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E、UXD能力模型分析

2024-4-1    资深UI设计者

UI、UE、UXD能力模型分析

转发自站酷:       阿伟的灵感
 
 
 

UI、UE、UXD能力模型分析

-

对自己说的话:

要想看起来毫不费力,你就需要非常努力,每一个领域,都会有很多专业的人。你必须马不停蹄的学习,才有能保持和他们的距离,不努力不学习,一不留神就会掉队。特别在设计这个青春行业,新知识、新风格、新技能更新的很快,更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心,时刻迎接新的挑战,敢于突破自己。

-

-

-

 

 

UI、UE、UXD的起源

 

 

1. 说说UI

 

 

 

UI,即User Interface。

 

 

岗位永远是随着市场的演变,不停的更新,在web时代,还没有真正UI的说法,都叫“美工”,号称是“美术工程师”,这个称呼在国内是被叫坏了。一说“美工”,就是指修修图、扣扣图之类的工种,感觉很low了。泛滥的广告门店,全都是“美工”,也许因为这个影响,而把这个职业变的没那么档次了。其实在国外,“美工”的职位是很高的,是一个高水平的职业。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过一次设计分享会,其中“纪念碑谷”的视觉设计师,也都是称自己是“美工”的。可知道,“纪念碑谷”的风格、颜色搭配等,那可是一直是被行业学习的。

 

 

上几张“纪念碑谷”的美图

 

 

 

 

 

 

 

 

在web时代,前端工程师算比较厉害了,要有一定审美,还要会写代码,网页的实现主要是靠前端工程师,而小“美工”辅助前端工程师出图,那时候前端工程师的审美不一定比“美工”差,特别是那些追求像素细节的前端工程师。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界面越来越追求规范化设计,还要考虑适配各种机型,便衍生出了UI设计师这一职位。岗位需求也是井喷式的增长。前期UI设计师来源大致分三类:公司有“美工”的,则兼着做着UI的工作,也慢慢从“美工”转型UI设计师了;还有一部分从培训机构出来的“专业”UI设计师;还有一部分是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

 

 

 

 

2. 说说UE

 

 

 

UE,即User Experience。

 

 

UE江湖上号称交互设计师,随着产品的用户增多,业务增加,岗位职责就要更细分。小体量的产品,PM可以画原型和简单的交互,UI可以出高保真设计图和完善页面流程,不需要交互设计师,整个产品完全可以做下来。但是,面对庞大的业务体系,比如微信、淘宝、抖音等等,以前PM和UI就可以一起搞定的事情,这一下子就变得没时间没精力完成了,做不好,也显得不专业。此时就得需要一个特殊的岗位来专职完成交互工作,便衍生出了交互设计师的职位。在公司,一些逻辑性强、对业务熟悉的PM和UI就可以转交互岗位了。交互设计师主要还是存在于大公司,比如阿里、腾讯、携程、字节跳动等等。所以说,岗位永远随着业务需求产生。就比如,以前你肯定都没听过滴滴专车司机、美团外卖员、淘宝电商主播这些职业,也都是随着某个项目的业务发展,有了一定的需求,就需要对应的岗位了。

 

 

 

 

 

 

 

3. 说说UXD

 

 

 

UXD,即User Experience Designer。

 

 

