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29 ui设计分享达人
这 80 个问答将分为 7 篇,每天更新一篇:
资料主要来源于:
问: 微信的页面设计很少改,那微信的设计师们每天在做什么呢?很闲吗?
陆树燊答: 张小龙评审微信的功能有一个习惯:不看原型图,不看设计稿,也不看 Demo,要体验前后台代码开发好后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功能在给到用户之前有过 N 个方案,则微信设计师已经设计了 N 个方案,前后端开发人员已经开发过 N 个版本的代码。给张小龙体验,然后 100 个需求能砍掉 70 个。其中 30 个再优化 N 次,才真正发布给用户使用。
问: 对做微信的设计师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
张小龙答: 在广研(微信事业群前身)里面我们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特别是 UI 设计师。因为大家知道,一旦你用了竞争对手的产品,你一定会受它的影响。你会觉得“哦,那样做是最好的”,你会摆脱不了它的影子。之前我们也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UI 设计师一旦用了竞争对手的产品以后,设计里面就会不自觉地带有对方的影子。所以后来我们干脆规定不允许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这个问题对我们公司来说其实蛮严重的,有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觉得只是借鉴一下,但是一旦借鉴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禁止使用。希望大家所在的团队也可以尝试使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会让大家损失任何东西。
但我们要了解竞争对手怎么办?我们可以让产品经理去体验竞品,让产品经理总结哪些体验是挺好的,UI 设计师知道这些体验是很好的,但是 UI 设计师要自己想办法去实现好的体验,而不是被对手所牵制和影响。
问: 对于微信来说,最关注的体验是什么?
张小龙答: 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我们在做邮箱时思考:对于一个好产品来说,可能需要满足几个要求,比如“切入要准”“功能设计得要好”。但我们把速度这项单独列出来,就是“速度一定要快”,这个速度是指系统响应的速度。
我们回顾 QQ 邮箱能做起来,有两点是最重要的:第一是简单;第二是速度快。简单和速度快,合起来是「简捷」,简单快捷。「简单和“快捷”是用户体验里面 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在微信 4.0 的时候,点击进入一个会话群的响应速度是挺慢的,我们做了很多的改进来保证进入速度得到提高。而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时间线的流畅度也非常重要,我们的开发在这里做了很多次的重构才保证了流畅的体验感,保证我们速度能超越所有有时间线的产品。虽然为了提升这里的速度,开发的代价很大,但是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
问: 微信 UI 设计最看重哪方面?
张小龙答:UI 里面最重要的是条理清晰。有时我们会误认为 UI 就是怎么把用户界面表现得更绚丽一些,但是所有的视觉表现都不如条理清晰重要。
举个例子。微信的语音输入条经过了很多进化,现在用的是最下面的式样。
最下面的式样具有美感,字体也很清晰,「加好友」按钮在右边也很顺手。这都是经过了很多变迁的。前两个设计,在语音和文字切换的时候,还需要通过菜单来完成。后来一个 UI 设计师朋友提出意见,觉得这个地方使用不方便,每次切换都要用菜单多点一下。但是语音文字的切换是最常用的,应该放在左边固定。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就在下一个版本里面修改了。
所以 UI 做得绚丽并不是最重要的。微信里面用的东西都很朴实,你不会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能用系统控件的就用系统控件,而且尽可能保持一致的式样,包括一种字体、一种控件、一种背景,所有的东西最好只使用一种,不要增加两种或者更多种。
我们也一直鼓励每个界面只有一个主题。学习过摄影的同事都知道,一张照片里面只有一个主题。所以我们不会做两分式的设计,并且每个界面都会突出这个主题,把别的主题都虚化掉,或者把它放到一边去。每个对话框都有一个明显的默认按钮。比如每个对话框右上角都有一个完成按钮,并且是蓝色的。我们还用了文字来规定必须这样做。因为我们要让用户进到一个对话框后立即可以找到哪里可以完成,所以按钮一定要很显眼。
这是一个反面例子:
这个界面右上角有一个按钮,底下有两个按钮,会让人觉得很迷惑。很多用户跟我们说,以前他是压缩发图,但是现在有两个按钮,他就会点原图发送了。然后就忘记去点完成了,造成了一定的迷惑。这是一个不好的例子,是我们需要优化的地方。
问: 为什么微信的主题色是绿色?
