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设计的概念

ui设计分享达人

什么是设计?如何定义设计?

设计概论的系列文章是从新设计概论与应用的课程中分裂出来的,整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参考了100多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史等书籍的知识,属于非常专业知识。设计概论作为设计的最深层的知识,不应该只应用于考研与学术研究,我个人很希望把这些研究型知识作为应用型知识的参考。


如果问设计师设计是什么,可能大多数人都回答不上来。设计只注重表面形式与风格,就无法产出有深度的作品。每天都在看流行风格与设计趋势,而不探究和挖掘设计的本质相关的知识,设计思维就会被形式所困,风格所限。



目录


1. 第一个故事(电话机)

2. 第二个故事(瓦西里椅)

3. 设计的萌芽

4. 思维延伸(快速过稿)

5. 再延伸(自我思维)

6. 语言与语源




第一个故事


在理解设计的概念之前,我们先讲两个关于设计的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在1876年3月,亚历山大·贝尔申请了电话的专利,早期的电话是壁装式的,是装在墙壁的,上面的两个铃铛起到来电提醒的作用,下面是听筒和话筒;贝尔申请完专利后,同年他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话信息,1年以后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从此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3/3-1922年8月2日 


过了61(1937年),美国艺术设计师亨利 · 德雷夫斯,为贝尔公司设计的以塑料为材料的电话机,如下图所示,别看它表面很光滑像金属,其实它的外壳是塑料材质;

undefined

塑料材质电话机  型号Model 302


金属材质的电话机长这样,观察细节它有拨号盘是用黄铜做的,外壳就是金属的;以塑料材质的电话机迅速代替了以金属为材料的电话机,塑料的成本低,做工工艺要求更低,就这样,塑料材质的电话机迅速风靡全球,影响至世界;

金属材质电话机  贝尔电话MFG公司


那我们纵观电话的发展来看,电话一直不断的进行创新,如金属材质变为塑料材质,座机变为手持电话,还有诺基亚经典手机3210和苹果Iphone12智能手机的出现,都是在满足人们的诸多需求;直到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手机后,现代智能电话不仅成为了人们必备的通信设施,也成为了人们娱乐和工作的智能工具。

 史蒂夫·乔布斯



这里我们就要思考一下!

为什么要不断进行电话改进?

进行的创新与创造?

 

  


第二个故事


我们坐过的或者见过的钢管椅,如图所示比较现代化的椅子,这种椅子就是用钢管作为骨架的椅子,它的原型,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是由包豪斯设计师马塞尔 · 布鲁耶设计的,也就是他做的这个椅子。

马塞尔·布鲁耶与瓦西里椅


椅子尺寸是79×79×79厘米,最大高度42厘米;背靠与座面采用皮革、帆布材料,1925年生产,他的设计灵感来自阿德勒自行车的把手,这里有点抽象,我们找一个实际例子进行对比,大图就是阿德勒自行车,自行车把手和椅子外形很像吧。为了纪念他的老师,抽象艺术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就把这椅子命名为“瓦西里”椅。

现代钢管椅的设计是瓦西里椅的延伸

 

讲完故事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电话机由金属材料改为塑料材料,改良的意义在于要满足当下的需求进行的创新与制造;而瓦西里椅不管是以阿德勒为原型进行设计,还是现代椅子以它为原型进行设计,设计的特性都是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创造。电话机和椅子的创新都意味着“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也是设计本身的概念。

 



设计的萌芽


上面讲的两个故事因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没什么难度。其实这里用“设计的萌芽”来解释这个概念似乎更合理。


设计的萌芽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的,当时人类对一些天然的石块(玛瑙和石英岩等)进行石器的打制(通过敲打的方法进行工具的制造),打制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间接打法,石器的制作是通过对各种石头的敲打制成的。

旧石器时代特点 - 打制石器


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人类利用骨头、石头和木头等材料,通过磨制的方法来制作各种各样的石器。后来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为尝试,做出了手工艺美术代表——陶器。

新石器时代特点 - 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满足物质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需要。作品有陶鹰鼎、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漩涡纹罐、弧边三角纹彩陶盆等,石器时代也意味着设计活动的产生。

陶鹰鼎 -代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以及人类开始使用工具¹利用工具²进行艺术创造活动³ ,新的思维不断发展和形成,就意味着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


注解¹²:磨制的石器、陶器、畜牧业、手工业和原始农业这些新时期石器的根本标志的出现,就足以说明人类开始更有效地使用工具和利用工具。


注解³ :设计活动是依存于最早的艺术活动中的,也可以直接说设计源于艺术;但艺术的起源一直都是斯芬克斯之谜;而我只能通过格罗塞的著作《艺术的起源》中寻找一些信息。


第三章 - 原始民族 开头写到“艺术的起源,就是文化起源的地方”;

第四章 - 艺术 章节中写道“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假使我们拿它当作个人的现象,就立刻会不能了解它原来的性质个意义;是不可以理解,孤芳自赏的各类艺术形态均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呢,这个还挺值得探究的。

 

 

思维延伸


我们确定了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后,根据“两个故事”和“设计的萌芽”进行理性的推断,就可以得出设计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和造物活动都可以称为设计;


狭义角度去理解,设计就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以人为本,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去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进而产生功能价值审美价值

 

我们只理解设计的概念(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和设计的定义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是拿来思考拿来使用的,所以这里就要利用“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这个核心概念,看它能引发什么新的思考,能得哪些相应的体现。


首先要考虑的是 “为什么不能快速过稿” 的问题,设计师是设计思维,客户是战略思维,设计思维考虑的是设计的审美与功能的问题,战略思维考虑的是成本控制,转化率,市场渗透,品牌统一化等等一系列问题;设计师与客户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不同就会产生摩擦与碰撞,造成意见和观念不一致的结果。所以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影响了设计,影响了设计的形成。


当设计思维与战略思维不同频,不同步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矛盾与分歧,互相不理解,互相不配合,甚至各自强行给对方灌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认知,最后完全由客户来指导设计师做设计,进而破坏了设计的意义与作用。
相反,让两种思维同频,设计师理解客户,客户理解设计师,出来的稿子就能更准确,更能符合实际的客户需求与市场需求,最终就可以实现快速过稿。怎么让思维同频,快速的建立起互相理解的过程呢,这里是有方法的。


客户理解设计师的方法是,设计师通过阐述自身的设计理念来让客户更有代入性的去理解你的设计目的。设计师理解客户的方法,是通过较为客观的研究与分析,来更深入的理解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掌握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从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对症下药设计出适合客户并满足需求的设计。


一手资料有两个维度的考量,分别是调研方法研究和图文影像资料的研究,调研方法研究里面包含几种研究方法,分别是对人,事,物,环境的观察、直接沟通、客观分析、角色互换、采访(电话/微信/邮件)、问卷调查、小组讨论、民族调查研究(社会性),内容比较多就不讲了..



调研方法研究(研究方法)

客观分析采访(电话/微信/邮件)

问卷调查
小组讨论

民族调查研究(社会性)


图文影像资料研究(资料收集)

自媒体 / 小视频

宣传片

图片资料

现场拍摄

文档资料

录音

音频资料

草图和绘画

H5小程序

 


再延伸


如果说设计是思维形成的过程,那我们设计师的自我思维就直接影响了设计的形成。如我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设计师,自我思维是封闭的,那又怎么能做出包罗万象的设计形式呢!


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又怎么能设计出有层次,有高度的作品呢!正如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C.S路易斯)说过:你的所见所闻决定于你所站的位置以及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自我思维越完善,知识储备越丰富,看待设计的角度就会变得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会更多。

 

思维知识可以扩展延伸出“自我思维”“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思维态度”“兴趣点与好奇心”“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认识”等!


思维知识延伸(基于设计的概念)

自我思维 - 心理学家日莫曼(B.JZimmerman)提出了著名的关于自我思维和自我监控结构;

自我控制 - 自我检查和分析 / 主动纠正偏差 / 及时反馈信息

自我认识 - 自我观察 / 自我图式 / 自我概念 / 自我评价

思维态度 - 心理结构三大因素(认知因素 / 情感因素 / 意向因素),态度的特性(社会性 / 针对性 / 协调性 / 稳定性 / 潜在性),态度的功能(对社会性的判断 / 忍耐力 / 工作效率),态度的形成(欲望 / 知识 / 个体经验),态度的改变(顺从阶段 / 同化阶段 / 内化阶段)..

兴趣点与好奇心- 通过寻找兴趣点与激发好奇心的方式来调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 内驱力与外驱力

内驱力 - 缺少兴趣的诱因,就会造成工作不饱的自身问题。对所做的工作没兴趣就不会觉得满足,对设计知识缺少探索心理,不会唤醒你自身的紧张状态,是缺乏内部驱动力的表现。

外驱力 - 缺少好奇心的诱因,就会造成工作不饱和的环境问题。每天你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做着类似的视觉效果,处理类似的业务需求,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把你对设计和其他知识的好奇心给磨灭掉,是缺乏外部驱动力的表现。

 


语源与语言


从语言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中找到最早描述艺术与设计的概念,就能更好的去理解设计,并能通过更客观的角度去理解设计的概念与定义。

undefined

在希腊语言体系中,希腊语Tekhné(τέχνη)是“艺术”的意思,这个词也有“技术”和“技艺”的意思。

undefined

古希腊人理解的“艺术”涵盖范围比较广,其中包括音乐,绘画,雕塑,手工业,农业,医药,烹饪等。在古希腊人眼里,艺术(审美性)与技术(功能性)是不同的且又不能独立和分离的活动。



其余内容就是课程的知识了!