UXD英文同UE。为了区分,被行业默认为是用户体验设计师,或者可以说是全链路设计师,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叫法。其实UXD一直存在,移动互联网刚兴起,就有UXD的概念,一般都是指相对全能型的UI设计师。能完成产品分析到交互原型到高保真视觉稿,整个链路的输出。小公司比较喜欢这类人才,毕竟一个人拿着一份工资,干了多个人的活,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早期的UXD,真的只是个概念,表面看起来是全能型人才,其实每个岗位都没有深入研究,都只是懂一些皮毛,显得很不专业。如今,一些大厂的UI设计师,经过几年的工作,单方面的UI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了,一款产品成熟了,UI相关工作就会少很多。这时就需要深入熟悉业务,需要用户研究和交互设计。像阿里,也会对各个种类的设计师进行能力模型分析,从“用研”、“交互”、“视觉”三个维度去考评每个设计师。重新定义级别更高更符合项目需求的设计师,就是这里说的UXD。如果我们把“用研”、“交互”、“视觉”每个维度能力定义10分的话,UXD就需要三个能力都要满8分以上。这时候,UI设计师,如果“视觉”能力,达到9分以上,“用研”和“交互”都在6分以下,那么或许UI设计师这个岗位可能也就会不存在了,岗位职责更倾向于做一些创意型的视觉工作,被称为VD。

 

UXD的出现,其他设计岗位都会带来一定影响,看了一下最近的设计岗位招聘信息,很多招聘信息都是写着需要UX(偏交互)或者UX(偏视觉)。

 

 

看到这里,作为单一视觉能力、单一交互能力、单一用研能力的童鞋,是不是会感到一丝丝紧张呢。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你想不被淘汰,那么就需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估,看看更适合走哪条路。不过也不用太紧张,专业的大公司毕竟是少数,短期内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小企业还是占据多数。当然,你想走在设计行业的前头,那就必须像大公司看齐了。

 

 

 

 

 

 

 

UI、UE、UXD能力模型分析    

 

 

 

能力的区分,要从整体行业去看,因为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项目,需要的能力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很简单,在招聘网站看下各公司对同一岗位的招聘要求,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找工作也是需要双方的匹配度,不是说你是UI,就能胜任所有项目的UI,同样,你是UE,也不可能熟悉所有项目的业务流程。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经验都是有限的,找工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挖掘自己能力极限的过程(PS:随意找份工作的除外)。

 

 

以下针对三个职业的主要能力模型进行阐述,一些基本能力,比如会什么什么软件,就不做说明了。

 

 

 

 

UI的能力

 

 

如今针对UI设计师,在职场上,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完全统计,每个UI设计师的岗位都有将近500+的人在竞争,已经泛滥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是人才,都会抢着要的,你的能力出众,再多的竞争对手都不是问题。作为普通的UI设计师,就要对自己的能力分析,看看自己是否具备了一个专业UI设计师的能力。

 

 

a.排版

 

 

从平面转行过来的UI设计师,附带一定的排版能力,好比创建角色的时候,系统默认给你的技能属性,比起其他的UI设计师,是有着一定的优势,当然,只是刚开始的阶段,设计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能力都可以靠自己后期训练出来。

 

 

排版的能力,可以说是UI设计师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移动终端涉及到的所有界面,都是需要排版。排版四原则“亲密性、对齐、对比、重复”,必须灵活应用。

 

 

 

 

b.色彩搭配

 

 

一个合格的UI设计师,必须拥有良好的色彩搭配能力。要多研究好的配色,也需要知道一定的理论知识,什么互补色、对比色、色相、饱和度等各种参数调节也必须得都知道,你要是一直处于红(sai)配(gou)绿(pi)的水平,那玩完了。要把颜色研究的极致,确实很难的,要不停的试错,还要抓住流行。就算做了十年设计的大佬,也还需要一直研究颜色。颜色给人的感觉是最直观的,颜色用的好不好,也直接反应了UI设计师的专业程度。

 

 

为什么有些设计师搭配出来的颜色就看的很舒服,也能通过颜色给一个产品定性,比如“微信绿“、”网易红“、”美团黄“,都是一些深入人心的颜色。而有些设计师搭配出来的颜色,就不通透,显得有点脏,有想过其中的问题么?不太会色彩搭配的设计师,建议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插画、界面等,研究其中色彩,一定要具体到色值,多一点研究,自然能总结出自己的一个配色方法。

 

 

 

 

c.图标设计

 

 

