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被惯性思维牢笼禁锢的产品色彩“方法”

ui设计分享达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家餐厅销量一直不太好,老板究其原因也没有查明白到底是为啥,明明选址在闹市区,价格也很实惠,就是卖不出去;后来老板请了个“大师”帮忙一探究竟,大师说你家盘子颜色不行,换成橙色保准牛X;老板立马认购了一批橙色盘子,从那以后以后这家餐厅火爆了,王境泽都觉着香的不行…

听完这个故事,自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把橙色和食欲划了等号。这个烙印直到我从业前几年还一直这么觉着。同时间段,在9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本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色彩这门学问的细致输入,了解到了各种颜色对应的含义与情绪:

这种色彩与情绪的映射关系在我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 无法磨灭,直到有那么一场面试或者汇报,面试官/老板问我,“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颜色作为品牌色呢?”

面对着一手塑造出来的社交应用,我解释到:“因为红色代表着热闹,这个颜色会赋予这款产品热闹的氛围”。坦诚的讲,这个解释自信但空洞,颜色本身并无好坏和指向,只看你用在了什么地方,不讲究场景就别轻易定性。

这也侧面反映出来惯性思维的不断吞噬着你我的思路,过往的“经验”可以让人习以为常,也可以让人尴尬不已,取决于是否洞察的到。如果抛弃惯性思维,到底如何去定义一款产品的主色呢?


STEP 1

说实话选取一个颜色作为品牌色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来说行业里一定存在一种主流颜色,像旅游行业的携程/去哪儿和途牛,还有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行业通常是喜庆的大红大橙。

显而易见基于这个逻辑下,有3个做法,一条路是顺势而为,一条是逆向而去,还有一条是另辟蹊径。这块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设计师可以决定的,需要结合整个业务的方向去判断;在旅游行业里马蜂窝选择了逆向而去,在直播行业里抖音就选择了另辟蹊径。

我们试着揣测下抖音和马蜂窝的想法,在产品的定位和策略的打法上,他们更注重的是差异化,走反方向的路突出品牌,试图在用户的心里站得住。通过这个例子你或许会发现,黑色未必死气沉沉,ta也可以色彩斑斓;黄色未必只象征尊贵,ta也可以代表青春和希望;颜色没有偏向,只看使用在什么场景上。

主色的选择更需要贴合业务战略的发展,也更多的偏向于主观。给业务提供思路和方向,判断不好业务方向的时候,多提供思路帮助其更好的匹配颜色。


STEP 2

以往的面试里,我这种好事的面试官就特别喜欢问侯选人一个问题:“一个色相里有那么多色号,为什么你定了这个色号作为品牌色?”大部分候选人乍一听都是面露难色,心里大概想着这人是个傻X吧,能问这种问题,哈哈哈哈哈哈;废话不多说,我来简单分享下我的方法:

首先以黑白两色(#000000-#FFFFFF)作为起始点设置10个梯度,然后把第一个模块定义的色相扔进去,只需要调整HSB中的H就可以,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你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色彩序列:

第二步,基于序列主观调整下颜色,确定主色的同时确保其在黑白2种背景上对比度大于4.5:1(wcag色彩可用性标准),理论上来讲梯度中间是最合适的,饱和和亮度足够就可以。

上图是我用到的色彩可用性测试工具-color review(https://color.review/)


STEP 3

当你准备好了以上所有工作,最后一步就是拓展色系了;这里采用负能量补给站小商店的品牌色“叛逆橙” #FF774A(H15 S71 B100) 作为主色并结合下google的方法开始拓展色系。

首先 - 确认同色系辅助色:我们将主色的色相加减 30° (谷歌是以10为梯度,但色相变化不大,为了效果我们以3倍作为最小单位)获得2个新颜色,即同色系辅助色。

其次 - 确认对比色辅助色,将主色的色相加上 180° 获得其互补色,即对比色系辅助色。为了和主色的类似色对应,取互补色的同类色(色相加减 15°)和类似色(色相加减 30°)。从中选取需要的颜色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

根据色彩需求取同类色2和类似色1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这样,我们得到了主色和四个辅助色;同理你可以推理出无色彩倾向的中性色系(这里就不展开赘述)。

最后你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赋予每个颜色一个token(密钥),方便团队的配合和使用。

以上就是我在选取色彩的大概思路,市面上也有很多讲颜色的好文,分享大家去找找。


总结一下

随着工作经验/时长的不多增加,我们往往会对事物的存在习以为常,思维的惯性会困住我们追根溯源的想法,但需求和场景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方法也都针对的是通用场景,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你当下的处境;试着在熟悉的环境用敏锐的洞察和科学的方法突围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文章来源:UI中国   作者:负能量补给站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篇文章搞懂毛玻璃拟态

资深UI设计者


设计趋势轮回,玻璃效果以一种新的展现形式回归,我们以往对它的称呼有毛玻璃效果、磨砂效果等,在下文中统称为毛玻璃拟态。

前言


设计趋势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近几年拟物风格又以新的形式——新拟态回归大众视野,苹果发布了macOS Big Sur 操作系统,整体风格应用了新拟态的设计思路,采用了3D质感的元素设计,其中还包含了运用阴影、透明度以及背景模糊/高斯模糊手法模仿玻璃形态,构建空间感的新兴拟物态风格——毛玻璃拟态风格。

undefined


一、毛玻璃拟态的历史


毛玻璃视觉其实可以追溯到2007年微软发售的 Windows Vista和Windows7,随之后来的OS X 10.10(Yosemite)和iOS7中大量出现毛玻璃效果,比如底部快捷菜单栏、通知中心和多任务切换窗口等,苹果公司加大了模糊程度,透明效果基于扁平,更顺应当时UI扁平化的设计趋势。


后来,苹果在他们的移动操作系统中大大减少了毛玻璃效果,但是最近在 MacOS Big Sur 中又增加了毛玻璃质感。微软的 Fluent 设计系统也非常注重这一效果,他们称这种效果为 “亚克力”,并将其作为设计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毛玻璃拟态的特征及优缺点


1.毛玻璃拟态的特征

毛玻璃拟态模仿了塑料材质(凹凸质感,凸显层次感),这个新的视觉风格更加注重垂直空间Z轴的使用:

—透明感(使用背景模糊/高斯模糊的磨砂玻璃效果)

—物体漂浮在空间中,通过前后关系表现层次感

—鲜艳的色彩感,更突出了模糊的透明度

—半透明物体边缘的微妙处理,采用细腻的边框来表现玻璃质感

这是注重空间感的典型特征,意味着这种风格有助于用户建立界面的层次结构和深度。用户可以看到物体间的层次关系,哪一层在哪一层之上,就像空间中真实的玻璃一样。


2.毛玻璃拟态的优缺点


优点:

毛玻璃拟态效果之所以被大家应用和认可除了它能带来的优秀视觉表现,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功能意义,它能帮助设计师更好的拉开信息层级并达到视觉统一

(1)视觉表达

通过背景毛玻璃化,可以中和扁平化图文带来的生硬不立体。在卡片元素上添加毛玻璃效果,与其他元素叠加后视觉上建立层次感,将信息层级更好的表达出来;在图标中增加毛玻璃效果,可以提升图标通透的质感。

(2)品牌感

良好的视觉统一,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牌感。


不足:

毛玻璃拟态效果并不好应用于上线产品。它不适用于按钮或开关(这些重要的界面元素应该具备高对比度,更加清晰明确),模糊效果也要注意分寸,屏幕上过度使用模糊效果,会使整个 UI 对某些用户可阅读性差,同时也会使页面看起来显脏。

也可以这样理解,使用毛玻璃拟态风格的前提是卡片内部有足够的对比度和合适的间距来定义层次结构,并在视觉上 “分组” 所有相关的对象。它可以只在一个元素上使用,也可以作为卡片背景修饰视觉效果,这种很容易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页面风格也会特别亮眼,整体干净、明亮。


三、毛玻璃拟态的应用


1.卡片背景

用作卡片背景时,能很好的表达信息之间的层级感,朦胧透出下层视觉元素,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美感。


2.APP图标

用作APP图标,可以提升图标通透的质感。常见的三种图标案例:A.顶部图形为白色,底部图形为其他色;B.顶部图形和底部图形为同色,顶部图形颜色明度高;C.顶部图形和底部图形不同色


