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超赞的网站设计作品赏析

前端达人

扁平化网页设计的表现大多体现在配色、字体以及布局排版方面,这三样结合得当都能制作出漂亮的网站。在国内很多企业网站的布局架构几乎是一样的,最多就是LOGO和一点颜色变化,看不出什么特色和创新。

作为设计师,应该多花点心思在创新上,比如网页上的布局,其实它是可以变化多样的,正如今天为大家分享yi xie布局排版好看的网页设计作品,大家可以参考这些布局的设计,从中获得一些灵感。

jhk-1605176571790.jpg

jhk-1605176590147.png

jhk-1605578540070.jpg

jhk-1605578739838.pngjhk-1605578739838.png

jhk-1605578745208.jpg

WechatIMG690.jpeg

WechatIMG691.png

WechatIMG692.png

WechatIMG693.jpeg

WechatIMG694.jpeg

WechatIMG695.png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精美流程图设计)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ui界面设计之网站设计案例欣赏(一)

       超赞的创意页面排版设计,打造“视”不可挡的网页设计

      超赞的网页设计+精美流程图赏析

超赞的页面设计赏析(三)

前端达人

网页中超过95%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 然而,页面文字并非毫无章法的随意呈现。事实上,更具可读性、视觉效果以及独特排版和布局的网页文本设计,更能吸引用户,提升用户愉悦度。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日益重视网页排版设计的重要原因。

BS界面是基于浏览器的界面,随着人们对于用户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BS界面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收集到的案例:

jhk-1599463771362.jpg

jhk-1604364112925.png

jhk-1604364117821.png

jhk-1604364127546.png

jhk-1604364176554.png

WechatIMG544.jpeg

WechatIMG543.png

WechatIMG542.png

WechatIMG541.jpeg

WechatIMG539.png

WechatIMG535.jpeg

jhk-1604364225781.png

WechatIMG545.jpeg

WechatIMG593.jpeg

WechatIMG597.jpeg

WechatIMG598.jpeg

WechatIMG599.png

WechatIMG604.png

WechatIMG605.png

WechatIMG616.png

WechatIMG614.png

WechatIMG613.png

WechatIMG610.jpeg

WechatIMG609.pngWechatIMG609.png

WechatIMG608.jpeg

WechatIMG606.png

WechatIMG617.png

WechatIMG618.png

WechatIMG619.png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点击查看更多UI/UE设计案例⬇️⬇️⬇️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超赞的页面设计赏析(一)

      超赞的页面设计赏析(二)



超赞的页面设计赏析(二)

前端达人

网页中超过95%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 然而,页面文字并非毫无章法的随意呈现。事实上,更具可读性、视觉效果以及独特排版和布局的网页文本设计,更能吸引用户,提升用户愉悦度。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日益重视网页排版设计的重要原因。

BS界面是基于浏览器的界面,随着人们对于用户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BS界面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收集到的案例:

jhk-1599463771362.jpg

jhk-1604364112925.png

jhk-1604364117821.png

jhk-1604364127546.png

jhk-1604364176554.png

WechatIMG544.jpeg

WechatIMG543.png

WechatIMG542.png

WechatIMG541.jpeg

WechatIMG539.png

WechatIMG535.jpeg

jhk-1604364225781.png

WechatIMG545.jpeg

WechatIMG593.jpeg

WechatIMG597.jpeg

WechatIMG598.jpeg

WechatIMG599.png

WechatIMG604.png

WechatIMG605.png

WechatIMG616.png

WechatIMG614.png

WechatIMG613.png

WechatIMG610.jpeg

WechatIMG609.png

WechatIMG608.jpeg

WechatIMG606.png

WechatIMG606.pngWechatIMG617.png

WechatIMG618.png

WechatIMG619.png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点击查看更多UI/UE设计案例⬇️⬇️⬇️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更多精彩文章:

      超赞的页面设计赏析(一)



如何使用色彩可视化出行耗时

资深UI设计者

比对出行时长

每天,世界上有40亿人在城市中穿行,这个不断增长变化的群体占据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还多。了解人们如何出行以及出行的演变对于改善我们的城市、环境和数十亿人的生活至关重要。我们创建了 Uber Movement,来帮助大家增进理解。

视频地址:https://youtu.be/bszvEIMVsIc (需翻墙)

目前,Uber已在全球700多个城市提供服务,所有出行数据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可能帮助到城市规划师,以及那些渴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人。Uber Movement允许用户以多种方式查看数据:用户可以查看某个日期某次出行的平均耗时,也可以查看某个区域不同日期范围内的平均耗时,或者可以对比同一个区域不同的两个行程的耗时。

图1:从华盛顿市中心出发到各地所需的出行时长

图1中的截图展现了从华盛顿市中心到达城市其他区域的平均耗时(在2016年3月16日铁路运输因维修而暂停服务)。截图a中显示了晚高峰的耗时情况,截图b显示了两周前铁路运输未中止的耗时情况,截图c则比对了两个时段下的数据,指示出铁路服务暂停对路面交通带来的严重影响。如图示,在上述情况下,晚高峰时段从1400 K St NE区到1500 Kearny St NE区的平均出行时间增加了67.8%。

对于需考虑在哪里新增公交线路的公共交通机构,以及那些判别什么时候主干道需要进行道路养护的城市机构,都能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到什么时候减少车道会对交通的影响最小,应向驾驶者提供哪些替代路线。

 

眼见为实

为了让这些数据有价值,必须让它们有使用价值。这就需要数据可视化的加持了。作为负责 Uber Movement 的产品设计师,我需要确保我们分享的数据是尽可能清晰易懂的。

我们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展示两个不同却又有关联的可视化元素。「时长热力图」展现了在一个特定的日期(例如,2016年1月11日星期一下午)下,从任一起始点到某个位置的耗时(以分钟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跨度长达几个月(例如,2016年3月至5月的工作日早晨)的平均耗时。这个热力图使用了相邻色,基于相同的颜色来调整色调由亮至暗(如下图1所示,浅蓝色至深蓝色)。

「比对热力图」能够让用户对比相同路线不同时段下的平均耗时。这里需要凸显信息的对比度,哪一个时段下的耗时更少,少多少?对于该热力图,我们使用了对比色(如图2)来表现数据由0至两极(快与慢)。如果差值为零,则表示两种情况下的耗时相同。我们企图通过两个对比的颜色尽可能的凸显差异。

我们的用户会在这两种热力图中连续反复切换,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两种模式从视觉上明确区分出来。

图2:早期设计的5阶色(左侧单位为绝对耗时,右侧单位为相对耗时比)

在早期的设计中(如图2),5阶相邻色(由淡绿色至蓝色)被用来表现路程的绝对耗时,而5阶对比色(由绿至淡黄再到红色)则用来表现两种条件的对比。

初期尝试使用五个颜色梯度,但在可用性测试中发现地图的色彩辨识度低(见下图3)。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 我们通过颜色表现由A点至B点的路程耗时,每一个目的地区域根据时间被赋予5阶范围中的一个颜色,并有20%的透明度,叠加在地图上。这样的设计呈现出由中心至外围的渐变效果,区块之间对比度较低,使它们看起来糊在一块,让色彩背后的数据以及地图上的标签都不那么易读。
  • 结果就是,5阶色彩没有足够的对比度将中心至边缘的区块区分开来。
  • 另外,5阶色彩不足以满足不同城市,不同时间段耗时的有效展示。

显而易见,可用性测试的参与者难以从地图判断出耗时,特别是当地图缩放聚焦在市中心时,也难以区分两种模式(耗时热力图/对比热力图),见图3。

图3:西雅图的出现时长

图3,以早期的设计效果(5阶相邻色)查看从西雅图市中心至其他区域的平均耗时,截图a 展现了西雅图所有区域的耗费时长,颜色让区块看起来“糊在一块儿”。截图b则展现了缩放聚焦至市中心区域时的效果,难以区分不同区域。

 

设计探索

通过多步的探索实验,我将这个复杂的设计难题拆解为几个不同的小挑战,并验证不同的方案,最终获得一个色彩系统达到易读性最理想的热图效果。

1.通过相邻色和对比色两个样本有效区分耗时热力图和对比热力图

由于同时应用相邻色与对比色,所用的配色就必须是“四色系”配色方案以明确区分。(译注:tetradic color 的翻译可能不合适,根据定义,其为一种大胆的配色方案,四种颜色对立均等地分布在色轮的四个方向上。)我使用了 Uber Movement 的品牌色(#2473BD)作为相邻色的基准色,然后使用 Paletton.com 列举了几组“四色系”配色方案,将四种颜色分配为两对互补组合。

图4:为实验准备的色阶方案

 

2.根据时长间隔等比或是梯度增加色组的色彩阶层数

早期设计从5阶色彩范围开始(如图2、3),两种模式的热图都产生了一种“糊在一块儿”的渐变效果。我们希望这个系统可以满足不同体量的城市,从市中心到外围区域的平均耗时跨度从30分钟到1.5小时不等。仅使用5种颜色来表现0至1.5小时,显然不足以让用户有效辩识地图上的时间跨度。

我实验性地将色彩范围的阶层从5增加到9,11,13。时间间隔分别以等比增加与梯度增加罗列(梯度增加以30分钟为总时长)。

表1:5、9、11、13色阶方案(左侧为等距增加,右侧为非等距增加)

