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怎么玩概念

2024-6-21    资深UI设计者

 

 

整个体验设计的大趋势是和社会科学的那一套思路走得越来越近,因此现在大家可以观察到做交互设计或者用户研究经常会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去应用成熟的理论模型甚至建立模型、去“玩概念”,但可惜的是咱这一行大多数设计师都没有这样的教育背景,就算是所谓的“大厂公众号出品”,也难免会有思虑不周的时候。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的这个越来越卷的行业形势,也的确在不断地要求交互设计师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往更系统化、更结构化的方向去走。虽然我经常说我不是一个喜欢玩概念的人,我也非常不鼓励不推荐大家一点小破事就上纲上线去整模型做PPT,但客观来讲,学会玩概念是交互设计师的一个高阶能力,是思维逻辑的技能化体现。

 

那么,如何能够合理地、有理有据地玩概念?什么情况下需要我们去玩概念?本篇文章将解决你的这方面疑惑。

 

啥是理论,啥是模型

 

社会学教科书会告诉你:“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但咱们不用这么文绉绉,简单来讲理论就是抽象地、高度概括地解释一些在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说你是一个猫奴,在和你的猫朝夕相处之后,你觉得养猫好像有助于你的身心健康,于是你提出来一个概念叫“小猫可爱度”,这个“小猫可爱度”受三个因素影响:猫的毛色、猫的眼睛大小、猫的性格,并且假设小猫可爱度越高,对人的心理健康正面影响越大。那也可以说你就创建了一个理论叫“小猫可爱论”。

 

 

 

而什么是“模型”呢?这个问题比较难说明,咱不搞学术研究也没有必要展开来讲。这个词汇和“理论”有一定的重叠,但一般我们在工作中讲“模型”时,往往指的是构成某个概念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测量方式。比如我们设计师酷爱搞的体验度量,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模型的建设。

 

 

 

 

图片来源: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285d9360000000021034b22?share_from_user_hidden=true&xhsshare=WeixinSession&appuid=5bcbe6f0f8462700015da647&apptime=1654249488

 

应用理论,提出模型

 

研究一个问题时我们会用到两种最基本的思路:归纳和演绎。前者是自下而上的、由具体现象抽象形成理论假设,后者是自上而下的、由抽象理论具像化到个例。

比如我们刚才的“小猫可爱论”,就是基于日常的观察抽象得出的结论,使用的是归纳的方法。而假如现在已经有一个成熟理论,叫做”地球猫猫论“,它发现猫对于人类社会有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基于“地球猫猫论”的已知研究结论,我们着重去关注猫咪外观造型对人身心的影响,猜测外观越可爱的猫猫可能对人心理的正面影响越大。那么这就是使用了演绎的方法来推导假设。


当我们应用一个模型或理论时,就是在基于这个抽象的理论做演绎推导。我们期待这个理论能够对我们的设计问题作出解释、对设计方案给出指导方向,这是最最重要的。有很多刚入行的设计师容易被一些花里胡哨的文章晃了眼睛,误以为做设计和写八股文似的,非要在具体设计之前拽一些大词、拉出来一些貌似很厉害很科学的高深理论才能体现自己的逻辑性,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使用的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当前面对的问题、它对于问题解决是不是不可或缺,这才是衡量设计师思维能力的标准。


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的问题非常聚焦、非常情景化的时候,单纯靠演绎推导就没有办法支持了。比如B端设计的领域差异都特大,有人设计仓库货架动线,有人设计钻井钻头。这些千奇百怪的场景都有各自特性的问题,不是拿出来一个尼尔森的可用性十原则就能尽数解释的。因此为了提炼出整个业务的运行方式、为了表现出当下设计发力点,或者为了拆解影响体验的构成要素,就需要进行观察和归纳,从而构建模型。

 

构建模型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本篇不打算展开,下次一定吧。

 

什么理论是好理论

 

咱们做设计对理论的要求其实很低。以下两点是我觉得重要、最基础的:


1.贴合设计问题

 

 

在我的其他文章里里提过,理论它有理论层次和对应的解释范围,只有理论贴合设计问题,才能完美地解答设计问题。不是说名气越大的理论就越好用,也几乎不存在从鸡毛蒜皮到家国大事都能完美解释的理论。

比如有些互联网从业者很喜欢拿“人是贪婪的”说事,只要讲个啥和促销/转化沾点边的事情,就必要讲“因为人性是贪婪的,所以我们这里要这样……”,先不提这个“人性贪婪论”它能不能证伪、是不是科学,它首先是在讲人类、人的本性这个层面的事情。你怎么就知道这个用户在用你这个软件的时候,他贪婪的人性就会占领理智的上风呢?可能他本性是贪婪,但他在使用你这款软件的时候,更多地受软件好不好用、折扣看起来真实不真实、像不像诈骗这些因素影响。就算他贪婪,他也不是傻子,不可能看见个金币/红包就去点。这就是“理论”和研究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那么如何叫理论贴合问题?我今天准备拿一篇google发在USENIX Security 21年的会议文章来介绍,这篇文章叫“嘘,安静!减少在chrome浏览器中的非必要信息提示”(“Shhh...be quiet!” Reducing the Unwanted Interruptions of Notification Permission Prompts on Chrome),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Google research上下载到PDF,链接:https://research.google/pubs/pub49767/

 

