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设计 :平台选择

2019-9-28    资深UI设计者

在本篇开始之前,我们稍作回顾。目前已经完成的两个系列包括:「iOS 13 设计新特性」,涉及深色模式、SF Symbols、卡片面板及情境菜单等话题,错过的朋友不妨回看,毕竟新系统将会在近两日正式推送。在「基础设计原理」当中,演讲人通过一场夏威夷之旅带领我们了解了一系列重要的设计原理,包括一致性、可供性、心智模型、渐进呈现等等,深入浅出,老少咸宜,强烈推荐。

△ Mike Stern 老师的「基础设计原理」

而本期开始的新话题则聚焦于如何面向 Apple 生态体系中的多种设备进行设计,包括如何选择平台,如何针对不同的平台权衡功能与外观风格,如何构建生态体验等等;演讲者是 Apple 的设计师 Cas Lemmens。

跨平台设计 – 平台选择

在 Apple,我们非常自豪于我们所创造的一系列设备平台。在创造和升级这些平台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以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为目标,并力图在人与设备之间构建富有意义的关联。这关联未必仅存在于单一平台当中;你所使用的 Apple 设备越多,便越发能体会到整个生态带来的依存关系。

你可能会戴着 Apple Watch 晨跑,可能会在 MacBook 或是 iMac 上完成一天的工作;下班后,你可能会借助 iPhone 的一系列功能来使用公共交通,或是在你的车里使用 CarPlay;回到家,你可能会通过 Apple TV 看剧或电影;睡前,你可能还会在 iPad 上读书。

无论你正在使用何种设备,Apple 的平台生态都可以识别你、理解你,并帮助到你。

面向这样的生态体系进行设计,你必须对其中的每一个平台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 Apple 的设计师而言,这样的挑战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我们必须谨慎思考每一个 app 可能适合的平台类型,以及如何使其针对不同的平台进行相应的调整。

Apple 开发的 app 当中,有些是面向全平台的,例如「照片」或「音乐」。

而有些则仅存在于特定的平台当中,例如「备忘录」、「邮件」等等。

有些服务可以在你拥有多种设备的情况下带来最优体验,例如 ApplePay;另外一些则必须基于多台设备同时运行,例如 FaceTime。

今天,我要与各位分享的,便是 Apple 的设计师在进行跨平台设计时所采用的典型流程。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各位更加且目标明确地将你的产品和服务推向 Apple 生态圈当中的更多平台。

我们首先会从「平台选择」开始,即了解每一个平台的情境特质与能力特征,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最恰当的目标平台。

然后是「平台适配」,即基于目标平台的设备特性,对我们希望实现的功能进行权衡与管理。

接下来是「风格协调」,即在品牌风格与平台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对 app 的视觉外观及操作体验进行定义。

然后是「平台连接」,即探索如何在不同的设备平台之间实现功能的连续性,打造轻松、无缝的使用体验。

最后,我们还会尝试「平台扩展」,即探索如何同时基于多平台实现最优的综合生态体验。

以上便是跨平台设计的主要流程。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五个步骤逐一进行了解。

平台选择

所谓「平台选择」,即回答「我要面向哪个平台进行设计」这个问题。

或许你还没有上线过任何 app,目前正在考虑以哪个平台作为首发;或许你已经在一两个平台上发布过 app,正在考虑接下来应该进行怎样的扩展。

在选择平台时,有两个最为关键的概念需要我们重点思考:

  • 情境:特定平台最为适用的时间、地点及其他环境要素。
  • 能力:特定平台最具差异性的功能特征。

对于「情境」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当情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常会切换他们所使用的设备,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不同的任务。

举个例子。譬如你正在办公室里工作,或是在学校上着课;这些都是高度聚焦和稳定的情境。当你离开这些场所,乘上了公交车或地铁,你便进入了高度动态和移动化的情境。这两类情境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我们通常会从 Mac 切换至 iPhone 或 Watch,因为后两者本就是面向移动化情境进行设计的。

而对于「能力」的理解则可以帮助你掌握并充分利用特定平台的独特功能。

接下来,让我们从「情境」与「能力」这两个方面,对 Apple 生态体系当中的一些典型平台进行分析。

平台分析

首先是 iPhone,因为这可能是我们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平台了。

从情境的角度来看,iPhone 始终保持开机,始终与我们相随,因此它是高度移动化的;同时,iPhone 也是高度私人化的设备,我们不会轻易与他人共享使用;此外,iPhone 通常被用于高频而短时的互动,我们每次使用不会超过几分钟。

iPhone 所具有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支持其情境特质。「始终开机,常伴于身」的特性要求 iPhone 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感知能力,其内置的陀螺仪、加速计等传感器可以始终在背景进程当中处理环境相关的信息,即便是在我们没有使用 iPhone 的时候;iPhone 的 Touch ID(及 Face ID 等机制)则会为我们提供私人化的保护;其高清晰度的触屏则能确保我们在短时间的互动过程中获得轻松与愉悦的体验。

与 iPhone 类似,Watch 也具备「始终开机,常伴于身」的特性,且同样是高度私人化的。但 Watch 具有更强的即刻性,所面向的是更为短暂的互动,譬如你只需一瞥便可以从表盘上获取与当下情境最为相关的信息;而提示信息在你注视稍久时还会进一步提供详细信息。