之所以选择了梯度增加,是因为根据我们与城市规划者的沟通,了解到他们是基于「交通分析区(TAZ)」这种交通规划模型来进行分析的,它将每个区域以人口密度划分。城市区域的人口密度相比郊区会高很多。基于市区人口密度高,在市区对交通状况进行定义时,以每5分钟为间隔相比在郊区更有效。

颜色组通过 Chroma.js颜色助手计算生成。通过单颜色的变体给予一种连续性(见图5)。图中左侧(方案1)使用了单色系,右侧(方案2)则通过不同色调的颜色组合增加色组内的对比度。

图5:用于实验的2个色阶(左侧为淡色系,右侧为多色系)

 

3.尝试通过提升对比度去除掉区间的渐变效果

我将不同的颜色方案放到测试环境中去看看实际效果。为了去除渐变效果,在不受时间值和透明度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彩色比例尺上的离散色值(见图6右侧的效果)。这样处在相同色彩尺度区间的区域看起来合并了,能够很好地辨别出区域之间耗时的异同。

图6:采用离散色值消除渐变色。(从左侧变为右侧)

早期的配色方案是基于「耗时」调整的色值,并且使用了20%的透明度,由此显示出一种「渐变效果」,导致邻近区域过于相近,用户难以根据颜色判断数值差异。新的配色方案则取消了以上两点,这使得相同时间的区域合并,清晰的色带使其更易读。

我还开发了个程序用来计算邻近色组的对比度(见下方表2),方案2配色中的9阶色彩范围表现出最佳的平均对比度,其次是11阶。考虑到平均路程耗费时长在不同城市会有较大的差异,方案2中的11阶色彩能提供最好的扩展性与可读性。与早期方案相比,新方案的对比度提高了30%。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方案2配色有更高的对比度。其中,颜色阶次越少,对比度也越高。

 

4.在测试环境中对比颜色方案

基于以上的结果,我将方案1(单色系)排除了。我们将方案2放到测试环境中查看了两种间隔取色策略的效果。(译注:这里的两种策略指的是上面图表1呈现的两种取色方案。一种是例如每10分钟递进一个色阶,等分;另一种则是会变化,例如前30分钟每5分钟递进一个色阶,超过30分钟则每10分钟递进一个色阶。

表2:邻近色组的对比度计算

下图7展示了波士顿城整体区域的热图效果,让我们再看看聚焦到市中心的效果如何。

图7:波士顿城整体区域的热图效果

图8更进一步地确认了「变化时间间隔取色」提供了更高的对比度。

图8:「变化时间间隔取色」后的效果

 

5.对配色色阶进行微调

在这一系列的实验之后,才明确了这个方案(方案2中的11阶色彩)属最佳效果。能够很好地满足视图中大跨度时间差的呈现。不论是城市的整体纵览或是聚焦在市中心区域,都能提供最佳的对比度。

我们的内部团队对实验进行了评审和测试,并最终敲定了色彩范围(见图表1),结果将在近期发布。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 Uber Movement 中探索他们的城市,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与迭代,让数据更有效地为大家所用。

 

因效用而美

数据可视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信息沟通。当我们试图清晰地传达事实时,创作物的美学不是附属品,而是一种内在价值。美感不只是粉饰。当数据可视化被合理地创造时,它因效用而美。

我们以一种微小的方式,通过不断试错与探索,试图让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看这个世界。它是有效的,也即是美的。



文章来源:UXRen    作者:Dawei Huang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表格设计

ui设计分享达人

在B端产品中,数据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现。本文是我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项目和过去经验对于复杂业务类的表格设计的一次总结。



1、表格的介绍


1.1表格的定义


表格(Table),又称为表,是用来收集、整理、组织、分析数据的二维矩阵。它既是一种可视化交流模式,又是一种组织整理数据的手段。


1.2表格的构成元素


通常表格的组成元素以及相关元素会有多个部分,笔者根据自己设计表格的工作经验将表格概括为容器、筛选区、功能性按钮、表头、表体以及底栏等六个部分,其各个部分包含的相关元素如图所示。



容器:包含表格的所有内容。

筛选区:包括搜索和条件筛选方便用户快速查询定位数据,一般位于表格上方。

功能性按钮:比如常见的[新增]按钮和各种批量操作按钮。

表头:说明数据的内容,可以包含筛选、排序等功能。

表体:包含行和列数据,按列可以分为多选列、数据列、操作列。(多选列=多选框;数据列=呈现业务展现需要的信息;操作列=针对单行数据的操作按钮,比如管理、编辑信息等。)

底栏:包含数据量、单页条目、总条目、分页等,底栏数据也可以放置在表格顶部。


1.3表格的样式


1)几种常见的风格样式


a.网格型:表格有均匀而明显的分割线,边框单元格比较明显。

b.水平线型:仅显示水平线可减少整个网格的视觉噪声。

c.斑马条纹型:隔行交替使用不同底色来区分数据。

d.自由形式:移除所有分割线,通过尽可能减少视觉噪声来创建极简外观。



2)关于样式的选取技巧


网格型:对于数据之间的关系紧密(列信息较多而没有足够空间用留白来分割信息)且有对比关系的。


水平线型:它能显著减轻表格在垂直方向的视觉重量,提升用户进行大量数据对比时的速度。因此对于所有数据集大小,此样式都是最常见的


斑马条纹型:每行交替使用不同的颜色背景是帮助用户在阅读时保持其位置的另一种好方法。对于较大的数据集,建议使用此样式,在较大的数据集中,交替模式将很清晰,并且不会引起特定行突出显示的混乱。


自由形式:对于小型数据集,如果用户在阅读时不需要帮助就可以保持位置,则建议使用此样式。


信息内容的有效传达是表格设计的本质,就表格本身而言应该是隐型的,应该让用户注意力聚焦在核心内容上。所以,边框的颜色应非常淡,不能妨碍快速浏览。


2、表格的设计技巧


表格是为可读性而生的,一个结构清晰的布局能大大提升用户对信息的接收速度和理解程度。因此,设计易读,易扫视,易比较,易操作的表格结构是表格设计的首要目标。


下面我将以公司财务中台的表格改版为例,逐步说明表格中每个结构的设计。


这是改版前后样式对比图:



2.1筛选区设计


筛选区可以看作表格的导航,由搜索和筛选这两部分组成。一般搜索和筛选会同时出现,但是两者一般很少同时使用来对数据进行定位。搜索更多的是对单一或者包含某个字段的的数据来进行定位;筛选则是用来查询一类数据

根据MECE分析法,筛选区可以有以下的表现形式:


  • 常用搜索少用筛选,若筛选项多,可以选择隐藏筛选项,筛选少可以展示出来;

  • 搜索和筛选都常用,可以将搜索和筛选都展示出来;

  • 常用筛选少用搜索,筛选和搜索同时展示;

  • 筛选和搜索都不常用,展示搜索隐藏筛选。


1)搜索


在样式上,搜索可以分为简单搜索、标签搜索、高级搜索等三类。


  • 简单搜索:由一个搜索框和一个按钮组成。可以输入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搜索。

  • 标签搜索:在简单搜索的基础上加上标签,即先选标签,在输入搜索内容。

  • 高级搜索:即点击更多展开其他搜索条件,减少了更多条件对用户的干扰,但降低了易发现性。



2)筛选


根据筛选的位置,可以分为标签筛选、表头筛选两类。



3)案例小讲堂


对于数据集较大的B端系统来说,往往筛选条件比较多,都将其展示出来会导致空间占比过大,影响了用户对表格信息的获取。下面以我公司的财务中台为例,讲讲如何优化筛选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3.2.3 版本中筛选区样式



筛选条件全部展开,目的是让用户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查询、过滤,以快速准确完成目标任务。但业务复杂,数据集过多少,筛选条件也相应增加(空间占比大),看起来非常冗余,不利于快速定位目标。为了平衡扫描、查询、过滤、分析等这些操作,复杂业务的表格区筛选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处理,这样才能满足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符合用户心智模型。


方案A  整齐划一


整合筛选项,采用表头筛选+标签筛选的样式,缩减筛选区的页面空间占比。



讨论结果:虽然这个方案使筛选区的空间占比缩小,整体页面也看似整洁不少。但表头筛选在复杂的业务系统中存在几个弊端:


a.数据集往往很庞大,表格不能展示所有字段,往往采用列固定的形式来呈现数据的完整性。以财务中台为例,高频筛选功能已被遮挡(如上图),筛选前需先对表格进行横向滚动,无端增加操作;


b.应无法展示全部字段,用户无法清晰的感知到筛选了哪些内容,增加认知学习成本;


c.表头中的属性并不是都可以进行筛选,用户不可感知哪些可以筛选,需要滑动表格检索。


方案B 强调主次关系


采用展开式的标签筛选样式,对不常用的筛选项做隐藏处理。但因业务场景的复杂度,高频筛选功能还是很多,没有解决本质的问题,如下图:



方案C 分状态展示(逐渐呈现)


在方案B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提炼与流程相关的状态,按步骤显示,每一步只显示当前需要关注的内容,如图:



状态的提炼过程


1)整理每个单据的状态,理清关系



结合业务流程可以很明显的注意到,单据只有通过了审核才能收款,只有收款才能进行核销。状态是一种递进关系(审核 ➡️ 收款 ➡️ 核销)。


2)结合财务人员的工作流提炼出单据的以下几种状态,之前存在到问题(表格中单行数据的操作不一致),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如图:



2.2功能区按钮设计


1)按钮的表现形式


建议在复杂系统设计中使用圆角矩形的按钮样式。


理由如下:

a.人眼处理圆角更容易(认知负荷说)


Jürg Nänni(Visual Perception的作者)表示,视网膜中区处理正圆形的时候是最快速的,而处理边边角角的时候则比较费力,大脑处理的速度也较慢。于是,长得圆润的圆角矩形相较于一般矩形,对于使用者来说就容易接纳许多。


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巴罗神经病学研究)的研究也显示,一个物体的显著度与边角的角度呈线性变化,锐角相较于钝角要显得更明显突出。换句话说,角度越尖锐,物体就看起来越明亮;而越明亮的物体就越难以直视



如上图所示角度越尖锐,看起来越显眼,在视觉上也比较令人感到明亮,不适,大脑的认知符合也越高。


b.使相似的内容更容易被区别


举个例子,如下图所示,即便间距相同,B 排的圆角矩形辨识度还是明显比A 排的矩形高。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A 排的矩形整体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找不到断点。而B 排矩形,因为有圆角的关系,所以断点很明显。



其次,两种矩形的视觉聚焦:A 排由于直角的关系,视觉聚焦向外推,整体的效果比较发散。这会使得第一眼看过去的时候,容易分不清楚哪一条边框属于哪一块矩形。反之B 排因为圆角收拢的关系,视觉聚焦向中心推,区块就比较容易区别开来。



综上所示,圆角矩形是非常有效率的容器,在复杂场景业务中(存在很多种功能型按钮),按钮采用圆角矩形样式最提效。


这里要注意,圆角不是越大越好


在相同面积中,按钮的可操作区域随着圆角的增大而递减,因此在同等尺寸下的按钮中,小圆角的按钮明显比大圆角的按钮更容易操作。


同时在实际业务中,按钮常常被当作原子与下拉框联动组成下拉菜单控件。如若使用半圆按钮则无疑增加了下拉框的设计难度并且匹配起来也会略显突兀。



2)批量操作按钮的位置思考


来看个举个例子(针对财务中台批量操作的优化方案)


现存问题




方案A  信息前置


批量操作按钮全部展开不做折叠处理,信息前置来降低认知成本,方便用户记忆。



讨论结果:对于复杂业务来说,会有很多批量操作功能,按钮很多,造成页面拥挤,进而影响用户操作体验;一个位置出现2个主按钮样式,不推荐。


方案B 沉浸式操作体验


对于一开始不可用的批量操作按钮进行隐藏,勾选激活状态,显示在筛选区。



讨论结果:方案B的阻断性强 — 无法兼顾批量操作和数据筛选功能,无法满足复杂系统的场景操作。


方案C 上内容下操作,前2个方案的优化 


不做隐藏,类灰布置于底部。勾选触发操作条件,未做勾选时,用户点击时给出引导操作提示



为什么选择方案C?理由如下:


首先,根据古腾堡原则,用户的在做表格操作的时候,视觉流是左做到右,从上到下,方案A和方案B的视觉落脚点在表格的上方,显然是不符合眼动规律的。



其次,批量操作的功能属于财务中台的核心功能点,隐藏不是第一选择,而是类置灰的特除处理(在按钮旁给提示信息)


2.3表头设计


表头在能够概括的情况下,尽量简练、准确,一般可根据上下文关系来进行减短简化,以达到节省表格头部空间和减轻视觉压力的作用,让用户注意力聚焦在数据本身。如果精简后的生僻字段难以自我解释,可以跟一个释义标识,鼠标悬停时出现该字段的详细解释,同时满足新手用户、普通用户以及专家用户的需求。



2.4表体设计


1)数据对齐方式


在数据的对齐方式上,有以下3个建议:

a.文本左对齐

b.数字右对齐

c.表头与信息内容对齐方式一致


文本左对齐,符合正常的心智模型(阅读习惯从左到右);表头与内容对齐一致,则是为了简化和降低视觉噪音,以便更好的获取数据信息。数字右对齐,有利于数据间的对比。


要注意的一个细节,例如,当列数=2的时候,由于列与列直接的间距过大,导致两者的关联性较弱,如图:



这时又该如何处理?

为了增强列与列之间的相关性,当鼠标hover在行的时候,产生高亮。这种方式可能不是最优的,但目前只能想到这种方法,如果读者有更好的想法欢迎留言。



2)数字的字体选择


建议选用:Helvetica Neue、Helvetica、Arial、sans-serif.


苹方在数字字符上,不同数字宽度不一致,导致千位分隔符不在一条线上。而Helvetica Neue数字等宽,千位分隔符有序的排列在一条线上。所以,选择Helvetica Neue作为数字字体的首选字体。数值上下对比的时候,相同位置的数字在同一条竖线上,更加容易对比。



3)对操作项进行“解耦”处理


在财务中台系统中,常常由于权限的不同或者单据状态不同这两种原因,使得每行的数据拥有不同的操作项,如下图所示:



存在的问题:


  • 当信息过载,操作项这个list非常长的话,页面将会非常拥挤;

  • 文字按钮因为视觉特征比较明显,造成了不必要的分散注意力

  • 误操作率相对较高,同样因为表格空间有限,当操作区非常靠近,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点错了。


针对这个问题所出的解决方案,如下:


方案A 下拉框样式



讨论结果:下拉框中可能存在不同操作,同样避免不了误操作这个问题


方案B 错位显示




讨论结果:首先,这样的设计浪费大量的屏幕空间;其次,浪费开发工作量!因为在列表中实现一系列权限判断和操作,在详情界面中往往还需要再开发一次相同的权限判断和操作;再次,不同单据可能存在操作顺序不一样,上下移动鼠标会存在不同操作,用户代价非常高。


方案C  以不变应万变


回归『一个界面一个用户任务』的原则,列表中的单行数据只保留[查看]或[管理]操作,所有其它的单独操作都去往该单据的详情界面完成。





讨论结果:从开发的角度上看,此方案界面高度解耦,功能迭代方便,节约开发工作量;从认知成本上看,列表界面操作高度一致性,利于养成用户习惯;从操作效率上看,在详情页用户会明显确认目标单据,几乎不会误操作; 同时此方案节约了大量屏幕空间,更有利于用户对信息的获取;


4)关于表格中套表格的解决方案


场景:在财务中台中,有这样一种用户,需要对表格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编辑。

来看看之前的页面:



这样处理的不足点:


  • 1.在查看和编辑信息时,无效的信息太多。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效率;

  • 2.切换单条数据时,页面出现跳动,无法快速检索到相对应的信息;


对此,在3.3.2版本中,我们对其做了相应的优化。运用侧视图(快速视图)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旦选择一个单据,它就会从侧面弹出的。



这个方案,它可以保持上下文,易于使用,即使是在垂直滚动视图中显示大量字段的情况下也效果良好。同时信息呈现的地方是固定的,利于检索,查找。


5)行高的制定方法


开始之前首先明确一下开发是怎么实现行高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开发在实现设计稿时,通常是按照行高来写的。


因此,表格行高=文字行高+上下间距。其中,文字行高可以设定为字号的1.2~1.8倍,上下间距可以设定为字号的1~1.5倍。


行高影响每行信息的易读性。除了上述的做法外,还有以下2种做法,来保证各场景下获取信息的效率与易读性。


做法1:不同分辨率使用不同行高


设计两套不同的行高,在大分辨率下显示较高的行高,给数据间提供更多呼吸的空间;在小分辨率下显示较小的行高,使一屏内可以看到更多的行高。Gmail就是这样设计的,如下图所示:



做法2:自定义行高


自定义行高为兴奋需求,可以提高用户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可以视表格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设置行高的形式,可以放置在设置按钮里,也可以在外部按钮较少的情况下展示出来。



2.5底栏设计


最后是表格的底栏,底栏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载的作用主要是告诉用户数据条数以及当前位置。分页的设计是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在不需要定点跳转的场景,建议建议删除跳页,删除多于的功能,使页面简洁、清爽。

                          

3、其他设计细节


3.1 空白单元格的处理


表格中经常会出现空数据或无数据的情况,留白处理会给用户造成一定的困惑和误解,是系统没有加载出来吗?明智的做法,是无数据时用「-」来填充显示,数据为零时与上下数据单位、小数点相同的0来显示。

 

3.2减少图形元素的使用


尽量减少视觉符号的使用,因为视觉符号可能会使你的用户界面复杂,产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去除不必要的视觉干扰,例如不必要的图标、无规律的色彩等。



3.3省略 (气泡展示位置)


当列表中数据过长时,我们需要根据屏幕宽度调整列表展示方式,超过列表默认宽度的内容可以省略,通常用...表示,鼠标移入后出现气泡展示全部内容。


位置:建议展示在上方,因为我们的阅读顺序是从上到下,鼠标向下移动时不会被上面的气泡遮挡住。气泡面积不宜过大,根据屏幕尺寸控制在一定比例,一版不超过内容区的四分之一,展示不下的内容可以在气泡中增加滚动条。




4、后记


感谢阅读!本文结合了实际项目经验对表格设计做了一次总结,在具体项目中,你可能需要根据产品特性和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如果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可以在评论里留言讨论。

文章来源:站酷     作者:Hi_Nick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中央气象台近十年设计精品集

前端达人

今天整理网站类作品,看到给中央气象台近十年设计的诸多网页和系统。这几天每天关注鄱阳湖洪水状况,2018年改版时,有一版的设计方案,我设计了洪水到来时的专题,图片视频,动画提醒居民注意事项。同事们也花了许多精力时间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公民,我们在用我们擅长的设计去服务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积淀。这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610.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606.jp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603.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559.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555.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551.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547.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543.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539.png

