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时的设计工作中,经常会需要做一些有动感的画面,去体现某些产品所具有的运动属性,比如汽车的速度感、球鞋的运动感等等。可是由于载体或是成本的原因,导致客户没办法投入动态画面的制作,所以就要求我们只能在静态的平面中去创造动感,让原本不会动的画面看上去好像也能动起来,这就是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这些猫的图片明明都是静态的,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猫在跳跃的动感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心理作用。
正如佛教里所讲的,不是风在动,也不是云在动,而是心在动。那些看上去带有动感的图片并不是真的在动,也不是屏幕在动,而是我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心理作用,去实现一些具有动感的画面。既然要做动感的画面,我们需要先了解,关于运动在物理学中的定义。
物理学中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分别是速度和能量。
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两种画面中的动势,第一种就是具备速度和方向的动势,比如画面中这两张图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图片中的主体是正在运动的,并且具有很快地速度和明确的运动方向。
第二种就是静止的,但具有强烈能量的动势。比如画面中这两张图片都没有在动,可是我们也能够感觉到它的动感。如果说前一种动势更注重于刻画运动的速度感,那么第二种则更加注重刻画一触即发的能量感。
那么,我们在平面中应该如何去创造动感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张力在画面中不平衡时,便会产生动感。
所谓张力就是画面中元素向外扩张的心理作用力。
这么解释可能有些抽象,我们可以将张力与万有引力进行类比。万有引力就是,任意两个物体具有通过连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而我们可以将张力定义为画面中任意两个元素,通过连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也就是说画面中的任意元素都有相互吸引的力。
比如我们在一个画面中的上下左右各放一个圆点,然后在画面的正中间放一个较大的点,中间这个点由于均衡地受到上下左右吸引力的作用,所以它所受到的张力是平衡的。
当我们将中间这个大点往上移动,大点受到的张力平衡就会被打破,产生了要往下坠的动势。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物体所受的吸引力和质量是成正比的。
所以我们同样可以类比到张力中来,画面中打破平衡的那个元素的质量和面积越大,所带来的动感就会越强烈。
看完了刚才所讲的这些,相信大家现在心里大概都会想起一句话,就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确,听了这么多的理论公式,难免会越听越懵。而且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也不可能去测量画面中每一个元素的大小、间距、方向,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元素之间的张力进行量化,然后再用公式去计算出动感的大小强弱。那大家肯定还会继续追问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制造动感呢?
这里我总结了三点产生动感的原因,分别是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诱导视线移动,以及非平衡状态下产生的视觉冲击。
我们先来看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碰到许多人和事,并且对不同的事物会总结出一套规律和认知,也可以说是刻板印象,所以我们就能感觉到一件事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比如这两个小人,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左边的人是站立的,静止的,而右边的人正在走路,是运动中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书本是静,车子是动。
树懒是静,猴子是动的。
另外由于人类拥有一种组织倾向,所以当我们看到某一个运动的瞬间时,会自动脑补中出他运动的过程。比如这张静态图片,相信很多人看到时都会脑补出那个视频。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就不同,可能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具有动感的,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静止的。比如刚才那个打篮球的图片,如果是没看过视频的人,当然就脑补不出他的动感了。所以对于这种刻板印象的利用,我们需要根据受众的具体特征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盲目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第二种情况,诱导视线移动。由于运动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视线移动也可以理解为是物体相对视线发生了移动。
比如我们在看报纸的时候,从左上角往右下角看,在我们眼睛里出现的画面是这样的,从而便产生了好像报纸在动的动感。
最简单移动的案例就是箭头,例如这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我们会认为他是静止的,而当我们在一端加上箭头之后,我们的眼睛就会随着箭头所指方向移动,从而产生动感。
这两个都是通过一些指向性的图形进行引导视线移动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第三种情况,非平衡状态下产生的视觉冲击。
比如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只猪,那么这个天平就是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当我们在其中一边再加一只猪时,天平就会失去平衡,重量更大的一边会往下倒,直到找到一个新的平衡。
而我们的大脑其实也和天平相似,当我们看到一些不平衡的画面时,我们就会有把它转换为平衡状态的倾向,所以动感的产生,也就是大脑脑补不平衡到平衡的这个运动过程。
我们在半空中放一块石头,由于这块石头受到重力的作用,处于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他有向下掉的趋势,直到与地面接触找到新的平衡状态。
如果我们把石头换成一个气球,那么情况就相反了,由于气球受到重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了更大的浮力,所以气球会有往上飘的趋势。
举一个更加能说明的例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强迫症,比如看到这种一只铅笔没对齐的画面就会很难受,特别想把它怼回去。
所以我们就会脑补出这只铅笔往左移动的过程,从而产生了动感。
这两个海报都是通过创造一些不平衡的场景带来刺激感,从而产生动感。例如颠倒的房子和悬空的蒸笼。
经过前面的讲解,相信大家应该对动感是如何产生的,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刚刚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去讲解了动感是如何产生的,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可能还是会一头雾水。那接下来的部分就是真正的干货环节了,去给大家讲一些比较实用的制造动感的技巧。
这里总结了 9 个小技巧,我们一个个来看。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当我们看到某一个运动瞬间时,我们就会脑补出整个运动过程。那我们就可以反过来,从运动过程中捕捉某一个瞬间,用这一个瞬间来表达平面中的动感。
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个是捕捉运动刚开始的瞬间,强调运动刚开始的那种能量感。
这是两个捕捉运动开始瞬间的例子,两名运动员都穿好了装备,虽然还没开始动,但是却能感受到一触即发的紧张感。
第二种就是捕捉运动过程的某一瞬间,这种方式带来的动感会比上一种强烈得多。
例如这两个例子都是捕捉了运动员正在运动中的瞬间。
这种方式所传达的动感强弱是由运动物体的动作姿态所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比较每一瞬间的动作,选出最适合的一帧。
第二种技巧是倾斜构图,一般横线和竖线都会给我们一种稳定平衡的感觉,而斜线相对于横线和竖线来说,则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不平衡感。
例如这些图片,无论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典舞蹈动作,还是比萨斜塔,都给我们带来一种不安定、危险、不平衡的视觉冲击。通过这种不平衡感从而产生动感。
我们观察这些线,会发现 45° 时的斜线相对于横线和竖线的倾斜角度最大,所以 45° 倾斜时不平衡感最强,动感也最强烈。
漫画中的倾斜构图
在漫画作品中经常会将剧情画在倾斜的格子中,目的是为了弥补漫画纸质作品的缺陷,强化漫画内容的动感。
电影中的倾斜镜头
在电影中也会故意用到倾斜的镜头,由于电影本身就是动态的,所以运用倾斜镜头一般是用来强调危机感、动荡不安的漂泊感等等。
摄影中的倾斜镜头
摄影作品中也会用到倾斜视角,这两张都是通过倾斜视角强化速度感的例子。
文字倾斜
那么我们看看倾斜在设计中是如何使用的,首先可以是文字倾斜,这两个海报的人物主体都是竖直的,通过文字倾斜来增加动感。
主体倾斜
这两张海报则是保持文字水平排列,将主体进行倾斜处理从而带出动感。
叠加倾斜色块
我们也可以将文字和主体都水平或者竖直放置,然后添加倾斜的色块强化动感。
画面整体倾斜
这种是将包括主体和文字在内的画面整体进行同一角度倾斜处理。
多角度倾斜
最后这种是难度比较高的,画面中出现了多个角度的倾斜对比,画面十分灵活且动感十足。
接下来看看第三种倾斜技巧,错位。什么是错位呢?就像这辆小车一样,他在运动的过程中,身后会产生的一些虚影错位,使得画面中的一部分被破坏了,视觉需要在脑子里想象补充这一被破坏的部分,使画面还原为原本的样貌,从而产生运动感。
重复
错位这种技巧我们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首先第一种就是重复,通过重复的手法去模拟物体的运动轨迹,让人脑补运动的过程,从而产生动感。
模糊
第二种就是通过将背景或者是主体进行模糊,从而传达动感。第一张图片是通过模糊主体身后的背景去产生动感,而第二张则是通过模糊文字的外轮廓从而产生一种收放的动感。
错开
第三种是错开,就是将画面的某一个部分进行错开处理,让画面遭到破坏,需要人脑去修补这部分的破坏,从而产生运动感。
其他
除了上面三种还有许多别的类型,例如通过车辆行驶溅起的水花,融化往下低落的液体等等,都可以造成对画面的破坏,从而制造动感。
对于集中与发散我们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这种通过线条绘制的发射或是集中图案,从一个中心向某一方向或四周扩展,或者是四周向一个中心集中的线条图案,盯着看会出现一种光耀感,通过光学效果产生视觉幻想,从而产生视觉动感。
而第二种则是通过物体或图形的疏密节奏变化,从而产生出类似扩散或是集中的效果,这种效果会令我们联想到河流或是烟雾扩散的情形,从而产生了动感。
当扩散的图案配合上透视的效果,会使得动感变得更加的强烈。
背景
对于这种集中发散的图形,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背景来烘托动感和氛围。
