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设计无小事」,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这期要说的线条,很多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有局限性,比如:线条的形态可以是曲线、直线、折线、粗线、细线、实线、虚线等等。其实已经牵扯到了点、线、面的知识,这也是很多科班生在学校必学的知识点,但是这期所说的线与点线面中的线还是有所不同的,点线面中的线可以是线条、可以是文字或者是看不到的视线,而是今天着重说的是设计中很直观的线条。下面我们还是通过实际的案例逐一分析:
设计类的知识很多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尝试着把设计类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想结合,对于记忆和理解来说会更加得心应手,例如:
图中的闪电可以视作为设计中的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通过闪电把天与地连接为一个整体,而闪电在图中的作用就是串联整体,那么回到这里的正题:线条有引导视觉的作用该怎么理解呢?再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我们选择从北京到拉萨开车去,出发之前可能需要在地图上看下路线,知道途径哪些省市,规划好行程路线,这里绿色的虚线就起到了引导视觉的作用。回归设计中道理是一样的,线条可以引导用户把原本杂乱无章的视觉点规整为有次序的视觉元素,例如:
当看到左侧这张海报时我们视觉次序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1>A>3>B>4>C>2 或者 A>2>C>4>B>3>1 等等 N 多种顺序,这时给人的感觉就是杂乱无章的,毫无视觉次序而言;而看右侧的海报给人的感觉却是条例清晰的,相比而言只是多了两条线,但是却在整个海报中起到了引导视觉的作用,它可以给与用户阅读海报时视觉辅助的作用,让用户以右>左>右的视觉次序欣赏、阅读,看似很不起眼,其作用却至关重要。
前面也说了,线的形态可以有很多种,例如:
这里是以真实的可口可乐吸管作为设计中的线条,同样起到了视觉引导的作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线条不仅仅只有一个作用,也牵扯到另一个作用:线条有串联整体的作用。
在排版时我们有分组原则,即把互想关联的元素彼此靠近,无关联的相互疏远。在页面中我们会把同一色块上的元素视作为一个整体;下面我们说下线条所带来的串联整体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比如:
△ 图一
△ 图二
图一因为大面积的留白能使得用户很容易分辨出自行车与文案是一个整体,但是相较于图二而言,其整体性略显不足,而且给人的感觉太过单薄、重心不稳;图二的整体性更强,这里的矩形线条就起到了串联主题的作用,类似的还有:
不难看出,这些案例中的线条都有串联主题的作用,线条使得主题元素整体感更强、画面板式更加严谨;对于整体的视觉传达也起到了串联、引导的作用;在文字排版中,也有类似的线条,比如:
同样是通过线条把文案更加整体化,也起到了串联的作用。
突出主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像我们之前所说到的留白、对比。接下来继续说下另一个可以突出主题的方式—线条,下面看个案例:
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右侧海报整体感更强,主题文案信息更加清晰,主体更明确。其中的原理可以理解为:因为线条的存在,使得主题信息有了一定的范围,在视觉上等于是在海报中划定了视觉焦点,从而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比如:
很好的诠释了线条的作用——突出标题序号。在进行创作时,作品的每个元素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只是一味的抄袭,到再创作时脑袋里还是一片空白,只有明白了其中的设计原理,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再看几个案例:
突出主题也许一个线条就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因设计目的的不同,线条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下面继续分析:
前面说了线条有串联整体的作用,而这里又说可以分割整体,是否存在矛盾呢?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小文案的区域中间我加了两个线条,看似很小的改变,其目的是把文案很准确、严谨地分割为三个小整体,希望能给用户带来识别性更强的阅读性,再举个例子:
这里的线条把月份和日期分割、英文和中文分割开,使得用户对于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可辨识性都提升了很多,而线条的作用就起到了分割的作用。
线条也能起到修饰、衬托的作用,很多小伙伴会忽视这一点,其实线条也可以成为海报中衬托画面、修饰主题的元素,例如:
海报中的线条起到了衬托、修饰主题的作用,假如把这些线条都删除,画面整体会显得相对单薄。
更多设计中线条的应用:
线条的作用我们分为四个逐一分析,其实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不能以一概全,线条所起到的作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比如:我们前面「可口可乐」的案例,即有串联整体的作用,又有引导视觉的作用。只要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能明确目的,而不是机械式的抄袭,那么最终一定会得心应手。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美工美邦
未来荧黑是一个基于思源黑体、Fira Sans和Raleway的开源字体项目,支持简体中文、繁体中文与日文。
思源黑体的7种字重被扩展为9种字重,并增加了5种字体宽度,全家族共包含44款字体。
相比于思源黑体,未来荧黑的造型更加简明现代,版面效果清新轻快。未来荧黑的中宫与字面更加收敛,重心在字重之间经过了重新配置;笔画细节上处理得更加干练,简洁而平直化。
开发者:Celestial Phineas
字体文件以SIL Open Font License 1.1发布,构建字体开发的代码以MIT License发布。
发布地址:github.com/welai/glow-sans
网盘地址:https://pan.baidu.com/s/1f2UuFO8ZxWa8v5XXYUEmig 提取碼 2e8w
备份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1woRsZX91bCrq5FT1SAzg 提取码: 92t2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GrayDesign
微信在3.23号上线了传闻已久的 「暗黑版」,用来适配 iOS 的深色模式,相信不少同学已经安装并体验上了,如果还没安装的可以看看下面图例。
微信每有一次大动作都会引发全网性的讨论,而针对设计上的调整,往往只会迎来一片骂声。比如我们看看知乎中讨论的内容,感觉民愤都快压抑不住了。
但我们先别急着参与网上的声讨,现在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评价一下迟到的微信深色模式。
很多人会把深色模式和夜间模式搞混,这里必须强调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所以我们要对还没搞清楚状况的同学先做一个扫盲(最近扫盲好像搞的比较多…)。
先说夜间模式,是一个专门针对夜晚环境适配的设计版本。腾讯的 ISUX 团队之前做过调研,有 71.1% 的用户习惯在夜间不开灯看手机。
如果在深夜漆黑的房间中看手机屏幕,对我们的健康有非常大的损害,不仅表现在对视力的伤害上面,视网膜和神经元容易受损,同时主流的研究项目还表明会这会抑制我们褪黑素的分泌造成失眠。
所以,夜间模式,是一个用来降低屏幕对用户伤害,提升夜间使用体验的特殊模式。
通常,夜间模式会采取 降低尼特值、减少对比度、降低色彩明度、增加深色遮罩的方法,比如之前 QQ 官方的夜间模式示意图,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这里提一下尼特这个概念,尼特是用来说明亮度的术语,1nit=1坎德拉/平方米。是现在各大手机发布会中介绍屏幕的时候都要强调的参数之一,因为尼特值越高,证明在户外大白天的环境中屏幕内容可以越清晰,而夜间模式做的就是用来降低显示亮度尼特值的。
