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提问!腾讯高级交互设计师C7210 的高质量问答

2017-1-3    周周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编者按:今天这篇文章,是由腾讯高级交互设计师@C7210 向同学们征集问题后作出的回答,涉及交互设计、行业趋势、职场、工具推荐等等,都是大家平时特别关心的,赶紧来收。

欢迎关注作者(高级交互设计师、猫奴、吉他手、鼓手、老狗、单身,现就职于腾讯ISUX)的微信公众号:Beforweb

Ask Me Anything第二期,包含九组问答:

  1. 越发感觉专注很难,你是如何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的?能说说你的自律情况吗?
  2. 请问C对设计动力的源泉来自哪里?就我个人来讲,日常支持各类产品需求的设计很难让我产生持续动力,于是比较想参考C的理解。
  3. 我是一名研三的学生,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明年毕业也会继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交互设计。自己有一点疑惑,请问交互设计也一定要去关注各种设计时势吗,问题的缘由是平时工作量大,回到家中想放松一下,不想去刷各种设计公众号。
  4. 你好!我是自学的UI,想请教下如何分析一款产品的新功能诞生或信息架构变化背后的原因(例如Ins为何新增短视频录制分享功能,支付宝为何要把余额和余额宝迁移到二级页面)?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呢?
  5. 请问如何归纳出比较系统的交互设计知识框架?比如以考试为目的?
  6. 在设计中会有用了方法论但产出结果不满意的情况,是方法没用对?还是没必要用呢?
  7. 想要参加2017年3月份腾讯交互实习校招/9月份校招,是建议在3月份找一份相关工作进行6个月的实习然后参加9月份校招呢,还是直接尝试一下3月的实习校招(毕竟也要持续1、2月)?
  8. 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交互新人来说错过了校招后再找合适的交互方向的工作就变得很难。请问对于0-3年经验的UX新人求职有什么好的建议?

提问

来自@迷失特柯:越发感觉专注很难,你是如何保持学习的持久性的?能说说你的自律情况吗?

来自@Charlotte:请问C对设计动力的源泉是来自哪里?就我个人来讲,日常支持各类产品需求的设计很难让我产生持续动力,于是比较想参考C的理解。

C回复

和产品设计探索类似,我们还是先来聊聊“目标”吧。所谓保持持久动力一类,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同样取决于目标。“学习目标”这种东西是大家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接触的,只是学生时代的学习目标更多是被动的、既有的,无论合理与否,几乎不存在因人而异的问题。而如今面向职业、人生的学习目标则更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境况及理想;相应的,学习动力与方式方法恐怕也是不一而论的。

对我个人而言,职业能力方面的学习开始于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受当时一些朋友的影响(说来也是有意思,那几年通过音乐和乐队所结识的朋友当中有很多是设计专业或在业),我对和“设计”相关的工作都很有兴趣(站在当时的角度完全不了解不同领域的设计工作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只有笼统的概念)。然而自己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工作没任何关联(十多年之后的如今在B侧产品设计的工作中反而发现了很多和当时的专业相契合的地方),加之专业方向的岗位大都有资深需求,于是在毕业前后感到彻底的无所适从,第一份工作只是为数码卖场的小商家打工,在店面或数码论坛售卖智能手机、PDA、PSP游戏机及各类配件。那半年多的时间里,没少帮人贴膜,酷热的夏天挨家跑去客户的公司推销或送货也是常有的事。工作倒是可以良好胜任,辛苦一类不在话下,收入方面也不差,只是每每被人称作“卖手机的”,心里并不是滋味。我知道这些显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那样的工作与人际环境也绝非自己理想当中的样子。