3.界面包装

运用毛玻璃去包装UI界面,页面风格整体干净、明亮,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四、毛玻璃拟态绘制原理


1.和任何基于卡片的布局一样,物体离我们越近,它吸引的光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它会更透明一些。

2. 整个效果的基础是阴影、透明度和背景模糊的组合。这种风格可以使用一个透明层,也可以使用多个透明层,但多个透明层叠加在复杂彩色背景上的效果会更好(当至少两个透明层出现在一个相当复杂的彩色背景上时,玻璃形态的效果是最突出的)。


五、毛玻璃拟态-卡片背景的绘制要点


1. 如何设置正确的透明度

重要的是要记住,你不能让整个形状透明,需要调整填充的透明度来达到透明效果。如果不调整填充的透明度,仅仅是调整整个对象的透明度,就不会产生模糊的效果。

在上面的例子中,背景模糊值完全相同,但圆形图像的叠加效果看起来完全不同。当填充不透明度为 100% 时,对象的透明度再低也没有用,根本无法得到想要的模糊效果。


2.如何选择合适的背景

最底层背景在这个效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能太简单或太单调,否则毛玻璃效果就看不出来,但也不能太复杂。

复杂的背景有助于玻璃形态的展现,这可能就是苹果选择了彩色背景作为 MacOS Big Sur 默认壁纸的原因。当模糊的透明层位于背景之上时,那些容易辨别的色调差异也很容易被看到。


六、毛玻璃拟态-图标的简版教程


用作卡片背景绘制操作比较简单,使用背景模糊就可以搞定,重点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透明度和模糊度的调整,这里就不再做展示。


下面是毛玻璃拟态-图标的教程:

第一步:绘制基础图形,顶部图形颜色#DDEDFF,底部图形渐变色#00EDFB——#001EEE

第二步:底部图形复制一层,做高斯模糊效果,高斯模糊:12,不透明度72%,将模糊层置于顶部图形上,添加蒙版

第三步:为了更好的增加图标辨识度,增加渐变描边,渐变色#FFFFFF——#D5E9FF,图标绘制完成。

过程中用到的色值和模糊度可以根据视觉美观度做适当调整,也可为图标增加阴影,提升整体效果。


结束语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趋势一直在变化,每隔几年就会转向另一种风格,但似乎每种风格又有自己的前世今生。所谓趋势轮回,并不只是单纯的回归,而是以一种的更丰富、更立体、更具有层次感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盲目,不盲从,看清楚趋势变化的本质。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April_Firefly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

资深UI设计者

背景

经常使用或者关注资讯类产品的同学可能会留意到,在信息流中,有的标题在左图片在右,而有的是图片在左标题在右,这两种形式看似区别不大,但又似乎存在很大差异。设计师在设计时是如何考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在资讯流中,左文右图和左图右文的差异。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左文右图

左文右图的样式普遍出现在新闻资讯产品中,其中包括今日头条、腾讯新闻、UC浏览器信息流以及我们的vivo浏览器信息流等等,现在就让我们从资讯平台作为切入点,对左文右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1. 左文右图符合人们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

按照已知经过验证的理论,即F阅读顺序(尼尔森的用户阅读视线模型),用户浏览页面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自上而下,因此左上角的信息最早触达用户。然而至文字诞生以来,多数情况下,人类普遍通过文字来获取信息,我们不否定,通常情况下图片的易识别性远优于文字,但是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以及丰富性上来说,文字的优势是远大于图片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所以在资讯类产品中我们更倾向于优先通过文字来识别内容,而将图片作为辅助信息,因此根据我们从左往右自上而下阅读习惯,将文字放在左边更有利于用户获取信息。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分别了解一下左图右文与左文右图的用户阅读路径是什么样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在上面的案例中,左图右文用户的阅读路径偏长,并且常常出现视线的折返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左文右图用户的阅读路径较短,不会有视线的折反。因此,基于效率和阅读习惯的角度来说,左文右图优势更明显。

但或许这里就会有人提出疑问 “在资讯类信息流中很大一部分用户都是因为受图片的吸引才会对该则新闻感兴趣的呀” 。的确,这是一个普遍场景,但是在前面我们也提到,图片的易识别性是远高于文字的,因此哪怕是将图片放在文字后面,对于图片的“魅力”的影响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2. 左文右图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阅读基准位置

在资讯信息流中,为了信息展示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信息流结构使用户感到单调,在样式上除了左文右图的样式,往往还会搭配三图、大图及视频的样式出现,而在这样多种穿插样式的情况下,左文右图能够为用户的双眼提供了一个扫读时候的基准位置,在大量、长时间阅读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小了阅读压力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3. 尽可能保持整体信息流图文阅读先后顺序的一致性

资讯流中除了左文右图的样式,还会搭配三图、大图及视频的样式出现,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单个信息流样式的阅读体验,更要保持整体信息流阅读先后顺序的一致性,这能够为用户提供较好的沉浸式体验。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4. 在视觉上更符合格式塔闭合原理

左图右文的的形式在标题文字较短的情况下,右上角就会出现视觉上的缺角,这会破坏页面整体的工整性,而左文右图的形式就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格式塔原理对闭合的研究中提到,人的大脑无论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去将它们想象成为一个整体,如果元素太过杂乱大脑无法将其归类成为一个整体,那么视觉感受就是非常不佳的。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小结:左图右文基于它在信息获取效率和人们阅读习惯上的优势得到各大新闻资讯类产品的青睐,是较为通用的形式。那是不是就没有“左图右文”什么事了?其实不然,左图右文仍是有其优势的,并且在特定场景下,左图右文的形式的优势会更明显。

左图右文

1. 图片在左侧,第一时间吸引用户视线

在内容形式的吸引力上,视频>图片>文字,并且前面我们提到,图片的易识别性是高于文字的,因此一张高质量的图片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触达用户并形成转化。但前提要求是我们能够把控图片的质量,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说左图右文的样式一般更适合用来承载PGC的内容。例如主打品质时政新闻的资讯产品澎湃新闻以及垂类游戏资讯社区平台篝火营地,其推荐的内容都来自专业团队的输出,对内容图片的质量有较好的掌控力,因此采用了左图右文的形式优先给用户展示图片信息,以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兴趣。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2. 在带有明确目的阅读场景下,例如查找历史内容、搜索等,左图右文的形式效率更高

在用户带有明确目的场景进行信息阅读时,用户往往对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预期,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让用户第一时间识别图片,能够大大的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例如用户在查找一篇曾经看过的文章时,当曾经阅读过那篇文章的封面出现在屏幕中时,用户便能立刻作出判断,这会比在众多文字标题中查找更为便捷。

总结

左文右图

  • 通常情况下,我们优先通过文字来获取讯息,因此在一般的信息流中,更青睐采用左文右图的方式,以提升效率
  • 左文右图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阅读基准位置,在用户长时间浏览时减少阅读压力
  • 更好的满足格式塔闭合原理,使信息流整体的页面更加工整

左图右文

  • 左图右文常被用来承载PGC的内容。在能够确保图片质量的情况下,图片在左侧,更容易引起用户对帖子的兴趣
  • 在带有明确目的阅读场景下,例如查找历史内容、搜索等,左图右文的形式效率更高

#Tips

无论是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都各有其优势及适用的场景,但当我们在设计信息流时,我们要注意为用户提供图文阅读顺序一致的体验。

资讯流到底该左文右图还是左图右文?来看这篇深度分析!

以上是个人对资讯流左文右图&左图右文的一些思考和心得,感谢大家的阅读,假设通过本次阅读能够给大家今后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那就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VMIC UED.宝红HOM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一起聊B端设计 - 如何设计表格?

