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手是如何利用认知偏差,打造独特用户体验的?

资深UI设计者

为什么大爷大妈们总对排队情有独钟,为什么平常不想要的东西一打折就买一堆……震惊!原来套路你的竟然都是自己的大脑!

如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首要就是对目标用户的理解和把控。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能在设计中合理利用心理学的时候,就离创造出让用户感慨「深得朕心」的体验不远了。

这次要介绍的是设计心理学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认知偏差 (Cognitive bias) ,了解它的基本定义之后再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利用认知偏差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什么是认知偏差

网络上的定义是这样的: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创造了一些快捷方式,在处理信息时自然地去调用这些快捷方式,只是这种操作在快速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决策过程产生危害,比如我们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信息,或是自发地对信息进行脑补。这样的认知模式导致我们产生了非理性的偏差。

△ 图:大脑的操作

认知偏差种类丰富,已经被提出的就有几百种,有很多尚未被完全验证。下图总结了现有的认知偏差,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来不及认真作出反应以及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认知偏差背后的成因。

△ 图:认知偏差宝典

认知偏差在体验场景中的应用

那我们该怎么在设计中利用认知偏差呢?我根据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消费场景和学习场景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 图:章节概览,也叫懒人速读版

1. 引导用户决策

作为体验设计师,我们需要为用户的决策创造合适的环境,来引导其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达成他们的目标。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被利用在消费场景中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接触到的信息。

比如商场里原价 2000 现价 500 的商品,原价的存在会让人觉得这件商品的价值就是 2000,现在 500 简直是捡了大便宜。

在体验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通过前后对比放大来优惠感知,进而促进用户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策。

△ 图:利用锚定效应推荐会员套餐,对比差价确实诱人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另外一个常见的用于消费场景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做决定时通常会和他人保持一致。

下图是售前页一般的设计技巧,通过展示购买人数和滚动播放购买信息来体现出该商品的热门,让正在犹豫的用户「随大流」下单购买。

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中可以营造出一种群体选择的效果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 图:这么多人选择,跟随大家不会错,买它

内群体偏差

前面提到的认知偏差之外,内群体偏差 (ingroup bias) 也一般被用来引导用户决策,它是指人们会在认知上倾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

比如 Booking 在查看评论的区域加入了筛选评论语言这一按钮,虽然设计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地理解评论内容,但是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用户更加信任自己所选标签内的评论内容,因为同语言往往意味着来自相同的国家或者相近的文化背景,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小群体,然后被影响进而做出与群体内人们更为相似的决策。

△ 图:同胞的评价更可靠

因此在体验设计中利用内群体偏差的关键点在于打造群体归属感,借由小群体的力量影响用户的决策。

2. 提高用户粘性

引导用户做出于我们有利的决策之外,同样,我们可以利用认知偏差提高用户粘性,增强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对产品「爱不释手」。

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 (The Ikea Effect) 是指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的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的现象,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的核心是创造低投入、高回报、高贡献价值的任务,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场景中我们可以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将用户留下来坚持学习。

首先需要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懂你英语 ®A⁺ 产品中,我们会在用户设置目标时描述该目标的表现,用户以此选择自己的目标。这种方式下的用户对于任务结果的预见性提高,能清楚的知道如果完成任务会达到什么效果,更能被促使顺利地完成任务。

△ 图:目标展示与贡献积累

其次,用户对产品粘性增强需要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做出的投入,学习场景下这种投入感知更多体现在知识的累积上。在懂你英语 ®A⁺ 课程中,我们将用户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设计为学习路径,用户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便会在路径上明显前进,日积月累下来用户能看到自己前进的印记,清晰感知到自身知识的累积,也就因此对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感受。

3. 情感化激励

负向偏见

由于学习的「反人性」,学习场景下的用户在体验流程中产生消极情绪的概率要大于其余场景,比如学习效果不好,难以坚持等。此类消极情绪对于学习产品影响很大,是因为负向偏见 (negativity bias) 的存在,人们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快乐的记忆更加清晰,更经常回忆。

因此在学习场景下我们需要给用户更多的正面积极的反馈来抵消掉负面体验的影响。在懂你英语 ®A⁺ 课程设计中,我们在学习结果页根据用户不同的学习表现给出不同的反馈,即使是偏低的成绩,也依然会给出一个较为积极的反馈,以期鼓励用户坚持学习。

△ 图:做得不好也不要灰心

除了简单抵消掉用户的负面偏见,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去完全扭转局面,变困境为有趣的体验。最经典例子便是谷歌断网时的小恐龙游戏,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故意关掉网络来玩这个游戏。

△ 图:谷歌的断网小恐龙

最后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利用认知偏差来创造既让用户满意又平衡商业的双赢体验。但由于设计师本身也是人类,与用户拥有同样的思考机制,因此在日常的调研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警惕认知偏差的影响,不断深入了解用户以及使用科学的测试方法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持续迭代反思,不因为某个方案自己倾注了很多心血,就觉得它是最好的。用户可能并不买账呢。

从四个角度,帮你快速了解瓷片区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最近设计项目中涉及到「瓷片区」,于是和一些设计伙伴请教了解了一下,在此记录总结一下,也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些小小的帮助。

什么是瓷片区

听说:美团内部将首页的运营广告位模块称为瓷片位,其可以根据需求变动灵活调整,就像瓷片一样灵活适用,顾名思义,瓷片区也就被叫开来了。

根据下图我们可以了解到,瓷片区在产品中的应用。

瓷片区的功能

瓷片区作为与 Banner、金刚区并行的三大运营板块,都负责着导流的功能。瓷片区较两者更便于在页面中进行布局,可以灵活复用。

在电商产品中,导流指的是通过某种形式,增加对商品/功能的曝光,使自己的用户群去购买或了解感兴趣的商品/功能。导流简化流程:导流入口 → 落地页 → 转化率,设计师需要通过在这个流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复盘反思优化设计。

瓷片区常见类型

瓷片区属于运营区,在页面中通常位于用户容易点击的区域。通常为图文混排,常见的类型有:实物类、插画类。

1. 实物类

应用场景:需要对商品/服务有高曝光度的产品类型,如外卖、电商、旅游类等,通过对自有商品/服务的直观展示,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

优点:识别度高、适配千人千面、元素更换灵活;

缺点:图片质量要求较高;

2. 插画类

应用场景:常见于金融类、虚拟类产品。

优点:高度概括主题的图形,通过插画增加产品的调性和趣味性;

缺点:针对性比较强,难复用,花费时间;

设计关键点

1. 排版

瓷片区常见排版方式:左右排版、上下排版和对角线排版。设计师可以将三种排版方式组合设计,使页面更具有节奏感;

  • 左右排版:图标/插画左右布局,一行展示 1 块或 2 块,适用各种场景;
  • 上下排版:图文上下结构布局,一行至少展示 3 块瓷片,适用于功能入口;
  • 对角线排版:图文呈对角线布局,一行显示两块瓷片,适用于文字信息较多的需求;

2. 图片

对于电商或商城类产品来说,配图的好坏是影响用户点击率最直观的元素;设计瓷片区时需要考虑全局配图和局部配图的情况:

  • 配图质量:高质量、符合产品调性、背景简洁、抠图边缘一定要干净;
  • 配图规范:统一图片或插图的尺寸和视觉面积;保证图片之间的差异性;提炼关键文案信息。

3. 文字

  • 主副标题:通过大小、粗细和颜色进行区分,颜色不宜过多;
  • 标签文字:结合需求属性和定位,处理不同层面的标签;

4. 背景

瓷片区背景常见类型:白色/浅色背景、渐变色背景;设计师根据产品调性及业务需求对背景进行灵活使用,但要遵守以下原则:

  • 层次清晰,是否对最重要的元素有所突出;
  • 易读,保证文本及商品符合所有设备的易读标准;
  • 视觉表现力,强化品牌风格;

小结

文中从四点对瓷片区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总结,设计要点的话在排版设计中都是需要注意的基础知识所以未多加赘述,以此为自己在项目中遇到的知识点做一次沉淀。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木子的小千世界

你想要的免费商用插图,这个网站全都有!

资深UI设计者

一转眼,夏天就来了,设计中需要清新又抓人眼球的图片,老板又要求使用各年龄段都喜欢的插画风格,应用场景要广,但是预算又没有那么多,该怎么办呢?这也不是熬夜就能熬出来的,不要烦恼,下面这个网站立马解决你上面所有需求的同时,还能帮助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延缓你秃头的时间。

这个创造性超强的插画制作网站就是 BLUSH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元素的替换,也可以直接使用 8 位网站合作设计师的现有作品,超清新的颜色和多样的搭配空间,绝对会让你十分满意的,无论是做 Banner、海报还是用作文章中的插图都十分合适。最重要的是,可以免费商用!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走进这个网站吧。

网站链接:https://blush.design/

网站内拥有 12 大种类的插画图库,包含人物、城市风景、植物、甜点、涂鸦等等。选择你喜欢或者需要的一类,就可以开始你的创作。操作类似于换装游戏,在各个你需要改变的地方更换你喜欢的元素就可以。如果你要摸清整个网站可以产生多少种搭配的话,可能需要花上你不止一天的时间哦。

从上图可以看出,单在人物上,网站就提供了不同的风格,有像儿童形象的「Friendly ones」,也有极简线条的「Big Shoes」,还有夸张超炫的「Power Moves」等等。接下来,为了更好的理解网站提供的服务和操作的方式,我选取实用多变的「Croods」来演示。

首先在栏目左侧选择「Croods」,就会看到下面这样的界面。最上面是设计师的作品,下面则是可以由你自由创造作品的入口,造型可以选择站着或者坐着,场景可以选择谈话、聚会、公园等等,整体的背景也有五大类供你选择。

这里我选择点击「Peaceful Place」。网站出现的作品很符合现在多数人在家办公的状态,如果你不想自己动手,那直接选择这张图片或者点击「Randomiza」再随机生成一张图片,自己满意之后,点击「Download」便可以获取 PNG 格式的图片,不过,高品质 PNG 和 SVG 格式则需要付费。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改变图片上的各个元素,生成你所需要的场景插画。例如想要一个盘着腿坐在沙发上发消息,和朋友聊天聊的很开心的一个形象,就可以通过下方给予的元素进行个性化定制,把表情改成开心,电脑换成手机,右上方替换成聊天框,最后导出为下图的样子。如果想要多人的场景,在上一步选择多人的场景进入就可以了。

同时,网站也支持下载插件,方便众位设计师在 Figma 中更好的运用。在首页点击右上角的「Get Plugin」进入页面,注册账号就可以顺利安装插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下载插件或者直接在网站上在线制作。

最后,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网站图库在兼顾多样性和平等性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人物的肤色可以随你改变,残疾人也有一席之地,可以选择为人物匹配轮椅,或者给人物戴上假肢,涵盖尽可能多的人物情况和场景。相信这样的网站一定能满足你丰富的设计需求,快去使用吧!