所以我猜我最初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设计师”而不是“卖手机的”,我希望能像我的那些已经在广告公司或是“太平洋电脑网”一类地方做设计的朋友们一样酷,我希望能像《DOOM启世录》当中描述的John Carmack和John Romero没日没夜挥洒汗水追逐梦想那样有所行动。于是开始尝试白天做本职工作、晚间回到住处自学设计的生活模式。往往是下班到家冲个澡吃个微波炉便当然后立刻开始学习,资料就是是当时通过Emule下载的各种国外Photoshop和Dreamweaver教程(当时的理解就是学好这些便能找到网页设计工作)。每晚大约从7:00开始直到夜里2:00,是雷打不动的极为专注的学习时间,当然期间会摄入大量的咖啡、尼古丁和酒精以调整身心状态。

uisdc-dialog-201701037

△ 摄于2005年,见证了当时真实的鸡血状态。年轻真好。还活着真好。

从那时开始,到有幸进入设计行业,到在各个岗位上尝试探索,到最终落脚于交互设计岗位直至如今,这种“白天工作+晚间学习”的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变过,不同的是那几年里有大量的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可以肆无忌惮的投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与生活结构的复杂化,慢慢很难再有那样理想的状态,时间只能靠挤。

自己的故事讲的差不多了,从明确目标到通过实践来追逐目标,大体便是这样,接下来可以回到问题当中。既然提到“专注”和“自律”,那我姑且将问题当中所说的“持久性”理解成两个方面吧:

  1. 日常学习过程当中的注意力聚焦及时间利用率的问题。
  2. 怎样保持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持久性的学习状态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虽然可以给到一些常见建议,譬如远离手机、远离人群、远离以任何形式渗透进来的社交媒体信息、尝试番茄工作法等等,但实际上,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如果你有着足够激发自己前进的目标与动力,如果你能在专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那种汲取养分、提升能力的快感,体会到那种一步步接近目标的兴奋,这种状态其实不需要额外的付出便能自然而然的维持,因为没什么事情能同时给身心带来更妙的感受(当然说完全没有也不尽然,但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所以与其想方设法解决“难以专注”的问题,不如回过头看看自己想要聚焦的那个目标本身是否还清晰,是否需要调整或再激发。

对于第二个问题,于我而言,一是习惯,即相同的、令自己感到愉悦的模式日复一日的执行下来,已经成为身心成瘾的习惯,即便在近些年里最缺乏时间精力的日子里,不吸收些信息或是不找些额外的事做,便无法安心去睡,这样;二是我们所处的这个行业本就是高速发展、高度动态的领域,自己的目标需要随之调整(譬如从“做一名设计师”到“做一名优秀的网页设计师”到“做一名优秀的移动端交互设计师”到“尝试进军VR领域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立足”一类),所需掌握的理念与能力也需要不断进化。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要做好,或是仅以立足为目标,也都需要保持持久学习;这甚至不是自律的问题,更多是生存的危机感吧。

此外,对我个人来说,另外一个保持所谓“自律”和“持久”的重要方式就是Beforweb这个博客和公众号,正如第一期问答当中提到的,2011年搭建起来之后,很快得到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自己也有感到力气用对了地方 – 将一直以来的订阅内容分类规整,每天无论如何都要挤出一些时间看看国外重要内容源的更新,即便在忙碌的日子只能看看标题,也可以保持一种持续性的热度;每周读过若干原文之后,挑选出一篇值得做译文的,拿过来放到Beforweb – 就这样走过了五年多。对外而言,我在持续的输出内容,在“坚持”,在“分享”,其实对我自己而言,这件事本身更在于持续的学习。由于很多朋友都在关注和互动,所以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来自外部的持续性激励。

uisdc-dialog-201701035

△ Beforweb于2011年启动。

话说回来,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很个人化的学习历程(包括曾经的境遇、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等等),未必能为各位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过大的道理是类似的,不妨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据实际目标和情境来考虑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吧。

提问

来自@嘟嘟:您好,我是一名研三的学生,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明年毕业也会继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交互设计。关注您的博客很久了。看到您在征集问题,自己有一点疑惑,请问,交互设计也一定要去关注各种设计时势吗,问题的缘由是平时工作量大,回到家中想放松一下,不想去刷各种设计公众号。也或许自己视野狭窄,所以希望和您交流一下。