只有文字排版,没有图标的界面,显得很苍白,就好像家里装修,除了油漆、地板、瓷砖等常规的硬装,没有任何灯具、窗帘、沙发等软装。就像微信这么简约的产品,也是需要图标支撑的,不然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产品。App界面不像书籍,只需要文字就行。看书是沉浸式的,不需要过多的附加元素干扰,而界面,是为了能快速让用户知道该功能的作用,此时图标就发挥作用了。

 

 

图标的形式有线性、面性、断点等,图标的风格有扁平、拟物、2.5D等,图标的使用还是要根据产品的调性和使用场景定义。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暗黑模式,面性的图标更能适合使用场景。

 

 

 

 

 

 

 

d.动效

 

动效是UI设计师的加分项,一些基础的动效需要掌握,不然在如今的局面,太没竞争力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公司对UI设计师的招聘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技多不压身,有精力的可以学一下。大多App中必要的动效也就加载动效和刷新动效了,其他的动效我感觉都可有可无,只能说其他的动效是对产品的优化,在产品体验上会更有趣。某些场景,动效的触发也会给用户带来一点惊喜,也会提高一些点击率、转化率。典型的比如要做一个活动,在app的首页,就会弹出动效的浮层,吸引用户去点击。

 

 

 

 

 

e.插画

 

在app中,经常会被提到情感化设计,在空白页、异常页会应用的比较多,其中插画就立了很大功劳,通过一些有趣的场景画抵消产品给用户带来的失落情绪。要是插画中有品牌形象的融入,也增加了产品的品牌感。作为UI设计师,插画的能力虽然比不过专业的插画师,但是一些基本能力需要掌握,比如构建场景、场景具象化、提炼品牌元素等。至于技法,能懂一两个最方便最有效的就行(PS:想深入研究插画的除外)。

 

 

 

 

 

 

f.制定规范

 

 

 

制定规范是UI设计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设计概念稿可以天马行空,无关具体规范,但是在项目中,我们就必须制定规范,因为我们的设计是需要落地的,而不只是欣赏。

 

规范包括文字规范、颜色规范、状态规范、卡片规范、异常规范、图标规范、动效规范、切图命名规范等,可以说所有的设计输出,都需要我们制定规范。这里简单阐述一下各种规范。

 

 

文字规范:字体、字重、字号、字色、行间距、字间距、段间距。

颜色规范:主色调、副色调、颜色使用场景。

卡片规范:比例、圆角、不同卡片使用场景。

异常规范:单行文字限制字数、文字最多显示行数、网络异常、加载失败

图标规范:主要是指可点击的图标不能小于最小可点击尺寸

动效规范:动效参数,什么贝塞尔曲线、时间、位移等等

切图命名规范:需要和开发代码库里的切图命名一一对应

 

 

制定规范是为了项目更好的进行,也方便部门之间的沟通。我在制规范的过程中,会反问自己,“我这样制定规范合不合理”?这时候我就会跑去问开发,他们是怎样实现我们的设计稿的,你会发现,你制定的某些规范,可能开发看都不看。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这里建议制定某些规范的时候,最好还是和开发沟通一下,看看开发到底是怎么样实现的,我们制定的规范是给他们用的,是为他们服务的,所以不要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

 

 

 

 

 

 

UE的能力

 

UE的门槛挺高的,不像UI,可以打前期,有初级UI设计师的职位,而UE只能是中后期了,能当UE的都是有一定项目经验,前期还是安心打野吧(指积累项目经验)。我一直觉得UE就好像是PM和架构师的结合,资深的UE真的是一个狠角,能肉能DPS。(肉:和PM走在项目最前头提需求;DPS:业务流程、页面交互等设计稿的输出)

 

 

a.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在项目中,UE就需要了解各种逻辑,包括产品层的逻辑和业务层的逻辑。UE输出的流程图是直接给到开发的,要细到每个节点、每个状态都需要考虑。哪条流程没闭环,那就是不完整的,开发出来就是BUG。

 

 

