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易云音乐|情感驱动设计的制胜法宝之产品亮点

资深UI设计者

一款口碑两极分化的软件。虽然它不是歌曲最多的听歌软件, 但绝对是听歌软件里情感体验最好的。

事先声明 /attention 。
1. 强烈建议使用电脑查看,用户体验更佳。
2. Gif 体积较大,请耐心查看。
3.为了让设计细节更容易被看到,用GIf来呈现展示。

前言

碳水Sir|5年村龄|听过上万首歌|发布过几首翻唱歌曲|黑胶·伍级|LV.9,众多身份都不能表达我对网易云的喜欢程度。因为它不仅是一款音乐播放器,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虚拟人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治愈着我~ 你很好奇它具有什么力量,能使用户粘性如此持久,那么我不妨带大家看看网易云音乐中情感化驱动的魅力所在。


一首【成都翻唱】送给在座的看官,请不要嫌弃~






1.【送信猫头鹰】飞鹰传信 - 在第43秒送你入学通知书


1.使用场景


在听歌页面,呈现猫头鹰送信环节,带领粉丝回忆那个魔法学院,重温经典音乐。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通过增加彩蛋,纪念《哈利波特40周岁暨电影重映》,提升歌曲二次曝光度。
设计方案:首页搜索哈利波特 第二首 【海德薇变奏曲】,当音乐播放到 第43s时,黑胶唱片中会突然飞出一只叼着通知书的猫头鹰,重现海德薇送入学通知书的经典桥段。猫头鹰飞过,你会看到评论区图标变成了一封信。用极具创意的动画手法,引导用户进入评论区进行后续操作。
这也给做产品设计同学一些灵感,当有合作方时,尝试着换种设计思路(例如:当前影视与音乐结合的彩蛋),来绑定产品与合作方之间的联系。形成高级记忆点,从而达到用户主动传播的裂变效应。

2.【穿越9¾站台】双击评论 - 进入魔法车站


1.使用场景


在上一个场景中,点击信件进入评论区,通过评论区用户引导继续彩蛋探险之旅。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为了使上个彩蛋具有连续性,提升彩蛋引入玩法达到评论话题热度。
设计方案:点击通知书- 在评论区找到第9-10评论,在中间空隙位置双击两下,出现一个缝隙随后逐渐放大,映入眼帘的是魔法站台,随后飞速而来一辆通往霍格沃茨的列车,当门打开时,又一个强光出现,随后穿梭回评论区。整体动画一气呵成,仿佛真的穿梭了一回。
当用户不知情下进入评论区,会看到其他用户都在以“彩蛋”为话题,展开激烈讨论,这时就激发出你的评论欲望,以及彩蛋入口探索,为彩蛋话题持续供热发光。
该手法也是利用“圈内梗”标志事物,再结合穿梭般的动画体验,给【哈迷圈】用户体验了一波惊喜感,同时为后续【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游戏做好引流铺垫。

3.【旗帜仪式感】分院帽之歌 - 评论区的特殊仪式感彩蛋


1.使用场景


正式入学前,怎么能少了入学典礼这么重要的仪式。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提升歌曲传播性以及记忆度,通过彩蛋强化音乐仪式感。
设计方案:点击【分院帽之歌】评论区 输入学院名称如格兰芬多,,院旗降落,迎风飘扬,出现代表学院的旗帜,分院仪式就完成啦!仪式感是不是瞬间拉满。
没看过哈利波特的用户,我这里为大家收集好了四个学院名称,分别是赫奇帕奇,格兰芬多,斯莱特林,拉文克劳,想体验的用户快去试试吧~







4.【丁磊粉丝】99999以不变胜万变


1.使用场景


用户进入CEO丁磊的主页可以看到99999粉丝,在强迫症驱使下为丁磊增加粉丝。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通过99999粉丝,来“骗取”新粉丝关注,提升粉丝量。
设计方案:可能是程序员们被产品或CEO的各种需求堆压的透不过气,想着拿CEO来整活一下,这就有了上面的神奇一幕。进入首页,搜索【网易CEO丁磊】进入主页,第一次和CEO这么近距离接触,当你看到99999粉丝时,心想我原来就是那幸运的第10万粉丝,心中很是激动,当你点击关注后,返回首页再一次进去时,你会发现,粉丝数从新回到了99999粉丝,你以为是有人取消关注!其实这是程序员写的一个欺骗代码。利用这种仿制数字,来为CEO骗粉。这是程序员想到的点还是CEO丁磊的阴谋。就不得而知了~
这么细小的改动,确实让用户对网易云音乐产生神秘感,或许还有很多彩蛋没有发现,从而激发用户探索欲望~
感兴趣的同学快去试试吧~


5.【无渴不爽】汽水特效 - 夏天的感觉就是如此清爽


1.使用场景


网易云音乐与雪碧达成的深度合作,要通过(音乐+设计)手段探索跨界营销方式。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传播品牌主张, 通过彩蛋提升品牌新主张“透心凉、渴释放”。
设计方案:在播放【无渴不爽】时,在特定位置会激活雪碧动效,你能看到右上方一个雪碧瓶开启,并倾倒而出,上深到一半高度清爽柠檬炸开效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换手机进水了。
通过对设计的高度还原,模拟真实世界汽水反馈,例如二氧化碳气体等极具细节的动画效果,以及开瓶时“呲”的音效声让用户更好投身于音乐背后的情境中,以及紧扣歌名【无渴不爽】的“透心凉、渴释放”理念。用“音乐彩蛋”来赋予用户“视觉+听觉+味觉”三觉的沉浸式体验,让品牌主张成为用户切身感受。
这种营销方式,作为用户的我都很难拒绝,心里暗暗道:“这样的营销手段,多给我来一些,真的不错,喜欢~”。换做是你,也同样喜欢,对嘛~



6.【城南花已开】纪念云村人 - 满屏花瓣飘落


1.使用场景


17年的一个遥远的往事,网易云团队为了纪念【音乐人-三亩地】给【城南花已开】ID用户专门写的音乐。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缅怀用音乐纪念的骨癌【南城花开时】用户,放大产品人情世故的高度,从而提升品牌对于用户的重视程度。
设计方案:在每年3-4月时,收听【南城花开时】这首歌,在播放页就能看到满屏花瓣飘落,点击最亮的一瓣,会看到花海中有一个少年。对于老用户来说无疑勾起了往日回忆,通过彩蛋动画来强化音乐缅怀的力量。同时吸引围观用户的好奇,引导查看评论区,翻找彩蛋根源,进而提升评论区活跃度以及产品情感关联。
毕竟产品本身是冰冷的,用产品本身的功能来安抚用户以达到共鸣效果那就太棒了。这也正是网易云音乐依靠评论区获得业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即使版权少的可怜但依然稳居前3宝座的原因之一。


7.【Light The Light】灯光彩蛋 - 完美结合硬件生态


1.使用场景


面对疫情,网易推出【光援行动】通过【Light The Light】歌曲【LTL】功能,给用户传递音乐的治愈力量。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结合硬件生态,提高闪光灯与音乐的多重组合玩法,用音乐与光传递希望给到用户。
设计方案:网易团队通过歌曲《Light The Light》歌词”每个人都是一处微光,每当我们闪烁一次灯光,也许某处黑暗就会被我们照亮”中获得灵感,配合歌曲中的鼓点来不断闪烁节奏光,营造氛围感的同时,传递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微光,凝聚起来依然可以照亮一片天地。
同时表示面对防疫,人民团结一致,互相帮助的社会凝聚力。宣扬音乐的力量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


8.【抱抱安慰】评论区 - 两指捏合 送给陌生人一个抱抱


1.使用场景


为响应 “云村评论治愈计划”,设计“抱抱彩蛋”,传递温暖的社区氛围。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通过彩蛋玩法,提升社区情感鼓励,净化社区良好氛围。
设计方案:再任意歌曲评论区,对着评论双指向中间捏和的方式,去“抱”一个用户的评论给予情感抚慰。视觉方面呈现两个可爱的白、红小人相互拥抱安抚的画面,评论者的头像也会出现“收到抱抱”的提示,以达到与陌生人之间互相鼓励温暖的目的。
这种方式挺暖的,通过音乐平台送出抱抱以及接受抱抱的形式,更加体现出音乐无边界的魅力所在。
以上是我第二次使用的感受分享。这个抱抱彩蛋设计,早在第四篇【产品细节洞察分析】中有写道,但观点已经完全不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溯一下~


9.【银河赴约】孔明灯 - 考生与家长的祝福


1.使用场景


每年高考时,【银河赴约】都会收到来自音乐人以及网易的各种祝福,祝旗开得胜。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在高考前夕,通过孔明灯来收集用户的祝福语录提高评论话题统一性。,为用户提供高考话题入口。
设计方案: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高考阶段,网易云音乐制作了助力高考自制【银河赴约】曲目,用户在听歌时,能看到评论区占位符变成了孔明灯。要知道,孔明灯是中国特有的手工艺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祈天灯。它的作用是祈福,许愿,保佑。用这种视觉效果,引导暗示用户评论区特殊的意义,真诚的祝福,高考加油!带话题输入祝福,还能获得“网易云音乐高考助力buff”。形式拉满,意义非凡有没有~



10.【搜索‘自杀’】云村治愈所 - 生活有你才更美好


1.使用场景


音乐是人心灵深处的对白,很多抑郁的用户都有沟通障碍不想与人交流,唯有音乐可以独自倾听。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解决抑郁用户危险的心理活动,通过治愈所提高用户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设计方案:在首页搜索“自杀”等敏感词汇,会立即跳出云村治愈所页面,标题写着“生活没有那么奇妙,但有你才会变得更好”。让抑郁用户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
(2.1)开头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告诉用户真实世界值得回味。
(2.2)精选了四类治愈歌单来温暖用户的心情。
(2.3)罗列了一线城市心理咨询热线,间接体现出在一线城市生活压力指数。
(2.4)精彩评论,云村村民的八方支援,感受到网络中温暖纯良一面。
以治愈的文字、音乐推荐、心理咨询热线、热心评论来唤醒抑郁用户,既有文字的力量也有音乐的力量,多维度努力,一起帮助云村用户积极生活,健康快乐。
最后,当我看到阅读总人数863.7万时,心情还是无比复杂,虽然很多都是闻声前来,但大部分还是真实抑郁用户搜索而来,衷心希望音乐的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困难,也感谢网易云音乐平台用特殊的方式来治愈用户。这真是很珍贵的用户洞察点。


11.【黑胶故事】歌单 - 双指下滑的视觉享受


1.使用场景


在听歌时,播放页用视频展示歌曲背后的故事,听觉视觉双重享受。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满足用户“边听边看”需求,通过视频拉近用户与音乐人的距离。
设计方案:在特定曲目中,对黑胶播放界面双指下滑,激活“黑胶故事”,黑胶内将自动播放30s的无声视频,再次点击即可跳转至完整的音乐视频播放页面。形成快速切换的视音交互链路。
这种尝试,也是进一步把音乐延伸,每首音乐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很多都是在听音乐时才会引发共鸣,再去搜索音乐背后的故事,链路长、操作不便捷,网易推出的黑胶唱片,音乐人只需自主上传,审核通过后,便可以最低成本,进行歌曲宣传,同时用户能极大的节约时间,从而更加沉浸在音乐世界中。
想要体验,直接搜索【黑胶故事】找到歌单就可以啦~



12.摸鱼计算器


1.使用场景


计算上班摸鱼听歌的时间,看看朋友群里谁是摸鱼之王。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通过热点话题并结合数据分析,来提高H5活动玩法,达到裂变传播。
设计方案:只需要在活动页中输入自己的名称,就能分析出,摸鱼总时长和具体流量。这个功能的开发,起因网络热点话题吐槽包含网易云音乐等产品消耗10GB以上流量为基础,发掘出可结合产品自身做的测试尝试,【摸鱼计算器】依靠平台数据流量分析,根据【上班听歌时间在工作时间的占比】估算出全年的【摸鱼流量】。来满足用户猎奇心。
虽然此活动只是休闲放松的形式,并非真的宣传摸鱼有多好。但为了说明一下,还是文字提醒:“摸鱼”虽好,可不要贪摸哦,正确听歌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告诉用户,正确的价值观。


13.8级证明书


1.使用场景


在网易云大约需要听上千首新歌,看很多故事,明白许多道理才是个好男孩。可以对外分享。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创造【网易云八级】梗,通过活动提升产品热度。
设计方案:只需要在活动中,选择性别,依靠听歌数据分析,总结网易云等级段位。当时也有女孩说,找男朋友就找网易云八级,因为懂得很多很沉稳。当然女孩子也是同理。
据了解,这个活动也是因为有网友晒出等级截图,并且上了热搜,而这一事件瞬间被网易云团队看到,迅速整活。同时间上线【8级证明书】,8级以上的用户可获爱好听歌的“好男孩”“好女孩”认证。
没错,看到配图的朋友都知道了吧,我是8级哦~


