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BM研究者教你玩转卡诺模型

资深UI设计者

翻译:Grace Gogh  审校:冠男Ben |   UXRen翻译组 #343译文
作者: cary-anne olsen-landis(前IBM Power Systems的经验研究主管)
原文标题:《Kano Model — Ways to use it and NOT use it》

 

设计团队为产品提出了一系列用户需求。
开发(工程师)团队带着的不一样的功能包来到会议桌前。
管理团队只想留下那些能使公司盈利的功能。
运维团队认为需要优化的功能则完全不同。
产品团队如何知道该朝哪个方向推动项目?

作为设计研究人员,我们借助用户的所言所行来深入阅读并洞察他们的需求。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新方法来实现需求的可视化管理,以便和上述的跨职能团队达成一致(拉齐认知)。用户当然可以对功能进行投票并对其进行排名,这可以提供很好的方向,但这并不能给到更深层次的需求定义,即哪些功能是必须有的,而哪些功能是在期望之中的。

现在开始认识卡诺模型。

 

1. 卡诺模型(Kano Model)是什么?

图1:狩野纪昭(来源: Mind the Product)

Kano模型是由Noriaki Kano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产品研发和客户满意度理论,将用户偏好分为五类。它通过评估每种功能的2套衡量标准:满意度和情感度,来提供帮助我们了解客户对产品功能的看法。这2种衡量标准的组合形成五类属性:魅力属性、期望属性(线性属性)、无差异属性(次要属性)、必备属性和反向属性。

 

2. 如何使用卡诺模型?

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独立列出每个功能。最好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原型或交互式线框稿来演示每个功能。你不必花太多时间进行原型设计,这只是传递想法的原型。有些人甚至只展示原型的某处细节,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个点子,但并不喜欢它的实现方式。

图2:功能用图片展示的例子

 

如果无法使用demo来展现功能,说明性文字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

图3:功能用说明性文字表示的例子

专家提示:与其他IBM研究人员讨论时,比较成功的研究人员测试了15–20个功能。那些不太成功的则测试了30-40个功能。 测试20多种功能对于客户和研究人员来说都已经足够多的啦(不建议超过20多个)。

看到每个功能后,用户可以对卡诺问卷的进行选择回答:

  • 如果您拥有(功能),您的感觉如何?
  • 如果您没有(功能),您的感觉如何?

(Daniel Zacarias对于如何清楚地编写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系列优秀的建议)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标准Kano问卷答复为:

  • 我喜欢它( I like it)
  • 本来就应该有它( I expect it)
  • 无所谓/保持中立( I’m neutral)
  • 我可以忍受它(I can tolerate it)
  • 我不喜欢它(I dislike it)

Daniel Zacarias还为答案集提供了其他一些选择。基本上,如果您要尝试使用卡诺模型,请阅读他的整篇文章。太奇妙了。

Jan Moorman还建议添加第3个问题此功能有多重要?

她建议使用“一点也不重要”至“超级重要”的9级李克特量表。但是,当尝试在李克特量表上阐明重要性的9个点时,这有点棘手。似乎7点的李克特量表阐明起来比较容易。

图4:李克特量表的7级重要性

当你找到答案,Daniel Zacarias会介绍详细的分析过程。 我强烈建议您仔细阅读。

IBM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问题:得到这些数据很棒,但是数字本身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背后的原因,这是研究人员无法避免会被管理团队挑战的关键症结。 一个团队使用卡诺模型进行了大约15次定性访谈。另一个团队在从40个人中获得问卷样本后,又进行了5次定性访谈。两个团队都强烈建议在此过程中添加定性访谈,因为它有助于补充上下文的定性数据支持。

 

3. 如何“不使用卡诺模型?

IBM的某个团队不愿再使用Kano模型。该团队之前会使用场景描述(Scenarios)来代替功能(features)进行调研问卷的设定,但是,在测试进展中他们明显发现设定的场景并没有真实反映客户实际使用产品的行为,最终导致测试失败。

使用场景来展示功能的想法很好,但是当我们在讨论该方法时必须事先验证。经过确定现状的生成研究后,卡诺+场景组合(kano+Scenarios)将会非常有力。

另一条建议是减少正在测试的功能数量。承担了30-40个功能清单的测试团队表示,如此多的功能测试太密集了。这会导致在测试结束之前,用户不知所措,且疲惫不堪。

 

4. 卡诺模型的优势

卡诺模型非常擅长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卡诺模型的基础理论是Daniel Zacarias提出的“喜悦的自然衰减”。创新的想法和产品总会从令人兴奋的新颖功能(在Kano图表的顶部:魅力)转变成预期的功能(在底部:最好的必备,被贬损的,最糟糕的)。

利用卡诺模型获得最佳结果(来源:UX Booth和Jan Moorman)

以无线互联网为例*(灵感来源于参考文献中Jared Spool的示例)。

假设时间回到了2001年,你此刻正出差在外,带着一台具有以太网端口和WiFi的笔记本电脑。当你来到了酒店,发现有以太网端口可上网。尽管房费中未包含无线上网,但可以在商务中心使用WiFi。你此刻会很高兴!感觉太奇妙了!这是很棒的选择!

快进到2017年。你正在出差,并携带配备WiFi的基本笔记本电脑。当在酒店中,发现有以太网端口供连接Internet。房费中未包含无线上网,但是可以在商务中心使用WiFi。你真的会生气!这家酒店是什么鬼,需要额外付费才能上网?!还有谁依然在使用以太网端口连接到Internet?

经过了16年的发展,有些功能从最初的一种吸引人的功能(比如房间中的以太网端口,商务中心中的WiFi),变成了不受欢迎的功能。

如果团队不了解客户的需求,他们可能会专注于自己期望的功能,而不是极具吸引力的功能。使用卡诺模型的某IBM研究人员,在自己的团队中指出了这一点:“团队对某些功能感到非常兴奋,然后意识到这些都是桌面上的赌注。”

 

 

5. 卡诺模型隐藏的潜力

在讨论卡诺模型时,我们认为该模型还具有其他一些潜力:

  • 测量痛点的深度
  • 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建立功能基准,以评估随时间推移喜悦的自然衰减

痛点深度(Depth of pain points)

该模型有助于揭示现有痛点的糟糕程度。卡诺问卷很容易用于研究,以深入了解为什么痛点如此糟糕,以及为什么这些功能对客户如此重要。它可能会揭示一些以前无法确定的需求,并推动进一步的创新。

基准功能(Baselining features)

我们讨论了使用卡诺模型作为功能的定期评估项目,以观察哪些功能降为较低类别。这种具有足够大用户基础的纵向测试可协助分析市场趋势和期望,并有助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证明研究价值。它还可以帮助团队了解他们的产品何时开始趋于平稳,何时需要创新的想法来回到引领潮流的状态。

 

6. 开放性问题

有时,IBM的设计团队会担任某些项目的咨询顾问。IBM的一些设计团队被要求参与到某些项目中,以“梳理可用性”并在产品发布前渗入神奇的用户体验的“灰尘”。其他设计团队则暂时参与到边界更广泛的产品团队中。

在讨论结束前,我们还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无法影响产品决策,卡诺模型还有用吗?你无法影响产品可能是因为该产品已经在开发中,或是由于管理层的压力,亦或是设计团队只是该产品团队的临时成员等等。使用卡诺模型的努力真的值得吗?

或者,即使不能影响产品,卡诺模型仍然可能有用吗?

你有什么想法吗?

在奥斯汀的IBM,一组设计研究人员会在每个月的某些时间共进午餐以讨论感兴趣的研究主题。之后,在IBM Power Systems的研究人员会收集并记录对话的重点。以上来自IBM Power Systems研究人员的午餐系列文章之一。

参考资料

  • 出色的Daniel Zacarias对如何完全实施和使用卡诺模型进行了完整的解释,他不仅给出了惊人的概述,而且还提供了制表工具
  • Jan Moorman在projekt202上讨论了她对卡诺模型的体验



文章来源:UX Ren    作者:宝珠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如何在设计中构建共情 (同理心)

资深UI设计者

-设计过程中,共情(同理心)的一些观点和心得,希望能够让更多设计师对这些软能力有更好的提升和应用,欢迎前来交流探讨



到底什么是共情

————


在体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设计对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设计思维就无法开始。而用户对产品持有的观念、态度甚至意见并不一定会表现的很明显,这需要设计者更加主动的与用户进行互动去构建共情。这可以使得你能够更加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法、情绪和动机。好消息是,你能掌握多种方法来与用户构建共情去获取更多信息。并且当你有足够的“正念”和经验时,你也能成为共情他人的专家。

“正念”: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



百科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通俗含义

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同情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这都是共情的一种描述。Empathy一词源于德语“Einfühlung”,意为让人们跟艺术品融为一体,比喻走进一件艺术品的奇妙体验,因此国外常常会看见“站进别人鞋子里去”的共情比喻——(Stepping into their shoes as the saying goes, 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tuations.)意为正如俗话所说,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处境。


对于“共情”我更多的理解成是两个或多个载体之间的一种共识一种情绪共鸣,然后再到行为跟思维上的影响。但实际上发生完全的共情是不可能的,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会做一些无法理解的迷惑行为,并且客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跨物种的,跨维度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中定义共情的有效范围,尽可能的与目标用户产生共情以了解更多信息或需求,然后去定义和构思新的需求与设计。共情很重要,但它不是设计工作中的全部,有效而不要过度的使用也很重要。


  1. 共情载体的多样化可以是你通过一幅画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表达

  2. 十字路口听见火车的鸣笛声,从而感知到危险的信号

  3. 当你傍晚处在城市生僻的角落,打开地图软件,亮起了回家的导航


身边的共情

我们身边的共情无处不在,正是这些共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丰富,当然也是因为人类有强大的表达能力。通常当客体情绪在表达出来的情况下,主体是可以更容易得到共情的。所有当主体更专注的去感受客体的情绪表达时,能够使达到共情变得更迅速。



        常的的共情场景;


  1. 身处于电影院,看到某一段感人的情节,很多人开始泪盈眼眶。

  2. 朋友讲述着自己的不幸,你听完后的同情与表示理解他。

  3. 看着熟睡的婴儿,人们自觉的保持了安静的氛围。

  4. 准备上楼,当眼看电梯门就要关上时,里面的人帮忙打开了电梯门。

  5. 正在写报告时,突然的停电让你措手不及,也让你的同事措手不及。

  6. 与伙伴开黑游戏,共同取得胜利那一刻。

  7. .....


