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创意产生粘性,有效而又持久,你必须有目的性提升对用户的吸引力。如何提升?
「让创意产生粘性」
这篇文章将梳理《行为设计学中的让创意更有粘性》中的经验,思考设计背后的六大原则,目的是要帮你把创意变得更有“粘性”。
这里黏性是针对创意而言的,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关注点在听懂—记住—影响。而我们平常谈到创意,想到的是创意的巧精妙。
那么我将用一句话,开启我的分享“万物皆可设计,创意设计也不例外。”
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或观点能够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换言之,他们能够改变受众的思想或行为)。
简单(simplicity):如何才能找到观念的根本核心?表达必须简短且深刻。简单=核心+精炼,找到创意的核心,并用精炼的话语将它表达出来,那么你的创意将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举例:王老吉凉茶广告:怕上火,喝王老吉。
意外(Unexpectedness):如何才能吸引听众注意我们的想法?必须打破人们的期待,违反直觉,利用对方的惊讶来提升警觉度和关注度,激发他人的兴趣和好奇。粘性创意最忌讳的是平淡无奇,最基本的吸引力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力,打破固有思维,最能抓住大家的吸引力,如海底捞各种出乎意料的个性化服务。
具体(Concreteness):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必须借用身体行为和感官信息来加以阐释,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乐于记住具体的事物。实验得出,人们更擅长于记忆具体化的词,而不是抽象的,形成一个长期的记忆力,如:香飘飘一年卖出七亿杯奶茶,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
可信(Credibility):如何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的创意?必须具备相应的信用背景。我们必须设法帮助他人亲自证实这些构想,也就是观念世界中的“先试再买”的行事哲学。如现在的老爸测评,先进行专业权威的测评报告,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最后进行流量转化最后形成卖货的电商渠道。
情感(Emotions):如何才能让别人关注我们的创意?必须得让他人有所感觉。人们更有感觉的往往是人,而不是抽象的事物。很多创意都采用创意本身与情感的联系,如互联网大厂都在进行动物的 IP 设定,其实也是通过故事性的包装增加与消费者情感联系纽带。
故事(Stories):如何才能让别人依照我们的创意行动?我们可以讲故事。故事往往有鼓舞人的力量,我们并不需要创意来激发这些力量。我们只需要准备好生活中每天产生的好东西,通过故事的情节进行吸引粉丝,如快手、抖音很商家都会通过自己的故事情节进行吸引,树立自己的人设形象。
打造成功观点的六项检查表:简、奇、具、信、情、事。合起来的英文首字母为(SUCCES)。
以上是体验设计学的一些理论,我们经常会在实际商业项目中思考,如何把商业目标与设计做结合?
我们进行设计时候首先应该关注三点:
设计师针对这三点我们应该怎么提升思考?
1. 了解商业目标
询问你的产品经理或者运营,从他们那边了解产品想要达成的商业目的是什么?
2. 设计上的支持
从中思考设计该如何支持商业目的,产生商业价值。
3. 监视市场反馈
关注目标完成后的商业价值指标,理解当初的设计思考是否吻合市场的思路。
市场中有很多好的商业案例都在,如增加用户(拼多多砍一刀“简单”)、提高转化率(网易考拉会员卡片“具体”)
提高客户贡献度(iCloud 升级储存空间,多种选择“具体”)、留住用户(删除软件后哭泣的形象“情感”)
在这些营销设计中,他们是如何使用打造成功观点并且运用体验设计法则,使用原则后,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化的监视市场反馈上,如转化率、点击率、UV/PV 增长,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没有数据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做问卷、电话回复、App 评价,微博/公众号评价获得反馈。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土拨鼠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在 C 端设计中,不管是给车载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设计界面,都有比较具体的规范需要我们学习和遵守。
而唯独 B 端设计,或者说网页设计,我们在网上是找不到具体详细的规范资料的。因为无论是蚂蚁的 AntDesign 还是 Element、Clarity 等 B 端设计系统,其规范都只是针对自己这套产品的设计说明。
当我们不使用这些框架,要完成自定义设计,那么新人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所以,今天这篇内容,就是针对 B 端设计所需具备了解的基本规范进行说明。
帮助大家快速了解和掌握 B 端设计所需的规范知识。
B 端设计是 UI 类设计中的一个大类,它包含了非常多种面向企业、商业的客户端类型,包括电脑、手机、平板、大屏等等,针对不同客户端和系统,基础规范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集中在 WEB 端的管理界面设计。
WEB 管理界面虽然看起来和一般的网页差别很大,但说到底,它也是网页的一种,它遵循网页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对规范的解释以网页基础规范为框架展开,并会加入一部分 B 端特有的设计元素规范说明。
主要包含的规范内容包含下面这些模块:
规范的解释,会涉及到不少网页前端制作的知识点,建议立志在 B 端进行深耕的设计师,都要掌握 HTML + CSS 这些前端知识。
我们过去做过这个系列的详解,可以通过下方的链接查看:
还要声明一点,规范中总结的内容,包含 “规则” 和 “建议” 两种类型,规则指的是浏览器、代码等限制产生的硬性规范,而建议则是我根据自己经验整理出来便于大家理解的内容。
在自己的项目中,如果出现 “建议” 无法适应的情况,那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场景来做决策,不需要拘泥于我给出的数值和限制。
下面,就开始进入正题吧!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 B 端布局的规范,即界面排版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前端 HTML CSS 的知识中,需要定义不同 DIV(或其它标签)的长宽数值,并将这些大小不一的矩形进行排列、移动、嵌套,来实现界面的视觉样式。
换句话说,所有置入画面中的元素都包含一个矩形的外边框,无论是文字、图标、图片、按钮、标签还是符号。
所以,在界面的布局中,无论我们使用什么样的内容、字段,对于前端的页面来讲都只是无数矩形的排列过程。我称这种布局的设计思路为 “矩阵布局法”。
矩阵布局法是设计方式和前端开发方式的统一,提升开发阶段实现设计稿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每一个专业 B 端设计师都需要具备的素养。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几个统一的原则需要遵守:
1. 数值使用标准
在 UI 领域中,元素尺寸的定义不像平面设计大多以比例或“感觉”来制定,更多是使用手动输入数值的方法来完成。
主流的系统、规范都会建议我们通过网格化参考工具来辅助我们进行布局设计,比如 Android MD 系统使用的 8*8 网格系统(常用电脑分辨率可以完美支持)。
也就是说,在这个系统中,元素的外边框、间距,都是以 8 的倍数来设置的。这样无论我们在设计还是在开发过程中,对于使用的数值都会有相应的默契。
但是,以 8 的倍数为基准的设计,跨越的幅度有点太大了,比如一个图标,当你觉得 16px 小的时候,那下一档 24px 页可能太大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对于相对比较复杂的项目来说,使用小一级的 4*4 网格来设计,会更兼顾灵活度和数值的统一性。
即设置元素的尺寸、间距的时候,我们都用 4 的倍数来完成,当你觉得元素的长或宽不合适,就对它进行 4px 的增减,比如下面的案例:
要警惕的是,4px 的基准,是针对元素视图边框的值,文字字号、图标栅格等次级内容,并不会受到该原则的影响。且该原则只是一个设计基准的 “建议”,而不是限制,在特殊场景中可以选择打破它。
2. 固定和响应尺寸
使用 4 的倍数完成设计,并不能解决 B 端设计中的所有尺寸问题。因为在 B 端的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加入响应式的逻辑,即页面元素尺寸随浏览器窗口的变动而变动。
所以,在设计 B 端界面元素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种场景,固定尺寸和响应尺寸。
固定尺寸即不管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它的大小是定死的。比如图标、标题、LOGO 等元素。而响应尺寸,则是一个 “未知数”,是需要一定的计算规则 “求得” 的。
比如还是搜索栏的案例,搜索框响应尺寸,而搜索按钮是固定尺寸,那么在不同的宽度下面,它们显示的效果如下:
要理解响应式尺寸对应规则,除了了解 CSS 中 Width:auto 属性值的使用外,最简单的就是搞清楚 UI 设计软件中的响应式布局功能。
元素是响应还是固定尺寸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就做后决定的,而不是等设计做完以后再看图说话。所以了解固定和响应尺寸的内容,在我们定义组件的过程中就要通过软件的响应式功能进行设置,并需要在后期的标注和文档中进行说明。
3. 常用的界面布局
最后,就是 B 端界面设计使用的主流布局形式了。虽然网页因为画布比手机大得多,设计的灵活性更高,但在 B 端中可以应用的布局形式也不多,只有固定的几种。因为 B 端页面布局中有几个常用需要预留的坑位:导航、标题栏、工具栏、内容区域。
主要使用左右或上下布局两个方向:
左右布局的形式,通常是左侧作为导航区域,顶部作为工具栏使用。这种做法通常是因为系统内模块较多,需要的导航数也多,用户需要经常切换到不同模块中去,所以左右分栏的布局可以很好的提升操作效率。
而上下布局中,则是面向一些处理场景、功能比较简单的平台,导航模块少,且切换的频率不高,主要的操作都集中在内容区域的设置上,没有边栏的影响还能提高操作的专注性和效率。
要使用哪种类型的布局,需要根据当前的项目功能做决定。但即使选择了其中一类,也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还需要在这个布局的框架下做进一步的规划。
比如,我们需要制定内容区域多栏设计的比例划分、复杂表单填写系统中的内容引导栏、列表条目展开的侧边栏形式等等……
每套项目都需要先确定页面的布局框架,然后再开始针对具体页面、业务内容进行设计,保证整套系统操作方式的一致性。
文章来源:优设网 作者:超人的电话亭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5分钟带你了解服务设计的原则、案例及常用方法!
