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结页面打开的交互方式,很全面!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本篇文章分别从页面打开方式的类型、当前页打开&新开页面、弹出框三方面对页面链接打开方式进行了探讨,给大家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页面打开方式作为链接产品路径的基础,在设计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选择的困扰,尤其是产品功能复杂,层级较多时,如何让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清晰的浏览信息,保持操作连贯性,是值得体验设计仔细思考与分析的。

近期在所负责的设计项目中,团队对链接操作的打开方式产生了分歧,借此机会整理了一些案例与资料,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也给遇到同样问题的同行一些参考意见。

一、页面打开方式的类型

网页中可操作的链接,主要有按钮、icon 以及文字链接,设计中常用的打开方式则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当前页打开

点击操作链接后,在当前的浏览器页面中进行内容显示与操作。

2. 新开页面

点击操作链接后,在浏览器中新开一个独立的标签页面,进行内容显示与操作。

3. 弹出框

点击操作链接后,在当前的浏览器页面中,弹出一个小尺寸的对话框,进行内容显示与操作。

二、当前页打开 & 新开页面

首先来说说最具争议的新开页面&当前页打开。在 HTML语言中,target目标有「target=_blank」和「target=_self」两种属性,分别代表「新窗口打开」和「当前窗口打开」,下图是这两个参数的属性描述。

从这两个参数的属性上来看,「当前窗口打开」是系统默认的处理方式。这个打开方式在国外的网站中实现方式比较统一,用户也形成了一致的习惯,但国内的形式则不尽相同,以至于一直颇具争议,不同类型网站之间、同一网站不同场景之间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标准可供大家学习和参照。

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用户声音,并且都站在各自的角度阐述其道理。

举个例子,我们以同类型网站(淘宝和亚马逊)的打开处理方式进行对比,来看一下用户习惯、功能场景对链接打开方式选择的影响。

首先,我们确定一致的功能场景:用户从首页中根据各种筛选条件,查找到心仪的商品。来看一下两个网站的处理方式:

可以看出基本是两个极端,差异非常明显,再来看个有意思的现象,亚马逊中国的商品搜索方式竟然又和淘宝一致了,难道链接打开方式的差异竟是中外用户习惯的差异?

这确实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 早期的 W3C标准不支持 target=”_blank”(HTML语言中,在新窗口中打开链接)的属性,国外互联网普及也比国内早,于是用户慢慢养成了习惯。
  • 默认当前页面打开让国外用户觉得更有「礼貌」。如果用户想新开页面,可以鼠标中键、按住ctrl点击链接或者右键新窗口打开,此时用户更有选择权,可以自己决定打开方式;如果默认新开页面,则让用户失去了选择权。
  • 早期国内互联网发展较为浮躁,网站想通过新标签页打开方式,提高PV。
  • 国内网络普及晚,部分用户尤其很多老年人不习惯甚至或许不知道,页中有个后退前进按钮、面包屑可用,新开页面便于他们的操作。

那么,淘宝中所有的页面打开方式都是新开吗?不是。像「我的收藏」、「已买到的商品」、「购物车」等功能页面就是当前页打开。

同一个产品内部,如此区别设计的原因我认为有:

  • 用户的目的较为明确,查找对象确定。(用户想要查看的对象是确定的,如购物车中的产品,用户有明确的目标,找到链接打开页面即可,不像搜索查找商品,需要一步步缩小范围甚至比对查看)
  • 链接入口常驻在网站的信息栏,用户可以随时切换,操作方便,且不存在重新输入的成本。

关于这两种打开方式,到底哪种操作更顺畅,确实难分高下,就跟「确定和取消哪个在左,哪个在右」是一种性质的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要看在哪种场景下使用更合适。

新页面打开适用的场景:

  • 页面内容没有关联性,且从逻辑上没有从属关系,相对独立。如:产品中的外链。
  • 存在多页面「比较」的操作,需要经常切换。如:淘宝商品详情。
  • 需要保留住前一页的操作不丢失。如:知乎上过滤出来的结果列表。
  • 功能分支存在穿插,当路径发生交叉时,最好新开页面。如:产品内部的跳转链接,导致信息关联的层级发生改变。
  • 具有辅助功能的操作。如:使用文档(PDF、图片等)需要来回参照。

当前页打开适用的场景:

  • 流程性的功能页面,前后操作存在关联和影响。如:下单支付、按步骤新增。
  • 同一层级内容间的操作。如:tab栏的切换。
  • 同一路径中的操作,用户当前的操作会对主页的内容产生影响。如:编辑一个配置,用户操作完,会回到当前页查看结果。
  • 用户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操作,当前页有利于锁定用户注意力。如:淘宝中「我的收藏」。

以上是结合功能场景进行的选择侧重,如果就「用户体验」一定要分出个高下,我个人还是比较支持默认「当前页打开」,从体验角度分析,「当前页打开」略胜一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 尊重用户的决定。当前页打开,将更多选择机会留给用户(鼠标中键、按住ctrl点击链接或者可以右键新窗口打开),一个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产品,在用户做操作的时候,总是能让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做出决定。网站对每个链接强制打开新页面则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浏览习惯和使用需求。
  • 体验一致。保持一致体验的设计才能让用户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当用户在操作界面元素的时候,可以顺畅的知道、理解,并且能预料到将会发生什么,不会被分神,也不会被打断。任何违反这个原则的设计都将会演变成一种「以设计方意志为导向」的设计,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小结

当我们不知道两种方式如何选择时,或许「不强制用户」才是最好的体验。因为我们面临的用户多样,电脑操作熟悉程度多样,因此不同用户对于打开方式的习惯也具有多样性,这个是设计者无法揣测和调查清楚的。

在「两害取其轻」的情况下,在当前窗口打开链接,不失为一个选择,尊重用户自己的决定,让用户对交互界面自主可控。

三、弹出框

弹出框(弹层)又叫模态对话框,是指在用户想要对当前对话框以外的应用程序或内容进行操作时的提示方式。它一般覆盖在整体页面之上,避免了页面跳转。

弹出框通常是为了显示一个单独的内容,在不离开整体页面的情况下有一些互动,提供信息和交互。

如下图知乎中的「写想法」,用户可以快速的在弹出框中记录个人想法,记录发布后,很顺畅的回到之前的路径上继续操作,便捷,操作思路清晰。

△ https://www.zhihu.com/

现在很多产品中的新增、创建,也都会采用弹出框的交互方式,当然前提是在弹出框中编辑的内容不是很多,此时弹出框不仅承载了信息编辑的功能,还可以作为上下文的跳转,帮助用户衔接路径。

如 iconfont 中的新建项目,用户新增后,页面会直接跳转到新的项目空间。

△ http://www.iconfont.cn

弹出框适用的场景:

  • 内容简单,没有复杂的操作,且具有临时性。如:新增一个收货地址,进行简要的输入编辑。
  • 更为详细的辅助说明,是对当前内容的快速扩展。如:缩略图,点击放大查看。

因此,弹出框可以较好的实现上下内容层叠的感知,不打扰用户的主路径,同时作为页面承载元素和用户操作的补充,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结

本文结合这三种链接打开方式的页面交互关系,进行适用场景举例,并总结每种方式的优缺点,方便在设计中更好的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合适的页面打开方式。

当然,以上总结也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与经验,没有统一的用法和标准,在具体设计实践中,仍要靠设计者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综合考量与判断。

