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卓越用户体验的四大密钥:四维度的深度剖析

2024-5-31    资深UI设计者

一本新书的来龙去脉和主要特点

你好,我是《用户体验四维度》,一本关于用户体验的新书,今天正式上市了。

具体内容方面,我选择了聚焦于“人”——主要探讨了人与界面、人与内容、人与人和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大部分话题既有宏观上的纲领,也有微观上的实现细节。这四类交互体验,下文的提及会使用简称,所以先看下简称及对应的全称。

HI X:Human Interface Experience,人与界面的交互体验;

HC X:Human Content Experience,人与内容的交互体验;

HH X:Human Human Experience,人与人的交互体验;

HB X:Human Brand Experience,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

 

 

下面把时间交给作者李潇,由他来做一些分享。

 

你好,我是作者李潇。我主要分享两点,第一点是这本书的来龙去脉,第二点是这本书的主要特点。

 

 

01 《用户体验四维度》的缘起

 

2019 年 7 月 15 日,我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第一篇设计类文章《浅谈 Keep 的 UI 设计》,转到朋友圈后有很多人点赞,也有朋友说写得不错,转到站酷后也有很多设计师留言称赞。算是一个还行的开头,这给了我信心。

 

之所以会写公众号,是因为当时我成立了一个个人的设计工作室,希望借公众号的文章引来一些客流。之所以第一篇文章会写 Keep,一方面是因为 Keep 比较知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比较喜欢 Keep,也是 Keep 比较忠实的用户。

 

当时的计划就是挑一些个人比较喜欢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品来写,每款产品至少写两篇文章,一篇写 UI 设计,一篇写交互设计,或许还可以就产品功能再写一篇。因为我分别从事过产品经理和 UI 设计的工作,同时也兼任过交互设计的工作,有这些方面的经验。

 

按照计划,第二篇文章很自然地就是关于 Keep 的交互设计,不过名字是《浅谈 Keep 的用户体验》。因为所写内容已经超出了“交互设计”的范畴,而“用户体验”恰好是一个更合适的主题。这篇文章的反响依然还行。另外,有趣的是,根据使用感受,我发现 Keep 这个拥有课程和社区的运动品牌,它的用户体验可以用四个维度来描述,它们分别是:人与界面、人与内容(课程)、人与人(社区)、人与品牌。没错,这就是本书最原始的雏形了。

 

再加上也有读者朋友反馈说“用户体验的四维度”挺不错,有启发。于是第三篇文章就“拐弯”了——没写 Keep 的产品功能,也没写其他产品,而是把“用户体验的四维度”单独写成了一篇文章:《浅谈用户体验的 4 个维度》。

 

某种程度上,第三篇文章的反响好过前两篇,因为当时有 3 个业内比较知名的公众号(分别是 MicroUX、应谋鬼计、UXPA,在此向他们致以谢意)转载了这篇文章,且有一名立志成为产品经理的大学生根据这篇文章的观点写了一篇分析 QQ 和微信用户体验的文章:《从微信与 QQ 的交互比较中谈用户体验》。另外,当时在跟一些朋友聊起我写公众号的近况时,有两位设计师朋友都提了句“可以写书/出书”。

 

不知说者是否有意,但是听者有心,朋友的话更加坚定了我内心逐渐萌发的写书的想法。第三篇文章之后,我就开始认真考虑写书这件事了:首先,“用户体验的四维度”这个概念比较新,或许可以作为书的框架;其次,个人对用户体验非常感兴趣,也就是对这个潜在的书的框架非常感兴趣;第三,发在网上的文章,包括“用户体验的四维度”这个概念,反响都还行;第四,公众号我是全职在写,为了质量写得很慢(平均两周一篇 4000 多字的文章),时间成本已然很高,还不如再增加点时间成本来写书。

 

所以,是不是真的可以把“用户体验的四维度”写成一本书?

 

试试才知道。于是,在参考很多书的大纲以后,2019 年 8 月下旬,我就为“用户体验的四维度”列好了一个初步的大纲。

 

之后发在网上的所有文章,也就是从第四篇开始,就是按照这个大纲来写的。也就是说,我是先把书稿写成了网文,这种网文的更新一直持续到第 2 章 HI X(人与界面的交互体验)的尾声,随后断更。因为那时已和出版社签好合同了,按照约定,书里的内容不再发到网上。对于那些曾在网上追过我文章的读者朋友,在此我要说声抱歉,请见谅。

 

顺便说下书稿和网文的主要区别。历经编辑的指导与建议、作者的反复修改、审校流程的打磨,与网文相比:

一,书稿的逻辑与结构更加严谨、合理,内容和语言也比网文精简;

二,书稿更加体系化,相互之间(如 HI X 部分的根需求、功能架构和信息架构)尽可能做到了“环环相扣”,章节之间的起承转合也更加连贯、自然;

三,书稿在内容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优化,个别章节(第 1 章的四维度,第 2 章的根需求、功能架构等)则是进行了极大程度的修改和优化。

四,书稿在产品案例和生活案例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优。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简单缘由,接下来分享下它的主要特点。

 

 

02 《用户体验四维度》的特点

 

这本书主要有四个特点,它们分别是:追求深度、追求卓越、展望未来、兼顾大小。当然,我也很期待你去发现这本书的其他特点,包括它的缺点。

 

 