感觉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弱的童鞋,可以用A4纸笔记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参考书籍《零秒思考》。

 

 

 

 

 

b.数据分析

 

 

在设计产品过程中,怎么体现我们设计的价值,那就需要用数据论证。没有数据支撑,我们的设计将没多大意义,也不利于一个产品的持久迭代。毕竟设计和纯艺术不一样,一个是主观感受,一个是为了解决问题。尤其是UE设计师,更需要数据分析,重要的业务流程节点都需要埋点,通过数据对比,来反应产品功能迭代或流程优化是否合理。

 

 

举个例子:提高某产品的会员购买率,这时有AB两个方案,要数据分析,数据类型大致有PV、UV、转化率、跳出率、访问时长等等,涉及的页面有会员套餐选择页、提交订单页、支付页等等。整条会员购买任务线的每个流程节点都要分析,哪个节点用户流失很多,哪个页面用户访问率低等等,数据对比着看,就能很清楚的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确定哪个方案更合适。

 

 

 

 

 

 

c.用户研究

 

 

在PM提炼需求的时候,UE往往要和PM一起配合,每个公司PM分担的职责会不一样,像我们这里,PM还需要把控整个项目的进度,从项目立项到项目落地结束,此时给到的需求就没那么精细。有些公司PM只是提炼需求,然后出原型,项目进度的事情会有专门的项目经理去完成,那么PM提出来的需求会精细一点,也分担了UE一部分工作。不管PM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样的,UE的目的就是要把提炼的需求具体化,要确定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用户研究。确定用户群体,站在用户的立场,融入场景去分析需求。

 

 

研究的方法有两个维度:定性的和定量的。

 

定性的有用户访谈等,定量的有调查问卷、可用性测试、A/B测试等等。(这里不延展讲具体的方法,后面的文章再具体讨论用研的方法)

 

 

 

 

 

 

d.交互文档

 

交互文档的输出,是UE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前期的一切准备,用研、竞品分析等,都是为了交互文档的输出。在工作中,很多UE输出的交互文档都不规范,也不完整。UE是PM的下游,是UI、开发(包括前端和后端)、测试的上游,我们要考虑输出的文档是给哪个部门用的。一份完整的交互文档,应该包含PRD的所有内容,下游的部门看了交互文档,就不需要再去看PRD了,也节省了多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

 

UE的责任重大,下游的各大部门都等着,拿到交互文档,就可以同时开工了。UI拿到交互文档,可以进行视觉设计;前端拿到交互文档,可以写页面整体结构;后端拿到交互文档,可以开始写各种API;测试拿到交互文档,可以开始写测试用例(我见过我们公司测试童鞋写的测试用例文档,真的是很专业,写的很细,值得学习,了解他们的测试用例文档,对交互文档的输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可见,一份清晰、完整、规范的交互文档有多么重要,能大大提高各部门协作的效率。从交互文档,也能看出一个UE的专业性。

 

 

 

 

 

 

这里要说明一点,交互原型最好都是黑白稿,有些UE为了体现自己的设计水平,把原型图设计的很漂亮,各种颜色都有,这其实反而显得不专业(属于过度设计,太想表现了),也给下游的UI设计师带来很大干扰。作为UE,不需要体现视觉设计能力,我们的原型图,看起来规范、条理清楚就行了。我看过一些大佬出的交互原型,都是黑白稿,很规整,反而看起来逼格很高。运用好各种黑白灰组合和大小对比,已经足够表现你想要的各种信息元素和权重比例了。

 

 

交互文档需要包含的内容:修订记录、需求说明、业务流程、页面流程、原型图说明、数据埋点等。

 

 

 

 

 

e.制定规范

 

前面说过了UI设计师需要制定规范,这里UE设计师也是需要制定规范的。一个产品0-1可能不需要这么多规范,主要是功能的实现,而随着业务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多,没有规范肯定是不行的。

 

 

UE制定规范,主要分两类:

 

 