作为体验设计师,如何规划用户浏览路径,是个需要严肃对待的命题。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一定要结合产品类型、场景、目标用户等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论打造用户体验和数值系统,你得看看游戏类产品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互联网产品有很多种,比如电商类、工具类、资讯类、财经类。但在看过很多产品之后,作者发现论产品体验,最强的是游戏类。当然游戏做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有时候不会被列入以上类型,且游戏的产品经理一般被叫做游戏策划以及数值策划,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

一、为什么说游戏的产品体验很好?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游戏类产品有一个特点即它是没有用的,或者说它的唯一用途就是好玩。这样有一个问题便显而易见了,即对于大多数产品来说用户体验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对于游戏类产品而言,这可能是唯一的卖点以及生死线。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 单位或者学校的官网,相信用过这些的人都会发现它们是多么的难用,而且很多年从不更新,但是你没有得选,只好使用它;
  • 微信以及 QQ 也是同理,虽然不是必选,但是以其覆盖率来讲,大多数人依然无法选择不使用它们。因此微信有足够的理由不全力以赴,腾讯完全可以将精力和人力投入到更加赚钱的网游领域。当然,最近新型社交软件(抖音、快手)的崛起似乎是给了腾讯一定的威胁,让它不得不再次严阵以待;
  • 而抖音和快手就得好好做了,必须足够好玩以及新奇,毕竟这并不是刚需,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用户体验完全可能被删除。毕竟删除了他们对于用户而言几乎没有任何不便,还能节省不少时间;
  • 那么再进一步呢,再进一步就到了游戏类产品。游戏类产品的刚需性更加弱,而且还被全社会妖魔化,最近 steam 入华不利,以及孩子跳楼怪绝地求生又将它推向了风口浪尖。让不少人不得不呼吁「管管孩子,救救游戏」。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不难看出,随着刚需的减弱以及依赖性的降低,产品对于用户而言不可替代性就越低。比如单位或者学校的官网哪怕做成非图形界面,恐怕员工和学生都得自学了接着用。而游戏则不然,不仅面临着用户随时可以放弃的情形还得时刻注意政策动向。

因此即使不去使用产品,我们也不难猜出游戏类产品的用户体验必须非常好才行。毕竟只有有依靠的产品才能够做到有恃无恐,而游戏类产品则是时刻在刀尖上舞蹈,用户和政策都不敢得罪,必然得绞尽脑汁才能生存下去。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有恃无恐将没有多少人和公司愿意继续创新,毕竟你没得选。

二、以崩坏3为例谈谈用户体验

1. 从侧面展示其用户满意度

为何选崩坏3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推广模式以及用户体验都是一流的,不仅做游戏,而且 CG,漫画,周边同步推进。选择了3D萌风格后又通过哔哩哔哩这一平台进行了推广,对用户的了解之深入让人佩服。

b站的推广对于崩坏3而言,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可能都没有之一。原因很简单,两者用户重叠度太高了,且 b站专门有崩坏3类似的模块MMD 3D。当崩坏3到达b站后,up主们则自发的开始了宣传,例如热门中的第四位就是崩坏3的内容。

如果搜索崩坏3的经典角色 CG女王降临,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仅前面几个视频的播放量可能就有近300w,而且是精准用户的300w次播放,其宣传的成功不难理解。当然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不是谈用户体验嘛,说这些和用户体验有什么关系。

其实是有关的,通过下面这张图很容易从侧面反映出用户对其热爱的程度。

这些视频全都是用户自制的,这种热爱是很切实的。试想当初最火的魔兽世界上映,很多人穿着联盟或者部落的衣服去电影院不就是对游戏最大的认同吗。

这里也是一样,你会为一个你不喜欢,用户体验差到崩溃的产品花费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它的周边视频吗,所以其优秀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2. 分析其用户体验

这张图片即该游戏的欢迎界面,接下来让我们细细来分析其用户体验点好在哪里。

上图即为游戏界面展示,仅一个界面就有很多点设计来增强用户体验。

  • 感叹号:代表了可以领取的奖励,大家领取奖励的时候是开心的,所以就给了最醒目的标志;
  • 波纹效果:次一级的提示,表示该功能下有可以做的事情,算是任务发布;
  • 收起功能:点击可以收起,然后截一张图,截图如上上图所示,很完美的效果,用户有炫耀的心理,所以可能会将其发朋友圈或者作为桌面,增强传播。当然这里不玩游戏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其实有的角色是非常难获得的,加上皮肤价格会很高,用户有足够的动力去炫耀;
  • 拍照功能:如上上图所示,可以对图像进行拍照,虽然也可以截屏,但确实是很贴心的功能;
  • 和看板娘对话: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即给产品一个人设,增加用户的认同感,比如小冰等,这里的看板娘对话根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甚至有的用户会为了看不同人物的对话而去收集人物,在增强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购买欲,一举两得;
  • 全屏VR:画面并不是静止的,如果手机旋转,图像会移动,给人手机屏幕后的场景是真实场景的感觉,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还是有一定的 VR感的。

当然其优秀的用户体验点完全不止这些,作为一个体积3G多的程序有许许多多的界面,但介于游戏和产品的逻辑还是有区别的,就不展开继续讲了。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整个游戏的任何界面几乎都是在用心去做,将用户体验做到了。

三、以崩坏3为例谈谈数值系统

数值系统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产品的数值设计,比如:得多少积分用户可以升级,在搞活动的时候是否应该赠送 VIP,如果赠送了 VIP 多久比较好,VIP 应该有哪些权限,如果各种等级的 VIP 功能是不同的,那么一个级别应该差多少。

以上仅仅是产品的数值体系,而游戏的数值体系就更复杂了,比如:游戏货币的产出量以及回收机制,维持整个游戏世界的装备价值以及金币价值,防止产生通货膨胀。

产品和游戏有这样的区别很正常,毕竟产品只是提供一种服务,而游戏更像是打造一个世界,要考虑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世界有相似之处,比如:交易方式、税收、货币体系、资源体系、玩家社群、不同势力的实力均衡。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分析,当然我们只分析在产品中也存在的数值体系,毕竟相信本文的读者都是产品人而不是游戏迷。

1. 崩坏的VIP体系

VIP体系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企业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所以诱导充值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那么大多数产品有哪些套路呢,一般有以下三个常见方式:

  • 首冲优惠:第一次充值会比较便宜,降低用户付费门槛,而当用户真的使用过 VIP 之后,再回到非VIP 就比较难了,可能将一个本来不想充值的用户转化为 VIP用户,即由奢入俭难;
  • 连续包月:不少用户懒于去取消掉这个功能,对于那些对价格不敏感且摇摆不定的用户而言,让他们通过连续包月进行消费是不错的策略;
  • 活动赠送:完成一定的任务,赠送VIP,理由和首冲优惠很相似,都是降低用户进入门槛。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崩坏3是如何设计其 VIP体系的。

初始奖励非常丰厚:让用户忍不住想要充值,如上图所示,只需要充值非常少的钱,就可以获取以上奖励,而这些奖励非常不错。这点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用户愿意去尝试充值,只要充值一次,以后就有可能继续消费。

限时购买:促销虽然老套,但却十分有用,这种倒计时总能够刺激用户的消费欲望。

月卡系统:很有意思的系统,充值一次之后可以每天都领取奖励,而效果是直接购买奖励的十倍。但只有每天不断的进行领取才能够达到获得奖励的目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用日活换金币,虽然用户节省了钱但却必须每日登录才能够获取这些金币。

