉闷感,使图标具有透气性,如果想给图标添加断点,那么要保证断点的形态保持一致。
确保图标内每个细节和元素都有足够的空间,图标的相邻元素之间的空间在整个图标中不应太小,我们可以定义最小间隙以避免轮廓“粘住”,在24px尺寸下的间距不得小于1px。
如果在做图标时牵涉到了透视需求,那么就一定要保证图标的透视角度一致。
非中心对称图形物理对齐时视觉上会有偏离感,多个不同形状的图标视觉重心并不在一条水平线上,需要微调才能保证平衡感。
在图形的处理上,不要留有多余的节点,干掉多余的节点,保持图形的整洁。
ICON命名要求较为严格,涉及到我们切图给开发,所以我们命名争取做对,且需严格遵守规则,正确的命名原则:类型_位置_功能_状态_大小
每个App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产品气质,同样图标性格也应当与产品气质保持一致。图标性格一共分为了4个走向:粗旷(粗直)、活泼(粗圆)、商务(细直)、精致(细圆)。
图标结构特点:线条较粗(或面性图标、线面结合图标)、拐角为直角。
粗旷类图标让人看起来非常饱满、刚正,它更多适用于男性、潮流、有格调类型等产品中。例如VSCO,它的底部标签栏图标全部采用了粗线条的直角设计。
图标结构特点:线条较粗(或面性图标、线面结合图标)、拐角为圆角。
活泼类图标让人看起来十分容易接近,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舒适,它更多适用于电商、社交、母婴、二次元、娱乐、直播、美食等产品中。例如闲鱼,不管是在LOGO字体的处理还是APP内部的图标处理,都是采用了线条较粗的圆角设计。
图标结构特点:线条较细、拐角为直角。
商务类图标让人看起来十分规矩、严谨、值得信赖,它更多适用于新闻、政府、商务、工具等产品中。例如工具类的思维导图APP,它的可操作按钮都是商务类的图标。因为这类图标的特性,所以目前我们很少在移动端上看到它,它更多适用于PC端的后台界面中。
图标结构特点:线条较细、拐角为圆角。
精致类图标让人看起来非常干净、柔和、显得高级感,它更多适用于旅游、品、艺术、领域垂直等产品中。例如airbnb,在APP应用中大部分都采用了精致类图标。
当图标设计完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评判一个图标的好坏?很多设计师并没有完整的评判体系,其实我们可以从这五个维度对图标进行评判:识别性、图标气质、协调性、一致性、品牌调性。
图标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辅助用户理解信息,特别是对于当图标单独存在时,一定不能让用户产生疑虑。要想图标达到高识别,我们可以从这2个方向入手:大众认知隐喻、真实世界映射。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许多界面的隐喻图标已被广大用户熟知认可,对于这类隐喻图标用户不用思考身体就已做出反应,我们在设计图标时可以从隐喻图标中添加修改部分元素,从而形成新的图标,这样既能保证图标的识别性,也能做出差异化。
选择真实世界中的物品映射,能使人下意识对图标的作用有近似预期,降低学习成本,提高识别度。
每个App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产品气质,而我们所做的图标就是要跟随产品的气质。例如当你要做一款二次元产品,你的图标气质就应该偏活泼、可爱、萌、青春,而不是刚硬、严谨、规矩。
一致性是图标的基础,我们在绘制整套图标时要确保它们的基础属性全部一致,细节统一,图标内容的统一在视觉上也更加和谐美观。图标是否具有一致性,就要从以下七个方向去评判:尺寸大小、图形角度、拐角(曲率)、描边、间距、透视、颜色。
3-1 尺寸大小:网格大小是否统一、是否遵守图标的keyline规则。
3-2 图形角度:是否遵循设定的角度规范(15°的增量用于倾斜角度)
3-3 拐角(曲率):拐角的曲率是否统一,如果图形太多且复杂,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图标的特性去设定曲率的规则,例如可以设定当边角像素在1-2px时内外曲率为2px;当边角像素在3px时内外曲为2px,内曲为1px;当边角像素大于或等于4px时,外曲为2px,内部则为直角。
3-4 描边:描边大小是否一致。
3-5 间距:是否遵守间距规范。
3-6 透视:透视是否一致,避免在同一套图标中出现正视图/侧视图混杂的情况。
3-7颜色:在图标的配色上要保持一致的规律,采用相同的颜色是比较常见的配色方式。如果采用不同色相的配色方式。也需要保持整体的配色协调,避免出现饱和度、明度反差过大的配色。
一致性代表的是图标的基础,而协调性则代表图标的整体状态,协调性的呈现状态是验证一致性是否合理的标准,当协调性存在问题时,我们就要反过来查看一致性存在的误区并给予修改。在图标的协调性上我们主要审视这三点:视觉大小、饱满度、透析感。
视觉大小对标的是一致性的尺寸大小与描边大小,当你发现图标视觉大小不对等时,你就要回过去查看你的网格与keyline是否运用正确,确保正确后再查看你的图标是否按照keyline的规范绘制以及描边大小是否一致。(同样尺寸下的图标,从光感上来看描边粗的图标视觉偏大)
饱满度对标的一致性的间距,当你发现图标不够饱满时,你就要去查看你设定的间距值是否偏大,是否合理。
透析感简单来说就是留白区域。透析感对标的也是一致性的间距,当元素的描边过大时,我们就要合理的设定间距的最小值,不然整个图标就显得非常臃肿。
品牌调性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纬度,我们打开很多APP都会发现他们的图标设计都非常普通,没有任何特色,过于大众化,虽然都做了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但总是与品牌缺乏联动性。其实我们可以结合品牌调性,在图标上做更多的联动、创新。
色彩是图标设计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我们可以直接提取品牌色作为图标设计视觉元素。例如站酷,站酷的品牌色是黄色,标签栏的图标(选中状态)就提取了品牌的黄色,让其与品牌调性高度一致。
当然品牌颜色除了可以直接用外,还可以在提取时适当调整色彩的饱和度、明度,做更多的形式变化。例如懂车帝,就在原有的黄色基础上做了些许调整,图标采用黄色透明渐变的处理方式,在与品牌颜色呼应的同时,使得整个图标更加精致、有活力。
提取品牌LOGO是最常用的使用方式,我们从品牌中提取出来的图标一般运用在APP首页标签。因为首页是APP中最重要的页面,也是进入APP默认的页面,把首页图标替换成品牌LOGO,能反复加强了用户对App的logo印象,这样不但使App内外形成了视觉联系,同时也二次传递了品牌形象。例如大众点评,它的首页标签就用了品牌LOGO。
我们可以在品牌中提取它识别性较强的局部元素作为图标。例如虎牙直播,它就提取了品牌卡通形象的外轮廓作为首页图标。
品牌提取的元素并不只是所见到的品牌视觉形象,还可以提取与品牌内容强相关的元素。例如QQ音乐,就把音符作为首页图标。
如果你的品牌还不为大众所熟知,那么为了强化用户对品牌名称的认知,可以把品牌名称直接放入标签栏中。例如MONO,就把它的名称分为四个字母分别放在了4个标签内,需要注意的是这类图标不能单独出现,因为它本身不具备引导含义,必须配合文字一起出现,这样才能让用户能易理解。
图标风格可以与品牌性格保持一致,一套带有浓厚品牌感的图标,会让人记忆犹新。例如:每日故宫,它的图标就非常具有特色,结合了品牌的性格以及定位,加入了众多的古代中国元素,整体看起来有股浓浓的古韵之风。
如果品牌中含有吉祥物,我们可以提取吉祥物的外形,把它用于产品的图标中。例如盒马,它就把盒马的吉祥物做了风格化的处理,放于APP的首页标签。
设计师对自己做出的所有设计都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图标也不例外,一套优秀的图标是设计师不断沉淀的结果。看完本文章后,如果大家想要去练习图标,建议找大厂的图标放在keyline里临摹,真的会让你收获不少。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大约在 3 年前我就注意到像 Facebook 等国外社交 App 在大幅度使用头像。比如明明文字就能表达的地方,偏偏要塞下几个小头像。这个现象我琢磨好久,直到我最近在自己参与的项目中也尝试着加入头像,发现数据非常好看,因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成果。
在没有进行实践之前,我尝试从理论中寻找原因。
头像视觉面积更大、颜色更丰富,比文字更吸引人的注意力。
之前在网上流行过把微波炉竖着放,就特别像笑脸的事件。为什么有两个圆圈一道弧线的图形会被当作人脸的微笑?
