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提问!腾讯高级交互设计师C7210 的高质量问答(一)

2016-12-5    周周


编者按:今天这篇文章,是由腾讯高级交互设计师@C7210 向同学们征集问题后作出的回答,涉及交互设计、行业趋势、职场、工具推荐等等,都是大家平时特别关心的,赶紧来收。

欢迎关注作者(高级交互设计师、猫奴、吉他手、鼓手、老狗、单身,现就职于腾讯ISUX)的微信公众号:Beforweb

提问

来自@X丶field:请问对于现在视觉和交互逐渐融合的UX/Product Designer岗位有什么看法?

C 回复:

好问题,也是我个人以及一些朋友正在亲身面对、体会和见证的所谓“行业趋势”。

首先排除全能型个人以一当十的情况,单就通常意义上的团队协作的形式而言,目前我所能看到的“融合”分为两类:

第一类: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在产品层面统一认知,理解并认同商业意义及产品目标,以此为基础,在各施所长、各尽其职的同时,更多的学习、了解彼此职能的目标、焦点和工作方法,互相理解,融会贯通,减少分歧,降低成本,以最大化的合力完成产品设计工作。这种模式下,所谓“UX/产品设计师”是对两种职能的统称。本质上讲,这就是对于我们如今所熟悉的传统团队模式的一种渐进式提升。

第二类:团队同样由“交互设计师”与“视觉设计师”这两种传统意义上的独立职能构成,却在实际项目中刻意追求职能融合的理念,刻意模糊领域界线,刻意忽视以产品功能性、实用性及用户研究作为主要关注点的交互设计与以外在美观性、表现力和品牌传达等等作为主要关注点的视觉设计在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上的差异,刻意忽视多数成员因能力与视野有限而难以担当综合性owner角色的现实,以提升团队综合战斗力和产出效率为名义,实则鼓励各自为战或是重此轻彼。对于原本相对成熟的、成员能力相对较强的团队,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或许难见弊端,但理念与方式的畸形最终会体现到产品当中 – 或是只具备功能性而毫无个性与感情色彩,或是徒有其表,在视觉风格与动效运用等方面都能成为设计师个人的优秀案例,却难以成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辅助用户便捷完成目标的优秀产品。在这样的团队中,“协作”只是表象,人人都是名义上的“产品设计师”,但设计决策及团队产出更多是由其中的“核心职能”所定义的(或交互或视觉),而另外一个职能在多数时间扮演着支援或顾问一类的角色。

然后再回过头,将“全能型个人以一当十”的情况包含进来。所谓“全能”,从业务、产品层面,到交互、视觉,包括前端或界面开发实现等方面,都要具有正确务实的三观,并实际掌握其中若干领域的方法技能,可以真正做到仅需一人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些原本需要多人协作、反复沟通才能实现的最为核心的设计决策与产出。

看似个人英雄主义,实则与团队作战毫无矛盾(况且如今多数所谓的“团队”只是空洞的口号而已)。所以连同这种情况一并考虑进来,我个人心目当中最为理想的、最具产出质量和执行效率的“UX/产品设计”团队,应该以若干全能型个人为核心(一线实战核心,而非脱产的leader性质。对于小产品小团队,两名足矣,互为补充与激励;对于综合型团队,对应不同的产品线,各自配备一到两名),制定最为关键的决策,完成最具“定义性”的设计工作,而其他成员依然按照“交互”与“视觉”分为独立的职能团队,共同完成全局产出。

简而言之,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融合”,是指少数一流人才将多方面能力与经验融合于自身,并带领多数具有优秀战斗力的职能独立的交互、视觉设计师共同作战的一种模式。

显而易见,在这种模式下,全能型个人在实际工作中势必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辛苦,包括面对更大的压力、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执行最关键的产出、将核心设计决策精准的布局到整个团队当中,等等。但对于这类个人来讲,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正确的设计实现优秀产品进而实现业务目标”这件事本身,所谓困难与压力一类不足挂齿。

近些年,我有幸在不同的团队当中结识过一些这样的设计师,不多,无非二三人,沟通交流起来能让你有真切的感悟和收获。

很好的问题,让我有机会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谢谢。

提问

来自@Nano:通过VR做到的很的事情会是什么呢?