以上都是一些生活中常有的共情场景。通常当我们与其他客体得到共情时,往往我们能够更清楚客体传递的信息是什么、需求是什么,这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场景中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共情对体验设计的作用

————


如果你想要更了解你的产品用户,从而让你的产品更好的服务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口碑,那么体验设计师如果对目标用户没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产品设计中的各种设想都是没办法决策的,甚至都难以测试和验证,这对产品研发一定是一个危险信号。而共情则能帮助我们洞察用户需求和定义问题,所以共情在体验设计中显得基本且至关重要。


以交互设计为例

- 电商的界面设计:

产品原型与交互界面时常是有所出入的,其原因在于前者更关注产品本身框架与盈利点,而后者更注重整体的用户体验的细节。共情用户需求,以及思考商业盈利与用户体验之间平衡的点似乎是无法脱离共情应用的。这便是共情应用的一种体现,也是共情价值与设计赋能的体现。



- 移动端常见广告推广界面:

一直以来在产品营销广告中,始终存在一些流氓的交互方式让用户苦恼。往往更加注重和尊重用户感受可以更好的提升用户的好感与使用体验,这便能够使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感情升温赢得口碑。



- 组织产品功能架构时:

在构建产品业务框架时,大多可能会出现以公司服务资源为中心的构建方式,但同时这种由内而外开发方式会为产品带来更多的弊端(往往产品投入使用后,会出现超出预期的问题)。尝试去站进用户的鞋子里去,或者找来目标用户甚至是相关的专家来做咨询,减少研发迭代的弯路。



用户研究中的共情应用

-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是体验设计中常见的一种设计工具,它能够帮助产品定义目标用户,能够有效用于产品设计决策或者洞察用户需求等。一个好的用户画像是基于真实用户的,它不是胡编乱造的。画像在于形成多组可供参考的角色材料,这有利于跨团队跨层级之间快速实现共情,达到业务目标的统一性。因此一组目标用户画像能否帮助团队快速实现共情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不仅是一组人口调查数据。



- 用故事去描述:

故事的元素通常会更丰富更有趣味,用故事叙事更能提升用户的兴趣和关注,这能便于构建共情。因此当你发布测试任务或者撰写研究报告时,都可以加入背景故事或用故事叙事,便于对象更容易理解和共情,你甚至可以用笔绘制故事版,像四格漫画一般,因为用图传达概念或信息更容易让人记住或回想起来,并且当你用这些方法时,自身也能加强理解。共情不是单向传递的,不要高估对方的理解能力,让你的信息更简单明了的传递也是重要的共情应用!



- 仔细倾听和观察:

在与目标用户进行互动的时候,通常会借助电子设备帮助记录这个过程,目的是为了更仔细的观察和聆听,并注意到被忽略的信息。就像一种正念,我们会带有目的性的观察目标活动,并且不会进行干涉,同时不对当下发生的一切提前作出任何结论、分析或判断,直至这个过程有了一个里程或结果,我们再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放在一起去思考。倾听和观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根本方式,相对仔细完整的倾听与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加有效的共情,而片面的则可能产生共情偏差。



小结:

共情在体验设计的应用中很广泛也很重要,甚至还延展了许多帮助共情的工具,这些都是为了让设计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市场、发掘用户需求、甚至找到新的产品机会,最终帮助企业解决产品实际问题。有时在共情工作中,我们就像一个老中医一般,对患者望闻问切。 一旦有了问题,就应该及时使用适当的方式去共情目标对象,定位问题所在,并制定解决方案。



如何在体验设计中构建共情

————


制定共情的范围

为了寻求更加有价值的目标用户进行共情研究,我们会对共情的目标进行范围筛选,可以是根据某些用户习惯、常使用的产品服务、某个场景、也可以是社会群体(例如学生、司机)、甚至可以是动植物(例如宠物类产品)。所以第一步你要根据需求去制定共情目标的筛选条件,然后一点点缩小和锁定有效的目标群体,再开始招募、沟通或是进行其他下一步工作。我们没办法跟所有目标用户构建共情也没有必要这样做。通常五个左右的用户就能够反映出大多数问题,并出现重叠的反馈。


- 在不同研发阶段尝试与特殊的用户共情

伴随产品的发展过程用户也在时时发生微妙的变化,在跨度大的迭代中,尝试与产品潜在用户或极端用户进行共情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潜在用户的需求通常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这也意味有发现新机会的可能。而极端用户通常会有一些更刻薄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不是主流,但也有主流发展的潜力,不过至少这些改进会为极端用户带来惊喜。这就像是在公交车站下安装一台自动售卖机,不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也不是当前的主流趋势,但却能够为部分乘客带来方便或惊喜,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少数。




带有目标的进行

在体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目标对象构建共情时,一定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以使用性测试为例,往往我们都会设定一些产品测试任务和目标给用户,再进行观察和共情。这也将允许我们能够在同一个或相似的场景事件中发生共情,这样才能够获取到更真实有效的共情。以一个吸尘器产品为例,如果对方是在地毯上测试的,而你是在木质地板的环境下去共情的,那么共情结果肯定是有所出入的。所以构建一个共情目的甚至是环境是有效共情的一个重点之一。



情绪降噪与倾听

构建共情会受情绪影响,在共情前有必要去除负面情绪影响,不要为共情构建带来更多的阻力,另外则是仔细的倾听和理解。这就好比我们要专注学习,除了认知听讲,脑子里一旦充斥着其他负面情绪或思维影响,就很难完成专注学习的目的。同理,在用户帮助我们测试产品或访谈时,我们也要首先做好彼此的心理建设,去除主要的负面情绪甚至去除不利的环境影响因素,例如缓解用户紧张不安的情绪,找一个素一点且安静的测试房间等。



合理的工具辅助

图表、笔记、录制设备是帮助我们共情的最好工具,在不同的场景下,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收集信息,并且便于我们思考和共情。我们在短时间能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用到7±2这种定律去控制信息量的原因。以用户体验地图为例,在记载用户体验产品的过程中,便是一种很好的共情辅助工具,它能够按照使用步骤或阶段记载用户使用情况和情绪变化等反馈。



构建共情的要素

在我的理解中,共情由四个主要的因素影响来构成。

一、尊重:受到不同的环境跟经历影响,要去准确理解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哪怕是多年的夫妻也是如此。所有首先要做到尊重,消除任何偏见,不要带有批判或评价的心理。然而做到足够的尊重也并不容易。

二、观察:观察是获取客体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是无法做到共情的,片面的或者假设的信息都将影响到正确的共情。

三、思考:对客体的信息与观念进行思考,尝试理解客体的各种行为根因以达成一致的认知。

四、融入:将自己感受到的情绪与认知代入到共情对象的行径中,去仔细揣摩,以洞察用户的行为、感受、需求、思维方式以及与产品之间的关联,就像灵魂附体一般,以达到更深入的共情来定义问题。




共情为设计赋能

最后便是共情结果如何应用到设计之中,将共情结果赋能到产品设计也是共情工作的价值所在。通常这套流程是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在这个整个过程中随时是可以返回到前面其他阶段中反复打磨的,而共情作为一个起点也揭示了其重要性。我们一切的共情工作皆为了能够优化和解决产品的问题,使得产品体验能够更好,这是我们在体验设计中不断去共情的初衷。




好的共情设计欣赏

————


以移动端的产品来讲,现在好的共情设计真是百花齐放,这正是创新技术与共情设计发展的好趋势,也是敢于创新探索的好机遇。这里我们放三种典型的欣赏案例说一下;


一、智能便捷型:给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功能,使得用户能够获得更轻松流畅的服务体验;




二、人性化类型:通过大数据与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方案,提升用户好感度、依赖性,加强产品口碑与体验;




三、情感关注型:有一些属于情感关注类型的共情设计,通过获取用户的场景信息或其他数据共情用户情绪,并给予用户合适的关爱、帮助、引导。为用户带来软件有情感,品牌有温度的体验;



小结:

在体验设计中,情感化设计一定会是一个值得深入方向,我们应该关注到不同场景下用户会产生的情绪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体验,为产品收获更多口碑。当然,在产品完善的这个漫长过程中,我们也要随时甄别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对用户和企业有更高的价值。在研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划分这些设计点的权重,合理分配研发资源。



共情构建中的认知偏差

————


能够对共情构建产生影响的认知偏差挺多的,这些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到共情的正确性,不仅是构建共情的主体还是客体都会有影响。国外产品设计师Abhishek Umrao在UX MAGAZINE(https://uxmag.com/articles/6-ways-psychology-affects-your-design-work)上整理了六个关于影响UX体验设计的认知偏差可以了解一下。这里围绕构建共情补充了一些相关认知偏差,希望能够在构建共情的工作中再少一些坑;


1. Empathy gap(共情偏差)

共情偏差是指由于经验、预期和态度存在差异,我们很难准确地去体会他人的感受。这一点就是前文提到的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共情,我们对共情的概念要有一定认知。

建议:通过技巧去弥补,减少认知偏差。多一些耐心的聆听,减少偏见和执念,尝试思考如果是TA该怎么办?