类似的策略拼团也有使用,不过不是用日活换金币而是用用户换金币。

2. 数值系统

数值系统对于游戏而言是生命所在,史玉柱曾说过:我不担心别人抄走我的系统,因为数值体系他们抄不走。

崩坏3的数值系统就不提了,因为太过复杂,而且与产品相关性也不是很大。

对于产品而言,数值系统没有那么意义重大,但也需要很好平衡各方的利益,否则可能让产品迅速衰落。

一个简单的例子即会员该有多少权利,不同等级的会员权利应该如何区分。比如以视频网站为例,假设有两种级别的会员,大会员和小会员。那么用户就有三种,免费用户,小会员以及大会员。假设会员的作用是看高清视频,而视频的级别有五个,等级越高质量越好。

那么该如何设置他们的权限呢,可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 方式一:普通用户等级一,小会员等级二,大会员等级三;
  • 方式二:普通用户等级一,小会员等级三,大会员等级四;
  • 方式三:普通用户等级一,小会员等级四,大会员等级五;
  • 方式四:普通用户等级二,小会员等级三,大会员等级四;
  • 方式五:普通用户等级二,小会员等级四,大会员等级五;
  • 方式六:普通用户等级三,小会员等级四,大会员等级五。

当然一般的 VIP 肯定不止有视频权限,还会附带一些其他权限,比如可以有打赏用的币,可以有更好看的头像框,文字的颜色是可以选的等等。

不难发现,这将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体系,哪种体系都对一些用户有利,对另外一些用户不利,如何合适的定制产品的数值系统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体系偏向免费用户,可能让付费用户付费意愿降低,如果偏向付费用户,可能让免费用户觉得没有存在感,直接离开。

四、游戏给产品的启示

用心做产品是有用的:如今流量获取非常困难,产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流量扶持。这对于产品人而言是比较沮丧的现状,毕竟辛辛苦苦做一个产品结果比不上某些巨头产品的一个入口有效。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我们也要相信产品的优秀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

可以用日活换收益:现在的产品VIP系统大多都是充值后获得权限,但完全可以做以下这样一个策略。比如:视频网站的 VIP 是一个月15元,那么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套餐,一个月只要5元,但是这个套餐有个条件是每天登录后第二天可以享受 VIP服务,如果用户有一天未登录,那么第二天就没有 VIP服务可以享受,这种策略其实就是用10元钱换取了一个用户的每日登录;

精准营销事半功倍:崩坏3在 b站的广告效果非常好,而且直接引起了 up主的关注,他们会再次创作内容对崩坏3进行推广。但如果将这个广告投到58同城呢,可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数值系统平衡各方: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的关系非常复杂,两者既有利益冲突又可能相互转化,因此做好平衡非常重要,不要得罪任何一方。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超好用的用户体验提升模型

用心设计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用户体验一直是我们在产品设计中反复强调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用户体验呢?

经过项目中不断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个方法论,我们整合出了一套用户体验提升的方法流程——用户体验提升模型。下面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帮助和启发。

先问几个问题?

  • 你知道你所负责的产品/设计方案的用户体验好还是不好?
  • 产品/设计方案体验不好时应该怎么做?
  • 这个产品/设计方案的体验具体有哪些问题?
  • 怎么优化出现的体验问题?
  • 哪些模块或页面的问题最迫切需要解决?先优化哪些?后优化哪些?

用户体验提升模型能很好的帮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先介绍一下用户体验提升模型的流程:线上版本调研 – 协作启发式评估 – 问题分析整理 – 优化方案。

这篇文章也会以这个流程一一介绍。

一、线上版本调研

也可以是设计方案,我们采用了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进行调研,SUS 是评估产品可用性的一个花费少,但十分有效的工具。该量表包含了10条定向问题,每个问题均为5分,按强烈反对(1分)到非常同意(5分)评分。(各位小伙伴可自行网上查询系统可用性量表,有很详细的介绍,在这里不赘述了。)

最佳的方式是在线上直接上一个问卷调研来收集真实用户的反馈,然后对收集到的结果做如下算法:

  • 对于奇数序号的问题,将其得分减1;
  • 对于偶数序号的问题,将其得分被5减去;
  • 将所有问题的减法后得分加在一起,然后乘以2.5;
  • 计算出的结果即为我们产品可用性的得分。

1. 那么如何通过评分看出一个产品的好坏?

上图是一个评分参考,通过数据得出,系统可用性量表最终算出的评分达到70分左右,就可以比市面上一半产品可用性要好,也就是说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算是合格了。

但是系统可用性量表的评分结果是抽象的,这个分数只能让我们大概了解产品用户体验的好坏,在具体问题上却是缺失的,那我们知道产品评分较低时我们如何聚焦产品的优化方向呢?

二、协作启发式评估

1. 为什么是协作启发式评估而不是启发式评估?

因为启发式评估主要由几名交互专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完成设置的任务给出评估结果。优点是成本低、快捷,缺点也显而易见,一是交互专家团队中不一定有或者很少,二是可用性问题意见一致率很低,并不能很明确的指出为什么这是一个体验问题,有很多个人因素的主观见解。

因此我们决定用协作的形式来进行评估,而且不需要交互专家,可以是用户、测试、设计、产品、运营、商务等等,只要愿意参与测试,就可以。协作启发式评估以小组为单位,能够很好的整合出更多的问题,而且更准确。你说他们也不是交互专家,能起到好的结果吗?竟然都整理出方法了,那答案当然是能啊。

为什么能,因为整个评估过程中,我们是有的可用性原则来给予启发的,有了这套可用性原则,一秒变专家。

说到可用性原则,了解用户体验的都知道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但是从1995年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互联网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明显有些不那么符合或者说不能给出针对现今产品太全面的启发,所以,我们重新整理了一套可用性原则,这套可用性原则更针对现今互联网产品,基本可以覆盖到所有出现的用户体验问题。

我们称之为21条可用性原则。

有了这21条,可以让任何没有用户体验知识的人参与到协作启发式评估中来了,一秒变专家了。当然,这21条可用性原则我们也会迭代优化,目的是做到更符合现今产品、更全面的可用性原则。

2. 通过什么来确定的这21条可用性原则?

首先,我们都知道用户体验五要素,这已经是做产品设计的基本常识了。我们来看这五个层级对用户体验能产生影响的有哪些?战略层一定不会,如果一个产品立项了、已经上线了,一定是战略层成立了,如果战略层出现了问题那就要重新考虑产品要不要做或者是改变方向了。那么剩下的4个层级呢?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其实都会出现用户体验的问题。那我们看看这几个层级所包含的内容,视觉呈现、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交互设计、信息架构、功能规格、内容需求,这样的话就有8个大类,然后我们通过多年的经验和对尼尔森可用性原则的理解,把可用性原则对应到这8个大类中,最后得到了这分类明确的21条可用性原则。

但是分了这8个类有什么用呢?读下去,你就会知道。

3. 具体方法

先说说调研的具体方法。我们以协作启发式评估的方法,组织好调研小组(8人以上,样本越多越好,反正最后还要去重),宣讲完流程方法和操作任务,就可以开始进行评估了。我们一般为了省时间,宣讲完就把表格发下去,让他们自己找时间完成表格,然后再收回来。

这个表格就是用户体验问题记录表。包括问题所在位置、对应的21条可用性原则、严重程度等级、问题描述。

三、问题分析整理

1. 收集了一堆问题之后应该怎么做呢?

通过小组会议讨论,把相同、相近的问题统一成一个,可优化的问题保留下来,不是体验问题的去掉,然后整理到一起,这就是整个产品存在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引入另一个方法,就是用户体验八阵图。

这张用户体验八阵图的8个点是不是有些眼熟?没错,就是21条可用性原则里的8大分类,这就是上文为什么分为8个类的原因。中心向外为问题严重等级,依次为:小问题(1)、次要问题(2)、主要问题(3)、灾难性问题(4),一一应对到「用户体验问题记录表」中的「问题严重等级」。

2. 怎么使用呢?