语源的源头

英语体系中对Design的定义

Design的名词释义

Deisgn的动词释义

Design的语义

考研知识梳理

..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罗耀_系列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关于卡片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ui设计分享达人

卡片是APP常见的设计形式,它既有好处也有弊端,因此需要根据场景和内容确定展现形式。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卡片设计展开分析。

卡片是移动端产品常见的设计形式,广泛用在各类产品和场景中。卡片自带分割属性,让它成为了页面布局中的利器。但是卡片也并不是万能的,分割带来的间距影响了阅读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也会增加整个页面的长度,因此需要根据场景和内容确定展现形式。


一、常见的卡片形式


在移动端产品中,承载着图片、文字等内容的矩形区块,就是我们所说的卡片。根据展现形式,卡片基本可以分为3大类。


undefined


1、边距卡片


边距卡片在页面设计中应用更加广泛,通常采用带圆角形式,利用阴影以及四周的边距形成页面留白,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存在感”,同时增加了页面的层次感,让页面更加灵动。


undefined


2. 悬浮卡片


悬浮卡片主要用于功能集合或者页面内容扩展场景,目的是提升页面的操作效率。例如微信聊天界面下拉出现的小程序卡片,高德地图首页卡片,或者iOS系统随时可以调用的系统控制卡片和消息卡片。


undefined


3. 通栏卡片


通栏卡片只保留上下边距,通常不会增加阴影,边框线等样式。主要用于页面内容分组,提升内容的可识别性。


undefined


二、卡片设计价值分析


卡片可以通过边框线、阴影、背景色等特征形成独立内容结构,通过边距与其他内容区分,从而形成其独有的设计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更加清晰的页面结构


相较于无边框设计或者分割线布局,卡片可以进行信息归纳组合,划分出更加清晰的组织结构,实现复杂内容的简化处理。


例如“我的淘宝”页面,在老版本中采用了通栏卡片,整个页面信息结构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随着页面内容的增多,在新版本中页面内容全部采用了边距卡片的形式,并且融合了横版卡片和竖版卡片两种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独立性,层级更加清晰。


undefined


同时边距卡片形式有利于场景的拓展,例如“我的淘宝”频道在618期间,插入了618活动楼层,在视觉表现上毫无违和感。


undefined


2. 重点信息突出展示


卡片设计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边界塑造出来的整体性。一方面可以让用户感知到内容的归属层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卡片背景色,加强用户对内容的感知。


例如网易严选、天猫会员店的开卡福利,都采用了更加鲜亮的背景色,相对其他模块更加突出,能够快速抓住用户注意力。


undefined


3. 多层嵌套提高空间利用率


卡片作为一个独立的信息集合容器,具有XYZ三个方向的内容扩展和叠加特性,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由于移动端页面设计主要为纵向的信息流,通常卡片主要为X方向的交互操作,例如左右滑动等。Y方向主要为“点击”操作实现卡片内容的扩展,避免与纵向的滑动手势操作产生冲突。


undefined


Z轴方向主要是内容叠加展示,用户只能看到一个卡片内容,完成一个卡片操作后,才能查看下方的卡片内容。


例如知乎中“回答问题”中的卡片设计。用户除了按钮操作,可以左右滑动快速忽略卡片内容。交互方式简单有趣,可以带给用户比较强烈的挑选快感,不过卡片内容挑选是一次性的,如果用户选择忽略或者放弃卡片后,内容是无法再次查看的。


因此理论上讲,Z轴的交互形式可以叠加无数的的卡片内容,扩展性更强。但是不可逆的操作方式,需要考虑到对产品目标的影响。


4. 更加灵活的交互方式


卡片作为独立的模块,可以融入各种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操作。


例如今日头条中的信息卡片,集合了转发、评论、点赞等操作功能。此外卡片本身也可以增加交互操作,例如微信中卡片左滑和长按,可以激活级联操作选项。


undefined


卡片内容也支持多种展现方式,能够主动为用户呈现更多的信息,引导用户关注。例如商品横向和纵向的自动滚动、放大展示等。


undefined


App Store 中的“今日”频道中的卡片,点击可以直接显示APP详细信息,相比页面跳转方式,给用户带来了更加自然的交互体验。


undefined


三、卡片主要的应用方法


1、规范化应用


为了保持整个产品界面一致性,在各个页面中都需要遵循统一的设计规范。我们看到京东版本中,在“我的”频道页面,卡片设计采用了通栏圆角式设计,与搜索结果页样式保持一致。


undefined


2. 提升视觉体验


卡片设计会影响到页面整体的信息层级以及视觉动线变化。


例如通过支付宝首页改版前后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改版后,金刚区去除了白色背景,提升了icon在整个页面中的视觉层级,从而强化了用户对新增功能的感知。


原来的通栏卡片变成了边距卡片,整个页面层级更加清晰,用户对界面内容定位更加准确,减轻了用户在浏览过程中的认知负担。


undefined


3. 形式跟随内容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我们如何判断是否要采用卡片形式,以及采用何种卡片形式呢?


除了遵守系统设计规范外,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形式跟随内容”。


卡片受到形式、尺寸所限,通常只是作为页面组成元素,承载功能入口的作用。在不同的场景中,卡片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需要依据内容和目标定位来确定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大概总结下主要的形式:

  • 列表式卡片列表式卡片通常用在设置页面或者“我的”页面,主要采用通栏卡片形式。内容大多采用“icon+功能名称“的列表方式。主要目的是引导用户定位功能入口,辅助展示内容状态即可,不需要承载更多的信息。

  • 九宫格卡片九宫格卡片同样采用“icon+功能名称”的形式,通常用在功能数量不多的场景,相比较列表式卡片,信息可读性更强,更容易识别。


undefined


4. 单一列表卡片


该类型卡片并不多见,高度尺寸较小,主要以标题来吸引用户。为了增强用户的感知,通常会出现在页面中识别性较高的位置。


undefined


例如喜马拉雅“私人FM”的入口卡片。为什么不采用更有吸引力的展现方式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内容所决定的。

私人FM栏目中内容并不固定,通常是自媒体的内容集合,类似于榜单,无法保证每条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所以仅仅作为入口推广给用户。而喜马拉雅中的音频更多的是主题性的内容合集。


例如下方的“猜你喜欢”中内容,图片和标题都可以给用户明确的内容引导,所以更容易吸引用户,因此需要优先保证该栏目内容的露出。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放在金刚区呢?可能是因为金刚区内容有限,也可能是激发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采用了引导性更强的展现形式。


同样近期支付宝“财富”频道中上线了直播卡片,也采用了单一列表卡片的形式。所以单一列表卡片形式,适合于既希望增加一定的内容曝光,又不会影响核心内容的露出场景。


5. 内容型卡片


内容型卡片包含的信息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文本、图片、动图、视频等,承载的信息量更大。


最为典型的就是今日头条、微博等资讯社交产品,既需要为用户营造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又不能让用户在大量的内容中迷失了方向。因此这类产品主要采用通栏卡片,在内容呈现和浏览体验中做到平衡。


undefined


四、卡片设计注意事项


1、避免太多层级嵌套


虽然卡片中可以嵌套多个层级的内容,但是为了保证内容展示和浏览体验,需要避免太多内容的嵌套组合。特别是单个卡片中,避免多个卡片并排展示,造成内容展示过于碎片化,增加用户的浏览负担。


2. 造成纵向空间浪费


由于卡片必须要增加上下间距形成独立空间,会导致页面的长度增加。因此对于内容结构相似的模块,如非必须,不要盲目采用卡片形式。


例如通讯录,微信朋友圈、商品搜索列表页面等,采用了简单的分割线进行内容区分。既避免了页面空间的浪费,又提高了用户的浏览效率。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子牧先生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论一致性设计那些事

资深UI设计者

为什么ui要有一致性设计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次性设计

一次性设计就是,我今天投入成本完成了一个界面或者营销需求,但也只是完成了这个需求而已,今后再碰到类似的需求依然吃瘪,还得重新投入一轮成本。这种设计就好像一次性的碗筷,用后即扔,非常非常得低效,它不仅没有办法复用,而且无体系、非模块的处理方式非常摧残设计师的精力。


所以保持一致性设计也是可以提升操作的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延续品牌定位……而且一致性设计是UI和开发交接的一种很好的办法。


一致性设计的好处


对于开发团队而言

1.复用资源,降低设计成本

很多不同的界面中会用到同一个资源,如果见一个重做一个,会很大程度浪费设计的人力资源


2.产品风格及体验不易出问题

因为资源的复用,能基本保证整个产品的风格不跑偏,而在用户体验上,也起码能保持在一贯的水准


3.新人可以快速上手

比较大型的项目中如果人员流动率较高,一致性就相当有必要了。新人先阅读规范后更容易展开工作,根据一致性也能更快了解当前产品


4.程序能提高开发速度

主要也是因为能够复用自用资源,有些界面和控件,程序甚至无需找设计出资源,在产品策划指导下可直接开发


对于用户而言

1.对界面和功能操作的认知统一,学习成本低

熟悉过主要界面/功能后,在其他界面/功能中能基本自由操作


比如在北京开车是靠右行驶,到上海你不用学就知道也是这样。因为中国道路交通相关法律中对此是做了统一规范的。要是这一点不一致的话,到上海突然让你靠左行驶,你肯定要适应一段时间并难免犯错.....