文字
也可以将文字编排成发射状,模拟出那种喷口而出的效果。
主体
或者是将图形作为主体去表达特殊的主题。
以透视作为发散
这两个海报是比较特别的例子,将放射状与透视相结合,体现了很强烈的动感。
接下来讲讲关于螺旋的技巧,因螺旋发展或内收形成的曲线,会让人联想到水的旋涡形,视觉上就形成动感,且螺旋曲线的旋转曲度越大,动感就会越强。
另外,密集的螺旋曲线也能给人带来一种集中或者是发散的效果,从而也能带来一定的动感。
这两张海报是将螺旋曲线作为主体使用,来表达其特定主题。
这张海报个人比较喜欢,非常灵活地将画面中的文字和图片沿着螺旋曲线排布,加上大小的变化,让画面产生了一种集中的动感。
这张海报则是将螺旋线作为背景,并将文字放在螺旋曲线间排列。
第六种技巧是波状曲线的使用。因为曲线的来回反复扭曲,会令人联想起翻滚的海浪。
而且由于曲线本身就具有不平衡的张力,他会有一种向直线转变的趋势,所以波状曲线特别适合用来表达动感。
波状曲线的曲度越大,他所产生的动感就会越强烈。
对于波状曲线,我们可以将其用来作为主体或者是背景进而表达动感。
也可以通过将文字做成这种扭曲的效果,从而产生一种文字在扭动的动态感。
第七种技巧则是对色彩的使用。因为色彩有前进感和后退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制造动感。其中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使用色彩的渐变,沿着色彩逐渐变化的方向,来诱导人们的视线移动,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动感。
这两个都是利用不同色彩的渐变来引导视线移动,从而产生动感。
我们在前面讲过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而象征高温的暖色调比象征低温的冷色调更具备能量感,所以暖色调比冷色调更适合表达动感。
这是一张日本新干线的海报,虽然用的是静止的列车作为主体,可是鲜红的背景却能很好地传达出列车的能量感。如果我们将红色的画面换成蓝色的话,那种能量感瞬间就没了,多了些科技的属性,画面变得冷静克制了。
接下来是重心偏移。一般我们编排版面时都会注意版面重心的均衡,将画面整体的重心放在画面中间。可是在塑造动感画面时,我们却可以将画面的重心偏离视觉中心,使画面形成一种不平衡感,从而产生动感。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海报,都是通过将画面的重心全都放在画面的一侧,从而产生了一种很强烈的不平衡感。
另外,由于视觉重力的原因,当画面重心偏上时,能很好地塑造出往下坠的动感。现在画面中的这两个作品都是将重心放在了画面的上方,我们能感受到画面中的主体会有一种往下掉的趋势。
最后一种是蒙太奇的手法。前面我们说过人类天生具有一种组织倾向,当我们看到运动的瞬间状态时,我们便能脑补出运动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些不同时刻或状态的图片放在一起,便能使画面产生动感。蒙太奇手法比起单纯使用一张运动瞬间图片,能承载更长时间的运动和更多的运动内容。例如画面中的这两个动作,把他们放一起之后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这个小哥从热身到起跑的过程。
其实漫画运用的就是蒙太奇原理,通过几个关键的情景,去传达一个完整的剧情。
这些都是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作品。
以上就是今天的理论部分,接下来我们进入案例实操的环节,这次我给大家带来了四个案例,分别运用到了倾斜、重心偏移、发散与集中,以及蒙太奇的手法去塑造动感。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演示,能够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进入案例的部分。
案例一
首先确定好画面的页边距,并且将画面横向分为 6 份。
然后将主体,也就是科比的形象,放在画面正中间,横向占中间四栏。
接着在科比的下方叠加一个红色的倾斜色块,强化科比倾斜的体态和动感。
从球鞋的名字中提取出关键词叠在科比下层,并将球鞋的中文名放在英文下方。
将球鞋与介绍性文字做成文字组的形式放在画面下方 。
由于主标题英文被遮挡了一部分,缺失了一些可读性,所以我们将球鞋的英文名做一个重复放在左上角,并在右上角添加 logo。接下来我们在背景上叠加一个篮球场的场景。
并将画面的四周涂上黑色的渐变,强化主体形象。
由于现在画面和主体都有一些偏暗了,所以我们对整体画面进行稍微调亮,那么这个案例就完成了。
案例二
这个案例同样也是一双运动鞋,但是我们这次利用重心偏移的技巧去塑造动感。
同样的确定页边距,并将画面横向分为四栏,将主体放在画面左上角占上方两栏。
然后从球鞋的名字中提取出相关英文放到版面顶部,并置于主体下方。
因为我们要做一个重心偏移的版面,所以我们接下来将所有的介绍性文字按照主体的负空间排列在版面上方。
为了防止重心的过度偏移,同时和左上角的球鞋做一个对角线的呼应,所以我们在版面的右下方放置价格以及球鞋的型号等信息。
然后吸取球鞋的颜色做一个色彩上的呼应。这一张球鞋的海报就完成了。
案例三
这个案例我们来做一个放射光线的海报,这个海报内容是一款果汁软糖的促销海报。
首先确定好页边距。
然后我们从这款软糖的包装上提取出一个图形作为画面主体。然后将软糖的名字和介绍文案放到这个图形中。
把图形按照黄金比例和网格放到画面中间。
在主体图形后面叠加放射线条,底下留出一部分空间放置产品图片及其他信息。
将产品图片和促销信息以居中对齐形式排列在画面下方。
然后我们可以在放射线上添加一些表情愉悦的人物图片,去强化吃了这款软糖会很开心的这个动态过程。
还可以在画面周围添加一些可爱的小图形去烘托氛围。
最后加上 logo,这个软糖的促销海报就完成了。
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海报做成不同的配色,每一款产品对应一个配色。
案例四
这是一个艺术展的海报,我们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
由于展览主题是过去、现在和中间的一切,所以我们将画面分成三份,并用运动过程中的三个不同动作来代表着三个阶段。
由于第一张图片的底色偏亮了,所以我们将它抠出来,做一个与另外两个图片的相同背景。
将主题和时间这两个比较重要的信息放在画面的左上角。
其余信息排列在右下角。那么这个案例就完成了,也是非常简单的,利用的就是蒙太奇的手法。
本期教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来简单地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首先我们了解了动感是画面张力不平衡所造成的,以及强调速度感和强调能量感的两种动势。接下来我们讲解了三种产生动感的原因,分别为基于生活经验与心理认知、引导视线移动以及不平衡状态下带来的视觉冲击。最后我们总结了 9 点实用的小技巧,分别为捕捉动态瞬间、倾斜、错位、集中与发散、螺旋、波状曲线、色彩、重心偏移、蒙太奇。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好这些方法,让原本静态的画面也能带来全新的动感。
文章来源:优设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在日本文化中,「属性标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一个人是「御宅族」还是「视觉系」,抑或是「食草男」,细分标签总会添加上去。虽然这样的标签会给人一种「固化」的感觉,但是有时候也会让人对一个事物有更清晰明确的认知。日本的杂志同样如此。一本杂志应该针对什么样的群体,带有什么样的特征,传达什么样的情绪,都会有非常清晰的「属性标签」。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时尚杂志百花齐放的年代,众多现有知名日本杂志诞生,例如《ViVi》、《CanCam》、《JJ》、《mina》、《sweet》、《SPRING》等等。不同的杂志风格不同,面向的群体也不同,上面所带的标签也不同。
比如时尚杂志《PopEye》是针对「City Boy」的男性,「美式复古」和「学院派风格」是这本杂志最典型的标签。
而女性向时尚杂志《mina》的标签则是「清新少女」、「独立」、「青文字系」。「青文字系」是一个非常日本的标签,简单来说,带有「青文字系」标签的杂志在精神内核上强调女性要潇洒独立,不应该对男性谄媚,带有同样标签的杂志还有《sweet》、《steady》、《mini》、《SPRING》、《InRed》。与之相反的标签则是「赤文字系」,带有这一标签的杂志特别强调女子力,会教读者如何穿搭、如何做才能讨男生欢心,带有这一类标签的杂志有《JJ》、《ViVi》、《Ray》、《CanCam》。当然,近年来还出现了「黑文字系」,其实指的是喜欢穿一身黑的姑娘……
不过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要是《mina》这本杂志。《mina》其实在新世纪之初进入过中国大陆,当时中文名称为《米娜》,巴拉排行榜曾将其列为全球十大时尚杂志之一,是日本少女清新风格的杂志。
《mina》能获得这样的赞誉,和它本身极高的内容素质是分不开的。包括尾身沙纪在内的许多著名的摄影师,会给《mina》拍摄图片,而模特更是有村架纯、竹内凉真这样的一线明星。
清新秀丽的妆容,凸显少女气质的整体设计,真实而细腻的场景,《mina》借助精心打磨的视觉排版,将女性最真实可爱、贴合年纪的美丽以及元气满满的少女感,都呈现出来了。
如果你是一名热爱视觉和排版设计的设计师或者爱好者,《mina》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排版素材库。稍加拆解,你会发现这个杂志中到处都是可供学习的排版知识。
《mina》杂志因为其少女特性,多样活泼的使用不同的区域放置元素,同一本杂志会给你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下面左图四周无间距的设置,会使你的视线更加开阔,无论看向版面的哪一部分,都可以传递信息给你,吸引你打开这本杂志。右图的框线设置,限制了阅读的区域,让你的视线聚焦在框线内,阅读精心为你准备的内容。
下面左图三张图片和两段文字的排列,使整个版面显的更加充实和生活化,而右图单张图片和零星的文字使得整个版面显的更加高级,这不仅仅是图片和颜色选择的影响,更多的还有元素的排列给你带来的视觉感受。
为了让读者更加易于阅读,在该版面上停留更长的时间,分组的设计在杂志中较为常见。图文元素整齐的搭配,是不是给你一种画面美观,信息可信赖的感觉呢?这样的设计也更加的吸引读者进行阅读。
同一排版样式的反复使用,会给你舒适的阅读体验,整个版面会更加的有节奏感,不会让你觉得某一元素特别跳脱。同样,为了美观和便于阅读,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遵循着一定的对齐原则,常见的有左对齐、上对齐和居中对齐。
活跃于广告界的白承坤先生说,无论使用怎样的图片,目的都是为了让眼睛停留两秒钟。同理,各类元素或色彩之间的对比是杂志常用的让你停留「两秒钟」的方式。由于视觉心理的作用,相对来说,大的元素、鲜艳的元素会更加的吸引人眼球,引人注意。
对于少女杂志而言,如何体现少女心和元气满满的感觉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出血的设置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整个画面活泼生动起来,右图奶茶开放式对话框的加入,有一种奶茶说「快来喝我!」的活泼感,使得整个版面顿时可爱起来。
《mina》很少在版面的四角放置满满当当的元素,是因为适当的留白可以让人在众多的元素冲击中舒缓下来,给你清新舒适的观感。让你在开阔的视野中,使杂志想展现出来的重点,成为你的焦点。这样好用的突出重点的方式,快快学起来吧。
抠出来的人物没有其固有的背景,会让你聚焦于少女的动作和轮廓,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少女满满的活力。而四方版更加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让你得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两种方式如何恰当的使用,就看你想用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啦!