我们常说,现在是体验至上的时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不再是单纯的需求满足,更要获得满意的体验。服务设计的发展为我们改善用户的体验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本质出发,任何产品都是在提供某种服务,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用户的体验。
什么是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各式各样的服务。荷兰一家专业的服务设计机构31 Volts是这样描述服务设计的:“如果有两家紧挨着的咖啡店,出售同样价格的咖啡时,服务设计是让你走进其中一家而不是另一家的原因。”这个描述很生动,同时也说明了服务设计的作用。
其实服务设计的定义还有很多,行业内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不管定义如何,重要的是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从全局改善服务体验。
服务设计的原则及案例说明
2010年在《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一书中,作者首次提出了5个服务设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之后也被广泛使用,但随着服务设计的不断发展,其中的一些原则也需要重新去审视和思考,因此在2017年作者将其更新修订为6项。
a.以人为中心(Human-centered)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服务设计当然也没有例外,以人为中心就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待和思考问题,考虑所有被服务影响的人。
在日本,农产品市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农产品批发商无法及时从种植者处了解农产品的相关状况、收获量等信息,因此他们也就无法与要购买农产品的人进行谈判,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是粮食的浪费。日本的一家软件公司NJC(Nippon Jimuki Co. Ltd.)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们希望利用自身能力(软件方面的优势)去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将目标设定为:创建一个可以提供有用数据而又不给农民或农产品批发商带来负担的系统。
最终的产出的结果是Fudoloop这个应用程序,通过Fudoloop,批发商可以提前一天从农民那里收到信息,进而协调买家的各种要求。Fudoloop的使用者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更新农产品信息的农民,一种是从Fudoloop上获取农产品信息的批发商,Fudoloop分别为两种用户进行了设计。
图片来源:Fudoloop
在设计Fudoloop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农产品市场中的相关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低、软件使用经验很少,面对这样的用户,显然通常的软件设计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因此Fudoloop的界面设计非常简单且信息突出,从事农产品相关工作的人员可以轻松的使用Fudoloop完成农产品信息的更新,而不会因为学习产生很大的压力。Fudoloop还在大型农业贸易展览会邀请了一些行业内的人员和用户参与到了产品的体验中,并收集了他们反馈的建议,以改善产品。
图片来源:IDEO
NJC在设计Fudoloop时充分坚持了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考虑到服务涉及的不同用户,并根据用户本身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设计。NJC的CMO佐藤贤一是这样评价Fudoloop的:“当简单、以人为本的思想汇聚在一起时,创新就会发生”。
b.协作(Collaborative)
这条原则说的是,不同背景和职能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参与到服务设计流程中,收集多方诉求,发现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才会更好的解决问题。
在美国旧金山,有一所学校和Revolution Foods这家餐饮公司合作,为学校内的人员提供丰富的、营养的午餐,但是实际来餐厅就餐的人数与预期相差很大,数据显示,有72%可以承担起午餐费用的人并没有来到食堂吃午餐。经过调查发现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等校内人员并不愿意排长队或者匆忙的吃完午餐,因此他们选择了去校外享受午餐的时间。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这所学校请来了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IDEO,他们与1300多名学生、父母、营养人员、董事会专员、校长、老师和社区团体等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重新去设计了学校的午餐,并且制定了针对三种年龄的就餐体验的建议,完成了饮食、就餐空间、新技术使用等多方面的优化和设计。
图片来源:IDEO
最终,学校完美的改善了午餐服务的体验,这其中包含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想法和工作,因此设计成果也被人们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校内人员会选择学校的午餐,之后,这种设计模式也被旧金山的许多学校采纳和推出。
所以,服务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有很多,多收集他们的想法与建议,甚至让他们参与到服务设计中去,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c.迭代(Iterative)
迭代是一个不断接受反馈不断优化的过程,如此重复执行,让产品变得越来越好。服务设计也需要迭代,不要避免犯错误,而是从错误中学习和改变,同时也要不断的收集各方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是服务进行迭代的核心所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迭代的思维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互联网产品,此处就不再过多解释。
d.有序(Sequential)
服务设计应该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并且是按照顺序进行的,精准的把控服务每一个环节的节奏,用户才能获得更愉悦的体验。
以外卖为例,用户的使用过程包含订外卖时的商家选择到下单过程,下单后配送外卖,用户收到外卖和用餐后这几个过程,而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包括商家、平台和外卖小哥,为了保证用户能够获得流畅的服务体验,需要各个服务提供者在服务展开的不同环节推出优质的服务,如下图。
在订外卖时,平台会为用户推出“超值优惠”“限时秒杀”等优惠活动,商家推荐、订单历史等商家选择渠道,以及不同的筛选条件,以上的目的都在于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期望的、合适的商家。在用户选定商家后,进入到选择商品并下单的过程,一方面,商家会推出优惠的活动、推荐菜品等,另一方面,平台也会给出自己的优惠。
下单后,用户面临的是一个配送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为了缓解用户在等待过程中的焦虑情绪,平台会及时更新和推送外卖小哥的状态,如到达商家、取餐中、与用户的距离等,同时会给出用户预期的送达时间,若超过预期时间用户还可进行催单,商家可以联系用户表达歉意,整个过程用户对配送状态是可视的。
用户收到外卖时首先会与外卖小哥接触,包括与外卖小哥提前确定取餐的时间地点,取外卖时的短暂对话等,这些都会影响用户对服务的印象,因此外卖小哥需要保证服务态度的礼貌和友好。收到外卖后,食品包装首先给到了用户对商家的第一印象,然后是餐品是否符合用户预期,让用户满意。
在用户就餐后,首先平台要提供给用户评价的功能,用户可以分享自己就餐的感受,商家也可以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惠,引导用户能够再次回到商家订餐。
从外卖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务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有序展开的,每一个环节的体验都会影响到用户对服务的印象,在恰当的环节提供恰当的优质服务,才能确保用户的整体体验。
e.真实(Real)
服务本质上是无形的,应该用“物理元素”来可视化,这样可以用户的服务记忆,增强用户对他们所接受服务的感知。
同样以上述外卖为例,商家为用户提供餐食,这部分是借助美团这个平台和外卖小哥来完成的,用户和商家的接触仅仅是送达的餐食,因此无法通过像到店体验一样,让用户感知到商家提供的更多服务。
为了让服务变得更加“有形化”,商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如图,商家为了增强用户对服务的感知,一般会在在包装上花费很多功夫,精致的包装让商家的形象更好且更加值得信任,一些有趣的包装还可能让用户的心情变得愉悦。另外,商家也可以通过一张便利贴的温馨问候或者赠送小礼品等方式让用户更真实的感受到服务,通过这样的手段,即使用户并没有真的接触到商家,体验也会变得很好,商家的形象也会提升很多。
图片来源:古田路9号
f.整体(Holistic)
整体就是要着眼于整个用户旅程,考虑用户与服务的每个触点(触点的概念后文会进行介绍),并兼顾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全方位服务体验,考虑服务环境的方方面面,没有任何遗漏。这个原则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会使问题变得复杂。不过在服务设计中,是有一些方法和工具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整体思考的,比如服务蓝图。
服务设计的常用方法-服务蓝图
a.服务蓝图简介
服务蓝图是一张图表,通过列出在每个阶段发生的、不同角色执行的所有活动,显示了服务的整个过程。如图所示是一个服务蓝图的简单示例,垂直方向上展示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水平方向上为用户的历程,也就是用户经历的不同阶段。在服务蓝图中有两条线,一条是可见线(line of visibility),可见线上方为用户可与之交互的服务,也可以称之为“前台”,可见线下方代表的是后台进程,用户无法看到但需要给用户提供支持,后台进程还可以存在内部交互线,用来表示内部人员的联系。用户与前台服务之间存在另外一条交互线(line of interaction),用来表示用户与服务之间的接触。
图片来源:Service Design Tools
明确了服务蓝图的大致框架之后,还需要注意服务蓝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触点。触点就是在服务的各阶段,用户和产品、服务、后台产生的接触,每个触点也是服务可以进行展开和优化的方向。
b.Uber服务蓝图绘制
为了明确服务蓝图的绘制和分析过程,下面将结合下图所示的Uber服务蓝图进行说明。
图片来源:Medium
(1) 明确用户历程
