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文章来自 UI 设计师 Diana Malewicz,她在日常工作中会非常注意 UI设计的流行趋势,而这篇总结就是她梳理总结的10个小趋势。它们更多的是偏向 UI 视觉方面,并不涉及到体验和交互。
最近我花了不少时间来观察 UI 设计的发展趋势,我偶然间注意到了不少很有意思的苗头,或者说设计趋势。我认为这些设计趋势,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塑造更加独树一帜的UI 。
下面是我所梳理总结出来的 10 种趋势。
的确,新拟物化是2020年处于风口浪尖的一种视觉风格,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觉得它可行不可行,它现在都已经是一个确定的、成型的风格,并且会持续存在着。
不过,新拟物化从最初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一定的改变了,并且在向着更加复杂、完善的方向发展,有着更为良好的可访问性,开始具备更多拟物化的设计特征,但是更加新鲜、现代,并且更能渲染出独特的氛围感。
渐变这种设计趋势正在进入两极分化的一个阶段。一方面,在视觉设计领域,一部分渐变变得更加夸张,但是在 UI 设计领域,无论是背景、UI元素(比如按钮、卡片和图形),渐变依然存在,只不过会显得更加微妙柔和。
在 UI 设计领域,还有的设计师会使用双色渐变,并且结合模糊效果,让它更加柔和。
几何元素既可以作为背景来使用,也可以作为装饰细节,让你的设计越来越有趣。几何元素在最近几年受到的关注非常多,在设计上的应用也颇为广泛,甚至有人将几何元素拼接成为马赛克,最终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非常酷!
必须说,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种设计趋势的。我已经看到了很多令人惊艳的、轻巧且极富美学价值的背景设计,它们用明亮柔和的色彩铺满背景,展现出极强的色彩和搭配的技巧。
使用色调柔和的背景能够让整个设计都显得现代而沉静,清新,让内容真正抓住用户的注意力。
插画毫无疑问是非常流行的。不过,不论是配色还是视觉风格,无论是什么样的插画风格,最终的目标依然是要契合产品和 UI,所以很多插画都选择了相对扁平的风格,或者选择模拟类似3D的视觉外观。相比于每个数字项目都在使用的免费图片,插画真的是向前走出了一大步!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有分享在 UI 中使用插画的一些简单技巧:
和传统的规则的几何图形不同,抽象而不规则的图形可以让界面显得更加不拘一格和好玩,更通俗的来讲,就是让 UI 界面更加「有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使用钢笔工具在原始的圆形和矩形上进行编辑,尝试不同的轮廓,承载不同的颜色和渐变效果,最后生成的效果会非常有趣。如果你不想去自己绘制,可以尝试一下 Blobmaker 这个工具,能够帮你节省时间~
深色模式在这2年绝对是人所共知的一个设计风尚了,如今的深色模式 UI 设计已经深入到各个不同的应用。简单来说他是整个界面配色反转之后的效果,便于用户在深夜更轻松地浏览界面信息。只不过在具体的设计实施上,深色模式远不是简单的色彩反转就可以实施的,有很多注意事项,尤其是在对比度控制上,具体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章:
最初大家在 Dribbble 上会倾向于使用非标准的排版布局方式来呈现UI界面,后来这种展现方式开始逐渐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应用开来。在实际的设计当中,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挑选30度到50度之间的倾斜角度。这种方法非常不错,可以多尝试。
阴影是拟物化设计当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而如今它又再次大规模流行开来了。只不过相比于之前「沉重」的阴影,柔和的弥散阴影在美学上更加令人愉悦,通常,阴影会让 UI 元素的「可点击感」更强,并且有助于区分界面中的层次结构。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有详细说明:
实际上早在 iOS 7 的时代,曾经一度流行过笔触纤细且字体宽度比较窄的字体,不过很庆幸这个时代过去了。现在所流行的字体更加讲究字体的可读性,字体的外轮廓都大体趋近于正方形,外观显得更加大气而现代。如果你正在寻找类似这样的字体,可以试试 Poppins、Montserrat、Gilroy、Sofia Pro、Proxima Nova 等字体。
这篇总结,基本上都是基于我个人对于趋势的观察和了解,在我看来,它们都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UI 设计的未来会更加富有希望。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核心元素之一,故图形设计也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不论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UI 设计、Logo 设计都离不开图形设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要数 Logo 中的图形设计,所以葱爷从 logo 图形入手,总结了 6 个最常用的图形设计方法。
加法是图形设计中最常见、最实用的方法,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加法操作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素的图形拼接或组合在一起,得到的新图形中虽然含有加法中的每一个元素,但外形轮廓已不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图形,即它们都是新图形的子图形,这种相加的方式关键在于找到各元素可以巧妙连接的点,或者可以完美组合的方式。
△ 字母C与钻戒组合在一起。
△ 将树叶与咖啡杯巧妙连接起来。
△ 广州塔与「品」字融合在一起。
△ 字母U与H组合。
第二种:将元素 A 融合进元素 B 中,得出的图形在外形上仍保持着元素 B 的大体特征,但是元素 A 也完美地融入在里面。即 B 是母图形,A 是子图形,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元素 A 是否能完美地融入元素 B 当中。
△ 游戏手柄是子图形,河马是母图形。
△ 爱心是子图形,狐狸是母图形。
△ 海浪是子图形,树叶是母图形。
1. 实例:高音符号+眼睛
由于高音符号中间的螺旋与眼珠造型类似,所以具备了做加法的前提,但要怎么组合效果会比较好呢?我们可以尝试一下,首先我尝试了第一种方法,即把高音符和眼睛都作为新图形的子图形,如下图。
虽然两个元素都得到了完好保留,但造型不太美观、简洁,而且这两个元素的线条并没有融合起来,而是简单、粗暴的相加。所以我尝试了第二种方法,把高音符作为眼睛的子图形,如下图。
上图把两个元素完美连接了起来,整个图形比方案一简洁了不少,而且仍保有比较高的识别性,所以这个思路更靠谱,在此基础上用辅助线规范一下,这个图形设计就完成了。
即把元素 A 通过变形或者增加一点辅助元素,使其在造型上向元素 B 靠近,但仍保有图形 A 的识别性,新得到的图形介于图形 A 和 B 之间。
比喻手法成立的前提是,元素 A 与元素 B 在造型上要比较接近。
△ 通过变形把手掌比喻成鸽子。
△ 通过变形把字母V比喻成鹿头。
△ 通过在条纹状的「M」上增加一双筷子,把其比喻成面条。
1. 实例:把爱心比喻成桃子
爱心图形在外形上与桃子本来就相似,所以我们只需要在爱心上方加一片小树叶就能达到目的。
不过上图太过常规,没有设计感和独特性,所以我在爱心上做了一点加工,形成了循环的效果,如下图。
大致效果还行,接下来,我们用辅助线把这个图形比较规范地画出来就可以了。
正负形又称阴阳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太极图,即在一个图形中,填充了颜色的部分是图形,没有填充颜色的部分也可以形成图形,正负图形通常是包围式或半包围式的。
所以正负图形设计的关键在于,既要使正形能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图形,还得使正形的负空间也能成为一个图形,由于负形没有正形抢眼,所以负形的轮廓一定要尽量简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
在 Logo 设计中,英文字母是最常被用来做正负图形的,因为英文造型够简单,且大多数字母都是包围或半包围式结构。
1. 实例:把字母D的负形设计成字母R
由于字母 D 是一个包围式结构,刚好中间有一个比较大的负形空间,所以很适合用来设计正负图形,但从下图可以看出,线结构的字母 R 并不适合做 D 的负形。
所以我们需要将 R 处理一下,使它成为一个面的图形,前后差别很大,但仍具有 R 的识别性。
调整后的 R 就可以作为 D 的负形了,其结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包围式的,一种是半包围式的,从下图可以看出,方案二(半包围式的)更好看、更特别一些。
同样,我们也需要对该图形进行规范。
外轮廓出来后,我们还可以在正形内增加一些细节,使其更丰富、更有层次。
还有些图形不需要全新创作,而是可以根据摄影图片描摹出来,比如很多 logo 图形喜欢描摹人物头像、雕塑、植物等图片。
由于拍摄图片的角度可能不会太好,或者整体不是特别符合我们设计的需求,所以在描摹的过程中通常要做优化调整,比如稍作简化,去掉不是特别重要的细节,只保留比较关键的部分,或适当改变其外形等等。
1. 实例:「舜皇」头像描摹
找到一张合适的图片之后,我们可以把它的明暗对比调大一点,然后在 PS 中执行图像-调整-阈值,把图片变成黑白两色,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阴影部分勾出来。
当然这个过程中要主动做一些优化和调整,让这个图形要保持着跟原图比较高的相似度,且整体干净简洁,细节流畅利落。勾出大形以后加上颜色和背景,这个图形就做完了。
艺术源于生活,图形设计也是如此,但如果只是把生活中的事物直接还原成图形,未免会太过普通、没有特色,这一点在 logo 图形的设计中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使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图形变得特别呢?其实不一定要加入其他元素,有一个很常用的方法是将原本不规则的图形几何化,比如把动物图形设计成圆形或方形。
或者用几何图形把某个元素表现出来,比如用几何图形设计英文字母就很常见。
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要使图形几何化以后,仍能保持着原图形的识别性,所以我们要根据原图形本身的特点,来反复尝试看它适合转化成哪种几何图形。
1. 实例:圆形的「购」字设计
比如说「购」字,如果把它设计成矩形会很容易,但会缺少特点,因为它本身的外形就很接近矩形,所以我打算把它设计成圆形,能不能行得通呢?我们可以先在草图上试一试。
从草图中可以看出,购字还是可以设计成圆形的,于是我用比较规范的手法把它在 Ai 里画出来,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圆形的「购」字,很特别也很有设计感,但仍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购」字。
置换也是图形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即用元素 A 替换元素 B 中的某个局部从而得到图形 C,这要求元素 A 与元素 B 的某个局部在造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图形 C 保留元素 B 的外形特征和识别性,这一方法在字体设计中也经常会用到。
需要注意的是,置换过来的元素 A 在设计风格和细节处理上,都要与元素 B 统一。
1. 实例:猪猪冰淇淋图形设计