传递信息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套路就快去打开《mina》找寻吧!
文章来源:优设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大家可能听过很多关于想创意要靠灵感的说法,而在设计师的日常工作中并不是这样的,至少绝大多数的时候不是。你想想,灵感这个东西是不可控的,快的时候可能几分钟就有了,慢的时候可能得等上一两个月,如果随便一个创意都要靠灵感,那我们的效率得有多低啊。所以,那些说有灵感才创作、没灵感就去游山玩水的大师,他们通常指的是大创意,而且他们肯定有比较多的创作时间。而对于日常的设计、创意工作,我们绝不能靠灵感出创意,靠什么呢?当然是靠方法。葱爷特意帮大家总结了 21 种商业广告设计想创意的方法,希望可以帮你们提高想创意的效率。
比喻在广告设计中一般的用法是,把产品或者能代表产品的元素比喻成具有某项功能的事物,这一手法成立的条件是两个元素在外形上要有一定的相似性。
△ 把产品(鸡块)比喻成代表热辣的火焰
△ 把布匹比喻成红酒
借用某元素替代另一元素,或者借局部替代整体。
△ 用涂了口红的嘴唇代替女人
△ 用一只绿色的手代表绿巨人
即把产品或能代表产品的元素拟人化,拟人手法通常还具备幽默效果,其表现形式主要为以下两种。
1. 外表拟人
即给事物添加人的特征,如五官或动作。
2. 文案拟人
这一做法并不需要改变事物的外表,而是在文案上赋予人的特征,比如用形容人的话语形容某事物,或者让它说话等等。
即模拟摄影中的双重曝光效果,最常见的用法是在人或物的基础上叠加与其相关的场景,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和视觉冲力。
△ 通过双重曝光的手法把大象与汽车巧妙结合起来。
即把产品置于中央,往四周发散与其相关的元素,用来表现具有的功能,或包含的服务。
这种做法可以使视觉主体更集中,同时能增强画面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
比如手机、银行卡、书本、手掌等都很适合做成摆放元素的平台,可以用于表达该元素上具有什么产品或服务等等。
比如可以把包含了宽带、手机流量的全家共享套餐,包装成一个全家桶的概念。
再比如我们可以把一些主题活动包装成 XX 星球,代表一个新的世界。
△ 《奇葩说》的奇葩星球
即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近,但质地不同的元素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这种效果既统一又有对比。
同样,这个符号必须是跟主题相关的,而且该符号不宜太复杂。
把正常事物或场景中的某个元素替换成其他元素,用来说明该元素也具有原事物的效果或特征。
△ 用快递员置换炮弹,来说明送货快的特点。
△ 用饮料包装置换树枝上的水果,以说明该饮料原汁原味。
比如说海洋、草地、房间,这些元素的边界感不明显,现实中不会以一个独立的状态出现,但我们可以给它制作一个边界,使其从整体中独立出来。
比如把 Logo 图形,或者是能代表产品功能、传播主题的图形符号,打造成一个由相关元素组成的场景。
西游、三国等典故,超级玛丽、俄罗斯方块等游戏经常被引用到广告创意中,可以有效增加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力。
如果广告的核心诉求是某个数字,或者是符号,那么也可以把它当成核心元素融入到场景中,然后围绕它来添加相关元素。
如把功效夸大、把事物的大小比例夸大等等,或者改变事物原本的比例。
这是很直接的一种广告设计形式,把常规的图加文结合为一个整体,可以增加图文的关联度,降低传播成本。
正负图形除了在 Logo 设计中很常见之外,也是海报设计和广告设计的常用形式,正负图形一般比较简洁、创意巧妙,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 可口可乐的海报很喜欢用这种手法
在产品中添加场景,将其功能或特点视觉化。
为了满足需求,很多广告设计中都融合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创意手法。
△ 上图为置换加比喻
△ 上图为符号场景化和把文字融入场景
△ 上图为夸张加元素抽离
凡事都有方法和技巧,即使是艺术和创意这种看似不可控的事物。方法和技巧虽然不能保证带给你一个 big idea,但他能为你提供清晰的思路、提高你的效率,并能将你的创意水准维持在一条基线之上,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我们常说:设计就是在向用户传递信息,在设计的日常工作中,传递信息的方式大多都是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而文字作为信息传递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对于整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很多设计师一味强调追求图具有吸引力,而忽略了文字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图文无法结合、虎头蛇尾。说到文案吸引力,最佳的表现位置就是标题字,所以本期就和大家一起分析、总结一些比较实用的标题文字的处理方式,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在文字排版中,想要提升标题文字的吸引力,就要与其他非标题性文字形成视觉上的反差、对比,进而让标题文字在整体排版中更加吸引用户眼球。这里说的第一个比较实用的处理手法就是切割文字笔画,即:以标题文字的笔画为切入点,在不影响其辨识度的前提下,通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法,提升视觉比重。
切割文字笔画也可以理解为将文字的笔画分离字体的本身,然后再以文字笔画为切入点,进行处理,常用的笔画处理方式:变色、模糊、删除、阴影,下面我们逐一来看。
1. 分离笔画 – 变色处理
顾名思义就是有意将分离的字体笔画进行变色处理,提升标题文字本身字体上的变化强度,从而提升标题对于用户的吸引力。举例说明:
上图中,这两种标题形式在设计工作中都是可取的,只是对比而言,案例 1 给人的感觉更加平缓,属于比较常见、中规中矩。而案例 2 则更加新颖,在视觉上变化更强烈(主要体现在文字笔画与笔画之间),更加吸引用户眼球,也起到了提升作品设计感的作用。
2. 分离笔画 – 模糊处理
同样的理解方式,就是将分离的字体笔画进行模糊化处理,目的是通过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虚实对比,营造出视觉上的前后关系,从而提升标题文字在整体文案中的视觉注意力。
上图案例中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案例 4 相较于案例 3 更吸引人,原因在于其笔画之间的虚实结合使得字体本身就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感,形式上的多变造就了文字更吸引人,同时如果感觉文字笔画之间的变化强度不够,可以结合变色+模糊的处理形式,比如:
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也更诱人,但是这种笔画之间的变化多了,也就意味着掌握的难度提升了,一定要避免过多的效果导致出现凌乱的现象。
3. 分离笔画 – 阴影处理
可以理解为将文字笔画分开来看,通过添加阴影的方式,营造视觉上笔画的前后关系,从而增强其整体的视觉变化,举例说明:
上图中,案例 8 就是通过给文字笔画添加阴影的形式,使得笔画与笔画之间在视觉上形成了很明显的前后遮挡关系,将原本平面的文字变得更立体,也更易于吸引用户眼球。这种处理手法在平时工作中也很实用,只需要理清楚笔画的前后逻辑关系,通过画笔涂抹的方式慢慢调整即可。
4. 分离笔画 – 删除处理
删除笔画的处理形式相对来说在工作中运用较少,因为一旦处理不恰当,很容易影响字体本身的辨识度,适得其反,举例说明:
如上图所示,删除了一些笔画,给用户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也是比较新颖的处理方式,比较适合一些平面海报标题的设计。
这种删除字体笔画的处理形式虽然很新颖,但是应用的局限性较大,属于比较难把控的一种。
注意:将文字笔画单独拆分出来进行处理的手法,一定不要过于追求变化强烈,否则很容易导致标题文字非但没有起到吸引用户的作用,反而最基本的辨识度都会被破坏,一定要把握好度。
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给标题文字添加辅助元素,从而突出标题的处理手法是非常实用的,这里所说的辅助元素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图形、肌理、光效等等,目的都是借助辅助元素与标题文字的相互结合,让文案标题的视觉形象更鲜明、更吸引用户。
添加图形是属于比较直观且应用广泛的一种处理方式,而这里的图形一般情况下会和标题文字在属性上有所反差,这样有利于最终效果的呈现更加明显,举例说明:
如上图所示,标题文字通过添加下划线、边框、形状等等辅助图形元素,较常规标题而言,其视觉变化更加强烈,整体丰富度提升了很多。但是这种辅助元素不能添加太多,否则很容易出现乱的现象,要让这些添加的元素与标题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上图的设计案例,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右侧案例视觉更丰富,且标题文字添加下划线后,其在画面整体的视觉形象更加鲜明、更吸引用户眼球。
现实生活中一个物品如果置身于某一个环境内,它自身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如果我们假定环境,将标题文字看做物品,那么我们就可以给予标题文字在环境中的光影,比如:投影、倒影、发光、环境色等等,这样就间接地增强了标题文字的视觉变化,从而起到吸引用户眼球的作用。
如上图所示,把文字当做处于环境中的物体,通过投影、倒影、阴影的方式体现其环境,在视觉上有了更深的层次变化,也能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这种营造环境感的处理形式在平时工作中也很实用。
再说下发光的处理手法,这种形式大多用在暗色调的画面中,将文字看做一个发光体,即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又影响着周围环境,举例说明:
上图中虽然说左右两种表现形式文字都比较清晰、明了,但是就视觉感受而言,右侧将文字作为发光体与周围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处理形式更容易吸引用户眼球,而且更加新颖、有创意。这种表现形式在一些电商海报中也很常见,比如:
发光的效果给人的感受很舒服,打破了常规的单纯平面编排文字的现象,将文字场景化,使其更诱人。
还有一些在平时工作比较实用的,只不过或多或少在之前文章中都有提过,这里以补充说明的形式展开。
1. 标题文字 – 关键词变色
说到关键词变色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就是将原本标题文字中一些关键词进行变色处理,目的是增加标题文字的视觉变化强度。
通过将案例中「免息」一词变色处理,使得标题在视觉感受上更加明显、有吸引力,而且给人的感觉也很舒服,这种处理手法是非常实用的,不妨多试试。
2. 标题文字 – 描边
描边文字在平时工作中用到的相对少一些,这种处理手法也间接地起到了打破常规的作用,当我们一直按照某一些常规形式工作时,偶尔做一些改变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标题文字 – 与主体遮挡
文字与主体营造遮挡关系也是在日常工作中很实用的一种,就是将主体与文字相互穿插排放,通过必要位置的阴影进行加深体现。虽然元素并不多,但是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却很舒服、有吸引力。
这种主体与标题穿插表现的形式使得两者更加整体,对于画面而言,主体和标题都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
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提升标题文字吸引力的处理手法,但是需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效果而忽略了设计的本质,要根据需求选择恰当的方式,不管何种形式,都要保证文字本身的识别性。文章中提到的并非全部,主要还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要学会举一反三、大胆尝试。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几乎离不开扭曲和变形工具,它可以帮助一个设计师校正一个元素的透视关系,或者为设计好的标志贴效果图。除了这些日常的应用以外,扭曲工具还有哪些有趣的应用场景呢?我们今天的内容就会帮你找到答案。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种扭曲的手法,它设计出的版面变化方式是非常多的,我们将比较熟悉的文字进行扭曲,是可以呈现出其它的表现形式的。
比如说,最左侧这个海报,我们不光能看出来它的文字信息,还具有楼梯的印象;中间的这个海报,它把文字变换成了晾衣绳的感觉;我们再看最右侧的这个海报,很明显它就是一把扇子对吧。
这种表现形式它是比较抽象的,再加上它能够变异成其它的形状,所以,这种版面风格也会传递出一种趣味感。
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扭曲的图像,它属于一种光学的现象,比方说哈哈镜,它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面,反映出人像或者是物体的扭曲面貌,进而产生了幽默感。
生活当中的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也都是利用了这种凹凸的透镜原理来实现的。
我们人类还处于原始的时期,就已经开始运用绘画来记录身边的事物,在经过不断的发展,艺术家它们的绘画技艺也变得越来越逼真,甚至达到了和照片难辨真假的程度。当写实的风格几乎走到的时候,艺术家为了寻找新的艺术发展方向,画风就开始变得扭曲起来,变得抽象起来,从而产生了超现实的艺术流派。
我们将本来是圆形的西瓜和篮球限定在一个圆角矩形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划分了五种常用的表现技巧,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工作当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扭曲技巧,我们分别介绍给大家。首先第一个就是液化这个工具,液化这个滤镜应该算是非专业人员都会知道的美颜功能,这个 ps 滤镜被用在了各种美艳的 app 里,这种夸张的艺术创作在漫画里面是经常出现的。
我们来通过网格感受一下液化命令到底是出现了哪些变化,液化的好处就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手动调节画面的扭曲幅度。它的自由度比较高,但是它的缺点也是自由度比较高,所以难度会比较大一些。
在设计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运用这个功能来刻画主体,产生一种遮挡的效果。我们也可以通过扭曲让文字的部分结构变得不容易认读,这就能达到设置悬念的作用,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不同幅度的扭曲变形,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我们看上图是日本TDC 的获奖作品之一,作者是村上雅士,它运用的就是液化功能,将原本很平淡的版面,通过扭曲的变化,达到了吸引眼球的艺术效果。
这个是台湾设计师聂永真,他为2017年金点概念设计奖制作的主视觉海报,这个海报它以不规则的曲线呈现,并且搭上充满想象的文案,有耳目一新的形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球面化的工具,我们大家都知道,杯子中的水具有扭曲光线的作用,我们插到水里的这个笔它就会产生扭曲的现象,这个就是光的折射。我们在设计当中进行简单的图像合成时,也需要遵守这个物理定律。
我们这里通过网格来看一下这种形态的具体表现,顾名思义球面化的命令就是能够将选区内的画面进行球面的扭曲。它适合用在图像合成或者是还原真实性的场景里面,我们通过调整不同的幅度,产生不同的鱼眼效果。
除了基本的球面化扭曲,我们这个选择里还提供了水平和垂直的变化,形成类似圆柱体的表面效果。我们在产品贴图图像和形象的领域是经常用到这个东西的,我们调整不同的扭曲幅度,能够完美的让图像贴合到柱状的弧形表面上。
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个案例,我们给它添加一个气泡,然后再产生一些光影的效果,如果说我想让这个画面变得更真实一些,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物理定律,这个时候就可以用球面化的命令。我们让圆形下面的文字产生光线折射的感觉,调节选项中的滑块,找到那个最接近真实的反射效果。
这个案例是我们研习设之前教程里提供的一个案例,我们看图中这个玻璃球和文字的衔接部分,用的就是球面化的效果。我们只看右侧这个对比图,你可以明显感觉出来,底部这个经过修改后的细节是更真实的,文字经过玻璃的反射,它一定会产生扭曲的视觉印象。
下一个给大家介绍一下极坐标,极坐标这个词听上去会比较陌生一些,但是你会非常熟悉,比如说这个启动画面,这个是PS cc版本的启动插图,它就是运用极坐标的命令实现的效果。除了能够实现从内部向外旋转的这个洞穴效果,还可以表现成类似于球体的效果。
我们继续通过网格来看一下它的扭曲原理,这里给大家做了一个细节的变化,是为了方便大家观察它的扭曲方向,我们给这个网格添加了颜色,顶部是蓝色,底部是红色,接下来我们为它执行极坐标的命令。
执行极坐标这个命令后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原来底部的网格内容被扭曲到了圆形的外侧,就是红色部分,变成了这个球的外侧,内部这个蓝色,就是之前顶部的蓝色部分。
它也提供了另一个额外的扭曲选项,扭曲后的效果就是这样的,这个效果我们不常用。
我们选择这张图来作为演示,让大家明白极坐标是什么原理,我们为它添加极坐标的效果,这个时候需要确定什么?就是图像的朝向问题,因为这个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扭曲效果。
顶部的区域会在圆的内部出现,底部的区域会在圆的外部,我们根据想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来判断图像的具体朝向。这里制作了两种朝向的扭曲画面,左边的是地面在内部的球体效果,右边是地面在外部类似于洞穴效果。
我们在扭曲命令之后,需要手动将画面这个衔接部分处理掉。你可以用图章工具处理掉,这个画面就做完了。
再举一个例子,这个画面我要做的是人物在球体表面的效果,我们要考虑到方向,所以我们要将它旋转180度,然后添加极坐标命令。
使用修补工具来完成这个衔接部分,这个画面就完成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下一个就是文字扭曲,也是我们这节课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个命令跟其它命令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在滤镜菜单下面,它是在文字编辑栏的右侧,在样式选择里,它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扭曲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于液化或者是自由变换更方便一些,因为它的这个可操控性很强,顶部提供了两种扭曲方向,底部选择则是调整扭曲的幅度。
这里我们简单地制作了几种文字样式,就是这个命令,它会让文字变得更接近图形化。
下一个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置换的扭曲风格,它的扭曲原理就是将被置换的元素,再加上需要被扭曲的元素,它们二者相结合,从而达到被置换元素一样的扭曲效果。这个话有点绕,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就明白什么是置换了。置换的幅度不同,扭曲的大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方说我们这里被置换的元素可以是任何图像,烟雾、丝绸、水波纹、液态流体或者是火焰,它们都可以当成被置换的元素。