用户使用Uber打车服务主要可以简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注册(下载APP - 新用户注册),乘车阶段(下单 - 等待车辆到达 - 乘车 - 到达目的地)、乘车后(付款 - 评价)。
(2) 明确利益相关者
用户与之产生互动的前台服务人员为司机,而设计师、开发人员、项目经理等负责后台的服务支持,以保证Uber按照预期的目标运作。
(3) 明确前后台活动
一方面,需要明确和用户接触的前台活动有哪些,Uber打车服务中和用户产生接触的主要为司机及车辆,因此需要确保司机是合格的、车辆内部的环境是干净舒适的,同时司机在与用户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提供礼貌的问候和交流,满足用户在乘车过程中的要求,完成乘车费用的收取,提醒用户离开前带好随身物品,以及评价乘客等。
另一方面,用户对后台的流程可能并不了解,但需要明确哪些后台活动和支持会对用户产生影响。比如在用户下单时能够自动获取用户定位,告知用户预期的时间和价格,以及发送给用户司机的状态等。
在明确前后台活动时,我们可以以用户历程为线,分步骤进行分析,确保每个环节中涉及到的前后台活动没有被遗漏。
(4)明确关键触点
在服务蓝图中我们可以标注用户与服务的主要接触点,针对触点进行设计是提升服务体验的一个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在Uber打车服务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触点,一是等待时间,这包括用户发起乘车请求后、付款时以及评价司机时,等待时间是造成用户体验较差的一个原因,因此需要注意标注出这些触点,并想办法优化,在服务设计中需要注意相关环节的应尽量简单,减少用户的等待。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会对体验影响较大的触点,如司机态度不友好、乘客下车时忘记带随身物品等,可能造成失败的服务体验的触点应该精心地去设计,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完成了Uber服务蓝图的绘制,从中可以获取到Uber打车服务的整体概貌及其相互关系。
///
结语
服务设计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发现更多改善服务的可能性,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因此对于产品和设计等相关人员来说,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产品本身,而是要从服务的角度去正确看待产品和用户的关系,以用户为中心,找到用户与产品的每一个接触点来进行服务设计,这样才能保证用户在整个流程中都能得到好的体验。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百度MEUX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用户体验设计就像是一场直面自我的修行,无论是从认知提升、工作能力等维度,都在时间和实践中不断去促进自我对事物的探索,在过程中不断获取对世界的感知和成就感。在学校里所接触的关于交互设计的认知,大部分局限于产品领域与基础交互,而后逐渐过渡到交互体验与设计的结合并且作用于商业,成长过程中也会不断思考,这次想聊聊设计价值,大概分为三点:价值思维、价值判断、价值体现。
我的设计能够给用户/产品产生什么价值?如何体现设计的价值?可能很多朋友也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惑,假如能够在接触需求后便思考该需求背后的价值,那对应的行动也会有很大差异性。
可能对于大部分的设计师而言,作为主要的执行力,需要肩负起项目的责任,所以会把大部分时间都投身在项目需求和日常沟通来提升自身能力,很少有剩余时间去沉淀已做完的设计,只有在产品体验会或者其他渠道的反馈中获取最后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像是打补丁,既无法体现设计价值,自身能力也无法得到完整的提高。然而促使设计师进步的往往不是技能的熟练,而是对业务需求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因此需要树立起价值的概念,价值可以驱使行动产生改变。
价值观因人而异,而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引导其做出选择,对价值的思考取决于思维上升空间有多大。因此需要有一个思维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建立起价值思维,可以帮到我们更加有逻辑的思考。相信许多朋友都听过「Why-How-What」即黄金圈法则,个人认为可以从日常需求中帮助设计师建立起一套价值思维。黄金圈解析:
△ 图片来自网上
了解黄金法则后,我们看看如何把黄金圈的思维模型运用到工作中。
假设我们接到一个「商城系统」的设计需求,可以尝试这样拆分:
WHY:我为什么做
关注点:站在产品角度,对产品真正的帮助和提升
HOW:我要怎么做:
关注点:需求做的更好,超出玩家预期
WHAT:需要做什么
关注点:让玩家使用更加高效,满足多种场景
综上所述,设计师处于不同的阶段,所关注的价值层面对应的行动也会不同,不仅要求设计师在需求之外还需要全局思维的思考延伸,了解当前产品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更多需要设计师自我审视,建立价值思维的思考模型,不仅仅停留在行动层的思考。
(我为什么要做)价值观——(我要怎么做)能力——(我要做什么)行动
「黄金圈」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价值思维,然而每个设计师有各自的价值衡量,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价值维度:
1. 层次与目标
日常我们总会接受到大大小小的需求,简单和复杂会掺杂混合,从工作角度而言需求是都要做的,但是从设计价值的角度而言,需求是有轻重缓急之分。那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呢,一般的设计需求从目标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2. 二八法则分配
当有了一个基础划分后,就可以对需求进行合理评估,考虑到现实情况下通常会面临这些情况:
时间紧迫:日常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协作沟通和跟进
精力有限:任务重加班多,无法长时间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所以可尝试根据二八法则对时间精力进行分配,对于一些价值较低的需求,可以和需求方充分沟通,过滤无效信息后快速处理;对于价值较高的需求,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与打磨。对于初中级的设计师来说,满足「可用性」和「易用性」是仍需要多加锤炼的基础能力,对于高级以上的设计师来说,有了一定的经验下达成前两者较为容易,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在「愉悦感」的设计上。
前面讲了价值与判断,但设计无论是赋能或者是驱动,还是需要明确最终目标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最终服务于产品解决问题。那如何体现设计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简单抛出两点:
1. 提升体验和口碑
虽然不能直接为产品带来实际收益,但是带来体验提升,而口碑的增长相当于为长线运营打下基础,也为后续进入的产品矩阵留下增长空间,例如最近大火的《天地劫》,相信后续的出品也会让玩家更加期待。
像这类的例子有许多,例如《王者荣耀》的公众号还有专门的 UI 迭代日记,即便是运营多年的产品仍然在不断的打磨和提升体验,为产品带来正面影响。
△ 图片来自王者荣耀公众号
2. 带来商业利润,促进社交、消费增长
这类体现通常是商业化/社交相关,《阴阳师》众所周知的抽卡系统和「画符咒」的交互方式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交互动和用户增长,还有《Pokémon GO》捕捉宝可梦和「投掷精灵球」,促进了玩家大量的线下的互动场景,我认为这些都是设计价值的体现。
这些设计相对于大部分玩家是一种「隐形」的存在,不像角色、场景设计等容易被感知,对于设计的价值体现一定不只是给产品锦上添花,是能够通过对用户/玩家群体的理解去塑造和满足需求。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阿泽与设计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今天,我们来谈谈有关使用的三个概念的含义:有用性,可用性和实用性。前两个术语,:有用性,可用性,在用户体验和设计方面被广泛使用,而第三个术语,实用性,很少被提及。然而,我们将会提到,在三个术语中,实用性可能是对设计师和企业来说最重要的一个。
Author/Copyright holder: MsSaraKelly.
有用性
一个有用的产品能让用户完成一个任务或目标。这些任务或目标只有在一些情景中才是明确且意义重大的,其他情境中则不行。
例如,用户使用文字处理程序包,如微软的Word或者LibreOffice中的Writer能够制作文字文件,包括信件、报告、整本书等等,但任务是明确的,结果是看得到的。我能用这个工具写信吗? 是的,你可以。对于任何想使用文字处理程序包的人来说都可以。
另一方面,一件艺术品可能对某个人是“有用的”,可以照亮他们的工作室,但可能对另一个人就没用了。艺术具有主观性,这意味着不同的人对“点亮工作室”这个任务有着不同的要求,可能需要极为不同的产品来达到这个“有用的”标准。
然而,无论提到哪种有用的形式,重要的是有许多潜在用户认为产品有用。(从商业角度来看,至少要有足够的用户才能让产品盈利)。
任何用户都不可能接受没用的东西。
Author/Copyright holder: Alastair Cook.
可用性
可用性针对的是某个特定产品。可用性说明产品不仅具有有用性,它还要仔细考虑产品的使用方式,以及确保用户愉快、简单(或尽可能简单)且有效地使用产品。
大卫·麦奎琳曾在《达尔文》杂志中发表文章《可用性》,里面提到;“可用性与人类行为有关。它承认人类是懒惰,情绪化的,不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做事,比如,获得一张信用卡,他们通常更喜欢做容易的事,逃避难做的事情。”
许多“有用的”产品并不具有可用性。想象一下,有一扇门,外面有个把手,上面写着“只能推”。门肯定是一种有用的产品——它把里外分开,可以确保人们有效地使用空调和暖气,还能降噪,等等……
但是一个需要指示的门可用性有多大呢? 其实,一扇门也就只能推或者拉。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当他们看到门时,他们应该清楚地知道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如果不能而且需要一个标志来解释; 那么这个门的可用性太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即使可用性小也没关系,但要不具备有用性才是真的糟糕。你看当今世界上有很多带有“推”或“拉”标志的门,这就说明了这一点。可用性较低通常只是一个小麻烦(你可能会抱怨那扇门有多不灵活,但你可能不会去修——因为付出太多回报甚微),而不会影响全局。
然而,许多品牌(如苹果)已经建立了整个产品线,设备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具可用性,即使用途实际上是一样的。例如,iPod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MP3播放器。然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最好用的MP3播放器。正是良好的可用性让iPod从一众MP3里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畅销、最受欢迎的播放器。
Author/Copyright holder: Aido2002.
