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UI设计的10条黄金法则

资深UI设计者

在我们设计UI有所疑惑时,可以参照以下标准做法。

这些做法并非一成不变—我只是列举出这些方法,相信它们可以对你的日常UI设计工作有所帮助。

我们需要记住一点,设计其实就是跳出框框思考,这意味着,有些时候我们要打破陈规。所以,对我的建议也不要全盘接受。

 

1. 设计时使用密度像素(dp),而非像素(pixel)

图中的像素值是密度像素值的三四倍

密度像素是屏幕上每一英寸所包含的像素个数,简称PPI(Pixels Per Inch)。dp(density-independent pixel)是密度独立像素,也写作dip(也有device-independent pixel之说,设备独立像素)。

设计界面时,建议大家基于设备的密度像素,而不是像素。这样可以保证我们设计出的图标素材比例适当,适应不同尺寸的设备。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以密度独立像素dp为单位,设计了一个 200 x 50的按键,那么这个按键在160ppi的屏幕上的尺寸是200 x 50像素,在320ppi的屏幕上的尺寸则为400 x 100像素,即原尺寸的两倍。

因为有些屏幕的单位英寸的像素数量要比其他屏幕多,即ppi分辨率大,为了保证设计的图标在不同分辨率的屏幕上都一样大,设计师通常只是设计一个尺寸,导出2x、3x、4x的尺寸。

iPhone XS Max的屏幕尺寸是414 x 896。但这里的单位并不是像素,而是点的个数。论像素,则是1242 x 2688 px。知道了这些,给iPhone XS Max做设计时,我会以414 x 896个点为尺寸做设计,而后导出3x的图标素材。

 

2. 间距使用8的倍数(8dp)

为什么UI设计的间距都是8的倍数而不是5的倍数呢?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如果一个设备是1.5x的分辨率,我们就没法导出一个奇数。

另外,现代主流的屏幕尺寸都是以8为单位,以8的倍数做设计可以很好地适应这些屏幕。

以8的倍数设计可以保证设计的一致性。基于这种惯例,大家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不用再猜测间距的数值,每个图标都可以完美地与其他图标对齐。

有关这个话题的更全面探讨,请参考Bryn Jackson的文章《八像素网格设计》

 

3. 删减元素容器的线框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时常将自己抽离出来,审视界面中这些作为元素“容器”的线和框是否让界面显得过于杂乱,是否应该予以保留。通常这些用以区隔界面内容的线和框可以被边界留白代替。

我们设计的大部分元素都存在于线框里,简单清除掉这些“容器”可以让界面看起来不那么拥挤—给元素更多呼吸的空间。

 

4. 无障碍设计—重视对比度

善用对比度不仅仅是为了让用户的注意力集中于重要的信息,更是为了使产品更容易访问/使用。

设计产品就好比建设像图书馆、学校一类的公共场所,它的适用对象需要涵盖每一个人,包括失明、色盲和视障用户。

Web内容无障碍指南(WCAG)要求文本或文本图像的对比度至少为4.5:1。

为了保证设计达到该标准,我们可以下载Stark这款插件来检查设计是否是无障碍的。

 

5. 基于用户习惯,设计用户体验

为什么有些图标元素会被公认为标准?原因有多种。

假如你把一个按钮设计成圆形,那么当我们需要一个(字数较多的)“Start Free Trial”按钮时,它就会不必要地占用界面中竖直方向上的空间。

另外,用户期待的是与其他产品相似的体验。如果你设计的网站、APP或软件与用户的既有习惯相悖,那么这样的体验是不直观的,用户很可能会因此受挫。

故而,在我们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最好以现有的设计规范为基准和前提。不要重新设计轮子。

 

6. 善用颜色重量(color weight),建立视觉层次

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视觉重量,我们可以通过借助颜色的视觉重量来建立内容的视觉层次,用颜色的深浅来呈现内容的重要性的层级。

善用颜色视觉重量的秘诀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元素,应该有更重的视觉颜色,以便用户快速浏览网页,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

大字号、粗体的信息会首先被用户注意到,而后他们会关注其下的辅助性信息。

 

7. 避免使用超过两种字体

通常,设计界面会控制使用的字体数目,两种不同的字体就应足够—这不是说你不能使用更多字体,只是你需要充分的理由。通常来讲,仅用两种字体会更好。

设计界面时要善用字体家族。

使用字体家族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同一字体的不同变体。字体家族的存在就是为了字体的不同变体可以更和谐地被放在一起,让设计在保持多变性的同时兼顾一致性。

选择字体时,尽量选择那些有多种重量(如标准、适中、粗体、特粗)和样式的(如长体、宽体、斜体)的字体家族(译者注:作者此处所述选字体经验的适用对象主要为英文字体。)。这样既会给设计留出可探索的空间,也不会增加额外的字体种类。

 

8. 让用户认知,而非记住

让用户去认知产品是产品设计中所推崇的,因为,我们为什么要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去思考呢?

结账页面、电子邮箱、搜索历史、返回按钮等都是很好的建立了用户认知的例子。

在好的设计中,结账页面是不需要让用户记住他们所要购买的物品的。用户应该可以清楚地从界面中确认他要购买的物品,而非通过回忆来想起。

在Gmail邮箱中,我瞟一眼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已读邮件,哪些是未读邮件,这个过程不需要过脑子。同理,我登录到自己的亚马逊账户后,可以迅速地从上次购物时中断的地方继续开始购物—因为它显示了我最近浏览过的物品。

设计时,应让元素、功能、选项明显可见,最小化用户的记忆负荷。用户无需自己在操作的步骤中记住信息。系统的操作说明应该在需要时很容易看到或查到。
—Nielson Norman Group(尼尔森诺曼集团,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咨询公司,唐·诺曼是创始人之一)

 

9. 切忌拖慢用户体验  

作为用户,速度和效率是最重要的。用户使用一个应用程序,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我要速度。
— Ricky Bobby(电影《塔拉迪加之夜:瑞奇鲍比的民谣》主角、赛车手)

如果将一张支票通过手机存入银行账户这个体验是非常让人享受的,那固然很好,但作为设计师,千万不要让你的创造力阻碍用户实现他们的目标。

关于动画和微交互的一条经验就是,如果某个体验只是无谓地增加了时间,那么这不是在改善用户体验。

如果加入的动画带有目的性,则可以改善用户体验;但是如果增加的只是不必要的分散注意力的元素或用户操作,那么用户体验不会变得更好。

Dribble上有很多着陆页的设计—当用户向下滚动鼠标时,动画随之展开。通常,这些设计展现出过火的动画效果,每个元素都在淡入淡出,动来动去,而几乎不关注体验本身。当太多事情同时在界面上发生时,用户很难知道到底哪些信息是应该关注的,这等同于浪费用户宝贵的时间。

这位Dribble用户,非常抱歉把你揪了出来:/

无数研究表明,界面中动画的最佳时间在200到500毫秒之间,这个数字是由大脑的特征决定的。任何短于100毫秒的动画都是一晃而过,人眼根本无法识别;而超过一秒的动画会带给人无聊和延迟的感觉。
《UX微动画设计指南》