张小龙答: 最初版的微信主色调是蓝色,后来换成了绿色。其实我们现在有点后悔用绿色,因为在很多安卓手机上,绿色的偏色很严重,看起来就是黄绿黄绿的。
刚开始是蓝色的,因为第一个版本是比较匆忙的,当时用的是系统的颜色。后来我们有一个版本就觉得应该调整一下颜色,就换成了绿色了。然而,这个时候微信的产品形态已经基本定型了,用户数也非常庞大,这时再去调整品牌颜色是不太可能了。其实我们现在很纠结,但现在改起来就对形象有影响了。
问: 为什么拼多多喜欢挖微信的产品经理?
答: 微信产品经理通过微信观察到了全中国网民的使用习惯,拼多多挖走微信的产品经理,因此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在微信环境内传播的接地气方案。
问: 为什么微信只有 4 个 Tab?能把朋友圈做成第 5 个 Tab 吗?
张小龙答: 源起 Tony (腾讯前 CTO 张志东),他经常向微信团队提一些需求要加东西,我说没地方放了,他就说没关系,你们只有 4 个 Tab,还可以加一个。我说不能这样。过几天 Tony 又有一个需求,我说没地方放了,他又说,可以加一个 Tab。我想这样的需求反复几次,最后会没完没了。然后我就跟 Tony 定一个君子协议,两年之内,微信只有 4 个 Tab,不允许再有第五个,因为 4 个最简单了,一旦变成 5 个就变复杂了,不好了,对整个产品会有破坏性的打击,然后 Tony 也认同了,最终变成一个协议就确定下来了。这样就很好啊,我们在做朋友圈的时候,也没有把它放成第五个 Tab。然后 Tony 说这个朋友圈的入口是不是太深了。我们说,已定过协议了,所以不能放出来,我们自己不能破坏这个协议。当然“朋友圈”能不能放在第五个 Tab 上,还有别的原因。它总是有好处有坏处的,至少我们现在能保证两年之内只有 4 个 Tab,但一切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一个非常大的诱惑,说不定还是会加第五个 Tab 的。
问: 微信里是怎么引导用户设置头像的?
张小龙答: 在我们最早的微信版本里面,用户自己说的话是不带自己头像的,后面才把自己的头像展现出来,当用户看到自己的头像没有设置的时候,很快就会去设置头像了。可见这样的设计比经由别的环节去引导用户设置头像要自然很多。因为这是用户自发的,而不是被“引导”的。
问: 为什么微信里很少出现新手引导 Tips?
张小龙答: 我们在讨论其他产品的设计的时候,常常会想,怎么才能不打扰到用户,特别是我们想把新功能体现给用户的时候。现在很常见的是用 Tips 去提示新功能,看似体贴,实则让人烦躁,用户会觉得为什么要把这些提示强加到我当前的操作里面,感觉被打扰了。
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体验。做 UI 的同事尽量不需要通过文字的解释就把这个功能做好,最好也不要用 Tips 这样的东西。刚才微博的同事还跟我聊到,做微博的时候,有新功能了需要通过弹 Tips 来告诉用户。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说怕用户不知道。但其实用户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又不会损失什么。为什么所有东西都要用户知道呢?所以产品里面最好能立一个规定,能不用就最好不要用。但是微信也还没做到完全不用。因为微信还有一些地方没处理到位,所以偶尔也会用到 Tips。但是自己要知道一点:每一次都是因为做得不好才用 Tips。
问: 为什么 QQ 的头像是圆的?微信的头像是方的?
QQ 设计师答:
微信设计师答: 因为照片本来是方的,方头像更符合用户习惯。
问: 微信的启动画面是一个小人站在地球还是月球?为什么是站在月球上看地球而不是在火星上看地球?
张小龙答: 其实第一个版本是在地球上看月球,但是后来就变成在月球上看地球,有了突破性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并不重要。有些人甚至做了一些调研:用户看到这个画面到底有什么感觉?然后把调研结果分享给我,发现用户各种感觉都有,很不一样。然后问他,我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回答:能让用户有不同的感觉就对了。如果思路太统一就变成乌合之众和愚昧了。所以这样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微信的 LOGO 放在那里闪啊闪的,那就没意思了,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了。这个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人类的孤独感(这个小人都离开地球了,感到孤独了)。而孤独是永恒的主题。
问: 为什么微信没有“系统管理员”这种官方账号?