前端达人

表格浅谈,多多指教


 

 

1) 数据查看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表格的基本构成,最上面的为表头,横为行,纵为列,内容区每一组展示数据区域为单元格。

 

表格的设计,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作为用户最常用的组件之一,我们需要对视觉和交互的精准把握,才能保证用户在使用表格时更加。

 

这里我推荐表格的"四维自检法“,对我们设计的表格是否合理,做出一个标准的判断。

分别是:信息降噪、呼吸适中、易读、详情查看。

 

信息降噪:分别对表格内容和视觉层面进行重要性梳理,剥离不重要的元素,使表格轻量化;

呼吸适中:保持内容和元素之间合适的间距,使表格页拥有一个好的呼吸感,将给用户营造一个舒适的操作环境;

易读:通过对需求内容的解读,对内容形式加以分类辨别,做出可读性最强的样式;

详情查看:b端系统往往伴随着表格数据类目庞大的问题,通常会采用另一种形式去展示全部信息。

 

1.1  信息降噪

 

1.1.1 精简表格内容

当表格的字段非常重要时,一定要将字段全部展示出来让用户更清晰的了解数据。

如果你的用户只需要了解部分字段,那么全部展示是没有必要的,只需在展示最重要的字段即可。

 

 

1.1.2 自定义字段展示

不同用户想看的的信息侧重不同,有时候我们无法准确判断用户看重哪些字段,还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展示字段。

 

 

1.1.3 精简字段名称

当我们去设计表格的时候,通常会发现表格需要承载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为了表现出字段的准确含义,在定义字段名称时往往会非常的长。但是当这些字段同时出现在一个表格里时,过长的字段名称,又会显得冗余,让本就不大的页面空间更加杂乱。

所以当我们设计表格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析字段名称,对字段名称做精简,看看是不是少一个字用户就无法理解字段的含义。

 

 

1.1.4 添加字段说明

当字段名称过长,又必须展示,才能有效的理解字段含义时。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专有名词代替,并且在字段名称后使用添加字段说明的形式,来对字段加以说明。

这样一来用户既可以清晰的理解字段含义,又可以在有限的页面空间下获取到更多的数据信息。

 

 

1.1.5 简化表格样式

早期表格的设计,出发点主要以拟物形式,以最接近现实表格的样式去设计。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加深,极简的表格设计,使界面更加轻盈,让用户更加专注于数据内容。

去除纵向列的分割线,仅以浅色的横向分割线区分行,但是要注意分割的颜色不能过于浅而缺乏辨识度,部分人群对颜色的辨识度会偏低,显示器的硬件性能也会影响颜色的可辨识性。

 

 

1.1.6 减少不必要的颜色区分

表格设计中一定不要使用过多的颜色区做状态或操作的区分,过多的颜色细分会使表格变得更加混乱,影响用户体验。

对状态的区分,仅用轻量的颜色区分即可,操作栏保持主色按钮色。

 

 

1.2  呼吸适中

 

1.2.1 如何定义单元格的高度

了解单元格的结构,以及实现单元格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把控我们的设计。

单元格内的可控尺寸包含:单元格高度、文字字号、文字/段落行高、文字上下间距。

我们基于视觉呼吸感,赋予各个元素合适的尺寸,我在这里给出一套参考方案:

文字字号 = N  

文字行高 = 1.5N

上下间距 = 1.2N

单元格高度 = 内容高度 + 上间距 +下间距

 

 

1.2.2如何定义列的间距

 

首先我们要了解列的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定宽列,第二种是自适应列

 

a.定宽列

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宽度是固定的,比如:第一列我们设置宽度为200px,第二列我们设置为300px,五六七列分别设为100px,那么我们这个列表就的宽度就等于200 + 300 + 100*3 = 1100px,在任何分辨率尺寸下你的这个列表都会保持这个宽度不变。

 

 

b.自适应列

就是列会随着分辨率变化而产生宽度的变化,比如:列表有五列,我们定义列表的宽度为界面宽度的50%,假定界面宽度为1200px,那么列表宽度就为600px,而每一列的宽度则为120px。此时我们将界面的宽度缩小到600px时,那么列表的宽度就为300px,而每一列的宽度则为60px。

 

在实际设计案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由于每一列的内容不同,所需要的宽度也就不同,我们希望在列不多时可以保持宽度自适应,但是如果每一列都做成自适应列的话,内容多的列无法展示全内容,内容少的列空间又会很大。

所以,固定列 + 自适应列的综合运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实现我们想要的设计方案。

 


c.列的结构

然后,我们一起来了解列的结构。每一列分为内容区和左右间距区,在固定列里面内容区和左右间距区都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自适应列却不同,它的内容区是随界面分辨率变化而变化的,左右间距区的宽度是保持不变的(在代码里间距区被叫做Padding)。

 

 

d.固定列

当表格字段数量不确定时,通常我们会为自定义列的内容区写一个最小值(min-width),以确保字段很少时可以自适应宽度,字段较多时仍然能保证完整展示表格数据,不影响对内容的阅读。

当表格的列过多又必须全部展示时,固定必需固定的列(如姓名、任务名称、操作项等),其他字段横向滚动。

 

 

1.3  呼吸适中

 

1.3.1 列的对齐方式

基于人的惯性浏览顺序,设计每列合理的对齐方式,能够辅助用户更的完成工作。

a.标题和内容:一般采用左对齐,更的浏览顺序;

b.有长短不一的数字时(序号除外):右对齐,方便比较 ;

c.操作项一般放在尾列:右对齐;

 

 

1.3.2 不留空白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对未知事物会产出恐惧情绪。我们在设计表格的时候,要考虑到表格的各种展示情况,非特殊情况不出现单元格空白。

没有数量用“0”表示,没有该项内容用“-”表示。

 

 

1.3.3 选择合适的分页器

表格是一种可以承载大量数据的组件,当数据行数很多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分页器,使用分页器有哪些优点:

a.快速查看:通过分页数据加载缓解服务器压力;

b.清晰易读:由于界面的空间是有限的,通过分页展示数据,有助于缓解用户的阅读压力;

c.灵活便捷:如果客户想在一页展示很多数据,可以通过分页器自行选择,还可以了解到数据的总数目。

 

 

1.3.4 收起低频的操作项

当界面空间有限、表格列数很多时,如果表格的操作项过多,会占用很多页面空间,需要有选择的展示,将低频操作项收起,用点击更多按钮去触发选择。

如果是1.0的产品,我们可以和产品经理沟通,分析每个功能按钮的优先级。

如果是上线的产品,我们还可以通过按钮点击PV(页面成功访问次数),来了解按钮的使用频率,做出按钮优化。

 

 

1.3.5 行的排序

如果产品没有特殊需求,那么默认最近创建的在最上面。

可以用带有排序的表头,让用户自定义排序。

 

 

1.4  查看详情

 

1.4.1 详情入口

如果表格的内容项很多,我们通常会在表格上只展示部分重要数据,而其余数据放在详情页面展示。

作为详情页面的入口,通常会有两种设计方式:

a.将详情按钮放在操作项里

b.将首行的名称做成可点击样式,点击跳转至详情

 

 

1.4.2 详情页的展开形式

如果详情内容不多,没有新开页面的必要,我们可以采用展开行、弹窗、抽屉的形式,但是要注意尽量减少过多的样式,给用户增加疑惑感。

如果详情的内容很多,而且编辑的需求,建议采用新开页的形式。

建议根据详情页信息量的多少,以此采用展开行、弹窗、抽屉、新开页的形式。

 

 

2) 数据过滤

 

数据过滤是表格页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搜索、筛选、标签页。

这一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用户,梳理表格数据信息,精准定位所需的数据项。

 

 

2.1  搜索

 

2.1.1 模糊搜索

模糊搜索是指在用户搜索意图不明确时,搜索引擎将用户的查询与待检索的内容进行模糊匹配,找出与查询相关的内容。模糊搜索无法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返回的结果中可能包括了一大批用户不想要的信息,所以在使用模糊搜索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场景,慎重使用。

优点:只要有相关的内容都会被检索出来,减少了精准搜索带了的记忆负担

缺点:容易把相关的信息也带出来,例如检索手机号,把相关编码也匹配出来

 

 

2.1.2 搜索

搜索是指用户在搜索时,针对某一数据字段搜索,来查找所需要的数据。根据业务场景不同,我们会查找某一字段,或者是用标签切换不同字段来查找。

优点:搜索匹配精准度高

缺点:每次只能对单一条件进行搜索

 

 

2.2  筛选

 

筛选器主要是针对内容较少的字段进行查找的一种方式, 通过筛选器的选择可以快速定位所需的数据,取消用户输入的过程,提升查找效率。一般筛选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下拉筛选,第二种是平铺式筛选。

 

2.2.1 下拉筛选

下拉筛选就是将需要筛选的内容放置于选择器当中,通过点击选择器下拉,来选择需要筛选的内容。

优点:空间利用率高,起到了很好的收纳作用

缺点:无法直观看到所有的筛选项

 

 

2.2.2 平铺筛选

平铺筛选就是将筛选项的内容,直接展示于页面之上,通过点击选择的方式直接进行筛选。或者可以通过自定义内容的筛选。

优点:操作效率高,筛选项一目了然,支持输入更多筛选条件

缺点:空间利用率低,不适合选项太多的情况

 

 

2.2.3 如何合理的使用筛选项

当数据内容需要的筛选类目过多时,如何合理的摆放,才能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

a.信息排序:基于用户使用场景,以目标导向为依据,将高频的筛选项排列到前面,低频的筛选项置于后面

b.默认折叠低频筛选项:当筛选项过多时,会极大的占用界面空间,使用户在阅读数据时产生非常不好的用户体验,通过展示高频筛选项、隐藏低频筛选项,将更好的提升用户体验。

c.所有筛选项都很低频:以点击高级筛选按钮的形式触发,将全部筛选项置于气泡或者弹窗之中。

 

如何判定筛选项的使用频率呢?