微信图片_20200721174614.png







作者:蓝蓝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资深UI设计者

苹果WWDC 2020在6月23日通过线上形式召开,本次开发者大会没有发布太多硬件产品。不过macOS的新版本macOS big Sur依旧引来了大波关注,坦诚的讲这次版本更新属实是很震惊,这可能是近10年苹果第二次颠覆性的改变,上次还是2013年的iOS 7开始全面扁平化,从而引发了设计圈「扁平拟物大战」。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从系统连续性上看AirPods可以在不同设备上无缝切换,不同设备直接可以复制粘贴等等,显而易见的一件事是,苹果启动了macOS的「 iOS化」,所以回归到设计上,这次的升级对设计语言上的影响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 全局设计调整(iOS/iPad化)
  • 拟物设计风格再次复苏了么?
  • 降低视觉复杂性-布局结构的简化处理
  • 重塑feedback设计
  • 信息提取效率进一步优化

全局设计调整

逐步 iOS 化的 macOS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以前从诺基亚(或Android手机)切换到iPhone,动机是cool~,漂亮的外观让人第一面就爱上了,恨不得马上就拿起来把玩。现在给你个选择切换回Android手机,不管那款手机有多漂亮多美好看,心里第一句话很有可能是:「XXX手机很棒,但我已经离不开苹果的生态了哦!」(我就是这种德行,尝试了N次还是回来了哈哈哈哈哈。)

这大概就是苹果在系统打通的层面下的功夫,更加注重生态的维护,在不同的设备间寻找更多场景产生更多联系。从设计的层面来看,iOS化的macOS对iPhone用户更加友好,有相同的操作习惯,不必在mac和iOS上来回的切换。其实在Material Design推行的过程中就有相似的做法,Chrome的全面MD化,让整个设计语言贯穿在移动设备和个人电脑中。

1. 完全继承iOS基因的控制中心/通知中心和dock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全新的control center,可以看的出继承了iOS/iPad OS的语言,UI和交互几乎是没有任何变化,整合系统一致性的初衷是甚好,在当下这个情况,不得不说亮度和声音的调节我更依赖于物理键盘(或touchBar),不太清楚硬整合在一起的理由(难不成是过度解读了,也许人家就想继承继承)。

从苹果对产品的终局目标来看,也许会在硬件上取消物理控制按键或者更加优化 touchBar 去操控必要的属性(也有传闻说这是在为触控版本的 macOS 做准备)。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同样iOS化的通知中心(讲真,用户实际的桌面未必这么干净,真是担心本身在电脑侧使用频率就不是那么高的通知中心被混乱的文件夹淹没)

2. 进一步强调的沉浸式氛围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全局设计中最令我欣喜的是menu Bar的更进一步的优化!我在sketch里模拟了下效果(非严谨模拟哦),大概得出的结论是加高了背景模糊值,减少了本身的填充透明度,达到了现在的效果。

感官上来看的话是一个微小的改动,但从层级整合的角度这是苹果设计的一大提升,通过光影等自然世界的隐喻抽象设计来减少硬性层级划分,也符合Alan Dye(苹果用户界面设计副总裁)提出的「深度,阴影和半透明性用于创建层次结构」。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拟物设计风格再次复苏?

除了壁纸以外,图标是最引人瞩目的变化啦!iOS化的图标规格的约束不用多说了,还有就是「新拟态」的第一次亮相。新拟态出现一定意义上是对这个时代获取信息时枯燥感的厌烦与反抗,举个例子:就像当你日复一日的穿基本款T恤的时候一定向往印花T恤,不管你是多么的成熟有型哈哈哈哈哈。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 左图为新拟态,右图为MD

icon的设计植入了新的设计理念,更突出去表现现实环境下的真实状态,注重光影和厚度的变化,尤其是光影。细看每一个icon,严格遵循同一个光源(正顶光)去设计。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但话说回来,很难讲这套icon是否成功,有几个明显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了:

1. 可用性与美感的平衡

新拟态更重注光感的细腻程度,但对信息的有效呈现打了一定的折扣,这块苹果权衡决策下放弃了些许的美感,增强了有效的信息传递。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 图片来源dribbble

2. 统一性

对一个生态来讲,最最理想的是每一个生活在内的成员要和谐的相处,新的拟态风格相比扁平时代的图标显然给第三方开发者增加了难度,这种难度极有可能对没有太多设计资源但又想好好开发应用的创业团队造成一定的打击(换句话说催生了设计外包的工作也不错哈哈哈哈哈)。

总的来说,优势和弊端同时存在吧,啥事都没有完美的不是么~下图是这次改版里我相对还比较喜欢的几组icon了。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降低视觉复杂性

布局结构的简化处理

从官方的HIG介绍中,sidebar被重点提到了。透过去看,其实是布局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10.15的时候上下两段左右分栏的方式会存在一定的误区:全局action控制当前试图的交互???

从层级关系上也可以勉勉强强讲得通,但实在是太牵强了,特别是前进后退按钮存在所有文件之上这个蜜汁布局居然维持了这么久。层级清晰的梳理后带来的一大优势就是视觉的复杂性被降低了,借助现在这种列表视图,很大程度上前进后退都用不到了。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另外要提及的是设计师可以思考的问题,下一代模糊效果-渐进模糊。这种模拟现实生活的真实模糊包括阴影/反光/相互透出,同时要考虑光源/角度/环境等等,不再单纯的只是黑色/透明度(有兴趣的话可以在sketch里模拟下或者留言讨论讨论~)。

重塑feedback设计

人脑是需要一个提示来识别物体,我们称之为反馈设计,这是人机交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按钮仍带有阴影的原因。但是,这版本的macOS工具栏图标丢失了形状以消除视觉复杂性,所以重塑后的反馈会鼓励用户去操作。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对于设计师来讲,不要害怕不强调所有选项,并非每个按钮都需要具有形状。只要设计足够的反馈一样可以起到被点击的效果,例如当用户将鼠标悬停在其表面上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色彩更有趣的动画,并尽可能消除视觉上的复杂性。

信息提取效率进一步优化

这次升级除了设计上的优化外,safari的变化也足够令人欣喜,可以快速通过 tab 知道当前网页的内容的功能真是令人欣喜(虽然我记得之前Yandex浏览器就是这么做的哈哈哈哈)。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可以预知时间地点的apple map:

颠覆性的macOS 11系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设计?

悄悄的说,感觉苹果越来越像腾讯了,有些小微企业的创新功能一受用户喜欢不是买过来就是抄过来,有一种垄断的感觉,想想悲催的Alfred和workflow都是这种命运。

总结

macOS big Sur 的升级可以说是苹果对未来的进一步探索,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有几个值得学习的点:

  • 具备完成的设计语言的概念植入执行当中,不管是对真实生活的隐喻(光影)还是高度抽炼(材料设计),要时刻具备宏观视角,不以一两个页面论英雄哈~
  • UI/UX的本质是对信息的规划编排,一定要保证用户的提取效率。

  • 预期与反馈是极重要的一环,包括我在内通常在做设计的时候只沉浸于界面当中,忽视了界面里的互动设计。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Nana的设计锦囊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B端系统设计全方位指南

资深UI设计者

什么是B端产品?

B 端产品也叫 2B(to Business)产品,使用对象一般为企业客户或组织。B 端产品帮助企业或组织通过协同办公,解决某类管理问题,承担着为企业或组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风险从而提高企业收入,减少企业内部损耗的重要职责。B 端产品的工作是合理实现企业需求,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并提升市场价值。在国内互联网语境中,B 端产品的狭义解释也基本可以和面向企业的 「网页程序」 等同,用更接地气的称呼可以叫「管理平台」、「管理端」 。

B 端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支撑前台产品的,一种是管理各种资源的,前者就是我们熟悉的后台产品,后者就是给各个企业服务,提高各个企业工作效率的 B 端产品。

1. 支撑前台产品的:

C 端产品线的后台产品,比如我们常用的淘宝、微信、饿了么、美团这种 C 端产品,他都需要有个后台进行各种前端信息的管理。

平台级工具产品,比如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对用户和文章的数据实时统计,可编辑文章,回复消息等

2. 管理各种资源的:

  • OA 办公系统(OA 系统是通过程序的形式使办公流程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 CRM 系统 (CRM 是企业专门用来管理客户的工具)
  • SaaS 系统(SAAS 通常它指第三方提供给企业的线上软件服务,它既可以包含前面几种服务类型,也可以是一些更细化的需求。)
  • ERP 系统(ERP 是对企业所拥有、调动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
  • WMS 系统(WMS 是仓库管理系统的缩写,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
  • TMS 系统(TMS 是运输管理系统能够对物流公司的所有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结合 GPS 系统),保持信息流和物流的畅通。)
  • 呼叫中心客服系统
  • FMS 财务管理系统

B端和C端的区别

1. 从定义上:

  • B 端:To B 就是 To business,面向企业或者特定用户群体的企业级别产品;
  • C 端:To C 就是 To customer,产品面向普通大众消费者。

2. 从用户群体上:

  • B 端:产品一般是多种角色,有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B 端往往是基于公司层面多人对某一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整体评估。
  • C 端:用户群体较单一,或者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群体,可根据性别,职业或行为偏好等关键属性进行分类。

3. 业务场景

  • B 端:业务场景多、逻辑复杂,根据每个人角色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 C 端:业务场景较单一,或者专注于某个垂直的使用场景。

4. 用户的诉求:

  • B 端:控制成本、提率,注重安全和稳定
  • C 端:重视人性和用户体验

5. 盈利模式:

  • B 端:有明确的盈利模式和用户群体。
  • C 端:大部份 C 端产品都是使用免费,以此吸引用户使用,等积累到一定数量需要探索变现的路径,或者寻找其他变现的路径。

B端产品该如何设计?