科学界对此早有研究,把这种误把具有脸特征的视觉图形当作人脸的现象称为“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
早在 1952 年,生物学家赫胥黎(JulianHuxley)就已提出空想性错视源于人类演化的过程。他认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危险,残暴的野兽和同族的人类都具有“脸孔”。对“脸孔”的识别越快,就能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识别潜在的危险或盟友。久而久之,随着人类进化就衍生出与生俱来对“脸孔”的辨识能力。
通过现代科技研究发现,在人类大脑中,梭状回面孔区(right fusiform face area,rFFA)主要负责人脸的认知。它能整合经视皮层处理的视觉刺激,让我们快速识别人脸。有研究发现,只需 130ms 面孔可以被检测到。
很显然,在界面设计中,因为大多数人的头像也具有“脸孔”特征,因此能很快地被用户注意到。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观察事物时,并不是对事物部分属性孤立观察,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格式塔原理即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这个原理不仅作用于视觉,人对其他人的观察也是一样。我们在互相多次交往后才发现和第一印象偏差很大。因为第一印象只是这个人的部分特征,并不完整。大脑会倾向于根据这些部分特征脑补出完整的人,长得漂亮的人会被认为聪明善良,着装正式的人看着技术更专业即是如此,这种被某个亮眼的特征所笼罩,让你脑补完整属性的情况称为光晕效应。
因此抠脚大汉用美女头像能骗到部分男人就见怪不怪了。
基于以上 3 点分析,用户会认为头像背后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类。
在理论分析后不久我刚好得到了一次实践的机会。在我们的在线问诊 App 中促使用户购买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是核心目标之一,最开始我们的医患沟通界面和闲鱼类似,分为对话和服务卡片两种信息。
通过用户访谈我们发现患者非常在乎医生的回复内容(因为花钱买的就是医生的内容),但是却表示没有注意到治疗方案卡片。我猜测是由于治疗卡片并不像医生提供的内容,更像是我们系统推送的某种广告,因此被用户忽略。于是我做了一个非常小的改动,将治疗方案卡片用医生对话回复的样式包起来,并增加一句文案。患者能正确理解治疗方案也是医生提供内容,结果治疗方案的购买率有明显提升!
增加一个医生头像和聊天气泡,下一步转化也有明显增长。
通过这两次实践团队成员开玩笑说这是“加头像数据就会上涨的方法论”,奈何我们几个词藻有限不能再做更高程度的包装。不过以上案例确实是很好的利用了视觉传达、面孔识别和光晕效应的原理。
以上实践都是增加对方的头像,那界面上展示用户自己的头像又有什么意义呢?团队成员通过探讨得出以下观点:
1. 切换多账号,避免登错号
有些公司职员需要打理公司的社交网络账号同时也有自己的账号,甚至还有另外的小号。如果一不小心登错号发错内容,可能会导致社会性死亡。推特 App 在发布界面显示自己的头像点击可以切换不同的账号,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2. 头像让我发言更注意自身形象
自己的头像是自己现实人格在网络上的映射,看着自己的头像在输入框旁边,发言时难免会有“这是我在说话”的潜意识。因此在发表内容时会注意自己的措辞,维持自己的身份形象。同理,如果做匿名社交,在输入框旁边放上匿名头像,也让用户觉得自己带上了面具,发言更肆无忌惮。
3. 头像更像沟通
如果在别人的帖子下面发表评论,有头像更像是你和帖子的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没头像就显得你在芸芸众生中仰望作者。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龙爪槐守望者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数据价值的不断挖掘,图表作为数据呈现与分析的有效手段,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进行 B 端平台设计时也在思考:如何让图表清晰的传达信息,同时带来美观的视觉感受。
为了达到清晰传达和视觉美观的目标,我们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大量探索及思考,梳理总结了一套适用于 B 端后台类产品的图表设计思路及方法,涵盖了曲线图、柱状图、饼图、雷达图、漏斗图等各类常用图表类型。
图表能够承载大量数据信息,同时视觉元素较多,如果只是凭借设计师的审美喜好进行视觉设计,没有整体信息读取考量,可能会导致重要信息未能凸显,降低用户读取效率。
为清晰传达信息,进一步提升读取效率,我们采用元素重要程度与视觉强度相绑定的方法。依据元素重要程度,将图表元素分为三类,分别为“底层元素”、“中层元素”和“顶层元素”,并依据不同视觉强度分别设计三类元素。底层元素最弱,顶层元素最强。通过这种方法,梳理图表元素的前后关系,能够清晰把握元素视觉层次,保证信息传递效率。
1. 底层元素设计
在各类图表中,我们把辅助说明数据的轴线、刻度等定义为底层元素。为了减少视觉干扰,突出主图形,底层元素全部使用浅灰色进行设计。我们发现,当元素与背景颜色的明度对比在 1.2:1 时,人眼较难看到元素;当对比度在 2.0:1 时,视觉强度过强,易吸引用户注意力。通过元素视觉强度的调研及视觉尝试,最终确定元素与背景对比度在 1.6:1 左右,视觉强度偏弱但人眼能够看清的程度。以保证元素视觉不突兀,只在需要查看时可以被发现。
2. 中层元素设计
中层元素的内容包括数据图形、数据线段等承载主要数据信息的元素,是图表中表达数据的关键元素。与底层元素相比,中层元素采用更低明度与更高饱和度的数据色来表现,使元素从页面中凸显出来,保证可读性。同时在样式上适当加入渐变、描边等样式,丰富视觉层次,带来美观的视觉感受。
3. 顶层元素设计
我们把顶层元素定义为图表高亮信息,内容包括悬停样式、悬停后的详细数据说明等。在设计上为保证视觉样式突出,使用深灰色、强调色等强对比度样式,并辅以动画、投影等手法保证明显的视觉强调效果,保证顶层信息最有效的传达给用户。
4. 最终效果
通过层级梳理,并绑定元素重要程度和视觉强度的方法,设计后图表主次信息均按重要程度进行对应视觉强度的展示,让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重要的信息,提升信息读取效率。
图表排版是指各元素在图表中的尺寸及布局等,对于 B 端后台类产品来说,不同排版对用户使用体验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建立一套合理的规范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我们经过大量讨论推敲,梳理出一套针对 B 端后台类产品的排版规则,力求保证用户图表的使用体验。
1. 图表尺寸
图表尺寸指图表整体长宽高。在项目中我们发现不同尺寸的图表对数据展现效果影响巨大,例如巨量数据的图表挤在名片大小的区域例显示,这使得信息读取的效率大打折扣。为此我们收集并提取出“全貌概览”、“多角度环视”、“详情分析”三类典型场景,并制定了“迷你图”、“中号图表”、“大号图表”三类尺寸,针对不同尺寸优化图表的信息展示密度,以达到读取信息的目的。
“迷你图”尺寸最小,舍弃了 Y 轴等不必要信息,利用小面积展示最关键的图表信息,并控制数据密度,保证信息读取。
“中号图表”尺寸受限,限制坐标轴刻度数量和数据的密度,例如曲线图数据点不高于每 4 像素 1 个数据点,Y 轴坐标刻度不超过 5 个,以确保信息密度不过载,这类图表尺寸通常用在针对某大类内容进行多方面检视时。
“大号图表”尺寸最大,不限制数据信息密度,给予最全最详细的展示,这类尺寸通常用在数据详情页等详细分析场景中。
最后考虑到多图表混合排列时,饼图、地图等大面积填色图表,相较折线图等描边型图表,视觉感受更加膨胀。我们缩小了填色类图表的实际高度,保证多种图表混合排列时,视觉感受的均衡。
2. 坐标轴
坐标轴在图表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那么坐标轴常见的设计问题有哪些呢?