通常会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给筛选项增加数据埋点,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对用户点击行为的分析了解到筛选项的使用频率;

第二种是用户调研,通过问卷或者面谈,了解到用户的真实使用需求。

 


2.3  标签页

 标签页又叫选项卡,在组件中我们通常叫Tabs,指的是分隔内容上有关联但属于不同类别的数据集合。

 

2.3.1 默认展示常用项

在使用标签页时,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通常在B端设计中,我们会把标签页的位置定位在最常用的一个选项。

 

2.3.2 增加数据条目

如果是订单一类的分页,我们还可以将数据条数,展示在标签右侧,用来帮助用户快速了解到待办数据量。

 

 

3) 数据操作

 

3.1 分类

数据操作即对表格的数据进行操作,首先我们对数据操作进行分类。

 

按控制范围分:

a.单行操作

b.批量操作

c.全局操作

 

按操作属性分:

a.新增数据

b.编辑数据

c.删除数据

d.业务处理

 

3.2 如何合理的设计数据操作

 

第一步,先判断控制范围

 

 

第二步,判断摆放位置

 

第三步,优化信息层级

 

 

以上是操作项和筛选项较多的情况,那么不多时,我们还是要合理利用空间,灵活设计

 

 

以上就是《如何设计表格?》的全部内容了,后续还会努力更新更多B端设计分享!

 

与君共勉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以用户体验之名,谈谈企业协作平台的产品设计

前端达人

从雇佣关系看企业级协作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今年的新冠疫情突发,让企业级协作产品的赛道热闹了起来。前有钉钉,企业微信,后有飞书带刀入场,其他厂商看了眼红,赶紧行动起来,所以在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上,你还能看到百度的如流,美团的大象,网易的popo等等。

如今疫情控制的结果也算喜人,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的市场锤炼,现在这些个企业协作平台也需要被怀揣着审视的目光来看看接下来要走的路。

按照公司的要求,我在工作中频繁的使用到“钉钉”这款产品,接触的这4年多时间大概也就是企业协作平台的发展史了,我试着总结了一下:

起初产品设计的初心也许仅仅是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依托公司的组织架构,不需要在添加好友/通过验证之类的繁琐流程直接沟通,有事说事贼方便。特别是消息回执(就是被万人唾骂的“已读未读”)更看出来了钉钉对沟通“效率”的重视。

坦诚的讲,钉钉这点我很认同,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过去做企业级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 “效率”去做的,始终把用户路径的长短作为我个人无形的KPI,面试跟人吹牛X的时候也是举例说的这些。

但B端的设计就仅仅是所谓的“效率”么?唯效率的设计就一定好么?


01 效率的背后也许是姿态的倾斜


你有没有不想打开钉钉(甚至某一时间想卸载掉)的冲动?阿里巴巴当初推出钉钉这个在线办公协同产品,出发点是为了方便企业内的办公协作,沟通记录、文件资料、流程审批、员工名录等都能有效得到管理,防止丢失并随用随取。


后来味道变了,以“钉一下”为例,发起者可以无限次的对接收者发送信息并以“增强提醒”语音的方式提示。看的出来,这种交互设计本着触达无障碍去做的,但却忘记了设计使用门槛,从而造成了“谁有事谁牛X的局面”,如果沉下心来研究,会发现在这过程里情绪的变化是及其明显的:

企业管理学里有一条著名的学说“峰终定律”(后被广泛应用到用户体验领域里),大概是意思是:“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那么钉钉的这些个机制可能就是峰终定律的反面教材了。每一个企业级协作平台企业都在标榜自己的创新和功能的全面,殊不知这就是典型的通过产品功能机制进行的微观管理,间接加剧雇佣关系的僵持。甚至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控制…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我不好说,但这些企业协作平台真真实实的在彼此关系上扫满了盐。


02 固化的设计理念


翻看了众多大厂的B端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无一例外,所有的被沉淀下来的“原则”几乎都是“效率”,甚至一提到跟B端相关的设计就永远是“效率!效率!!效率!!!”:

以效率为核心的设计帮助任务流更的完成,就这点无可厚非,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过去做企业级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效率”去做的,始终把用户路径的长短作为我个人无形的KPI,面试跟人吹牛X的时候也是举例说的这些。


然而不同于C,企业协作平台是企业要求员工统一使用的协作产品,为了方便信息集中管控,绝企业员工被迫通过一次学习后逐渐转为不用动脑子的肌肉记忆。B端员工只想要“干完活”,C端的“图新鲜”是发自内心的去找乐子。所以当被强迫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伪命题。


03 设计原则要讲究“真人性”


通过审视的目光去看当下的设计原则,企业级协作平台经历了起始期的“沟通刚需”和发展期的“功能堆叠”后,未来应该多考虑“员工与组织”/“员工与企业”的大命题,希望是以“桥梁”的姿态出现,以帮助双方更好的完成工作为目标去设计:

这其中有两点需要着重注意:

1. 效率从人性出发

先说个题外话,过去,我们在求职时期的路径大概率是到某几个招聘网站上挨个填写个人信息/工作经历/获奖情况,但伴随着 OCR技术成熟,一个word/pdf上传,自动识别了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和候选人大幅的解放了劳动力。与之类似的是:日报周报月报,除了工作总结偏脑力劳动需要人工产出之外,工作内容这种条目的列举完全可以帮员工包办了,毕竟钉钉上记录了大量的工作文件和日志。单靠一个周报模版丝毫解决不了问题。

2. 情感化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

之前跟钉钉的设计师有过情感化设计的交流,对方对情感化的理解更多体现在人文关怀上,特别是在打卡这个功能上,超过几点下班打卡后会有一句暖心的话激励员工。对此我还是保留意见,理智支撑我不许叫这个设计为情感化设计,因为美好的文字和漂亮的图形都只是表象而已,并没有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所以顶多就是图形设计,说的好听点是graphic design。

我理解的情感化,从始至终要以解决用户问题出发,与其有时间画画漂亮的图形,不如去做业务的横向打通,帮助在深夜快点打车回家来的更实在。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就目前国内像这种B端企业级应用真的还就是处在功能打通的阶段,未来去balance雇佣关系的大局面市场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赛道还有的一拼,期待更多的大厂入场来改善僵持的雇佣关系。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被惯性思维牢笼禁锢的产品色彩“方法”

资深UI设计者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给颜色定了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家餐厅销量一直不太好,老板究其原因也没有查明白到底是为啥,明明选址在闹市区,价格也很实惠,就是卖不出去;后来老板请了个“大师”帮忙一探究竟,大师说你家盘子颜色不行,换成橙色保准牛X;老板立马认购了一批橙色盘子,从那以后以后这家餐厅火爆了,王境泽都觉着香的不行…


听完这个故事,自此我幼小的心灵里把橙色和食欲划了等号。这个烙印直到我从业前几年还一直这么觉着。同时间段,在9年义务教育的美术课本上,我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色彩这门学问的细致输入,了解到了各种颜色对应的含义与情绪:

这种色彩与情绪的映射关系在我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 无法磨灭,直到有那么一场面试或者汇报,面试官/老板问我,“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颜色作为品牌色呢?”