14.表白翻译机


1.使用场景


七夕节,表白日,语言组织不行,说不了浪漫的情话。






2.设计思考


设计目标:结合音乐,提升表白语言的趣味呈现,为用户提供浪漫语言帮助。
设计方案:在搜索框输入名字,就会随机推荐表白歌词,都是心动的感觉,帮助不会说情话的你。当然我也可以输入你的的名字,因为你的名字本身,也足以吸引我。有没有被甜到~
除此之外,搜索特定名称,会出来特殊的表白,一语中的。例如搜索苏炳添,出来的是“我会用9秒83的速度出现在你面前”完全整活了,有木有~
不仅如此,页面配图,绘制了大量精美小线稿,在我尝试了很多名称后都没遇到重复的图形,可见这个小细节做了N个图形出来,很是用心。是一个很棒的设计细节。


五、个人感受


早期受到“网抑云”的负面冲击,评论区中存在太多抑郁情绪发言,导致很多用户看到后都同情怜悯随后一起陷入抑郁。

后来网易云音乐推出各种【治愈计划】包括【云村治愈所】【抱抱功能】【治愈专辑】等等设计手段。

最终,越来越多的用户用正能量回怼丧文化【网抑云】变成了【网愈云】,把人间美好给到大家。


这也是产品从用户情感诉求出发,反向驱动设计。或许这才是网易云音乐取胜的重要法宝。





六、结语


设计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美不仅是视觉,还有好的体验流程。不要让用户思考,这是每个设计师所追求的。
认真记录产品细节,了解背后的思考,也是不断提升自己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
本期产品细节分析结束,点击原文链接查看更多,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碳水Sir;公众号:草蓉三石
本文由 @碳水Sir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参考文献及链接:


1.https://www.sohu.com/a/506317507_120099902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366524064453555&wfr=spider&for=pc
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4810159/answer/1326228938
4.https://xw.qq.com/cmsid/20210328A0A1JB00


作者:碳水sir
链接: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QyODQwOA==.html
来源:站酷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一文读懂用户体验地图和用户旅程图

ui设计分享达人

在产品定义阶段我们经常会提到两种图:用户体验地图和用户旅程图,很多人会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许多专业老鸟也分不清楚二者的区别,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来分析一下二者的区别。

一、用户体验地图

概念(是什么):

用户体验地图是:以大众视角的方式,将一般用户在完成一个目标过程中,体验路径可视化的工具。这种体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用户的行为(不同于用户旅程图,用户旅程图是针对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而展开描述的)。

作用(为什么):

用户体验地图是用户旅程图的前提。用户体验地图是在用户画像和需求分析这个阶段做的事情,在信息架构之前要做好的,它能帮我们发现大的机会点,适合从无到有的产品过程:产品从0到1、全新改版、或者新项目开展。

1、不限定产品或服务,描绘用户体验路径

2、理解一般用户的行为,做初步研究

3、建立体验基准理解,达成团队共识

使用方法(怎么做):

在确定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原则的前提下,按事情发展顺序,分别从阶段,行动/行为,想法,心态/情绪,痛点,机会几个方面组织和描述事件

这里仅是简单示例,大致理解就好

二、用户旅程图

概念(是什么):

用户旅程图是:将用户通过某一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目标的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描述的是某一角色在特定场景下经历的故事,包括用户从第一次接触产品、触达产品的各个点。

作用(为什么):

用户旅程图能让设计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理解产品更细节的部分,深入的了解产品的某个模块,并根据对用户情绪、想法帮助产品的设计和优化。它通常作为业务逻辑梳理流程的工具来用,和它配和的工具是业务流程图。

1、准确定位用户旅程图中激发用户快乐或导致痛苦的触点

2、打破壁垒,在团队内部建立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用户旅程

3、基于共识,将旅程中关键触点分配给团队内部成员

使用方法(怎么做)

用户旅程图可以用在设计过程中的任何时候,作为整个产品设计周期中团队的参考点。每一个用户角色或者用户类型都有自己独立的用户旅程图。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维度去描绘用户旅程。

A角色: 这个角色比体验地图更具体,更细分,你可能要讲当前任务的相关角色都列举出来,讲代表性的用户都跑一遍流程。

B情景: 特定用户的特定场景,这里要具体到某一项任务流程

C期望:要解决什么问题

D其他:可以延续使用体验地图的行为、想法、情绪线、痛点、机会



使用淘票票app购买电影票的用户体验地图(图片来源:《步步为赢:交互设计全流程解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两种工具的区别,虽然两种工具在颗粒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哪一种工具都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用户行为洞察用户痛点寻求机会点,我们需要在合适的时机选用合适的工具。


作者:齐天大硕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服务体验 | 使用数据定义框架整合数据与设计思维

ui设计分享达人

数据在服务主张(service propositions)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服务设计师如何以实际的方式为此类命题的数据策略做出贡献?本文翻译来自飞利浦的三位设计师写的一篇有关于数据定义框架的文章,在飞利浦,他们使用数据定义框架将数据与设计思维整合,以启用和衡量服务体验。

一、数据在服务体验中的新角色

数据和人工智能 (AI) 正在推动服务设计的新范式,其中服务体验变得更加智能、无处不在和高度个性化。数据构成了支持此类新兴服务主张的支柱,并在持续衡量其影响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鉴于数据发挥的重要作用,许多科技公司目前正在制定广泛的数据战略(Data strategies)。这些数据策略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可推动服务的技术发展,并与业务目标紧密结合。

然而,这些数据策略通常是技术上的努力,侧重于平台之间的数据访问、数据流或数据存储等方面。他们往往缺乏以人为本的视角,因为他们很少关注数据收集的体验、数据如何反映现实世界的体验,或者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与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交互。

二、数据策略及其对服务设计视角的需求

服务设计师通常只是间接参与这些数据策略的制定。虽然服务蓝图可能有助于推动数据战略发展的业务路线图,但我们看到,当服务设计视角更加结构化时,它们的质量会显著提高。

服务设计是数据战略的一个关键方面,因为它提供了更加人性化、集成化和整体化的体验视角。它的优势在于允许理解复杂的关系以及多个细节如何影响整体体验。例如,它可以帮助确定在何处以及如何收集数据以获得最高质量的结果,或者它可以为其他复杂的技术问题确定简单的流程变通方法。

由于这种附加价值,精通数据的服务设计师可以在构建以现实世界工作流程和体验为基础的以人为本的数据策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数据策略应该是学科之间的协作努力,以确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检查和设计整体挑战。

三、将数据与服务设计集成的工具

尽管服务设计提供了价值,但我们看到服务设计人员本身通常缺少在这种数据战略协作中取得成功的工具和方法。虽然我们在为生产或开发团队创建特定要求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数据策略方面,我们通常不会就数据要求或需求以相同级别的粒度和特异性进行沟通。

这部分是因为我们必须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数据能力,但也因为没有多少实用的框架可以让设计师对数据策略做出有意义和实际的贡献。如果没有正确的工具来指导我们的探索并与我们的技术同事进行交流,为数据策略做出贡献可能会让人不知所措。

我们的数据定义框架首次尝试为服务设计人员提供正确的工具,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数据战略活动。

四、数据定义框架

我们的数据定义框架挑战(服务)设计人员考虑他们明确的数据需求,促进对这些需求的探索,并在将围绕数据的思想构建成具体的数据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没有引入完全独立的附加流程,而是将我们的数据定义框架整合到现有的工作方式中,并旨在让那些对数据世界经验有限的人们能够了解到它。

具体流程是:

  1. 以现有的体验地图为基础;
  2. 识别意图和数据点;
  3. 使用数据定义框架确定优先级。

1. 以现有体验地图为基础

在我们尝试构建自己的数据定义的前几次,我们非常挣扎。从头开始时,想出有意义的数据点似乎不是随机的,这是一项挑战。我们探索了如何从角色、场景或架构图开始,但这些方法给出的结果要么过于肤浅,要么过于技术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了解到(体验)地图为搭建和构思数据定义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我们在这里使用体验地图作为容器术语,因为这些地图可以是服务蓝图、工作流程图、用户旅程甚至是 UI 流。

基本上,任何类型的地图都可以概述用户如何通过一组具体的操作来经历体验。地图的颗粒度将表明数据定义的性质。例如,如果它是一个 UI 流,数据定义将更多地关注微交互或应用程序功能的体验含义。相比之下,如果选择的地图是一个高级工作流,那么数据定义将更多的是关于跨接触点、整体的假设数据。

为了举例说明,我们使用下图所示的图解(简化)体验图,该图显示了医疗机构中的患者如何通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1. 患者首先会见临床医生进行摄入咨询;
  2. 后来被要求进行手术;
  3. 由团队讨论;
  4. 在进行微创手术之前。
  5. 之后,患者通常会过夜以恢复,同时受到密切监测。
  6. 最后,患者出院并被鼓励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出行为改变。

从Touchpoints到Datapoints:服务体验的数据定义框架

与上面提到的其他类型一样,此地图有助于在适当的上下文中可视化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体验。该地图侧重于用户操作和事件,因此是开始以人为中心的数据探索的良好基础。

2. 识别意图和数据点(Datapoints)

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似乎是用数据点注释地图。但是,这些数据点的范围可以从更高级别的指标(例如患者报告的结果)到较低级别的数据指标(例如护士在患者监视器上单击后退按钮的频率)。这里的问题是有几乎无限数量的选项可供探索。

为了指导数据定义过程,我们引入了“意图(intents)”。您可以将这些意图视为您希望通过数据实现的目标。我们总是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图,它们直接反映了使用数据的不同方式:

  1. “衡量(measuring)”意图,旨在针对我们作为设计师或公司需要衡量的事物,以便学习和发展我们的解决方案。
  2. “启用(enabling)”意图,它侧重于我们希望使用这些数据启用的体验。

然后可以将数据点连接到这些意图,以明确这些数据点所扮演的角色。这会产生一个定义明确的关系模型,有助于以后制定战略和确定优先级。定义意图和相关数据点总是有点反复练习,其中新意图触发新数据点需求,新数据点激发新意图。

(1)识别“衡量”意图

智能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远程配置、更新,并且可以自行学习以适应和发展。为了推动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创建反馈循环。“衡量”意图在定义学习目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可以包含更多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估性的目标,或者更具探索性、以洞察力为导向的目标。例如,评估性“衡量”意图可以是在引入新的患者摘要视图后评估吞吐量时间的变化。一个更具探索性的“衡量”意图可能是深入了解患者如何体验入院咨询的不同部分,以发现新的改进机会。

这些意图也可以是细化的或整体的。它们可以与体验图中的特定接触点相关联,例如,如果新的患者仪表板可以帮助护士更快地了解患者的病史。但它们也可以跨越该体验地图的多个阶段,捕捉患者如何体验整个过程。

将属性分配给“衡量”意图,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有助于引导设计师思考正确的方面。我们在确定属性时可能会问的问题可能是:“需要多少数据?”、“持续多长时间?”、“意图是否与更高级别的体验驱动因素相关联?”和“评估目标的目标是什么?”

尽管其中一些属性也可能与您的用例相关,但我们鼓励您探索哪些属性在您的域中有意义,并在您的定义中始终如一地使用它们。然后可以使用这些“衡量”意图指导进一步的数据定义。设计师可以考虑他们需要哪些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不是拥有无限的选择。

从Touchpoints到Datapoints:服务体验的数据定义框架

(2)识别“启用”意图

智能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需要数据来了解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们在它们周围的行为方式,以便有意义地适应不同的情况。为了明确我们想要启用哪些体验,并定义提供这些体验所需的数据,我们引入了“启用”意图。

“启用”意图是对启用某种体验的功能或特性的描述。重要的是定义实现这些体验所需的数据,以便制定长期的数据战略。

“启用”意图中描述的功能可以根据其抽象级别而有所不同。在更详细的接触点级别,“启用”意图可以指特定的应用程序功能。图像中的自适应 UI 功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更高的体验旅程级别,“启用”意图可能更多地涉及服务解决方案(它将来自接触点集合的数据汇集在一起)。

与“衡量”意图一样,“启用”意图可以具有不同的属性,有助于进一步定义它们。对于给定的“启用”意图,我们经常回答诸如“它已经可用还是计划用于未来?”、“它集成在哪个接触点?”、“它针对哪些参与者?”等问题,以及“它的预期影响是什么?”