比如说这里我们想让鸽子图案和旗帜结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置换的扭曲命令。首先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确定好鸽子在旗帜里的比例大小,然后要调整透视和倾斜角度来适应旗帜的表面轮廓。
最后执行置换命令,让鸽子的图像加入旗帜的扭曲轮廓,这样就形成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了。界面里水平与垂直的比例,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调整的。
我们再看下一个,不光是图形,文字也是一样的,添加置换命令之后,文字就会置入到了这个场景里,它的原理和之前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它使用置换手法设计出来的版面,它们都是在表现原有信息的基础之上,通过置换的扭曲为版面,加入了另一种形态。左侧的飘动丝绸中间的楼梯和右侧的这个有点类似于纸张扭曲的效果,这些都是用置换这个命令来表现出来的。
我们来看一下,同样都是这个扭曲,用扭曲的这个思维,它设计出来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版面里文字信息使用的就是扭曲的变换形式,主体文字周围围绕着不规则的扭曲文字,增加主体形象的形式感。这种手法虽然会减弱文字的识别性,但换来的是视觉吸引力。如果想让选择的文字扭曲的话,这个文字最好是比较大的标题性文字。如果是小文字扭曲之后,它的识别性基本就没有了。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版面,大家应该能看出来,它就是运用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液化扭曲命令,思路就是重复的文字,它能起到强调作用。但有的时候你每一个细节都完全一样,它就会有单调的感觉,我们通过液化工具在对角线上进行扭曲,这样就会产生变化。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这个效果是比较有趣的,它是用什么方式制作的?它是拍摄的。这个设计有的时候就像拍电影一样,并不是所有场景都必须依赖电脑,有的时候实景拍摄也能够带来更好的真实感。
这个版面用的是置换手法,由于我们没有办法找到相同的幕布,这里我们找了一个类似的作为载体,我们在上方加入文字信息,然后用置换命令,这个就变成了跟海报类似的感觉了。
这个版面和上一个有一些类似,但是不同的是它没有背景,它没有载体。这是因为扭曲的材质背景直接镶嵌在文字的轮廓里了。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很简单的思路,我们选择一个具有扭曲表面的背景图片,然后将文字放到这个图片上方,应用置换命令,采用多重曝光的手法。我们将这个材质镶嵌到文字里面就完成了,这样就看不到材质了。
那么最后,给大家做一个案例演示,用到的就是扭曲的命令,这是一个活动展览的项目,它的主题叫流动消融。
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这里寻找一个能够让文案中的概念实体化的载体,就是标题,它的标题很直接了,那么提取主标题作为版面里的视觉元素,让它变得很大,成为本案的主体。然后我们将文字稍微拉长一些,这个拉长是手动拉长的,所以它会出现横粗竖细的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修改了,调整笔画的粗细统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样这个主标题就刻画完成了。
然后我们绘制版面的比例关系,这一步的目的就是确定主体在版面里的大小。然后主体的这四个字就放在画面里的上部区域,底部的这个红色区域,我们来安排其它的文字信息。
接下来把其余的文字信息编排到版面的下方,我们所有文字编排好以后,最后一步,为画面添加一个水波纹的细节部分。
采用置换命令让二者结合,然后把水波纹去掉,镶嵌到文字里。
这个版面到这里就完成了,我们来看一下它实际的应用效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扭曲技巧在版面里的应用,也知道了这类风格它的五种常用表现技巧,扭曲的这个版面不但可以和其它形状结合,更能为版面带来丰富的形式感,它是我们做主形象非常好用的一个手法。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之前我们更新过如何做投影的文章:《投影一直做不好?看这篇文章就搞定!》,主要针对的是投影的原理进行讲解,包括如何用图层样式去做投影,怎样用工具绘制投影,这些都是我们了解投影的一个基础。教程发布之后,很多同学留言,表示没看够,希望针对其他投影形式再进行更深入的讲解,那这次我们就来满足大家要求。其实投影的设计不难,只要符合画面的光影逻辑,然后加上制作投影的方法,基本就能搞定很多基础的投影形式,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教程。其实投影在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比如这些海报,都运用了投影的形式。
在平面设计中,除了合成设计之外,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用投影?
1. 增加识别性
比如,在颜色比较混乱的背景上添加文字,或者添加图片,为了区分他们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会添加一个投影。
2. 增加空间感和层次感
这两个画面,通过投影与主体的位置关系,产生较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提升画面格调
反应产品质感的投影形式,会提升画面的格调,这类比较多的是化妆品与品。
4. 增加形式感
如果你的画面缺少创意性,不妨试试这类投影形式,通常来说它们都是用投影作为画面中的主体,以此来传递出很强的形式感与故事性。
5. UI设计
UI 设计中使用投影。
常规型投影包含了普通投影,弧形投影,接触投影,弥散投影。
普通投影
普通投影就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个投影形式,它可以用图层样式来设置,它的特点就是在图像的四周都会有点阴影的感觉,让画面与背景形成前后景的关系,就像这里的案例。
弧形投影
弧形投影,它的投影是在物体的一侧,像翘起的边缘。
接触投影
接触投影,是物体立面与底面的关系,会有一种三维立体的感觉。
弥散投影
弥散投影,与普通投影的区别在于,它更有深度,也是现如今比较流行的投影形式。
长投影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色块投影,一种是在色块的基础上的渐变投影。
比较常用在图标的设计,还有海报的设计。
倒影,这类型阴影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了,想必大家在做设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会规避倒影这种形式,除非是拍好的照片自带倒影,不然很少有同学愿意触碰这块。因为它比较考验大家对图形的认知能力,以及对透视基础的掌握,之前我们有讲过一篇关于素描知识的文章,在里面介绍过关于物体的基本结构,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个物体都有一个结构或者形状,比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视为这四种几何形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那在倒影当中,这些基本形状同样适用。
首先来看二维的倒影,二维的倒影比较简单了,也都很好做,复制一个下来,加个蒙版做渐变处理就可以了。
三维物体,最基本的就是这几个形状,或者几种形状的组合,掌握几种形状的倒影,就能应付大部分倒影的形式。
立方体为基础型的倒影。
圆柱体为基础型。
圆锥体为基础型。
球体为基础型。
组合型。
悬空投影,这类投影给人很强的空间感,并且大多数情况,投影都会成为画面中的主角。
分为三种类型,二维的悬空投影,2.5D 的悬空投影,三维悬空投影。
二维的悬空投影
先来看看二维悬空投影,是二维的平面悬空,添加一个弥散投影。
2.5D的悬空投影
2.5D 没有消失点,但是会有立体感,在下方添加一个投影,就会有悬空的感觉。
三维悬空投影
三维悬空投影能有很多创意形式。
创意投影,它不会根据物体本身的形态去表现,而是根据文案和设计构思而产生的很有创意的投影形式,这个主要靠大家发散思维的联想了。
最常见的就是电影海报中的投影表现。
一种情况是接近真实的投影,和实际照片是一样的道理,一种情况是类似于创意投影,合成的投影算是这几种投影当中最难的。
合成中的投影要自己创造一个光源,也就是想象出一个光源,根据光源关系,绘制出投影效果。
投影在这里都是很真实的表现。
合成也可以做创意投影,这三张公益海报的主角是动物的影子,但是形成影子的是前面的物体,这是很有创意的表现方式。
制作投影的方法比较多,比如说利用图层样式,用矢量图形做投影,高斯模糊设置投影,手绘投影等,每一种方法都适用不同的投影类型,我们想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就要对这些技法有个较深的了解。下面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下每种方法。
1. 图层样式
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用 ps 当中的图层样式来做。
模式一般我们就选择默认正片叠底,这是在正片叠底文章中讲到过,后面的颜色,如果是主体与背景颜色差异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环境色;如果差异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主体的相近的颜色,很少有选择纯黑色的投影。
不透明度就是阴影的透明程度,也是很好理解。下面角度,是光线照射的方向。全局光,选择之后,画面中其他元素添加投影,就会默认为一个光源,这样画面中投影会更和谐。
距离,物体和投影之间的距离,数值越大越远。扩展,就是阴影面积的大小。大小,就是阴影的虚化程度。
等高线,可能很多同学不太理解,其实很简单的,我们来看下,纵向,越向上,越实,越向下越虚化。横向,最右侧是投影的中心位置,越向左,离中心越远。根据画面中的等高线,我们来分析下。
这样就好理解了,我们看画面中蓝色圆点的位置,代表中心位置很实,黄色圆点的位置代表远离中心的位置很虚化,最后就得出右侧的投影。
那如果说,我想让投影的周围都变得很实,该怎么调整?