实用性
一个产品既具备有用性又具备可用性,但仍然不能被使用。设计的最终目标不是让产品具备这两种性能,而是让用户能用上这个设计。如果没有用户使用,这个产品就是失败的,不管它的设计有多好——它仍然是个败笔。
在个人交通领域有两个有名的案例。第一个例子可能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非常陌生遥远—辛克莱C5。克莱夫•辛克莱爵士(Sir Clive Sinclair)是计算机行业的一位领军人物,他普及了计算机并使千家万户都用上了这款产品。他旗下的ZX Sinclair系列电脑卖出了数百万台,全世界的家庭里都传出磁带游戏的嗡嗡声,十分快乐。
成功后,克莱夫爵士决定公布他的酷爱的一个项目—单人电池供电的环保汽车。(尽管它在营销文献中被称为“辅助踏板自行车”)。克莱夫在C5产品的投放市场时投入了数百万英镑。这款产品既具备有用性,也具备可用性,但遗憾的是,人们讨厌它。没有人使用C5,英国电视和媒体经常嗤之以鼻。该产品最初的产量为14000台,结果直到公司破产前,只售出了5000台。
第二件事就比较新。“赛格威”是一种个人交通工具,可以让用户用两个轮子去(几乎)任何地方,它于2001年推出,2002年投放市场。它的发明者迪安·卡门(Dean Kamen)预测在世界各地销售上百万台。事实上,在投放市场后的6年里,它的销量还不到3万部。该公司已经出售和转售多次,自从它推出,虽然赛格威满足了少数人的需求,取得了些成功。但事实却是,人们不使用这种工具。
为什么这两个具备有用性和可用性的产品没有得到使用?在Sinclair C5的案例中,产品未能满足特定的需求。正如BBC最近提到的,如今公众的环保意识十分强烈,Sinclair C5产品可能非常受欢迎,但在C5发布的时候,环保问题还没有这么迫切。
Author/Copyright holder: Aido2002.
以赛格威为例,《连线》杂志说:“但这根本没用: 赛格威在技术方面无人能及。可惜这毫无意义。“该公司未能确保产品在发布时通过过相关法律规定(在许多地方在公共场合使用它们不是合法的,现在仍然是不合法的)。”早期的使用者也报告说,他们因为使用赛格威电动车而遭到嘲笑,形象受到诋毁那么销量肯定无望。
一个成功的产品肯定要得以应用。就算生产了一个具备有用性和实用性的产品,但用户仍可能不想使用它。
如果要使用一个产品,它必须是有用的。但如果没有得到使用,它就没有意义,这意味着它永远不会成功。一个产品也应该具备可用性,以增加使用的机会——一个产品的可用性越大,用户用起来就越舒心,也会更容易说服别人使用它。然而,就算具备可用性和有用性,也不能保证一个设计得以使用。除了可用性和有用性之外,还有其他的考虑因素会影响产品的市场普及度。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马克笔设计留学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国内互联网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一些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内互联网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很多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用户量庞大的海外市场。而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加速了海外市场的数字化进程。据 Sensor Tower 数据显示,2020 年 Q1 全球移动互联网应用下载量达 336 亿次,同比增长了 20.3%。
产品出海的第一道屏障就是语言。但若想打造一款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产品,只完成不同语种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国际化与本土化。
国际化+本地化的策略,也就是“glocal—global+local”,指的是结合国际统一和地区差异。这种策略在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灵活配置保障地区的个性化体验,既能满足统一维护提升产品效率,也能保障当地用户的特殊诉求,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设计方案。
产品的国际化,即全球化。国际化的通用设计能够为产品打造一个全球统一的形象与内核。
△ Chrome 的不同地区首页功能与样式基本一致
一套通用的设计系统和设计规范,既可以帮助我们在产品的国际化设计中 树立产品调性,又可以保证操作的一致性,同时提升设计的高效性。阿里旗下面向东南亚市场的购物平台 Lazada 在开发之初,通过使用 Fusion Design 的设计系统,大大节省了设计的时间。在如此复杂的电商业务场景之下,整套产品的设计最终仅 3 靠个设计师就完成了。
△ 设计系统对产品研发成本的影响
除此之外,一致的内核也能够帮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的识别度与知名度。
想要让产品在某一个市场上站稳脚跟,对于本土化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本土化的核心是 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差异相应调整产品策略。
△ UC 浏览器在不同地区的首页布局
为什么说本土化对于产品的出海非常重要?其原因并不难理解。Charles Eames 说过,“Recognizing the need is the primary condition for design.” 任何设计的本质都脱离不开对需求和问题本身的理解。好的设计是在对需求、动机、心理、环境等相关因素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所产出的解决方案。
在考虑产品的本土化时,我们需要关注到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是否仍然成立,用户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以及整个外在社会物质、精神环境等方面的状况。蚂蚁金服团队通过海外本土化设计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环境-人-需求“的研究框架,列出了可以去调研的多个方面。
△ 蚂蚁金服-“环境-人-需求”出海产品设计研究框架(做了小部分修改)
首先,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判断就是原来的用户需求是否成立。产品在原市场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在新的市场仍然存在,即我们的产品是否 有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原先的产品是否对于该市场的用户是有价值的。如果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深入探索如何让用户用起来;如果没有价值,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要继续开拓这个市场,以及如果继续开拓这个市场,在原有的产品形态上,我们能否通过改造的手段让它符合在新市场的用户群中挖掘出来的、不一样的新价值?
达到了“有用”的标准,我们则需要开始考虑“ 好用”的问题。只有满足“好用”这一条件,产品才能够被用户用起来、从而真正在新市场落地。在实现“好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生活形态、价值观
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会塑造当地用户的生活形态与习惯。
下图分别是日本和北美地区的新闻资讯类 App。同样是推送新闻资讯,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却大相径庭。可以看出日本的新闻 App 布局紧凑、信息量大、页面坪效很高;而北美的新闻 App 则更注重突出重点内容,信息密度相对来说并不高。
△ 日本-新闻资讯类 App
△ 北美-新闻资讯类 App
这种差异的背后,其实是两地上班族生活形态的差异。日本城市小、人口密度大,上班族通勤大多会选择地铁。而北美地区面积大,大部分人会驾车上班。驾车的人双手需要长时间控制方向盘,同时开车也需要持续注意路况,只能在间隙中查看新闻内容;而乘坐地铁的人双手更加自由,也有较长的通勤时间需要消磨,故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也能够接受更繁琐的操作。
△ 北美(左)和日本(右)各自的生活形态
有时候,某个地区的用户长期习惯的操作模式,会与主流的操作模式有所差异。设计师 junu 在个人博客中讲述了他为 Melon(一个韩国主流音乐播放器)进行体验优化的一段经历。他发现 Melon 当时的播放操作逻辑比较冗长,用户需要先点选列表中的多首乐曲,再点击底下的播放键,此时 Melon 会将用户所选歌曲自动生成一个列表并进行播放。这和当时 Spotify 等音乐播放器“点击即播放”的主流交互逻辑相比,要更复杂和麻烦,尤其是在用户只是想要立即听到某一首歌曲的时候。因此,junu 提议引入“点击=播放”的操作方式。但当他们设计出了这样的优化方案后,却发现在测试过程中老用户们对这样的交互方式感到陌生和沮丧。基于用户反馈,最终,他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保留了原先的复选框作为多选操作的区域,让用户仍然能够选择乐曲生成列表并且播放;同时又引入了点击单曲直接播放的操作。相比第一版优化方案,用户的接受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 Melon 播放器的点选操作逻辑
设备环境
10 年前,高端大屏幕手机在东南亚和非洲市场普及率并不高,因此产品出海时需要考虑当地常见的设备是什么,并作出相应的适配。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手机的成功出海,即使是东南亚和非州的发展中国家,高端移动设备的普及率也已经很高,这为设计师在考虑通用性的过程中减轻了不少负担。不过,在为每个地区的用户做产品设计时,仍然需要调研清楚当地设备的使用情况,比如什么样设备更流行、普及率更高;如果某一地区的设备不够发达,那么设计的操作也需要考虑到设备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业态/监管
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各个行业的标准与制度也可能存在很大区别。例如财会软件行业中,在北美和英国占据了重要市场份额的 Quickbooks、Xero 等公司,却无法成功打入欧洲一些国家的市场。因为财会软件本身的功能、流程设计与当地的财务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本土的企业显然会对当地的政策和制度更加熟悉,也更容易设计出符合当地企业与会计需求的财会产品。