“衡量”和“启用”意图通常是相关的,因为先验往往旨在了解后者的影响。因此,这些意图也经常共享相同的数据。

从Touchpoints到Datapoints:服务体验的数据定义框架

(3)识别数据点

这两种意图都为数据定义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已经简要介绍了它如何在定义具体数据点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数据点是对正在收集的数据的简单描述。这些数据点始终连接到地图中的特定部分,在这些部分可以获取这些数据,或者将其反馈入其中。这些连接可以是我们或其他人拥有的接触点,也明确需要第三方加入一起整合。

数据点也有自己的属性来指导讨论。为了提倡对这些数据的经验观点,不仅要定义收集的数据,而且要关注收集数据的方式和地点的经验。其他属性可以是是否自动收集数据,例如医疗程序的持续时间;或者是否手动收集,例如在手术后问卷中记录的患者报告的结果。其他属性可以包括数据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是连续收集还是定期收集;以及是否始终需要或仅在某些条件下需要。

3. 使用数据定义框架确定优先级

在反复定义“启用”和“测量”意图以及与之相关的数据点之后,我们最终得到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关系模型。

从Touchpoints到Datapoints:服务体验的数据定义框架

该模型中的意图和数据点可能比可以轻松解决的要多。因此,数据定义框架有助于确定未来路线图的优先级,这一点很重要。紧密关联的关系模型有助于从整体上看待这一挑战。

我们现在可以评估这些数据点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只关注实施数据点所需的复杂性或工作量。虽然在整个旅程中跟踪患者体验可能很困难,但这样做可能是理解这两种类型的许多意图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将他们的收集优先于其他多个更易于实施的数据点的收集可能是值得的。

确定哪些数据点在路线图的哪个阶段获得优先级对于制定成功的数据策略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何时可以实现哪些“启用”和“衡量”意图。

五、未来展望

我们创建了数据定义框架,使服务设计人员能够开始为他们设计的服务的数据策略做出务实、有意义的贡献。这是我们将“数据思维”与服务设计相结合的第一步。

在飞利浦内部,我们已经将数据定义框架应用于各种服务设计挑战。我们与具有不同数据素养的利益相关者一起使用它,并从各种体验地图开始。它主要被认为是探索数据机会的工具,也是围绕数据构建思想的一种方式。尽管该框架是在医疗保健领域开发的,但我们相信它在其他领域具有潜力。我们已经看到它被应用于更通用的客户体验、专业培训服务和日常消费者服务,而不会面临重大挑战。

我们觉得这个框架现在对(服务)设计师来说特别及时,因为数据开始在我们设计的所有体验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作为设计师,我们的创造力和想法不应受到现有数据的限制。相反,我们应该在定义数据策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我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编排有意义的、个性化的体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陈昱志Yeutz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微信ba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

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如何进行高质量B端用户访谈?用户研究方法

ui设计分享达人

前言

在上一篇《如何设计高质量B端调研问卷?用户研究方法(一)》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整理发现用户的浅层需求。

本文将分享另一个更为深层全面的B端用户研究方法——用户访谈。通过面对面地沟通,以及观察用户的表情、行为去挖掘更深层的需求。(文末附模板下载链接)


下面是本次分享的文章结构,标⭐️的为重点部分。

01

用户访谈的两种路径

用户访谈通常可以采用线上会议、电话或者线下面对面交流两种形式。


线上会议和电话访谈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展开调研访谈,整体的成本也比较低,设计师可以自己找领导或者协调资源去推动。

缺点也是比较明显,沟通起来效率低下,比如我们一定有过“电话里说不清,我们见面详谈”的经历。

所以,相较而言线下访谈无疑是最佳的调研形式。首先当面沟通更加高效,其次对于搭载硬件设备的产品来说,让受访者在真实场景里操作演示,可以发现更多隐性问题。


02

常见的3种受访者类型

在访谈过程中通常会接触到以下3种类型的受访用户,不同类型的用户我们应该怎么接触交流呢?

1.话痨型

话痨型的受访者占大多数,通常就是想法、意见比较多。他们不仅有一大堆不满意的点要诉说,甚至连对应的解决方案都想好了。

整体接触下来,我觉得该类型的受访者,可提供的有价值信息会更多一点。只不过我们要学会过滤信息。因为他们的修饰用词通常比较多,例如:“太难用”、“超级麻烦”、“哎  我真的是受不了啊”...

访谈话痨型的受访者,我们需要注意无论怎么聊都要紧扣主题,防止变成了吐槽专场。

其次也要表达肯定,安抚情绪,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提问:“您的这些建议真的很棒,也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我都记下来了,我还想确认下,刚才您说的3个关于结算环节的问题,哪一个给您造成的困扰最大?”

2.牙膏型

顾名思义,受访者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或害怕说错了不好意思等缘故,在受访过程中问一句答一句,比较容易冷场答案的价值也比较低,例如:“对,是的”、“还行吧”、“没啥感觉啊”、“反正就这样用用吧”、“说不上来”。

这种情况下要尝试缓解下氛围压力换个形式沟通:“就是随便聊聊,公司派我们来呢,就是因为非常关注用户的使用感受,想收集一波用户反馈与建议,您有啥不满意的地方都可以跟我讲讲,越多越好。”

其次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带有引导性,例如:“还有呢、然后呢、具体说说呢”,如果对方实在说不出所以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入上机操作环节,通常操作过程中那些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


3.专业型

专业型的受访者一般是老板或者店长、经理岗位的员工,他们对于产品或整个门店乃至行业都了解的比较透彻

和这样的受访者沟通,不仅是局限于产品的一些问题挖掘,他们会从这个行业的角度阐述一些个人的见解观点,给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优化方案或者改进方向。

例如餐饮的老板其实并不是很关心点餐、结算的流程有多么的顺畅高效,毕竟他们不需要亲自去做这些执行,而且坦率的说,对于绝大部分产品而言,好用并不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类似于如何提升坪效,如何提升门店会员的储值能力等等。而这些老板的关注点,也会给我们未来的产品优化方向打开新的思路,去思考如何给我们的用户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03

采访者需注意的5个要点

1.多了解行业&业务背景

我们在做访谈之前,首先一定要熟悉产品业务的相关背景、受访商户的基本情况

访谈过程中可能会提及一些专业名词,例如餐前餐后模式、明档、一鱼多吃、坪效、估清等等。我们具备了这些基础相关知识以后,省去了不必要的解释环节,可以使访谈推进地更顺利。

其次建议要了解下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餐饮业态,华南、北方、四川等地都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上的需求也是相差很大。具备了这些知识点以后,在提问过程中,也更利于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提问。

行业相关的分析报告,可以去艾瑞、36氪、发现报告等网站进行查询收集,在此不做赘述。

2.访谈框架不设限

在访谈初期,需要准备一份访谈框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整个过程只能按提纲来提问。尤其是B端这种千载难逢的访谈机会,只按规定的框架提问属实是太吃亏了。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除了框架以内的问题,尽可能多发散的去提问

例如餐饮业态,会有各种不同载体的终端设备联动使用,一体机POS、手持的POS、厨房KDS、厨显大屏、各类打印机等等都可以顺便了解、调研下,让我们对于全链路的协作流程也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再例如后厨会涉及到KDS大屏显示,可以问问目前的大屏显示是否够清晰(字够大),也可以和负责海鲜称重的工作人员聊聊,海鲜的售卖、计价流程,以及菜品双单位(例如:1【条】鱼,重量1【公斤】)的使用等等。

在沟通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触类旁通的收获与问题被发现。这些问题也许来自一个模块、或者某个特定角色,又或者是主产品关联的其他后台产品。


3.讲大白话

在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受访者的年纪和理解能力,如果措辞过于专业,可能会导致受访者理解不到位,因此沟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说大白话。


4.多看多问多感受

我们都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事,很难感同身受。有时候看到客户群里,因为产品的各种原因导致商户情绪激动,我们理智上非常理解,但是情感上很难共鸣

因此每次的门店调研,我都会抓住机会观察整个门店的运营情况,去感受那种忙碌的氛围。有时候开始进入营业高峰期,机器出现卡顿或者外卖不接单等情况时,自己的情绪都会一下子紧张起来,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困扰

当再次有产品迭代优化时,这些体验总能让自己能更容易代入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除了去体会产品对情绪的直接影响,还可以关注下整个门店的布局、收银产品的数量与摆放位置、不同产品的协同使用等等。

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发现,到底什么是门店运营环节里最重要的模块。

5.做事有始有终

在访谈过程中,不排除受访客户会反馈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一定要告诉受访商户:“您的问题我已经记录下来,回去会针对这个问题反馈上报,最迟X天我会让顾问给您回复的”。

这么做一方面也是细节处维护公司品牌的整体售后体验,其次也有助于我们再次回访时,受访商户乐意花时间跟我们聊。


04

用户访谈的3个阶段

了解了用户访谈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注意点以后,到了本文核心部分,关于整个访谈的推进过程,一共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① 访谈的3种类型

首先明确访谈的类型,用户访谈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最常见的就是第三种类产品使用回访。

新品场景调研

新品调研的访谈,一般是由于业务的发展,可能需要升级或者打磨一款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点就是用户画像、商户诉求、使用场景、终端载体等一系列因素。


潜在商户拜访

当去往一个城市进行批量客户调研的时候,偶尔会有拜访潜在客户的调研机会。这种类型访问的关注点集中在商户的痛点与需求上。

由于是潜在客户,我们势必是要了解他们想要购买或者替换产品的前因后果。也是借此机会了解到竞对的优劣势,他们放弃竞对的原因,以及我们当前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哪些点不满足,客户重点关注的是什么


产品使用回访

使用回访是最常见的访问类型,主要目的是对商户进行售后维护、提升使用体验

且由于B端产品的复杂性和远距离特点,以及新功能同步给商户存在的滞后性,公司会安排定期的上门回访。如果有这样的机会,UED一定要尽量申请跟着去门店调研。


 问题设计3步走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关于访谈的问题设计。

总结一下,问题的设计渠道来源主要有3种。主要还是根据调研目标进行问题设计,另外两种方式,作为辅助。

那具体问题应该怎么设计,这边我们分为3个步骤,从面到点依次拆解进行问题设计。

第一步:了解产品全场景能力

B端产品的特点可以借用《U一点料》的9个字概括,“多场景、全链路、多角色”,所以设计问题前,我们可以从场景+链路+角色/节点功能的维度来设计问题。

以餐饮行业的产品举例,首先建议了解自家产品的全场景业务能力。即从商家端到消费端会经历的产品模块和具备的现有功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可,毕竟不会一下子调研这么多模块和功能。

第二步:确定要调研的流程主线

其他ToB产品同理,可根据某个操作链路为主线,确定主流程后进行问题设计。其实就可以理解为确定调研的目标。例如下图要调研的主流程,就是提取点餐>下单>结算为主线。

第三步:关键节点问题展开设计

根据刚才确定的主流程  我们找到所有关键节点进行问题框架设计。

以上3个步骤可以理解为,如何在功能极其复杂的B类产品当中,筛选出与访谈目标紧密相连的功能链路避免我们的访谈提纲做的过于冗余没有核心


③ 2种提前准备工作

提前告知

这点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去门店调研之前,先由当地负责的顾问与受访商户提前沟通。


一方面是需要与对方预约时间,另外一方面这种访谈对商户而言就相当于优质的售后服务,会有受访商户提前列框架,准备问题。


那么这种情况更有利于调研,因为受访者明确自己的问题点在哪里,就等着调研团队(售后团队)来门店后,好好拉扯一番。

准备材料与设备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我们再盘点确认下本次访谈的各类工具是否备齐,准备进入访谈阶段,大致需要准备的东西是以下4种材料工具。

2.访谈阶段

在了解了受访者类型、采访者需要注意的点,以及带着我们设计好的问题,下面正式进入访谈阶段。

① 开场白

到达门店后,我们的顾问会给受访客户做一下来访成员介绍,并讲明此次到店的目的。一般都是产品使用回访,或者新功能推荐培训。


通常来说,受访商户对来访团队总是有很多”心里话“想唠一唠,因此暖场氛围比较容易起来,也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沟通


② 访谈中

进入正题以后,我们会先大致了解下受访者最近使用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而后会根据问题框架进行提问。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用户在描述问题时候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搜集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态度。

其实整个访谈流程我们归纳一下,需要关注的就是四个关键点,手+口+心+颜。

手-实操演示

关于实操演示放在第一个讲,是因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线下访谈时强烈不建议“脱机访问”,这种形式对受访者而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会遗忘甚至想不起来当时的具体情况,随便的敷衍回答“嗯,还行”、“挺好的”,或者干脆彼此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建议用手机进行拍摄记录。因为每个人对产品的理解方式与程度不同,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代偿方案。这些也是思考的切入点。代偿方案是否比原先设定的实现方法更便捷。


回去通过视频仔细分析受访者的操作路径,以及每个操作之前是否有迟疑等等。并且将问题点一一记录下来。


口-问具体操作

这个就是根据问题框架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穿插着上机操作演示,在现场记录的时候可以先记录个大概,等结束后再仔细整理。

心-问心里感受

问受访者的心理感受,其实就比较偏主观了,我们可以从“我们家的产品”和“人家的产品”两个维度去对比询问心里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开放式的提问,也有提问技巧。


比如“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就比“你感觉现在的产品好用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更有效。

因为产品一定是有可有优化的空间,“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这样提问的方式就是具体到了某个点上面,具体什么点不好用


而后者的提问方式是基于整个产品,受访者可能会出于不好意思等原因直接说“你们的东西还行吧,还可以”。


颜-关注动作表情

当我们提问产品优缺点的时候,受访者大部分都会带上表情和肢体语言,并且情绪表现和性格有比较大的关系。

性格比较雷厉风行、急躁一点的,通常会像连珠炮一样疯狂输出,并且措辞会比较极端。例如:“真的太难用了”、“太麻烦了”、“严重影响门店营业了啊”。

接受到这种信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对方的情绪,其次对于这些信息要学会剔除一些夸张描述。

性格温和一点的受访者,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也会比较婉转。“不是太方便”、“这个改动没啥感觉”、“也还行、都可以”,如果某个高频操作真的很影响日常工作效率,往往会表现得很无奈,甚至还有点委屈。

那么无论是哪种表现,其实都要考验采访者的经验,结合产品的功能去考虑,找到反馈中真实有效的部分。

通过以上4个环节,其实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语言信息、视频信息、动作表情信息等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信息的梳理归纳。

③ 结束语

访谈结束后,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总结回顾。将关键问题再次复述确认,进行查漏补缺并且再次感谢受访者,表达他们今天提的建议价值很大,后续会梳理出可落地的点优化到产品当中。


如果说聊得比较开心,大多数的受访商户都会邀请来访团队吃个饭再走,也算是额外的福利。在就餐过程中的非正式场合交流,也可以聊聊门店的一些运营情况等等,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


3.收尾阶段

① 资料梳理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会有大量未整理的一手记录,结束后需尽快的梳理,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用户描述的细节、肢体动作表情语言等等。建议使用石墨、语雀、腾讯文档等在线编辑工具,方便分享修改。(本文提供模板可下载)如果是连续访谈几位商户,我会在访谈结束以后,迅速地将刚才的访谈内容整理出一份原始资料。并罗列出一些受访者反馈但访谈提纲里没有的问题,去下一家受访商户的时候可以验证下该问题的普遍性。

② 整理落地

输出后我们需要再次进行提炼,将有价值可落地的问题点提取出来,进行汇报分享,并找到相对应的产品研发进行探讨排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真正做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 流程概括

前文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其实关于用户访谈这事用6个字就可以概括,简单理解:


问谁?问啥?答啥?改啥?