了解了 B 端和 C 端的区别,B 端产品的实用性大于美观性,能切实解决问题、配置资源的 B 端产品才是一个好的 B 端产品。在设计上对于操作和展示内容无关的元素,越少越好。很多人刚开始接触 B 端,会热衷于以 C 端视觉标准进行设计,对于真实的使用体验来说显得过于冗余、炫技。那么在 B 端设计中该如何思考去设计呢?下面我以设计前、中、后的三个方向去阐述我在做 B 端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1. 设计前:

需求分析

  • 分析产品的背景是什么,要做什么,要给用户怎样的视觉感受?他的竞品状况是怎样的进行一些分析(一般 b 端的产品竞品是极少的),了解一些行业内的资料。
  • 目标用户群有哪些?不同角色的用户有哪些具体的权限?(这里简要了解下大概的人群,没必要像 c 端产品那种那么明确)
  • 设计的产品主要解决用户或者业务上的哪些具体痛点,复现分析下使用场景,在需求分析阶段,要对产品本身和行业本身有一些基本的认知。

使用场景、硬件情况

  • 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可以有助于我们复现分析用户是如何使用我们设计的界面的。
  • 用户的硬件情况,了解主流用户的屏幕分辨率是多少,根据主流分辨率做设计稿。现在 PC 主流的分辨率占比排名前三的是 1920*1080、1366*768、1440*900,以 1440 来设计的话,向上适配或者向下适配误差会比较小。这里也不是必需,如果用户全部都是用小屏笔记本办公,在 1920 设计稿上做适配可能小屏幕上展示会出现滚动条,会比较拥挤。

梳理交互流程:拿到需求后切勿打开花瓣站酷一阵撸,一定要对需求进行梳理(有的公司有专门的交互设计来做)做 B 端产品最重要的是对业务的理解,在梳理过程中一定要跟产品随时沟通,产品的业务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同类型的产品?和他们相比我们的产品有什么特色和特点?充分理解了业务再去做设计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绪版,定义风格:梳理完需求就可以定义设计风格了,在设计风格上尽量做到简洁,B 端产品实用性大于美观性,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元素给用户操作上带来干扰。这里可以运用情绪版去定义设计风格,大概的流程就是,根据产品业务背景定义设计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去找参考图片定义设计风格,产品的主题色也可以根据情绪版来去定义。

2. 设计中:

布局上根据导航可分为以下三种:

水平导航布局:类似于普通网页的布局样式导航,顺应了从上至下的正常浏览 顺序,方便浏览信息;顶部宽度限制了导航的数量和文本长度。适用于导航较少,页面篇幅较长的产品。

垂直导航布局:可将导航栏固定在左侧,提高导航可见性,方便页面之间切换;顶部可放置常用工具,如搜索条、帮助按钮、通知按钮等。菜单栏还可以展开收起,适用于结构简单的产品。

混合导航布局:结合了水平导航和垂直导航的特点,层级可以扩展到二、三级菜单,且能够更加清晰地区分常用业务功能操作和辅助操作。适用于功能模块较多、较复杂的工具类型后台。

不同形态的布局,适配方式也不同。在做设计之前了解下适配的原理,避免在不同设备上出现视觉上的误差。水平导航布局,在适配方案中做法是对两边留白区域进行最小值的定义,当留白区域到达限定值之后再对中间的主内容区域进行动态缩放。如图:

垂直导航布局和混合型导航布局,在适配方案中常见的做法是将左边的导航栏固定,对右边的工作区域进行动态缩放。如图:

最后说一下布局上的栅格,栅格会使整体页面更加工整简洁,内容区域采用 24 栅格(并非固定数值,参照案例 24 栅格布局),就不一一叙述栅格的定义与运用了,大家可以参考下网上有好多关于栅格的文章,如图:

颜色

颜色上大致分为品牌色(可以结合业务属性)、功能色(比如红黄绿蓝灯成功、出错、失败、提醒、链接等。功能色的选取需要遵循用户对色彩的基本认知)、 中性色(如深灰中灰浅灰,文字部分应用居多,此外背景、边框、分割线、等场景中也非常常见) 其他色如统计图、数据可视化、多个标签的不同配色方案根据项目情况单独设定。

字体

在 B 端系统中优先使用系统默认的界面字体,常用中文字体有微软雅黑、苹方、思源黑体,英文字体有 Arial、Helvetica 系统不同展示的字体也不相同。

字体大小常见的有 12px、13px、14px、16px、20px、24px、30px 等。

规范

一份好的规范能够让设计和开发更加的工作,并且能够指引一些设计的细节,通过对大小、颜色、边距等、呼吸感等一些细节点的标注,可以让新加入的设计师快速上手设计。一个项目会有多个设计师的参与,规范化的设计语言,避免因设计控件混乱而影响设计输出。好的设计规范还能统一在产品中不同页面的相同板块的样式问题,为开发组件库奠定基础。

如何建立一份规范呢?大概总结以下几点:

  • 首先是要梳理产品中不同板块所出现的场景进程收集(收集产品所有出现过的场景进行整理)
  • 其次是把收集完的板块归纳分类(不同的样式、状态等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
  • 最后就可以定义规范了。

定义好设计规范能大大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在同一个项目中也能更好的把控项目的视觉规范,帮助设计师复用及设计延展。

组件

B 端产品的决策方是老板和管理层,在设计 B 端产品中往往也是大多数情况下会有接到比较紧急的需求的情况,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设计师更加去注重效率,提高产能。做东西时要有组件化思维,去总结分析页面模块中的一些共性,跟开发共同完成产品的组件库。

如果没有前端工程师,我们的设计组件库就是 PNG。所以,在开工前,一定要和那个技术不错的前端工程师聊聊做设计组件库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好:选择什么样的前端框架。

如果组件库服务的是 B 端或者中后台系统,那其实有很多可参考的开源组件框架:Ant Design、ElemetUI、Layui 等,注意不同的框架用到的前端技术不一样,兼容的浏览器版本也不一样,这要根据你们技术情况做选择。如果觉得开源框架的风格和你们的产品不统一,那就需要二次设计和开发封装。

下面是蚂蚁金服组件库,如图根据组件的功能特点做出了分类:通用、布局、导航、数据录入、数据展示、反馈、其他等。大家可以去官网查看,这里就不再一一做阐述了。

这个是饿了么的组件库:

推荐几个官方组件库:

做之前大家一定要去多去查看这些大厂做的已成型的开源组件库,然后再结合工作业务特色做出自己公司特有的定制化组件库。有了组件库之后,再接到紧急需求,我们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去分析页面的构成,然后花费 80% 的时间去设计需求中 20% 的页面,剩下的通用型页面就可以直接用组件库堆出来了。

3. 设计后:

设计走查

在完成设计后,要整体对设计页面进行走查。从信息层级、文字、图标、图片等方面进行多次设计验证与测试。

高质量设计交付

设计稿命名一定要清晰规范,现在好多切图标注的插件,一键生成切图标注。现在就没有必要单独整理切图标注了,但是设计稿在交付前切图的命名一定要在设计稿里整理清楚,规范命名方便开发查阅。

推荐几款比较常用的切图标注的插件:

设计追踪、校验

设计稿给到开发在设计过程中,要随时跟开发沟通。项目上线后要对线上效果进行实时 UI 校验,保证开发同学对设计稿的高度还原。还有就是对设计上线后的验证工作,用户使用和反馈是优化产品的重要途径,针对性地在一些主流的页面模块按钮进行一些数据的埋点,统计下用户的点击状况,实时对数据进行一些跟进,为下次页面改版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总结

不管 B 端还是 C 端,设计的价值在于通过视觉表现的方式去助力公司、助力产品实现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B 端产品相对而言,场景、功能、业务流程、信息架构要比 C 端更复杂,面对的异常情况也比较多,所以 B 端在设计风格上尽量做到简洁,B 端产品实用性大于美观性,在每一个功能的设计都需要你去思考很多方面:用户易用、信息层级、未来扩展,你都要做出取舍,而对于每个模块都需要你思考、结合用户场景。所以想要做好 B 端设计,一定要去了解业务,了解用户需求。

文章来源:优设    作者:小六可视化设计

B端产品的导航菜单设计5步法

资深UI设计者

导航菜单对于用户的使用来说尤为重要,本文是我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自身产品和过去经验对于导航进行的一次全面总结。

在任意一个 B 端后台系统中,导航菜单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导航菜单都有其固定位置,通常这个位置是不可撼动的。所以说:导航菜单是 B 端产品层级重要的交互控件。

对于 B 端产品的用户而言,他们使用导航菜单的目的性很强。

到后台主要是对具体功能进行操作,导航菜单在功能的引导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对 B 端产品进行分发、引导;帮助用户在复杂的后台页面中,寻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功能。

合理规划

1. 遵循7±2原则

导航菜单建议最多不要超过 9 个,最少不要低于 5 个。

原则解释:1956 年乔治米勒对短时记忆能力进行的定量研究,他发现人类头脑最好的状态能记忆含有 7(±2)项信息块,在记忆了 5-9 项信息后人类的头脑就开始出错。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一长串的数字分成 7 个左右的数组来记忆,这样会使难度降低很多,米勒称这种单位为「组块」。

是不是通过分组记忆以后,自己能记住的更多?这就是 7±2 原则的分组。

通过上面 7±2 原则描述我们明确到:在导航菜单当中,超过 9 个会给用户查找时带来困难,低于 5 个说明导航菜单的分发效率不够。

有人会说,在实际业务中,不会有那么理想,如果需要超过 9 个时,应该怎么办?