2. Negativity bias(负面情绪偏差)

情绪会对我们的认识和行为产生影响,而负面情绪产生的影响则是最大的,这会对我们的共情判断产生偏差,所以前文我们会提到消除情绪噪点的概念。

建议:尽可能的维持中立或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更有助于共情工作,但至少是消除负面的情绪影响。


3. 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观察者预期效应)

观察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扭曲影响因素或数据,以得到预期结果。这就好比在用户进行产品测试的期间,向你咨询了意见,而你很有可能不自觉的给出你的期望或者一些暗示,这会对目标产生可暗示性偏差(Suggestibility),使得目标想到的内容往往会被扭曲。

建议:1. 对面向用户的测试材料进行自查纠正,尽可能处于中间立场,不要干扰测试结果。2. 在主持访谈或用户测试现场时,对于用户的主动咨询或交谈中不要解释过多,让用户理解其定义跟概念即可,说的越多越是容易出现观察者预期效应。


4. Automation bias(直觉偏误)

基于自身的认知或经历,有时做出判断会过度依赖个人直觉,而不去收集更多有益于做出准确判断的证据。这一现象常常表现为产品或项目经理的一拍脑袋的决定,但是往往因为过度依赖直觉而忽略了实际的场景差异等。

建议:对于不能直接给出有效证据的决策,要敢于质疑而去追究其正确性。当使用参考信息时要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总之不要凭借事件的相识性而忽略差异性,最终凭直觉决策。


5. Authority bias(权威偏见)

人们会过度倚重某些权威的意见,而忽视事情发生的实际背景。以品牌的影响力为例,两种不同的任务实施程序,通常人们会认为大品牌的方案更好更值得信赖,而忽略了一些体验细节。

建议:对于相比较的软件测试任务,我们有时会弱化甚至隐匿品牌信息。其目的便是在比较时减少这些权威偏见,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些都会影响用户判断,所以在特殊的场景研究下,请注意这一影响是否干扰结果。


6. Normalcy bias(正常化偏误)

人们会过度依赖先前的经验,把一些极端事件看作正常的,认为事情很快会过去。以用户测试为例,当6个人都正常完成了测试任务,仅有一人出现出现问题时,这是一个概念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这仅有的一个用户,更不能安慰自己这只是一个特例。

建议:上文有提到尝试与极端用户进行交流,其实道理类似,问题纯在即合理,我们有必要注重和研究这些极少数,它们极有可能带来新的机会点。


7.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透明度错觉)

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的一种倾向,时常表现为你以为别人都明白了你的意思,实际上别人明白的还远远不够。与“知识的诅咒”这一偏差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我以为对方明白了实际对方还有诸多不解,而知识的诅咒是你无法给对方进行可理解的解释,有着文化背景或认知的障碍,实际上这两者偏差概念都会影响到共情工作。实际办公中透明度错觉时常体现在需求表达、文档解释、跨部门沟通中,往往你以为你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但在实际研发中却会体现出诸多差异。

建议:适当的了解其他部门的专业文化,便于更好的解释给对方。组织好信息框架,简单易懂的信息框架易于对方理解,例如书本的目录大纲、信息的分类等。跨团队或部门的PRD(产品需求文档)尽可能的减少专业术语的应用或者进行注释,文档的目的不在于体现多专业而是更加易懂的传达信息。


趣味思考

————


研究用户从观察自己开始。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特质或者某些现状,在这个大环境下,你会发现与同龄人之间有很多相似点,那么加强对自己的行为理解,是不是就等同研究了这些同龄用户的共有特征?这些特性是否会对你的产品使用有关联?带着这些特性去体验你的产品时,是否会发现新的机会点?



参考文献:https://uxren.cn/?p=68537#影响UX设计的6个心理偏差

参考文献:https://uxren.cn/?p=68382#如何构建同理心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泡泡bing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合理打造“稀缺性”,提升你的设计转化率

资深UI设计者


摘要:本文原标题为《用户体验中的稀缺性:心理偏见成为常态》,文章对当前设计稀缺性的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给出了一些需要牢记的小贴士,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你知道稀缺性是咋回事吗?

我随意观看了Unbox Therapy对这个杯子的某个测评视频,很显然这个杯子是不会倒的。我一直在笑,但在视频的最后,我也很好奇人们对杯子的需求是什么。

在亚马逊上,它以14.99 美元的价格限时出售,原价为24.99美元。不锈钢版本仅剩下3个库存。我喜欢不锈钢的杯子,而且这是一个减价品,而且它很快就会售空。如果不买,我就要用之前会倒的杯子喝咖啡了。错过它的话太可惜了。

是的,多数时候这个杯子不会倒

 

稀缺性让事物变得有吸引力

稀缺性是一种心理偏见,它让我们觉得稀缺的东西比富足的东西拥有更高的价值。一般来说,我们更偏爱那些更难得到的东西。

 

稀缺性已成为常态

和大多数现象一样,稀缺性从线下兴起。昂贵的餐厅用大盘子装小份食物,以突出食材的稀缺性;名牌大学限制招生名额,以保持排他性。

这看起来很贵

但随着科技企业变得更加成熟,数字产品变得更加精细,稀缺性很快走向了线上,现在稀缺性已成为增加吸引力最流行的方法之一。

目前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线上浏览时看到并期待某种形式的稀缺性,运用稀缺性已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而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做的最基本的起点。

 

稀缺性融合了多种偏见

稀缺性变得流行起来,因为它非常有效并相对容易实现。而它如此富有成效的原因在于它结合了多种偏见:

1.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如果我们不去购买某个稀缺性产品,这基本上意味着短期内我们将失去这个产品本身,而从长期来看,我们也将失去可以选择它的自由。加倍的损失=加倍的痛苦。

2.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通常,当一款产品需求变高时,这款产品会变得稀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意味着有其他人在过去购买了这款产品,所以它一定是有价值的,我们也该抓住这个机会。

3. 预期后悔(Anticipated regret)

当面临一个决定时,我们不仅会预期会发生的事件,还会预期我们可能会经历的与之相关的后悔。决定现在就采取行动是我们试图消除这种可能性的努力。

 

 

稀缺性会以不同形式出现

尽管稀缺性可以被应用于品质、体验等不可量化的特征,但当评估对象是可量化的物品、地点等时,稀缺性的应用效果会更加出色。这就是像亚马逊和Booking.com这样的公司接受它并广泛使用它的原因。

基于这些可量化的对象,稀缺性有三种主要的形式:

1. 限时稀缺(Time-limited scarcity)

当对时间进行限制时,就会产生一个截止时间,让人们在截止时间之前采取行动。当看到截止时间时,人们不确定之后是否还能获得这个产品,除非他们现在就采取行动,但这样就增加了压力,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反而缺乏了同理心。

举例如下:

  • 亚马逊的限时秒杀活动:好
    限时秒杀活动仅持续几个小时,页面上会显示截止时间。页面还会显示已购者占总限购人数的百分比来凸显紧迫感。
  • 在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上的课程:机智
    在报名截止前显示倒计时。已报满的课程仍然会显示出来,让人们知道错过机会是什么感觉。
  • 在eBay上购买东西:糟糕
    eBay对限时产品会用一个红色的图标和一个模糊的“即将售罄” (Almost gone)的标签。不显示下架时间的做法考虑不周,而且是可以被商家操纵的。
  • 在Airbnb上找房源:一般
    Airbnb通过显示剩余房源比例来表现供给的有限性,并通过一个“难得发现(Rare Find)”的标签来让用户对他们的搜索结果感到幸运。

2. 限量稀缺(Quantity-limited scarcity)

有限或稀少的产品供给会让人们觉得这威胁到了他们选择的自由,进而激发他们做出反应,来对抗这种威胁并维持他们对资源的获得权。

限量稀缺被认为比限时稀缺更有效,因为供给的结束是不可预测的,完全取决于需求而不是时间。

举例:

  • 在Booking.com上搜索酒店:印象深刻
    Booking.com在运用稀缺性上跑得飞快,可谓是行业里对博尔特,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限量稀缺。网页不仅显示剩余房间的数量,还会显示一大堆的标签和文本,让你感觉自己下单78物超所值。Booking.com很聪明的运用了自己拥有的大量数据,网页提供的信息量虽然很大,但都很有用。
  • 在Ryan Air上预定机票:好
    Ryan Air利用低价机票优先出售这一事实,以强调低价机票仅剩的数量。
  • 在Selfridges上购买衣服:巧妙
    Selfridges 网站上的产品详细信息同时显示了可购买和不可购买的尺码。这让可购买的尺码看起来更稀缺。这样显示是微妙且有用的,因为有些人的尺寸介于两个尺码之间。

3. 访问受限稀缺(Access-limited scarcity)

它指的是限制对信息、群组或空间等功能的访问。研究表明,潜意识中的抑制力会让人们更重视那些受限制的功能,而不是那些不受限制的功能,因为排他性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特别。

举例:

  • 成为Medium的订阅者
    如果你想要阅读Medium上的所有文章,就需要向平台付费,成为他们的特权用户。
  • 加入Tinder Select
    Tinder(交友App)的“Elo”排名系统基于吸引力对会员进行排名,并邀请排名靠前的会员加入名为“Tinder Select”的封闭版本。尽管这把其他用户排除在外,有点见利忘义 ,但Tinder还是达到了其目的:通过奖励让受欢迎的用户感到与众不同。