C 回复

在目前这个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谓“”,不敢谈论;换个说法,对于“相对成熟”的状况,自己的理解包括:

个人化应用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包括核心驱动设备、输入设备、头显以及其他感官模拟设备),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还是更加广义的“虚拟体验类产品”,都能带来全身心沉浸的、全感官感知的、几乎可以彻底屏蔽现实环境要素的虚拟体验。当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时候,一切也都是真实的了,因为参考系不再存在。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应该可以借助技术与设备来实现一个全新的现实层面供自己生活和娱乐,甚至是生存。

专业化应用方面:一味的通过构建虚拟现实而隔离真实现实,这不是VR的全部意义所在;对现实世界有积极建设力的技术才是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优秀技术。现阶段的VR技术已经开始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需求当中,最典型的包括军事训练、医疗培训等等具有高风险性的领域,以及影音、教育、房产、旅游等等可以通过虚拟体验为参与者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的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定可以将这些领域中的虚拟体验推向新高度,譬如更强的临场感和互动性,更真实的社交性和协作性等等,甚至可能将传统的体验范式彻底颠覆。

提问

来自@侯晓晓:请问有没遇到过不知道怎么做下去的时候,比如专业性很强的场景,该怎么推进?

C 回复

自然会有,无论是刚刚入行一腔热血却一头雾水的日子,还是十多年间的若干个转岗节点(UI设计-前端开发-交互设计),都会有很茫然甚至是恐惧的状态。即便是在经验相对丰富一些、职能稳定一些的阶段,在刚刚接手不同类型的产品时同样会有类似的状况。

譬如我在大约一年前被调到如今所在的企业产品组进行B侧产品设计工作,而之前几年的关注点从来都只在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领域。对于复杂的业务逻辑缺乏基本认知,这是刚刚上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确实会让人有一种“不知道怎么做下去”的感觉,进而或多或少会对设计工作本身产生抵触情绪。工作总是要做,期间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尝试推进;所采用的方式归纳下来大致包括三方面:

  • 首先承认自己在面对新领域时确实是小白,回归新人心态,认清“自己过去所了解和掌握的很多东西如今未必适用”的现实,不要因为自负而害人害己。
  • 多向产品经理或其他设计师请教关于业务逻辑和模式方面的常识,自己遍历各个功能模块,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基本认知,至少找到些感觉。
  •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浅入深,即便在功能逻辑上仍有太多未知,也试着从自己能入手的地方开始,譬如暂时忽略掉整体,而只考虑其中某个表单、某个筛选器、某个客户列表的设计方案。当然,从交互设计的角度讲,这种从局部入手的方式是大忌,但在特定的“不知如何入手”的状况下,通过这种方式帮自己热身,打消逃避心态,一点点找到节奏,也未尝不可。

提问

  • 来自@腊肉先生:有什么好的B端产品的设计建议没?如何提升在交互领域的专业度呢?
  • 来自@狮子捕手!:如果要进BAT的UX团队,我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呢?

C 回复

@腊肉先生 的第一个问题,见上面的回复。所以不敢谈什么“好的设计建议”,只是一些应对挑战、尝试推进的个人经验,供参考。对于B侧产品,自己仍在“从不懂到有一点点懂了”的路上。

对于@腊肉先生 的第二个问题,以及 @狮子捕手!的提问,我想到了去年回答优设专访时的一些内容,包括核心技能与专业度的提升等等,搬过来稍作改动用来统一回复还算合适:

关于“核心技能”,在我看来其实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所有的UX设计师都应不断努力去争取具备的,而非胜任某个特定团队的特定岗位才需要达到的。个人感觉大体分为三个层面,可以设想一个金字塔模型,从底层向上:

  1. 首先是整体的产品观念与态度
  2. 其次是站在“产品设计”(而非“界面设计”)角度的思维模式
  3. 最后是具体的“设计技能”以及软件工具的使用。

观念与态度是基础,其中很关键的一点 – 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在和其他一群在各自领域均有所擅长的人一起打造产品,无论你是在公司就职还是创业,都是如此,而在所有相关职能当中,设计师的产出是相对显性的,加之这个群体本身在“个性”和“自我”方面相比于其他领域的伙伴来说更为凸显,所以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将产品、界面作为自我展示的画布和舞台 – 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程度 – 经历的项目越多,参与度越深,你越会发现,无论是团队老板,中层leader,还是产品、设计、开发,所有人都要一方面为了自己负责的领域而发挥和争取,另一方面又因资源的局限,需要根据特定的情况而不断做着权衡与妥协。这是“合力”的过程所必然产生的局面,而不是某种负面的、局限自己发挥才能的状况。当然,完全抛开自我的因素同样不现实,我们都会考虑将产品打造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拿的出手”,但要知道这层因素是一种结果而非将事情真正做好的推动力,否则所有的努力都是南辕北辙,自己也会永远充满沮丧。

在正确的整体观念与态度的基础之上,能否站在产品层面探索问题本质进而指导整体的设计原则与细节中的设计思路,这将决定你究竟是产品的设计者还是需求的执行者 – 无论对于交互设计还是视觉设计来说均是如此。在实践当中,这种能力会体现在若干方面,包括在新产品探索阶段与产品经理共同分析市场竞争状况以及相应的产品策略等等;在成熟产品的每一个迭代周期当中针对产品需求意向进行讨论,理解功能的核心目标,分析产品需求方案中的预想形式是否符合目标,进而探索实际设计方案等等;而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又要基于对产品策略的理解以及对目标用户人群的认知来考虑特定的设计模式。

至于具体的“设计技能”,包含设计方法和工具运用两方面,均属于“术”这个层面的话题了。如果你观察的足够仔细,会发现如今这个时代真的是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东西出来 – 新的系统平台特性,新的设计模式,新的工具,新的运用方式和探索方向等等。作为设计师,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尽力保持关注、学习、理解和实践。在设计方法的学习方面,看书、读文章、学案例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也都在坚持做,但个人建议与此同时多花点时间用自己的头脑想想“为什么”,结合自己负责的实际产品来看看哪些营养是可以汲取的,哪些未必适用于自身的情况,不要盲目的跟从。

在工具使用技能方面,因人而异,因具体需求而异。不同类型的工具能帮我们打造出不同类型的设计产出物,而产出物的目标在于沟通设计意图,所以每个设计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沟通目标和对象来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前提是你需要对市面上一些典型工具的特质和使用方法有着充分的了解 – 要达成这个前提显然也需要付出时间持续学习。

提问

来自@起牵:有什么免费好用的素材管理工具呢?最近做设计好累啊,有啥方法可以瞬间觉得充满了能量

C 回复

我个人日常的交互设计工作并不需要用到专门的素材管理工具,不是很了解有哪些“免费好用”的选择。不知其他交互设计师的情况如何,对我来说,“素材”主要包括几套常用的图标集和UI模板,而且只会在需要通过特定样式的图形元素来表达设计意图时才会用到,多数时候使用自己整理的组件库就可以满足需求了。具体组织和整理方面,本地会有比较语义化的Finder路径,譬如“素材”根目录下的“Icons”、“Fonts”、“UIKits”等等文件夹;对于在线资源,通常通过Evernote建立相应的文件夹进行索引即可,随用随访。

izzy-20161212

能量快充这种事靠谱么。如果你找到什么好方法也请让我知道。个人来说,冲热水澡、安静的读书、音乐、游戏、吃美式垃圾、捡到钱(我近来捡到一些,确实感到有被充能)等等都会让状态恢复些 – 终归因人而异。