Watch 所具备的能力与其私人化的情境特质息息相关。Watch 可以追踪你的运动状态、地理位置及心率;其触觉反馈可以通过轻触手腕来提醒你查看信息;而表盘也是高度定制化的,你可以让最为需要的信息始终呈现在表盘之上,便于一瞥之间快速获取。

而 iPad 则具有较为复杂的情境特质,既可以被用于稳定的环境,同时也支持移动化场景。你可以用 iPad 完成一些而聚焦的任务,也可以将其作为放松型设备来享受影视或游戏体验。而所有这些互动过程都比 iPhone 或 Watch 更加持久。

从能力的角度,iPad 的大屏正是对这些情境特质的有效支持。充足的屏幕尺寸可以帮助你完成高精度的操作,环境光传感器可以使其良好适应于日夜不同的光照条件;高保真扬声器和高精度触屏可以为影音或游戏带来更具沉浸感的视听体验;若是配合 Apple Pencil,iPad 还能帮助你完成更加、更具创意性的工作。

再来看 Mac。其情境特质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你可以进行非常而聚焦的工作,譬如设计和开发 app;MacBook 可以被作为共享设备来使用,但它同时也是个人化的,因为多数使用者都拥有独立的个人帐户;我们通常会长时间使用 MacBook 或 iMac,譬如每天都会有几个小时的互动时间。

在能力方面,为了支持高度专业化的任务,Mac 具备着非常高的性能表现;键盘鼠标可以帮助你进行而复杂的操作;多任务能力允许你以自己所需的方式进行工作;而多帐户体系则能使 Mac 适用于更多样的工作场景。

最后来看 Apple TV。这是生态当中最具共享性的平台,我们通常会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TV 最具稳定性,始终与电视机绑定在一起,不会四处移动;TV 是完完全全的放松型设备,我们用它来享受影音或游戏,每次使用时长通常在三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之间。

配以高清显示屏,TV 的画质将会鲜活得呼之欲出;TV 的遥控器轻便易用,你可以轻松地将其传递给朋友和家人;TV 可以与 HomeKit 良好配合,使其高度稳定的特性得以在「家庭」这个场景中充分地发挥;其界面设计特别面向 10 码左右的距离进行优化,使你可以轻松地窝在沙发里享受娱乐体验。

通过以上分析,你便能理解,为何了解每个平台的「情境」与「能力」对于你的目标平台选择来说是如此重要的事了。

「情境」是平台的立命之本,而「能力」则决定了其独特性。

对于你的 app 来说也是如此。你需要问自己两个关键问题:我的 app 可以在怎样的情境里体现产品价值?要实现产品价值,需要哪些特定的技术能力作为支持?

平台选择练习

在 Apple 内部,每当需要为 app 选择目标平台时,我们都会反复进行一项简单的练习。现在我来为各位进行演示。

首先让我们以「健身记录」 app 为例。

想想看「健身记录」的产品特性,你会发现它首先必须具备移动性。它需要追踪你全天的运动行为,以便进行的数据统计。因此它需要设备平台具备「始终开机,常伴于身」的特质,即高度的移动性。

同时,「健身记录」还必须是私人化的。它应该能且只能追踪你个人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象限图来建立情境特质与平台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横轴代表「移动性」,从左到右递减;一系列 Apple 设备平台按照各自的特质分布在轴线上,譬如 Watch 最具移动性,而 TV 最具稳定性。

而纵轴代表「私人性」,从上到下递减。其中 Watch 最具私人性,TV 则最具共享性。

对于「健身记录」而言,由于要同时具备高度的移动性与私人性,因此在象限图当中会大致位于左上方的位置。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它会出现在 Watch 和 iPhone 当中,而非其他平台。

接下来我们以 GarageBand 为例。

GarageBand 涉及到的人机互动是高度精准型的,因为人们需要非常准确地操作音频内容,使它们出现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

此外,GarageBand 必须良好地支持多任务,因为人们往往会将多种音频器材和乐器连接进来同时进行演奏。

我们通过象限图来建立映射关系。其中横轴代表交互的性,左端为粗放型,最具代表性的平台是 Watch,因为其屏幕较小,而人们的手指相对粗大,难以完成具有高精度要求的操作;右端为精准型,代表平台为 MacBook 或 iMac,因为键鼠操作具备最高的度。

纵轴则代表「多任务能力」,从上到下递减。在 Mac 上,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多任务操作;而对于 Watch,你每次只能完成一项任务。

GarageBand 需要同时具备高度的交互能力,以及良好的多任务能力,因此在象限图当中会大致位于右侧偏上的位置,所对应的即是 Mac、iPad 和 iPhone。

这两个例子都非常简单,各自仅涉及到两方面的情境特质。在实际当中,我们通常需要将更多、更复杂的特质因素考虑进去;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为 app 找到最适合其生存的平台。

以上便是跨平台设计流程中的第一步,「平台选择」,即综合考量不同设备的情境特质及能力特征,进而为 app 选择最为适合的平台。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