 

 

稀缺性有争议,但本不应该有

如果稀缺性适合我们所设计的产品,那它可以优化用户流量并对业务目标产生影响。稀缺性还会重构信息,并在有紧急需求时提醒用户。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迫使用户做出了决定,但只要数字是真实的,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如果没有及时告知用户产品稀缺的情况,难道就不会造成他们对遗憾或挫败感吗?这样我们难道不是正在创造糟糕的用户体验吗?只要我们向人们展示的是事实,催促人们做决定看起来反而是公平的。

话虽如此,我同意一些企业会不道德地通过虚假库存和会员资格来利用稀缺性,但是他们同样也可以通过任何其他方式来达到其可疑的目的,而且从长期来看,这样做总是会导致信誉丧失。

 

 

稀缺性的应用应该遵循一些规则

为避免争议,下面是一些可以最大化利用稀缺性并真正提升用户体验的建议。

可以做的事情:

  1. 利用稀缺性来提高感知价值并加速转化
  2. 利用时间稀缺来促销时效性强的产品
  3. 利用数量稀缺来让人们意识到库存短缺
  4. 利用访问稀缺来强调受限功能的优势
  5. 利用A/B测试来测试哪些稀缺性信息最适合你的受众
  6. 利用可用性测试来测试信息对可信度和信任度的影响
  7. 利用动画元素来强调紧迫性(例如,显示一个发光的红色图标来突出实时状态)

不可以做的事情:

  1. 在未做用户测试之前。不要使用稀缺性
  2. 如果库存的数量不可靠的话,不要使用稀缺性
  3. 如果信息不能保证不会出错的话,不要使用稀缺性
  4. 不要编造虚假数字来人为的制造稀缺产品

 

结论

稀缺性会让我们对稀缺的东西赋予更高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已经成为增加吸引力的必由之路。稀缺性的方法很有效,因为它结合了多种偏见(损失厌恶、社会认同和预期后悔),并拥有不同的形式(时间、数量和访问受限)。

稀缺性是有争议,但这些争议本不应该出现,因为我们并不能对用户隐藏信息。如果你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稀缺性可以帮你提高用户体验。

文章来源:UXRen    作者:David Teodorescu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资深UI设计者

算法分发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各大APP都有自己的算法,并且通过这些算法了解用户、推荐内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今,微信也开始拥抱算法分发,并且内容分发逻辑也有所改变。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原因,并且概述了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如果问过去一两年微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的答案一定是——微信终于开始拥抱算法分发了!

从执着于「社交分发」到开始拥抱「算法分发」,这是一个惊人的转变,这个是微信在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迭代和进化,而这个转变背后的逻辑也非常值得每一个互联网人深入思考!

改变了的微信内容分发逻辑

很显然,一开始张小龙并不喜欢算法。

准确地说,在微信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张小龙对算法介入内容分发非常忌惮,这在很多方面可以体现:

  • 朋友圈排序永远只有时间序;
  • 公众号排序永远只有时间序;
  • 微信里从来没有任何地方有推荐、猜你喜欢、热门等算法介入模块;
  • 微信改进公众号阅读体验也仅仅从公众号列表变成内容列表;
  • 所有你在微信上看到的内容都是你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然而今天,情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算法分发开始在多个维度渗透到了微信内容生态的方方面面——

  • 看一看:看一看里推出了基于算法推荐的「精选」;
  • 视频号:视频号出现了」热门「这个通过算法计算出来的标签;
  • 公众号排序:公众号的文章目前已经不再是原来纯粹按照时间序来进行排序了,而是通过算法进行优化排序;
  • 公众号推荐:在公众号信息流里,开始通过算法推荐你可能喜欢的公众号了;
  • 公众号文章推荐:在公众号文章末尾,开始通过算法推荐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章了;
  • 搜索:微信搜索的结果目前及其丰富,微信的搜索算法日益成熟。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 公众号信息流推荐的账号

这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非常有趣而惊人的改变,卫夕想通过这篇文章尝试解释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着重回答两个问题——

  • 微信早期,张小龙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天然的社交分发?
  • 微信从社交分发到算法分发的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

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张小龙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天然的社交分发?

毫无疑问,微信被深深打上了张小龙的个人烙印,他的产品哲学也被深深地注入到了微信的产品逻辑里。那么为什么张小龙在微信诞生之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推崇纯粹的社交分发而丝毫不染指算法分发呢?

这个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是——这和张小龙信奉「用简单规则构建一个生态」这个理念有非常大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几个事实:

第一:张小龙曾经非常推崇凯文·凯利写的《失控》这本书,他有一次在演讲中说:

「凯文·凯利的《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这本书篇幅很长,大部分人没有耐心看完,但是如果有一个大学生来面试,说他看完了这本书,我一定会录用他。」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呢,这本书完整标题是《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这本书本质上是关于复杂科学的。

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就是——从无机物到生物、从社会到机器都在向复杂方向进化,而在这个过程里,大多数时间是没有领导、没有组织、没有中心化布局的,这就是最自然的一个状态。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失控》本质上讲的并不是说失去控制,更准确地说是——无需控制,因此,很多人建议将这本书翻译成《无为》可能更加合适。

第二:张小龙在早期在腾讯内部有一个著名的长达8小时关于微信产品哲学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的PPT,我们可以看到他反复表达了这样一些观点——

  • 「产品经理像上帝一样,构建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演化。」
  • 「通过建立简单规则,创作一个自运行系统,满足人群的某种心理或经济需求。」
  • 「如果将产品比喻成生命体的话,它是有DNA的,只有有DNA的产品才会自动演化。」
  • 「通过对人内心欲望的洞察,建立虚拟社会的规则,引发群体效应,群体效应再推动规则变化。」
  • 「微信会升级,但结构会保持简单。」
  • 「做一劳永逸的事情」
  •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那一定是问题问错了。」
  • 「每增加一种选择,都会让用户迷惑,增加不固定感。」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第三:张小龙曾经有一个饭否账号,在这个发了2359条消息的饭否账号中,他也说出了很多类似的想法——

  • 「产品就象一个生物,有它自然的进化之道。最重要的,是制定好产品的内在基因的「竞争策略」,让竞争策略在进化中再自行演化为具体的表现形态。」
  • 「互联网产品应该是由用户推动,而不是产品经理来推动。产品经理的作用只是找到四两拨千斤的地方稍微用点力。」
  • 「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曾经公开宣称,大自然钟爱简单和统一。」
  • 「人一想复杂就偏了。」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第四:张小龙早期是做邮箱的

邮箱作为一个最传统的通讯工具,对「确定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即便在QQ邮箱张小龙做的「阅读空间」,本质上也是一个订阅产品,需要用户主动订阅各个频道。

张小龙非常在意给用户确定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非常在意掌控感的人,他也要让他的用户能获得对自己看到的内容的一种掌控感。

第五:张小龙在2019的公开课中更加直接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对社交分发如此执着——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好了,通过回顾张小龙这一系列想法和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个重要产品理念——「通过设定简单的、确定的规则来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用户在这个去中心化生态里能自然演进。」

因此,微信的分发规则是极其简单的——纯粹靠人来进行天然分发。

任何算法的介入都是对这种简单规则的破坏。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方案

那么这种分发方式有没有什么问题呢?当然有,比如典型的是朋友圈微商泛滥的问题。

为什么说朋友圈微商泛滥会和朋友圈分发机制有关系呢?

微信默认的规则就是你所有的好友发的朋友圈都只按一种简单规则——时间序进行全部展示,这等于微信默认了以下两个前提:

  • 你所有的朋友对你而言都同等重要,无论她是你的闺蜜还是素不相识的微商。
  • 你同一个朋友发的所有内容对你而言都同等重要,不管他发的是生日照还是减肥茶。

很显然,这并不符合现实,那么微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微信一开始的逻辑是——人们发广告太多,就会有人把他删掉,而为了不被人删掉,人们会自动少发一些广告,多发一些有趣的内容,从而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这个逻辑对吗?看起来没问题,但事实上并不凑效,微妙的平衡其实很难达到,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就连微信自己也发现依靠「删掉」这个如此重的功能根本起不到调节的作用,于是微信进行了自我改进——推出了「屏蔽某人朋友圈」这一功能。

这时候逻辑变成——人们发太多广告,就会有人把他屏蔽掉,而为了不被人屏蔽掉,他会选择自动少发一些广告,多发一些有趣的内容。

这回就完美了吗?

答案是——不知道,我们只能说,效果肯定会比删除好一些,但屏蔽一个人这个操作真的就很轻么?

且不说在操作层面我需要点5下才能屏蔽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层面,屏蔽一个人意味着他发的一切我都看不到了,不到忍无可忍的某个临界点,很多人不会轻易这么做。

那有木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呢?

有人说有,系统自动算出这个人哪些是广告,哪些是有趣内容,只给人展示有趣内容而屏蔽广告!

这个方案怎么样?

看起来很完美,但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个人的广告不会被看见,那他为什么要拼命发有趣内容呢?他闲的蛋疼么?