超过 9 个时,一定要对菜单进行分组,因为导航过多,用户寻找会十分迷茫,通过分组的方式,能够对菜单进行再次分类,提高查找效率。

举个例子:

比如在微盟、有赞、小鹅通的导航设计当中,微盟、小鹅通有很大不足,我们来一一拆解。

  • 小鹅通:共有 14 个导航菜单, 且菜单之间形式不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也因此对于用户而言使用起来会产生很强的疑惑感。
  • 微盟:一共有 11 个一级菜单,不符合 7±2 原则,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在视觉层面上,微盟的导航菜单没有分组,难以寻找和记忆。
  • 有赞:虽然在导航的数量上也是有 9 个以上,但是它对菜单进行分组,有效提高了用户查找时的效率,因此在设计上更加合理。
2. 导航菜单不能隐藏超过两级

导航菜单隐藏超过两级时,代表着产品在用户的使用规划中,没有深入思考整个用户体验

导航菜单层级越多,用户体验就会越差,你会发现一些拥有三级导航的菜单,都会通过设计优化来实现隐藏导航的合并,从而减少用户操作负担。

比如有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有赞零售的导航菜单中其实是有三个层级,但是通过交互层面的优化,将二、三级菜单直接展示出来,形成一个整体,提升了用户体验避免用户层层寻找。

同时在交互上,采用悬停+点击结合的形式,用户既可以通过悬停鼠标进行快捷操作。同时又可以通过点击,确定跳转查看该一级导航下的菜单,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

3. 鼠标悬停还是鼠标点击

作为导航来说,其操作本身并不多,但是设计上,点击与悬停(hover)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

这里想要说明这两个操作本身而言,并没有对与错,但是适用场景的不同,导致在设计属性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鼠标悬停操作

鼠标在悬停时触发的操作时间太短暂,会给用户带来很强烈的挫败感,同时在悬停选择下一级菜单时,鼠标移动悬停也同样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此在设计时,对鼠标悬停时的操作要格外留意。通常在悬停操作当中,只适用于只有一个菜单层级的菜单选项,这样用户在操作时更加方便。

鼠标点击操作

鼠标点击操作多发生于多级导航进行操作,同时鼠标点击的形式,会给用户正向的反馈,用户点击后明确知道菜单栏不会隐藏,因此在两个操作之间进行选择操作时一定要多加思考。

确定菜单广度和深度

导航菜单广度和深度的区别:

  • 菜单广度,导航菜单中每一个层级包含的菜单项数目为广度。
  • 菜单深度,导航菜单层级的数目为深度。

深广度平衡帮助用户进行快速选择,能够对整个产品架构有着第一眼的认识。

1. 当菜单广度过大时,怎么办?

当菜单广度过大,我们也能够通过设计的方法来优化导航菜单。

我举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腾讯云。

腾讯云目前拥有大概 100+ 个云产品,他们都分布在导航菜单上,因此在导航设计上,它采取一种新的模式:全部菜单导航、搜索菜单、自定义导航。

在全部菜单中,展示了腾讯云 100+ 个云产品项目,通过搜索进行筛选得到用户想要的菜单。同时在导航栏上,支持用户去自定义 5 个菜单选项,也因此用户将常用的菜单添加至此,更方便用户去寻找。这样在满足业务的前提下,通过一些个性的设计,使 100+个菜单也能够塞得进整个导航中。

2. 菜单深度过深时,怎么办?

当面临菜单深度过深时,通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与产品经理沟通是否到位

这里主要是想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沟通,了解到菜单的架构设计的原因,以及能否为你的设计进行一次重新的梳理,寻找一些值得优化的点。

建议在寻找产品经理之间,自己能够通过一些思维导图的软件将自己产品的菜单目录全部罗列出来,能够先多思考,为下面的沟通节约时间、提率。

用户体验地图的绘制

在一个 B 端产品中,用户的目的虽然复杂,但是研究用户每一步操作,还是会查找出一些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些规律中做些文章。

比如我们之前在一个医疗系统中,根据角色的不同,将医疗角色分为:前台、咨询师、医生、老板这四种角色,每个角色所关心的点都会有所不同。

老板最关心每个门店目前的情况数据,比如门店营业额、门店待客数、每个医生的治疗量以及治疗最少的医生。这些都代表着他不同场景下使用的习惯。

将这些情况分析以后,提炼出核心的需求点。

然后绘制完成他们的用户地图后,根据角色,明确每一个角色的日常操作有哪些,从而确定我们所有菜单所展示的位置以及整个菜单的层级关系。

菜单层级有区分

我将常见的导航区分进行总结,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颜色区分

颜色区分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也是后台页面最初的状态,我通常会用颜色区分和移动端顶部状态栏的演变史做对比,就其功能而言他们都有很多相似的点。

微信在 2018 年 12 月份时,发布微信 7.0,将顶部导航由黑色转变为白色,引得大家争论不休,而经过时间不断洗礼,大家也逐渐接受了这个事情,渐渐忘去。

延伸阅读:

2019 年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几个产品的 WEB 端进行了一系列的大改,YouTube、Twitch、Twitter 都进行了重新设计,他们也不约而同的将块面去除,去掉多余的灰色,通过留白和空间将页面拉开。

这是否是下一个 WEB 端所要追寻的趋势,我还不得而知。

如果 WEB 端都有此改变,那么 B 端产品还会远吗?

说回 B 端设计,颜色上的区分和移动端类似,更多体现在导航层和内容层之间的区别,因为从本质上讲,这两个本身就属于不同的业务模块,通过颜色的区分,是最为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方式。

这种形式常见于很多复杂系统,例如:飞书。

左侧导航为深色,能够让用户获得更沉浸的体验,因为屏幕边缘都为深色,用户在使用时能够真正做到有区分。

2. 投影区分

在现如今的移动端产品,投影大行其道,弥散投影,高级投影随处可见,也逐渐影响更多 WEB 端的产品使用投影,增加自身产品 Z 轴空间。

Z 轴空间给导航带来了纵深感,同时也能够在功能层级上,通过分层设计,使页面层级关系明确,引导用户使用导航。

Material Design 设计的出现,正是 Z 轴空间的鼻祖,在我们的屏幕中开辟了第三个设计维度,在 Z 轴上展示增加了更多的交互形式。在几何体系中,Z 轴是 X 轴和 Y 轴之外垂直于屏幕的轴,我们通过引入 Z 轴在交互设计中呈现三维的物理空间感,使页面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区分。

比如 Teambiton 在页面中运用投影,强化了页面层级的关系:

3. 分割线区分

分割线针对导航功能性不高,同时要满足很高设计感的产品。

分割线太深,页面十分割裂,分割线太浅,页面划分又不明确,因此需要设计师对分割线的把控十分合理。

分割线在 Dribbble 上见到过很多,通过简单的线条加上空间的分割,将导航区与内容区分开,形成很好的视觉感受。如果你是刚开始尝试做导航,不太建议尝试这种形式,因为对于页面空间的把控要十分苛刻。

导航可配置

B 端产品易操作性中,导航可配置操作算得上是一个重要的点。其中最主要是通过配置操作实现导航易用性的提升,而如何让菜单可配置,通常的做法有两种。

1. 我的菜单

如果你的产品是针对多数角色不同的用户进行设计,那么在导航设计时,可以考虑增加一个菜单选项:我的菜单,对于菜单进行标签处理。

设置一个我的菜单,将用户常用的菜单进行添加,能够满足每一位用户的菜单快速选择的需求,通过这样的自定义,用户在常用的菜单下,能够通过我的菜单进行快速跳转。

举个例子:在印象笔记当中,其快捷方式就是可以将用户想要的模块放置在此,可以快速跳转。

2. 角色配置

如果你的产品是为特定几类角色进行服务,那么在导航设计时,可以考虑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给用户不同的导航展示。

通过角色的筛选,对复杂导航进行简化,同时管理员可以根据自身公司的业务不同,给用户配置出不同的角色权限予以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这样在设计层面上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四种常见导航菜单

1. 侧边导航

侧边导航是国内的 B 端产品当中最为常见的。

将菜单栏放置在左侧,页面布局上基本为左右结构,将导航菜单放置左侧固定。

因为侧边导航在国内产品中最为常见,因此把它优先提出来讲,国内厂商对于侧边栏导航尤为偏爱,在很多人心目中,感觉就只有侧边导航和其他导航两种导航形式,也就造成了在 B 端产品的发展也逐渐趋同。不过现阶段大家对于 B 端产品的重视,在设计上也开始多元化。话不多说,我们先来看看侧边导航的优点有哪些。

优点

  • 扩展性较强:多级导航可以流畅展示,可以涵盖很多大而全的产品。
  • 展示灵活:侧边导航可收折,收折过后用户的横向核心空间将会增大,页面展示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 快速定位:视觉起始线统一,用户可以根据首字进行查找,快速便捷。

缺点

  • 不易阅读:侧边导航文字垂直排列,有悖于眼动的正常视觉方向。
  • 阅读沉浸感低:侧边导航容易打断用户的正常阅读顺序,使阅读感降低。

线上产品:我们拿有赞零售进行举例,他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菜单栏+功能菜单共有 15 个,然后通过导航的间隔将菜单进行分组,最多一个导航菜单共 9 个,满足 7±2 原则。

同时可以看到,有赞在使用三级导航时,通过右侧面积统一展示二、三级导航,方便了用户导航展示的同时,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什么国内B端产品大多数是侧边导航?