所以,如果你要在界面中使用动画,那么给它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且不要让用户等待超过500毫秒。在2019年的今天,惹恼你的用户只需要1毫秒。

 

10. 大道至简

每次我们想要增加额外的信息到界面中时,例如按钮、文字、照片、动画、插图等等,它们就会跟相关的信息进行竞争。如果一页上有太多东西,那么某些元素的重要程度就会被削减。

谷歌搜索首页就是典范。这个设计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搜索这个主要功能上,没有把用户淹没在不必要的信息海洋里。

对不起了雅虎,在这必须把你当做不好的案例展示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句我最爱的设计箴言:

臻于完美之时,不是加无可加,而是减无可减。

文章来源:UXRen

喜茶全年的海报,分析出了3个设计套路

资深UI设计者

年底了,大家有没有在电脑前面忙成狗呢?我身边设计师朋友们可都在冲刺年终 kpi 呢。

但设计需求越着急就越容易出现问题,不少客户爸爸们都抱着一种「没多少时间了,你就这么抄吧」的速成心态,殊不知这样让设计师很为难啊!

粉丝投稿,求问老板让「致敬」时,设计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然这种抄袭的事情我们自然不能支持,但从别人的套路中总结出经验还是可以的,为了给大家写出有干货的内容,我收集了喜茶全年的广告海报,做了一个设计风格的总结,方便大家「偷师」(不是抄袭,谢谢)

第一招:港式风格

要说新式茶饮行业最喜欢用的风格之一,莫过于「港式风格」了,毕竟港式奶茶也是新式茶饮行业的扛把子。

港风兼具了:风格强烈/配色醒目等诸多好处,喜茶也在 2019 年多次使用这个风格,例如与阿华田合作的联名款还有后面的阿喜小卖部以及吃瓜公司,还有后续的火锅跨界多肉芒芒甘露等等都采用了港式风格来设计

但其实港风是非常容易操作的,只需要三步就能打造喜茶同款。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搞港风设计吧!

谈到配色就逃不出一个核心话题:「港风到底是什么风格?」这就要从香港本土的环境开始说了,香港拥有非常高的人口密度,在闹市区楼宇一栋挨着一栋,店铺的招牌鳞次栉比。

大家日常的生活环境就是每天都被高密度的信息轰炸着,所以店招想要在众多招牌中脱颖而出自然就需要视觉上的冲击,其中便以极其醒目的霓虹灯店招胜出。

但霓虹的制作工艺上,图形与配色都不能太复杂,于是就形成了:手写字体+高饱和配色+简单图形,这样的固定组合形式,港式风格也就此定型。

所以其实只要选择好一个手写字体你就完成了港风的一大半!

然后再选择一个饱和度高的颜色外加基础好看的图形就搞定了,这时你就会拥有一个喜茶同款海报了。

好看的免费字体这里找:

第二招:传统古风

说完了港风之后,第二个经常被 cue 的就是传统古风,而古风中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定好主基调色,然后选对辅助素材。

而主色调的选择无外乎几种常见的水墨画、工笔画、民国画报等,这些都是古时候我们常用的艺术载体。

而其中工笔画和民国画报因为画面柔美好看、画风具有明显特点成为了现在年轻品牌爱用的设计形式。

当然色调只能展现画面的整体感觉,真正的神韵还是要靠细节来呈现,例如祥云、角饰纹样、圆月玉兔等都是极具特色的。

古风色调+装饰性图案的这种搭配,可以说在产品广告中是非常百搭的,且大部分的产品展示都能应用上,例如喜茶新品的荔枝季还有桂花绿的海报。

△ 喜茶的中国风海报

以及一些节日海报的应用都能很好的体现中国节日的特色

第三招:简约风格

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去追求风格创作但是又想要有好的视觉效果,那你也可以学学喜茶的广告,走简约派的路线,简单来说这一风格的要素就是排版要好 + 元素要少。

说白了就是画面保持简洁的同时还要具有设计感,这就全靠排版来撑了,相比其他的风格,简约风的排版更多元化。

常规的排版方式有居中、左右、四边构图。

只要选择合适的构图外加上好看的照片,你就会获得不错的简约风海报了,其实这种风格也不用拘泥于灰白色调,配上其他的颜色或是插画图片时效果也一样很好。

当然,我们在看设计作品时都是只看到了最好的一面,看不到品牌与设计师在背后反复实验与摸索的过程。

△ 喜茶全年海报的一小小小部分…

里面还有一些不错的海报作品却因为不同的原因未能与大家见面。

号称茶饮界「广告公司」的喜茶在这一年除了用心做饮品之外,也为设计圈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物料,能够靠设计将产品的价值传递出来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好现象,设计在以后的日子里会被越来越多的品牌重视起来,上面这些「套路」大家可以学起来了~

文章来源:优设

4个要素,读懂一款产品的会员体系

资深UI设计者

作者通过从会员体系构成的4个核心要素对“京东、亚朵、支付宝、腾讯理财通”的会员体系进行拆解,发现不同类产品中的设计会员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款产品要想持续获取用户价值,前端增长和后端活跃、留存与转化缺一不可。随着流量越来越贵拉新成本越来越高,多数互联网公司开始将用户活跃与留存视为产品核心指标,而会员体系一直以来都是最有效的活跃留存与转化的运营手段之一。

本文对比4款目前付费类产品中比较典型的“京东、亚朵、支付宝、腾讯理财通”的等级会员体系,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等级会员体系类型。从会员体系构成的4个核心元素:命名、层数、成长值计算、会员权益,来快速了解一款产品的会员体系。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给在做会员体系抓耳挠腮的你一点启发。

一、会员命名和层数

会员命名是品牌文化、用户群体特征的体现,而会员层数的多少则反映了产品转化路径的长短。

1. 四个产品的会员命名和层数概况

京东会员分为非付费会员(下称等级会员)和付费会员两个体系。为了凸显付费会员,2019.9.15日起,取消了等级会员原有的铜银金钻制会员体系,以京享值代替

至此,从会员命名的角度,京东的会员只有付费会员和等级会员两种名称,等级会员会员之间以京享值的大小进行区分,共分为5层。

亚朵会员在命名方面充分体现了“舒心微笑”的品牌特征,等级会员共分为5级,分别为注册会员(初遇)、银会员(识君)、金会员(知己)、铂金会员(执手)、黑金会员(逍遥)。括号内的短称分别来对应着两句诗词,详见官网的会员介绍。

支付宝等级会员共分为4级,分别为大众会员、黄金会员、铂金会员、钻石会员。从级别数量来说,支付宝会员级别相比于前者少了1级,会员升级的难度也加大了。

腾讯理财通等级会员共分为4级,分别为普通会员、白银会员、黄金会员与铂金会员。颜色区分上,级别从低到高颜色分别为蓝灰色、银灰、金色、黑色,通过灰色调营造理财产品的严肃和专业感。