2015 年,Airbnb 进入中国市场。在最初的市场调研和用户调研之后,针对本土化,他们所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根据中国的业态环境对产品的前 10%和后 10%做了改造。其中,产品的前 10%指的是登录这一类用户开始使用产品所需要进行的步骤,而后 10%指的则是支付等用户完成一个完整流程所需要进行的操作。因为当用户进入到产品主要链路中时,其功能流程基本相通(搜索地点、挑选房间、浏览信息等),不需要做过多的改变;但产品的前 10%和后 10%则决定了用户能不能把产品用起来并不遇到障碍。因此,针对登录的部分,爱彼迎将原先的 Facebook 等第三方登录替换成了微信与微博账号的登录;而在支付的部分,爱彼迎引入了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方式,打破了中国本土用户进入产品和完成订单的壁垒。
△ Airbnb 产品中国本土化的“前 10%与后 10%”策略
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代表着社会阶层状况的不同,它会影响人们在消费时的行为方式。蚂蚁金服在调研菲律宾市场时发现,当地拥有银行账户的人口仅占了总人口的 34%,同期中国拥有银行账户的人口则占了总人口的 85%。而这 34%的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富人及中产阶层。在贫富分化严重的菲律宾,大部分普通民众是没有银行账户的。这一人口学特征很大程度影响了蚂蚁金服电子钱包业务对菲律宾目标用户的描绘,继而影响了产品各个层面的设计。
文化/宗教
在各个文化/宗教里存在着不同的意象,也会有各自的表达方式与禁忌等等。在某个文化下表示友好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是一种冒犯。这些都是在设计时需要去注意的。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文化/宗教语境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这里我们会引入一个模型——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模式,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解读。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模式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理论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更明白该文化群体中人们的行为倾向。此理论总结了衡量各文化价值观的六个维度:
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缩写为 PDI):指在家庭、公司、社区等组织机构中地位较低的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指数高的文化,组织更中心化、有特定的等级秩序、更容易听从领袖的决策;而权力距离指数低的文化,组织更扁平化、主张人人平等、更倾向于自己做判断而不易受控制。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缩写为 IDV):与集体主义相对,指个人融入集体的程度。个人主义越高的文化,自我意识更强烈,更看重依靠个人努力获取利益和价值,追求隐私保证和自由;而个人主义程度越低的文化,会期望得到“团体”的照顾,更忠诚地依赖于群体和熟悉的社交关系,更倾向跟随主流价值观做决定。
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缩写为 UAI):指社会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越高,人们会更遵循规则,恐惧变化、喜欢熟悉,并且习惯通过已知经验推演事物逻辑。而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越低,人们会更有更强的安全感,对变化的包容性更强,有着更轻松的生活态度,鼓励冒险,对风险的承受度更高。
男性化(masculinity,缩写为 MAS):与女性化(femininity)相对,指人们(不论男女)更富有竞争精神,自信与野心,注重财富和社会资源的积累,而女性化社会责注重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生活的品质。故男性化程度高的社会,人们会更加自信、进取、好胜,追求英雄主义,关注物质成功及权利地位;而男性化程度低的社会,人们会更加注重合作与谦和,信奉中庸共识主义,更享受生活、关爱他人。(注:男女平等)
长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缩写为 LTO):最初名为“儒家动力”(Confucian dynamism),指社会对未来的重视程度。长期导向的社会,注重坚持不懈和节俭,愿意计划未来生活,也会设定长期目标;而短期导向的社会,会认为活在当下更重要。
放任与约束(indulgence vs. restraint,缩写为 IVR):指社会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意图控制自身的欲望。放纵指数越高的社会,人们会更加乐观、积极、冲动,认同随心所欲的观点,更倾向自我欲望的满足和表达;而克制指数越高的社会,则会在心态上更加严肃、严谨、审慎,会有更严格的社会规范制度,而认为休闲娱乐不重要。
使用他们官方网站( https://www.hofstede-insights.com/ )上的 Culture Comparison Tool,可以查询到各个国家的文化维度指数,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国家进行对比。
△ 日本与荷兰的文化维度指数对比 – hofstede
在为特定地区的用户设计产品时,我们可以从这些维度去解读他们的行为倾向,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者设计方案。滴滴团队在开拓墨西哥市场时,根据墨西哥的文化维度指数在产品的本土化上制定了从功能到外观等不同层面上的设计策略。
△ 墨西哥地区的文化特征指数
△ 滴滴墨西哥的本土化设计策略
这类源于文化差异的设计差异并不少见。在淘宝等国内的电商平台上,“按照销量排序”是一个被高频使用的功能,消费者们认为什么产品买的人多,什么产品就更好。这样的观念也催生了一大批店家刷单的行为。但当在北美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上,我们会发现并没有按销量排序这个选项。因为美国的用户相对来说个人主义更强、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他们不认为他人推荐的就一定是好的。
△ 国内外电商平台对比
在企业即时通讯工具行业,国内的主流产品,如企业微信、钉钉等,都选择了蓝色这一比较沉稳的颜色作为主色调,在产品功能的形态上也偏向于严肃。而海外的办公产品 Slack,视觉色彩更加丰富;整体的产品定位也更加活泼欢乐,常常会有“不严肃”的表达,比如在界面多处都使用了 emoji。这样的产品形态差异,其背后是两种文化在放纵(享乐)/克制(严肃)这一维度上的差异。
△ 企业微信与 slack 的产品风格对比
除了功能框架上的设计需要考虑本土化外,产品中运营内容的本土化也是不可轻视的一环。Spotify Design 团队在《Designing for Belonging: Why Image Localization Matters》一文中,记录了他们对于内容本地化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同样,内容的翻译仅仅是本土化的第一步。在地区之间区别不大时,完成内容的翻译便能够满足其他地区的需求。如下图中 “浴室歌单( Songs to sing in the shower)”的播放列表,列表上的文案一经翻译,就能够推送给德国、波兰、以色列、意大利等一众国家的用户。但当内容的阅读群体有着更显著的差异时,仅仅翻译是不够的。在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其他人种比如亚洲人可能就不会产生很强的代入感,也会缺少对产品的一种归属感(这个产品并不是为”我“设计的)。
△ Spotify “Songs to sing in the shower” 歌单
下图展示的是 Spotify 另一个歌单—— “快乐时光( Happy Hits)” 的封面在不同地区的呈现形式。可以看到,面对文化差异更大的群体时,Spotify在保持了统一的样式风格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地区都展示了当地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快乐”的样子。这种本地化内容更加贴近当地用户,也能够让用户产生更强的连结感与共感。
△ Spotify “Happy Hits” 歌单
回到那句话 —— “Recognizing the need is the primary condition for design.”产品的出海其实只是我们在设计中会遇到的一种场景,在这个特定场景下我们的设计思考与其他场景下是互通的。如果仅仅完成了翻译这一步,那我们就忽视了在新市场下另一群用户的特征、需求、使用情景、操作习惯等关键信息。无论是不是在为产品的出海而设计,我们始终应该保持对用户的好奇,让最终的设计实现我们期望达成的目标。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酷家乐UED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2015年之后的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流量红利逐渐退场。2019年遭遇第一场资本寒冬,上半年投资总金额同比下降了58.5%。也在2019年,“精益创业”、“精益数据分析”、“增长黑客”等一系列数据思潮开始流行。而UX设计师作为半个产品经理,我们很容易将这股“数据热”迁移到自己身上:每个UX设计师都要学数据分析了吗?数据和设计是什么关系?天天盯数据会限制设计师的想象力吗?数据到底要怎么用?……
过往,设计师一般不会把“数据”挂在嘴边。我们提倡“以用户为中心,打磨极致用户体验”,较少考虑成本和商业效益。
通俗来说,就是产品经理负责“生意”,设计师负责“体验”。以“造鞋”为例子,产品经理做了市场调研,决定要生产儿童运动鞋,设计师负责设计“适合4-11岁的儿童在城市公园玩闹”的鞋子应该长什么样、穿着它跑跑跳跳是不是舒服的。但是设计师不需要担心运动鞋的销量,产品经理则要跟老板汇报销量业绩。
在红利消退、产品同质化严重和快速迭代的多重压力下,UX设计迎来了更高的挑战:仅凭主观判断“好不好用、好不好看”来打磨产品内在体验,不考虑产品的生存、增长和盈利,很难在行业立足。与此同时,随着数据采集工具的日渐成熟,数据以“客观”和“便捷”两大特点,帮助我们更快获得“设计的依据”。精益化设计是必然趋势,而“数据分析”是精益化设计的手段之一。
沿用“设计鞋”的案例,UX设计师要在自己所在领域思考:在设计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用什么数据指标来衡量这个儿童鞋好穿、好卖?在鞋进行批量生产前,我们有没有数据资源支持我们研究父母/小孩对鞋子外观的偏好、小孩运动时容易受到哪些物理伤害等等?如果有条件进行小范围的数据实验,我们如何设计数据实验来评估好穿好卖?
“理解任何事物都需要先对它进行定义,这样才能够在头脑中清楚地知道正在讨论的是这个东西,而不是其他东西。”非常喜欢美国经济学家Thomas Sowell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里说的这句话。
如果我们对“数据”下定义,那么产品设计语境中的“数据”具体是什么?数据是怎么产生的?
