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四)

前端达人

与传统PC桌面不同,手机屏幕的尺寸更加小巧操作,方式也已触控为主,APP界面设计不但要保证APP功能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又要保证APP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保证其拥有流畅的操作感受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款手机appui界面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459.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502.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510.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514.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540.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544.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548.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624.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631.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635.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5639.jpg

微信图片_20200727222354.png

微信图片_20200727222406.jpg

微信图片_20200727222412.png

微信图片_20200727222421.jpg

微信图片_20200727222431.jpg


   --手机appUI设计--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一)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二)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三)



8 个瞬间提升界面质感的小技巧

资深UI设计者

设计美观、和可用的UI界面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还需要来回多次的设计修改。

经过不断地调整,最终才能产出令客户、用户和自己真正满意的产品。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实用的小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帮助设计师很轻松地改善设计,并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用的指导。

1. 如果文本看起来很沉重,将颜色变浅

当涉及长篇内容时,大面积的深色粗体字会给人一种沉重感,而且很跳跃。

通过选择类似深灰色(#4F4F4F)这样的颜色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使文字更容易被识别。

2. 字体越小,行高越大

当字体变小时,增大行高可以获得更好的可读性和易读性。

这里介绍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行高和行间距:

  • 英文的行高是指上一行的基线到下一行基线之间的距离(红线标注区域);
  • 行间距指的是两行字体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上一行的下限线与下一行的上限线之间的距离(蓝线标注区域)。

3. 选择一种基础色,再调整色调和颜色深浅来增加均匀性

设计时不必总是用多种颜色来填充设计。

如果项目允许,只需使用固定的色板,通过选择基础色,然后调整色调和颜色深浅,利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为设计增加一致性。

4. 突出最重要的因素

通过结合使用字体大小、权重和颜色,可以轻松突出UI中最重要的元素。进行简单的调整即可使用户体验更好。

5. 为了保持一致性,请确保图标具有相同的视觉样式

在设计UI图标时,要保持一致。确保它们具有相同的视觉样式,相同的比重、填充或轮廓。

图标通过视觉手段为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所以保证功能相同的图标元素一致,外观视觉一致。

6. 始终将「行为召唤」放在屏幕上最突出的位置

通过使用颜色对比、尺寸和标签,确保「行为召唤」尽可能突出。

如果可以的话,不要总依赖图标,也可以使用文本标签,以便用户能更好地理解。

行为召唤:透过设计让用户想到要做某种行为,例如提示用户去触发按钮、文本或图片。

7. 为表单错误添加额外的视觉反馈

填写任何形式的表单时,在用户刚进行的操作旁边及时出现一条错误反馈,是一个简单但有用的额外视觉辅助。

8. 突出显示菜单中最常用的操作

设计要在产品内部使用的菜单时,请确保在屏幕上突出显示最常用的操作(如上传图像、添加文件等)。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Clip设计夹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三)

前端达人

与传统PC桌面不同,手机屏幕的尺寸更加小巧操作,方式也已触控为主,APP界面设计不但要保证APP功能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又要保证APP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保证其拥有流畅的操作感受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款手机appui界面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12102238.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12102245.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17141551.png

   --手机appUI设计--微信图片_20200617141556.pn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17141604.pn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17141721.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17141724.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21205421.pn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21205454.jpg

   --手机appUI设计--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一)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二)


京东APP 9.0 是如何改版设计的?收下这份官方的完整复盘!

资深UI设计者

2020 年未过半,我们就看了许多从前从未见过的人和事,体验了许多从前从未想过的经历。几个月来,「历史性的」、「百年难遇的」、「前所未有的」、「恐慌性的」、「灾难性的」……这些词儿,如同弹幕一般,不停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短短的几个月,许多人变了,许多家庭变了,许多事情变了,但生活还在继续前行。经历过特殊的时刻,在京东的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要忙碌,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京东的价值、京东给社会的力量」和「我们的责任」。

我们怀着期望,期待我们每一次的改变,都能给你们带来更多的能量。

2020 年初夏 618 来了,京东的生日之际,京东 APP9.0 全新升级,希望你们会喜欢~

前言:升级背景

1. 品牌力升级

5 月 20 日,京东零售集团宣布进行品牌升级,由原来的「多快好省」升级为「不负每一份热爱」。作为京东集团品牌战略承接的主阵地——京东 APP,将基于全新的品牌精神,着力于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购物需求,持续对其创造更大的价值。用户在京东不仅仅能享受到好的购物体验,还能享受到更丰富、更用心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京东 APP 不断地迭代升级,我们也向社会、向消费者诠释着京东的每一份用心;京东 APP 也承载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负你、我、他(她)的每一份热爱。

2. 产品力升级

未来的 1-3 年,京东将继续在低线市场、低渗透品类上提速;通过对新老渠道、新老内容的矩阵开拓和整合,将单纯的线上购物,升级为全场景的复合式体验;通过新玩法的打造,增加用户的触点,提升粘性和频次。为了更好地承接京东战略与方向,京东 APP 的产品力也亟需升级。

  • 细分人群的刻画:以千人千面的颗粒精细化标签为基础,从人、货、场的维度,对标签再次解构、重组,打磨和完善的垂直人群模型;基于垂直人群模型,整合APP 内的全流程资源,为垂直人群打造更完整、更流畅、更场景化的产品体验。
  • 线上线下的场景打通:基于地理位置的到家商品、门店、商超,全面入驻京东 APP,线上一键下单,线下 1 小时极速送达。
  • 更简单的购物体验:实时预估商品的最终到手价,价格优惠清晰明了,支持用户在购物车一键领券购买,结算时极速支付,让用户购物更简单。
  • 更多元的产品形态:直播玩法升级,全流程直播渗透,边看边买好货到家;内容组织全新升级,打造内容和商品榜单,为用户推荐当前最热的话题和商品。
  • 更有趣的互动玩法:打造更多的围绕社交互动功能的场景,通过更丰富的内容平台及更好玩的互动玩法,让用户来到京东不只是购物。

3. 体验力升级

除了品牌力、产品力升级,每一次全新「京东 APP」的到来,也在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更友好的使用体验力。我们也非常期望能够借助这次版本升级,对京东 APP 进行既精细、又完整的刻画和打磨,期待通过京东 APP9.0,与消费者进一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体验更加细腻、更加灵动,全面升级消费者在京东 APP 的体验力。

京东APP关键版本设计脉络

结合京东 APP9.0 的品牌力、产品力、体验力的升级背景,我们追本溯源,探寻京东自己的脉络。

1. 过往版本设计脉络

2. 设计脉络共性

设计策略的延续升级

基于京东 APP 的核心目标,围绕购前、购中、购后三个环节强化用户内心感知,承接京东的战略在 APP 内的落地。

京东 APP4.0-5.0 主要围绕京东品牌对用户的传达感知进行输出,建立京东的品牌形象;京东 APP6.0 后开始加强场景能力,逐步打造可以满足千人千面的电商设计平台,直至现在,扩宽至全渠道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更加细分的体验。