张小龙答: 大概在两三年(这里指 2009 年)以前,我突发奇想,为什么我们给 QQ 邮箱用户的通知信都是“系统管理员”作为发信方,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的美女产品经理作为发信方,这不是显得更加人性化一些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再也不用“系统管理员”这个账号来给用户发信了。用户收到的每一封来自“系统管理员”的邮件,都被替换为一个真实的产品经理。如图中案例所示,会看到真实的产品经理的落款,有她的头像和名字。
问: 为什么微信 3.0 版本的启动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写了一句话:“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张小龙答: 之前的微信版本被批评得挺多的,特别是被业界的评论家批评。所以我想了这个办法回应一下。刚好在那段时间里,我在上班下班的路上,MJ 的音乐听得很多。也觉得他的音乐跟我们的产品有某种关联性,因此觉得非常需要去感谢一下 MJ。直到有一天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就做了这个设计。为了能做出这个效果,我还特地请同事们到他的车里去听 MJ 的音乐,觉得这样效果会好一点,让他们能找到做这个页面的感觉。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向外界所有的评论家表达:如果你说我是错的,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问: 为什么微信 4.2 的启动画面写着「是时候放下手机,和朋友面对面了」?
张小龙答: 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 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 24 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 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
问: 微信 7.0 UI 改版那么多用户不满,为什么不改回去?
张小龙答: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 10 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 7.0 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 UI 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问: 微信 7.0 版本启动页是一朵花,包括你写的看见之类的话,灵感是来自王阳明吗?
张小龙答: 跟王阳明的书有一定关系。当时写的是,「因你看见,所以存在」。王阳明的书里是说,一朵花长在山里的石头缝,你不看它,它就不在,你看它,它就在那里。在 7.0 版本,我们想表达的是说,看见的力量。如果按照王阳明的心学,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同理到社交上,如果你看不见这个朋友,这个朋友十年没见了,他其实不是你的朋友了。当你看见他,他才是你的朋友。王阳明的书还可以跟量子力学结合。我们微信 7.0 那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完全符合量子力学的角度。因为一个粒子,当你观察它的时候,它才存在。你不观察它,它就是一道波。
问: 微信 8.0 的启动页是怎么设计的?
张小龙答: 做产品其实是个很枯燥,很理性的过程,无法把个人情绪和情感带入。唯一有机会带入的地方就是启动页,你可以有一些情绪的发泄。微信 8.0 的启动页,有个故事我跟同事们说过,有次我在开一个很正经的会,中间我开小差了,拿了当时的一张纸,在上面写了现在开屏页的这几句话。我觉得可以代表这次更新的每一个功能,刚好连起来了,而且我也觉得特别简洁,没有任何修饰和形容词。我自己觉得挺好的。我看见你,代表了通过视频号看到另一个身份的你。笑脸,代表了你的状态。烟花,是代表新的表情。一首歌代表了新的音乐播放。你看见了你,其实代表直播,通过你的眼来看到你眼前的世界。
问: 为什么张小龙说「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
张小龙答: 我发现大家对于这个词有特别多的一些误解。大家都会说,因为大家都离不开微信,所以才会说“用完即走”,去年对这点可能没有解释得特别清楚,我其实只说了上半句话,用完即走,但其实还有下半句话,走了还会回来。
用完即走的本质是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越高的效率越好。 当我们完成一个任务以后,我们当然希望用户能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耗在一个工具里。
比如说用微信,我们当然希望微信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帮助,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希望用户一直低效率地在微信里处理事情,如果他一天信息的处理要用两个小时,那我们应该帮助用户尽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处理完,而不是说一定要把两个小时的任务变成三个小时,让他在微信里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认为如果那样就不是一个用完即走的概念。
所以用完即走和用户再回来,其实并不矛盾,相反只有当一个用户在一个工具里用得很愉悦,用得很高效,他才会下一次回过头来使用这个工具。我们现在说的小程序也是这样的,小程序应该是帮助用户尽可能在短的时间里面完成一个任务,并且离开这个小程序,这样的话他才会有很好的体验,下一次他会继续回来用这样一个小程序。
问: 微信一直倡导用完即走,但 8.0 版本怎么给人感觉用完不走了?比如视频号加了更多推荐内容,似乎增加了用户的停留时长
张小龙答: 推荐的东西,如果把它定义为是娱乐时段的话,那么它是在这里娱乐消费的。目标是消耗时间的。在这一个板块,并不是说非要他立即就走。用完即走并不是说用户必须使用的时间越短越好。就像一个 120 分钟的剧,不是说为了让你用完即走,我用技术让你 60 分钟看完,这样就不合理了。
问: 微信的「悠闲」表情怎么戒烟了?