第一是横纵坐标轴的刻度出现过密情况。
如果坐标轴所承载的是连续数据(连续数据指可量化的,连续不断的,在区间内可任意取值的数据,如时间、金额、人数等),设计师可自行增减刻度数量以保证视觉舒适度。如果承载是离散数据(离散数据指不可量化的,无关联的,不可在区间内任意取值的数据,如分类、软件版本、省份等),可采取增加坐标轴缩放功能解决。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刻度的说明文字过长。
如果是 X 轴(横轴)文字过长,除了在可控范围内减少刻度,还可采取文字倾斜 45°~90°的办法(如文字全部为中文,可用竖排代替倾斜 90°),缓解信息过密看不清的情况。
如果是 Y 轴(纵轴)文字过长,需联合研发一起调整数据的单位,比如把“元”调整为“百万元”。
如果不能调整,那就要根据所使用的图表库有针对性调整。例如常用的 Echarts 图表、D3 图表等开源图表库,需要提前预估刻度文字长度并预留出来,否则刻度文字可能会被页面裁掉而不能完全显示。如你是用的是 AntV 等可自适应的图表库,则不必提前处理,图表库会自动按刻度长度进行整体调整。
3. 图例
图例作为图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各类图表库中位置不尽相同,由于不同图表样式差异很大,图例的位置需整体考虑并适当布局摆放,但在同一产品或页面内,过于随意的摆放图例,会导致页面统一性较差,同时增加用户的浏览成本。我们团队所负责的 B 端商业产品矩阵,作为面向用户的产品集合,产品间联系非常紧密。过于灵活随意的图例摆放不利于用户对于图表的浏览。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基于业务特点,针对 B 端商业产品矩阵制定了图例布局指导原则。
我们以提升屏幕信息密度为目标,分析不同场景的页面排布,制定了顶部和右侧两种较为宽松的指导原则,供设计师在没有明确的更优方案时选用。
当图表是左右两端对齐的类型,例如折线图、柱状图时,建议将图例放置在图表顶部。这样能结合标题等其他元素进行统一排布,减少占用空间。当图表本身左右都有空余空间时,例如饼图,建议将图例放置于图表的右侧。也能够节省页面的空间。
色板作为常见的数据表达手段,能够利用不同颜色明确体现分类信息、数值高度、状态信息等。但目前市面上鲜有专业用途图表的配色工具。我们经过大量探索尝试,梳理总结出图表色彩的两个关键维度:辨识度与统一性。既需要颜色间突出强烈可清晰辨别,又需要颜色整体能形成统一风格,以达到清晰传递和美观的目标。如何平衡辨识度与统一性,是我们遇到的难题。
1. 辨识度
辨识度在图表中有两方面:颜色与页面底色的辨识度,各颜色之间的辨识度。对于第一种,我们采用控制颜色的明亮程度来确保色彩辨识度,尤其对于黄色、青色等本身较亮的颜色,降低颜色的明度,确保在浅色背景下颜色可辨识。
对于第二种也就是各颜色之间的辨识度,通过实验发现单纯的颜色色相变化,例如红色与橙色的区分,人眼不容易分辨。所以采用了色相变化+明度变化的方法,即深红色与亮橙色,深蓝色与亮紫色等,这样用户能在第一眼就明确分辨,保证颜色间的辨识度。最终把颜色映射到色彩空间的三维坐标中,运用欧几里得距离公式测算颜色间的距离长短,来衡量各颜色间色差数值。颜色间距离越远代表色差越大,利用数据辅助衡量辨识效果。
2. 统一性
色彩统一性的作用在于确保图表整体风格一致,色彩搭配舒适,从而带来美观、统一的视觉感受。为达目的,我们首先提炼商业产品设计风格为明亮、强对比,其次把设计风格转化为色彩数值。经过实验,把颜色明度限制在 50%-70%,把饱和度限制在 75%-85%,并在区间内不断波动。这样既保证了色彩视觉感受的统一,各颜色间又能够有清晰的辨识度。
3. 颜色量化与工具
量化颜色,将色彩转化为数值,利用数值来验证设计师的「感觉」,能够保证方案合理性,保证设计质量。但通过尝试,我们常用的色彩模式均不能科学合理的量化颜色。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最终决定以小众的 HCL 色彩模式来衡量色彩。其中 H 表示色相、C 表示饱和度、L 表示明度。HCL 区别于传统的 RGB 或 HSB 模式,它能够将人眼对颜色的感知的量化为数值,例如黄色相比蓝色明度更高,都能如实的反馈到数值上。也由于此特性,HCL 模式在诞生距今不到 20 年间,已被一些先锋设计师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呈现中。
但是 HCL 作为小众色彩模式,目前设计软件鲜有支持,造成了 HCL 色彩不直观、不方便调色等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已初步完成智能配色程序,只需输入品牌色,就能自动生成图表色版,并在风格上与品牌色匹配,达到整体色彩的统一。我们也将一套调配好的色板及 HCL 实用小工具附在文末,帮助大家直观的查看和使用 HCL 模式颜色。
数据价值就像不为人知的宝藏,隐藏在一条条枯燥晦涩的数据背后。而图表则是开启宝藏的钥匙,是发掘数据价值的强有力武器。通过对图表的不断探索优化,我们希望能够最大化数据的价值。通过图表,让数据最直观的展现;通过图表,让其背后的规律浮出水面被人探知;通过图表,让 B 端不再有难懂的数据。
附:色板及 HCL 工具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编辑导语:如今可以说是短视频时代,各种短视频平台充斥着我们的娱乐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碎片化的时间刚好可以被短视频满足;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短视频【单列沉浸式】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谁能统一短视频领域?
抖音?快手?还是视频号?
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单列沉浸式】。
准确来说,单列沉浸式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产品形态。
过去这一两年,抖快两极越发明显,格局变化不剧烈的短视频领域发生的一个还算比较明显的变化是,所有的短视频都开始在产品形态上向抖音看齐了。
包括快手、微信视频号,甚至微博小视频,主流的短视频产品都已经全面拥抱单列沉浸式。
图:抖音(左1)、快手(左2)、视频号(左3)、微博(左4)
这是不是可以证明单列沉浸式就是短视频消费的最佳形态?
无论是成熟的老产品快手和微博,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产品视频号,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如果要找一个正确的角度去切入,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单列VS双列,沉浸式VS非沉浸式,到底区别在哪?为什么说单列沉浸式是更加适合短视频的消费呢?
短视频是高度碎片化、kill time式的消费,这个消费有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无脑,也就是用脑成本极低。
图:系统1(左)、系统2(右)
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左边的系统 1 状态,是快速的、本能的、自动化、情绪化的大脑工作状态,用脑成本低。
为什么同样是2个小时,明明可以完整看完一部电影,很多人仍然选择用短视频来消费?就是因为看短视频不需要动脑,只要被动的接受平台投喂的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荷尔蒙,产生愉悦感就好。
长短视频获得的快乐自然是不一样的,长视频虽然也大量充斥着价值极低的内容,但普遍认为长视频的内容价值远远高于短视频;因为长视频是比较完整、系统的去阐述,比如说长时间铺垫后的高潮、明线暗线的多方交织、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情节等;而这些更加高级的价值感都是需要大脑去思考、分摊到时间上面才有意义的。
用户在看长视频是相对高唤醒的状态,在看短视频是相对低唤醒的状态。
单列沉浸式是更加完美的契合这种无脑状态的,因为它的消费成本更低、体验更好。
首先是单列相比较于双列,是更加短平快的消费方式,可以减少用户的思考、选择和操作。
在单列中,用户切换视频只需要上下滑,播放完自动切换甚至无需成本;而双列中,用户需要返回重新选择并点击观看;切换视频的成本,双列高于单列。
图:单列消费路径(左)、双列消费路径(右)
短视频因为时长极短,意味着用户在单次消费的过程中会消费非常多的内容单元,每多消费一个内容单元,双列与单列的成本差就会进一步扩大,双列成本相对的就越高,单列成本越低。
因为单列消费路径短、消费成本低,在相同的时间内,单列比双列能够看到的视频数就更多,效率就更高。
当然,双列可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提高系统整体的容错率,但是这个选择的收益本身就不大;因为短视频价值极低,时长又极短、消费成本极低,这代表着选择的ROI低、选错的成本也低。
不妨将选择的成本分摊到视频消费时长中,长视频因为时长很长就会比较划算且必要性强,而短视频因为时长极短就不划算且必要性弱。
而且现在推荐系统越来越准,在短视频的消费中比人的主观选择还要准,基本上是抹掉了选择带来的收益,还省了选择的成本。
所以单列是比双列更加适合短视频的。
而沉浸式为什么比非沉浸式更加合适,是因为沉浸式可以使用户更快、更好的进入视频情境之中;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因为没有其它视频信息的干扰,能够让用户只专注于当前的视频。
图:可对比视频号单列沉浸式(左)和单列非沉浸式(右)
抖音负责人张楠曾经将抖音的成功在消费端归结为“全屏高清、音乐、个性化推荐、传递美好”四个因素。
全屏高清其实对应的就是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手机中的原生相机拍出来的视频就是全屏的,如果将一模一样的短视频放在不同的尺寸上去看,全屏效果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进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上都是最强的。
这说明全屏高清是当时沉浸式在视频尺寸和清晰度上体验最好的形态,到了现在,全屏依然是最佳,清晰度却已经变成了1080P甚至更高。
单列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更佳、成本更低,且非常适合短视频这种无脑式的kill time消费,自然是最佳的消费形态。
同时,这种形态也是产品上瘾的基础之一。
为什么刷抖音会上瘾,停不下来,一刷不知不觉就一两个小时了?
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第一个是用户持续无脑、愉悦的状态,跟短视频的内容有关;第二个则是因为单列沉浸式上下滑。
沉浸式的视频构建了专注的情境,让人忘了时间的流逝;而单列上下滑切换视频成本极低,切换时间极为短暂,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用户基本无缝切换视频,无脑、愉悦的状态不会因为切换而被打断;上下滑简单、不用思考,容易形成习惯,甚至是自然反应。
用户打开抖音不知不觉就继续看下去了,不喜欢就立即划走,像个快乐的魔盒,没有尽头,自然而然就上瘾了。
上瘾后用户时长也就增加了。
时长的增长可以看做是短视频目前阶段绝对的核心指标,首先是因为短视频本来就是杀时间的利器,时长代表着一切;其次则是因为短视频用户数量的增长已经趋缓,只能靠争夺时长来保持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原本不是单列沉浸式的短视频敢改版的原因,强推一个新的功能尚且要考虑用户的旧习惯、是否接受、学习成本如何,何况这是完全另一种产品形态。
单纯拿用户体验提高是无法有效说动的,因为没有数据去论证用户体验到底提没提高、提高了多少,大厂的产品运营都背着严重的KPI或OKR,但是用户时长的增长就是最有利的支持。
单列沉浸式对于平台商业化的贡献其实可以基本从单列的角度去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NO.1 单列的变现效率远高于双列。
以目前最主流的信息流广告为例。
单列比双列消费的路径短、成本低,同样的时长内,单列比双列能够消费的视频总数更多,也就意味着可消费的广告更多。
更重要的是,单列的内容推荐完全由系统决定,用户无法选择,系统对流量可以做到100%的精准把控,决定推荐给用户内容就内容,决定推荐给用户广告就是广告;抖音可以做到让广告跟内容一样100%的曝光到用户面前,目前抖音基本上是每5个内容就插一条广告。
双列由于在消费路径上,还需要用户去选择点击观看,意味着转化路径多了一个环节:从瀑布流的图片封面到内容观看的CTR转化率。
双列形态下,广告的CTR是不可能达到跟内容一样的。
据快手《2019快手创作者报告》披露,快手的内容CTR为20%,但是根据【乱翻书】对实际从业者的访谈,内容CTR和广告CTR的差距要比想象中更大,甚至达到5-10倍的差距,也就是广告的CTR可能只达到1%-2%。
当然,有人说双列因为有了用户主动选择来表示较为明确的需求,所以理论上是可以为每个点击收取更高的价格,类似于搜索广告的价格远大于展示广告,有没有可能正负为零,完全弥补曝光率的不足?