【注:等级会员是指,会员级别不能直接购买得到,而是要通过完成产品任务升级达到。付费会员是指,用户通过付费购买产品会员特权,购买的会员独立于非付费会员,不是非付费会员的某一级】

2. 会员命名和层数分析

通常会员命名会以金属作为主线,其中金、银、钻石等最为常见。

这是用户已经熟知的命名方式,遵循以上规则有助于用户更快的接受会员身份。但如果产品有特殊的品牌文化和目标用户,可以考虑在命名上加入品牌元素,如亚朵。

付费会员与等级会员之间具有重叠性。

高阶的等级会员分散了用户对付费会员的注意力,因此京东最终不得不对等级会员体系采取“除名”做法。

付费会员必然会导致原等级会员体系影响力的削弱,在初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付费会员和等级会员体系在维系用户、营销行为等方面的价值,做好取舍。

此外,还可以参考亚朵酒店的做法,将等级会员的某一级作为付费对象来售卖,如下图,亚朵酒店将会员体系中的第三级【金会员】单独售卖。

不同产品的会员层数不同。

电商等付费类产品会员普遍采用4-5级的分层、资讯类产品的会员体系可多达10级,如趣头条等;社交、游戏类产品更是根据玩法的不同,设置几十级的会员等级。

会员定级层数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转化路径长短:

付费类产品转化路径短,用户使用产品就一定会付费,因此只需要根据用户实际消费能力进行用户分层,4-5层即可覆盖用户的全部消费能力。

但社交类产品转化路径长,需要用户长期活跃在产品内才有机会转化付费用户,会员级别需要足够多,才能保证用户有动力持续的活跃和留存。

此外,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付费类产品的会员权益通常为商家的折扣和返利,会员级别越高企业付出成本越高,

级别过多会导致企业难以承担成本,而社交、游戏类产品的会员权益通常为虚拟的勋章、身份象征等,即使会员级别高达几十级,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成本。

下图是趣头条10级会员的权益,可以看到权益大多数为荣誉勋章类虚拟奖励,企业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

二、成长值计算

成长值是用于衡量会员级别的刻度,用户通过获取成长值来达到升级、保级的目的。成长值的获取方式体现了产品主要的运营动作,而计算公式也根据业务变动速度和产品特点有所不同。

1. 京东会员的成长值计算涵盖的要素

  • 计算周期:30天;
  • 涵盖产品:京东商城和京东金融
  • 行为:消费、活跃、信誉等方面,详见下图,已将需要消费的行为进行了特殊标记;
  • 计算方式:黑盒,并未对外展示成长值计算的详细公式。

分析如下:

京东的主要运营动作包括以下几方面:提高用户消费,促进用户活跃、收集用户信息、建立信用评分体系等。

京东成长值的具体计算公式并未明确给出,因此可以推断其业务调整快,变动幅度大。不公布具体计算公式可以灵活的调整成长值计算公式,但也牺牲了用户的确定性体验。

2. 亚朵会员的成长值计算涵盖的要素

  • 计算周期:最近12个月;
  • 涵盖产品:亚朵;
  • 预订渠道:亚朵APP、微信小程序、客服热线、企业号等渠道预定;
  • 行为:消费、任务(完善信息、完成订单);
  • 计算方式:白盒,成长值包括支付金额、入住间夜、完成任务三个部分,计算公式明确。

分析如下:

亚朵对用户的主要运营方向为消费和互动,运营动作主要是围绕着订房和相关服务展开。

成长值计算兼容地区差异:酒店业务通常分布在多个城市,每个城市的消费水平差异很大。若仅仅以消费金额来衡量会员级别,会导致大多数的高级会员都集中在高消费城市,无法实现对二三线城市的用户激励。因此,酒店行业会员的成长值通常结合间夜和消费金额综合计算。

酒店预定更加依赖于用户渠道,包括OTA(美团/携程等平台)、自营渠道、分销商等。不同的渠道企业付出的成本不同,会员体系通常只给自营渠道的用户计算成长值。如亚朵。

3. 支付宝会员的成长值计算涵盖以下几个要素:

  • 时间:最近12个月;
  • 产品:支付宝;
  • 行为:消费购物、生活缴费、金融理财;
  • 计算方式:白盒,所有行为可获得的成长值均明确规定,详见下图梳理。

分析如下:

支付宝主要的运营动作包括促进用户消费购物、完成生活缴费和增加金融理财。生活缴费任务的成长值奖励较高,可以推测占据用户生活支付场景是主要运营方向

支付宝的成长值计算公式为白盒,这与理财类产品性质相关,由于涉及到用户的金钱投入,更需要获取用户的信任,明确的计算方式能够带给用户确定感。

4. 腾讯理财通会员的成长值计算涵盖以下几个要素:

  • 时间:最近30天;
  • 产品:理财通平台
  • 行为:购买理财、会员任务(完善个人信息和达成理财目标)
  • 计算方式:白盒,详见下图拆解。

分析如下:

腾讯理财通的主要运营动作包括促进用户购买理财、激励用户完善个人信息。腾讯理财通的会员任务多达27个,收集用户信息的任务占到1/3,可见完善用户画像为产品的主要战略。

理财通会员成长值的计算公式同样为白盒,清晰的展示用户完成任务能获得的成长值。

三、会员权益

  • 从用户角度来说,会员权益是用户持续在产品内活跃和留存的动力,好的会员体系应当有突出的核心权益,且核心权益能够满足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诉求。
  • 从企业角度来说,会员体系权益应当形成一个好的业务闭环,权益能够促进用户的再次消费,尽可能的挖掘用户的剩余价值。

1. 京东会员权益构成

  • 从核心权益角度看:京东的会员以售后服务为核心特权,会员的级别越高,享受的售后服务越全面。这说明京东等级会员体系的目标用户更加注重售后服务,是用户长期留存的主要原因。
  • 从业务闭环角度看:京东会员体系特权强化了其售后能力的优势,为用户的购买提供保障,提高用户满意度。结合京东的付费会员,共同形成业务闭环,促进用户的复购。

2. 亚朵会员权益构成

(注:数字标记表示用户级别,其中高级会员拥有低级会员的全部权益)

  • 从核心权益角度看:亚朵的会员权益基本围绕住宿需求,其核心权益是消费优惠返利,涵盖1-5级全部会员。可见酒店类产品的用户的核心诉求还是在于更高的性价比。
  • 从业务闭环角度看:亚朵酒店的会员权利累计20项,包括优惠返利、住宿体验、饮食、服务和身份彰显等,几乎覆盖了用户住宿的全部场景。以优惠返利为核心的会员权益和多种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的业务闭环,可以有效的促进用户的二次下单行为。

3. 支付宝会员权益构成

  • 从核心权益角度看:支付宝会员体系的权益覆盖用户的衣食住行多种场景,核心特权是在支付宝内的商家小程序可以享受会员特权。满足了用户在支付宝以会员身份完成衣食住行的需求。
  • 从业务闭环角度看:支付宝会员权益形成了对商家小程序的引流,促进支付宝小程序的发展,进而实现用户在衣食住行各个场景下都在支付宝小程序内消费,实现了支付宝的支付业务闭环。