面对着一手塑造出来的社交应用,我解释到:“因为红色代表着热闹,这个颜色会赋予这款产品热闹的氛围”。坦诚的讲,这个解释自信但空洞,颜色本身并无好坏和指向,只看你用在了什么地方,不讲究场景就别轻易定性。

这也侧面反映出来惯性思维的不断吞噬着你我的思路,过往的“经验”可以让人习以为常,也可以让人尴尬不已,取决于是否洞察的到。如果抛弃惯性思维,到底如何去定义一款产品的主色呢?


STEP 1


说实话选取一个颜色作为品牌色是一个战略决策过程,一般来说行业里一定存在一种主流颜色,像旅游行业的携程/去哪儿和途牛,还有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行业通常是喜庆的大红大橙。

显而易见基于这个逻辑下,有3个做法,一条路是顺势而为,一条是逆向而去,还有一条是另辟蹊径。这块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设计师可以决定的,需要结合整个业务的方向去判断;在旅游行业里马蜂窝选择了逆向而去,在直播行业里抖音就选择了另辟蹊径。

我们试着揣测下抖音和马蜂窝的想法,在产品的定位和策略的打法上,他们更注重的是差异化,走反方向的路突出品牌,试图在用户的心里站得住。通过这个例子你或许会发现,黑色未必死气沉沉,ta也可以色彩斑斓;黄色未必只象征尊贵,ta也可以代表青春和希望;颜色没有偏向,只看使用在什么场景上。


主色的选择更需要贴合业务战略的发展,也更多的偏向于主观。给业务提供思路和方向,判断不好业务方向的时候,多提供思路帮助其更好的匹配颜色。


STEP 2

以往的面试里,我这种好事的面试官就特别喜欢问侯选人一个问题:“一个色相里有那么多色号,为什么你定了这个色号作为品牌色?”大部分候选人乍一听都是面露难色,心里大概想着这人是个傻X吧,能问这种问题,哈哈哈哈哈哈;废话不多说,我来简单分享下我的方法:


首先以黑白两色(#000000-#FFFFFF)作为起始点设置10个梯度,然后把第一个模块定义的色相扔进去,只需要调整HSB中的H就可以,这样一顿操作下来你就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色彩序列:

第二步,基于序列主观调整下颜色,确定主色的同时确保其在黑白2种背景上对比度大于4.5:1(wcag色彩可用性标准),理论上来讲梯度中间是最合适的,饱和和亮度足够就可以。

上图是我用到的色彩可用性测试工具-color review(https://color.review/)


STEP 3

当你准备好了以上所有工作,最后一步就是拓展色系了;这里采用负能量补给站小商店的品牌色“叛逆橙” #FF774A(H15 S71 B100) 作为主色并结合下google的方法开始拓展色系。

首先 - 确认同色系辅助色:我们将主色的色相加减 30° (谷歌是以10为梯度,但色相变化不大,为了效果我们以3倍作为最小单位)获得2个新颜色,即同色系辅助色。

其次 - 确认对比色辅助色,将主色的色相加上 180° 获得其互补色,即对比色系辅助色。为了和主色的类似色对应,取互补色的同类色(色相加减 15°)和类似色(色相加减 30°)。从中选取需要的颜色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

根据色彩需求取同类色2和类似色1作为最终的对比色系辅助色,这样,我们得到了主色和四个辅助色;同理你可以推理出无色彩倾向的中性色系(这里就不展开赘述)。


最后你可以通过编码的方式,赋予每个颜色一个token(密钥),方便团队的配合和使用。

以上就是我在选取色彩的大概思路,市面上也有很多讲颜色的好文,分享大家一波:

Ant Design 色板生成算法演进之路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422584

设计系统色彩 -https://uxplanet.org/designing-systematic-colors-b5d2605b15c


总结一下

随着工作经验/时长的不多增加,我们往往会对事物的存在习以为常,思维的惯性会困住我们追根溯源的想法,但需求和场景是千变万化的,所有的方法也都针对的是通用场景,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未必适用你当下的处境;试着在熟悉的环境用敏锐的洞察和科学的方法突围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但需求和场景千变万化,实际操作不能那么程式化,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具体使用场景去定义,文章里面的规则和公式只是指导,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打破。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负能量补给站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资深UI设计者

你一定知道“摩尔定理”,对许多IT人而言那是这个行业最基础法则,然而,在我看来,另一个和摩尔定理齐名的“梅特卡夫定律”被严重地低估了。

和摩尔定理指出硬件性能进化逻辑不同,“梅特卡夫定律”在业务层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总结,这个抽象总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继续指引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什么是“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表述非常简单——一个网络的价值和这个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述就是:V=K×N²,其中V代表一个网络的价值,N代表这个网络的节点数,K代表价值系数。

那么,这个看似极其简单的公式为什么会受到互联网人如此高度的推崇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简单来了解一下“奇人”梅特卡夫:

罗伯特·梅特卡夫1946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年轻时的梅特卡夫是一个标准的学霸,在麻省理工获得了工程学和管理学的双学位,之后又在哈佛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迅速加入了当时的科技巨头施乐。

在施乐工作期间,他发明了当今局域网使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以太网,这让他年纪轻轻就一跃成为“计算机先驱”。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 梅特卡夫于1973年绘制的以太网草图

然而年轻的梅特卡夫并没有躺在这一成果上坐吃山空,而是在人生33岁的时候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转变成商业产品,1979年,他创办了著名的3Com公司。

3Com公司是做什么呢?通讯基础设施,你可以理解为美国的华为(事实上3Com后来还和华为成立过合资公司)。在管理3Com公司销售团队的时候,梅特卡夫发现当时客户对他们的主力网卡兴趣不大,这时候他展示了自己作为技术人超强的逻辑说服能力,他亲自制作了一张幻灯片,画了一张图,列出了网络价值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他想通过这张简单的图清楚地说服客户——买网卡的成本随着时间是线性增长的(N),但网卡构成的网络价值则是呈指数级增长的(N²)。言外之意就是你们现在买网卡会觉得不划算,但随着买的人越来越多,它的回报将是指数级的。

作为3Com公司的头号推销员,梅特卡夫在美国科技界的各个场合都在宣传他的这一理念,这引起了一位叫乔治·吉尔德的科技专栏作者的注意,吉尔德长期在科技界浸润,直觉告诉他这页其貌不扬的PPT里可能藏着一个极具价值的判断。

1993年,乔治·吉尔德在《福布斯》杂志上系统地阐述了梅特卡夫的关于网络价值指数增长的理念,即幻灯片里那条指数增长的曲线,并把它命名为“梅特卡夫定律”。

当时美国互联网刚刚萌芽,各类网站都在快速增长,吉尔德的总结让“梅特卡夫定律”被科技界和互联网圈逐渐接受。不久之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的里德·洪特(Reed E. Hundt)说:“摩尔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互联网的最佳角度。

而之后马克·安德森创立了Netscape,发布了网景浏览器,用户数一路狂奔,安德森在总结网景的飞速发展时,称“梅特卡夫定律是一盏明灯”。随着互联网在美国强势崛起,这个起初描述硬件网络价值的定律被外延到了整个互联网领域。

无数网站的创始人将梅特卡夫定律写进了他们的商业计划书,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和从业者的信念灯塔。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 3COM公司曾用于销售推广的幻灯片(梅特卡夫展示原稿)

“梅特卡夫定律”的意义

事实上,“梅特卡夫定律”在数学上是有意义的,一个N个节点的网络,它的总连接数为N(N-1),当N足够大,它接近于N²,如果把网络里的连接数直接看成是网络的价值衡量指标,则“梅特卡夫定律”是一个完全成立的等式。

那么,在现实中是否是真的这样呢?

2013年,梅特卡夫本人在《IEEE计算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Facebook从10年的实际数据证明了自己的定律符合Facebook现实中的成长轨迹。

有趣的是,同样在2013年,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三位作者张兴洲、刘景洁、徐志伟也在著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杂志上也发表了一篇名为《Tencent and Facebook Data Validate Metcalfe’s Law》的论文。论文中用腾讯和Facebook两个公司的数据验证了它们的月活数据和它们各自的估值(市值)是符合“梅特卡夫定律”的。

正是由于“梅特卡夫定律”的存在,让无数互联网人对规模和增长前仆后继,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规模能带来指数级的回报,这一回报通常会超出正常的预期。

事实上,梅特卡夫定律的确在解释无数互联网案例时都有着极强的说服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5G成为科技竞争博弈中关键中的关键?