始终围绕产品策略

设计的迭代和产品思维绑定,始终围绕产品策略,一起共建用户的同理心;通过深耕设计解决方案、持续验证推导,来打造值得用户信赖的优质购物体验。

设计将各模块的功能与价值主张相结合,彼此进行联动,保障从产品到交互到视觉,到最后的方案落地都能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去服务。

京东 APP 设计始终都是以「产品、业务目标」为核心,围绕「品牌」「用户」「认知」三大方向,结合「设计趋势」来发力;但基于不同的情景、当下 APP 所处的环境,设计改版的侧重发力点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是「用一个版本来解决 1-2 个的重大体验问题」。

京东APP体验问题总结

我们结合京东 APP8.0 以来的用户研究报告、用户反馈、各关键模块的数据、竞品对比,从「品牌」「用户」「认知」这三大维度着手,梳理京东 APP 的核心体验问题,进而推导出京东 APP9.0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定义京东 APP9.0 设计策略的关键依据。

1. 品牌设计 ——京东APP8.0问题提炼

在细分用户的研究中,用户高频地提到 APP 的品牌感知过于冷静、直接、有距离感,氛围上不够活泼,也存在「京东是正品但价格会不会更贵?」的疑惑。打个比方,可能同样的价格,吆喝声越大,感受上会觉得大声的更便宜、更有爽感。

视觉定义上,一方面,栅格定义过于精细,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流畅度,需要针对导购类、流程类场景进行差异化删减;主流程内的部分模块留白偏多,拉低了一定的屏效;另一方面,字体的部分梯度比较多、也比较相近,虽然视觉上较为协调和统一,但视觉噪音较大,对主体内容也有比较大的干扰。

人机交互时,过于直接地强调目的性,品牌灵动感待提升。

通过数据测试发现,核心模块的引流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两个例子:1、可通过「严格控制变量,测试图片素材的引流效率」,提升「图片素材」的质量,优化核心模块的设计规范;2、通过「图片素材」的质量提升,加上对「坑位容器」动态打磨,经过数据测试,增强品牌灵动感的同时,可进一步提升屏效。

2. 用户感受 ——京东APP8.0问题提炼

细分垂直的用户群,在全流程内的感受上存在割裂感;各个垂直人群在 APP 主流程内已初步形成大的体验闭环框架,但体验闭环的细节还有待补齐与提升,对垂直人群的「权益和身份」的传达还需要在情境上更加一致。举个例子:未开通 PLUS 会员时,高净值人群对 PLUS 身份认同感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商品的活动促销信息展示(时间、最优价格)层级隐藏较深、活动促销计算复杂难以理解,用户促销感受比较弱,所谓酒香真是怕巷子深。我们通过「用户在不同平台内促销感知」的用户测试对比发现,虽然京东的价格最优惠,但由于在表现层上没有进行强调,导致用户在价格感受上存在偏差。

产品感知较理性,主流程内氛围不够活泼,有距离感;这一点,新兴市场用户的感知尤为明显。

3. 认知统一 ——京东APP8.0问题提炼

页面框架一致性问题:主流程过往的版本较为侧重于单一模块内的设计,各个模块间堆积了较多设计不统一的问题。

页面内模块一致性问题:主流程的各个模块内,由于 「新旧版本」「需求不断叠加」等原因,也存在模块内的统一性问题,这增加了用户接受信息的负担。举个例子:APP 结算页在过去的一年内新增了较多的功能与提示场景,由于业务时间有 deadline,很多需求会采用体验降级方案,即用现有控件来设计方案,使得最终方案可能体验不够好,而这里埋下的体验隐患,日后依然要找机会解决。

业务和功能类型不断增加,这会导致页面相对臃肿,这时核心流程的框架亟需重新定义、向三维空间借力来舒展信息架构。

APP 整体的故事性连接还有待强化,货架式的流转只是骨架;各频道内、各模块内也应基于 APP 骨架保有自己横向与纵向故事线,在 APP 内注入故事性的血肉灵魂;让用户在 APP 内流转时,认知更清晰、体验更丰富。

京东APP9.0核心策略

1. 品牌力设计策略

延续、强化京东品牌,构建、升级「京东设计语言体系」 ,提升屏效。通过统一的强调,使品牌可知;通过情感化、IP 化、故事化的表达,使品牌可感。

色彩体系:延续京东品牌调性,主打京东红的品牌色,适当地通过增强配色、减少留白,在保留京东辨识度的同时,通过丰富的色彩体系降低 「冷淡、有距离」的感知。

例如:结合首页及推荐位的坑位颜色,拉通营销色彩规范,HSB 平衡所有色彩梯度;并结合算法给出冷暖色排布规则,区分内容丰富画面(包括首页核心楼层/我京工具与服务/用户资产我的钱包)及核心流程 HSB 平衡,色环关系,品牌色的延伸主导,再到单色、渐变的规律体验,全路径的感知;拉通京东品牌色同阶梯色环,推导所有辅助色色值,根据透明度及饱和度叠加,得到色彩使用场景及渐变关系;提炼营销体系核心规律,营销坑位色彩排布关系,冷暖色阶搭配,引导用户识别。

营销坑位色彩排布关系,冷暖色阶搭配,引导用户识别。(核心楼层为例)

字体体系:延续京东的字体建设,延续性的使用京东朗正和正黑体、加大主字号、精简字阶,拉开字体层级梯度,让用户的关注点更聚焦。针对下沉首页等重点业务采用异形字体,标题与利益点字号字重比重更大,强化营销引导。

icon 体系:线性图标全面 iconfont 化,减少 app 的体积;图标设计更简洁,减少隐喻的手法,让用户「一眼即懂」;平衡视觉的体积差,建立一致性的图标绘制尺寸规范;适当的设计图标互动的微动效,增加趣味性,带给用户「愉悦感」。

栅格体系:在屏效留用率上,基于 8.0 基础定义扩展 12 、24 的倍数关系,栅格做相应的简化;比如在首页/搜索/商详等页面,利用删格缩减间距,提高单屏屏效;首页核心楼层,利用减少间距,放大商品图片,压缩整体楼层高度,使核心内容更加突出,更便于用户识别到有效内容;

优化界面布局,巧用视觉动线,利用人们阅读的 f 型习惯,聚焦用户阅读内容;

素材设计体系:一方面,打磨坑位容器,采用动静态容器相结合的手法。另一方面,打磨坑位素材规范,动静态素材结合使用。同时,尝试压缩容器高度,与羚珑智能设计系统深度合作,进行素材和页面的测试,对运营设计的素材规范进行打磨,在容器高度压缩的同时提升素材质量,保证浏览效率不下降。

