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经常听评片会,许多朋友会听过这样一句话:「这样拍会显得画面更有张力……」就摄影而言,我们认为张力,是让一幅摄影作品在视觉上出效果的重要「内力」。此外「张力」还被广泛应用在点评一段演唱,一幅画,一次表演……我们都似乎能感受「张力」的意境,却又似乎不能参透它的意思。
如何理解「张力」?如何借此来提高我们的摄影感悟?下面我就试着做个粗浅的分析吧。
关于「张力」有很多略显深奥的解释。我认为下面这种解释较为通俗,同时与摄影有一些关联:
尽管这段话不是针对摄影,甚至不是针对视觉艺术而写的,但是却很好的解释了张力一词。「张力」(tension)由「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二词而来。其实它在物理学上的意思便是其在美学上的意义的绝佳比喻。
那么我们便可以粗浅感受一下「张力」在一张照片(或者说任何一种视觉艺术)中表达的是什么了:它通常表示了一幅照片对立而又统一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通常产生紧张感、拉扯感,产生一种繁复的韵味。力的暗示、不平衡、断裂、突发等效果都属于张力范畴。
举个极其通俗的例子,如果我要用图片表达「跨栏」。
这张「没有张力」,因为常规、平衡、稳定:
这张「有张力」,因为夸张,不平衡:
当我们说一张照片的「张力」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照片给我们带来的主观感受。通常情况下,一张「有张力」的照片背后蕴含着以下的特质。
1. 拉扯感
即我们可以感觉到「力量的存在」,似乎被某种力量拉扯着。哇,这是再直白不过的张力了。
以拍街头行人为例,「奔跑」「转向」或其他肢体较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通常能让我们体会到力量。人的潜意识总是会倾向于,试着让一些看起来没有达到稳态的东西趋向于达到稳态,夸张的动作同时也暗示着那些行人「将要跨出下一步」「将要转过去」「将会拉扯肌肉」等等。
△ 韩松 / 摄 iPhone 7p, 莫斯科。奔跑的人。
△ 韩松 / 摄 iPhone 6, 马尔丁,孩子的表情较为夸张,能感受到肌肉的拉扯,画面感染力较强。
△ 韩松 / 摄 iPhone 6, 马尔丁。同样是人物照,这张就画面张力略显单薄。
而另一种拉扯感来自所拍摄的元素的形态本身。例如夕阳下被拉长的影子,具有纵深感的空间,夸张尖锐的几何形态等。它们都会让我们有被拖拽、被虹吸、被缠绕等感觉。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布达佩斯。影子。
2. 冲突
制造各种对比与冲突。
例如强烈的色相对比,阴影和高光的高调对比等等。这无疑用画面的色彩击中我们的眼球。
再如一切能造成冲击力的题材冲突:如抽象和具象,虚幻和真实,细腻与粗糙,动态与静态等等。
△ 韩松 / 摄 iPhone 6, 香港。红衣人物和绿色墙面的「撞色」。
△ 韩松 / 摄 iPhone 6, 里斯本。行人和影子。
3. 构图
夸张的构图也能产生张力。
斜线的构图通常更有张力,因为它夸张而强烈。但斜线的构图是需要磨练的,有时候「为了斜线而斜线」会显得矫揉造作(之前的文章我建议大家先从摆正,拍平开始)。
△ 谭凌飞 / 摄 iPhone 6, 萨尔茨堡。斜射的影子让不起眼的场景有了张力。
极度不遵从「三分法」「对称」「平衡」等原则,而又在某种意义上很精妙地构图,有时候也能造成张力。这种构图的本质是打破了平衡感,扰动了我们潜意识里的平衡球。元素的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大量留白和极度撑满,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夸张形式,都有可能成为视觉张力的发力点。
△ 韩松 / 摄 iPhone 6s, 北京。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高松。「极大」的场景和「极小」的人物,拉开了比例。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巴黎。雕塑和观众的比例和颜色对比形成张力,然而他们的动作又有一些联系。
1. 手机外置广角或鱼眼镜头
手机定焦镜头较为平和,如果加上外置的广角或鱼眼镜头能够拍一些较有冲击力的照片。广角顾名思义是有很宽广的视角,能够近距离将比较宽的场景元素都拉扯在一起,让斜线、曲线都更为夸张。
2. 勇敢面对那些「不舒服」的素材吧
其实本质还是在于不平衡。拥挤、窥视、抖动、不稳定的、转瞬即逝,这些东西都不太舒服,但又常常因此形成视觉上的动感。拥挤人群中的一瞥,从奇特角度的窥探人物的活动、快速运动的骑车的人,匆匆而过的行人汽车等等,让我们感到有「丝毫不安」,却也预示着「这不是稳态」,是矛盾而拉扯着的。
△ 韩松 / 摄 iPhone 7p, 布拉格。拥挤的人群。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奈良。透过吃草的鹿看后面的鹿。
△ 谭凌飞/ 摄 iPhone 6s, 巴黎。差点被遮住的铁塔。
3. 不平衡的构图
自不多说。对角线、夸张的引导线,螺旋线,撑满画面的构图。那些找不到几何中心而又精妙的构图。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螺旋线。
4. 拍摄运动物体
跑步的人,快走的人,跳跃的人,快速通过的车。
△ 韩松 / 摄 iPhone 6s, 伊斯坦布尔。撑伞的人走过。
△ 韩松 / 摄 iPhone 7p, 莫斯科。拉手风琴的人与匆匆而过的行人。
5. 后期
通过调高饱和度等参数强化色相的对比等等。
△ 韩松 / 摄 iPhone 7p, 日本。后期调高了些饱和度,强化了人物和背景的颜色对比。
不得不承认,张力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从来不会以「张力」为目的去拍一张照片,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意识地被「有张力」的场景所吸引,也具有从一堆原片中甄选出「有张力的照片」的能力。重要的是会在取景框中通过构图的运用来制造张力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优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