2.提高操作效率

在降低了认知成本后,用户很容易就熟悉了产品的设计风格,那么操作起来自然也更容易上手,效率也更高


3.加强对产品(品牌)辨识度

别人一看很容易辨识出:哦,这是某某等那个产品

常见的产品中保持一致性设计的例子非常多,相信各位天天见,我就不啰嗦了。


一致性的规范提现在哪里


什么是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网上相关的文章也非常多,但我相信有很多设计师对设计规范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认为设计规范指的就是字体,颜色,控件规范那些,这种理解其实是比较狭隘的。

于我而言,设计规范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设计规范是针对特定产品所制定出来的一整套产品标准,包括流程标准,技术标准,设计规则等等。

今天就只来说最基础的几个小方面(也算是干货满满了)

  • 颜色

  • 字体

  • 组件

  • 交互

其他的一些需要大家根据自己的产品定义



颜色


颜色的搭配和选择影响着产品最后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合理的颜色配比能加深用户对品牌的印象。色彩无处不在。

那我们如何去定义颜色规范呢,下面本人分享一套规范,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进行套用(如果不对大佬勿喷,一起学习)

1.定义基本的颜色

首先要定义基本色。理想情况下应该有1-3个基本色与产品相关联。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使用纯白或纯黑色。白色(#FFFFFF)的颜色亮度为100%,黑色(#000000)的亮度为0%,这种强烈的对比在阅读或操作时会使眼睛疲劳。
最好的办法是     确定灰度色,灰度色适用于大多数界面设计。由于灰色度的H值和S值没有变化,所以只要改变B的数值就能形成一套色板。


基本颜色的使用场景主要是


  • 突出显示重要的界面状态或信息

  • 在交互方面:如文本字段切换、复选框等

  • 提供视觉反馈,如新的消息等


2.60%30%10%配色原则

根据数据反馈60%+30%+10%是是整体画面最有平衡感,也是用户最满意的方案引导用户的视线从一个CTA区域平滑移动到另一个区域。


配色规则如下:


  • 60%的空间用于主色调

  • 30%是空间辅助/次要颜色

  • 10%是强调色或引导色

如图

按其他顺序搭配,它仍然有效

3.了解受众

好的用户体验的关键是理解受众。颜色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颜色的选择会影响用户与产品交互时的感受和情绪。

  • 你需要考虑的问题

  • 谁是你的目标受众?

  • 他们的年龄?

  • 产品的专业化是什么?

  • 你想让产品唤起什么样的情感?


注意:与团队讨论选择时,请始终关注这些问题。

4.色重对比

如果你想把用户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操作上,最好使用强对比度的颜色来帮助用户找到焦点。


对比度帮助用户区分各种文本和非文本元素。更高的对比度使图像看起来更舒服,通过对比检查可以有效地评估颜色的搭配。



一个快速检查颜色饱和度是否统一的方法:


画一个颜色为纯黑(#000000)的矩形,填充模式选择“饱和度”,覆盖在色板上,色板上的颜色会出现饱和度的变化,以此来检查配色的饱和度是否相同。


通过这种小技巧检查颜色的饱和度,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5.命名方式

在系统中使用颜色时,请始终为每种颜色提供确切的名称。保证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理解该名称,很容易就能引用特定的颜色。


最好使用功能性词语来描述UI中的颜色,例如积极、警告、主动等。



另外分享一些将图像生成调色板的实用工具:

  • Coolors.co/image-picker(Web app)

  • Alembic(Sketch插件)

  • Image-Palette(Figma插件)



字体

在项目中文案风格也要和产品定位统一,各个界面出现的文字提示等要风格统一。

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


  • 类型

  • 字号

  • 字重

  • 行高

  • 行宽

类型

iOS设备的系统默认字体,中文为苹方,英文&数字为SF UI Text。

Android设备系统默认字体,中文为思源黑体,英文&数字为Roboto。

字号

不同的使用场景,文字的字号也不相同。文字的主使用场景分为: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正文和提示文字 。

通常最小字号为12px也有文字最小字号为11px的,特殊情况下,字号为10甚至可能更小,例如标签里面的文字。

字重

字重就是指字体笔画的粗细。字重的等级是用来标明同一字体家族中不同粗细笔画的字型。


UI设计中,常用的字重有两个,一个是常规(Regular),另一个是中黑体( Medium)。

正常文字使用常规体(Regular)。当需要突出层级展示,增加对比时使用中黑体( Medium),中黑体( Medium)常用于标题。



行高

字号大小等于文字高度,如下图所示,字号为16时,行高设置为16,那么其行高也是字体本身的高度(16pt)。

行高= 字号 + 行间距。

如下图所示:行间距距离文字上方为3pt,行间距距离文字下方也为3pt。字体高度为16pt。

行高(22)= 字号(16) + 行间距(3+3)。


在界面过程中,需要规范字号大小和对应的行高。不然的话会存在设计布局问题。


举个例子,设计一个标签时,当字号为14时,行高为20,那么为了保持视觉上字体到四周距离相同,那么上下间距为4,左右间距为8。

因为行间距的存在,不能将上下间距和左右间距设置相同。

如果行高设置为14(文字本身大小),那么上下间距应该也为8pt,而非4pt。


如下表格为iOS设计指南建议字号和对应的行高对照表。



下图是Sketch默认字号和行高对照表


可以看出iOS建议字号行高的对照表和Sketch默认的不一样。


 
Sketch视觉稿到了开发实现,字号和对应行间距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样会导致还原度出现问题。
解决行高无法完美开发还原的办法有两个:
1、将行高设置为字号大小,这样的话,就不存在行间距的问题,可以保证完美还原。但是由于一倍行高会导致有些机型的字被切掉。
2、使用字体插件,这样它可以自动修复Sketch文档中的字体行高,做到Sketch中字体行高与开发中字体行高100%还原。


行宽

行宽=字体宽度+两侧距离字体的宽度


行宽作用于文本范围,如下图所示:


将行宽拉长,代表着设置了文本内容范围,文本距离右侧语音图标为12pt,表示当文字内容距离语音图标12pt时,文字打点或截断展示。



组件

组件的使用场景有很多今天借一个例子来分析和总结,让大家了解和认识组件的使用和规范。

那就来个最基本的:顶部栏设计

  • 组成

  • 变化

  • 交互方式

来认识组件的模式和规则


顶部栏的常见样式


顶部栏是什么样子,它由什么组成?

通常,顶部栏提供有关此页面总体的信息,以及用户可能对该页面进行的潜在操作。常见的顶部栏如下所示:

顶部栏中常见的组件包括:标题、容器、操作项、导航图标等,接下来为大家逐一介绍各个组件的使用。

顶部标题通常与底部导航一起使用,共同解释页面的信息。

如果一个页面中底部导航只有图标没有文字解释,用户有可能不了解图标的意思,那么解释页面信息的重任就落在了顶部栏的标题上。

大多数情况下,标题位于顶部栏的中间,有时也会在左上角有一个很大的标题作为导航(IOS应用中)。除了解释页面的目的,大标题还可以用于品牌推广。

标题也可以解释用户在这个页面上执行的操作。例如,当用户想修改个人资料时,标题会显示“edit profile”,用来解释操作。

有时,在顶部栏主标题的下方会有补充文本,这样方便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

容器的趋势越来越不明显容器通常是灰色或者不饱和的颜色,有时容器也会使用品牌主题色,起到宣传和推广品牌的作用。

操作项通常以图标和文本按钮的形式出现在顶栏上 ,当需要时可以在顶栏上显示0-4个图标或文本按钮。

在不同的页面中操作项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但一些常见的图标/操作遵循着一定的规则:


1、返回:当用户进入第二/第三层级页面时,“返回”通常出现在左上角。单击“返回”图标可引导用户回到原始页面。

2、关闭或取消的位置不固定,可以在左侧也可以在右侧,具体取决于是否有其他操作。


这里讨论一个常见的问题,顶部栏中“返回”和“关闭”分别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返回”:当用户在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止一步的操作,或者在该页面上没有一个简短而明确的目的时。使用“关闭”:表示一个完整的单页操作,它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在页面上执行特定的操作实现特定的目的。


3、个人资料或帐户有时会出现在顶部栏上,以方便用户编辑个人信息,设置或切换帐户。

4、添加或搜索可帮助用户浏览更多内容或者扩展他们感兴趣的区域,通常出现在右上角作为易触摸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顶部栏上的图标/文本按钮通常是线性图标而不是填充图标,并且是非饱和颜色除非它们确实想吸引用户的注意,或者为了提示用户进行操作。


搜索顶部栏 

使用App时我们会发现,有的页面顶部栏中没有标题,而是增加了一个搜索框(淘宝首页)。

根据特定的需要,可以将搜索用在不同页面的顶栏上,因为它在用户浏览内容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什么时候放弃使用顶部栏?