2. 用户设计策略

细分用户群体,增强氛围感知、让体验更丰富,层次更清晰。根据细分用户的习惯性、常识性认知,适当地把产品进行分层,让可知可感更加贴合用户;基于全局的统一,有意识细分用户的体验,加强各垂类用户最在意、最可感受的局部差异,从而让体验更加丰富。

PLUS 会员:提高 PLUS 会员身份认同,通过全流程内 PLUS 会员皮肤、氛围品牌一致性露出, 强化「PLUS 专属优惠价格计算」 「PLUS 到手价强化」等权益的感知,进而强化会员身份的感知、加强对 PLUS 会员的认同感。

家庭银发人群:渲染家庭情感氛围,强化优惠及促销的利益感知,简化整体的使用流程,中心化界面采用大字号,为银发人群设计。

新人用户:打造新人专属首页,强化新用户引导,多流程定投新人大礼包、发放新人专属优惠,全方位助力新人用户转化。

校园用户:着重打造年轻化的视觉氛围,拉近与校园用户的距离。

新兴市场用户:扭转用户品牌认知,基于特定人群偏好的氛围组织界面,提升流量分发效率。针对促销较为敏感的人群,通过设计的强调,加强用户低价感知,强化活动促销感知,打消购买顾虑。

3. 认知设计策略

品牌金字塔理论认为关于品牌认知的一系列表象指标,如认知度、美誉度、购买率、满意度、推荐率等,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认知的深入程度;这个理论,同样可以适用在产品的用户认知上,认知是一切的基础,产品的用户认知做好了,转化、推荐、满意度才能做好,能够被认知的产品更容易加强情感连接;反过来,不容易被用户认知、认知有负担、信息架构表现层复杂的产品,用户理解起来可能就有障碍,再叠加情感连接的设计,那有可能就是体验的自嗨了。

京东 APP9.0,将针对用户的主流程,骨骼精细化重构、优化流程动线,给用户提供一致性的体验,让认知减负。

4. 感受设计策略

消费者在只有认知的时候是理性的,而基于认知产生好感的时候就会变成感性。

在简化用户的信息认知的基础上,我们将强化打造「京东语言的品牌动效」在核心流程内的模块感知,结合产品的产品领域动态衔接的诉求,在设计上考虑动态效果对「整体上下文,故事连接性」的亮点承接,让用户理性购物的同时,感受到感性的愉悦。

京东APP9.0设计方案展示

1. 用心设计每一眼感受

设计策略:延续、强化京东品牌,完善并深入刻画京东设计语言;通过设计的语言体系,提升屏幕效率,从而带动流量分发效率、运营效率的提升。

首页视觉风格焕然一新,更灵动、更轻松。(通过 IP 和品牌辅形融入、优化色彩体系等方式,强化京东品牌;通过优化栅格系统、字体系统、色彩体系、动态效果,让界面的信息更加清晰,界面感受更灵动)

2. 用心对待每一个群体

设计策略:细分用户群体,增强氛围感知,让体验更丰富、层次更清晰。

设计要点:打造家庭专属购物体验,和家人一起在京东开心购物与互动。设计上通过暖色调和插画的铺陈,渲染家庭情感氛围;同时,界面采用更大字号,为父母量身定制。

设计要点:打造 PLUS 会员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购物体验链路;通过设计走查与用户测试,填补 PLUS 会员在全流程内的品牌、信息触点缺失;同时,从品牌、视觉、交互三个维度,统一设计语言、语境、对话方式,让 PLUS 会员在各个体验触点都能感受到一致的人机交互体验。

3. 用心打造每一个场景

设计策略:基于京东设计语言体系,构建场景;骨骼精细化重构主流程,构建「场景动线」,让体验更流畅。

设计要点:京东到家、便利店、商超、药品、鲜花等门店商品全面入驻京东 APP;用户在主流程内即可以直接搜索下单附近的门店商品,下单后最快 15 分钟内便可送达;由于到家场景依托于主流程,我们在设计时期望用户购物动线能与主流程统一,在商品池打通的基础上,体验上也能完美融合;同时,设计上需结合 LBS 场景特点,在主购物流程中,强化 LBS 与商品、配送的关联,突出商品促销与门店配送时效。

4. 用心打造每一条动线-多元化导购

设计策略:基于「京东视觉语言体系」,细分用户群体构建导购方式;根据用户特性,强化放大「多元」的体验。

设计要点:直播全面渗透,全流程强化直播触点,增大直播的分发场景的用户接触面积;同时,通过动态强化、设计强化的手法,加大对商家私域直播的引导,完善直播场景的体验。

5. 用心打造每一条动线-购物动线优化

设计策略:基于「京东视觉语言体系」骨骼精细化重构购物动线,统一交互、视觉语言,视觉降噪,让认知减负。

6. 用心简化每一次决策

设计策略:关键信息强曝光,统一交互视觉体验;让认知减负,决策更简单。

大促氛围优化:在主流程内突出大促的氛围感知,强化搜索列表、商详等主流程内的大促氛围;结合大促情绪指数设计氛围,逐渐调动用户的热情。根据用户的身份、商品的特性,在设计上突出重要信息,例如强化 PLUS 会员促销腰带等;同时,借助设计规范和设计组件,页面内弹层更加容易拓展、可自由配置。

到手价场景展示:商品详情、购物车内强调商品到手价,在设计上突出优惠结果的传达,让用户一眼便知。

7. 用心满足每一次闲暇

融入品牌、IP 元素,用心打造新颖、有趣、持续的互动玩法。

8. APP9.0

京东 APP9.0 是一个新开始;我们将用未来的时间,用心跟大家诠释,京东全新的品牌价值主张「不负每一份热爱」。用心对待、不负期待、不负热爱,我们在路上……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展开分析详细的设计方案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京东设计中心JDC

为了追求高性价比,我们通常这样来做页面适配

资深UI设计者

为什么要适配

通常产品经理在立项前都要思考需求的实现方式:是原生做?还是 H5 做?

