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7-28 ui设计分享达人
模块化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将产品的某些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将这个子系统作为通用性的模块与其他产品要素进行多种组合,构成新的系统,产生多种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的系列产品(定义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模块化设计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之后制造业开始飞速发展,制造业能够飞速发展得益于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在设计产品时采用“模块化设计思维”,是提升生产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法。
产品设计中对“模块化设计思维”的应用也是制造业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和特点。到了互联网时代,“模块化设计思维”也被应用在了操作系统、app的开发过程中,也大大提升了软件工程师的开发效率。
“模块化设计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个设计手法,这个“手法”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稍微复杂一点的产品,如飞机、汽车、家电、手机、操作系统等等,都是在以“模块化设计思维”为基础的设计手法中设计出来的。
“模块化设计思维”应用最彻底的行业当属「汽车制造业」了。从汽车要素的组件化、汽车架构的模块化到生产平台的模块化,可谓是应用的非常彻底。
例如:丰田汽车的「M20发动机」用在了凯美瑞、C-HR、威兰达、亚洲龙、RAV4荣放、奕泽这些车型上,在这里「M20发动机」就是一个“通用性的模块”经过与其他汽车要素进行不同的设计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车型。
丰田汽车的「TNGA架构」也是“模块化设计思维”的产物。在TNGA构架下,汽车模块会达到高度的通用性,车辆零件的通用率可达到70%-80%,其中包括底盘悬架、发动机、变速箱等零件。
采用“模块化设计思维”设计出来的“模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独立」「通用」。
在设计时需要选择可以独立的内容来进行“模块化封装”。怎么理解「独立」呢?判断模块是否可以独立,可以组成的模块是否“可以进行单独设计、开发、调试”不依赖其他要素即可运转。
通用这个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就是该“模块”可以与其他要素进行多种组合,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产品。
采用“模块化设计思维”来进行产品设计,有什么优势呢?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软件设计好坏的标准。目的是使程序模块的可重复使用性、移植性增强。通常程序结构中各模块的内聚程度越高,模块间的耦合程度就越低。
内聚是从功能角度来度量模块内的联系,表示模块内部间聚集、关联的程度。那么高内聚就是指要高度的聚集和关联,元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运行稳定。一个好的内聚模块应当恰好只做一件事,高内聚具备可靠性、可重用性、可读性等优点。
耦合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也就是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低耦合度特性的模块能减少模块间的影响,防止对某一模块修改所引起的“牵一发动全身”的水波效应,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由于模块具有通用性特点,需要用到此功能模块时无需重复设计,可以直接使用或简单微调即可,减少了“重复造轮子”现象的发生。
这样一来可以降低生产设计的时间成本和财力成本,二来时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的效率。
通过上述内容“模块化设计思维”的好处显而易见,那么作为设计师在系统设计中应该怎么应用呢?这里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模块化而模块化,模块化设计需要在工作中去积累、抽象出可以进行模块设计的内容。
首先一定要充分的了解整个系统,系统的业务属性是什么,系统的功能有哪些(可以使用脑图梳理出来),然后站在“上帝视角”去观察整个系统,将具有「独立」「通用」特点的内容抽离出来进行“模块化”。
下面从「交互」和「UI」的角度来看两个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例子
下图为「手机验证码验证」交互流程图,「手机验证码校验」流程可以用在登录、实名认证、修改密码、查看修改重要信息等功能中,是一个常见的可“模块化”的内容。
下图为近期涉及的一个系统中的「搜索页面」,系统中有很多搜索场景,例如:地址搜索、店铺搜索、品牌搜索、人员搜索等。通过对功能和使用场景的分析,将「搜索页面」进行了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思维”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设计方法,需要各位在日常设计中尝试着换一种角度来观察系统。也要充分的理解“模块化设计思维”的定义才能够用好它,它并不是一个万能的方法,只有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作者:群青被注册 来源:站酷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微信ba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