球形冰淇淋的上半部分是球形的,而把猪设计成圆形的图形也很多,所以用猪置换冰淇淋球也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情。
由于雪糕筒的风格是很简洁的描边风格,所以猪的设计风格也要与其统一。
接下来只要在猪的图形上加一个雪糕筒就可以了,调整一下二者的比例关系,统一线条粗细,一个猪猪冰淇淋图形就设计好了。
图形设计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可以通过看大量的作品来自行总结,不过,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这些方法,而是懂得如何通过正确地使用它们设计出优秀的图形。牢记设计的基本原则,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寻找不同造型的特点,并多去尝试把它们联系起来,或者是把他们用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长此以往,你对图形设计的感觉一定会越来越强。
日常设计中,我们可以收集一些类型海报,去分析它们的特点进行练习,逐渐熟练掌握各个风格特征。
我们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其实版式设计也是一样的,归根到底,版式要素就是由文字与图形或者图片组成的,因此文字的编排、图形或图片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将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前几天抽空看了一些美国西部电影,发现西部牛仔的形象真的是一个字,帅。他们头戴墨西哥式宽沿高顶毡帽、腰挎柯尔特左轮手枪或肩扛温彻斯特步枪、身缠子弹带、穿着牛仔裤皮上衣、以及束袖紧身多袋牛仔服、足蹬一双饰有刺马钉的高筒皮套靴、颈围一块色彩鲜艳夺目的印花大方巾、骑着快马风驰电掣,形象威猛而洒脱。
今天我们就以西部牛仔为命题设计一幅海报,看看这类海报的具体设计思路是怎样的,说到牛仔电影,就不得不提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演的「镖客三部曲」,牛仔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体现的淋漓尽致,还有那深邃的眼神,真的是被圈粉。
那时的电影海报不多,多为手绘的形式展现,可以看出三幅海报中文字的编排跟主人物的结合非常巧妙。第一幅主标题的梯形形式,第二幅居中形式,第三幅左右环绕人物的形式,充分的使用信息解决了空间问题。
下面这三幅是电影「被解放的姜戈」的宣传海报,这是我几年前看的了,里面还有帅帅的小李子,在电影里有点坏。
上面三幅都是以剪影为主视觉,以裂开的链子为最主要视觉点,呼应电影中的核心主旨——被解放,后面两幅通过移动主视觉的位置换了构图,信息编排也随之改变。这种剪影效果十分值得借鉴。
下面进入今天的分享时间,噔噔噔噔~
我们将从网上整理好的文案进行简单的层级划分。
STEP 01 :构图方式
这里我选用上下分割构图来进行设计,上方准备放个牛仔的形象,下面放置信息。
STEP 02 :主体刻画
接下来我们选择一个极具张力的素材图,素材有透视的效果,枪口还起到了聚焦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刻画主标题,牛仔的形象是硬朗冷静,所以椅子选用粗黑体,同时结合有肌理的英文字体进行编排。
这里我用封套工具做了透视的效果,同时加上色块来承载信息,这样视觉上有远近的感觉,视觉效果更丰富。
最后我们将处理好的主体和主标题都放入画面中,对人物进行适当旋转,同时标出剩余信息的大概位置。
STEP 03:信息处理
接下来我们将剩余的信息做个处理,文字右侧,加上一个牛仔骑马的剪影。
我们将处理好的信息全部放入到画面中,版式的骨骼基本就确定了。
STEP 04:优化版面
之后来搭配颜色,我们选用复古的颜色做背景,同时文字根据人物的颜色进行搭配。
做到这里,画面还是略显单薄,而且很多空间位置都没有解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增加相关的元素去丰富画面,人物后面我们用混合工具做一个发射型的方框;最左侧的空间用「马背上的英雄」英文翻译占据,缩小文字部分让出空间,同时加上掉落的子弹,这里需要注意子弹的疏密关系,画面立刻就丰富起来了。
最后我们加上一个类似通缉令的复古纸张效果,同时微调信息的大小,这样整个画面就完成了。
技法讲解
画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矩形,改变矩形角度和矩形框的粗细,选中混合工具。
调整渐变的矩形数量。
用混合工具选中小巨星,拖住鼠标从小矩形中心往大矩形拉,然后松开鼠标,渐变效果就完成了。
STEP 05:样机效果
OK,设计做完了,这篇海报主要就是给大家讲解利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如何丰富画面,还有一些特殊的小技巧,比如字体的简单变形,元素的重复渐变,这些都是一些小细节,却能使你的画面上升一个档次,有时不是我们不会,而是我们没有深入的思考与借鉴。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趣设记
编者按:这是 UI 设计师 Diana Malewicz 的第二篇 UI 设计分享。这一次,她要设计的是一个控制面板的界面,如何控制不同UI元素的平衡,如何从零开始构建,相当值得学习~
欢迎来到我的「UI设计指南」第二篇!如果你对于我的第一篇文章印象不错的话,那么这一篇应该也会合你胃口:
当然,请注意一点,我创建 UI 界面的过程中,绕过了通常 UI 和产品设计应该有的「用户调研」——「用户研究」——「体验分析」这样的前置步骤,而是直接开始创建干净、一致的 UI 界面。在真实的设计项目当中,开头的这些步骤是无法忽略的!
这一次我们要设计的是仪表盘界面。那么我们从基本的想法开始。
这一次,我们将会设计一个服务于医疗行业的控制面板(实际上,这个设计的初衷来源于我的姨妈,她是一名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处理大量的文书工作),而整个设计我将会在 Sketch 中完成。
通常,我会从一个非常低保真的线框图开始。我会创建一系列的矩形线框,然后将他们按照需求和大小进行排列,直到最终满足我的想法为止。我选择了一些随机的、但是相近的色彩,确保我能看清位置就可以了。
然后我针对哪些内容在哪里显示,进行了基本的说明。
这就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界面框架了。
输出专业规范的命名,建立有效的设计文件命名系统。
项目之初大家都会建立文件夹系统,用来存放项目资源。这时大家可以运用杜威十进制的命名方式来管理文件命名,方便排序,让我们的项目文件足够清晰,在长期的项目管理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命名习惯。
项目命名规则
下面以 用户端 V2.1.0_新增直售展位 虚拟项目为例,创建各资源的子文件夹,初步完成文件管理:
00_需求文档(PRD)
01_交互设计(原型)
02_设计文件(设计)
04_竞品分析
05_动效设计
06_应用素材
07_参考资料
08_会议记录
大家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性质和流程进行增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文件管理方式。
在设计文件中,我们最经常接触的就是画板、图层,少则几十,多则几百,我们需要更轻松的命名排序方式来查找我们的目标,保证团队命名风格统一,清晰的场景命名更便于设计输出和协作,也可以支持后期测试用例的填写。
此时的命名目标在于清楚展示页面的从属关系,以及流程上的交互关系。
画板&图层命名规则
每个画板和图层需要根据功能模块/类型/状态结合数字来进行命名,方便我们对页面进行排序。数字可根据项目文件的操作顺序和权重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00首页
01详情页
02购物车
03我的
…
在 Sketch 中我们会经常用到一个批量重命名的工具插件 Rename It,这个工具可以快速批量对画板、组、图层进行重命名。文末有一篇震震张关于这个插件的介绍,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画板和画布的命名规范,是为了让每个项目参与者都能快速找到目标,对于设计师而言,可以主动思考页面之间的关系。
一个应用通常需要导出的切图包含众多类型:
对于切图文件夹,可以通过通用文件、控件归纳等方法进行归纳管理。
对于切图命名,可以无需考虑自己的英文命名具有普适性,记得命名最初的目标是:便于团队检索定位,因为开发人员有自己的命名习惯和命名体系。
切图命名原则
标准命名原则:模块_名称_状态 ,如导航栏_按钮_点击;
全局命名规则:模块_全局_名称_状态,如导航栏_按钮_全局_点击(全局使用必须加全局标识)
注意事项
如果产品使用了两个平台的独立设计,需要 iOS 和 Android 两个手机系统的切图单独建两个文件夹,切图文件分别导出,便于前端工程师检索应用。
以上是对设计项目过程中的文件管理及命名规范的一些笔记总结,持续优化~
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从现在开始。\(ツ)/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木子的小千世界
2020 年未过半,我们就看了许多从前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体验了许多从前从未想过的经历。几个月来,「历史性的」、「百年难遇的」、「前所未有的」、「恐慌性的」、「灾难性的」……这些词儿,如同弹幕一般,不停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短短的几个月,许多人变了,许多家庭变了,许多事情变了,但生活还在继续前行。经历过特殊的时刻,在京东的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要忙碌,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京东的价值、京东给社会的力量」和「我们的责任」。
我们怀着期望,期待我们每一次的改变,都能给你们带来更多的能量。
2020 年初夏 618 来了,京东的生日之际,京东 APP9.0 全新升级,希望你们会喜欢~
1. 品牌力升级
5 月 20 日,京东零售集团宣布进行品牌升级,由原来的「多快好省」升级为「不负每一份热爱」。作为京东集团品牌战略承接的主阵地——京东 APP,将基于全新的品牌精神,着力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购物需求,持续对其创造更大的价值。用户在京东不仅仅能享受到好的购物体验,还能享受到更丰富、更用心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京东 APP 不断地迭代升级,我们也向社会、向消费者诠释着京东的每一份用心;京东 APP 也承载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负你、我、他(她)的每一份热爱。
2. 产品力升级
未来的 1-3 年,京东将继续在低线市场、低渗透品类上提速;通过对新老渠道、新老内容的矩阵开拓和整合,将单纯的线上购物,升级为全场景的复合式体验;通过新玩法的打造,增加用户的触点,提升粘性和频次。为了更好地承接京东战略与方向,京东 APP 的产品力也亟需升级。
3. 体验力升级
除了品牌力、产品力升级,每一次全新「京东 APP」的到来,也在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更友好的使用体验力。我们也非常期望能够借助这次版本升级,对京东 APP 进行既精细、又完整的刻画和打磨,期待通过京东 APP9.0,与消费者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体验更加细腻、更加灵动,全面升级消费者在京东 APP 的体验力。
结合京东 APP9.0 的品牌力、产品力、体验力的升级背景,我们追本溯源,探寻京东自己的脉络。
设计策略的延续升级
基于京东 APP 的核心目标,围绕购前、购中、购后三个环节强化用户内心感知,承接京东的战略在 APP 内的落地。
