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做学问一样做设计

2017-4-1    用心设计


像做学问一样做设计一

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在脑子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趁着这两天准备开始自己的每月一篇的翻译设计类文章的计划,于是想结合译文来写一点关于这个主题的一些想法。巧的是在medium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叫《The Day You Became A Better Designer》。作者是Tobias van Schneider 。关于作者,具体的我没有了解的很多(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科学上网查看他的个人网站和资料),从他的设计作品和文章来看,是一个一流的设计师。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设计师,没有上过大学,现在在纽约从事设计工作,很令人钦佩。

其实这篇文章写了2年多了,早已经有人翻译过,但这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影响,我想借着自己翻译的过程一边深入了解一些设计师的态度和看法,也顺便补习下自己那早已忘得差不多的英语。

 

—  以下是文章的译文(人生首翻)— 

最近我的文章收到很多的反馈。(非常感谢!)。有人赞赏我文章那些宽泛和另类的选题,也有些人问我为什么不选一些实实在在关于设计的主题——比如说“如何解决用户体验的问题等等”或者“如何创建完美的响应式网站。”——这是个合理的问题。

 

当我开始写文章,大部分时候我都是为了自己写的。我不喜欢撒谎,不管是对你们还是对我自己。我许诺过,自己要做一个十分真诚的人。

 

我不想谈论关于用户体验的难题或者例如如何建立一个完美的网格系统之类的话题,是因为我坚信这真的太无趣了。诚然工具和技巧很重要,但是这无法让你面对一个更大的格局时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在我有记忆以来,我从没读过任何关于设计的书籍,也没有关注什么设计博客,也几乎不读设计杂志。

 

这只是我个人的方式,但这是源于那个还没人真正想明白的信念的基础上的。

 

我承认有些时候我会错过一些网站设计的趋势,同时我的快捷键目录本来可以更大一些。

 

对我来说,努力去成为一名更好的设计师意味着去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的,就是你听到的这么俗气。不论你是做广告设计还是产品设计,每一种设计师都要应付一大堆不同的难题。但无论一开始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到了最后每个设计师要面对的都是人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我开始去了解设计行业之外的世界以寻求灵感和创意,或者开始阅读关于哲学,心理学,艺术或者自然科学等等其他领域的书籍,那个时候,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只一味地与设计同行交流,而开始结交很多不同行业的朋友。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不管在哪个办公室工作,坐在我身边的不再是设计师的时候,我才能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确认性偏见”。它的意思是说,人们总是倾向于同意与我们意见一致的人的意见,人们倾向于结交和自己观念想法类似的人,这会让人们感觉更自在。

 

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具有更强的确认性偏见。我们不仅自豪于持有自己的观点,而且总是抱有很强的主观看法然后去争取同行对自己一致的认同。

 

这会导致我们这些设计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透明的隔离泡。我们参加那些只有设计师的会议,听些一样的演讲,看一些设计师写给设计师的杂志,和一群设计师交流,这就好像把我们自己隔离在了只有设计师的一个圈子里。

 

我们的视野会因我们自己的局限而受限。这一切的唯一好处就是避免了其他设计师和我们的想法与理念产生矛盾。这似乎会让我们感觉更自在和享受,但这其实是个看似愉悦的陷阱而已。

 

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难道不是应该对其他领域和话题最充满好奇心,同时抱有最开放的心态的么?难道我们不是应该能做其他人无法做到创意么?毕竟,我们称自己为设计师,我们在为成千上万的人设计的产品和服务。

 

当我们不断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在我们的作品中呈现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到最后,会让我们的设计能力更优秀。

 

举个例子,让我来看看当下最优秀的传媒设计师们,他们为《纽约客》和《商业周刊》的设计杂志封面。

 

他们之优秀不是因为他们的技巧和工具,而是因为他们沉浸在那些政治和文化的话题中。他们搜集和迸发的创意都与他们本身的专业领域无关。设计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工具和框架,只是为了让他们将得到的信息表现出该有的意义而已。

 

这是他们本身的一部分,并不是在说那种每个项目开展前做的一些简单的调研工作。他们是传达者,这就像他们作为设计师是一样的。

 

这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设计领域。

 

就像Walt Whitman说过的:要有好奇心,不要妄下判断。无尽的好奇心和开放心态是伟大设计师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和不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们相处,包括任何挑战我的想法,不同意我的观点,以及能给我新的视角的人。作为一个全面的设计师和人类,这就是让我自己成长的方式,同时也转变成了我的能力。

————————– 译文到此就结束了—————————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自己并不看设计书籍,可能真的不适合我们国内大部分的设计师,因为国内的设计水平本来就低,我们生活在一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审美的环境当中,因此没有了这方面的熏陶,就必须通过阅读很多的设计的理论书籍和优秀的设计作品来逐步的弥补。而且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曲线也不一致,不能盲目地依葫芦画瓢,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取长补短。

借着这篇文章我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设计无界

在这里,我想先说说我特别喜欢设计这个工作的原因。在我看来,每一个项目就好像是给自己新开了一门课,因为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总能碰到自己不曾碰到的,或者是自己以前不懂的,又或者是自己的能力还不太擅长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会引发我强烈的好奇,我很期待自己又能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什么,或者能在这个项目完成时,自己完成些什么。或许,这种每一天都不一样的挑战的感觉,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设计这个工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伴随着痛苦,但是痛苦后收获的快乐是那种简单乏味的工作无法给予我的。而对我来说,设计是无界的,我从来不把设计工作分为UI,平面,印刷、产品等各个细分领域,在我看来,只要是我工作能力范围内的,可以解决用户问题的工作,我都必须要可以胜任。所以,不断提高我的工作能力和拓展工作范围,也是我对自己的基本的期望。