文字来源:优设    作者:山楂

如何做好儿童节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在教程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下今天的教程我们会讲哪些部分。首先我们会分析儿童风格的特点、然后在这些特点之上给大家演示绘制一些插画小元素。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些海报里,是不是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一个是关于儿童主题的画面?

可能刚刚的会比较明显,那这组是不是也同样可以分辨出哪一个儿童感比较强的画面?儿童感它既然能够在这些风格里凸显,它一定有一些特点。那么接下来我会通过几个方面去分析这些特点。

物体的选用

我们要选用一些符合儿童风格的元素。植物是儿童画里出现最常用的元素,动物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当然也非常适合。一些儿童属性的物品。比如书本、棒棒糖等。还有天空的云朵、房子这些儿童画画的时候经常出现的元素,都非常适合儿童画面。

但是一些明显不属于儿童用品的元素就不合适了。比如说口红,口红不会让人联想到儿童,更多是成年女性。骷髅头这种恐怖的物体也不能出现。

那我问一下,眼镜适合吗?如果是这种尖锐的眼镜的话可能不太适合。

但是一旦它的外形变得圆润可爱,就很合适。很多物品也像眼镜一样,只要把外形改变得更符合儿童的气质,就不会显得突兀。

假如某一些物体儿童化特征不明显,而又想让它有儿童感,那应该怎么做呢?加入表情,表情简单可爱,就能表现儿童感的情绪。

每个物体加上表情就会变得可爱。但也正因为这些表情加在了本身没有表情的物体上,所以风格里有一种搞怪感。

颜色

我把随机下载的儿童海报拼接在一起,整体分析它们的特点。

儿童插画的海报元素使用的色相比较多,这里随机抽取的海报里,画面都是使用了比较多的颜色,红、黄、蓝、绿基本都用上了。

在饱和度上都偏高,一般保持在 70% 以上。

明度方面,把画面模糊再变黑白,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亮的,就连中间用了大色块的海报的明度也在 50% 以上。而存在的一些深色也是作为画面的点缀。

那么总结起来,一般是色相选取的颜色比较多、饱和度比较高、明度比较高。我们以这张图为例。

当它的颜色种类变少的时候,画面的活泼程度就会降低。

而饱和度变低后,不仅活泼度降低,这种颜色的风格会趋向于成人化。

画面的颜色变深之后,画面就没有透气感。有一个很合适的成语形容,叫「老气横秋」。就是缺乏朝气的感觉。

形体

那么儿童插画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总结起来有两个特点,简单和随意。首先儿童对世界的理解还不够深,能力也不足,往往画岀来的东西都是以概括的形式。

比如儿童画一颗真实的树的时候,去掉很多细节,把一个物体比较有特征的外形表现出来。比如儿童画一颗树可能是这样画的。

其次儿童的能力和经验不够,画画的时候边缘都是比较不平滑的,看起来比较随意。

而且就算本来在他眼中是对称的物体,因为手绘的感觉而看起来歪歪扭扭。

当一个物体简单成平滑的几何形的时候,它是偏向于设计感和现代感的。当它越来越接近于随意感觉的时候,它的儿童特征会更强,同时更亲切。

就像这些作品,虽然是插画师画的,但是却有很强的儿童感,就是这种简单和随意再加上插画师的审美形成的画面。

要注意的是简单和随意的把握,太过随意,商业化的价值就不高了。

画面布局

儿童海报里的插画虽然每个元素比较简单随意,但是要保持画面比较完整,是需要很多元素的拼凑的。

就像这个幼儿园品牌的元素都特别随意,但是最后呈现的效果却也不错,除了在延伸上花了很多心思之外,还因为它的元素比较多,看起来不至于太单薄。

而这些元素的摆放可以不遵循严格的透视和逻辑,这种方式体现了儿童绘画和成年人严格的绘画原理的不同。

案例演示

能满足上面的特点的儿童风格有很多,在这里我打算用一种比较简单的绘制风格,来进行操作的演示。

首先我们画一颗简单的树,来看一下这个风格。外形不会追求非常的对称。

就连树干我也是用「画笔工具」和鼠标画的。营造一种随意感。

在这里调整一下最后整体的外形后,我们会发现它的边缘和线条都太顺了。没有手绘的自然感。

所以我们要用到「变形工具」,对边缘进行推拉,这样它的边缘就不会特别光滑了。

最后调整一下尖锐的锚点,树就这么简单地完成了。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风格过于简单了,我用画动物,去讲解一下其中的细节。首先还是用「钢笔工具」,把形体轮廓和主要部位画出来。 大家是不是觉得画到这里就完成了?其实这个风格比较简单,如果没有一些装饰感的细节的话就会显得太过随意了。所以在这只鸟里,要去想怎么添加一些细节。

首先可以加个腮红。腮红的颜色不一定是红的。像鸟的身体色块面积太大了,需要有装饰,所以画几条羽毛。羽毛的形状太过规矩了,还是需要转曲用「变形工具」调整。

还有尾巴的部分也是需要用线的形式让整体更有细节感。最后都是要用「变形工具」让它的线条有种随意感。

最后的细节在嘴巴上添加,直接画一条直线。其实添加细节就是不要出现一整大块的纯色色块。

对于物体的简化不用太过于死板,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植物,它可以直接简化成圆形和密集的点的组合。

一开始我是直接用「剪切蒙板」的,但是这样边缘过于光滑了,而且里面的点也被框住,不够美观。于是就把点的分布超出圆形一点。这样看起来就比较有细节了。

而我们通过改变形体,就可以演变出很多种不一样的形态。比如这个物体,我在做的时候想能不能把中间的圆缩小一点 。黑色的点占比再大一点。这样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植物。

甚至还可以直接去掉中间的圆,把点再放大作为主体。原本的点放大会变得太过随意。所以只能通过画圆形和「变形工具」调整。

这样又可以得到不一样的一颗植物了。这样的演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求选取不一样的植物。

所以在这里我已经画好一套常用元素的素材了。以植物动物为主,基本能满足日常设计中的需求了。这套素材会分享给大家,在我们的订阅号后台回复「儿童节素材」就可以下载。这套素材是允许大家商用的。有了素材后,怎么用呢,接下来我将用这套素材演示它能怎么使用。

这些素材可以在画面作为点缀营造气氛。

直接使用这些素材,堆叠成完整的画面。

也可以和图片中的人物或者产品做穿插。

接下来用一个案例演示一下,我是怎么用素材的。这个是学而思的手机端海报的文案,主要有标题部分、课程内容、和二维码等。

首先建立一个手机端尺寸。设置好版心的大小。在这里我做的是下方卡片式的结构。(白色色块部分是海报)

可以先把文案编排进来。首先安排好大的元素,二维码和活动价格。主讲老师和上课时间的小标题,字号大小要保持一致。卡片里的信息就编排完了。

标题是画面最大的字号放在上方,副标题和补充信息和大标题居中。接下来就是要在画面中添加我们的素材了。那么怎么选择呢?首先要定好你要选择的元素范围,不要同时出现太多种类的元素。以植物为主、再加上几个元素点缀是一般不会出错的选择。

首先添加的是面积比较大、块面化比较明显的元素。这里就加了三棵简单的树。

接下来就是添加一些更有装饰感的花花草草。

在添加元素的时候也要注意画面点、线、面的结合。就比如现在我们添加的元素主要是以面和点为主。

虽然树的树干也有线,但是轮廓的线条太「顺」了。

所以要添加「线」的特征更明显一点的元素。

在画面的上方加上适合存在画面上方的元素、比如长颈鹿因为本身比较高,所以没问题。把标题移到适合的位置,加蒲公英作为点缀。最后只剩下中间的部分怎么做出和主题相关联的画面了。

我们还有一个信息可以放在人物的手上。最后一个元素就从海报的主题出发。既然是学习的内容,可以画一本书,放在背影上。元素的拼凑完成了,最后就是细节的添加。

现在画面下方的信息不够突出,是因为卡片和背景都是白色的,所以下方加上一个深色的色块,让信息更显眼。

突出的信息可以变颜色。

背景变成黄白色,最后加上 logo。现在画面好像完成了,但是我最后还发现了一个问题,画面上的颜色饱和度都很高,各种颜色之间碰撞,看起来有点透不过气的感觉。

是因为画面缺少浅色。所以我选了两个花把它变成白色。

现在这个素材使用的案例就完成了。

最后要说明,这一套素材它只是一种风格,我们教程前面有说到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以演变成无数的风格。

比如它的颜色搭配也可以变,变成一种更亮眼的颜色。或者说它变得更随意,有笔触的自然感。甚至还可以是画画技法风格变化。也可以为每一个元素都加上眼睛,一种搞怪感就出现了。所以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

做好画面还不够,我们画面选择的字体也是很重要的,那么我觉得这几款字体做得都不错。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研习设

后来居上的抖音,做对了什么?