C回复

感觉有必要先纠结一下“交互设计”本身的定义。如前所述,我个人没有设计相关的学科背景,所以完全不了解交互设计方向的研究生专业会教授哪些内容,会培养学生怎样认知“交互设计”这四个字,于是也不能确定你所喜欢的“交互设计”与实际产品设计岗位当中对于交互设计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实际工作当中的交互设计职责包括若干方面,参考上一期的问答:

这些年我个人在交互设计岗位上所承担的实际工作包括在产品层面与产品经理沟通功能、目标策略及具体项目需求,在设计层面进行字面意义上的“交互设计”工作,例如输出草图、线框稿、文档、交互原型等产出物,配合视觉设计师完成高保真UI稿,在实现层面与开发人员对接具体的界面还原问题,必要时与用研同学配合组织可用性测试,等等。

如果这大致符合你所学到的关于“交互设计”的定义,那么是的,交互设计需要关注太多时势,既包括人机互动层面的知识与资讯,同时也包括对于视觉设计理论、方法及设计趋势的了解,此外更有对产品和技术领域的认知。从岗位划分的角度讲,交互设计更接近产品上游,相应的也就更具综合性。如果涉及到第一期问答中提到的关于“交互和视觉融合的趋势”问题,那么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长久的学习习惯则是“合格”的最基本标准。

uisdc-dialog-201701036

△ 我在Feedly的一部分订阅,供参考。

不妨参考前面一组问答,首先整理一下目标吧。既然是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建议你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去做好。毕竟在现实中,能认清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有过不错的专业背景,同时可以以此为职业,这其实是很幸运的状况 – 十多年前的我一定会羡慕不已。

与以往不同,本期邀请了三位嘉宾共同参与回复。

说起来,做Beforweb这五年多以来还从未尝试过任何合作形式,鉴于AMA活动当中有些问题确属C所不擅长,譬如涉及到校招具体策略一类,不敢妄言,不如请朋友们来一起聊 – 其中有C多年的好友老包和胖达,以及ISUX负责校招面试的同事小e,相信可以给各位带来更有价值、角度更加丰富的内容。

先来介绍一下嘉宾:

uisdc-dialog-201701031

老包

《触动人心 – 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一书译者,曾任职淘宝、大众点评、脉可寻等公司的交互设计、产品总监等职位,C7210的互粉基友知心兄弟一枚,现担任上海凡宝COO。

uisdc-dialog-201701032

PANDA | 胖达

近10年从业经验,曾任职HP、大众点评(与C7210相识,成为知心不换命的烟友)、1号店、蝉游记等公司的设计与相关管理职位,主导设计web与app产品逾20款,现任职于巧书。

uisdc-dialog-201701033

小e

腾讯ISUX(上海)高级设计师,校招面试官,C的好同事。

uisdc-dialog-201701034

C7210

搭车刷存在感的主页君。

提问

来自@伟涛:你好!我是自学的UI,想请教下如何分析一款产品的新功能诞生或信息架构变化背后的原因(例如Ins为何新增短视频录制分享功能,支付宝为何要把余额和余额宝迁移到二级页面)?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呢?

回复

uisdc-dialog-201701032

胖达

兄弟或姐妹,欢迎入坑!

问题太骚气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呀。你的问题分为了两个部分:

  1. 新功能诞生背后的心路历程。
  2. 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并非因为这些问题本身有问题,而是你要把这个两个问题牵扯出一些关系,我就觉得有那么些痛心疾首。

问题1:如何分析一款产品的新功能诞生或信息架构变化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要分析?请问你是把这些“改变”当作正确答案来看的么?所以你要分析原因?移动互联网本就没什么“正确答案”,所以在我眼里,去分析一款产品功能发生改变的原因,只要有自己的正常逻辑就好了,把自己当成一个狼人杀闭眼玩家的心态就好了。

如何分析?这个是需要积累的,需要对产品甚至设计产品的这个公司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作出有见解的判断。通过了解,所有的逻辑会基于某个初心或原点,接着一路推理就好了,不要在乎对错,只要在乎逻辑是不是成立。

分析完之后有什么用?对啊,有什么用呢?胖达不知道有什么用。

问题2:如何针对变化寻求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呢?