从数据采集手段来看,互联网产品的数据来源主要有3个:二手资料数据、问卷调研数据和应用埋点数据。
行业数据和竞品数据一般通过二手资料获得,包括商业交易数据、用户群的态度和意愿、用户舆论指数、竞品的用户规模和盈利状况等宏观数据。常用的搜索渠道有:百度指数、企鹅智酷、艾瑞、尼尔森、各大科技资讯平台等。
我们可以将这些理解为“市场数据”,在立项期对产品方向有一定指导意义,能快速了解市场概况,也能帮助产品思考差异化定位的问题。
以“腾讯文档为”项目为例,我们想提高腾讯文档用户创建文档的成功率,通过模板创建文档是关键路径之一。研究用户通过模板创建的路径时,想大概了解用户找模板时可能会在意什么。于是我们尝试使用百度指数搜索“模板”、“文档模板”、“PPT模板”、“Word模板”、“Excel模板”,从搜索量得知:PPT模板搜索量最高,符合我们的推测;Word模板内容中,简历、合同需求量较大,而部分用户只是想要好看的Word背景等等。虽然我们得到的有效信息不多,但我们能够通过二手资料的方式,快速了解用户需求的基本面。
问卷调研数据是通过向目标用户发放问卷获得的,侧重于收集人口学信息、用户自述的历史行为、主观态度或意愿,比如用户满意度调查、流失用户原因调查等。本质上是通过建立假设、再进行抽样统计的方法来得到用户口述的答案。也就是,问卷倾向于听用户说了什么、而看不见用户真正做了什么。严谨的问卷分析也会比对后台数据,校验用户说的和做的是否一致,以清洗无效数据。
较之于问卷调研数据,我们想看“用户做了什么”,则通过分析应用埋点数据获得。
“应用埋点数据”也叫“埋点数据”、“前端页面数据”,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用户在应用内(网站、客户端、小程序等)的操作行为数据”。其背后原理是:用户和界面发生交互,系统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和返回请求,把这些请求预埋一段计数代码,就能得到页面的曝光数据和用户的操作数据。
埋点需要产品经理或设计师做好数据指标的定义,跟开发工程师提前沟通,让开发工程师在代码中嵌入埋点。一个埋点由多个字段组成,规范地定义字段,有利于我们在数据平台搜索埋点更方便。当我们怀疑数据有效性时,也更方便排查埋点问题。
埋点类型可分为曝光埋点、操作埋点和时长埋点:
1. 曝光埋点可以捕捉页面被展示的次数,可以是针对整个页面,也可以是页面中的某个区域。即我们常说的PV、UV。
2. 操作埋点则是在用户对页面某个区域(按钮、卡片、提示条等)进行手势操作(点击、双击、长按、滑动等)时,进行打点记录。对应的,也称之为某个操作的PV、UV。
3. 时长埋点是通过标记以上两类埋点、并计算时间差获得的。比如,我们记录用户选取模板耗费的时长,可以通过离开页面的时间(t2)-进入页面的时间(t1)计算。而离开页面则用点击左上角返回按钮、点击具体模板等“离开”操作来核算。
基于以上3种原始数据,我们可以运算得出点击率、功能渗透率、人均点击次数、人均使用时长等具有对比价值的数据。
较之于二手资料和调研数据,埋点数据更加贴近用户的真实表现,作为反馈指标的灵敏度更高,可挖掘性更强,也能作为客观衡量指标引入到每一次产品迭代中。
设计师理解埋点的原理,有助于在数据采集环节跟数据开发更好地沟通,并提出合理的数据需求。另外,当我们拿到一组数据,也需要从根本原理上去判断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确保数据没有质量问题再进行下一步分析。
数据分析能力会在UX设计师的岗位招聘要求中被提及,但除了电商和广告行业的数据化设计知识体系较为成熟,其他领域还在探索。另外,相比于市场营销、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等职能,设计师的分析框架是相对晚熟的。
实际上,我们很难从招聘广告中归纳“具备数据分析能力的设计师”长什么样,但我们期望这样的设计师对数据的感知力强、分析逻辑清晰、数据经验丰富,对某个垂直领域的数据仪表盘了如指掌等等。
数据对UX设计有什么用?或者说,在设计链路的哪一个环节,数据和设计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UX设计日常流程为:得到一个需求(需求评审/需求挖掘)——输出设计方案(设计决策)——验证设计方案(设计实验)。顺着这个流程,我们来看看数据在UX设计各阶段的作用。
肖恩·凯利斯在《增长黑客》开篇就提到“仓筒组织”这个概念:职能组织有各自的KPI,但未必对最终的业务目标都有利。比如开发人力有限的情况下,产品经理想上线新功能,市场运营想搞推广活动,设计想做UI大改版做炫酷的动画——就像N匹马有N个方向,马车跑不快。
尤其是当产品进入成长期,我们会发现“能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不仅仅是来自老板和产品经理的需求,每天都有用户想教你做产品,刚刚竞争对手又上线了N个新功能等等。另外,当多个产品经理分管不同业务线,每个产品经理都会认为自己提的需求优先级最高。那么,ABCD这几个需求,哪个更值得即刻实现?
有目标导向和成本意识的设计师,不会拿到PRD就开始画稿,而是做需求评审。下次产品经理给你提需求,或者自己想要主动提案,不妨从下面几个问题开始思考效益。
如果这个新功能上线或对已有功能做这些优化点:
|正向评估:如果做,能使哪些用户在什么场景受益?用户会因此使用、消费、甚至推荐我们的产品吗?
|负向评估:如果不做,是否会造成用户口碑变差,甚至弃用我们的产品?
|数据导向:预估这个需求对大盘数据(AARRR)有何贡献?如果无法在短期看到对大盘数据的直接提升,应该取什么样的数据指标来评估其价值(GSM模型)?
|比对优先级:目前有ABCD四个需求,而人力资源有限,当下最应该解决哪个数据环节的问题?
我们以腾讯文档的Excel按行填写功能为例,阐述如何在需求评审阶段就思考数据效益。
一开始,我们只是从用户吐槽中了解到在手机端使用Excel录入信息的困扰:协作人之间容易窜行误删误改别人填写的行,甚至把创建人输入的表头信息都给删掉了。
我们模拟信息收集场景,摘出Excel移动端输入的体验节点,发现“在有限的屏幕内去处理表格信息,需要来回滚动/缩放表格,再回到自己的行再输入”这一点最容易发生错误,尤其在没有冻结首行的情况下。
我们有收集表功能,也支持表格转收集表,但是都依赖创建人主动去使用这个品类/这个功能。我们是否可以在创建人不干预的情况下,直接把来回滚动的表格输入变成纵向的表单输入?
以上都是从“感知”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确认了“存在这么一个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想法。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容易为之兴奋。
但是如果我们坚持更精益的投入产出比,我们应当评估“这是不是一个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即评估收益:改变Excel移动端的输入体验,能带来什么收益?
首先,我们做正负向评估。
|正向评估:如果做,用户可以在手机端更顺畅地录入信息,避免串行删改的错误。虽然这不足以吸引新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但这个体验未在竞品实现,能形成差异化的记忆点,也许能带来好的口碑。
|负向评估:如果不做,手机端的Excel输入体验跟其他竞品无差,用户倒不会因此流失,但是创建人会因为协作者的犯错苦恼,也许会因此转为采用“IM一对一沟通”来避免出错。
然后是设定数据目标:如果这个功能落到数据板上,能作何贡献?
|数据导向:我们预期这个功能能够通过提升手机端的输入体验,来避免用户出错,降低创建人整理数据的负担,以提高用户留存(而非预期这是一个拉新功能)。并且,设计假设正确,应该能通过一些数据指标看到用户的行为变化。
最后,对比同期提出的几个产品需求,评估优先级。
|比对优先级:假设Excel按行填写的需求是A(图中黄色点),同期有一个影响文档安全分享的需求B。如果我们按照正负向评估去考量优先级,将AB两个需求都放在象限图里,越外层越应该优先处理,那么我们就应该优先处理需求B。
以上是为了将思维可视化呈现给读者,实操时更重要的是数据意识和敏感度。图示仅供参考,用何种形式表达不重要。
掌握一套清晰的需求评审思路,才有话语权去讨论这个需求是做还是不做、即刻要做还是延后再做。这不仅仅是UX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目标导向思维和需求分析能力,而是整个团队都应该建立的数据意识和工作流。这也适用于对设计师提案的自我审查,避免自娱自乐。
产品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关注的短期效益会有所不同。初创期,产品先要验证其假设的需求是不是用户真实需求、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当产品发展到一定的用户规模,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关键数据指标,去判断现阶段是否符合预期。这就像我们去医院抽血做体检,血样指标可以反映我们当前是否健康。
如何检验产品健康度呢?我们首先关注宏观的数据转化是否符合预期,即AARRR。海盗指标这一套,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但对设计师来说,难点在于如何将宏观数据转化与具体的用户使用场景进行关联,进而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任务。
以腾讯文档为例,在线文档的核心用户价值是“从创作到协作的多人多端无缝同步”,因此我们定义用户的关键路径是“创作→分享→协作”,即:
基于关键路径,我们继续下钻分析每一个环节,建立用于监控“转化质量”的行为漏斗。比如在“分享”这一步,落到APP里,这个行为漏斗是:
我们发现仅30%的创建人在分享文档前设置了非私密权限——这个数据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因为这会导致创建人分享文档后,协作人无法直接查看或编辑文档。协作人需要进行权限申请,创建人则需要处理相应的权限申请通知或更改权限,从“申请权限”到“审批通过”的时间差降低了协作效率。
我们进一步去找关联的数据指标,来确认“这给用户造成了困扰”——“有多少用户在文档分享出去之后再返回来设置权限”‘、“一个创建者平均要处理多少次权限申请”等等。
通过小范围的用户测试,我们了解到“权限设置”是一个视觉盲区。于是,我们优化分享页的信息展示,来改善“用户看不见权限设置”这个问题。另外,当创建人在处理权限申请的通知时,提供修改权限的入口,以避免重复处理同一个文档的申请消息。
最终,我们将“分享前进行权限设置”的转化提高到80%——吹牛的,业务数据太敏感,无法以真实数据跟大家分享,本文的数字皆为脱敏数据。
这就像一个剥洋葱的过程。先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和对应的主路径,再拆解到对应的多个用户任务流,关注微观的某个环节转化是否有问题。利用数据诊断产品健康度,然后继续用数据或其他研究方法下钻,下钻到可以落地到设计点的层面。
2016年听了白木彰老师在杭州的一次现场分享,他对“Design”的理解非常透彻。“Sign”是“标志”,应该是大家最共通的常识,就像国旗是这个国家的sign。那“De”是什么?台下有人回答“重新定义”,而白木彰很自信地说:“不,这是一个否定词”。
对于UX来说,同理。每一次的设计都是一次否定,否定现有体验的合理性,否定现有的产品、服务或某一功能完全满足需求。反过来想,则是审问自己的设计方案:每一次的“否定”,真的更好吗?