资深UI设计者

当下“两微一抖”已成为企业品牌传播必备的渠道策略,可见抖音的江湖地位不容小觑。

抖音,诞生于2016年9月,是一款“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截至2020年1月,其日活跃用户数突破4亿,而同属短视频行业的快手的日活跃用户数也才刚过3亿。要知道,在2016年6月,当时抖音还没上线,快手就坐拥3亿注册用户数。显而易见,抖音不过是一个后起之秀,却能傲视群雄。

短视频行业的数据统计

也有数据表明,抖音用户的粘性很大,转去玩快手的用户只有55.6%,反而快手用户转去玩抖音的高达68.2%。快手高级副总裁马宏斌也曾透露,快手前100名的大V有70个是抖音用户,抖音前100名的大V只有50个是快手用户。

想知道抖音是如何后来居上,必先了解冰山模型

一般认为,一个人80%的成功几率是由冰山模型水平面以下要素:动机、价值观/性格和综合能力决定的,另外20%是由冰山模型水平面以上要素:经验和技能决定的。

而且,上层要素的生长受到底层要素的制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促使他/她着重培养哪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性格,对他/她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一定约束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互联网产品的冰山模型

如果把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品牌视为一个人,那么动机就是品牌价值,价值观/性格就是品牌人格,综合能力就是营销4C中的用户需求(Customer)和学习成本(Cost),经验和技能就是营销4C中的消除障碍(Convenience)和用户运营(Communication)。

抖音的成功可从冰山模型自下而上进行总结:

1. 底层构建了一个让人为之惊叹的品牌人格

从最初的品牌Slogan——让崇拜从这里开始,以及有一头条的员工在朋友圈晒出公司的背景墙——让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被看见,可以看出抖音成立的动机——帮助更多人提升个人知名度。

字节跳动的公司背景墙

这个动机是基于对社会冲突的深刻洞察:近年来各类选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超级女声等)的热播透露出许多年轻人心藏一个明星梦,但由于家庭出身、人际资源、社会财富等先天条件限制不得不放弃追逐梦想。城市已经发展到需要一个品牌来给这批年轻人创造机会的时候,抖音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创造者,抖音还找到了提升个人知名度应该具备的人格特质——精致(Sophistication),并以这样的人格特质与城市年轻群体沟通,包括借助明星光环来诠释何为精致、掷重金在各大城市举办美好生活节……这些事件在目标群体里迅速传开,并取得目标人群的情感认同和品牌信任。

在抖音里明星云集

注:精致(Sophistication)、称职(Competence)、刺激(Excitement)、坚韧(Ruggedness)和真诚(Sincerity)是J.Aaker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五大最容易被消费者感知的人格特质,而且这五大特质也能概括许多流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人格形象。

2. 浅层做到了品牌价值稳定输出及承诺兑现

在站内,抖音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提升个人知名度,加强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让更多人得到同等机会展示自我。

在用户需求(Customer)方面,采用了去中心化内容分发机制,当内容创作者发布一条短视频后,抖音并不是把这条短视频发给创作者的所有粉丝用户,而是小范围分发测试这条短视频的潜力,让可能喜欢这类内容的标签用户通过行动来评价。只有获得更多用户认可的优质短视频才能得到二次流量推荐,进而成为爆款,创作者就有机会爆红。同时,采用了全屏自动播放模式,让每一条短视频都能被观看,不失为一种公平竞争。

抖音的产品功能

在学习成本(Cost)方面,采用了中心化内容生产机制,组建了服务达人的MCN机构,由平台签约明星、网红和大V推出一个个可复制、易模仿的有趣短视频,降低用户学习门槛。同时,运营团队也会不定期发起各类短视频挑战赛,提供各种滤镜、剪辑技能、流行音乐等素材,即使普通用户没有创新力,跟风模仿也能拍出看起来酷炫的、专属于自己的15秒“大片”。

3. 顶层把精致人格和品牌决心展示得更直观

在站外,抖音秉承“精致”理念开展一系列PUGC营销活动,持续影响用户的感知,并不断强化精致的人格特质。

抖音冠名综艺节目

在消除障碍(Convenience)方面,抖音通过冠名一些和明星互动的综艺节目,比如中国有嘻哈、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借助节目酷炫的舞台效果和高度吻合的受众群体,消除年用户从产品感知到下载应用之间存在的疑虑——抖音是否有实力助我提升知名度?事实上,抖音已经帮助不少草根明星(如刘宇宁、陆超等)登上主流媒体的舞台,让用户看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成为明星的希望。

在用户运营(Communication)方面,除了大众明星入驻,引入其他平台的网红和大V,还与多家MCN机构合作,扶持和培养平台内的潜力用户,保证内容的质量和持续产出。同时,不定期更新挑战活动、热门搜索、加强品牌合作激励用户创作,以增强用户对抖音的依赖和活跃。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用户也能得到抖音提供的专群维护、不定时礼物、拍摄指导、流量曝光等多方面帮助。

抖音品牌活动及福利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惊叹一声:哦,原来如此!

但是换到自己来做品牌、运营产品,你就会一脸懵逼了。要么无从下手,要么觉得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杂,不知道做这些运营动作意义何在。你制定的运营计划也可能是杂乱无章,运营策略多半也是效仿其他大品牌,在各个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没有什么不同。

产品运营人的苦恼

产品运营的策略制定

所以,我们应该从抖音身上学如何“做正确的事“,并且”正确地做事“——把产品当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来培养,寻找能让它快速被社会接纳的人格特质(做正确的事),然后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制定相应的历练计划,并长期坚持做事风格的一致性,而不是一天一个花样模糊了用户对品牌的印象(正确地做事)。

从抖音身上学如何“做正确的事“

第一步,了解产品所属的行业发展到哪一阶段

行业生命周期曲线

探索期: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低,增长速度只有3%左右。只有一部分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在生产产品,因为试错率高、生产成本高,使得企业不敢做出太多花样,产品售价普遍也高。对于消费者来说,老产品的转换成本高,新产品的功能还不稳定,普遍是观望态度。

成长期: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增加,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这时候产品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大规模复制生产,部分产品还是供不应求。随着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增多,企业的竞争就是价格战(红包、补贴)和产品多元化,助长了市场抢购风气,强化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

成熟期: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接近峰值,增长速度在5%以下。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多,其产品销路越宽卖得越好。企业之间的竞争从瓜分空白市场变成了抢占对手的市场,营销手段多了起来,导致消费者出现了选择困难症,这时企业的口碑开始发挥了作用。

衰退期: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下降,增长速度在0%以下。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改变了,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替代品日益增多又带来冲击,企业开始大批量清理库存,行业标杆在现有的口碑基础上向新产业转型,小工厂则因资金不足被迫退出市场。

从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只有产品的企业会因行业变化而被淘汰,但是有好口碑的企业却不会,因为它可以引导用户消费来应对市场挑战。

第二步,在当前发展阶段应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

新媒体时代下的需求

首先,根据行业供给和需求特点细分出公司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描绘能给产品创造最大价值的核心人群画像,然后洞察他们在社交生活中未被得到满足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想成为“主角”,年轻人更急于寻求个性表达,但自拍效果不够酷,也没有太多技能加持。

其次,了解标杆/竞争对手又是如何解决这些现实冲突,对目标用户群说了什么。作为抖音的头号竞争对手——快手,以“记录世界,记录你”作为Slogan,具有很浓的个人主义色彩,乍一看以为是帮助感情受到挫折的人走出伤痛,学会自我疗愈。

最后,顺势而为,不违背或超前于行业发展,将核心人群的需求痛点与公司产品利益点建立连接,从事实主张、认知区隔、情感主张和价值区隔中挑选适合当下的一种广告内容。

不同生命阶段的产品广告内容

事实主张:根据品牌内部能力或资源的明显优势进行突出定位,传达所具备的事实优势壁垒,直击重点。如:早期的抖音——让崇拜从这里开始。

适用评估:企业在行业中具有先发优势,在组织资源方面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上市速度快,在产品/服务方面是行业唯一,不容易被模仿/超越。

认知区隔:在受众心中建立独特记忆认知,让受众对于该品牌和其他某种特定行为或体验产生强关联,从而做出选择。如:现在的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适用评估:行业中出现了新的关键驱动因素,消费者心智中还有其他尚未被占领的空间。

情感主张:提炼品牌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向受众传递美好的情感联想,让受众将心中期望憧憬与品牌实现关联。如: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适用评估:除功能性需求外,目标用户群还有情感性需求未被满足。相比竞争对手,产品包装设计、信息传播更能触动用户情感,公司愿景能够引发消费者共鸣。

价值区隔:传达品牌对于受众产生的某种独特价值观,且能通过产品体现在受众心中形成心理认同,产生价值共鸣。如:耐克——Just do it。

适用评估: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用户群,公司愿景切换用户心理并引领时代,取得了行业KOL、大V等背书。