问题的答案会因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如果追求体验,那原生效果更好,如果追求短频快,那就选用 H5,或是两者结合。

CCtalk 是个涉及 7 大端的跨平台产品:iOS、Android、PC、Mac、Web、触屏、小程序。我们在日常项目中(尤其是用户增长类的项目)越来越多选择用 H5 实现,然后以低成本适配方式应用到不同客户端。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降低了开发成本。原本要涉及 iOS、Android、PC(PC 和 Mac 用同一套 Qt 实现)、H5 这 4 个端的开发人员,现在采用内嵌页的方式,可以做到完全不涉及移动端和桌面端,或者仅是入口放置这类比较简单的工作。

降低了维护成本。如果有优化调整,可以只改 H5 页面,不用各个端都动手。

好处显而易见,当然这也不是件一本万利的事。看下面这张 App 和 PC 屏幕尺寸的对比图就明白了,长宽比差异这么大,页面在适配的时候,有时需要优化调整布局。

△ App和PC屏幕尺寸对比

如果要真正做到流畅顺滑的体验,流式布局是最佳选择,但是对设计和开发的要求都很高,维护成本也不小,这让大多数团队望而却步。所以还是自动适配宽度、媒体查询(断点适配)等相对低成本的方式比较香。

框架和页面

如何以低成本的方式做适配?这个问题涉及 2 个方面:框架和页面。

△ 框架和页面

先来看看框架,大致有 4 种:触屏、App、PC、Web。通常一个项目会涉及其中的几种,也有少数情况都涉及。(此文暂不讨论小程序,有机会再写一篇关于小程序设计的文章)

1. App

CCtalk 用的 App 框架容器是公司横向团队提供的 Web View,有 2 种:

常规的导航样式。元素包括:返回、页面标题、分享(根据需要选择展示或不展示)。安卓和 iOS 略有区别,iOS 为了导航栏的顺滑过渡效果,用的是同一个 Web View,所以无法满足在一系列页面中部分页面有分享按钮,部分页面没有分享按钮。安卓用的不是同一个 Web View,所以没有这个问题。(此处不展开讨论)

透明头部导航。常规导航无法满足一些个性化的设计需求,所以透明头部导航就应运而生了。可以对导航栏进行自定义设计,营造沉浸式的体验。

△ 2种头部

2. PC客户端

PC 客户端的框架导航包括: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页面内嵌时,要留意容器导航和页面导航是否有重复或遗漏。假如要保留页面导航栏,那需隐藏返回按钮;如果去掉页面导航栏,则需将导航栏上原有的操作(例如分享)通过悬浮等方式保留。

△ PC端的全局导航

3种常见的适配方法

一般的设计流程是:先设计触屏页面,再去看看 PC、Web 页面是否需要调整。

响应的总原则:提高屏幕利用率。

具体评估标准有 3 点:

  • 确保页面比例协调——不丑;
  • 减少阅读障碍——易读;
  • 减少操作负荷——易操作。

页面元素从小到大可分为:控件→组件→模块→页面,按照不同维度的复用,并结合自身的项目经验,整理出 3 种常见的方法(此处是重点,看我看我)。欢迎小伙伴一起讨论补充。

△ 3种常见的适配方法

方法一:保持页面不变,简单拉伸适配

这种方法最简单,几乎不用动脑子。具体实施方式又分两种:

  • 把页面拉伸到容器的指定宽度。
  • 将内容主体居中显示,两边留白。

案例1-拉到指定宽度:

像帖子这类结构简单的内容页一般都可以直接拉伸。注意检查是否有遗漏操作,一般在 PC 端可以采用悬浮按钮的方案将移动端的操作保留。

△ 帖子页

案例2-居中显示,两边留白:

如果页面直接拉伸给用户增加了操作成本,可以采用将主体内容居中,页面两边留白的方式。

实名认证项目是将同一套实名认证流程复用到 3 个不同的使用场景中,所以页面需要适配触屏、web、PC 弹窗 3 个框架尺寸。如果将触屏页直接在 Web 上拉伸,那不仅样式上不美观,而且右侧的「修改」、「获取验证码」等操作按钮距离左侧的标题太远,根据格式塔的接近原理,右侧的一列蓝色操作反而会被误以为是一个整体,脱离和主体的关系,不易于操作。所以我们的做法是放弃拉伸,而是将主体内容居中显示,页面两边留白。

△ 实名认证页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也要注意可能会涉及一些细节调整:

  • 留意容器导航和页面导航是否有重复/冲突。这点前面也讲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 触屏端和 Web 交互习惯不一致的特殊组件。例如 Web 页用下拉框,触屏端一般是用系统自带的轮播选择器。
  • 根据平台特性增减内容/操作。例如在任务墙的项目中,由于移动端可以追踪到分享至第三方平台,但是 PC 端追踪不到,所以页面适配时,在 PC 端去掉了分享这个任务。

如果所有页面都能这么轻松适用于各个不同端,那对设计和开发来说真是省心省力,皆大欢喜。然而现实不会这么顺风顺水,有些页面放到不同的框架内会「水土不服」,这时就需要设计师出马做些调整。

方法二:保持页面框架,调整模块内的样式

这种调整适用于有图片和列表的页面。从设计层面改动不算大,而且开发量适中,开发也比较能接受。

案例1-排行榜

在课程排行榜项目中,有一个榜单列表页,展示榜单的具体排名和奖励等信息。

如果直接把触屏页面搬到 PC 端,满眼是大写的「丑」,从设计角度分析,用户的阅读负担和操作负担也过重,屏幕利用率低,鼠标滚了半天也没看完一半榜单。

△ 直接拉伸——丑&不好用

所以这个页面需要设计师改造一下才能适配到 PC 端,具体怎么做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页面框架和模块。页面从上到下分为:奖励 Banner、tab 区、列表区和我的排名 4 部分,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 PC 端可以保持大的框架结构不变。

△ 页面结构

因为移动端是以纵向为主的屏幕,而 PC 端是宽屏,需要进行调整的模块分别是:奖励 banner区(图片类),其他名次列表(列表类)。对于图片适配,在这个项目中可以采用不同端使用不同比例图片的方案。对于列表适配,在 PC 端由 1 列调整为 2 列,以提升阅读效率。

△ 保持页面框架,调整图片和列表模块样式

案例2-课程售卖页

图片的适配处理,除了采用不同比例的多套图之外,还有另一种方式——保持图片比例不变,调整页面布局。将图片和标题从上下结构改成左右结构。

△ 课程售卖页

小结:

保持页面框架,调整模块内样式的方法适用于结构相对简单,有图片和列表等特殊元素的页面。

对于图片适配,有 2 条思路:

  • 提供不同比例的图片。优点是可以较好的展示图片,缺点是需要出 2 套图。适用于图片不多,而且非用户自定义图片的场景。
  • 保持图片比例不变,调整图片和标题的布局。一般是将上下结构改成左右结构,适合用户自主上传图片的场景。
方法三:复用模块,重组页面布局

如果页面模块多、结构复杂,靠小改还是会造成阅读障碍和操作负荷,那就要用方法三——模块级复用,重组页面布局。

案例-课时学习页

课时学习页是个多模块的复杂页面,分别有视频播放区、课时基本信息、目录、网师、评价和推荐。整体思路是将页面结构由 1 列调整为左右 2 列,以此来提高屏幕的利用率。

模块的具体位置根据其重要性以及和内容主体的相关度来排布,例如目录:从平台角度希望用内容吸引用户,增加观看时长;从用户角度是需要经常点击切换的,对于这种重要性高又操作频繁的模块,当然应该放在第一屏内。例如推荐:和内容主体的关联度不高,所以优先级低,放在右侧较小的区域内。

△ 课时学习页

在复用模块时,要注意是否有手势操作的场景。如果触屏端有左右滑动的模块,在 PC 端适配有 2 种做法供参考:

  • 改成点击操作。例如在模块上加箭头,允许用户通过点击切换。
  • 由横向排列改成纵向排列。例如这个案例中的目录模块,在手机端是 5 个课时一列左右滑动切换,在 PC 端改成整个课时列表都是纵向排列。

另外,要注意浮层的特殊处理。手机端一般通过浮层展示更多信息,在 PC 端适配时,需将浮层调整为固定模块。例如移动端吸底的课程介绍浮层,在 PC 端改成固定在目录下方。

△ 浮层的适配

以上是我结合项目经验总结的 3 种低成本页面适配方法。当然,在具体的适配中还会遇到许多细节问题,需要 case by case 去处理。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鱼游设计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二)

前端达人



与传统PC桌面不同,手机屏幕的尺寸更加小巧操作,方式也已触控为主,APP界面设计不但要保证APP功能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又要保证APP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保证其拥有流畅的操作感受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款手机appui界面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240.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243.pn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246.png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304.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306.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309.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311.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454.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457.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459.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501.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602200504.jpg

                                                                                          --手机appUI设计--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一)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一)

前端达人

与传统PC桌面不同,手机屏幕的尺寸更加小巧操作,方式也已触控为主,APP界面设计不但要保证APP功能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又要保证APP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在保证其拥有流畅的操作感受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款手机appui界面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51.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48.pn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46.png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专业又贴心医疗App页面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41.jpg

--专业又贴心医疗App页面设计--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38.jpg

--专业又贴心医疗App页面设计--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36.jpg

--专业又贴心医疗App页面设计--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33.jpg

--专业又贴心医疗App页面设计--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30.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28.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25.jpg

--手机appUI设计--


微信图片_20200529093921.jpg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手机appUI设计--


点击查看原图



--手机appUI设计--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手机appUI界面设计赏析(二)




啥?你说我不懂如何设计消息中心?

ui设计分享达人

消息中心设计样式的简单汇总

作为APP标配的消息中心,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其打交道,看似千篇一律的设计实际上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从消息中心页入口出发,一层一层剥开它的秘密。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一、消息中心页入口位置

二、消息中心页常见的组成模块

三、消息中心页分类导航方式的选择

四、消息列表的呈现形式

五、划重点


一、消息中心页入口位置


消息中心页是应用内系统发送给用户的各种信息的一个集合页面,它的本质是与用户互动沟通。也就是说,产品越是需要与用户进行沟通,消息中心的重要程度也就越高。


一般情况下,不同类型的APP消息中心的重要程度为:社交通讯类>电商类>资讯类>工具类


而消息中心页的入口位置正好侧面反映了其在产品中的重要程度。


1.底部导航栏

消息中心页入口位置放在底部导航栏,属于一级导航,重要程度很高,常见于即时通讯、社交社群类产品,如下图:

即时通讯类的QQ,核心业务就是通讯交流,消息页入口不仅放在底部导航栏,且做为APP的首页。而微博作为最早的社群内容类产品,社交沟通需求也很高,固将消息中心入口放置在底部导航栏。


当然也不是只有社交通讯类产品会选择该位置作为消息中心的入口,如下图淘宝和小红书也将消息中心入口放置在底部导航栏。

淘宝本是电商类产品,消息入口放置在底部导航栏,结合官方号、内容号、小黑群等功能,我的理解是淘宝是想通过社交沟通促使用户更多的购物。


小红书主打生活内容分享,辅助电商购物,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某个核心业务+社交的产品,这类产品可根据自身一级导航类别的多少决定是否将消息中心入口放置在底部导航栏。


2.顶部导航栏

消息中心页入口放置在顶部导航栏,重要程度根据入口跟随页面的多少分成两种情况:


1)几乎每页跟随,重要程度较高

京东和豆瓣几乎是每个一级页面的顶部都有消息页入口图标,京东甚至在一些二级页面也还保留了顶部消息入口,方便用户随时查看。


2)仅在动态页、首页或个人中心顶部有入口,重要程度较低

如上图所示,爱奇艺的消息入口仅出现在泡泡页面的顶部,KEEP的消息入口在个人中心页的顶部,二者都只有一个入口。


3.个人中心页

消息中心页入口放置在个人中心页除顶部外的区域,重要程度一般,某些APP会在个人中心消息入口直接对其分类展示,用户能快速地到达想去的消息分类。

波洞的消息中心入口在个人中心页就分好了类别,用户点击进入对应的类别,消息页内部没有做类别的划分,相比放一个消息图标入口在个人中心顶部,更加直观。


入口不一定只有一个,三种情况混合使用也是可以的,重点是方便用户,引导用户。即便入口位置本身不显眼,加上红点数字后一样会被用户看到的。



二、消息中心页常见的组成模块


消息中心页的主要组成模块有:分类消息导航、消息列表;辅助组成模块有:搜索区、全部已读、消息设置、通讯录等。


1.主要的组成模块

消息中心的主要组成模块中消息列表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在下一级界面中),分类消息导航根据消息类别的多少不一定都有。


前文对消息中心的定义说过:消息中心页是应用内系统发送给用户的各种信息的一个集合页面。集合页面意味着消息本身被划分成了各种类型,这时候适合的分类消息导航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消息列表引导用户进入消息详情页,做为整个消息中心的核心,需要设计师根据产品需求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囊括的信息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消息列表呈现形式。


在第三部分中会着重介绍4种不同的分类消息导航,第四部分介绍3种不同的消息内容呈现形式。


2.辅助组成模块

所谓辅助的组成模块,就是不一定所有消息中心都有的,要结合产品实际情况增减。主要包括搜索区、全部已读、消息设置、通讯录等。

上图中微博的消息中心基本包括了所有的辅助组成模块,用户可以收发消息,设置消息,搜索消息,形成了针对消息功能的一个闭环。像微博这种消息功能重要,类别多,有社交属性的产品加入这些辅助功能是合适的,但不适合所有产品。


1)搜索区

用来在消息中心页搜索消息、联系人、群聊等的,仅适合消息中心页用户之间互动频繁的产品,如即时通讯类、聊天频繁的社群类产品。搜索区是全局搜索的根据产品自身性能选择加入。


2)全部已读/一键清除

对于用户体量不算大,消息沟通还不太频繁的产品可以不加。但对于消息沟通频繁的产品,不加的话,可能会逼死强迫症......