我在我的设计剪贴板中有回答过这一个问题,直接分享给大家。

2. 顶部导航

顶部导航在国外的产品当中,算是较为常见的。

将菜单栏放置在顶部,页面布局上基本为上下结构,将导航菜单放置上方固定。

顶部导航早期出现于各类门户网站,比如企业官网,各种咨询类的网站经常会采取这样的导航形式。说回 B 端产品中,顶部导航通常在 B 端产品中也是十分常见的,其中以国外产品最为集中,比如国外 CRM 三剑客:salesforces、hubspot、zoho 都是采取的顶部导航的形式。

优点

  • 满足阅读习惯:导航为水平布局,阅读方式更贴近眼动的正常阅读顺序。
  • 沉浸感强:顶部导航通常不会打断用户的阅读行为,对用户的干扰少。
  • 设备影响小:导航顶部,整体页面稳定,页面对于用户显示器分辨率影响较小。

缺点

  • 通用性差:同时受导航栏标题文字限制,对于每一个菜单的字数限制严格。
  • 横向 Tab 数量少:承载不了太多菜单数量,超过 7 个后菜单排布会十分困难,横向空间利用率差。
  • 扩展性差:水平导航最好不要超过二级菜单,超过二级菜单,用户使用成本高。

线上产品:


△ salesforce

销售 CRM 传奇人物,千亿美元估值,每年营收百亿美元,无疑是 B 端产品当中的一个标杆。

如果你是做 CRM,或者是 B 端产品,必看的一个竞品。

salesforce 采取的就是一个顶部导航,只是不同的是,salesforce 的顶部导航更多是将页头的功能进行合并叠加,虽然 salesforce 的交互方式不算优秀,但是因为其业务线不断庞大,这样才能支撑其整条业务线。就因为这样的问题,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个系统的一个扩展性问题。做 B 端产品的交互设计有点类似后端同学写代码,我们现在设计的这个交互最少要满足未来一到两年公司的已规划好的产品的扩展问题。

△ hubspot

Hubspot 采取就是顶部菜单,二级菜单下拉展示,同时 Hubspot 是按照角色去划分顶部菜单,能够给用户减轻认知负担,更好的被用户所使用。同时在一些设计小细节上,比如顶部的主题色,既可以提升品牌感,同时在适当时可以作为进度进行一个展示,使用户能够更加深入地感知到其设计。

3. 混合导航

在 B 端产品中,感觉混合导航也是一个后起之秀。

它的页面布局为顶部和侧边,简单来讲,就是将顶部导航与侧边导航进行结合。通常将一级导航菜单放置顶部,通过一级菜单的点击后,展示侧边的二、三级菜单。在一些拥有复杂的逻辑关系,菜单之间关系分明的产品中,混合导航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很多复杂的系统当中,混合导航真的是很不错的一个选择,我们来看看他的优缺点

优点

  • 承载大型业务:在导航上,他能够展示 3 级甚至 4 级菜单,对于很多大型 B 端项目,混合导航算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 扩展性强:对以后有规划大量功能的产品,用混合导航,能使之后菜单扩展性更强。

缺点

  • 占用面积大:要切换多个菜单,所以顶部和左侧会占用大量的空间。
  • 菜单交互路径长:一、二级菜单间来回交互成本高,操作繁琐。

线上产品

云产品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阿里云,他们因为自身产品线众多,对于导航的设计也是以复杂著称,多数情况下,面对这种复杂的导航时都会采取混合导航。他们能够通过混合导航,使用户对于导航每一个功能模块都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金蝶-星空定位就以 Paas 进行定制销售,分析过他的产品你就会了解到,他一共有 100+ 个菜单,同时算是金蝶的王牌产品,因此对于此类产品,应该着重去了解,也因此,对于每一个模块,都是通过大标题+小标题的形式进行设计,使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现在各大复杂的产品都会采取混合导航,这样对于产品的架构以及各类菜单层级的分析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4. 平台类导航的新趋势

平台类导航是我们团队内部自己的取名,给他的定义通常是拥有很多模块,比如 Teambition、明道云,拥有很多个模块,通过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内容的分发,比如移动端的钉钉、企业微信、纷享销客都采用同样的方式,但在 WEB 端当中,平台导航通常伴随着其他导航同时出现。

比如最近很火的明道云,就是使用了平台导航,他们将自己的产品分别陈列在页面的核心区域,通过对于工作台的设计,形成对页面的展示,同时形成一个平台类的导航,于此相对应的还有钉钉后台管理页面,以及企业微信后台管理页面,他们都是通过一个个平台类的模块对导航进行分发的。

文章来源:优设

实战:如何利用栅格系统做响应式设计- 后台设计经验总结(2)

ui设计分享达人


左右布局响应策略动态演示。考虑到gif被压缩后效果不理想,所以做了一小段视频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响应策略。视频如果看着不清晰,选择清晰度为1080p蓝光观看即可

Image title

Image title

一、什么是响应式?

按照本人自己的理解,响应式就是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配合规范的技术实现策略,使同一个Web页面在各个终端(设备)不同分辨率屏幕上都能有最佳的用户体验。

Image title

这里说是用户体验而不是视觉效果是因为用户体验包含了性能、交互、效率等多方面内容,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线上的响应式页面,我们不仅要关注视觉上看到的,也要关注我们操作、使用时的感受,这些综合因素最终影响着用户使用后台系统时的效率与体验。而这里我提到的“合理的设计方案”就是本篇文章跟大家分享的重点:如何利用栅格系统完成后台页面的响应式设计。对于交互与性能方面内容,本篇文章不做介绍,因为两者涉及到我不太了解的技术相关知识。我提出这个观点主要希望大家在执行设计时,能有更全局的考虑,多跟交互与开发沟通,协力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响应式的目的是什么?


后台系统做响应式设计的目的:提高屏幕利用率,最大化操作效率


1、提高屏幕利用率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大屏幕上显示更多内容,在小屏幕上通过数据筛选展示关键信息。一直以来大家普遍认为移动端碎片化严重,但实际上桌面端设备的分辨率也是有着不太均匀的分布,而随着新设备的更新,更多高分辨率屏幕不断加入,这种碎片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因而要想利用好每一块屏幕,让不同分辨率的用户都有好的体验,显然传统固定的布局是做不到了。

Image title


2、后台系统的应用特性,决定了响应式在后台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后台系统有两大主要功能:查看与操作。查看主要是各种数据,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内容;操作是需人工干预、人工决策的任务,查看的数据为操作提供了依据,而操作支撑了公司或部门业务的正常运行。所以后台系统设计最基础的目标之一是如何通过良好的数据展示帮助用户提高操作、决策效率,而充足的展示空间显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响应式设计通过为每个分辨率设定合理的版式布局,使数据在每块屏幕上都尽可能展示的最佳。优化后的数据展示,帮助用户更获取信息,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后台系统的效率与体验。

Image title



四、为何要利用栅格系统来进行响应式设计


响应式可以响应的前提有两点:1、页面布局具有规律性、2、元素宽高可用百分比代替固定数值,而这两点正是栅格系统本身就具有的典型特点,所以利用栅格系统进行响应式的设计是顺理成章的,也比较快捷,所以响应式与栅格化天生一对好搭档


栅格系统页面布局具有规律性、元素宽高可用百分比表示

Image title



五、利用栅格系统完成后台页面响应式设计的步骤


1、确立设计稿基准尺寸


设计稿基准尺寸是指我们从哪一个分辨率开始设计,也就是我们新建画板时画板的尺寸应该是多大。而这个尺寸确定的主要依据是我们后台系统所面向的主要用户的屏幕分辨率;我们分两大类情况来讨论这个问题。


(1)、如果我们的系统是给公司内部员工使用,由于公司批量采购设备的原因,公司内部员工的屏幕分辨率往往会比较统一,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拿到这个数据,然后以它作为基准尺寸开始设计。因为虽然响应式设计的目标是让页面在每个分辨率下都有最佳的体验,但实际开发中毕竟存在损坏,设计还原很难100%,因而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基于基准尺寸的设计与开发,在用户端显示效果最佳、体验最好

(2)、如果我们的系统是平台级面向全网用户,或者虽然是公司内部使用,但是并不能统计到内部员工屏幕分辨率情况,就可以以1440*900作为基准尺寸开始设计。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国内PC端用户屏幕分辨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1920*1080、1366*768、1400*900;1440的尺寸实际上是处于中间位置,如果以它为基准设计,最终向上向下响应适配后,相对误差最小,从而达成用户体验的最大公约数。

Image title



2、确定页面布局结构


页面的布局结构,是页面基本框架,后续的设计都是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完成的,所以确定页面基准设计尺寸后,需要跟交互设计师或产品经理配合,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讨论确定页面布局结构。一般来讲,后台系统有两种最典型的页面布局结构:左右布局与上下布局(这两种布局是最典型也是最基础的布局形式,其余布局,下期内容讲)