然后再解释一下苹果的深色模式,苹果的 DarkMode,并不是一个专门面向深夜环境的模式。官方对此版本的解释,详见我们翻译的 iOS 官方文档中 112 页。
这是一个面向全天候的视觉风格,同时通过深色背景的对比,来加凸显图片、文字内容。包括上面那种官方的配图,大家应该就能感觉到主体元素比白色模式下更凸出,更激烈。
所以了解了这两个模式的区别,我们才能好好展开对微信深色模式的讨论。
接下来,我们先来总结一遍微信的深色模式。首先是分析一遍它使用的背景色。
背景色纯灰色,有3个等级的灰度。熟悉我的都了解,看色彩的奥秘,靠16进制代码和 RGB 那是分析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的。如果我们把它们转化成 HSB 一看,规律性就来了。
背景色从深到浅色的灰度值 B 值分为 10、14、18,是不是朗朗上口。应用的层级虽然和官方规范一样使用了三级,但是设置和官方的不同。
然后再看看其中使用的其它配色,其中主色保持了不变,其它应用到图标色彩,都进行了明度的调整,比如下图案例。
再看看文字的用色,也是纯灰色,标题使用 B:85,正文使用 B:65,注释使用 B:35(主要用色)。
而官方使用的文字色彩中,却并不是纯灰色,除了第一级的白色以外,其它灰阶的文字是由带有蓝色色相的色彩通过降低透明度来呈现的。
对中性色增加蓝色色值是一个常规操作,可以让这种灰色看起来有一点活力,不会像纯灰色那么单调,不过这次微信明显在文字的应用上更保守,一点色相也没有给。
这次微信被大面积吐槽的,就是颜色的应用上和官方的规范不一致,作为从业人员直接开喷是相当不专业的(最起码要先走个形式),这就是我要分析的重点了。
要说微信的 UED 团队,专业性肯定是国内最顶尖的,你们网上所有看过有关交互的方法论、可用性测试的分享, 他们肯定都有做过,而且执行得更专业。
直接用官方规范的黑底白字模式,微信团队不可能没有出过这样的方案。但很明显,这个方案最后被毙了,上了我们看见的这个版本,虽然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变。
再看看下面官方发的一条微博。
其中已经提及了,是和苹果 「共同探索」 出来的方案,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也就是说,这个不用官方的模式是苹果团队也通过的。
那么为什么要做的不一样呢?没有内幕消息,就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下。
我自己认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 「夜间模式「 的兼容。前面不是讲暗黑模式和夜间模式不一样嘛?为什么微信的暗黑模式又去兼容夜间模式了。
这里面有几个小彩蛋,首先就是官方对深色模式的态度,在我看来越来越暧昧了。比如在显示与亮度设置页面里,有一个自动设置外观 —— 日出前保持深色外观的功能。这样,就等于默认将深色模式和夜间模式挂钩。
还有,如果过去我们没有整理 iOS13 的翻译,就不会发现,上面我们展示的那句专注于内容的解释,现在在官网已经被删掉了(你品,你细品)。
再说关于用户认知的问题上面,在 UI 群体中,能了解暗黑模式和夜间模式是不一样的可能就只占 10 分之一,那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个情况就更不乐观,能有 1% 的用户了解这个概念就不错了。所以,绝大多数用户会直接认为暗黑模式就是夜间模式。
如果暗黑模式直接当成夜间模式用,在深夜的环境里,观感会特别差,因为 —— 明暗对比度过高。
如果在黑底中直接用白字,那么可以说屏幕的文字和背景的对比度就是 100(HSB中 B 的差值),在一个漆黑的环境中会非常应验 「让内容脱颖而出」 的效果,刺激性会非常强烈,文字将变得非常尖锐,比如 QQ 暗黑模式,大家可以在被窝里打开下面这张图感受一下。
新的深色模式版本中,文字和背景的对比度基本控制在 50 左右,降低了一半。
并且,中英文字形在正负形上的差异(简单理解就是中文笔划更复杂),这个感觉会更强烈。比如我们用一个公众号页面举例,使用纯黑底白字,采用相同字号的中英文,看看显示的效果。
还有,纯黑背景色和白色的对比度,会根据屏幕的类型和参数不同而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苹果从 X 后旗舰机型使用 OLED 屏幕,纯黑色区域将不会发光,进一步扩大对比度,使得文字变得更尖锐,更让人难以接受。
如果不是使用 OLED 屏幕的同学光看一个案例可能很难受,所以我们用纯黑的案例来对比一下现在的状态。
是不是发现明显在夜间的情况下黑白模式并不如另一个模式看起来舒适?而这种不舒适的差别并不会随着屏幕亮度降低而变化。
所以色彩并没有符合官方的原因,我的判断就在大环境中无法割裂夜间和深色模式的区别,同时也要让深色模式更适应夜间环境,做出了调整。而又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夜间模式,所以对比度也不能像 QQ 之前的夜间版本一样将整体环境完全压暗。
你看,真是一个让人矛盾的过程……
最后再简单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深色模式来得这么晚。很多用户一直嘲讽,不就是换一套皮肤的事嘛,为什么就是不上线。
外行可以看热闹,但是如果是从业人员就应该知道,微信这种体量的应用,上线深色模式绝对不是一个非常容易的事情。
适配黑暗模式首先需要使用苹果新的 iOS 13 SDK(开发者工具)进行编译,等于应用中有大量的代码需要调整,而这种升级调整的结果还会导致沉重的测试压力。有经历过 Darkmode 开发的团队应该都知道这绝对不是改改颜色就能上线的皮肤。
再看到知乎另一个回答中提到的:
另一方面点大家随便听听。使用 iOS 13 SDK 之后,Apple 要求 VoIP 推送必须使用 CallKit,否则应用程序会被终止。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CallKit 在中国大陆是无法使用的,这样的改动会降低微信语音电话的体验。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8027349/answer/1069072154
再者,抛去大量用户体验调研相关的工作,微信整个生态对于暗黑模式的不友好可以说是无解的。比如说公众号,有大量公众号内部的标题、分割线、引用语句是用图片做上去的,而图片还用的是白底(透明底黑字的也有),于是现在就产生了灾难性的阅读体验。
比如我的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其中文章展示的截图。
而且因为公众号发出去是不能修改的,只能删除,那么这部分存量文章将无法更改,体验也无法扭转。而且公众号还支持文字色彩等自定义,那么你在白色背景下添加的颜色,可不会直接适配深色模式,尤其是官方也不可能轻易直接给你们 「适配」 掉。
而在夜间模式,正常访问的文章网页,也和公众号会很像,但是打开以后是白色背景的话,统一的体验在哪里?
再者还有小程序,小程序虽然也可以通过微信官方提供小程序的深色模式适配文档,对应的 SDK,但是小程序不是 APP,其中有大量小程序开发后是缺少维护的。
因为线下门店通过外包方做好一个小程序上线以后,没特殊的原因不会直接去更新它,那么这部分小程序的升级适配无从谈起,会出现打开小程序一个白一个黑的窘境。
最后,再讲一个微信里最高频使用的功能 —— 发表情。深色模式直接造成大量自定义表情报废,无法正常显示的问题,比如看看下面我自己发的表情。
前面提到的,都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做深色模式的挑战,因为用户 UGC 内容是不可控的,官方不可能通过算法直接帮用户强行 「适配」。
而这些,就是做深色版的难点。
以上总结内容多数为主观分析,纯粹站在 UI 设计师角度进行专业解读,不带入个人立场。而一定要我自己评价的话,那就是 :赶紧把这模式给我移除!!
再顺便提一点小感想,一个有数亿用户的产品,每一个小调整分量都不轻,都要慎之又慎。同时,你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意味着要站在其中一部分用户的对立面,因为你满足不了所有用户的需求。所以,这就是设计师的压力与挑战。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超人的电话亭
各行各业的设计师每天都在和颜色打交道,UI 设计师设计用户界面也不例外。
用户界面是一个设计师用理性思维解决用户感性需求的窗口。如果对色彩的运用不加以克制,界面可能会显得花哨而没有主次;但过于拘谨又容易使界面保守,难以激发用户情绪。所以如何让色彩的搭配平衡,是 UI 设计师需要修炼的一课。
但色彩毕竟是感性的元素,我们总是仰慕一些对色彩天赋异禀的设计师,总能不拘绳墨给作品带来惊艳的视觉效果。我们难以偷习他们的天赋,但或许你有没有想过,干脆我们另辟蹊径,用理性推导来制定一套色彩系统?