当顶部有很多内容时,一些App会让顶部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完全舍弃。

在Robinhood顶部显示最重要的用户信息——每日投资增长,右上角只有一个提示文本按钮,用来邀请好友。


放弃使用顶部栏的常见案例是个人资料页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自我暗示,这个页面自己可以掌控,个人信息在顶部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顶部栏的交互模式

一个页面中可以有很多交互发生,有时顶部栏需要通过改变样式或内容来反映交互动作。

反映滑动位置 


下滑出现顶部栏:当顶部栏有许多重要信息但又占用大量空间的情况下,顶栏的内容可能会根据滚动位置而变化。当用户下拉页面以获取更多内容时顶部栏会出现。

 

下滑隐藏上拉出现:另一种形式是在Google搜索中,用户向下滑动顶部搜索框会隐藏(Google猜测用户希望集中精力浏览内容),但是只要用户向上滑动,中止浏览过程,顶栏搜索框又会出现。


 


不管交互形式如何,这类顶部栏能在用户需要时快速显示:

  • 用户可以进行搜索功能或常见操作;

  • 标题/重要信息作为参考,提醒用户在哪个页面。


下滑隐藏顶部栏:对于那些不会影响用户需求和操作求的顶部栏,通常会随着页面的向下滑动而隐藏。



星巴克顶部有一个令人愉快的问候语,当用户向下滑动并尝试选择要喝哪种咖啡时,它会随着页面滑动而消失。

Airbnb会在顶部展示房屋图片,以便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当用户向下滑动时,顶部的图片也会跟着滑动。

 

反映当前页面的变化 


有时,顶部栏的信息会根据内容的变化而实时发生改变。

最常见的案例是收到消息时的反馈:在微信中,顶部标题会显示用户收到信息数量的变化;Instagram通过顶部小红点的变化来展示收到的消息。

交互式顶部栏

作为页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交互式顶栏减轻了页面中其它元素的负担。除了常见的图标或文本按钮(添加、取消、后退)的变化,在顶部栏中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交互?


互动标题 

有的产品服务非常依赖于用户的偏好、位置,例如常见的外卖或打车软件。

在这种情况下,App通常依靠用户的初始输入来决定显示的内容,用户也可以直接在顶栏标题上编辑信息。

交互式图标/文本按钮 交互式图标/文本按钮意味着用户可以在顶部栏上执行某些操作,而不必离开此页面。在robinhood中用户可以在不用切换页面的情况下,直接选择购买股票要用的计算方法,或者把页面上的股票添加到自己的收藏中。

顶部导航 

有的App希望一个页面中能显示多个平行的内容,所以会在顶部栏上设置多个选项,实现更方便的导航。

常见的顶部导航包括分段控件和标签导航:

分段控件导航选项一般不支持左右滑动,选项较少,;标签导航选项的设计更多样,支持左右滑动切换。

https://www.xueui.cn/experience/app-experience/top-bar-ui-design-patterns-and-rules.html

研究过程可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能让我们真正受益。


总结

一致性设计大方向为产品有更杰出的体验,在保证用户体验良好的同时,我们需要与同类产品做出差异化竞争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互联网设计趋势,国外设计趋势,集合自己品牌去打造一套好用的产品。


这里推荐几个必看的大厂设计规范官网,建议收藏。

苹果iOS设计官网: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谷歌Material Design设计官网:https://material.io/design

微软Fluent Design System设计官网:https://www.microsoft.com/design/fluent

IBM设计官网:https://www.ibm.com/design/language

Facebook设计官网:https://design.facebook.com

蚂蚁金服设计官网:https://ant.design/index-cn


其实,规范也是要在遵守和引领用户习惯中不断迭代的。既要保持大的设计规范框架不变化,又要在设计的过程中给用户制造惊喜。比如,整个UI的配色和字体需要保持统一,但在一些图形,动效上可以做出亮点,让用户在整个使用体验中既是沉浸的又能有些小惊喜。规范的打破与重建一定是需要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黑狮力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信息组织策略-言之有序

ui设计分享达人

信息组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的信息是如何被组织编排到一起,又是以何种方式把信息呈现给用户呢?

全文阅读约 5 分钟, 主要分享 Ant Design 在页面信息组织策略上的探索思路。

 

人们是如何组织信息的?

在 Ant Design 的界面设计中,会包含大量的信息组织和编排工作,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     一个详情页面里应该包含哪些信息?

·     什么样的信息应该放在卡片里,什么样的信息应该平铺显示?

·     一个页面内的信息该怎么让用户快速找到重点?

·     ···

 

信息组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商场里的楼层导航、机场车站的标志指引、餐桌上的菜单、手机里的通讯录等等,各式各样的信息是如何被组织编排到一起,又是以何种方式把信息呈现给用户呢?

在解答这些关于页面设计的问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生活中的小案例:

 

动线设计

逛过宜家的人,应该会注意到宜家类似迷宫的动线设计,这种动线设计能够让消费者不知不觉逛完商场的各个角落。踏入宜家门口时,就会被一条隐形“向导”默默地引导着向前走:一条曲折宛转的主线依次引导至客厅家具、客厅储物室、卧室、书房等各个主区域,直到一个不落地走完才抵达出口。但在这个主线之外,为了确保一些消费者在购物中,能够快速离开或快速去往感兴趣的区域,每个主区域间都有一些较隐蔽的捷径作为辅动线。

 

这种动线设计一方面能够把所有商品按照路径有效的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又能让消费者不知不觉的沿着这个路径去了解商品。

 

商品布局

动线布局是宜家的隐形骨架,而真正让宜家卖场丰富起来的,还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宜家的卖场和大部分零售卖场不一样,它不会把同类型产品进行大集合,而是根据人们的正常生活场景来分类,不同类型的产品在同一区域组合陈设,构成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一方面能达到对各个商品功能的完美诠释,另一方面,一个产品尽量不会重复出现,尽可能减少商品展示的复杂性。

 

在整体商品布局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第一,在居家体验中心,样板间的陈列顺序完全是按照消费者回家后的场景而布置:客厅、餐厅、厨房、书房、卧室、卫生间......,第二,在家居用品中心,则会根据消费者在家的日常起居行为进行摆放:做饭、休息、读书、收纳......

 

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例子,对我们的界面信息组织有什么启发呢?

 

关于动线和布局的思考

在宜家的案例中,关于动线,映射到人的行为上,有一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叫做“流”(flow)。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著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对“流”的定义: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到某个活动中时,会对周边干扰视而不见,这种状态被称为“流”。宜家的动线设计很好的营造了这种状态,让消费者完全沉浸于商品浏览,并且尽量不去打断这种行为流。

 

经过研究发现,构成“流”的行为动作,其前后必然存在某种连续性或者关联性,例如回家的行为动线,日常起居的行为关联等。这个概念在界面设计中依然适用,很多界面设计都在有意无意的去创造“流”的状态,带给你用户沉浸式体验,例如各类短视频应用会根据用户浏览习惯推荐相关联的视频内容,让用户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关于商品布局,映射到信息组织上,《韦氏大词典》 中提到一个词“编配”(orchestration),对应的解释为“和谐的组织”。这个词能比较好的表达信息组织的含义,宜家的商品和谐的组织构成一个场景,它向消费者传递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的功用性,更是在传递一种搭配建议或者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商品组织方式能非常有效的降低消费者对信息筛选的复杂程度。而在界面设计上,表单页的和谐组织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信息录入,详情页的和谐组织能够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一个描述对象......

 

各种各样的信息总能以某种关系组织到一起,而如何根据这种流为用户去组织和呈现信息呢?

 

“流”的本质其实是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的行为动作串联,而“编配”的目的则是为了降低串联信息呈现的复杂程度。有了这两个基础的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初步假定:所有的信息是否都可以通过关联性和复杂度来进行组织编排?针对着这两个维度,我们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和验证,并得到基本定义:

·     信息复杂度:信息量的大小,包括种类、数量等。

·     信息关联性:信息之间的潜在关联或者相互影响。


我们设想,这两个维度能否运用到界面设计上的信息组织呢?


页面信息的组织方式

信息关联性

界面信息之间的潜在关联或者相互影响,通常体现在「逻辑关联」和「视觉关联」两个层面。


逻辑关联

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事件中的所有信息之间的关系,在界面设计中,无论什么样的信息,总能以某种方式进行分类和编排在一起,例如手机通讯录中的人名,可以按照字母顺序从 a 到 z 进行排列,电商网站的商品导航会根据类别进行分组,待办事项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排序等。

 

如何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呢?

被称之为信息架构之父的 Richard saul wurman 在《信息焦虑》一书中将信息组织方式用“五顶帽架”来概括:

·     地点(Location)

·     字母(Alphabet)

·     时间(Time)

·     类别(Category)

·     层级(Hierarchy)

简称LATCH。这五种方式基本可以涵盖所有的信息组织策略,信息是无限的,但是信息组织方式却是有限的。

 

视觉关联

任何一个界面呈现给用户的时候,用户都会下意识的去判断界面上什么信息是最重要的,接着会去关注这些信息都有什么关联,因此,除了按照逻辑去组织信息之外,还应该合理的去呈现信息的视觉层级关系。

 

视觉层级关系有几种常见的区分方式:

·     强调:使用基本视觉元素(颜色、形状、大小等)区分层级

·     亲密性:位置接近的元素通常是有关系的,而且位置越近,关系越强

·     图胜于言:视觉符号和对象关联,例如:齿轮或扳手=设置,垃圾桶=删除

·     浏览顺序:根据浏览顺序,从左到右(部分地区)或从上到下信息重要程度依次减弱

·     ···

 

如何验证界面元素的视觉关联性是否合理呢?

 

眯眼测试

《About Face 4: 交互设计精髓》 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测试,为了确保界面视觉信息有效的拉开层次关系,图形设计师经常会用到一个方法“眯眼测试”(squint test)。闭上一只眼睛,眯着另外一只眼睛看屏幕,看看哪些元素突出,哪些元素模糊,哪些元素看上去成组,哪些元素看上去零散。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总能够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布局和构成问题。

 

信息复杂度

通常以信息量的大小或样式多少来衡量,这两个维度实际决定了信息的浏览时长。例如一个详情页面内都是纯文本信息,但是信息量较大(超过三屏),则认为这个页面的复杂度较高,或者一个详情页面内同时包括文本、表格、代码展示、图表等元素,也会认为这个页面的复杂度较高。

信息的复杂度和关联性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维度,根据关联性去组织信息,本身就是为了降低信息呈现出的复杂程度。而对复杂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把信息呈现给用户。

 

页面信息组织实践 - 详情页设计

具体到界面设计层面,信息体量大、复杂度高常常是中后台界面设计的难题之一。以详情页为例,详情页内的信息该如何合理的组织信息并有效的传达给用户呢?