4. 腾讯理财通会员权益构成

腾讯理财通会员等级礼遇如下图所示:

  • 从核心权益角度看:腾讯理财通会员权益基本围绕用户的理财行为,核心权益为资金流转特权。包括周转、还款、存取等。用户在产品内的核心需求是更加顺畅的完成资金流转。
  • 从业务闭环角度看:腾讯理财通会员权益为用户提供了流畅的资金流转权益,用户就可以更加放心的在产品内投资理财。同时理财通的等级礼遇主要围绕白金以上会员提供高端服务类权益,与会员权益形成业务闭环,促进用户的活跃和留存。

结语

通过分析会员体系的4个核心元素:命名、层数、成长值计算、会员权益,可以迅速读懂一个产品的会员体系。

一个好的会员体系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会员命名、设置符合产品转化路径的会员层数、设计涵盖主要运营动作并能灵活调整的成长值计算体系、提供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会员权益。最终形成业务闭环,引导用户价值逐步提升,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触觉之美-如何进行触觉设计

ui设计分享达人

触觉给人类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现实物体互动的过程将变得索然无味。

内容概览

一.我们的触觉

二.什么是触觉反馈

三. iPhone 的振动模块

四.安卓手机的振动模块

五.触觉设计的用途

六.如何设计

七.结语

一.我们的触觉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潭的一段描写。“滑”、“软”、“嫩”是对触觉赋予意蕴的独特表达,这些我们一旦听到就会在脑海里浮现画面的描述是来自于生活中无数次触觉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在人体的五种感觉中,触觉与其他感觉相比与我们身体的接触面更广,人体全身上下都是触觉信号的接收器。尽管如此,人类的触觉能够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通常触觉传递的信息只有视觉信息的 1 %。不过,触觉给人类带来的情感体验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现实物体互动的过程将变得索然无味。科技产品也是如此,无论是 VR 体感游戏机还是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过振动带来的触觉反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什么是触觉反馈


触觉反馈,通常是通过硬件的振动模拟人的真实触觉感受,通常应用于用户随身携带的手持、穿戴、触摸等设备上,现在也开始大规模应用于体感游戏、4D 视频内容、机器人、医疗等领域,可以补充视觉和音频反馈的不足,增强互动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触觉技术领域的创新公司意美森的用户反馈和调查显示,用户在使用带触觉体验的游戏后,给予了游戏更多的正面评价,并且活跃和分享意愿明显提高。随着硬件厂商对用户体验的愈发重视,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更多地得到应用。接下来会向大家介绍移动 App 产品如何配合硬件设计出优质的触觉体验。


三.iPhone 的振动模块


软件的体验升级需要依赖硬件的不断迭代。iPhone 的振动体验一直被用户赞叹不已,这源自于与苹果对用户体验的追求,即使在大多数用户看来无关痛痒的振动功能,苹果也一直进行不断升级迭代,提高振动模块的性能,带来更舒适的体验。


在 iPhone 振动模块的升级过程,苹果不断增大振动模块体积,从转子马达到线性马达的更新换代让震感越来越细腻,如下图所示。

(上图内硬件图片来自知乎用户「云子可信」)


直到后来, iPhone 7 / 7 plus 上全新线性马达 Tapitic Engine 问世,iOS 10 的振动接口向开发者开放,如此高配置的线性马达提供的细腻反馈不但使 iOS 系统 更具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美,更是赋能大量第三方应用,调用此功能的第三方应用可以自定义地使用振动反馈来提高产品体验。


可能有些读者会疑惑,全新的 Tapitic Engine 振动模式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先回忆一下在以往各种手机的振动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基本都是嘈杂的声音加上酸麻的手感,体验非常拙劣。而 Tapitic Engine 实现了在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提供更细腻舒适的振动体验,如下图。


另外振动给我们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其干扰性太强,大多数其他手机提供的振动并没有进行时间和强度的分级,这带来的问题是无论在何种场景下,手机都会给我们同样的振动反馈,没有进行任何场景的细分。比如对于危险操作可能需要时长久强度大的反馈,而一些轻量化的提示只需要轻微的振动即可,但是由于硬件的限制,大部分安卓手机都是一视同仁。而拥有 Tapitic Engine 的 iPhone 则可以自定义三种不同的强度、不同次数和时间,还可以穿插强度使用模拟更多场景,后文会详细介绍相关应用。


四.安卓手机的振动模块


刚才提到,绝大多数的安卓机型不可以对振动的强度进行自定义,因此不管在系统软件还是第三方软件中,如果场景需要振动辅助,基本都是振动到手麻的一声“嗡”就不了了之了,手机如果在桌子上这种劣质的振动甚至能把手机震得掉到地上。只有少数有极客精神的安卓厂商会在振动体验上不遗余力,向苹果看齐,但由于大部分第三方应用开发者难以针对各个安卓机型不同的硬件振动模块进行适配,所以大部分安卓机型上的第三方 App 如果需要振动都是调用单一强度,仍然未对振动强度做场景细分,体验依然不尽人意。


五.触觉设计的用途


尽管触觉传递的信息远远少于视觉和听觉,但我们通常也不会将触觉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我们只将其作为视觉反馈和听觉反馈的一种补充和配合部分。电子设备的振动模块产生的触觉反馈,可以有效提高交互的易感知性,并赋予产品生命力,增强用户的情感化体验。


( 1 )  交互反馈


a.更敏感的反馈方式


我们在使用电子设备时获得反馈的三种形式:视觉反馈,听觉反馈,触觉反馈。触觉比视觉和听觉的传达更迅速被用户感知,由于以人体为介质,触觉反馈会为对表皮以及对肌肉中感受器进行刺激,因此其要被视觉与听觉更加敏感和强烈。


我们可以将这种特性应用到相应的产品设计中,比如很多产品的下拉刷新都从之前的文字提示改为了振动提示,可以使用户更快速地获得反馈。当用户下拉的距离到达临界值并触发振动后,用户感受到振动后松手就刷新了,而不用再使用“继续下拉刷新、释放刷新”等冗余的文案来提示用户,如下图的下厨房应用。


b.强化物理动作


苹果手机从 iPhone 6s 升级到 iPhone 7 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经典的 Home 键从可以按下去的实体键变为了虚拟键。刚开始很多果粉还担心可能产生的体验下降问题,但是经过使用后才发现虚拟按键加上升级的线性马达提供的震感,逼真地模拟了真实的按压触感,乃至很多用户反馈说使用了 iPhone 7 很久时间都还以为 Home 键仍然是可以按压的实体键。


振动反馈还可以给输入法应用带来真实的敲击感,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虚拟键盘如果加入振动反馈,可以提升用户输入时的准确度。


c.弥补异常情况下的反馈


由于网络延迟,用户进行某些操作后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收到反馈,如果时间过久,用户会怀疑是自己操作不当,但如果加入振动反馈,会在其他反馈信息出现前打消用户的顾虑。


