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拿不定设计?让经典的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帮你!(附案例)

周周

Lava:最近在做toB类产品的时候,经常会被业务带着跑从而忽略了可用性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导致自己的方案被挑战而说不出理由。所以当设计拿捏不准的时候,最好还好依照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值得深入研究与运用。

一、状态可见原则

用户在网页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页面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页面响应时间小于用户能忍受的等待时间。

△ 开始时间、执行百分比动态显示

看了那么多文章,可能你还是不会排版:)

用心设计

上上次总结了中英文排版的原理,这期要来分享一下我个人总结的排版设计方法,可能很多网上的排版原理大同小异,很多文章都是写了作者的归纳和研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自己去尝试做,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所以这次我们讲的是能够让大家快速上手的的排版方法,说白了就是小技巧。但是在说小技巧之前我们需要明白:

1.排版的目的是什么。

2.在企业中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用到排版。

Image title


哎哟,这里发现一个比头脑风暴还靠谱的创意产生方法!

周周

编者按:一直倍受设计师推崇的头脑风暴,是否真的是生成好创意的神器呢?今天这篇译文,通过多组科学的对比研究,发现了一个比头脑风暴更,能产生更多好创意的方法,绝对是灵感枯竭癌的救星,一起来收!

研究表明头脑风暴生成的好创意比人们自己独立思考还要少。

不过好消息是,有更有效的团队工作方式存在。

如果你是个上班族,恐怕十之八九都曾被上司或同事们拉进头脑风暴会议中。脑暴,追其本意原应是一个产生好主意的杀手锏。而公司普遍热衷于通过这种合作形式淬炼出团队的集体创造力。但殊不知,原来脑暴其实是一个糟透了的技巧 — 实际上,人们在脑暴过程中所产生的好注意比他们独立进行思考的时候还要少。好在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可让团队合作更 — 头脑写作(Brainwriting,你可以理解为它是建立在纸笔上,而少了一群人之间瞎扯淡的脑暴)。在一份新的研究报告里,研究院测试了这个方法的各种版本,试图总结到底是什么促使着人们能够产生更好的想法。

uisdc-brain-20161020-2

参加大型项目时,设计师应该学会的最优工作流程!

周周

咚咚咚:前段时间参与设计一个较大的线上活动,包含十个奥运相关小游戏及一些相关界面,前后历时几个月。奥运后活动下线,设计工作完结后,我整理了这过程中的收获及工作方式,和大家分享下。

立项前信息收集与准备

有些大型项目是很早就规划了要做的,只是具体哪天立项发邮件或哪些人参与还没确定,如果知道要自己要参与这件事,可以做些准备工作,提前了解一些信息:

  • 项目人员。了解各个职能的接口人是谁,运营、产品、视觉、前端、后端、测试等有谁参与,有些人可能之前都不认识,大家的工作方式和性格也不一样,提前了解认识下,对后期合作和方案推进会有帮助。
  • 信息。保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是一手资料很重要。和各方沟通过程中收集下项目的背景、目标、投入的资源、方案的思路及活动体量、以及可能的用户利益点、项目时间点(通常deadline是确定的)等等等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产品和运营了解到。如果是公司的例行活动,能够拿到以往活动的数据和资料当然是最好,如果没有的话也尽量找到以前做过类似活动的人员了解一些前人的方法和经验。
  • 别人的想法。项目组人员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有时候甚至方案是比较确定的。尽早的了解到产品或者运营的想法可以预估个大概的时间节点和需求,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好的想法这个时候提出来也最容易被采纳,毕竟时间上一切来得及。

原型与你

用心设计

利用

我们如何看待工具


有一种观点:设计师不要学太多的软件,精通一种就好了,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


从个人技能上,这个说法没错,但它可能忽视的是,思维和工具,并不独立。因为所谓工具,其实是思维的被封装与具象化,而你使用工具的过程,便是对这思维的习得和解码。就像阅读从不是一个单方面行为,而是读者和作者思维的无声交流。你阅读书,书塑造你。