这里举一个“小需求”为例:腾讯文档Excel的PC端右键菜单高度优化。笔者目前负责腾讯文档编辑模块的UX工作,日常就是很多这样的“小优化”,其实这更加考验数据敏感度和对“严谨”的坚持。
需求背景就是用户反馈“右键菜单太长了,小屏幕看不到菜单底部的内容”。
“展示问题”的解法有很多:
解法1/ 用UI手段,降低单个menu item的高度。
解法2/ 重新归类,通过折叠来缩短菜单。
解法3/ 当菜单无法完整展示,重新锚定其在屏幕的坐标。
对比竞品,确实有表格产品通过(2)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捞数据发现:右键菜单中,插入行列是高频操作(红色部分),点击次数比其他功能高5~130倍,且人均点击量分别是3次和2次。我们决定不去对增加行列进行菜单折叠,因为这样做虽然我们解决了“菜单太高”的问题,但降低了点击效率。
接到某个需求的“A问题”,我们容易一叶障目。但是,会不会因为我们解决了A问题而引发B问题呢?数据帮助我们快速决策,避免B问题的出现。谨慎对待每一次小设计,因为每一次小设计都是一次否定。
大家对数据实验应该不陌生,常用的方法有AB测试和灰度测试,是一种控制变量的抽样实验方法。
AB测试是指通过抽取抽取等量用户样本进行AB两个设计方案的投放,对比两组数据,进行方案择优。这两个方案的差异要严格控制在“仅有一个因素的差异”。这跟我们初中做生物实验论证“一棵小树的生长需要阳光”的思路一样:两组等量的小树,一组有阳光,一组没有阳光,经历相同的时间后对比生长的平均高度差。水、空气、养分等其他条件要严格一致。因此大改版等“多变量”的设计并不适用于AB测试去印证。
大改版则通过灰度测试或拆分变量去做AB测试来确保效果。灰度测试是指如果软件要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一个全新的功能,或者做一次比较重大的改版的话,要先进行一个小范围的尝试工作,然后再慢慢放量,直到这个全新的功能覆盖到所有用户。也就是说在全量发布的黑白之间有一个灰,所以这种方法也通常被称为灰度测试。
设计师需要观察综合的数据指标,以腾讯文档为例常规的指标有:PV、UV、人均点击次数、功能渗透率、使用该功能的留存率等等。另外是多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包括腾讯文档的“吐个槽”社区、微博搜索关键词、随访身边的用户朋友等。
数据化设计不是对“精心打磨体验”的否定。恰恰相反,对设计工匠来说,数据分析能力是一种新的“打磨工具”,提倡在设计实施和决策过程中更科学和客观。UX和数据的关系,就像我们期望鞋子被量产之前能够有数据佐证“这款鞋好看好穿好卖”,而不是否定“好看又好穿的鞋子能带来更好的销量”。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腾讯ISUX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最近公司在梳理整个产品在用户体验层面上可优化的问题,然后汇总整合。公司的交互专家就提出可以利用尼尔森可用性原则来将所以问题归类,进行整合。
What?尼尔森可用性原则是什么这么厉害?虽然之前也有听到过这个原则,但是具体的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于是打开百度开始搜索……
尼尔森(Jakob Nielsen)是一位人机交互学博士,于1995年1月1日发表了「十大可用性原则」。十大可用性原则分别为:状态可见、匹配现实、用户可控、一致性、认知易取、防错、高效灵活、优美且简约、容错、人性化帮助。
十大可用性原则既可以用来指导Web端,也可以指导移动端,当然其他涉及交互的场景也同样适用。
知道了这些基本信息之后,也看了一些其他大佬对可用性原则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接下来我自己罗列一些具体案例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些原则。
系统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给与合适的反馈,以此让用户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个人理解:产品应该清楚地告诉用户任务当前的状态、流程进度。
案例:
「状态加载」是最简单的状态可见的展示,告诉用户当前是加载状态,让用户在等待过程中不会焦虑
「未读提示」让用户知道有需要了解的信息还是未读状态,让用户可以及时了解
「更新提示」在视频、阅读、电台等产品中会用的比较多,让用户实时了解更新状态
外卖配送信息、快递物流信息的显示也是状态可见的一种
「操作提示」可以帮助用户知道自己已经操作成功,并且在有效进行中
系统应该说用户习惯的语言,比如:用户熟悉的单词、短语和概念,而不是系统导向的术语。遵循现实世界的约定,使信息以自然且合乎逻辑的顺序出现。
个人理解:产品的文案提示应该是用户熟悉的语言,设计风格应该符合目标用户的喜好,信息的呈现尽量贴近真实世界。
案例:
「特有风格」在二次元、金融产品、某类人群专用产品等会表现的更突出,特有的设计风格和专业的术语会让用户对产品更有信赖感
「模拟现实」在运动软件、AR游戏中比较常见,让用户更有真实感
当用户错误地选择了的某个功能后,系统需要提供一个明确的「紧急出口」,来让用户离开其不想要的状态,而且无需额外的对话框,支持撤销和重做。
个人理解:当用户误操作之后,可以有撤销重做的选择,可以后悔。
案例:
「返回、关闭」就是最常见的让用户可控制的按钮
「撤回」某些聊天软件的几分钟内信息可撤回并且支持重新编辑
我们不应当让用户去怀疑不同的语句、状态或操作是否在表达同一件事。设计需遵循平台的惯例。
个人理解:同一个产品需要统一的设计规范,同类型的产品也应该遵循基本的用户习惯。
案例:
「规范统一」是指风格统一、交互统一、视觉统一
「同类型统一」可以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方便,没有压力
PS: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操作有些不一致,切换使用会稍微不习惯
通过将对象、操作和选项进行可视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用户不需要记住对话框中某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的信息。系统操作的指示信息需要易于被用户发现和获取。
个人理解:就是把需要记忆的信息呈现出来,让用户直接确认就行。
案例:
「历史记录」保留用户的查看和搜索信息,方便用户后续查看
「关键信息」在购物车中的显示非常重要,可以方便用户直接确认下单
「观看记录」在读书、视频类的产品中非常重要,不需要用户去记忆上次看到的节点
文章来源:UI设计 作者:IAM苍苍君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在有一次面试的时候,我问候选人一个问题:你觉得你作为设计师,最擅长的是什么?候选人回答我说他最擅长的是移动端的设计。
紧接着我又问主流的移动端设计规范有哪些呢?他开始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我再次提醒他做移动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参照什么设计规范?他归纳总结了半天,说是去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 APP,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的回答有问题么?有问题,错了么?也没错。但是他没有聚焦问题,也对成熟的设计规范一无所知,成熟的 APP 设计规范本身也是属于可参照的坐标系;但他们都有一个更加底层的规范,那就是 iOS 设计规范和 Materia Design 等移动端设计规范。
他的回答更多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设计规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被普遍接受且广泛运用的方法论,而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就是在有意或者无意中运用这些设计规范进行输出方案。
萌新设计师拿到需求就开始上手画图,设计老油条拿到需求会思忖再三;萌新设计师设计过程中东借西鉴,设计老油条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完整的设计体系;萌新设计师评审设计的时候总是三缄其口,设计老油条评审设计的时候口若悬河。
是什么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呢?
这就涉及到设计进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了:你在做设计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方法论?