能够回答清楚这4个问题,那么这就是一次有价值的访谈经历。

最后

ToB业务的特点就是会有一定的行业壁垒,设计师在刚接触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茫然时刻。对于各种专业词汇的一脸懵,对于行业的不了解。


或者很多人对于B端的认知还停留在,B端好像没啥好设计的,都是现成的组件库拖一拖,成就感比C端差远了。


那么做访谈、体验优化的意义是什么呢?


作者:B端设计情报局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深入导读 · 理解人与人际

ui设计分享达人

本章的内容围绕“人”这个中心,分成了两个要点:

1.人是服务的核心
2.洞见与数字

01.人是服务的核心



在人是服务核心这里,简而言之就是首先用户体验是至关重要的,单体产品并不能代表设计本身。

这个要点并没有什么新意,大家都知道用户中心设计思维在设计中的地位。而其实,真正“人是核心”想说是设计师要注意多个方面的参与者。

这里我给出一个例子,比如在中国非常火热的外卖系统,虽然我们会认为典型的user是点外卖的人,但实际上商家、外卖小哥甚至平台自身的客服人员都是服务设计所需要关注的“人”,但需要关注的理由各异,后续会讲到。

02.洞见与数字

洞见与数字,在英文原书中用的词是 Insights versus Numbers,注意是 versus 而不是 and, 也就是说原作者的意思是 insight 和 number 是存在一些对立和取舍的。



图片出处:Rosenfeld Media 图片授权:Attribution 2.0 Generic (CC BY 2.0)

如这张图所示:作者认为和传统的用户研究手段获得多个有用的可量化的 facts/truths 不同,服务设计的洞见需要的不是更多的 truth, 而是更深入但却不可量化的 insights.

所以,与其得到更多的 numbers 不如更深入的获得 insights. 由于第四章会对insight和获得insight的过程进行详细展开,这里我就不过多展开了。

03.with people

除了上述两个要点外,有个小点值得放大一下,中文版书中有个小标题叫“共同设计,而不是单方面只为客户设计”,英文原版叫做“design with people, not for them”.

我们也能够看出原书作者又一次强调了服务设计的共创属性,当然这个共创属性也是第二章中作者阐述过的内容,再结合本章第一点中对“人”的定义,那么共创的对象就应该是更多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用户了。

作者在原书中明确说设计师要和一线接触用户客户的员工进行共创,因为他们洞见更加深入,更有价值。

04.解读


首先大家都是做设计的,前期调研的事情一定没少做过,往往我们习惯了用饼图柱状图条状图等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调研结果(事实上是调查结果,因为研究是基于调查结果的,真正的研究并没有开始)。

但在服务设计领域中,获得结果导向的数据往往意义不太大,我们需要的是基于洞察的共情,以及基于共情的用户体验确认,毕竟我们无法用简单粗暴的诸如1升汽油或者60°C的热水一样,用一个可量化的量词来规范人的情感。

正是因此,与传统UCD类似直男般 fact-problem-needs 的思维逻辑不通,服务设计需要我们设计师走入 洞察-共情-需求 insight-empahize-needs 这样的路径。



其次,作者强调的是“人/people”,而非“user”,这个细节非常重要。

试想这个例子,比如这里有片广场,有一群活力四射的阿姨在跳广场舞,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谁呢?是广场舞阿姨吗?

是,但不只是。因为,广场上还有其他的诸如看跳广场舞的大叔、玩耍的孩子、路过的市民甚至周边离得近的居民等,他们显然都是这里的people而很难剥离出一个人群我们称他们为user. 如果我们要做广场的优化设计,那么所有人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和共创的对象。


作者:马克笔设计留学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老字号”互联网产品的年轻化之路

ui设计分享达人

一、项目背景

百度文库APP是一个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上线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是一款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互联网产品。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以及年轻用户的涌入,时代语境和流行文化发生了变化。年轻化设计已经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在日常对用户反馈的监测中,我们发现文库APP当时的体验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在体验走查以及用户访谈中发现,文库APP的视觉风格、交互方式、使用感受都存在老旧、不贴合流行趋势的问题。

二、由内而外,打造年轻化感知

通过对年轻市场进行洞察,我们发现年轻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多维度的。不仅对产品的“颜值”有高要求,他们更追求使用时的便捷和流畅度。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也更愿意去探索产品新的玩法,与产品进行沉浸的情感互动。

所以此次年轻化改版不能只是对“产品的外表”进行升级,要从视觉、体验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年轻化升级。由内而外的打造年轻化感知。



三、“老字号”互联网产品的焕新之路

2.1 视觉升级-更好看















2.2 体验升级-更好用









写在最后

从UI设计诞生初期,设计师在屏幕上模拟现实世界的交互方式,用拟物化的设计风格帮助用户熟悉UI界面操作。到现在用户对移动屏幕越来越熟悉,设计师们可以在产品设计中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产品与用户共同成长才是年轻化设计的意义。

未来,我们也会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打磨产品体验,与用户共同成长。


作者:百度MEUX
来源:站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如何做简单又高级的设计?这21个设计方法总结的太全面了,必须收藏!

seo达人


图片

现如今企业都在不断追求打造简单好用的产品,期望在产品中有更多的功能,更新的技术以及更强的能力但仍然能有一个非常轻量和简单使用体验。但通常情况下,做减法反而是最难的事情。

 

一、如何定义”简单“?

我们可以把简单定义为容易理解,不难做到的事情。然而简单是主观的,某些事情对某些人来说简单,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又会很难。一般来讲,我们对任何简单或复杂的过程形成个人意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图片

为用户在实现他们目标的路上消除困难,帮助他们轻松的到达目的地。John Maeda在《简单法则》一书中提出了在商业、技术和设计中平衡简单与复杂的十条法则,核心思想就是希望做更少的动作但得到更多。

图片

《简单法则》 John Maeda: http://lawsofsimplicity.com/

Maeda是MIT媒体实验室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图形设计师,他一直在探索如何重新定义”改进“的概念,使得这个概念不再人云亦云。这本书非常不错,所以推荐大家去看看。

 

二、什么是复杂的?

谈到简单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它的反面范围。简单或是复杂是比较主观的感受。经过适当的培训,即使是造火箭都可能不会那么难。但有几个因素会使非常简单的任务复杂化。在产品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以下这些情况:

图片

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到产品设计中?

1、建立产品的核心价值

有许多产品都希望尽可能地满足所有用户,然后成为行业中领头羊。如果你希望你的产品变得简单,就需要定义产品的核心价值,并且确定你真正想要服务好的用户群体。不是每一个产品都需要内置一个facebook。

图片

2、移除掉任何不必要的元素

变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深思熟虑地做减法。当你犹豫这个元素要不要拿掉时,拿掉就好。次要信息,不经常使用的控件需要处理,把样式尽量弱化。就是这么简单,一旦你使用这个原则后,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只是你需要考虑清楚,哪些需要移除掉。

图片

”简单不意味着没有复杂的功能,只是在结果上简单。简单是某种程度上描述一个物件和产品的目标及位置。不复杂是说产品本身的功能设计不是杂乱无章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Jonathan Ive(苹果的乔纳森)说。

3、数据转换为更直观的样式

我们日常设计的大多数产品都聚集在用户需要理解的大数据上,以便有效地执行他们的日常任务。当你知道用户对于趋势和变化更有兴趣,把数据可视化会比单纯的数字表格对用户来说更有帮助。在数据图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显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将这些直观呈现在用户的面前。

图片

4、支持快速决策

用户被各种选择狂轰滥炸,不得不花时间去理解和决定,给他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这里可以用一个非常著名的希克定律来解释,选项增多会增加用户做决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你想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到简单,那么就尽可能地帮助用户更快地做出决定。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选择。

图片图片

5、太多的选择会吓跑用户

当前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肯定了个人选择对情感和动机的积极影响。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流行的观念,即选择越多越好——人类管理选择的能力和欲望是无限的。但在现实中,研究证明了相反的情况。

Jam实验是消费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减少消费者的选择有利于销售。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准确地提供较少的选择可能会提高你的销量。

图片

这个实验似乎证明了,与选择较多的顾客相比,选择较少的顾客购买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0倍。它一直是选择过多的一个关键例子,即给顾客提供太多的选择实际上会抑制顾客购买。

图片

6、在有多个选择的时候提供建议

当多选不可避免时,试着增加一些建议。给选择增加推荐选项,或分享其他客户最喜欢的数据。通过设计清晰地向用户传达选项之间的关键区别。这种方法通过用于选择不同套餐的界面。

图片

7、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的区域

当你理解用户实现目标的过程时,每个步骤都有一些更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帮助你朝着最终目标前进。找到这些关键区域并让用户能聚集在这些区域上。(彩云注:给操作设定好清晰的优先级)

图片

8、使用颜色和排版来传达内容的层次结构

你应该经常能听到——”用户不喜欢阅读“。这没错,我们对能记住和对需要深入了解的东西是有选择性的。如果你曾经一个字都不愿意读就选择同意了用户协议,你肯定懂我的意思。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传达:字体类型、尺寸、字间距、行距、大小写、颜色。用这些要素来组织内容的结构层次,使用正确的颜色和字体,将能够增强品牌感,使其更好地被识别,更有吸引力和记忆。

图片

9、合理的组织能够帮助系统看起来更简单好用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下面的2张图片,用秒表来记录下你大概花多久时间数完所有的黑点。

图片

结束了吗?就像你自己会看到的那样,计算不规则的圆点方块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除此之外,还会给你带来更多的认知负担。为什么我们会得到这个结果?因为正方形中有相同数量的点。

把这些点摆成一个特殊的矩阵,在视觉上可以帮助扫描,成组的非常好统计。在左边没有组织的方块中,我们必须逐个计算。另外,对于左图来说,有时候你还可能会统计错误,需要再次确认才能放心,太麻烦了。

图片

组织好的元素不仅仅好认,而且还非常好记。不论是操作什么样的产品,记住所有控件位置和功能非常重要。让我们做另一个小练习,一分钟前,你还在认真的数两张图中的点,现在请你回忆下两个正方形中的每个点的位置。对大多数人来说,回忆这种无序的结构几乎是不可能的。

图片

10、将内容分组

简化一个页面,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内容进行分组。此时,用户在处理组信息时,精力耗费很少,而不是要看大量不相关的元素。在元素或元素组周围添加边框是创建与周围元素分离的一种简单方法。格式塔心理学中有多种分组原则可以帮助物品产生关联性: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和连通性。

图片

11、把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尝试用一列来布局

现在几乎每个产品中都有不同的表单,为了收集你的资料。有时候即使去掉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后,它依然会很复杂。这些表单会让用户失去完成的动力。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大任务分解成一系列的小任务。眨眼间,把这个过程进行到底似乎变得容易多了。完成小的子任务会给用户带来一部分内啡肽和继续进行的满足感。

在设计这个表单时,用单列布局替代多列布局。单列布局更容易填写。这样用户就不大需要考虑下一步要填什么,只需要沿着直线向下移动填完就好了。

图片

12、及时告知进度和当前状态

不确定性让我们感到焦虑,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给用户确定的信息。用户需要知道他现在的位置,下一步要做什么。常驻一个信息进度摘要会是一个非常棒的做法,能让用户降低认知压力,并能方便退回前一步确认信息。