如下图,知乎的鼓掌功能。用户点击鼓掌后,通常客户端会请求服务端的数据然后显示已点赞的状态,这个过程会收到用户网络状况的影响。如果网络状况较差,用户不能及时从屏幕获取视觉变化的反馈,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点击到正确的热区或者操作不当,因此用户可能进行重复点击从而影响体验。但若加入振动反馈,用户在点击鼓掌后,首先一定会收到振动反馈,因为振动反馈不会受到网络的影响而不会延迟,之后即使视觉反馈有些许延迟也不会让用户怀疑是自己点击失误了。


( 2 )  情感化设计


人们容易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好感。在产品设计中,我们经常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形象和声音进行隐喻关联,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结。触觉也不例外,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实物体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触觉感受。电器按钮的阻尼感、节日烟花爆炸传递的震感、拨动齿轮带来的摩擦感等等都是我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触觉交互。iPhone 的线性马达提供的不同等级的振动反馈可以充分地模拟并给我们带来逼真的触觉体验。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将触觉设计用于情感化设计中的一些精选案例。


a.单一强度


前文给大家提到,iPhone 手机自 iPhone 7 开始开放了振动接口,可供第三方应用开发者调用,其中有三种强度可供选择,分别是 Light、Medium 和 Heavy 。单一强度指的是,某个功能只使用了 其中一个振动强度来设计。

如下图的荔枝的私人 FM 功能,当我们拨动齿轮时,振动模块就会伴随着我们拨动的手指产生强度为 Medium 的振动反馈,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


b.多强度组合


多强度组合指的是,某个功能使用了 Light、Medium 和 Heavy 三种强度进行组合使用,从而模拟出变化的振动效果。它比单一强度的体验更加丰富,而且通过设计者巧妙的构思出来的不同的组合形式,它可以模拟出各种独出心裁的表现效果。


为了研究不同产品上振动带来的反馈感受,我体验了很多产品,但论将振动反馈运用到的,不得不提 QQ 的戳一戳功能,它振动的时间节点、强度与每一帧的动画效果是匹配的,其设计团队的匠心独具,可见一斑。为了直观地让大家感受振动变化,以戳一戳中的「放大招」为例制作了效果图给大家展示大概的振动强度随时间变化过程。下图中,动画的过程可以拆解为 大招的能量收集、大招发射、大招撞墙、屏幕摇晃,分别对应不同的振动强度,使得体验极为真实和令人惊喜。


当我们使用 iMessage 发送短信时,如果选择了烟花,在短信发出的一瞬间,全屏幕就会布满骤然绽放的烟花。更令人惊喜的是,线性马达在此时进行大大小小的振动模拟出烟花的爆裂感,仿佛烟花就是在我们手里绽放一般。


不仅仅是上述案例,通过振动带来的触觉反馈在应用设计层面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枪击,抛硬币,鼓点,齿轮,等等等等,再加上视觉和听觉的配合,更是带给了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


c.适配问题


由于之前提到过的安卓机型割裂严重,有些旗舰安卓机型的振动模块体验优质,但是大部分安卓手机的振动还是差强人意,因此大部分第三方应用开发者难以针对各个安卓机型不同的硬件振动模块进行适配,所以大部分安卓机型上的 App 如果需要振动都是调用最原始的振动模式,这种模式的体验感很差,与 iPhone 的 Tapitic Engine 分级振动体验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即使某个场景需要振动满足情感化需求,一般情况下在安卓端也是不会加入的,比如荔枝 FM 的私人 FM 功能中的振动、QQ 的戳一戳中的振动都只在 iOS 端做了适配,安卓端是没有的。


六.如何设计

( 1 )  iOS


在日常体验 App 产品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在同样的 iPhone 机型上,有的 App 中某个功能的振动反馈细腻舒适,但有的 App 的振动反馈的强度很不合时宜且体验感差。这里可能存在设计师与开发人员的沟通问题,设计师并没有先主动搜集资料去了解 iPhone 的振动有多种强度选择,只是简单地让开发人员将某个功能加入振动反馈,于是开发人员任意选择了一个振动强度就草草上线。最终,导致设计出来的振动反而降低了体验。优秀的设计需要平稳的落地,在我们决定要为某个功能设计振动后,我们要完成以下步骤。


1.选择振动强度;

2.确定振动次数;

3.如果振动多次,确定每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

4.确定是否循环。


如果设计的振动是多强度组合,最好将上述参数确定后以可视化的形式(如表格)交接给开发人员,方便其理解。由于部分开发人员可能并未深入了解 iOS 的振动模块的调用实现方式,因此为了各位设计师朋友能够更加畅快地与开发沟通,我在文章后面附上了 iOS 调用振动的相关代码,大家可以将相关代码直接发给发给开发人员供参考使用。我在附录列举了三种震动方式,其中的「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震感」就是上文提到的可以自定义三种强度的方式,推荐大家使用,附录里还列举了每种振动方式的支持机型和系统、优缺点和我的个人建议。


( 2 )  安卓


由于安卓自定义系统过多,且硬件之间差异过大,第三方应用开发者难以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适配不同安卓手机硬件,因此通常只使用默认的振动调用方法。因此在与开发工程师交接时,一般我们只需要做后三步。


1.确定振动次数;

2.确定每两次之间的间隔时间;

3.确定是否循环。


七.结语


电子产品每一次的硬件迭代总是会给设计师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开拓视野,拓展设计的边界。同时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可能本文的技术实现方案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就被淘汰和抛弃,所以希望大家对本文持批判性态度,对文章内可能的疏漏予以指出,我将及时更新或更正。在这里也感谢公司的 iOS 开发小伙伴的支持,牺牲休息时间与我一起检验各种实现方案带来的不同震感,提高本文的严谨性。


(附) iOS 振动调用代码


( 1 )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震感

代码

a.微弱短振-Light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generator =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alloc] initWithStyle: UIImpactFeedbackStyleLight];

[generator prepare];

[generator impactOccurred];


b.中等短振-Medium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generator =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alloc] initWithStyle: UIImpactFeedbackStyleMedium];

[generator prepare];

[generator impactOccurred];


c.明显短振-Heavy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generator = [[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 alloc] initWithStyle: UIImpactFeedbackStyleHeavy];

[generator prepare];

[generator impactOccurred];


( 2 ) 长振动震感

代码

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kSystemSoundID_Vibrate);


( 3 ) 3D touch震感

代码


a. Peek 触感

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1519);


b. Pop 触感(比 Peek 震感强,且比「UIImpactFeedbackGenerator震感」中的 Heavy 还强烈)

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1520);


c.三次连续短振(三次 Peek 触感连续振动)

AudioServicesPlaySystemSound(1521);


参考书籍:

《微交互》 作者: 塞弗 (Dan Saffer)


转自:站酷-Ballen贝林

为什么简单的表单总是很难设计的好?

ui设计分享达人

这里讨论的是从细节处提升表单的设计

最近一直在做公司的内部办公项目,涉及到了排版和表单的问题最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网页端的改版,因此在画界面的时候,关于表单里很多小细节都不太清楚,并且界面十分的冗长,因此就想把这段时间关于表单的设计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们今天换个角度来说,最近学了原子设计,所以我们从原子的角度上将表单拆开来说,让我们更全面细节的了解表单,分为以下六个模块:结构、标签、操作、帮助、验证、反馈,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表单是什么?



