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加大型项目时,设计师应该学会的最优工作流程!

周周

咚咚咚:前段时间参与设计一个较大的线上活动,包含十个奥运相关小游戏及一些相关界面,前后历时几个月。奥运后活动下线,设计工作完结后,我整理了这过程中的收获及工作方式,和大家分享下。

立项前信息收集与准备

有些大型项目是很早就规划了要做的,只是具体哪天立项发邮件或哪些人参与还没确定,如果知道要自己要参与这件事,可以做些准备工作,提前了解一些信息:

  • 项目人员。了解各个职能的接口人是谁,运营、产品、视觉、前端、后端、测试等有谁参与,有些人可能之前都不认识,大家的工作方式和性格也不一样,提前了解认识下,对后期合作和方案推进会有帮助。
  • 信息。保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一手资料很重要。和各方沟通过程中收集下项目的背景、目标、投入的资源、方案的思路及活动体量、以及可能的用户利益点、项目时间点(通常deadline是确定的)等等等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产品和运营了解到。如果是公司的例行活动,能够拿到以往活动的数据和资料当然是最好,如果没有的话也尽量找到以前做过类似活动的人员了解一些前人的方法和经验。
  • 别人的想法。项目组人员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有时候甚至方案是比较确定的。尽早的了解到产品或者运营的想法可以预估个大概的时间节点和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好的想法这个时候提出来也最容易被采纳,毕竟时间上一切来得及。

原型与你

用心设计

利用

我们如何看待工具


有一种观点:设计师不要学太多的软件,精通一种就好了,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


从个人技能上,这个说法没错,但它可能忽视的是,思维和工具,并不独立。因为所谓工具,其实是思维的被封装与具象化,而你使用工具的过程,便是对这思维的习得和解码。就像阅读从不是一个单方面行为,而是读者和作者思维的无声交流。你阅读书,书塑造你。

绘制用户体验

用心设计


在今年的UX Weeks大会上,Jim Kalbach组织了一场Mapping Experience的工作坊,提出在产品和服务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形成一个服务生态系统,是商业竞争中的重点。其实阿里巴巴集团在早前就提出了“商业生态”这个概念,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做?Jim提出: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必须清楚的了解自己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是怎样在用户的生活中发生影响的。


其实在整个行业以及设计咨询工作中,很多这方面的工具已经被大量的讨论和使用了,像服务蓝图、用户旅程图和用户体验地图等等。这些图表工具都试图提供一个系统化的视角,以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让你有机会洞察到体验改善和业务增长的机会。


Image title

阿里专业干货!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总结

周周

编者按: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建立交付物的衡量标准,优化协同模式。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一个阿里专业设计师是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

鸿影:如果2015对我来说尚处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职场入门阶段,2016的核心则是开始撕下初级与新人标签的进阶修炼。4月份的2016 S1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包括形成个人设计方法论与应用案例等一系列目标,如今S1结束,也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进阶修炼来一个总结回顾了。

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在公司内部经常会有一些跨部门的UED分享活动,听下来个人最明显的一点感触就是,这些来分享的设计师普遍有着一套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论,并且有成功应用案例支撑。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关于设计方法的轮子到处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某某大厂某某大牛的设计方法分享,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自己造轮子呢?

在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时,我一度很迷信于网上别人的各种设计方法的分享,并试图在自己的项目里加以运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设计推导的过程看似洋洋洒洒专业性十足,拿出来给别人一看一讲就发现漏洞百出;有时为了套方法而套方法,体验地图一类的输出物看似有模有样,最后项目做完了才发现设计方案时基本没用到……虽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法,但却没有理解透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所在,也不清楚哪些环节其实并非必要存在,自然也让实际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而靠自己思考、沉淀和交流改进出来的设计方法,理解和运用起来则要透彻顺手很多。

阿里专业干货!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总结

周周

编者按: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建立交付物的衡量标准,优化协同模式。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一个阿里专业设计师是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

鸿影:如果2015对我来说尚处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职场入门阶段,2016的核心则是开始撕下初级与新人标签的进阶修炼。4月份的2016 S1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包括形成个人设计方法论与应用案例等一系列目标,如今S1结束,也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进阶修炼来一个总结回顾了。

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在公司内部经常会有一些跨部门的UED分享活动,听下来个人最明显的一点感触就是,这些来分享的设计师普遍有着一套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论,并且有成功应用案例支撑。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关于设计方法的轮子到处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某某大厂某某大牛的设计方法分享,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自己造轮子呢?

在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时,我一度很迷信于网上别人的各种设计方法的分享,并试图在自己的项目里加以运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设计推导的过程看似洋洋洒洒专业性十足,拿出来给别人一看一讲就发现漏洞百出;有时为了套方法而套方法,体验地图一类的输出物看似有模有样,最后项目做完了才发现设计方案时基本没用到……虽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法,但却没有理解透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所在,也不清楚哪些环节其实并非必要存在,自然也让实际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而靠自己思考、沉淀和交流改进出来的设计方法,理解和运用起来则要透彻顺手很多。

【译文】VR UI设计案例学习

资深UI设计者

最近,我在一个安卓VR app项目当中负责界面的设计开发工作。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片从未涉足过的全新领域,因此感到无比兴奋,并希望将自己一路上所学到的经验分享给各位,同时也想通过这种形式对自己的一些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案进行总结。

APP框架之提示框架

资深UI设计者

某日和iOS开发聊天,说到iOS规范里没有安卓中的Toast形式的提示。我有点惊讶,仔细回忆iOS的交互规范,似乎是有。后来找来书确认了下,竟然是没有。遂把这个框架整理了下,在文中同时也强调下Android的交互规范的差异。在对比这两个差异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这个框架的设计思想。

5个小技巧,用动效提升界面的用户体验就这么简单

周周

动效能讲述故事。和图片不同,动效能够呈现变化的过程,讲述一段简短而有趣的故事,能够同你进行对话:“嘿,你该看这个按钮了”或者“哦耶!你刚刚完成了一个操作!”不过,动效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娱乐用户,而是帮助用户了解交互的效果和界面中发生的变化,让用户更为有效地使用你的APP。Zurb 有一句话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点:

“我们设计的不再仅仅只是静态的界面,实际上,我们所设计的是用户从界面获得内容的过程。”

动效广泛运用于网页内容和背景当中,用来强化功能,提升美感:它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行为,引导用户注意到特定的内容,呈现状态,帮助用户找到他们想要的内容,达成目标。想要借助动效提升用户体验,可以参考下面的指引来进行优化:

有一碗面叫:登录页面

用心设计

登 录功能现在可以说是每一款app都具备的一项功能,登录页面最主要的功能其实就是给用户进行登录操作,这也是登录页面的根本作用。就好像保安对于小区的新 住户和老住户进小区的方式不一样,app对于新用户和老用户也是有区别的


产品交互阶段的用户心理密码解析

ui设计分享达人

无论是产品、用研、设计、开发还是市场运营,都离不开“用户是怎么想的”这个话题,用户从认识产品到使用产品的一系列过程中,他们的“心路历程”是 怎样的,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其中有哪些规则和奥秘,这里根据用户与产品的时间关系,把用户心理的时间历程简单地分为以下5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 摘出经典的心理学原理与大家分享:

产品交互阶段的用户心理密码解析-IAMUE-交互设计学堂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