图片

13、帮用户自动计算

人类大脑不擅长涉及数字的原始计算。尝试让系统自动完成所有计算对用户来说会有更好的体验。

图片

14、采用渐进式呈现复杂信息

渐进呈现是UX设计中更容易让用户理解的一种用户界面设计模式。它涉及到在多个界面上排列信息和动作,这样就不会让用户淹没在无关信息中,直至优化到所有信息都强相关。渐进呈现属于从”抽象到具体“的典型概念,包括用户行为和交互顺序。一个非常好的渐进案例就是iOS的嵌套开关设置界面。

图片

15、设计普遍接受的模式和交互

用户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其他产品上。这意味着用户喜欢用在其他产品上他已有习惯来使用你的产品,他们会对你的产品的外观和性能有特定的期望。

这句话适用于从互联网产品到你家冰箱的任何数字或实体产品,反映了用户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停止创新,更多的是评估背离传统的导航或控制方式是否能让用户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

图片

16、设计一个精简的新手引导

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将用户与产品提供的价值联系起来。任何阻挡在用户和他实际操作之间的东西都是障碍,除非它服务于功能性需求。首次体验对于产品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人类会很快形成对产品的看法,当我们不满意就会立即离开。

你在第一次操作时,即使是最简单的任务也可能是一项挑战。有时在我们操作产品之前需要额外的学习。在数字设计中,用户期望的是产品应该足够简单易懂,他们希望根据需求得到帮助,或者在出现问题时得到帮助。提供上下文帮助,而不是预先为用户提供学习材料,设计一堆引导页。

图片

17、牢记人体工程学和使用产品的环境

简单,正如我们已经定义的,你可以多么容易地使用产品。人体工程学是设计、产品和系统的考虑因素,以使它们适合操作它们的人。大多数人认为这与座位或汽车控制装置和仪表的设计有关,事实确实如此。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人体工程学适用于任何与人有关的设计,包括数字产品。

1954年,心理学家保罗·菲茨(Paul Fitts)对人体运动系统进行了研究,发现移动到一个目标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它与目标的距离,与目标的大小成反比。因此,要确保常用元素的尺寸较大,并将它们放置在靠近用户的常用位置。

图片

18、支持内联编辑和自动建议值

删除每个流程中所有不必要的交互、视图和步骤。用户操作系统有一个最佳速度,它被称为“心流状态”。不要用弹出窗口打破这种流畅。对于以后可以更改的所有操作/值,尽可能支持内联编辑。当有大量值可用时,应当自动建议值。

图片

19、使用智能默认值来减少认知负荷

智能默认设置是给问题预先填入答案,让用户更快地完成表单。在定义相关的默认值时,设计师需要理解用户以及他们将在何种环境下使用产品。这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测试才能实现,从用户身上学习,并根据用户的历史数据和使用模式调整默认值。如果需要明确的选择,就将默认选项设置为绝大多数用户(比如90 – 95%)会选择的选项。

图片

20、预防错误

错误消息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让用户觉得他们搞砸了或者不能胜任任务。确保自动检查输入的数据,并对不适当的数据输入提供警报或提醒,以减少错误。要么消除容易出错的条件,要么检查这些条件,并在用户提交操作之前向他们提供确认选项。应使用强制功能保护破坏性和不可恢复的操作,以确保用户意识到他们的选择将产生的影响。

图片

21、无障碍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师,你的目标是维护易用性,确保你的产品能够被更广泛的受众所访问。全世界有超过10亿人有残疾。不要把颜色作为传达信息的唯一视觉手段(彩云注:增加图标不仅仅是为了好看,也为了提升操作的识别性)。确保文本和背景之间有足够的对比度,支持键盘导航等。可访问性并不局限于具有某些不同能力的一组用户,当针对可访问性进行设计时,你将改善每个使用产品的人的体验。

图片

 

三、总结

设计出好用简单易于理解的产品不容易,但那是一个方向,这些快速的小技巧能够快速地让界面变得简单。如有学到,记得点赞分享给朋友们~


作者:彩云Sky


转载请注明:学UI网》如何做简单又高级的设计?这21个设计方法总结的太全面了,必须收藏!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老字号”互联网产品的年轻化之路

ui设计分享达人

一、项目背景

百度文库APP是一个在线文档分享平台,上线已有十余年的时间,是一款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互联网产品。随着互联网的成熟以及年轻用户的涌入,时代语境和流行文化发生了变化。年轻化设计已经成为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在日常对用户反馈的监测中,我们发现文库APP当时的体验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在体验走查以及用户访谈中发现,文库APP的视觉风格、交互方式、使用感受都存在老旧、不贴合流行趋势的问题。

二、由内而外,打造年轻化感知

通过对年轻市场进行洞察,我们发现年轻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是多维度的。不仅对产品的“颜值”有高要求,他们更追求使用时的便捷和流畅度。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也更愿意去探索产品新的玩法,与产品进行沉浸的情感互动。

所以此次年轻化改版不能只是对“产品的外表”进行升级,要从视觉、体验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年轻化升级。由内而外的打造年轻化感知。



三、“老字号”互联网产品的焕新之路

2.1 视觉升级-更好看















2.2 体验升级-更好用









写在最后

从UI设计诞生初期,设计师在屏幕上模拟现实世界的交互方式,用拟物化的设计风格帮助用户熟悉UI界面操作。到现在用户对移动屏幕越来越熟悉,设计师们可以在产品设计中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产品与用户共同成长才是年轻化设计的意义。

未来,我们也会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打磨产品体验,与用户共同成长。

作者:百度MEUX

转载请注明:站酷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怎样分层理解用户需求

ui设计分享达人

要做好用户体验设计,就必须要了解用户多种多样的需求,否则就会经常发生“会错了用户的意”的情况。这种情况多了,别说用户体验有没有做好了,产品的生存可能都要成问题了。

那么,我们知道,人性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构建体验设计的关键脉络,就是要看如何用产品设计抓住人性、抓住用户需求。比如:

· 为什么有的品牌会拥有很高的忠诚度,而有的品牌用户用完就走。

· 为什么有的用户会为很多社群贡献内容,完全没有物质回报也可以坚持。

· 为什么有的产品看上去很棒,但却一波过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层。当然,每个产品人都有自己为用户需求分层的方法。根据我的经验,往往会把用户的需求分成三类:解决痛感、刷好存在、满足好奇。



这三类用户需求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打法完全不同。

第一类:解决痛感

解决痛感是人最底层的需求。每个人获取生活的资源、衣食住行相关的硬性基础效率性刚需,都属于这个维度的需求。

比如,滴滴其实是有三个最内核的产品定位,即:效率、经济和安全。

· 效率就是打得到车,并且越快越好。

· 经济就是性价比高,尽量让用户感觉很值得。

· 安全就是出行安全,尽量降低事故率。

而其他的所有衍生出来的需求,都是这上面的延展。

所以,他们的核心就是要让用户经济、效率、安全地打车,解决用户安全效率经济出行的基础痛点。在出行平台的早期阶段,打到车是核心,所以所有的出行平台都在努力地发补贴奖励司机,因为谁的司机多,谁就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用户可以打到车,这就是出行工具的网络效应。

接下来,做好订单的匹配、分发、价格计算的算法和各种运营的策略,就是做好效率打车的第二步,同时也要尽量做好价格的计算和调价策略,来协调供给的分配。比如,在高峰时段多发补贴,让司机愿意多拉单,满足用车用户在高峰期的需求。另外,我们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呼叫量,采取用流量和补贴的手段来协调司机去到不同的地方等等。

而安全则更是出行产品的重中之重,只有保证了安全,同时还保证了效率,那才是好的出行体验。

所以可以看到,一个出行产品想满足用户的基础刚需,也是要做非常细致的工作才能达到一个运转顺利的要求。

其实,除了滴滴这款出行产品,任何产品都是用户生活里的各种痛点的解决方案。这一个品类里面,谁能最大程度地、最低成本地抚平用户的痛点,谁就会成为用户最终的选择。

在找寻用户痛点、判断自己的产品要满足哪些痛点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就比如说,滴滴就算是司机服务做得再好,但如果打不到车,也留不下用户;或者一个餐饮店营销得再花哨或者服务再好,但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好吃,那用户也很难留下。

所以痛点一定要够痛,而且要做好优先级排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一个产品最基本的核心。

第二类:刷好存在

在解决了用户的痛点之后,产品要解决的就是要让用户满足好自己的存在需求、意义需求,也就是让用户能够刷好存在感。比如,王者荣耀里的排行榜,微信计步器上的排行,社交网络中的话语权,等等。这个时代的我们,正在经历一种排位稀缺和意义稀缺。

在很多社区里,会发现人们会因为被点赞和被认可而去努力地创造好内容。人们在寻找到群体认同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尤其是被我们认可的群体认同时。

在满足用户刷存在感这一方面,抖音就做得非常出色。抖音的生产工具和分发工具,不仅会帮助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能创造出好内容,而且会高效率地把创作的内容分发给有可能喜欢他们的人。这样一来,抖音就满足了好内容创作者的需求。

也学你看到很多 C2C 二手平台会有疑问,经常会问:“卖一个二手产品并没有赚到太多钱,人们为什么还喜欢做?” 得到的很多回答都是:“这让我有一种掌控生活的感觉。” 掌控生活,也就是践行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是自我存在的一种认定。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团体和自己对自我的认可。而每个注重品牌和体验的产品,都在通过品牌和体验或多或少地满足用户的此类需求。

每个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都在通过这个产品发出的信号意义来获取认同,而这种认同,就是一种人生存在感的体现:成为那个我期望中的、被认可的自我。

所以,产品非纯功能性的需求,也是要被我们关注的。

第三类:满足好奇

除了解决痛点和刷好存在外,人们还有向未知探索的需求。

如果刷抖音的话,经常会有一种感觉,一下子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小视频这种浓缩新奇体验的产品,大大满足了我们猎奇的需求。更进一步地,抖音的生产工具,正好能够帮助生产者生产海量却又非常个性的短视频,再配合音乐的情绪渲染,最终交付给我们的体验就是,最快速度地满足自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电影、戏剧、旅行、密室逃脱等等产品,在这个时代备受欢迎,其实都是因为解决了用户探索新奇体验的需求。

那么,所有产品要取得成功,是不是都要满足这三类需求呢,是不是都要等比例地满足呢?在我看来,任何产品都是这三类需求的集合,只是每类所占的权重不同而已。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做好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就必须得弄清楚满足用户的哪层需求是最最主要的。

就好像奢侈品其实并不仅仅是包,有名作家的作品也不仅仅是作品好,它们都还带有信号感。也就是我用什么产品,读谁的作品,发出了怎样的信号。而信号,就是存在感的一种表达。

所以结合解决痛感、刷好存在和满足好奇这三类用户需求,再结合我们自己的产品品类,就不难看出:我们产品在哪些层面上做得好,哪些层面做得不好;哪些层面是重要的,哪些层面相对来说是不那么重要的。

生物中心主义

那说到这里,你其实会发现,人才是产品体验的尺度。

用户体验设计一旦落到“人”这个维度上,就成了一个关乎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复合行业。在近几年的中国体验设计行业,都在提一种理念叫做生物中心主义:通过更深刻地理解人的身体、大脑的运行机制,设计出更适合人性的产品,来帮助人们获得更珍贵的体验。

生物中心主义的设计理念,在迪士尼早年的体验设计中就开始践行了。关于这一点,在《绝佳体验》这本书中有如下介绍:

人类大脑中有四种主要情感驱动型化学物质,分别是: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和后叶催产素。内啡肽提升人的驱动力和耐受力;多巴胺在人完成目标后给予激励;血清素带来的是骄傲和自信;后叶催产素则催生了爱和善意的行为。

所以,迪士尼会通过种种流程设计,来让用户产生这些化学物质而向前探索、消费、留下美好回忆、传播好的体验,从而流连忘返。

比如,通过寻找兴奋感,来促使用户内啡肽的分泌。在排队的时候,增加互动游戏,增加视频和图片去解释和塑造气氛,让人们产生享受乐趣的预期。

比如,通过特别奖励,以及达成的任务奖励,去促使用户产生多巴胺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比如,通过服务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客人而产生血清素,甚至让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表演的一部分,拍下他们参与的照片。

比如,让员工、IP 和顾客之间培养出一种爱与归属,让大家开始有团体意识,相互沟通,让用户觉得迪士尼不仅仅是一个目的地,还是一种社区,以至于在离开的时候,都能产生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不得不带走一顶米老鼠耳帽。这就要归功于后叶催产素的分泌了。

所以,在迪士尼的氛围设计和体验用户地图的设计中,都会加入类似的抑扬顿挫的体验。小到一个排队的细节,大到一个拜见米奇国王的仪式感,都会从这四个方面下功夫去进行设计。但是,所有的交易、复购、传播都是结果,迪士尼真正的关键交付,是顾客与迪士尼的情感链接和体验沉淀。

所以,如果把人理解为一种机制,并知道这些机制是如何运作的,那么自然就会设计出更符合人性的产品来。

那些不断满足人短期快感的产品就好吗?或者我们无限度地努力创造用户时长,是对的做法吗?这就是我们产品价值观的探究,好产品应当为人谋幸福,而不应该消耗人生。好的产品设计,会激发人性的善,创造长期价值。坏的产品设计,会刺激人性的恶,去做出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事情来。技术是中性的,但产品不是。产品总会存在着某种鼓励,把人引向某处。