首先,对记录表里的「问题位置」进行归类,以模块化区分,比如把登录注册流程做为一个模块,用一张八阵图来表示,最终把产品的每个模块都用一张八阵图来承载所对应的体验问题。

然后,把收集到的问题以「点」的形式点到对应模块的八阵图当中。

哪个模块问题最多?问题出现在哪个方向上?是视觉?还是交互?还是内容?哪些问题很严重需要迫切解决?一目了然。

四、优化方案

  • 通过 SUS系统可用性量表知道了产品的整体体验处于什么水平。
  • 通过协作启发式评估知道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到底有哪些问题。
  • 通过21条可用性原则知道了如何避免出现体验问题。
  • 通过用户体验八阵图知道了哪些模块最迫切需要优化。

知道了这些,我们进行产品优化的时候还会不知道如何下手吗?接下来就要靠你自己了,你一定会做的更好。

当然,这套模型只能对线上产品的用户体验提升起到一定帮助,一个产品真的厉害还要从战略层一步步做起,我们需要去清楚的知道产品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我们想要去得到什么。对于产品的迭代,我们可以从使用人群(目标客户),主要功能(产品的服务方向),产品特色(与竞品的差异化),商业价值(盈利模式)上深入研究。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系列位置效应在UI界面中的应用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系列位置效应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因为它不像格式塔那样被大家熟知,但是当我看了它的概念之后,我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


Image title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产品设计中“+”功能的相关思考。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看似平凡的小细节,常被大家忽视,却影响着用户的真实体验。比如,前几天跟同事们针对产品设计中“+”功能所运用的场景、展开形式进行讨论,发现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所以跟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相关思考。






 1. “+”的运用场景 


我们常见的产品中,采用“+”功能的场景,大致分为两种:a.(上传)内容选项;b.(聚合)快捷功能。



a.(上传)内容选项


根据“+”的直观表意,大致也能猜到它的运用跟“添加”、“上传”某个东西相关。

比如:微博,点击“+”入口后,是选择所要上传的内容类型。(可以晒自己精修X小时后妈都认不出来的自拍、也可以晒逗比的小视频、或者老子就想搞一场直播)。



比如:下厨房左上角的“+”,点击后,是选择上传作品,或者创建菜谱的选项。




再比如:工具类产品:Google drive,dropbox、百度网盘、微云,点击“+”后,同样是选择上传不同文件的入口。 


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下的“+”功能,多指“添加”、“上传”的含义,所承载的内容,是同一纬度下的不同选项。





b.(聚合)快捷功能。


众所周知,产品为了节省界面空间,同时避免过多功能给用户不必要的干扰,会选择把一些不常用的快捷功能收到二级展示。常见的产品中,他们选择把这些快捷功能塞进“+”里。


那么,你是不是觉得“+”功能跟“…”功能承载的内容是一样的?比如:乐趣首页右上角“...”,同样是对频率较低的功能的集合。





那为什么有的产品不直接用“...”,还是选择用“+”呢?


通过分析发现,“+”虽然也是聚合快捷功能的入口,但承载的功能有一个共性:都是围绕着用户主动打开、发起、新建...等操作进行的,因此用“+”更贴切。


比如:微信里的“+”,包含着:“发起群聊”,“添加朋友”,“扫一扫”,“收付款”,其实都跟“添加”有关。 




比如:淘宝也是类似的处理方式。


 



再比如:爱奇艺的“+”,里面包含的也是跟“添加”,“上传”相关,像上传视频、扫一扫、我要直播….





反过来看“...”,它聚合的功能,大多是相互关联较弱,且没有主动添加、上传等含义的。因此,用一个相对模糊,没有指向性的符号诠释,更为合适。





由上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聚合快捷功能的入口,包含的是频率较低,且跟主动“新建”、“发起”、“扫描”等相关的功能。





 2. “+”的展开方式 



当用户触发界面中的“+”时,常见的展开方式有3种,分别是:a.气泡弹出框;b.动态栏;c.沉浸模式。



a.气泡弹出框


气泡弹出框,这个控件又常被称为Popover,一般是由一个矩形和三角箭头组成的弹出窗口,通过点击Popover内的按钮或者非Popover的屏幕其他区域可关闭。 


比如,以微信为代表的“+”的展开方式,采用的就是Popover。一般用于聚合快捷功能。优点是触发“+”到Popover的距离很近,操作顺手,效率高(更像是导航的延伸)。





b.动作栏


动作栏,这个控件官方称之为Action Sheet,是用户触发“+”后,出现的一种模态弹出框,里面包含一组与当前情景相关的选项,一般用于上传内容选项。 


在iPhone屏幕上,为了便于单手持握时操作,Action Sheet通常占据屏幕底部区域。



比如:以Google drive、Dropbox为代表的产品,需要选择上传文件类型的选项。




在这个部分,同事们讨论有些争议点,在于:google drive 和 Dropbox或者微博,它们的加号本来就在底部,所以弹窗让用户感觉视线统一。




而有的产品“+”在上面,弹窗从底部出来,担心注意力切换和手指移动的路径比较长,显得割裂。


带着这个问题,我调研了下有类似情况的产品,会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后来发现,不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常用的、拥有10亿+用户的微信,发朋友圈时操作就是这样,而我们并没有感觉很割裂,反而已经习惯。




同样,iPhone自带的“提醒事项”App,也是这样处理。




后来看了规范发现,iOS确实意识到在iPad上,如果继续将Action Sheet显示在屏幕底部,如果频繁操作使用会比较累。因此,做了特殊处理。而手机屏幕上以底部为主,同时点击空白区域取消的操作,也是系统用户所熟知的。



总的来说,操作栏适合承载同一纬度下的内容选项,同时,就算“+”在顶部,采用底部动态栏,体验上也是没问题的。




c.沉浸模式


沉浸模式,指的是当触发“+”时,用户在全局蒙层上进行功能操作,同样适用于上传内容选项。


优点是拓展性更强,体现在:1.提升收益;2.品牌认知;3.内容运营。




1.提升收益


比如:微博,采用沉浸模式,下面是上传不同状态类型的入口,上面可以增加广告收入。




再比如:微云,在沉浸模式下,可以植入自己的“会员”广告,从而提升会员转化。





2.品牌认知


比如:有道云笔记,在顶部的空间内,宣传自己的品牌slogn:“记录,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种品牌情感化的传递。  



 


3.内容运营


像“好好住”,它们在这个页面加入“话题”运营推广。从而给UGC内容模块带节奏。





大多数产品都想营造社区氛围,建立用户关系,从而增加用户粘性,提升产品留存。

但要想拥有浓厚的社区氛围,首先要有内容、才有人愿意看、才有人在里面互动。

现实问题是,有很多用户有想发状态的心,但不知道发啥,从而放弃。因此,我们应该作出相应的引导。


比如,“好好住”在发布环节,增加话题运营“#每天一张生活日常#”入口,就是解决刚才说的“用户不知道发什么”的问题。运营同学想点子、造话题、带节奏,从而提升用户的发布量。

因此可以看出,“沉浸模式”,对于那些有拓展需求(收益、品牌、运营)的产品更适用。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相比国外,国内采用这种“沉浸模式”的产品偏多。或许在中国这个互联网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大家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能够运营或留住用户的机会。 