3)消息设置

用来设置消息提醒方式或屏蔽消息推送,大部分产品会将此功能放入设置中避免用户关闭消息推送,放在消息中心虽可增加用户体验,但也方便了用户直接屏蔽消息。


4)通讯录/发起聊天

常见在有好友通讯录体系或关注粉丝体系的产品中。



三、消息中心页分类导航方式的选择


消息中心分类导航方式主要有四种:顶部固定图标导航、顶部Tab导航、列表导航、顶部Tab混合导航,接下来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帮助你选择合适的消息中心分类导航方式。


1.顶部固定图标导航

顶部固定展示重要的3~5个消息类别,消息列表按照发送的时间顺序依次展示。

优点:可以突出重点消息类别。


缺点:类别切换不方便,需要返回上一级重新进入;超过5个类别后,其他类别只能归入消息列表中。


2.顶部Tab导航

顶部纯文字标签Tab导航,消息类别以标签的形式出现,可左右切换。

优点:切换方便,类别可拓展性强,占据空间小,为消息列表留出更多的空间,纯文字标签设计所需时间成本小。


缺点:分类标签不要超过9个,过多的标签用户切换到后面的成本较高,容易被忽略。


3.列表导航

消息中心列表导航有分类列表导航和混合列表导航两种形式。


1)分类列表导航

分类列表导航将不同的消息类别按照icon+文字的形式从上至下展示,左侧是消息类别,右侧是消息未读红点提醒,每一个列表对应进入一种消息类别。

优点:类别可拓展性强,分类清晰,设计简洁明了,适合轻量、极简风的消息中心页。


缺点:到达具体消息内容的路径较长,不适合复杂的消息中心页。


2)混合列表导航

消息列表与消息类别混合,按照消息发布时间顺序以列表形式展示,常见于重社交、即时通讯类产品。

优点:可拓展性极强,能容纳各种类别的消息。


缺点:消息内容太多后查找麻烦,需要配合搜索区使用,易产生阅读疲劳。


4.顶部Tab混合导航

顶部Tab混合导航,进一步对消息类别细致划分,一级Tab标签一般会划分为两部分:通知及消息/私信,通知一般是产品发送的一些系统消息或推送,消息一般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消息(包括官方号的信息),私信主要是有关注粉丝体系的产品的分类。二级内容根据需要选择进一步分类导航,如下图:

优点:将消息做了更细致的划分


缺点:有二级分类的页面占的空间大,消息列表展示空间少。



四、消息列表的呈现形式


消息列表是消息中心的核心,我们需要根据内容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便于用户理解。主要的呈现形式有3种,分别是:icon/头像+缩略内容列表、图文列表、纯文字列表。


1.icon/头像+缩略内容列表

最常见的一种消息列表,以icon或头像+缩略内容的形式展示,符合从左到右的浏览习惯,能承载多种类型的消息,包括对话聊天类、订阅号、官方活动、系统通知等等,需要引入下一级页面展示消息详情。适合大部分的产品。


2.图文列表

消息列表采用图文形式,对用户更具吸引力,一般用在消息类别比较单一的消息中心。常见的有上图下文卡片(大图)和左图右文的展现形式。需要注意的是上图下文(大图)的展现形式对图片质量要求较高。常用在活动消息、资讯消息。


3.纯文字列表

消息列表以纯文字形式展示,形式较单一,能展示较多的文字信息,常见于通知消息。



五、划重点


本文主要通过消息入口位置、消息中心页组成、消息中心页分类导航选择、消息列表呈现形式介绍了消息中心页的设计。


消息中心页入口:底部导航栏、顶部导航栏、个人中心页


消息中心页组成模块:分类消息导航、消息列表;、搜索区、全部已读、消息设置、通讯录。


消息中心页分类导航:顶部固定图标导航、顶部Tab导航、列表导航、顶部Tab混合导航。


消息列表的呈现形成:icon/头像+缩略内容列表、图文列表、纯文字列表。

转自:站酷-人類君 

用今日头条的实战复盘,教你大厂都在用的「信息降噪」方法

资深UI设计者

PART 1 前言

今日头条作为资讯阅读类产品,Feed流场景是资讯类产品的核心场景之一,关于Feed流的改版尝试一直在进行,针对本次优化,多次在线上进行验证后,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也将我们关于「头条首页改版」运用到的设计方法进行分享。

观点-实验-规则

项目前期提出设计论点,通过方案和实验去验证可行性,最后结合案例形成符合当前场景的设计规则,这也是本次设计探索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PART 2 阅读需求

1. 什么是阅读需求?

一组信息通过不同的字号反差组合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文字阅读需求,这称之为阅读需求,阅读需求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快速定位型、浏览型、阅读型。

  • 快速定位型:主体内容突出,反差比大,可快速检索到需要的信息。
  • 浏览型:被检索信息主次较为平均,字号反差比适中。
  • 阅读型:无特殊强调内容,需要用户沉浸式阅读,字号反差比较小。

△ 三种阅读需求

2. 今日头条首页的阅读需求是什么?

今日头条Feed的阅读需求,我们定义为快速定位型和浏览型之间。原因是在阅读Feed时,用户有获取标题关键信息的强定位属性,同时也有浏览feed信息的浏览诉求;从Feed阅读习惯的分析,我们提到两个关键词,信息的定位和浏览,后面的探索也会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

△ 首页的阅读需求

PART 3 信噪比

1. 信噪比与界面

「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原本是用在声音和图像领域的概念,指在声音传播过程中信号和噪音的比例。这个理论也可以运用在页面中,如果要将讯息完整地传递给使用者,可以选择强化原有的讯息,或是降低多余的杂讯,来提高「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以增加讯息成功被判读的机率,也让使用者能更轻松地阅读资讯。

一组信息是否更好的兼容定位与浏览属性,在于信息本身是否足够强调与清晰;「信噪比」理论是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清晰度」的存在。

简而言之,「信噪比」理论通指有效信息和次级信息的比例,控制平衡这个比例,可以有利于信息完整的传递给用户,也能更轻松的获取资讯。

通过强化页面内的有效资讯,降低多余杂讯,从而提升页面内的「信噪比」,以达到提高有效资讯传递,帮助用户能更轻松获取资讯的目的。「信噪比」理论是非常通用、使用广泛的指导理论,对信息流页面设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 提升「信噪比」的目的

2. 视觉搜寻实验

△ 视觉搜寻实验

在视觉搜寻的实验里,让受试者从许多个「X」里面挑出1个「O」,然后再让他们从「┸」里面挑出一个「┼」。我们把所有的视觉元素称作刺激总量,大部分的元素(「X」和「┸」)称为干扰物,唯一不一样的那个元素(上面例子的「O」和「┼」)称为目标物。而实验的目的,就是要检测在干扰物增加和同等情况下,受试者会不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找到目标物。

当我们的视觉系统在辨识影像时,有一些影像的属性很容易被大脑处理,我们的视觉系统可以很快过滤辨识这些基础特征,让我们的大脑分辨这些影像属性更容易一些。因此我们涉及到大量信息的设计时,如果能够善用这些基本特征,便可以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

那么,什么样的特征能够帮助讯息更快,更有效的被用户判读和接收呢?在视觉搜寻实验中,有一些基础特征很容易被我们的视觉系统所辨识出来,其中主要有4种不需注意力介入便能轻易分辨的基本特征:

  • 颜色
  • 线段方向
  • 大小
  • 运动

△ 4种基础特征

强化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增强信息被判读最有效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场景和用户诉求,选取最合理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处理;这4个基础特征,通过反差来增强核心信息的突出程度,辅助信息更好的传递给用户。

通过「视觉搜寻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 在干扰物增多的情况下,基础特征和其它区别不明显的物体,用户会花费更多时间才能发现。
  • 元素对比越强,用户能越快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这两点结论是对于」信噪比「理论的补充,处理好信息的」信噪比「关系,强化有效资讯,弱化次要杂讯,帮助用户有效接收资讯,更轻松获取资讯。

3. 首页目标的变化

资讯的生命周期中,包括了产生、传递、接收这三个重要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的损耗;

信息产生是源头,这里的损耗在所难免,我们所要做的,是尽可能控制」传递「和」接受「阶段的损耗;早期的头条首页承载大量信息,目的是为了让用户可以接受到更多信息,这时「效率」会是第一位。

但在承载大量信息的同时,页面信息过多,容易造成信息对比弱、布局密集,从而导致信息 」传递「 阶段的损耗,同时用户在」接受「信息时,看到拥挤的信息布局,接受信息的」效率「被降低,被迫造成损耗。

为了更好的提升首页阅读效率,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设计目标,通过对不同组合的空间调整,平衡展示效率以及阅读识别性,控制「传递」和「接受」中不必要的信息损耗;将设计目标从过去的「效率最大化」,调整为「有效,轻松的阅读」

对于这个目标,我们结合之前抽离的」信噪比「理论,进行更为细致的拆解,确保能落实到后续的设计方案中。

△ 设计目标转变

4. 回顾信噪比

「信噪比」理论可以平衡页面内有效信息和次级信息,在这样理论的引导下,提供的方案其实更具备说服力。

和图片噪点一样,噪点越低,清晰度越高,映射到页面也是如此,页面内的杂讯过多,影响到有效讯息的传递,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页面进行「降噪」处理。

PART 4 反差比

1. 文字的反差比

根据前期的」信噪比「论点和」视觉搜寻实验「,我们得出两个核心观点:

  • 强化页面内的有效资讯,降低多余杂讯,能给帮助用户有效获取信息。
  • 元素对比越强,用户能越快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

两个论点其实都提到了信息对比强弱对于用户判读的影响,由此可见,不同信息的反差关系,是增强信息传递,缩短用户接受信息耗费时间的关键指标。

如果说「信噪比」是信息流优化的理论依据,那么「反差比」则是验证页面信息反差关系的手段。

调整页面内文字反差,一般通过三种方式来提升或调整

  • 字号
  • 字重
  • 字色

△ 提升文字反差方式

让我们来看首页中Feed流的标题字号,我们通过 iOS 和 Android 的通用文字规范可以发现,最小阅读文字为12号字(10号字用在标签,9号字用在数字提醒,都不适合作为阅读文字),Material design中正文内容默认字号为16px,iOS规范中则定义了7个正文字阶(14、15、16、17、19、21、23),综合多方因素,我们选取了16号字、17号字为主要验证目标.最后形成16/12 17/12这两组组合来验证线上Feed信息流。

「信噪比」和「视觉搜索」理论中,多次提到增强元素反差比,用户能越快获取资讯;所以我们也尝试了加粗字体和加大文字的实验尝试,用于验证文字反差比的上限。

△ iOS/Android 通用文字

2. 反差比公式

为了更好的验证和观察Feed流中的不同文字字号的反差关系范围,我们提出了一个坐标公式用于验证,可以直观的观察字号,字色,字重三组信息间的关系。

Y轴代表字号,X轴是不同灰阶文字颜色,我们可以将Feed信息组合中的字号放入表格中,通过科学方法检验反差范围。

关于这套验证公式,是我们为了验证文字反差比所提出的检验方法,通过不同实验组中字号的反差范围来验证哪组更适合Feed场景,最后输出成符合当前场景的通用规则。

△ 文字/灰阶反差比推导图

最后,我们选择4组方案进行首页反差比验证,同时将比字号放入坐标轴中,可以看出以下文字的反差范围

  • 16号字加粗/12号字
  • 17号字/12号字
  • 17号字加粗/12号字
  • 18号字/12号字

△ 在反差比范围内,选取的四种字体组合

上面4个表格分别对应4组反差比验证的字号组合,不同字号组合的反差比范围,我们都可视化出来,以便于更好验证哪个信噪比范围更合理;每组方案的反差比范围都不一样,我们会通过线上实验,选取最适合当前场景的反差比范围,并形成适用于Feed的反差比规则。

这里也是验证首页Feed反差比的上限和下限范围,有时主体并不是反差越强越好,反差也是有阈值范围,超过这个阈值范围,会导致信息展示比例不协调,用户侧也会起到反作用。

目前对于坐标公式验证文字反差比的理论还处于实验理论阶段,我们认为对于字号和灰阶之间,有合理的规则存在,单独对于规则的抽离和梳理,还需要大量样本去实验论证,后续有新的结论产出和模型迭代。

PART 5 设计方案

目前线上首页存在以下问题:

  • Feed间距不统一,间距控件缺乏一致性。
  • 过去品牌颜色比较陈旧,未给用户传递品牌印象。
  • 业务发展要更多拓展空间,当前首页风格难以满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于首页的视觉语言进行了优化,通过」信噪比「理论,我们了解到平衡有效信息和杂讯的比例,是保持信息干净清晰,更好触达用户的保证;因此我们重新梳理不同题材的结构,确保核心信息在首页展示的唯一性,去掉了对于用户阅读过程中可能造成阻碍的信息。

△ 首页前后对比

这样,首页上核心信息的展示层级得到统一,保证了信息干净清晰,能够更好触达用户。

在「信噪比」理论和「反差比」实验的基础上,输出了用于线上测试的设计方案,为了验证首页中不同变量的影响,我们把头部,字号,字重,间距这些可能影响首页的因素都拆分验证对于首页影响;同时,根据前面」反差比「的验证理论,我们把」字号加大「和」文字加粗「也放进实验中进行验证,为后续实验积累数据样本。

△ 线上验证首页方案

综合前面的实验结果,最终我们选择了两组这两组方案,目前线上在进行最后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也提取到几点关键指标:

用户对于灰头样式并未特别排斥,这个对于过去头条顶部必须是红色的认知有些挑战;其实当下设计趋势是在减少用户阅读的信息干扰,灰头更符合这一趋势,同时使用灰头也会提升头条整体计品质感,对于后续设计拓展有很大帮助。

加粗字体上,男性用户比较偏好加粗字体,但是女性用户和年轻用户较为反感。

增大Feed字号,信息展示确实更突出,但是影响到整个首页的感官,而且违背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后续设计拓展。部分用户手机的展示情况和特殊字体设置都会受到大字体影响,需慎重考虑。