那么今天我用我的项目示例,教给大家一个科学推导颜色搭配的方法。也许能够带你发现一些色彩背后的数学秘密。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熟悉一下颜色模式。
在 PS 菜单栏的「图像-模式」下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颜色模式:RGB、CMYK、Lab 等等。那是因为 PS 是一个需要满足设计行业水平领域的软件,要解决各类设计师需求,所以涵盖的颜色模式非常丰富。
但 UI 大多数时候需要关注的是线上场景,成果的展示渠道一般是自发光设备。所以弄明白垂直领域软件 Sketch 中的几种颜色模式,其实就足够了,分别是 RGB、HSB 和 HSL。
RGB 是指通过 R(Red:红)、G(Green:绿)、B(Blue:蓝)三个颜色通道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叠加得到各式各样的颜色。三个通道分别有「0-255」这 256 个值,这些值分别代表着各通道的亮度层级。
虽然 RGB 在机器表现上很友好,但并不够人性化。因为人们判断颜色,往往是通过「这是什么颜色?是不是太鲜艳了?亮了还是暗了?」这样的感官维度,而很难通过红绿蓝的亮度层级去判断。所以人们后来基于 RGB 衍生出了 HSB 模式和 HSL 模式。
HSB 是指通过 H(Hue:色相)、S(Saturation:饱和度)、B(Brightness:明度)来控制颜色。Hue(色相)的取值范围是色环上 0-360° 的圆心角度;而 Saturation(饱和度)与 Brightness(明度)是在 0-100% 的量占比。
HSL 中的 H、S 与 HSB 相同,都是指 Hue(色相)、Saturation(饱和度)。但 L 所指的则是 Lightness(亮度)。
HSL 和 HSB 稍微有一些不同,我们在两个颜色模式下输入相同的数值,会发现颜色实际是不一样的。虽然 H、S 指代的都是色相和饱和度,但 L(Lightness:亮度)与 B(Brightness:明度)分别被认为是「颜色中白色的量」和「颜色中光线的量」。
Lightness 和 Brightness 的概念要深度研究下去的话其实是计算机算法领域的问题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但我个人认为对于 UI 来说没有太大必要。
关于 HSB、HSL 的使用场景,记住以下两点即可:
支付宝 Alipay Design 团队提出过一个配色原则:
以同色系配色为主导,多色搭配为辅。
同色系为统一的色相,使用中可以加深品牌色的感知,可以让界面更有层次,同时可以让界面保持色彩上的一致性;由于业务的多样化,我们需要多色搭配为辅;多色的辅助颜色,也可称之为功能色,可设定不同的任务属性和情感表达;再搭配中性色黑白灰,赋予更多的变化和层次。两种配色通过主次、使用比例,可灵活运用在业务的各个场景中,具有非常好的延展性。
那么知道了这个原则,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得出产品的色彩系统呢?接下来我就用我的一个项目示例给大家做讲解。
步骤一:找到符合产品调性的品牌色
我负责的该项目主要业务与高校支付、缴费相关,所以希望整个产品视觉风格首先要给用户带来安全感。又因为主要用户群体是高校师生居多,新潮、年轻化是主要用户的一大标签,所以我们选择了用饱和度较高的蓝色来作为品牌色。
最终选择品牌色的 Hex 值为 #1585FF ,HSB = (211,92,100)。
步骤二:提取24色
选定了品牌色之后,以品牌色的 H(色相)为基础,不断地递增、递减 15,在 0-360 之间可以得出 24 个颜色,也就是将 360° 色环分割为 24 份,可以得到 24 色。
为什么要提取 24 色,并且以 15 为公差呢?
我们知道,想得到邻近色、类似色、互补色这一系列的颜色,我们就会使用到色环。
而 24 色色板是帮助我们提取辅助色的便捷工具。
步骤三:找到同色系配色
同色系是指与品牌色 H(色相)一致,通过改变 S(饱和度)与 B(明度)变化产生的色组。同色系色组的推导需要借助拾色板坐标。
我们建立一个基于 S(饱和度)与 B(明度)的平面坐标系,设定当前品牌色为色值为(S₀,B₀),连接品牌色色值点与右上纯白点(0,100)、右下纯黑点(100,0),得到两条线段。
我们各在两条线段上均分取得 5 个点坐标(包含首位两点)。这样两条线段一共就会产生 11 个(S,B)坐标值,对应着 11 个同色系色组。
经过上图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基于品牌色的同色系色阶。
步骤四:多色搭配
用于搭配的辅助色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于是根据以上条件,基于品牌色可衍生出 3 个辅助色:一个与品牌色传递调性有明显区分的类似色;两个互补色的邻近色。
步骤五:感官明度校准
经过计算后,我们已经得出了品牌色和三个辅助色。
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提取出的辅助色明度色值都一致,但因为颜色本身自带的感官明度属性有所区别。为了让辅助色和品牌色的感官明度尽量一致,我们要对第一次提取出的辅助色进行感官明度校准。
校准方式是:依次在辅助色上叠加一层纯黑图层,将该纯黑图层颜色模式调整为 Hue(色相),就可以通过无彩色系下的明度色值,进行对比。
这样我们终于得到以品牌色为基准的 3 个辅助色了。
步骤六:全色系输出
将得到的辅助色依次进行步骤三的计算,可以得到辅助色的同色系色阶。
但因为明度过低时,颜色已经非常接近于黑色,色相在肉眼上几乎已经趋于一致。所以删除最左边的三种同色系颜色。最后得到基于品牌色推导出的全色系色阶色板。
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当然还不算结束。一套标准的色彩系统还会包含中性色规范、颜色的使用规范等等。但相信解决了大部分的需求,剩下的工作也难不倒大家了。毕竟以上的方式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理性科学的方法,色彩的使用最终还是要融合设计师个人的共情能力。
比如许多产品有了一套自己的色彩方案后,设计师还会根据具体的业务场景去赋予 icon、卡片背景等元素不一样的色彩方案。
希望这个方法能够带你发现一些色彩背后的数学秘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UCD耍家
很多同学投票想看看设计师的草稿本,今天就来满足大家了!我们来看看六位淘宝设计师的草稿本们,有些是纸质派,有些是电子党,Here we go!