第三步,扮演极具感染力的人来讲品牌价值所在

品牌人格原型及特质

将创始人/团队个性特征和公司产品的发展愿景两方面因素综合匹配,找到适合公司长远发展的人格原型。

不同的品牌塑造如同人的成长,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决定了不同的传播调性,不同的传播调性又决定了受众对品牌的不同反应。有生命力的长寿品牌是具有人格原型的。一个成功的品牌人格,可以让品牌拉近与用户的情感距离,并且在用户心智刻画出鲜明难忘的品牌形象。

所以,确立相应的品牌人格后,找出核心人群最可能听具有什么样人格特质的人说的话,然后学习这类人的表达方式、行动风格等,以此作为产品运营的人设模板并长期坚持不断强化。

第四步,明确当前产品生命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将产品日下载量/销量变化趋势曲线与生命周期的“S”曲线拟合;
  2. 将产品累计下载量/销量与市场总量及潜在用户总量对比,评估上升的可能性;
  3. 将产品的百度指数与行业标杆/头部竞品的对比,客观评价产品的差距;
  4. 观察产品的日/月活量、营收等平台数据波动情况,预判上升的幅度大小。

探索期:日下载量/销量极低,市场占有率几乎为0。该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寻找高质量的种子用户,让用户参与产品体验,并对产品提出优化建议。种子用户一般控制在100个左右,多了会交流不过来,严重地会导致分不清主次需求。这些种子用户可以是有一定圈子影响力的同事或朋友,与产品沾边的相关领域意见领袖(KOL),微信(群)、微博、垂直论坛等网络大V。那么如何让对方搭理我们愿意成为种子用户?我们得事先准备一个鼓舞人心的品牌故事,愿景是致力于解决某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难题,现正寻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攻克。

成长期:日下载量/销量、 日/月活量、营收增多而且增速较快,但与头部竞品的市场占有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用户尚未意识到或未被满足的需求,一旦使用产品后能够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例如,有些年轻人喜欢自拍模仿明星,但鲜有人围观,最终沦为自娱自乐。于是抖音推出一条“找呀找呀找爱豆”竞猜H5,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为模仿者,也为抖音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关注。在那之后,抖音开始找一些明星合作增加产品流量和话题,让更多的用户也加入到抖音队伍中来。

让抖音一炮而红的宣传

成熟期:日下载量/销量基本稳定,已占据了一定市场规模,但日/月活量、营收仍在增加。该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对用户进行精细化运营,围绕用户的地域、人口特征、消费品类、品牌偏好,购物行为、生活场景和用户价值七大维度进行用户分群贴标签,然后收集用户贡献值,如活跃度、购买力情况等数据将用户按二八原则分为不同等级:1%为重要客户,19%为主要客户,30%为普通客户,50%为长尾客户,让不同等级用户享受到不同的专属服务,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和提高客单价。

衰退期:日下载量/销量、日/月活量、营收均出现明显下滑。该阶段主要任务就是牢牢把握住核心用户,通过发起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边界,开发出和产品/服务强相关的常用周边产品,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同时关注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动态,通过升维或降维的方式尝试创新转型,升维是指增加自身的实力,给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附加超值的东西;降维是指用高级、全套的打法平移到相对落后的空间,如车企推出网约车服务。

第五步,按照原先拟定的品牌人格组织内容运营

人格是贯穿始终的唯一宗旨,包括内容定位、行文风格、推送时间等在长时间内都是保持不变,让内容集成为一个有人格特质、高辨识度的符号。

内容运营的基本流程

首先,打好内容定位的核心基础,分析用户TA是谁、在哪、每天在做什么、有什么偏好等等,制作出不同于竞品的差异化内容,如图文、视频等类型上的差异,漫画、直播、弹幕等形式上的差异,猎奇、愉悦、慰藉等需求上的差异,形成产品特有的内容亮点。内容亮点是热点和特点的集合,热点源于长期不断积累的素材库、百度热搜和微博热搜,特点则是产品特性和品牌人格的总结。

其次,建立内容生产的素材库和人才库。素材库的建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对时事保持敏感,搜集和整理每天的新闻热点;二是对舆论保持敏感,通过百度搜索风云榜、微博热搜实时榜等网络渠道了解当下的热点;三是保持的运营思维,收藏和分析最近的优秀内容案例。

人才库的建立通常是先寻找和记录的优质内容创作者,包括个人和机构,然后联系和维护这些优质内容创作者,平时也多加留意热点文章的作者,随时更新和完善优质内容创作者的信息。

当然人才的关系维护离不开一整套合理的合作机制:找到能够帮我们传达信息和组织其他用户的超级用户后,要用产品资源对其进行包装和曝光,如:经纪团队挖出杨超越“村花”这个事件点后,通过节目再不断发酵出各种新的事件。然后再找更多的超级用户,复制这一模式,不断重复循环操作。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内容生产者设置不同的奖项,如:微博之夜,由官方定小奖,用户投票定大奖,让80%的用户参与评选,最终给20%的用户颁奖。

再次,有组织地进行内容加工和包装。常见的高级包装有专题和专栏两种:专题是特定事件的内容集合(世界杯专题)、特定时间的内容集合(6月原创歌曲排行榜)、特定场景的内容集合(抖in City 美好生活节)。专栏是特定主题的连续内容(今日说法)、特定领域的连续内容(舌尖上的中国)、特定形式的连续内容(焦点访谈)。

一般加工流程是根据内容的定位确定要生产的内容主题,搭建最终想要呈现的内容框架,用最酷或最土的方式击中用户。再从素材库中挑选出有用的元素,撰写一个优秀的内容策划方案,在特定的时间推一些能引起目标用户情感共鸣的话题。也可以把内容框架和素材给到人才库的创作者,将他们生产的内容包装成一个栏目。又或者把所有具备共性的内容抽离出来,提炼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没有立场之分,能够引起正反方辩论的。

最后,在用户可触达的渠道发布内容。试想在0预算的情况下,借势热点利用产品功能以不同的方式(Push、Banner、客服等)内推给用户,或者在免费平台(微信微博)建立基础的外推渠道。也可以在一条或多头内容上加入玩法(如:评论、直播、弹幕、测试等),引导用户进行互动传播。为了能让用户有意愿参与,可按用户分层(人群、年龄、工作标签、用户等级等)、内容分层(超级内容、头部内容、信息流内容)、时间场景(上班、周末、休假等)、空间场景(办公、餐厅、酒店等)进行内容精准推荐。个人建议,任何栏目或版块都应有C位内容,把它们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第六步,策划活动让品牌人格常在用户眼前晃动

根据活动举办的周期性,活动类型可分为常规活动、原创活动和节点活动三类。

常规活动,主要包括各种节假日活动、用户共知的节日活动,比如世界杯、NBA总决赛、奥斯卡颁奖等;

原创活动,主要是一些品牌积累到了一定用户基础并有广泛的品牌认知,结合产品本身特点打造的专属性活动,比如天猫的双十一,京东的618等;

节点活动,主要是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用户特点开展的重大运营活动,比如为了需求唤醒、信息互动在拉新阶段开展的【新人红包】,为了培养使用习惯、购买升级在促活阶段开展的【每日签到】,为了增强购买升级、精细服务在转化阶段开展的【首单立减】,为了建立用户口碑在传播阶段开展的【分享有礼】。

节点活动目的及手段

每一个活动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活动运营的目的无非就是提升粘性、加快用户转化、增强消费决策、提升用户复购和扩大活动传播五个要点。

活动策划的目的及手段

提升用户粘性,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点(或者说如何让用户养成使用产品的习惯)是让用户在产品上消耗时间,有时间投入,或对产品价值有一定预期,常用的手段就是每日签到各种任务;

加快用户转化,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点(或者说如何让用户产生付费的意愿)是突出产品在某一方面的实用价值,常用的手段是红包/优惠券,新人特权;

增强消费决策,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点(或者说如何催促用户尽快下单)是通过价格冲击和优惠策略刺激用户消费,常用的手段是限时秒杀,特殊优惠;

提升用户复购,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点(或者说如何让用户多次购买,买的更多)是为用户提供信息筛选或新奇有趣的内容,常用的手段是内容/商品精选,特定补贴;

扩大活动传播,实现该目标的关键点(或者说如何让用户主动分享产品信息)是赋予产品更多的内容娱乐价值和社交价值,常用的手段是转发/邀请有奖,测试小游戏。

第七步,以强化品牌人格为目的开展用户运营

本着与用户交朋友的心态服务用户,循序渐进为用户谋福利,让用户感知到并不断强化品牌的人格特质。

用户运营的基本流程

拉新:利用高频使用、刚需、大众化需求等流量爆品(如公交刷卡、比价搜索等),以丰富内容形式(如直播、短视频、吉祥物IP等)来吸引用户的策略,进行搜索引擎、新媒体平台、应用商店等线上宣传,或扫楼发传单、赠品合作、地面广告等线下硬广。但是宣传渠道并不是越多越好,事前需要考虑到关于流量效率的问题并做好渠道调研,是不是精准流量来的用户,拉新渠道不精准,获客成本高,用户质量差。

在宣传过程中,适当使用折扣、抽奖、代金券、红包、限时限量购等营销工具,或者团购、预售/众筹、邀请返利、二级分销等社群裂变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款产品都应该有一个核心的拉新手段/方式,东打一棒西揍一拳,如此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流量不会太多。所以建立快速稳定的热点扩散渠道是有必要的,推荐一种方法:强控公司员工朋友圈,然后维护核心种子用户群,再利用双微一抖等第三方管理工具进行效果检测,最后对每个热点创意进行总结、复盘和优化。