所以,在产品层面其实没有完美的方案,有的只是不同的取舍。

我们来比较三种取舍——头条把内容展示完全交给算法,微信把内容展示完全交给用户,而Facebook某种意义上综合了二者:Facebook的内容用了一个叫「边际排名算法」(Edge Rank Algorithm)。

这个规则会计算每一个内容的重要性,重要性高则排在前面,而重要性E由三个因素决定,具体公式为——E = u*w*d:

  • u:用户与内容发布者之间的亲密度分数,互动越多则关系分数越高
  • w:不同的互动动作具有不同的权重,如评论、点赞等。比如评论动作的权重就会高于点赞。
  • d:发布时间,发布越近的新消息重要性越高。

很显然,Facebook会根据算法来计算哪个朋友对你而言更重要,点赞多评论多就是更重要,但这个算法也并不完美——比如我如果暗恋某个女生,我断然是不会给她点赞、评论的,但她的每一条朋友圈我一定要看。

所以Facebook这种算法也剥夺了一种权力,我能看到什么不再由我决定,而由机器决定,我就失去了确定性,很多人会因此恐慌。

而微信的哲学是——它不会替你自己决定谁更重要,张小龙坚信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自己屏蔽朋友圈、删除好友、取消关注,微信需要的是确定性。

没错,微信在给内容消费者确定性的同时也就自动赋予了内容生产者的确定性——公众号的运营者们知道,自己的内容哪怕是广告粉丝也一定会看到,这背后是巨大的利益。

巨大的利益就意味着巨大的动力,这也是微信成长为中国内容创业最坚实堡垒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每一个方案其实都是一种取舍!

只是张小龙选择相信碳基人类,而张一鸣选择相信硅基算法,二者就像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

本质上这只是一种价值取舍!

好,到此我们就已经回答了这篇文章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微信早期,张小龙如此执着于简单的社交分发?

答案是这和张小龙的「用简单规则构建自然演进的生态」这一产品哲学息息相关。

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本文的第二个问题——微信从社交分发到算法分发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事实——微信并非完全从社交分发直接全面转变成为了算法分发,准确的说法是微信是在社交分发的基础上引入了算法分发。

社交分发依然是微信最核心的分发方式,而算法分发可以认为是一种补充,我们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到——

  • 朋友圈依然是严格的时间顺序,完全没有算法;
  • 看一看的第一个Tab是「朋友在看」,第二个Tab才是基于算法的「精选」;
  • 视频号默认的依然是基于社交分发的「朋友」,第二个Tab才是基于算法的「热门」;
  • 公众平台的排序尽管引入了算法排序,但据目前普遍的观察,算法的干预力度和幅度都非常小;
  • 微信这几年重点打造的小程序依然没有算法介入,完全由社交分享分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张小龙其实并没有抛弃自己产品哲学,社交分发依然是微信最核心的分发方式,而引入算法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原有产品哲学的一种修正。

那么,这种修正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有产品洁癖的张小龙也会放弃自己多年的「坚持」呢?

卫夕总结了下面四个角度来理解这种转变:

首先:张小龙是一个迭代能力极强的人。

要知道他经历过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几次跨度极大的转变——从PC软件的Foxmail到QQ邮箱的转变,这是将软件思维切换互联网思维;而从QQ邮箱到微信,这是PC互联网逻辑到移动互联网逻辑的转变;而从微信的早期到微信的后期,他完成了从产品架构师到生态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每一次的逻辑和能力圈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能完成一个转变就已经异于常人了,而张小龙经历了三次,每一次都脱胎换骨、刻骨铭心。

所以,这是一个勇于且善于修正自己的男人。

从这个意义上,根据形势和格局的变化改变产品策略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冰冷的数据。

这两张图,分别是QuestMobile2018年9月和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各巨头的时间分布: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 2018年9月数据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2020年6月数据

我们看到腾讯系产品的用户时长占比从47.3%下降到39.5%,而头条系从9.7%上升到15.3%。尽管腾讯还有其他庞大的产品体系,但头条系在抢微信的用户时长这个大的逻辑无疑是确定的。

微信从0开始到成长为巨无霸,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竞争对手,但头条系在时间战场上的攻城略地的确给了微信极大的压力——这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算法分发的胜利。

尽管张小龙在很多场合经常强调不关注竞争对手、不关注用户时长,但我们也看到了在2018年的腾讯员工大会上他公开说——

「大部分产品都在欺骗用户,做各种滤镜,喊口号说「记录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实并不总是美好的。」

其中的火药味还是很浓滴。

的确,头条系的崛起让一直扑在第一战线的微信感受到了用户时间被侵占的压力。

第三:公众号的内容生态在变得日益成熟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开始浮现。

具体体现在:

  •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主要问题有——整体阅读打开率逐步走低、马太效应导致公众号阶层固化严重、中小有质量的号很难获得关注、公众号本身的机制并不适合分发短内容等等。
  • 从内容消费的角度,主要问题有——好内容不容易被发现、长期内容单一和趋同、在各种诱惑下关注的公众号导致的关注列表混乱等等。

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公众号内容的生产,也制约了公众号内容的消费,面对这些问题,张小龙在 2018 年微信公开课上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宣称——

「我们只会去改善阅读效率,而不是胡乱变成不受掌控的信息。」

没错,算法介入其实就是改善阅读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什么微信开始推荐公众号了?从算法概述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微信事业部的算法工程师招聘岗位越来越多

第四:微信在视频化层面的压力。

如果说在公众号时代微信的内容生态还能和今日头条平分秋色的话,那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内容崛起让微信在视频消费这一领域明显落后。

某种意义上,这其实是腾讯在这一领域的落后。事实上,在美国,Facebook也没有干过以算法见长的Tik Tok。

算法分发再次在短视频领域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于是,在微视拼尽全力但依然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微信的视频号肩负了腾讯短视频反击的大旗。

当然,张小龙做短视频依然是有其强烈风格的,三个Tab从左到右分别是「关注」、「朋友」、「热门」,主打社交分发的「朋友」依然是默认选项,优先级高于算法分发的「热门」。

微信其实也做过非常重度的短视频尝试——即刻视频,这个寄予厚望的功能效果并不好,我四个5000好友的的微信号经常发现发即刻视频的数量仅仅为个位数,尽管它在上线开始的时候有8个入口。

张小龙曾经在2019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花了半个多小时讲即刻视频旨在减小大家发布压力背后的逻辑,而最后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没错,正是在以上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微信修正了自己的产品路线,在社交分发的基础上拥抱了算法分发。

而这时候当我们回顾其他产品,会发现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的融合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标配的趋势——

  • 微博早就从时间序修改成了算法排序,同时在「关注」Tab后边加上了并列的算法Tab「推荐」;
  • 字节系的头条和抖音这两年也明显更加强调基于关注的社交分发,喊出了涨粉丝的口号;
  • 而快手本身就是算法分发和关注分发平衡做的特别好的产品。

尽管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修正和进化则是永远的主题,而这也是永远蓬勃向前的互联网最有趣的一面。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卫夕指北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竞品分析

周周

通过分析市场上的竞品,能够让设计师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自己所做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定位。

凯励程APP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应用范围

1、设计规范适用于凯励程APP6.1.0版本

2、设计尺寸750*1334

3、规范字体为平方,单位px


为什么要对设计规范进行分析

1、方便多个设计师进行协同设计,把控视觉统一性,提率,减少返工率

2、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开发结果与视觉效果图的还原度

3、辅助设计及开发理解业务

4、方便产品迭代



LOGO设计

凯励程logo设计的运用元素:首字母k的变形+盾牌外轮框组合设计,logo设计运用名称的首字母作为元素给人的感觉一目了然,凯励程的核心功能是专注汽车安全服务,所以这里的盾牌比较有安全感,颜色使用深色调,稳定内敛。


App界面的整体风格扁平,颜色搭配清爽,首页通过卡片式布局将各功能及信息模块分区展示,寻车功能为整个app的核心功能,所以将这块区域放置在首页的banner位置,并且加了圆角和投影,层次鲜明,使人的视觉会在第一时间浏览此功能,查看车辆的位置情况。icon采用线性icon和部分实心icon相结合,图标简洁清晰易识别,色调统一,明度一致。

颜色搭配有互补色和同类色,互补色为色相环上,夹角互为180度的色彩,互补色具有强烈的对比;同类色为色相环上,夹角为60度以内的色彩,色相对比差异比较小,给人以协调统一、稳定自然的印象。同类色的搭配也很容易出画面效果,不太容易出错。通常为了避免版面呆板,可以通过增加明暗对比,来制造出丰富的质感和层次主色调为蓝色,辅助色为浅蓝色。

文章来源:站酷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为什么国潮品牌这么火?从消费者三大心理角度分析探究

资深UI设计者

国潮品牌不断在社交网络中刷屏,大白兔、旺旺、RIO、六神、马应龙、老干妈等品牌通过频繁地跨界营销,一跃成为国产“网红”。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文化自信、猎奇心理和颜值经济这3个消费者心理是导致他们更愿意购买国潮品牌的重要原因。

一、什么是国潮?