百度百科上对于方法论的定义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如果聚焦在设计行业,可以理解为,关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理论,初级的设计师倾向于通过经验化的手段解决问题,高阶的设计师则通过一定的设计理论去支撑自己的设计,关于方法论的沉淀,可以看出设计师个人能力阶段。
1. 总结归纳
像软件工程师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技术栈,设计师也可以这样理解,你的职业成长依赖于相关的某一行业;因此你的“技术栈”,构成了你设计能力的基本盘,大类比如 B 端交互设计师和 C 端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等,小类如 B 端可视化设计师、C 端动效设计师等。
在各自行业积累的经验,是我们个人技能的护城河,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在遇到类似需求的时候,可以快速复用;这也是为什么招聘的时候一般会要求有类似行业经验的设计师优先。
同时,我们在运用这些经验去设计的时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本能的直觉;我将其称之为设计师的直觉,就像色彩搭配、文字间距、页面留白这些基本的设计要素,大多数设计师都是依赖于设计师直觉(经验)进行设计。
2. 复盘
设计师的经验构成了我们方法论的基础,但是在平时的设计中,如果不注重项目复盘和总结,沉淀的经验也大多都是毫无章法的记忆碎片;因此针对项目的复盘很重要,复盘既包含设计层面的,也包含产品规划、人员协同层面的,这些也刚好构成设计师多维能力的一部分,比如产品能力、沟通能力等。
复盘可以让我们的经验更好的转化为可用的方法论,比如之前在设计长表单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既有业务方面的,也有交互方面的;通过之前的一盘复盘文章《如何设计一个超长长长长长的复杂表单》,我将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分析并记录。
实际上,初版的设计稿并没有像文中所写的那么完善,而是在后续的不断优化中,我将复盘后的一些方案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结归纳和复盘的区别在于,总结归纳是在一个项目阶段内展开的,是碎片经验的累计;而复盘是一个项目阶段结束后,从项目的全局视角出发,通过回顾和反思,发现项目的优点和不足,以此来激发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案,为以后的项目提供参考;而总结归纳也可以作为复盘的一个手段,两者相辅相成。
机制,于是花时间精心准备,组织大型会议,或激烈讨论或洗耳恭听,在心里留下一个又一个“哦,原来如此”,“哦,不过如此”,“哦,彼此彼此”的回响,时隔几周后这样的气泡便消失殆尽,难免困惑其意义几何。
3. 抽象
方法论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将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成一套可以加以复用的理论,抽象一方面可以延伸方法论的使用范围,也可以更好的进行指导设计;通用的规则一般要比狭隘的规则容易遵守,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设计规范,都是依据原子设计理论,通过对原子、分子、组织、模板、页面的定义,产出相应的设计规范和资产。
在产出设计规范的过程中,是将设计风格映射到原子设计理论上,从而抽象出各自行业内的设计规范;在运用设计规范的时候,我们又将设计规范解构到各自的业务中,从而产出符合业务场景的设计,解决业务问题。
4. 刻意练习
最近看了一本书,《刻意练习》书中写道:
“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于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为了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牢牢记住以下三个 F,将是有帮助的;这三个 F,其实是以字母 F 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刻意练习适合需要大量时间来进行巩固的技能型能力,比如插画、排版等,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习插画需要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多画多练习;而同样,刻意练习在写作沟通方面也有着比较突出的作用,当你输出的内容越多,你的写作技能同样也会提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线性关系)
如果说总结归纳、复盘和抽象是形成自己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那刻意练习就类似于手段了,通过刻意练习,可以将方法论加深固化为自己的专有技能,提升自己的多维能力。
通过对设计经历的总结归纳、复盘和抽象,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方法论体系。
同时,基于对相关技能的刻意练习,加固完善方法论体系,有助于我们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快速输出方案,提高设计效率。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星野随记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动画法则与动画曲线,做动效不但要遵循物理规律还要结合人们的视觉体验,想让动效更自然更符合实际,对于动画法则与动画曲线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此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首先我们说一说动画法则,动画有12项基本法则,源自于迪士尼动画师经累积数十年的动画制作经验所整理出来的,我们逐一来分析学习
01.挤压与拉伸(Squeeze and stretch)
当有力作用到物体身上时,物体将会产生一定的形变,比如你在拍球时,球落地后会被挤压,弹起时会产生拉伸,对于具体的挤压与拉伸的强度,与物体的硬度和用力的大小有关。做动画要遵循运动规律让动画更自然。
如下图小球的弹跳,左侧是无挤压与拉伸的效果,右侧是加入挤压与拉伸后的效果,明显右侧更自然一些
从挤压与拉伸的程度上,我们还可以看出物体的硬度,挤压与拉伸的程度越明显,物体越柔软,反之,物体越硬,如下图我们做一个夸张点的对比,可以看出右侧小球硬度更高一些。
02.预备动作(anticpation )
当物体要发生运动或者人物要做动作之前会有一个预备动作,比如向前方扔东西,一般都会抬手向后然后在向前。或者人在跳高之前会先下蹲发力,然后在高高跳起,做动画也是一样,预备动作可以让用户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例如下图中的蓝色小球会看起来更有活力和冲劲。
03.布局(staging)
staging是表演;展现;分阶段进行;筹划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布局或者构图,例如看动画时,有些表达人物特性的画面会静止几秒,有些场景素材过于复杂的地方会对突出的人物打聚光灯,来引导用户的视觉走向。
04.连续与关键(straight & pose to pose)
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两种动画制作方法,第一种是连续,也就是根据连续的动作逐一来制作每一帧的画面;第二种叫做关键,也就是先制作好关键的动画,然后再制作关键动画之间的画面。(连续与关键适用于手绘动画,而用AE或者一些动画软件在制作时可以结合使用)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做由于矩形逐步变幻成三角形的动画,如下图
05.跟随动作与重叠动作(follow through & overlapping)
跟随动作意思是动作的一个延续性,比如人物戴着红领巾向前跑然后停止,在停止的时候,红领巾是向前飘动的;重叠动作是指人物在运动的时候身体的关节并不是同一时间开始同一时间结束的,而是两者有重叠,如果同时开始和结束的话会很机械。
06.缓入缓出(slow in & slow out )
这个是最常用的动画法则,后面的动画曲线中也会详细说明这部分的,因为所有物体从静止到开始运动再到最后停止,都是一个逐步加速在逐步减速到停止的一个状态,当然机械物体的运动除外,比如传送带上的货物,就属于匀速运动。
07.动作弧线(action arc)
人物运动时会受到骨骼的影响,会呈现弧线运动,如果是直线运动就会生硬很多,举个例子
如果你看到了很明显的区别,却还是不知道为什么的话,我们来这样看
是不是瞬间豁然开朗
08.次要动作(secondary action)
次要动作我们可以理解为细节,主要是点缀主要动作的,比如用右手敲门,左手自然下垂,会给人感觉很放松,如果左手握拳会给人气愤的感觉,如果眼睛四处张望看起来就比较像小偷,这里的左手和眼睛就属于次要动作,可以丰富主要动作,但是不要太过,适当即可。
09.节奏(rhythm)
节奏可以使画面更有张力。有快有慢,有急速,有慢镜头,这些都可以使画面充满节奏感,很平均的画面就会很机械。
10.夸张(exaggeration)
夸张是可以增加对用户的吸引力的,和现实一模一样不是最优的选择,合理的讲动画夸张化往往可以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可以用挤压与拉伸,加快或放慢等等)
11.实体图(real figure)
可以理解为立体的形态,一个圆很平,但是立体的球就会有空间感,同时要保持画面的平衡。
12.吸引力(apparl)
画面有创新,独特,可以让用户过目不忘,吸引力强
以上要合理的运用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不要机械的使用,说完了动画法则,我们看一下动画曲线。
首先动画曲线有什么作用?在哪里可以调节呢?
动画曲线可以现实对象运动的仿真效果,比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匀速运动、自由落体等等;在图表编辑器中为某个属性添加动画时,可以在速度图表中查看和调整动画曲线,从而影响对象的变化速率,使其更真实。
正式学习动画曲线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小知识
关键帧
时间轴上的关键帧会有一些不同的形状,关键帧图标形态取决于关键帧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插值方法。当图标的一半为深灰色时,颜色较深的一半表示这一侧附近没有关键帧,或者其插值由应用于前一关键帧的定格插值所取代。
我们一起来看下有几种图标类型
让我们来一一解释,先看最简单的四个
圆形:
自动贝塞尔曲线(对两侧速度不同的关键帧进行柔和的连接)下面动图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对比
正方形:
定格(硬性变化)在文字变换动画中常用
凹三角和凸三角都是停止关键帧,可以通过右键点击切换保持关键帧来调整
凹三角是曲线关键帧转换为停止关键帧后的状态;凸三角是普通线性关键帧转换为停止关键帧后的状态
了解了关键帧之后我们来看看速度曲线与值曲线
最后我们来学习下动画曲线,动画曲线可以分为:线性动画,缓入动画,缓出动画,缓入缓出动画,我们逐一来举例说明
线性动画(linear)
动画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同样的速度运动,也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看起来不是很自然,例如现实生活中的传送带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缓入动画(ease-in) -加速运动
动画的速度先慢后快,动画曲线先是陡峭再平缓,例如现实生活中汽车启动,但是缓入动画会在速度最快的时候停止,会很突然,有点像被磁铁吸住的感觉。
缓出动画(ease-out)-减速运动
与缓入动画正好相反,缓出动画的速度先快后慢,例如现实生活中汽车慢慢停止
缓入缓出动画(ease-in-out )
速度由慢变快再变慢,例如现实生活中的汽车启动加速到停止。但是默认的F9对于实际效果来讲并不够,还需要我们把对比调节的更强,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调整前后的不同节奏感。
总结一下,单纯的线性动画与缓入动画和缓出动画并不太符合正常的运动规律;当缓入缓出动画相互结合时才会更符合正常的运动规律,但是时间上的掌握也是需要慢慢琢磨的,希望此篇文章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凌旬
蓝蓝设计( 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