草稿本是设计师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比起正儿八经的作品集,设计师的草稿本其实也是十分有趣的,它是设计师脑海里千奇百怪想法的随手记录。
Shiyu:本人是被胁迫公开草稿本的卑微设计师
手绘装备:iPad Pro+Procreate
以下是被迫营业现场对话
△ 给「老同学」的公众号形象草稿
老同学:「好久不见~我记得你画画挺好的~帮画个形象呗~我现在在做一个公众号,需要*&%¥#……你明白吧?你就简单画一画就好~谢谢啦」
我:「….」
△ 给「朋友」画的头像草稿
朋友:「好久不见~我记得你之前帮谁谁画的那个头像挺不错的~也帮我画一个呗~我现在在做blablabla,需要*&%¥#……你明白吧?很简单吧~谢谢啦」
我:「….」
Dajing:我的草稿本就是平时画画原型图或者需要做文档整理规范的时候拿出来画画草图,对我来说我的草稿本是帮我理清思路的一个很好的助手。
手绘装备:A4点格草稿本+马克笔
△ 智能配色草稿
△ 中后台加框草稿
Dajing:里面有当时做中后台框架的时候导航的原型,还有之前做智能配色的时候HSB色环推演的草图,还有些文档维度整理草图,画出来方便查看也便于直观梳理自己的逻辑。
Wanru:画画是我记录生活、寻找灵感的一种方式。
手绘装备:MUJI笔记本、水彩、铅笔、马克笔等等…
△ 冲绳旅行水彩
Wanru:水彩是我最喜欢的绘画形式,非常浪漫,食物也是我擅长画的题材。这是在冲绳旅行时的第一顿晚餐,新鲜的海鲜和爽口的啤酒也具有明亮的颜色,让人忍不住想去表达。烧肉店的杯垫被我带了回来,日本的平面设计做得很好,是很好的素材~
△ 电影小漫画
用小漫画记日记的习惯已经很多年了,我是非常喜欢漫威的,这是13年《钢铁侠3》上映和两个朋友看电影的场景。这个场景必须用美漫的风格了!偶尔会尝试各种画画风格。
△ 随手小速写
偶尔会画些小速写,勾一些人物、小物品、小动物,速写可以很好地练习造型能力。
Zoey:作为一个热爱喝奶茶、追番和打手游的肥胖又无助的设计师,感觉累了就在草稿本上放空自己。
手绘装备:iPad Pro+Procreate & Sketches Pro
△ 记录日常生活的草稿
Zoey:我很喜欢用草稿本记录自己的生活(食物为主),喜欢的电影角色也会简单画下来。
△ 二次元小画
作为半个二次元 ,草稿本当然也被满屏的羞耻占领~ 这两张草稿是我画的Persona 5里面的人物,因为我个人真的特别喜欢P5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996也会熬夜画下去~
Dribbble 经历了资本入驻、创始人出走之后,最大的事情应该就是这次改版吧?这个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社区的每一个动作都必然会牵扯着每个设计从业者的注意力,新版背后到底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来修改的?看看 Dribbble 的官博是怎么说的吧:
在过去的10年当中,Dribbble 已经成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区,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获得启发和灵感,助力设计,而我们从最初分享设计作品小样的创意社区,逐步成长为一个全球设计师产品和作品集展示和社交的平台。在此,而我们也第一次开始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很高兴宣布,我们在过去的10年当中首次进行了彻底的重设计。
在过去十年当中,我们所设计的 Dribbble 页面的特点,是将设计师的作品和内容放在首位,所以叫我们不追随潮流,采用了极简风格的设计,即使潮流来来去去,它们也只是 Dribbble 展示内容的一部分。我们提供了一幅未经修饰的画布,这样就可以和最疯狂最激进的设计探索相辅相成。不过,这么多年来,Dribbble 这种「隐形」的设计,在视觉美学上确实和时代脱节了。这次,我们创建了一套有着一致样式的设计和代码库,用以替代以往不断修改、庞大且不一致的代码。
「我们新的设计系统旨在保持整个视觉和谐的同时,展示你的创造力。」
如今,我们正在改进 Dribbble 的界面,以更加干净的布局、统一的设计系统、更加简化的配色方案、更加轻便的代码库(加载也更加迅速),以及全新配置的文件,来更好地帮你将作品推到最前沿,正确而合理地展示你的创作和个性。
我们新的设计系统旨在保持整个视觉和谐的同时,展示你的创造力。它是你分享设计作品和创造力的理想画布,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更好地反应此刻我们的公司的气质。
在进行重设计的时候,我们明确知道,我们要完全重新思考社交化的设计师作品展示,并且将创意更大化地呈现。对于 Dribbble Pro 用户和 Pro Business 订阅者,你现在拥有一个全新的、经过全面修改的设置和配置页面,可以在 Dribbble 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Pro 用户和 Pro Business 用户可以通过上传你自己的首图和定制化的欢迎语,来个性化你的个页面。
你还会注意到,你的个人页面还可以上传更大的照片,这可以让你的作品对于页面的访客、你的客户、招聘设计师的企业人事而言,看起来都是非常出挑的。新的网格布局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你可以充分完美地设置和展示内容。
此外,我们还修改了「关于我们」这个部分,新版当中,这个部分你可以将所有的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以便完整而充分地展示你的个人经历、展示简历和技能。
如果你正在寻求工作机会,新的信息发送组件,确保了你的客户或者招聘企业可以一键联系到你,他们可以直接从你的个人资料页向你发送信息,非常轻松地和你取得联系。
当然,并非是只有 Pro 和 Pro Business 用户才能拥有高度定制化的个人页面,无论你是普通用户、内容创作者还是内容策划人,Dribbble 上每个普通用户的个人页面也都会升级。尚未订阅 Pro 服务的设计师会注意到,他们的个人页面会更加简洁,而设计作品会以更加聚焦的形式,吸引到每一个访客的目光。
我们将以往的带有分享功能的收藏合集页(之前叫 Buckets)给翻新了,你可以精心策划整页内容和案例,从一个情绪板到完整的项目,这意味着,借助这个收藏页功能,你可以更加轻松地在 Dribbble 上寻找和搜集灵感。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宣布,即使你并没有将 Dribbble 作品给分享出来,每个人也都会拥有一个策划人页面,你可以在其中搜集和整理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展示你的个人品味,通过保存别人的作品,来创建新的合集,我们会自动将它添加到你的个人页资料页当中,让全世界的同好因为品位而关注你。
我们在整个改版设计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图片网格,因为这是绝大多数用户每天浏览图片、发现设计灵感的地方,我们有意识地去弱化 Dribbble 本身 UI,避免喧宾夺主,让每个用户的作品成为视觉焦点,减少噪音。
2020 年才刚刚开始,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我们计划中的一切。从案例研究到更好的视频支持,再到作品集展示,摆在我们眼前的改版路线图足以证明我们的雄心,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全球的设计师能够从中获益,走向成功。请期待我们进一步的改版升级吧!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Dribbble
快速变化的技术每年都在影响着设计趋势。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关注,对设计趋势拥有较高的敏感度,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设计技能,目的是为了跟上的市场环境。基于我的调研,经验和观察,我甄选了在2020年你将会看到的最为关键的8个UI/UX设计趋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插图被应用到APP中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它们在最近几年的演变令人印象深刻。插图作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设计元素,为我们产品的整体产品增加了情感化体验。插图非常能抓人眼球,尤其是在融入动效后会显得更加的自然,将产品带入生活的气息,使得产品功能更加突出,同时也增添了更多的细节和个性。
△ Welcome to Swiggy by Saptarshi Prakash
△ Onboarding animations — Virgil Pana
另一个好处是使用动效后,能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使其能够更加沉浸在你的产品中。动效同样是讲好品牌故事,产品或者服务最有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微交互存在与每一个网页或者app界面中。每当打开你最喜欢的那些应用时,都有机会看到它们,比如像Facebook中就有大量不同的微交互,我认为「Like」功能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有时,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们非常的不显眼,非常自然地融到界面中去了。但是,如果当你把这些微交互移除掉的话,你又会非常快的注意并能感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丢失了。
△ Menu toggle close animation — Aaron Iker
△ Tab bar active animation — Aaron Iker
一般来说,在UI/UX中即使非常小和细节处的设计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微交互就是完美的证明,细节和对它的关注能极大的改善产品的整体体验,并让产品体验上升一个台阶。每年,新设备的发布伴随着新的机会,能给产品塑造新品牌和创造富有创意的微交互。
3D图形设计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在电影,游戏或者运营广告里等等。3D图形设计早在10年前就出现了然后一直在不断提升和进化。手机和web技术进展迅猛,新的web浏览器能力打开了3D设计新世界的大门,这给了设计师们在web和手机界面中创造炫酷3D设计的机会。
△ 3D flip menu by Minh Pham
△ Car health report UI by Gleb Kuznetsov