视觉是个整体的语言,即使“支付宝把余额和余额宝迁移到二级页面”之后,支付宝的主色调也没有变成红色。所以“功能的变更”和“视觉的表现”并没有直接关系,除非你要从头到尾的做一个大版本的迭代,或做一个新的产品。对于这些,又是另一波的新情况了。

多说两句,从我这个有十年工龄的老油子的角度看去,要在某个职位上成为一个合格或者优秀的人才,一般都是一个“T”字模型。在现在的企业对 UI 岗位的认知来看,“T”的横杠上一般要有以下几个能力:

  1. 沟通能力(和产品沟通,交互设计沟通,开发沟通,理解需求,提出意见,注意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说话,而是为了磨合团队以及更的推进产品的进程)。
  2. 专业技术能力(设计是一门语言。会用软件只是基础)。
  3. 总结和沉淀能力(复盘,沉淀自我表现,沉淀规范,为了下一次做好充分准备)。

横杆的三个能力直接选一个垂直下来。选第一个,可以开阔眼界,让自己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实际问题;选第二个,可以成为设计专家;选第三个:可以去写书,名利双收。

uisdc-dialog-201701034

C7210

信息架构的调整大致出于几方面原因:

  1. 随着功能增多,产品规模提升,功能的类别可能需要在逻辑上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架构体系。
  2. 增加了较为重要的新功能,或是出于业务层面的考虑而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周期内重点突出某个功能,此时需要提升这些功能在视觉呈现方式上的权重,相应的可能导致原有功能降权,譬如在布局上移至次要位置,或默认隐藏,或移至二级界面,仅在主界面保留入口。
  3. 单纯在设计的层面进行优化改良,原有的功能性和架构不产生变化,仅在呈现方式上结合产品策略而调整权重。

变更背后的具体原因取决于特定的产品、团队、公司自身的目标与策略,并非物理定律那样可以由“条件触发”到“事件发生”归纳出一整套具有必然性的结论,抱歉我个人难以回答;而在设计层面需要进行哪些相应的调整则取决于上面提到这些具体情况,譬如通过布局调整来体现优先级策略,通过架构的重新梳理来体现业务模式的变化,等等。注意这里说的是“设计层面的调整”,而对于问题当中提到的“合适的视觉表现”,这个概念与“信息架构变更”、“新功能诞生”之间的逻辑关系我或许没有理解到位 - 对于“合适的视觉表现”的考虑与探索是伴随着产品周期自始至终的,就像“低廉的交互成本”,“平滑的功能流程”等等,是产品设计的基本素质,而非变更节点上发生的特殊事件。

提问

来自@FreePanda:在设计中会有用了方法论但产出结果不满意的情况,是方法没用对?还是没必要用呢?

回复

uisdc-dialog-201701032

胖达

请不要非黑即白,灰色才是最丰富。

请不要把“经验”当做“教条”,有些经验的得出并不一定具备“普适性”原则,可能是“专案专做”的结果。

方法论是为了告诉你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方法(多种可能),而不是为了告诉你世界上“只有”这样的方法(一种可能)。

uisdc-dialog-201701031

老包

方法论的”论”字是什么意思?是”理论”。 理论怎么用?当然要结合实践啦。

你已经阅读了一些书籍或文章,懂得方法论并应用方法论了,已经超越了一半的设计师,请继续努力。

我们的知识有四个阶段:“不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所谓“不知道不知道”正是我们所说的门外汉和一些新手设计师,他们还不完全了解交互设计,不了解领域里还有那么多方法论可以使用。接下来就是“知道不知道”,你知道设计里有好多知识还没有学到,还不会应用,这就是你现在能提出了学习了方法论,但应用起来却遇到问题。我们都知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注重看方法论得来的思路,而不注重结论。