总结 



总的来说,在常见的产品中“+”功能的运用场景有:(上传)内容选项、(聚合)快捷功能;它的展开方式可分为:气泡弹出框(适合承载快捷功能)、操作栏(适合容纳内容选项)、沉浸模式(容纳内容选项的同时,拓展性更强)。其实,交互形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内容需求和产品目标,正如Louis Sullivan所说:“形式追随功能”。


小tips:日常工作中有太多类似“+”这种,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功能,被大家忽略。我们习惯性看一下竞品,拍脑袋决定方案。


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只有深挖和分析这些所谓的“小细节”,才能知道别人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的去运用、才能更好的兼顾统一性和拓展性,而不是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模仿。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交互设计篇-如何处理需求 夜月薰衣茶 PMIP

博博

交互设计篇-如何处理需求

夜月薰衣茶 PMIP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如何处理需求,是产品经理的基本功,不管是来自老板还是客户的,亦或来自企业内部(运营、业务)及产品本身的发展,产品经理都需要把需求的收集、分析、管理做到有效进行。


一、需求收集

用户调研

运用场景:

产品规划初期或者遇到重大版本迭代,需要重新架构设计时,将会进行用户问卷、用户访谈的方式去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

  基本方法:

用户问卷-定量研究的方法,问卷问题一般为15个左右,包含用户基础资料信息(包括年龄、收入、教育水平等人口统计学范畴信息)和主观性的信息(包括用户做这项活动的态度、行为、目的等方面的信息)两大部分,收集到这些数据后进行分析并得出一定结论。

用户访谈-定性研究方法,访谈问题分类包括开放性的问题专业性的问题。问题尽量从简单到复杂,由较宽泛趋于精细;访谈的过程中的问题尽量说的简单易懂,避免专业词汇,让回答问题的用户清楚明白你说什么;避免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不要因为冷场而尴尬过多,多次重复进行讲解,留有一定的时间让用户思考如何回答;尽量问用户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用户进行思考回答;用户描述的过程中尽量描述真实使用场景与案例。

两种方法基本为相互补充进行的一个方法,对于不熟悉的业务,问卷编写初期不知该如何进行挖掘用户的问题,寻找五个左右的用户进行相关业务及主要业务用户使用场景访谈,将会总结出一些问题然后加入你要调研清楚的问题包括客观问题主观问题进行用户问卷编写、发放与收集。


用户反馈

  运用场景:

产品专家用户的反馈,包括运营、客服直接获取用户的反馈,通过从微博、论坛、贴吧、软件用户评论等方面寻找用户的反馈。

  基本方法:

市场反馈  做运营、客服、市场等人员和用户进行产品销售推广、运营活动的过程中和用户直接交流,一些专家用户直接反馈出来的需求。具体也要根据产品是直接面向c端客户还是企业级别的客户,两者有很大差异。

访谈  在和用户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一些专家级别的用户直接反馈对现有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不满和改进的建议等。

查询相关网站 比如产品下载市场、百度贴吧、微博、论坛、微信群、QQ群等各种用户有自由发表言论及感受的地方,用户的直接反馈。

用户直接反馈的信息,需要进行分析其需求的真伪性。


产品定位发展

  运用场景:

产品最终要帮用户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市场发展环境和公司可支配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产品的前期、中期、后期的目标定位。

 基本方法:

相关行业专家询问  在发觉一个新产品及市场时,不明确当前市场状况可直接找行业内的一些专家进行聊天交谈,他们对于市场的现状很熟悉,可向该类专家询问产品的定位与发展方向问题。

投资行业的专家交流 最了解市场、发觉市场前景行业及创业想法的投资者,他们对于市场发展的方向及敏感度有一定的专业看法,可与其交流产品的发展方向性的问题。


相关行业专家、投资专家给予的建议和方向最终还需要结合本身公司的定位发展与界定产品的发展定位。


商业画布  一种能够帮助处于高层决定者激发创意、降低猜测、明确目标用户、合理解决其问题的工具,可直接判断出公司产品发展的的优势、资源等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以下为商业画布九宫格主要内容:


数据分析

  运用场景:

产品或运营人员对用户操作规律,用户流失查询等方面进行查看分析,决定产品功能优化迭代最有效直接的证明。

  基本方法:

数据埋点  第三方数据服务平台或者用自己平台后台注入相关代码进行统计。程序员在程序编写时将主要操作、按钮进行数据埋点,通过网站即可查询相关数据。

第三方数据平台 专业做数据的网站会定期进行相关行业数据的发布,查看专业的报告即可获取一些相关数据。


结论

针对收集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产品运营类—某项调研结果直接反应出一种现象,将会指导产品运营人员的运营方向朝着这方面努力。比如一款产品预约功能,从团队做用户问卷的结果反馈中,用户更偏向于用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运营团队需要相对在微信公众号预约增加相对的运营的投入。

功能优化类—用户使用某款产品的某个功能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其某个目的,对于功能效率或用户体验上满足,将会直接影响用户的去留,优化该功能的用户体验满意度及效率将会提升用户的留存量。

新功能—产品功能的延伸或新增,通过用户研究,发现用户针对某个需求的实现很迫切,该需求就算新功能,可评估该功能紧急程度及效果进行功能设计满足。


二、需求分析

 

重要度、频率二维度

 运用场景:

当接到多个需求,因为时间原因,只能进行个别需求满足,评估优先级时,可用该方法进行简单需求评估分析。

 基本方法:

将功能需求按照重要度和频率进行四象限划分,重要高频象限中的需求要首先进行解决。重要度和频率如何进行衡量,频率衡量即使用的频次,重要度衡量判别是否会因为该需求的缺少而影响用户使用。


KANO模型分析

  运用场景:

产品重大版本迭代,因为时间等问题,只能选择个别两三个功能进行优化,但是优化的需求点比较多,可以直接向用户进行问题编辑,查看用户满意度选择进行优化。

  基本方法:

(1)从顾客角度认识产品或服务需要;

(2)设计问卷调查表;

(3)实施有效的问卷调查;

(4)将调查结果分类汇总,建立质量原型;

(5)分析质量原型,识别具体测量指标的敏感性

二维属性归属分类


场景化思维

  运用场景:

通过模拟或发现真实场景,预测用户行为从而进行设计。

  基本方法:

从交互五要素考虑,人、目的、行为、环境、媒介几个关键点去创造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在什么地方,哪个人做了什么事,运用了哪些东西,达到了什么样的目的,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进行处理解决。例:在淘票票购买电影票后,付款时推荐购买零食信息。

用户体验地图

 运用场景:

适用于任何场景,更适合在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改进机会的事件上。

  基本方法:


  • 归纳用户该使用场景下的触点

  • 画出情感坐标

  • 寻找用户进行触点体验情感、意见描述

  • 归纳用户体验意见

  • 绘制情感曲线

  • 标注用户重要性意见


需求分析的方法很多种,以上仅列出部分,方法只是分析的一种工具,最主要还是通过方法分析需求得出的解决方案。


三、需求管理

  

需求提交

简单来说,就是将收集到的需求,在评估完优先级,确认做具体需求功能时将该需求开发计划告知相关开发、测试等人员,让其明确即将完成的功能需求。如功能需求相对应的方案设计、业务流程等内容提前与开发总监沟通好上传至公司统一管理文件处,具体根据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


需求评估

需求功能的相关开发者、测试针对该需求达成统一认知和开发周期认定,使得相关开发人员在开发周期内有效配合开发,测试人员明确该如何进行有效测试,针对同一需求能够有效推进实现。


需求跟踪

 在开发过程能够及时跟进开发,一确保其开发功能达到预期效果,二有任何异常情况的发生能及时进行处理解决,三有效把控需求的开发周期,保证需求按期交付。


需求变更

当需求提出方提出需求变更或者在内部评审、开发过程导致需求变更,做好相关需求变更的把控,以防需求变更后导致项目无法执行。

      a.评估需求变更与原需求的差异

首先,明确需求变更的原因—是需求提出方进行需求变更还是内部原因导致需求变更。其次,需求变更后与原先需求定义是否有较大冲突,如有较大冲突,评估变更前后的利害关系,哪个更能有效达目的/效果,按评估结果执行;如无较大冲突,评估与原需求的紧急程度及时间安排,进行需求变更解决。最终,有效记录需求变更计划及原因,定期进行总结,评估相关解决方案。

       b.评估需求变更导致的结果

如需求变更后,利大于弊,允许变更,但需按照需求变更的规程执行,以防出现意外情况产生不必要的责任,失去相关控制。如需求变更后,利小于弊,拒绝变更.