创造并整合这些3D创意设计到web和手机界面中需要特殊的技能和花费大量的工作,但这些付出会得到回报。
△ Apple AirPods Pro landing page
3D设计对于产品和服务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例如在交互上能够支持用户360度查看产品,从而大大提升整个的产品体验。
在2020年会有更多的品牌利用3D渲染模型的产品和服务去模仿线下购物体验。
VR技术在2019年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最近的一年我们激动地看到了头戴式设备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游戏领域。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游戏行业经常在引领着新技术的发展并落地到实际的产品设计中。研究表明,VR也不例外,在Oculus Quest于2019年推出后,许多机会为其他行业打开了大门。Facebook CEO 扎克伯格已经测试了激动人心的手部交互功能,并正式宣布将在2020年初为Quest进行更新。
△ Oculus Quest — hand interaction feature
△ PlayStation Virtual Reality Website Design by Kazi Mohammed Erfan
索尼和微软计划在2020年夏季发布他们的新设备,这就给VR技术带来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学习VR 可以阅读优设这个专题:https://www.uisdc.com/zt/vr-design
在最近几年,我们能看到在AR(增强现实)这块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惊喜。世界引领着科技公司在AR开发方面进行了巨大的投入,所以我们应该期待这项技术在2020年有更大的成长和发展。苹果公司也发布了他们自己的AR套件叫AR KIT3来帮助设计师和开发者在他们的产品中打造AR体验。
△ Apple ARKit 3 by Apple
△ Public transit app by Yi Li
△ House of Plants AR Concept by Nathan Riley
在AR空间里会有无限的机会和创意去打造一个新的品牌和激动人心的体验。为AR做UI设计会在2020年成为一大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面对创造AR产品体验前,应该去准备和抓紧学习新的工具,原型之类的知识。
学习AR 可以阅读优设这个专题:https://www.uisdc.com/zt/ar-design
一般来说,拟物化设计是指以现实风格/方式创造出来与现实中的物体相匹配的设计元素。不断发展的VR/AR技术以及在各大最流行设计平台(Dribbble,Behance等)上展示的设计作品趋势来看,预示着拟物化的回归,但这次换了个更现代,更酷略微高大上的名字叫「新拟物风」(也叫Neumorphism)。
△ Skeuomorph Mobile Banking | Dark Mode by Alexander Plyuto
△ Simple Music Player by Filip Legierski
△ Sleep Cycle App — Neumorphism Redesign by Devanta Ebison
你可能注意到了:Neumorphism代表了丰富细节和明确的一种设计风格。高光,投影,发光,这些细节非常令人印象深刻。Neumorphism风格已经鼓舞了全世界一大批的设计师创作作品,它也会成为2020年最大的设计趋势。
学习新拟物风可以阅读优设这个专题:https://www.uisdc.com/zt/neumorphism
最近一年我们也注意到一种不对称风格正在快速发展。传统基于「模板」的布局肯定会消失。这种设计趋势给2020年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差异化。合适的不对称风格将会在我们的作品中增多一大批不同的性格,火力以及个性,所以设计不再单纯的基于模板。
△ Limnia Fine Jewelry Grid — Zhenya Rynzhuk
△ Carine fashion store — selection screen concept — Dawid Tomczyk
当设计这种不对称风格时,设计师拥有非常多的选项以及巨大的发挥空间。但是,想设计好这种不对称风格需要大量的练习,它绝不是将元素随机的摆放在网格中,而应该小心使用和实现它们,时刻需要把用户的诉求考虑到设计中。我们并不想让用户迷失在我们的产品中,对吗?
故事在整个用户体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你可能经常会在着落页看到它作为品牌介绍,产品或者一个新的服务。讲故事就是利用创意的形式把信息传递给用户。这可以通过强大的视觉元素来呈现(字体,插画,高清图片,颜色,动画,交互元素)。
△ A+WQ / Young Lab Page Story of The Week Animation by Zhenya Rynzhuk
△ Free Sketch Template :: Mimini by Tran Mau Tri Tam
讲故事可以帮助产品创造出品牌和用户之间积极的情感连接。讲故事可以为你的产品创造出非常多的记忆点,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一部分,他们便会更加愿意使用你的产品。话虽如此,讲故事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手段,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你的产品/服务的销量。讲故事作为一种非常成功的手段,将在2020年继续发扬光大。
1. 动态插图
通过把动画和插图进行结合,我们可以使得设计变得更加突出,并把它带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为产品赋予了的细节和个性化。
2. 微交互
微交互被证明是可以在当用户注意到他们是能够带来非常大的惊喜体验,它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并把产品的品质提升一个等级。
3. 3D图形的应用
新的浏览器技术打开了3D图形应用的大门,能够给设计师带来非常大的创意机会去打造让人惊叹的3D图形设计应用到网页和手机APP中。
4. 虚拟现实
游戏行业将迎来新的变革,新的技术能够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5. 增强现实
在AR空间中拥有无限的机会去创造新的品牌和令人激动的新体验。为AR技术服务的UI设计将在2020年成为主要趋势,设计师需要位为之准备并去学习新的工具,原型,当真的需要你去做一款AR应用时就需要用到。
6. 新拟物风
AR/VR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在各大流行设计平台上大量涌现的写实设计作品预示着拟物风的回归,但只是这次换了个新的更加现代化的名字。
7. 不对称布局
运用不对称布局能让设计创意变得拥有更多选项和机会。虽然,设计一个成功的不对称布局需要投入大量的练习和时间。
8. 讲故事
讲故事就是利用创意形式把信息传递给用户。讲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工具,可能会大大增长产品的销售额或服务。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彩云译设计
最近关于新拟物化 Neumorphism 的风太大,简直是传遍大江南北无人不知。对于它的看法大家也都众说纷纭,大部分的观点都集中于:第一看过去非常的高大上,再仔细琢磨一下就感觉只能是飞机稿中的战斗稿。对此我表示非常的理解,毕竟在国内体制下的用户界面设计基本都延续商业设计的命脉──低效能、不实用、不能带来良好转化的东西统统给我丢掉,哪怕是用户体验也是建立在商业目标驱动下的存在。
尽管观点如此,我还是想为新拟物化这位诞生在不平凡 2020 年的新生儿稍稍正个身,它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无法落地使用,相反如果合理加以优化应该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双赢效果。
一切的开始都源于一个叫 Alexander Plyuto 的设计师在各平台发布了一个他的新作品──「Skeuomorph Mobile Banking(拟物化手机银行)」。
在去年末的时候这名设计师还一直沿用 Skeuomorph(拟物化)这个名词来命名自己的一系列设计作品,直到 HYPE4 的 CEO-Michal Malewicz 写了一篇关于此风格的文章,并赋予了它一个新名词 Neumorphism(New+Skeuomorphism),自此之后大家就都照着这个新名词进行传播了。
在详解新风格之前,先让我们回忆一下这些年移动端用户界面设计风格的演变历程。自 2013 年苹果推出了 iOS7 之后开始刮起的扁平风潮,所有走在设计前沿的大厂都开始不约而同地对自己家的 app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
这扁平风一刮就是 7 年,仔细分析一下就能明白为何 ta 如此长寿:内容优先的认知简约,不仅拓展性强且具有能的特性,解放了一大堆「手活」不是那么好的设计师,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专注在设计解决问题的命题上。
但就算一个风格再适应市场的需求,用户和时代还是会对它逐渐疲惫,审美疲劳和新的市场需求都会催生新的变革。
1. 新拟物化≠轻拟物
第一次看到这个风格介绍的时候险些以为就是曾经的轻拟物重返江湖了,但仔细看看原设计师输出的设计原则,发现确实是完全不同的 2 种定义。
轻拟物从本质上来说是 Y 轴面原质化层级分离的,而新拟物是在 Y 轴面不分离的情况下物理化拟态。
来看一个轻拟物与新拟物卡片的比对:
从上图可以感受到新拟物在保留轻质感的同时,更贴近事物的物理还原,但真实感与舒适度带来的代价就是它的辨识度和对比度明显较其他风格低了很多,这也是它被大家吐槽飞机稿中的战斗稿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新拟物化控件示例
原设计师对新拟物化的「浅色版」控件规范如下,基本涵盖了核心的界面设计控件,整体对于控件的定义就在于良好使用投影和渐变来打造物理化界面肌理。
另外还有可以良好适配当前流行黑色模式的「黑色版」。
在了解新拟物化的设计语言特点之后,大家应该都发现这种风格的设计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它并不适用于一部分商业产品,大部分时候也不适合全局控件应用。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把新拟物化应用到我们的落地项目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并进行什么样的改良呢?