京东 APP4.0-5.0 主要围绕京东品牌对用户的传达感知进行输出,建立京东的品牌形象;京东 APP6.0 后开始加强场景能力,逐步打造可以满足千人千面的电商设计平台,直至现在,扩宽至全渠道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加细分的体验。
始终围绕产品策略
设计的迭代和产品思维绑定,始终围绕产品策略,一起共建用户的同理心;通过深耕设计解决方案、持续验证推导,来打造值得用户信赖的优质购物体验。
设计将各模块的功能与价值主张相结合,彼此进行联动,保障从产品到交互到视觉,到最后的方案落地都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去服务。
京东 APP 设计始终都是以「产品、业务目标」为核心,围绕「品牌」「用户」「认知」三大方向,结合「设计趋势」来发力;但基于不同的情景、当下 APP 所处的环境,设计改版的侧重发力点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是「用一个版本来解决 1-2 个的重大体验问题」。
我们结合京东 APP8.0 以来的用户研究报告、用户反馈、各关键模块的数据、竞品对比,从「品牌」「用户」「认知」这三大维度着手,梳理京东 APP 的核心体验问题,进而推导出京东 APP9.0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定义京东 APP9.0 设计策略的关键依据。
1. 品牌设计 ——京东APP8.0问题提炼
在细分用户的研究中,用户高频地提到 APP 的品牌感知过于冷静、直接、有距离感,氛围上不够活泼,也存在「京东是正品但价格会不会更贵?」的疑惑。打个比方,可能同样的价格,吆喝声越大,感受上会觉得大声的更便宜、更有爽感。
视觉定义上,一方面,栅格定义过于精细,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流畅度,需要针对导购类、流程类场景进行差异化删减;主流程内的部分模块留白偏多,拉低了一定的屏效;另一方面,字体的部分梯度比较多、也比较相近,虽然视觉上较为协调和统一,但视觉噪音较大,对主体内容也有比较大的干扰。
人机交互时,过于直接地强调目的性,品牌灵动感待提升。
通过数据测试发现,核心模块的引流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两个例子:1、可通过「严格控制变量,测试图片素材的引流效率」,提升「图片素材」的质量,优化核心模块的设计规范;2、通过「图片素材」的质量提升,加上对「坑位容器」动态打磨,经过数据测试,增强品牌灵动感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屏效。
2. 用户感受 ——京东APP8.0问题提炼
细分垂直的用户群,在全流程内的感受上存在割裂感;各个垂直人群在 APP 主流程内已初步形成大的体验闭环框架,但体验闭环的细节还有待补齐与提升,对垂直人群的「权益和身份」的传达还需要在情境上更加一致。举个例子:未开通 PLUS 会员时,高净值人群对 PLUS 身份认同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商品的活动促销信息展示(时间、最优价格)层级隐藏较深、活动促销计算复杂难以理解,用户促销感受比较弱,所谓酒香真是怕巷子深。我们通过「用户在不同平台内促销感知」的用户测试对比发现,虽然京东的价格最优惠,但由于在表现层上没有进行强调,导致用户在价格感受上存在偏差。
产品感知较理性,主流程内氛围不够活泼,有距离感;这一点,新兴市场用户的感知尤为明显。
3. 认知统一 ——京东APP8.0问题提炼
页面框架一致性问题:主流程过往的版本较为侧重于单一模块内的设计,各个模块间堆积了较多设计不统一的问题。
页面内模块一致性问题:主流程的各个模块内,由于 「新旧版本」「需求不断叠加」等原因,也存在模块内的统一性问题,这增加了用户接受信息的负担。举个例子:APP 结算页在过去的一年内新增了较多的功能与提示场景,由于业务时间有 deadline,很多需求会采用体验降级方案,即用现有控件来设计方案,使得最终方案可能体验不够好,而这里埋下的体验隐患,日后依然要找机会解决。
业务和功能类型不断增加,这会导致页面相对臃肿,这时核心流程的框架亟需重新定义、向三维空间借力来舒展信息架构。
APP 整体的故事性连接还有待强化,货架式的流转只是骨架;各频道内、各模块内也应基于 APP 骨架保有自己横向与纵向故事线,在 APP 内注入故事性的血肉灵魂;让用户在 APP 内流转时,认知更清晰、体验更丰富。
1. 品牌力设计策略
延续、强化京东品牌,构建、升级「京东设计语言体系」 ,提升屏效。通过统一的强调,使品牌可知;通过情感化、IP 化、故事化的表达,使品牌可感。
色彩体系:延续京东品牌调性,主打京东红的品牌色,适当地通过增强配色、减少留白,在保留京东辨识度的同时,通过丰富的色彩体系降低 「冷淡、有距离」的感知。
例如:结合首页及推荐位的坑位颜色,拉通营销色彩规范,HSB 平衡所有色彩梯度;并结合算法给出冷暖色排布规则,区分内容丰富画面(包括首页核心楼层/我京工具与服务/用户资产我的钱包)及核心流程 HSB 平衡,色环关系,品牌色的延伸主导,再到单色、渐变的规律体验,全路径的感知;拉通京东品牌色同阶梯色环,推导所有辅助色色值,根据透明度及饱和度叠加,得到色彩使用场景及渐变关系;提炼营销体系核心规律,营销坑位色彩排布关系,冷暖色阶搭配,引导用户识别。
营销坑位色彩排布关系,冷暖色阶搭配,引导用户识别。(核心楼层为例)
字体体系:延续京东的字体建设,延续性的使用京东朗正和正黑体、加大主字号、精简字阶,拉开字体层级梯度,让用户的关注点更聚焦。针对下沉首页等重点业务采用异形字体,标题与利益点字号字重比重更大,强化营销引导。
icon 体系:线性图标全面 iconfont 化,减少 app 的体积;图标设计更简洁,减少隐喻的手法,让用户「一眼即懂」;平衡视觉的体积差,建立一致性的图标绘制尺寸规范;适当的设计图标互动的微动效,增加趣味性,带给用户「愉悦感」。
栅格体系:在屏效留用率上,基于 8.0 基础定义扩展 12 、24 的倍数关系,栅格做相应的简化;比如在首页/搜索/商详等页面,利用删格缩减间距,提高单屏屏效;首页核心楼层,利用减少间距,放大商品图片,压缩整体楼层高度,使核心内容更加突出,更便于用户识别到有效内容;
优化界面布局,巧用视觉动线,利用人们阅读的 f 型习惯,聚焦用户阅读内容;
素材设计体系:一方面,打磨坑位容器,采用动静态容器相结合的手法。另一方面,打磨坑位素材规范,动静态素材结合使用。同时,尝试压缩容器高度,与羚珑智能设计系统深度合作,进行素材和页面的测试,对运营设计的素材规范进行打磨,在容器高度压缩的同时提升素材质量,保证浏览效率不下降。
2. 用户设计策略
细分用户群体,增强氛围感知、让体验更丰富,层次更清晰。根据细分用户的习惯性、常识性认知,适当地把产品进行分层,让可知可感更加贴合用户;基于全局的统一,有意识细分用户的体验,加强各垂类用户最在意、最可感受的局部差异,从而让体验更加丰富。
PLUS 会员:提高 PLUS 会员身份认同,通过全流程内 PLUS 会员皮肤、氛围品牌一致性露出, 强化「PLUS 专属优惠价格计算」 「PLUS 到手价强化」等权益的感知,进而强化会员身份的感知、加强对 PLUS 会员的认同感。
家庭银发人群:渲染家庭情感氛围,强化优惠及促销的利益感知,简化整体的使用流程,中心化界面采用大字号,为银发人群设计。
新人用户:打造新人专属首页,强化新用户引导,多流程定投新人大礼包、发放新人专属优惠,全方位助力新人用户转化。
校园用户:着重打造年轻化的视觉氛围,拉近与校园用户的距离。
新兴市场用户:扭转用户品牌认知,基于特定人群偏好的氛围组织界面,提升流量分发效率。针对促销较为敏感的人群,通过设计的强调,加强用户低价感知,强化活动促销感知,打消购买顾虑。
3. 认知设计策略
品牌金字塔理论认为关于品牌认知的一系列表象指标,如认知度、美誉度、购买率、满意度、推荐率等,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认知的深入程度;这个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产品的用户认知上,认知是一切的基础,产品的用户认知做好了,转化、推荐、满意度才能做好,能够被认知的产品更容易加强情感连接;反过来,不容易被用户认知、认知有负担、信息架构表现层复杂的产品,用户理解起来可能就有障碍,再叠加情感连接的设计,那有可能就是体验的自嗨了。
京东 APP9.0,将针对用户的主流程,骨骼精细化重构、优化流程动线,给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体验,让认知减负。
4. 感受设计策略
消费者在只有认知的时候是理性的,而基于认知产生好感的时候就会变成感性。
在简化用户的信息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将强化打造「京东语言的品牌动效」在核心流程内的模块感知,结合产品的产品领域动态衔接的诉求,在设计上考虑动态效果对「整体上下文,故事连接性」的亮点承接,让用户理性购物的同时,感受到感性的愉悦。
1. 用心设计每一眼感受
设计策略:延续、强化京东品牌,完善并深入刻画京东设计语言;通过设计的语言体系,提升屏幕效率,从而带动流量分发效率、运营效率的提升。
首页视觉风格焕然一新,更灵动、更轻松。(通过 IP 和品牌辅形融入、优化色彩体系等方式,强化京东品牌;通过优化栅格系统、字体系统、色彩体系、动态效果,让界面的信息更加清晰,界面感受更灵动)
2. 用心对待每一个群体
设计策略:细分用户群体,增强氛围感知,让体验更丰富、层次更清晰。
设计要点:打造家庭专属购物体验,和家人一起在京东开心购物与互动。设计上通过暖色调和插画的铺陈,渲染家庭情感氛围;同时,界面采用更大字号,为父母量身定制。
设计要点:打造 PLUS 会员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购物体验链路;通过设计走查与用户测试,填补 PLUS 会员在全流程内的品牌、信息触点缺失;同时,从品牌、视觉、交互三个维度,统一设计语言、语境、对话方式,让 PLUS 会员在各个体验触点都能感受到一致的人机交互体验。
3. 用心打造每一个场景
设计策略:基于京东设计语言体系,构建场景;骨骼精细化重构主流程,构建「场景动线」,让体验更流畅。
设计要点:京东到家、便利店、商超、药品、鲜花等门店商品全面入驻京东 APP;用户在主流程内即可以直接搜索下单附近的门店商品,下单后最快 15 分钟内便可送达;由于到家场景依托于主流程,我们在设计时期望用户购物动线能与主流程统一,在商品池打通的基础上,体验上也能完美融合;同时,设计上需结合 LBS 场景特点,在主购物流程中,强化 LBS 与商品、配送的关联,突出商品促销与门店配送时效。
4. 用心打造每一条动线-多元化导购
设计策略:基于「京东视觉语言体系」,细分用户群体构建导购方式;根据用户特性,强化放大「多元」的体验。
设计要点:直播全面渗透,全流程强化直播触点,增大直播的分发场景的用户接触面积;同时,通过动态强化、设计强化的手法,加大对商家私域直播的引导,完善直播场景的体验。
5. 用心打造每一条动线-购物动线优化
设计策略:基于「京东视觉语言体系」骨骼精细化重构购物动线,统一交互、视觉语言,视觉降噪,让认知减负。
6. 用心简化每一次决策
设计策略:关键信息强曝光,统一交互视觉体验;让认知减负,决策更简单。
大促氛围优化:在主流程内突出大促的氛围感知,强化搜索列表、商详等主流程内的大促氛围;结合大促情绪指数设计氛围,逐渐调动用户的热情。根据用户的身份、商品的特性,在设计上突出重要信息,例如强化 PLUS 会员促销腰带等;同时,借助设计规范和设计组件,页面内弹层更加容易拓展、可自由配置。
到手价场景展示:商品详情、购物车内强调商品到手价,在设计上突出优惠结果的传达,让用户一眼便知。
7. 用心满足每一次闲暇
融入品牌、IP 元素,用心打造新颖、有趣、持续的互动玩法。
8. APP9.0
京东 APP9.0 是一个新开始;我们将用未来的时间,用心跟大家诠释,京东全新的品牌价值主张「不负每一份热爱」。用心对待、不负期待、不负热爱,我们在路上……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展开分析详细的设计方案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京东设计中心JDC
一年一度毕业季来袭高校毕业展海报简直「神仙打架」
大家好,我是美丫姐,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各大高校毕业生可以说是哭笑不得,先是因为人聚不齐,拍个毕业照都拍不成,只能上手 p。
再是各高校想方设法也要让毕业生有个难忘的毕业典礼,纷纷搞了一出「赛博朋克」拨穗仪式。
这得亏是大白天,要是晚上在校园撞到这玩意儿还不得给人吓个半死!