如何让界面任务流程更清晰 ?向导式设计了解下

资深UI设计者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向导式设计属于交互设计的常识,包括步骤条设计,引导标签等。本文从向导式设计的作用、使用场景、设计类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给你带来全面的基础科普。

一、向导式设计是什么?

软件界面设计中的「向导式界面」这个术语源自英语中的「Wizard」一词。意思为「男巫、奇才」的意思;延伸意为「向导」。向导,顾名思义,就是能带领或指引别人到达目的地的人。在实际使用中,这种交互方式的确像一个向导一样,一步步地引领用户向前,把复杂的任务进行拆解并有步骤地完成。

向导式设计也是流程设计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通常目的性明确。在很多商业领域使用非常广泛,比如购物,酒店预订,银行业务等等,尤其适合新用户第一次体验产品时使用,让用户对产品使用和任务快速上手,节约时间,提升效率。

二、向导式设计的主要作用

1. 引导新手操作

让新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产品/任务,明白如何快速上手使用。

2. 纵观信息全局

让用户操作时对整体流程可控,心里有底,可以提前预估操作/完成时间。

3. 简化操作任务

对复杂任务进行拆解,提升用户操作的效率,同时也降低出错率。

4. 较少操作决策

固定任务操作路径,节约用户思考&做操作决策时间,快速完成任务。

三、向导式设计的使用场景

一般情况下,标准向导步骤条的使用场景为:2-5 步比较合适。< 2 步,> 10步,使用是不合适的。因为 < 2 步没必要;> 10 步太夸张,会吓到用户,本能认为你的产品使用过于繁琐,拒绝尝试和使用。

四、向导式设计的类型

  • 手风琴向导
  • 标准向导
  • 横向标准向导
  • 纵向标准向导
  • 弹框向导
  • Tab 栏向导
  • 标签向导

五、向导设计类型案例场景分析

1. 手风琴向导

手风琴向导式设计类型,一般适用于 2B 类后台业务数据较多,任务指向性相对明确,流程基本固定。例如用户帮助文档以及 Q&A 的场景; PC 端页面的注册引导;电商网站的购物支付等流程。

手风琴向导,除了可满足任务引导,步骤拆解,直观展示等作用;更主要的是能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收纳整理,凸显信息层级的清晰度,并在收纳信息的同时节约页面空间,让页面更有节奏和呼吸感。

2. 标准向导 – 横向向导

横向标准向导也可以称为横向步骤条,这样表述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此类向导式设计是大家最常见的,也是最常规的一种横向向导的设计,主要作用是对复杂的任务进行拆解,按照固定顺序明确步骤,让用户对即将要操作的任务时间和内容有一个可控的心理预期。一般用户可以一目了然总览共有几步,目前每个步骤的状态(例如已完成/进行中/未开始),和自己当前的操作位置。

目前很多行业内的组件库对横向步骤条的 UI 设计基本都采用以下表现形式(图片来源 阿里巴巴 TXD-AISC 组件库),只是在细节上有稍许的差异。

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状态色彩的使用和上下图文的布局中。例如阿里-蚂蚁金服的 Ant Design 横向步骤条的设计图文布局为左图右文,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如果流程步骤相对较少时,文字也可作横向指向的一部分,避免页面太过空旷。同时 Ant Design 对步骤条的使用场景做了更多细分,除了简单的步骤条,还有迷你版和带图标的步骤条。

除了上面标准的组件库中常有的步骤条样式,还有以下的常用样式,例如电商类购物和支付的场景,除了对已完成的状态进行确认显示,色块箭头的设计,向导指引性更强。

类似上一个案例的 UI 美化升级版,其实功能原理都是相通的。

除了上面相对比较简单场景的步骤条,其实在 2B 业务中还有相对比较复杂的步骤条的设计,具体对应的是复杂的业务场景,例如覆盖多产品线参与,多角色审批,包含父子步骤审批的业务场景,简单常规的标准向导式设计是不能够满足业务场景的,需要对简化版的横向向导继续深入拓展和优化。

上面两种普通常见的横向向导式步骤条,业务场景相对更偏向 2B 中后台,风格相对保守和严谨。其实网上还有很多设计感和趣味性较强的步骤条设计,UI 风格创意十足,但原理都是相通的,具体 UI 样式详解就不再赘述。可参考作者的设计板。整体资料 UI 风格如下:

3. 标准向导 – 纵向向导

纵向标准向导也可称为纵向步骤条向导,主要使用场景为内容数据较多,需要分页/板块展现的场景,B端业务使用的场景较多;纵向向导设计陈列在左侧的目的也为了能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筛选和定位,同时此类数据之间无需进行对比查看,如下图:

4. 弹出框向导

弹出框向导设计主要使用的场景为注册页/登录页/轻量任务操作页,都在弹出框内,步骤较少,能够快速完成。如下图:

5. Tab 栏向导

Tab 栏向导其实是Tab栏+步骤条元素,组建成的一个新的横向向导模式,它的主要使用场景相对来说比较灵活,可以用在登录和注册页等轻量页面场景中,也可用在有固定任务流程的详情页面中,不过一般 PC 端的详情页会采用单独的 Tab 和步骤条展示,为让信息层级更清晰明确。

6. 标签向导

标签性向导设计主要使用在移动端居多,较少标明固定的操作顺序,但是基本的操作路径有一定的秩序在,主要使用的场景是对特定事物进行快速引导定位和查找,在众多商品类目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例如浏览器的搜索和电商平台的商品分类检索,还有外卖类和旅行类对食物以及景点的查找中,都常常会用到标签向导:

六、向导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任务流程本身并不复杂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避免弄巧成拙,画蛇添足;

每一步骤都需定义清楚,明确用户当前所在的进度节点,清晰展现此刻具体步骤及状态;

颜色不要乱用,避免产生寓意分歧和过度设计,一般情况下「已完成」采用蓝色/绿色都可以,但是需标注「已完成」 icon,「进行中」为蓝色高亮,「未开始」置灰;不过也可根据品牌色做出对应调整,避免采用太多颜色,让用户感觉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及时对状态进行追踪&反馈,避免用户不知道自己操作是否生效,混淆认知;

任何向导设计中最好是提供随时撤销的选项,让误操作有可逆场景,给任何误操作提供返回和修改的机会。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cs界面设计  ipad界面设计  包装设计  图标定制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几个案例解析:如何一步步做出合理的策划方案