上下布局

Image title

上下布局的结构在传统网页中非常常见,而在后台系统中并不常用。这种布局的优点是符合用户认知,遵循用户从上而下浏览页面获取信息的习惯;贯穿全屏的导航栏设计也使页面显得正式稳重,除却导航栏之后相对较大的空间也为内容展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空间。缺点是顶部一级导航受页面宽度限制,数量会比较局限,同时导航层级较深时,交互效率也不够理想。所以该布局适合那些导航层级较少,内容展示充分的后台系统设计


左右布局

Image title

拥有侧边导航的左右布局页面结构,是在后台系统中更常见的页面布局形式。侧边导航栏可以固定也可以收起,相对比较灵活,同时文字横向排列的形式可以在竖向上展示更多内容,因此侧边导航比顶部导航能容纳更多一级内容,而层叠式的内容展示也使得一、二、三级导航内容关联更为顺畅,可扩展性也得到加强;由于侧边栏可以常驻在页面左侧,所以对于右侧内容的指示性也优于顶部导航,切换起来也更加方便。但同时,因为侧边栏的常驻,导致右侧内容区域空间被挤掉部分,所以相对上下布局的结构,左右布局的结构,内容区域空间会比较小;一般为了与页面其它区域做区分,导航部分会用更深的颜色、安排更多的图标和文字,这也导致了在视觉上左右布局的页面不够平衡,会有左边重右边轻的感觉。


3、对内容区域建立栅格系统


根据不同的布局类型,对页面内容区域建立栅格系统。对于一个利用栅格系统做响应式设计的页面来讲,主要有三大数值需要规范:Column、Gutter、Margin;对于Column、Gutter我们在上一期内容中已经有很详细的介绍,不再赘述,而Margin是页边距,主要确定了内容区域距离页面边缘的距离,它分布在内容区域的两侧,主要作用是通过留白把内容区域与周围环境隔离出来,从而突出内容区域的显示,此外还可通过Margin值来调整内容区域显示比例,使页面在视觉上有更好的呈现效果。所以一个用于响应式的栅格系统事实上由Columns、Gutters、Margins三部分组成。


上下布局结构与其对应的栅格系统

Image title


左右布局结构与其对应的栅格系统

Image title


4、根据实际业务内容确定盒子(Box)比例


上下布局结构的盒子

Image title


左右布局结构的盒子

Image title


5、确定响应策略


响应策略就是当视窗(Viewport)发生变化时,内容区域的元素如何去响应,具体到我们当前的栅格系统,就是Columns、Gutters、Margins以及由Columns跟Gutter组成的盒子(BOX)四者的值(主要是宽度)如何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之下我们页面的布局如何调整。


为了方便直观的向开发工程师与团队里的其它小伙伴沟通,我们可以把这个响应策略制作成如下的表格,并在页面中标注说明相关元素的变化规律,供自己与开发参考。


由于带左侧导航的响应式规则相对复杂,所以我先以它为例跟大家交流下响应策略如何制定


左右布局响应策略表

Image title


如图,响应式是以视窗的最小宽度作为基本依据来制定每种宽度下Columns、Gutters、与Margins的响应策略,也就是说Viewport Min-width是做出响应的触发条件,视窗每达到一个最小宽度,就会触发该宽度下预设的页面布局方式,而每种布局都是在该宽度下的最佳布局,也是因此,响应式才会在各种复杂分辨率条件下都能给用户比较好的体验。


每个视窗宽度的最小值是触发响应的关键值,因此我们给这些用于触发的关键值起了个名字叫“Breakpoint”,每个Breakpoint触发一种响应策略,而每个策略持续(保持)的宽度范围就是图中绿色矩形的范围。以图中第二行矩形为例,该矩形代表的响应策略是:栏目数是8、水槽宽度16(SM)、页边距32、侧边栏收起且仅展示图标,当点击侧边栏展开图标时侧边栏以Push的方式展开,该策略触发的Breakpoint是768,保持范围是577~768。也就是当视窗宽度缩放至768时,栏目数量由上一级的12变为8,水槽宽度由24变为16,侧边导航由完全展开状态自动收起文字部分,仅保留图标,然后保持这些关键数值不变,直到视窗宽度达到另一个Breakpoint。需要特殊说明的是,第一行矩形中0~576(Min&Fixed)这个范围的视窗宽度是固定的,也就是在该套响应策略中,页面最小响应到576的页面宽度,当视窗到达这个宽度时,浏览器会限制视窗进一步缩小,因为当页面宽度比它还小时已经无法有效展示数据了,所以进一步的缩放是毫无意义的。


左右布局响应策略动态演示

考虑到gif被压缩后显示效果不理想,所以我做了一小段视频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上述响应策略在实际页面中如何发挥作用。视频如果看着不清晰,选择清晰度为1080p蓝光观看即可


左右布局响应策略标注

Image title


对于上下布局的后台系统我们根据内容区域(Container)宽度定义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


1、内容区域定宽的后台系统( Fixed-width Container )


内容区域定宽是指内容区域在每一组视窗宽度区间内,都会设定一个最大值(Max-with),当内容区域宽度小于最大值时,区域内元素会响应视窗的变化;达到最大值后,内容区域不再响应视窗的变化,而是宽度保持该最大宽度值不变,此时我们通过增加页面两侧的margin值来响应视窗的变化。Flex Margin就是应对此情况的动态页边距。

Image title


 上下布局响应策略表(内容区域定宽( Fixed-width Container ))

Image title


2、内容区域宽度流式 (fluid-width Container) 


内容区域宽度流式 (fluid-width Container) 的后台系统,它的内容区域 (Container) 距离页面两侧的页边距Margin是定值,因此视窗有多大内容区域就展示多大。




Q&A


1、后台系统必须做成响应式么?


并不是必须的,是否要做响应式主要是根据后台产品面向的用户来定的。如果是公司内部使用的系统,且员工配备的桌面设备都是有统一的分辨率,就可以不做响应式;如果是面向全网用户的后台产品(比如淘宝商家的后台管理系统,阿里云的控制台)或公司(部门)内部的桌面设备并没有统一的分辨率规格,那么就需要做成响应式。当然了,更实际的环境中是否做响应式还有技术实现、时间、人员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有时为了尽快的让业务运营起来,后台系统会做的比较“简陋”



2、为什么栅格系统没有适配到移动端的分享?


因为后台管理系统的使用场景主要是工作时间在桌面设备上使用,由于庞杂的数据内容在移动设备上展示困难、操作不便,因而很少有公司会把后台系统响应到移动端使用,所以我们今天说的后台响应式仅针对桌面设备屏幕。



3、对于iMac4k、5K这类超高分辨率的屏幕如何做响应式设计?


对于左右布局的后台系统,实际上它是全屏展示的,也就是屏幕有多大就展示多大,因而iMac的响应策略也是按照左右布局响应策略表里的策略来响应对于上下布局,内容区域定宽的后台系统,iMac的响应策略使用上下布局响应策略表里的策略来响应即可;


对于内容区域宽度流式的后台系统,iMac的响应策略可以参考左右布局的响应策略表来处理栏目、水槽的变化,页边距保持定值即可。



4、在以8为原子单位的栅格中,Margin需要按8n的规律变化么?


能以8n的规律变化是最好的,如果无法做到也可以使用其它数值。Margin是页边距,主要作用是通过留白的方式将页面内容区域与周围环境隔离区分出来,从而突出内容;一般我们会优先考虑内容区域匹配8n的变化规律,安排完内容区域后剩余的空间自然成为页边距(margin)



5、响应策略制定的时机是什么?如何去制定?文中示例的策略表我可以借鉴套用么?


响应策略表一般是在主要页面设计完成,要交付开发实现的时候来跟开发一起商定。这块需要注意两点:


1、如果开始设计时就已确定页面是要具备响应式的能力,那么最好开始设计时就去跟开发沟通,看他们现有技术是如何来做响应式的,因为他们很有可能是在用Bootstrap、Foundation这类组件库来做开发,而这些组件库一般都有自己现成的响应规则,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开发他们的规则,让自己的设计匹配已有的策略。当然了,如果他们的规则并不能很好满足我们的业务需要,一般也是可以在这些组件的基础上让开发去修改调整的。


2、响应策略表只是对响应方式的结果的呈现,而这个策略的制定事实上是从设计开始执行时就要去考虑的,从我个人经验来讲,我一般会挑两类页面来做响应策略的研究与适配,一个是控制台(Dashboard)页面,另一个是表单(Form)页面。优先规划这两个页面的设计,考虑他们在各个Viewport下如何布局如何展示如何缩放变化,并且跟开发沟通想法,听取意见,制定初步的响应计划,当这两个页面设计完成,就可以更大范围的执行设计。


3、文中示例的策略表是基于我自己项目经验总结而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借鉴。但我更想做的是通过那个表希望跟大家分享一种与开发交流、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实际工作中我们并非一定要做出那么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细致考虑的表,我们可能会找张纸画一画给开发看就可以了,这块的重点是如何把我们设计师的想法更可视化更直观准确的传达给开发工程师。所以那张表是启发而非标准。


控制台(Dashboard)页面示例(素材图片作者:Coderthemes)

Image title


表单(Form)页面示例

Image title

转自UI中国-BYMD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