或许需要回头想想为什么会做的很累?是工作过于繁重,还是对于“设计”这件事本身产生疲劳?找到根本原因再针对自己的情况寻找解决方案吧。对于前者,这个行当里的多数人终归都在经历着周期性的起伏,譬如随着产品迭代而在一段时间内极度疲劳,接下来稍作缓和等等。如果是后者,还是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最初选择这个行当的初衷,结合实际工作以及人际、环境、预期与回报等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一下,总会发现导致疲惫的根本原因,然后理性的尝试解决喽。设计师本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提问

来自@方方泽:我是平面设计师,不太了解交互,想问交互设计师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主要用到的软件都是些什么?感谢解答!

C 回复

以产品流程作为参考,这些年我个人在交互设计岗位上所承担的实际工作包括在产品层面与产品经理沟通功能、目标策略及具体项目需求,在设计层面进行字面意义上的“交互设计”工作,例如输出草图、线框稿、文档、交互原型等产出物,配合视觉设计师完成高保真UI稿,在实现层面与开发人员对接具体的界面还原问题,必要时与用研同学配合组织可用性测试,等等。

常用的工具和软件包括:通过纸笔探索最初的想法或是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快速沟通,使用Sketch制作线框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PC上是Axure),使用Keynote制作以展示流程和界面转场效果为主要目标的快速原型,使用Pixate制作那些在交互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要求较高的交互原型。鉴于如今Pixate项目已经被官方终结,建议尝试Flinto或Origmi Studio、Framer。前者更易上手,适合复杂度较低的原型需求;后两者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特别是Framer,仍然无法彻底脱离代码,而Origmi的“可视化代码”模式对于多数设计师来说还是难以做到友好。如果只需制作几个界面之间的转场动效演示,Principle还不错。

izzy-20161212-2

此外最近在探索性质的VR小项目中,通过Unity创建环境与对象的“灰稿”,并通过一些简单的脚本实现最基本的交互,譬如场景切换、主角与物品互动等等,也算是站在传统交互设计师的角度对新媒介的一种尝试。

dgm-20161212

提问

来自@Charlotte:请问C同学认为设计师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C 回复

回想一下,似乎不曾特意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去憧憬理想的生活状态,譬如作为设计师应该怎样行动坐卧,言谈举止又该如何,衣着与家装风格能否体现审美与格调一类。又如在生活态度方面要有怎样的追求 – 精彩缤纷、欣赏未知与变数,还是更加安心于从容淡然的日常,等等。

不过我似乎也不太确定这些方面是否就是问题当中“生活状态”的所指。

中间洗了个澡,时间已经过了午夜。突然感到自认为可以逻辑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然而一旦思考起来却很模糊。

如前所述,很难回答“设计师理想的生活状态”,只能很局限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描述“我”这个个体在现阶段所憧憬的理想当中的生活状态。

一直以来在专业方面(包括工作以及个人的相关事务,譬如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投入的心思太多,正如上期所说的那样热衷于构建出一个个完全自我的空间,在其中做这些事,年复一年的忽略掉太多生活甚至是生命中本该有的、追求的和维系的。在较为理想的状态里,我希望自己更懂得平衡现实生活与自我空间,心智和眼界可以更加开阔,有一个“更好的自己”让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而立足。

以此为基础,希望遇到一个对彼此来说都正确的人,构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家,容两人栖身,既有共同的愿景,也有各自的空间和奋斗目标;既可以一起安心的读书、做事、听音乐,也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拉着手跑到外面的世界里肆无忌惮的感受精彩的存在,甚至不计后果。

实际上过去几年里,我在很大程度上曾有过这样的生活,至少有过允许这种状态发生的基础,但我把事情搞糟了。回过头来挖掘内心时才明白自己由于任性和目光狭隘所丢失掉的其实正是自己理想中的方向。希望自己从中学到的东西能真的帮自己一点点走向理想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抱憾终身。

izzy-20161212-3

分享本文至: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