不禁让网友纷纷大呼「搞点阳间的东西吧!」
但即便是这样,也丝毫没有减少,艺术院校办毕业展的热情全国各地各大艺术院校,都纷纷举办起了线上毕业设计展,斩断大家想逃过做毕设的念头,毕业设计展照常举办,那么毕业设计展宣传海报也一定少不了。
接下来,就让美丫姐带着大家来品品,今年各大艺术院校令人「眼花缭乱」的海报。
广美以其缩写 GAFA 组成的动态 3D 图形利用视差让人产生错觉,颇有几分韵味。
就是搭配上富有节奏的 BGM 后,让人不禁想到那句传唱大街小巷的广告词「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每次都有新感觉」。
你看,这亦实亦虚的透明物体像不像甲方虚无缥缈的需求……
彼时,这一叠叠的纸张是一次次熬夜赶的作业此时毕业了,这一叠叠纸张将会是你被打回重做的稿子
去年被全网吐槽的天津美院海报,天美 2019 年毕业展海报
今年选择打一张规规矩矩的保守牌
不管甲方有多奇葩但毕竟给了钱,不管有多少坎坷都得咬着牙勇往直前 ,逆流而上!
这向四面八方发散的线条就像甲方天马行空的想法,没有重点,也似乎没有终点。
稀疏的黑白线条,就像学设计后你的头发,做设计,做到最后白了少年发,又秃了头。
这需要瞪大眼看的 PPT 式动态海报,不正代表着更新迭代快速的时尚圈嘛!
毕业,能带走的是属于大学 4 年的回忆,难以带走的,是积攒 4 年的行李,一看这阵仗,快递费肯定不便宜。
中间的圆就像催眠师摇摆的钟表,这毕设,是越做越瞌睡……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往屏幕钻,这才是一个优秀设计师的优良品质。
设计师:「你好,有什么需要我服务的吗?」
甲方:「需要做一个 logo,目前预算 20」
设计师:「好的,再见」
俗话说得好,做设计不带参考线,都展现不出设计师有多用心。这不,理工学院密密麻麻的参考线,哪个甲方拿到手不会觉得物超所值。
只是辅助线过于密集我看了三遍才看出写的啥。
甲方的心就像一个无底黑洞,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想啥,他给你的意见也总是在你意料之外。
做设计师,不仅要会动手,还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说会道,还要会「嗅」出空气中的氛围,这才能把甲方爸爸服侍得妥妥帖帖。
每个看向不同方向的眼珠,就像一个项目有好几个甲方,每个甲方都有自己的想法。
艺术,总是得留有一丝丝神秘感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就像马赛克后内容总是令人好奇。
除了大陆各大高校毕业展海报外,台湾的毕业展海报也是百花齐放。
作品记得署名,被盗了你都没地儿哭去。
水印打得再满也不如自个儿的脸辨识度高,实际上毕业作品是个 AR 滤镜。
设计就是一场探索,多走几次,就能摸清楚甲方的套路。
选专业前犹豫做什么设计,设计系毕业后:「做什么设计!」
遇到蛮不讲理的甲方,多深呼吸几次忍忍也就过去了。
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才能发现设计的世界多姿多彩。
你看这从上到下密密麻麻的人海,就像是一次次尝试够到甲方需求,却又一次次失败的你。
看这毕设把孩子逼得这医院看来没少去。
无论何时,回忆起肝毕设的日子,就连软件页面都能浮现在眼前。
当你正式成为设计师你会发现,做多了辣眼睛的设计,你的眼球将会变成消耗品。
纵观今天所有的毕业展的海报设计,有的难以理解,有的让人出乎意料,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条件多糟糕,哪怕不能像往年,有展馆可给学子们呈现自己的创意,热爱设计的大家,创作的热情,也没有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浇灭。
虽说有些海报可能不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但校方也尽力,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可以展现,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舞台。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你丫才美工
通常产品经理在立项前都要思考需求的实现方式:是原生做?还是 H5 做?
问题的答案会因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追求体验,那原生效果更好,如果追求短频快,那就选用 H5,或是两者结合。
CCtalk 是个涉及 7 大端的跨平台产品:iOS、Android、PC、Mac、Web、触屏、小程序。我们在日常项目中(尤其是用户增长类的项目)越来越多选择用 H5 实现,然后以低成本适配方式应用到不同客户端。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降低了开发成本。原本要涉及 iOS、Android、PC(PC 和 Mac 用同一套 Qt 实现)、H5 这 4 个端的开发人员,现在采用内嵌页的方式,可以做到完全不涉及移动端和桌面端,或者仅是入口放置这类比较简单的工作。
降低了维护成本。如果有优化调整,可以只改 H5 页面,不用各个端都动手。
好处显而易见,当然这也不是件一本万利的事。看下面这张 App 和 PC 屏幕尺寸的对比图就明白了,长宽比差异这么大,页面在适配的时候,有时需要优化调整布局。
△ App和PC屏幕尺寸对比
如果要真正做到流畅顺滑的体验,流式布局是最佳选择,但是对设计和开发的要求都很高,维护成本也不小,这让大多数团队望而却步。所以还是自动适配宽度、媒体查询(断点适配)等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比较香。
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做适配?这个问题涉及 2 个方面:框架和页面。
△ 框架和页面
先来看看框架,大致有 4 种:触屏、App、PC、Web。通常一个项目会涉及其中的几种,也有少数情况都涉及。(此文暂不讨论小程序,有机会再写一篇关于小程序设计的文章)
1. App
CCtalk 用的 App 框架容器是公司横向团队提供的 Web View,有 2 种:
常规的导航样式。元素包括:返回、页面标题、分享(根据需要选择展示或不展示)。安卓和 iOS 略有区别,iOS 为了导航栏的顺滑过渡效果,用的是同一个 Web View,所以无法满足在一系列页面中部分页面有分享按钮,部分页面没有分享按钮。安卓用的不是同一个 Web View,所以没有这个问题。(此处不展开讨论)
透明头部导航。常规导航无法满足一些个性化的设计需求,所以透明头部导航就应运而生了。可以对导航栏进行自定义设计,营造沉浸式的体验。
△ 2种头部
2. PC客户端
PC 客户端的框架导航包括: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页面内嵌时,要留意容器导航和页面导航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假如要保留页面导航栏,那需隐藏返回按钮;如果去掉页面导航栏,则需将导航栏上原有的操作(例如分享)通过悬浮等方式保留。
△ PC端的全局导航
一般的设计流程是:先设计触屏页面,再去看看 PC、Web 页面是否需要调整。
响应的总原则:提高屏幕利用率。
具体评估标准有 3 点:
页面元素从小到大可分为:控件→组件→模块→页面,按照不同维度的复用,并结合自身的项目经验,整理出 3 种常见的方法(此处是重点,看我看我)。欢迎小伙伴一起讨论补充。
△ 3种常见的适配方法
这种方法最简单,几乎不用动脑子。具体实施方式又分两种:
案例1-拉到指定宽度:
像帖子这类结构简单的内容页一般都可以直接拉伸。注意检查是否有遗漏操作,一般在 PC 端可以采用悬浮按钮的方案将移动端的操作保留。
△ 帖子页
案例2-居中显示,两边留白:
如果页面直接拉伸给用户增加了操作成本,可以采用将主体内容居中,页面两边留白的方式。
实名认证项目是将同一套实名认证流程复用到 3 个不同的使用场景中,所以页面需要适配触屏、web、PC 弹窗 3 个框架尺寸。如果将触屏页直接在 Web 上拉伸,那不仅样式上不美观,而且右侧的「修改」、「获取验证码」等操作按钮距离左侧的标题太远,根据格式塔的接近原理,右侧的一列蓝色操作反而会被误以为是一个整体,脱离和主体的关系,不易于操作。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放弃拉伸,而是将主体内容居中显示,页面两边留白。
△ 实名认证页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也要注意可能会涉及一些细节调整:
如果所有页面都能这么轻松适用于各个不同端,那对设计和开发来说真是省心省力,皆大欢喜。然而现实不会这么顺风顺水,有些页面放到不同的框架内会「水土不服」,这时就需要设计师出马做些调整。
这种调整适用于有图片和列表的页面。从设计层面改动不算大,而且开发量适中,开发也比较能接受。
案例1-排行榜
在课程排行榜项目中,有一个榜单列表页,展示榜单的具体排名和奖励等信息。
如果直接把触屏页面搬到 PC 端,满眼是大写的「丑」,从设计角度分析,用户的阅读负担和操作负担也过重,屏幕利用率低,鼠标滚了半天也没看完一半榜单。
△ 直接拉伸——丑&不好用
所以这个页面需要设计师改造一下才能适配到 PC 端,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页面框架和模块。页面从上到下分为:奖励 Banner、tab 区、列表区和我的排名 4 部分,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 PC 端可以保持大的框架结构不变。
△ 页面结构
因为移动端是以纵向为主的屏幕,而 PC 端是宽屏,需要进行调整的模块分别是:奖励 banner区(图片类),其他名次列表(列表类)。对于图片适配,在这个项目中可以采用不同端使用不同比例图片的方案。对于列表适配,在 PC 端由 1 列调整为 2 列,以提升阅读效率。
△ 保持页面框架,调整图片和列表模块样式
案例2-课程售卖页
图片的适配处理,除了采用不同比例的多套图之外,还有另一种方式——保持图片比例不变,调整页面布局。将图片和标题从上下结构改成左右结构。
△ 课程售卖页
小结:
保持页面框架,调整模块内样式的方法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有图片和列表等特殊元素的页面。
对于图片适配,有 2 条思路:
如果页面模块多、结构复杂,靠小改还是会造成阅读障碍和操作负荷,那就要用方法三——模块级复用,重组页面布局。
案例-课时学习页
课时学习页是个多模块的复杂页面,分别有视频播放区、课时基本信息、目录、网师、评价和推荐。整体思路是将页面结构由 1 列调整为左右 2 列,以此来提高屏幕的利用率。
模块的具体位置根据其重要性以及和内容主体的相关度来排布,例如目录:从平台角度希望用内容吸引用户,增加观看时长;从用户角度是需要经常点击切换的,对于这种重要性高又操作频繁的模块,当然应该放在第一屏内。例如推荐:和内容主体的关联度不高,所以优先级低,放在右侧较小的区域内。
△ 课时学习页
在复用模块时,要注意是否有手势操作的场景。如果触屏端有左右滑动的模块,在 PC 端适配有 2 种做法供参考:
另外,要注意浮层的特殊处理。手机端一般通过浮层展示更多信息,在 PC 端适配时,需将浮层调整为固定模块。例如移动端吸底的课程介绍浮层,在 PC 端改成固定在目录下方。
△ 浮层的适配
以上是我结合项目经验总结的 3 种低成本页面适配方法。当然,在具体的适配中还会遇到许多细节问题,需要 case by case 去处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鱼游设计
你的设计是否能被理解?为什么设计的价值总是不被人认可?本文将从深入浅出,带你了解全局性设计思维的真正力量。
你的设计是否能被理解?为什么设计的价值总是不被人认可?