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
双列仍然是展示广告,它跟单列的差距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搜索广告之所以点击价高出这么多;除了明确的意图带来的高匹配度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搜索是比较急迫的需求,急迫的需求+高匹配度才使得搜索广告的溢价高。
而日常我们刷抖音快手这些娱乐性质的短视频是没有这些急迫的需求的,是需要短视频平台展示的广告来切中或者激发我们需求的;这也是为什么双列形态下,广告的CTR达不到跟内容一样的原因,娱乐性的内容跟广告的内容是不统一的,用户的心理接受度也不会很高——用户上来是看包袱消磨时间的,不是买买买的,而人的主观选择也会趋向于避免广告。
那么单双列展示广告的点击价的高低就来自于命中需求的准确程度+展示效果了,准确率由推荐系统决定,关乎算法和数据;而数据的维度是来自于非常多层面的,不仅仅只是点击广告的数据,所以这方面就算有差距也很难说差距多大;而展示效果的话,单列沉浸式的【大屏+视频】的展示效果远高过双列下的【小屏+图片】。
所以很可能的结果是,单列和双列的广告点击价之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很难完全抵消掉内容和广告CTR的差距的。
这样综合来看,单列的变现效率是高于双列的。
单列不仅增加了用户整体变现的时长,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变现的效率,因为增加的变现时长不仅仅来自于新增的总用户时长,也来自于抢夺了其它消费形态下的时长;比如说快手的单列会抢夺双列的时长,而因为单列变现效率比双列高,所以也提升了变现时长在用户消费总时长中的比例,提高了整体的变现效率。
NO.2 单列双列会造成不同的内容生态,影响到公域和私域的强弱,进而影响到平台的整体变现效率。
单列相较会强内容、弱关系,因为单列完全是系统推荐什么看什么,容错率低,系统往往就倾向于推荐头部优质的内容;而双列就弱内容、强关系,因为双列除了系统推荐之外,还要用户主动选择,加强了整体的容错率,所以系统推荐的内容就会更加多元。
相较而言,前者私域弱、公域强,后者私域强、公域弱,而公域强才有利于平台变现。
公域强意味着平台对于流量的掌控权,快手老员工就在内部信中提到:
双列下kol的私域流量粘性太高太强势,很不利于我们把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持续做高(直播电商虽然现在势头很好,但本质是kol的私域流量太强,所以我们公域的短视频推小店效果不好),那么今年流量分配也要重新调整……
私域强是有利于平台创作者,公域强才能肥了平台自身,淘宝、拼多多和美团等超大型交易平台之所以收入这么高都是因为强公域,更好的掌握了流量的分发权,进而更的变现;抖音之所以成为超级印钞机,也是因为完全掌握了流量分发,公域能力极强。
单列可以将流量的分发权更加集中在平台的手上,提高了平台整体的变现效率。
或许是基于单列沉浸式在商业化上的这些优点,现在连以双列和中视频为主的B站都坐不住了,也开始加入单列沉浸式。
图:B站的【单列沉浸式】
B站因为文化氛围好、私域强,无论留存还是用户时长都很理想,但就是整体变现效率低:双列下信息流广告不好变现,同时也为了文化氛围而束手束脚。
新开一个单列沉浸式可以说是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变现效率。但中视频在B站的单列沉浸式的视频中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未必会真香。
短视频之所以真香,归根到底还是跟短视频这种载体和消费场景密不可分。
短视频因为冲击强(体验好)、消费成本低,所以非常适合碎片化、kill time式的消费。
冲击强跟视频这种载体有关,视频比文字、图片的冲击性更强;
而消费成本低则跟时长有关,因为时长极短,所以消费成本极低,同时时间弹性也极高,又因为时长短,很难承载比较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再加上碎片化的消费场景,所以用脑成本极低,看短视频大多数时候都是无脑状态。
商业的进化必然是往体验更好、成本更低、更加的方向去进化,单列比双列、沉浸式比非沉浸式的体验更好、消费成本更低,更符合短视频碎片化、kill time式的无脑消费;
但B站的中视频已经有点脱离了这个场景,中视频已经可以承载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很多人在B站也并非完全是单纯的kill time,而是看财经、涨知识等,需要用脑思考,消费成本也比较高。
在这个场景下,双列的多选择、强容错就是有必要的,因为选择的RIO变高了,选错的成本也高了,所以B站做单列沉浸式未必会有短视频这么香。
当然,B站也可以学微博,单列沉浸式只展示短视频,无异于在内部开一个抖音,创造一个完全的短视频产品。
具体会如何,拭目以待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模态和非模态对话框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用户界面元素,将用户的注意力转移到子任务上。那么何时使用,二者又有哪些区别呢?
模态对话框会打断用户并要求采取措施。当需要将用户的注意力转移到重要信息上时,它们很合适。
为了更好地理解模态对话框和非模态对话框之间的区别,让我们看看术语“对话”和“模态”的含义。
一个对话框(或对话)是指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在用户界面中,对话框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对话”,通常会向用户请求信息或采取措施。
用户界面模式是特殊状态,其中同一系统具有一些不同的用户界面。每种模式可能带有不同的命令,或者相同的命令(或操作)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具体取决于系统的模式。换句话说,在不同的模式下,相同的输入将具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打开Caps Lock的计算机处于特殊模式:所有键入的字母都将显示为大写字母。打开或关闭大写锁定时,键入字母会有不同的效果。或者,在Microsoft Word的“跟踪更改”模式下,所有以前进行的编辑和注释都是可见的(而在正常的默认模式下,不会对其进行跟踪或显示)。
通过对“模式”和“对话框”的了解,我们可以轻松定义模式对话框。
定义:一个模式对话框是一个对话框,在主要内容和移动系统到需要用户互动的一种特殊模式的顶部显示。在用户与模态对话框明确交互之前,此对话框将禁用主要内容。
相反,非模式(或无模式)对话框和窗口不会禁用主要内容:显示对话框不会更改用户界面的功能。对话框打开时,用户可以继续与主要内容进行交互(甚至移动窗口,最小化窗口等)。
模态对话框最初旨在警告用户错误或需要立即采取措施的其他系统状态。在这些情况下,必须先中断用户才能解决错误。因此,将对话框放置在屏幕中间作为界面的焦点,使其非常有效。这种模式对话框的最大优点是它们引起了用户的注意,并允许他们认识到问题并迅速进行了纠正。
但是,这种原始用法已经发展起来,现在出于合法或不太合法的原因,有说服力地使用了模态对话框和窗口来吸引用户的注意。
这是模式对话框引起的一些常见问题:
他们需要立即关注。本质上,模态窗口是强制性的,需要用户立即采取行动。由于对话框将系统置于不同的模式,因此用户只有在确认对话框后才能继续进行操作。
它们中断了用户的工作流程。模态对话框迫使用户摆脱他们最初正在处理的任务。每次中断都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不仅是因为用户必须对对话框进行寻址,而且还因为一旦他们恢复了原始任务,人们将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来恢复上下文。
它们使用户忘记他们在做什么。一旦上下文切换到其他任务,由于模态对话框带来的额外认知负担,人们可能会忘记与原始任务相关的一些细节。在这种情况下,恢复原始任务的上下文可能会更加困难。
它们使用户创建并解决了一个额外的目标-关闭对话框。出现对话框时,将向用户的工作流程添加额外的步骤:读取和理解对话框,然后对该对话框做出决定。除非对话理由充分并且确实包含重要信息,否则交互成本的这种增加可能会使用户推迟。稍后我们将详细说明这一点。
它们在后台阻止内容。当对话框出现在当前窗口的顶部时,它可以覆盖重要内容并删除上下文。结果,当对话框询问与刚刚被遮盖的信息有关的问题时,对对话框的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由于这些缺点,模态对话框在用于非关键性活动时会出现问题。
什么时候使用模式对话框合适?以下是一些指南,可帮助您确定是否确实需要模式对话框。
1.使用模式对话框显示重要警告,以防止或纠正严重错误。
只要有可能丢失用户的工作或某个动作可能造成破坏性且不可逆转的后果,请中断用户以避免灾难。
要确定什么错误严重到足以引起模式对话框,请考虑以下事项:
如果将用户的注意力从任务上移开,这个问题会更容易或更难解决吗?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避免人为错误。但是,一旦发生错误,如果错误消息显示在主要内容中而不是模式对话框中,则可能更容易修复错误。例如,表单中的错误应在发生错误的页面上报告,以便用户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参考错误消息。但是可以在模式对话框中显示通知用户她的计算机将在10秒后重新启动,以确保用户注意到该消息。
错误是不可逆的吗?不可逆的错误通常会导致信息丢失,这对于复杂且耗时的任务尤其有害。例如,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未能将项目添加到购物车可能是一个不幸的错误,但如果用户没有注意到微妙的通知,则它不是不可逆的(如果他们确实想要该项目,他们可以重做其操作)。另一方面,覆盖文件或无法保存对数百张幻灯片的更改都是不可逆的操作,因此非常需要中断,并且经常受到干扰。
Microsoft Powerpoint使用模式对话框来防止不可逆的错误或意外的用户操作,例如在不保存工作的情况下退出应用程序。
Google Mail桌面应用程序:当用户在邮件中包含“我已附加”或“请参阅附件”等关键短语后忘记附加文件时,将出现此模式对话框。此对话框可防止用户错误(以及笨拙的后续电子邮件)。
当缺少信息会阻止系统继续用户启动的过程时,模式对话框可以提示用户输入该信息。
如下所示,Etsy使用模态窗口中断用户的登录信息(当该用户试图将某项保存到收藏夹列表中时)。
每当用户尝试执行需要进一步步骤才能执行的任务时,Etsy都会使用模式对话框。例如,当用户尝试将某个项目标记为“收藏夹”而用户未登录时,将出现一个对话框,以获取执行所需操作所需的信息。