前面有谈及18号字的问题,字号增大确实能增强视觉感官,但要考虑到头条用户比较喜欢运用特殊字体,特殊字体对比通用字体更加个性化,但是字体大小,展示高度并不可控,当字号比较大的情况下,再加上手写字体,效果不可控。

△ 线上手写字体情况

线上实验后,我们也进行了一次线下用户调研,用研结果中用户对新版满意度高于旧版,其中有一个点多次被用户提及到,就是调整后的全圆角搜索框。相比过去的方形搜索框,调整后的全圆角搜索框是能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的视觉记忆。

PART 6 流程复盘

回顾整个首页改版过程,我们总结了项目中的流程和思考,希望能帮助大家:

1. 定义当前使用场景的阅读需求:

阅读Feed的时候,用户有获取关键信息的强定位属性,同时也兼顾feed信息的浏览属性。

2. 通过「信噪比」理论,明确设计方向:

强化页面内的有效资讯,降低多余杂讯,提升页面内的」信噪比「,达到用户有效接受资讯,轻松获取资讯的目的。

3. 运用「反差比」手段,提升信息反差比,增强信息传递:

文字可以通过字号,字色,字重调整反差关系,并且通过「文字反差验证表」进行反差比范围验证,推导出更适合首页的反差范围,形成首页反差比规则。

4. 线上拆分验证,量化首页影响指标:

线上验证方案,把字号、字重、间距疏密,头部颜色多个维度拆分验证,观察不同个指标对首页影响。

5. 抽离项目中有价值的信息,后续形成统一规则:

间距样式和信息层级统一的feed模块;从矩形到全圆角的搜索框这些知识点都可以沉淀成信息流场景的认知规则,并且给予其它业务和项目理论和实践支持,将理论和线上验证相结合,形成真正有价值的设计方法。

PART 7 写在最后

「信噪比」理论可以广泛运用到页面信息设计中,帮助大家合理的梳理核心信息与次要信息关系,并且通过」反差比「手段,增强有效信息或弱化次要信息;保障页面内层级的合理布局,帮助用户更有效的判读信息;这次改版也是对目前认知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拆解与构建,过去我们所认知的基础目前可能处于变化阶段,这也为我们后续方向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

希望这些能为后续设计起到帮助,给予大家思路与灵感,更好的服务用户。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今日头条UED

APP数据可视化设计实战分享

ui设计分享达人

我最近一直在想自己要写什么,不如这次就来说说我最近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吧~


再给大家看看我的解决方案,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案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啊~


最近一两年我所涉及的项目都是有关于将网页的功能系统改成APP,而针对的用户就是公司的业务经理,是金融公司的业务经理们,我们的甲方爸爸!

当然这就意味着网页的产品,会有大量的数据,而且由于网页产品的信息处理还没有太与时俱进,所以大量的数据都是文字和数字的组合,因此要将这些数据改成APP时,就觉得好难啊。

其实表单在APP上并不好放,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设计成图表,而现在市面上图标样式不管是网页的还是APP一搜一大把,Ant Design有专门的数据网站,如下图所示:




什么样的都能找到,那么我为什么会觉得好难呢?因为数据超多der~考虑的内容又有很多,难免忧愁。



一、为什么要设计图表?


因为数据表单在手机上并不好展示,同时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上来考虑,数据本身都是数据组成,可读性就不太好,因此如果把这些“数字”从商业目的、用户动机进行有机组合、关联或定义就使得数据变得有意义(价值),图表只是最终的表现形式。



二、图表由哪些元素构成?


一张标准样式的图表基本上是如下图所标示的几种元素组成,如下图所示:



当然这只是最基础的一种图标形式,对于别的形式就不多介绍了,大家都有基础知识,本文将尝试从图表设计动机的角度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更好的进行图表设计。



三、图表设计?


1、明确数据指标


首先,我们得先搞明白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干嘛的,尽可能要求他们给到你的是尽可能精准的数据,否则会导致接下来的工作前功尽弃。就举我前几天的例子来说吧,产品给了我这样一张图,如下图所示:


我没有仔细的去问一些具体的信息,比如数据最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业务想在这个表里看到什么信息、想要解决的问题什么?这些我都没有问!


上来就是一顿设计操作,把表单设计成了这样,如下图所示:



结果在走查的时候,业务很明确的指出数据信息不够多,他们想要在页面上将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能看到,而数据最多的情况,数据表单是长这样的,如下图所示:



就是因为一开始在拿到表单的时候没有仔细去分析,才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要如何改进呢?




2、明确设计目的


其实图表设计跟产品设计的思路有点类似,一开始要先明确的就是设计目标,但这个很容易被设计师所忽略,因此前期在缺少设计目标支撑的情况下,设计师就会像一个没有指挥的小乐手,闭着眼睛乱弹,没有方向感。 


就像我之前设计方案被推翻,就是因为思考不明确导致的,定义设计目标的过程需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和数据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构建,一方面需要考虑业务如何更简单的分析、理解数据从而提高决策效率;一方面又需要考虑数据本身如何更加精准、一目了然的传达给用户。




3、规划设计方案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了很多相关的图表文章,很多都是分析哪些不同类型的图表,配色上要怎么处理,或者哪些图标是用在什么地方的,对我都没有太大帮助,因为图表设计并不是普通的只是要好看的图表而已。



4、解决问题


重新设计之前,我去找业务很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对于数据的需求,想要一目了然的看到所有的数据对比信息,数据在表单中要全部展示出来,数据后台每天都会刷新,针对的场景是来自在去拜访客户路途中查看客户目前的信息,我就将图表改成了下图所示:



由于面对的数据信息比较多,条纹图比较符合多数据的信息,当然这是数据最多的时候出现的情况,每家公司出现的数据是根据业务所提交的信息展现的。


在功能确定了之后,就是我们的细节问题,不是说我们在750*1624的画布上设计好了图表就行了,我们还要考虑到适配的问题,如下图所示:



屏幕较窄的时候,将X轴的标签文字打斜,保证数据正常阅读的同时也不影响美观度。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有连续的数字时,可以有简写。



四、如何选深色底和浅色底


我们可以先来一个对比图,同样的数据在深色背景和浅色背景下的图表可读性做对比,如下图所示:



很显然浅色背景下的图表阅读效率更高,那么面对复杂数据的时候,情况是否一致呢?如下图所示:



很显然,深色更适合展示信息比较多的,突出重点信息的页面,因此我们在找数据页面参考,在选择深色和浅色背景里犹豫的,可以参考一下。




五、划重点


这里讨论的只是我在公司项目中的其中一个图表设计,不能说做的很多,只是分享一下自己在试错的过程中的成长,从web端改到APP,都会说减少一些功能,让产品更好用,但是总有不想砍功能的需求方,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需要我们一直都在思考的事情。


转自:ui中国-潘团子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