设计不仅仅只是带来美感,好的设计能够为产品、公司甚至整个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而在创造好的设计这个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便是设计思维。
何为全局性设计思维?它能够为设计师带来哪些价值?本文将从设计的本质出发,结合设计的发展趋势,带你了解全局性设计思维的真正力量。
目录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自我在 19 年底的一个沙龙分享。整个分享以设计思维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全局性设计思维的来源和重要性,以及我是如何在不同产品线上去运用这种设计思维的。
何为全局性设计思维?为什么要讲这种思维方式?
这是我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的一种设计思维。从最开始的理论雏形,到各种项目的实践,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我逐步帮助产品解决了许多长期性的问题,并最终构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体系。最终,随着品牌矩阵与产品体系的落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易智慧企业设计体系。
△网易智慧企业设计体系
因为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将重点从理论层面阐释全局性设计思维的导论、价值及使用方式。而具体的实战案例,我之后将会以另外几篇单独文章的形式进行展现,并详细讲解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与过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去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正确地去使用这种思维方式。
未来可能会包含以下几篇文章:
当然,目前的设计体系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本文能够为你带来小小的启发,让设计思维帮助你更好地发挥设计的价值。如果你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这一章进行阅读,无需浪费过多时间。如果你有任何疑问,也欢迎随时与我交流。
这次把序放在了第二段,这样子看上去就不那么不务正业了哈哈。当然,写序更多的是为了记录生活,希望每一篇文章不仅仅只是传递知识,更是一篇有温度的文章。
整个 2019 年中,经历了很多事情,人生观也随之发生了些许变化。
从并肩作战的同事的不断离去,到逐渐需要考虑团队的发展。从单打独斗闯天下,到思考如何让整个团队更加优秀、如何建立完善的设计体系等等。
角色、心态、责任,以及如何坦然地面对自己。
活在当下,用心生活。这是我一直当作座右铭的语录,也是我希望给自己的承诺。总是试图去尝试这种状态,但却异常艰难。像我这样的人,看上去总是「积极向上」,总是「规划未来」,总是希望事事完美,强迫着每个细节的完善。但不知不觉中,人生好像开始进入了「自动驾驶」的模式,活在了过去的思索中,活在了未来的规划中,唯独对于当下异常麻木。
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开始尝试做出改变。
偶然间,通过一些书籍,我开始尝试正念禅修。感受每个呼吸中空气的流动、感受身体的每个部分、感受当下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虽然只是很浅显的境界,但正念依然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开始重新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 网易蜗牛图书馆:与快乐的小伙伴们
这种感觉,就像再次的呼吸了新鲜空气一样。
我们其实只存在于当下的时空中,过去和未来,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回想一下,我们有多久没有像小时候一样,完完全全、毫无杂念地享受在当下的时光中了?
用心活在当下,平静地接纳一切发生的事物,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好了~
对于设计师来说,什么能力更为重要?是设计这门「技术」本身,还是思考如何去设计的「思维」能力?
对于不同的设计师来说,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
这两种能力本身并不矛盾,他们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就像「术」与「道」之间的关系。设计能力决定了设计作品的输出质量,而设计思维则决定了你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的大环境下,「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道」,造成了很多设计师与日常业务的「分离感」。以至于,多数的设计师,无法将自己的设计能力有效地用于日常业务中;抱怨他人不理解设计,也因此错失了许多机会。
重视设计美感,其实并没有问题。视觉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我们从最初开始喜欢这个行业,并最终成为设计师,大概都是因为如此。包括我个人,也是美感的追求者,常常为了几像素的细节,调整无数稿。也常常沉浸于自己的作品无法自拔。
但是,美感之后,设计还需要什么?
路易斯·沙利文曾讲过:「形式追随功能」。而功能存在的意义,则在于解决问题。视觉的形式、美感,很多时候只是包裹在外侧的表层,而解决问题才是设计真正的核心。视觉的表现,一定要遵循解决问题的方式,向用户传递恰当的信息,最终引导用户以此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更希望更多的设计师,在追求美感的同时,能够重拾设计思维本身,寻找设计最根本的价值。
我们其实可以站得更远一些。学会去理解事物,学会用设计去解决问题。再以此为基础,通过你的设计能力去塑造它、点亮它,让它成为一个真正美好而又有价值的设计。
而设计的价值,将会成为你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中的数字产品设计,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思维?或者说,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思维?
这个问题的答案,好像一直在变。
互联网本身便是一个新的形态,1989 年「万维网」发明,1996 年中国引入互联网,到今年已经有大约 24 个年头。我们经历了不同的互联网时期,而「设计」的概念也一直在变化中。
Internet 1.0 PC 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虚拟化,并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传递。而我们的「设计师」们大多被称为「美工」,我们的「设计思维」,便是将信息变得更好看。
Internet 2.0 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称为消费互联网时代。自从 2007 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 iPhone 之后,叠加 4G、wifi 等技术,手机成为日益重要的终端,世界逐渐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 iPhone 与其应用的出现,乔布斯让所有人理解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我们不再是「美工」,我们变成了「UI 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而这个时代,我们的设计思维变成了「用户体验思维」。
那么,下一个时代在哪里?我们的设计思维又将如何转变,才能适应下一个时代?
1. 红利消失、增长触顶,互联网下半场到来
最近几年,我们已经能够明显地感知到——互联网的「寒冬」真的来了。随之而来的,便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正在发生变化。于是大约从 2017 年开始,互联网圈内逐渐出现一个新的名词——互联网「下半场」。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将会由消费互联网时代进入下一个时代,即互联网下半场。
我并不完全认同互联网「下半场」的称呼。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中国互联网「下半场」,其实更像是互联网发展方向转变的标志。
因此,我们认为的下一个时代的方向,也许将会是 Internet 3.0——即产业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为什么必须要进入下一个时代?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一方面在成本端,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的成本将逐渐升高,倒逼管理者使用系统和工具来提率;另一方面,在收入端,野蛮增长的时代结束,增量经济转向存量经济,红利经济转向效率经济。
在「成本」与「效率」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整个市场经济的下行周期,整体经济出现下滑,而一些依靠融资的互联网公司将难以为继。因此企业不得不寻找方法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这正是企业级软件(ToB 产品)最擅长的地方。
因此,在互联网寒冬之下,ToB 市场便理所应当地开始被重视。
让我们纵观整个中国市场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虽然促进了消费领域的蓬勃发展,但产业领域的发展则因此受到了巨大制约。中国率先从消费端、从第三产业开始数字化,然而在第一、二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似乎并不是很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口红利促使了消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这种红利让人们忽视了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性。
在寒冬之下,我们终于发现,消费互联网蓬勃的基石,正是底层坚实的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则整个市场经济将无法更进一步地发展。
因此,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大势所趋。
2. ToB市场将迎来机遇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依托 B 端领域的发展,并逐步融入并带动整个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那么,B 端产品在中国目前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呢?
对于整个中国的 ToB 行业发展现状,大多数的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盘点中美上市的科技公司会发现,美国 toC 领域与 toB 领域市值之比是 6:4,但在中国这个数字是 20:1。
虽然互联网的整体环境不同,但中国 ToB 行业的发展,显然是落后太多了。于是乎,2018 年开始,BAT 大举布局,PE、VC 加速进场——中国 B 端产品已经逐渐进入必须发展的时候了。
中国市场已经坐拥全球最发达的消费互联网体系,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却严重滞后。
同时,对比 B 端中云计算领域的 IaaS、PaaS、SaaS 三层架构,全球市场中 SaaS 占据了 52.5% 的份额,在中国却是 IaaS 分走了最大的蛋糕,占比达 61.2%。中国市场 VC 的投资总额已经与美国相当,在 SaaS 领域美国企业获得了全球 70.1% 的融资,而中国只有 11.7%。
因此,在互联网下半场,相对于 ToC 行业的触顶,ToB 行业将会迎来历史级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逐渐到来。而在整个 B 端产品的类目中,SaaS 产品作为企业级软件中最集成的产品,也将随着这股浪潮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什么是 SaaS 产品?很多同学并没有接触过 B 端行业,平时用到的也都是 C 端产品,所以对 B 端产品的了解比较少。在 B 端行业最热门的云计算领域中,目前普遍会分为三层架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架构即服务)。
附:云计算领域,三种不同的架构与对应的服务。
PaaS 基于 IaaS 实现,SaaS 的服务层次又在 PaaS 之上,三者分别面对不同的需求。越往上层,产品的集成度越高,提供的服务也就越丰富,而用户所需要的自行解决的东西就越少。而最顶层的 SaaS 产品,便是用户可以直接购买并使用的云端产品。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些趋势?