1、表单是什么?

表单是我们在网页和APP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模块,大多是数据采集的功能,并且都是需要用户自己填写或者编辑的,因此会在很多功能模块中见到,例如12306的信息填写页,个人中心信息、评论和动态发布以及登录页等等。



2、结构

1、减少不必要的表单项目

我从项目当中最深切的感受就是产品太抠了,网页上的信息哪个都舍不得删,整个搬下来,导致页面使用下来用户的体验很差,虽然很多时候表单里的一些内容是无法去掉的,但是还是希望能够简化表单,如下图所示:


用户注册表单时要一并填写姓名和生日,这种与注册无关的信息填写除了增加用户的提高留时间之外,降低对产品的好感度


2、信息的排序从易到难

信息的填写最好是从用户相对无抵触的信息开始逐渐到隐私的信息,而不是一开始就让用户萌生退意,如下图所示:

自如的房东签约里的内容个人觉得门槛还是挺高的,刚选择完自己的行业,就要填写公司的名称和地址,以及学历信息,这种比较隐私的问题一开始就让用户填写,其实会让用户对这个产品萌生退意。


3、分类

如果实在是信息量很大但一定要在一个界面里展示,那么就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分类组合,并且通过增加一些额外的空间或者主标题来分类。如下图所示:



12306、爱彼迎以及知乎的个人信息填写都比较多,但是将信息分类以后,就增加了页面呼吸和节奏感,从而帮助用户更加轻松完成表单。


而且这里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分割形式,上图的三个例子分别使用了背景分割和留白分割,其中留白分割在填写时使用的比较多,因为大家要注意的是在编辑状态是有很多填写提示的下划线,背景分割或者分割线分割势必会造成视觉上分割感更强,因此在编辑状态留白风格是比较好的选择办法。


但是展示的时候分割线确实比较好的选择办法,如下图所示:




3、标签

在表单中,标签问题比较多的在于标签的位置放在那里,我们经常看到的有左对齐、右对齐、顶部对齐和浮动标签。如下图所示:


浮动标签和顶部对齐目前来说是使用的比较少的情况,这种位置符合自然视线,能够快速帮助用户完成表单,但是却用的不是很多,因为关于表单的填写,产品还是希望用户能够慢下来的,通过左右阅读,让用户仔细阅读标签,如下图所示:


目前手机端使用较多的是右对齐为主,毕竟用户理解和填写速度都属于适中。



4、操作

在操作的设计问题上,我们一般拿不准的就是不知道按钮要放在界面右上角还是下方,我们先说第一种:


1、界面右上角

这是目前不管是设计还是使用,都是界面中出现频次比较高的一种方式,如下图所示:

这种形式适用于界面信息内容不多,并且用户的可控性比较强,在UGC的产品中较多出现。


优势:按钮的视觉层级不是很高,方便用户更专注于当前页面的填写


缺点:按钮在右上角,不太方便用户一只手操作。



2、固定在界面底部

用主题色作为按钮的主色,并且固定在界面底部位置,如下图所示:

优点:位于屏幕下方,方便用户点击,同时视觉层级高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缺点:会遮挡表单,导致用户会错过一些信息,因此这样的按钮大部分都是会放在信息不重要或者不用完全都填写的表单界面上。



3、固定在表单底部

这里的底部与第二种不同,第二种是固定在界面的底部,但是这种是固定在表单的底部,如下图所示:


优点: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够引导用户将表单信息看完,因此这种比较适合用在表单有必填项目的表单中使用。


缺点:如果表单内容比较少,在视觉上就会显得拥挤



5、提示和验证

帮助提示大多出现在产品的登录页和隐私信息的填写界面,不同的步骤需要考虑不同的情况。


1、未填写

未填写时给与用户的提示,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表单形式,如下图所示:


将需要用户填写的表单信息给予的一定的提示和解释,安抚用户在面对大量需要填写信息时的情绪。



2、填写后

填写验证后出现报错或者不符合要求时,需要作出反馈,可以有下图几种情况:

上图中两种不同的情况,针对性的报错和局部的报错,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场景,个人认为针对性的报错在登录页的报错上也能够极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



6、反馈

1、操作前

在用户未对当前页面有操作时,按钮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用户对操作的行为及结果有预先的心理感知,如下图所示:

很多操作前的按钮都会置灰,显示不可点击的状态,除了给用户提示之外,也是为了避免误操作,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如果误触页面会有提示


2、操作后

点击按钮后给页面增加一些微动效,提起用户的兴趣,同时提升表单的转化率。

转自;站酷-潘团子

2020沉浸式体验设计的趋势,可不只有黑色?

ui设计分享达人

沉浸式体验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进而忘却真实世界的情境


沉浸式体验就是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进而忘却真实世界的情境。自iOS 13终于推出“Dark Mode”黑暗模式之后,沉浸式体验愈发受到推崇,各路产品在体验上纷纷跟随,设计出匹配系统的的Dark Mode。可很多设计师就会问,为什么沉浸式设计就一定要是深色的呢?

为什么沉浸式设计大都偏深色?

在《设计的法则》一书中,对沉浸的解释使用的是心流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营造氛围让参与者享受某种状态。沉浸式设计中,即要有吸引用户的无缝链接的完整故事链条,还需要营造主题场景空间,通过场景延伸融合故事情节,适时制造有趣的互动体验节点等等。从而使用户沉浸其中,忘却真实世界。


可见沉浸式设计的关键是吸引,用户的视线首先被吸引过来。现在大家花10S钟体验一下眼睛的观感,盯着下图左侧的白色背景的界面10S种,转而盯着黑色背景的界面,感受如何?