就是把虚的那个点向上调整,这样,就代表外围投影变得相对较实,我们会得到这样一个投影。
如果我想,投影靠近外围的位置,变得比较实,靠近中心的位置,变得比较虚,就可以这样调整。
得到的投影是这样的,我们看到中间白色的区域,就是虚化之后的效果,接近了透明。这个搞懂了,利用图层样式做投影也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ps 还自带了这么多等高线的样式,大家可以去实验一下。
那什么类型投影,比较适合用图层样式来做?
普通的投影和弥散投影。
画面中人物的投影设置。
2. 矢量图形做投影
画一个矢量图形,之后选择实时形状属性,然后点击蒙版,通过调整羽化值,来调整投影的虚化程度,用这个方法会比较直观的观察到,而且因为是矢量图形,所以还很方便我们随时调整它的形状。
高斯模糊和矢量图形做投影,所适用的投影类型是一样的,同样适用于普通投影,弧形投影,接触投影,弥散投影。
还有悬空投影,它和矢量图形投影的区别就是,矢量图形更方便改颜色和形状,还有虚化程度。
在主体下方加一个小面积的虚化阴影,就会有悬空的感觉。
3. 高斯模糊做投影
添加高斯模糊之前,一定要记得给图层转换为智能对象,因为高斯模糊对图层是有不可逆的破坏性的,所以添加智能对象之后会很方便我们随时去调整它的颜色和模糊程度,动感模糊同理。
高斯模糊做投影,适用的投影类型。
4. 手绘投影
最后一个,用钢笔工具或者画笔工具来绘制投影,这个是比较难的,在投影那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讲过在一个场景中,怎样分析投影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如何用钢笔工具去绘制投影,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了,如果有不懂的同学,回看之前的文章《投影一直做不好?看这篇文章就搞定!》
那我们来看一下,手绘投影适合什么类型的设计。
第一种就是合成设计,这个要考虑光源的位置,投影的透视,投影的颜色等,一般会采用画笔和钢笔工具的结合。
创意的投影同样适合,因为它和合成投影基本一样,只不过不会根据对象的实际特征去绘制。
倒影适合用钢笔工具和画笔工具来制作,这里就涉及到了透视,我们能看到物体在基面上的倒影,实际上是物体在基面上的投影的倒立映像。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比如积水的路面,反射建筑的倒影是什么样子的,镜子里的自己,或者可以多看看摄影照片,慢慢养成习惯,提高对倒影的敏感度。
做倒影最重要就是两个字──拆分,我们给这个立方体做倒影,首先要思考的是,它的倒影是由哪几个面产生的,找到物体与承影面接触的线,然后把这两个面提取出来,沿着这个线把所在的面拆分出来。
然后向下镜像,根据实际情况再翻转,要注意,倒影的透视和原本物体的透视要一致,也就是平行原本对象的边线。
然后给倒影添加一个蒙版,做一个渐变,就可以了。
用刚才的方法给魔方做一个倒影
同样把与底边接触的面裁剪出来,可以看到透视关系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让倒影的面和上面的魔方透视一致。
用调整大小里的斜切,调整倒影的透视。
添加蒙版,然后在与地面接触的位置添加一个闭塞阴影就可以了。
再做一个复杂点的,给包做倒影。
同样,找到底面接触面,然后把相应的面裁切出来。这里注意的是,每个面要单独拆分,这样才方便为每个面设置倒影。
把所有拆分的面复制一个出来上下镜像。
调整透视,就用调整大小工具,斜切,合并倒影的图层。
用蒙版渐变,别忘了闭塞阴影。
倒影规律及特点:
好了,前面介绍了每一种投影形式,以及适合的场景。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同一光源的前提下,不同承影面,也就是投影在不同的材质上是如何表现的吧。
布面材质是软性材质,在光源下会吸收光的反射,所以投影的边缘会相对模糊,不会过于锋利。
案例演示
我们来看下在布面材质上的投影的做法,首先在物品与布面底部绘制一个闭塞阴影:
然后新建图层,根据光源绘制出阴影的长度与形状:
给长投影做高斯模糊,然后用蒙版把边缘处理得柔和一些:
统一光影,把产品修饰一下:
整体调整下色调,就可以了:
镜面是光滑的,所以光照射之后,会形成和物体一样的影像,也就是倒影。
设计之前,先参考下带有镜面倒影的照片。
案例演示
第一步,闭塞阴影:
第二步,拆分图像,拿到下方,调整透视,这是之前我们讲过步骤,这里就不重复了。
调整产品的光影与色调:
加点小装饰,烘托氛围:
最后是整体调整下色调和明暗:
水面和镜面类似,但是水面会存在水波纹,所以在做投影时候要注意投影的形态要与水波纹一致。
参考一些带有水面倒影的照片。
案例演示
依然先画闭塞阴影:
绘制出整个投影形态:
高斯模糊处理,因为是水面,所以阴影和倒影要共存:
下面就是倒影了,方法步骤同样。
那么问题来了,是怎么做到弯曲的效果的?其实就是用 PS 当中的置换来做,这是置换的参数与水面素材。
关于置换的教程我们也发布过,《平面高手课堂!如何用扭曲工具快速强化作品设计感?》
最后统一色调和光影就完成了。
地板有的会打一层蜡,这个时候,就会存在一些倒影,所以在这样的地板上倒影和投影是并存的。
先看一下在不同地板上的投影样貌。
案例演示
这个我们选择大理石材质,首先闭塞阴影:
绘制投影的形态:
给投影高斯模糊,添加蒙版做渐变:
然后,按照光影和环境色,处理产品的明暗和色调:
5. 渐变色/纯色
这也是我们设计中遇到比较多的情况,在纯色或渐变色的背景中,为了让画面具有空间感,我们经常会给物体加投影,这个投影可以是常规投影,也可以是倒影。
案例演示
闭塞阴影:
根据光源绘制投影:
高斯模糊,然后添加蒙版做渐变:
修饰产品的色调和光影:
统一光影色调:
教程到这里就结束啦,估计有的同学会纳闷,为什么我们没有细讲怎样根据光源绘制投影?因为在之前投影文章中已经手把手给大家演示过了,没看过的同学赶紧去补课,可阅读《投影一直做不好?看这篇文章就搞定!》
总结下今天的内容,第一,投影在画面中作用。第二,我们给投影形式做了分类,有常规型,长投影,倒影,悬空投影,合成投影。然后是制作投影的方法,着重介绍了倒影该怎样做,最后是投影在不同材质上的表现。通过关于投影的这两篇教程,相信大家已经能掌握一些原理和技巧了,其实最快速学习投影的方法,就是要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抽象图形拼接
坦白说,这些抽象的 LOGO 设计让我立刻想起了JK·罗琳和她书中的魔法符号。如果这些Logo背后都有着独特而富有力量的故事,那么它们确实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品牌。这样的了 LOGO 设计应当在笔触上保持一致,并且充满意义,我觉得如果能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它就很优秀了。
利落清晰的笔触,完美的角度和弧线,这样精准的设计会给人带来可靠的感知。当然,这些Logo 的应用场景同样有着严格的环境要求,设计师几乎没有异想天开的余地。这些 Logo 看上去相当正式,有着明显的高级感。
借助负空间来传递信息一直一种巧妙的 LOGO 设计技巧,它就像缺少关键证据的犯罪现场,墙上的洞,它并不是借助现有存在的因素来告诉你信息,而是通过一个「不在场的关键元素」,来传递重要信息。负空间就是这样,它同样也是一块画布,只不过给人的感觉是通过画布的背面来呈现信息和故事。
负空间并不是为了隐藏信息而存在,就像联邦快递 (FedEx) Logo中隐藏的箭头,或是 Toblerone 巧克力 Logo 中山腰上的熊。这些元素都不是为了隐藏信息,而是为了通过这种不完整来传递更多的信息。通过正空间来凸显负空间就是关键的技巧,正如 Reinhard Ernst 博物馆的 Logo 所示,中间开放的矩形区块如同画框,似乎可以代表博物馆的任何一件藏品,这也是一种「less is more」的设计。
很多做 Logo 的设计师都曾经历无法控制的时刻,发呆失神应该也经常会发生。如果你是在纸上画草图,笔尖无意识地滑动,或者墨水洇出,都会产生有趣的笔触痕迹。我知道这不是电脑上绘图的方式,但它确实帮助我描绘出这种视觉设计的特征。将笔尖绘制成一个完美的圆,而笔尖后则是留下托拽的痕迹,在笔痕结束的位置,自然留下的也是一个圆弧边缘。
不管这些 Logo 的布局特征是怎样的,它们都呈现了类似视觉特征。小圆点和托拽痕迹构成了它主要的「笔触」,它们而生动地拼出字母,绘制出路径,或者勾画出有意义的符号。我想你已经捕捉到了它们的特征了——活力四射,生动新鲜的笔触路径。
在logo设计中广泛使用渐变色,是整个行业在过去十年中经历的最两极分化的趋势之一。仍有很多设计师抵触过渡色,因为从LOGO设计的角度上来说,渐变色违背了很多规则,而这些规则是在数字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过,LOGO 设计师们总能想出好办法,比如间隔渐变式的设计。
将均匀渐进的色彩变化用连续的纯色片段来替代,同样呈现出色彩的变化和韵律感,但是消解了渐变色在 LOGO 展示过程中潜在各种问题。上面案例中,Qwant 的 logo 就是通过轮廓化的颜色分割来实现这一点,它真实地模拟了渐变的效果,所呈现出的效果比CPA Ireland 要好,CPA Ireland 则使用了的四等分几何分割加上色阶转换。总体上来说,间隔渐变的色彩使用技巧,很好地在当下的流行趋势和 LOGO 设计诉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值得尝试。