1 追求深度
 
无论是宏观上的大纲(用户体验四维度),还是微观上的具体内容(根需求、功能架构、UI 设计、HH X 等),本书都着力于深挖本质。
 
先以根需求为例。在日常工作中,“需求”是一个高频词汇:大到上线一个大功能,小到改一下字体颜色,都被我们称之为“需求”。面对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需求”,是不是有必要关注下根需求(本质需求)?因为根需求是一切需求的根本。如果根需求有问题,往往意味着用户的根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那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大小需求都会有问题;如果根需求有问题,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类似产品,依然有机会,直到用户的根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所以本书就以几乎人人都会用的资讯产品为例,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两类用户(生产型用户和消费型用户)的根需求。
 
再以 UI 设计为例。关于 UI 设计,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商业化设计”“增长设计”的概念,也就是说,UI 设计的肩膀上多了“增长”“商业化”这些担子。这不禁使人担心,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担子,继续加在 UI 设计的肩膀上?另外,术业有专攻,职能亦有分工,这些担子,UI 设计担负得起吗?我认为未必担负得起。就像于动物的生命而言,心肝肺各有分工、各有贡献,总不能让心脏负责呼吸、肝脏负责跳动、肺负责造血。于心肝肺而言,做好分内的事情就是最大的担当与贡献;于 UI 设计、交互设计、信息架构、产品功能等而言,情况亦然。那 UI 设计的分内事是什么?是它的本质,这便是本书关于 UI 设计的探讨视角。
 
2 追求卓越
 
在本书中,有些话题有尝试深挖本质,有些话题没有。不管有没有深挖本质,最终目的都是落脚于“如何做到更好”,也就是追求卓越。
 
以交互设计为例,在规划它的大纲时,我尝试过不同的切入点:大的设计原则(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等)、小的交互细节(微交互)、设计哲学(3-4 个要点)、设计目的(人人喜爱)。仔细斟酌之后,我发现要想实现“人人喜爱”这个设计目的,“设计哲学”这个方法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设计哲学本身是足够“海纳百川”足够“独立成章”的,所以最终果断摒弃了其他切入点,而只保留了“设计哲学”这个切入点。具体而言,这个设计哲学就是:周到,品质,惊喜,善意。想象一下,一个为人周到、能力(品质)卓越、时不时会给身边人带来惊喜、同时又很善良的人,自然会受到身边人的喜爱。类似的交互设计,同样会受到用户的喜爱。
3 展望未来
 
内容“扎根生活”是本书的追求之一。但是当探讨到目前面临困境并存在诸多不足的话题时——比如 UGC 产品(HC X 部分)——本书则会更多地展望一下未来。
 
UGC 产品面临什么困境,存在什么不足?
 
以文章类 UGC 产品为例: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比如教师和律师——都有自我充电(如看到本行业高品质的深度文章)的需求,这个需求基本上能在公众号里得到满足;但是,不管一篇深度文章的品质有多高,公众号这个包含各类信息的平台,都是像黑洞一样将其“吞噬”和“湮没”,而不是像书店、图书馆一样将其“陈列”和“流传”下去。再以极其热门的短视频类 UGC 产品为例:得益于简单易用等诸多优势,短视频类 UGC 产品在“信息和知识的大众普惠”(尤其是针对老年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短视频类 UGC 产品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容易使人上瘾、沉迷,比如上面的信息和知识一定程度上缺乏质量保障。
 
未来更好,或更受欢迎和尊重的 UGC 产品,会是什么样子?
 
个人观点,首先是简单清晰的分类,也即 UGC 产品需要分成知识型 UGC 和信息型 UGC,前者以知识为主,后者会包含前者。实际上这个分类目前是存在的,比如站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CSDN 等社区就属于知识型 UGC,公众号、B 站、抖音等平台则属于信息型 UGC。
 
篇幅所限,这里仅说下信息型 UGC。以短视频类的信息型 UGC 产品为例,虽然大热,但也饱受争议,甚至饱受诟病。什么样的信息型 UGC,在广受欢迎的同时还受人尊重,甚至受人喜爱?据个人观察,有两大类。一类是像公众号这样足够多元的“真实世界”,另一类是像 B 站、Instagram 这样在某些方面比较美好的“理想世界”。“真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值得所有信息型 UGC 来学习。
关于信息型 UGC,怎么建立更多“真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关于知识型 UGC,未来更好的产品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本书都尝试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4 兼顾大小
 
用户体验的四个维度,交互设计的设计哲学,知识型 UGC 和信息型 UGC,都是比较宏观的大话题。本书不光有这些大话题,还有与之对应的关乎“怎么实现”的小细节。
 
还以交互设计为例,周到的、高品质的、给人惊喜的、带有善意的交互设计会受人喜爱,那交互设计如何做到周到、品质、惊喜和善意呢?自然而然地,本书就这四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惊喜”为例,本书先是将交互设计的“惊喜”分为“小惊喜”和“大惊喜”,简单给出了定义和示例,然后又就“如何做到惊喜”分别给出了针对短期(可以立马实现,更适合“小惊喜”)和长期(需要长期积累,更适合“大惊喜”)的建议。
 
于 UI 设计、信息架构、功能架构、HH X 等话题而言,也是同样的或类似的写作手法。
分享完主要特点,接下来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下这本书适合哪些读者,供你参考。
 
5 适宜人群
 
得益于以上几个主要特点,再加上本书涉及的话题既有属于基础的根需求、功能架构、信息架构、交互设计、UI 设计,也有更进一步的 HC X(人与内容的交互体验)、HH X(人与人的交互体验)和 HB X(人与品牌的交互体验),个人观点:
 
本书既适合一线从业者(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UI 设计师等),也适合相关从业者(技术人员、运营人员、市场人员等);
既适合创业者(“根需求”“功能架构”以及“知识型 UGC”“信息型 UGC”等部分或许会使你发现更多新的机会),也适合学生。
 
希望你能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接下来把时间交给《用户体验四维度》。

 

undefined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