因为一个新的时代,对应一场变革,也将成为一次新的机会。不管是 SaaS 产品还是其他 B 端产品,都将在新的时代中逐渐得到重视。而 C 端产品的发展策略,也将迎来新的变化。对于许多设计师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新的机遇。
顺势而为,方能乘势而上。
那么,在逐渐到来的产业互联网时代,设计师需要注意哪些东西?设计思维又将进行如何转变?
产业互联网时代,意味着 B 端产品将得到重视,并与 C 端产品逐渐趋于平衡。因此,了解设计思维的变化,我们首先要从 B 端与 C 端产品之间,在产品设计与产品策略之间的差异性说起。
1. 服务对象的差异性
从服务对象来看,C 端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人,产品的目标是针对人们生活方式进行的变革、升级。而 B 端产品的服务对象则大多是企业,目标是帮助企业进行商业效率的提升,从而产生价值。
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产品在发展策略也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2. 产品「打法」上的差异性
从宏观的打法上看,消费互联网时代会更求「快」,而产品互联网时代则会更偏「稳」。
C 端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人的需求在个体差异性上相对变化较小,这就决定了 C 端产品通常都拥有广阔的用户市场。
因此,消费互联网时代就像是资本在辽阔平原的角逐,长驱直入。讲究快速占领市场,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调整。从团购到直播,从打车到短视频领域的兴起,再到最后的单车大战落幕。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每一次风口,都伴随着各种「游击战」式的竞争。入场速度、快速调整能力、资本深度,都直接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而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胜者为王,败者将快速地被市场淘汰。
B 端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企业,而企业间的需求差异性则非常巨大,这就决定了 B 端产品通常需要较强的纵深能力。相对应的,其用户群体在总量上就比较小、但也相对稳固。
因此,产业互联网就像在崎岖丛林的蹒跚前行,渐次演进,如同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方面,产业互联网的链条非常长,需要长期的深耕、积累才能逐渐站稳脚跟。而这也导致了产品的壁垒足够深厚,同类产品在短期内无法快速跟进。另一方面,企业间的差距需求的差异性非常大,因此产业互联网存在非常多的细分市场,不同的产品各自在不同的赛道中深耕。而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百花齐放,各自盛开。
3. 整体行业的协同发展
虽然整个市场都不断地强调——ToC 增长触顶,ToB 是一片蓝海。但这并非是「取而代之」,而是逐渐走向整体的「协调发展」。中国 ToB 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根基,其实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成熟的消费互联网体系」这一巨大的优势。
因此,ToC 在很长的时间内,仍然会是互联网的主力,而 ToC 市场的转型,也将有赖于 ToB 产品所提供的服务。
而随着中国将「互联网+」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是明确了以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互联网的下半场,即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最终形态,将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式发展」。
ToB 产品将会成为带动互联网下一轮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帮助 ToC 领域完成转型,进入更健康、更稳健的发展阶段;另一方向,ToB 领域赋能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并最终完成产业升级。
4. 产品形态的融合与趋同
整体产业的融合趋同,意味着产品的特性也将互相融合。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C 端产品逐渐变得不那么 C 端了,而 B 端产品也越来越变得不像 B 端了。
比如 C 端产品的主流赛道中,随着头部产品的赛道日渐趋于稳定,其产品体量也因为业务扩展而不断增加。同时,因为产品体系的逐渐形成,为了服务更多的 C 端用户,会有越来越多的 B 类用户进入平台,而为了满足 B 类商家的需求,产品的 B 端属性变得越来越强了。
而随着 B 端产品的不断受到重视,原先不被重视的产品 UI、用户体验也逐渐在 B 端产品中得到加强。B 端用户虽然服务于 B 端,但使用者终究是人。而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原来的「重功能、轻体验」思路逐渐式微。我们逐渐发现,许多 B 端产品长得越来越像 C 端产品了,甚至在 UI 和体验层面做的与 C 端产品不相上下。
因此,随着产品属性的融合趋同,意味着设计思维势必会与消费者互联网时代存在差异。而我们的设计思维将不仅仅局限在诞生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思维」。我们需要更新的、更广阔的设计思维,以满足下一个时代的产品发展需要。
那么,新的思维是什么?它将从何而来?
从整个市场的协同发展,到产品形态的融合趋同。那么,我们的设计思维需要如何进行相应的变化?是同样进行「融合趋同」,还是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视角?
1. 关键词提取
首先,不管设计思维如何变化,它一定需要同时满足两种产品设计思维的特性。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产品设计特性的维度,提取各自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产品体验:诞生于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思维,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依然是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 C 端还是 B 端产品,用户体验必然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足够好用、好看,产品才能获得更多用户,最终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灵活性: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C 端产品的灵活性的打法对于产品的突围至关重要。而未来的 B 端产品竞争将会加剧,这就需要 B 端产品也逐渐需要较强的灵活性。
成长性:产品的发展必将伴随着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具有一定体量之后,产品设计的成长性将至关重要。因此,产品的设计是否能够预见未来发展,满足不断变化的产品形态,伴随着产品不断地成长,也将成为产品是否能够持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产品效率:因为产品服务对象的关系,B 端产品一直是产品效率的代名词。而在人口红利消失与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产品效率将成为所有企业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品的效率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成本,也是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这四个关键词,将会是我们在未来所需要关注的四个重点关键词。越是往左,则「C」属性越强,因为它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更关注用户体验。而越是往右,则「B」属性越强,因为它更多地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更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
2. 跳出单一层面,寻求新视角
在四个关键词中,我们会发现,特性越是靠右,其所需要的整体性就越强。要满足灵活性,就需要用户体验与产品策略相关联。要满足成长性,则要进一步结合底层的开发能力。而产品效率的提升,则需要产品的设计与不同层面都有着紧密的耦合。
在互联网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从单点只关注视觉表层的「美工时代」,逐渐发展为关注线性的「用户体验思维」。在对于产品用户体验层面,确实有着长足的发展。
但是,单一层面的用户体验思维,在逐渐成熟的互联网时代中,逐渐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价值局限于单一的体验层面,我们似乎无法对产品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也难以为产品带来体验之外的更多价值。
因此,设计思维想要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就需要同时满足前文提到的四个关键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跳出单一层面,以全局的维度去思考产品的设计。
因此,全局性将成为未来的关键,我暂且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全局性设计思维。
全局性设计思维,即在设计过程中,始终能以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全局,思考当下的设计。
何以全局,如何跳出单一层面?这种思维方式的前提,是你要首先了解整个产品(亦或是物体、组织等)的运行方式,清楚的知道整个产品需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准确、合理地对针对目前的局部做出设计,并最终构成整个完整的形态。
而「全局」的前提,是你拥有更高的眼界。你的眼界越高,你对产品、市场、甚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就越全面,你就能够解决越大的问题,你能够实现的价值就越高。眼界是基础,解决更大的问题是目标,而全局性设计思维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与过程。
全局性设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产品的单一层面,去思考从产品层、到体验层、再到开发层这一完成的整体。让设计满足体验层的同时,满足产品层面的目标,同时让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高度耦合,将整个产品串联成一个完成的整体。
好了,讲了这么多,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去运用全局性设计思维呢?
全局性设计思维,的应用方式非常广泛。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方程式,而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指导性设计思维,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1. 全局观——在生活思考更多可能
在尝试这种思维之初,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实践,去锻炼这种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其实我们有大量的事物可以练习和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比如你在装修一个大房子,需要去选择房子里的家具。当你在购买家具时,常规的思维方式是:这个家具在某个房间时应该是怎样搭配的,所以我要购买什么样形状、颜色的家具,来满足这个房间的需要。
但是,用这么思维方式来购买家具,将为对家具的灵活性与长期价值造成一定影响。从居住环境的长远来看,也许这个家具有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需要放到另一个房间,而它的形状、尺寸、配色却无法满足其他房间的需要。最终,我们只能重新购买,或者接受一个风格、尺寸上并不搭调的房间出现。
因此,当我们在购买家具时,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全局性设计思维,从整体空间的角度出发(而非单个房间),去思考如何让家具满足更多空间需求。长此以往,我们不仅可以打造一个风格统一的大空间,同时也能增加每个家具的利用率,在无形中也增加了这个家具本身的价值。
之所以举家具这个例子,是因为这个原理与产品设计的原理非常类似。你可以将这个房子看成是整个产品,而家具则是不同的组件。通过不同的家具(组件),构成了我们的不同功能模块(房间/功能区),而所有的功能模块则构成了整个产品(房子)。
房子(产品体量)越大,房间/功能区(功能模块)就越多,家具(组件)的多样性、复杂性就越高,我们就越是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装修的统一性(风格体系化)和家具的通用性(样式组件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打造一个风格统一、体验一致,同时又具备足够自由调整空间的「大房子」。
2. 全链路——从全流程中重新思考设计
当你仔细地去理解许多非常著名的设计作品时。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优秀的、巧妙的设计,往往在设计中都体现了全局性的设计思维。它不仅仅解决着当前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解决更大的问题,发挥巨大的价值。
比如著名的坂茂卫生纸的设计,看似普通,只是将卫生纸的轴心从圆形改成了方形,但它却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公认的好的设计。为什么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个设计为什么好。
首先,传统的圆形纸卷拉出来的纸会比你实际需要的更多。而方形纸卷则由于阻力的作用,让你用得更少,从而起到了解决资源的作用。其次,在运输过程中,圆形的纸卷之间会产生很大的空隙,而方形纸卷则能够紧紧靠在一起,提升空间利用率,从而起到降低运输成本的作用。
这简单的设计,居然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设计时就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从最开始,就没有从「纸」的整个全流程来去思考问题。
让我们「站的更远一些」,纸这个商品,并非只是我们见到的在商店售卖的那一刻。它从工厂中制造完成,通过运输送到每个超市中,当我们购买以后,它又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在卫生间,陪伴你使用的每一刻。我们可以将整个流程分为 3 个场景,而每个不同的场景,又将会对纸本身有着不同的影响。
当我们能够考虑到卫生纸的运输过程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设计去降低运输成本;而当我们可以考虑到用户的使用场景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设计,去提升阻力,降低使用量,间接地去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而当我们通过全局性设计思维,可以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时,我们的设计就是好的设计,就拥有了更高的价值。
发现了吗,为什么你没有想到相同的设计方案?设计能力并不是关键,设计思维才是指引你做出好的设计的前提。当你能按上述的方式,去思考整个流程、不同的场景,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够设计出坂茂的设计方案,甚至比这个方案更好的解决方式。
通过前面的两个案例,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全局观、全链路两种应用方式。
那么,我们最最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在业务中去使用这种思维呢?