所以,生物中心主义,里面也包含了对人类社会性的探索。

小结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在面对客户的时候该怎么去分析需求,怎么去理解他们。

首先,用户的需求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就是解决痛点、刷好存在和满足好奇这三类。任何产品满足的都是这三类需求的复合系统,只是满足的权重不同而已。

然后,生物中心主义:围绕对用户的生物性进行分析,从而创造更好的体验出来。应当把用户理解为一种机制,站在更高维度的一个视角去看待用户在我们创造出来的产品中的种种反应,而不是简单地用善恶好坏去加以评判。只有基于系统设计和价值平衡以及文化判断的设计,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万物都是机制的平衡。

在用户体验驱动商业的时代,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产品提升了什么效率,还要看一个产品在文化上、艺术上、体验上为人带来了什么价值。毕竟艺术,是人性的效率。这,也就是体验设计最有趣的地方。

作者:设悟
转载请注明:站酷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用户价值理解?

ui设计分享达人

企业的壁垒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去年发布的第一篇研究中就说过:理论上,我们认为企业没有绝对的壁垒。技术,产品,供应链,商业模式等等都并不是壁垒。市面上流传的那些主流的关于壁垒的说法: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品牌等,这些几乎都是企业发展的结果,而并不是驱动企业成功的特质。

如果一定要说壁垒的话:企业唯一的壁垒,是对用户价值的理解。

对用户价值的理解的不同:

  • 决定了:同样是在做社交,电商,饮料,汽车,医院,企业服务,美妆,人工智能;不同的企业最终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
  • 决定了:外在功能极其相似的同类产品,最关键的内核的不同在哪里;
  • 决定了:获取客户的效率;决定了产品研发的效率;决定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了我们过往发布的每一篇对企业和行业的研究中: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White Claw是最好的商业样本,其打法本质上无比的传统和陈旧(如果你觉得打法新的话,那你接收的认知基本上落后于行业的全球共识至少10年),依然创造了近200亿(30亿美金)的销售额,并几乎把所有全球最大的饮料和酒精行业的巨头抛在身后。

——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海伦司被质疑的地方:环境,价格,产品(酒),我们认为都根本完全无法动摇其成功的根基;而被诟病最多的产品(酒)不够好的部分,我们认为反而是其极具竞争力的表现:其在酒的产品上对用户价值的理解几乎吊打所有酒馆行业的创业公司+所有低度酒行业的创业公司。

—— 这就是为什么高举产品主义大旗的元气森林,带领着几乎所有饮料公司都开始去使用赤藓糖醇,但我们认为其销量上的巨大成功跟赤藓糖醇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准备靠提升产品品质打翻身仗的江小白,我们反而认为,在战略上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

基于这个核心的原则,我们过往出品的每一篇研究,几乎都收获了较大的反响,公众号得到了大量的消费行业的创始人和投资机构的合伙人的关注和推荐。而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一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之后,当我们在跟很多消费行业的客户,各位创始人/投资人/研究员等从业者进行交流的时候,时不时的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叫做:我认同你们所提出的,用户价值理解是最核心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用户价值呢?

通常情况下,我都很难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并没有办法给你一套“公式”。

这是一个有巨大价值的问题,但同时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被回答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有过一个说法,大概是,你定义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你思考的水平。类似的表达在咨询行业很流行,叫做,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的能力,要远远超过给出回答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用户价值”这个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几乎等于在问:“请问,如何能够成功?”。

但在我们被问这个问题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多时,我理解这的确困扰了很多人。同时我也观察到很多人在错误的路上拼命的努力着,结果导致路越走越偏。

于是我们还是决定试着去给出一些建议,尤其是,要避免哪些思维方式。这不是一套公式,不是一个handbook(当然因为我本身就不相信所谓“公式”),如果你需要补齐“术”的维度,商业历史上有无数经典;而我认为商业上,所有存在着标准和方法论的“术”的东西,一个聪明人理论上应该能够毫无障碍的在几周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掌握。而真正难的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即使在面对同样的数据,同样的信息,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如何做到得出正确的那个。

我们接下来给出的很多建议,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其中很多可能也并非商业维度,这些思想其中一些来自于很多领域的殿堂级大师,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来自商界,但我在他们的身上学到非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东西。它无法guarantee你一定能够成功的找到正确的用户价值,但它应该可以让你能够one step closer,离发现真正的用户价值更近一点。

这些建议在我们之前发布的对不同企业的系列研究中,都曾或多或少的作为论证的一部分而提到过一些,在这里,我们试着将它们汇总起来,并且来做一个更为详细而全面的解读。

一、避免产生Bias最核心的关键:是认识到“自我感受”并不重要

如果问,阻挡在大部分人和正确的用户价值理解中间,最大和最难的障碍是什么?

我的答案会是:

绝大部分的人都太过看重“自我感受”了。

相比于其他的因素,这一障碍,常见的程度及根深蒂固的程度都位列首位,极难被改变。我在过往所见到的各式各样的人当中,不论经验多少,能力高低,年纪大小,几乎很少有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够把”自我感受”从问题中切割的很彻底,尤其是在与”自我感受”相冲突的时候。

绝大部分人,在面对一个跟“自我感受”不一样的现象的时候,经常性的反应不是好奇,而是质疑;而最常见的论据是:“我/我身边的人都不是xxxxx”,当然有的人比较直接,有的人则试图把它包装的比较理性。

而更糟糕的是:在跟“自我感受”相冲突的并非是观点,而是事实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却依然选择了“自我感受”优先,而非事实优先:

于是就有了一众很荒谬的现象:

某些产品明明很多用户主动选择,他们觉得“根本不会有人需要,未来一定完蛋”,彷佛那些贡献了真实销量的上亿用户不是活生生的人类;

而某些产品明明根本卖不动,销量惨淡,但他们却觉得“这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只是还没找到途径”。

甚至我看过最荒谬的一个采访是:某新消费燕麦奶品牌,一边觉得燕麦奶是未来最大的机会,一边说他们面临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消费者需求的痛点。一个企业连最核心的用户需求是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支撑了这信誓旦旦的“未来一定”。

而殊不知,商业世界上的大势所趋,从来都只有一个:就是用户的主动选择。但很多时候,即使用户已经做了选择,却依然有很多人会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世界顶尖认知心理学家,心智计算理论学派的奠基人,哈佛大学的Steven Pinker教授,在其去年年底所出版的最新著作《How to Be More Rational》中提出:“myside bias”是影响人类做出非理性抉择的最核心三大因素之一,如果加上另一个因素“motivated reasoning”,几乎就构成了人性中最难以避免的非理性思维,这是根植在人类基因中的缺陷,人类总是倾向于defend自己的想法。而一个人应该做的,是努力的fight against这种思维缺陷,而不是选择go with it,这样才能迫使自己能够真正的做出理性的决策。

基于一“motivated reasoning”,去论证一个“myside bias”,是大部分非理性的错误结论的来源。在商业层面上的表现就是:

当自我的体感感受被所谓的,选择性的“行业大趋势”所“证明”了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就几乎很难再认识到正确的事实了。于是,自我生活的世界就等于真实的世界,自我的需求就成为了产品需求合理性的论证。然而,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往往就此出现。

因为但凡只要做过一天数据分析的人,就应该知道,只要你想,用所谓的“数据”和“案例”,去“客观”的论证一个“想要得出的结论”,甚至看起来逻辑自洽,实在是太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而当基于“自我感受”决策的创业者,给出的“用户价值理解”,与基于“自我感受”决策的投资人,在认知的维度上产生了共鸣的时候,madness happens。而这正是极其容易出现的场景,毕竟“精英们”对世界的共鸣方式很容易一致,不仅对自己体感所处的世界,看待另一个世界的视角也很容易一致,而当共鸣产生的时候,想要用什么行业分析的方法去“客观论证”一个“想要得出的结论”是极其容易的。人类有无数种合理化自己决策的办法,而尤其是在商业这类非科学的领域内,简直信手拈来。

知名的物理诺贝尔奖得主,发明了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的Richard Feynman一次在谈到历史上发生的科学谬误时曾说: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欺骗自己,而你自己正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费曼说他从来不会在实验跟自我判断出现冲突的时候,试图去维护自我判断。这本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但是历史上有无数的延续了很多年的科学谬误,都是由于一众本应极其理性的科学家,在实验结果与自我判断发生冲突时,试图合理化这一冲突,进而维持了原有的自我判断。在严谨的物理科学领域尚且如此,在商业领域则更是惨不忍睹。

在个人选择的层面,从来就没有对错,任何选择都应该被尊重,自我感受当然可以始终排在第一位。但在商业决策的层面,自我感受则根本一点都不重要。所以每当在进行一个商业层面的讨论时,当我听到对方以“我/我身边的人xxxx”为开头的言论时,我大概就知道,这个讨论基本上就宣告结束了,后面的讨论就不太可能有任何有建设性的结论了。当然,这肯定并不绝对,但我会在当下瞬间立下一个警惕的flag,提醒自己不要去针对“我xxxxx样”来发表意见,因为你几乎无法给出任何“正确”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做最大的努力去避免用个人感受去代表用户的选择 (而实际上,我在商业上的判断也经常是跟我的个人感受截然相反的 )。我从来不会在”自我感受”跟真实状况出现冲突的时候,试图去defend我的想法,因为赢了没有任何价值,也并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因此我通常都会毫不犹豫的抛弃我基于我个人体感的结论。

当你能够开始毫不犹豫的将“自我感受”从问题的分析中切割出去,对你看明白事情真相的帮助是巨大的。看清一件事情的核心能力,正是需要能够将“自我”从事情中抽离出来的能力;因为当你置身其中的时候,你就只能去祈祷,你的自我感受最终能够被证实是人类的普世需求。

然而最吊诡的地方是,这么一个听起来无比简单的事情,要做到却无比的困难。在大量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越来越深的是,让一个人接受知识极其容易,让一个人接受跟自己感受相反的事实,却无比的困难。

美国知名的普利策奖得主,在100多年前几乎靠着一己之力,推动了今天极具地位的美国FDA的成立和历史上第一版《美国食品安全法》的作家Upton Sinclair,说过一句话:当一个人的生计依赖于对某件事的特定判断时,要让他客观理解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

相反,更奇怪的是:现在竟然有一种趋势,是创始人在标榜,自己就是自己产品的一个典型用户,以此来当作产品是真实的用户需求的佐证。竟然还有很多人buying it,而这极其荒谬:

创业者们洞察到一个全新的机会,基本上有两类来源:一类是,自身的需求触发,比如,宝宝树的创始人当初做母婴;Keep的创始人当初做健身等等;一类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这一类就更加不胜枚举( 抓风口/看报告这一类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如果一个创业者的核心洞察来自于一堆写报告的人给出的趋势判断,或来自于所谓的”行业共识”,很难不认为,它将会是一个极其平庸的洞察 ) 。

当然以上2类不管是哪一类,都需要辅以深入的行业分析以及商业逻辑验证。

这2类洞察机会的来源,在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它们起到的是启发的作用。最终能否成功则取决于,自身的需求也好,外部世界的观察也好,能否被验证是一个绝大多数人类的普世需求。因此,会把自己本身是产品的典型用户,当作产品是符合用户需求的佐证,是一个极其荒谬的行为,你是你自己产品的需求来源,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你要做的是去证明这是一个符合主流用户的普世需求。

我在越来越多的交流中,开始逐渐倾向于更看好,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而产生洞察的创业者。因为当一个人自身并不是目标用户的情况下,却依然能够拥有无比精准的洞察,是极其难得的;而与之相反的是,基于自己需求的人,当被证实这一需求并非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的时候,能够承认并及时转向就变得极其挑战,而这正是大量“motivated reasoning”行为产生的时候。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有一个段子叫做:“普通人创业是从0开始,咨询顾问们创业是从负100开始,请先去补行业认知”。因为咨询顾问最常见的工作方式之一,是先make assumption,然后去验证这个假设。但这个所谓验证的过程,很多时候其实都是motivated reasoning,而他们对于商业分析的娴熟,使得他们可以很危险的让一个false conclusion看起来仿佛头头是道。

因此,我们花了大量篇幅试图给出的第一条也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这个看似最像常识的建议,因为我们切身的看到大量行业经验深厚的人,依然很难做到。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一鸣的一直说的那句“做一个ego小的人才能格局大”,是一个极其被低估的建议,因为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可能有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句跟商业决策关系不大的鸡汤式人生建议而没有重视,甚至我最近还看到一种很荒谬的观点叫做,“鼓吹做一个ego小的人,是为了让人失去自我,更好的为公司奉献,是字节压榨员工的表现”,而讽刺的是,这个观点本身就充满了”过于在乎自我感受”的味道。我只能建议,不要那么被害妄想症,无论字节是不是压榨员工的公司,你的人生都有无数选择。

而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ego小”,因为一个强大的内心自我,是轻易不会被任何单一事件所影响的。你永远不会因为抛弃了一点“自我感受”就受到威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毫无障碍的接受任何跟“自我感受”相冲突的事实,就是“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有能力伤害到你”的强大内心的最佳证明,所以你根本毫无必要在“自我感受”层面defend yourself。

二、人类最基本的人性,是你理解用户最核心的根基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也被问到过,就是:“xxxx在美国很成功,你觉得,在中国能不能行得通?”。类似的,还有:“你觉得xxx会不会仅仅只是一个区域性的产品,还是能成为全国性的?”。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当然有不同的答案,需要不同的分析。同时我的原则也是,不会给出任何基于我的”体感”的答案。但我会有一个统一的最核心的判断标准:不是这个产品的产品元素和功能,而是这个产品到底打动的是人性的哪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是不是人类主流的共通的特性,以此决定了是否在不同市场有同样的机会。

简单举2个例子:

White Claw在美国成为现象级的成功,一骑绝尘,吊打所有的酒类巨头,那中国会不会有苏打酒的市场?你要先知道White Claw卖的是什么,跟hard seltzer低不低度,气不气泡一点关系都没有。White Claw的巨大成功对应的核心是“饮料化+男性的guilty pleasure”。

那么,饮料化是不是人类普遍的共通需求,——嗜甜是刻在基因里的;guilty pleasure是不是人类普遍的共通特质,——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忽略社会评价。

因此没有道理认为,在这个产品上,中美市场会存在差异。但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低度,气泡的产品元素,就跑去做了一个空壳产品,能不能成功,那答案必然不能。但你不能因为你没看明白本质,做了一堆愚蠢的气泡酒,于是说White Claw不是中美市场共通的需求。

植物肉在美国好像还勉强过得去,那在中国会不会有植物肉的市场?你要先知道植物肉卖的是什么,跟健康,好吃之类的一点关系都没有。植物肉卖的是低碳,环保,动物权益,买的是能够让这些人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的精神价值的兴奋剂,那这部分精神价值是不是能让所有人feel good呢?