原因是其背后指数级的价值——第一代互联网接入的PC存量设备数大约是10亿台,第二代移动互联网接入的智能手机存量设备数大约为30亿台,而5G成熟之后的IoT物联网时代,接入的数据保守估计将达到500亿台,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由此产生的指数级价值是极其惊人的,某种意义上,这也是美国一定要封杀华为背后的重要逻辑。

  • 为什么滴滴、快的、Uber的打车战争会如此惨烈?
  • 为什么近些年流行行业老大合并行业老二?
  • 为什么自媒体的头部玩家会享受到这个行业最的回报?
  • 为什么操作系统市场通常很能容下二个以上的玩家?…..

这些问题都可以隐约在梅特卡夫定律中找到答案。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梅特卡夫定律”的争议

尽管“梅特卡夫定律”对互联网的影响巨大,但业界依然对这个定理本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2006年7月一位名为鲍勃·布里斯科的研究员就在《IEEE》上发表了一篇态度鲜明的文章——《梅特卡夫定律是错误的》,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梅特卡夫定律根本缺陷在于对网络中的所有连接都赋予了相同的价值。

“梅特卡夫定律”其实背后有两个隐藏的假设——第一,网络的机制取决于网络之间互相连接数的价值之和;第二,每一个连接的价值是相同的。

布里斯科的这篇文章并没有质疑第一个假设,而是质疑了第二个假设,在他看来,网络中的连接的价值并不是同等重要的,连接也分强连接和弱连接,弱连接的价值显然就没有强连接那么大。甚至他还引用了作家梭罗《瓦尔登湖》里的一段话作为论据——“我们急于建造从缅因州到德克萨斯州的磁电报,但是缅因州和得克萨斯州之间和其他人口更多的州相比可能没有什么重要的交流。”

没错,上述对梅特卡夫定律质疑从理论的角度是合理的,从现实中观察,我们也看到了和梅特卡夫定律相悖的现实,我随便举一个例子:一所精英大学本来一年招1000人,如果它扩充到2000人,它的价值和影响力会不会变成原来的4倍呢?

大概率不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个实际例子和梅特卡夫定律的理想设定显然有不相符的地方——

  • 第一:大学的价值和影响力并不直接由网络中的连接数决定。
  • 第二:多一倍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自动跟所有学生建立联系。
  • 第三:扩招之后的学生质量大概率也会下降,因此连接的价值本身也可能下降。

很显然,梅特卡夫定律在具体的情况中并不能直接生搬套用,但我们又的确观察到了腾讯和Facebook的数据完美地证实了梅特卡夫定律。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悖论呢?

在我看来,Facebook人数的增多,很显然连接的质量是不同的,同时新加入的人也不可能和所有人建立连接,但我们可能忽略了规模带来的其他外部效应——比如人数足够多之后的边际成本降低,再比如人数足够多之后的数据积累也会提高一个量级等。

所以,“梅特卡夫定律”更多的是对一种现象的抽象,直接在任何互联网产品中生搬硬套都是教条的。正如经济学的基础建立在“理性人”这一假设之上,但实际中人却不总是理性的,事实上对于“理性人”假设的质疑诞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新经济理论。

另一个非线性增长的模型——齐普夫法则

有趣的是,鲍勃·布里斯科在论述“梅特卡夫定律”可能漏洞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描述网络价值和网络成员的法则——齐普夫法则。

它以语言学家齐普夫命名,齐普夫在20世纪早期发现英文中词频的规律——最常用的”The”占所有英文文本的7%,第二常用的单词”of”占比则3.5%,第三位的”and”占比为2.8%…….符合7%的1 倍、1 / 2倍、1 / 3倍……这一规律。

这一规律用数学公式抽象为V=k*n log(n),既价值和数量呈对数关系。

齐普夫法则是描述价值和数量更温和的模型,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网络10万人的时候价值100万,如果增加到20万人,根据梅特卡夫定律,它的价值增长到400万,但根据齐普夫法则的计算,它的价值则只增长到210万,注意,210万依然比200万这一线性增长的价值要更高。

所以,尽管鲍勃·布里斯科指出了“梅特卡夫定律”可能存在的缺陷,但他却承认一个网络的价值和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增长的,齐普夫法则也是一个非线性增长的模型。

这两个模型都指向了一个原则——网络的连接规模的提升带来的回报是超预期的。

那么现实世界中哪个模型是对呢?或许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但它们却从不同的层面给了我们理解这个真实世界的角度。

这正是商业世界有趣的地方,和严格的数学、物理学不同,商业世界的规律的适用受无数约束条件的控制,我们只能尽可能掌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律,一定要拿出一个反例去反驳一条在大部分场景都普遍适用的商业规律其实没有意义。

被严重低估的法则:指引未来互联网方向的「梅特卡夫定律」

所以,总结一下,梅特卡夫定律是对网络指数增长的普遍规律的一种抽象,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规模的意义比你想象的更加的重要。

作为互联网人,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梅特卡夫定律所代表的一种指数级增长逻辑,尽可能建立更多的连接,从而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更好地生存。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卫夕指北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微交互:设计师的超能力

前端达人

微交互在用户体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来看看微交互该如何应用吧~

大概几周前,在他的朋友和孩子们的大力劝说下,我并不那么精通互联网的爷爷加入了Facebook。最后。在我教他设置个人资料,创建帖子和后续页面时,他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事,在尝试摸索页面中不知何故偶然发现了著名的LIKE按钮。他将鼠标悬停在“赞”按钮上,弹出了6个表情符号,然后单击“ HAHA”笑脸,这使他对这个小动画感到敬畏。这就是微交互对产品或应用程序的强大功能。


资料来源:Giphy


我们作为用户,每天都能看到和应用这些微交互,有些甚至没有意识到。“喜欢”按钮是最简单的示例之一。其他几个是:

  • 滚动鼠标时出现的简单滚动条

  • 向左滑动即可清除iPhone主屏幕上的通知

  • 能够看到其他人在消息传递应用程序上“打字”

  • 一个进度条显示下载百分比

  • 拉动以刷新,以在应用程序屏幕上重新加载内容

  • 交互式错误页面,例如Google Chrome和为文章点赞是一些最常见的微交互。那么,为什么这些非常有效?为什么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它们?


资料来源:Dribbble

一.什么是微互动?

微交互就像与设备的任何其他交互一样,用于将有意义的反馈传达给用户,因为用户必须不断知道执行某项操作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一种人们期望发生某些事情的趋势。例如:单击按钮,滚动页面,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向左滑动卡片。

资料来源:Dribbble

这通常是通过提供系统状态(尼尔森的启发式方法)或帮助用户避免常见错误来实现的。当您未填写必填字段时,带有错误消息的红色边框就是微交互。


例如看下面的互动

竖起大拇指— Facebook Messenger


该动画是微交互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实现了三个重要功能:

  • 沟通状态并提供反馈

  • 增强直接操纵感

  • 帮助人们看到自己行动的结果


二.微交互的构成

分解

微观互动包括四个部分:

  • 触发器启动微交互。触发器可以由用户启动或由系统启动。

  • 在用户启动的触发器中,用户必须启动一个动作。

  • 在系统启动的触发器中,软件检测到满足某些资格并启动操作。

  • 规则确定了触发微交互后会发生什么。

  • 反馈使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发生微交互时,用户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任何东西都是反馈。

  • 循环和模式决定了微交互的元规则。当条件改变时,微相互作用会发生什么?


三.微交互的作用

如果微交互仅仅是微小的设计元素,为什么还要关心它们呢?