 

根据关联性和复杂度的概念,我们抽象出一个简单的「复杂度模型」,用来判断信息复杂程度和关联性对页面结构的影响。

 

横坐标表示页面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纵坐标表示信息的复杂程度,两者交叉组成的色块代表不同的信息等级。靠近原点最浅的色块,代表复杂程度低且关联性强的内容,例如一段纯文本的产品描述信息;远离原点颜色最深的色块,代表复杂程度高且相互独立的信息,例如一个发布流程中的集成测、预发环境测试、灰度测试、上线等各个阶段信息展示。

 

与之对应的,我们对信息展示方式也进行了维度划分,用来解决在复杂的企业级产品界面设计中,何时使用卡片区分,何时拆分为 tab 等布局问题。

 

根据承载信息复杂程度的不同,我们对容器组件也进行复杂度划分,用来解决在不同页面布局中,不同类型的信息用何种方式呈现的问题。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设计者在决策布局组件时,有章可循。最终让用户感知,当用户来到一个页面时,即可对页面的信息量、信息的搜寻方式有统一的预期。我们尝试将复杂度和关联性模型在界面布局中落地:

 

关于以上的模型在实际设计中该如何操作,这里提供一个推荐步骤可以参考:

·     「复杂度判断」明确设计对象信息量的大小

·     「关联性判断」判断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并合理分组

·     「组件选择」选择合适的容器组件来呈现信息

·     「模板选择」选择合适的页面模板,组织编排信息

·     「眯眼测试」检查整体布局是否合理(仅参考)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Ant_Design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输出运营设计稿?

周周

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每个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所以对于我们设计师而言,有时候项目的周期也非常紧迫,导致当我们接到需求时,很容易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需求方解释不清楚,设计师不知道从何开始,对项目也是不了解,后面临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使我们工作效率低下,也会让对方觉得你很不专业,做完的方案,需求方不满意,改了又改,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那么我们如何在项目周期紧迫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的输出运营设计方案呢?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日常和需求方沟通的一些小技巧。

什么是有效的沟通?

所谓有效的沟通,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载体,通过演讲、会见、对话、讨论、信件等方式将思维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对方更好的接受,使双方就某个问题可以达到共同认识的目的。

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有效沟通?

当接收到一个设计需求时,不要忙着动手开始做,要先去与需求方沟通清楚,如果少了前期的沟通,后期你可能会在无休止的改图中,一点点的不仅失去了耐心,还磨灭了激情!

1. 前期准备阶段

首先了解项目背景、活动的文案和玩法以及活动的目标及用户人群。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输出运营设计稿?

根据活动的文案和玩法去网上搜索一些针对性的有启发性的图片案例作为参考,用来初探需求方的喜好,明确接下来该走的方向,最后达成对风格的整体认知。同时要整理好自己的设计思路。

2. 沟通阶段

随时记录

带着前期准备的内容去和需求方沟通,把自己的一些设计想法给对方讲清楚,这样做能保证我们在和需求方讨论的时候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被牵着走!

与需求方沟通时随时记录在沟通中对方的想法,比如需求方想重点突出表现什么,想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等。也可以记录在讨论中一些好的创意,再结合自己的思考运用到实际中。

「沟通过程中的 3 个小技巧」

先听:这一阶段很重要,一定要以求知的心态去了解需求,不要拿着一个自认为的结论去沟通,因为产品在提出需求时,也一定是经历过多次推翻自己的想法,最后才选择的这一版方案及玩法。

后问:这个时候有不明白或者没有理清的地方要及时的提问,问题要明确,避免后期重复沟通。

再复述:将接收到的信息总结后与对接人复述,查漏补缺,确认下没有出现任何的遗漏。

达成共识

前面的所有点都确定好了之后,这时候我们已经与需求方达成共识,就可以进行设计阶段了。

下面我将通过实际案例,具体说一下我是怎么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产品达成共识,从而减少多次改稿的问题的。

案例:到家精选双 11 预售专场

1. 前期准备阶段

项目背景:

此次双 11 大促活动借助京东这一平台,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吸引用户下单,为业务线吸引更多的流量,促进转化率。

头图文案:

  • 主标题:保洁服务,11.11 预售专场
  • 副标题:日常保洁 3 小时预售,仅 85 元

活动的玩法:通过预售提前付定金,享受折扣这样的活动方式来吸引用户。

针对的用户人群:用户群体年轻,女性占比较高,超过 80%的用户在 35 岁以下。

参考的搜集和对设计的想法

由对第一点的总结,得出设计目标:

  • 着重渲染双 11 大促氛围,突出品牌调性。
  • 采用三维场景搭建,趋于年轻化,加上到家精选专属优惠券和金币,再次刻画品牌,也使画面更加热闹具有层次感。
  • 用到家的 LOGO 的小房子进行延展,用 C4D 搭建室内保洁阿姨打扫房间的场景,作为画面的主体,符合到家精选品牌性。

参考图的搜集: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输出运营设计稿?

了解完项目的背景,和对项目进行初步的思考之后,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参考图去找需求方沟通。

2. 沟通阶段

随时记录

给需求方看参考图,他们对用 C4D 搭建场景的创意表示认同与支持,也很期待。

在讨论时也说出了他们的诉求(这时候要拿小本本记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突出优惠券和定金抵扣内容,吸引用户点击
  • 会员专享区块与整体页面风格统一
  • 首屏要有大促氛围的沉浸感

达成共识

与需求方沟通完需求之后,心里有了方向和发力点,结合需求方的诉求和自己的思考,就可以胸有成竹的往下进行了。

这几个步骤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做到了这几项,产出的设计稿可以减少改稿的次数!

最终设计结果: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输出运营设计稿?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输出运营设计稿?

把需求方说的每个点都着重考虑到,以免等完稿的时候再修改。

结语

最后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

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准确输出运营设计稿?

不管项目大还是小,每次做完都要去做一个总结复盘,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多思考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请教有经验的同事,逐步优化自己的沟通流程。养成良好的沟通技巧,这样对于在下一次接到新需求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会大大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如何有效沟通是一个需要长期去总结思考的事情,只要掌握方式方法,再经过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文章来源:优设网     作者:58UXD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资深UI设计者

编辑导语:如今可以说是短视频时代,各种短视频平台充斥着我们的娱乐生活,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碎片化的时间刚好可以被短视频满足;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短视频【单列沉浸式】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谁能统一短视频领域?

抖音?快手?还是视频号?

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单列沉浸式】。

准确来说,单列沉浸式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产品形态。

过去这一两年,抖快两极越发明显,格局变化不剧烈的短视频领域发生的一个还算比较明显的变化是,所有的短视频都开始在产品形态上向抖音看齐了。

包括快手、微信视频号,甚至微博小视频,主流的短视频产品都已经全面拥抱单列沉浸式。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图:抖音(左1)、快手(左2)、视频号(左3)、微博(左4)

这是不是可以证明单列沉浸式就是短视频消费的最佳形态?

无论是成熟的老产品快手和微博,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产品视频号,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如果要找一个正确的角度去切入,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 单列沉浸式更加适合短视频消费;
  • 单列沉浸式让用户消费的时长增加;
  • 单列沉浸式的商业化更加理想;

01

单列VS双列,沉浸式VS非沉浸式,到底区别在哪?为什么说单列沉浸式是更加适合短视频的消费呢?

短视频是高度碎片化、kill time式的消费,这个消费有个非常大的特征,就是无脑,也就是用脑成本极低。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图:系统1(左)、系统2(右)

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左边的系统 1 状态,是快速的、本能的、自动化、情绪化的大脑工作状态,用脑成本低。

为什么同样是2个小时,明明可以完整看完一部电影,很多人仍然选择用短视频来消费?就是因为看短视频不需要动脑,只要被动的接受平台投喂的多巴胺、肾上腺素和荷尔蒙,产生愉悦感就好。

长短视频获得的快乐自然是不一样的,长视频虽然也大量充斥着价值极低的内容,但普遍认为长视频的内容价值远远高于短视频;因为长视频是比较完整、系统的去阐述,比如说长时间铺垫后的高潮、明线暗线的多方交织、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情节等;而这些更加高级的价值感都是需要大脑去思考、分摊到时间上面才有意义的。

用户在看长视频是相对高唤醒的状态,在看短视频是相对低唤醒的状态。

单列沉浸式是更加完美的契合这种无脑状态的,因为它的消费成本更低、体验更好。

02

首先是单列相比较于双列,是更加短平快的消费方式,可以减少用户的思考、选择和操作。

在单列中,用户切换视频只需要上下滑,播放完自动切换甚至无需成本;而双列中,用户需要返回重新选择并点击观看;切换视频的成本,双列高于单列。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图:单列消费路径(左)、双列消费路径(右)

短视频因为时长极短,意味着用户在单次消费的过程中会消费非常多的内容单元,每多消费一个内容单元,双列与单列的成本差就会进一步扩大,双列成本相对的就越高,单列成本越低。

因为单列消费路径短、消费成本低,在相同的时间内,单列比双列能够看到的视频数就更多,效率就更高。

当然,双列可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提高系统整体的容错率,但是这个选择的收益本身就不大;因为短视频价值极低,时长又极短、消费成本极低,这代表着选择的ROI低、选错的成本也低。