对于工作流,更快并不总是更好。对于耗时且涉及精神(和情感)的任务,一次要索要大量信息可能是不堪重负的。在这些情况下,模态对话框可用于将复杂的信息分解为更简单,更易消化的块。向导是使用模态对话框的常见实例。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具有多个步骤的模式只会延长花费在主要任务上的时间,从而使用户更有可能一开始就忘记自己在做什么。因此,如果您必须执行多步骤模态,请让用户了解他们的进度,这样他们就不会立即放弃。就是说,如果开始需要多个步骤,则可能有理由为其分配整页。
当所请求或提供的信息相关时,模态可以有效地工作,或者可以简化当前任务的完成。
就房地产网站Zillow.com而言,用户无需帐户或房地产经纪人即可浏览物业列表。但是,当他们尝试与代理商联系以获取列表时,站点将显示一个模式对话框,询问他们是否已经有代理商。该信息对于立即进行下一步(联系上市代理)并不重要,但在简化未来的交互过程中仍然很有价值。该对话框使用渐进分析,并一次提出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承诺度很低,只关注相关细节。
Zillow.com在用户提交有关特定列表的查询后,要求用户提供更多信息。询问用户此时是否有房地产经纪人是有意义的点, 因为它减少了将来与其他代理进行冗余对话的机会。
渐进分析的关键在于它们遵循用户对工作流程的期望-中断仅在它们与当前任务相关或有帮助时才有帮助。
如上所述,模态对话框对用户具有许多缺点和成本。为了使这些费用合理,与任务和重要性的相关性应该很高。与用户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模态对话框被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并且会减少对公司的信任。
此外,当非优先信息以高优先级格式(如模式对话框)显示时,用户将拒绝关注此格式的其他实例。这就像伊索寓言中的“哭狼的男孩”一样-反复误导他人将使他们在真正需要时不会给予您信任。
与普遍看法相反,邮件列表注册虽然对于产生业务线索至关重要,但对用户而言并不重要。在最近的一项网络可用性研究中,我们听到了与电子邮件通讯注册有关的模态对话框的内在鄙视。
GoodHousekeeping.com通过模式化的邮件列表对话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不仅停用了背景,而且还用全屏照片完全替换了背景,从而删除了用户在网站上的所有上下文。它也出现在用户首次登陆网站首页后的前3秒钟内,使用户没有时间从该页面上收集任何值。该对话框要求的信息对于用户或其工作流程而言并非必不可少,并且几乎不提供上下文或感知的价值。
Wayfair使用模式对话框来请求用户指定应将该项目固定在哪个板上。另一个UI元素(例如主要内容中的一个选项)将更适合于输入此信息。底部:选定木板后,Wayfair使用模式对话框来要求用户邀请朋友加入他们的木板-这对用户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操作,并且会增加固定项目的交互成本。
结帐对用户和企业都是高风险的过程:用户希望确保该过程是安全和无错误的,而企业希望确保用户遵循其购买决定。模态对话框(如果不需要的话)充其量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最坏的情况是削弱用户的信心。
较早的Walmart.com版本使用模式对话框提示用户在结帐期间登录。最好的情况是,这种模式可能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行全面的搜索以查找Walmart.com密码,而不仅仅是以访客身份完成结帐。在最坏的情况下,用户可能会感到他们被迫开设一个帐户,而这又会影响购买决定。此后,沃尔玛重新设计了其网站以删除该模式对话框(但重新设计也完全删除了访客结帐,现在要求用户拥有一个结帐帐户-坦白地说,这令人反感)。
模态对话框应用于与用户的简短直接对话。如果模态要求用户进行复杂的研究或咨询其他信息源(可能被模态阻止),则该交互不是正确的UI元素。
边境航空公司使用模式对话框促进基本航班的加价销售。该对话框要求用户决定花更多的钱,但是不允许他们访问做出该决定所需的其他信息(例如,是否还有剩余的体面座位)。
在任务不是很关键的情况下,非模式对话框可能是合适的。非模式对话框的攻击性不如模式对话框,因为它们允许用户继续其活动并在不相关时忽略它们。但是,它们仍然可能是破坏性的,特别是如果它们使屏幕上的重要信息模糊不清或需要太复杂的交互。
此外,某些非模式对话框不能在设备和浏览器之间很好地转换-例如,台式机上的Chrome中的非模式窗口可能会在iPhone上的Safari中变为模式窗口,例如下面的Meowbox.com。
在Meowbox.com桌面网站(左)上,主页右下角显示了用于时事通讯注册的定时非模式对话框。但是,在网站的移动渲染(右)上,非模式窗口变为全屏模式窗口,迫使用户在向前移动之前提供输入。桌面版本允许轻松消除提示,而移动版本则不允许。
当用户需要在模式之间快速切换以访问某些信息时,非模式窗口非常有用。例如,Google Mail使用非模式窗口作为编写新电子邮件的默认方法。用户可以继续打开此窗口,在不丢失电子邮件的情况下最小化编写的电子邮件(或选择将其最大化到模式窗口)。该单独的视图使用户可以查找较旧的电子邮件或其他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撰写当前电子邮件。
Google Mail的非模式窗口使您可以轻松地在写入和读取信息之间进行切换。
涉及模式对话框时,请考虑以下问题:没有人喜欢被打扰,但如果必须的话,请确保值得这样做。
在使用对话框时,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呢?
谨慎使用对话框,因为它们会打断他们。它们的突然出现迫使用户停止其当前任务,并专注于对话框内容。对于模式对话框,用户必须先进行对话操作,然后才能继续访问下面的页面。有时这是一件好事,例如,当用户必须确认一项重要操作时(例如“您要删除您的帐户吗?”),但是对于许多任务而言,这是不必要的,而且通常很烦人。
在需要用户在继续操作之前进行交互的情况下,或者当错误的代价可能很高时,使用对话框是最有意义的。
在用户未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突然打开对话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主意。不幸的是,许多网站都用下面的示例用订阅框轰炸了访客。
用户在页面上执行某项操作时,应该始终打开一个对话框。那可能是单击按钮,跟随链接或选择一个选项。
并非一切都值得中断。
对话框的替代方法是内联扩展,可以帮助维护当前上下文。
不要只是弹出对话框。
对话框应该说出用户的语言(使用用户熟悉的单词,短语和概念),而不是特殊的系统术语。
您应该使用清晰的语言写问题。例如,当您要求用户删除她的文件时,而不是说“释放存储空间?” 问“您要删除文件吗?” 通常,您应该避免道歉,模棱两可或诸如“警告!”之类的问题。或“您确定吗?” 因为它们会带来额外的视觉混乱。
避免为用户提供含糊不清或不清楚的选项。您应该只使用清除选项。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应该能够仅根据标题和按钮文本来理解选择。
错误的示例:在此示例中,轻蔑的操作文本“否”回答了问题,但没有建议之后会发生什么。
很好的例子:平等权利行动文本“放弃”清楚地表明了决定的结果。
对话框不要遮盖可能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例如,一个对话框,要求用户确认某些项目的删除,应列出要删除的项目。
处理完成后,请记住显示通知消息(或视觉反馈)。让用户知道她已经完成了所有需要的工作。
在对话框中使用明确的问题和选项。
设计对话框以产生闭合。
操作后通知用户。
您不应该试图过多地塞入对话框。保持其干净简洁(遵循KISS原则)。但是极简主义并不意味着有限。所有信息都应该是有价值的和相关的。
对话框永远不应部分出现在屏幕上。您不应该使用包含滚动内容的对话框。
错误的例子: 巴克莱银行的付款处理对话框中有很多选项和元素,其中的一部分选项仅可通过滚动来使用(尤其是对于通常具有相对较小的屏幕区域的移动设备)。
很好的例子: Stripe使用简单而智能的对话框,仅包含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在台式机和移动屏幕上都看起来不错。
对话框不应包含两个以上的动作。第三项操作(例如“了解更多信息”)通常用于使用户离开对话框,这增加了未完成任务的风险。
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多个步骤是一个好主意,但这通常也表明某些事情太复杂而无法要求用户在对话框中完成。
如果交互足够复杂,需要多个步骤(如下面的示例所示),那么它就足够复杂,可以保证拥有自己的页面。
通过删除不需要的元素或不支持用户任务的内容来简化对话框。
尝试避免对话框包含多个步骤。
正如上面所介绍的,对话框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寻求注意力的模态对话框,它迫使用户在继续之前与他们进行交互。模态对话框通常用于离散的阻塞过程,需要显式的“接受”或“取消”操作才能将其关闭。单击其外部区域时,它不会关闭。第二种类型是非模式对话框,允许用户在其外部单击或点击以将其关闭。
您仅应将模式对话框(第一种类型)用于非常重要的交互(例如,删除帐户,同意条款和条件)。
系统对话框也是模态对话框,通常具有以下基本元素-内容,操作和标题。
打开对话框时,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后面的页面稍微变暗。这有两个工作。首先,它通过对话框吸引人们关注叠加层;其次,它使用户知道该页面当前未处于活动状态。
但是要注意着色。如果您将其设置得太暗,则用户将无法再在后台看到页面。如果将其设置得太浅,则用户可能会认为该页面仍处于活动状态,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对话框。
右上角的对话框应该有关闭选项。许多对话框在窗口的一角都有一个“ x”按钮,用户可用来退出该窗口。但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此“ x”按钮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逃生路线。单击“ x”通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它的尺寸较小,用户必须发现并单击(点击)它。
允许用户单击非模式窗口时,可以退出非模式窗口,这是一个好主意。
对话框应避免启动其他对话框,因为它们增加了视觉上的复杂性。
大多数情况下,允许用户单击(或点击)以关闭对话框(模态对话框除外)。
对话框应避免启动其他简单对话框。
模态和非模态对话框都非常有用,可以请求或鼓励用户参与。在决定这两种类型的对话框时,请考虑用户上下文和工作流程。避免不必要地打扰用户并中断他们的工作流程。使用户更容易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如果公司希望朝着业务目标持续发展,则在这些设计决策中必须优先考虑用户目标。
涉及模式对话框时,请考虑以下问题:没有人喜欢被打扰,但如果必须的话,请值得确保这样做。
在我开始所有话题之前,我有问题想问大家,大家工作快乐吗?