很多Web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还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注重细节是一个优秀网站与普通网站的根本区别。 这些就是使用微交互的原因:

  • 他们改善了网站导航

  • 它们使用户更轻松地与您的网站进行交互

  • 他们向用户提供有关已完成操作的即时和相关反馈

  • 他们给您的用户提示

  • 他们交流有关某些元素的信息,例如是否互动

  • 它们使用户体验更有意义

  • 他们鼓励分享,喜欢和评论您的内容

  • 他们引起用户的注意

  • 最后,它们只是使您的网站更具情感性


精心设计的微交互是用户关心的明显标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如此重视。用户可以做什么,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并得到系统的批准-应用程序或网站可提供即时的视觉反馈,并教会用户使用系统。

正确进行微互动后,它们往往会给您的品牌带来积极的感觉并影响用户的行为,而人们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您喜欢或不喜欢产品的某个方面,则通常对产品有正面或负面的倾向。这种所谓的“哈洛效果”既可以支持您也可以对您不利。在明智的情况下,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改善用户对您网站的反馈-通过适当注意细节,可以使用户满意。


四.什么时候使用微交互

在UX / UI世界中,尽管微交互非常微小,但与用户进行交流时却是强大的动力。以下是最常见的微交互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轻滑

“轻滑”动作消除了轻击,并且更具交互性和流畅性。它可以帮助用户在选项卡之间快速切换并获取有关产品的更多信息。此外,轻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手势,可以在不引起用户思考的情况下潜意识地引导用户。就像我们一直在读“不要让您的用户思考”一样,既有趣又令人上瘾。


数据输入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设置密码或创建帐户的麻烦。这个动作很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关于密码强度和用法的前瞻性建议可以使用户轻松前进,而在输入数据时进行一些交互也可以使用户参与该过程并有助于实现目标。


动画

动画可以简单地启用并改善微交互。他们的存在可能不会被注意到,但是缺席给每个人造成了损失。它们就像胶水一样,可以帮助设计师使最简单的过程变得有趣和令人上瘾。但是要非常小心,因为它们意在吸引用户,而不会使他们分心或沮丧。延迟处理或在网站中引入新样式可能会引起混乱。


当前系统状态

必须使用户了解网站或应用程序上当前发生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不通知用户,他们将很生气并关闭网站或应用程序。微交互使用户可以准确地知道发生了什么,完成该过程需要多长时间等。即使失败消息也很幽默,但有效地保持了用户的信任。


使教程变得有趣

每个人都在不断寻求信息。借助微交互功能的教程通过简化和突出显示基本功能和重要控件以方便用户理解,从而指导用户进行应用程序的工作。


号召性用语

微交互实质上是在推动用户与应用程序或网站进行交互。号召性用语给用户带来了成就感,也给用户行为灌输了同理心,使用户与CTA互动的最佳方法是使CTA吸引用户的兴趣。


动画按钮

通过让用户知道他们通过您的应用程序或网站的方式,它们起到了信息管理器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颜色、形状、特殊效果、动画、位置和纹理,以使用户体验自然而顺畅。


滑动手势

通过使用手势隐藏一些动作项,这些类型的交互可用于节省移动设备上的空间。例如,您可以看到向左滑动将删除电子邮件,向右滑动将存档电子邮件。同样,在锁定屏幕上取消/清除通知。

快速操作

一个简单的快速动作示例就是,当您点击并按住应用程序图标时,在Apple设备上进行3D触摸,它将为您提供用户最常使用的上下文动作项。这样可以节省点击次数和时间。例如,Instagram会呈现诸如相机、新帖、活动等动作。


交流信息

这些类型的交互会分解复杂的信息,并使用视觉,动画将信息轻松传达给消费者。一个完美的例子是解释信用卡上的利息费用。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Apple Card通过使用圆形互动动画来告知用户和最高费用,再次赢得了客户。


互动参与

有时,您希望用户通过使他们感到惊奇的方式来与界面进行交互。这种令人惊讶的结合动作会更加产生更强大的影响。Robinhood App最近发布了一张借记卡,其候补名单超过一百万。要在候补名单中上移您的位置,用户可以转到其应用并点击该卡(最多60次)。这是使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的一种有趣方式。

提供反馈

在用户触发某些内容或输入某些内容之后,Motion可以有效地用于向用户发送反馈。错误状态和成功状态就是这些示例,下面是移动应用程序正确和不正确密码输入的示例。

向用户介绍界面

每当启动具有精美功能的新产品或应用程序时,如果用户发现它太难理解,它终将失败。因此,在此类情况下,应用程序可以利用微交互来向用户介绍功能。例如,N26 Fintech App使用动画来演示用户如何将钱从一个储蓄桶转移到另一个。


引起用户的注意

当移动屏幕上的大部分空间都充满信息时,很难突出显示我们希望用户注意到的特定功能。通过使用动画和过渡效果,微交互可以在为用户带来愉悦感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Slack上,在您开始键入之前,发送按钮变灰,一旦开始键入,它将变为蓝色,向用户指示这是号召性用语按钮。


使加载屏幕有趣

大多数加载屏幕都很无聊,但是微交互和动画可以将它们变成非常有趣的东西。每当加载或设置过程中有等待时间时,Google都会利用此空间为其用户创造出色的直观体验。这是一个例子:


我们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即时满足。在更大的事物方案中,忽略微交互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但不可否认微交互对于保持用户对产品的兴趣和好奇非常重要。每个人都说细节就是魔鬼。小小的体验和设计功能(例如在屏幕之间切换或突出显示功能或弹出新通知)可以在增强用户体验方面产生巨大差异。


五.如何设计微互动?

进行微交互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可以尝试新的设计解决方案并寻找使用户感到惊讶的新方法。但是为此,您必须牢记以下几点:

  • 把自己放在用户的角度考度,并使用所有您要弄清楚他们如何使用您的应用程序。

  • 创建功能动画。不仅具有美学效果而且能够增强用户体验的动画。

  • 让用户保持愉悦。用户使用该应用程序时的感受是其不断使用该应用程序的原因。如果用户喜欢并感到愉快,他将再次使用产品。

  • 不要打扰到用户。过多的动画会对用户产生相反的影响。令人讨厌的用户使他们远离您的应用程序。

  • 使用人类语言和非技术性语言。有趣的文案可能会让用户暂时忘却应用程序中空白页面的沮丧。


六.设计微互动的工具

那么,设计人员应该熟悉哪些原型制作工具?那里有很多工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哪种工具最适合特定的微交互任务。根据我个人设计这些元素的经验,以下是我的建议。

如果你熟悉编码:

  • 手机:Xcode,Android Studio

  • 手机或网页:Framer

  • 网页:CSS动画

如果要创建更详细的交互:

  • Principle,Adobe CC,origami Studio和Protopie

如果要创建详细的交互+动画:

  • After Effects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以用户体验之名,谈谈企业协作平台的产品设计

前端达人

从雇佣关系看企业级协作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原则

今年的新冠疫情突发,让企业级协作产品的赛道热闹了起来。前有钉钉,企业微信,后有飞书带刀入场,其他厂商看了眼红,赶紧行动起来,所以在这片一眼望不到头的草原上,你还能看到百度的如流,美团的大象,网易的popo等等。

如今疫情控制的结果也算喜人,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的市场锤炼,现在这些个企业协作平台也需要被怀揣着审视的目光来看看接下来要走的路。

按照公司的要求,我在工作中频繁的使用到“钉钉”这款产品,接触的这4年多时间大概也就是企业协作平台的发展史了,我试着总结了一下:

起初产品设计的初心也许仅仅是为了员工之间的交流,依托公司的组织架构,不需要在添加好友/通过验证之类的繁琐流程直接沟通,有事说事贼方便。特别是消息回执(就是被万人唾骂的“已读未读”)更看出来了钉钉对沟通“效率”的重视。

坦诚的讲,钉钉这点我很认同,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过去做企业级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 “效率”去做的,始终把用户路径的长短作为我个人无形的KPI,面试跟人吹牛X的时候也是举例说的这些。

但B端的设计就仅仅是所谓的“效率”么?唯效率的设计就一定好么?