不妨将选择的成本分摊到视频消费时长中,长视频因为时长很长就会比较划算且必要性强,而短视频因为时长极短就不划算且必要性弱。

而且现在推荐系统越来越准,在短视频的消费中比人的主观选择还要准,基本上是抹掉了选择带来的收益,还省了选择的成本。

所以单列是比双列更加适合短视频的。

而沉浸式为什么比非沉浸式更加合适,是因为沉浸式可以使用户更快、更好的进入视频情境之中;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因为没有其它视频信息的干扰,能够让用户只专注于当前的视频。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图:可对比视频号单列沉浸式(左)和单列非沉浸式(右)

抖音负责人张楠曾经将抖音的成功在消费端归结为“全屏高清、音乐、个性化推荐、传递美好”四个因素。

全屏高清其实对应的就是沉浸式的消费体验。

手机中的原生相机拍出来的视频就是全屏的,如果将一模一样的短视频放在不同的尺寸上去看,全屏效果无论是视觉冲击力,还是进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上都是最强的。

这说明全屏高清是当时沉浸式在视频尺寸和清晰度上体验最好的形态,到了现在,全屏依然是最佳,清晰度却已经变成了1080P甚至更高。

单列沉浸式的消费体验更佳、成本更低,且非常适合短视频这种无脑式的kill time消费,自然是最佳的消费形态。

同时,这种形态也是产品上瘾的基础之一。

03

为什么刷抖音会上瘾,停不下来,一刷不知不觉就一两个小时了?

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第一个是用户持续无脑、愉悦的状态,跟短视频的内容有关;第二个则是因为单列沉浸式上下滑。

沉浸式的视频构建了专注的情境,让人忘了时间的流逝;而单列上下滑切换视频成本极低,切换时间极为短暂,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意味着用户基本无缝切换视频,无脑、愉悦的状态不会因为切换而被打断;上下滑简单、不用思考,容易形成习惯,甚至是自然反应。

用户打开抖音不知不觉就继续看下去了,不喜欢就立即划走,像个快乐的魔盒,没有尽头,自然而然就上瘾了。

上瘾后用户时长也就增加了。

时长的增长可以看做是短视频目前阶段绝对的核心指标,首先是因为短视频本来就是杀时间的利器,时长代表着一切;其次则是因为短视频用户数量的增长已经趋缓,只能靠争夺时长来保持增长。

  • 时长增加,代表着平台给用户提供的价值增加,因为帮助用户杀的时间变多了。
  • 时长增加,代表着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增加,因为可变现的时长也增加了,用户给平台贡献的商业价值就变大了。
  • 时长增加,也代表着打击了竞争对手,因为时长是绝对的存量竞争,人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原本不是单列沉浸式的短视频敢改版的原因,强推一个新的功能尚且要考虑用户的旧习惯、是否接受、学习成本如何,何况这是完全另一种产品形态。

单纯拿用户体验提高是无法有效说动的,因为没有数据去论证用户体验到底提没提高、提高了多少,大厂的产品运营都背着严重的KPI或OKR,但是用户时长的增长就是最有利的支持。

04

单列沉浸式对于平台商业化的贡献其实可以基本从单列的角度去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NO.1 单列的变现效率远高于双列。

以目前最主流的信息流广告为例。

单列比双列消费的路径短、成本低,同样的时长内,单列比双列能够消费的视频总数更多,也就意味着可消费的广告更多。

更重要的是,单列的内容推荐完全由系统决定,用户无法选择,系统对流量可以做到100%的精准把控,决定推荐给用户内容就内容,决定推荐给用户广告就是广告;抖音可以做到让广告跟内容一样100%的曝光到用户面前,目前抖音基本上是每5个内容就插一条广告。

双列由于在消费路径上,还需要用户去选择点击观看,意味着转化路径多了一个环节:从瀑布流的图片封面到内容观看的CTR转化率。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双列形态下,广告的CTR是不可能达到跟内容一样的。

据快手《2019快手创作者报告》披露,快手的内容CTR为20%,但是根据【乱翻书】对实际从业者的访谈,内容CTR和广告CTR的差距要比想象中更大,甚至达到5-10倍的差距,也就是广告的CTR可能只达到1%-2%。

当然,有人说双列因为有了用户主动选择来表示较为明确的需求,所以理论上是可以为每个点击收取更高的价格,类似于搜索广告的价格远大于展示广告,有没有可能正负为零,完全弥补曝光率的不足?

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能。

双列仍然是展示广告,它跟单列的差距会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搜索广告之所以点击价高出这么多;除了明确的意图带来的高匹配度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搜索是比较急迫的需求,急迫的需求+高匹配度才使得搜索广告的溢价高。

而日常我们刷抖音快手这些娱乐性质的短视频是没有这些急迫的需求的,是需要短视频平台展示的广告来切中或者激发我们需求的;这也是为什么双列形态下,广告的CTR达不到跟内容一样的原因,娱乐性的内容跟广告的内容是不统一的,用户的心理接受度也不会很高——用户上来是看包袱消磨时间的,不是买买买的,而人的主观选择也会趋向于避免广告。

那么单双列展示广告的点击价的高低就来自于命中需求的准确程度+展示效果了,准确率由推荐系统决定,关乎算法和数据;而数据的维度是来自于非常多层面的,不仅仅只是点击广告的数据,所以这方面就算有差距也很难说差距多大;而展示效果的话,单列沉浸式的【大屏+视频】的展示效果远高过双列下的【小屏+图片】。

所以很可能的结果是,单列和双列的广告点击价之差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很难完全抵消掉内容和广告CTR的差距的。

这样综合来看,单列的变现效率是高于双列的。

单列不仅增加了用户整体变现的时长,同时也提高了整体变现的效率,因为增加的变现时长不仅仅来自于新增的总用户时长,也来自于抢夺了其它消费形态下的时长;比如说快手的单列会抢夺双列的时长,而因为单列变现效率比双列高,所以也提升了变现时长在用户消费总时长中的比例,提高了整体的变现效率。

05

NO.2 单列双列会造成不同的内容生态,影响到公域和私域的强弱,进而影响到平台的整体变现效率。

单列相较会强内容、弱关系,因为单列完全是系统推荐什么看什么,容错率低,系统往往就倾向于推荐头部优质的内容;而双列就弱内容、强关系,因为双列除了系统推荐之外,还要用户主动选择,加强了整体的容错率,所以系统推荐的内容就会更加多元。

相较而言,前者私域弱、公域强,后者私域强、公域弱,而公域强才有利于平台变现。

公域强意味着平台对于流量的掌控权,快手老员工就在内部信中提到:

双列下kol的私域流量粘性太高太强势,很不利于我们把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持续做高(直播电商虽然现在势头很好,但本质是kol的私域流量太强,所以我们公域的短视频推小店效果不好),那么今年流量分配也要重新调整……

私域强是有利于平台创作者,公域强才能肥了平台自身,淘宝、拼多多和美团等超大型交易平台之所以收入这么高都是因为强公域,更好的掌握了流量的分发权,进而更的变现;抖音之所以成为超级印钞机,也是因为完全掌握了流量分发,公域能力极强。

单列可以将流量的分发权更加集中在平台的手上,提高了平台整体的变现效率。

或许是基于单列沉浸式在商业化上的这些优点,现在连以双列和中视频为主的B站都坐不住了,也开始加入单列沉浸式。

为什么短视频难逃【单列沉浸式】的真香定律?

图:B站的【单列沉浸式】

B站因为文化氛围好、私域强,无论留存还是用户时长都很理想,但就是整体变现效率低:双列下信息流广告不好变现,同时也为了文化氛围而束手束脚。

新开一个单列沉浸式可以说是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变现效率。但中视频在B站的单列沉浸式的视频中占据着比较大的比例,未必会真香。

06

短视频之所以真香,归根到底还是跟短视频这种载体和消费场景密不可分。

短视频因为冲击强(体验好)、消费成本低,所以非常适合碎片化、kill time式的消费。

冲击强跟视频这种载体有关,视频比文字、图片的冲击性更强;

而消费成本低则跟时长有关,因为时长极短,所以消费成本极低,同时时间弹性也极高,又因为时长短,很难承载比较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再加上碎片化的消费场景,所以用脑成本极低,看短视频大多数时候都是无脑状态。

商业的进化必然是往体验更好、成本更低、更加的方向去进化,单列比双列、沉浸式比非沉浸式的体验更好、消费成本更低,更符合短视频碎片化、kill time式的无脑消费;

但B站的中视频已经有点脱离了这个场景,中视频已经可以承载一些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很多人在B站也并非完全是单纯的kill time,而是看财经、涨知识等,需要用脑思考,消费成本也比较高。

在这个场景下,双列的多选择、强容错就是有必要的,因为选择的RIO变高了,选错的成本也高了,所以B站做单列沉浸式未必会有短视频这么香。

当然,B站也可以学微博,单列沉浸式只展示短视频,无异于在内部开一个抖音,创造一个完全的短视频产品。

具体会如何,拭目以待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顶尖产品思维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干货】怎么做才能让你的设计看起来更规范?

ui设计分享达人

如何制作视觉平衡的图标,正确的形状对齐以及完美的圆角

文章来源:UI中国  作者:美腻腻nii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提升UI设计的高级感

ui设计分享达人

完美,不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增加,而是没有什么可以减少。


创建美观、可用和的UI界面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设计细节的打磨,本文从视觉和情感化设计两个方面来说说如何提升UI设计的高级感。 