我听到了特别积极的反应,说非常的快乐。希望大家说快乐,不是因为今天是周五。
但是呢,其实,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乐,是所有的活动当中快乐指数的,跟躺着带来的快乐差不多的,有些人躺着什么也不干,也比工作快乐。
什么原因导致了工作的不快乐?
第一类,关乎目标。大部分人认为工作是为老板服务,所以很难受。另一类,是因为反馈,很多工作的结果依靠于外界,依靠于老板,所以你跟直属上司的关系,决定了工作的体验。第三类,是我们认为挑战和技能的不匹配,导致了我们工作的不快乐。当挑战大于技能的时候,你就会焦虑,当技能大于挑战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无聊,你的工作就会在焦虑和无聊之间来回地徘徊,这是我们理解的世界。
这个问题,在数字世界中会变得更加的明显。70 年前,第一台计算机出来之后能解决的问题非常的简单,但是 70 几年过去了,数字世界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我身边任何一个小设备都远远大于 70 年的。而现在的我们和 70 年前的前辈们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有 7+2 的记忆法则,最多只能记住 9 个数字,这就导致了在数字世界当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人类所掌握的技能。
数字世界往往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大于技能,所以你的体验是负能的。如果你的工作更加有趣,挑战能够匹配技能的时候,工作就会变得很好玩。工作就像打游戏一样,你通过了一关,技能得到了提升,工作就会变得持续好玩,所以我们在无聊和焦虑中间寻找平衡,这个平衡就是快乐的通道。
说起工作,大家多多少少会有快乐的体验,但是和躺在沙滩上睡觉的体验完全不一样。某一个下午或者晚上,需要处理一件稍微有难度的事情时,你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专注于你和你的事情,一抬头两个小时过去了,这是一种极度饱满、极度被满足之后的快乐,它是一种成长的快乐,也是一种挑战和技能匹配的快乐,也是全情投入的快乐,所以我们所说的快乐工作指的是全情投入的工作。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将每个人都追求快乐工作,作为Ant Design 的基本假定。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认为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快乐体验;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醒着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工作,如果你无法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人生将会在焦虑和无聊中度过。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找到了 Ant Design 的基本假定。就像光速不变基于相对论一样,我们想基于这样的假定,表达 Ant Design 的体系。
这就是 Ant Design 的基本假定,每个人都追求快乐工作,Ant Design 中每个人是谁?我们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用户:第一类是用户,第二类叫做设计者。所谓的设计者是创造这些应用性能的人,也就是在座的大多数。
我们将快乐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快感,一部分是乐趣,基于此,我们衍生出了 Ant Design 四个价值观,设计首先是自然的,其次是确定的,第三,设计是要有意义的,第四,设计是能让用户和产品不断成长的,它是具有生长性的。
所以接下来的分享当中,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会重点分享其中的两块。
第一块叫做确定性。分享一个小案例,我刚入行的时候,就碰到了社会的毒打,我想找到我的合作伙伴进行验收发布的环节,因为设计师对细节有非常强的管控情系,我用略微虔诚的态度说:“亲,能稍微调整一下列宽吗?”,他可能没理解我的意思,说“我觉得挺好”,我说“都换行了,哪里好?”,我以为会引起他的注意,结果他回了我一句:“这不重要,你行你上。”
我一开始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都应该有同样的认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的竞争升级 PPT 的时候,我就明白了,原来他不是针对我,他不换行不仅在产品上,PPT 里也不换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工种也有不同的想法,而我们的工作是需要这样一群人一起合作,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不确定性的想法,会导致研发过程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我们要想办法怎么让这群人可以步调一致地走得快,又走得远,我们把这套体系、方法论叫做 ETCG 2.0。
这是原有 ETCG 的基础上,进行升级的过程。我们希望面对同样的问题,各个角色都能推理出同样的方案。就像你在春天种下一颗苹果树的种子,你一定在秋天可以得到一颗苹果树,而不是一颗梨树。
ETCG 2.0几个字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第一个是功能范例,第二个是模板,模板是我们基于业务的抽象,目的是帮助新手或者帮助不同设计师保持设计的一致性,指引页面如何设计,比如这是典型的列表页,由高级搜索和表格组成。今年在模板的基础之上又做了一层更大的精进,我们做了抽象和规范衍生出了模板组件。一行模板组件,当无法满足你的需求时,只要一行代码,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序列。
除了列表页,还有表格页,还有图表、表单,以及布局,构成了我们对系统的抽象,叫做「四表一局」,它大概覆盖了中后台系统、或者企业级产品 80% 以上的业务诉求,同时本着非常开源、开放和普惠的心理,整个「四表一局」正式对外开放,大家可以访问 Ant Design 的仓库下载和使用。
ETCG 中的 C 是组件,是 Ant Design 最早和大家见面的内容,五年的时间里面,我们有了很多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精进,同时创造了非常多的社会价值。这五年前,非常令我们自豪的是,有接近 1000 名贡献者参与到 Ant Design 的建设中,同时 TOP 50 当中,60% 来源于社区,他们为 2 万家企业提升了 3-5 倍的研发效能,同时我们正式于去年年底成为全球开源第一的组件库。五年前,蚂蚁集团发起了 Ant Design 这个项目,但是它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来源于社区和我们的共同努力,这里的荣誉和掌声应该献给所有为Ant Design 贡献过代码的同学,谢谢你们的支持。
ETCG 的 G 有两个。第一个 G,是对组件样式的抽象,我们用了变量化的方式进行了约束和管控,它可以做什么?特别简单,你的老板今天不喜欢蓝色,想要橙色,你只要一行编码,就让组件库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ETCG 的第二个 G,是我们今年重点建设的部分,也是全新的一部分,叫做 Guides,指的是人和机如何进行互动交互的过程。
比如说这里是应该放一个数值输入框,还是放一个输入框?以及如何进行放置?我们将琐碎的交互规则进行抽象和封装,让机器学习这些规则,让机器帮助我们进行这些规则。你只要导入原数据,几乎不用做任何的配置和更改,可以得到可进入生产环境、可研发的表单页面,设计得可能比初级的设计师产生的效果更好,你想要的一切都应该放在合适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对 Ant Design 确定性的理解,不需要设计师参与的设计产品,提升了设计和研发的体验,当然商业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当下如何解决现在碰到的问题?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作为设计师,我在想怎么解决五年前的问题,我很想说我行我上。
我们怎么使用?使用 Kitchen 进行编辑化的能力,把 13% 甩给我的合作伙伴。如果你觉得还不够,想做更多的管理和管控,甚至可以用「四表一局」的能力进行服务的搭建,搭建可进入生产环境的服务产品,让设计师变成设计工程师的角色。
在今天分享的最后一趴,我和大家聊聊这个场次经常听到的词,那就是“自然”,学术界和产业界对自然有非常多的理解。我们把它定义成了形容词,我们认为这个行为很自然,大家经常在各个场合听到的一句话,设计是关乎如何运作的问题,Ant Design 在这个基础上,要聊的是 how it worksnaturally。
同样分享一个小案例,在我们有一天的用户群里,我们的用户反馈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说语雀可以插入图片吗?语雀的负责人当时在现场,就回到:“当然可以,最基本的能力”。我们的用户问出第二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是我们找不到在哪里”。语雀是阿里内外都很喜欢的一款文档类文件。编辑页的第一页,我们的工程师特意做成了绿色的,你点进第一个的第一行就是图片上传的功能。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仅仅隐藏了一级,就让用户记不起来有这个功能,我们仅仅隐藏了一级,就让用户找不到这个功能。这不是语雀产品特有的特征和问题,而是这个时代大部分问题具有的特征和问题,因为大部分的产品处于 1973 年的基础上。
WIMP 是什么?Window、lcon、Menu、PointDevice,当我们的功能只有 20 几个的时候,这是非常好的设计,总比代码行好太多,今天我们说了数字世界当中,我们的设备、计算机、网络成千上亿倍的发展,用户怎么记得住 8000 个功能?用户怎么定位到 8000 个功能在哪里?所以 WIMP 界面碰到了人机交互的瓶颈阶段。
为什么碰到瓶颈会越来越不自然?第一个角度从人机互动的环节,当用户记不住的时候,就没办法从哪个入口出发。所以 WIMP 界面第一个不自然的原因在于,所有动作的发起都依托于用户。用户一旦记不住,一旦找不到,人机交互就没办法走通,这是 WIMP 界面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回到人身上。人的行为分为有意识、无意识的两层,能量消耗比较大的就是有意识层面。WIMP 在于所有的行为依托于用户有意识地触发,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消耗脑力的一件事情。在我们面对这么多功能的环境下,这两个问题导致了我们在数字世界当中碰到的巨大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系统的功能每天在增加,数字世界不需要遵循物理制造的极限,它可以进入无限备功能的叠加,所以在这个世界当中碰到的挑战远远大于我们所掌握的技能,所以 WIMP 界面碰到了诞生以来最大的问题。