并不能,这部分人群即使在美国,乐观估计,也顶多占人群的20%,大体上就约等于Democrats中的Progressive派,甚至都不是Democrats全部。当然,自我催眠的“精英主义”们都一厢情愿的觉得未来会成为100%,毕竟媒体们,好莱坞们,新富人们,这些掌握了大众主流话语权的人,大多是其中一员,于是呈现的就是一种好像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全人类共识的虚假繁荣的假象。如果美国只占大约人群中的~20%,中国是多少呢?大概0.2%吧。

同样,我们在元气森林的分析中也说过,元气森林对应的是从来不是健康,而是”外表管理”,对应的是人性中亘古不变的对”美”的追求。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人性中最普遍的对”不劳而获”的期待,想走捷径的心理。

明白哪些是根植在人性中的基本特征,哪些是人类共通的需求,哪些不是;哪些是被杜撰出来的,至关重要。所以,所有说什么“xx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中国仅为美国的多少分之一,因此中国市场就有了巨大的增长空间”的都是胡扯,你要知道在具体不同的领域,驱动这人均消费量背后的是什么,打动的是人的什么需求,它们是否具有同样的土壤: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说:星巴克的成功是因为,深植于星巴克的DNA里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交流联系的需求,咖啡是实现这一需求的载体。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是整个人类基础的共通的人性,在中国和美国自然都make sense,所以星巴克在中美都获得成功。但星巴克的成功,并不能抹平中美消费者在咖啡消费行为层面的差异,更不能说明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可以达到美国水平,因此还有多少倍的增长空间。中国当然的确有咖啡市场,但咖啡对于美国人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人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解这其中微妙的差异。

再比如运动健身,拿中美人均健身的巨大差异来证明中国巨大的潜力同样是荒谬的,Peloton或Mirror完全不能说明Fiture也有同样的机会。美国人从小是在”运动员站在校园鄙视链顶端,只会读书的人是nerd”的语境中成长,中国人是在“打什么球打球,别人都在家好好学习”的语境中成长。难道觉得这个是靠什么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2030》政策或者中考给体育占个50分的政策能改变的么。同样,美国精酿啤酒的市场也完全不能说明中国市场具有相同的潜力,等等不胜枚举。

所以,为什么我们之前说,很多企业方/投资方说,我寄一批样品,你看看。我都会说,我很难通过产品试用,去判定企业价值。产品试用只能证明,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如何,而产品质量过关只是及格线,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重要的是做出这个产品背后的intention是什么,这个产品是基于你们什么样的用户价值的理解做出来的。

所以我往往非常喜欢看企业的PR稿,比试用产品有效得多,因为先不管企业做不做得到PR稿中鼓吹自己的部分,你看得出它在努力标榜自己的哪一部分。而这某种程度上透露了,企业对于用户和市场的理解是什么。然后你就会发现,即使在拼命夸自己的PR稿中,很多公司甚至不知道该夸自己什么,也意味着其对用户的理解是存在巨大偏差的。

美国最近发生了一件几乎是动摇美国社会政治根基的事件,美国的最高法院草案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被提前泄露,而案件本身的重要程度,并不如其背后代表的对美国最高宪法的认定:也就是最高法院的所拥有的权限与各州自治的准则之间的边界。我们这里并不打算详细讨论这件事,但其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argument:针对一些极端的”宪法过时论”的说法,一个最好的回应是:“宪法不是针对某件具体事情的法,宪法是在抑制人的意志和欲望”。

宪法没有过时的最核心原因正是,宪法是基于最基本的人性制定的,而最基本的人性是几乎亘古不变的,而人性不变的底色来自于基因的不变。

另一个最佳的佐证,来自于内容行业。为什么50年前的影视作品,依然有大量00后拥簇?为什么100年前的文学作品,依然有大量的00后热爱?因为真正打动用户的作品,都是在最底层的基础人性产生共鸣,而人性是不变的。所以消费行业有非常值得跟内容行业学习的部分,当然学习的方式,肯定不是现在市场上充斥的那些所谓”品牌应该努力做好内容”那种学习(这个我们会开一篇新的来写)。

最近一个关于10后的交流方式让人看不懂的文章火了,各种数字代码,各种拼音缩写,各种emoji。但同样的故事发了无数遍:说00后的时候也说看不懂,说90后的时候也说看不懂,说80后的时候也说看不懂;甚至我现在50多岁的阿姨,我记忆中小时候,外婆在她年轻的时候对她说的最多的就是看不懂她。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话语体系都些许不同,看不看的懂一点也不重要。因为那不代表人性,那只是人类众多外在的表达方式之一。年轻人在是一个年轻人之前,首先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而大部分人的问题根本不在于看不懂年轻人,而是对人性一无所知,想看懂年轻人,请先学会看懂人。

开始把用户当人看,用最基本的,最底层的人性去理解用户,才是你开始能够拥有正确用户理解的第一步。之前看到过一个段子,叫做世界上有一个最神秘的群体,叫做年轻人,这些人被冠上了极其脸谱化的特征,他们的喜欢如此一致,每天都有无数人替他们发声。这种脸谱化的”洞察”不仅不能作为你在乎用户的表现,反而是你从未把用户当作人的表现。我之前说过2个同样18-25岁的年轻人之间的差别,可能比人和动物之间差别都大。

很多商业分析,在所有的逻辑的维度,都没有任何问题;而唯一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忽略了人性,在他们的分析中,人只是构成商业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元素而已,而当驱动用户做出决策的最主要的因素“人性”被忽略的时候,所有的分析都将是空中楼阁。

三、尊重用户,而不是“引领”用户;而实际上也不存在“引领”用户的可能

市场营销学中,有一个很常见的词,其实非常具有误导性,它叫做“educate consumer教育用户”,但实际上,用户是几乎无法被教育的。你所看到的那些好像“成功教育了用户”的现象,其实是因为“发现了一个用户本就想要,但没有人知道的点”。

所谓的被大家称作“教育用户”的行为,实际上如果你仔细看,只是试图在告诉用户,“我的产品如何能够很好的/创新的满足你的需求”,而永远无法替用户产生一个他本不存在的需求。

而商业世界,最可怕的是抱着“我是为你好的”家长心态,从而制造出一种“你妈觉得你冷”的荒诞产品思维。

我们一直说,用户是唯一的答案,这是评断一切的最高准则:不要自说自话,不要替用户做决定,不要俯视心态,不要傲慢的精英主义。

为什么国内精酿啤酒没有做大的机会,跟价格什么根本没有关系,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中国用户就是不喜欢喝。

为什么国内植物肉根本就没有一点机会,跟价格,口感根本没什么关系,因为大部分普通用户根本就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去吃,not even one single reason.

为什么精品咖啡的市场天花板低,跟价格什么也没有关系,大部分用户根本不在乎你们神神叨叨的豆子,咖啡风味,水洗,烘培程度这些东西。

然后有一个头部机构的投资人问我说:

难道,你不觉得可以引领用户么?

我的答案是,不能。而相较之下,企业更应该做的,是尊重用户。尤其是,在用户明明已经做出反应的情况下。

我听到过无数的“我们在定义下一个时代的产品/我们在引领用户进入xxx的全新时代”,这个口号本身没什么问题,ambitious对于一个企业家也是一个挺不错的特质。但问题在于,很多人都误会了“引领”用户的真实含义:

很多人所说的“引领”用户的潜台词是:用户在一个错误的路上,他们不知道什么好,我在用我广博的行业认知和技术积累去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用户只是还不理解我提供的xxx产品的价值,我要转变他们的错误认知,引领他们选择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最典型的“你妈觉得你冷”式的产品思维。

你看,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无比的抵触家长”你妈觉得你冷”的行为,然而当进入了商业世界之后,就完全的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instinct。

但实际上,当用户表现出对你的产品没有感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所谓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生产思维下的好,你并没有在用户的基本的人性中找到任何共鸣。而用户永远没有办法通过“教育”或“引领”,从对产品没有感知变成对产品喜爱。你认为用户错了的时候,往往都是你的用户理解产生了偏差。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产品的成功,是用户本来对其毫无感知,然后通过不停的convince用户获得成功的。而相反的是,商业历史上所有真实发生过的,那些真正实现了”引领”用户的成功案例,都是做了一个“用户本就想要,但之前没有人知道并提供”的产品。

所有的“引领”用户都是尊重用户本就存在的需求而发展出的结果,而不是通过教育用户的举措而实现的:

福特创立福特汽车,苹果推出iPhone,星巴克开启现代咖啡店,从洗发水进化到护发素,对应的都是,用户不知道自己要的是汽车,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智能手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跟朋友交流的咖啡厅,不知道自己除了洗干净头发之外还有保养头发的需求。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的说法是:虽然用户不知道他们要的跟朋友交流的咖啡厅,但当你把它做出来交给用户时,他们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爱上了。iPhone也是一个道理,用户是当下就明白这是我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求着用户,自说自话觉得自己在引领用户。( 回想一下,最近五年的所谓”科技热点”,其中有多少,是产业届自己在那边high的不行,用户们无比冷静,无动于衷 )。

这些都是原本就根植在他们人性中想要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但当你把产品做出来,他们就立刻趋之若鹜。而不是,你做了一个产品,拼命讲,拼命夸,用户也不知道你在讲些什么。但你觉得这个产品是真的好,是一次产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飞跃,用户还没get到,还需要被教育,被引领。而用户的选择从来就没有对错,尤其在生活层面。而即使用户真的错了,也不是一个商业行为能够改变的 ( 这个我们会在下一篇讲到,关于所谓zeitgeist产生的影响 )。

引领用户的思维,是精英主义的傲慢,是产业思维的自high,是从未从内心根本性的尊重过用户的表现。而这样的思维的人,将永远无法真的做好产品。

我们之前说过,只有好的“用户价值理解”才能真正定义好的产品,不是更好的原料,更好的工厂,更好的技术,更好的供应链,用户从来不需要一款所谓更好的产品。为什么你觉得你明明做了一个质量改良,技术提升,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营销效果那么差,获客效率那么低,渠道动销极其可怜,就算砸钱产品都卖不动,卖给了尝鲜用户然后也没有复购。

因为你做的根本不是用户想要的东西,你所谓的“更好”,你所谓的技术提升,品质升级,根本用户的感知度为0,是一种生产思维下的产物。

一个好的产品创新,从来不是什么技术创新,不是质量改良,是你打中了用户人性中的某个原本就存在的需求,哪怕只是一个微妙的变动,哪怕只是轻微的技术含量,做出了一个“用户本就想要的东西,只是之前没有人知道并提供”。

而一个用户本就想要的东西,应该是营销效果好,获客效率高,渠道动销快的。

四、Being Right ≠ Being True,拒绝那些“大而正确”的概念

说“正确”的话,是很容易的;说“听起来正确”的话,那就更容易了。

然而“正确”的话,往往比错误的话危害更大。因为那些一下子就很容易被认定是错误的话,当然也就因此没人会注意了;但那些极具迷惑性的“正确而无用”的话,往往更危险,正因为它们看上去“没有错误”,所以很容易被当作正确的认知被相信,而这正是灾难的开始。

这些“大而正确”的概念,携带着巨大的声量,充斥着舆论世界。但实际上,你不仅不应该听之任之,反而应该充满警惕。我将这些“大而正确”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大概分为2类:

一类是,听起来“无比正确”,但其实是错的;抑或是“正确但并非真实的状况”,being right ≠ being true;而这才是常常被忽视的;

一类是,不管正确与否,“大而正确”的概念并无法帮助你产生任何有价值的认知。

而不管是哪一类,相信了这些,都会让你持续做出糟糕的决策,并且离发现真正正确的用户价值越来越远。

先来看第一类问题,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新一代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在乎健康”。

新一代消费者并没有更在乎健康。相反,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你稍微把自己回归到一个人的身份中,你就会意识到,你的父母一辈一直以来都比你更在乎健康这件事,你的生活在他们看来跟自杀没什么分别。你认为无伤大雅的食物或行为,他们觉得无比的不健康;你隐约觉得不那么健康的,他们觉得可能是毒药一个级别了。

而另一方面,人类对健康的在意程度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于基因里的,占据了某一定程度的,并不存在什么巨大的LEAP。

不然,为什么父母那一代人当年会捧火蜂蜜蜂王浆等等的一众营养产品?