如果追溯本源,“国潮”一词一开始更加侧重是“潮”本身,是大约2000年起,由中国本土设计师或者创立的主理品牌,以独特、自我为文化内核又融入时尚个性的设计,呈现出以街头文化为主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为一小撮年轻人所追捧,在小众圈子里受到追捧。但这时的国潮更像是一小部分年轻人的自娱自乐,还未代入大众的视野。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国潮文化的转折点。从2017年开始,伴随着各种嘻哈节目和街舞节目的走红,“潮”文化开始反向引爆主流媒体和大众市场,越来越多的品牌看到了这一片尚未开垦的商业新大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发现了这一片继续文化核心注入的土地。

“国潮”一词开始由“国”倾斜。一系列国潮品牌在这个突然开启的风口被明星和网红带了货,以相对亲民的价格和独特的文化核心走进了大众市场,也吸引了更多国货大品牌的加入。

引爆大众市场的应该是许多中国老字号的“卷土重来”,如2018年李宁携“悟道”系列登上了2018纽约时装走秀,融入中国元素的新品引来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报道,也带来了社交网络的刷屏,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潮”力量。

又如中国奶糖行业老字号品牌大白兔与国内原创品牌气味图书馆联名推出的大白兔奶糖沐浴露、香水,还有与“美加净”联名的大白兔润唇膏,惊艳到大众的视野。还有许许多多的国产品牌回力、哇哈哈、老干妈、百雀羚等都紧抓国潮趋势,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不断创新。

除去这些国产老字号品牌融合潮流外,国潮的发展还包括了文化与创意设计打造的新内容。比如故宫文创,一篇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文章出现,带来了超高的阅读量。

故宫文创产品专卖店、快闪店、以及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的开幕让越来越多的国人与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了故宫文创。还有故宫口红,国家地理眼影等等产品也潮出了街。总之,一直庄严无比的故宫也跟上了时代的脚步玩起了潮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潮。

那么,为什么一直处于小众市场的国潮风一下子刮到了大众视野,被人所追捧?以下将从三个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进行探究。

二、消费主体年轻化

首先,要想弄清楚消费者心理,必须先弄清我们面临的是哪些消费者。早在2018年时,尼尔森发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消费趋势指数报告》,报告显示,90后(1990年-1999年出生)消费意愿为63点,高于80后(60点)、70后(54点)、60后(54点)等年龄段,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主力军。

因此,我国目前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年轻化。在报告发布当天,由大学生参与评选的 2018年大学生喜爱的品牌——金塔奖举行了颁奖仪式,最终,OPPO、联想、淘宝等9个品类37个品牌获得年度大学生最喜爱的品牌。

评选结果显示,国产品牌占了九成,这也意味着,国货在年轻人消费里占比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究竟是什么心理导致他们更愿意购买国产品牌?

1. 消费者有着越来越高的文化自信

从前的消费主体是70后、80后,他们成长的时代是“洋品牌”的时代,对国外品牌崇拜,而对国内品牌充满着不信任的心理,导致这一心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产品牌创新意识淡薄,产品质量差。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已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中国制造”正向“中国质造”方向努力转变,更多国人对国货品牌重拾自信。

因此,当代年轻消费者成长的时代实质上是国货产品崛起的时代,年轻消费者对不断创新的国货产品有了一定的信任,不再崇洋媚外。加上中华传统上下五千年文化一直是中华人民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中华人民对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深深的认同感。

因此,“国潮”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既符合年轻消费者对时尚的认知,又能够吸引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展现他们对文化价值的认可,同时还能引发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的情感寄托。

所以,国潮兴起是基于国家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以及新时代下消费者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而消费者对国家文化的自信是国潮爆火的主导原因之一。

2. 年轻消费者对购物有着猎奇心理

年轻消费者的好奇心比较重, 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会受到猎奇心的影响, 年轻消费者对新事物常常会产生较大的兴趣, 并且勇于去尝试, 这也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常常带有个性化风格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那些铭刻在童年记忆的品牌再次以光鲜亮丽又不失特色的新鲜事物重新进入消费者市场,必定会让他们眼前一亮甚至感到欣喜。特别是这种新鲜事物深深地迎合了他们内心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猎奇心理便会在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中起主导作用。

3. 年轻消费者有着对“颜值经济”的追捧

我们常常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颜值即正义,而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人,更是生活中每一个事物。对于品牌来说,更是要注重颜值经济,对产品进行“高颜值”包装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步。

颜值经济为什么会盛行?信息碎片化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时代特征,海量信息不断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高颜值自然成为吸引人们注意的一种方式。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让大家对消费从产品本身转变为消费符号、社会认同甚至自我个性表达,产品甚至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货币”。

为什么会在国潮谈到颜值经济?

因为实质上,那些被冠以“国潮”之名的,都有着一个特性,那就是产品本身有着高颜值的外表。

比如,新茶饮领域的头部品牌喜茶,联合了众多新老国货,以“灵感之茶,中国制造”为口号,无论是主题纸袋、杯套还是雪糕筒、贴纸,都给人一种酷毙了的感觉;比如,美妆领域的网红品牌完美日记,从单线眼影、九色眼影盘到十二色、十六色眼影盘,既玩转了经典色的实用性,也拥有了高阶色的丰富度。

也就是说,无论对于新手玩家还是专业彩妆师,都能够被其绚烂的颜值所折服。再有,无论是钟薛高这样的网红雪糕品牌,还是李子柒淘宝店里五彩缤纷的中国传统美食,无一不是顶着高颜值的外表。在这些高颜值外表下,国潮才能被年轻消费者们认可。

参考文献:

[1] 周晖. 论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J]. 中国商论 2018,(04),54-55

[2] 本刊综合.百草味:深谙“颜值经济” 玩转“色彩营销”.[J]. 中国合作经济 2020,(05),33-37

[3] 陈美汐. 试论国潮文化的发展.[J]. 大众文艺 2020,(06),273-274

[4] 黄梦岚,庄宇铮,翁文静,许安心. 中国文化自信对国货品牌消费的影响.[J]. 商业经济 2020,(05),68-69

[5] 搜狐新闻 “国潮”IP爆红背后的4个底层逻辑!. 2020-02-10 . https://www.sohu.com/a/371808278_286549


文章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叶艳红


循环设计,用户体验如何呼唤时代变革

ui设计分享达人

关于循环设计,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领域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UX需提前转变思维,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一线大厂已在运用这种思维



本文共 3589 字,预计阅读 10 分钟

译者推荐|本文从“可持续”和“设计”的两点谈起,来论述从线性经济向可持续经济的转变,以及“可持续设计”的四个主要阶段:理解、定义、制造、发布。

“循环设计”不是为了追求时髦或者抬升设计地位,而是将这个已经日益庸俗化的“设计”冠为自己的定语,是设计本身发展所趋,以及可持续发展所需,设计界需要对自己的责任有所承担,形成一个全局观、系统性看待设计问题的方式。让回收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规范,从而做到一劳永逸。

我们生活在一个呼唤变革的世界。在过去的50年中,现代社会所依赖的漫不经心和无休止的消费是不可持续的。我们从小就不关心自己的事情。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我们也就不修了。产品被设计成用完直接丢弃,而不是去修复。数字产品也不例外。然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循环设计(可持续设计)①。(益达说:其实这个理念和风格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大多应用在不为大众所知的能源、材料再生流程之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循环设计可以变得更加普世。)

①注:循环设计是20世纪80-90年代产生的一种设计风格,他又称回收设计,是指实现广义收回和利用的方法,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致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性等于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它旨在通过设计来节约能源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使人类的设计物能多次反复利用,形成产品设计和使用的良性循环。

那么,循环设计方法意味着什么?在数字产品上要如何使用?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我们是如何构建我们的世界,为什么这个世界已经不可持续了,并且要理解环保世界的需求是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促使我们渴望从线性设计模型转变为循环设计模型。


向循环转变


我们的经济主要基于“按需配置”流程之上。在此线性系统中,我们构建了会在一段时间后淘汰的产品,并且将其组件视为垃圾。与此相反,循环设计方法将产品的生命周期视为一个闭环,其中资源不断地被重新利用。


在“经典”线性模型中,产品经历了生产、消费和破坏的各个阶段,最终以浪费告终。在设计一款循环产品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方法包含四大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个闭环,并形成了一个恒定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不仅仅只有闪闪发亮的、新的,未使用过的材料才被受欢迎。

 

循环设计方法的四个阶段是:

理解 / 定义 / 制造 / 发布



当我们同时看线性设计和循环设计模型方法时,有一点吸引人的是,开始设计东西的时候,方法的差异。从只是生产某种东西,到对我们将要生产的产品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关心,这是一个大转变。


看看我们现在的立场


为什么做出这种转变如此的重要?我确信每个看新闻的人都听说过气候变化。NASA 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我们都可以非常详细地了解人类行为和无限增长对我们生态系统的影响。


但好消息是我们不必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从数字世界中“产生”方式中学习事物的产生。电力废弃物已成为现代世界的主要废弃物来源之一。大量的手机和电脑被扔掉,随之经济是建立在每年都有新东西的基础上的。


当您的手机屏幕意外碎裂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知道如何处理它吗?我们知道如何修理吗?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幸运的是,有些设计师对此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Fairphone② 是一种合乎情理,模块化的智能手机,其组件数量很少,可以轻松更换和回收。大公司也应朝这个方向迈出一步,让回收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时尚和规范,一劳永逸。

② Fairphone:这家公司生产的手机希望实现全球手机供应链的公平贸易,具体而言就是不使用“冲突矿物”并且确保生产手机的工人没有被奴役和压榨,目前仍然坚持在非洲贫困和战乱的国家进口材料,已经在刚果和卢旺达境内找到了一些矿山,用更好的商业实践推动当地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设计和设计师的重要性


设计师,比任何其他专业人士,都更有可能在一转变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的人。我还敢说,我们有责任采用可持续设计的方式行动和思考。因为是我们创造了那些最终出现在传送带上的东西。我们也有责任教育我们的用户。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具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产品或品牌,或者重视起在产品背后有意义的故事。同样,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流行语,而且成为一种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基于有限资源的无限增长是无法实现的目标。但是,要从线性经济向可持续经济转变,我们需要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幸运的是,智能设备和数字产品的时代带来了一种复杂的设计思维方法,可以作为物理世界中生产链的范例。


用户体验必须提供什么


地球上有一个地方,您不能随便丢东西:互联网。这是一个对已有产品进行再构思的地方,您只能去完善它,不能丢弃它,因为如果您一夜之间说:“我不喜欢我的网站,明天我将推出一个全新的网站”,那您便会失去用户。