1. 深浅模式叠加解决弱可视难题
新拟物的按钮肌理很多是建立在素色白板上的浅色按钮,如果继续沿用浅色按钮,且不说色弱用户的可视问题,普通用户的操作行为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这里我们建议将新拟物的深浅模式叠加来使用,如下图:
2. 局部高光使用解决层级难辨问题
如果将新拟物化全控制使用,确实容易造成界面层级混乱的问题,因为毕竟它的设计语言就是 Y 轴面不分离的设计定义,但如果我们合理选择它来作为局部高光,应该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不错的。如下图,我们仅在银行卡部分使用新拟物化(深浅双模式均可用),其他的控件部分保持扁平,使用 2 个风格相融合的方式可以良好保障层级的划分:
3. 拿什么解决开发崩溃的问题?
之前看到很多文章在转发一个生成新拟物化 css 代码的网站:Neumorphism.io,说是用这个就可以轻松解决开发的问题。
然而事实的真相总是令人落泪的,这个网站提供的 css 代码只是网页代码,移动端是完全用不了的。而且就算有对应的 css 代码,对于开发来说也是远不够的,他们还是要写框架来支持这套 css 代码,不然是跑不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如何解决开发小哥哥手写新拟物化设计稿崩溃的问题呢?
很简单,就是给他们切图。按钮的软点击切两张状态图,卡片背景只需要切一张,ppduck 压缩走一波,对 app 性能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上文我也说过了这种风格不大可能大面积或者全界面应用)。
至于新拟物风不适用的场景大家应该都心知肚明了,信息承载大,层级关系复杂,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基本就涵盖了大部分现在市面上主流的产品的大部分场景。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对新的设计保有一丝激情与希望,不要轻易的去否定,毕竟新生事物总是有它的魅力与独到之处。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Nana的设计锦囊
我们总在期待 Next Big Thing,企盼下一次数字革命。喊了这么多年的物联网现在还没有明显起来的迹象,而 VR 也因为头戴设备的大型化和沉浸式场景的泛用性较差的原因,反倒是 AR 和 MR 依托智能手机、浴霸式镜头组和 APP 有一定起色,但是也没有到革命性改变的程度,只能算是一个小趋势。当然,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但是短时间以内,它所带来的变化趋近于隐形。
而最近2年,各种双屏和柔性屏的发布,则可能是距离我们最近的硬件变革,可能和柔性屏/双屏设备有关。
也许现在说硬件交互设计到了类似 2007 年 iPhone 发布一样拐点有点夸张,但是对于现在几乎纯粹拼配置死水微澜一样的手机电脑市场而言,这种明显区别于以往的硬件设计,将会直接带来交互、设计和体验上的改变。
2019年是否算得上是双屏设备元年,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是去年三星 Galaxy Fold 和 Moto Razr 的发布,确实给广大硬件厂商好好打了一个样。
尽管Galaxy Fold 去年折戟沉沙了,但是高昂的沉没成本和大势所趋让三星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 回炉再造一番之后今年又带着船薪版本的 Galaxy Fold 2 杀将回来,顺带还兼顾女性市场整了一个对标 Moto Razr 的化妆盒手机 Galaxy Z flip。
图片来自 TheVerge
当然,华为的 Mate Xs 也是相当优秀的产品,这款明显对标三星 Galaxy Fold 2 的产品,并没有将柔性屏制作成为向内折叠,而是完全翻过来,将它作为外屏来进行设计,反向折叠,展开的时候,屏幕自然延展。
图片来自 TheVerge
不过思路最为清奇的并非是华为,而是 TCL。就在这几天,TCL 带来了两款全新的原型机,一款手机带有两个折叠轴,相当于是将传统手机屏幕延展到以往的3倍,彻底折叠开相当于是一个 10英寸的平板电脑(回过头来想,就像是将一个平板电脑反向折叠到手机的大小,但是重量不变……)。
图片来自 TheVerge
另外一款原型机则选择了抽拉式的设计,机身可以如同抽屉一样拉开,柔软的屏幕会被拉出,延展开来差不多和 iPad Mini 一个大小了。
图片来自 TheVerge
图片来自Engadget
除了这几款之外,在今年年初的 CES 消费电子展上,联想、戴尔、华硕,这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电子制造商,纷纷带来了各自的折叠屏和双屏设备。
联想带来的 ThinkPad X1 Fold,是一个价格昂贵的柔性折叠屏平板电脑,它额外附带了一个蓝牙键盘。
图片来自 TheVerge
考虑到联想在此之前已经发布过带有LEC+墨水屏的双屏设备 Yoga Book 2,可以说联想是已经具备了制造两种不同类型屏幕设备的能力。
作为对手的戴尔,带来了分别对标联想这两个系列的对应产品:Concept Ori 和 Concept Duet。
Concept Ori 采用的是两块传统硬屏,你既可以让一款屏幕作为屏幕,另一块作为虚拟输入键盘或者手绘板,也可以使用配备的蓝牙键盘,吸附在底下的屏幕上来进行输入,而且当键盘移动到靠近转轴的地方,还能让底下露出的半块屏幕作为触控板来使用:
图片来自 TheVerge
Concept Duet 在概念上则和 联想的 ThinkPad X1 Fold 类似,一块柔性可折叠的屏幕,便于收纳,一体连接。
图片来自 TheVerge
看了这么多硬件,是不是觉得信息量有点大?不过简单来说,所有的这些产品,都在说一件事情:屏幕要延展开,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所有的这些柔性屏设备都非常的……骚,且贵。动辄两三千美元的起步价,如果可靠坚挺也就算了,不仅转轴易损,且屏幕也存在易损的问题。根据 ifanr 的上手评测,即使是在优化了转轴和屏幕折叠角度之后,三星所发布的 Galaxy Z Flip 的屏幕中段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折痕,这一问题可能会是绝大多数折叠柔性屏设备的通病。
图片来自爱范儿
与之相反,采用硬质双屏设计的硬件设备,从生产成本、工艺成熟度、价格上,都更加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柔性折叠屏和硬质双屏设备,在基本的使用体验和逻辑上是一致的,除了极少数特殊的设备之外(比如 TCL的双折叠式的概念机),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存在一个问题,双屏设备的交互和体验,需要有对应操作系统支持,因为从单屏到双屏,其实交互逻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一直在创新且「稳健」地更新软硬件的苹果公司,应该不会在市场未曾成熟的情况下选择发布硬件,这意味着你不会很快看到双屏 iOS 硬件,而面向着大量 OEM 厂商的 Android 和 Windows 则截然不同。着两年厂商已经身体力行证明了一件事情:只要操作系统和设计跟上,硬件马上量产不是问题。
最近泄漏的 Android 11 的新特性已经出现了可折叠屏幕的影子,但是具体情况恐怕要到因为疫情跳票的 Google I/O 大会上会揭晓答案。但是另一边,贼心不死的微软,已经开始布局面向可双屏设备的新一代操作系统 Windows 10X了。
图片来自 TheVerge
去年微软发布的两款双屏设备 Surface Duo 和 Surface Neo 并不都是采用尚未发布的 Windows 10X 操作系统,但是两者都沿用了几乎相同的交互逻辑,较小的 Neo 采用的是 Android 操作系统。这两款硬件和系统交互设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以内,成为双屏硬件的软件交互的重要参考和主要标杆,联想和戴尔这波 OEM 厂商,无疑是参考着微软的风向标来搞硬件产品的。
图片来自 TheVerge
传统而臃肿的「开始」菜单栏在 Windows 10X 当中,被精简为我们更熟悉的模式,新的 Windows 10X 在原有的 Windows 10 的基础上,应该有对移动端(比如 ARM 架构的CPU)和小屏幕有更好的支持。