1、视觉元素

在互联网产品日趋成熟的今天,你会发现所有的App越来越像,似乎是同一套模版设计出来的产品。而这种普适化的设计会导致同质化严重,使得设计不精致,产品没有气质和品牌感。一个App设计是否精致,是否富有设计感,在于它的细节,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从细微之处着手,从多方面去钻研如何创造出打动人心的UI设计。本节总结了12个简单直观的提升设计感的小细节,一起来学习。


1.1 使用颜色深浅构建层次结构

在对UI 文本进行样式控制的时候,最常见的错误莫过于过度依赖字体大小差异来营造对比。单纯使用字体大小对比,所营造的对比并不够,尝试结合色彩和字重来营造更好的对比效果。



每种颜色都有一个视觉权重,这有助于在内容中建立层次结构。通过使用颜色的深浅,为元素赋予不同的重要性。如果可以的话,你甚至可以采用两到三种颜色:

  • 主要内容使用深灰色(诸如标题,但是不要用纯黑)
  • 次要内容使用灰色(比如商品介绍)
  • 辅助性内容采用浅灰色(比如发布日期)


类似的,在UI设计的时候,通常两种不同的字重足以营造出优秀的层次感:

  • 大多数的文本采用正常的字重(400到500,具体取决于字体)
  • 对于需要强调的文字采用较重的字重(600到700,具体取决于字体)

▲主标题字重为600,其他标绿点的文字字重都为400


应当尽量不要让正文部分字重低于400,因为这一部分字体本身尺寸已经较小,低于400会使得可读性不佳。如果你依然需要降低字重,那么不妨让字体色彩更浅一点,或者替换成其他识别度较强、字重相对较小的字体。


灰色文字在无彩/彩色背景下要分开处理


不要在有色背景上使用灰色的文本,在白色背景下,将黑色的文本改成灰色(或者在黑色背景下使用灰色文本),是不错的淡化其视觉效果的做法。


但是在彩色背景下,想要降低和背景色之间的对比,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白色文本的不透明度;二是让文本逐步接近背景色,而不是改为灰色。

▲左图设计师职位信息为白色文字降低不透明度,右图为和背景同色相高明度的颜色


其次当涉及长篇内容时,大面积的深色粗体字会给人一种沉重感,而且很跳跃。通过选择类似深灰色(#4F4F4F)这样的颜色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使文字更容易被识别。



1.2 统一色调

选择一种基础色,再调整色调和颜色深浅来增加均衡。设计时避免用过多的颜色。如果项目允许,只需使用固定的色板,通过调整基础色的饱和度和明度,利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为设计增加一致性。


1.3 干净的阴影

阴影是UI设计中最常见的视觉表现手法,它可以增加元素的深度,使其从背景中脱颖而出,引起用户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增强画面的视觉层次感。相比于采用大范围的扩散模糊阴影,使用微妙的垂直偏移阴影效果更明显,更自然,它模拟了最常见的光源特征,光线从上往下照下来所营造的阴影效果。


这种轻柔的阴影呈现出的干净,增加了画面的精致。如果阴影的范围太小或颜色太深,位置也没有偏移,而是聚集在元素的四周,就会让画面更加扁平,让视觉变得厚重,呈现出不精致的画面感。

还有一种扩算阴影是模拟元素本身的颜色投射在背景上,由于阴影与元素的色调一致,因此呈现出十分融洽的画面感。在UI设计中,这种手法不宜过多使用,否则呈现出的各种色彩搭配会让人眼花缭乱。


1.4 个性的图标设计

合格的设计师能够绘制风格统一的图标,而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创造风格独特的图标。我们能否在追求大小一致,圆角一致,线宽一致和配色一致的同时,为它的视觉表现力加入更多的创意呢?例如下面这组图标设计,无论是在图形上的创新,还是颜色搭配上都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创意。

标签栏作为一个App的全局导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设计影响着整个产品的视觉风格。通常,大多数App都是使用iOS规范的设计样式(默认灰色,选中填充品牌色),这样的设计太普通,太常见了。要想让标签栏图标设计精致和富有个性,可以丰富每一个选中态图标的视觉表现,例如给图标加上背景和表情,即显得生动有趣,又增加了用户的好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D立体图标设计是近几年来的流行趋势,看上去十分精致、华丽,但是看久了会让人产生轻微的视觉疲劳,同时因其复杂的结构会增加用户的认知成本。一般在外卖美食类应用中比较常见。


1.5 Tab的设计感

Tab是App设计中最常见的控件之一,它源自Material Design的设计规范。现在很多iOS产品当中也开始使用这种导航栏样式来进行设计,而原本属于iOS规范当中的分段选择器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在视觉表现形式上,Tab和标签栏同样也分为选中态和未选态,它的设计较为简单,通常是使用一组文字标签,通过颜色或在标签下加上小长条来区分两者的状态。因为它简单,却越难设计出彩,要发挥极大的设计想象力,跳脱出设计规范的限制,才能找到完美的方案。例如虾米音乐的Tab选中态是一段音频波线,再配合文字的大小对比,一个富有设计感又符合产品特征的Tabs就被创造出来了。

我们还可以从品牌基因中获取灵感,品牌作为用户熟知的形象是个绝佳的来源。从品牌形象中提取具有独特气质的视觉富豪作为Tab选中态的小长条,这样就建立起视觉上的联系,让用户产生由内而外的一致感受。例如马蜂窝品牌形象中的微笑符号和飞猪旅行品牌形象中的猪头都被延伸到Tab的设计上,既让界面视觉,又进一步强化了用户对品牌形象的认知。


1.6 无框设计 去繁从简

在UI设计中,有许多的装饰元素,如卡片的边框、列表的分割线等,虽然边框,分割线是分隔两个元素的好办法,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使用过多会让整个布局的设计感降低,或多或少都会干扰用户浏览的视线,让信息内容失去注意力,因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元素。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划分元素的视觉层次,让画面变得干净,整齐:


使用阴影

阴影同样可以营造出边界感,而且相比边框分割线更加微妙,并不会显得突兀,不会分散用户的注意力。


使用不同的背景色来区分

通常,相邻的元素背景只需要有微妙的差别就能够让人对他们进行区分。所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的区块采用不同的背景色,并且尝试删除分割线,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它。


增加额外的留白

创建元素之间的分离效果,并不一定要通过线框来表现,只要增加留白,让它们分隔开就行了。通过留白和间距来实现元素分组是UI设计中的常用手法。



1.7 统一设计元素

在App中的每一个界面都有许多元素,那些同类的元素应保持统一的设计样式。通常个人中心的标签栏图标是一个人形剪影,它代表着用户,因此可以在展示用户头像和用户形象的界面中延续使用。如果图形拥有独特的外观,如椭圆矩形,也可以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延续到其他界面中,成为图形或按钮的外观。这样,整个界面就被统一的设计元素联系起来了,给用户始终如一的一致感。


1.8 符合产品气质的字体

选择符合产品气质的字体,可以与产品的定位相吻合,传递给用户正确的情感意识。虽然默认字体可以满足大多数App 的设计需求。但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系统字体的普适性并没有什么特色,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就显得收效甚微。例如在运动类App中更适合粗壮的斜体来传递力量、爆发力、速度的感觉,换成系统字体后,整体感觉在气势上就变弱了很多。


1.9 第三方图标风格统一

大多数App都支持三方登陆,他可以减轻用户注册的时间成本。通常是在注册登陆页的底部展示第三方图标入口,这也是设计师最常忽略的内容,往往是直接将第三方图标调整一致大小和摆放整齐位置,没有针对它们再设计。一个设计精致的App不应漏过任何的细节,我们可以以自家App的图标风格为依据,对第三方图标进行优化设计。


1.10 图片中寻找色彩

App中优美的图文设计,能带给用户如沐春风的视觉享受,它非常重要。我们经常看到文字叠加在图片背景上的设计样式,为了减少复杂图片背景对文字的干扰,通常的做法是叠加半透明度的黑色蒙版,让白色文字清晰可见,但这不是最优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图片中提取主色调用于叠加背景的填充色,这样就使文字、色块和图片融入到一起了,画面变得高级和富有设计感。



1.11 提高图片质量

图片的质量影响着整个App的格调和用户的情绪,高品质的图片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产生美好的联想。而低品质的图片会瞬间拉低App的质感。在App设计中,一张漂亮的图片从收集到上线,需要经过裁剪,调色等过程才能被使用。即使是普通的商品图片,我们将它抠图后调整成统一大小,再加上干净的背景,就能立刻提升商品的美感,界面视觉也会变得美观、整洁。


1.12 卡片式设计

现在的UI界面设计中,卡片式设计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设计形式,它有利于信息分层和整合,划分出更加清晰的组织结构,实现复杂内容的简化处理,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卡片式设计通常很依赖视觉元素,很强的视觉元素正是卡片式设计的一种优势,也是提升设计品质感的良方。


2、情感化设计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只有当产品触及到用户的内心时,使他产生情感的变化,那么产品便不再冷冰冰,他透过眼前的东西,看到的是设计师为了他的使用体验,对每一个魔鬼细节的用心琢磨,人们会产生愉快、喜爱和幸福的情感。情感化设计并不是轰轰烈烈,有时候仅仅一句文案、一幅插图、一个动画就能打动人心,使用户获得愉悦的使用体验。让设计变得高级不仅仅是视觉层面,这些简单而美好的设计细节充满了积极情绪,它是满足产品的功能性和易用性之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2.1 提示性文字