各位在用Chrome浏览器(桌面端或安卓端)的时候,应该都见过这个通知提示。当网站准备给你弹窗的时候,chrome会弹出来一个这样的非模态小提示窗口(学名叫prompt)询问你是否愿意被弹窗,假如你无视这个弹窗、没做出任何表示,那么下次你进入这个页面时还会再弹。

 

 

 

 


但这个提示窗口对体验有没有影响呢?是不是会很烦人?怎么样能迭代这个窗口的样式和生效逻辑,从而减少对用户的打断,提升用户体验呢?——这篇文章就研究这个。

 

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芝麻大点的问题,恐怕在座各位做需求的时候遇到这种问题都懒得写设计分析。也因此,如此微观的研究问题,就应该搭配微观的、着眼于用户具体行为的理论。


这个项目要研究的是三个主题:权限控制、弹窗提醒和打断、移动端和PC端差异,所以它首先引用了心理学和人机交互交叉领域的期刊上最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之前的研究发现,在PC或移动端场景下当用户在完成主任务时被打断会非常焦虑、难受,此时对用户进行触达也没什么效果,而当用户在任务之间的间隙被打断时则没那么难受,触达有效程度也会提升。

这些研究通过实验的形式去探讨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打断、工作流、心理感受或工作表现。非常微观、简单,甚至可能无法形成一个我们普遍理解的、带名字的“理论”。但它们非常贴合这个研究的主题,基于这些研究结论可以合理地推导出这篇文章的后续设计策略:针对不同场景、任务,做差异化的权限触达体系——这不比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往自己的设计上生搬硬套强多了。



2.对设计有指导

 

咱们做设计不是做纯粹研究,最终所有的研究和推理,都要落到对设计行为的指导性上。不要一通分析猛如虎,最后得不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只能得到解释性的结论,而无法对未来行为做出建议。

 

在这里我们又要请出ISUX的新文章做例子:

 

 

 

​「互动仪式」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曼,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大到特殊节日举行的大型庆典,小到定期的家庭聚会、公司团建等活动)。这类活动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参与感及群体生活的团结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互动仪式」理论给出了一个分析社会活动的理论模型,帮助我们具体观察群体活动的现象,观察群体从聚集到产生情感符号的整体过程。那么如何将「互动仪式链」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设计方法?
——ISUX设计,公众号:腾讯ISUX 互动仪式链 | 直播情感化互动体验设计

这篇文章用一个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互动仪式链”来解释腾讯的直播场景的产品服务链条。文章本身是很规范的,使用“互动仪式链”来解释直播也很符合这个理论的解释范围。


但是,“互动仪式链”更偏向于解释一个现象的成因。也就是说假如我们是一个传播学的学者,你老板让你去解释为什么直播间那么火爆、里面的观众那么多那么活跃、他们为啥要组成家族要打榜,你用“互动仪式链”来解释,这很合理。但现在我们是设计师,我们要解答的问题不仅是直播间作为社会现象为什么会火,而是腾讯直播之后直播要往哪里发展?我们要做哪些具体的设计动作来增强这个群体之间的共鸣?从这个图里面是看不出来的,太抽象了。

当然本文是很希望读者相信腾讯直播的产品搭建是基于理论有理有据地去构建的,比如下面这个图就是“「互动仪式链」理论中引申出的设计方法”,但是话说,我觉得非常有以果推因的嫌疑,难道没有“互动仪式链”,腾讯直播会不搞粉丝团/家族,会不办主题赛事?假如这些产品动作都是我们已知的或者行业常规的,那贴上一个「互动仪式链」的皮,对设计的帮助和指导就很小了。

 

 

 

 

 

当然,ISUX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可以写这种文章,但咱自己做作品集的时候还是要心里有数,注意你采纳的、特意提到的所有理论都要和最终的设计手段有紧密的因果推导关系。

 

从哪里弄到好理论


那话说回来,我们能从哪里获得这些和人机交互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我建议大家多关注人机交互本领域的期刊,或者和心理学相关的期刊/会议。比如google这篇文章援引的CHI,就是人机交互领域下最知名的、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HCI(人机交互)领域下的前10期刊排名如下:

 

 

 

地址: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view_op=top_venues&hl=en&vq=eng_humancomputerinteraction


除了CHI和上述排名的期刊之外,我们还可以关注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旗下的其他相关会议和期刊。比如google的这篇论文就援引了另一个会议MOBILEHCI的文章。最后,除了人机交互领域,我们也可以多去关注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的交叉期刊,比如本篇引用的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其他和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可以从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数据库中检索。


ACM协会:https://dl.acm.org/journals

 

APA协会:https://psycnet.apa.org/

 

当然,上述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说起来很可惜,但咱国内学界对交互这一块比较缺乏成形的讨论。反而是行业内会有一些比较好的沉淀。大家加油学习吧。

 

 

作者:白话说交互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QwNjAyMA==.html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大数据可视化界面设计B端界面设计桌面端界面设计APP界面设计图标定制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UI咨询高端网站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服务,咨询电话:01063334945。

关键词:UI咨询UI设计服务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用户体验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

银行金融软件UI界面设计能源及监控软件UI界面设计气象行业UI界面设计轨道交通界面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IS UI界面设计航天军工软件UI界面设计医疗行业软件UI界面设计教育行业软件UI界面设计企业信息化UI界面设计、软件qt开发软件wpf开发软件vue开发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