但是,更有价值的,是微软为双屏设备所制定的交互设计规范。
下面是基于微软官方文档,精简编译后的规范:
双屏交互概述
双屏设备可以基于不同的工业设计,有多种硬件样式。微软发布的 Surface Neo 和 Surface Duo 可以作为典型的双屏设备作为参考。双屏本身可以借由铰链、转轴来连接,也可以基于柔性屏来实现。
所有的双屏设备都具备有折叠、旋转、翻转的功能,两块屏幕都可以用来作为显示,也可以一个做屏幕一个承载虚拟键盘,当然也可以借由外设,构建、组合成为新的模式。所以,为这样的硬件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并且适配硬件,帮助用户实现更多的目标。
图片来自 TheVerge
当用户打开应用的时候,它的主要界面窗口应该最大化,占据一块屏幕的全宽和全高。这样用户可以一次打开多个不同的应用,显示在双屏上。
图片来自 TheVerge
当然,你的APP 也可以完整铺满两个屏幕,这个界面布局被称为「跨屏布局」。在默认情况下,它应该像在大屏幕上一样,一个窗口跨屏幕显示。但是你可以修改这种模式,让它可以铺满两个屏幕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到中间有转轴和铰链的硬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随后有详细的讨论。
响应式布局
比起传统的响应式布局,对于双屏硬件,我们要讨论的「响应」模式要复杂得多。就像下面这张图中所说的,要为这样多样、复杂的情况进行设计:
我们默认用户在多数时候,是处于双屏展开的状态,当用户打开 APP 的时候,它的主要界面窗口,将会最大化占据一个屏幕,这个时候另一个屏幕处于空置状态,用户可以在这个屏幕上打开另外的应用,并且用户可以通过托拽窗口的方式,来重新整理窗口和APP的排布模式。
同时,单个应用程序也应该可以进行跨屏布局,既可以让单个应用分别在两块屏幕上各呈现一个窗口,也可以作为单个窗口完整铺满两块屏幕。不论是充分利用接缝的存在,还是说尽可能地利用全部屏幕区域来聚焦单个内容,应用程序应该都可以做到。当然,这些情况我们随后会单独说到。
首先,作为一个已有的应用程序,在双屏设备上应该能够继承原有的功能,并且尽可能地兼容双屏的体验。在开始讨论如何为双屏场景进行设计应用之前,我们先应该对双屏交互进行介绍。
双屏的响应式布局
首先,无论屏幕尺寸如何,方向如何,应用程序应该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外观,善用 UI 平台的现有的布局技术,通过合理地缩放来自适应,填满屏幕。如果你的屏幕元素依赖屏幕长宽比,那么应该善用平台给的 API 来进行灵活的优化。
考虑到你的应用将会在很多不同尺寸、不同长宽比、不同类型的设备上运行,所以你的应用程序应该足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请记住,你的设计将会遭遇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屏幕尺寸和长宽比,比如纵向(全景视图)、横向(较宽的全景视图)、纵向双屏分别显示等不同情况。
考虑所有的屏幕方向
用户在很多平台上有习惯的、常见的屏幕方向,比如在 Android 和 iOS 上,通常应用是竖屏显示的,在 Windows 上,多数情况下是横向全屏显示的。而在双屏设备上,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
比如你的应用原本是为竖屏设计的,但是需要经常输入内容,那么你要考虑到双屏设备上,你的应用可能是会被横屏显示,用户会像用笔记本电脑那样来使用应用,也就是说两块屏幕都横向显示,靠下平摊在桌面的屏幕会显示虚拟键盘或者手写区域,作为输入窗口,而显示窗口也是横向的。
双屏为多任务提供更好的显示环境,你不会知道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合,以什么样的姿势来握持设备,但是考虑潜在的使用姿态,可以让你更好得对应用进行设计和优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你的应用是注重输入的应用,那么用户在平面上打字和输入将会是最舒服也最常见的姿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针对横屏显示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支持多种输入模式
对于新的双屏设备,通常都支持多种输入模式,包括打字输入,屏幕触摸和手写笔这样的截至。这意味着用户可以灵活地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姿势和输入模式,并且快速切换,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换句话来说,就是你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支持所有的输入方式,以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交互模式。
托拽交互
你的应用应该支持屏幕托拽,这不仅是为了兼容双屏设备,而是对于绝大多数的设备的使用情况而进行兼容,确保用户体验的一致和灵活。只不过相比于在屏幕单屏上进行托拽移动,在双屏上托拽移动,将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并且这样也将会在双屏使用场景之下,最为重要的交互模式之一。
为了确保托拽操作的自然,你需要确保诸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常见的交互对象和元素,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剪切、复制、粘贴,并且对于共享和放松之类的操作也启用托拽操作,这将最大化地利用双屏的优势。
应用的多屏呈现
用户会希望在两块屏幕上并排显示同一应用中的不同内容,因此你的你用应该支持多实例呈现和运行。
多媒体内容画中画体验
如果你的应用是一个多媒体应用,那么应该支持画中画模式,用户可以边看视频边执行别的操作。
上面提及的很多功能属于基础应用要求,并不是专门针对双屏设备而做,但是如果你的应用支持上面的功能,那么在双屏上将会明显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接下来,我们着重聊一下在双屏设备上进行设计的问题。
在双屏设备上,你的应用应当支持在单个屏幕上运行,也可以在双屏上运行,当一个应用在两个屏幕上显示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跨屏」,而跨屏显示这个问题对于双屏设备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显示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种独特交互模式可能会解锁前所未有的使用方法。比如,有转轴和接缝的双屏设备,因为屏幕的特征而非常适合分隔并行式的生产力解决方案。
跨屏是用户的选择
用户有选择如何使用应用的方式的权力,包括何时跨屏显示。某些应用可能在单屏或者跨屏显示的时候,看起来不够好看,但是如何使用的权力,应该交给用户去选择。
尽管本文会针对如何处理多屏布局提供几种不同的方案和想法,但是请选择适合你的用户和应用的呈现方式。
考虑用户意图和设备方向
当你的两个屏幕都被利用起来的时候(横向双屏,纵向双屏),了解用户的意图至关重要。尽管还有更多的调研需要做,但是结合我们目前已有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的趋势:
在为双屏设备设计应用的时候,有四种常见的布局方案是你需要考虑的。通常这取决于应用是单屏还是跨屏,是默认视图还是全屏视图:
1、单屏默认模式
2、跨屏默认模式
3、单屏全屏模式
4、跨屏全屏模式
当单个应用以单个窗口运行,并且跨越两个屏幕的时候,跨屏布局就出现了。如果你原有的应用从未针对双屏设备进行优化的话,那么系统会提示你「应用将会扩展并占据所有屏幕」,并且这个时候,应用界面会自行调整大小,适应新的尺寸。
这种情况下,界面中间的接缝会显得非常明显。这是双屏设备先天的副产物。要如何优雅地处理接缝?这就是下面这节内容将会探讨的问题,我们将会提供一些常见的处理方案yi。
是否总是要适应接缝?