方法论给定的都是在”指定上下文中”的最佳实践,这些”指定上下文”一般都还包含一个隐性条件叫做特殊情况除外。但几乎每个设计的场景里都有一大堆的特殊情况——用户群体不是一般用户群体,交互所处的环境特殊,用户目标不单一……所以,应用方法论的结论,要多考虑你的设计的上下文,再根据上下文调整你的设计。

在“知道不知道”的阶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停地迭代然后测试,说白了就是改改改,然后每次改完要知道是改进步了还是改退步,这能让你慢慢吸收方法论,吸收别人的结论和经验。渐渐地,你能融会贯通,能用你的项目经验结合理论,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并分享出去,那时就是“知道知道”阶段了。待若干年后,你随手拿起纸笔就能如高考高手解题般,设计信手拈来,觉不经思考既有神作。那就是“不知道知道”。

一起向“不知道知道”奋进!

uisdc-dialog-201701034

C7210

“方法论”从来都在那,在每一本经典的专业书籍里,在诸多团队和个人总结的经验心得当中。“方法论”本身不是问题,重点在于以怎样的方式看待和运用“方法论”。前面一个问题就是看待方法论的一种方式,也就是将其视为必然能够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课本去“学”去“剖析”,好像我们上学时所做的那样。这种角度和学习方式对于应试或许行得通,但实际产品设计工作不是考卷,方法论不是解题工具,不是公式定理。

“方法论”是什么?同样只能谈个人理解。每说起这三个字,我总会想到一个例子,未必准确,供参考:

乐理、乐谱是什么?是怎样出现的?我对音乐历史没研究,只是隐约记得“节奏”和“旋律”一类的概念起源于远古人类在狩猎或农耕相关活动前后进行的仪式,像是祈福或庆祝一类。最初的演奏者们是怎样理解和掌握演奏技能的?是怎样体会调式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的?是怎样把握节奏与韵律的变化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具体的答案我不了解,但肯定不是通过乐理和乐谱。

乐理和乐谱正是这些音乐先行者们为了将自己摸索到的某种“只能意会、难于言表”的东西尽可能传承下去而通过文字与符号汇总而成的。通过这种形式,尚未掌握演奏能力的人可以直观的了解技法,没有素材进行演奏的人能够有章可循,音乐和音乐演奏便这样逐渐成熟并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成为演奏者,同时对“学习素材”本身进行改良优化,直到它们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行业标准,即“乐理”;“乐谱”也成为谱写音乐的标准化方式。

而另一方面,从音乐起源时期直至如今,世上从来都有着不依赖于这些标准化素材而摸索、学习、演奏音乐的人,特别是近一个世纪在爵士乐、摇滚乐等领域,有太多音乐人通过年复一年的聆听与实践来学习,通过自己的双耳来辨识音符,体会其中的感情色彩,潜移默化的将演奏理念与感觉融入到了潜意识当中,并通过自学乐器来掌握操作技法。我所了解的一些站在世界巅峰的音乐人并不识谱,并不了解所谓调式调性,但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里就是可以不断编写或即兴演奏出一个个经典的曲目,直到爱好者和学习者将他们的演奏谱成曲谱供更多人学习和体会。

乐理和乐谱是音乐领域当中的“方法论”。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各类理论原则、实践方法、设计模式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和乐理、乐谱有着同样的性质?

