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说设计这个物种是只看图片,不看文字的,这一点我并不认同。因为设计师对于文字的解构能力,真的在作品中一对比就可以高下立判。比如你们看研习设推文和作品中,所有关于文字的排版,是不是都是对文字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这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看不懂文案这种类型的设计师,遇到文字的排版,全部照单复制,甚至连信息内容、标点符号、字体备注都不看。
☝ 提供的文案信息
☝ 设计完成稿
这样的成果交付,会让一名设计师显得特别不专业,即便你的软件技术很强,也会让你的工作伙伴不想再与你合作。

这也是看不懂文案的一种体现,文案小清新,设计非要配个重口味的画面;文案是小桥流水人家,你非要来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你明明是个乖巧俊俏小娇娘,他就给你来个膀大腰圆黑李逵。

☝ 提供的文案信息

☝ 设计完成稿

成熟的设计师是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设计风格里切换自如的,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运用什么风格。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风格文化,有些设计师却并不了解,模仿着去做一些设计,最后变得不伦不类。

拿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国潮风来说,很多人大肆吹捧,似乎万事万物都可以用国潮重新做一遍,不管是什么产品经过这么一改,就变得与潮流接近了。

你去搜索国潮设计的图片,大约会有82000多个搜索结果。经过实践证明,真正被消费者记住的会有几个?国潮设计美则美矣,但是要考虑到产品的品类,消费习惯,购买场景。

常识是存在于实践当中的一种“潜规则”,不同的行业就有着不一样的“潜规则”存在。设计师在承揽不同商业设计的过程中,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客户和产品,因为对行业的不了解而缺乏相关的常识。我曾经见过一些设计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很少有过去现场看看自己作品实际效果的经历。
常识是存在于实践当中的一种“潜规则”,不同的行业就有着不一样的“潜规则”存在。设计师在承揽不同商业设计的过程中,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客户和产品,因为对行业的不了解而缺乏相关的常识。我曾经见过一些设计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很少有过去现场看看自己作品实际效果的经历。

设计师做设计不考虑应用场景,无异于纸上谈兵。
上图是一款墨镜的车体宣传视觉,设计师没有预先考虑到车体造型的复杂性,导致模特的脸部被裁切掉了一部分。


你一定听过甲方提这样的要求,要把自己的产品形象设计的有文化。



只要你在这个行业里待久了,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神奇的要求。有这样的需求就会催生相应的乙方,于是编造品牌故事,不管有没有用给你做一套IP、VIS,妄想这样就能解决企业的生存困境。
作为设计师,当你遇到一个品牌的形象设计的时候,一定是要挖掘相关历史和文化的,但是有多少方案是先出来视觉,然后再编造一些看起来有文化的文案,生拉硬扯强通逻辑的?这里不举反例,相信参与过这样项目的同学自然会感同身受。
我在研习设的公众号后台中和B站的视频下面看到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评论有两种。

同时在学员的反馈中也发现最集中的问题大多出现在,跟着教程学习和练习,感觉自己理解了,也会做案例了,但是一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现实的项目,感觉又做不出来,无法应用。这个和“眼睛看会了,手学废了”其实是一回事,让我们来一一拆解问题。

因为你没有用框架思维来梳理知识点。每篇教程的内容集中的知识点会有几个,甚至很多文章用了大量的案例,为大家阐述设计的内核。如果你连一个案例的底层逻辑都没有理解,那么就算你看100个案例,不懂还是不懂。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你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你的主观意愿出了问题。

以研习设公众号在9月8日发的推文《5个方法帮助你提升图片高级感》举例,我们把文章的内容用框架来展示,你就能很清晰的知道这篇文章在讲些什么。




关于主观意愿这个问题,我想表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自己学习究竟要收获的是什么,大多数人在接收信息的时候,都会出现注意力偏差,也可以叫做关注点偏移。

看文章点赞评论,参与互动是一个好习惯,也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但是对于个人学习来说,更应该去思考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要如何高效的吸收和转化。否则我们看再多的教程和文章,也是过眼云烟,无法变成自己的储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或许我这篇文章也会躺在收藏夹里,变成一堆吃灰的代码,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是切切实实阻碍很多人进步的一个关键。

因为,这就是人性使然。人自然而然的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关注,而很多原理、方法、道理,本质上是枯燥而简单的。所以,很多人学习都喜欢流于表面,只求一知半解,不愿意去深究,你当然也可以将这些都归结到人性上面来宽慰自己。

学习其实是一件有点违背人性的事情,如果目标不清晰,目的不明确,很难把它当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坚持下去,所以多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你的关注点就一定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这个问题,和之前那个问题,是有一些连带关系的,也存在着注意力偏差的问题。眼睛学会了,是因为你看到了文章中,老师一步一步操作的过程,按照这个过程,你做同样的一个画面设计,自然而然就感觉学会了,可是换一个画面,换一个主题,你还会灵活运用么?于是手废了,你发现生搬硬套不灵了。

究其原因也有两点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你把注意力多放在去理解操作背后的思考逻辑上,很容易就可以转变这种状态。这么说不是让你不重视操作,操作当然也重要,但是你要在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的前提下,去思考操作步骤。另外多练,也是提升理解和熟练的不二法门。


这个问题就有点棘手了,知识储备量不足不能迅速解决,只能说平时缺少积累。在我们过去有限的2/30年的时间里,你所经历的和获得的文化知识,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分析,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质的转变。
量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比如说你要有大量的阅读,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文档都可以。有些人对文字阅读的速度比较快,可以在几个小时消化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而有的人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效率的问题。

好在这件事情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把你刷小视频的时间缩减一些,用于有目的性的阅读积累,可能几天,几个月不会有大的提升,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几年之后就一定会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质的转变讲究的是方法,同样也有效率的问题,我记得量变引起质变这个理论,是高二政治中学过的内容,大家应该都知道。说的就是量变一定是会引起质变的,只不过不同的人,因为方法和效率的不同,每个人质变的时间会有早晚而已。当你积累到一定的量的时候,效率也是会有所提升的。
分享大家一个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笔记的形式就可以参考前面我们对于那篇推文的拆解方式,通读之后进行框架拆解,自己做一遍这样的事情,你的知识就有了归类和整理,方便你随时提取。
作者:金池
转载请注明:学UI网》设计师如何不花钱学习?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