盘活:从用户接触产品后需要有一个引导文案或指导规范,突出产品核心功能、利益点,让用户知道这款产品是干嘛用的,对TA有什么好处,给他什么东西希望TA留下来。常见的引导方案就是设计丰富的新手特权,引导用户尝试不同类型资产投资,比如完成签到、转发、评论、收藏等各种任务就可以获得各种奖励。用户能够完整地使用或操作产品全流程,才算是一个有效的、相对稳定的新用户。如果产品服务体验不精准/认知度差,新用户容易流失、产品口碑差。

防流失:一次给用户发多张券,分为不同的面额和门槛,引导用户完成5次以上消费,同时设置连续购买多单就给奖励,缩短付费时间间隔,加速用户生命周期的进化。还可以搭建常态化的活动体系,在固定的时间点(如:每天10点,每月8日等)开展每日秒杀、限时抢购、会员日等的促销活动,让用户形成具备记忆点的活动预期。

对于一个已经流失的用户,可以通过电话召回(重点用户)、短信/App消息、品牌宣传(老用户)、大型促销活动等手段召回,为他们提供限时特权、红包/抵用券、新品发布/重大改版、重点促销商品等新体验。为什么我们宁愿花时间去召回一个老用户而不是寻找新用户,因为召回一个老用户带来的效益要远大于一个新用户的获取成本,老用户已经熟悉我们的产品,不需要太多的教育成本,而且能够直接带来效益的。当然并不是真的等到用户已经流失才会采取行动,我们可以通过RFM模型监控用户活跃情况,对潜在的流失用户进行预警,并且采取相应的挽留措施。

强粘性:建立用户成长体系,比如用户积分体系、积分商城,用户等级体系、会员体系、勋章、证书等。用户成长体系是一整套驱动用户成长的运营机制,是在用户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比如交易类产品的累计交易金额、交易频次、交易类型、交易质量等,内容类产品的用户参与度、内容贡献度、用户活跃度等,工具类产品的用户活跃度、用户ARPU值、用户访问时长等,找到用户成长的关键路径和核心驱动力,从而搭建用户成长的激励通道和连接用户行为的触达通道。

促转化:常见的有提高客单价、增加关联购买和拓展盈利模式三种手段。提高客单价手段再细化就是满额立减、满件立减的满减优惠,加N元送配件/日化用品的加价购,第二件半价的N件N折。制作场景、季节专题或推出产品套装就是为了增加关联购买。在拓展盈利模式里,除了线下探索,将产品和服务延展到线下,寻找产品/服务强相关的常用周边商品,提高品类的丰富度。还可以设置会员专属服务,不同等级会员享受不同的服务,首次付费有优惠。

在用户运营工作中最难的是搭建用户成长体系。当然不建议产品刚上线就做用户成长体系,当用户达到一定量级,知道哪些用户对产品贡献值最大后再考虑要不要做、怎么做,而且用户等级不易超过4级。据调查,抖音至今都没有对外公开(就当不存在)用户成长体系,用户也不会知道自己处于哪个等级,有哪些特殊权益。

用户成长体系搭建的基本流程

首先建模型,可以沿用用户漏斗模型,提升从访客、下单到支付每个环节的运营效率,实时关注用户反馈,看用户是在哪个点流失的,这个点就是要优化的地方;也可以沿用用户生命周期模型,判断用户处于哪一阶段,设定对应的运营规则;还可以沿用用户价值模型,根据用户在不同阶段对产品的贡献度,设定对应的运营规则。

其次搭通道,激励通道主要有秒杀/限时抢购、抽奖、代金券/红包、特权等级、积分/成长值/经验值、任务引导;触达通道主要包括关键访问路径、短信、邮件、产品通知功能、微信渠道、个性化Push等。

最后促成长,通常采用补贴策略、在成长节点触发消息推送和抓牢动力引擎三种方式。动力引擎主要包括:内容类产品的高质量、率、内容形态丰富,电商类产品的低价格、高品质、物流快、品类丰富,教育类产品的优秀师资、系统化教学,金融类产品的供给渠道、电商化、游戏化,出行/外卖类产品的供给驱动、匹配、优质服务,工具类产品的解决具体问题的效率。

第八步,环顾行业发展部署下一阶段运营重心

了解行业发展及竞争对手动态,及时调整品牌的价值主张,加快催熟成长期的产品,或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边界延长产品的成熟期。无论运营重心怎么变,但品牌人格和人格特质不能改变。

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边界方面,除了借助用户故事都自带自传播的特点,对有代表性的用户故事进行包装,前提是故事一定要真实,把品牌人格的塑造得更富有真情实感。个人推荐发起社会公益活动,就像蚂蚁森林一样打破虚拟空间,通过线上攒能量种树活动,再把4亿+用户的这份参与热情展现到线下——在沙漠种真实的树苗。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炒冷饭的二叔


最近爆火的小宇宙APP,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产品细节?

资深UI设计者

「小宇宙」是即刻团队开发的播客App,目前已上架各大应用商店,仅能通过邀请码使用,导致一时间微博上出现「一码难求」的情况,那它与其他播客App有什么不同?

内容推荐

进入App即展示「信息流」推荐,每日更新3条播客「信息流」推荐,听的时间越长,会推荐越多更加精准的播客内容。那用户如何判断推荐的单集是否有自己想要听的内容呢?如下图所示,页面上单集信息展示条目的空间较大,在首屏约能展示2条的单集内容,除了基础的节目封面、节目名称及单集名称外,小宇宙巧妙地通过将热门评论外显,辅以展示播放量及评论数量,引导用户点击进入二级页面,进而形成转化。

强大的搜索

不同于传统播客App仅能搜节目名称,小宇宙还支持搜索单集和用户,甚至是节目内页的内容也可以搜索到。对于那些「我对栏目本身不感兴趣,只想听其中的某一集」或者「我关注某个人或某个话题,想听听看关于他的一切」的节目,使用单集搜索功能可以更简单地直达所需。

让人惊喜的是,在节目内页长按选中任意词汇可以呼出「智能搜索」功能,这个智能体现在它允许用户选择用magi搜索和用互动百科搜索相关内容。这让我想到了Mac上一款很好用的工具PopClip(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扩展来提升操作效率),小宇宙的智能搜索对于边听节目边扒关键词的「考据党」来说,无疑会大幅提升在听节目时获取资讯的效率。

更便捷的互动

在单集播放界面,除了常规的进度条拖拽、快速后退/前进等功能外,还有一个点赞功能,用户听到精彩的内容或引起共鸣的部分可以通过点赞进行互动,从点赞功能的反馈到进度条的高度的升起都能够进行实时的反馈,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听众了解单集内容的关注点,以此为⽤⼾营造出符合他当时⾏为和感知的情景,可以达到提高用户的参与度的目的。

评论页的输入框常驻于页面底部,点击后输入框高度延伸,引导用户评论互动,此时用户如果是通过单集播放界面进入的评论页面,还会出现标记时点的选项,勾选后评论内容即带上了单集内容的时点。而时点高亮色+下划线的表现形式可以引导用户聚焦注意力和点击进行内容的收听,当其他用户点击带评论中的时点即可直接跳转至对应时间点播放单集内容,为⽤⼾之间的互动建⽴起羁绊,方便用户间的讨论交流,进而提升了点击率和单集的收听率。

另外,在用户输入评论时,输入框并不是以模态的形式出现,在用户评论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滚动页面进行交互操作,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打断用户操作的连续性。以iPhone X的屏幕高度为例,除去标题栏+评论输入框+键盘高度外,留给评论本身的空间仅有大约1/3左右,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用户滚动屏幕查阅感兴趣的评论或针对性进行回复的行为非常连贯,非模态的处理可以进一步降低用户互动的门槛。

这里有一个改进小建议,输入框内的预制文案可以换成引导性更强的内容或由系统自动生成一个场景适合的评论,这样不需要用户自己思考写什么内容,降低用户评论操作的成本,提高用户参与度。

小宇宙目前在社交上的尝试处于用户友好型状态,用户可以查看他人的播客订阅列表,发现同好,即「相近信息的收集爱好者容易获得共鸣」。如果这个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刚好是用户收听的主播,就可以很容易拉近听众和主播的距离,主播对于听众来说不再是手机屏幕后面冷冰冰的声音,他更像你的一个朋友,你可以去了解他的喜好,讨论共同话题,更好地跟他进行互动。

情感化共鸣

不同的主题表达了不同情感,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的设计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回到产品本身,小宇宙根据播客节目封面的主题色来适配不同播客信息页的视觉风格,营造出适合不同播客风格的氛围,以此来传达不同播客节目的特点。

若在热门的单集下评论,且评论点赞数最高,小宇宙领航员(官方账号)会给你留言,告知「你的评论上首页啦!」,通过这种与用户互动的方式激起⽤⼾的情感认同,提升用户评论的积极性。

点击「加入播放列表」,通过动效形式给予用户反馈,让信息的展示更生动自然,为产品增添趣味性的同时,给予用户更美好的操作体验。

下拉刷新动效中以「宇宙」图形为载体,将产品的Logo融入了其中,赋予产品独有的个性和灵气,让用户切身感受到这是一个可以探索的「宇宙」,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工具,在减少用户等待过程中引发的负面情绪的同时强化了品牌形象。

可以改进的地方

产品中使用了较多无文字按钮,对于初次使用的用户来说存在一定认知负荷,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功能。

存在相同样式的图标承载不同功能操作的问题:「播放列表」功能在「我的播客」页中点击后是加入播放列表操作,而在播放列表模态弹窗中,点击后进入播放列表的编辑状态,同个样式的按钮承载了不同功能操作,容易引起用户困惑,带来冗余的学习成本。

当你收藏了一篇文章,收藏按钮状态从「收藏」变为「已收藏」,点击「已收藏」可以取消收藏状态,这是用户对于两个状态切换已有的认知。而小宇宙的加入播放列表功能,在点击加入播放列表后,再次点击「播放列表」按钮,会提示「已在播放列表」,而不是通常认知中的「取消加入播放列表」,容易带来认知错误。

列表右侧的「已订阅」按钮,视觉感知上像是不可点的状态,点击后提示「已取消」,再次点击提示「订阅成功」。对于有明显状态变化的功能性操作可以省去toast,这里通过「已订阅」和「订阅」状态的按钮样式变化已经给予用户清晰的传达反馈,再次提示反而多余。

小宇宙的体验分析就到这里,总的来说虽然存在一些需要优化的细节(毕竟还处于邀请码体验阶段),但是设计师可以学习的设计亮点有很多,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体验一番,也欢迎大家一起留言交流。

2020年最火的新拟物化设计,需要思考的五个方面

资深UI设计者

新拟物化设计只是一种风格吗?