观看白色界面的时候可能感觉很正常,轻松自如。转而看黑色呢?轻松自如的氛围立马被打破,要挺直腰板认真察看敌情了,整个的都精神起来,甚至变得有点紧张,这就是为什么沉浸式设计大都是偏深色的原因。深色首先让用户感知到的是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不然总觉得看不清或者会错过什么?所以说深色更容易让人进入沉浸式体验模式,所以在设计上被引用的很多,但浏览深色,眼睛很快就会变得疲劳,而且沉浸式设计只有深色模式吗?答案肯定不是的。


沉浸式体验该怎么设计

黑色能让人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但除了黑色还能有其它沉浸式的设计方式吗?突然想起Segment.io的创始人Ian Storm Taylor告诫设计师们远离黑色,原因是它会让所有的其它颜色黯然失色。当然我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设计好不好不能用颜色来下定论。沉浸式体验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五感,长时间吸引住参与者注意力,尽可能排除其它干扰。例如迪士尼主题乐园,利用感官刺激达到心流状态;玩游戏,各种技能与挑战匹配主人的认知达到心流模型。



我们先来总结沉浸式体验具备哪些特点:被吸引去、全身心投入、目标明确、即时反馈、主控感 、无忧无虑、主观时间感改变。这些特点需要营造一种“代入感”,这种“代入感”转变为设计需求就是我们常说的场景化设计、抓眼球设计、故事化设计、情感化设计。

场景化设计

用户被吸引往往是置身于某一种场景之中,场景的设计代入感很强,这是感官和认知相结合在一起的体验形式。迪士尼乐园的游玩项目几乎把这种场景式设计用到了,巴斯光年星际营救、创极速光轮、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等,几乎每个项目都在引用场景化设计,让游客瞬间融入其中。

场景化设计打开的是空间维度,体现了一种空间感纵深感的设计。再就是采用模拟现实的表达更趋向引入场景化设计。



抓眼球设计

抓眼球的设计,几乎是所有设计师最擅长,这好像是最能体现我们专业特长的地方。也是甲方最喜欢用的相关词,说了,我们就要那种是视觉冲击力超级震撼的画面,一下子就能抓住用户的眼球。甲方这一句话背后,也不知道要设计师出多少轮方案才能企及那个高度,说多了都是泪。

抓眼球的设计往往结合那种酷炫光影的表达,呈现出极光的未来科技感,重金属等质感很强的设计,吸引用户的眼球。


故事化设计

听首歌会让人不禁沉浸歌的意境之中,看电影完全被情节所吸引。就如同最近特别火的电视剧《庆余年》付费提前点播事件,造成了结局大泄露。印证了那句话,咱能忍得住不看吗?条漫也是当下超级人们的设计形式表达,因为这种设计的故事性很强,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住用户的认知体验。

故事化设计多以插画、条漫的形式来表达,恢弘的场景体现故事的画面感,通过内容深深吸引用户的心智模型。

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的设计也算是近两年被提及相当多的设计形式,情感化设计是一种引发用户共鸣的情绪化表达。这种情绪化表达,可以是这种及时反馈的体验感,也可以是这种触动用户的动效。唐纳德《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将情感化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对应到产品中的设计。



第一阶段:本能水平的设计——人是视觉动物,对外形的观察和理解是出自本能的。如果视觉设计越是符合本能水平的思维,就越可能让人接受并且喜欢。


第二阶段:行为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可能是我们应该关注最多的,特别对功能性的产品来说,讲究效用,重要的是性能。使用产品是一连串的操作,美观界面带来的良好第一印象能否延续,是否能有效地完成任务,是否是一种有乐趣的操作体验,这是行为水平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反思水平的设计——反思水平的设计与物品的意义有关,受到环境、文化、身份、认同等的影响,会比较复杂,变化也较快。这一层次,事实上与顾客长期感受有关,需要建立品牌或者产品长期的价值。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情感化设计反馈出来设计的本质问题与产品的内在价值无关,而在于联络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爱就产生了。



写在最后

沉浸式体验表达的用户的在情境下进入的心流模型,引发感官和认知体验的共鸣。我们常见的“Dark Mode”黑暗模式更易于引入用户的沉浸式体验,但并不代表沉浸式体验设计只有深色模式,通过上文的层层分析,我们发现沉浸式体验的设计方式主要分为场景化设计、抓眼球设计、故事化设计、情感化设计这四个模块的设计。



滴滴国际化司机端改版过程完整复盘

资深UI设计者

本文分享国际化司机端首页改版完整思考过程,化繁为简提升司机使用效率,提升产品用户体验。

关于国际化司机端

随着滴滴国际化业务脚步不断加快,司机端始终是作为承载全球化业务运力的基础保障。

同时,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国家间的传输速度与硬件设备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用户对应用产品的期望由基础的可接受、可使用、功能齐全,向更易用、简约、更为专注的产品使用体验上转变。

在新阶段下,「为全球司机用户提供一个「克制」「可依赖」的产品使用体验」、「为业务拓展提供有力的体验支撑」是体验设计团队在新的阶段下提出的目标。

现状分析

2018 年 9 月我们与产品同学深入拉美当地对司机侧进行为期 2 周的产品体验调研。虽然在当地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我们依旧感受到了拉美国家的习俗文化和人文特点。

相比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巴西与墨西哥人显然更加热情随和。

在巴西,这个世界上假期最多的国家,处处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享受才是自始至终的追求。无论是世界杯一个月狂欢长假,还是周末下午两点开门的商区,总会让人羡慕的同时刷新你对享受生活的认知。

而娱乐至上的墨西哥人,热情友好,能歌善舞,我们常说的放飞自我在这里几乎成为墨西哥人每天的生活常态。他们喜欢享受当下,后天下之忧而忧。他们觉得工作赚钱就是为了更好的休息,大多数人每天都是开朗乐观的处世态度。

同样,落后的基础建设、糟糕的交通状况、教育水平低下、价格昂贵的电子产品以及相对不太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它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在当地,我们通过实地调研与用户访谈等方式,针对产品体验的问题与司机进行面对面沟通。收集了很多宝贵的用研资料与司机诉求,如司机希望平台为他们推荐订单引导,司机希望获得更多的实时动态讯息和司机每天都可以查看自己的收入状况等,集中体现在效率、感知、体验这三大方面。

其次,伴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功能使得我们的产品变的更加复杂,旧版的框架布局早已是不堪重负,无论是现存的体验优化问题,还是未来业务功能的拓展问题,旧的框架体系都是难以为继,无法再通过简单的修补来满足用户和业务未来的诉求。

明确改版及对应目标

改版升级对产品本身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对多方因素进行慎重考虑。经过多次的沟通讨论,权衡改版对产品可能产生的利弊关系,采用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分阶段分模块的方式进行。

首页既作为承载核心功能(发车)的载体又是其他重要板块的分发的入口,在内容呈现与用户感知上都存在很大的体验提升空间;我们通过拆解业务中长远需求规划得知,大多数重点需求依赖于首页框架布局,而现存首页框架无法满足业务诉求;在竞品的改版中首页的变化最大,并在司机群体中取得比较正向的反馈;通过上述分析,决定率先对首页进行优化改造。

首先我们与产品、运营侧进行深入讨论,结合用户访谈整理的用户诉求,对此次首页改版的目标达成一致。

聚焦核心诉求 提升首页体验

1. 首页框架具备较强的业务拓展与灵活配置特性

在旧版的框架体系中,大量信息在首页呈现,功能层级复杂,重点功能难以突破和查找,关联较弱的信息架构严重影响和分散了司机的关注点。随着业务模式不断扩展,首页新需求类型逐渐增多,一套更加具备灵活的拓展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首页框架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将旧版的首页布局打破重建,对现有模块进行整理。功能相似、定义模糊、司机操作相对低频的模块进行合并、删减。