在产品设计中,全局性设计思维也有着非常多样化的使用方式和场景,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也会讲到很多应用方式。但是,在所有的方式中,我认为最为有效的,便是以全局性设计思维,帮助产品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
什么是设计体系?谈及设计体系,大多数设计师会认为,设计体系就是设计规范。「不就是找个名次包装一下规范嘛?」
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体系?它与设计规范有何不同呢?
设计规范是设计师最为熟悉的一种规范文档。在产品设计时,优秀的设计师通常都会建立设计规范。然而在实际的项目中,设计规范往往无法难以有效实施。比如在开发眼中,规范并不符合开发规则,过于碎片化。而产品经理通常又不会去了解设计规范,因此在构建产品框架时也常常随意发挥。
很多项目做到最后,设计规范仅存在于纸面的意义,并随着项目的发展逐渐混乱。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不同职能间的思考方式存在差别,设计规范对于其他职能来说经常难以理解与运用,无法与其他职能形成有效联动。
设计规范仅仅是基于视觉层面的规范,它是一个「平面」。而设计体系则是贯穿于产品的每个层面的、与产品深度结合的完整体系,它是「立体」的「有机生命体」。
设计体系的核心在于「体」,它是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完整体系。设计体系由设计师创造,并深度融合于产品每个部分。它能够让产品更紧密、更统一、更有序,伴随着产品的生长,与产品共同进化,并最终推动产品的发展。
创造并推动这一体系,则要求设计师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只有充分地去理解并参与产品的每个部分的设计,才能让设计真正延伸至产品的每个部分。
而创造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全局性设计思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设计体系也是如此。设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产品体量相关),需要在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但若是你的方法得当,就会在项目中越来越轻松,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而你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如何正确地去构建设计体系呢?我在这里总结了几个要点:
树立观念
首先,树立长期的体系化意识是必要前提。在任何项目中都要时刻保持体系化思维,着眼于整个项目,去寻找体系化的推动时机。当你在潜意识中拥有这种思维之后,你会自然而然的将其植入到设计中。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体系化并非凭空建立,而是建立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设计体系的本质,就是由无数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最终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我们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全局性思维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最终建立适用于全局设计体系。
以小为始,重视质量
脚踏实地,从小处入手,去发现产品中最基础的一些问题。表面上看这些问题,对项目影响不大,但他们数量庞大,加在一起便会严重影响整个产品的效率。因此,我们要首先建立高品质的基础体系,再以此为基础构建更大的体系。
不要一开始就设法建立一个巨大的体系,那样只会是一盘散沙,因为它的结构是无序、混乱、不健康的。而这也是大多设计规范缺乏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的根源。
梅拉妮·米歇尔的《复杂》一书中讲到,任何复杂系统,都是由无数个体通过简单的算法所构成的。在算法领域也是同样的原理,一个优秀而强大的代码,必然是由无数个小型模块,通过简单的算法耦合形成巨大的代码矩阵。基础算法越强大、代码结构越「健康」,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就越强,其能力就越强大。
从规范入手,由面到体
从本质上来说,设计体系是由「多个层面的规范」组合而成的。因此,由设计师推动的体系化建设,往往最初都是从设计规范这一「单层规范」开始。但是,设计体系的建设需要将单层的规范,通过不同的方式,转化为不同层面的规范,最终由面到体,形成体系化。
换位思考,寻求跨职能合作
设计体系的建立与维护,通常需要多职能的通力协作。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换位思考,在完成设计的工作,帮助其他职能完成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更多体系化的建设。
比如我在设计一个功能模块的页面时,首先会与不同模块产品经理进行交流,了解不同的业务需求,并从产品层面就开始寻求统一性与通用性。这样的话,当其他模块需要同一个功能时,前端便可以直接复用,同时后端的数据也可以进行互通。而在开发端,我也会详细了解不同端的开发实现原理,务求设计规范与开发规则在理解上的一致性。这一既方便了开发理解规范,同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开还原的准确性。
长此以往,整个团队就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信关系。有了这种默契,设计体系的推动就容易多了。
保持优化,不断成长
设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是可以伴随产品不断成长的。所有产品都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过分僵硬的规则,将会对产品发展起到反作用。
在业务发展中,产品一定会不断地加入新的功能模块,并对原有页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设计体系需要时刻与产品策略保持一致,及时与上下游职能沟通,不断地针对产品发展进行优化,以保证设计体系能够符合产品的发展需要。
使用正确的推动方式
体系化最终能否成功实施,推动的方式至关重要。
在日常的项目中,大多数的业务方对设计体系了解甚少,也难以体会其中的价值。因此,他们通常会认为这些东西毫无必要,多数情况也不太愿意配合体系的推进。如果强行推进,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阻力,招致反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去推进设计体系建设呢?
为他人带来价值:首先,寻找双方共同的利益点是首要任务。也许是可以让其他职能的工作更,也许能够促使其达成 KPI,再不直接,那也一定能够为整个产品带来价值(不然你也没必要推了)。总之,设计体系一定要能够为他人带来价值,这样才能顺利推进。否则人家凭什么要协助你推进,因为你美丽可爱吗?你也可能比较可爱,但总归是不能一直这么来吧。
在解决问题后提出方案:不要一开始就啪一下抛出一个「宏大的理想」,大部分人会觉得你不切实际。你只需要通过这个体系,帮助业务方先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提出你解决方式的来源——一个严谨的、可验证的、长远价值的体系化解决方案。
寻找合适的推动时间:最后,对于设计体系来说,寻找到正确、恰当的推进时机至关重要。比如当你在平时突然想要提出,对现有品牌进行升级时,大多数业务方都会认为你是没事找事。而如果情况是在新的一年中,产品进行了概念的升级,这时候你将概念以及未来的品牌规划融入在你的方案中,再去推进品牌升级,就会容易很多了。
-本文旨在引导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种思维方式,想要用好全局性设计思维,光靠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将这种思维带入到产品中,为业务带来更大的价值。
因此,在后续的几篇文章中,我将通过不同类型案例,为大家深入讲解全局性的具体实践案例。
全局性设计思维 | 如何打造强大的品牌体系
为什么要建立品牌体系?品牌体系有哪些价值?设计师应该如何推动品牌体系的建立?
本文将带你了解网易智慧企业品牌体系的建设与推动全过程,聊一聊品牌体系建设的那些事儿~
FishDesign组件库 | 从零到一构建企业级UI组件库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组件库?在产品的什么阶段需要组件库?如何抽象业务组件?组件库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细节需要注意?
本文带你深入了解,网易 Web 端组件库——FishDesign 组件库从零到一的完整全过程。
全局性设计思维 | 如何构建事业部级大型设计体系
设计体系有什么价值?如何基于不同的业务建立设计体系?设计师如何推动体系化建设?在体系化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将会在这篇文章中,为大家介绍网易智慧企业设计体系构建全过程。
样式组件化+规范体系化,形成产品设计体系,整体重构产品线。
结合品牌体系,推动事业部更多产品加入体系,形成智慧企业 Web 端产品设计体系。
推动更多产品/业务融入体系中,让智慧企业设计体系不断成长,赋能业务发展。
好吧,似乎文章又写得偏长了一些。只能说,想要认真地讲清楚一个道理,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设计思维本身并不复杂,但想要讲清楚它的背景、原理及价值,就需要把它整个掰开来讲。而为了确保设计思维的可实施性,又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自己能够走通以后,才能与大家分享。
坦白讲,似乎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快节奏、碎片化阅读。但若是因此而丧失了自己学习的节奏,那么等于是没有节奏的,你的知识体系也将是东拼西凑,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也是我更新比较慢的原因之一,希望大家读完文章,能够切实地得到一些东西,这就很有意义。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Jady13
QQ 游戏中心经过设计改版之后,我们重新设定了整体的世界观——多彩的游戏宇宙。并且对多个模块及内容进行了新的设计升级,其中也包括重要的图标图形。
1. 延展思考
因此基于目前较为完整的图标图形,希望可以拓展出更多不一样的设计内容,并且可以应用在不同的位置,例如空白页、运营内容、背景等等。
2. 问题分析
基于目前的图形可以很明显的得到 2 个问题:
3. 设计启发
3D作为 2020 的主流设计趋势之一,可以很好地表达设计氛围。因此想尝试跨次元的设计方式,从 3D 图形的角度去思考,尝试更多可能性。
下面主要是分享我在制作 3D 图标中的一些方法和流程,以及 2D 与 3D 图形设计中思考的差异性,希望可以跟大家互相学习,一起探讨这方面的设计。
虽然是 3D 的图标,但实际上使用到的软件包括有:Cinema 4D(C4D)、Sketch、Photoshop(PS)、illustrator(AI)。
整体的大概流程:
3D 与 2D 最大的差别在于多一个维度来表达图形,因此我们在 2D 向 3D 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原则,并且结合这些规则,降低 3D 图标与 2D 图标违和感。在这次的 3D 图标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基本规则。
1. 圆变球
在 3D 软件中表达圆有 2 种方式:球体、圆柱体。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变成球体或者圆柱体,这里建议单体呈现的圆形设计成球体,在这种情况下球体相比圆柱体更能表达圆形的视觉感受。
例如下面气泡的例子,球体化的表现比圆柱体化的表现更加饱满,光影效果更加丰富。
2. 方变块
与上面的规则比较接近。当我们在 2D 图标中使用矩形之类的图形,建议使用立方体来表达。优点:立方体可以增加图标上的细节表现;增加厚度更有利于光影的表达。
例如下面礼物的图标,我们在实际的 3D 场景下应该更贴合现实生活中的认知,设计成礼物盒子的效果。
3. 结合实际认知