所以对于怎样看待和运用方法论的问题,我想要表达的其实都在上面的故事里了。作为设计师,你可以像科班学生那样系统化的学习各种方法理论,然后通过实践去验证;你同样可以大胆的先跨进领域投入实践,同时保持思考和学习,在实践的同时了解既有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而进行取舍或优化改良 - 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从来都不是驱动设计决策或评估设计成果的核心标准,更不是普遍适用的公理,最为关键的还是自己所面对的产品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翻译的《Designing For Touch》一书当中的最后一句话,放在这里做以总结,也算是共勉吧:

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优化现有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能还需要时不时的从当前各种所谓的“最佳实践”当中抽身出来,去思考一些新的可能性;毕竟,触屏平台本身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别让今天的公理成为明天的桎梏。

提问

来自@栗景:想要参加2017年3月份腾讯交互实习校招/9月份校招(反正就是想进!),现因老师要求,明年3月前不能出去实习,目前在做作品集,但只有浅显的(不夸张)学校项目和自己平时的redesign。请问对于这样的情况,是建议在3月份找一份相关工作进行6个月的实习然后参加9月份校招呢,还是直接尝试一下3月的实习校招(毕竟也要持续1、2月)?

回复

小e

作为校招准备役的实习生招聘,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设计能力、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与行业敏感度。过往一切的积累此刻都将证明自己的实力,要做的只是把它们认真地列出来,直击重点地表达出来。所以带上精彩的设计、深度的思考,优秀的你来和面试官好好聊个天吧,讲不定缘分就到了。

当然,若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与项目经历,肯定会是个很重要的加分项,一个职业道路上有规划并且有行动的候选人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至于是参加A公司的实习生招聘面试,还是直接去找B公司的实习工作,觉得并不冲突。都可以去尝试,一切随心。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正式校招前积累实习/工作经验是逃不掉的,做足充分的准备,就会离自己的目标近一些。(毕竟不了解提问的同学的具体能力背景,这里只能给很粗略的建议。)

提问

来自@糖:搜交互一般都是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0-3是一个很尴尬的坎儿。现在在做的项目很难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当作品集去面试。单纯redesign的项目拿去面试又感觉很单薄。求突破。请问对于0-3年经验的UX新人求职有什么好的建议? 非常感谢!

回复

uisdc-dialog-201701033

小e

首先,错过了校招时间再去找交互职位,并不是没有可能成功。好的学生/设计师到哪儿都很抢手,请不要大意,努力寻找各公司的补招、特招机会。此外,也可以尝试在规模比较小的公司或创业团队开始自己的第0年(或者说是从校招结束后到毕业为止的那几个月),可能你会遇到一个有归属感的团队而为之驻留,就算没有那么美的事儿,每一个机会与经历都在帮助你成长为有经验者。

uisdc-dialog-201701032

胖达

将“0-3年”再进行一下“粗略”的细分好么,跨度那么大,都让胖达惊讶于这个问题是一个“交互设计师”提出来的。

0年

刚毕业,大致除了实习以外,没有经历过什么完整项目的新人。

所以对于这类新人而言,企业也不会寄希望于你们有太多的实操经验,更多要求的就不是“硬实力”而是“潜力”,所以需要展现的是有上升价值的潜力,是否有完整的项目并非决定性因素。

从求职的角度而言,既然错过了校招窗口期,那么无非:

  • 自己找对应的大公司邮箱投简历。
  • 去试试创业公司,通常创业公司的招聘和校招时间并无必然关系。
  • 去一些UX群或者论坛混迹一段时间(不要潜水不说话,多发表意见,废话也行,比如像现在的胖达一样),通常会有职位需求。
  • 找关系好的老师或学长推荐。

至于如何增加面试的机会及在面试获得更多的好感,那就是厚积薄发的问题,建议看下【罗子雄的TED演讲】。

1-2 年

如果你不是天赋异禀实力过人,瞎跳什么槽。

3年

如果到了 3 年,还没有像样或者完整的一套或数套作品,那这辈子在交互设计领域可能也就这样了。

总结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0-3年”和问题中的描述出入就很大。“求职的建议”指的是求职的方式或者是面试的建议,要完整叙述可以写一篇论文了。

结束语

最终期全部问答至此结束。

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关注;感谢小e、老包、胖达三位嘉宾站场支援。

或许在不久之后还会再开新一轮的Ask Me Anything活动,不约,我们不期而遇。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