01 效率的背后也许是姿态的倾斜


你有没有不想打开钉钉(甚至某一时间想卸载掉)的冲动?阿里巴巴当初推出钉钉这个在线办公协同产品,出发点是为了方便企业内的办公协作,沟通记录、文件资料、流程审批、员工名录等都能有效得到管理,防止丢失并随用随取。


后来味道变了,以“钉一下”为例,发起者可以无限次的对接收者发送信息并以“增强提醒”语音的方式提示。看的出来,这种交互设计本着触达无障碍去做的,但却忘记了设计使用门槛,从而造成了“谁有事谁牛X的局面”,如果沉下心来研究,会发现在这过程里情绪的变化是及其明显的:

企业管理学里有一条著名的学说“峰终定律”(后被广泛应用到用户体验领域里),大概是意思是:“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那么钉钉的这些个机制可能就是峰终定律的反面教材了。每一个企业级协作平台企业都在标榜自己的创新和功能的全面,殊不知这就是典型的通过产品功能机制进行的微观管理,间接加剧雇佣关系的僵持。甚至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控制…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我不好说,但这些企业协作平台真真实实的在彼此关系上扫满了盐。


02 固化的设计理念


翻看了众多大厂的B端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无一例外,所有的被沉淀下来的“原则”几乎都是“效率”,甚至一提到跟B端相关的设计就永远是“效率!效率!!效率!!!”:

以效率为核心的设计帮助任务流更的完成,就这点无可厚非,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户体验设计师,过去做企业级应用的核心就是围绕“效率”去做的,始终把用户路径的长短作为我个人无形的KPI,面试跟人吹牛X的时候也是举例说的这些。


然而不同于C,企业协作平台是企业要求员工统一使用的协作产品,为了方便信息集中管控,绝企业员工被迫通过一次学习后逐渐转为不用动脑子的肌肉记忆。B端员工只想要“干完活”,C端的“图新鲜”是发自内心的去找乐子。所以当被强迫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伪命题。


03 设计原则要讲究“真人性”


通过审视的目光去看当下的设计原则,企业级协作平台经历了起始期的“沟通刚需”和发展期的“功能堆叠”后,未来应该多考虑“员工与组织”/“员工与企业”的大命题,希望是以“桥梁”的姿态出现,以帮助双方更好的完成工作为目标去设计:

这其中有两点需要着重注意:

1. 效率从人性出发

先说个题外话,过去,我们在求职时期的路径大概率是到某几个招聘网站上挨个填写个人信息/工作经历/获奖情况,但伴随着 OCR技术成熟,一个word/pdf上传,自动识别了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和候选人大幅的解放了劳动力。与之类似的是:日报周报月报,除了工作总结偏脑力劳动需要人工产出之外,工作内容这种条目的列举完全可以帮员工包办了,毕竟钉钉上记录了大量的工作文件和日志。单靠一个周报模版丝毫解决不了问题。

2. 情感化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

之前跟钉钉的设计师有过情感化设计的交流,对方对情感化的理解更多体现在人文关怀上,特别是在打卡这个功能上,超过几点下班打卡后会有一句暖心的话激励员工。对此我还是保留意见,理智支撑我不许叫这个设计为情感化设计,因为美好的文字和漂亮的图形都只是表象而已,并没有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所以顶多就是图形设计,说的好听点是graphic design。

我理解的情感化,从始至终要以解决用户问题出发,与其有时间画画漂亮的图形,不如去做业务的横向打通,帮助在深夜快点打车回家来的更实在。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就目前国内像这种B端企业级应用真的还就是处在功能打通的阶段,未来去balance雇佣关系的大局面市场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赛道还有的一拼,期待更多的大厂入场来改善僵持的雇佣关系。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UI界面设计常见的布局构图

前端达人



构图是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节后配置方法。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在视觉艺术中常用的技巧和术语,特别是绘画、平面设计与摄影中。在UI设计中,构图的主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稳定的页面布局。



1.1 最平衡的构图对称构图1:1 

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构图,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人类对世间万物的观察来看,因为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对称的。


对称平衡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均匀、协调、整齐、稳重的美感,复合用户的视觉习惯。



“对称构图”是将版面分割为两部分,通过设计元素的布局让画面整体呈现出对称的结构,具有很强的秩序感,给人安静、严谨和正式的感受,呈现出整齐、平稳、经典的气质。在得物(毒)中应用体现平台的核心正品与品质。



1.2 设计中不平衡原因

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



(1)缪勒—莱尔(Maller-Lyer Illusion)错觉:1989年由缪勒一莱尔(F.Muller-lyer)设计,末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的线段比末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的线段看起来长一些,其实两条线段等长。

(2)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e Illusion):看起来左边中间的圆比右边中间的圆大—些,但实际上这两个圆的大小相同。

(3)庞佐错觉(Ponzo Illusion):中间的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顶边比底边宽的四角形。

(4)厄任斯坦错觉(Ebrenstein Illusion):中间矩形的四条边看起来是弯曲的。

(5)黑灵错觉(Hering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6)菲克错觉(Fick Illusion):垂直线段与水平线段等长,但看起来垂直线段比水平线段长。

(7)冯特错觉(Wundt Illusion):中间两条线是平行的,但看起来是弯的。

(8)波根多夫错觉(Poggendoff Illusion):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1.3 不平衡中的平衡构图

在整体的页面平衡的情况下,同样还需要考虑视觉上的平衡。


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该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总视觉联系,而这个视觉联系往往是看不到却可以感受到平衡感,在平面海报中的平衡原则得到了最大的应用。



如上图所示,三少爷的剑这个海报设计,将整个海报布局进行几何化分析,地面为一个倾斜的平面,人物为一个垂直于地面的一个个体,人物上方为主体文案。几何化后如同一个倾斜的斜面放置了一个倾斜的天平,最后一个“剑”字、与下方英文如在右倾斜天平上面的一个稳定的砝码。然而整体还是不够平衡,设计师通过燕十三的视觉视线、以及围绕他的杀手用剑指向他的方向为力的方向将整个页面进行平衡。通过用剑多少占比、字体大小等等的细节使得整个页面达到最微妙的平衡点。这样的设计之后达到一种平衡而有不平衡的微妙感觉,不平衡感体现整个页面的“ 动 ”武侠之感油然而生;而平衡感表达了整个页面的“ 静 ”冷冷的肃杀感、高手的寂寞感油然而生。



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画面中页面平衡。可以通过字重、颜色、形状、线条、图片占比等等,这样可以增加整体页面的平衡感。通过小米中的构图可以看出上方所有图片文字偏左,通过右方一个高亮的按钮进行平衡感的设计;下方文字左边文字较少用重的深色的字体,而右边文字较多用轻且浅的文字这样的设计达到整个页面的平衡感。



2.1 黄金分割设计法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设一条线段AB的长度为a,C点在靠近B点的黄金分割点上,且AC为b,则b与a的比叫作黄金比,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 

画家们发现,按0.618:1来设计的比例,画出的画最优美,在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



UI页面设计中的黄金分割比的应用有很多如上图所示,页面整体功能摆放位置,遵循黄金分割比的分配表达出来整体页面更加的和谐聚焦。


2.2  九宫格设计法


九宫格构图有的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属于黄金分割法的一种形式。就是在画面上横、竖各画两条与边平行、等分的直线,将画面分成9个相等的方块,在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用任意一点的位置来安排主体位置,就是九宫格构图。



实际上这四个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表现画面美感和张力的绝佳位置。当然在实际运用中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的构图原则在海报以及摄影中有着极大的使用。



3.1 UI页面布局的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他们观察了许多重要的视觉现象并对它们编订了目录。其中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形状”和“图形”在德语中是Gestalt,因此这些理论也称做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理。



创始人提出的5项基本原则:简单、接近、相似、连续、封闭。


3.2 简单几何构图法

简单原则就是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我们的眼睛在观看时,眼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简单阅历暗合构图法则,例如常见的三角形构图,均衡构图,对阵构图,向心式构图,对角线、x型构图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构建更易懂的整体。


3.3相似构图法

相似原则指的是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强调内容。而接近强调位置。人们通常把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形状、运动、方向、颜色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由上图可见,当用户看到这个这个页面的时候,会自觉的把上面5个icon看作一个整体,因为他们的颜色形状都是相同的;文字颜色与字体大小相同会被自然的看作成为一个相同的功能,如同样的红色都是价格,同样的黑色都是商品名称;相同的汽车图片直接清洗的都可以归类为同列表商品。


3.4接近构图法

单个视觉元素之间无限接近,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较大的整体。距离近的单个视觉元素会溶为一个整体,而单个视觉元素的个性会减弱;



相关元素会尽量接近,不相关的尽量远离。这种构图它强调化繁为简,去除一切与内容无关的装饰性元素,突出内容本身,好让重要的信息及功能更容易被关注,让用户增加更清晰和直观地进行浏览。在这种排版设计中,您几乎看不到区分内容的分割线,他通过大间距完成了视觉层次的划分,留白是它们最大的武器。



彼此相关的项,归组在一起。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紧的亲密性,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位,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样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






转自: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