博博

几个案例解析:如何一步步做出合理的策划方案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8-08-19 15:01:59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做产品方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走进死胡同或者跑错路,最后不论是开发还是市场,对结果都不满意,产品自然就成了背锅侠!但是往往我们出方案的时候,多想一些问题,或许结果就不一样,跟新人交流的时候,发现一些能力需要可以单独训练,有意识的去理解一些东西,长期积累就会有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

几个案例解析:如何一步步做出合理的策划方案

1. 辨别真伪的能力

辨别真伪也就是老生常谈的真伪需求的能力,在产品经理的行业里,经常会进行需求的评审,需求的界定,看这个需求是否是真的有效

举个例子

行业:外卖行业

案例:打包费审核的功能

功能出发点:解决商家乱设打包费的需求

解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打包费审核完全没必要,原因有

  • 未必所有的商家都乱设打包费,只是个别现象
  • 及时设置了打包费审核,后台审核了,也没办法解决,除非后台做强制性的更改或下架商品的功能
  • 打包费是商家自主行为,如果商家恶意设置打包费,是给自己添堵
  • 如果真想解决此问题,在商家上传商品的时候设置打包费的选项,一个餐品打包费最多是多少
  • 或许极个别的商家的打包费真的会比较高,可以在商家管理后台做好打包费配置即可,从源头控制

很显然,要在后台做一个打包费审核的功能,还需要让人专门处理此业务,对系统来说,是降低效率又不见得有效果的,所以,界定为伪需求。那么既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可替代方案如下:

  1. 商家添加商品时打包费又两个选择【收打包费】【不收打包费】,打包费为行业标准,1元/份餐品;
  2. 对于大型的打包盒,比如说探鱼这些商家,打包费可以开放设置(大型连锁或者知名品牌可以认定为不需要通过打包盒来赚取利润)。

辨别真伪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能辨别出来,更多的是能够用更灵活的方式来解决来自运营、消费者产生的问题,且不增加过多的额外工作。

2. 找到合适定位的能力

合适定位的能力,这个说的有点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找个抄的对象。在国内想要做一个App有大量的抄袭模仿对象,各大知名厂商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剩下的就是模仿和创新。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模块去进行创新,这个就比较重要。

案例1:外卖行业,推荐商家

功能出发点:外卖行业的推荐商家,很多事按照细分的行业来做的,比如说美团跟饿了么的【必吃菜品】【品质联盟】这些,但是对消费者来说,这真的是我想要的选择么?

解读: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我去找吃的,可能出于几点

  • 找新鲜:看看这附近有什么新鲜的店铺开业或者新的口味,外卖一个月都是那几家,早就腻了
  • 找实惠:外卖分量不够,10块钱管饱的那种最好
  • 速度快:能告诉我最快的是哪家么?

其次还有可能

  • 这两天身体不舒服,想吃点口味淡的
  • 我是湖南湖北人,我想吃点重口味的
  • ……

因此,从这类具有标示性的标签入手,会更有效果。此类功能类似于一点点的餐牌设计以及lofter的标签设计,将商家分配不同的标签跟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对应上,交叉进行推荐,比如说一个商家有很多种口味,那对应的消费者人群也会多,消费者通过对应标签可以快速找到对应的商品,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是互利的,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外卖店铺有几十种餐品,找半天还是不知道吃啥。

几个案例解析:如何一步步做出合理的策划方案

(配个截图,此功能已实现,后续看数据情况,再做追踪)

顺便说一下,之前饿了么有个版本放大对餐品的显示,做餐品的推荐,后来又改回来,具体是什么因素,不确定,但那也是一种尝试。

案例2:荔枝FM飞机稿

出发点:那是很早以前的一个版本,因为不好用,所以就干脆做一个交互飞机稿,当时做的时候有以下几个因素:

  • 体验不好,最古老的版本体验非常不爽(详情可以戳这里:http://www.woshipm.com/ucd/209199.html)
  • 当时在做交互设计,就尝试用新的交互设计思路去设计

解读:

当时荔枝FM算是国内比较早做电台的,同期出了喜马拉雅听,刚开始也没有荔枝FM那样火,但从交互上,主要由两个点:

  1. 模拟电台操作:荔枝FM当时还是走拟物化设计(新进入互联网的可能觉得是历史),那从FM收音机的角度来说,都有一个旋钮,或者是老式的随身听,因此在主页的界面设计以及播放界面设计都有参考古老随身听的样式,既然复古,我们就彻底点
  2. 数据整理:在当时做荔枝FM的飞机稿时,主要做的是数据层的整理,把繁杂的内容数据变得有序可循,让用户和博客可以更快找到合适自己的内容

对于合适的定位可以理解为:每个事物或许有自己固有的长相,但或许我们找到合适的逻辑后,只要抓住根本,那最后怎么玩,还是大家说了算,打破陈规,才更好玩。为什么音乐软件就一定要有那么大的播放界面;为什么订餐软件就一定要宣传店铺,不能是商品?

3.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就老生常谈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对系统的掌握程度和开发自由度两个层面,产品经理实质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任何需求到手后,我们需要分析如何快速解决该问题。

案例1:招聘面试流程

出发点:销售类岗位进行招聘时,都是一大批一大批的面试,一个人可能同时面试很多岗位,一个公司会面试很多个求职者,因此提率,对求职者和公司都是最大的需求

解决方案:排队叫号,跟银行排队一样,针对这个场景,我们梳理了核心的问题

  • 面试人员取号
  • 面试人员查看各岗位当前排队情况及投递请求
  • 企业招聘人员查看简历并选择是否面试,对面试的人进行初步评论
  • 叫号及数据导出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设计出如下流程(省略取号的环节,主要核心的流程是企业的发送通知循环以及面试后的符合不符合操作循环)

几个案例解析:如何一步步做出合理的策划方案

从流程图可以发现,核心逻辑并不复杂,解决了通知求职者来面试的需求以及对求职者进行评价需求即可;除此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其他的功能,如求职者可以看到当前排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历投递,避免出现大量等待情况,可预知自己还要多久可以面试,在这时间内是否可以投递其他公司,进行多项选择;对于企业解决各种纸质简历分辨不清,电子档简历,电子记录每一个求职者和操作,可以清楚知道今天面试记录,电子档案,更清楚,提高双方的效率。

4. 了解数据的能力

对于数据,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如何从杂乱的数据找到规律,怎么处理数据之间的关系?

  1. 一级页面到二级页面的流失率和转化率
  2. 每个页面转化功能的设计及数据统计
  3. 数据解读

最近在做小程序相关的项目,把腾讯的数据统计贴上来:

访问趋势类:

  • time 时间
  • session_cnt 打开次数
  • visit_pv 访问次数
  • visit_uv 访问人数
  • visit_uv_new 新用户数
  • stay_time_uv 人均停留时长 (浮点型,单位:秒)
  • stay_time_session 次均停留时长 (浮点型,单位:秒)
  • visit_depth 平均访问深度 (浮点型)

访问分布:

  • access_source_session_cnt 访问来源分布
  • access_staytime_info 访问时长分布
  • access_depth_info 访问深度的分布

访问留存

  • visit_uv_new 新增用户留存
  • visit_uv 活跃用户留存

访问页面:

  • page_path 页面路径
  • page_visit_pv 访问次数
  • page_visit_uv 访问人数
  • page_staytime_pv 次均停留时长
  • entrypage_pv 进入页次数
  • exitpage_pv 退出页次数
  • page_share_pv 转发次数
  • page_share_uv 转发人数

总结

产品经理从拿到需求开始就需要对需求进行分解,判断到底什么样的方案可以解决此问题,并结合当前系统的一些功能点,给出最佳的方案;在交互设计的时候是参考竞品还是微创新,就看实际业务需求;最后就是核心业务梳理,一个功能的核心业务是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搭配让功能更完善的,考虑进去,做产品是一个分解、组合、删减、再组合的过程!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