如果我们看一下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法的四个主要阶段,就会发现我们在用户体验设计中使用的方法与此很相似。

让我们再次看一下四个阶段,然后将其更详细地分解:

理解

当我们谈论与循环设计相关的理解时,我们谈论的是在开始设计一个未来的产品之前就了解它的用户和环境。研究一直是数字产品设计的基础。与数字产品的连接比与实体产品的连接要更多的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开发出新的研究方法,以帮助我们洞察用户在使用某种产品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但这不仅与用户有关, 研究还必须深入到经济领域,并研究未来产品的组成部分,同时牢记它们必须可被再次利用。


定义

在此阶段,将定义(商业)目标,并构建一个商业模型画布作为生产过程的计划。用户体验使用这种方法已有一段时间了,让涉众参与其中,并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激活它们。为我们设计的产品设定一个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它,我们可以为用户创造额外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制作商业模型画布还是举办精彩的价值主张研讨会,在生产方式中实施这些方法都会对当前的生产流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制造

这是关键部分。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好像没有明天一样。随着每种无法回收的产品的出现,我们产生的废料越来越多。但是循环方法是为产品创建一个原型,并定义将需要使用那些材料反映在产品原型上,并在定义阶段概述的商业模型上定义材料。原型设计和构思是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制作原型。


发布 

根据循环设计模型,随着产品的发布,生产周期进入了第四阶段,然同时理解阶段又重新开始了。对于数字产品来说,这是自然发生的事前:你发布一个产品,基于该版本收集反馈,然后构思它,周而复始,这个循环再次产生。


但是,观察这个循环并建立这些连接仅仅是冰山一角。在数字时代发展起来的设计思维给世界带来了许多反思。


变革中的大佬


幸运的是,已经有许多大品牌意识到转变的必要性,并采取和提出了数字设计思维方法来支持转变,并建立循环设计的时代。根据《循环设计指南》,“我们应该把我们设计的所有东西都看作软件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基于我们通过反馈得到的数据而不断的发。”


用户体验研究和用户体验设计一直是在做的一件事是:基于全面的研究和真实的用户需求来构建产品。上面的设计指南是非常复杂的工具,具有许多可能的方法。它强调了从产品到服务流程转变的重要性,并展示如何使用敏捷流程并将其实施到构建产品的方法之中。


IDEO(全球顶尖的设计咨询公司)与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合作,试图“试图通过设计构建一个具有恢复性和再生性的经济框架”。在这里,您可以找到几乎每个生产方面和领域——例如食品、时装、经济和设计——并在每个领域中提出解决方案,以打破线性生产系统。


耐克还宣布了其基于循环设计模型生产高品质运动鞋的新方法原则。正如您已经看到的那样,无论您身处哪个经济领域,都可以为循环生产过程的蓬勃发展做贡献,并成为一支主导力量。


重要的结论


我认为,作为设计师,我们始终要为变革而努力,并始终努力与客户、产品或服务保持紧密的关系,并通过构思使其不断完善,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因为伟大的事情只有通过时间和不断的反思才能实现。在离线世界中,数字设计过程也有很多东西可以贡献。希望通过教育,能有更多的大公司意识到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是具有更多功能并可持续使用的,而不仅仅是将它们当作一次性产品,一旦它们不像最初那样光鲜就把她扔掉。

转自:站酷-大猴儿er



如何选择设计需求分析结果?

资深UI设计者

这周我们进行下一步讨论:如何对分析结果进行选择。

团队角色分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产品研发团队的各个角色分工。

对于初期的产品研发,可能公司没有团队概念,所以从想法到设计到开发,都由一个人搞定;

等到公司发展差不多,自己成了领导,就可以对各个角色和分工有所分组,也就是大多数初创公司的分配情况:

  • 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产品管理、项目管理、交互设计;
  • UI:UI 设计;
  • 开发工程师:技术开发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产品经理需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业务规划任务,所以从业务视角和用户视角将之前的产品经理岗位职责进行划分:

  • 产品经理(业务视角):去组织管理公司业务;
  • 交互设计师(用户视角):去观察用户心理,分析需求,设计人机交互界面。

所以最终的角色分配是:

  • 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产品管理、项目管理;
  • 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
  • UI:UI 设计;
  • 开发工程师:技术开发

再大一点的公司,会增加项目经理岗,把之前产品经理负责的职责拆出一部分,这部分职责就是项目管理。所以角色分配最终是:

  • 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产品管理
  • 项目经理:项目管理
  • 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
  • UI:UI 设计
  • 开发工程师:技术开发

交互方案评价标准

了解了团队角色分工,只是让产品得到了更专业的技术支持,接下来我们需要切入正题:对交互方案进行评价筛选,筛选的标准可以围绕:有用性、易用性和吸引力展开。

1. 有用性:

方案是否同时满足业务目标与用户体验目标,为了更好理解,大家可以看下如下事例:

如果所有的线上商品都发顺丰快递,对于用户来讲,用户体验当然很好:够快。但是从业务目标来讲,这是不可取的,毕竟快递不能独顺丰一揽。所以这个想法没有顾及到业务目标,是不可行的;

很早之前,有过 Open ID 的概念:用一个 ID 就可以登录多个网站。但是接入了 Open ID 的网站,对于自身产品的登录注册就会有一定影响,所以这个想法不了了之。

后来 Facebook 和 Twitter 开放了自己 ID,可用这两个账号进行其他网站登录。于是国内很多网站也开始支持微博、微信、QQ 账号登录。

这样降低了用户注册成本,而且也获得了一定收益。所以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对于一些需要获得用户信息的产品可能不太适合,所以视情况而定。

总结来说,有用性就是要满足产品利益与用户利益。毕竟如果只是很好看,最多也就只能被称作一个艺术品。

2. 可用性

所谓可用性就是用户容易理解,使用起来没有障碍,并且感受良好。

关于产品可用性,大家可以去了解下鼎鼎有名的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3. 吸引力

所谓吸引力就是产品有打动人、超越用户期望值的细节。

关于吸引力设计,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KANO 模型,KANO 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用户需求:

基本型的需求:用户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功能属性,如果没有,用户会不满意;如果有,用户会觉得理所当然。这个层次的需求,还谈不上用户满意与否;

期望型的需求:不是产品必须的功能属性,可能用户自己也不清楚一些功能,但是又恰恰是用户希望看到的。如果这种需求实现得越多,用户会越满意;如果没有满足用户这种期望值,用户会不满意;

兴奋型的需求: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需求,如果产品满足了这些需求,用户会非常满意,从而提高用户忠诚度,最后把它推荐给好友。

方案的决策

通过以上标准对方案进行分析,最后涉及到决策,不管哪种类型的角色分配,都需要进行决策,这里可分为以下两种:

个人决策:对于最后的方案选择,由一个人进行「拍板」,这种决策方式速度快,容易抓到事情本质;但是缺点是缺少了团队氛围,不太建议这种一人说了算的决策方式;

群体决策:这种决策方式团队氛围会好很多,通过发表每个人的看法,最后得到合理的、正确的、富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但是缺点就是因为参与者多,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决策,即使这样,也建议使用这种决策方式,不过前提是需要事先确定一个明确的负责人,这样可以对决策后果进行负责。

从小的方面来讲,决策也可分为:

内部 review:设计的作品先在团队内部进行过稿,然后修改,切忌全部做完才进行 review,需要做完一步就进行内部讨论;

外部评审:以会议的形式展开,召集大家对作品进行讲解。

方案的推销

确定了最终方案后,我们需要把它推销出去,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将思考过程可视化:可以采取上一篇文章的表格分析方式,让设计更有说服力;

自己人效应:对自己人说的一些建议方法更加信赖;

准备一份PPT:展示设计思路;

讲一个故事:以用户的某个使用场景开头,一步步讲解用户的使用情况,慢慢过渡到产品功能设计;

掌握必要的演讲技巧和表达能力:包括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这两种表达理清思路,也更好让别人进行反馈。

最后想说的一些话:

作为交互(设计)专业人士,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尺度:什么该坚持,什么不该坚持,对于一些专业方面的东西,我们需要团队内部人员都坚持,这样目标会更清晰;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小的设计细节,有时候可以适当妥协。

总结

如何对设计需求分析结果进行选择:

  • 团队角色分配
  • 交互方案评价标准:可用性、易用性、吸引力
  • 方案的决策

  • 方案的推销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Pony欧尼的日常

高手是如何利用认知偏差,打造独特用户体验的?

资深UI设计者

为什么大爷大妈们总对排队情有独钟,为什么平常不想要的东西一打折就买一堆……震惊!原来套路你的竟然都是自己的大脑!