使用线条来勾勒和描摹事物,传达信息,是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技艺。在时下的审美体系当中,使用轮廓线条来绘制 LOGO 似乎显得太过于老派,不够现代。不过技术总归是服务于表达的,依然有设计师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一技术——加入透视,不再局限于二维,而是开始描绘三维的对象。
这一的设计看起来和如今的线性图标的绘制方式在技法上保持了延续性,但是它在维度呈现上更加深入,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形式感。通过富有规律性的利落的线条,设计师不用太多的线条就能勾勒出立体而抓人眼球的LOGO。这种设计要求设计具备更强大更精准的描摹能力。你可以延续这种思路到整个设计当中,这会使得整个品牌化设计思路更加开阔、有趣。
在 LOGO 设计当中,使用句点这样的标点符号,通常都会借用它身处标点符号中的含义和功能。当我仔细琢磨这一趋势时,发现这些类似句点的符号有时像句号,有时则偏向冒号,它们在LOGO中总带着一些奇特的意味。如你所见,这些原点在更多的时候,它更接近于句号,充当收尾和封顶的终止符。
有的时候,它的装饰性更强,以不同的形式漂浮在文本和符号周围。如果你要深究这些 LOGO 设计本身的含义会发现,这个小圆点可能是字母 i 上的那个小圆点简略之后的残留痕迹。这个小圆点,在如今的很多 LOGO 中已经超出了装饰性的范畴,基于不同的需求和设计出发点,它可能意味着时间,可能代表着字母,承载着特定的词汇和含义,可能是感叹号或者句号,表达情绪或者终止。设计师将内容抽象成几何图形,承载意义,提升了对话的智慧。
在传递放飞、飞翔、展望、自由、远见、轻盈、速度等含义的时候,很多设计师都会借用翅膀的意象。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地方会看到被提炼和抽象出来的翅膀和羽毛的符号或者图形,某种意义上,翅膀已经远超出了它本身的意味。这些被设计得形制不一的翅膀类的图形,有着冥想的前倾或者后掠的姿态,仿佛在对抗变幻莫测的大风,借助空气动力学向上飞起。
很多翅膀元素形制类似于字母 U,只不过两只翅膀在倾斜角度、弧度和长短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整。之后,再对 Logo 进行弧度和细节进行修饰,这样就完成了。如同我们上面所在展示的几个案例,设计师经过很快的迭代就可以完成这样的设计。与此同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会引用品牌中一些字母的特征,比如Jetta的字母J,DoorDash 的字母 D。大量包含 Fs、Ps 和非字母的意象共同孕育出了双翼的意象。苹果有翅膀,乌龟也可以有翅膀。我们可以用翅膀填补空白。
门其实我们常常会引申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概念,它在实际设计中会带有通道、时间、新世界,甚至一种全新心境和意境的概念。很多品牌 LOGO 都想借助这个意象来承载更高远的含义,微软就是一个典型。门和窗本身一直都是一组象征性极强的元素。门象征着通行的权利,解决方案的途径,机会,甚至欢迎的含义,某种意义上它们和眼睛在含义和隐喻上是共通的。这也是很多设计师在设计 LOGO 的时候青睐这一意象的原因所在。
2019年的LOGO趋势报告,是我们的第17份 LOGO趋势报告。每年的趋势报告都是从成千上万的 Logo 中,寻找新趋势和细微微妙的差别。我们承认,每一个设计案例都代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的思考和心血,我们对他们表示敬畏,并感谢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完成这份报告。感谢所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几年为潮流报告做出贡献的设计师们。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在过去的一年里 LOGO 设计行业蓬勃地发展着。对我而言,查看各大设计机构的LOGO趋势分析和报告,就像开礼物一样,因为我知道等待我的是一段独特体验。这其中有平凡到令人失望的设计作品,也有令我欢欣甚至惊喜的好作品。而这便是LOGO设计行业仍然充满活力的证据,是值得感激的恩赐。值得欣喜的是今年的设计作品依然体现着设计师的好奇心与勤勉,这激励我们向着新高度进发。你会在今年的趋势中看到往年主题的延续,但是融合和改变形成了跟为独特的设计趋势。设计师们开始采用非传统的色彩和线条,赋予新的内涵。
Logo中的图案通常以黑白配色呈现,营造一种复古感。设计师们以大量的网点元素作为构建差异的方式。粗砺的噪点、条纹以及网线铜版和木纹砖纹的调合,使logo呈现一种复古的视觉特征,这似乎与时下的高饱和渐变色彩的使用趋势背道而驰。
现代流行文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看待符号的方式,也影响了视觉设计时的优先级。随着纹理、图案、排版、摄影和插画元素在视觉品中的优先级发生变化,视觉元素愈发地被收到重视。现代品牌很多时候会被视作为是被视觉美学所推动前进,因此也会要求 LOGO 具备更强的视觉吸引力。
阴阳相生。当一种新的风格、思路,新的滤镜、插件和设计工具出现的时候,设计都会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化。但是,每一个精心制作的LOGO,包括动态LOGO 你都很难把功劳归结于某一个工具或者方法,它始终是多种方法、工具和流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很难把不同的因素彻底地区分开。尝试新的事物从来都不是坏事,但是我仍然寄希望于独特的技术和方法,希望在设计里留下自己的痕迹。
我需要再一次重申的是,潮流并非是趋势所造就的。与时尚领域不同的是,设计趋势不会随着文化变迁而突然爆火,相反,它在设计维度上,一直是向着两个方向延伸,触摸过去也面向未来。更准确的来说,是我们一直从过去的天才构想中汲取经验,同时还在不断开辟走向未来的路。
毫无疑问,今年流行的主题中出现了很多时下流行的元素和主题,包括无人机、蘑菇、刺猬、鹈鹕、蛇、华夫饼、针、灯泡、三眼虎和蒸汽波。虽然这些流行元素只是暂时的,但许多作品仍然制作精美。尽管这种流行元素的风潮最终会落幕,我还是要向它们致敬。
我仍然要感谢 LogoLounge 社区的2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他们为这份报告提供了大量素材。在本报告发布时,我们的网站拥有超过30万个的logo设计师,我们可以与会员一起继续观察他们的职业发展趋势。能够与他们并肩工作,支持我们热爱的这项事业,是一种荣幸。
老实说,要求一个老练的LOGO 设计师在 LOGO 当中加入流行的阴影效果,这仿佛是对设计师灵活的创造力进行质疑。今年我们的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种新的方式来为他们的作品加入阴影——因为阴影效果本来就不止一种,而还需要兼顾到 LOGO 本身的可用性。我们避开短暂流行的渐变色,用一连串同心的点和线来呈现光影动态,以这种新的方式,比传统阴影更具视觉张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更自然地输出纯矢量的单色 LOGO 。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圆点和线混合在一起,展示了不同元素的融合。通常,这的设计方案会以同心圆为中心,其他元素彼此平行,但不会完全合并到一起。通过将这些元素彼此融合到一起,让它们和主体元素融合、交汇,在负空间的帮助下,设计师以这种方式让消费者在头脑中自觉将图像填充完整。比如咖啡杯中的几个点,以及用点状表示的兔子尾巴。
有人会因为盘子里的食物混在一起而崩溃,也有人对此毫不介意。所以,有的设计师将元素之间的各种元素之间的界限给先打破了,通过重叠来创造层次感,互相堆叠的元素会呈现出一种模糊的效果。而其中大多数 Logo 都呈现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信息,巧妙地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当然,也许大多数人会选择创建一个对比明显、信息清晰的LOGO。
这种堆叠式的LOGO设计,使用两个图层足矣,三个图层也勉强可以驾驭,但四个图层就太过了。如果背景无法辨认,发挥作用的就只有最顶层的视觉元素。上图所示的这些logo融合了类似于徽章和插画的排版,正如这些例子所示,这些源自复古的设计能够焕发出全新的力量。
阴影作为logo设计中的一个元素,在很多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我用了一个完整章节来讨论阴影的重要性。阴影暗示着光的方向,更确切地说,它可以显示维度和空间关系。一条垂直线和一条水平线,再加上一点阴影,就可以确定谁在平面上方了。画一匹色调均匀的马,那么马的两条后腿就应该处理得暗一点。