博博

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8-08-19 15:02:17

如果您想订阅本博客内容,每天自动发到您的邮箱中, 请点这里

本文基于面向某个垂直行业的SaaS系统的设计经验,抽象出一套适合中小企业的权限管理体系,目标是最大限度保留系统弹性的同时,把系统复杂度和开发成本尽可能降低。enjoy~

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

面向企业级的SaaS(软件及服务)系统,由于企业用户的规模和内部管理模式千差万别,设计一套具备足够弹性、符合绝大部分目标企业用户需求的权限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面向多个行业的综合性SaaS系统,例如销售易、纷享销客等,由于它们的目标客户跨越了多个行业、多种规模,这些企业具备各种各样的内部管理风格和模式,在权限系统的管理上,往往做得非常复杂,不仅具备部门、角色、职位、数据等各个维度的权限管理,各个功能模块还有自己独立的权限管理,虽然具备最大的弹性,却给企业的系统管理带来较大的负担。

提炼的三个核心原则:

  • 企业-管理员-普通账号三级权限
  • 功能和数据权限分离
  • 部门和角色分离

围绕上述三个基本原则,我们力图在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前提下保持足够的弹性,并严格控制复杂度和开发成本。详细描述如下。

1. 权限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层级:企业账号(老板账号)、管理员账号、普通账号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往往是公司的创始人或自然人大股东,因此企业账号的使用者以及对应绑定的手机号码,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他应该掌握最核心、权限最大的企业账号,所以也可以称为“老板账号”。

但是在实际场景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并不会直接管理公司的业务支撑系统,因此,需要在系统首次部署时,创建好企业账号,并由企业账号授权给某一个或多个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去完成日常的角色创建、员工导入等工作。系统管理员,对应的一般就是HR或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当然,企业账号的权限高于管理员账号,如果是小微型企业,也可以由企业账号直接替代管理员账号的功能。

除了企业账号和管理员账号之外,其他各级员工所持有的账号,都属于普通账号。普通账号的部门、角色、数据等权限的设置,一律由系统管理员配置。

三个权限层级示意图如下:

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

在实际系统中的核心业务步骤如下:

(1)企业购买系统时,创建一个企业账号,这个企业账号绑定的手机号码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手机号码。该手机号码必要时可以解绑(例如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由于该功能触发频率很低,因此不需要在前端功能中实现,只需要在购买协议中写明,“购买企业可以通过书面方式提出企业账号手机号码绑定变更需求”即可。

(2)在部署和培训阶段,可指导企业账号持有人创建一个或多个管理员账号,该账号一般授权给行政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后续配置即由管理员账号进行。

(3)管理员账号持有人需要接受系统培训,掌握部门创建、角色创建、功能和数据权限分配等基本操作。管理员所有操作都必须记录在案,供企业账号持有人监督,且管理员操作触发异常行为规则(如大量分配高等级权限等)时,系统会通过短信方式通知到企业账号持有人,确保企业账号对管理员的全方位掌控。

(4)企业账号可随时将管理员账号禁用或设定为离职,但管理员账号不可对企业账号进行任何配置或操作。

(5)企业账号默认拥有所有权限。

2. 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分离

功能权限,定义为可见、可以操作的功能范围。例如某一部分菜单,或者某个页面里的各种操作。

数据权限,定义为若干个数据类型里的具体可见范围,例如“客户”就是一个数据类型,它的权限举例如“无权限”、“我的客户”、“我所在部门的客户”、“我所在部门及下级部门的客户”。

通过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分离,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场景:需要开拓和维护客户的角色集合,都可以拥有“客户”这个菜单的权限,但不同的角色进入“客户”菜单的列表时,看到的客户范围各不相同,极端情况是看不到任何客户。且不同角色在同一个客户页面上,能进行的操作也不同,例如有的角色可以新建客户,有的却不行,这就要由功能权限来控制。

可见,通过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分离和配合,我们在具体的权限分配上有了非常大的弹性,且在技术层面的后台系统的设计上,也非常合理、清晰。

而在具体设计上,需要保证以下4点:

  1. 正确区分功能和数据,入口性和操作性的都应该归类为功能
  2. 正确对数据进行分类,避免存在分类后的某些数据存在交集
  3. 数据分类到多细的颗粒度,需要由行业特性决定
  4. 数据权限区分为查看、编辑和删除

示例图如下,由于涉及具体产品,对某些文字进行了打码:

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

3、部门和角色分离

部门的定义,自然就是公司行政组织架构下的部门。

在本设计方案中,角色等同于职位,而在许多大型的SaaS系统中,为了更大的灵活性,往往会把角色和职位分开,但根据我们的判断,对于中小企业,设定角色一个就够了,职位当然还存在,但仅仅是一个不涉及权限管理的文本title了。

以一个销售公司来说,角色可以包括:“渠道专员”、“渠道总监”、“销售专员”、“销售经理”、“总经理”等等。

所谓的部门和角色分开,就是不同的部门可以有相同的角色,例如如果有渠道一部、渠道二部,则这两个渠道部的员工的角色都可以设定为“渠道专员”,这两个部门的管理者都可以设定为“渠道经理”。再配合功能和数据权限,则进一步配置“渠道专员”具有“渠道”菜单的功能权限,其能够查看的渠道数据权限范围则仅为“我的”,而“渠道经理”同样具有“渠道”菜单的功能权限,但其能够查看的渠道数据权限的范围则扩大为“部门”。

具体设计上:

  1. 最大部门即为公司
  2. 管理员账号和普通账号均可禁用或设置为离职
  3. 不同部门可以配置相同角色
  4. 相同角色的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是一样的
面向中小企业SaaS的权限管理系统

4. 权限系统和其他功能设计的关系

总结完权限系统三个核心的基本原则后,我们还需要指出一点:权限系统的设计方案,在整个系统中绝不是孤立的,它能否实现设计目标,并和整个系统完美配合,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菜单和功能的设计,必须是最小颗粒度,否则就和数据权限产生冲突。例如:我们只需要一个“客户”菜单即可,不同角色在“客户”菜单里能干什么事情,由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配合进行控制,但切不可出现“我的客户”+“全部客户”两个菜单,这明显和数据权限有根本冲突,且也是一种不优美、不合理、扩展性差的设计。

其次,数据的分类,必须符合业务需求,且划分合理。有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可以不归入数据权限进行管理,所有角色默认都有即可;有些数据需要进一步细分,例如同样以“客户”举例,在某些公司的业务规则中,就需要将客户的基本信息和联系信息分开控制,管理层可以看客户基本信息,但只有客户负责人才可以看联系信息,这种情况就需要将客户的数据权限分为“客户基本信息”和“客户联系信息”两个。

最后,权限变更的记录和所有账号的行为轨迹记录一样重要。权限系统本质是进行权力的限制,没有监管的权力必定是会失控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必须同时配合权限变更的记录、角色变更的记录和账号的行为轨迹记录进行追责和存证,确保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总结

在合理设计的前提下,权限系统也并非越复杂越好。只有符合目标客户需求并具备最大弹性的权限系统,才是最好的。

蓝蓝设计www.lanlanwork.com )是一家专注而深入的界面设计公司,为期望卓越的国内外企业提供卓越的UI界面设计、BS界面设计 、 cs界面设计 、 ipad界面设计 、 包装设计 、 图标定制 、 用户体验 、交互设计、 网站建设 平面设计服务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