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人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思维的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同时系统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动功能,第二部分是被动功能,我们要尝试的守正出奇。守正延续了 WIMP 界面常规的功能,让人有意识寻找功能,触发系统的能力。但是出奇要多做一步,除了让用户找功能之外,我们要增加很多的主动式的交互,让功能找到用户。
接下来分享几个案例,在我们的常规设备当中,都已经有这样一些主动式的服务来寻找到你。
第一类是相逢不相识,名字很好听,解释也特别好玩。在语雀当中有一个小功能是我特别喜欢的功能,当我编辑一篇文档,编辑了大于 30%、50% 的文本量,这个钩会自然地帮我钩上,因为它有一个基础的设定:如果这篇文章发生了比较大规模的修改,你的订阅者很自然的想知道你这篇文章做了什么。
第二个相逢不相识的地方,大家可以聚焦一下支付宝。有兴趣可以打开支付宝首页,在你的收款码应用里,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面对面交易的问题,所以当你输入一个金额完成以后,自然旋转屏幕的时候,这个屏幕会进行自然的翻转,这样对面扫你钱的人,可以看到信息的正面,这非常自然。
第二个主动式交互的类型,叫做可用不可见。和相逢不相识的区别在哪里?就是默默地为你提供了服务,但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存在。在苹果第一代出来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牛逼的设计,因为大家都知道虚拟键盘,没有物理触感,所以误触率很高。虚拟键盘怎么解决?苹果基于非常有趣的思考,在苹果的全键盘里面,只要输入了 Desig 的时候,通过语义词的分析,N 点击的范围远远大于旁边的 B 或者 M,以及上面的 G 部分,这是帮助你做主动选择的服务,只是我们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将这些自然的人机互动方式进行整理,包括融入到更多的案例以后,发现人机主动式交互有九种不同类型的分类,除了输入法,更多是通过用户使用情景的上下文进行优化的过程。
我们有了这张人机自然的交互,怎么解决语雀的问题?我和在座的语雀设计师有过这样的讨论,用户说图片上传找不到,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映是把图片上传显示单独放出来。这可能会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是如果明天财务说表格找不到了,我是不是还要把表格拿出来?有人说附件找不到了,还要把附件拿出来吗?我们需要从主动式交互的角度畅想怎么优化人机互动的过程。
回到这张自然交互的工具,提供了一种简易的思维框架。
我们去判断哪些是可以去做的,第一件事特别简单,我们判断用户使用的上下文是什么,我们发现很多产品的通用习惯,直接把图片拖进去,做成小的服务,用户根本不需要知道功能的存在就可以使用。
第二个从原数据角度来理解,图片是一种特殊结构的数据,它是 jpg、png。用户在外部复制了之后,进入编辑页可以主动推送他一个服务,询问他是否要粘贴,本质上并不复杂,但是它确实在 WIMP 界面传统意义的基础上,又提供了初级的部分,又额外做了一部分。
我们所定义的自然里面,是需要我们做更多的主动式的服务,让我们这个海量的功能能够在合适的场景下,去找到用户,从而节约人的脑力和体力。因为对于人来说,我们和 70 年前的爷爷辈们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需要被善待。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支付宝的访问码,也期待和大家做更多的互动。
分享的最后一趴,我简单总结一下今天做了哪些事情和分享了哪些内容。第一趴,我们提出了 Ant Design 的基本假定,我们认为每个人都缺少快乐工作,这种快乐工作是和我们平时闲散完全不同的问题。同时大多数人都不可避免的来工作,我们怎么扭转工作对我们的体验,这是人生中非常大的问题。第二趴,我们衍生出新的价值观,这四个价值观中,因为时间篇幅的原因,重点和大家讲了确定性和自然的价值观,这是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两块。基于这两个价值观,我们衍生出了不同的组建库也好、可视化资产也好,相关的设计资产以及设计策略,以及配套的设计工具,当然蓝色部分是我们今天介绍的重点。最后这张图特别适合拍照,这是我们系统提供给大家的主动式服务。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按钮,在同一页面的不同情况下,有时可用,有时不可用,我们到底是显示不可用时的禁用状态呢?还是直接隐藏这个按钮呢?
大家还是喜欢提这种通用性问题,希望有一个说法,可以概括所有情况。但我多次说过,不存在这样的好事,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尤其是这个问题,想要聊透彻,得用不少例子来举证说明,不过也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长话短说了。
禁用按钮的使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分别是:「无效的禁用状态」和「有效的禁用状态」。
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页面里,一个按钮,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存在。那人要问了,既然是一个页面,为什么会有多种状态同时存在的情况呢?
比如,在出行场景中,普通乘客发起订单,司机接单后是可以发送消息的(左图)。但是从第三方渠道来的乘客,司机是无法发送站内消息的,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乘客(右图)。
不同渠道来的用户,司机端的页面会呈现不同的按钮状态。相同的页面,第三方渠道来的乘客,在司机端就不需要露出消息按钮了,这样可以减少无效信息对司机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司机习惯性操作带来的无效反馈,比如点击消息,显示「无法发送消息」。或者显示禁用,也会影响司机的操作判断。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按钮在某种情况下始终无法被触发时,就会选择让它直接消失,而不是呈现禁用状态。
很多人在这类设计里会给按钮提供一个禁用状态,以免按钮消失而打乱页面布局。但是要知道,在某种情况下,按钮无用时,无意义的展示反而会产生干扰信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
所以这里有一个结论是:禁用按钮需要可触发的时机,如果没有这个时机,禁用状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存在,那它也是一个无效的状态。
既然是无效的,最好就不要出现了。
在上面的例子里,有一个前提不可忽略,那就是司机是否可以理解我们不显示的原因。当然,司机会接受相关培训,产品中也会有渠道标识,所以司机能够明白页面中存在的差异。
但在其他产品中,当状态不同,按钮变化无法自洽的时候,又怎么去处理呢?我们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解释来消除用户潜在的困惑。
对于这点,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线上购物时,一件商品会有多个类型供消费者选择,比如不同的尺寸、型号等,当其中一种类型被抢光时,这个商品依然是可见的,只是无法选择,展示出了禁用状态。
在这种场景中,我们不能一下子把其他无法购买的类型隐藏,因为用户需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商品类别,了解商品的全部属性,尽管当下无法购买,但有上新的可能,用户依然可以选择等待,并将其加入收藏,还是会有机会促成这笔交易。而且当可选类型变多的时候,只是禁用没有库存的类型,可以使其他可选项保持固定的位置,有利于我们二次搜索和加购。这种场景的禁用也是暂时的,直到商品下架或者上新。
但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常常我们见多了的东西,就认为是正常的,但它并不一定好的。禁用也是这种情况。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会在各个地方看到禁用操作,但是禁用的原由始终没有给到用户合理的解释,以至于许多人见到类似的操作都是一头雾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谨慎对待,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无法解释的禁用操作。
好比淘宝的商品选择页面,如今也将原来的商品纯禁用按钮,替换成了「缺货」。选择缺货的商品之后,按钮会变成「提醒掌柜补货」。
从原来的用户单方面接收无法点击的按钮,到现在直观显示缺货,点击后同时提醒到商家,这样的操作从功能角度来说是一个升级。
这就是我说的,有效与无效的禁用按钮之间的区别。禁用不该是真的禁止使用,而是告知用户,它如何可被使用。
如果一个按钮在不同的阶段有禁用和可用的状态显示,那么意图是很明显的。比如一些活动页面,某个按钮的禁用状态是倒计时,就像电影的前期宣传,为电影的上线制造话题和热度,来鼓励更多人的观看一样。
对于按钮来说,显示禁用则代表它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即可拥有可点击性,让我们明确地了解它就在这里,未来是可操作的。按钮也有很多的设计空间来为未来的使用做好铺垫,特别是营销类的活动,像是「明日 8 点可抢」、「提醒商家补货」的按钮文案,无一不在传达「可用性」的信息,引导用户持续性的关注。
但是还有一类禁用状态只是静默地提示,多出现在表单中,当用户没有完成输入的时候则无法点击,因为看的多了,我们就以为这是正常的。但我们都知道它仍可优化,比如,在它以禁用状态出现时,用更为友好的方式去提醒用户应如何激活,而不是漆黑一片,且完全不知道它所存在的意图。
我们要知道的是,禁用按钮本身不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只是禁用状态在页面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规则。为什么按钮不可用,或者说一定场景下为什么功能不可用,当无法依靠用户直觉理解的时候,是需要作出解释的,也就是怎么禁的问题。
但是最开始设计时就应该去想的是,禁用状态对用户和产品的意义在哪里,这和我们设计方案时脑海中涌出的无数目标一样,是一个基础的出发点。而后,一切迎刃而解。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编辑导读:产品经理在进行产品功能规划时,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需求。这些需求有大有小,有迫在眉睫的也有无关紧要的,应该如何规划产品功能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产品功能如何定义?