对司机高频操作模板进行场景划分,将相关信息进行聚合处理,通过对入口的强化,来明确司机对不同模块的认知。

出车管理

将与出车相关信息进行组织聚合,结合司机不同的使用场景,将功能与模块进行结合,加强认知,减少司机多余的思考与判断,快速响应,提升工作效率,同样也为业务在有关出车功能方面提供灵活可拓展的组件框架。

收入管理

通过显示司机最关注的今日收入信息,为司机提供方便快捷的查看功能,使司机更专注于工作本身。同时对收入管理入口起到了强化认知作用。

信息管理

对关于个人相关的信息通知及功能操作进行聚合,方便司机对个人信息进行快速查看,提高查看效率。

通过对框架模块的标准化定义,后续的业务需求便可以进行归类管理,根据不同需求的不同属性,结合功能使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展示,提高司机使用效率同时增加首页的业务框架扩展能力。

2. 精简信息呈现 明确核心操作

通过对框架的重构,有效的解决了首页信息承载压力过大,功能层级复杂的问题,同时地图的面积相比旧版首页也大幅增加,信息呈现更加简洁、轻量。

出车操作作为首页的核心功能,通过调研得知,司机普遍反映在旧版首页中存在出车操作感知弱、收出车状态区分不明显的问题,对司机的操作体验和感知体验造成了比较大困惑。

在首页改版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出车操作进行了设计分析,基于对业务的了解和竞品的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 强化发车按钮。突出核心功能,鼓励司机更多更主动的发车。
  • 强化接单中的状态。增强司机对接单状态的感知度,减少司机对于所处状态的困惑。
  • 弱化收车按钮。对司机收车按钮进行收纳,减少司机的误操作的行为。

通过「两强一弱」,减少司机困惑提升发单效率的同时,间接的延长司机的在线时长。

完成页面设计后我们发现,操作按钮通过静态视觉角度去表达收出车空间位置关系是十分困难的,仅通过 Toast 提示会造成用户理解的断层,于是提出使用动效去进行「搭线」串联,搭线发车前按钮的点击和收纳后的位置提醒进行视觉体验上的串联,从而达成感知增强,解决视觉体验层面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3. 增强奖励信息首页曝光度及展示样式 缩短查看奖励路径

丰富的订单奖励活动是我们与竞品相比重要的竞争优势,司机在完成定量订单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额外收入。查看每日奖励活动,已成大多数司机每日上线必做的事情。

与旧版相比,在新版首页中通过提升奖励入口层级,缩短了查看奖励活动操作路径,从而方便司机快速查看。

通过首页透传的奖励卡片,司机在首页即可获取到推送的奖励相关信息,及时获取到奖励预告和进度,提升了司机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强了司机对奖励活动的感知。

4. 设计语言升级

在经历了快速奔跑的粗放阶段,我们也在思考司机端产品究竟以怎样的品牌气质传递给海外的司机群体。

在当地,我们在司机心目中更像是合作伙伴,凭借真诚互利的态度赢得了当地司机的用户。

真诚、热情与融合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传达的核心品牌情感,而克制、可依赖将作为产品体验的设计原则贯穿始终。

颜色系统

司机端颜色系统在基于现有品牌色基础上,结合不同国家颜色文化的理解,新增加符合本地化的辅助色系,以提升产品的亲和力,传递品牌情感。

文字系统

针对司机用户的操作使用场景,对文字字号梯度进行提升,通过文字粗细、颜色、大小加强信息对比度,使司机在更多复杂场景下可快速获取重要信息,提升阅读体验。

在此次改版中新引入 Barlow 与 DIN Alternate 字族作为模式数字展示字体,两款字体分别为 Android 及 iOS 系统下默认包含字体,相比 Roboto 与 SF Pro text 两款字族,在数字展示上更为明确、识别性更强,同时因为自身「纤瘦」的特性,在屏幕横向面积上节省更多空间。

结语

业务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方向及打法,设计侧根据业务所处阶段应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目标定位,快速响应,积极探索设计的机会和突破点,在不同的阶段发挥自身价值,助力业务达成共同目标,为用户创造更便捷的产品使用体验。

首页改版从立项到设计再到研发,多部门同学紧密配合,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的完成预期上线效果。

全量上线后,通过问卷对首页改版进行满意度收集,司机对新版首页的满意度平均值高达 93%。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参与改版的同学支持,也得益于国际化团队自始至终对产品体验的重视与认同。

作为司机端体验升级的第一步,首页改版只是一个开始,希望通过不断的打磨优化,秉持初心,为全球司机提供更克制、可依赖的出行平台。

文章来源:优设

git学习记录

前端达人

一、建立一个库



1、git clone [url]    // 克隆代码



2、设置贡献者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   // 设置当前本地库username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
"   // 设置当前本地库useremail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 查看当前本地库useremail



      git config --list   // 查看所以配置项

二、git的三个区

1、工作区:本地编写代码的地方叫工作区

2、暂存区:工作区改好的代码先提交到暂存区,然后由暂存区将代码提交到版本库

     - 作为过渡层

     - 避免误操作

     - 保护工作区和版本区

     - 分支处理


TypeScript

前端达人

TypeScript是什么

Type+EcmaScript6

TypeScript是JavaScript的强类型版本。然后在编译期去掉类型和特有语法,生成纯粹的JavaScript代码。由于最终

在浏览器中运行的仍然是JavaScript, 所以TypeScript并不依赖于浏览器的支持,也并不会带来兼容性问题。

TypeScript是JavaScript的超集,这意味着他支持所有的JavaScript语法。并在此之上对JavaScript添加了- -些扩

展,如class / interface / module等。这样会大大提升代码的可阅读性。

和JavaScript若类型不同,TypeScript这种强类型语言最大的优势在于静态类型检查,可以在代码开发阶段就预知一

些低级错误的发生。

●-种类似于JavaScript的语言,在JavaScript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类型,同时增强了JavaScript部分语法功能

●遵循EcmaScript 6标准规范

●由微软开发

●Angular2框架采用TypeScript编写

●背后有微软和谷歌两大公司支持

●TypeScript可以编译成Javascript从而在支持Javascript的环境中运行

●TypeScript和javascript的关心就好比less和css的关系



javascript 是动态的

可以在执行阶段重新赋值不同的类型数据

.ts 后缀表示一个TypeScript文件

Typescript兼容es6

TypeScript为javascript增加了类型的概念

Typescript是强类型 一旦定义数据的类型 不能动态修改这 样帮我们在开发阶段避免很多低级错误

echarts数据动态更新和dataZoom被重置的解决方案

前端达人

1.全局绑定滚轮事件,获得dataZoom的位置:



myChart.on('dataZoom',function(event){

    if(event.batch){

    start=event.batch[0].start;

    end=event.batch[0].end;

    }else{

    start=event.start;

    end=event.end;

    };

});

2.把的start和end赋值给要更新的option



window.setInterval(function () {

    num=Math.random()*num+100;

data0.splice(0,1);

data0.push(num);

 

option.dataZoom[0].start=start;

option.dataZoom[0].end=end;

myChart.setOption(option);    

},3000);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