语言是情感化设计最直接的利器,拟人化的对白相比冰冷的话语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赋予产品的新的生命力。例如App那些push推送通知,因为用户每天收到的PUSH实在是太多了,早已心如止水!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条成本低、效率高的PUSH文案,去撩动用户主子们的心。将原本对用户的打扰变成一种逗趣,让人看到会心一笑。



2.2 下拉刷新

下拉刷新是用户在App使用中经常进行的操作,常见的下拉刷新设计是图标加文字的形式,这种设计简单、直观,但毫无设计感,不能引发用户任何的情绪。

下拉刷新是一种临时状态,丰富它的设计细节不会造成与产品界面的格格不入,相反,一个富有设计感的下拉刷新设计能让产品获得用户的好感。例如uc头条在下拉刷新时会蹦出一只奔跑的小鹿,暗示正在快马加鞭的加载新内容,小鹿形象延续了品牌logo。作为资讯类产品,内容更新速度至关重要,奔跑的小鹿正好隐喻了这一点。用户也在这种快乐的情绪中对产品产生好感,瞬间就让下拉刷新变得生动有趣。



2.3 头像设计

个人中心页与用户信息密切相关,用户的虚拟形象在这里得以展现,常见的设计是一个用户头像加登陆文字的形式,这种默认的头像设计无法得到用户的认同感。


现在很多的产品已经放弃了死板的默认头像,给用户更多的选择。赋予产品一些人格魅力,可以让产品富有生命力,消除人机界面的冰冷交互,帮助用户和产品建立友好的联系。例如美团外卖和躺平,它们各自的身份都代表了产品的气质和用户的属性,让用户产生一种身份的认同感。


2.4 缺省页化解负面情绪

通常状态是,当前页面没有内容或无网络状态下出现的页面。常见的设计是图标加提示文字的形式,这种简陋的设计会给用户心理造成很大的落差,陷入负面情绪中。情感化设计在此时就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它通过设计手段来减轻用户在看到一个毫无内容的界面时所产生的挫败感。 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很大,根据产品属性和品牌延展图形,结合动效或插画等情感化设计,可以很好的丰富页面内容。例如躺平的空白页呈现出一种贱萌的场景,让用户会心一笑,使产品充满了趣味性。



2.5 标签栏微动效

情感化设计变得越来越丰富,图标设计上升至可以展示动画效果。通过动效的使用,标签栏切换变得不再死板。用户在频繁切换页面时,不再觉得单调。精心设计的动态效果,能够缓解用户等待时焦躁的心情,从心理上缩短用户等待时长,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2.6 模拟用户行为

如果一个产品可以模拟用户的行为,将用户代入真实的情境中,用户就会对产品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例如「潮汐」会根据时间场景和季节变化,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来营造氛围。雨声、雷声、风声、潮水声等让人时刻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情境。


情感化设计可以拉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在更深的层面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为人们带去情感上的愉悦和感动。洞悉用户的行为,换位思考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情感交流就产生了。例如当你截屏了一张图片,打开微信对话框时就会自动显示这张图片,提前预知了你发截图的需求。


再例如很多观众都习惯了在电影结尾等彩蛋的习惯,因为很多时候坐在影院等彩蛋却等来没有彩蛋的结果只能白白浪费了时间。在「淘票票」上购买电影票时,你会发现影片详情页会有彩蛋提醒,告知你电影是否有彩蛋且彩蛋会出现在影片的什么位置。有了这个提示信息,就不必再为了不确定的彩蛋期待浪费时间啦。


2.7 有趣的细节设计

俗话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见有趣是可以引发交流进而让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 在UI设计中,有些有趣的设计是隐形的,需要用户自己去发现,当用户找到这颗彩蛋时,就会获得一份喜悦和乐趣,增强用户对产品的探知欲。例如在电脑端打开B站的鬼畜区长按这个返回图标10秒左右,你会打开鬼畜区的新世界(⊙o⊙)(友情提示:记得戴上耳机或调小音量)其实长按「返回」10秒后网页下方会出现一条黑框提示「尝试输入字母,发现鬼畜秘密」。按照提示乖乖输入字母就会出现鬼畜明星划过你的屏幕!



有些有趣的设计又是显性的,目的是让用户与产品引发交流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例如成为优酷视频会员,不仅可以尊享丰富的影视资源,还能让自己的ID在发弹幕时使用剧集相关角色的头像。带角色扮演头像的弹幕,让发言更有剧集代入感。这个彩蛋的设置一方面强化了会员身份的尊贵感与特权性,一方面也丰富了弹幕区的多样化,可谓一举两得了。


文章来源:UI中国  作者:漂浮柠檬核Fyin印迹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禁用按钮应该怎么用?

资深UI设计者

在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按钮,在同一页面的不同情况下,有时可用,有时不可用,我们到底是显示不可用时的禁用状态呢?还是直接隐藏这个按钮呢?

大家还是喜欢提这种通用性问题,希望有一个说法,可以概括所有情况。但我多次说过,不存在这样的好事,一定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尤其是这个问题,想要聊透彻,得用不少例子来举证说明,不过也可以通过总结的方式长话短说了。

禁用按钮的使用,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分别是:「无效的禁用状态」和「有效的禁用状态」。

无效的禁用状态

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页面里,一个按钮,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存在。那人要问了,既然是一个页面,为什么会有多种状态同时存在的情况呢?

比如,在出行场景中,普通乘客发起订单,司机接单后是可以发送消息的(左图)。但是从第三方渠道来的乘客,司机是无法发送站内消息的,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乘客(右图)。

禁用按钮应该怎么用?来看高手的分析!

不同渠道来的用户,司机端的页面会呈现不同的按钮状态。相同的页面,第三方渠道来的乘客,在司机端就不需要露出消息按钮了,这样可以减少无效信息对司机的干扰,还可以避免司机习惯性操作带来的无效反馈,比如点击消息,显示「无法发送消息」。或者显示禁用,也会影响司机的操作判断。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按钮在某种情况下始终无法被触发时,就会选择让它直接消失,而不是呈现禁用状态。

很多人在这类设计里会给按钮提供一个禁用状态,以免按钮消失而打乱页面布局。但是要知道,在某种情况下,按钮无用时,无意义的展示反而会产生干扰信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样。

所以这里有一个结论是:禁用按钮需要可触发的时机,如果没有这个时机,禁用状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存在,那它也是一个无效的状态。

既然是无效的,最好就不要出现了。

有效的禁用状态

在上面的例子里,有一个前提不可忽略,那就是司机是否可以理解我们不显示的原因。当然,司机会接受相关培训,产品中也会有渠道标识,所以司机能够明白页面中存在的差异。

但在其他产品中,当状态不同,按钮变化无法自洽的时候,又怎么去处理呢?我们就需要通过合理的解释来消除用户潜在的困惑。

对于这点,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线上购物时,一件商品会有多个类型供消费者选择,比如不同的尺寸、型号等,当其中一种类型被抢光时,这个商品依然是可见的,只是无法选择,展示出了禁用状态。

在这种场景中,我们不能一下子把其他无法购买的类型隐藏,因为用户需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商品类别,了解商品的全部属性,尽管当下无法购买,但有上新的可能,用户依然可以选择等待,并将其加入收藏,还是会有机会促成这笔交易。而且当可选类型变多的时候,只是禁用没有库存的类型,可以使其他可选项保持固定的位置,有利于我们二次搜索和加购。这种场景的禁用也是暂时的,直到商品下架或者上新。

但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常常我们见多了的东西,就认为是正常的,但它并不一定好的。禁用也是这种情况。

虽然我们现在还是会在各个地方看到禁用操作,但是禁用的原由始终没有给到用户合理的解释,以至于许多人见到类似的操作都是一头雾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尤其要谨慎对待,尽可能的避免出现无法解释的禁用操作。

好比淘宝的商品选择页面,如今也将原来的商品纯禁用按钮,替换成了「缺货」。选择缺货的商品之后,按钮会变成「提醒掌柜补货」。

禁用按钮应该怎么用?来看高手的分析!

从原来的用户单方面接收无法点击的按钮,到现在直观显示缺货,点击后同时提醒到商家,这样的操作从功能角度来说是一个升级。

这就是我说的,有效与无效的禁用按钮之间的区别。禁用不该是真的禁止使用,而是告知用户,它如何可被使用。

小结

如果一个按钮在不同的阶段有禁用和可用的状态显示,那么意图是很明显的。比如一些活动页面,某个按钮的禁用状态是倒计时,就像电影的前期宣传,为电影的上线制造话题和热度,来鼓励更多人的观看一样。

对于按钮来说,显示禁用则代表它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即可拥有可点击性,让我们明确地了解它就在这里,未来是可操作的。按钮也有很多的设计空间来为未来的使用做好铺垫,特别是营销类的活动,像是「明日 8 点可抢」、「提醒商家补货」的按钮文案,无一不在传达「可用性」的信息,引导用户持续性的关注。

但是还有一类禁用状态只是静默地提示,多出现在表单中,当用户没有完成输入的时候则无法点击,因为看的多了,我们就以为这是正常的。但我们都知道它仍可优化,比如,在它以禁用状态出现时,用更为友好的方式去提醒用户应如何激活,而不是漆黑一片,且完全不知道它所存在的意图。

我们要知道的是,禁用按钮本身不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只是禁用状态在页面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种规则。为什么按钮不可用,或者说一定场景下为什么功能不可用,当无法依靠用户直觉理解的时候,是需要作出解释的,也就是怎么禁的问题。

但是最开始设计时就应该去想的是,禁用状态对用户和产品的意义在哪里,这和我们设计方案时脑海中涌出的无数目标一样,是一个基础的出发点。而后,一切迎刃而解。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呆呆有理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