答: 很早之前,QQ 和新浪微博就撤除了吸烟表情。据悉这是北京控烟协会活动的结果,控烟协会认为这些软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每一次发送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诱导青少年吸烟的倾向。
问: 为什么微信对用户称呼统一都是“你”而不是“您”?
张小龙答: 我们并不需要用一个很尊敬的态度称呼用户,而是应该当朋友一样称呼,所以应该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这个写进我们的产品条约里面去了。
问: 微信是工具还是平台?
张小龙答: 在我们对公司的一次培训里面,有个同事问我微信的战略是什么?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说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当想如何做好这个工具。在同事们的心目中,微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大家认为微信是一个平台。但我认为微信是一个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我并不认为一个工具是一个很低层面的东西,事实上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智能人类的过程,就是因为人会制造工具,我们所用的绝大部分的产品本质上来说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坏之分,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平台,我会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问: 为什么微信的设计很克制?
张小龙答: 克制这个词从来没有在我的脑袋里面出现过,如果说做一些事情我们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样行为?那是一种自我压制的行为,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在做这样的决定时我们要自我压制,或者说自己切割掉我们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相反的,我们在做很多很多决定的时候,反而要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会舍弃掉很多很多本来想要做,后来发现做不好的东西,这种舍弃并不是因为说我们很克制,所以我们少做一点,而是说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说有很多决定它一开头是错的,或者说很多的想法,最后验证可能是行不通的,那我们如果硬要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们会把它舍弃掉,而不是说我们要克制。
问: 为什么微信 8.0 浮窗从悬浮改成了左上角?
张小龙答: 我其实一直很不喜欢浮窗。因为它就像狗皮膏药。这也是 PC 时代大部分网页浏览的体验都不好的一个原因。
为了解决一篇文章要很久才看完,而中途要不断处理微信消息的需要,我们有了浮窗功能。但它并不完美。很多时候,一篇文章,一个长视频,是要分很多次才看完的,如果每次都要先拖到浮窗,也是很繁琐的。
现在,微信提供了一个尚未看完的内容的列表,方便可以随时找回这些内容继续看完。尤其是对于长视频,更加需要随时可以切走,然后又能快速找到。直播也一样需要。
问: 为什么微信安卓版不采用 Android Design 设计风格?
Kantzou 答: 我每次在「知乎」上吐槽 Android Design 的时候,总是会有人在下面说,“哎呦,原来「微信」的安卓版做那么 Low 是嫌 Android Design 做的不好啊。”这种评论,我都不会回复。
我讲一下为什么差呢,举个例子:我给我爸买了个安卓手机,给他用。「微信」在那个时候,Tab 栏是在顶部的,然后我告诉他,“哎,左右滑动是可以切换的。”
我观察他用,我会发现:4.7 寸屏,他往上按的时候,他不会去滑的,因为他看到那里有个字,他就会去按,因为他没有学习到那个程度。Android Design 的问题在于太超前,我这么说,那些喜欢 Android Design 的人心里会不会更舒服一点?
为什么乔布斯那么牛 B?是因为他知道,触摸屏出来以后,人的自然反应就是「press」,而不是「滑」。「滑」在现今这个阶段还不够自然。Android Design 在这个问题上解决的不好,因为绝大多数的大众不像我们,我们是已经充分学习了的。我相信很多大众,比方说不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你去让他们用一下 Android Design,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点,很费劲的点,Android Design 为什么会做成这样?他觉得啊:大屏一定要做的让人方便,所以操作是滑动,这样不用让他点击,就不会让他觉得那么累。所以我为什么觉得谷歌是一个除了个别 App 设计的不错,其他 App 设计的都很烂的公司。谷歌设计的真的不好,我说的设计的不好,不是皮毛上面,所以你不要跟我纠结这些细节,我说的是他的逻辑不对,谷歌是一个太工程师思维的公司。
Android Design 有个「应用抽屉」,我跟我爸说,“我给你装微信了”。
他问,“在哪里啊?”我说,“点那个地方。”“哦”他说,“知道了。”下次又问,“微信在哪里啊?”我跟他说,“点那个地方。”三次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因为 Android Design 在给他二维的导航,因为你要在桌面上面滑动,如果桌面上面滑动没有,你还要给他一个「应用抽屉」,在一个新的地方左右滑动,简直 Unbelievable,但是对于安卓的技术思维的人来讲,这个很合情合理啊。
问: 微信「设置」里为什么会有个「插件」?