除以上的 2 种建议之外,我们在实际建模的时候还需要结合实际认知而定。例如金币、游戏卡的设计应该是带有厚度的片形;钱包设计成折叠的效果。
4. 适当简化图形
2D 图标向 3D 图标的转换过程中,需要适当进行简化,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主要的目的是:
5. 增强空间思维
2D 的图标只有一个平面,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纸片性」的思维,常规的 2D 向 3D 的转换思维是增加厚度,但实际上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转换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空间的思维去思考,在 3 维的空间中应该是怎么样的。例如下载和收件箱的图标,常规的思维可能是在 2D 的图标上增加厚度,但转换成空间思维就是让其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形体。
6. 图标状态补充
在实际建模的中会发现,很多模型在静态下是可以进行简单处理的,但结合动态或实际认知,就需要相关细节状态补充。例如礼物和宝箱图标的开盖效果,因此把实际的盖子和盒子/箱子的模型做出来,以便于动画的实际表达。
在进入 C4D 之前,需要清楚不同图形可以使用什么方式建模,因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分为:常规图形和异形。两种图形在建模中的方式会有一些小差异,当然一个图标也可能包含这两种类型,因此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处理。
1. 常规形:使用基础物体建模
部分简单的有规则的图形,可以直接使用 C4D 的基础物体(例如:立方体、球体、柱状体、锥体等),通过对基础物体的调整后得到模型,例如下面的图形。
案例展示
2. 异形:AI路径+挤出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模型较难通过基础形调整得到,或是直接建模会比较耗时。因此我们可以导入 AI 路径再挤出的方式来得到我们的模型。例如下面的图形
案例展示
基于以上的以上 2 种类型的图形,这里分享一下制作的过程和心得。可能不够全面,但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补充互相学习。
1. 对齐中心点
基础建模对齐中心轴点是一切开始的重中之重,这里会涉及到很多后续的调整和其他命令的应用(例如挤出、对称等命令)。例如一些中高阶的人物建模也是非常依赖中心点对齐来实现对称命令的。
2. 结合图像
在 C4D 视图本身具有多视图,可以结合不同视图导入不同视角的平面结构进行制作,常见情况下的建模可以导入三视图(例如角色、人物之类的)。而图标相对来说是很简单的,所以这里只应用正面视图即可,其他的视角可以自行脑补后制作。
结合图像的好处:
操作流程:正视图下快捷键 shift+V 调出视图背景——选择背景——添加图像。或在视图选项中调出,然后配置即可。
3. 结合路径
如上图标类型中的描述,部分异形的图标如果直接在 C4D 中绘制会相对耗时,因此我们可以结合路径的方式,再使用挤出的命令来实现我们想要的模型,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异形物体建模的效率。
C4D 中对 AI 的图层只会读取颜色的边缘,然后生成路径。因此在 AI 中编辑的路径,依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填充或者描边,然后再拖拽进 C4D。如下产生的效果对比,左边为填充图形,右边为描边图形。
操作流程:使用 AI 导出 8.0 版本的路径——拖拽进 C4D——添加挤出命令——设置挤出高度及封顶样式。
4. 使用变形器
一些简单的形变可以通过变形器的应用,得到我们想要的造型。例如下面的案例,外星人脸是在圆形的基础上使用 FFD 进行调整,而宝箱则在方形的基础上使用锥化来达到圆弧的效果。
C4D 的渲染效果主要是依赖于材质和灯光的配合,熟练者往往可以依靠经验有效率的制作,但我们也可以通过锻炼总结出一些常用的材质参数或者布光的位置来提率。因此我也从这次的 3D 图标制作中总结了一套关于材质和布光的方法。
C4D 场景的主光源我们可以通过全局光照+天空的方式来营造整体的氛围,这组光的特点在于具有比较柔和的效果,并且模拟自然的环境光效。
全局光照开启后,需要依赖灯光、天空光来对物体进行照射,如果设定后未增加灯光或者天空,在渲染时只能渲染出一片黑色。(全局光照——主要是模拟真实的光照效果,通过光源投射到物体上再经过无数次的反射和折射出来的效果,因此也能解释为什么只加全局光照渲染不出来内容。)
操作流程:渲染设置——效果——全局光照
添加天空增加天空作为基础光照补充
操作流程:地面快捷入口——选择天空——添加材质球——勾选发光——添加 HDR 贴图。
下面通过一些案例对比来看看全局光照及天空的对比效果
全局光照-开和关的差异
从下面的案例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差别,全局光照关闭后的图标相对暗淡一些,整体图标的光反射也相对减弱了许多。
有无天空的差异
天空有助于增强图标的光感,添加天空后整体图标的细节和质感也相对更加丰富。相对,无天空整体图标质感则有所下降。
天空是否增加HDR贴图的差异
添加 HDR 贴图可以增强场景内物体的环境反射,让物体材质更加丰富增强细节质感。在一些强反射的场景下非常依赖 HDR 贴图的使用。从以下案例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差异性。
整体添加三盏灯光来营造整体的场景氛围。主要分为:主光(最强)、补光(增强阴影面的亮度)、背光(补充背面环境的光源,增强环境光氛围,勾勒轮廓)。在实际的场景中可以根据实际的反射效果和氛围,调整灯光的位置、与物体的间距、明暗度。
灯光对于物体的作用会随着颜色的差异,产生的光亮度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对于灯光的位置、反射的细节都可以进行微调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色相的对比:不同色相在同样的灯光作用下产生的效果具有稍微较小。
明暗的对比:深色和浅色在同样的灯光作用下产生的效果差别较大。
实际案例对比:从下面的实际案例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同样灯光下不同色相的明显差别,绿色的两部产生过度曝光。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灯光的距离或者亮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上面灯光分布建议)。
3D 图标由于相对简单,材质上主要使用颜色和反射的配合就可以得到不错的质感。当然如果希望在质感表现上更加丰富,亦可考虑增加其他的内容项来进行补充
颜色的设定
图标的颜色基本上与原图标的颜色保持一致,但部分颜色但实际渲染效果会存在些许差异,因此我们在材质上也可以根据视觉效果进行微调,视觉上保持统一的颜色感受。例如礼物的图标,如果按原来的颜色,亮部会过渡曝光,因此适当提高了亮部颜色的饱和度。
颜色偏差
在 3D 的场景内是通过各种光与颜色的反射而成的,因此即便同样的颜色,在实际渲染出来的 3D 图标和 2D 图标也会存在一定颜色偏差。
反射是本次 3D 图标中材质非常重要的一环,基本的效果都是来源于对反射的设定。整体主要设定了反射的类型、粗糙度、反射强度、高光强度、层遮罩的颜色。由于图标的颜色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粗糙度、反射强度、高光强度是一组动态的参数。
参数变化的对比
如下面的案例,针对不同颜色的图标在粗糙度、反射强度、高光强度上都有差异性,因此不是说设定好一组参数之后就那个完全适用所有的颜色,因此这里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整体的视觉效果保持一致。
层遮罩的设定差异
除了基础的反射类型及参数,还需要在层遮罩中添加菲涅耳来增强反射的丰富度。默认的菲涅尔是一组黑白的颜色材质,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暗部的颜色来增强图标的颜色饱和度和丰富度,如下案例对比。
静态的 3D 图标显得精致,增加动效之后的 3D 图标则除精致外,还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新鲜感。3D 的动效与 2D 有着明显的差别,可以更多维度地思考物体的运动轨迹、变化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造型对需要制作动效的图标进行简单的分类,这个分类的主要作用在于明确不同图标的动效设计方式,为动效的设计方式进行铺垫。根据已有的图标划分为:单体形、组合型、拼装形。
单体形
图标以单个或单组形体呈现,或者整体造型属于某个已存在的事物或者形体,整体图形内容具有不可切割性。
组合型
图标通过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图形内容组合而成,图标由主形(图标实际的外轮廓造型)和点缀图形(用于图标表意或者提升图形内涵)组合而成的图标,图标可进行拆分或者重组后形成动效。
拼装形
图标本身可能在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或物体,通过创意思考而得到的图形,图标的动效更具有可发散性和可重塑性。
结合上面的类型差,在设计动效的时候也会稍稍不同。重点在于表达不同的图标具有的特性,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去设计图标的动画方式。
自体运动
对应单体图形,图标动效通过自身的位移、旋转、形变而产生,这类图标的动效比较靠近现实生活中接触的感知或图形动效本身具有普适性认知。例如火箭升空、UFO 飞碟、放礼炮、开宝箱等。
组合运动
对应组合图形和拼装图形,多图形运动组合而成,图标的多个部件可从不同轴向开始进行不同的轨迹运动,最终进行完整的图标融合。各个部件本身可能也存在位移、旋转、形变等动效,可以更大程度丰富图标的动效表现。
部件运动
整体动效相比前面两种类型较为简单,通过某个图标上的部件运动来表达动效的内容,因此这个部件需要是图标上较为明显的图标特征,这样更能让人具有记忆点。
音效是这次 3D 图标设计的点睛之笔,结合音效可以更加丰富地表达图标动效的趣味性。不同的图标动画反馈出来的音效是不一样的,因此赋予对应的音效反馈才是更合理的表达。
1. 选择音效
在实际的配置音效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图标比较难找到相关联的音效。但我们可以通过较为类似或者可以表达出该图标动画过程中的声音反馈的音效。例如活动小礼炮用的是开葡萄酒塞的声音,开宝箱用的是开门的声音,飞碟(UFO)用的是一组电子音效等等,并且从相关声音中窃取其中一段需要的。
2. 组合音效
部分图标的动画效果很难通过一条音效进行表达,因此需要叠加 2 组或者 2 组以上的音效来丰富整体的感受。例如手柄人图标叠加了三组不同的音效来表达,游戏卡叠加 2 种不同的音效。
3D 的图标或 3D 类型的内容如何与 UI 结合?相信大家也时有思考这方面的内容。基于这次的 3D 图标设计,我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从几个方面来简单聊聊这方面的内容。
1. 3D图标对于UI设计的作用
在尝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 3D 内容对于 UI 设计作用是什么?我简单总结了几个关键点:
2. 3D ICON X Tab bar
当我们设计 Tabbar 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表现方式往往是有趣的图标图形设计、结合动效之类的方式。但我们或许也可以考虑使用 3D 的图标+动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设计。
3. 3D ICON X 运营内容
一些相对简单的运营内容,我们可以考虑将元素进行 3D 化设计,这样可以一定程度增强整体运营的视觉表现力。
4. 3D ICON X 空白页插图
3D 插图是 2020 的设计趋势之一,结合 3D 的插图让整体的设计更加具有氛围感。
5. 3D ICON X COVER
将背景中的某些元素结合 3D 图形进行设计,让整体的氛围更加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本次结合实际项目中的内容进行不同维度的设计尝试,并且希望,可以从中去寻找到更多设计的可能性和突破点。当然这只是系统化设计思考中的一步,但可以启发后续更加深入的 3D 设计探索。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ID设计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