一款产品一般会具备一定的盈利点(商业变现能力)、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偶尔还会掺杂个人创作时的产品情怀(初心),像锤子科技入场手机行业的时候,是定位于年轻小众的用户群体,为他们提供个性观感的用户体验,虽说后来败北了,但也曾收获了一批用户的喜爱,也有因为这个领域始终存在着它的壁垒,所以不是简单的情怀就能做成一款好的产品。
当然,如果不是创始人,创作的情怀可能会体现的没那么深刻,但是产品早期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了基础的业务方向和发展的基调。
很多企业可以靠一款核心产品,进而延伸到其他的产品创造,基础产品实现了赚钱能力后,从而支撑其他的产品的试水,即使失败,也不至于“关门大吉”。
而当产品经理切入产品设计时,一般有我们常用的两种产品类型,一种是基于基础核心业务延伸的从0到1的项目设计,一种是处于生命周期-成长期中从1到N的产品迭代。
而这2种规划产品的功能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不管是哪类产品,立足点都是基于需求,而需求池也分2种,一种是源源不断的需求池,一种是寥寥无几的需求收集;前者更为切合从1到N的产品,上线后的需求或反馈都是来自真实用户的声音,包括主动的从现有的产品进行回访、用户调研以及通过用户的反馈和建议收集有效需求。
有了需求,那是最直观的,对应的产品功能可以根据此展开进行规划。
而第2需求类型,常常是因为局限于没有经验,不熟悉不了解所以需求的声音很少,这时候,产品经理就需要主动的去对比竞品,去分析竞品,解析出产品的核心需求,并且去了解这个产品的一个市场背景、规模和场景范围了。
当然,竞品分析不是让你全部照搬抄写别人的产品,这是没有灵魂的,作为一个产品人,是需要有自己的想法的。B端产品的分析,更加倾向于功能模块及逻辑设计,而非用户体验或界面的细致优化。
从0到1的产品功能规划时,要明白企业是属于某个行业的,而行业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做教育的,器材可以属于教育装备的一种,教务管理系统也可以属于教育装备的一种。另外,书籍、校服、桌椅等面对的对象是学校的,他们也可以说自己业务涵盖了教育领域。
所以,我们设定或规划一种产品时,往往都是有关联性的,而不是完全切入一个新兴的领域,撸起袖子就干。
当然,有能力的并且有钱的企业是可以这么做的,但是对于门槛较高或需要积淀的领域,他们也不会贸然动手,起码会先观望一下,然后找一找这个领域内的老玩家,通过合作的方式获得了经验值再自己独立做,但是做肯定是不会做相同的事情,老的市场被吃透了,这时候只有把新的东西注入,才能获得一些收益,比如把自己独特的优势、互联网观念或用户个性化体感的设计再应用到传统的制造业中,摸清了其壁垒及门道,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场景是功能使用的具象化,主场景作为该功能的一个核心定位。如做一款访客产品,定位于通用性产品,你将考虑到其面对的对象,包括:
用户群体则可以细分:
调研竞品后,也分析了产品的使用对象及场景,这时候可以提炼和列举出核心且必要的功能,分析并讨论,这个时候一般是产品经理之间的相互讨论及推敲,可以先个人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比对,再去重择优,一个个将一级和二级的功能模块确认下来(也可以是3级,视具体情况而定),将整一个产品框架定下来。
思维导图的使用和场景使用也是相辅相成的,此类场景是基于主场景下的细化。如,对于访客来说,他去拜访用户,是否需要提前预约,如果没有提前预约,现场登记的方式和提前预约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可以确定下来,两种方式:预约和现场登记。那预约又可以包括访客H5扫码主动登记或者企业邀约申请等等。
功能模块确定后不要急于去画原型图,因为更重要的一步还是整理整个产品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即产品数据的来龙去脉。
流程可包括业务流程、限制流程、前后端交互流程图等。以下图进行例举:
为业务模块核心的工作流程,数据流向及基础判断,及业务的几种模式都可归属为业务流程,涉及的模块和功能一般是自己的模块属内。
如在增删改查的过程中,对数据的一些限制和参数判断后的不同流向,往往是由多个模块之间的规则限定的,涉及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较强的说明。
数据传输的起点和终点。一般软件包括前端和后台服务器,后台主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通过后台对前端应用进行管理,常见的为数据的上传下发和命令的顺序的判断。此流程图着重对数据前后端的交互及整体流程的绘制。
基于以上都整理清楚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原型设计了,原型的布局和风格可以根据现有软件或UI专业的建议进行设定,对于B端产品来说,布局和排版对功能影响不是很大,即使从0到1,也可参照市场常见的布局或根据公司规定的统一。而风格和产品定位尽量贴合,假如你做一款小清新的APP,就不要使用暗黑风格的调调了。
这就是今天篇文章讲的,之后会分享一些关于功能规划时的一些细节点。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元旦过后,新的一波工作又要开始了,我在开始准备新一轮汇报材料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铁子们在往年参加设计评审的时候,有没有总被老板 diss 设计稿里“太空了” “不够饱满” 这些个问题呢?
我猜测应该99%的铁子经历过,我也不例外,从校招进到第一家公司就开始被植入页面需要利用好每一像素的理念,搞得像北京房价一样寸土寸金,生怕被浪费了;思前想后为了大家不重蹈我的覆辙,所以新年的第一篇,咱一起来聊聊排版的问题:
如果你看过我过往的文章,也许会对我的排版多少有点印象,夸张的大字,极强的对比,还有一些微妙的层级关系;坦诚的讲,我的风格揉杂了 2 种设计体系 —— 瑞士风格 / 拟物风格;
整洁、严谨、工整、理性化、实用的特征是瑞士平面设计的精神所在;这种一丝不苟,传达准确的风格,即所谓瑞士国际主义风格。简单的说,由于 Swiss Design 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而很快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也是国际最流行的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简单的说,瑞士的这种设计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我们看到的杂志,其中有 3 个特点:讲究网格 / 非常理智的克制颜色的使用 / 层级关系;有趣的是,审美和潮流是循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pp开始重新挖掘出来瑞士风格并加以使用,比如我们iOS系统自带的应用们,Spotify:
年少的时候,我经常看着这些个app会不禁的问,为什么在没有一张图片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好看?这些年终于明白了前人良苦用心:文字是内容,同样也是构成;是信息,同样也是装饰;简单可以理解为,不管在平面还是网页亦或者是UI界面,在没有可用的装饰下,信息本身要承担起装饰和传达的双重功能,这就是瑞士风格的核心本质。
iOS是拟物的典型代表,网上对于这块的讲解已经过于饱和了,我也没必要赘述;那么这一趴,来聊聊对我产生深远影响的锤子科技吧。我第一次接触到 smartisan OS 并没有觉着多么惊艳,潜意识里只不过是觉着把 iOS 的图标画的更漂亮了一点而已…
但当我打开下图这个页面的时候,我意识到我对拟物的理解还是浅薄了,第一次被光影的层次震撼到:
通过光影塑造了一个三维空间,让整个画面丰富饱满,也打破了我幼稚的设计观,PS.不管锤子科技现在如何,我依然敬佩 Paco / 方迟 / 罗子雄的设计团队为这个行业做出的贡献,respect!
毫无保留的说,我的设计就是二者的融合,以 层次对比 作为核心理念。
啰嗦了半天,赶紧进入正题;如果你是一名产品体验设计师,一定听说过 “奥卡姆剃刀” ,这个定律通常用在交互链路的设计上(意思就是在用户路径中没必要的步骤,省了就完事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即简单有效原理;
通常来讲,如果想要不平,把二维空间转化成三维空间是必要的一步,需要在Z轴上下功夫;如果你恰巧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可以想象下照相机的焦距和景深,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需要 前景 / 主体和背景 三个层次;当然,虚实的对比对信息的呈现和层次的拉开是极其重要的,这里需要通过景深来控制效果,你可以通过 photoshop 滤镜-模糊画廊的“场景模糊”来做到:
另外,空间的感觉想要被突显,那么“光影和空气”的价值就可以无限放大了,按照如上所说的结构,把内容和自然物质摆进去就好了,甚至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比如不同颜色的氛围,我就不展开了):
整个case下来,你会发现用光来聚焦在信息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我们说所得 “信息优先级”;有点时候空气和光影的饱满程度超乎你的想象,这种自然存在的物质可以很好的帮助画面分层,以达到填充的效果,并不是一定要依赖于实体化的装饰。
本来不打算再开一个章节说这个,但还是觉着很有必要再说下(我好纠结),作为PPT来讲,ta的主要用途分为两种:其一是给人看的,其二是给人讲的;不管是哪种,尽可能的简化文字,是对输入者关爱;
以上图为例(实名diss自己的作品),坦诚的讲左边的部分大多数观者是不会有心思来看的,按照视觉系统的处理,这部分就会被当成一个“面”而被忽略掉,这种情况下右边显得有力很多,也能帮助观者聚焦信息,所以还是那句话,能不写的就别写,能少些的别多写,保持信息的密度也是设计师必要的职责之一。
想问一个问题,铁子们觉着UI的本质或者作用是什么?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UI设计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整理归类和编排,没有什么比信息更重要,如果贸然为了饱满加入一些装饰元素,很有可能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这就像喝酒一样,喝醉很容易,但微醺的感觉才是最棒的,今天是元旦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希望你能有个好心情迎接美好的一年~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