张小龙答: 给用户选择权。为了保持微信的简单,在微信里面,除了核心功能,大部分的功能都做成插件的形式。这个方向很早就定下来了。这让我们就算加了很多东西,也没有把微信变得复杂。
陆树燊答: 微信团队的基因里原来就有实验室文化的,这个要从微信的历史说起。
微信团队在做微信之前做的是 QQ 邮箱。QQ 邮箱里面有一个功能叫“邮箱体验室”,用户在这里开通一些新奇的功能。QQ 邮箱正是靠一次次的实验,尝试各种功能,才从一个烂到没人用的鸡肋邮箱,慢慢变成雄踞行业第一位置的七星级邮箱。
而微信从创始之初,就一直在继承 QQ 邮箱的「遗产」,从邮箱的 QQ 对话功能到微信的「QQ 离线消息」,从邮箱「漂流瓶」到微信「漂流瓶」,从「附件收藏」到「微信收藏」,从邮箱的「阅读空间」和「邮件订阅」到微信的公众号……
同样的,微信也继承邮箱的体验室,有了「第一个实验室」,那时的名字叫「插件」。所谓插件,就是把功能选择的权限给到用户,用户觉得喜欢和需要,就「安装」插件,觉得不需要,就「卸载」插件。而开发团队届可以通过看用户安装和卸载的情况来决定插件的去留。
于是,有的插件试着试着就变成不可插拔的功能了,比如朋友圈,现在已经不能卸载了;有的插件试着试着就不见了,比如微博阅读。
后来,大概在 13 年,微信 5.0 发布前后,微信插件改叫「功能」,深埋在微信的设置选项里面。因为随着微信用户量的增长,用户习惯的改变,早期的那些插件功能已经被证明不需要了,但又有个别老用户在用,不好删除,就把它们的入口深埋起来。比如语音记事本、QQ 离线助手、QQ 邮箱提醒、群发助手。
这个修改,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微信的第一个实验室时代结束了。这一轮实验,基本伴随着微信团队在移动互联网的探索和成长。实验之后,微信也奠定了它的行业地位,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船票」。
问: 微信为什么重视产品设计而很少提到运营?
张小龙答: 对于一个产品,我们更应该偏向产品本身还是运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也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只是看各家的特长和偏好了。而且对于不同的产品,也会有不同的偏重点。
而我的观点是做一劳永逸的事情是最好的。很多开发的同事知道,在开发上我们到底是要做「类型」还是做一个一个「实例」?如果我们不是把各种订阅内容抽象为一个订阅平台的话,可能就会做了很多很多的「实例」出来,产品变得非常复杂。比如微信的「漂流瓶」和邮箱的「漂流瓶」到底有什么不同?除了微信的「漂流瓶」可以发语音,在产品结构上的不同在哪里呢?邮箱里面的「漂流瓶」有不同种类,比如「同城瓶」「交友瓶」,它更偏运营一些;而微信里面的「漂流瓶」就只有一种。因此我们发现,在邮箱里面这样做,我们会因为用户的需求类型增加,需要不断地增加内容才能满足用户,可以想象这么运营下去,会把大家都累死。所以我们更加倾向直接做到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它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那是用户自己的行为。我们做一个「类型」,而用户自己来产生「实例」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我们用「类型」的思路,把所有「实例」都做了。
我们按此方法做完很多特性以后,发现已经没有改进的空间了,也不需要去改进了,一改进可能就不对了。因为一改进就可能变成去把它「具体化」,一旦开始「具体化」以后,就需要不断地「具体化」,就没有可以想象的空间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龙爪槐守望者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