最近正火的新拟物化风格(Neumorphism)在 2019 年底,设计师 Alexander Plyuto 所提出的「Skeuomorph Mobile Banking」作品中亮相。之后不仅被选为 2020 年界面趋势,又称为 soft UI。但这种风格在真实世界落地时,可视性上受到许多争议。

确实,新拟物化风格它算是一种风格,但又不是只有视觉上的风格这么简单,它延伸出来的议题,其实是扁平化跟拟物化之间的战争。

拟物化与扁平化的瑜亮情结

拟物化是 Apple 在早期设计中大量使用在界面上呈现对象属性、材质的方式。然而在 2013 年 ios7 发布时,Apple 开始为了画面简洁大量将界面元素扁平化,紧接着 Google 在 2015 年发布了 Material Design,宣示扁平化在 UI 设计中扮演着主导趋势的角色。2020 年真是百家争鸣的一年,首先是 BMW 发表的扁平化新 logo,接着是这一波新拟物化的反击。究竟代表新拟物化可能夺回界面风格主导权?或仅是 2020 年昙花一现的视觉风格呢?

扁平化VS 拟物化,我们可以思考的五件事

我认为新拟物化的概念其实是融合扁平化与拟物化的集大成,它建立在扁平化风格之上,又将组件带入了拟物化的元素,提高用户的判断力。不过在纠结于扁平化与拟物化哪个比较好时,有五个议题是可以让 UI、UX 设计师去思考的。

1. 多数年长者对于扁平化界面提供的视觉元素暗示无法理解。

大家身边一定都有那种已经把 Line 操作得滚瓜烂熟,但是每次要用 Line 加好友时,还是不知道怎么操作的长辈。最早期当人类还没进入屏幕时代前,我们所使用的界面大多是实体产品上的控制界面,而这些界面上的每个开关、按钮,都只有一个输入源,对应到一个功能(一对一),我们因此就这样与产品进行简单的交互动作。然而在屏幕上这个简单的交互模式被改变了,像是用键盘跟鼠标可以辅助我们,在系统中进行抽象与复杂的无限多任务(一对多)。

△ 你偏好用哪个微波炉加热咖啡呢?Image credit:Bence Mózer

让我们再来看看对长辈最重要的 Line 加好友功能,我们先不论这个功能在整个 APP 中被埋得多深,因为找到加好友的入口真的对长辈来说是看缘分~

在我引导长辈找出二维码画面的经验中,发现他们都是用死记的方式,把下一步要按哪个键、在画面的哪一个角落,记下来。但由于加好友功能并不是每天都会操作的,因此在学习上的效果,就像是高中时没有把课文理解、吸收就硬死背下来一样困难。

我们来看看「显示行动条码」在扫描二维码画面中,是否真的具有可以被点选的暗示。在扫描画面背景单纯的时候(如下图情况 1),「显示行动条码」的 button 底色是有透明度的黑、扁平化后没有阴影提供可以按的暗示,不过因为有大圆角的造型,勉强还是可以诱使人点点看;但一般情况下,扫面画面背景不会那么理想的无其他干扰(如下图情况2),button 原本的透明黑完全融入了后面的背景,这时候只剩下「显示行动条码」的文字,已经不具备可以被点选的提示。

△ 情况 2 中,显示行动条码的 button 看起来可以按吗?

扫描画面中的外框有一定的透明度,在可操作暗示(affordance)上已经不具有实体的特征,如果又放上有透明度的 button 在上面,让人充满不确定性,年长者无法将这样的情况与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联想在一起。

2.以颜色做区别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吗?

你知道同一个颜色,每个人看起来会不一样吗?而不同颜色在不同环境下,却又能看起来像同一个颜色吗?

不同意新拟物化设计的人中,有人主张运用颜色的引导用户操作界面的色彩元素不能从界面设计中抽离。但事实上,不同年龄、性别,视觉锥细胞中的活跃程度不一样。同一个颜色,不同人看,明度跟彩度会有差异。基于种种现实,由色彩的引导是好还是坏呢?

例子1:关于人类的视觉锥细胞

同一个颜色,不同人居然会看成不同颜色?

为什么阿嬷喜欢买大红大紫的衣服?这个偏好除了受到个人喜好影响外,也关系到阿嬷视觉锥细胞的活跃度。老年人在上了年纪后,部分视觉锥细胞开始退化,因此对于蓝色、绿色这类冷色系的颜色,老年人会开始接受不到这个区段的光带来的刺激。因为视觉锥细胞对冷色系的刺激降低,导致阿嬷在菜市场逛街时会被偏暖色系的物品吸引。所以会买热情系服饰不是阿嬷本人的意图,而是老化的锥细胞在作祟。

例子2:关于学习观察颜色这件事

不同颜色居然看成同一个颜色?

不同颜色却看起来很像,有可能是光线造成,也有可能是使用者必须学习去观察才知道的。日本的 JR 跟 Metro 系统,有着完整且细腻的视觉辨识系统。设计师理想中的情况是,我们将每条路线定义成不同颜色,可以让使用者更容易学习辨识路线。

但实地走访过东京的地下铁跟 JR,常常会发现跟错指示,才发现是潜意识辨认错文字或是颜色。我自己遇到过的经验是,在新宿站想要找都营大江户线时,因为在改札口看到了同样粉红色的标志,原本已经要哔卡进去,才发现那是京王新线的 IC 入口标志。

△ 新宿驶的改札口前,有两个同为粉红色的引导指标

所以说,高龄者或是天生视觉锥细胞有缺陷的人对于颜色无法清楚辨认外;大部分人可以借由学习来增强色彩辨识,除了可以对相似颜色进行更细节的判别外,也可以学着辨认不同光线(暖光、冷光)下造成的色彩差异。

但是,当我们在设计中,迫使用户学习、习惯我们制定颜色的意义。可能会在新手 onboarding 时造成适应上的负担,也有可能让他们在使用别的系统造成错乱。

3. 对于颜色被定义的意义各个文化、区域、种族都相同吗?

在不同文化之下,对于色彩的观察与运用也不一样,举个大家可能都有发现的例子,当你在不同城市旅游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不同城市的优先座颜色不一样?你能猜得出来,哪一个是台北捷运上优先座的颜色吗?

△ Image credit:wikipedia.org

当颜色在不同约定成俗下,有不一样的意义,又刚好缺乏文字或图像引导的时候,可能会让使用者解读成不同的意义。例如:红色具有热情、喜气、带来财运的意涵,但同时又具有危险的警示意义。

当设计师觉得红色可以引起使用者的注意,而把 button 设计为红色时,却可能让没看清楚文字的用户,认为按下这个 button 是危险的举动。

△ Image credit:photoAC

4. 光与影(明亮面跟阴暗面)给使用者的可操作暗示(affordance)一样吗?

新拟物化设计中假设了人在使用界面时,会运用与生俱来能判断光影效果的能力。这是真的吗?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为什么在台北车大厅席地而坐的人,会选择坐在黑色的棋盘格上呢?如果根据人类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可操作暗示来说,有阴影的地方可以提供人类休憩的功能,例如树阴下的阴影处。

△ Image credit:中央社、wikipedia.org

如果这样说得通的话,代表光亮的区域对人来说是可以行走、活动的地方;而阴影处则是休息与暂停处。

根据以上的推测,我们做个小实验,把车站中的 2 个不同区域的地面上分别涂上白色与黑色,来让受测者选出哪些区域可以暂停,哪些区域可以走动:

问题A:假设你要在车站的大厅等朋友,你会选择站在哪里等他呢?

假设:受测者会选 2,因黑色区域(影子)让人觉得可以暂停、休憩。

结果:符合假设

1:白色柱子前的白地面 32.5%; 2:白色柱子前的黑地面 67.5%

问题B:哪一边的楼梯是往上的方向呢?