  • 一个是文档输出的规范,首先需要制定一套组件库,为了团队输出文档的统一性,还要规定文档输出的具体内容,比如:版本记录、功能使用场景说明、流程图、原型图等等。还有更多规范,这里列举几个。

 

 

  • 另一个是产品的交互规范,通用的交互动作定义(滑动、点击、长按等),全局的结构定义(金刚区、底部标签栏等,比如最新版的马蜂窝已经去掉了通用的底部标签栏),时间定义(等待时间、触发时间、动效时间等,这里动效的时间,需要动效设计师的配合)。还有更多规范,这里列举几个。

 

 

 

 

 

规范有通用性,也有差异性,规范也不是死的,需要根据实时的情况去制定更合理的规范。

 

 

 

 

 

 

 

 

UXD的能力

 

UXD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在设计团队必须要的一种设计师。是一个综合能力比较强的设计师,他能更全面更理性的去看待一个项目,更多的是提供方案去解决每个问题。类比室内设计师,如果你不了解房屋的承重结构;你不了解木工、水电工、瓦工等各工种的施工技术;不了解各种建材的价格、质量、环保等情况,设计出来的图纸肯定有一大堆问题,可行性比较差,也满足不了业主的需求,更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UXD也一样,你需要懂视觉审美、懂交互、了解开发技术、了解业务场景、会用户研究等,这样才能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UXD的能力从整体去看,分为两大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不同领域的UXD还需要具备某一项差异化的特殊能力。比如我们HMI(人机交互界面)相关的UXD,你必须还了解一些ID(工业设计)相关的知识,软硬结合的场景要比纯APP复杂的多。

 

 

 

a.专业能力

 

 

很显然,专业能力需要具备UI、UE、用研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提案的能力。前面也有说过,10分UI、UE的专业能力,至少也需要达到8分以上。其中UI的插画、动效能力可以弱一点,相关工作可以由VD去完成,主要是能让页面落地,提供可行性的设计方案。当然,也需要UXD去制定一些规范,这样能更系统、更清楚的推进项目。

 

 

这里主要讲一下用研能力提案能力

 

 

用研能力:比起UE,UXD的用研应该要更全面更细化,UE的需求大多都是从PM那边过来的。作为UXD,因为你已经熟悉了整个产品业务,要时刻跟用户站在一起,要自己去挖掘新需求,优化体验,让用户感知到“对,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提案能力:提案的能力是作为UXD需要具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常规的提案,会由部门协作整体输出,而到UXD这边,你就代表了部门,你就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时候你需要了解项目背景、分析需求目的、做竞品分析、用户调研等各类工作,输出1-2个可行性方案,其中包含完整的分析过程、交互图、视觉图等等。不然所有的设计稿躺在电脑里,只能是自我欣赏,没有说服力,没有价值。

 

 

 

 

b.职业能力

 

相比专业能力,作为UXD,职业能力更为重要。有些资深的设计师,设计能力很强,设计的方案也很完美,可是就是很难落地。为什么呢?就是缺少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以从情商、执行力、自驱力等方面去衡量。UXD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推动设计方案落地,在项目过程中,你同时也充当了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对外你要协调各部门资源,怎么制定计划,推进方案;对内,你要总结方法论,分享设计心得。其实就是在公司打造自己的IP,增加影响力,这样你的每一次提案都很有说服力,最后用数据论证自己的方案是正确的。UXD的最高段位,就是靠自身持续的影响力、持续输出的优质方案推动你进入最高决策层,此时你的聊天对象很有可能就是CEO了。

 

 

 

 

 

 

总结   

 

 

看到这里,大家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没有很清晰的一个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没有一个新的目标?不管怎么样,职业岗位一直会变,我们站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要用全局的眼光去做事情,能力和经验这个东西都是需要靠时间沉淀的,方向明确了,就好好努力吧。以上是我自己设计职场生涯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能帮到你们,有地方不足,还请各位大佬指点。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