不然,为什么祖父母那一代人中会花无数的钱买一堆诈骗的保健品保健仪?

不然,为什么古代人那么执着于炼丹制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那么问题出在哪,不是有很多例证么?

  • 因为gluten-free的饮食开始风靡欧美,而它能避免乳糜泻;
  • 因为oatly燕麦奶为代表的植物基奶开始流行,而它能够避免乳糖不耐;
  • 因为white claw开创了硬苏打酒的巨大成功,而它低度又低卡能够健康饮酒;
  • 因为元气森林引爆了无糖气泡水市场,而它的“0糖,0脂,0卡”是健康的代表;

综上所述,就好像得出了一个看似无比合理的strong argument:消费者越来越在乎健康。

然而,真实情况是:gluten-free存在了几十年了,它在避免乳糜泻这一functional层面的作用始终如一,却始终不温不火,因为本身有这个需求的人据估计占全球人类的1%。它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呢?大概在2000年之后,被疯传是好莱坞明星与运动选手的瘦身秘方,突然爆火欧美饮食届,无论有没有乳糜泻困扰的人,都疯狂加入。

OATLY的创始人20多年前创立的时候,就是为了解决乳糖不耐;20多年来,产品functional层面的功能属性始终如一从未改变,而最初的十几年,始终不温不火,因为在乎乳糖不耐的人在人类中的比例极低。它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呢?在新CEO上任之后,它不再是健康的功能饮品,它变成了向竟然胆敢饲养奶牛,虐待奶牛,增加碳排放的十恶不赦的牛奶企业的斗士,成了环保,保护动物福利的人的精神兴奋剂。

White Claw的空前成功,跟什么低卡,健康饮酒的关系微乎其微。我们之前已经专门分析过了,感兴趣可以看《案例研究 | 空前成功的White Claw和一地鸡毛的中国低度酒学徒们》。White Claw也曾经明确表示过,第一,它们从来不曾想要什么满足消费者健康饮酒的期待;他们从消费者那边获得了明确的反馈,增加酒精的度数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据此推出了更高度数的版本。第二,在一个有别于误差极大的问卷调查和focus group的消费者研究的模拟消费中发现,健康这一要素在影响购买决策的比例极低。

元气森林我们也专门分析过,跟健康的关系更是几乎为0。感兴趣可以看《深度研究 | 不太一样的元气森林解读:成功与隐忧》。元气森林的核心卖点是:瘦。换言之,如果依然可以瘦,但没那么健康;我们对销量一样乐观。看看保健品新规和新广告法之前那个时候的碧生源的惊人销量就知道了。如果只有健康,没有瘦,那销量有今天1/10就偷着乐吧。另外,在前面的Rule 2中,我们也提到了除此之外,还有击中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不劳而获的心理。

到这里,你就看出问题在哪里了。我们之前说过,每一个产品身上都有无数种元素,分析问题的关键,是明白什么是承担核心作用的要素。然而,商业分析中最大的谬误之一:就是仅仅从产品身上所具有的某个要素,在找到所谓”共性”之后,就仿佛发现了真理,立刻从现象jump into conclusion. 而实际上,每一个组成这些”共性”的背后,核心的驱动力都各不相同,”共性”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

这个list我们可以无限的列下去:

年轻人买益生菌,是健康么?益生菌什么时候开始火的?在尹正暴瘦的故事在小红书上彻底引爆,全网爆红,让他的热度一度跻身顶流。人们深扒他暴瘦的故事,带火了他吃的益生菌。

年轻人疯狂买黑芝麻养生丸,是在乎健康么?年轻人为什么买黑芝麻养生丸?是看重黑芝麻的”润五脏、益气力”么?是防脱发啊!防脱发的目的是什么?是美啊!跟健康有什么关系?如果今天世界以秃头为美了,谁还买黑芝麻丸?

但我们还想借由“元气森林的火爆为什么完全无法说明消费者变得更在乎健康”,去阐述我们在前面Rule 3中提到,并没有展开的另一个概念:zeitgeist。这个词,在词典中被翻译成“时代精神/时代思潮”,我觉得太过宏大,我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个时代的话语共识”。

元气森林跟健康几乎没有半毛钱关系,跟赤藓糖醇的关系更是微乎其微。仅仅是因为“0糖,0脂,0卡”的概念,就赢了90%。But Why ?

50年前,说到体重,占据话语体系的是什么?

是高脂肪。于是,低脂产品大行其道(背后的故事,已经被无数人讲了无数遍了,美国糖业协会和商业巨头们对科学的刻意歪曲)。

20年前,说到体重,占据话语体系的是什么?

是高热量。于是,低卡产品大行其道(热量亏空理论盛行,计算食物热量盛行,仿佛向更科学的方法迈进了一点点)。

而现在,说到体重,占据话语体系的是什么?

是糖,是高碳水。这个世界已经夸张到谈糖色变,碳水几乎承载了所有的骂名。而美国官方营养协会也正式在居民膳食推荐中,将牛奶推荐从脱脂牛奶变为全脂牛奶。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他的减重需求程度在过去50年,一丝一毫的从未变过。如果他的健康的重视程度在过去50年,一丝一毫的从未变过。但他的消费行为也将产生巨大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这个时代的zeitgeist的变化导致的,即使消费者对于健康的偏好程度保持exact the same level。

而zeitgeist的变化,是几乎无法被某一个企业所改变的。一个更好的案例,来自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巨头之一的Unilever:

联合利华在去年330亿出售立顿所在的茶业务,在中国市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当然主要因为立顿在中国的知名度。但其实,有一笔金额更大,意义更重的业务在2018年同样被出售,在国内引起的关注却相对较低,而这正是我们这里想要讲的:

2018年,联合利华正式以530亿,出售了其成立以来,历史最久的“起家”业务,年营收超过200亿的人造黄油和涂抹酱业务。这一部分的业务的出售决定合情合理,因为业绩低迷已经很多年了,甚至2015年联合利华还对此业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依然没能挽回颓势。

关于人造黄油业务的出售的原因,分析界对此空前一致:消费者对于“人造食品”的负面看法越来越严重,更加偏好自然界的产品,认为其更加健康。当然这不是什么rocket science,原因很容易找到。反映到市场上就是,欧美市场的人造黄油销量持续下滑,相反的,天然黄油销量开始持续的上升。

然而,是不是“消费者认为人造黄油不健康”就因此能够推导出“消费者越来越在乎健康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被忽略掉了,可能是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如果我们持续向前追溯,你知道人造黄油在一开始为什么会成功么?

它的之所以会成功的卖点竟然是:比天然黄油更健康,并且靠着这个比天然黄油更健康的卖点畅销了几十年。

讽刺的部分就是,当年的卖点成了今天的掣肘;而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不是消费者变得更在乎健康,而是zeitgeist的变化。

其中一方面就是,这些年来科学界持续为脂肪正名,从之前的谈脂肪色变,到今天对优质脂肪补充的提倡。黄油作为最佳的天然脂肪来源之一,成为了推崇而不是灾难。媒体界的传播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弯。而这一切都不是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改变的,即使是像联合利华这种全球消费巨头。

因此,一个消费者在过去几十年,即使它对于健康的在意程度未曾发生一丝一毫的变化,始终保持在exact the same level,他在黄油的消费行为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同样的,除了鼓吹健康之外,什么“今天的消费者从悦人到悦己的转变”,“消费者将越来越在乎环保”,“消费者的消费从功能性到精神性转变”,几乎每一个都是胡扯。就不一一展开了,我们挑其中一个,用来阐释我们下一个重要的观点。

“今天的消费者从悦人到悦己的转变”。

消费者不是在今天从悦人到悦己的转变。

早在100多年前,香奈儿第一次创立CHANEL的时候,是对消费者实现了从”悦人”到”悦己”的启蒙,而自此消费者已经“悦己”了上百年了。

实际上你只肯要稍微花一秒钟,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看看人类的整个消费行为,就可以发现很多消费从Day1都是为了愉悦自己的。”悦己”是根深蒂固的刻在人类自私的基因里面的,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但即使这样,人类更永远不可能摆脱“悦人”的行为,社会评价对人的影响也几乎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脑神经科学的专家已经指出,别人的评价是会立刻点亮你大脑神经中的兴奋区的,这个作用是无比巨大。然而,你不应该需要知道这些知识,仅依靠一个普通人的常识就应该知道,到底内心多强大的人才可以摆脱“悦人”的消费行为,不要给出一个自欺欺人的答案。除非你的产品target consumer是人类的0.001%,这个胡说八道的洞察对你一点用都没有。

你闭着眼睛也猜得出,这类的consumer insight是怎么得出的。它背后对应的价值体系,无非是人的“独立”,“自主”,“做自己”;因此,在消费行为上更悦己。“做自己”这个话听起来无比正确,但毫无价值。

抖音上,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话题冲上全网热搜,每次名字都不太一样,一会叫“拒绝容貌焦虑”,一会叫“与素颜和解”。如果你点开参与列表,按照点赞高低排序往下滑,划到你手指抽筋,你也只会看到几乎所有参加的人都是比普通人好看很多的人,几乎看不到任何真正容貌焦虑的人参与。

“做自己”是一个极其荒谬的提倡,它就是如此的毫无道理,又如此政治正确。

而这个得到糟糕洞察的过程中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我们这部分最核心的观点:

Being Right ≠ Being True,因为人类几乎从来不是”正确的”在生活。

人类从来都不是靠着做出正确决策每天生活的。那些无比正确的话,之所以无法成为真正的用户理解和洞察,就是因为他们太过正确。

大部分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不好好工作,结婚了不好好经营家庭:想想你读大学的时候,多少小学同学还有在继续读书;想想你在了一个每年招几千个那么多人的BAT都竟然被大部分人莫名认为是“精英”;大部分人类在人生重大决定上面都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你期待他们在消费娱乐上做出正确决策?想想你自己的生活里做过多少错误的决策。人类是一个会持续做出一些错误决策的生物,只要这个错误的不是在生物层面上危害到基因的存在。

人类的行为也几乎从来都不是fact驱动的;阴谋论,神话,玄学,迷信,故事,几乎每一个都比fact对人类更有效。

美国社会现在有一个很糟糕的现象叫:We’re so sick ofpeople being offended。你几乎很难跟人进行正常的对话,因为你必须保证你说的话正确,但做到这无比困难。如果正确是人类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困难?就是因为,人类无法”正确”的生活,people are not born flawless。

我一度最不认同的一个词,叫做“智商税”。如果你曾经在任何商业研究层面,而非个人生活层面,使用过“智商税”这个词,那么,你几乎从未看懂过消费行业,甚至整个2C行业。因为being irrational is not stupid,it’s human.

你要能够意识到:

  • 迷信 vs 科学, 永远是迷信胜利;
  • 阴谋论 vs 理性,永远是阴谋论胜利;
  • 放纵 vs 自律, 永远是放纵胜利;
  • Keep vs 元气森林,永远是元气森林胜利;
  • 拖延 vs 准时,永远是拖延胜利;
  • 立flag vs 付诸行动,永远是立flag胜利。

因此,当你看到什么“消费者会越来越在乎环保”,“消费者会越来越悦己”,“消费者会越来越在乎健康”,“消费者会越来越理性”etc,充满着无比正确的意味,但却毫无“人味”的洞察,你应该做的不是相信,而是警惕。

除非你想做的不是那些目标人群是主流人类的生意,而是那些the loud minority的生意,in that case,完全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要骗自己,说这就是主流用户的需求。更加不要骗自己说,这是做了多少个用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要知道:能够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几乎在当你确定了如何phrase your question的时候,就已经几乎90%的决定了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了。

作者:人本商业评论
转载请注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蓝蓝设计建立了UI设计分享群,每天会分享国内外的一些优秀设计,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进入一起成长学习,请加蓝小助,微信号:ben_lanlan,报下信息,蓝小助会请您入群。欢迎您加入噢~~希望得到建议咨询、商务合作,也请与我们联系01063334945。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蓝蓝设计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UI设计公司、界面设计公司、UI设计服务公司、数据可视化设计公司、UI交互设计公司、高端网站设计公司、UI咨询、用户体验公司、软件界面设计公司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