假设:大家会选 1,因为黑色区域(影子)让人觉得可以踩上去。

结果:符合假设

1:白色立面+黑色地面 61.3%;2:黑色立面+白色地面 37.8%

由实验A、B可得证,虽然实验结果符合先前假设,大多数的受测者可从阴影判断要走哪条路,但还是有不少(30%以上)的受测者不认同。所以在用使用光亮阴影的设计暗示时,还是会遇到使用者感知的不同的问题。

5. 深度认知不同是导致判断物体距离的能力受影响,也就是所谓的视差。

新拟物化设计中,将界面组件以类 3D 的方式呈现,使用户在操作界面时必须去感知界面组件的远近以判断重要性,而在深度认知上有障碍的用户此时就会受到挑战。用户可能会遇到,不知道哪个组件才是浮在最上面、最重要的;若界面中的组件有三种以上的阴影深浅,会让用户在判断时要更花脑力判定物件在立体空间中的深浅。

总结

新拟物化风格中的光影表现提供了使用者人类最原始的操作意图:可操作暗示,是一个好的出发点,然而必须针对 APP 性质的不同而有所改良。在设计较走生活风格理念,而操作界面不复杂的 APP 时,非常适合用新拟物化风格来诠释:例如电子书服务、音乐软件;但在设计功能导向,且有大量信息化图表的界面,例如:移动网银,还是需要以扁平化的界面为主要信息架构,新拟物风格可能会是极少量界面元素中,拿来呈现生活中真实物的质感(例如:用户的信用卡)、或是作为亮点(例如:优惠卡片)的呈现方式,此类型 APP 中最重要的卡片与图表对于此种风格,一定要谨慎使用,必定三思三思再三思。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Muse Chang

前英语流利说设计总监:从民房到纳斯达克的理想主义设计路

资深UI设计者

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流利说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我来说,流利说却是一段深刻的旅程,改变了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性情、人格。从 2013 年作为第 7 号员工加入流利说,为之效力6年,从最早期民房创业,到纳斯达克 IPO,这段经历,我自认为颇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色彩,有些故事,是我愿意,也值得分享的。

老王(流利说 CEO 王翌)以前总借他恩师的话说,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两件漂亮事就不错了。我觉得,流利说,算我过去做的一件漂亮事。以前,我也常和同事说,如果你现在一切的经历,在日后不足以用故事说与人听,可能你现在经历的还不够痛,你还不够刻苦。所幸,过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几个故事。

这一次,我想分享当初选择加入流利说的故事,分享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行动。一方面,单纯的想记录这段故事。因为随着年岁增加,记性却是退减的。文字是最好的保存记忆的方式;另一方面,常常遇到设计师朋友们聊如何选择工作机会,遇到创业的邀约机会怎么判断、决策的问题,我希望这个故事,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启发。

好,听故事吧。

缘起

2012 年,我退出了联合创立一年半的公司。而在一年半以前,我从阿里云公司离开,放弃了一笔可观的 RSU 股票,当时,我是阿里云最早的 28 位设计师之一。结束创业后,2012 年 11 月 14 日 19:17,我发了一条微博,表示想看看新的机会。这条微博,有 16 个转发。其中有 1 个转发,被流利说联合创始人 Ben 看到,他把这条微博转发给了联合创始人王翌(流利说 CEO)。

在此之前,我和 Ben、王翌素不相识,网友都谈不上。Ben 之所以看到那条转发,是因为他关注好友里面,有一位正是我一款浏览器插件产品 – 微博急简 的用户。

有一颗创作的心 – 微博急简

△ 使用「微博急简」前后,微博主页的对比

容我多说几句,介绍一下微博急简这款产品。2011 年左右,新浪微博的使用体验,非常糟糕,逐步商业化带来的各种广告,让原本不好的体验,变得更加让我无法容忍。很快,一个叫 stylish 的 Chrome 插件工具,在微博设计/技术圈子里流传。用户安装 stylish 插件后,通过修改 CSS 来定制自己的微博体验。同时,你还可以把 CSS 分享给其他用户。

这太好玩了!我按自己的使用喜好,给自己订制了一套极简体验的新浪微博。玩了几天后,我决定做一个改善微博体验的浏览器插件。为什么要重新做一个插件呢?我认为,stylish 的使用门槛、操作成本都太高,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玩具。我希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键安装浏览器插件,获得舒服的微博体验。因此,我给插件取名 – 微博急简。看得出来,我是多么急迫的想简化微博的体验。

两周后,微博急简就上线了。几个版本后,体验就趋于稳定。高峰的时候,有 10 万左右的用户使用,相关微博话题有 600 万。有很多行业内的大咖成为我的用户,像冯大辉、少楠、方军等。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最让我嘚瑟的是现任丁香园产品总监少楠的评价:用一个插件秒杀了新浪UED团队。

通过微博急简这个产品,我想分享以下几点:

  • 设计师应该对体验保持敏感度。不要被体验糟糕的产品破坏了味蕾;
  • 如果有机会,就要试图去改变它;
  • 出于兴趣,单纯的为自己做设计、创作。即使没有金钱回报;

这三点,既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特质。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才遇到后面加入流利说的契机。

面对首次邀约

回到故事主线。

我发完那条微博后的 1 小时,王翌就给了我微博私信。老实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相隔 1 小时」的时间细节。王翌的行动力、执行力,对于人才的执着追求,着实让我佩服。这不仅仅是对我,对流利说早期的员工,以及后面的核心员工,都是如此。

他的消息里,有三个关键词:exciting、团队成立 2 个月、移动教育。对于这条消息,我礼貌的回应,但内心其实是「呵呵」的。即使,我看到他 LinkedIn 主页上 Google PM 的经历,很亮眼。呵呵的原因是,这个公司太早期了,才两个月。2013 年,移动教育是啥东西?而且,创始人还这么不务实,动不动就标榜是一个 exciting 的机会。

虽然,王翌后续一直联系我,但我基本是忽略的状态。期间,我短暂的加入了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2013 年 1 月底,春节前的几天,我再次收到王翌的私信:流利说 App 即将上架,想约我再聊一聊。于是,我们约在文二西路白鸦(有赞创始人)的贝塔咖啡。

△ 贝塔咖啡馆

那天晚上,王翌给我展示了流利说最早的 App,程序其实还不太稳定。但他仍旧极具信心的表达了对于语音互动的看好,以及发出盛情邀请。我对这个 App 的产品与交互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但对于王翌的第一印象却是复杂的,既觉得这人有激情、有想法,同时又觉得不太靠得住,夸夸其谈,他太会说了。

如何设计深色模式?这3点因素需要考虑

资深UI设计者

深色模式该从何处着手设计又要考虑哪些因素?一起来看看~

其实回顾我们常用的APP,有很多都更新了深色模式,而且每个APP对深色的定义和设计都有差异。

实际上深色模式已经来临,而且在很多产品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之后也会愈加流行。那么设计师面对深色模式,该从何处着手设计又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本文就为大家提供一份全面的总结。文章目录如下:

选择深色模式的原因

1. 需求趋势

过去一年以来,Android 10和iOS 13上都适配了深色模式,而且Apple和Google也一直致力于将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到深色模式中,这也让深色模式备受用户的关注。

2. 专注内容

深色模式在弱光环境下具有更好的可读性,让我们更专注于眼前的屏幕。同时深色的背景会降低内容周围元素的影响,特别是以图片和视频为主的应用,让用户更专注于内容。

作为内容消费型应用的Netflix ,把深色背景作为默认设计样式,深色的设计让用户更能集中注意力,延长使用时间。

3. 减轻刺激

相对于其他颜色,深色系的设计在夜晚看着最舒服。可能晚上玩手机不用担心光线太刺眼,但是深色模式对护眼并没有什么帮助,只能说可以减少对眼睛的刺激。

4. 提高续航

深色模式更省电只适用于OLED屏幕。OLED面板的每个像素点可以单独发光,当使用深色模式时,部分像素点被熄灭,只点亮部分像素,屏幕的一部分相当于处在休眠状态,所以会更加省电。

平台设计指南

1. iOS平台深色模式设计

在深色模式下,Apple重新审视了iOS中UI样式和颜色的含义,让我们来看看在iOS上设计深色模式带来的变化。

语义化颜色(Semantic Colors)

所谓语义化颜色,就是不再通过某一固定的RGB色值来描述颜色,而是根据用途来描述,让界面元素可以自动适配当前的外观模式。

淘宝团队就参考了苹果官方的适配建议,通过语义化颜色的方式进行适配,使适配成本大幅降低。设计师根据不同UI元素的特性先期制定颜色语义化规则,进而技术在框架层面通过「颜色自动反转」技术实现颜色反转。

系统颜色

除了语义化颜色,Apple还提供了9种预定义的系统颜色,在浅色和深色模式中,这些颜色会动态变化,支持整个系统的外观,同样也可以自适应选定的界面样式。

模糊与动态效果

在iOS13上,苹果引入了4种模糊效果和8种动态效果,它们自动适应iOS界面样式。这是在浅色和深色模式下不同的模糊效果。

苹果还在iOS深色模式排版套件中引入4种动态效果,其中3种为叠加效果,1种分隔效果。

2. Android平台深色模式设计

谷歌提供了广泛的文档支持,帮助设计师了解深色主题如何在Android生态系统中运行。

Elevation(阴影)

UI界面元素间的投影最能让用户清晰地感知用户界面的深度。在设计深色主题时,组件将保留与浅色主题相同的默认阴影组件。Elevation越靠上, 颜色就会越浅。

无障碍性与对比

深色UI设计中的背景应足够暗以显示白色文本。设计师要注意背景和文字之间至少使用15.8:1的对比度。这样可以确保将正文放在最前面时,能通过WCAG(Web内容无障碍指南,使网站内容更容易访问)的AA标准。