绘制用户体验

用心设计


在今年的UX Weeks大会上,Jim Kalbach组织了一场Mapping Experience的工作坊,提出在产品和服务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形成一个服务生态系统,是商业竞争中的重点。其实阿里巴巴集团在早前就提出了“商业生态”这个概念,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做?Jim提出: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必须清楚的了解自己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是怎样在用户的生活中发生影响的。


其实在整个行业以及设计咨询工作中,很多这方面的工具已经被大量的讨论和使用了,像服务蓝图、用户旅程图和用户体验地图等等。这些图表工具都试图提供一个系统化的视角,以可视化的表达方式,让你有机会洞察到体验改善和业务增长的机会。


Image title

阿里专业干货!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总结

周周

编者按: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建立交付物的衡量标准,优化协同模式。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一个阿里专业设计师是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

鸿影:如果2015对我来说尚处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职场入门阶段,2016的核心则是开始撕下初级与新人标签的进阶修炼。4月份的2016 S1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包括形成个人设计方法论与应用案例等一系列目标,如今S1结束,也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进阶修炼来一个总结回顾了。

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在公司内部经常会有一些跨部门的UED分享活动,听下来个人最明显的一点感触就是,这些来分享的设计师普遍有着一套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论,并且有成功应用案例支撑。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关于设计方法的轮子到处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某某大厂某某大牛的设计方法分享,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自己造轮子呢?

在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时,我一度很迷信于网上别人的各种设计方法的分享,并试图在自己的项目里加以运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设计推导的过程看似洋洋洒洒专业性十足,拿出来给别人一看一讲就发现漏洞百出;有时为了套方法而套方法,体验地图一类的输出物看似有模有样,最后项目做完了才发现设计方案时基本没用到……虽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法,但却没有理解透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所在,也不清楚哪些环节其实并非必要存在,自然也让实际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而靠自己思考、沉淀和交流改进出来的设计方法,理解和运用起来则要透彻顺手很多。

阿里专业干货!用户体验设计进阶修炼的思考总结

周周

编者按:如何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建立交付物的衡量标准,优化协同模式。在这篇文章里,你可以看到一个阿里专业设计师是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

鸿影:如果2015对我来说尚处于用户体验设计的职场入门阶段,2016的核心则是开始撕下初级与新人标签的进阶修炼。4月份的2016 S1开始的时候,我给自己设定了包括形成个人设计方法论与应用案例等一系列目标,如今S1结束,也是时候对这段时间的进阶修炼来一个总结回顾了。

形成自己的设计方法

在公司内部经常会有一些跨部门的UED分享活动,听下来个人最明显的一点感触就是,这些来分享的设计师普遍有着一套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设计方法论,并且有成功应用案例支撑。

也许有人会有疑惑,现在关于设计方法的轮子到处都是,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某某大厂某某大牛的设计方法分享,直接拿来用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自己造轮子呢?

在我自己的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时,我一度很迷信于网上别人的各种设计方法的分享,并试图在自己的项目里加以运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设计推导的过程看似洋洋洒洒专业性十足,拿出来给别人一看一讲就发现漏洞百出;有时为了套方法而套方法,体验地图一类的输出物看似有模有样,最后项目做完了才发现设计方案时基本没用到……虽然自己用的都是别人经过验证的设计方法,但却没有理解透这些方法的应用场景与局限所在,也不清楚哪些环节其实并非必要存在,自然也让实际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而靠自己思考、沉淀和交流改进出来的设计方法,理解和运用起来则要透彻顺手很多。

【译文】VR UI设计案例学习

资深UI设计者

最近,我在一个安卓VR app项目当中负责界面的设计开发工作。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片从未涉足过的全新领域,因此感到无比兴奋,并希望将自己一路上所学到的经验分享给各位,同时也想通过这种形式对自己的一些设计方法和解决方案进行总结。

APP框架之提示框架

资深UI设计者

某日和iOS开发聊天,说到iOS规范里没有安卓中的Toast形式的提示。我有点惊讶,仔细回忆iOS的交互规范,似乎是有。后来找来书确认了下,竟然是没有。遂把这个框架整理了下,在文中同时也强调下Android的交互规范的差异。在对比这两个差异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这个框架的设计思想。

日历

链接

个人资料

蓝蓝设计的小编 http://www.lanlanwork.com

存档