如果你的应用不作任何优化就直接在双屏设备上投放使用,接缝并不总会给用户体验带来影响。比如地图类应用,用户可以随意移动地图内容,接缝带来的割裂并不会对使用体验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在后面「扩展画布」这一节,将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应用,接缝带来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比如在一个表格类应用当中,如果不作修改和调整,有的内容会直接被接缝给割裂开,你必须进行滚动才能正常查看。而对于某些相对更加固定无法移动的元素而言,接缝带来的体验是破坏性的。而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技术方案来处理这个问题。
规避接缝
将元素移到一边
由于两块屏幕之间有明显的接缝,因此当用户在使用应用的时候,某些 UI 元素可能会正好被穿过接缝,逻辑上这不会影响功能,但是如果将这些 UI 元素移动到屏幕的一边来显示,会提供更好的体验。最好避免在接缝处显示文本内容,这会影响可读性。
应用程序对话框应该移到屏幕的一边,尤其是需要点击按钮操作的时候。
底部菜单应该移动到屏幕一侧,而不是延伸到两个屏幕上。
用户调用上下文菜单的时候,应该将接缝视作为屏幕边界处理,尤其是在靠近屏幕边缘的地方触发菜单的时候。
应用内的下拉菜单或者可扩展容器如果可能会跨越接缝的话,应该改变扩展方向。
当整个应用界面扩展开来的时候,应该整个移动到屏幕的上侧,而不是在靠近中心的位置横跨接缝。
贴合接缝
使用偶数列并和接缝对齐
当界面中使用网格布局的时候,垂直或者水平方向尽量使用偶数行或者偶数列,这样可以让接缝和界面间隙正好重合,用户可以更加舒适地查看信息。
在网格中使用偶数列,尤其是对于容器、表单,并且考虑到接缝来控制间距。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应用会考虑充分利用另外一个屏幕来显示弹出菜单或者下级页面的内容。这种使用逻辑确实会让应用更加易用,并且在视觉上会更加干净清爽。但是请记住,如果弹出的界面并不是全屏的,可能会暗示它是可折叠和可关闭的,因此,你需要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来灵活的处理呈现样式。全覆盖另外一屏的弹出界面,更加适合小尺寸屏幕。
重新排列 UI 元素
移动到接缝的任一侧
还有一种用来优化响应式布局的方法是,当屏幕方向或者大小发生变化的时候,重新排列你的内容。这种方式让你可以在两个屏幕上随意扩展你的内容,你可以通过分组来重新排列,以更有目的的方式来适配屏幕和内容。
遮罩和分割
对于一些无法重新排列的元素,比如全屏图片和视频,这个时候只能使用遮罩和分割的方式来处理。
遮罩的思路是,将接缝视作为一个遮罩元素,而图片被它给遮挡了一部分,根据格式塔原理,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补足缺少的部分,遮罩遮罩处理方式适合处理多媒体(视频,图片等)这样的画布类型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下,保持图像的连续性比显示内容的完整性更加重要。
分割的思路是将内容均匀切割为两个部分,完整呈现,这对于包含有多个控件和元素的普通界面而言,是更加合理的处理方式,包括可能会出现在屏幕中间的按钮。
根据类型的不同,这两种处理方式各有优势,我们将继续跟进不同的用户行为特征,来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优设
旅程映射创建了一个完整的体验视图,正是这一过程将不同的数据点聚集在一起并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了解产品需求,从而可以吸引各个群体中不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并促进协作性对话和变革。可通过揭示一系列交互过程中沮丧和愉悦的时刻来帮助了解客户体验,揭示了满足客户痛点,减轻分散性的机会,并最终通过暴露新机会提供附加价值而最终使产品脱颖而出。
如何使用旅程映射来了解与公司互动过程中的客户行为,思维方式和情感动机。旅程映射在理解和优化客户体验方面的实际应用,以及收集研究和从该研究中得出真实叙述的方法。
了解旅程图何时是有用的设计工具,以及如何向拥有预算批准的客户或团队成员阐明该工具的优点。如何使用成品传达见解,与跨部门团队成员互动以及如何通过发现激发变化。
旅程映射分为4条泳道:阶段,动作,思想,心态/情绪。省略大多数流程细节,反映了用户的思想,思考和情感。
旅程映射的价值:
客户旅程图的目标
将服务蓝图视为客户旅程图的第二部分。它们是旅程地图的扩展,但它们不是专注于用户(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而是专注于业务(并以其视角)。他们可以在特定客户旅程中的各个接触点上可视化不同服务组件(例如人员或流程)之间的关系。客户旅程图之后,在进行组织或流程更改之前,内部查明漏斗或断点时使用服务蓝图。
客户旅程地图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最终用户的旅程。这段旅程包括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相反,服务蓝图反映了组织的观点,因此包括前期行动,后台行动和支持流程。客户旅程地图的主要重点是了解有关最终用户的更多信息,而服务蓝图的重点是记录组织如何创建这种体验。
制定有效旅程图的五个步骤
界限
对于要创建多少个旅程图没有严格的规定。旅程映射作为一个过程是有益的,因为它在团队成员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愿景。通常,客户旅程图越集中,越好。在一种情况下,专注于一个角色的旅程图讲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
宽度与深度
确定旅程映射的范围广度,过程和范围的不一致和含糊不清会导致失败。
要素的平衡和重点
要素:角色,情境,动作,心态,情绪,接触点,渠道,发现。渗透各个要素及以接触点为重点从而发现机会点。
使用环境
明确使用环境,在如何的环境下使用,物理环境以及数字环境等。
接触点和渠道
接触点代表客户与组织之间的特定交互。包括正在使用的设备,用于交互的通道及已完成的特定任务。客户旅程由一系列接触点组成,每个接触点定义了特定交互的细节。地图应使接触点(地图中的参与者实际与公司互动的时间)和渠道(通信或服务提供方法,例如网站或实体商店)与用户目标和行动对齐。这些元素值得特别强调,因为它们经常是发现品牌不一致和脱节的体验的地方。
语境查询
观察用户执行任务时,您可以提出问题,从而可以澄清您的观察并引发开放式对话。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最常见的产出物就是那些对用户为达成目标所采取步骤/行为的描绘。当我们把所有这些步骤都解析清楚了,就很容易发现用户在哪些步骤中付出了额外的努力,哪些步骤是能够直接去除以缩短操作流程的。
日记研究
由于客户旅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并通过许多不同的渠道发生,因此日记研究是了解用户随时间推移的想法,感觉和动作的一种特别有用的方法。日记研究是一项长期研究:要求用户记录与特定目标相关的每项操作,以及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的感受很多天,几周或几个月。由于参与者的行为,感受和想法尽可能接近实时地捕获,因此消除了访谈所依赖的(容易出错的)记忆。还在旅程的所有阶段(而不是一个阶段)从参与者那里获取数据。日记研究的建立成本低廉,可以在进行其他类型的研究时在后台运行。
定量支持
旅程地图应该产生真实的叙述,而不是童话故事。从收集任何现有研究开始,需要其他基于旅程的研究来填补现有研究无法涵盖的空白。这是一个定性研究过程。虽然定量数据可以帮助支持或验证(或帮助说服可能将定性数据视为「模糊」的利益相关者),但仅凭定量数据无法建立故事。
旅程映射过程的整个重点是发现用户体验中的差距(这在全渠道旅程中尤为常见),然后采取行动来优化体验。洞察力和所有权是经常被忽略的关键要素。从旅程映射中得出的任何见解都应明确列出。可以为旅程地图的不同部分分配所有权,以便清楚地知道谁负责客户旅程的哪个方面。没有所有权,没有人有责任或权力去改变任何东西。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Design Thinker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