颜色

深色模式必须避免饱和的颜色,以免引起眼睛疲劳。相反,设计师应专注于使用不饱和的颜色,以增加清晰度。主色和辅色的选择还取决于对浅色和深色UI主题的考虑。

文字不透明度

在深色背景上设计浅色文字时,高度强调的文字不透明度为87%;一般提示文字的不透明度为60%;禁用文字的不透明度为38%。

深色模式的设计要点

苹果和谷歌都利用各自的设计原则,为深色模式设计做准备工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不单需要这些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设计深色模式的实用要点。

1. 背景灰度

设计深色背景时不是简单的把白变成黑,而是对背景使用比较暗的色调,以减少眼睛疲劳。

在浅色模式中,我们倾向于用细微的阴影来传达界面深度,使用起来更加自然。但是在大多数深色模式下,阴影的效果并不明显,通常用颜色的深浅来传达界面的层级关系。

关键点:注意应用场景

在知乎的深色模式中,背景的设计从深到浅使用了三级灰度,让页面的层级更分明。

一级灰度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大的背景色,使用面积相对比较大颜色最深;二级灰度的应用场景是选项的背景色,根据选项的数量设置使用面积,位置排布比较灵活;三级灰度的颜色最浅,使用面积最小,通常用在分割线中。

2. 文字对比

白底黑字和黑底白字带给我们的用眼体验是不一样的。设计不当的深色模式常常因为强对比而变得很刺眼,同时为了提高对光线的吸收虹膜会张得更开,更容易造成眼部疲劳。

关键点:文字间的对比

深色模式中,文字的用色通常是纯灰色,不同位置的文字例如标题、正文和注释使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对比。上图是深色的微信,就利用这种方法来区分不同文字内容,展示文字层次关系。

另外每个应用的定位都不一样,界面中想传达的信息也有差异,所以要注意不同的设计思路。

关键点:文字与背景的对比

已经更新深色模式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工具型应用例如QQ、微信、百度网盘等,这类应用追求的是信息的有效传达,在设计时文字内容和背景色的区分比较明显。

上图是百度网盘的深色模式,可以看出来标题文字与背景有很明显的对比,保障了用户使用时的可操作性和易读性。

这样的设计不需要用户过于沉浸式的阅读,只需要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有用的信息并方便使用,这是工具型应用在设计深色模式时必备的原则。

另一类属于内容型应用例如知乎、简书等,这些应用更注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因为用户通常会在某个界面中停留很久来查看内容,所以需要文字与背景的低对比度为阅读营造柔和的氛围。

简书的深色模式中,文字与背景的对比关系就设计得很弱,整个界面呈现出灰色调,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在弱光环境下的长时间阅读和浏览。

3. 图标/按钮

深色模式应该避免使用特别鲜艳的颜色,较高的明度和饱和度会与深色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让页面的可读性变差并加深刺激。

关键点:降低色彩明度

在由浅变深的过程中,知乎对改变了界面中所有图标的颜色。界面里面的图标和主题按钮的色彩,在色相、饱和度上都没有变化,但是明度被不同程度的降低,保证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内容的可读性。

这是深色模式中处理色彩的一种方法,虽然在浅色界面中,我们更喜欢鲜艳的颜色,但明度低的颜色更适合深色主题。匹配这两个模式另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创建互补的色板。

结论

无论深色或者浅色,都只是产品向用户呈现的一种界面状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良好的使用体验。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模式,都要记得从产品自身出发,并牢记这几点:

  • 了解趋势:熟悉深色模式流行起来的原因,以及苹果和谷歌对此的相关研究。
  • 找对方向:在准备设计深色模式前,要先了解清楚产品对应的平台、满足的标准。

  • 掌握要点:设计深色模式更多要求的是颜色上的变化,利用灰度色阶拉开背景颜色,把握文字与背景间的强弱关系,适当降低图标的明度和饱和度。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Clip设计夹

B 端设计师如何做竞品分析?

资深UI设计者

将要分析的竞品排了个期,从最难最不熟悉的开始。为什么从最难的开始,可能是个人习惯吧,吃掉最难的那个,后面就会更上手。突然想起之前读的一本书「吃掉那只青蛙」,很不错的一本书,有时间去温习下。

一个产品,其实会有很多功能点,有核心的主要功能,也有一些辅助功能,也会有一些让你忽略,但关键时刻很需要的应急功能,而这些点都需要去整理出来。

分析前-熟悉产品

这一点很重要,要先熟悉产品。如果对产品都不熟悉,那还是先不要做竞品分析。因为很难判断竞品的功能和风格是否也适合当前产品,因为对产品的不熟悉,会产生误判。

当然,产品的目标人群,产品定位,适用范围等等,都会影响产品分析。

所以,花时间熟悉自己负责的产品,是不能跳过的。

开始前的准备

1. 制定时间规划

最好事先做好时间规划,可以有一整块的时间,这样分析产品时,思绪也会比较完整和连续,可以更专注。计算大概分析一个产品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好不要用零碎时间来做,这样只会增加时间上的代价,也会增加挫折感;

2. 确定分析的目的

在「竞品分析」中,想要得到的结论和重点是什么。比如重点可能是产品的报表功能、产品的代码审核功能等等,目的的确定能让分析更有针对性,减少干扰。无目的随意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会是零乱不堪,最后只是在浪费时间。

3. 寻找帮助者

每个产品,都有其不一样的特性和产品逻辑,你不一定能够完全 cover 到,甚至有些点就是比较难理解的,特别是偏技术性的名词,这时若有技术同学的帮助,就会如虎添翼。所以最好可以事先找一位产品相关的技术同学,询问这段时间是否有空,帮助你解答一些问题。

个人建议:能够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就不要先问人,除非时间成本特别高。一方面也是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节省彼此的时间。对方愿意帮你解决问题,不代表你要把所有问题一股脑倒给他,自己了解后再问,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大家的时间都同样宝贵。

4. 其他tips

如果是内部公司产品,提前确认是否需要权限,提前申请好,减少正式开始后,还要等待审批时间。外部产品可以提前找好网站,可以咨询的客服入口,如果是付费竞品,咨询是否可以向财务申请报销等等。

好,现在正式开始吧!

1. 像个用户一样去使用产品

很多时候,设计师的职业病,会让我们过多注重视觉享受,而忽略作为用户,想要的有时候只是功能可用。今天不管你把「扫一扫」功能做得多美,美得像个艺术品一样,可是当扫码付款的时候,怎么也扫不出来,那种站在店家前面忐忑不安,怎么也无法完成付款,后面一堆人等你,你仿佛听见后面其他顾客窃窃私语地讨论着发生什么事情。那种场景我相信你不想经历,同样我们也不应该让用户来经历。

我的项目主管,一直都有提醒我,要像个小白来使用和设计我们的产品。这句建议,也一直在提醒着我。如果站在高姿态来俯视用户,我们就很难真正的「懂」用户,进而很难设计出真正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这是竞品分析,但是我们也需要转换自己的角色,变成用户。这样能更明白究竟竞品带给用户是便利,还是麻烦。有时适时抽离「设计师」的角色,会让你更能去体会用户的感受。

所以,先去用这个产品吧,然后才会有然后。

2. 如何去使用竞品

一个产品的使用,总是有它的使用场景,手机端的就更多样了,简直无所不在。B 端产品可能会相对少,一般是在办公场景或是特定场景。

可以像个编剧一样,给自己写点剧本,加点情节,塑造一个角色,假设竞品是电商方向,你可以想像,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社会新人,你可能没多少钱,你可能刚拿到你人生第一桶金,你想买件衣服犒劳自己,或许你会是数码控,你关注已久的佳能单反在双 11 中有优惠等等,然后再去预想接下去的情节,在购物方面会考虑的问题,或许是好用,或许是有趣等等。

也可以做任务式去使用产品,比如以电商为例,任务可以是买件喜欢的衣服,从搜索产品,到找到喜欢的衣服,添加购物车,提交订单,等待发货,收货,确认收货。这一个完整的流程走下来,就会体验产品功能是否好用,搜索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等等。

3. 记录

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情况,有些是可预期的,有些是不可预期的。有些让人觉得很好用,有些却会让人受挫。将这些情况都记录下来,有助于分析产品的可用性程度和满意度。

  • 愉快的:可能是一个友好的提示,减轻你的认知负担,也可以是一个贴心小 loading 动画等等
  • 受挫的:点击没有反馈,提交后没反馈,不知道执行成功与否等等
  • 难以理解:产品中专业名词太多,没有附带解释和帮助文档,完全不知其所以然
  • 产生误解:以为是 A,结果是 B
  • 一脸懵:页面太乱,不知从哪里下手

上面这些只是举例说明,在竞品当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去反思自己的产品是否也会这样让用户感到困惑。有时候,太熟悉自己的产品,会自认为产品很完美,会理所当然认为「大家都这么认为」……

记录问题、原因,感受并截图为证(有必要可录屏),后期可追溯。写得越详细越好,后面整理的时候会更清晰。

4. 各个击破-功能了解

在熟悉整个产品后,就需要对产品的各个功能进行分析了解、梳理。了解竞品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核心功能在解决用户什么问题,是否真的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其他功能又在整个产品当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将竞品的功能与本产品功能对比,不只是对比有无,更进一步地去想,为什么有这个功能,为什么没有这个功能,有或没有是否会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用户的留存,用户的体验等等。

功能多不代表好,如果功能不能给用户带来益处,其实它的存在只是增加开发成本而已。

整体总结

其实竞品分析中,最难的是总结归纳。做了一堆的分析后,结论是什么呢,这个结论如何写呢?

可以先从设立分析目的开始,找到中心轴线,然后再慢慢延展开来。在要做总结报告时,你会欣喜地发现最初设立目标是多么的重要。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箴盐设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