如今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用户体验设计师,首要就是对目标用户的理解和把控。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能在设计中合理利用心理学的时候,就离创造出让用户感慨「深得朕心」的体验不远了。

这次要介绍的是设计心理学中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认知偏差 (Cognitive bias) ,了解它的基本定义之后再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如何在设计中利用认知偏差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什么是认知偏差

网络上的定义是这样的: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创造了一些快捷方式,在处理信息时自然地去调用这些快捷方式,只是这种操作在快速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决策过程产生危害,比如我们会选择性忽略一些信息,或是自发地对信息进行脑补。这样的认知模式导致我们产生了非理性的偏差。

△ 图:大脑的操作

认知偏差种类丰富,已经被提出的就有几百种,有很多尚未被完全验证。下图总结了现有的认知偏差,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来不及认真作出反应以及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认知偏差背后的成因。

△ 图:认知偏差宝典

认知偏差在体验场景中的应用

那我们该怎么在设计中利用认知偏差呢?我根据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消费场景和学习场景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 图:章节概览,也叫懒人速读版

1. 引导用户决策

作为体验设计师,我们需要为用户的决策创造合适的环境,来引导其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达成他们的目标。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被利用在消费场景中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接触到的信息。

比如商场里原价 2000 现价 500 的商品,原价的存在会让人觉得这件商品的价值就是 2000,现在 500 简直是捡了大便宜。

在体验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做法,通过前后对比放大来优惠感知,进而促进用户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策。

△ 图:利用锚定效应推荐会员套餐,对比差价确实诱人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另外一个常见的用于消费场景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做决定时通常会和他人保持一致。

下图是售前页一般的设计技巧,通过展示购买人数和滚动播放购买信息来体现出该商品的热门,让正在犹豫的用户「随大流」下单购买。

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中可以营造出一种群体选择的效果来吸引更多的用户。

△ 图:这么多人选择,跟随大家不会错,买它

内群体偏差

前面提到的认知偏差之外,内群体偏差 (ingroup bias) 也一般被用来引导用户决策,它是指人们会在认知上倾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

比如 Booking 在查看评论的区域加入了筛选评论语言这一按钮,虽然设计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好地理解评论内容,但是在真实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用户更加信任自己所选标签内的评论内容,因为同语言往往意味着来自相同的国家或者相近的文化背景,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小群体,然后被影响进而做出与群体内人们更为相似的决策。

△ 图:同胞的评价更可靠

因此在体验设计中利用内群体偏差的关键点在于打造群体归属感,借由小群体的力量影响用户的决策。

2. 提高用户粘性

引导用户做出于我们有利的决策之外,同样,我们可以利用认知偏差提高用户粘性,增强用户和产品之间的联系,使他们对产品「爱不释手」。

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 (The Ikea Effect) 是指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的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的现象,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的核心是创造低投入、高回报、高贡献价值的任务,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价值。

在学习场景中我们可以利用宜家效应提高用户粘性,将用户留下来坚持学习。

首先需要保证用户能够完成任务。懂你英语 ®A⁺ 产品中,我们会在用户设置目标时描述该目标的表现,用户以此选择自己的目标。这种方式下的用户对于任务结果的预见性提高,能清楚的知道如果完成任务会达到什么效果,更能被促使顺利地完成任务。

△ 图:目标展示与贡献积累

其次,用户对产品粘性增强需要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做出的投入,学习场景下这种投入感知更多体现在知识的累积上。在懂你英语 ®A⁺ 课程中,我们将用户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设计为学习路径,用户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便会在路径上明显前进,日积月累下来用户能看到自己前进的印记,清晰感知到自身知识的累积,也就因此对产品有更高的价值感受。

3. 情感化激励

负向偏见

由于学习的「反人性」,学习场景下的用户在体验流程中产生消极情绪的概率要大于其余场景,比如学习效果不好,难以坚持等。此类消极情绪对于学习产品影响很大,是因为负向偏见 (negativity bias) 的存在,人们对不好的事情的记忆比快乐的记忆更加清晰,更经常回忆。

因此在学习场景下我们需要给用户更多的正面积极的反馈来抵消掉负面体验的影响。在懂你英语 ®A⁺ 课程设计中,我们在学习结果页根据用户不同的学习表现给出不同的反馈,即使是偏低的成绩,也依然会给出一个较为积极的反馈,以期鼓励用户坚持学习。

△ 图:做得不好也不要灰心

除了简单抵消掉用户的负面偏见,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设计去完全扭转局面,变困境为有趣的体验。最经典例子便是谷歌断网时的小恐龙游戏,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故意关掉网络来玩这个游戏。

△ 图:谷歌的断网小恐龙

最后

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和利用认知偏差来创造既让用户满意又平衡商业的双赢体验。但由于设计师本身也是人类,与用户拥有同样的思考机制,因此在日常的调研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警惕认知偏差的影响,不断深入了解用户以及使用科学的测试方法来完善自己的设计,持续迭代反思,不因为某个方案自己倾注了很多心血,就觉得它是最好的。用户可能并不买账呢。

用户行为分析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ui设计分享达人

用户行为分析,认识用户满足用户最直接要求为设计中心

用户行为分析

一、了解用户需要什么
二、遵循用户的习惯
1、用户的生活背景及文化背景
2、用户的生理状况与需求状况
2、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二、颠覆用户的习惯
1、改变一些有独特性的页面设计
2、发展中的知识和技术


用户行为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行为,针对网站而言,就是用户在进入网站后所有的操作。网站用户行为分析,就是在获得网站王文量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产品目标及策略相结合,从中发现目前网站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网站,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供依据。


常见的用户分析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跳出率、回访率、新用户、回访次数、回访相隔天数;

(2)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分析二者之间的浏览习惯;

(3)用户所使用的搜索引擎、关键词、关联关键词和站内关键词;

(4)用户选择什么样的入口形式(广告或者网站入口链接)更有效;

(5)用户访问网站流程,用来分析页面结构和网页覆盖数据;

(6)用户在页面上的网页热点图分部数据和网页覆盖图数据;

(7)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访问量情况等;

(8)用户对于网站的设计及字体配色的喜好程度等。


通过研究发现,80%的用户仅仅使用了软件20%的功能,而那些没用的功能不仅浪费开发时间,也使软件更加难以使用。一个成功的软件应该是简练精干的,可以单独职能化的化解决的单个问题,要以满足用户最直接要求为 i设计中心。

很多网站往往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增加功能,增加的功能必然需要再界面中用视觉呈现出来,这就会使网页内容越来越多,很多的功能掺杂在一起,如果不经过过滤,必然会违背原来阅读的初衷,所以每一个功能的增加都要慎重。


用户对于互联网功能需求也和对软件的功能要求一样。既喜欢简单的,也喜欢复杂的。而且用户的体验需求也会随时随地的发生变化。这里的复杂不是指很难用、流程超级复杂、容易出错的用户体验,而是指丰富的功能。


首先如何让用户体验更简单呢?当然将复杂的功能去除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无法去除某个复杂的功能,那就应该将其隐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不常用的功能要比经常使用的功能占据更多的空间。


真正好的用户体验其实是给用户所需的任何功能,为用户设计一款“复杂”的产品,并将这款产品从表现上简化,让基础功能操作简化,给扩展功能保留使用入口即可。这个设计思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Microsoft Office和Adobe

系列产品。

              


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短期内用户会因为某种强烈的需求要一个产品。随着市场和行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于一个产品的评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肯德基刚进入中国市场,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的象征,小朋友以吃一次肯德基为荣。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人们对于肯德基的体验就完全不一样了,热量过高,不利于健康。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对一个产品评价的变迁的过程。


用户的期望值会因为因素而发生变化,有的来自外部的环境,有的来自产品自身,有的来自用户成长。这些影响期望值的因素都会相辅相成的影响。有的时候不是我们的体验或者产品变了,而是用户发生了变化,所以用户体验的设计,除了要考虑产品本身以外,还要考虑用户所需要的。


用户通常会根据个人喜好做事,这就是习惯。习惯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根本的是什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任何产品都可以分两种:遵循现有用户习惯的产品和颠覆用户习惯的产品。


在设计网站时可以在技术上创新,在业务模式上改变,也要在以下几点上遵循用户的习惯。


生活和文化背景是必须要遵循的习惯。想去颠覆或是磨灭一个群体甚至是民族的习惯,基本上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例如使用红色表现喜庆,白色表现悲伤,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种传统习惯。如果想去改变这个习惯,使用其他颜色肯定起不到好效果。比如:可口可乐官网就是用红色做的主色调,而红色也与“可口可乐”品牌主色调相统一,点缀少量黄色,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更容易使中国人接受。


在设计网站页面时,还要考虑到网站用户群体的基础属性,例如年龄层、身体承受力等。可以将页面中的文字和图片做放大处理,使老年人可以清楚的看到内容。比如一些老年网站,会采用大号字体,强对比色便于阅读,而且在设计的时候也不会使用过多的色彩,虽然整体视觉可能显得简陋不够丰富,但是充分的考虑了老年人人群的特点。


人在评定事情好坏的时候,通常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以用户体验设计时,必须满足用户这种需求。使每个用户可以体会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这样用户就会成为最忠实的客户。例如很多人沉迷于网游就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以自我为中心,而在网游的世界里却可以完全实现。



在设计网站时,设计师通常会根据网站内容把网站划分为不同的区块,然后在分别进行美化。设计师在思维定势中 自我感觉良好,一旦突破了思维定势就会有新的收获。作为用户体验的设计师来说,有下面两个方面可以颠覆。


 在设计网站时,有很多页面都具有独特性,例如注册页、登录页和搜索页。这些页面用户只会访问一次或者几次,而且这些网页本身也是在网站发展的同时逐步完善的。所以,在用户体验的设计中,这些习惯就可以颠覆的。设计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对这些页面进行设计、优化和修改,而不会影响用户的习惯。


在网站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前的潮流趋势和的技术来表现网站,这样才能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页面中流畅恶化便捷的交互应用,可以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尊重用户秀感可以快速让用户接受网站,同时也会由于尊重了用户的习惯而减少产品对用户的刺激,会使得用户很难成为网站的忠实用户。另一方面,如果不尊重用户习惯,用户可能很难马上接受。所以在用户体验设计时,要根据网站具体情况自我权衡。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网站核心用户体验不变的基础上,增加新功能、设计风格逐步变化、进行网站整体融合。

转自:-zhan k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