工具和技巧是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这个话好像不太适合说给刚入门的设计师听,但转念一想,刚入门的设计师最需要培养的真的不是使用工具和技巧,而应该是设计的思维方式。不过对于半路出家的设计师来说,貌似都得靠自己悟,我的理解里,工具和技巧就好像是武功招式,而设计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水平就像是内功心法,招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训练去学会,而内功心法,只能依靠年复一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修炼,才能有所成。放到设计里也是一样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诚然,今天学一个很酷的配色,明天会一个很屌的排版样式,看似是很有收获,但是当真正碰到设计工作时,基本上是没有可以照搬硬套的招式。每个设项目都有其独特性,任何的排版、配色、图片等等各种元素都必须与其要表达的主题相契合,学习不应该只是学习表面看起来是怎么样,而是应该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换个情况又应该如何。除非是专门地学习一个软件的操作,不然不要单纯地照搬所谓的工具和技巧,要深入去学习这些技巧背后的设计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做学问一样做设计

思考的重要性

随着从事设计的年限慢慢累积,我逐渐意识到想做出优秀的设计必须要有深入地思考,要有做学问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设计的项目。很多初级设计师,甚至是做了很多年的设计师的设计水平长期停滞不前,除了审美水平没有提高之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设计项目缺乏自己独立的深入思考。

这种思考又可以分为整体思考和细节思考。我认为的整体思考是对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定位的思考,其实就像是一张海报、一本产品样册、一个网站、一个app,任何的设计的出发点都是有目的的,只有在有方向的情况才能集中力量去解决问题,而很多初级的设计师,对待任何设计工作都是需求方说什么,就依着怎么做,根本就没有从表面需求中提取出真实需求,只有抓住了真实需求,核心目标,才是做好设计的根本,就像很经典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案例说的,一位消费者想买钻孔机,他并不是想买钻孔机,他是想要那个孔而已。确定目标,确定风格,确定表现形式,从项目的全局上审视,为后面的细节处理确定大的框架。这就好像画画一样,要先有整体轮廓和结构,再有大的明暗调子,然后才是添加各种细节。

细节思考,也就是作品元素的逻辑问题。用什么元素来表现,用什么配色方案,怎么构图,怎么排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在画面中出现的任何一个元素,不管是正形还是负形,文字还是图片,偶要经过严格的思考和安排,有没有多余的元素,在不在合理的位置,视觉的顺序如何,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作品表达主题,这一切都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其实细节的思考是一件永远都无法最终完成的事情,就像那句话说的,永远没有彻底画完的画。


细节为作品主题服务,主题决定作品的细节。

说实话,我在设计中开始学会思考,是通过读书慢慢学会的。我不是一个很有天赋的人,总结能力也不强,因此一些优秀的设计书籍对我来说就是良师益友,不仅教会我很多设计的理论和概念,也让我明白设计的思维过程和方式,同时也开拓了我的眼界,让自己甚至开始有了一些在设计中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和满足一时的需求。

思考得有多深入,作品才有可能有多牛逼。

保持好奇心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工作,因此一个设计师的知识面和眼界的宽窄直接决定了他设计水平的极限。就像好的工业设计师得懂各种材料的特点,工艺的局限,人体工程学原理,物理学甚至化学的知识,而且还包括用户心理学,用户体验的研究等等各个方面的学问和知识。那作为一个视觉类的设计师,尤其是全栈设计师,不仅要懂视觉设计的各种知识,还要动前端代码,同时还要去学习很多关于产品,关于用户体验的知识。

拿印刷品来说,想做一个好的装帧设计不仅仅要有很好的平面排版功底,还必须对印刷材质有不少的了解,对各种印刷工艺也有一定研究,知道什么材质可以做出什么效果,什么墨水印在什么纸张上会出现什么问题,什么的纸张适合用什么工艺处理。如果想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好作品,那就必须比别人懂得多。所以,做设计在我看来就是做学问,不断地接触新的问题,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只要能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就要不断地去学习。

以前有朋友跟我说,你什么都学会不会什么都不精?我有段时间也同样产生过疑虑,后来慢慢地我释怀了,发现我学的东西都是互相促进的,就像我学了摄影并不会影响我的设计,反而在一些图片的选择和处理上更得心应手。不管和设计有没有直接相关,学习到的只是其实对自己来说都是有益的。说句最实在的,反正多学点总没坏处。

有点情怀不是坏事

就像有些人做设计是为了养活自己,对他们来说设计只是一份工作;有些人做设计是阴差阳错,得过且过;有些人做设计是真的喜欢设计,享受着这份工作带来的名誉和财富;而有些人做设计是为了使我们国家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还有的人做设计是为了让他身边的人生活得更美好。

同样做设计,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驱动力,但有更深刻的目标的人总能成就一些不一样的事。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轻度理想主义者,对于设计,有一点自己的坚持和憧憬。坚持十年二十年的,我相信有一天我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分享本文至: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