有时候,我们作为设计师会受限于自己的技法,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些标志当中,包含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小阴影,虽然在 Trustpilot star 这个案例中,看起来确实做了比较清晰的分离处理,但我仍然想知道,如果按比例缩小,这种对比是否足够明显发挥作用。我的建议是,如果需要效果,就要尽量使得效果可以明显地呈现,而不是要佩戴老花镜才能看得清楚。但是毋庸置疑,有很多设计师是经过审慎考虑之后,才选择了这样的方案。
热情饱满的新生代设计师正在重塑潮流。在数字时代之前,想要在插画中加入条纹、圆点、中间色调、木纹或其他异国情调的半调效果,首先需要去当地的艺术用品商店逛逛。如今如果你想要实现半调效果,你只需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将其应用到你的设计当中。复古风的设计书籍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标志,展示着一些非常漂亮的半调式的渐变效果,这会让设计师们对这种相对古老却陌生的技术感到好奇。
这一趋势是非常典型的70年代复古,不仅在风格上,而且在色调上也有体现。这些带来半调效果的斜条纹线所创造的效果接近于40%的黑色。这样的 LOGO 设计能够让用户一秒回到以往那个美好的时代,不那么机器制造的感觉。但是它仍然存在缺陷,就是当它缩小的时候,斜条纹会模糊,最终会呈现出一片灰色的效果。
在半调和高亮式的设计技法之间,波点元素还有一席之地。这些超大的圆点其实也算得上是半调的一种形态,它们实际上算是图标中的一个组成元素,而不仅仅是背景。从这些LOGO的设计案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圆点近似于编织的篮子或桃子的红晕,图案并不仅仅是用来表达色调的,它还暗含光影和纹理。
使用更大胆图案元素,已经是一个公认有效设计策略,打破紧张的平面色调和布局,并创造视觉吸引力,让元素更醒目。作为一种从在渐变和失真之间寻求平衡感的设计,波点使得设计师可以以有限的颜色,简单而有趣的矢量圆点来吸引消费者。
人们很容易认为,在吸引人们注意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新技巧。猿类拍打胸部,孔雀展开羽毛,人类则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还有一小部分身份设计师会选择高亮效果来修饰他们的设计——至少这是今年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
我们通常认为黑白配色的 logo 是在添加高光之前展示给客户的。当下流行的高亮色调有淡紫色,日光粉,和冰蓝色。抛开所有的视觉趣味性不谈,设计师们认识到,正是色彩的火花让这些logo摆脱了潜在的平庸性。
过去两年之间,设计主题已然延续到简化设计,以及 Logo的纯粹化。这种对前人作品结构的致敬,同样体现着设计师的创造性,因为他们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基于重新排列几何元素而来的。每当你听到有人表示相信一切都是以前做过的,只要提醒他们,作家和音乐家一直在重新排列了一些笔记或字母,而且新的音乐和书籍,比logo 要多的多,但是灵感之泉却从未干涸。这大概也是以四分之一圆微代表的几何元素,开始大规模地出现。
今年,四等分的圆圈元素——或者说扇形,随处可见。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师会完全基于这个扇形来作为唯一的模块,但偶尔也会让它们与圆、半圆、正方形、三角形和其他几何形状混合在一起。即使在表达复杂的信息时,形式的纯粹性可以恰当地与之进行平衡。如果logo看起来很冗杂,那么放入元素的数量应当有所限制。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排版的难处在于,我们不是根据已经设计好的版面来填充内容(套模板),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来布局版面。比如版面中的图片有时候是一两张,有时候是十张八张,由于构成元素的不同,导致采用同样的构图、版式、形式往往是行不通的,所以葱爷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要来分享,在不同情况下有哪些图片排版技巧。1. 平铺
即把图片铺满整个版面,这种处理方式多用于封面设计。
或者在内页中把某一半版平铺一张大图,另一半则排列文字或者小图。
平铺的图片比较有张力,有视觉重心的图片适合这么处理。下图平铺的效果就一般般。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图片当做背景,也可以采用平铺,如下图:
2. 四周留白
即图片要比版面小,并让其四周都留出空白。这里也分两种情况,一是图片位于版面正中央,图片周围的留白是对称的,这种效果类似于相框,常用于封面设计。
还有一种情况是图片周围的留白并不对称,如下图,留白较多的区域会用来排文字,常用于海报设计和画册内页设计。
3. 一条边出血
即把图片的一条边对齐边界,这么处理有点冲破束缚的意思,可以增加图片的想象力和版面的设计感。
4. 三条边出血
这么做会把版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色块,一部分为图片,在排版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色块或颜色把这两个部分联系起来。
5. 拆分
即把一张图片拆分成几份,然后隔开一些排列,这么做比单独放一张图片会更有设计感和趣味性,风景类图片适合这么处理。
6. 跨版
即在画册设计中,让图片同时占据两个版面。当在一个跨版中只有一张图片时,如果只把图片排在某一半版中,那么另一半版就容易单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使用跨版,而且图片放大后会更有张力,还能把左右两个版面关联起来。
在画册的设计中,有时候我们应该把一 P 当成一个版面,而有时候则需要把一个跨版当成一个版面,这取决于具体的内容以及排版形式,所以图片的排版也要分成这两种情况来考虑。
1. 统一大小对齐排版
在一些作品集或产品画册中常用到此排法,视觉流程简单、清晰。
2. 统一大小错位排版
比对齐排版更有动感,且由于图片不多,所以也不会显得混乱。
3. 一大一小排版
这种排版对比鲜明、更有张弛,可以在一个跨版中使用,也可以是在某一 P 中使用。
还可以把其中的一张图片去底,这么组合起来更灵活,对比更强烈。
如果把整个跨版当成一个版面,那么可以把大的那张图进行跨版,小的那张图则不跨版。
或者把大图铺满一个 P,而小的图片和文字则排在另一个 P。
这两种排法都很大气且不失细腻。
有时候一个版面内的图片会有很多,这种版面排起来会更有难度,常用的排版方式有以下 8 种。
1. 大小统一对齐排版
这种排法比较整洁,但缺少变化,适合用于目录页或者产品和人物介绍。
2. 大小不统一对齐排版
这种排法会比前一种更灵活一点。适合利用网格工具来辅助排版。
这种排版虽然没有统一图片的大小,但由于保持了严格的对齐关系,所以依然显得很整洁。
3. 图片与色块组合排版
图片与色块组合在一起排版既不会像只有图片那么单调,还可以利用色块排文字。不过注意色块的颜色不要太多,且颜色最好来自图片。
4. 错位排版
即把相连两张图片刻意错开,或者把图片与文字的位置互换,这么做可以有效打破图片完全对齐的单调,且由于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也不会对视觉流程造成太大影响。
5. 把图片拼成特定的形状
这种排法适合图片比较多的情况,这么做可以避免图片太多而显得混乱,而且因为拼成的形状要与设计需求相关,所以会显得更有创意。
6. 按照某一路径排版
这种排法跟前一种一样,适合数量较多的同类图片使用,可以避免图片排得太过分散,如果不统一图片的大小和方向,效果会比较活泼但不规范,适用于照片墙和儿童画册的排版。
如果统一图片的大小和方向,或者使它们呈渐变式的变化,这些图片还可以形成一定的节奏感,不仅不会乱,还很美观。
7. 一大多小排版
如果在版面中分开排列大小差不多的多张图片,那么该版面就会缺乏重点且没有张力,而如果把其中一张图片放大,与其他图片形成鲜明的大小对比,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8. 自由排版
即大小不需要统一、图片与图片之间也不一定要严格对齐,效果比较灵活,设计感较强,常用于杂志排版中。
这种排法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图片不要排的太分散;二是最好要有大小对比。
去底图也很适合这么做,当然,在排版的时候也要有大小的区分,同时要注意图片与图片、图片与文字之间的轮廓要形成互补。
版面中的图片数量有从一张到数十张不等,图片的排版方式也非常多,所以我没法一一列出,以上总结的 17 个技巧仅仅代表一些比较主流的方向,具体的变化还需要大家根据具体的内容和设计需求去做尝试和突破,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点帮助。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